现在中国房产萧条,学工民建还房地产有前途吗吗

学土木工程(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发展前景最好?_百度知道
学土木工程(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发展前景最好?
本专业的男生毕业生在最初面临就业时期应该怎样做出最佳选择,从事哪方面的专业相关工作最有发展前途(如设计、施工、监理、预算等)?考研是个不错的选择吗?
土木工程偏重学习力学、结构、预算、管理、施工等的工程类科目;目前来看,自然是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市场最为繁荣,但是相对长远来说,一线城市已经发展至一定的阶段,所以二线城市的发展潜力更大些。如果是工作,首选一线二线城市,如果是创业、投资,则推荐有潜力的二三线城市。总体来说,全国的三个区域:北方京津唐地区,东部沿海长三角地区,南方沿海珠三角地区都是建筑行业的热土。上面是现在建筑业的发展地区!好的地方才能发挥好的才能!中国需要住房的人很多的,建筑业是一个很古老传统但依然非常热门的专业,你看看现在中国的经济,尽管有通货膨胀的危险,但国外对中国的前景依然看好,所以有好的投资前景,建筑业就不会萧条,而且我要给你个忠告,当今世界不管是什么行业,多饱和也罢,只要你是强者,能力高,什么行业你都能赚钱,你说现在中国学IT的人多不,有很多人一个月才挣个几百,好点的挣个几千,但也有一部分人月薪几万的,所以对你来说不是要问,土木还会火吗,而是要问你能学土木吗,你适合啊,土木很苦的,而且现在不像以前了,以前中国建筑业相当不规范,干的时间长有经验有关系了,就能混个项目经理,现在不可能了,所以我要说的就是土木还是中国最牛的行业之一,但你要没真本事想胡混,那你在这行业肯定难“牛” 现在没有讲哪方面最强最好,只有你自己怎么去混,就像玩游戏一样,没有最强的职业,只有最强的玩家。我也是学建筑的,如果想交流就继续来问我吧!谢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土木工程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好专业啊 加油啊
不错,考研更好。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建筑学学生实习单位与工作单位的选择——致迷茫的你!
原作者: Amlin
【如果最近作品集为您带来困扰,回复“作品集”给您看看e周福利】
文/阿尔瓦去年的七八月份我刚好工作满一年,之后就有各种学弟学妹刚毕业或者大四,面临找工作或者实习,然后我的电话就被打爆了.......所以当时就写了几篇关于实习单位和工作单位挑选的文章,连载了三篇,紧接着又手机码字补遗了一篇。当时在淫淫上曾被“疯狂”分享过(疯狂有引号),看过的盆友就当复习一遍吧.....同时我一直想把这几篇日志整合一下,然后发布个完整版以飨学弟学妹们,就把这个机会放在我的知乎专栏吧!同时还有几篇关于软件和设计的文章,等明后日有空也一起发布在专栏里,都是写给学弟学妹的,所以我就给这个系列起名为“致学弟”ps.有人会问了,为什么不是致学妹?好吧,这不是重点!!废话不多说,先说工作选择和实习单位选择(长文,搬好板凳,准备好瓜子!)........以下正文:笔者声明<font size="2" color="#,以下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观点,欢迎交流,毕竟人与人的成长方式不一样,经验也是不一样的,同时我所阐述的观点是对于大多数情况,切勿断章取义<font size="2" color="#,这篇文章仅仅适用于建筑学专业的大五学生,其他专业仅供参空,毕竟隔行如隔山<font size="2" color="#,这篇文章不完全适用于考研,出国的建筑学学生们<font size="2" color="#,这篇文章不适用于富二代,官二代,红二代等等二代们<font size="2" color="#,这篇文章完完全全不适用于不喜欢建筑师这个职业以及以后不想干这行的建筑学的学生们<font size="2" color="#,这篇文章完全适用于对建筑,建筑师有想法有抱负,并且深深热爱这行的建筑学学生们,无论你们是把这行当成以后的饭碗(职业),还是把这行当成以后为之奋斗终生的信仰(事业)<font size="2" color="#,笔者尽量多的照顾到各个发展方向的(学院派方案建筑师,设计院派方案建筑师,先锋派方案建筑师,施工图建筑师,设计公司行政管理,甲方建筑师,驻场建筑师等等方向)的建筑学的学生在现在大五这个阶段不同的选择,但难免有纰漏,请各位谅解<font size="2" color="#,各位已经工作的经验丰富的建筑师们,欢迎指出错误<font size="2" color="#,文中出现的“老孙”,不是猴哥,也不是我大师兄,是我同班同学,正在美帝哥大孤军奋斗,回来求抱大腿正文:到今年的七月十五日,正好工作满一年,工作一年来,经验与感慨颇多,正好最近这几个月,几位师弟问我关于实习的事情,问的多了,就感觉应该把内心很多想法拿出来给大家分享,毕竟工作一年,或许比不上执业多年的老建筑师们经验丰富,但是可行性比较高,因为毕竟我也是刚从校门里走出来,废话不多说直接切入正题.......先说实习我一直感觉建筑学的实习很重要,因为每个没实习过的学生就像小孩子一样,一开始大人教成啥样就是啥样了,去一个好一些的设计单位,有助于初入职场的建筑学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与工作习惯,对以后的职业发展很重要。所以选择实习单位很重要,我感觉首先每个人要自己问自己几件事情1,我以后希望做方案还是施工图(如果是施工图可以跳过第2个问题)2,我的设计风格是什么(参照笔者声明第七条)3,我足够认真好学吗(这个很重要,答案是否的话自己面壁去吧)4,我实习为了什么(为了挣钱,为了学习到知识,为了更好的工作方法与设计方法,还是为了扯淡?)5,我实习想学到什么(知识还是方法?)6,我实习完希望留在这家单位吗(以后也在这工作还是以后再看看?)带着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来选设计单位,我按照未来的发展方向来分别阐述:学院派方案建筑师如果你是正统的建筑学院校出来的,并且受到了最传统的中国式的建筑学本科教育,并且喜爱方案设计,同时,本科教育中的包豪斯式的设计方法(功能,空间,韵律,对比之类的)已经融入你的骨髓,那么恭喜你,你有可能成长为一名学院派的方案建筑师。对于喜爱这个方向的学生而言,学院派学院派,顾名思义,各大建筑类院校的校属设计院和各大院校有名望的老师或者教授的建筑工作室比较适合你,如何镜堂工作室之类的地方,因为毕竟老板都是教授出身,在设计与工作方式上更接近学校的教学模式,也更容易让自己上手。同时就学到的东西来说,老教授几十年设计的精髓你可以窥视一二,但是话又说话来,这种精髓或许适合学术研究,但未必适合市场,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可能以后工资待遇不会太高。但是,这类地方大多有一个共同点,设计周期长(项目被当做课题来做,方案比较深),工资待遇不高(这是对以后工作来说的),而且设计类型单一(一般博物馆,展览馆这种文化类的建筑比较多),设计风格单一(老教授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手法,毕竟几十年了)如果你稍微有点排斥以上几点的话,我建议去找一些稍微偏学院一些的,或者设计方法相对传统的(这个是跟UNstudio啊ZAHA啊比较的)事务所工作与实习,如直向(新史家小学我很喜欢,方法上典型霍尔的风格,董功不愧是霍尔弟子),TAO迹(腾冲的那个博物馆不错),山水秀(祝晓峰的风格很小清新,我喜欢他设计的朱家角的那个房子),业余(这不用说了,大师),家琨(在符合本时代的建筑材料的运用上很有造诣,再生砖,鹿野苑....),非常(张永和,感觉他的作品说不出来有多好,但是又总觉得很精妙,二分宅我比较喜欢)等等。而且我比较倾向去这样的地方一来老板们相对老教授比较open一些,很多思路与思维也比较新颖,既不是和自己的设计方法想去很远,不至于无所适从,又不是完全雷同,能学到新东西,二来这种事务所对方案的要求比较高,容易培养好的工作习惯与方法。但是同样一点,这些地方工资待遇也不高。
设计院派方案建筑师什么是设计院派方案建筑师?就是对于设计院与一些大型的商业建筑设计单位,每个项目对公司来说不是作品而是产品,就是需要根据甲方的需要,短,平,快的出来甲方最满意也最符合实际客观情况(这里有施工的实际情况,甲方预算的实际情况,甲方审美的实际情况等等等)的方案。很多时候,包括我在学校的时候,有时候很鄙视这种建筑师,认为方案没想法,抄来抄去,甲方说啥是啥,但实际上,的确有一些,节操比较低的建筑师会这样做,但是,记得我认识的一位设计大牛说过,只有建成的方案才有资格说是不是好方案,所以首要的任务是建出来,然而如何建出来?学校的时候总以为只要方案好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上,工作中,想让一个方案真正的盖起来,建筑师除此之外还要有很多工作,例如,跟甲方打交道,告诉他们在入口加个钟楼的想法不可行,因为首先入口太压抑,二来造价还高,跟机电专业打交道,风井,电井,管井,只能那么大,不能再大了,再大就得让结构重新计算了,而且会影响交通核的面积,跟结构专业打交道,梁能不能再小100,担心成活面会有点碰头,多少余出来一些,跟景观园林打交道,覆土稍微能不能稍微少点,种点小灌木吧,覆土太厚,地库结构的梁会有点不经济,而且地库的层高有点底,跟规划局等政府单位打交道,上专家会都给甲方推荐那些专家,跟施工单位打交道,沥青麻丝嵌缝一定要嵌实了,跟材料供应商打交道,陶土板的样品颜色怎么跟成品有差距呢,跟其他设计单位打交道等等等等内容。所以,如果你以后希望进入设计院,或者进入商业建筑的设计公司,成为一类这样的商业建筑师(设计院派方案建筑师)那么我推荐你们去类似于,CCDI,DC,UA啊之类的私企,也可以去大连院,东北院,华东院,中建北京院之类的商业建筑设计院,这里面都是比较好的方向,但是不太推荐同济院,除非你有认识的人,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同济院挂靠的单位太多,有的好有的坏,水很深,不熟悉门路的孩子切勿随便往里面闯啊,否则真的就是个挂靠的小单位,整天没项目,啥也没学到,后悔药可没得吃啊!但是大连院我可以肯定没有挂靠的单位,东北院也有很多挂靠单位,但是沈建的孩子不用担心,因为很多师兄都在里面,可以仔细问问,不用担心上当,华东院不了解,但是听同学说挂靠单位也不多。啥是挂靠?打个比方,就是我是个小建筑师,和其他几个人合伙成立个公司,但是公司刚起步,资质不够,那就找个大设计院,每年给大设计院点钱,在自己的小公司前面加上大公司的名头,同时利用大公司的资质揽活,而实际上跟大设计院没有任何关系,这种单位有点像皮包公司,没有完善的制度和保障,特别不正规,但是挂靠的里面也有比较好的,但是都比较少,所以去挂靠单位比较有风险,除非你有了解这家单位的人。PS.这里插一句,昨天的文章写完,看到大家纷纷点赞,承蒙不弃,今天我再给大家开点小灶,有三个事务所我本人需要推荐一下,比较适合实习,至于适不适合工作,那就是大家自己考虑的事情了,同时我也郑重声明,并非托啊什么的之类的,只是一个我实习过,一个是师姐待过,还一个是师姐的闺蜜待过的,亲身体验,并非二手信息,是真的觉得不错才推荐给大家,至于能不能去,就看各位实习作品集的水准了,一,墨臣,墨臣是我实习过的事务所,总体感觉,赖军是个能把理想和现实平衡很好的一个人,事务所里有专门做商业项目的团队,也有团队专门做实验性的理论研究。除此之外,墨臣在住宅方案与施工图上做的都比较好,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更好的,但是就目前而言,这是我看到做住宅(商业地产)最好的事务所。同时,墨臣虽然只有一百多人,但是管理上很正规,不仅仅是行政管理,就项目的整体管理上也很正规,项目的输入输出,进度工期等等,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培养好的工作习惯和方法的事务所,但是同样一点,墨臣的公建项目不多也不大,但是不知道现在情况怎么样了,所以希望实习的时候多接触各种类型项目的孩子们还是要通过更多渠道多了解了解这家事务所二,标准营造,师姐在那干过两年,通过师姐的口述,我感觉标准营造对方案设计的精细的把控很精到,diagram如何表达,方案如何拓展等等,都有比较严苛的方法,另外,张珂很坚信模型的力量,所以师姐至今仍不堪回首当年在标准没日没夜做手工模型的日子。三,大舍,对于这个事务所,师姐只说,这是中国这片土地上,近乎于唯一的一所不浮夸,不焦躁,很低调,认真做设计,脚踏实地,真正做出些东西,而且又有一套比较全面而站得住脚的设计理念的事务所,同时也貌似是唯一不加班的事务所(我对他们的效率感到震惊)
先锋派方案建筑师其实所说的先锋派不局限于参数化(其实笔者认为参数化其实已经显露出要过时了),也包括很多理念激进,颠覆传统的设计思潮和流派。很多建筑学学生出国读研,大部分的方向都是这个方向。我对参数化的了解始于大二,当时老孙搞像着了魔似的,后来认识了个05级的玩参数化的学长,对方案把控和方案的理解都很透彻。这里笔者要插一句,我越来越发现,参数化这个东西现在有些甚嚣尘上,特别是扎婶的一系列方案和蓝天组的一系列方案,很多建筑学的学生为了参数化而参数化,这样的设计就流于形式了,不知道大家本科都受到的教育什么样子的,但是我的老师跟我说,为了形式而形式的东西是无意义的。玩参数化,玩解构主义,很多人看到了大师的术,却从没有看到大师的道(个人觉得扎婶算不得大师),记得安藤的书中写到过,在看到盖里灵活多变的形体关系的时候,他看到了古典主义的影子。很多东西不是表面酷就可以了,很多东西要思考的比你想的深入的多。
第二个我比较推荐的是BIG(这是我最稀罕的事务所),他们不算是参数化,但绝对是先锋派,还记得有一期WA的专刊写BIG的叫“实用乌托邦”,我觉得BIG最吸引我的是,每个设计的起源大都是源于一个平淡朴实却又精妙的理由,比如,要有阳光,要与街区有互动,要丰富流线等等等等,通过场地,理念的引导,形成建筑的形态,这是一个美妙的设计过程,还有,他们的分析图地区很打动人,当年不知多少英雄汉,学画BIG分析图啊!!第三个比较推荐的是蓝天组,这完全是因为大连院和他们做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才有些许了解的,通过参数化建模,然后激光切割模型,推敲模型,然后通过CATIA做BIM,现在看来,很多国内的先锋事务所似乎都是这样,不过当年可是给了国内建筑师a big shock,记得UED有篇文章讲蓝天组和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合作的过程,是崔岩写的(貌似是),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国内的事务所我比较推荐例如李虎(霍尔的合伙人)的open,侯梁(听师兄念叨过,不过貌似他们那用的是玛雅,不知道长不长用rhino和GH),徐东昕(我其实不太喜欢他的作品),徐甜甜的DNA(奔着美女早慧建筑师也要去瞅瞅啊!!),徐卫国(感觉这老爷子在国内参数化设计界可以呼风唤雨了)大概也就这几个了,其实每个事务所里面具体怎么样我也不知道,因为参数化不是我的type,不过通过目前笔者了解到的信息都还比较靠谱。以下几个不太推荐MAD (这个为啥不靠谱,因为小马自己都说自己不是干参数化的,我感觉马岩松可以去当雕塑家,形体都很棒,但是空间跟屎一样,为啥?老孙去实习过,跟我说,就是拉造型,然后往里面塞功能,记住是“塞”功能,好吧,我感觉这就像买了个巨漂亮无比行李箱,然后发现不够用,咋整,往里面塞行李)马达思班(两点,1极累,不是太累不是很累是极累,2老板控制欲极强,不是太强不是很强是极强,除此之外都不错,当年我去参观的时候设计总监是Russ,据说是哈佛毕业的,很有意思的老外,为人比较随和,不过有些滑头)扎哈哈迪德事务所(据说她的北京工作室,扎婶一年只来两次。还有就是本人很不喜欢扎哈的形式,不过话说回来,扎婶的作品不仅形体很酷,大部分的空间感觉也不错,但是西班牙那个桥博物馆的入口大门的确让我感觉简单粗暴了些,再个就是施工工艺,这就不吐槽了,建筑学的学生多去实地瞅瞅,看看施工有多烂,不局限中国的,国外的作品施工好的也没几个。纵然如此,也比上面不太推荐的往里面塞功能的那位要好的多)最后一个忠言逆耳的,我希望现在所有玩参数化,玩先锋的建筑学学生们不要为了造型而造型,不要为了形式而形式;更不要为了设计一定要学某个某个软件,编程啊之类的,因为软件是术,设计的理念与方法才是道,不要本末倒置,(关于软件与设计,我以前的文章有写过,稍后发布在知乎专栏里)原来看过一篇在UNstudio干的建筑师发在杂志上的文章,说一开始玩参数化以为,一定要通过编程建出来的模型才是最牛逼的,就是一点也不用手去拖拽挤压,后来才发现,编程编出来的永远只是程序,而建筑是要给人用的,是有空间体验的,而非冷冰冰的程序。然而,有时候用一些基本命令建模更方便把握尺度关系与空间关系。施工图建筑师首先要给大家消除一个误解,就是不要以为画施工图不是设计,施工图也是设计,是二次设计,是画龙点睛,是让设计更加打动人的途径。但是,比起方案设计,或许施工图设计就有些掣肘大些,毕竟没有方案设计那么灵活。施工图建筑师适合谁?适合对设计没什么太多想法,方案能力一般,与此同时,能忍受比较大量的,重复性工作的,同时思维严谨且认真的人,为什么适合?打个比方,如果方案是画画的话,施工图就是做数学题,需要机械的推导,得出结果,而且一般推导过程都是一样的,做数学题最怕的是什么,不是你不会,而是你马虎,所以,施工图最需要认真。这个我就不推荐了,一般大点的设计院(或者是小设计院)都一定有专门的施工图建筑师,不要小瞧施工图建筑师,他们在引导甲方方面有时候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你想把女儿墙调高些,甲方问你为啥调高,你说好看,甲方顿时拍你,如果你说这样更符合规范和通用做法,同时报审的时候比较容易通过,甲方顿时就同意你了。与此同时,我认为,画好施工图有利于做方案,因为,你了解具体施工的做法与方式,对你方案来说可以少不少弯路。有个真实的例子,我实习的时候,有个售楼处,在楼层板的位置挑了个小的缘翼,做外挂石材装饰线,我们一开始把这个线做成了250厚,但是后来人家施工的幕墙公司来跟我们说,板厚就100-150的,板上挂横纵龙骨然后挂石材,板下挂横纵龙骨,挂石材,最少最少也得做到500厚的,但是这样一改,整个比例与对比关系就变了,所以,我们又相当于重新做了个方案,走了个大弯路,试想,如果当初我们知道具体的施工方法,或许就不用走整个弯路了。所以,我建议,不管以后是不是干施工图,无论如何,都要接触接触施工图,这对方案设计大有裨益。驻场建筑师什么是驻场建筑师,就是一般比较大型的项目,都要从设计单位抽调几个人到工地上去,负责解决施工与设计上的问题,一般的项目,驻场建筑师是临时的,就是偶尔到工地去一趟,解决点问题,检查下施工的工艺与进度与设计是否相符,比较大的,都是一直在工地,直到项目盖完。驻场建筑师比较辛苦,要忍受施工单位的抱怨,甲方的催促,自己设计院的叮嘱,而且施工现场,毕竟比不上设计院的办公室,但是驻场建筑师同时也是设计与施工结合最好的,一般都是由经验比较丰富的施工图建筑师来干,这个没办法推荐,因为,驻场建筑师不会让一个毕业生来担任,毕竟责任重大,施工的错误造成的损失通常都是以百万千万来计的,不过,如果以后有志于此的孩子们,首先一点一定要技术过硬(施工图,方案都要)另一点学会和施工单位打交道和甲方打交道。有了这两点,好好干,早晚会成为的。设计单位行政管理与甲方建筑师这两个为什么要一起说,因为有很多相似点,这个相似点就是,人,因为在中国这块地上,想要出人头地,单靠专业能力,除非你是奇才,否则,就需要学会和人打交道,或许我说的比较隐晦,但是大家都懂的。想走上设计单位的行政管理岗位(总裁,总经理,院长之类的),个人的专业能力是个敲门砖,但是,人,才是你最终成功的要门,所以,懂得如何与人,各色人种,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不仅是门学问,更是门艺术。想当甲方建筑师,有必要说一说什么是甲方建筑师,大一点的房地产开发公司,需要有一些人,帮助他们在专业上有些了解(相当于顾问之类的角色)以便于房地产开发公司在与设计单位以及方案的把控上更有主动权和知情权,你需要协助甲方编制标准技术规程(就是例如女儿墙有100种做法,我们开发的项目只用这几种,然后把这个技术规程给设计院,让他们从中挑选。这么做是为了保证房地产商开发的项目规格统一,施工过关,成本控制精确),协助房地产商和设计院打交道,在一个项目的运营上,更多的考虑甲方的利益。当然,房地产公司的人际关系不会如设计院般单纯,所以,人再次成为成功的要门,虽然技术很重要。不能再说了,关于这个两个方向,我知道的太多了,就此打住,更多的,大家自己领悟吧。结束语断断续续两周了,终于把这个连载写完了,其实建筑学专业以后的方向不止于我说的这几个方面,还有很多,但是我写的基本都是我比较了解,甚至深入了解的,希望对大家有用。我也希望大家如果有好的经验或者意见也能拿出来和我share。关于这次的连载三篇,我不知道对大家的帮助有多少,只是希望通过我的经验,给大家些经验,因为,很多事,过去也就过去了,不会给你再来一次的机会,希望大家能把握机会,把握自己的机会,在自己以后专业与职业甚至于事业的道路上,走的风生水起,谢谢大家不累拙文,品读于此。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就把它分享给你的同学朋友,我希望好的东西大家能分享;如果你觉得不好,就当打发时间了,再次感谢!!
补遗——关于钱学院派的薪酬就不说了,一般都不高~因为老教授们的项目比较少,且周期长~至于发展,我的一位设计老师就是一直跟导师干,从本科到博士,当他有一天想不跟导师干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与社会脱节了,因为比较在学校待了十多年,早已与社会没什么太多的人脉关系了~当然也有好处~学校里关系比社会单纯些,不过也有些勾心斗角,就算你不是教师,俗话说,文人相轻~
设计院派的就不多说了,就是正常的奖金加工资,有奖金按月发,也有按年发的,第一个一年(这是指从毕业开始到第二年的年末,相当于一年半),一般情况(注意是一般情况,如果设计市场特别景气或特别萧条就不属于一般情况)发达地区如北上广,工资奖金一起9-12万,一般发达地区如沈阳大连7-10万,欠发达地区,5-8万,以上是大多数情况,不排除有个别现象,千万别断章取义。发展来说,以后就得走行政管理层了,不过也有跳槽到房地产当甲方建筑师~还一些会自己以后单干的~都是不错的选择。
施工图建筑师也差不多同上,后面就不谈了。
驻场建筑师不了解,不过听说有去工程公司的,如中建XX局的,去当项目经理,这个方面感兴趣的可以去问问干土木的同学~
甲方建筑师,是岗位薪制度,就是只有升职才会加薪,大部分跟干的多少无关。发奖金的公司不多,貌似亿达好像发奖金,除此之外大多可能会一年十三薪或者十四薪,由于月工资高,所以五险一金会比在设计院的交得多,这个大家不工作可能体会不深,工作了就知道五险一金交得多有多幸福,以后发展也是就得往上爬,听老师说有的干的好的,把甲方踢了自己干甲方的~膜拜~
不过我感觉有点一线设计经验再去甲方比较好,如虎添翼,甲方一般也会从一开始比较重视你~毕竟甲方那动嘴的多,动手的少;既动手又动嘴的优势就比较大~
先锋派的通过我的了解有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干的好的就很有钱,稍差点的就比较少,老孙当年去MAD实习,一个月一千,爱干不干,就这样还有很多伯克利的,哥大的,sci-arc的等等挤破头皮往里进呢,同样的还有zaha和UNstudio等等,这俩给不给钱就不知道了,发展来说的话,在大师那干几年出来单干的比较多。不过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这类事务所给的比较少,可能也跟玩参数话的一般都有海外背景,家里条件大都比较好,刚工作也不太在乎这点钱,关键是能从大师那学到东西。(此大师非比大师,是指着一个事务所的领军人物)
我知道的,标准营造正式录用大概四五千一个月,马达大概六千多,直向好像也是四五千,而且都没有公积金~
终于码完字了,谈完了这个最庸俗的话题-钱,这个连载就算全结束了,还是老话,希望这点经验对大家以后有帮助,谢谢!文章转自知乎/阿尔瓦设计e周微信公众号:iedaycn
好好努力~~
没有梦想,何必远方
不甘于平凡
感悟很深刻,谢谢分享
关键在于选择
很有价值的经验。。对建筑师这行业分析的还是比较透彻的,现状、方向、以及需要的技能,分析的很全面。
对迷茫的孩子还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考研的有建议吗?楼主是准备直接工作吗?
今年毕业感觉压力好大
还是先骑驴找马吧,工作不好找啊。
非常好的文章
楼主说的很好啊
很好啊,应该早点看到的
现在就在设计院实习,其实更多的是想缓缓实习地方,感受不同的工作氛围
感谢楼主分享
关注设计e周微信账号,浏览最新资讯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微信扫一扫
精选图片每日推送!
Copyright &
Powered by
All rights reserved.您在这里:>>
中国房地产大萧条还有多远
时间:13年08月14日 13:57
扫描二维码
新财富微信
  书名:《中国房地产大萧条还有多远》 
  作者:许子枋&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房地产业的焦虑&
  焦虑正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前胸的一道道抓痕。&
  从国民的焦虑,蔓延到产业焦虑,又以房地产业受伤为甚。中国房地产业的焦虑由来已久,此次因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房地产业在经济增长中角色地位的边缘化,导致产业焦虑益发严重。从降息被误读,到媒体推波助澜暗指房地产调控失效,千人抢房场面再现,到国家发改委、银监会、央行三部委联合辟谣,再到开发商哀叹房地产被抛弃了。如此串链,凸显了房地产业焦虑的升级。&
  我认为,中国正进入“国家焦虑”层面,这种焦虑由表及里,呈现出市场焦虑、民众焦虑、国家焦虑三个层次的因果递进和循环传导特征,并转变成大范围的社会焦虑,其成因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过速以及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理论的缺失所致。中国用30年走过了其他国家一两百年的历程,急剧的社会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刺激和挑战,信仰缺失、崇权拜金主义盛行,是导致全民焦虑的核心原因;社会转型、竞争加剧、不确定性增大等压力源是形成焦虑的直接原因;民生保障不健全及社会利益分配不公现象,加剧了中低层民众的焦虑程度。&
  人们的焦虑为什么会波及产业并形成产业焦虑?其实其理自明,产业是由人来运作的,焦虑的人必然将焦虑带入产业,并给产业带来深刻的烙印。就房地产业而言,因其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殊性,由产业消费者的焦虑发源,焦虑传递到产业政策制定者,最后传递到产业生产者,再传导到产业消费者,从而形成了房地产业的焦虑负循环。&
  房地产业十几年的飞速发展、投资渠道的受限、货币增发、地价飙涨、保障房的缺位等,导致房价的非理性上涨。高房价成为国民之痛,买房难导致民怨沸腾,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中央终于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政策,直到无所不用其极,来强力扭弯房价的趋势,这已经或最终将给房地产业带来伤筋动骨的伤痛。以博鳌房地产论坛的语言符号变迁来看,从2001年樊纲称房地产商是“世界上最春风得意的一群人”,到2006年巴曙松称调控中谨言慎行的开发商为“受惊吓的小孩”,再到2011年任志强描述“最热的八月,一个放在火炉上烤的论坛”,直到2012年任志强放言“房地产已经被抛弃”。&
  我们感受到这种产业焦虑的升级。&
  那么这种产业焦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其产生成因无非有三:社会群体的焦虑投射;房地产业政策变动频繁;房企在政策频繁变动下的无所适从与投机暴利心态。&
  例如,一个深度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限购、限价、限贷)已持续一年多,经济增长下滑已成定局,投资稳增长却仍要去房地产化,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各地方政府的限购令是持续还是微调?房价究竟是跌还是涨?无论决策者还是消费者都在焦虑,焦虑有二:一是不知政策何时变?二是不知政策怎样变?&
  政策多变是中国楼市最为焦虑之所在,政策多变是中国房地产业“亚健康”的病因之一。行业诸多政策频繁变动的背后是由于战略上缺乏系统思维和制度上缺乏顶层设计。&
  产业焦虑显然存在很大的危害:经济学告诉我们,政府并非一个纠错机制,政府权力边界的不断扩大,政府越界市场失灵,造成产业决策无法长期化和理性化,同时损害政府权威;产业焦虑造成社会舆论的过度聚焦,让产业调控偏离正常轨道,产业健康发展与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损害;产业焦虑加重社会焦虑,危及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
  那又应该如何解决房地产业的焦虑呢?其解决方向显然是:要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理论,改革政府治理结构,充分考虑政策的科学性、连续性和社会影响,实现公共政策、宏观政策和行业政策的完备性和稳定性,减少因政策的动荡导致民众和企业对未来的不确定感,通过顶层设计,恢复产业理性。而改革政府治理结构的方向则是:提供一个房地产业可以健康成长的政策环境;维持弱势阶层的基本尊严与居住保障;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法理约束,以一种可以被接受的方式处理国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纷争,让国民真正分享到房地产业发展的成果。&
  被房子挤压的中产阶级&
  在GDP高歌猛进的近二十年黄金岁月里,中国似乎同步产生了一个中产阶级,因为中国城市户口家庭平均资产已达到了247万元。但仔细盘点后,中国的中产们很大一坨资产沉淀在房产上,房产估值急剧上升缘于房价的高速上涨,中产们实际可随意支配的流动财富并没有增加多少,这不免令中产们困惑。而随之而来的国内国际的经济放缓给中产们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压力,这着实有点让中产们困惑,看来被房产捆绑和虚幻的中产阶级不堪一击。&
  2012年5月中国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曾宣称:“中国自有住房拥有率高达89.68%,远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而城市第一套房平均收益率在300%以上。而2011年中国城市户均拥有住房已经超过1套,为1.22套。”这些数字曾引发热议。&
  2012年7月他们又正式出版了《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2》,结论更抓眼球:2010年中国家庭净资产总值高达69.1万亿美元,高出同年美国家庭净资产总值(57.1万亿美元)21%之多。&
  伴随正向经济周期,房产价格的快速上涨,的确可以让中产们在总资产上成为百万富翁,净资产上亦有可观的增长。但随之导致的非理性抢购房产,高涨的市场情绪,导致房价会更高,这既使得已购买房产的人其房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会越来越高,成为资产堰塞湖,同时还迫使后续买房者要付出更多的按揭,导致其收入流因房产债务而日渐枯竭。同时引发房地产业的供需误判和宏观经济面的误判。&
  有恒产者有恒心,传统的置业文化和现实的安全感缺失让我们的视线和心灵牢牢被绑定在房产上。房产的大幅涨价,使我们被成为了百万富翁,于是我们大多也有了些虚幻的快感,我们终于中产了!但其实,资产涨价是个幻象,我们所得到的仅仅是个数字,在即将来临的经济减速中,我们所受的痛将远大过我们曾有的富足快感。&
  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数据发布之初,中国城市户口家庭平均资产247万引起了社会广泛质疑,而家庭资产40.5万的中位数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经过广泛的讨论,相当一部分民众理解了均值反映的是社会总资产而中位数则反映的是普通老百姓的资产状况。只有14.3%的家庭资产超过了247万的均值。房地产狂热将普通市民尤其是大城市的仅有一套普通住房的普通市民催生成为了百万富翁。只要在中国重点城市购买房产的人,他们从总资产的角度来看都是百万富翁,但是大部分人却拿不出100万现金。&
  事实上,如果类比计算,这其实比美国次贷危机前家庭总净资产的“峰值”还高。2007年美国家庭总净资产为68.6万亿美元,低于中国的69.1万亿美元,随后年下跌&
  25%,跌掉了17.5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美国一年的GDP。&
  如果中国的房价跌去30%呢?有观点认为:如果中国房价下调30%,只有27.8%的家庭房价市值会低于其成本价,2.91%的家庭住房价值低于银行欠款。也就是说,房价下调30%对银行业的冲击很小。&
  大多数人的视角都在关注银行能不能扛得住,但如果中国超过30%的家庭房价市值低于成本价,还有约55%的中产阶级资产急剧缩水,在社会教育医疗保险远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低迷导致大规模失业,资产急剧缩水带来的信心摧毁,中国的中产阶级怎么办?中国怎么办?&
  牛津字典的编辑们曾把“被挤压的中产”(squeezed&middle)评为2012年4月经济失速的背景下,中央在湖北考察六省经济形势后强调:要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于是有一种解读,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潜在心态:他们认为,中央的表态可以解读为决策层对稳增长的担忧更加明显,中央将开始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他们认为,中央提出的“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是新一轮经济刺激号角已经吹响的重要信号;他们认为,寄希望于外需增长无望、寄希望于内需消费大幅提升不切实际;他们认为,投资不足仍是核心问题所在,经济结构调整不等于不要投资,因此不要一谈投资就色变,不要一谈投资就视同危及经济结构调整;他们认为,欧洲的现状也说明,一旦经济大幅下滑,结构性改革推行更加不易,结构改革与经济增长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在经济增长中调结构才是容易的。&
  这样的分析诚然是不错的。&
  但是,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为实现稳增长目标,需要促进并加大投资。鉴于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柱,对于地方政府提出的房地产政策,如果是对早前过于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完善,不应一概制止。对于地方政府投资平台,只要对项目充分评估后是具有盈利能力的项目,也不应控制过紧。总之,当前经济还处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中,尤其是欧元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内经济发展的阶段决定了投资仍是稳增长的关键,以政策放松来应对经济下滑也是自然的选择。&
  这样的结论从灰度理论角度来看是成立的,但显然是书斋里形成而远离国情的妄论,显然是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缺乏深度了解的妄论,显然是对地方政府大规模救市魔力和危害缺乏认知的妄论,显然是灰度理论向灰度行为潜变的一种偷梁换柱。&
  “灰度”是什么?灰度是指对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实施调节,使其在一段时间内能够配合而非冲突,制约但不掣肘,进而形成要素之间协作的合力,通过这种妥协的方法实现和谐的过程,并最终得到和谐的结果――不是非白即黑,而是一种黑白混合――最终均衡大多数力量,实现组织体最大的效益,并由此完成组织的目标。灰度的最大变异点,是灰度的过程腐蚀了组织的目标,让组织的目标也灰度化了。&
  灰度理论是一种好的思维方式,这是对过度理性的一种反证。但国人最缺乏的不是灰度思维,而是理性思维,国人最擅长的是将灰度思维转变成灰度行为,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超越制度和道德底线的灰度行为,从而往往成为一种对正常理性的反动了。&
  近期,各地方政府或明或暗地放松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情况时有发生,而花旗银行也发出高亢之声:除非中国政府想惩罚自己,否则对房地产放宽政策是不可避免的。&
  因应这种灰度思维和言论,我们发现房地产正悄悄灰度角色化了。&
  因应这种灰度思维和言论,国人对房地产灰度角色化也越来越关注:经济增长失速,地方政府财政吃紧,中央政府是否还会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是否还会再一次祭起房地产这一“拯救”中国经济的大神器?&
  我认为,关于未来中国楼市,利益各方观点纷纭,莫衷一是。这说明了房地产业的巨大包容性、房地产行业的平等宽容性、房地产与中央和地方的密切关联性、房地产市场发展走势的异常复杂性,这些也正是房地产角色灰度化的另一层深且广的内涵,此文暂且不表。&
  我还认为,中央会坚决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确保调控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市场平稳发展和房价合理回归,短期内决不会让调控出现反复。调控大目标没有灰度,这是主旨之义;调控过程中或有灰度,这是题外之义。&
  房地产调控是一种痛,但关系到房地产产业的长远健康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学会的是痛并快乐着,只有这样,房地产业才能获得新生。&
  痛并快乐着也是一种灰度,灰度就是一种软着陆!&
  房价的浪漫与私奔&
  我认为,房价已告别狂奔时代,地产已褪去暴利光环,虽然房价依然浪漫,但顶多只敢存私奔之念了。&
  就产业在短时间即能造梦成真而言,20年来的中国,当推电商和房地产开发商。就产业的辉煌与壮丽能震撼人心而言,房地产业是最浪漫的产业。&
  20年前的住房制度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使得房地产业一路狂奔,让产业的理性变得异常脆弱,让开发商的逻辑变得无比浪漫。房价的浪漫与狂奔造就了开发商集体的浪漫与狂奔。&
  2012年年底任志强先生抛出“明年房价暴涨说”,不久王健林先生也抛出“房价远未真正涨到位,楼市能再繁荣15年”的观点。这两位企业家都是我尊重的,他们的观点也仿佛论之成理,言之凿凿。&
  关于房价不落的观点,一直以来被市场所佐证。未来房价究竟会怎样?&
  王健林先生说:指望以后房价大跌的理论在数据上得不到支持,现实当中也没有可能性,因为房地产不是单纯只看本行业贷款的情况,还有不动产、土地等各方面,如果房价暴跌将会威胁到整个资产贷款,房价大降在当前中国基本可以排除可能性。&
  王健林先生又说:房价大涨也没有任何可能性。因为只看土地供应量和新开工量减少就推断出明年价格暴涨,这是在火热年代的数据参考标准,但在调控的环境中,这个参考数据不一定成立。其原因有几个:第一,政府不会完全放弃对房地产调控,我认为新一届政府会延续本届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思路;第二,保障房体系未完全建立,数量占比偏少,迫使政府不敢放松调控。现在如果放开,真有可能引起暴涨,调控的目标和计划也将功亏一篑。&
  此类观点,代表了开发商的主流观点。我在做战略咨询时,时常旁听到各集团董事长的如此定论。但我认为此类观点,从短期实证角度来看是确乎不错的,但基于中国国情与发展要求来看,开发商的逻辑是浪漫的。对房价判断的浪漫逻辑就是对房地产业判断的非理性逻辑。如果地产集团的长期战略基于该浪漫逻辑而定,是危险的。&
  我们来看房价浪漫观的判断基础,其核心逻辑正如王健林先生所述:&
  其一,形成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是20多年积累的结果,想两三年把它治理掉不现实。在看得见的10年之内,中国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的这一条是无法改变的,只能是逐渐减弱。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想去土地财政化是不可能的,也做不到。&
  其二,保障房计划是“十二五”末实现数量占比市场总额20%,我认为至少要达到套数占市场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额,房价才会失去上涨的动力,才能谈放开。&
  其三,如果2030年达到15亿的人口峰值,按照70%的比例应该有10亿多人生活在城市里,现在只有6.9亿人生活在城市,还有3亿没完成。所以看得见的15年内,中国的房地产还会朝气蓬勃进一步发展。房价、地价远没有涨到位,房地产至少还有15年繁荣期,因为中国的城镇化率远远没有完成。我觉得现在整个中国城镇化还处在高速成长期,终端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在这个时候放弃调控可能会前功尽弃,因此房价不可能暴涨。&
  因此王健林先生得出开发商普遍认同的观点:房价既不会大跌也不会暴涨。&
  该逻辑基本是从政府的视角来看房地产业的,在五年之内,我是赞同该观点的。但我认为,五年之后,房价未必如此浪漫,房地产业再繁荣15年,却是如此浪漫!&
  原因有三:&
  其一,去土地财政化必须提速,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需尽快完成,中国经济才有希望,因此五年必须初见成效。而且,去土地财政化之力与平滑土地财政萎缩之力(保障房的大规模建设)必将强力遏制房价上涨的预期,基于中国房地产存量(尤其已售空置),预期对房价的影响有多大远未可预料。&
  其二,以国外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高于75%)做标准,没有必然性,该标准需要证伪;被广泛引用的中国的年均城镇化速度(1.5%~2%)更需要被证伪,该速度的脱离实际或将导致更深远的城镇化泡沫;中国的城镇化模式需要被证伪,城乡一体化也许是更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城镇化模式。因此,动辄以城市化率还有25%的空间来为房地产说事,是一种逻辑浪漫。&
  其三,中国的老龄化,中国人口的增长与高素质人口的增长与房价的关系更需要深度思考。&
  据国泰君安报告显示,目前市场的存货继续攀升,总体去库存化情况略差于2008年和2011年年末。2012年上半年行业的去存货化周期为2.6年,高于2008年第三季度的2.4年、2011年年底的2.5年。值得注意的是,一线城市的去库存化为2.4年,二线城市则达到3.7年。&
  从市场短期和房企微观来看,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全国待售面积约为3.2亿平方米,超过去年底的2.7亿平方米,并一直维持在高位,房企去库存压力仍然很大。据国泰君安一份报告显示,根据2012年各房企中报数据统计,万科、保利、金地等房企的存货去化时间为2~3年,但同时万科的存货增速超30%,保利的存货增速为20%左右,而泛海建设的去化时间则高达10年之久。&
  这些数据当然只能给我们一个有关房地产业未来发展的隐喻。房地产市场并未全面好转,中小房企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了。房价不落并不必然意味着产业不落,房价背后隐含的通货膨胀有意无意被忽视,增添了我们的虚幻感。&
  房价的狂奔似乎已无可能,但开发商仍心存房价私奔之念。&
  “大限”后的房地产新繁荣&
  关于房地产业,现在基本全媒喊打,其实对一个产业一边倒的笔伐,未必是一种健康的传媒心态,带来的也未必是健康的经济生态。&
  从企业战略来看,2012年是一个转型之年,企业的布局、盈利模式、管理模式和产品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关于“新繁荣”,并不意味着房价必然高涨,而是意味着结构调整后的差异化增长,房价不是大涨大落,房地产市场不是冰火交加,房地产业呈现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状态,或者是一种山火之后未烬之树和倔强野草的葱绿生命意象。&
  什么叫“大限”?有两层意思,表层意思是2011年的“限购、限贷、限价”,深层的意思是针对房地产业的“行政政策极限,货币政策极限,财政政策极限”。&
  套用古人之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在判断一个产业趋势的战略思考中,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要关注事物本身的内在逻辑性,不宜人云亦云,不宜情绪亢奋、理性衰竭。&
  中国房价为什么会泡沫化?以“三限”除“三高”&
  王小广说金融祸端论,我认为值得采信。我曾阐述过:房价泡沫形成的深层机理是政府、民众、开发商的房地产思想泡沫共同导致的,这点在此不赘述。王小广说,近年来中国房价上涨的核心原因并非是加速城镇化、刚性需求以及土地资源稀缺,真正的原因是货币供应、税收政策缺陷以及投资性需求占绝对比例。&
  基于他的统计数据,他认为,中国的购房投资需求起码在50%以上,在深圳这种城市投资比例更是高达90%以上,这意味着一个楼盘里面50%以上的购房者买房都是为了更高价卖出。&
  因此这种现象必须得到遏制,在中国这样一个行政力超强的国度,中国政府用行政力量来替代市场力量让房价退烧,从短周期看,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过于迷信市场力量也是一种偏执。&
  “三限”是很痛苦,但如果用“三限”消除了房地产业的“三高”(高血脂――高房价导致金融管道病变乃至银行脑溢血,高血压――高利贷导致社会不稳定,高血糖――高利润导致中国经济结构免疫力崩溃),乃是一件好事。关键的是,房地产作为一个周期性行业,因为政府主导力量使房价提前去泡沫化,那么,周期性调整在带来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层变化后,同时也将带来房地产业自身结构的深层变化,也必然会带来房地产业新的差异性增长。&
  中国房地产业仍有一定发展空间!房地产业没必要过于悲观&
  陈淮与成思危继续说城镇化支持论,虽然我认为过于乐观了些,但可以采信。&
  陈淮认为,城镇化和消费结构升级这两个内在的经济增长动力足以保证中国经济还有20年的高成长。&
  成思危说,住房是民生的重大需求,每一个人都需要住房,因此房地产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至少在10年之内,在我国基本实现城镇化过程中,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是不会动摇的。有人说现在有些国家已经不拿房地产当支柱产业了,我认为那是因为他们已经基本解决了城镇化的问题,而我国还处于城镇化的过程中。因此我们对房地产业的发展还是要保持信心,住房的需求在我国基本实现城镇化,也就是城镇人口占70%之前肯定还是旺盛的。
文档附件:
扫描二维码
新财富微信
用户评论[]
匿名用户&发表&
深圳市新财富多媒体经营有限公司独家运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房产中介有前途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