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扩张性财政政策策和货币政策的时滞差别有什么意义

财政学(第七版)习题参考答案57-第20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财政学(第七版)习题参考答案57-20
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社会资源未得到充;(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即所谓“双紧”;(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从以上几种政策组合可以看到,所谓松与紧,实际上是;7.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时滞差别有什么意义?;答:经济学家认为,良好的经济政策不仅是单纯的政策;(1)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时滞;与内在时滞相
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社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利用这种政策配合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和扩大就业,但却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即所谓“双紧”政策。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缩货币供给量。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遏止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的后果。(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膨胀。(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巨额的财政赤字。从以上几种政策组合可以看到,所谓松与紧,实际上是财政与信贷在资金供应上的松与紧,也就是银根的松与紧。凡是使银根松动的措施,如减税、增加财政支出、降低准备金率与利息率、扩大信贷规模等,都属于“松”的政策措施;凡是抽紧银根的措施,如增税、减少财政支出、提高准备金率与利息率、压缩信贷规模等,都属于“紧”的政策措施。至于采取哪一种松紧搭配政策,则取决于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及其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一般来说,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总供给,就应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的总需求;而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总供给,就应采取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7.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时滞差别有什么意义?答:经济学家认为,良好的经济政策不仅是单纯的政策配合问题,还要把握住运用政策的时机。因此,政府在运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进行经济调控时,还要考虑到政策时滞(time lag)问题。(1)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时滞。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说,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存在下列五种时滞: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和效果时滞。认识时滞是指从经济现象发生变化到决策者对这种需要调整的变化有所认识所经过的时间,这段延迟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行政部门掌握经济信息和准确预测的能力。行政时滞也称为行动时滞,是指财政当局在制定采取何种政策之前对经济问题调查研究所耗费的时间。这两种时滞只涉及行政单位而与立法机构无关,也就是说,这两种时滞只属于研究过程,与决策单位没有直接关系,经济学称为内在时滞。内在时滞的长短,一方面取决于财政当局收集资料、研究情况所占用的时间以及采取行动的效率;另一方面取决于当时的政治与经济目的,尤其是在希望实现的目标较多的情况下,必须对政策目标的优先顺序进行选择。与内在时滞相对应的是外在时滞。外在时滞是指从财政当局采取措施到这些措施对经济体系产生影响的这一段时间,主要包括三种时滞:(1)决策时滞,是指财政当局将分析的结果提交立法机构审议通过所占用的时间;(2)执行时滞,是指政策议案在立法机构通过后交付有关单位付诸实施所经历的时间;(3)效果时滞,是指政策正式实施到已对经济产生影响所需要的时间。这三种时滞与决策单位发生直接关系,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活动,故称为外在时滞。由于经济结构和经济主体的行为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很难预测,因此外在时滞可能会更长。图15-1表明了财政政策时滞的先后次序及其内容。
图15-1相机选择财政政策的时滞(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比较。货币政策的操作或多或少地同样存在着上述五种时滞。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长短比较而言,内在时滞只涉及经济问题的发现与对策研究,这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说大体一致。因此,就内在时滞而言,无法确定这两种政策孰优孰劣。但是,就外在时滞来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优势比较就较为明显。一般来说,财政政策的决策时滞较长,因为财政政策措施要通过立法机构,经过立法程序,比较费时;相比之下,货币政策可由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直接影响货币数量,时滞比较短。就执行时滞来看,财政政策措施在通过立法之后,还要交付给有关执行单位具体实施;而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决策之后,可以立即付诸实施。因此,财政政策的执行时滞一般比货币政策要长。但是,从效果时滞来看,财政政策就要优于货币政策。由于财政政策工具可以直接影响社会的有效需求,从而使经济活动迅速做出有力的反应;而货币政策主要是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化,通过利率水平变化引导经济活动的改变,不会直接影响社会有效需求。因此,财政政策的效果时滞比货币政策要短。总之,就时滞方面来看,很难比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研究这两种政策的时滞问题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客观经济环境和不同政策的各种时滞加以比较,才能做出正确判断,选择有效的政策措施。 8.结合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教训,思考和总结我国财政政策实施和操作的基本经验。答:我国自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到2004年转向稳健财政政策这一期间的经济形势,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以及日本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济形势十分类似,美国长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后导致经济“滞胀”,日本实行扩张政策后陷入长期低迷,而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并顺利实现了转型,两相对比,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初步概括,我国取得的基本经验有如下几项:(一)财政政策的实施及其转型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对政治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并及时转换政策目标。准确判断国内外经济形势,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措施以及推动政策转型,这是财政政策实施及其操作的基本经验。我国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之前,扩张政策是先从货币政策开始的,当看到货币政策效应微弱时,则果断地启动积极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开始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刺激需求,但很快转向将刺激需求与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分配政策、注重科技进步和发展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发展势头,及时调整政策力度。积极财政政策是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实施的一种阶段性的扩张性政策,它的政策目标也是有限的,主要是刺激需求,促进经济的适度增长,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和运行中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当经济复苏并进入新增长期之后,原有的深层次矛盾又重新凸显出来, 2004年初出现经济的局部过热和结构失调,反映了当时积极财政政策的局限性,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政府则审时度势,对财政政策的政策目标进行了及时调整。首先是配合经济的宏观调控,缓解当前凸显的结构性矛盾,从长远目标着眼,注重标本兼治,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在政策操作上,突出主要政策目标,兼顾协同政策目标,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伊始曾宣称是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但从政策的实际操作的全过程来看,并不是完全遵循凯恩斯主义将扩张性财政政策定义为需求管理政策的思路,而是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经济运行的实际,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为中心目标,兼顾其他相关目标,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这方面的经验有:(1)刺激需求和改善供给相结合,在采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投资需求的同时,着眼于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注重农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2)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相结合,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重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改变出口商品结构,即不仅促进当前的经济增长,而且着眼于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性”。(3)刺激需求与调整分配政策相结合,特别是提高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大力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扩大国内消费市场,从而逐步建立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机制。(4)没有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减税政策,而是大力推行“税费改革”,通过清理乱收费、乱摊派减轻企业和居民额外负担,同时,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鼓励投资和消费,促进技术创新和出口。(5)充分运用财政补贴和财政贴息手段,在扩大财政支出的同时,带动银行贷款的增长,对民间经济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扩散效应。(三)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审慎操作。不论是扩张政策还是紧缩政策以及政策转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审慎操作,实行渐进式“微调”,防止扩张或紧缩过度,切忌急转弯引致大起大落,即目标要明确,步骤和方法要稳妥。我国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则是审时度势,实行渐进式的“微调”。进入“十五”时期后,已经有意识地调整扩张力度,明显地表现在财政赤字规模的逐步减少上。从2003年开始财政赤字的绝对额及其占GDP的比重即逐步下调,2003年为3 197亿元,与上年持平,占GDP 的比重由上年增长2.57%下降为2.35%,2004年和2005年则分别为3 193亿元、3 000亿元和2.0%、1.64%。我国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淡化实际上从进入“十五”时期已经悄悄开始,在转型中没有实行全面紧缩,而是松紧适度,不搞“一刀切”,这是能够顺利实现政策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因。(四)实行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不是实行减税政策,现在看来,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扩张性财政政策有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以减税为特征的扩张性政策和以扩大财政支出(即增加财政赤字)为特征的扩张性政策的区别。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一种以扩大财政支出为特征的扩张性政策,即以增发国债、扩大赤字为主要手段,刺激需求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没有实行减税政策,相反税收收入却是快速增长。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政策都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但两种政策有一定的区别:一是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效应是直接的,比如增加政府投资,扩张效应更快,而减税的扩张效应是间接的,需要通过市场的变量发挥扩张效应,而且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由于企业的投资欲望不强,即使减税,也不一定能发挥扩张效应。二是增加政府支出政策,主动性主要掌握在政府手里,可以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而实行减收政策,它的扩张效应主要取决于市场变量,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政府及时采取措施的难度较大,回旋余地很小。(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恰当配合,是财政政策既实现扩张效应又避免扩张过度的重要条件。我国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赤字债务化,因而可以避免经济增长的同时出现加剧通货膨胀的后果。目前则转向“双稳健政策”,既不是大力扩张,也不是大力紧缩,实际上是松中有紧的财政政策与紧中有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运用稳健财政政策保证适度的经济增长率,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适度的货币供给,发挥“微调”作用,既有利于遏制通货紧缩的趋势,又可以避免通货膨胀的死灰复燃。目前,由于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货币政策转向紧缩政策,而财政仍实行稳健政策,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配合和促进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协同贯彻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的稳定较快增长。第十七章
开放经济下的财政问题复习与思考1.国际税收的内涵。答:世界各国公认的国际税收定义,是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权益的税收活动。税收的国际化主要是由所得税和财产税的跨国课征引起的,因而国际税收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所得税和财产税课征上所发生的国家之间的权益关系。国际税收以一般税收为基础和前提,是一般税收的延伸和派生物。但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输出和跨国公司的涌现,特别是国际经济合作和交往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跨国所得、跨国财产和跨国纳税人,国际税收活动才可能形成。间接税制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但因其具有明确的地域概念,不能跨国课征,因而也不可能出现国际税收问题。由于以所得税为代表的现代直接税的发展,才使国际税收活动成为现实,国家之间的税收联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税收问题不断增多并日趋复杂,单方面的权宜处理已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为了公正处理国际税收问题,世界各国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系列准则和惯例,国际税收由此才成为一个独立的范畴。税收是一种法律规范,国际税收同样以法律制度为基本表现形式,并在某种意义上被称为“国际税法”。但是,由于不存在一种超国家的政治权力,因而也不存在一种超越各国税收法律之上的国际税收法律。所谓国际税收法律实质上是指协调各个国家对外征税法律的约束性规范,是处理国家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惯例,国际税法只有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才具有实践意义。国际税收实质上是对各国税制综合抽象而成,是各个国家共同协商和认可的一种税收规范。因而,国际税收要受各国税制的制约;同时,各国税制建设也应遵循国际税收的各种准则和规范。需要指出的是,各个国家的涉外税收制度是国际税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各个国家课征涉外税,最容易引起国际税收问题。有人称涉外税收为国际税收,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但是,涉外税收毕竟不等于国际税收,就像涉外法律不等于国际法一样。当然,对国际税收理论的研究将有利于本国涉外税收的建设,特别是对我国这样对外开放时间较短、国际合作和交往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更是如此。 2.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方法。答:国际重复征税是以税收管辖权的冲突(即存在两个以上征税主体)为前提的,是由各国税收法律的冲突引起的。国际重复征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必然会对国际经济合作与交往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消极的。首先,国际重复征税给跨国纳税人造成额外的税收负担。其次,国际重复征税阻碍国际资本、商品、劳务和技术的自由流动。再次,国际重复征税违背税收负担公平合理的原则。正是由于存在上述问题,世界各国和各种国家联盟都把解决国际重复征税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国际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已卓见成效,主要的表现是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并贯彻了一系列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避免国际重复征税可以有三种协调的途径:一是限定各国惟一地行使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二是限定世界各国惟一地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三是允许各国同时行使两种以上的税收管辖权。在发生冲突时,承认一种税收管辖权的优先地位,而其他的税收管辖权从属行使。显而易见,第三种做法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轻重复征税现象,而且可以得到各个国家的认可和赞同。当前,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地域税收管辖权优先的原则,即在出现税收管辖权冲突时,由来源国优先课征,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减轻乃至消除国际重复征税问题。因此,国际重复征税减除实际是指行使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通过优先承认纳税人向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国家缴纳税收,借以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一种形式。有了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正确途径,还需要有一系列的具体方法。从世界各国的实践考察,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1)扣除法和低税法。扣除法指一国政府为了减除国际重复征税,从本国纳税人来源于国外的所得中,扣除该所得所付外国所得税款,就其余额征税的方法。低税法指一国政府对本国人来源于国外的所得,单独制定较低税率以减轻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这种方法与扣除法类似,不能彻底消除国际重复征税。(2)免税法。指一国政府单方面放弃对本国纳税人国外所得的征税权利,以消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不仅承认地域税收管辖权的优先地位,而且承认其独占地位。例如,有的国家仅对国外已税所得免税,鼓励本国企业、个人向海外投资;有的国家不论国外所得是否已税,只要汇回本国就予以免税,以鼓励向国内汇款。免税法对本国经济权益影响较大,事实上造成本国应得税收的丧失和外流。采用此法的只有法国、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3)抵免法。指一国政府在优先承认其他国家的地域税收管辖权的前提下,在对本国纳税人来源于国外的所得征税时,以本国纳税人在国外缴纳税款冲抵本国税收的方法。它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抵免法又可分为直接抵免和间接抵免两种:(1)直接抵免。直接抵免是直接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已经缴纳的所得税的抵免,它一般适用于统一核算的经济实体的抵免。如对个人在国外缴纳的所得税和公司、企业的国外分支机构缴纳的所得税的抵免,就是直接抵免。(2)间接抵免。间接抵免一般适用于对公司、企业的国外子公司所缴纳的所得税的抵免。为了解决中国公司、企业以及中国居民(公民)由于跨国经营和从事劳务活动而引起的国际双重征税问题,我国的涉外税收制度中也包括有免除双重征税的内容。在目前情况下,主要采用税收抵免法,并具体规定了直接抵免和间接抵免的方式和方法。3.保护关税的政策意义。答:关税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有关贸易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应充分利用保护关税理论,降低总体关税水平,建立多元化关税结构,完善关税税率结构,严格控制关税减免,最大限度地发挥关税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积极作用。根据上述保护关税的理论分析,有效的关税保护理论着眼于生产的“增值过程”,考察的是关税保护措施对被保护产业的影响。因此,对某个产业实行保护时,要从原料到最终产品做总体考察,避免由于关税结构上的不合理,导致关税保护政策失效。根据关税保护理论并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我国应在关税税种结构、关税税率结构以及关税减免等方面优化关税政策。(1)建立多元化关税制度结构。无论从保护重点产业还是从增加税收收入角度来看,完善多元化关税制度结构,建立全方位的关税税种非常必要。我国目前主要实行的是传统的从量关税、从价关税、复合关税以及配额关税,还应当设置差额税、季节性关税、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特别是在与国际惯例接轨过程中,应积极考察开征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改变过去单凭税率调整来保护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局面,以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完善关税税率结构。从理论上来说,合理的关税税率应根据产品的加工程度,建立逐步升级的税率结构,即原材料进口免税,中间投入品免税或轻税,最终产品重税,即税率最高,目的在于对最终产品的有效保护程度大大高于名义关税税率水平。目前,我国应选择部分重点扶持产品,在降低税率的同时,拉大原材料、半成品和制成品之间的税率差,使重点产品在整体关税水平降低的同时,仍能得到较高的关税实际保护水平。(3)严格控制关税减免。随着我国关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关税水平的逐步降低,关税减免政策的效应与作用逐渐弱化。过去许多不规范的且名目繁多的关税减免,造成我国实际关税税率大大低于名义税率,导致大量税收收入流失。根据市场效率原则,关税减免有悖于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因此,我国今后应当严格控制关税减免。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财政学(第七版)习题参考答案57等内容。 
 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 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 论前提, 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就...  罗森 财政学 第七版(英文版) 配套习题及答案Chap008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财政学(第七版)习题参考... 暂无评价 108页 免费 财政学_哈维罗森_第七版....  罗森 财政学 第七版(英文版) 配套习题及答案Chap012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财政学(第七版)习题参考... 108页 1下载券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  罗森 财政学 第七版(英文版) 配套习题及答案Chap003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财政学(第七版)习题参考... 暂无评价 108页 免费 财政学_哈维罗森_第七版....  罗森 财政学 第七版(英文版) 配套习题及答案Chap005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罗森 财政学 第七版(英文... 6页 免费 财政学(第七版)习题参考... 108页...  财政学 第七版 陈共 简答题 论述题 选择题 超强总结 复习必备_生产/经营管理...A 33.B 66. D 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20.B 35.D 51.D 68.D 29. C 42...  财政学复习选择题 第七版 陈共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2014证券资格证券交易高分突破试卷及答案 2014年证券考试...财政学(陈共 第七版)课后... 52页 1下载券 陈...  关于财政学相关问题,大家可以参考哦.隐藏&& 财政学习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 ( )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 A.经济波动 B.公共产品 ...  财政学_第七版_陈共_简答题_论述题_选择题_超强总结_复习必备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章 市场失灵及表现 1、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  摘要:货币政策时滞效应是影响一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重要因素。系统地研究币政策时滞问题,不但对理论界研究货币政策的效应,而且"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我国货币政策时滞效应的研究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货币政策时滞效应是影响一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重要因素。系统地研究币政策时滞问题,不但对理论界研究货币政策的效应,而且对我国中央银行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宏观调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货币政策有效的前提下分析货币政策的时滞,包括时滞理论发展以及现实意义。接着根据我国经济现状自身的特点对中国货币政策时滞状况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中国论文网 /3/view-4808232.htm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时滞效应,传导渠道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质的金融海啸,进而导致的全球的经济危机已经过去四年了。整个世界经济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各种经济政策以企图扭转萧条的经济局面。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我国,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出口额,出口额严重缩量,GDP增速减缓,通胀压力不断加大。最近的几年里,央行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项政策使我国的GDP保持稳定的增长,然而货币流通的过多却使通胀压力逐渐显现。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积极影响不明显,这里不仅仅是因为货币政策本身对于经济影响的被动性,更是因为货币政策时滞而使其效果没有完全影响到经济。能够认清货币政策的时滞,就可以避免单一的以当前经济指标作为判断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标准。当前的货币政策已经在起作用了,只是还没有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去,所以并不能在当前经济指标中完全的反应。为了保证经济平稳的发展,认识货币政策的时滞性是十分重要的。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从我国货币政策时滞的历史来考察,理论和实践结合分析时滞的原因,切实提出了减少货币政策作用时间的一些建议。本论文拟采用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文字阐述与数据推证相结合的方法并建立模型展开对我国货币政策时滞详细而深入的研究。   二、货币政策时滞的相关理论   对于货币政策的时滞性研究是建立在货币政策是否能够对经济产生影响的基础之上。货币政策能否对经济有实质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家研究出了两种不同的理论:货币中性理论与非中性理论。以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为代表的货币中性论,他们认为货币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货币供给的增减只会相应的使价格同比例的变动。而以凯恩斯主义与货币学派的货币理论为代表的货币非中性论认为货币对实际产出具有影响,是非中性的。   货币政策效应的时滞,是指从经济运行中产生影响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事件或趋势起,到新的货币政策表现出明显效果的时间间隔,即货币政策从反应、制订、实施、传导到生效的全部时间过程。一般可将货币政策效应的时滞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部分。   (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首先影响利率,利率是影响投资的重要解释变量,而投资又是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货币供应量减少(增加)→利率水平提高(降低)→投资需求减少(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减少(增加);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首先会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供给,即货币供给量减少(增加)→商品价格下降(上升)→社会供给减少(增加)。   货币变化对实体经济是否存在影响,是经济学家们一直争论的焦点问题。货币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一些共识,如:在长期中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增长率的相关关系几乎接近于1,通胀率或货币增长率与实际产出增长率之间没有任何固定的关联可循;货币短期内与产出同向变化,并明显超前产出。在实践的操作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货币当局并没有放弃对于货币工具的使用。这项经济工具在控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发展,稳定汇率市场都起到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二)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纵观古今中外的货币政策操作的经济史,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情况下的货币政策的实施都没有给对改变经济现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随着货币量的慢慢渗透到经济实体中才慢慢的影响经济。这个影响时间的滞后性不仅在理论中得到证实,主流经济学通过各种经济工具进行实证分析,更进一步给滞后定量化了。主流经济学家及其相关的实证分析都表明货币政策短期能够对经济产生影响,即货币政策短期内是有效的。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前提下,去研究货币政策的时滞对货币政策的效果有很大的意义。一旦央行出台的货币政策不合时宜,经济运行就容易出现激烈的波动,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然而,如果央行对货币政策时滞能准确预测,就易把握货币政策方向和力度,就能达到预定的经济政策目标。   三、我国货币政策时滞   (一)从1994年到1996年实施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所表现出的时滞   从1990年4月到1991年2月,中央银行实行了三次降利率的货币政策。低利率刺激了投资,带动了国民生产的增长。从1990年到1992年,由于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的时滞存在,导致了潜在的通胀压力。在潜在的通胀压力释放时,它使通胀来势更加迅猛。从1990年到1994年,我国的GDP实际增长率由3.8%增长到11.8%,但通胀率却从3.1%上升至24.1%。   在1994年中央银行开始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使物价涨回落。在1995年,为了进一步抑制通货膨胀,人民银行先后两次提高了存贷利率。   (二)1998年到2004年我国实施反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所表现出的时滞   1996年的经济增长减缓、物价持续下降的状况以及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1998年起央行开始实施了以反通货紧缩为内容的稳健货币政策。   1998年,央行开始全面实行资产负债比率的管理和风险的管理;改革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并将存款准备率从13%下调为了8%。1999年,为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央行将存款准备率下调至6%;2000年到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放宽了消费信贷执行标准,并对对我国消费信贷政策,农村信贷政策、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进行的调整;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开展信贷创新等10条指导意见。
  结合对货币政策目标和执行效果的分析,我们发现这段时间里货币政策的时滞明显。这段时间里,虽然执行了反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是国内各类价格指数总体上均为下降趋势。其中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一直处于大幅度的下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处于下降的态势,虽然在2000年和2001年略有反弹,但增长率很小,都不足1%,接着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0.8%。但在2003年我国物价水平出现了转折性变化,各项物价指数都是由负变为正。物价水平的长期负增长,再到正常增长,正是此期间反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时滞表现。   (三)2008年—2010我国货币政策效应时滞表现   2004年到2007年这段内的时间内,央行没有出台大的货币政策变动,基本上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相关的辅助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主要是为了稳定经济的平稳迅速的发展为主要方向。2003年的GDP同比增长为9.1%,CPI同比增长1.2%。2004年的GDP同比增长为9.5%,CPI同比增长3.9%。2005年GDP同比增长9.9%,CPI同比增长1.8%。2006年的GDP同比10.7%,CPI同比增长1.5%。经济平稳增长,通货也平稳没有太多的波动。然而,2007年的GDP同比增长11.9%,而CPI却猛增到4.8%。由于受到美国信用危机引发的次贷危的影响,国内的通胀加剧。2007年底中央经济会议定下“从紧”的货币政策基调,这意味着2008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2008年GDP增长9%,CPI同比增长5.9%。虽然央行控制货币量,但是并没有立即见效。到2009年CPI才回落0.7个百分点,直到2010年才真正对大幅度下降,同比增长3.3%。   结合对货币政策终极目标效果的分析,我们发现该期间外部效应时滞明显。2007年来我国的刺激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并未有很好的控制CPI的增长,08年5.9%、09年5.2%。09年后有出台相关紧缩的货币政策,以达到控制物价的目标,10年CPI同比增长3.3%,但11年高达5.4%。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非常明显。   四、政策建议   正确认识我国货币政策的时滞性,有助于货币政策有效性地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时滞性不仅与货币政策本身的传导机制相关,还与我国本身独特的经济体制密切相关。缩短货币政策时滞以及各时期的时滞期的相差性,有利于央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同时将降低货币政策制定的难度。基于前文所分析的货币政策时滞的组成,可以将建议划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应该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这样做不仅能都减少内部时滞,还能提供其预见性,不至于以为的受经济变动地牵制。   其二,提高货币市场发育程度;加快利率市场化;提高市场主体的敏感性。主要是基于货币政策外部时滞研究提出的建议,因为货币到实体经济需要中间工具的传递。传递的信息不仅和市场的发育程度相关联,更与市场主题的敏感性相关。提高市场发育,市场主体对于经济政策的敏感性,可以缩短外部时滞。(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潘志远:现代经济信息[J].我国货币政策时滞效应研究,49.   [2]郝雁:对中国货币政策效应时滞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4,(3):109.   [3]夏德仁,李念斋:货币银行学[M]第二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42-243.   [4]王明舰,中国通货膨胀问题分析[J].经济计量方法与应用,2001.   [5]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货币执行报告.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政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