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ぶ恫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经济课件】宏观经济学学习资源3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经济课件】宏观经济学学习资源3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
上传日期: 06:49:2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经济课件】宏观经济学学习资源3
官方公共微信二十世纪重大经济谋略
&&&&&&&&&&&&&&&&
/ 二十世纪重大经济谋略 
  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5 日),俄国彼得格勒的工人阶级在列 宁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当天晚上,全 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列宁在会上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世界上第一 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成立了。但是,取得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 完了第一步,更加复杂和困难的任务还在后斗,如何在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 主义,成了十月革命后俄国无产阶级面临的新课题。十月革命后,经过对内镇压反革命势力,对外巧妙地运用妥协策略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为苏维埃政权着手国内建设创造 了条件。这时,列宁丁夫时机地提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1 月 8 日,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报告通过了土地法令,宣布无偿没收地主的一切土地,把全部土地交给人民。土地法令实现了农民的 迫切愿望,使全国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 1.5 亿公顷的土地,同时废除了 农民欠农民银行近 15 亿卢布的土地债务以及欠地主、高利贷者的其他债款。 苏雏埃政权的第二十法令是”工人监督条例”,规定凡用工 5 人以上、资本100 万卢布以上的工业、商业、银行、农业、运输业和合作社企业均成立工人监督机构,负责监督企业的生产、产品购销和一切财务活动。这实质上是 在不改变所有制,适当照顾资本家权益的情况下,通过工人监督使企业的经 营活动为无产阶级国家服务,并使其沿着无产阶级所需要的轨道发展的一种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间接办法。这项法令受到了广大工人的热烈支持,激发了 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却受到资本家的抵制和破坏。资本家的疯狂破坏 和即将来临的外国武装干涉,迫使布尔什维克党从已确定的间接过渡的方针 转到激烈的直接过渡的办法上来,加速国有化进程,用“赤卫队进攻资本” 的办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大、中型工业实行国有法,变资本主义私有制 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然而,列宁和党的社会主义革命尝试很快被迫中断。1918 年 5 月,英、 法、美、日、德等 14 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军队,以及由他们直接支持供养的邓 尼金、高尔察克等俄国白匪军团,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发起了猛烈的进 攻。到同年 9 月,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国内白匪军占领了苏维埃国家四分之三 的土地,共和国的粮食、原料和燃料来源均被切断,苏维埃国家和人民到了 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  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从 1918 年夏天开始,苏俄逐渐实行了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也就是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它的主要内容是 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用摊派的办法从农民那里征购余粮,征购的数量和价  格由国家规定;加速实行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工业国有化,对拥有 5 名雇工 以上的企业都实行国有化;实行产品分配的国家垄断,取消私人贸易;实行 主要消费品的配给制,工资大部分实物化;实行普遍的劳动义务制,严格实 行“不劳动者不得食”原则,强迫资本家和其他剥削分子参加劳动:实行高 度集中的战时经济管理体制,工业营理实行“总管理局”制,国家包干企业 的一切。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战争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的临时性政策既是必要的 又是成功的,因为不这样就无法打败国内外凶恶的敌人,就无法保住新生的 政权。同时,战时共产主义也是布尔什维克党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一次探 索,它绕过一切中间环节、采取最激烈的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所有 制上,城市经济从工业到商业几乎全部国有化了。从流通和分配方面来看, 商品货币关系基本被取消了,整个国家经济实物化了。这不仅与十月革命前 党的经济纲领根本不同,就是与十月革命后最初一年的经济政策也有很大的 差别。在当时人们的认识上,既然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要剥夺剥削 者,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取消商品经济和货币流通,苏维埃俄国在战时环 境下做到了这些,因此,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把这些政策和措施看作实现社 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捷径。列宁也认为,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 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 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对付战争,已经越出“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 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门径”。这些想法,载入了 由列宁起草的俄共(布)八大通过的党纲中。党纲中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 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准备消灭货币”等直接过渡的思想。  但是,直接过渡的思想是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因而在实践上是错误的, 行不通的。在建国初期和进行战争的特殊时期可以而且只能这样进行,而一 旦转入正常的经济建设时,其弊端就自然显示出来了。列宁以无产阶级革命 领袖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伟大气魄毫不隐讳地承认错误,他在总结这 一时期的经验教训时说:“我国极大多数农民都经营着细小的个体经济。我 们把我们拟定的共产主义社会纲领中可以实现的东西先建立起来,这在某种 程度上脱离了广大农民的常规”,“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 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 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1920 年底,历时 3 年的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时的苏俄大地满目疮痍,国民经济已濒于崩 溃。农业生产遭到破坏,谷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缩小了,总收获量和单 产水平都较一战前大大减少,大小牲畜头数也急剧减少。尽管国家采取各种 措施,要求甚至强制农民扩大播种面积,但农民没有积极性。工业的破坏更 为严重,成千上万个工厂停工,1920 年、工业品产量只相当于 1913 年的七 分之一,俄国总的生产水平倒退了几十年。经济状况的极端恶化,使人民生 活陷入了空前的困难之中。粮食不足,交通瘫痪,早已使广大群众连续多年 处于半饥饿状态。  怎么办?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现实已证明了那是行不通的,它 的结果必然是断送工农联盟,最终断送苏维埃政权。改吧,马克思、恩格斯 从未经历此种情况,也未指明要怎么做。无产阶级的领袖列宁毕竟是唯物主  义者,他的伟大体现在他尊重实践,尊重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并从实践中作 出新的理论结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遇到的挫折,促使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 普遍真理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重新思考如何认识社会主 义。  早在 1920 年底,列宁就开始酝酿调整现行经济政策。到 1921 年初这段 时间里,列宁亲自对农业的状况和农民的要求做了大量调查。他阅读了许多 的农民来信和申诉书,亲自接见了各地的农民代表,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 农民向自己的领袖诉说:“在实行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的人都同样地摊 派,这太不公平了”,“要使农民看到好处”,“怎样才能使人们看到好处 呢?很简单:按百分比收集余粮”。对农民这种坦率的意见,列宁极为重视, 他亲自记录,并通知中央委员和人民委员研究。他也向农民代表推心置腹地 说:“我知道,当农民的一切都被拿走,而给他们的东西又是那么少的时候, 他们的生活是何等艰难。我了解农民的生活,我热爱他们,我尊敬他们。我 请求农民再稍微忍耐一下,我请求他们清醒过来并帮助自己的政权”。领袖 的心中装看人民,以极大的热诚关心着人民,一种能恢复残破不堪的经济、 能解除人民困苦、能给人民带来幸福的新方略在他的心中开始出现。  在调查研究,体察农民愿望的基础上,列宁于 1921 年 2 月 8 日写成了具 有重要意义的文献《农民问题提纲初稿》。文章建议满足非党农民关于用粮 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愿望;减低粮食税额;同意使税额与农民的积极性相 适应的原则;在缴足税款的条件下,使农民获得更大的自由来运用和支配其 纳税以外的余粮。列宁的这些思想为俄共(布)十大所接受,大会通过《关 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证集制》的重要决议。3 月 21 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 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用实物税代替粮食和原料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取消 余粮收集制,实行实物税;实物税额应低于到目前为止实行余粮收集制方法 征收的税额;政府将以工业品来换取农产品;及早公布实物税额,以使土地 耕作者在春耕开始前就尽可能确实知道自己承担义务的数额;完税后剩余的 产品归土地耕作者自行全权支配;剩余农产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可以交 换,既可通过合作组织、也可在市场和集市上进。几天后,政府又颁布法令, 规定
年的实物税额为 2.4 亿普特,比原定余粮收集额少征购近 2 亿普特。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不仅仅是征集粮食方式的变化,而且是苏维埃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根本调整,它实行的基础是国家利益与农民利益的结 合,这大大加强和充实了工农联盟的基础,它的实施力建立和加强工农之间 的经济联盟开辟了道路。加强工农经济联盟的思想,是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 期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工农联盟思想的 极大丰富和发展。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它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系 列环节,要求对国家经济关系的许多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粮食税的 实行既是新经济政策的起点,也是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和基础。  实行粮食税后,当个体农民交足粮食税后,既然国家允许他们自由支配 自己多余的产品,这些多余的农产品中的大部分便成为了商品,不可阻挡地 涌入市场。因此,开政自由贸易,促进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就成了一种必然趋 势。早先,列宁曾设想排除货币和市场经济关系,由国家用工业品向农民实 行以物易物的办法,取得农民交税后“自由处理”的那部分余粮,并逐渐过 渡到完全的物物交换。这一思想体现在 1921 年 5 月 24 日政府颁布的法令中,  就是对自由贸易作了严格的规定:只限于“地方流转”,即在一定的地域内 买卖,不得长途贩运;产品交换,即以货易货作为交换的基本形式;交换主 要由政府组织或在政府监督下进行。但是,商品交换的实践很快就冲破了这 些限制,党和政府在 1921 年春夏精心组织的商品交换在秋季明显地落空了, 失败了,“商品交换没有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 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面对新的形势,党内有的人主张制止商业活动的泛滥,实行强制性的产 品交换。列宁则实事求是地指出:不是回到过去,而是“我们所作的退却是 不够的,必须再退却,再向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 流通”,“通过商业这条更加迂回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1921 年 8 月,人 民委员会发布指令,取消商品流转的地区限制,准备向货币交换形式过渡。9 月,正式决定把商品买卖作为交换形式;10 月,取消不用货币的商品交换和 固定等价物。  农产品自由贸易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合作社首先被拖到 商业轨道上去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的生活品分配机构变成了纯粹的商 业组织。紧接着,小工业、手工业也走上了商业轨道,它们的产品成为农民 和城市居民自由选购的物资;私人商业资本获得了广泛的合法性;苏维埃政 府从法律上不仅允许小型的,而且允许中型或大型的私人零售批发贸易。最 后国营大企业也开始加入市场竞争。当时已经允许企业在市场上自由销售部 分非国家统一分配的物资,对部分产品企业间可以自由议价。同时企业实行 经济核算制,自负盈亏,把职工的收人同企业的最终经营成果——利润结合 起来。有鉴于此,列宁大声疾呼,一再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他说:” 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丁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 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道道地地的大傻瓜”。可见,列 宁对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已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已经把商品货币关系当作了无产阶级国家应产加以利用和掌握的对象,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工具了。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将商品货币关系和市 场机制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这是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最重大的和 实际上的丰富和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允许资本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存在和发展。因为在小生产大量存在和自由贸易条件下,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 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同时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践也证明了单靠国营经济并不能 满足国民经济各方面的需要,把小工业乃至手工业小商业都由国家包下来的 作法不仅使市场商品供应紧张,而且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而允许这些小 商品经济独立发展,却可以发挥它们所需资金少、周转快、设备和原料需求 简单的优点,以补充国营经济的不足。特别是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和农业 的发展,急需用农具、日用品与农民交换。国营大企业一时又难以提供这些 东西。1921 年 7 月 7 日.国家做出决定,规定每个公民均可经营手工业和小 型工业企业,经营者有权自由支配自己生产的产品,有权在法律许可范围内 购置原料、工业和设备。8 月 9 日颁布的《关于贯彻新经济政策的原则》中 指出:“必须首先给大工业需要服务的和按国家任务或力消费合作社进行生 产的那些小工业和手工业部门创造最优惠的条件”。12 月 10 日又规定,凡 工人人数在 5 人以下,拥有发动机的小型企业和人数 10 人以上没有发动机的 小型企业,一律解除国有化;解除国有化的企业,有些归还原主,有些出租给个人和集体;一些较大的企业,未开工者也可租给私人;同时鼓励私人投 资开设企业。这些措施的实行,使个体经营和私营的小工业和手工业得到了 迅速恢复和发展。  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 几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租让制,就是苏维埃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之间的一种协议,将 一部分企业或资源(森林、矿山、油田等)租让给他们,在规定的期限内和 条件下投资开发和经营,资本家是为获得高于一般利润的额外利润,苏维埃 政权获得的利益是发展生产力,就是在最短期间增加产品数量。它的一般条 件是:由资本家进口设备、出资经营,产品一部分给苏维埃国家,一部分归 承租人自由支配,企业和资源的所有权属苏维埃国家。  租赁制,它是苏维埃国家把国有的中、小企业出租给本国资本家、合作 社的一种形式,承租人同国家签订租用合同,并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组织企 业生产、维修厂房和设备、交纳租金。租期一般为 1—3 年,最长力 6 年,可 续订。期满后承租人应将企业完整无损地归还给国家。租借企业的经营活动 直接受地方苏维埃机关的监督。租赁制发展比较顺利,租借给私人的多半是 管理差、停工或国家无力维持的企业。俄国私人租赁制企业在国家资本主义 中占的比重最大。取得的效果也较明显。到 1923 年 7 月 1 日,出租企业约51000 家,几乎与当时的国营企业数目相当。 年度,私人租赁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 3%,工人人数的 1.4%。 合营制,它是苏维埃国家与外国或本国资本家合资经营企业的一种方式。这种企业由国家代表和资本家共同经营管理,资本家作为股东之一按其投资的比重和规定的标准分得利润,并有权要求抽回自己的资本。列宁认为, 在这种企业中,共产党员、外国资本家和本国资本家在一起工作,开展竞赛, 看谁搞得更好。他要求共产党人向外国资本家学习管理经验,用实际行动做 得比资本家更好。同外资合营的公司是 1922 年开始建立的,主要集中在森林 工业;同本国资本家的合营公司是在 20 年代后半期发展起来的,主要从事商 业活动。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允许非社会主义经济一定程度的存在和发展,建立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 结构,特别是城市经济多元化,是新经济政策时期苏维埃国家社会主义建设 的一条重要的经验,它是列宁在经过了曲折的探索之后才提出来的。十月革 命前夕,列宁在拟定的党的经济纲领中就强调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改造要 采取“迂回的”办法,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进一步论证和发展了这一思想。 他指出,必须从俄国社会经济的现实条件出发,充分了解俄国现有各种经济 结构的成分。革命胜利后的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生产力结构属多层次, 既有高度社会化的大垄断组织和现代化大企业,又有汪洋大海式的小农经济 以及各种各样的小商品经济,甚至还存在封建宗法式经济。不同的经济体现 了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因而对它们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应采 取不同的方法与步骤。在这些结构中,小生产又占了优势,这就决定了改造 的特殊的困难性和复杂性。革命胜利后的俄国,一边是先进的政治制度,一 边却是落后的生产力,二者之间极不适应,这也决定了利用非社会主义经济 成分大力发展生产力,使它们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必要性。因此列宁在新 经济政策时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无产阶级应该学会利用“别人的手”来建设社会主义。他说:“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我们 共产党员什么时候能够用别人的手来建设经济,自己问资产阶级学习,并且 使资产阶级走我们的道路,我们什么时候就能管理这种经济”。列宁的话时 至今日还闪烁着历史的光芒。  新经济政策时期,还对国营经济进行了整顿,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 那套管理机制把企业的一切都包下来,结果集体吃大锅饭。在战争这种特殊 条件下,它起了很好的作用,但在和平建设时期特别是新经济政策时期这种 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它就显得极不台时宜了。整顿和改革主要是:整顿工 业企业,实行托拉斯化,将其既作为一种管理组织,又作为从事生产经营活 动的经营组织:国营企业实行经济核算,扩大经营自主权,将企业的责权利 结合起来;改革工资、奖励制度,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把职工的收入与个人 劳动成果、与企业集体劳动成果联系起来;加强计划管理,发展商品货币关 系,努力建立使计划管理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合理结合起来。这些改革与 我们今大的改革有多么相似,真是让我们不得了由衷地发出赞叹:“伟乎哉, 列宁!”  新经济政策在俄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得到 恢复,解除了压在全国人民头上的饥荒,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良 好的基础。余粮收集制的取消,自由贸易的实行,使广大农民感到他们现在 才真正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为自己生产,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广大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到 1925 年,农业总产值已超过1913 年的 12%,5 年里,粮食产量几乎翻了一番。生产的发展使农民生活也得到改善,农民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消除了,工农联盟巩固了。在城市经 济领域,虽然非社会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比起国营大工业的发展就 逊色多了,这表明社会主义经济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这也力进一步对 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基础。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增强了苏维埃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生存能力,国际帝国主义的阴谋更难以 实现了。速度优先抓关键 苏联步入工业化  1939 年 8 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为期 10 年的《苏德互不 侵犯条约》。苏联似乎安全了,但仅仅在 23 个月之后的 1941 年 6 月 22 日黎明、希特勒 撕毁了这一条约,出其下意地向苏联发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萨计划”的进攻。成千的德国 飞机轰炸苏联的飞机场;数百的坦克冲过边界,上万的摩托化部队蜂拥而至。希特勒声称有 900 万人参加了实际战斗,这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进军”。斯大材迅速调集人力、 物力进行反击。苏联凭借其实力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将德国逐出了苏联,并进而攻 克了柏林。战争是实力的较量,尤其是经济实力的较量。苏联战前十儿年由斯大林领导的 工业化,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25 年,苏联的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但国内国际形势依旧严峻。 当时的苏联经济落后,生产技术低下,生产部门残缺不全,许多现代化工业都是空白,缺乏维护民族独立的经济基础,它只是一个输出农产品,输 入机器装备的落后的农业国。国际环境更令人担忧。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唯一 的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随时准备消灭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国内战争时 期,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妄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扼杀在摇篮里的阴谋虽暂时 失败了,但它们亡苏之心不死,仍在寻求可乘之机企图向苏联发动新的进攻。 就在 1925 年,德、英、法、意、比签订的洛加诺协定,便是欧洲资本主义国 家准备结成反苏联盟的一个重要步骤。为此,苏联从 1926 年起对国民经济进 行改造,开展国家工业化,从而改变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建立起大工业体 系,使苏联从一个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消除 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依赖,奠定社会主义的强大物质基础。在苏联实行工业化的探索开始于列宁,他在十月革命前夕就指出:“战争是铁面无情的,它斩钉截铁提出问题: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 并且超过先进国家。”在俄共(布)十大上,列宁认为:“增加财富、建立 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他指出如 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特别是对于一个农业国 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大机器 工业是社会主义唯一可能的经济基础。谁忘记这一点,谁就不是共产主义 者。”他还强调,向社会主义过渡就是向建立在机器工业基础上的大经济过 渡。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物质生产的源泉和基础,而重工业又是社会主义 的主要基石。他提出了发展大机器工业要以重工业为主的思想。  遗憾的是,列宁没有看到苏联工业化的蓬勃开展,更没有看到工业化的 伟大成果,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的事业。历史的重担责无旁贷地 落在了斯大林的肩上。  在 1925 年 12 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上,斯大林代表党中央作了政 治报告。他阐述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任务。方针和政策,制定了工业化的总 路线。总路线的实质就是发展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从技术上改造整个国 民经济,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家变成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联共(布) 十四大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时期正式开始。  1926 年初,斯大林对国家的工业化方针作出了新的具体的解释。他指 出,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依靠而且已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原因之一是农民 市场已成为主要的国内市场,其二是小农经济的发展潜力已经枯竭。所以,  苏联已经“进入直接工业化的时期”,这一时期要发展重工业。 苏联的国家工业化从 1926 年开始,其问经历了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在第三个五年计划还未完成的 1941 年,工业化就被战争打断了。工业化共经历了 15 年时间。在这 15 年中,斯大林坚持以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 方针。  斯大林认为,速度问题是关系国家命运、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延 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苏联要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必须 不顾一切牺牲,尽最大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 赶上并超过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100 年。我们应当在 10 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 们被人打倒。”莫洛托夫也指出:“我们五年计划的速度,并不是布尔什维 克党想出来的。对于在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国家 来说,它是历史的必然。”  当时的国际环境决定了工业化的高速度。1927 年 5 月,英国断绝了同苏 联的外交和贸易关系,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过类似的举措。特别是 1929 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席卷了资本主义世界,加上一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 问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越来越激烈了,一些帝 国主义国家在积极准备新的战争以寻求出路。在这样的环境中,苏联只能采 用高速度来发展重工业,才能抵抗住帝国主义势力的进攻,才能保卫国家独 立。正如斯大林在 1933 年 1 月说的那样:“我们不得不鞭策我们的国家,因 为它落后了 100 年,并因落后而面临灭亡的危险。”如果说高速度是工业化的灵魂,那么优先发展重工业则是工业化的核心。斯大林指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作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 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 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发展重工业还是保卫国家的需要,“没有重工业就 无法保卫国家??,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发展重工业是 斯大林确定的工业化的突破口和重点。斯大林提出的以高速度发展重工业能否成为现实,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解决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干部人才匮乏等重大难题。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关 系到苏联工业化的兴衰成败,关系到苏联能否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 国。以斯大林为首的党中央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为克服一个个的问题, 殚精竭虑。工业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便是资金严重缺乏的问题。众所周知,沙皇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留给苏维埃的不是一座金库,而是满身债务。两次战争又 使国民经济受到极大破坏,国家已没有任何储备。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它 很少有机会利用外部援助,甚至资本主义国家常用的贷款方式,也很难运用。 苏联只能依靠本身的积累来解决,即从内部挖掘,边建设边积累。斯大林指 出: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地王、资本家被剥夺,以前几百万剥削者占有并用 于消费的资金就可以用于工业建设;废除外债和没收外国垄断资本,苏联无 需每年支付大量资金去偿付沙皇的外债利息和外国资本家的股息;由于工商 业国有化和外贸由国家垄断,可以将企业的剩余产品用于工业建设;劳动人 民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全民厉行节约等等。通过这些渠道、可以积累大量 资金甲于工业化。在实践上,以斯大林力首的联共(布)中央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其一是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提高劳动生产率。1929 年 1 月,《真理 报》及全国各大报刊登载了列宁在 1918 年写的《怎样组织竞赛》一文,一场 为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 展起来了,到处都在发起倡仪和挑战。4 月 29 日,党中央向苏联全体工人和 劳动农民发出开展社会主义竞赛的号召。5 月 9 日,党中央作出了《关于在 各工厂中组织社会主义竞赛的决议》,并决定设立奖励基金,设立红榜,颁 发奖状和流动红旗等制度,认推动社会主义竞赛的开展。随后,劳动竞赛在 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竞赛的精神深入到了每一个劳动者的心中,竟 赛的气氛笼罩了全国各行各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竞赛的形式主要是 “突击队”和“响应计划”。突击队是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主要带动力量,到 1932 年,参加突击队运动的工人占全体工人的 75%。响应计划是把完成 国家计划与劳动竞赛相结合,使竞赛成为完成计划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在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人的忘我劳动精神与深入掌握新技术、提高职工的 熟练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更加紧密结合了起来,从而使竞赛达到了新的高 度。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是“斯达汉诺夫运动”。斯大林曾高度评价:“斯达 汉诺夫工作者是我国工业的革新家,斯达汉诺夫运动代表着我国工业的未 来??它力我们开辟了达到很高的劳动生产率指标的唯一途径,即从社会主 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所需的、为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所必须的劳动 生产率指标的唯一途径。”这个运动充分体现了苏联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和 素质,突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请听一听劳动者的心声:“人生最大的事情,就是工作。不,不仅是工作,而是创造!在我们生活着的这一段时刻,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机会。我 难道能够从创造的工作中离开一个钟头夫温存我的妻子或是按时去吃饭 吗?”多么崇高的心灵啊!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苏联人民真是众志成城!一 个国家的建设还有什么比人民的觉悟、人民的热情、人民的团结更重要的呢? 积累资金的措施之二即是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布尔什维克党号召,合理 使用资金,反对浪费,精简机构,节约开支:“尽力做到使每个戈比都用得 合理,把每个戈比用到某一时期所绝对必需发展的事业上去。”通过努力, 国家行政费用大大减少,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它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也体现了苏联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在重工业部门中推行经济核算制, 提倡节约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减少非生产性开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努力从重工业本身中积累资金。  措施之三是在分配政策上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方针。政府动员群众储 蓄,还通过税收、公债和一次性捐款等方式吸收居民资金。这样,国民收入 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积累资金比重就不断上升,到 1932 年,己占三分之一。 农民和农业也为积累资金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斯大林主张从农业中吸取 工业化资金。表现力:一是对农业给得少,对农业投资的比重不断下降;二 是从农业拿得多,实行高征购、低价格。工业化开始后农业中的积累有三种 形式,征收直接税;规定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集体农庄向国营机器 拖拉机站交纳实物报酬。虽然苏联政府在对待农民和农业的政策上不免有些 过火,因强调高积累而忽略了农民的利益,但以农民的牺牲所节约的资金并 没有丢在水里,一座座工厂建立起来了,工业化的目标实现了。而且在当时 的具体条件下,特别是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除了节衣缩食高速度  发展重工业外,别无更好的良策。 工业化之前的苏联,不仅经济落后,技术也落后,机器设备十分陈旧,而且缺乏各种技术干部和管理人才,这些成为阻碍工业化前进的巨大障碍。 力解决技术和干部问题,斯大林先后提出了三十著名的口号,井起了极其重 要的作用。  第一个口号:“革命青年向科学大进军”。这是 1928 年 5 月斯大林在共 青团第八届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他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和布尔什维克 要有掌握知识的愿望,要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来武装自己, 要“顽强地、耐心地学习。向所有的人学习,不论向敌人或朋友都要学习, 特别是向敌人学习。”斯大林还批判了那种轻视知识分子和以“光荣出身” 自居的错误态度。斯大林提出的这一口号推动了全国人民开展大规模的学习 运动。  第二个口号:”技术决定一切”。1931 年 2 月,斯大林提出“在改革时 期,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号召全体劳动人民都来积极创造和掌握技术。 斯大林指出,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经验和知识。他说:“任 务就是要我们自己掌握技术,成为内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计划全部 完成。”他后来又指出,技术并不能脱离使用技术的人,离开了人,技术就 是死的东西。“技术决定一切”的实质就是要求布尔什维克党特别是党的领 导干部不要成为空头政治家和事务主义者,而要成为熟悉技术的专家。第三个口号:“干部决定一切”。他指出,在工业化中,有了技术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掌握技术的人才,这样,技术才能被充分利用。斯大林说: “有了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能够而且一定会创造出奇迹来。”因而,干 部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斯大林认为干部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决定 意义的问题”。干部问题不解决,建成重工业的问题就不能认为已经完全解 决了,因此,党的任务之一就是切实解决干部问题,“无论如何要攻下这个 堡垒。”他号召广大干部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专家,成为能手,成为精通经 济工作的行家。”斯大林还要求人们注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正确的态 度去对待人才、对待干部、对待工作者,要关心和爱护所有的工作者。斯大林提出的三十口号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著名的斯达汉诺夫运动就是在斯大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和“干部决定一切”这两个口号 之后出现的。为此,斯大林还在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技术和干部 问题。首先是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中等技术教育。通过教育,培养出各种专门人才和技术干部,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成人业余教育,建立了门类齐全的 业余教育体系、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一些党政军干部和优秀工人输送到大学进 行系统的培训,使他们由外行变为内行。苏联还派遣青年专家出国学习,或 聘请外国专家,以便尽快掌握外国先进技术。新型知识分子的成长有力地推 动了工业化和整个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其次是改革工资制度。斯大林认为必须取消原有工资制度中的平均主 义,打破旧的工资等级制。工资改革的原则是:拉大熟练与非熟练工人之间 的差别;在普遍提高工资的基础上,优先提高重工业工人的工资;在企业内 部提高主要工种的工资;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资,扩大推行计 件工资和计时工资。工资改革虽有一些缺点,但基本上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 则,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至此,斯大林比较成功地将苏联工业化中遇到的三大难题全部解决了, 这为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扫清了障碍。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工业化进程 结束。  从 1928 年到 1940 年的 13 年中,苏联的工业化运动取得了很大成绩。两 个五年计划都以四年零三个月提前完成。“一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由进口 机器装备的国家变成了生产机器装备的国家,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二 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高速度 发展工业化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资本主义世界工 业化时期最快的发展速度。  总之,工业化的开展,实现了苏联生产力的根本改造,建立了继续发展 和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采取的许多政策和方法给苏 联经济的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带来了刺激,从而使苏联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为以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新政解危济苍生 美国经济出困境  1933 年 3 月 4 日,星期六,那是一个阴沉的日子。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天色一片灰暗, 寒风吹动悬挂在宾夕法尼亚大街两旁建筑物上的旗帜和条幅,冰冷的夹雷的小雨向观看新 总统官兰克林·罗斯福就职仪武的 10 余万民众扑来。人们紧缩在大衣后面,一些人跺着 脚取暖,另一些人则踩在沾满污泥的报纸上御寒。这种凄凉的景象却恰与当时美国人民的 心情相映照。自 1929 年 10 月美国陷入经济大危机以来,在混乱动荡中度日的老百姓,此 时更加惆怅、彷徨,高官显贵也是忧心忡忡,一筹莫展;现任总统胡佛在前往国会大厦的 途中木然端坐,眼睛低垂;更多的美国人民则静静地守候在收音机旁。他们一一整个 1.2 亿美国人都急于想知道新总统能给他们带来叶么。轮椅总统罗斯福就这样,在人民的期待 中走马上任了。  富兰克林·罗斯福于 1882 年 1 月 30 日出生在纽约海德公园。他从小就 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在英国贵族式的格罗顿中学念书。1904 年从哈佛毕业, 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攻读。1907 年在纽约一所著名律师事物所从事一种 惬意的生涯。他一生崇拜他的叔岳父和远房亲属西奥多·罗斯福( 年,为美国总统),并以他为榜样。1913 年,美国总统威尔逊任命罗斯福为 海军部助理部长。罗斯福是一位能干的行政人员,在威尔逊集团的二等官员 中深罕众望。1920 年,他赢得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提名。竞选固然未成、但 他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变为了一个具有光明前途的实际政治家。然而,幸运之神并不是总跟随着他,1921 年 8 月,罗斯福灾难临头。他因救一场大火,使本己侵入他肌体的病毒诱发,患了骨髓灰质炎(俗称小儿 麻痹症)。他曾说,那时他几乎被上帝抛弃。信心和勇气使他恢复了战斗之 气,他在痛苦中亦取得部分成功。1924 年,重又进入政界。1928 年和 1930 年,两次当选为纽约州州长,任职共 4 年。1932 年 11 月 8 日,美国大选, 罗斯福在才华横溢的竟选活动中,以富于感染力的微笑,使人消除疑虑的声 音,以及鼓舞人们信心的能力,使 1932 年选举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难忘的一次 选举。罗斯福以压倒多数的选票竟选成功,他成为唯一一位坐在轮椅上入主 白宫的总统。“值此我就职之际,同胞们肯定期望我以我国当前情势所要求的坦率和果断来发表演说。现在确实尤其有必要坦白而果断地谈一谈真实情况,全部 的真实情况。”这就是新总统罗斯福的开场白。那“全部的真实情况”究竟 怎样呢?罗斯福不无忧心地说:“价值贬缩到难以想象的程度,赋税增加了; 我们纳税的能力则己降低;各级政府都遇到严重的收入减少;贸易交往中的 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 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更重要的是,大批的失业公民面临 严峻的生存问题,而艰苦劳动却所得甚微的不在少数。只有愚蠢的乐天派才 能否认眼前的暗淡现实。”  事实上,美国当时的“全部的真实情况”比罗斯福描绘的“暗淡现实” 还要严峻得多。  1500 万美国人绝望地从一家工厂的大门踯躅到另一家工厂的大门,去寻 求那已下复存在的工作;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心脏的银行业不时传来倒闭,休 假的噩耗,惊恐的储户包围着银行,徒劳地试图在银行关闭或破产前提取一  生的储蓄;在广漠的田野上,一群群脸色忧郁、缄默不语的人们不得不放弃 农场。1.8 美元就是一个农场的“拍卖”价;商业活动出现史无前例的低潮, “已无滴水可流”;不少家庭溃散,四处逃亡;社会道德伦理丧失,抢劫、 暴力丛生,不满的人群自发地抗议、示威??  经济坠入低谷,民主制度濒于崩溃,资本家沮丧、老百姓绝望。这就是 罗斯福就任总统时的险境。如果他能圆满地化险为夷,他就会作为伟大的总 统载入史册,但是,如果他失败了,他将作为最糟糕的总统受到谴责,罗斯 福真是“受命于危难之时”。  面对美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险情,罗斯福并不期望奇迹的到来。他甚 至没有战胜危机的把握,也不知道该用什么办法才能使美国人民走出困境。 在他当选为总统的当晚,罗斯福思绪万千地对他的长子说:“吉米,你知道, 我一生只害怕一样东西——火。今晚我觉得我害怕的是另外一件事??我害 怕我也许没有精力做好这件工作。”在宣誓就职的当天上午 10 时,他还特意 去圣约翰教堂祈祷,乞求上帝的保佑。  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没有给美国人民更多的许诺,他仅把“增强信心” 和”立即行动”这两件回春的礼物带给了他的人民。他首先要求美国人民要 有信心战胜恐惧。“我们的国家过去经得起考验,今后还会经碍起考验,复 兴起来,繁荣下去。因此,首先,允许我申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值得 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我们的祖先笃信上帝,无所畏惧,因而所向披靡, 比起他们的艰险,我们还该说是万幸的。”“我们不应该听天由命,而应该 让命运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同胞服务。”罗斯福还要求人们立即就行动起来, “祖国要求行动,现在就行动起来。”“唯有空谈无用”。恐惧与坐视是自 经济危机以来当时美国人的通病,信心与行动则成了医治的良方、它点燃了 举国同心同德的精神之火。罗斯福究意要怎样行动?那就是广泛地行使大权推行“新政”的措施。  1932 年 6 月 27 日,罗期福在演说中提到“我保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新政”究竟是什么,当时的罗斯福是不清楚的,他只是说:“全国需要而 且要求进行大胆的、持续的试验,采用一种方法并试行之,这符合常理。如 果这种方法失败了,那就坦白承认,并试行另一种。首先总得试行某种方法。 千百万贫困者在满足他们的需要的东西近在咫只时,不能永远默然等待。” 他还说过:“本政府上任以后,面临一大堆问题。我抛弃了什么也不想或等 着瞧的政策。”试验、行动就是罗斯福推行新政的重要步骤。直至 1937 年11 月,他才对“新政”一词作了较全面的归纳,这是试验、行动的总结。  “新政”意指政府通过它自身的积极、肯定的行动,来达到它公开宣布 的目标,而不是袖手旁观。它以救济、复兴、改革等形式达到目标,即是: “在工作的男女获得体面的工资、合情合理的工时,农民从事体面的衣食之 业;保障储蓄安全,投资而无危险,避免一些人用别人的钱投机,防止掮客, 投机者的欺骗,人们有充分的娱乐、较好的住宅和健康的体魄;组织工商界; 使之有合理的利润,反对垄断和不公平的竞争,为公众提供公正的价格;为 了普通男女公民的利益,有计划地使用自然资源;保障老年,保障不可预测 的季节性的失业,反对新的犯罪,反对战争。”罗斯福走马上任后,立即就 率领美国人民投入“新政”政策的试验之中。  1933 年 3 月 5 日,罗斯福入主白宫的第二天,他就做了三件载入美国史 册的大事,为了恢复全国的信心,他下令全国银行“休假”,进行金融整顿;  为了阻止硬币、金银外流,他根据 1917 年的《对敌通商法》,禁止输出黄金、 白银和硬币;他要求第 73 届国会于 3 月 9 日召开特别会议、这是宪法赋予一 位总统的权力。  3 月 9 日,第 73 届国会召开特别会议。这次会议首先办的一件事就是通 过《紧急银行救济法》。这个法案是财政部长伍丁马参议员卡特格拉斯奋战 几天后草拟的。当把它送到国会议员们面前后,只花了 38 分钟就获得了众议 院的一致通过,参议院仅象征性地“辩论”了一番就以 73 票对 7 票通过了这 一法案。当晚 8 点 36 分,罗斯福就签署了它。从而成为新政的第一项立法。 这一法案从国会介绍内容、通过到总统签署,前后只用了几个小时。这在美 国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形势的严峻与“立刻就行动起来”,可见一斑。  从 3 月 9 日至 6 月 16 日,第 73 届国会特别会议通过了 15 项重要法案, 经罗斯福签署后成为法律,人们称之为:“百日新政”。它像旋风一样席卷 美国大地。被危机弄得惊恐不安的大多数议员,有时连法案的内容也没有仔 细阅读,就投票赞成,他们只想赶快行动,赶快将新政措施付诸于试验,他 们相信法案起草人的智慧。罗斯福本人在“百日新政”期间,发表了 10 次重 要的演说;建立了每周举行记者招待会和内阁会议各两次的制度;宣布废除 金本位制;向国会送去了 10 篇咨文,指导议员们通过了 15 项重要法案;别 具生面的“炉边谈话”在一定程度上架起了总统与民众交流的桥梁。在美国 历史上,没有哪一位总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进行这么多的国事活动,也没有 哪一届国会在不足 100 天之内通过了这么多的法案。当时,没有人能预言“新 政”是否会把这个国家从危机的困境中解救出来。但是,“百日新政”鼓舞 了无数的美国人,他们增强了信心,又确实行动了起来。罗斯福嘴边经常挂 着的一句话,可以恰当地评论“百日新政”:“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但是我们毕竟已经上路了。”1933 年后半年没有大的新政政策出现。1934 年 1 月,第 73 届国会召开年度会议,至 6 月 28 日止,国会又先后通过了 32 项重要法案。这些法案与 “百日新政”的法案在侧重点上是一致的。它们的着眼点均在救济、复兴两 个方面。其主要内容有;金融方面:1933 年 3 日 9 日,通过《紧急银行救济法》,关闭所有的银行。经过检验后,凡有偿付能力的银行才允许重新开业。1933 年 6 月通过《银 行改革法》,由联邦储备银行管理银行投资。1934 年通过的《证券交易法》, 规定建立证券交易委员会以管理证券交易。1934 年 1 月,通过《黄金储备法》, 规定由财政部掌握全国黄金,禁止黄金流通。  救济方面:国会通过了《国内资源保护队森林救济法》,这是一个既救 济失业青年,又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1933 年,罗斯福提出“以工代赈”的 设想,一周后便拟出草案,这个草案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尊心和自力更生的精 神。另外还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全国就业制度法》、《家宅贷款 法》、《民用工程紧急救济法》等救济性的措施。  农业方面:国会先后通过《农场调整法》、《农场信贷法》救济农业。 后又通过《农场救济法》,扩大了《农业调整法》所定基本农产品的范围。《棉花控制法》对棉花实行强制性减产。《糖料法》把甘蔗、甜菜列入基本 农产品范围。另还有《烟草控制法》、《联邦农场破产法》,这是一项尽可 能使农民不至破产的立法。《放牧法》则是一项保护土壤的措施。工商、交通方面:国会通过《全国产业复兴法》,旨在夏兴工商业,改善劳工生活、劳资关系。另有《联邦证券法》、《紧急铁路运输法》和《法 人破产法》等法令。  1934 年 6 月 28 日,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说:“在我们回顾第七十 三届国会的本届会议的成就时,越来越明显的是:本届国会的基本任务基本 上是完成和巩固了它在 1933 年 3 月开始的工作。”第一期新政告一段落,经 济危机最险恶的一年也在此结束。  1935 年 1 月 3 日,第 74 届国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罗斯福新政进入第二 个时期。其侧重点从救济、复兴转向改革。第二期新政的改革历经了一个较 长的时期,它包括第 74 届国会和第 75 届国会所通过的立法。在这一时期国 会公认为重要的法案计 34 项。主要内容有:  调和劳资矛盾:它包括《全国劳工关系法》、《社会保障法》、《公平 劳动标准法》和《铁路退休法》。《全国住宅法》是一项解决和改善低收入 阶层住房条件的法案,《政府雇员合同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最高工时标准, 故列入这一类。  涉及资产阶级利益:它包括《民用煤气电力控股公司法》、《联邦反价 格差异法》、《公正商业法》等。1935 年至 1938 年,国会每年都通过了《税 收法》,年年都调整税收,按照罗斯福的说法,它们是为资本家的利益而设 计的新准则;在交通方面,有《汽车运输法》、《商船法》和《民用航空法》, 均旨在建立新准则。稳定农业:在第二期新政期间,有两项极为重要的农业立法。一是《土壤保护与国内土地合理使用法》,它是继 1933 年的《农业调整法》之后的另 一个实质上的农业调整法。二是《农业调整法》。以外,还有《土壤保护法》、《农场抵押延期付款法》和《农场佃农法》等。  金融方面:国会通过《1935 年银行法》,把自实施新政以来的金融政策, 加以系统化,这是国家政权监督、干预金融的强有力机构。救济方面:国会通过的《紧急救济拨款法》最为重要,依此法成立了“工程促进署”(WPA),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试图缓解失业问题。后又建立了“全 国资源委员会”、“重建管理局”、“农村电气化管理局”。从内容看,第二斯新政期间,罗斯福显然给群众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和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资本家,美国的进步运动也在此期间达到了高 潮。有人说,罗斯福政府的第一期新政主要是对病人进行急救,这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第二期新政则在寻找病因,拟定长期的治疗方案。前者 因病人病情危急,大夫显得有些手忙脚乱,有时开的处方并不那么有效,有 时既有补药也有泄药。后者却因病人逐渐痊愈,大夫也比较冷静,所下处方 带有久治性质,例如,《社会保障法》、《工时工资法》、《税收法》、《银 行法》等药方,至今还在服用。  1939 年 1 月 4 日,罗斯福在送给第 76 届国会的咨文中没有提出国内的 “改革”纲领。他只是含糊地说,现在已经历了社会改革的内部变动时期, 充分释放的能量可使复兴趋干活跃。自罗斯福入主白宫以来,这还是第一次。 相反,他在咨文中一再强调侵略势力对国防和平所造成的威胁与危险。这些 已表明罗期福的注意力已开始转移。一方面,美国要“繁荣”,还有很长一 段路要走,已有的新政立法,可以促使复兴的继续。况且罗斯福并不愿意采 取“过激”的行动进行新政试验。归根到底,他仍是资产阶级利益的忠实代  表。另一方面,亚洲的中国已遭日本军国主义的蹂躏多年,罗斯福并不愿日 本独吞中国,称霸亚太,他在 1937 年的“防疫隔离”演说中就传递了这一信 号;意大利法西斯已经占领了非洲的阿比西尼亚;欧洲的法西斯德国侵略之 心也己昭然若揭。罗斯福在心理上和军事上转向了迎接战争的准备。新政立法就此结束了。 罗斯福就任总统时,曾以“工厂关闭,市场鸦雀无声,银行危如累卵,车船空荡无人”来描绘当时的美国。随着新政的推行,美国的经济有了明显 的变化:对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来说,新政的确为它们带来了生机,一改罗 斯福初任时所说的“工厂关闭”的冷寂状态,熙熙攘攘的顾客在抢购物的黄 金时间出入商店,昔日“市场鸦雀无声”的渗淡经营已成为历史;作为经济 晴雨表的股票市场渐趋稳定,走向复兴;公众购买力增强,个人储蓄率提高。至 1941 年,美国经济已完全走出困境,进入了新的高涨时期。 然而,罗斯福新政巨大的、深远的影响不仅在经济而且在社会和政治方面同样显著。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果断而及时的措施,恢复了人们对于美国 国家政治制度的信心,相当程度上抵消了 1929 年后日益增长的左翼运动和喧 嚣一时的法西斯右翼运动,从而巩固了资产阶级在美国的统治。罗斯福强化 了美国联邦政府,扩大了白宫的权力。在美国的权力机构中,总统是国家机 器的中坚,集国家元首、行政长官、三军总司令之职于一身。罗斯福在首次 就职典礼上就“要求国会准许我使用应付危机的唯一剩余的手段,向非常状 况开战的广泛行政权力。”“至罗斯福逝世时,现代总统机构已坚定地建立 起来了。”白宫成了全国政府的焦点和充满生机的中心。新政措施在相当程 度上促进了美国国内市场的开发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收入的再分配,使得美 国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现代化。而且,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 民的权力,从而有利于有组织工人运动的发展。作为新政具体执行者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新政的推行中,把信心给了美国人民,把“安定”给了美国社会,把“繁荣”给了美国经济。他的“试 验”使美国走出了困境,摆脱了危机,进入了正常的生活轨道。罗斯福是一 个实用主义者,一个务实的政治家,他始终坚持”大胆、持续的试验”,在 试验中找到新政的真正内涵。他总是面对现实,主张试验,主张行动,立即 将想法与行动结合起来,而暂时不管是对是错。新政之初,他提倡紧缩开支, 并通过立法削减政府官员薪水,此法行不通后,又奉行财政赤字政策;他想 坚持自由竞争,却又采纳了推行“公平竞争法规”这类的试验;他部分地抛 弃了 20 年代的官方口号“商业是商人的事情”。而试验对私人工商业进行控 制、管理,有时还强迫命令,要商人做什么,不做什么。此种试验——错误——再试验的例子随处可见。在试验中,美国人民面对困境,战胜困境,走 出困境。罗斯福在试验中显示出其过人的智慧,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了永恒的 一页,给了世界人民以启迪。加之,罗斯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战胜法西 斯所做的贡献,他的姓名由此蜚声悔内外,成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领袖人物之 一,成为美国建国 200 余年里最伟大的政治家。他深孚众望,打破了历史惯 例,连续 4 次当选总统,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任期卡德纳斯顺水推舟 墨西哥国改革扬名  一只叼着蛇的鹰位立在仙人掌上,这是嵌在墨西哥的国旗和国徽上的图案,葳蕤挺拔 的仙人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雄鹰则是勇敢的象征,这组图案代表着墨西哥人民世世代代 的斗争精神。1810 年 9 月 16 日,墨西哥教堂响起了“多洛雷斯呼声”,它像惊天动地的 春雷掀起了墨西哥独立战争的暴风骤雨。 年,墨西哥人民在“土地与自由” 的呼唤下,又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颁布了《1917 年宪法》。 到了 1930 年后,亚非拉人民更新更大的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时,墨西哥总统拉萨罗·卡 德纳斯则与世界合拍,顺应民意,领导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将民族解放运动推向了 又一个高潮,成为 30 年代拉丁美洲的重大事件之一。  说到卡德纳斯改革,需要追述改革以前墨西哥的形势,这是卡德纳斯改 革能够成功的关键之一。   年的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以皮菲利奥·迪亚斯为首 的、代表大地主和外国垄断资本家利益的独裁政府,颁布了历史上著名的《1917 年宪法》,在当时,这是世界上一部比较激进的资产阶级宪法,明显 地反映了墨西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这场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特别是美帝国主义在墨西哥的势力,动摇了封建大庄园制,为进一步发展民 族经济开辟了道路。革命胜利后,墨西哥开始了由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 会过渡,由半殖民地向主权国家的过渡。但政权的转换和新宪法的制定,并不意味着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任务的完成。墨西哥的大地产制虽然受到革命风暴的冲击,却远远没有彼铲除,封 建和半封建的大庄园制,在墨西哥农村中占据着优势地位。虽然外国侵略者 在墨西哥国土上为所欲为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帝国主义仍凭借租让制, 操纵着墨西哥的经济命脉。因此,进一步实施《1917 年宪法》的改革纲领, 废除外国资本和国内封建势力,是放在墨西哥人民面前的最重要的任务。然而,1917 年革命后,更换频繁的资产阶级领袖人物,无意认真推行《1917 年宪法》,他们所热衷的是如何才能保住个人的权力宝座,但谁也无 法打破“不得连任”的规矩。自
年,中间虽有几个总统轮换,实 权却一直掌握在卡列斯手里。他上台时曾以“左翼”自由主义者自居。后来 完全与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合流,成为资产阶级右翼保守势力的政治代 表。他先后也推行过一系列措施,这些政策一方面激起了人民群众的很大不 满,另一方面又导致了政府统治基础的逐渐扩大,国家资本主义的初步建立, 城乡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全国中央集权的巩固强化。并且随着阶级力量对 比的变化,到 30 年代初,解决土地所有制问题的客观历史前提已经具备。   年,世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之中,墨西哥的经济 也因此受到很大破坏。进出口贸易锐减。生产陡然下降,工人失业,农业破 产。到 1932 年,工人和职员中共有将近 100 万人失业。罢工浪潮、农民运动 风起云涌:席卷全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工商业也受到冲击,特别是中、小企 业因无力与外国公司竞争而纷纷破产。大地产制的腐朽,租让制的危害,以 及卡列斯独裁统治的残酷得以充分暴露,于是在资产阶级内部,一个要求改 革的左翼进步集团应运而生。他们坚决要求认真实施《1917 年宪法》,并于1933 年 12 月,通过了名为”六年计划”的活动纲领。这个计划拟定要加速 实行土地改革,限制外国资本活动,发展民族工业,改善农业和提高技术水平。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30 年代墨西哥的这种形势造就了一个英雄, 这个英雄的名字就叫拉萨罗·卡德纳斯,他生于米却肯州的一个印欧混血种 人家庭。为了维持生计,从小就帮助家人进行手织工活以赚钱糊口,后又去 印刷厂当排字工人。家境的贫寒,艰难的生活,培养了卡德纳斯坚韧不拔的 性格,锻炼了他果敢处事、洞悉事物的能力。18 岁时,墨西哥革命正处于高 潮,他参加了革命军队,很快在军人中脱颖而出,25 岁时就当上了将军。可 谓是年轻有为,前途无量。  1928 年和 1933 年,卡德纳斯两度担任米却肯州州长。他励精图治,大 兴改革之风,颇有政绩,声望再增。1930 年,他辽出任过国民革命党主席。 作为资产阶级左翼的忠实代表,他并不甘心当卡列斯的傀儡。1933 年,他又 融人要求改革的左翼进步集团,并成为这个激进派的领导人。顺应时势,这 是卡德纳斯一生成功的重要原因。  1933 年,右翼头子卡列斯集团为了缓和人民的不满情绪和稳定政局,就 利用 1934 年选举总统的机会,推出了卡德纳斯作为执政党总统的候选人。卡 德纳斯趁势推出“六年计划”参加竟选活动,并把计划作为他进行社会改革 的施政纲领。在竟选时,卡德纳斯遍访了共和国的 28 个州,行程 27609 公里。 他从大城市到印第安农村和矿山。他向无产阶级说:“无产阶级级有权推翻 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政府。”向农民说,“总统府的大门将永远向工农开着。” 他主张政教分离,维护国家独立,反对帝国主义,要求改善农民的生活。这 时,卡德纳斯的改革思想已经形成,被称为卡德纳斯主义。概括地说,那就 是要使资产阶级左翼同工农建立联盟。对内,在经济上要彻底变革土地所有 制,以村社和小地产代替封建大庄园,在政治上以资产阶级民主代替独裁;对外,要争取经济独立,为墨西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道路。1934 年 7 月,卡德纳斯当选为总统,12 月 1 日就任,直至 1940 年 12月 1 日即任,在位共 6 年。他在人民革命运动高涨时当选。也在人民斗争的 推动下,组织了一个左翼资产阶级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人民,并于 1935年 12 月,粉碎了卡列斯及其党徒的政变阴谋,给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以沉重打击,力进行社会经济的改革扫清了某些障碍。这样,卡德纳斯政府顺应业 已成熟的客观历史条件,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改革之舟顺水启程了。 卡德纳斯在经济方面的改革,首先开始于人民强烈要求的土地问题。土地问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核心问题,也是卡德纳斯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他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指出:“农业是我们的主要财富之一;我国四 分之三的人口以此为生;唯有农业仍旧几乎完全掌握在墨西哥人手中。然而, 如果不在农业的更广和更深的方面即土地所有制方面完成变革的话,农业上 就不会有丝毫进步。”在土地问题上,卡德纳斯部分地是以“耕者有其田” 为目标的。  卡德纳斯政府为解决上地所有制问题,对封建大庄园制进行了大刀阔斧 的改造。这种庄园制,以债役雇农劳动为基础,把大量劳动者束缚在庄园土 地上,经营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它严重地阻碍着墨西哥的经济发展和 政治进步,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1917 年宪法》为土地改革提供了法律依 据;但革命后掌权的资产阶级把土地分配仅仅看作是缓和农民不满情绪的权 宜之计,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卡德纳斯上台后,大力推行地改革,加速土地 分配的进程。1934 年,颁布土地法典,规定在墨西哥农村进行土地改革,没  收大庄园主、大种植园主的土地,分配给在其间劳动的农民和印第安人。1937年 8 月 9 日,卡德纳斯颁布《关于修改墨西哥台众国土地法典若干条款的法 令》,废除了那些限制债役农民得到土地的条文,扩大了分配土地的范围, 进一步分割了大地产,债役雇农制基本上废除了。1940 年,卡德纳斯又颁布 新的《土地法典》,规定凡土地超过 100 公顷者,所超过的土地均予以没收, 债役制实际废除。  与此同时,卡德纳斯又大力倡导建立“村社”组织,这是古代阿兹特克 人留下来的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后逐渐为大庄园主兼并。1917 年革命后,历届政府当政者的主导思想足视村社为暂时性的、过渡性的,辅 助性的组织,卡德纳斯却抛弃这种看法,他大力提倡建立集体合作社村社。 按照他的设想,村社土地所有制可以同村社以外的土地私有制,也可以同农 业以外的私有制并行不悖。卡德纳斯建立的村社,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个 体村社”,另一种是“集体村社”。到 1940 年,全国已建立近 1.5 万村社, 占农业人口 42%的村社成员,拥有全国耕地的 47.4%。  为了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卡德纳斯成立“农业信贷银行”,向中小农户 发放贷款,成立“全国村社信贷银行”,专门向村社提供资金,并且政府还 在各地兴修水利工程,筑路建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经过土地改革,墨西哥农村形成了资本主义、小农经济、封建残余并存的新格局。在全国范围内,城乡私人资本主义同国家资本主义结合在一起, 占据了优势。可以说,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基本实现了。卡德纳斯改革中第二个突出的内容就是实行国有化运动。  本世纪初,墨西哥的主要经济命脉铁路、石油、矿山及其附近的大片土 地,几乎全被控制在帝国主义国家手中,而墨西哥民族赖以生存的血液—— 石油与矿产也有大部分为外国垄断资本家所吸吮。卡德纳斯为解决土地、铁 路、石油、矿山等主权问题,进行了震撼世界的国有化运动。卡德纳斯的改 革也因此名扬天下。1936 年 11 月,卡德纳斯颁布了《征收法》,法令规定,国家可以根据任何理由征收产权,补偿期为 10 年,这样财力不足的弱国有可能随时征收帝 国主义强国在墨西哥霸占的财产。1937 年 6 月 23 日,卡德纳斯政府根据铁 路工会的要求,颁布了《铁路国有化法令》,将外国垄断资本控制的铁路全 部收归国有。之后,卡德纳斯政府的重点便转向石油国有化运动。墨西哥曾被人们羡慕地称为“浮在油海上的国家”,早在 1869 年就打出了第一口油井,1921 年,墨西哥石油产量为 1.93 亿桶,仅次于美国而居世 界第二位。在墨西哥人民的心目中,外国公司霸占的石油企业是帝国主义压 迫的象征。在这“国中之国”,石油工人惨遭剥削,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 石油工人的罢工斗争持续不断。在这种形势下,卡德纳斯于 1938 年 3 月 18 日发表声明说:“墨西哥经济独立的日子开始了,没有经济独立,政治独立 就是一句空话。”这一天,他签发了《没收石油公司财产法令》,宣布将所有 17 家美、英石油公司的产业全部收归国有。外国公司的财产由墨西哥石油 股份公司接管,分十年偿还召油公司在墨西哥的财产。帝国主义发出种种恫 吓和威胁,但墨西哥人民的反帝热情更加高涨,他们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 行来支持政府。有些人主动把钱,甚至结婚的戒指奉献给国家。依靠人民群 众的力量,卡德纳斯政府克服了种种困难,石油开采量也不断增加,石油国 有化运动取得了成功。为了纪念这一斗争,墨西哥人民把“3 月 18 日”这一天定为“征收日”,被宣布为国家的新独立日。 墨西哥是世界上最早实现石油国有化的发展中国家。它为世界人民瞩目,它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耸立在墨西哥城内的纪念碑生动 地记载了这一页光荣的历史:纪念碑上的一组组浮雕铭刻着外国资本统治下 石油工人的苦难,歌颂了先辈们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当时宣布石油国有化 的卡德纳斯总统的黑色大理石陵墓,就在纪念碑的石柱下面。墓前那束束鲜 花凝聚着墨西哥人民对民族英雄的缅怀之情,也表达了他们维护本国石油资 源、发展民族经济的决心。  至卡德纳斯卸任时,他推行的改革基本获得了成功,极大地推进了 1910 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所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凯恩斯创新理论 国家干预成潮流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一位喜欢标新立异的人。4 岁时就动脑子推敲利息的经济涵 义;曾在对外汇与商品的交易中大显身手,积夯达 50 万英镑:喜欢读书,常常午夜不睡, 思考问题;他对巴黎和会期间签署的《凡尔赛和约》强烈不满,用高速度写成了《凡尔赛 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由此成名:1923 年发表《货币改革论》,抨击人们对黄金的盲 目崇拜,又一次使世人瞠目结舌:1929 年美国爆发大危机后,他又冲破传统经济思想的 束缚,从新的角度对经济危机的产生及解决办法提出了新的答案。以后成了资产阶级经济 学说中最主要的流派之一,至今还产生影响。  1929 年 10 月的末一周,对美国来说,可能那是最可怕、最黑暗的一周。 繁荣的股票市场一下子崩溃了。对股票持有者来说,就好像尼亚加拉瀑布从 窗口冲进来,要将他们淹没似的,市场一片叫卖声。对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 来说,如海覆江翻而至,使他们穷于应付。眼看着手中持有的财富,如阳光 下的冰雪,都化成水了。当这场风暴过去,痛定思痛时,看看损失,才知道 无数的人陷入了深渊,国家已处于瘫痪状态。最使人沮丧的是瞻望前途,最 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失业。成千上万的人找不到工作,到处流浪徘徊。这对国 家说来就好像是肌体上的赘疣,一般经济学家对此只是说制度上出了毛病, 除了搓手顿足之外实无计可使。不知症结所在,自然也就拿不出治疗方案。 失业——这种形态的失业是制度病态中从来没有见过的。以前的经济危机可 不是如此病重,真是越出常情之外,纯属荒谬绝伦,但它又的确存在着。面对前所未有的严重局面,胡佛奉行自由经济主义的信条,政府采取消极干预政策,很快就宣告失败。这使得新上任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意识到, 不能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很难渡过大危机的难关。 但是罗斯福的智囊团又拿不出什么高招,而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提 出要大量印制钞票,扩大货币供给;有人提出规定物价的最低额,以防价格 机制的崩溃;也有人要着手贯彻执行庞大的开销计划,等等。罗斯福最后选 择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干预来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然而,罗斯福对政府强有力的干预的具体内容并不是很清晰的,由于缺乏理论来为之证明国家干预的有效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带有临时应急的色 彩。因为不知道病根所在,自然也就开不出“特效”处方,于是只能“头痛 医痛,脚痛医脚”。哪里形势严峻,国家就先干预那里的经济。危机从金融 业开始,对付危机的管理措施就首先从银行业开始。所以,最初的一些应急 措施,后来被迫中断。我们可以说,当时的罗斯福还在摸索,还在试验,直到 1936 年,凯恩斯开出他自己认为可以“医治”绝症的药方为止。  凯恩斯在 1936 年 1 月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他突破了 传统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旧教条的束缚,他承认现代资本主义有一系列的缺 陷,同时,他也认为资本主义的这些病症是可以“医治”的。他开出的药方 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办法来消除危机并创造“充分就业”的局面。 凯恩斯所说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指的是鼓励消费、增发通货、降低利 息、鼓励私人投资、扩大公共投资以补充私人投资的不足,扩大就业面,用 累进税缩小财富分配的不平均等等办法。总之,国家可以调节资本主义经济, 使之成为“有计划”的经济。这些主张恰巧迎合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 凯恩斯在解释“充分就业”这个名词时.他首先把夫业分为三类:摩擦失业、  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前两类为社会生产的偶然失调造成或因工人嫌工资 太低而致失业。后一种才是工人即使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也找不到工作。通过 这种归类,凯恩斯实际是缩小了真正失业的范围,而把失业的责任大部分推 给了工人,而且他还认为前两种夫业不影响到他的“充分就业”。  凯恩斯理论的提出实际是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即从微观经济学 向宏观经济学的转变。一向喜欢标新立异的凯恩斯在他开出的处方中也与众 不同。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书的序言写道: “本书之作,对于作者是个长期挣扎,以求摆脱传统的想法与说法。”新异 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凯恩斯对经济问题研究的方法新异。传统的经济学派主要采用“静 态的个量分析”,而凯恩斯则是“短期比较静态总量”分析法,他研究短期 情况,对一个社会的经济总量进行比较静态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可以说, 在他之前,没有一个人能够在一个简单模型中,把所有名义的和实际的相关 因素同时贯通在一起,通过这个模型,它们的相互作用能被清晰地加以考察。 今天的宏观经济学,就是从凯恩斯开始的。  第二,凯恩斯在《通论》中强调了一个重要问题,即什么是总产量的需 求和供给的决定因素,这是传统的经济学派从来不敢正视的问题。凯恩斯认 为,价格、工资和利率都具有刚性,它们的调节作用都是有限的,在此前提 下,总产量是一个变量。他否定了萨伊定律,提出了一个决定就业和产量的 学说,通过收入,就业和有效需求的决定因素的分析,说明为什么市场经济 的自发调节不能保证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第三,他得出了两个与传统的经济学派不同的结论。第一个结论是,资本主义市场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这 个结论既是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核心,又是他经济政策纲领的逻辑起点。他反 对自由放任,提倡国家干预,因为自发的市场力量,不可避免地要造成资本 主义的危机和失业,所以,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即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 预,资本主义才能摆脱萧条和失业,第二个结论是,削减工资不能减少失业, 相反,削减工资降低了有效需求,会增加失业。凯恩斯认为,工人的工资是 有效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工资降低势必影响到总产量的变动,资本主 义非志愿失业不可避免。因为资本主义存在着失业和分配不均的缺点。凯恩斯在《通论》中的标新立异被认为是对传统经济学派的一场“革命”,他提出的理论被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采用。  凯恩斯于 1934 年来到华盛顿,第一次和罗斯福见面,他就对罗斯福的手 发生了兴趣,他有如此记述:“他的手很结实,相当有力,但是显得不大秀 气或不大灵巧,他的指甲短而圆,像个商人的指甲。我无法如实地加以描绘, 他的手(在我的眼里)虽然不是什么特殊的,可也不是什么普通的类型。” 对这位“标新立异”的凯恩斯,罗斯福又如何描述呢?除了采取凯恩斯竭力 主张的进一步扩大方案外,他说:“我跟凯恩斯作了一次有意味的谈话,我 对此人倾倒之至。”不论怎么说,罗斯福和凯恩斯算是投机了,凯恩斯的经 济学也同罗斯福的新政政策结合起来了,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论”来解释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这就为罗斯福 政府扩大政府开支,兴办公共事业,用课税即转移支付的办法来对付失业问 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之前,罗斯福也采取诸如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公 共事业振兴署等计划来扩大人民的就业,但罗斯福没有认识到,政府投资的  扩大,能使总需求增大,刺激经济发展,给更多的人创造就业的机会。  面对 30 年代的大危机,凯恩斯认为,赤字财政是对付大危机的必要手 段。罗斯福一直受着平衡预算思想的束缚,1932 年竞选中他就攻击胡佛没有 平衡预算,直至 1937 年再次出现“罗斯福衰退”时,他还认为,这回应该是 回到重新实现预算平衡的时候了。只是在凯恩斯理论形成后,罗斯福才自觉 地缓慢地接受财政赤字的观点,并成为罗斯福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  凯恩斯还认为,在大危机期间,用扩大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手段来恢复充 分就业的经济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起码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这 就为罗斯福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选择上提供理论依据。1933 年,国会通过的立法,授权总统发行高达 30 亿美元担保货币——绿色 美钞的方案,很快被排挤在“新政”内容之外。  总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罗斯福总统成为凯恩斯经济学的第一个实 践者,他们同被称为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开拓者,为当时处于走投 无路的资本主义世界开拓了一条通过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人力地刺激经济 增长,来缓和与摆脱危机的暂时出路。罗斯福的“新政”确实成功地收拾了 一个烂摊子,几年后的经济复苏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有人说,倘若没有凯思 斯,特别是没有他的追随者的解说,罗斯福的干预政策也许仍然是一个临时 的应急措施,而不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当凯恩斯的经济学同罗斯福的 若干干预政策相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干预才真正成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运行 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凯恩斯主义在罗斯福“新政”中 的地位。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力罗斯福的继任者所采用。1946 年,哈里·杜鲁门就以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主张为蓝本,美国颁布了以实现“充分就业”为中心 的《1946 年就业法》。艾森豪威尔也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以避免美国再 度陷入危机。肯尼迪·约翰执政时期更是雄心勃勃地试图用凯恩斯主义的需 求管理政策去解决资本主义经济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一 切弊端。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干预不断加强,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主 张对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起着最主要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它标志着美国由 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过渡;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看,它是由单纯的市场 机制向国家一市场混合调节机制的过渡,一种新的调节手段,在市场机制的 “失灵”的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从现实生活看,我们仍然可以衡量出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积极意 义,向国家干预经济进一步加强方向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  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还为西方其他国家运用,自 30 年代以后成为资产 阶级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流派之一。  当然,凯恩斯主义不是万能药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不可能彻底克服资 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尤其在 70 年代,西方国家纷纷进入经济滞胀状态时,凯 恩斯主义失灵,代之而起的又是一系列新的理论。  凯恩斯是一个处处喜欢标新立异的人,而且不耐烦在同一时间里做一件 事。当他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打腹稿时,还自备资本在剑桥建 立了一个剧场,这就是典型的凯恩斯冒险主义。“标新立异”并非都能成功, 凯恩斯却善用之,这使他从小就出尽了风头,并时时处于中心位置引人注目。 他甚至以标新立异来建立他的经济学体系。当经济危机困扰整个资本主义世 界时,他以新异的理论打破传统,第一个把所有含义的和实际的相关因素同  时贯通在一起而清晰地加以研究的人。他还抛弃传统的研究方法,代之以短 期比较静态总量分析研究法。他甚至承认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弊端,尤为突出 的是同期性的危机和随危机而来的失业。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国家干预经 济,目标是创造一个在很大程度上消灭失业现象的资本主义经济。到目前为 止,还没有人能否认这个目标。凯恩斯理论的第一个实践者是罗斯福,国家 干预的政绩举世皆知,所以以后为西方国家纷纷采用,成为他们制定经济政 策的典范。时过境迁,凯恩斯主义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但他的理论仍为人 们津津乐道,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仍为经济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国 舆论测验中,凯忌斯成为“改变 20 世纪经济生活的 25 位关键人物”之一。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宏观经济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