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产业重组是发生在什么时候

503 Service Unavailable
No server is available to handle this request.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是集、、/合成橡胶、合成氨/合成气于一体的特大型综合性石油化工生产企业,前身是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简称:吉化),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以“三大化”为标志的全国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1954年开工建设,1957年建成投产。日,经化工部批准,组建为吉林化学工业公司。1978年开始,由吉林省管理。1994年,通过企业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创立了吉林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做为母公司更名为吉化集团公司。1998年,吉化集团公司划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理。1999年,经过新一轮的重组改制,重组为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含吉化股份公司)和吉化集团公司。2006年2月,中国石油全面要约收购吉化股份公司工作全部结束,为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成立时间1957年简&&&&称吉化 50多年来,吉化作为中国化学工业的长子,先后为全国各地输送人才5万多人,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270亿元,取得科研成果700多项,转让技术36项,为中国化学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的全体干部员工正以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油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深刻吸取事故教训,把握“发展、创新、安全、和谐”这个主题,突出“一个集中、三个强化”,即集中精力抓好安全平稳生产,强化生产指挥控制、强化基础工作、强化人员培训,增强企业整体素质,重塑吉化新形象,再创吉化新辉煌!
“十一五”期间,吉林石化公司将按照装置规模化、炼化一体化的要求,坚持“用能不增、用地不增、排污不增”的原则,调整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注重内涵发展,追求企业的长治久安,追求企业的永续发展,实现安全发展、节约发展和清洁发展。坚持做到“四个必须”,做好“四篇文章”:即做好炼化一体化这篇文章,解决好大化工“吃百家饭”的问题;做好天然气替代这篇文章,解决好原燃料的调整、优化问题;做好整合现有化工装置这篇文章,解决好规模发展的问题;做好清洁发展、节约发展这篇文章,努力创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炼油、、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氨/合成气四条主线,到“十一五”末,完成天然气化工、加工俄油改造、现有装置提质、降耗改造等重点发展项目,把吉林石化建设成为核心业务突出、主导产品集约、竞争优势明显、发展能力充足的炼化一体化石油化工生产基地,打造全新的吉林石化。[1]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产业报国中坚
邱美云、冯立波等
【公告】点击标题下方“石油商报”或搜索微信号“cnpc-sysb”,即可关注石油商报,阅读第一手能源资讯。------------------------------------【写在前面】
从1954年至2014年,吉林石化公司开工建设已经60周年。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六旬人生谓“花甲”,六旬吉化,正是产业奉献好年华。在松花江两岸雾凇怒放的日子里,商报记者两次来到吉林市这座美丽的石化城,采访吉化的前世今生,感悟吉化精神,学习吉化经验,领略吉化创新,共瞻千亿元现代化产业基地的美丽愿景,写成系列报道“巡礼吉化60年”。商报从本月启动每月一次的系列报道,为期半年,让广大读者与我们共同重温吉化60年的峥嵘岁月
都说,在一个家庭里,长子过得最辛苦。尤其遇到节骨眼上的大事难事风险事,长子需要付出的担当甚至牺牲也最大。
一国如一家。作为共和国化工长子的吉林石化公司,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共和国第一家化工企业横空出世,到树为全国化工行业一面旗帜;从经济转型阵痛中脱胎换骨,到驰骋市场重塑跨越式发展;从壮士断腕告别煤化工,到炼化一体化华丽转身……滔滔松花江,见证着吉林石化60个春秋的岁月星辰。 长子吉化:“三大化”的前世今生【周恩来圈定“一五”重点项目。是时,新中国百废待兴】
1957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长达2360字的社论《我们要建设强大的化学工业》:“吉林肥料厂、吉林染料厂和吉林电石厂三个企业开始全部或部分投入生产了。我国的化学工业由此向前迈进了一步。”
这一年,新中国的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炉电石先后在吉化生产下线。新中国化学工业基础薄弱、依赖进口的历史从此改写,“吉林三大化”载入史册。
“三大化”奠基于新中国一穷二白、西方国家对我实施全面经济封锁的特殊困难时期。
1953年,国家启动第一个五年计划,周恩来总理亲自圈定吉林“三大化”作为“一五”时期的重点工业项目,由101厂(吉林染料厂)、102厂(吉林肥料厂)和103厂(吉林电石厂)构成,于1954年开工建设。
3年时间,北起牤牛河畔,南至松花江边,东至太平村,西至九站,在这片66平方公里的黑土地上,隆隆的机械声打破了吉林市江北荒野的宁静,一座总投资3.9亿元、包括36套主要生产装置的化工城拔地而起,树立起新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块丰碑。 旗舰吉化:《从吉化看社会主义》【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化工部树典型,全国学吉化】
上世纪70年代末,十年“文革”阴影渐远,改革浪潮席卷全国。在文革的重创面前,吉化人“跑步学大庆”,深入开展企业治理整顿,开展“老三创”“新四创”,一举从文革的重灾户变成管理排头兵,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吉化精神和吉化作风。从1983年起,吉化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加强管理的新阶段。从承包经营、简政放权,到企业联合、兼并重组、三地上市,企业的每一步改革,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与共和国改革开放的脉搏一起跳动。
到上世纪末,吉化已形成一个以石油化工深度开发为主的化工集团。时任化工部部长顾秀莲对吉化的管理业绩给予赞誉,写信向国务院领导作了汇报,很快得到肯定,并做出学吉化的相关批示。
“社会主义制度到底有没有优越性?为了回答这个重大的问题,我们向读者介绍一家企业……试想,如果我们的每一家企业,每一个单位和部门,都能像吉化那样努力走好自己的发展之路,那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中国将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1990年5月8日,《人民日报》以《从吉化看社会主义》为题发表评论员文章,并连续发表8篇关于吉化的系列报道。原化工部组织事迹报告团,走遍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
自此,一场“学吉化”热潮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掀起。 砥砺吉化:挺过阵痛华丽转身【转型创新开放,向调结构、向新产品、向市场要效益】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蜕变中,吉化无可回避地遭遇“东北现象”的困扰。结构性、资产性、体制性、管理性问题接踵而来,形成重重障碍,企业发展进入低谷。上世纪90年代后期,吉化陷入连续亏损,生存难以为继。
大势逼人。时间,留给吉化的生存与发展机遇已经不多了。
谷底逢生。当1998年加盟中国石油,这棵生长了半个世纪的化工大树,太需要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浇灌了。
当吉林石化融入中国石油的强企之林,“三个转变”成就了企业在阵痛中挣扎、在挣扎中突破、在突破中蜕变的完美转身。这三个转变是:结构调整,从煤化工向石油化工转变;技术升级,从引进吸收向自主创新转变;节能减排,从高污染、高耗能向清洁化工转变。
破茧成蝶,蜕变的过程是痛苦的。曾经辉煌的“三大化”,染料厂不再生产染料,化肥厂不再生产化肥,电石厂不再生产电石。
雨后彩虹,蜕变的结果是可喜的。吉化对乙烯、ABS等30套重点装置实施技术升级改造,“十一五”,原油加工能力由750万吨升至1000万吨,销售收入增长三成,排放总量整体下降,企业步入增产减排的良性循环。
“十二五”,吉化人的发展目标明确而坚定:转型要向效益看齐。2014年1月16日,吉林石化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孙树祯在中国石油集团2014年工作会议上发言说:“市场竞争会日趋激烈,这迫切地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推动企业深化改革,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具体说就是,转型,向结构调整要效益,坚持走‘高端化、差别化’发展之路,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增强企业自身实力;创新,向新产品要效益,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工作机制;开放,向市场要效益,不断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推动炼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财富吉化:双文明建设果满枝【物质文明建设硕果累累,精神文明建设根深叶茂】
化工长子产业报国60年,吉化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800多亿元,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化学工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尤其是最近10年来,“十一五”,吉化主营业务收入、税金等主要业绩指标连创历史新高,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柱。2007年重组整合以来,吉化经济总量达72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上缴税金年均增长45%;每年为地方化工产业提供化工原料240万吨。到“十二五”末,公司要建成千亿元产业基地,同时带动吉林市建成千亿元化工园区。
硕果累累,又何止显现于物质文明建设。耀眼数字的背后,是吉化人点滴汇聚的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滚滚涌流。
从广为人知的“吉化经验”、“四种精神”,到半个世纪执行不怠的“一平、二净、三见、四无、五不漏”(地面平整;门窗玻璃净、墙壁地面净;沟见底、轴见光、设备见底色;无垃圾、无杂草、无废料、无闲散设备;不漏水、电、汽、油、物料);从“每天开门做好十件事”、“认识王凤山大讨论”,到“严细实快”、“跑步学大庆”……一连串的管理词条,记录着吉化人丰富而鲜活的文化积累。他们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本企业传承光大,在三代吉化人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这里,石油传统有如松花江水,源远流长,奔腾不息。
走进吉化荣誉室,一个个鲜红的证书、一面面闪光的锦旗,昭示着企业的骄傲与自豪。2012年,吉化被命名为“全国石油和化工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2013年,吉化喜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辉煌走过60年,吉化获得国家级荣誉和奖励超过3位数。 吉化脉动★ 1954年3月22日中央重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下发文件,决定在吉林省吉林市兴建全国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吉化创业和发展的序幕由此开启。★ 1957年10月25日吉林“三大化”正式投产,中国化学工业基础薄弱、依赖进口的历史从此宣告结束。这一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我们要建设强大的化学工业》。★ 1976年“文革”结束,各项工作拨乱反正。国务院批准吉化年产11.5万吨乙烯工程开建。★ 1979年7月吉化炼油装置试车投产成功。次年,年加工原油250万吨的炼油厂正式投产。★ 1990年5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并连续推出8篇报道,向全国化工战线展现出一面旗帜,全国掀起学吉化热潮。★ 1998年吉化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加入中国石油这一联合舰队的编队。★ 2006年4月6日吉林石化7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投产。该工程为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国债支持的第一批项目。★ 2010年11月18日吉林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扩建项目建成投产,由此跨入千万吨级炼化企业行列。================================江城日报 - 多媒体数字报
第01版:头版新闻
&&&&&&&&&&
吉林石化优先支持产业融合
  本报讯(记者&高海峰&通讯员&姜振国)  拥有巨大原料优势的吉林石化公司,对支持化工、汽车两大产业配套融合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近日,该公司负责人明确表示,将发挥优势,创造条件,优先支持为汽车配套的化工产业发展。  吉林石化公司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炼化产品,年商品量约为100万吨。今年,该公司千万吨炼油项目将建成投产,40万吨ABS、32万吨苯乙烯项目将开工建设,化工原料总量将不断增加。  为尽快把化工原料优势转化成为汽车配套的化工产业优势,吉林石化公司迅速行动,成立了由总经理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化工、汽车产业相互配套,相互支持,协调发展。  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定位,为化工产业链式化、集群化、精深化发展提供原料支撑。按“千万吨炼油能力、百万吨乙烯规模、国家碳纤维研发生产中心、中国石油东北地区碳四和碳五资源集聚加工基地”新的发展定位,该公司正在修改完善“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争取早日列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体规划。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专业园区建设。吉林石化将优先支持发展液体产品延伸加工,优先支持发展与汽车行业配套的轮胎、车用内饰品、仪表盘(板)、车用油漆等产品,优先支持发展油田化学品、天然气化工、生物化工,推动化工、汽车两大产业协调发展。  建立信息共享、招商引资、科研人才培养等推进产业配套发展机制。该公司与吉林化工园区建立沟通机制,及时通报在建项目进展、生产装置状况、化工项目布局等相关信息,并将全力配合地方化工产业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支持地方化工企业发展。他们在物资采购、原料供应、公用工程使用等方面为吉林化工园区创造条件,优先考虑。此外,该公司还将进一步加强与一汽集团、地方科研院所及吉林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合作,培训培养适应化工、汽车两大产业配套发展的科研人才。
中 国 吉 林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6426号 邮政编码:130033
电话:(1 &&(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