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能超过美国吗?

您所在的位置: >>
为这个书签标记颜色吧
中国经济总量何时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我们见到的最新的一个预测是,2009年4月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说:中国极有可能在2027年超过美国。高盛的预测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即没有计入通胀因素。
  目前,一个总体判断是,金融危机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崛起进程。因为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其他主要经济体已经陷入严重衰退,由此凸显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加之结构调整速度加快,中国经济仍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我们分析认为,2009年中国经济将增长8%,经济总量很有可能赶上或超过日本(日元不强劲升值的话),都为4.9万亿美元左右。再过5年,到2014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达到美国的50%(2008年为30.3%)。届时,按可变价格计算,中国GDP总量将达到56.8万亿人民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未来5年中国经济将年均增长8.5%),折合成美元将达到8.5万亿美元,人均GDP将为5913美元(2008年为3315美元)。
  如果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届时中国的GDP总量将达到14.4万亿美元,人均GDP将超过1万美元(2008年为5962美元)。
  根据普华永道预测,按美元汇率计算,年中国经济将年均增长6.3%(按人民币或PPP计算将年均增长3.9%)。按此推算,届时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34.9万亿美元(以2005年美元价格计算)。另外,普华永道按市场汇率计算预测,2050年中国的人均GDP将达到23534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26.6%)。按此推算,届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为35万亿美元(人口达15亿)。到2069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100万亿美元(人均GDP接近7万美元)。
  普华永道的预测有一定依据。在过去30年中,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5%,考虑到科技进步等因素,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世界经济将依然保持上述增长水平,中国经济也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持续期将延续到2020年前后,届时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市场化将基本结束。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条件是:外部不发生全球性战争;内部不发生剧烈的社会震荡;宏观政策不出大的失误。那时,中国的经济将再显历史光辉,经济总量就很有可能超过美国。
  经历华尔街金融风暴冲击,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未来发展将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等,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因此,中国的内需有很大增长潜力,未来十余年中国很可能扭转经常项目顺差的局面,20年后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同时,2009年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可能出现净流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将还成为一个资本大国。这将使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英国经济史学家麦迪森在2001年曾为经合组织写过一份报告,按照2000年的美元价值计算,他得出了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在1880年时,中美两国经济实力相当,此后两国的差距开始拉开。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中国经济增长最低的时期。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开始追赶美国,到203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中美两国的经济总量回到了1880年时旗鼓相当的状态。
定价:¥28.00 当当价:¥21.00
为这个书签标记颜色吧
小贴士: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按回车(ENTER)可返回该作品目录。鼠标双击滚屏
数据载入中 ...
您可以复制下面的内容,通过MSN或者QQ发送给朋友。
一起来阅读《百问未来中国》吧!作者:《环球》杂志
书籍简介:本书收录的问题涉及未来中国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政治改革、文化创新、社会进步等方方面面,如“中国崛起后会不会称霸世界?”“中美有发生战争的可能吗?”“中国A股会涨?2万点吗?”“中国会向美国发行人民币国债吗?”“中国还会举办奥运会吗?”等等。这些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世界各国对中国未来走向的期望、关切,甚至疑虑。中国权威专家的真知灼见和权威解读,回答了世界各国人们的疑问,大致勾勒出了未来中国的发展轮廓,并从不同的侧面回应了那个16世纪以来、今后仍会被屡屡提起的关于大国兴衰的话题。(完)
当当网免费试读此书地址:/book_6673?ref=read-7-share再谈工人阶级白领化问题 - 少年中国评论
再谈工人阶级白领化问题
浏览: 2,757 次
再谈工人阶级白领化问题
黑夜里的牛
作者此前在《漫谈脑体分工》一文中提出,脑力劳动代替体力劳动是历史趋势,脑力无产阶级(俗称白领)最终将会超过一般意义上的体力工人(俗称蓝领),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另一方面,脑体对比是相对的,一般意义上的脑力劳动者内部也存在“脑体分工”。同时,针对近几十年国际资本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劳动力套利的情况,文章中也指出:“中国、拉美、东南亚和印度的廉价劳动力实际使得机器代替人的进程减缓了。但是,一旦这些劳动力变得昂贵,自动化的进程就会加速。”
一些同志不同意作者这种说法,认为就全球资本主义发展而言,资本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即“空间调整”是主要趋势,而“技术调整”即资本主义竞争导致的技术进步只不过是阻碍这一趋势的因素。因此,全球范围内不存在脑力劳动者比例逐渐提高的趋势,中国近几十年内也不会变成一个以脑力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
本文从历史、现实和未来趋势等方面讨论这一问题。首先强调美国早在大规模产业转移以前,劳动人口中白领的数量已经超过了蓝领。然后,根据近年统计数据得出,中国白领占总劳动比重实际上一直在增加,但由于“世界工厂”承担了远超本国需要的低端制造业,造成白领在非农就业人口中的占比略有降低。不过,中国劳动人口的减少,又必然导致产业升级和相当部分低端制造业的转移,从而改变近二十年来白领数量增加但比例不提高的状况。最后,关注制造业的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方向和特点,并结合全球人口变化大趋势,指出资本积累在将全世界劳动人口都卷入资本主义生产之后,必然会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白领代替蓝领的进程。
一,美国的白领化进程
先看看美国白领阶层数量变化的历史。美国白领阶层在1870年有75万人,仅占劳动市场的6%,而到1940年,则上升至1250万人,占25%。(见表1)在此期间,老中产阶级增长135%,工薪阶级增长155%,而新中产阶级则上升1600%。
&&&劳动力&&&
&&&1870(%)&&&
&&&1940(%)&&&
老中产阶级
新中产阶级
资料来源:赖特·米尔斯:《白领》,牛津1977年版,第63页。
从1870年到1940年,经理从占中产阶级总人数的14%降至10%,而办公室职员则从12%升至40%。在美国,现在构成白领阶层的主要是教师、推销员和各类办公室职员。白领阶层的人数已占美国总人口一半以上,从1870年的15%上升至1940年的56%,而老中产阶级则从85%跌至44%。
&&&新中产阶级&&&
&&&1870(%)&&&
&&&1940(%)&&&
薪金专业人员
办公室职员
资料来源:赖特·米尔斯:《白领》,牛津1977年版,第64页。
(以上转自:《关于美国中产阶级的演变与思考》,朱世达,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表1中说的中产阶级主要由脑力无产阶级构成,而工薪阶级指的是传统的无产阶级即体力工人。)
如上数据有几点值得关注:
1,新中产阶级(含经理,白领技工和白领普工)的增加远远快于工薪阶级的增加。
2,1970年时,新中产阶级中经理和办公室职员的比例大致相当,但到了1940年时,职员的人数已经是经理的4倍。更接近资产阶级的经理阶层变成了新中产阶级中人数最小的部分,而与无产阶级地位类似的办公室职员则成为新中产阶级的主体。
3,除了职员阶层以外,新中产阶级的其他阶层的占比都在减少,但薪金专业人员的减少幅度是最小的(16.7%)。
白领的比例在1940年后继续提高。米尔斯在《白领》一书中指出:“1956年,在美国职业结构中,白领工作者的数量在工业文明史中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作者……到1970年,白领工作者与蓝领工作者的比例超过了五比四。”在米尔斯的经典着作《白领──美国中产阶级》发表之後,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大型垄断组织的兴起,美国白领的总数也从1940年代的1000于万上升到1970年代的5000万,1980年白领占全部劳动力的50%以上。欧洲、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也先後出现了类似的社会结构变化。①
这种阶级结构的变化并不是像很多同志所想象的那样,是产业转移造成的。二战后,全球经历了三次大的产业转移,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和拉美等国家转移,自己则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二次是在20世纪60至80年代,日本等开始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等国家或地区,自身则开始产业升级,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附加价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将低端产业转移到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②在50年代以前,美国没有向其他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但正是在这一时期,白领工人数量比例逐渐增加,而蓝领工人数量相对减少,即出现了蓝领工人向白领工人转化的进程。
可见,脑力劳动者占比提高的趋势并不是因为体力劳动被转移到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而是由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但企业的规模不大,基本上还是中小型企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工业部门或者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复杂,如汽车工业,或者由于需要大型的生产设备,只有大批量生产才能盈利,如电力工业和化学工业,由此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股份公司广泛发展,最终演变为超大规模的垄断组织。③由于规模巨大,企业内部的管理就日益变得重要,职员阶层就此兴起;另一方面,工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研究者队伍也在巨大的需求推动下壮大起来。
美国自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左右)开始起,就出现了劳动者中白领人数增多的趋势。在大规模向海外转移产业之前,美国的白领人数已经超过了蓝领人数。蓝领人数减少是因为机器系统以更大的规模代替人,而生产的管理和机器系统的研发的重要性同时也就变得重要。而且,即使在50年代以后逐步转移了部分产业到其他国家,美国的制造业产值也一直是在增加的,也就是说,美国制造的东西并没有减少。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脑力劳动代替体力劳动的趋势即所谓“技术调整”,是资本主义的内生趋势。
二,中国的白领化进程
上面谈的是外国的历史,很多同志也许更关心中国的情况。中国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世界工厂”。在许多人眼里,中国的白领比例应该非常低。我们就看看中国到底有多少白领,占比多少。
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7亿人,其中1.2亿为大学毕业生。相比年129533万总人口中只有4571万人有大学文凭,这个数字提高了一倍多。但不是所有人大学毕业生都是白领,首先其中有许多人已经退休了,还有部分人还在念书或者正在失业。那其中的被雇佣的白领阶层有多少呢?
根据人口普查资料,1990年包括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内的白领总数约为5700万。当年,中国总就业人口为64749万人,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分别为38914万、13856万、11979万。白领阶层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为8.8%,占非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为22%。
2000年白领岗位总人数为7500万人,比1990年净增了1800万。当年,中国总就业人口为72085万人,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分别为36043万、16219万、19823万。白领阶层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约为10%,占非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为20.8%。
2010年,全国白领岗位总人数扩大为9700万,比2000年增加2200万。当年,中国总就业人口为76105万人,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分别为27931万、21842万、26332万。白领阶层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约为12.7%,占非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为20.1%。④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白领的数量已经差不多一亿人,在总就业人口中的占比一直是在升高。但由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更快,所以,白领在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中略微有降低,但降低幅度明显小于白领阶层在总人口占比的增加幅度。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欧美日,以及韩国台湾等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转移到中国,以比本国低得多的有机资本构成进行工业生产。中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以每年1000万人的速度向城市转移,相当部分进入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很大一部分用于出口,比如在华美资企业生产的商品再出口到美国,这就是所谓的劳动力套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白领数量虽然增长,但赶不上全球国际资本推动的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的转移速度。相当于是全球把白领占比较低的行业转移到中国来,拉低了中国白领在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人口中的比例。但是,这并不是人们抱怨中国白领岗位少的原因,主要原因还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下一节就详细解释这一点。
有些同志可能会认为白领可能大都是经理等地位接近资本家的就业者,而不是普通职员。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白领工作者中有多少是接近资本家的高级管理者,有多少又是基层的技术人员、职员和监督者呢?白领中有多大比例能算做无产阶级呢?我们没有找到直接数据,但有两个数据可以作为参考:
根据福布斯发布的《2013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中国可投资资产(除自主房产之外的财产)达到60-600万人民币之间的所谓大众富裕阶层的数量达到了1000万。其中,企业主占30.3%,而高层经理人只占28.2%,一般职员(其中相当部分应是高级技术人员)占23.4%,其余为公务员、律师等。也就是说,所谓“高级白领”只占到70%,即700万。而同年中国的白领数量,已经达到一亿以上。即使将高级白领占白领总数的比例再放大一倍,也不会超过15%。(数据来源:/5150.shtml)
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2010年GDP现价总量为40120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053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8758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73087亿元。当年中国就业人口为76105万人,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分别为27931万人、21842万人、26332万人。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剥削,同时考虑固定资产折旧(占当年GDP13.7%),二、三产业就业者的平均收入应为74114元、56726元。由于白领几乎都接受过有偿教育和培训,应算做复杂劳动,收入应该更高,作出一年收入10万的估计不算过分。低于这个收入水平的,按理都可算作是被剥削者。而当年收入最高的金融行业的平均收入也就8万元,工资5000以下的白领比比皆是。这就意味着,大部分白领都是被剥削的,应该被划入无产阶级的行列。(数据来源:
tv.cn/240.shtml ,//.html)
三,为什么大学生总是抱怨白领职位太少?
1990年以来,白领岗位一直在增长,而且是加速增长。但为什么很多人还是抱怨中国低端岗位太多,白领岗位太少呢?许多人都抱怨说这是因为中国搞了太多低端制造业,所以白领岗位太少。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就知道,中国的低端制造业是面向国际市场的,没有这些岗位,并不意味着会增加更多白领岗位,而白领岗位之所以显得少,是由于供给增长快过了需求增长导致的。通俗点说,就是中国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太多了。
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胡瑞文等人的研究结果⑤,2010年全国白领岗位总人数扩大为9700万人,比2000年净增2200万人,加上自然减员数,合计10年补充量为3400万人。同期,普通与成人高校毕业生数为4800万人,已相当于同期白领岗位补充量的1.4倍。由于部分具有工作经验的成人高校和中职毕业生参加白领岗位的竞聘,获取了一定比例的白领岗位,普通高校毕业生在白领岗位的竞争中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
课题组预测,2020年全国白领岗位数将比2010年净增2800万人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数,未来10年总补充量为4600万人。同期,普通与成人高校毕业生预计数将达到一亿人,扣除少部分专升本重复计算的人数后,实际毕业生人数为9500万人(见下表)。
另据人口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去年公布的数据,中国城镇每年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在2500万人左右,其中超过一半是青年就业者。在青年就业者中,约700万是高校毕业生。另外,每年还有900万到10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因此“中国仍面临巨大的就业增长压力。”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占城镇青年就业者的一半左右,在含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新增就业者总也占到20%。
这一数据与大家的直观感受是一致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高职院校或者成人高校的毕业生也有一定机会获得白领的职位;但到了2000年,特别第一批大学扩招后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基本上就只有正规大学的毕业生才能获得白领的职位。而到了10年代,甚至正规大学的毕业生,比如许多专科生,都大量地找不到白领工作了。造成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不是白领职位太少——其实已经很多,超过许多国家的人口了——而是因为教育市场化造成的问题。大学只顾自身利益,盲目扩大招生比例,根本不管实际需求,只要学生愿意掏钱就行。中国从发达国家接收过来的低端制造业,并不需要对白领阶层增长慢于高校毕业生增长负责。没有这些低端制造业,增长也许会更慢一些。不过,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政府对于科技研发和本国高端制造业不重视,倒真是对降低白领阶层人数增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30%。到1015年,毛入学率将达到36.0%。而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40%。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孩子都会上大学。白领人数增长肯定没有这么快,所以很多大学毕业生还是只能当蓝领,但另一方面,大学教育的普及,将极大地中国工人阶级的文化水平。最近,政府决定把一部分大学改造成职业教育学院,也是顺应这一趋势。
说了这么多,还是没有回答人家的质疑:中国能在近几十年内变得跟发达国家一样,就业人口以白领为主吗?下面就解答这个问题。
   四 中国会变成白领占主导的国家吗?
白领增多就意味着中国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而导致技术水平提高的原因不外乎是经济增长和人口约束两项。结合中国的国情,这个问题应该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是中国总人口的变化趋势;第二个是农村向城市转移过剩人口的潜力;第三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
先看人口增长。
上图是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整理的年经济活动人口人数的变化图,可以明显地看到增长越来越慢。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中国16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9.2亿人,较上年减少244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67.6%,下降1.6个百分点。这是继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减少345万人后,2013年这一数据继续下降。 中国的人口应该在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人口峰值为14亿,不会超过15亿。⑥关于中国人口变动趋势的问题,现在争论很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人口在2030年以后会加速减少。但无论如何,中国人口的劳动人口已经开始不可逆地减少,而总人口在不远的将来也会开始减少,却几乎是公认的了。
再看看劳动人口转移。由于强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中国近三十年的人口增长在发展中国家中,算是比较缓慢的。作为中国经济主要增长点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是靠城市的人口增长,而主要是使用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由于工业主要集中在城镇,第一产业人口向第二产业转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城市化。中国改变城市化率的算法后,进城农民工也被统计在内。2000年,我国城市化率为36%,到2010年即达到49.95%,现在已经达到53.73%。根据社科院学者预测,中国将在2050年完成城市化,到203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要达到68%左右;到2033年,我们的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⑦按照当前的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速度,在2030年左右,80%的劳动人口都会在城市就业了。
不过,近几年农民工检测报告显示,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减慢了。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 2012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 26261 万人,比上年增加 983 万人,增长 3.9% 。其中,外出农民工 16336 万人,增加 473 万人,增长 3.0% 。 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其中,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增加274万人,增长1.7%。⑧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一趋势仍将持续。
以上讨论都是基于事实,估计没有多少人会反对。经济增长的问题却不一样,分歧很大。不少同志不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这种悲观情绪从2000年前后,左派诞生起就是如此。不过呢,中国经济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让许多同志的预测都落空了。未来二十年会怎么样呢?几乎所有的经济机构和经济学家都认为,一直到2030以前,中国至少会保持6%以上的经济增长:
渣打银行预计年期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将达7%,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将达到5.3%。2022年中国GDP总量将首次超过美国(先前我们预测这一时间为2020年),但2022年中国人均收入可能仍不足美国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
(/a/30755_0.shtml)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太地区主管史蒂文-巴奈特在演讲中表示,从2013年到2030年,预计中国经济将有6%的增长率。
(/cjjp/13/10/27/5KFS.shtml)
美联储研究称,中国经济的趋势增长率在2030年之前可能逐步放慢至6.5%左右;而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比如说对经济活动不利的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的话,经济增速甚至有可能骤降至1%以下。(/0565735.shtml)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日2012年表示,2030年以前,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在7%至9%之间。
(/roll/8710.htm)
世界银行前任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近期预计到2020年左右,中国经济增速可保持年均7.5%至8%;到2030年,中国的总体经济规模可能是美国的1.5至2倍。
(/mainland/detail_/.shtml)
这些预测是否准确呢?我们作为外行自然也不敢乱猜。不过,鉴于中国的工业化只是刚过半程,参考其他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史,以5%-7%的速度再发展15年,并不是很不寻常的事情。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变数。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掉到百分之二三,也许我们就没时间讨论脑力无产阶级是否会占据主流这种问题了。
人口增长缓慢,第一产业就业人口转移速度减慢,同时经济发展异常迅速。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自然会显现出来。金融危机以前,沿海制造业就遭遇了“用工荒”,而危机后,这种情况不仅没有消失,甚至蔓延到内地。内地和沿海还是争夺劳动力。⑨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也降低了廉价劳动力带来的利润,使得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势头开始改变。据商务部数据,2014年3月,中国FDI同比负增长1.5%。⑩而东盟FDI增长率超过中国,2012年前9个月,美国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达199亿美元,比前一年同期增长126%,其中对新加坡、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投资增长分别达到177%、126%和53%。⑾
很明显,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出现人口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情况下,如果现有技术水平维持不变,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技术进步,也就是所谓的产业升级将逐渐取代原有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伴随这一趋势的,将是无产阶级中的脑力劳动者即白领比例逐步增大,而体力劳动者的比例逐渐降低。中国制造业的问题是自动化水平太低,2011年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机器人密度,国际平均水平是55台,韩国347台,日本是339台,德国是251台,美国是135台,而我国仅为21台。⑿在中国遭遇劳动力成本上涨之后,制造业领域跟发达国家一样,也出现了机器人代替人力的浪潮。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FIR)统计,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平均每年安装量约15000台,即使在全球经济萧条的2009年,销量也在逆势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并预言称,中国或在2016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到时,中国国内工业机器人年供应量将超过2万台,保有量将超过13万台。⒀机器人的广泛运用,一方面会相对减少一般意义上的体力工人占比,另一方面,又会创造出大量的机器人研发、维护等脑力劳动的岗位。⒁同时,中国制造业出口的构成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认为,中国制造业基本都是低端的,如果转移出去了,岂不是工业就完了。提出这种说法的人实际上是不了解情况。其实,单从劳动力成本来说,中国的劳动力肯定比欧美日便宜多了,但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投入却要大得多。中国当前的产业升级,不过是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使之逐步接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就会降下去。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并不是什么产业都能转,像装备制造业这种成体系的产业,就很难转移。而且,就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的中高端制造业而言,中国也不像想象的那么差,具体可参见杜建国的文章。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地说,中国白领的比例一定会逐渐提高。至于中国什么时候也会像发达国家那样,白领数量超过蓝领,我们不敢打包票。有的同志说近40年内都不会出现白领工人为主的情况,这其实是非常武断的。日本从60年代起开始经济腾飞,没到四十年,人口中白领的比例早就已经超过蓝领。中国人口基数大,比不得日本,但中国经济已经快速发展了三十年了,再过四十年,也就是一直发展七十年,人口中还是蓝领为主的可能性,肯定是很小很小的。总之,根据对中国现状的分析,并参照其他发达国家的历史,再过20年或者60年(长短无所谓),人口的约束和生产的持续发展,必然导致白领的数量超过蓝领。
五,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的白领有多少?
虽然全世界有70亿人,但城市化率只有50%。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小农。世界的生产主要G20国家。这二十个国家GDP总量占全世界的85%。我们将G20扩到至35个国家(去掉了沙特),看看就业人口的部分情况。我们没有找到确切的白领劳动者的就业数据,先做一点粗略的估计。
上面列举的35个工业国或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总劳动人口为21亿。其中,发达经济体4.1亿人,新兴经济体中人均GDP高于中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巴西、土耳其、俄罗斯联邦、南非、阿根廷、伊朗、波兰、委内瑞拉)有3.1亿人,而人均GDP低于中国的国家(乌克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乌克兰、越南、埃及、印度)有6.45亿,中国有7.6亿人。减去几个新兴经济体中(印度尼西亚近4000万、越南2000万、菲律宾1000万,泰国1500万、巴西约1500万、印度约2.5亿,中国2.7亿)总共约6亿农业人口,工业国中第二三产业的总就业人口约为15亿,其中发达国家4亿,人均GDP高于中国的新兴工业国2.9亿,中国4.9亿,人均GDP低于中国国家3.1亿。
发达国家白领的比例一般都在60%以上,那么发达国家的白领人数总计应该达到2.4亿。
人均GDP高于中国的新兴市场国家,白领占比多少呢?墨西哥是典型的新兴工业国,比较有代表性,我们就以其为例来分析。制造业人口不足一千万,但金融,房地产、公共管理、教育、卫生等行业的就业人数总计达到1468万,占二三产业总就业人口1/3左右。其中应该大多都是通常意义上的白领。根据这一数值估计,GDP产值超过中国的新兴市场国家中,有约一亿白领。
对于人均GDP比中国低的国家,以印尼为例,看看其中有多少可算作白领。从下图数据可看出,印尼第二三产业有约6000万从业者,而其中金融、房地产、公共管理、教育、卫生和社会服务行业的就业人口总数为一千二百万。也就是说,第二三产业中至少有15%-20%的白领。按照这个比例统计,人均GDP比中国低的国家中约有6000万白领。
加上中国的1亿白领,以上列举的工业国家中白领总数为5亿,占二三产业总就业人口的三分之一。
也许,还有同志觉得这个估计太粗略。毕竟,像卫生教育等行业里也会有体力劳动者,而制造业和零售批发等行业中肯定也有脑力劳动者。的确,这里存在多种可能性,不过平衡二者之后,1/3这个数字仍具相当的参考价值。
全世界是白领多还是蓝领多?当然是蓝领多。资本主义的“空间调整”造成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出现非无产阶级劳动者向无产阶级的转化造成的体力劳动者的大量增加,减缓了“技术调整”的速度——突然出现了这么多可以剥削的廉价劳动力,吸引资本用劳动力套利替代产业升级。但后面会分析“空间调整”还存在多大的空间。
但蓝领中也分正规就业和不正规就业,从全世界范围看,不正规的就业者可能比正规就业者多得多。除此之外,去年全球范围内有两亿失业者。而且跟许多同志设想的相反,如此多的失业人口,也并没有阻止资本主义的技术更新。关于全世界的阶级结构,拉美2000年时的数据可作参考:
(引自 谢文泽论文《拉美城市的社会分层及社会和政治影响》)
  六,第三世界国家还有那么多廉价劳动力等着被剥削,你怎么看不到?
首先,大家要明确一点,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并不都是的穷国。在G20的10个发展中国家中,中国也只是刚刚超过南非,升到第7位。伊朗、墨西哥等工业国的人均GDP比中国的人均GDP略高。中国早些年吸引的不少外资,就是从墨西哥这样的新兴工业国转移过来的。中国劳动力价格上涨之后,资本家也不可能把工厂搬到拉丁美洲去开厂,因为那里的劳动力成本更高。现在全世界的人口70亿,其中的劳动年龄人口也就30多亿。上面列举过的那35个国家共有20多亿就业人口,剩下十亿主要在非洲和南亚国家。目前,中国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实际上只有三个:东南亚、印度和非洲。东南亚可以承接制造业的国家主要是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等国。但这些国家的问题是人口太少,不足以承接中国的制造业。林毅夫等深谋远虑的经济学家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一直大力鼓动资本家“到非洲去做生意”:
林毅夫形象比喻道,如今中国“大水缸”已满,要往外溢,但 东南亚“水缸”容量小,现时产业转移到那边存在不少问题。国内制造业人员就达1.5亿人,其中制鞋业就有1900万人,成衣和纺织业从业人员约有2000 万人,数量巨大,而越南人口只有9000万,制造业顶多只有1000万从业人员;柬埔寨人口是1500万,制造业顶多只有200万人。现时企业转移过去, 当地的工资水平上涨非常快。他的一项研究显示,2010年越南制鞋业工资只有国内的四分之一,去年越南制鞋业的工资已经是国内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二之间。
放眼过去,曾多次到非洲考察的林毅夫认为只有非洲才能更好承受溢出的“水”。非洲当地有10亿人口,而且现时发展状况与国内改革开放初期非常相似,存在大 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非洲整体工资水平世界上最低,有不少国家工资水平只有国内的十分之一左右,从劳动力成本上看,非洲是国内目前制造业往外转移的最好地方。同时其很可能像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样,有20年左右的时间因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工资长期难上涨。 ⒂
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早就开始。像埃塞俄比亚和尼日利亚这样的人口大国,已经有了中国资本家开设的工业园。⒃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像其他国家转移的大多是纺织、皮革等轻工业,而不是装备制造业和化工等行业。许多行业是紧密联系着的,难以在没有工业配套的情况下发展起来,而这正是非洲等欠发达地区所缺乏的。非洲也许可以通过进口替代的办法逐渐建立本地区的工业体系,但这一过程必然十分漫长。中国资本不可能为了剥削廉价劳动力,去帮非洲建设工业体系,而只能在人力压力下进行技术升级,提高有机资本构成。所以,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也只是在国内进行。
中国制造业像非洲转移的意义深远,因为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第一次触及到它的地理边界。十九世纪,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把东方国家全部变成了殖民地,把地球上几乎所有人都纳入了统一的世界市场;而到了二十一世纪,跨国公司为了获取利润,把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扩张到地球上所有角落,将小生产者统统丢进无产阶级的队伍。
最后,再谈谈全球人口。虽然媒体一股劲地宣传“人口爆炸”,但全球的人口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会一直增长下去。《自然》在2001年即预测,世界人口将在2100年之前停止增长,而且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一个全球问题。⒄发达国家非常低的出生率,不足以保证世代人口更替,因此将最终导致人口下降。据联合国预测,45个发达国家的人口预计2050年之前将减少,其中包括俄罗斯联邦(减少3 300万)、日本(减少2 500万)、乌克兰(减少1 500万)、德国(减少840万)和波兰(减少770万)等国。⒅中国人口增长到14.5亿之后开始下降,而印度人口增长到16亿之后开始下降。到2100年,印度人口为15亿,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中国人口减少为11亿,居第三。非洲是例外,整个非洲到2100年前,会一直增长。尼日利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很高,到2100年,人口将达到9亿。⒆工业化国家的出生率普遍都低,现在人口增长率高的国家,如印度非洲等,一旦实现工业化,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人口增长减慢甚至人口减少的问题。
人口增长率降低了,资本却不会降低自己攫取剩余价值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竞争迫使资本家以更快地速度进行技术升级。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缓慢的矛盾导致的产业升级,在欧美日是过去时,在中国正在进行时,将来肯定还会在其他地区发生。无论早还是迟,这一趋势是确定无疑的。不能正视这一问题,最终会失去理解现实的能力,更谈不上预测未来。
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不断扩大生产,但劳动力的生产本身却依赖于工人阶级家庭,没有也暂时不可能产业化,所以工业化国家在经济高涨时期往往出现劳动力不足。“用工荒”造成劳动力成本提高,这种情况就导致了资本家用机器代替人,以降低成本,提供竞争力。机器越来越多地代替人,也就意味着机器研发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壮大,白领工人代替蓝领工人。这一趋势是资本主义内生的主要的趋势。
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地区,依旧存在着大量廉价的剩余劳动力。这就使得资本家面对劳动力价格上涨时,多了一个选择:产业转移。但是,在中国资本家想要进行产业转移时,发现拉美和部分东南亚早就搞过在工业化,印度也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唯一可大规模转移产业的目的地就只有非洲了。但非洲的工业基础是否薄弱,只能接受制造业中的轻工业,其他制造业行业仍然必须在本国以产业升级的方式谋求发展。
就中国而言,虽然中国白领占总劳动力的比例在逐渐提高,但由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更快,造成非农就业人口中白领的比例略有降低。而大学无节制地扩招,则进一步扭曲了群众的认识,以为中国主要就是血汗工厂,不需要多少白领。我们澄清了事实,并指出白领的增长会进一步加速。
总而言之,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技术调整”是资本主义内生的的根本趋势,而“空间调整”只不过是阻碍这一趋势的干扰因素。
① ment-cn.net/society/structure//article_23213.html
②/09/E6OET2S00253H9E.html
③ 参见: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卷下第236页-第252页
④信息综合自:胡瑞文带领的课题组研究成果
/job/jysx/966.html
以及和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⑤ /job/jysx/966.html
⑥上海社科院副院长:中国人口峰值2025年达14亿
卫计委官员:中国峰值总人口将明显低于15亿.cn/n//c7.html
⑦学者:中国将在2050年完成城镇化 存在制度等障碍 .cn/n//c69.html
⑧ 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 http://www./Grain/ShowNews.aspx?newsid=32223
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xwzx/gnsz/gdxw//t21909.shtml
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xinwen//content_2677889.htm
⑨“用工荒”蔓延至冀乡村制造业 //.html
制造业勃兴 中国腹地企业也忧“民工荒” /cj//3852146.shtml
东西部上演劳动力争夺战 农民工外出意愿降低 /domestic/gnkb//.html
⑩中国3月FDI同比负增长 首季日本欧盟对华投资大幅下滑 /html//969652.html
⑾美银美林:东盟吸引外资能力超越中国 /jinpaicaijing/jr/detail_/.shtml
⑿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不足全球总量的1% /14/RNOGESK00253B0H.html
⒀中国已成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news/643636.shtml
⒁抢抓“机器人红利”重塑制造业竞争力
//.html?from=rss
⒂林毅夫:非洲是产业转移最后一站
/a/32715_0.shtml
⒃开垦浙江纺织的非洲沃土
/10/OHBN8K000146BD.html
中国鞋业制造转移:从”中国制造”到”非洲制造”
/fashion//c_.htmv
⒄ 《自然》预测:世界人口将在2100年之前停止增长
/xw/kjsm/qkzl/5842.shtml
(联合国近几年的预测都是100亿左右,但也有机构认为联合国的预测值过高,具体可参见:
2100年全球人口:109亿还是80亿?
/cankao//c_.htm)
⒅联合国人口议题:人口规模与增长
http://www.un.org/zh/development/population/growth.shtml
⒆联合国报告称世界人口到2050年将达96亿
.cn/w//.shtml
欢迎关注:
少年中国评论(YCA)微信公众号【youngchinareview】
欢迎投稿:
contact@youngchina.org
推广链接:
少年中国评论(YCA)新浪微博
少年中国评论(YCA)人人网主页
少年中国评论(YCA)腾讯微博
少年中国评论(YCA)豆瓣小组
少年中国评论(YCA)读者QQ群
群号:6736172
版权所有: 非特殊声明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订阅更新: 您可以通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均gdp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