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央行货币政策策角度分析某国发生通过膨胀央行如何调整

之前货币政策收紧,央行大量回收流动性,让民间信贷系统内的资金同步趋紧。中小企业一直面临流动现金之渴,自然簇生了银行体系之外的诸多灰色地带,一方面高利贷盛行,另一方面正常的民间金融被刻意忽视,民间资金在歧视之下走上不归路。  任何歧视在经济层面都会以价格形式呈现,以温州为例,央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去年上半年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去年1-3月,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分别23.01%、24.14%和24.81%,其中3月的利率水平创历史新高。5月利率达24.6%,6月则为24.4%,“利率水平处于阶段性高位”。另据该行调查显示,温州有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  而自3月以来,温州民间信贷市场动荡,数十家企业出现了老板出逃,公司关门,员工讨薪等事件,9月类似的事件更是高达26起。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成为舆论焦点,也成为部分外资看空中国的一大重要因素。  有鉴于此,本文以温州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困境为例,对民间信贷问题进行研究,从制度方面和技术方面入手构建分析框架,对引发当前民间信贷乱象的原因进行研究。  二、当前民间信贷畸形原因的基本分析  (一)制度方面,我国所有制制度与金融制度配比存在的体制问题是温州等地民营企业以民间信贷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的的根源。  在体制层面,中国的正规金融是否能够促进产权改革依然缺乏理论和经验上的论证,当前政策界不断讨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正规金融层次上的市场准入障碍(中小企业融资专题调研组2000)。虽然中小企业与非公有制经济是分别从规模和产权角度给出的不同定义,但两个集合存在事实上的较大“交集”。延展到政策设计上,谢平(2001)就提出了应就金融制度与企业组织制度形式的配比问题进行重新设计,换句话说,当前融资形式以间接金融为主,在间接金融中又以国有或国家控股机构为主的市场格局是否与企业所有制多样化相适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国信贷体系特有的“双轨制”:一方面“制度红利”使大多数信贷资源向公有制大中型企业集中;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尤其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在融资方面受到诸多约束,一直面临流动现金之渴。尽管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开辟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包括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及民间借贷等多种途径,这为满足非公有制经济的资金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多数融资渠道承载规模的广度和深度均非常狭窄和肤浅。我国所有制制度与金融制度配比的这种问题也就成为温州等地民间信贷规模日益膨胀,甚至成为当地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的根源所在。  (二)技术方面,金融抑制成为当前温州等地出现以高利贷盛行为代表的民间信贷混乱以及金融结构失衡的的深层原因。  较低的存款利率使信贷市场的名义利率严重偏低,在投资回报率偏高的中国,信贷市场无法进行价格配给,非价格配给成为其主要手段。信贷资金存量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央企、居民住房和消费信贷与普通大中型民营企业并驾齐驱。利率管制降低了地方政府、央企的利息负担,但从全社会实际利率来看,温州等地非公有制企业的利率平均是公有制企业的三倍以上。这也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长期目标相悖。  长期的实际负利率导致更多资金脱离正轨金融体系以寻求保值与收益,而在持续紧缩政策下,利率双轨制更使近期民间利率大幅偏离基准利率。这也就是说,尽管民间信贷利率基本上是市场化的,但在总体上对资金的可得性和资金价格实行严格管制的大环境下,这种市场利率还包括了绕过管制所承担的风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温州等地民间信贷利率几近高利贷(法定利率的四倍以上)。可见,从技术层面来讲,一些过度的金融压抑成为温州等地民间信贷畸形、金融结构失衡的深层原因。  此外,温州等地民间资本的规模及活跃程度为当地民间信贷提供了资金支持,也为民间信贷乱象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可能性。而中小民营企业对资金的渴求与无处可投的民间资金一拍即合,银根收缩随即成为当前温州等地民间信贷乱象的导火索。  三、结语  近期温州等地民间信贷市场出现了一方面,资金浪费溢出实体经济获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无数非公有制实体经济受困于信贷紧缩,无法持续发展的畸形状态,这反映了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出现金融资源配置失效,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本文以温州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困境为例,经过研究引发当前民间信贷乱象的原因后,认为:  大力扶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增强国民经济活力的关键。而在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及国内通胀的背景下,数量控制导向、利率管制下的紧缩货币政策,在回收流动性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信贷资金不均衡。尽管正规金融可以通过微调货币政策,构建中小企业特殊融资渠道等手段分担民间信贷压力,但积极推行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经济下,市场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作用,同时加强监管,才是改变当前民间信贷畸形、高利贷盛行,促使货币调控手段向更公平、更有效、更市场化的方向发展的关键。  [1]谢平,2001,《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的主要问题:在国家计委和哈佛大学“加入WTO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的演讲》.  [2]“中小企业融资专题”调研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途径》,《金融研究报告》2000年第31期.
阅读:人次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培训超市& (5000多套光盘)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中国央行从 2014 年末至今的多次货币政策调整对商业银行的实际影响如何?
看到很多人说到这几次货币政策都促使了股市的大涨。所以想听听银行从业者们对这几次货币政策调整的意见是怎样的?对自己银行经营的业务有什么实际的影响?是否对「三农」及小微企业有实际的利好趋势。
按投票排序
谢BB邀。降息及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两方面,一是对财务和利润的影响,二是对实际经营方面的影响。对财务和利润的影响来说,2014年底的非对称降息对利润的影响最大,将直接压低银行本年的利润,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若进行静态测算,对不同的银行大概会拉低净利润增速5-10个百分点。对称降息对净利润稍有影响,大概拉低银行净利润增速0.5-1个百分点。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来说是正向影响,让银行将资产投向收入更高的地方,每降低1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大概可以拉动银行净利润增速提高1-2个百分点。所以,总的来说,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银行来说是拉低收益的,今年银行业整体增速应该在0-5%,个别银行会出现耀眼的负数。对实际经营方面的影响来说,存贷利差的降低将会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这似乎与中央非对称降息的政策初衷相违背,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放宽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后,银行为了争夺存款相继上浮利率到顶,挤压了存贷利差。银行内部通过计算,会算出包括内部成本在内的资金总成本,并加入一定利润率,得到发放贷款的最低利率,资金成本提高了,发放贷款的利率也相应提高了。非对称降息带来最直接的后果是,除掉议价能力超强的央企,基准利率几乎绝迹了,企业融资成本也相应提高了。至于货币政策宽松不宽松,对银行经营来说影响并不大,经济下行期银行放贷会更加谨慎,强制扩大放款规模的代价是坏账暴增。另外,银行人最适应、最熟悉的是07-12年的爆发式增长,包括信贷规模的爆发式增长,不适应和陌生的是坏账的爆发式增长,工龄5年以内的人或许都没见过这样多坏账。总之,货币政策无论松紧,银行就是就是该干嘛还干嘛。
证券从业者,简单的谈一谈我对于最近的几次货币政策调整的看法吧,不过回头看看好像有点偏题,不知道题主是只想了解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还是想了解的更多1.央行14年以来自称货币政策是“中性的”,但是市场普遍认为14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是“宽松的”。实际上到底是宽松还是中性,很难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来衡量;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货币预期”是宽松的,也就是人们觉得央行会在可预见的未来内持续放水。就具体的市场定性的来说的话,货币市场尚可算的上宽松,这点对比一下余额宝收益率于往年的变化即可;资本市场简直可以说是流动性泛滥,观察一下2000年以来市场的成交额就知道现在每天万亿级的成交是个怎样的数字;实体经济融资利率依然高企,并且这一状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缓解。哦对了,央行一直强调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即保持适度的流动性,不多也不少。有一天我们的策略分析师在办公室吐槽说,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有时候很稳,有时候很贱。办公室的人大笑。2.银行业务宏观上的具体影响不了解,就不多谈了。不过就我一年以来在各银行跟业务人员闲聊的情况来看,个人客户对于股市的兴趣明显大得多。另一个答主关于商业银行的影响回答的很好,大家可以看一看,对于实际融资成本上升的解释也非常到位。理论上讲的话,一般性存款余额110万亿,下调1个百分点的准备金率释放的流动性至少在1万亿以上,考虑额外多降的部分,释放流动性规模可能达到1.5万亿。即使这个数据是真实的,一般人也很难理解释放了1.5万亿的流动性具体有什么影响,甚至不少人拿来跟09年的4万亿相比,这些人需要补习一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基础知识。大概民众最喜欢说的几句话就是,钱更加不值钱了,央行又开动印钞机了,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了(M2增速和CPI、PPI的区别,大多数人并不关心),等等。吐槽完说不定明天就加仓了,呵呵。3.至于“是否对「三农」及小微企业有实际的利好趋势。”我不知道你这个提问的动机是什么。如果你想把这个作为二级市场的投资策略,我建议少做这种事情。如果你问的是实体经济,那么我的回答是“在目前的时间维度和观察视角上,很难就定向降准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作出适当的评价”。市场上目前对于14年开始频繁使用的定向降准(包括全面降准中附加的定向降准部分)的评价大约是中性偏负面。也就是说,目前还没有看到这一政策对于改善三农及小微企业的融资状况有明显帮助。从理论层面来说的话,资本管制往往很难起到政策制定者想要的成果。对于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比例达到一定程度的银行可以多降准,可是银行依然不愿意贷款给三农和小微企业,因为可贷款的钱多了不代表就要往原本不愿意贷款的方向多贷款,何况还有愈加疯狂的股市在呢。我说目前很难评价的原因是政策制定者未必不知道定向降准的实际效果如何。但起码我们只知道表面的原因,实际的原因只有他们自己清楚。或许多年后回头看一切都是那么清晰直白,但身在其中的我们最好还是谦虚谨慎一些。我个人不负责任的猜想,“政策制定者觉得时间太短看不出效果所以边用边观察”这种简单的理由说不定可能性最大呢。4.更新一点内容。15年的这两次降息降准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不过第一次降息的时间点略早于市场预期(普遍预期是两会后),这次降准的幅度高于市场预期(普遍预期0.5%)。第一次降息的时间点可以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们知道买房子的流程是比较繁琐的,看房高峰和成交高峰往往有一个时间差,通常来说看房的高峰期是春节假期和国庆假期,选择在元宵之前降息多少有些刺激房市的意味。随后关于房地产的政策继续放松,我们也看到了。房地产是稳定经济非常重要的一块,有兴趣的话可以关注一下房地产今年的月度销量数据变化,以及政策的发布时间节点,结合看房高峰和成交高峰的时间差,观察一下二级市场上房地产板块的走势,相信会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另外,在有充分的投资知识和风险控制能力之前,请勿用此作为二级市场的投资依据。这次降准的时间点符合大家的普遍预期,因为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实在太难看了。按理说,货币政策从发布到执行到经济数据恢复(逻辑是否成立还有待观察求证),是有一个较长的周期的,为什么央行迫不及待的就要降准并且幅度超越预期了呢?我觉得“释放稳增长的决心”比“实际能起到的作用”要大一些。有意思的是,这周五市场还传来利空消息,证监会再次严厉规范杠杆融资,随后周六马上就澄清传闻无意打压市场(上一次的119大跌还没过去多久),周末马上就超预期降准,很多人理解为政策层面的一个对冲。也许政策的发布时间点不无这样的考量,不过还是建议不要太多追求政策面的解读和预测,不要盲信政府担保的力量,这一点推荐大家看看 的专栏文章,任何人都无法违背经济规律,包括国家和央行。从普通百姓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谨慎求证中国房价十年大顶,兼论任志强的观——股票死了▁▁▁——东方财富网博客
股票死了▁▁▁
网址:/cigarette818
cigarette818的:
博客级别--级
积分:--分访问:--次排名:--名
内容读取中……
内容读取中……
从普通百姓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谨慎求证中国房价十年大顶,兼论任志强的观
从普通百姓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谨慎求证中国房价十年大顶,兼论任志强的观点 文/海宁/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520531.shtml
按惯例,本文为始发于天涯经济论坛的分析文章。下面任何内容都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持币也有风险。每个人自己的钱自己做主,与旁人无尤。
海宁分析一:以3年(基钦库存周期,3年房地产库存周期,3年猪肉价格涨跌周期)为时间跨度看,楼市,股市不但不是蓄水池,反而是通货膨胀的发酵摧化剂。
海宁分析二:从普通民众的角度分析中国财富的创造与分配机制,从而谨慎求证中国房价的十年大顶,在2010.4 – 2010.11很可能已经悄然构筑完毕。这是谨慎求证,需要春节前很可能发生的第二次加息来进行确认。
海宁分析三:尝试分析为什么统计局CPI达到 5%左右,是中国通货膨胀恐慌临界点。
海宁分析四:评任志强的观点,以及“台上唱儒家(软的一套),台下玩法家(硬的一套)”海宁分析五:我看好中国经济年的再次起航。海宁分析一:以3年为时间跨度看,楼市,股市不但不是蓄水池,反而是通货膨胀的发酵摧化剂。先从一个大家经常说的东西开始:流动性。什么是流动性?流动性是怎么创造的?怎么被消灭的?经济学教授嘴里的流动性是指资产的变现能力,变现的时候受损失越小,则流动性越大。而我们生活中,很多人已经把流动性看成了货币对于物价,房价,股价的上涨动力。经常有人说,流动性摆在那里,不是房价涨,就是股价涨,不是股价涨,就是物价涨。我们还经常听到一种说法,说股市,楼市,是应付缓解流动性过剩(货币超发)的两个池子,房价上涨,股价上涨,可以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而我一直认为,以3年为时间长度看,股市,楼市不但不是减轻通货膨胀压力的池子,而且是具有发酵倍增能力的催化剂(能在12月左右后,成倍地制造通货膨胀)。通俗地说,货币超发要是流向楼市股市,会有什么效果?以2009年为例,货币供应量增长13.6万亿左右(贷款增长10万亿左右),那么,楼市股市上,新增了多少账面财富呢?股市能算出来,即使不到10万亿,也差不太多。全中国房价上涨部分是多少呢?恐怕20万亿都不止。也就是说,10.3,就算货币超发4到5万亿左右(货币供应量本来就会新增8万亿左右,结果新增了13.6万亿),股市,楼市两个所谓的“蓄水池”的账面财富增加了30万亿左右。楼市,股市的发酵倍增能力约为3到6倍。“泡沫”这个词,不是没来由就用在资产价格暴涨上的,第一个用泡沫描述资产价格暴涨的人,可以称为天才。有人说土地才是一部大印钞机,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土地只是印钞机的帮凶。2005年货币基本没有超发,土地这个帮凶就无法发挥作用。土地作为印钞机的帮凶,是体现在上面说的这个账面财富发酵“泡沫”过程中的。一块土地,拍卖后,买方获得了价值连城的财富—土地。卖方获得了人民币,然后把卖土地获得的钱花出去。这个过程中,是以房地产商获得贷款为前提的,大部分房地产商,要靠贷款维持的,看看上市的房地产公司的财务报表就知道了。只要收紧信贷一段时间,土地就卖不出好价钱,土地卖不出好价钱一段时间后,土地成本占最大比例的房价,就会降下来,或者说,房价涨不上去,2005年就是例子。本末不能倒置。再举例,1993年6月的宏观调控十六条(嘿嘿,也是十六条),银行贷款大量收回,个别收不回贷款的被踢掉,结果广州一些楼盘6,7千的房价,过了10年都没有恢复。账面财富效应的结果就是,消费非常旺盛。账面财富多了,整个社会总体而言,自然消费多了,物价,服务的价格就涨了。卖土地的地主有钱了,就可雇佣民工去修长城,挖运河,地主家的管家在工程过程中,就会忙得非常开心。工程多了,民工的需求就旺盛了,民工的工资就被抬上去了。民工一看,矣,打工比种地,种蔬菜,养猪更来钱,当然去做建筑工人等工作了。然后蔬菜,猪肉价格就涨了。然后理发,家政服务的价格涨了,因为理发师与保姆也要吃饭吃肉吃蔬菜的。这个逻辑推理不需要砖家来解释,就能想通。2010年7月份以前信誓旦旦地说中国通货膨胀安全可控的专家们,估计已经忘了自己曾经说过什么。天气原因导致的食品涨价,和美国量化宽松,只不过把7月到10月的通货膨胀吹得更旺一点。如果仅仅是天气原因,蔬菜价格应该很快几乎退回原点。2004,2007,2010三次,每次民工荒后出现猪肉价格暴涨,恐怕不是三次自然灾害的天气巧合吧。当然修长城,挖运河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国防与交通建设事业。(下面只是分析,并不代表立场)2003年底楼市火爆,民工荒,2004年物价上涨;2004年下半年,2005年上半年,控制了货币与信贷规模,股市下去了,房价微跌了,通货膨胀也就下去了。2006年到2007年初股市楼市同时火爆,2007年初就有民工荒,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物价暴力上涨,与之前的房价,股价暴力上涨幅度相对应;2009年楼市股市火爆,就涨幅和创造的账面财富而言,不比2006-2007年逊色,2010年初民工荒,2010年7月民生商品价格开始暴涨。上面的资产价格暴涨到民生商品价格暴涨的传导过程,连续三次被证明是对的。而且不需要专业知识也能想通。有些时候,这个社会需要的是常识,而不是花里胡哨的东西。外国的例子:
欧美年房价上涨,股价上涨,账面财富增加,消费旺盛,带动亚洲国家的出口增长。欧美汽车销量大,石油消费增长快,通货膨胀压力大,结果美联储不停提高利率到5.5%,刺破欧美房地产泡沫,房价股价大跌,欧美物价随后大跌。如果美联储不加息到5.5%,无非是把美国和世界的房地产泡沫吹得更大一点后再爆破而已。
那么,楼市,股市价格上涨,可以在3年的时间跨度内,消除民生商品的涨价压力这个逻辑,什么时候被证明对过?我反正没看到。反证(资产价格下跌后,通货膨胀下降了):2005年,房价,股价下调,物价上涨压力消除。(这里只是分析,不代表立场)2008年,房价,股价下调,物价上涨压力消除。(这里只是分析,不代表立场)2011年下半年,房价,股价是否在反通货膨胀中下调,从而消除通货膨胀?我们拭目以待。
再来个大胆论断,2011年,只要房价,股价没有像样的下调,财富效应就还在,中国通货膨胀必然是洪水滔天的,房地产账面价格近100万亿人民币,而农产品一年产值才3万亿人民币左右。
修筑一个高高的堰塞湖,结果无非是在堰塞湖破裂的时候,威力更大一点而已。爱尔兰房价在欧美涨幅最大(,12年涨300%到350%),年跌得越惨。爱尔兰的经济起飞是从1995年用低税收大力吸引外商开始的,年因为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爱尔兰经济严重下滑,2004年爱尔兰通过加大公共支出力度,减税,和纵容房地产过度发展,继续了爱尔兰之虎的经济辉煌神话。爱尔兰在2007年以前,是欧洲经济发展的样板奇迹,特别是他们教育的大力发展对于经济的贡献非常大。2007年失业率降低到4.5%这个欧美的最低极限,2010年,房地产泡沫破灭的2,3年后,失业率重回80年代的17%左右。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规律也是跟着全世界的账面财富走的,只要世界各地的账面财富效应强大,就不大可能反转向下,即使下调,也是在涨得更高的途中的震荡调整。2011年初我们就可以看到大宗商品恢复上涨,进入真正的主升浪了。(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所以,结论也很简单,中国房价等资产价格不降,账面财富依旧庞大,通货膨胀是无法遏制的。两相比较,房价等资产价格不降的话,2010年7月到2011年的物价涨幅,大于8.7的物价涨幅。拭目以待好了。(只是分析,不代表立场)######谨慎求证中国房价十年大顶,很可能在2010.4 – 2010.11已经悄然构筑完毕,也许6到9个月后大家都知道了。讲房价的十年大顶,逃不开一个议题,就是中国财富的创造与分配机制。
2006年,大量工人的工资上涨速度,低于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简单地说,因为他们工资涨幅不大,他们创造的财富的比较大的一部分被税收和企业主,和垄断行业拿走了。因为中国勤俭节约的传统,这些受益人把钱投资到了楼市股市,通过不停地催化发酵,创造出10万亿到20万亿的土地价值和股票价值(虚拟经济)。这里,底层农民和工人创造的财富的“溢出部分”,是房价股价上涨的根基。当然这不是影响房价,股价的唯一因素,但是这是2006年经济格局,资产价格格局,通货膨胀格局的重要根基之一。
2010年,农民通过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收购源头的农产品价格也涨了),变相要求加薪,工人要求大幅增加工资,他们要求加薪20%以上,这超过了他们当年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如果税收继续按20%以上的速度增长,那么如果没有通货膨胀,钱从哪里一下子多出那么多?
因为劳动者创造的财富不可能一年内大幅增长,如果大部分农民工人加薪20%以上,而且社会用工情况紧张的情况下,不能加工资的企业招不到工人的情况下,税收又要增长20%以上,企业主如果利润也想增长20%以上,这是个不可能实现的悖论。2010年讨价还价能力最强的是体力劳动工人,他们工资的涨幅是肯定的。税收涨20%以上,也是比较肯定的。那么普通企业的利润去哪里找呢?
新增财富(折算成大米,不要用人民币衡量)只有一笔,2010年开始,出现了分蛋糕的难题。从这里,我们也看到,如果没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劳动者收入的增长,主要靠市场的力量,而不是救世主。
在农民工人加薪20%以上,税收增长20%以上的情况下,普通企业利润必然受到大幅度挤压。也就是说,普通企业的利润增长,只有在年那种通货膨胀不严重的年份,才能实现有效的良性增长。
这些企业主,2011年第一季度也许关了工厂去炒股炒房炒商品,但是这个去炒房炒股炒商品,是没有长期集体获利的根基的,属于镜中月,水中花,因为这个炒作过程没有新增社会财富,只是推高了价格,然后在谁也不相信自己是最后一棒的情况下,很多人确确实实接了最后一棒。
再加上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8千多万因为今年天气因素的受灾人口,正在面临对他们而言高昂的食品价格。而且中国有起码2亿多人口,他们的食物支出,占了他们支出的大头,他们关心食品价格,远远大于关心房价。
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新疆会在日,第三次投放储备羊肉,为什么会连续加存款准备金。为什么如果通货膨胀不下去,下一次加息,就非常近了。理解了这个过程,也就理解了为什么2004年,2008年,2011年,每一次民工荒之后,会出现一个账面财富消失的过程。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是股市大跌和楼市不涨。2008年是股市大跌和楼市中等幅度下跌。2011年下半年呢?嘿嘿,我只是分析一下,不代表我的立场。分析最难的一点就是对于时间点的把握。泡沫能拖过2011年吗?用之前的两个3年小周期去印证一下,好像表明拖不过2011年。整个分析过程,不需要砖家来帮忙解释。 2010.4 – 2010.11中国房价十年大顶分析。泡沫晚期的特征:第一是,绝大多数人看涨,比例超过90%,这是指有买房能力的,手里有自住以外的余房的人里的看涨比例。没钱没余房的看空者,无法参与市场,不能算在基数里。第二是,价格出现“气化”现象,即指数式暴涨。月海南房价暴涨就是例子,房价一个月的涨幅,相当于普通人几年的工资。2010年9月到11月部分地区再次出现价格指数式上涨,房价一个月的涨幅,相当于当地普通人几年的工资。这是泡沫末期,几乎所有人都看涨的时候出现“抢房”的现象。第三是,货币政策。2010年4月到10月,货币政策时紧时松(股市也随之时涨是跌)。2010年11月以后,估计没有太多人跑出来推销“维持宽松政策不变”,2010年最后两个月,居然收紧开发商的贷款。就两个月,肯定无法让大量开发商降价,降价也只是部分开发商行为。但是2010年11月,中国初步进入货币紧缩状态,已经初步体现出来了,现在要等待第二次加息,确认货币政策正式进入紧缩通道。第四,有购房能力的看空者比2005年,2008年少很多。2010年4月到2010年11月,很可能是中国楼市的多头陷阱,相当于中国股市的2007年8月到2008年1月。2011年第一季度,按往年惯例,贷款会汹涌而出,如果房价不涨,而通货膨胀也不缓和,那么房价到顶,基本可以确认了。2010年4月到2010年11月进场的非自住的投资者,能赚钱离场的,那个时候才可以肯定是少数。当然,不改变财富分配格局的情况下,房价即使大跌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买房并不见得容易,看看2008年就知道了。######海宁观点三:尝试分析为什么统计局CPI 5%左右,是中国通货膨胀的恐慌临界点以下分析非常不科学,只是普通百姓的分析而已。中国统计局有很多非常有用的数据,就看你怎么看了。GDP平减指数是指全社会全部产品与服务的价格涨幅,他让统计局可以将两年的的GDP,按可比价格进行比较。2007年GDP平减指数9%, CPI 4.8%2008年GDP平减指数12%,CPI 5.9%。2010年第一季度GDP平减指数是5.4%,CPI是2.5%。如此看来,普通人感受到的物价涨幅,很可能接近于统计局CPI的2倍左右。而通货膨胀历史经验是,通货膨胀速度超过8%到10%,会进入失控,恐慌阶段,中国10月份CPI达到4.4%,居民的小范围囤货,就是一个例证。所以CPI突破4%,5%都是中国央行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G点。让我们看看,当CPI突破5%的时候,中国央行有没有“不得不”进行的加息动作?(加息权在谁手里,参见《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五条)。评任志强的观点,以及“台上唱儒家(软的一套),台下玩法家(硬的一套)”
任志强说话直率,大部分时间在为开发商的正当利益代言,开发商也经常面临原料(土地)大幅涨价的困挠。任志强也有拍不到土地的时候。房价暴涨,很长时间里,脏水过多地往开发商身上泼。任志强说话是很有技巧的,他提到过房价的关键在于利率与汇率等货币政策,但都是一笔带过。他研究过香港负利率情况下的房价走势。他具有强大的财务,经济知识功底,以及知道大量的数据,法规知识。更重要的是,任志强看穿了“不敢大幅度加息”这一点。因为大幅度加息刺破房地产泡沫的同时,经济会急剧减速,看看美国,爱尔兰就知道了(美国可是加息到5.5%才刺破房地产泡沫的)。6,7年的时间里,任志强的判断大部分时间都是对的,本来就从来没有打压房地产的意思,只是控制过快上涨。是某些人自己在YY,整天YY他们是站在空军一边的,而且连续6,7年如此YY不休,蔚为壮观。YY不但伤神,而且失去了很多机会。历史里面,我们能发现很多有用的东西。想要理解今天中国房地产的走势,读懂中国的历史很有帮助。我说中国几百年来,都是在玩软硬兼施,“台上唱儒家(软的一套),台下玩法家(硬的一套)”,这个话肯定不够严谨。很多人会反对,而且会举出反例。但是这个大致的玩法是差不多的。就拿黄埔师生的两大团队来说好了,他们师生们分成两帮,以中华大地为舞台,进行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市场营销与实战对抗,最后输赢已成历史,但是他们的玩法大致是类似的,“台上唱儒家(软的一套),台下玩法家(硬的一套)”。任志强能看透这一点,而且写成了文字,却招来一片谩骂。唉,真是的。他只是直率地指出来而已,大局又不是他定的,他只是说出自己的看法而已。而且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我相信,在一年期存款利率维持在2.5%的情况下,任志强一直会是对的。加不加息,加多少,就看2011年上半年。我猜测, CPI超过5%以后的月份里,某一次加息会用上50个基点。当然,事后加息,是对于通货膨胀的确认,无法马上控制通货膨胀。但是不加呢,通货膨胀会向纵深发展。所以2011年,我认为会出现两个月连续加息的情况。最终以刺破房地产泡沫告终。这是使用“通货膨胀事后确认式加息”的必然规律。海宁分析五:我看好中国经济年的再次起航。理由不需要太多,大家都需要工作,经过年,2013年的工资会回落不少,中国对于资本的吸引力还是非常强大的。中国劳动力的“性价比”,还是超级有吸引力的。这个社会有时候是有标志性事件的,比如日,新疆投放储备羊肉。什么时候社保基金全国联网,民工的社保基金,可以一分不少的归到他/她的名下,可以随时查询,那么内需就启动了。这个技术上应该不难。全国金税工程,增值税发票联网很早就完成了。本文为始发于天涯经济论坛的分析文章,任何内容都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每个人自己的钱自己做主,与旁人无尤。全文完。理性分析通货膨胀与经济,理性预测中国楼市下跌时间表
二:从普通百姓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与楼市 三: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及房价走势分析,反驳崩溃论,评论阴谋论 四论通货膨胀11.6失控,逼着连续加息,兼论中国历次量化宽松措施 五:从人性弱点与羊群效应,谈经济与泡沫,谈上海北京杭州房价=2盎司黄金/平米 六:1.5万亿美元套利资本平仓,连续5年投资率超40%的吉尼斯纪录看泡沫的不可持续 七:负利率与市场的逻辑,七评货币调控与扭曲,通货膨胀与房价
前一篇:后一篇:
您的发言信息按有关规定都会存档,您须为所发表言论的后果负责,请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为了更好地给网友提供一个合法、有序的交流平台,禁止在东方财富网博客、股吧中招收会员。举报电话:021-
载入中……
发言用户同意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对其发言内容负责。任何用户在此发表的内容,均表明该用户主动将该发言信息的著作财产权无偿独家转让给东方财富网所有,并授权东方财富网自行维护权利。
&&&&&&&&&&&&&&&&&&&&&&&&&&&&
建议及投诉热线:021-&&&&
&沪ICP证:沪B2-&&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