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坚定的股票基本面是什么分析逻辑是什么书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论抄底的逻辑与艺术-关于中国,资本市场,选公司杂谈--一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第五卷
论抄底的逻辑与艺术-关于中国,资本市场,选公司杂谈
------一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第五卷
前言:新的抄底征程开始,无论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还是公司选择
从海外回到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差不多10年了,一直在证券行业工作,和行业公司一同成长,中间经过了最悲惨(05年),最亢奋(07年),又最悲惨(08年),然后蓝筹没有大机会,浑浑噩噩的又过了4年(09-13年)。是时候要走出温暖怀抱,踏上新的征程了!从去年的热血分析师第一卷开始,已经抱定决心,要抓住机遇,因为未来十年是资本市场大发展的黄金十年,如果无所追求,抓不住机会,那就会丧失又一次重大阶层跨越的机遇。&
一直在苦苦思索寻觅,终于在近期下决心做了决断。当前的我,对中国,资本市场,还有自己的未来是充满信心的,也想跟大家分享下自己历史上的抄底经验,或许能有些启发,我自认在大方向的抄底上,基本还没错过。此处并不想显摆,只想给更多启发而已。&
回首这十年,从刚开始领导面试时问的那条问题:你现在回国是来抄底的吗?到一个月之前再次被朋友问到同样问题,你又准备抄底了?我的回答都不曾含糊,是的,我是来抄底的!终于这多次的同样提问,让我开始思考,抄底到底算不算成功?如果成功,是如何抄底成功的呢?难道像很多人说的纯属撞大运吗?未来,自己到底抄的是个怎样的底?&
我是如何抄的中国底?
抄底是个技术活,一定要从上往下的分析,这在西方经济学是著名的Top-Down
Approach,这种模式非常适合家里背景不深,没有过多的路径依赖,自由选择成分较大的年轻人。如果家里背景很深,我个人建议,还是听家人的吧,因为个体与个体差异很大,就算在不好的行业,由于之前家族的耕耘,也往往能带来不错的护城河与利润空间,所以用从下至上(Bottom-up)或许更好。对我来说,当时05年回国,这么坚定的在股市最悲惨的时候回来,这首先来源于对中国发展的信心。&
05年回国抄中国的底,国际与国内环境对比
可别以为回国这个决定好做,当时海外崩溃论正盛,很多人对中国的经济增速预测是出奇的低,某人说中国三年内必崩溃,而由于楼市在03-05年已经初步经历了一波上涨,房地产崩溃论也甚嚣尘上,确实上海的房价在05年出现了小幅回落,而04年底中国也确实是开始了比较严厉的宏观调控,各路宏观分析师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要大幅放缓,而且可能一头栽下去,起不来了。而策略分析师都认为股指05年低,06年更低,700点不是梦,我们简单拿一些海外当时知名人士的观点来看看,不是个人攻击,而是说,这种观点在当时很有市场,让投资者能够重回当时的舆论环境,看看当时是否自己的很多决定也被这种悲观情绪影响,再想想现在的环境。
表1:当时的市场观点
1、在加入世贸之后,中国因无法解决国企问题而经济最终被拖垮,进而拖垮整个社会。为证明该点,选用的是四川金顶股份有限公司“政企难分”和鞍山钢铁公司经营困境的负面事例,进而引用了不但负面而且陈旧的数据。
2、认为中国国有银行体系是全世界最危险,最脆弱的金融体系。以中国的银行贷款50%甚至80%是坏帐这一“假设与猜测”为大前提,进而推算。
3、认为中国失业下岗人员持续增加,造成社会动荡不安,最后会引发大规模的内乱。
对楼市:认为“中国政府的不加息,已引发最后的投机疯狂,地产泡沫即将破裂”。(2004年10月)
对股市:认为虽然中国的GDP出现了增长,但资本的价值并无任何提高,表示“我认为中国股市依然虚高。”(2004年10月)
基础性制度的改革,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既然股权分置改革是一个利益关系充分博弈的过程,那么市场很难在短期内走出大牛市行情。(2005年8月)
要解决中国资本市场目前面临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希望股改完成之后,市场就会变得牛气冲天是不现实的。(2005年10月)
1、“700点”论。冠名华尔街电讯的机构发布《2005年中国投资者报告》,报告称,700点~800点是目前中国股市的合理估值区间,沪指将于6个月内跌回700点。
2、房地产崩溃论。
A、2005年“国八条”出台,及上海二手房价格回调(据美联统计,05年4月成交环比下降20%,中心城区抛盘量加大,二手挂牌价回调5%~8%),让地产崩溃论“似乎”有了支撑。
B、《纽约时报》指出,中国的房屋空置率已超国际警戒线,同时质疑中国房地产的泡末是否已经开始出现破裂。
从上述论据中,明显可以看出当时的舆论环境有多悲观,同时信心又大多处于低位。如果这些论据看起来有些宏大叙事,那就拿我自己的个人经历来说下,当时回国的决定有多么的非主流。&
在英国,就算端盘子,一小时也能赚5英镑(我在学校食堂打工,差不多能到6镑),5镑按照当时的汇率一英镑能换15人民币,换成人民币也要75元,一天如果端八小时盘子或者洗盘子,那就是600元人民币,轻轻松松,而且还有保险等其他收入,那么月入14000人民币是大概率事件,而且只是工作22天来计算。而如果毕业后选择留在英国做金融(综合收入略高于平均),每月基本工资平均2800英镑到3100英镑,再去除各种税费后(主要是个人所得税),不算分红和年终奖部分,实际每月固定到手能有2200到2400英镑,也就是3.5万人民币一个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36小时不到,还能享受各种福利津贴和社保(例如基本不用自己掏钱的英国公费医疗、可以保证退休后每月领到2000英镑左右的养老保险等)。&
但是回国后呢,在证券行业,刚开始的月薪是多少呢?4000元人民币一个月,年终奖1000元,所以当时不少证券从业人士跳槽去做记者了(据说月薪能有7000元)。如果纯看收入对比,我估计当时就不会做回国这个决定,海外又有蓝天白云,工作虽然不轻松,但不用动脑子,也挺舒服的,而且如果留下,还能有当助教的可能(年收入3-6万镑不等)。而原先出国前谈好的女朋友,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已经能达到13000一个月了,她家里听说我要去证券行业,都摇头叹气,还是希望我能留在海外,最好把女朋友能带出去。如果没有做好充分被鄙视的准备,我想是不会回国的。
表<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sans-serif'; CoLor: #943634; mso-bidi-font-size: 10.5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5年时海外工作条件远优于国内
但是,就在这种悲观的背景下,我没有被过度负面影响,而是最终义无反顾的回国。回头想想,这可能是近十年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因为现在看留在海外的朋友,他们很难融入主流圈子,而更多的朋友是在重复着简单且琐碎的工作,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上进心和创造力。至于收入,可以确定的说,现在我能拿的,绝不比留在海外的小伙伴低,而从发展空间来说,我自认比海外华人更有发展潜力,因为在海外,像投资银行这种高端服务工作,一般是不会考虑华人的,除非是做中国的生意。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并不会具有现在的这么多历史知识和借鉴,只是很多依靠之前的观察积累,最终体现为直觉。这里写写当时对中国有信心的几个关键的理由,和崩溃论关键的不同,回头看,也确实准确把握住实质。
1.中国的空间摆在这里。虽然2005年时,人均GDP只相当于美国的1/24,英国的1/22,距离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但各项经济指标从改革开放后一直维持较快发展。即使经历东南亚等各种新兴市场危机,始终保持着较高速前进的势头。
而从海外生活经验来说:感觉确实中国的基础设施在当时还有巨大的改善空间,例如公路,环境,地铁,铁路等,当时感觉英国人都住大房子,而中国的居住环境都不太好,周围还有很多人拥有改善住房环境的需求,所以直觉告诉我,房地产在05年绝对没到头,崩溃论是没道理的。
2.中国人的勤劳是毋庸置疑的,而中国的阶层固化问题远比西方要小,精神状态上中国人要比英国人强。我在海外待得时间长,很明白其实中国低收入人群的阶层跨越希望是远比海外穷人要大的,例如近20年来,中国多少穷人成为了富人?多少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通过自己的拼搏,勇闯了自己的事业?这种例子就算个人身边都是不少的。而在英国,由于我能和英国的穷人或中低产深入交流(我干过洗盘子,倒垃圾,打扫卫生等中低层工作),发现他们的贫穷往往是传承的,因为初始的教育差异(没钱进不了私立,或者好的公立),环境差异(周边小伙伴们的素质,人种差异还是普遍存在的),体制差异(哪里去寻找牛人的推荐信?没有牛人的推荐信,怎么进牛校,或者找牛工作?),而中低产人士到了30岁之后,对改变阶层失去期望,自然就是得过且过的生活,吸毒酗酒问题一点不轻。而中低产的年轻人,由于环境和家庭关怀的缺失,性格很多是偏暴戾的。(例如青少年犯罪,少女怀孕等问题,根本不是很多国人的脸谱化认识:所谓素质都很高)。
虽然中国这两年阶层固化的问题确实变重了,例如房价的暴涨迅速加重贫富分化,让年轻人很多时候只能为房子奋斗一生,但中国毕竟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时较高速的经济增长,明显是比西方国家更有利于阶层提升的。按照我的观察,在国内有能力,肯努力的朋友,大多到了不错的工作岗位,努力还是收到了回报,房车问题解决,年收入不比留在英国同学低,工作的升迁机会也不少。反观英国的朋友,生活一成不变的居多,虽然收入有提升,但幅度不大,很多是一眼看到老的生活状态,相对消极。而国内中低收入者确实是想多赚钱,也充满着对未来赚钱的希望,可以看看身边的高级技工,小老板,装修包工头的成长轨迹,很多都是工人出身,一步步成长,收入水平现在都明显高于白领,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具体的详细分析请看下篇《英国深度留学感悟与各阶层分析,兼谈西方认识误区-罗毅游世界系列》)&
表3:中英中低层工作状态对比
资料来源:WorldSalaries,国家统计局
3.中国的政治稳定性让人有信心。因为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香港电视台循环播放印尼华人被屠杀的事件,让我对政治稳定有了自己的看法,大陆当时还是比较稳定的,虽然不乏唱空的声音,终于是挺过各种危机。其他新兴市场却集中在上世纪末爆发金融危机。例如97年亚洲金融危机、98年俄罗斯的卢布危机、99年巴西金融危机和<span STYLE="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Arial','sans-serif'; FonT-siZe: 12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当时的自己没有太多想法,只是觉得中国在大风大浪面前都能稳定下来,这本身就是政治稳定的证明,只要政治稳定,船继续朝着方向前行,即使有时缓有时急,但最终也能到达彼岸的,所以中国的这种稳定也给了我回国的信心。
4:俄罗斯等新兴市场上世纪末爆发金融危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我当时考虑的就是这几点,后面看,也确实没看错,中国的选择是正确的。那么现在的环境有变化吗?我觉得没有,上述各条仍然适用,只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仿佛能提供的论据更加充分了,如果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持,我们前面有热血分析师四卷,后面还会有我的英国深度留学体验,相信能给予独特的视角。我不敢奢望读者能全部认可我的观点,但不妨站在一个与主流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这个世界,这些文章会有新的启发。
第一卷:我为什么对中国充满信心?-一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13年6月)
第二卷: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13年7月)
第三卷:中国如何实现平稳崛起-用数字与改革说话!(13年8月)
第四卷:为什么中国绝不会有金融危机?(13年10月)
还望有机会复习下,看看其中的论述是否有道理,热血分析师系列的经典绝不亚于M1定买卖和康波周期系列,感激收藏与阅读!可以到本人博客进行阅读。就是在05年全球都不看好资本市场的时候,我毅然回国,那么现在仿佛又是崩溃论盛行之时,只要你看明白上述各点,这难道不是又一次抄底的机会吗?
我为什么抄底资本市场?
其实我没那么牛,也没从小就立志加入资本市场,毕竟我的长辈很少跟我谈金融相关知识,中学阶段也是一个喜欢玩游戏的骚年,金融对我来说,仿佛这是一个神秘的领域。我印象中,当时高考选择金融作为目标专业之一,主要是有长辈说金融是玩钱的,有前途,而父亲的一句话印象也很深:金融从历史以来,变化不算太大,基本原理相通,具体工具学起来都挺快,不用像编程序的,要不停的受到极大的升级压力。
我是从大二开始真正的对金融开始感兴趣,于是不停的学英语,看海外的金融研究,也投入点小资金,观察股票市场。随着对金融领域理解的逐步深入,开始越发的对索罗斯,华尔街着迷,被资本市场的魔幻,被各种金融产品的涨跌所吸引,开始思考自己能否有一天也立于全球资本市场的大舞台上,无论作为资本方,还是作为卖方,指挥千军万马,那是何等风流和激动人心?而对于银行的存贷业务,我反而没那么大热情,因为毕业后周边拉存款放贷款的朋友不少,工作状态也不是我所期望的。于是我开始考CFA(资本市场的全方位了解执照,注册金融分析师),尝试更多的理解海外资本市场。0
在05年,作为海归还不算巨幅贬值的时代,自己手上也有其他的OFFER,例如银行的管理培训生,或者客户经理直接上岗,外企的审计,这些工作的报酬都比证券行业要高,但是我没有为之所动,因为当时的我,坚信中国资本市场的春天已经不远。这是为什么呢?
05年时,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红利即将爆发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在98年之后,一直在为启动内需做努力,因为东南亚,东欧,南美等新兴市场货币的暴贬,造成中国的外需压力十分巨大,也是在此背景下,中国启动了国企改革,住房市场化,教育市场化,医疗市场化等进程,确实这个阵痛过程十分艰难,但是就算如此,经济依然维持了8%的经济增速,到了01年,中国加入世贸WTO,外需正式启动,外贸商在21世纪之初,总算在中国把钱赚饱了。记得当时我还在读书,每年的广交会可以用盛况来形容,全班级英语好点的人全部出动赚外快,而我则躲在宿舍考GRE和CFA呢,03年的非典是内需启动前的最后一跌,之后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彻底激活,中国的内需真正开始崛起。从03年开始,货币由于住房贷款的激活,货币数量开始了真正的中高速增长(20%的年增速)。03-05年中国一线城市房价出现了暴涨,估计涨了60%也不为过,记得当时家里的房子是从5000一平,涨到了8000一平,而04年底的宏观调控,让房地产市场略有降温。
但是注意,虽然房地产在03-05年已经崛起,但是股市还在地板,而且越跌越低,在05年的6月跌破了1000点,当时我对外汇市场,对人民币汇率改革(05年7月)缺乏深刻理解,但是有一种直觉,钱在迅速增加,房地产已经先崛起了,而国家又在调控房价,但是好像上面领导在鼓励股票投资,如果能把金钱引入股市,那股市应该不错才对啊,有钱流入,如果不是供给增加,那自然价格就应该涨啊,MV=PQ嘛。我还记得正式入司的时候,领导还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认为现在就是底呢?我说从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不错,政策导向希望资本市场能带动内需,而从盘面感觉,在1000点附近都有着强支撑,领导当时眼里闪过一丝惊讶的眼光,我知道应该入门没问题了。回头想想,虽然当时回答还略显稚嫩,但是方向还是正确的。
那么说说现在呢?没发现2000点附近,跟当时1000点附近很类似吗?好像也有着强有力的支撑,政策就不用多说了,下图已经说得很清楚详细了,我看证监会希望长线资金入市的着急心态,都快把节操碎一地,例如QFII,RQFII,社保,保险,公积金,企业年金,税收优惠,IPO暂停这么长时间,这不是跟05年都很像吗?当时05年也是IPO停了很长时间,但是这次不同的是,其实小股票,已经在13年被炒飞天了,如果一直停着IPO,那估计蓝筹就可以被人彻底扔进垃圾桶了。
而现在的注册制改革,国企改革,IPO制度改革,个股期权的开闸,优先股的推出,我感觉都是希望资金去到真正高效的地方,成长投资没问题,但必须是真成长,如果被资本伪装成成长套现的,最终终会失去市场的信任。价值投资没问题,那必须是真价值,例如国企真正的开始改革,国企的管理层真正在乎股价,无论是引入民营资本,或者管理层激励,让国企真正的体现出效率和价值,而不是一些管理层,整天以损害价值为乐。
未来的市场应该是百花齐放的,那么随着机制的变革,创新工具的推出,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推进,那会是怎样的精彩?这种精彩或许是05年的我,想都不敢想的,或许还伴随着14亿人口进入中等收入,而带来的庞大机遇。
我是如何选择公司?
在一家公司已经快十年,对其很有感情,在这里实现了第一次的人生跨越,完成了上榜和专业积累,很感激。但我也不得不说,在这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自己慢慢有了惰性,如果不挣脱这种枷锁,无法突破原先体系,或许自己最终会被这种枷锁耗尽激情,从而错过资本市场最精彩的时间。在职业遇到相应天花板时,是时候该采取办法去突破!
我毕竟也是研究金融行业的分析师,相信为朋友们,投资者提供些选公司的建议,总是出于真心的,同时也发挥一些自己的研究优势。这里重点说说,要选择的目标公司(投资或者工作)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1.公司要有机遇意识。也就是说,公司必须意识到资本市场当前蕴含的巨大机遇,只有这样的公司,才可能投入资源,来搭建自己的核心话语权。因为如果一个证券公司,对中国,对资本市场前景是很悲观看法的话,那么它所采取的战略很可能是成本控制,因为在大熊市中生存的最大战略应该是停止一切不必要的活动,冬眠,然后等待春天的到来。但是如果判断错误,可能对于别人已经是春天或者夏天了,结果这家公司还在冬眠,那自然会被历史的潮流所淘汰。我前面已经反复强调我对资本市场的未来是充满信心的,那么自然要选择同样价值观的公司,要认识到当前的历史机遇!从这家公司的管理层在各大场合的发言,其实就能看出这家公司到底有没意识到当前的机遇。
2.公司要有进取意识。我也见过一些证券公司,口头上天天要抓住机遇,但一开会,看见每个人的表情,我就知道这公司估计够呛。主管们在下面哈欠连连,无精打采,混着开会时间,领导一人在台上也是空话套话成篇,丝毫没看出想抓住机遇的动力,就算口头说的再好,估计也很难真正实质努力。光靠说也不行,公司的进取意识应该反映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记得有一次和某家最大型私募组织一对一交流。我一上台,我就知道这家私募大有希望,让我有此印象主要是因为,第一:下面坐了很多年轻人,这跟一般私募不同,因为很多私募是不愿意培养人的,都希望能直接上手。所以我去很多私募路演,人员构成是明显过于成熟的,这没有不对,但反映出这家私募和别人不同,他愿意培养人,而在这些年轻人中间,又有不少市场上曾经的大腕,保证了不会过度的缺乏经验。第二:大家看着我的眼神中,明显是充满着求知欲,笔头也都在不停的记录着,这种就是一种进取意识的体现,这种朝气让我佩服。第三:这家私募的当家人,自身是个十分懂行的专家,而且乐于交流,喜欢新鲜观点和逻辑,愿意碰撞,我在上面说,他在下面和,这种一唱一和的状态,确实很少见,这也说明这家私募具有很强的进取意识,只有觉得自身还有提高空间,才会不断进取,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当然,回头来看,这家私募确实做得很好,规模和业绩都数一数二,具体名字就不说了。拥有进取意识的证券公司,才能获得在机遇期充分的发展。那怎么得知这公司有没进取意识?首先看核心部门的年龄构成,我认为经验很重要,但是从大数定理来看,确实人的雄心壮志,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递减,由于我在研究所时间较长,我认为一个研究员的黄金年龄应该在30-45岁这十五年。如果超过45岁,或许应该承担更多的管理职能,而小于30岁,或许更多的需要在助理层面多积累些经验和对行业的理解。如果一个核心部门老人太多,而且工作状态比较萎靡,可想而知这样的公司难以让人感觉有战斗力。但是如果一个核心部门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小朋友,那会让人感觉不成熟,毕竟再有天赋的人也需要引导和学习。
3.公司要有责任担当意识。这个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选公司,往往是看重这个公司在未来行业竞争中的获胜希望,那么如何获胜?尤其面对市场新机遇要适应之,抓住之。其实眼光可能很多公司的管理者都具备,毕竟在市场上已经打拼了这么久,看准不成问题,关键是如何执行?这尤其需要做较大力度的改革,如果没有强大的执行意志和能力,估计很多改革也就是停留在设计层面,推进不下去,这种公司难说有远大前途。拿美国公司来说,例如微软这种大公司,他们并不见得没看到智能手机的巨大机遇,但为什么抓不住呢?这就是因为他们太庞大了,既得利益太多,而顶层的比尔盖茨在前几年也陷入一种瓶颈,反而以拒绝苹果的一切来表达不满,这明显就是关门主义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想改革,又如何可以改革的下去呢?(听说近期盖茨和微软都有了变化,那要观察)。
改革从来都要带来短期的阵痛,从而实现中长期的增长,这点在股东层面也相应要给予支持,还需要管理层的团结与魄力,尤其公司需要建立管理层及骨干的长期激励制度。那么分析的话,我们要观察这家公司内部正在发生的细微变化,改革应该是渐进且坚定的,过于激烈的改革往往短命,分析师应该观察到这种变化,并且预判方向,这些不是内幕信息,而是实实在在的变革。从股票来说,改革效果或许还需要等等,因为按照一般情况,刚开始改革时,大家的怀疑是居多的,所以股价在改革刚开始时,大概率是向下的,大概一到两年,如果改革成功,股价则开始大幅向上反映,例如民生银行在09年开始事业部改革,股价在11年初见底后才开始大幅修正,而平安银行12年开始改革,股价到13年才有反映。
但是如果是个人跳槽选择,我觉得不能刚好踩准股价的点,而是一定要提前,因为任何地方都有各自特点,看准后早点加入,积累资源,等改革成功后才能更好的分享改革红利。后面回顾,如果早点回国,时机或许会更好,不然05年大牛市来的太快,还没积累足够资历,自然在晋升上是比较吃亏的。
上述已经说明了自己是如何抄各种底的,如果让我现在来判断,无疑目前就是新一轮抄底非常好的机遇,无论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或者自己的职业规划来说,在13年,我们写了很多关于资本市场改革,资本市场成长的文章,目标就是希望投资者和年轻人能够意识到当前的机遇,除了热血分析师四卷,还有资本市场大改革三卷,还有专门为学校学子写的投资银行求职及入门攻略,后面我们的判断基本都在一步一步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依然平稳,股市从13年6月最低点1849以来,也在持续的震荡蓄力,而资本市场的改革在加速高效的推进,注册制改革写进了18届三中全会决定,而新三板,优先股,个股期权等等创新工具层出不穷,未来这种改革,我相信必然带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崛起。
下图是我们总结从05年以来的主要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大盘走势,还有对未来改革措施与大盘预测,看看是否能有启发?当前资本市场问题是不少,我们的确还有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妄自菲薄,我们要对未来的改革有信心,要敢于抄底!只要改革坚定推进,股市十年万点不是梦!
/luoyistockzszqjr.cn/luoyistock
《为什么中国绝不会有金融危机?一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第四卷(13年10月9日)》:针对市场的崩溃论,说明当前的美国没有97年时的动机和实力发动新兴市场的资本战,而中国当前的实力也让美国无法轻易打垮中国金融体系,而通过和日本的对比,说明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政治体系的不同,国际环境的不同,中国不会步日本的金融战败与地产崩溃的后尘,房地产可以软着陆,金融改革带来金融崛起,具体改革措施已经在三中全会中得到印证。
《中国如何实现平稳崛起-用改革与数字说话!一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第三卷(13年8月20日)》:针对市场依旧普遍悲观的情绪,我们明确给出预测:中国的改革细则,还有翔实的经济细项增长预测,希望能逐步消除投资者心底过度悲观情绪。文章详述了中国应该走什么路?而很多政策已经在后面的时间中得到实际政策印证,而经济的增长也与预测十分接近(13年7.5%以上),还望投资者能保存下来,时时与真实改革与增速做对比,或更有启发。崩溃论声音终于开始减小,但投资者信心依旧在低位。我们未来将继续努力,为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崛起而奋斗!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一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第二卷(13年7月9日)》:通过对全球经济及美联储货币政策分析,也对中国当前的改革节奏进行分析,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全球流动性仍将保持相对宽松,美联储不会全面退出QE,中国最恐慌的时点已过,经济可以实现7.5%附近的增长,改革,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改革将促使长期牛市出现,抓住机会,努力奋斗
《我为什么对中国充满信心--
一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13年6月4日)》:对于目前资本市场一片悲观的气氛,感到很郁闷,想发挥正能量,不会放弃,坚持向投资者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全球政治史和经济史的论据支持,让投资者明白目前所处的历史机遇,主要阐述中央改革的决心与能力,既得利益集团终会妥协,中国必将崛起!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证券投资是数量分析重要还是基本面分析重要?
没有一个稳定的自我简单总结是不行的。我认为股票其实很简单,但你就是不会。公司理财教师每节课大谈特谈他的投资理念(他在05年一轮牛市中运用杠杆赚了很多)。但是在网上读到有关西蒙斯的基金公司,雇佣数学家、统计学家完爆巴菲特、林奇之类的管理人。在读《对冲基金风云录》时,也注意到对冲基金对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的强调。所以有此一问:那种方法更为有力?
按投票排序
现在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伪数量分析和伪基本面分析,其实分析下如何定性这种区别大概更有裨益,这个问题先放一边。先回答楼主问题。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数量交易可轻易证伪,而基本面分析这点上很难。比如,过去5年赚钱的数量策略,放到过去10年,是亏钱的,于是你知道市场产生了某些变化,也给了你个提示,这方法在某些情况下是不靠谱的,为什么?找到原因是避免犯原则错误的根本,你发现的潜在问题越多,对一个方法的剖析越深刻,你就有越大的概率在未来的市场上重复之前的业绩(注意是越大的概率,而不是一定)。基本面分析,则很难证伪,一个人用一样的方法去评判公司投资,你用相同的方法去评判另一家公司,长期看亏的概率不会降低。另外,同样的数据你用不同的解释方法可以得到两种结果,比如央行降息,股市涨了你可以说这消息本来就是利好,跌了你可以说这说明中国政府担心经济硬着陆,恰恰是经济恶化的指标。之前有人说蓝筹股有估值优势值得投资,现在股市跌了,就有人说蓝筹公司经营业绩恶化致使之前的估值毫无意义,这无疑是很可笑的思考方式。而这种数据与市场的因果关系,往往是通过几次历史经验,再加上没有证实的逻辑推理让这种关系合理化而已。一言以蔽之,估值也好,数据也好,如果对基本面分析的理解还停留在这些上面,其本质就是拙劣的,样本远远不够的数量分析,且留下了逻辑后门让别人无法判断方法的真实靠谱度。这个市场上,要赚钱,教科书上会告诉你,利用市场的无效性,这是句大实话。绝大部分市场是零和甚至负和市场,比如中国的A股,基金的管理费,交易手续费,印花税,投行为公司IPO抽走的钱,等等,这些早就把所谓的公司分红产产生的增量瓜分干净了,剩下的,就是交易者之间的财富转移。你要赚钱,先考虑下为什么别人在亏钱,如果市场上大部分人的账户都是绿的,那你赚钱的机会不远,反之,考虑下你是不是进去贡献血液的。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市场只有2个人,你只需要知道对方的入场理由和出场理由就可以赚对方的钱不是吗,你只需要先别人行动,然后让别人的入场和出场影响价格,从中盈利即可。任何盈利方式的核心就是如此。就举一例,2010年之前在纳斯达克市场程序单大行其道的时候,在中国有一批人靠这个赚得彭满钵满,很多只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这些日内交易员就是利用机构入场和出场的程序化的漏洞赚钱。比如机构的入场程序设定为在34.0-35.0的价格买一只股票(自然是慢慢买的,一下子买太多价格就涨上天了),尤其是那种成交量不大的股票,如果你知道这个信息,你就可以把价格先推到34块买好以后再用不多的成交量把价格推到35,然后再通过某些特别的ETN通道转手给这些机构。当然这样的方式风险是有的,万一机构的入场或者出场程序比较聪明,判断出有人在利用这种方式赚它的钱,用相应的方法反制,那亏钱的就是日内交易员了。你可以从这个例子里看到,交易的本质是博弈,影响价格的直接原因是买卖行为本身,而非买卖背后的所谓“基本面“,”技术面“,因此谁能在这当中得到不对称的信息优势,谁就能在其中”靠谱“的盈利。内幕交易也是如此,并非是内幕交易本身让你赚钱,而是其它人对于这个信息本身的态度,并根据这进行买卖的动作,让你赚钱。或者你能像巴菲特一样老是和别人签订不平等条约,记住人家是在做生意,而不是市面上的口水书里教教的所谓的”伪价值投资“。否则我们现在看到的就不该是一个巴菲特了。综上,无论觉得哪个方法好,想想自己的优势何在?如果回答不出这个问题,而只能朦胧地告诉自己有”技术“,有”经验“,"和巴菲特一样价值投资“,那抱歉,这样的市场参与者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去市场稳定贡献手续费而已。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尽量给你一个公允的答案,并给出一个折中的建议。你给的这个命题很大,我觉得对于每种方法,你至少有两个条件需要考虑:1、你是否掌握了这个方法。2、你所选用的这个方法是否适合你的所在的市场、投资的品种和资金规模。为了严谨,我把你所说的数量分析泛化为统计套利、图标技术分析等一系列尝试通过程式化挖掘价格内部信息和其它可数量化(Quantify)信息的交易策略集合;把你说的基本面分析严格锁定为尝试通过挖掘财务报表等公开经营管理信息来做投资决策的交易策略集合。如果我的理解有谬误,欢迎指出。请注意,按照我给的这个框架,数量分析也可以利用基本面信息,特别是那些可以数量化的基本面信息,但其特点是“程式化”,基本不做各个案例各自分析的考虑。而基本面分析大量进行个例分析。对于第一点(是否掌握):我觉得没有人可以否定,这两个流派都有大家,都有投资收益惊人的主体存在。基本面的巴菲特、林奇不必赘述,而数量化,根据我在美国观察的感受,文艺复兴(就是西蒙斯那家公司)、DE Shaw等顶级数量化对冲基金,也都是能保持长期盈利的。当时一般人很难判断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一门技术的,基本面由于比较艰深,而且需要大量主观判断介入,一般投资者(特别是中国的股民)望而生畏,号称自己掌握了的人本身就不多。但是对于数量分析,尤其是所谓的图标技术分析,由于很多是标准化的公式或者“图形”,比如金叉、死叉等等,一般投资者总觉得自己摸到了点门道,如果自己试验几次,也有盈利的话,就觉得自己真的会了。其实这个真的掌握差距很大,我不否认民间智慧,但是我想说说DE Shaw和文艺复兴的招聘标准,很简单,只有一句话:不管你是研究什么的,只要你是业内最好的,我们都会考虑。我很清楚的知道,文艺复兴有顶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统计学家,还有人类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等你觉得跟数量分析没有关系的专业人士。比如人类语言学家,他们就参与利用微博(Twitter)上的数据流,进行自然语言识别,然后统计推断股市的变化(逻辑:人对市场的看法——》他们在Twitter上的发言,反过来,Twitter上的发言——》人对市场的看法——》人对于自己仓位的决策)。从这个标准来看,又有几个人真的符合标准呢?如果你真的对于数量分析精深到这个地步,我觉得获得超额收益只是时间问题。对于第二点(是否适合),我提到了三点,市场、品种和资金规模。这里不展开,尽量简单的说。基本面分析主要适用于并购、重组和股票、债券投资等基本资产种类,这个相信也是大家的共识。对于数量化分析来说,差异很大,你可以用KDJ、MACD等等去判断大盘之流,也有美国这边的主流主要应用数量化分析到衍生产品(期权、期货、互换等等)上(当然也有很多是投资股票、债券的)。之所以大量用在衍生产品上,我觉得可以这样来理解,衍生产品本身对应的资产的价格,其运行相当于行星公转,而衍生产品相当于此行星众多的卫星。因此你可以通过行星的速度(资产价格)去计算对应的卫星(衍生产品)价格,这是一个相对速度。理论情况下,卫星的速度相对于行星的速度有一个较稳定的关系,如果这个关系破坏(或破坏到一定程度)了,这个卫星相对于其它众多卫星的相对速度也改变了,这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因此会存在套利机会。而数量化的交易对于侦查这种大量相对速度的变化,具有先天性的优势。而且这个决定这个相对速度,比决定行星的绝对速度(资产价格)来说有数学关系得多。中国本身衍生产品就很少,股指期货也是刚刚开放,而期权更是数量少的可怜,这种方法在国内应用价值有限。加上对于股票做空的高门槛,因此我觉得数量化分析在中国这个市场本身就有先天性不足。在美国,数量化分析尤其强调对冲。所谓对冲,通俗的讲,就是采用某些金融产品,把你原有资产组合的风险转移、或者减少。这里的“某些金融产品”,以衍生产品为主。风险减少的代价是你的最大绝对收益会要削弱。这也对于市场金融产品的丰富度、流动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同时,虽然每一单绝对收益小了,但是很多对冲基金采用高杠杆来弥补,这也很难在国内市场实现。至于资金规模,我认为如果你是小额资金,那么基本面分析和图标类技术分析,都没有问题,完全看你的兴趣。如果要应用严谨的数量化分析,考虑对冲、做空等等因素,资金量不能太小。如果太大,可能由于一单交易量太大,也许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市场的流动性可以满足你的要求。所以美国大规模的基金,很多是共同基金(类似于国内的公募基金),做基本面为主,如果是数量化的,也是分仓后应用于多个不同的市场和策略,防止单个基金对市场冲击太大导致原本的策略无法生效。尤其是对于高频交易(一秒钟交易数单),一般都是具有交易所席位资格的基金公司才会考虑接入,不然高额的交易费用完全不可行。最后:如果你觉得自己掌握了一种,并且找到了适合的市场、品种,更好的是,你有对应的资金规模,我觉得你如何选择都会成功。反之,只能说赢面&50%。我个人的建议是,对于个人投资者,如果不是职业投资人,可以考虑买指数,或者杠杆类指数基金,长期持有,如果中国股市长期是趋向理性的话,至少你可以稳定的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红利。如果追求一定的超额收益,可以考虑买基金。如果坚持要自己操盘,那一定做好风险控制。如果你立志走这个专业,我觉得不用急,先学知识,经历两次股灾再说把!
借用巴菲特的话来回答你的问题吧,虽然这个出处有点早(1967年致股东的信)
对股票和投资环境的评价包括定量和定性因素。极端来看,专注于定性因素的分析师会强调“买入正确的公司(前景良好、行业景气和管理层优秀等等)”,专注于定量因素的分析师会强调“以正确的价格买入股票”。通常,这两种方法结果都不错。当然,一般来说,每个分析师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而不会只看某方面的因素以致完全忽略另一方面。他被归于哪一类取决于他更看重哪方面的因素。
有趣的是,虽然我认为自己属于定量分析派,但这些年我最成功的投资决策都是在充分地考虑定性因素后做出的,这种对定性因素的判断力,我称之为“高概率事件洞察力(high-probability insight)”,这可是我们赚钱的秘诀。然而,正如洞察力通常是很少见的一样,这种机会也非常少见。对定量因素的考量一般并不需要洞察力 —— 这些数据本身就会狠狠敲你的头。总之, 赚大钱的投资机会通常来源于正确的定性决策,但更多确定无疑的利润则来自于那些正确的定量决策。
不同的流派。量化高频交易的确已成资本市场的趋势,不过,它存在很多问题,一言以蔽之,“台风来时,猪都能飞,潮水褪去,才知谁是裸泳者”,严重依赖市场上的流动性,且因选择标的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导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短期来看,对冲基金的收益率的确能比价值投资的回报高,但从长期来看,至少到目前为止,巴菲特是据我所知股市上笑傲所有危机的唯一一人。此外,不妨关注一下巴菲特的十年赌局: "四年前,“股神”巴菲特与对冲基金经理人定下了一个为期十年的赌局,如今的结果令巴菲特春风得意。巴菲特当时表示,投资对冲基金的基金十年内业绩不可能打败股市。到目前为止,他仍占据上风。"至于具体到个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和思路,并非每种思路都适合自己。
经验最重要,各种知识实战的时候用法多了去了,没有经验的方法都是空骨架一副。还有一点啊,我觉得楼主立足的点不太对啊,像什么西蒙斯啊,之类的并没有十分的关注的必要。对冲基金不受监管,不透明度非常大,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有当事人说得清。再者,这些分析知识技巧并不是说巴菲特侧重基本面分析,他的团队就不懂数量分析,或者说数量化分析的操盘手就不关心经济基本面。交易收益不是在说明方法本身的高低,只是在反映决策者的分析能力,或者有时候只是运气。再有,就是一定要注意,金融里面有一个重要的
存在。关于投资理念这东西,我觉得就像下棋一样,一定要下自己一步步摸索的棋,你既然还是学生不如在虚拟股市之类的上面交易交易,自己摸索摸索。,盲从了的话,各种弊端……
谢邀。我觉得很难说哪种更为重要。投资决策必然来自分析结果,但除了量化分析能够独立进行决策以外,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是必须相辅相成的。量化分析(数量分析)固然能够在计算分析上明显优越于人脑,但需要开发者不断改进分析模型,跟踪市场数据,一般来说收益比较稳定,但很少有“发大财”的现象。而且由于交易频繁,仓位的调换需要迅速完成,所以这种分析方法其实更适合于资金量不大的投资者。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的长处是人类可以根据自身经验和逻辑思维来指导投资,但各人的能力不一,所以需要用传统的分仓方式来分散风险。大多数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都会采取这种方式来管理大部分的仓位,自然有他的道理:投资理念易于团队内交流,也容易向LP和潜在客户介绍;另一方面,历史惊人的重复性也给使用这种分析方法的投资者更多的信心。而归根结底一句话,只有适合你的才是更重要的方法。
你只需要记住一点,你是在中国,在A股市场。A股是世界上最有个性的股票市场,你不去了解他的个性,却去看一些乱七八糟毫无关联的洋人的东西,在我看来,愚不可及。
靠量化赚到钱的有很多,靠基本面赚到钱而且不亏回去的,呵呵,就那么几个。
很想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虽然不知道有没有人会看。我的母亲应该是一个资深的散户了,从上世纪就开始炒股票,小时候就是陪她去证券公司长大的。买过中石油,最近也中过蓝思N。5,6年前的牛市,赚了一点钱,读高三的我每天听她跟我传授经验。后来大家也知道,这些年的熊市又亏了不少钱。理科生的我因为她的影响走上学经济的道路,她总告诫我,学经济可以,但不要炒股票。虽然她经常会拿公司让我看财报。当然,这些都是写在前面的话。下面回答这个问题:我经常跟我母亲提起价值投资理论,经典的巴菲特投资,也是CFA协会传达的投资理念(CFA的创办人其实是巴菲特老师)。股票价格是反应市场对于公司的预期,股票价格就是公司估值,所以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取决于他的业绩。公司估值方法有一种市盈率估值的方法,也就是市盈率和股票价格的乘积,还有一种是股利估值的方法,用永续股利的方法求一个年化的极限。这个都是根据公司的股利,或是股价来计算的价值。反而为之,我们使用财务报表分析,用净现金流的方法来计算公司价值,再通过计算总股票价格,来判断公司价值是被高估低估,从而进行长期投资。在国外,一个完全的市场,信息对于每个投资者都是平等的,所以比拼的就是速度。每当有利好消息,投行就会在几分钟之内计算出股票价格对于利好消息的涨幅,然后如果低于这个计算价格,他们就会从中获利。而国内的A股市场,对于信息的接受往往是不对称的。所以。。每当我和我母亲讨论这个,她总是一脸困惑,然后问我,你就告诉我,明天哪个股票会涨。我。。。当然我会不厌其烦的告诫她,价值投资是股票投资的黄金原则,我告诉她市盈率不能太高,因为可能是市场过度预期,也就是现在创业板所存在的泡沫,我告诉她要看杠杆比率,因为公司如果有太高的杠杆风险会很大。这样的结果就是从此以后她看股票,都会让我看财报。然后炒一个几天的短线。我说,你这就是投机,拿着一把枪看到兔子就打,她说不是,她听收音机,里面专家很厉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学习CFA的原因,我总不认为从过去的k线里面能够读出未来的变化,因为货币的时间价值,因为不同的放量和消息,过去永远就过去了,而未来充满未知。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前几天辟谣,过几天降息降准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国度。母亲说,你这是读死书,你美国的那套不管用。前几天和母亲去证券公司弄买债券和国债逆回购的事情,她的分析师跟她说,他们做分析,不看市盈率,不看报表,看新闻联播,看政策和消息。我摇头,母亲说别人说的有道理,你要听。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很多完全不懂财报分析的人,一些看k线的专家,他们的确可以赚取超额收益。二战的时候,统计学家通过统计飞机身上的弹孔来决定哪些地方需要用加厚的钢板。在美国衡量对冲基金的收益的时候也是统计了那些存活下来的收益,但是那些坠入深海的飞机,和破产的对冲基金们呢?母亲说,等她回了本钱就去做债券,我说,你应该现在定一个标准,你买股票到多少必须割肉止损,到多少就落袋为安。你可以不看任何层面,但一定要有严格的执行力。可能到这里可以回答楼主的问题,如果你要炒股票,可能这两个方法你都会用,这无可厚非,但是你会用多少,才是你要思考的问题。而我个人的观点也是这样,其实炒股票,最可怕的并不是追涨杀跌,而是你人性的贪欲。我们每个人,不过都是投机的赌徒。股票,期货,债券,衍生品市场,其实他们的活跃更大的作用是对冲风险,是用来融资和保值。在国际会计准则里,套期保值所带来的超额收益超过20%就不能计入套期保值收益了,而应该是投机收益。最后复习一下资本市场的黄金三原则,1.资本市场不可被预测。2.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3.回报越高,风险越大。
说得好像基本面的营收、利润、PE这些不是数字,不做数量比较分析一样说得好像财务建模不是基本面的事一样
谢邀! 你俩求知欲好强烈啊!首先感谢题主提出了一个超级棒的问题。这才是知乎上应该出现关于金融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说说现在已经有的这些答案,除了
这个我曾经的同业说都有道理之外,剩下的答案里有很多都没有正确理解是什么数量分析,有些正确理解数量分析的答案最后有说些这俩种分析都不错,找到最适合你的方式最重要这种和稀泥的话。首先讲讲数量分析。数量分析当中的数量主要是指一些数学模型,一些大的基金和金融组织通过这些数学模型去寻找市场上风险最小或者几乎无风险的套利机会,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ETF跨市场套利。而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熟知的那种简单依靠技术指标判断市场走势的技术分析。举个不太严谨,但是大概能清楚表达数量分析和技术分析区别的例子,假设市场上有一群靠贩卖西瓜获利的商贩,其中一群商贩通过收集市场上所有西瓜成交价格的记录,并且把它们绘制成图表。然后通过这些图表去判断西瓜未来的价格是涨还跌,然后根据这些判断结果去决定是买入西瓜还是卖出西瓜而获利。这就是传统的技术分析。而另外一群商贩实力更强大,不满足于通过图表分析西瓜价格在市场上进行买卖,因为这种分析方法的成功率还没有高到他们满意的程度。于是他们采用了另外一种办法,他们集中了市面上最快速的运输工具和最快捷的通讯器材,让他们手下的员工带到所有的西瓜产地和西瓜市场上去。(例如对冲基金的超高带宽网络,强大的数据收集能力,优秀的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员建立的数学模型等等)这样的话,一旦出现A地西瓜1块1斤,B地西瓜8毛1斤的情况。那么他们会第一时间发现和掌握这个情况,迅速调集资源,在市场上其它人还没有发现之前,快速的将B地的西瓜贩卖到A地。这个过程中的获利,由于速度快,情况把握准,基本是没有风险的。之后A地因为西瓜得到了充足的供给。价格就会逐步接近B地的8毛1斤。套利空间逐步缩小直至没有。而后其它地区之间西瓜又出现比较大的价格差异时,这些人会再次行动,进行套利。所以从上面的例子来看,数量分析是一种很优秀的操作方式。通过科学和技术将风险降到最低。而且只要出手,基本是必然获利的。这样看起来数量分析好像比巴菲特那种傻呆呆寻找价格合理甚至低估的股票买入并长期持有的办法好多了。但是,实际上真的是这样么?我们来看下一个例子,市场上还有一群人,他们不热衷于贩卖西瓜短期获利,他们分析了整个人口的增长,人们的消费水平,对水果的需求度等等。得出结论,未来的水果市场有非常大的潜力。而在整个水果市场里,他们发现西瓜这种水果味道好,价格低,接受度广,新品种研发快等等优点。而且现在投资西瓜领域的人很少,用少量的钱就可以在种西瓜的农场里拿到很多的股份。于是这些人直接将钱投给了种西瓜的农场。而西瓜价格越是下跌,他们越是坚定的向西瓜农场领域投更多的钱。几年后,他的分析被最终证明是对的,西瓜市场异常火爆,出现很多天价西瓜,他们投资的西瓜农场面积和产量也变得特别大,于是他们卖掉了西瓜农场拿到了丰厚的现金。鉴于题主最后问到的是“哪一种方法更有力?”我的回答是,在中短期范围内,基于数量分析的量化交易更加安全和高效,而从比较长期的时间范围来看,基于基本面的价值投资更加有力,将是最终的获胜者。比如说
说到的这个事情,此外,不妨关注一下巴菲特的十年赌局: "四年前,“股神”巴菲特与对冲基金经理人定下了一个为期十年的赌局,如今的结果令巴菲特春风得意。巴菲特当时表示,投资对冲基金的基金十年内业绩不可能打败股市。到目前为止,他仍占据上风。"这个我一直都相信最后的赢家是巴菲特这个老不死的妖怪。因为量化交易在帮助巴菲特这种价值投资者熨平市场波动,使得公司价值,业绩等诸多方面带来的投资增值更加显性。就拿西瓜的例子来说,多拉快跑满世界靠着不合理差价而盈利的新式西瓜贩子们,就是在帮助投资西瓜地的投资者们抚平市场波动和不合理情况。这样人们受到价格波动而选择不吃西瓜的时候就变少了。对于西瓜本身口味,质量等方面的关注就更多一些。有些比较专业的朋友看到这可能会说,量化分析的策略是比较封闭的。各主力金融机构会保密和谨慎的使用这些策略,为了防止这些策略能成立的市场情况消失而造成的策略失效。这个说法是没错的,但是我要说的是,这个东西你可以封闭一天俩天,一年俩年。但是,不可能天长地久的永远封闭下去。你看现在在知乎上都有关注量化交易的了,再过上几年腻?普通人参与量化交易的机会和情况将逐步增多。策略的研究和策略的失效将更快,市场上的不合理价差将被更快速的削平。想想当年K线图的原型蜡烛图是日本米商为了研究大米期货和现货而发明的,那时候拥有蜡烛图的米商和市场上普通的参与者关系像不像现在的使用量化交易的金融机构和普通投资者。现在腻,谁做投资打开价格软件第一时间看到不是K线图(当然有少数人看折线图)?所以说,技术的下沉是伴随科技进步而必然存在的。只有投资智慧是永恒不变的。最后想说,使用数量分析的金融机构在用科学和技术来碾压普通投资者,像巴菲特这种老妖怪在用投资智慧在碾压金融机构。普通投资者通过适合自己的办法是可以逆袭金融机构的收益率的,毕竟金融机构有着庞大的体量,大象想跳舞还是有难度的。至于题主么?现在有条件搞量化交易的投资者还是少数,如果没有条件去做量化交易的话,数量分析对你的意义就不大了。如果现在有能力搞量化交易的话是可以去尝试的,但是永远别忘了,一种投资标的的涨跌根本上还是依赖他自身的价值。此致!祝投资愉快。
哈哈,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来前几天朋友圈里一位并购大牛的段子:“多数局外人认为,证券从业者的都是投资行家里手,看到指数翻倍以为个人财富必翻倍,大盘回落也坚信能轻易躲过,其实可能恰好正好相反,上涨会对宏观基本面存疑而踏空,下跌会对个股自负而深套,监管不让从业人员炒股绝对是爱护有加,多数人的水准应该是在大妈之下,若不服气就是任性!”哈哈哈,想想真是对。市场里面任何东西都是“存在即合理”。世界和市场都是多元化的,没有投机者的疯狂哪有价值投资者寻找的估值洼地;没有小韭菜和大妈们的前赴后继哪有机构和柚子们的辉煌,武当少林截然不同但各有所长,都能屹立不倒。市场和生物链一样,都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对股市的把握,要搞清自己是做投资的,还是做交易的最重要。最怕就是涨起来做交易,跌下去做投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到处找认同,任何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所以说,这个问题,我答不出来。唯一的建议就是:自己磨砺。任何成功和经验都是很难复制的,题主想要能够在证券这行里面走的长久,就要靠自己的判断和探究;在摸索的这个路上带给你的,远远不止经济,还有你的生活。送给题主一句对我一生影响都很大的箴言:尊重市场,学会向市场认错。【是的,对整个人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优胜劣汰造就了最大的缺陷:赌性。当一个人能够尊重市场,学会遵循市场规律投资的时候,他人性里面丑陋的一面也随之在慢慢消逝。】
基本面决定行业,数量决定买入卖出时机以及个股选择
上面回答的 都是没有在A股实际投资过的
国外股市不懂,国内a股的话,你说的这两种分析都作用不大,或者说方向不对。其实秘诀就是两个字:跟庄。
金融市场行情是投资人的精神活动的显现,可以说这是一个直接与“道”相通的领域,因而建立在人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基础之上的基本分析,价值分析,技术分析用于指导交易时均存在重大缺陷。作为人类信仰与智慧的试金石,做好投资交易靠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达此境界,老子给出了完美的答案:涤除玄鉴。明朝王阳明说兵法的最高境界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此即涤除玄鉴的另种表述而已。
我的理解是,量化分析和基本面分析不是同一个维度的,基本面分析应该和技术面分析相对应,这个和市场假设有关系。量化分析应该和定性/主观分析相对应。所以你说的两个分析不是对立的,很多基本面分析都是用量化分析完成的,很多技术面分析也是量化完成的。我的建议是,能用量化分析的地方尽量用量化分析,前提是数据是有效的、方法是有效的。
我觉着吧,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投资理念,有了正确理念,选择适合的工具就不难了。
基金不是所有的钱都做量化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量化的效果比较好有些情况下做基本面比较好所以钱分成很多份
做对冲普通人怎么做得了量化基金不可能今天开明天关
它必须做下去 是没有的办法但是作为投资人
你可以赚一笔跑路 然后等几年再等一次这是唯一的办法个人投资者的优势也是容量小 灵活性大当然如果你不是为了赚钱 而是为了研究 那当我没说个人投资者要想赚钱恰恰跟他们说的不一样不是关注微观问题而是宏观性的问题 这样的机会时间长
A股投机因素过大,上涨往往来源于炒作,散户参与非理性,股市严重脱离基本面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严重怀疑数学模型在A股市场的适用性。比较有力的例子是ST股的大涨特涨。所以说与其研究股票本身,不如研究庄家走向和市场预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坚定的基本面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