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博士进进入投行的条件

目前小白学校的会计学排名在17名的样子,个人认为进入资本市场的话,我得有财务的功底,所以目前大多涉猎财务实务类的相关知识,要说特长....还真不算.....以后想进投行,是觉得投行是资本市场的核心,个人想从财务慢慢转向金融的方向~工作也是想朝这个方向发展~
看到是重庆的,很亲切。所以浅谈一下。首先,你这个情况进入投行,很难,特别难。投行看出身,看背景。没有一个部级的爸爸,至少得是名校毕业。有统计性歧视的因素存在,有校友情谊影响。最主要的是,这是个僧多粥少的行业,竞争不是一般的大。下面是2013年中金公司招收应届毕业生名单。无一例外都是名校毕业,而且是名校中的大牛才行。无一例外都是名校毕业,而且是名校中的大牛才行。以上数据来自人大经济学论坛:PS:经管类学生很有必要经常去这个论坛开阔一下眼界。下面是招商证券今年的笔试名单量化投资岗招四个,笔试大概都上百了。海龟、国内名校一堆一堆的。有没有感觉到压力,压力大大的啊!首先,你要认识投行。就不给你粘贴百度百科的链接了,自己看去。这里分享一下投行人的感悟。一个在香港工作的屌丝也来谈谈投行看了论坛里关于投行工作的帖子,颇有感触,怕如果不将自己感想说出,憋出内伤,后患无穷。以下内容纯为个人经验体会,非礼勿喷,如有雷同,算我们有缘。。。起:Who am I?洒家2009年本科毕业于上海某财经类211。觅工之时恰逢坑爹的次贷危机肆虐全球,神州亦不能幸免。往届学均拿银行保底,然风水轮流转,09年如能获得银行之offer,必定屁颠屁颠。至于本人,不知是老天有眼,还是人品爆发,居然鬼使神差地进了某外资行大陆总部,position是风险管理(注:我爸非李刚李双江李云龙)。工作2年后,感到金融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辞职去了香港读了自费金融硕士,毕业后在某国有行香港分支工作。承:Share what I learn about IB in HK殖民地找工作亦非常艰难,我们班70个同学最终留下来的不超过15个,洒家也是凭借之前的工作经验才苟延残喘。 我工作的地方是香港的陆家嘴。。。每天中午外面吃饭,周围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三足鼎立。我刚开始极度纳闷,很多看上去就是和我同饮猪骨黄浦江水的黄种人,怎么说的都是地道的英语,娘的俺的英语怎么还是停留在“How are you doing?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的水平???因为这些人就是投行的高富帅们。我所认识的投行:我觉得投行和其他工作一样,归纳起来就两种工作:前台和中后台。前台就是高级销售,IPO、兼并重租,财务咨询都是把自己公司的服务卖给客户;中后台包括了风控、运营、财务、行政等支援性岗位。我在香港认识了一个典型的投行人士:本科毕业于美国的西北大学,工作了几年后又在西北大学读了MBA和JD的双硕士(估计花了不少钱),然后在香港的英资投行从事M&A(该行去年因操控利率被英国ZF罚到腿抽筋,最近保持定期裁员的优良传统,不知该仁兄还安在否)。他和我说在投行,他的背景算非常十分及其普通的,在香港,投行基本上就是欧美名校本科毕业+名校MBA/其他硕士的人。当时。。。我就,适度蛋疼了。。。转:Are you qualified for IB?无论在上海也好,在香港也罢,我周围的人对投行(香港)和顶级券商(大陆)都趋之若鹜(原因很简单,钱多)。不少天真烂漫可爱无比的人甚至问我,你觉得我研究生毕业后,是去投行做IPO呢,还是做后台呢???我操!!!心中顿时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在YY之前,我觉得大家有必要问问自己有没有资格或者是适不适合,因为:学历:就像上面那位兄台一样(虽然他是在香港,但大陆的要求差别不大),你需要足够牛逼的学历,尤其是本科学历。北清复交阔以,最差也要我们这种学校。如果你是二本本科,对比起,放弃吧!你当然可以和我说,老子老娘当初年少无知或者高考时大姨妈来袭导致考试失败,但在大学里如何如何勤奋,怎么能一考定终身阿?但是,对不起X2,如果你想进银行,每年6月的6,7,8三天就注定了。因此,如果你是个还在读高中的娃,又立志去投行,不要谈情说爱了,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崛起!本科只是一个入门坎,接下来需要一个不错的研究生学历进一步巩固自己,因为投行就是需要最聪明的人。而且我觉得吧,国内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很多时候远优于英国,澳大利亚甚至美国的(哈耶牛剑不算),因为本科足够牛逼,又能考研考上的,基本上就是**IQ最高的人了。(我坚信,考试能力是智商的重要指标)身体:这个和学历同样重要。。。钱多都是拿命换的,那仁兄9,10点上班,下班倒很早,就是第二天早上2,3点罢了,有大项目通宵1,2个星期也很正常。他和我说,女生减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投行,保证瘦下来。。。我们班去券商作债券的同学,一个星期基本都在出差,刚开始爽歪歪,觉得到处旅游很不错,半年后就是各种泪奔抓狂。你不要和我说,我年轻,趁年轻多拼搏,等你去做了,你就知道了。。。身体。。。真的很重要!读书和工作完全两码事,学校里的所谓压力根本不值一提,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必杀技—海淀银枪小霸王:上面两项都是进投行最重要的条件,需要同时兼备。如果一样都没咋办?是不是就完全不可能了呢?那也不一定,只要你有个好爹。。。结:Cheer up我只是希望各位能做好定位,如果和我一样就是个钓丝的命,就不要期待白富美哪天瞎了眼垂青于你。金融领域还是有很多其他选择的,商业银行做风控,券商资产管理,保险精算都不错。。。只不过他们的要求没有投行那么高罢了——!工作近3年了,我始终认为,任何一个岗位都有让人成长的地方,在自身岗位上深耕细作,静下心,慢慢积累,牛逼的人都是熬出来的,无论你在不在投行,在不在金融。。。其实吧,做金融,真的很累,外表光鲜,内心苦逼,希望各位能在这条不归路上走的顺利,共勉。————————————————华丽的分割线是不是有一丝蛋疼的感觉。这里还有一篇文章。而且投行工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光鲜。如果,你还想进投行。那么CPA+司考你这个情况,这两样事必过才行。最好把CFA也拿下最好先在四大中努力拼几年,然后再挤破脑袋进投行吧具体讲如何进投行,太麻烦了!这两样考试先拿下吧,然后你就有了资本考虑该如何进投行。到了这一层次,相信这会帮助你。虽然感觉我在打击你的信心,但是希望你能找准方向,努力走下去。加油,如果你成功了,别忘记以后来分享你的经验哦!——————————————————更新
——————针对答主这种情况 ,我附上一篇清华大学会计系主任对去投行的看法。 记者:“我们开学不久对学生的就业相关方面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毕业后最想去和认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地方是投行、咨询公司和外企,而学生认为院领导最希望学生去和最有发展潜力的地方是国有企业和ZF部门(银行),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我想问问您,在您的眼中,是否正如学生所想象的那样,您的确认为国有企业和ZF部门这些地方相对更有发展潜力和希望学生去吗?”
“找你最想去和最适合你的地方”
陈:“首先这是市场经济,我觉得每一个行业里面都有去的机会,每个行业都在为社会创造价值,也都有为学生自己创造经济收入和施展才华的地方。我总是说,首先去找最适合自己的地方,然后就是考虑进国民经济的主干线,但主干线大家的理解可能不一样,难道投行就不是主干线吗?也是。但是如果全去投行,那就是的确有些主干线被我们放弃了。我觉得,去外企有外企的好处,去国企有国企的好处,去ZF部门有ZF的好处,但是这三种地方对人的性格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其实是不一样的。”
记者:“说到知识结构,因为经管学生更多的想去投行、咨询公司等地方,我想问问您对于经管学生本身而言,是不是我们的专业本身对去这些地方有一些引导性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所学的东西可能更适合去这些地方?”
陈:“没错,对于经管而言的确是这样。尤其是除了经济系之外,其他专业基本上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既然是市场为导向,换句话说,我们教的知识和你们所受的思维训练基本上比较适合去完全是市场导向的企业里去工作。而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外企都是市场为导向的,虽然可能会有ZF的成分,但是很少,跟外界来说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也是直接面对市场的。这里选择ZF的比重也不小,可能是因为银行含在其中的缘故。对于银行而言,首先要看是什么银行,除了四大银行之外,其他的商业银行,譬如说招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还有浦发等,至于外资银行像citibank之类的,这些商业银行基本上完全是市场为导向的,跟投行等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是四大,现在四大的改革也挺快的,改革之后也将基本上会是市场化导向的。或许再过几年等四大改革完毕之后,那时选择去银行的比例可能会更大一些。”
记者:“您觉得对经管学生未来就业,选择一些什么样的规划会好一些,譬如说找工作先去哪里,后去哪里之类的?”
陈:“事实上,我们系每年也会有不少同学毕业,也有不少同学会问我这个问题。我常跟他们开玩笑,‘跟着感觉走’,不要把第一份工作看得太重要,第一份工作只是你的开始,而不是你的结尾。虽然有人可能会说第一份工作奠定了你今后的起点,但我却认为不见得是这样。我认为投行是赚钱赚得很快,觉得起点不错,但我观察的现象却是,在我们国家投行的高管阶层中几乎看不到清华的人。这说明什么问题,你们自己去思考,在这里,我不想给任何价值判断。也许20年以后吧,如果你们能有成就,但是呢,20年以后在任何一个地方都需要有人力资本的积累。20年以后等你说‘OK,我在投行学够了’,再想回到国企、ZF部门等其他地方,你会发现在这里边你连位置都没有。这是很现实的东西,因为你没有绝对积累了。因此对于就业规划,就意味着你想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如果是高级打工者,当然是投行好;如果你想要成为中国的领袖人物,如果你不在中国主流社会中去打拼,你怎么可能会成为领袖人物呢?当然,这得看个人自己的定位了,我并不说每个人都要成为领袖人物。当然,我们的领袖不光是指ZF领袖,还有商界精英。”
记者:“事实上,清华经管的学生,或者说甚至包括像北大还有一些其他优秀学校的大学生,去投行、外企等可能并不那么容易出类拔萃,倒是在一些其他的地方会更加突出。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陈:“这就是我们作为院长、系主任的认同跟你们的认同有些不一致的地方所在。因为我们看的是一个big picture,而你们看到的却是一个 local picture。你们太规避风险,但我们却太不在意风险。我一向主张没有风险就没有回报,有些可能会风险很高,有时可能会一点回报都没有,但一旦有的话回报就会很高。所以我还是那句话,不同的人要选择不同的职业,不要大家一窝蜂似的去玩一个行业中的风险。要知道,在每一个行业中都有很大的机会,所以可以尽可能的去发现和寻找自己的机会,然后选择最适合自己、最爱好的机会定下来。有的人可能会比较想赚钱,那就可以去像投行、会计所之类的,有的人可能并不那么在意钱,就在意一种成就感,一种社会的贡献,然后就去了其他地方,结果因为敬业做得好,说不定10年、20年后他就会成为某些高级官员或某些大型企业的领导人物。”
记者:“对于会计系的学生而言,是不是意味着他们去参加一些资格考试,譬如CPA、什么分析师之类的,对他们找工作可能会比较重要一些?”
陈:“除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外,我觉得也没有什么重要,即使是四大,也只是作为参照而已,是否参加全在他们自己。当然,这个执照本身对他们找工作并没有太多的帮助,但是这个执照背后所蕴含的东西?D?D也就是为了拿到这个执照所付出的努力?D?D对他们找工作确实会有很大的帮助,考过的人和没有考过的人感觉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知识结构平台或对知识结构的认识会不一样,也就是说,是因为他们有了那个水平,才拿到了那个执照,也正是那个水平对他们找工作有帮助,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嘛。”
记者:“然而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一些人会计学的很好,理解的很透彻,却拿不到这个执照,或者有些人比较擅长考试,可能没有那个水平就拿到了这个执照。”
陈:“这是很有可能的,企业也知道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执照通常也是拿来当参照而已,更多的还是看你的能力。当然资格也会很重要,因为没有资格的话,你签不了字,可能很多事情你就做不了,workshop对企业来说也很重要。一般来说,我们会计的同学要么在这个时间考试,要么到了企业或ZF后再去考试,而且一般都会考的过。找工作之前有没有必要考,我觉得那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记者:“会计系的同学一般都比较喜欢去哪里?”
陈:“这肯定也都是一样的,第一是投行。我觉得这个也很正常,首先我们都是风险规避型的,都比较厌恶风险;而另外一个就是这里money reward又快又高;第三个就是在投行接受的面会比较宽,起点也会比较的高。”
记者:“那为什么这里的起点比较高,最后倒还不如人家了呢?”
陈:“那就是因为他没有从基层做起。投行的起点再高,接触的面再多,事实上仍然是一个服务性企业,别忘了这是一个中介服务性企业,是在信息加工,在信息端点上处理而不是直接去打理那个企业,在这里待的时间长了之后,就把人的那个打理企业的能力给磨没了。如果以后再到一个企业去,就还只是做一个投资顾问,仍然是在信息加工。因此如果你有雄心壮志(当然,多半人是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的啦)的话,就在某一个岗位上去切实发挥自己的作用。”
记者:“我相信经管的每个学生都会有这样的雄心壮志的。”
陈:“当然,多少会有一点。但是通常一个人会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雄心壮志更大一些,选择一多的时候,很多人的雄心壮志就会慢慢磨灭了。你到投行去工作,年薪三四十万起薪,干个几年到五六十万,再过几年到100万年薪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就像吃了鸦片一样,你宁愿耗费在这里当一个小基层管理人员,也不愿到某些其他的大型企业去,当然人家也不会愿意要你,别人也不会轻易挖你,因为请你的薪水成本太高,所以你就会当高级打工者当到四十岁,然后被淘汰掉,一辈子可能就这样过去了。当然我这里有开玩笑的成份,但是在投行多数人还是可能会这样的。”
记者:“您觉得,经管现有的资源对学生就业方面能够提供一些什么样的帮助和资源渠道,除了职业发展中心之外?”
陈:“我觉得如果在就业方面还需要学校为你去提供一些就业方面的资源,这是很没有士气的做法。我总是跟会计系的同学说,如果你们来找我去帮你们找就业的机会,那就是你们已经承认自己失败了一半。像职业发展中心主要是为MBA服务的,我们普硕生找工作时可能并不需要他们,你们应该是市场为主导性。当然他们在信息的公布和传播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但是我想我们经管学院尤其是研究生毕业生,找的一般都是高端职务,直接去面对或者直接成为精英。这里指的精英不光是要求你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还有为人处事的能力,还有你的领导能力,你的leadership。对于我们的普硕生、普博生来讲,职业发展中心可能对我们的帮助不是特别大,我们大多数还是直接去参与市场选择的。”
记者:“我还发现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在国外,博士教育更多的是为了培养研究型或教授型人才的需要,而中国,博士文凭有时只是为了让我们有一个更高的学历去找一个更好的工作而已,您怎么看待这个?”
陈:“我觉得如果是抱着这种心态念博士的话,我倒建议他不要再念博士了,读个硕士就足够了。我有时跟学生开玩笑,我说如果你们去四大,你们念硕士都有些多了。硕士毕业到那儿工作几年,然后念个MBA就足够啦,没有必要念博士。我觉得呢,念博士是因为在我们国家以前有一个所谓的职务高消费,主要是因为我们刚开始过多地把博士作为一个信号而导致传递,但是市场总有一天会发现,这个博士的信号开始不值钱了,也就是当市场走向理性的时候。因为现在我们这个市场可能还没有认识到,但等过若干年可能就会明白了,那时等到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可能博士就不值钱了。如果你毕业去教书,如果抱着这样去念的心态的话,你也不会有什么教书的技能。这样抱着升官发财的念头去念博士的话还有什么意义呢。”
记者:“在您眼中,您觉得再过十年二十年经管学生会处于什么样的平台,或者说到时他们可能会是什么样的人?”
陈:“我觉得十年二十年后的相对地位跟今天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因为我们一直在想做中国最好,乃至世界最好。这才是我们最想培养的方向。这也就是说为什么院长系主任与你们的要求和希望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因为你们看到的是目前的生活、马上的cash flow,而我们看到的是你们的未来二十年,在二十年后能够指导这个国家,指导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当然也包括文化在内。这也就是我一向主张和鼓励会计系的同学多到各个行业中去,而不是都到某一个行业去混,去选择自己最喜欢和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去往钱最多的地方。我想这样下去就会慢慢走向均衡,二十年后的学生选择工作会更加理性。但是对要求和目标来讲,我们不会有什么区别,因为我们是中国最好的学校,当然未来也会做中国最好的人才。”
记者:“有时候可能会发现清华北大的学生未必有其他学校学生那样有竞争优势?对这个您能谈谈吗?此外,您对目前毕业生就业有一些什么好的建议或有些什么要求和希望吗?”
陈: “我觉得是这样的,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这里所说的心态不完全是指清华学生本身严谨踏实务实的作风方面,我指的是你对自己工作的期望,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就是说,你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心态,就是‘我要做任何事情都行,能找到我最适合的最好’,应该有这样的心态,不要觉得我就只有投行适合我。既然是革命的种子就要到哪儿都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既然是精英,那就要去哪儿都行。我一向教育学生,什么叫精英?如果你敢跟农民去比背砖,那就叫精英。你只要有了这个心态,你一定会走的很远。如果你只想着,我就想跟哈佛、MIT的学生做一样的事情,那你挤的地方就想小了,反而影响的空间也就小了。有时候,有些学生可能会问我一些非常幼稚的问题,‘陈老师,我到市场上找工作,跟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生有些什么区别?’,我说,哪有专门为清华学生准备的就业市场。你到任何一个地方,人家不管你是哪个学校毕业,关键是你有没有这个本事。所以我觉得第一首先是心态要好。第二是要精做准备,要把找工作的每一步都当仗来打。”
记者:“我了解了一下,很多学生毕业后都不太愿意回到地方去工作,请问一下,您对这个有些什么样的看法?”
陈:“换句话说,这还是我们学生的心态问题,就是说,除了北京,深圳,上海等,哪儿都不去,结果把广大的农村地区?D?D其实不是农村地区,应该叫二线地区?D?D拱手相让给其他同学,所以很少会有省委书记是清华的。然而实际上,中国大多数的优秀企业其实都不在北京,也不在上海。而且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应该是以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的企业是不太可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的。别忘了,中国现在是世界的加工制造中心。当然??,也有可能在这些地方你过个十年二十年会去那些制造业中心当老总,你有这个可能,但是这种希望有多大,我不知道。”
记者:“有些学生可能觉得在发达地区,譬如北京工作,即使级别并不很高,但是以后去地方的话会很容易就到级别较高的职位,他们希望是从高往低处跑,而不是从低往高处跑,所以才有比较希望留在北京等地的趋势吧。”
陈:“可是这样你可能就没有相关的人力资本的积累。做一个‘空降兵’和一个从基层摸爬滚打上来的人,那个权威是不一样的。权威不是由你的位置带给你的,而是你手下的人的接受程度带来的,没有接受就不会有权威。所以如果你有雄心壮志,你先从基层干起可能会更好,去直接接触打理企业等,而不是一味去追求钱的事情,当然,如果你完全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那你该干嘛就干嘛去,何况每个人都要去找自己最适合自己做的事情。所以你一定要问自己的内心、你的本能是什么,虽然可能会有些人不完全明白自己的内心的需要,但总还是有人或多或少的明白,像我们会计系每年都会有这样的学生,愿意去一些小银行或地方,包括一些大企业找他们都不太愿意去,他们宁愿去县一级的ZF部门去工作。我觉得这部分同学的心态就是很好的,我无怨无悔,我愿意做,我愿意在这儿,我愿意做这份工作。何况未来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一定不会仅仅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地位,而且现在已经开始多元化发展了。”
记者:“现在已经开始喊口号‘共同富裕’了,我想所谓的共同富裕,应该不只是人本身财富上的富裕,而应该是指人各方面的富裕,对吧?”
陈:“对,没错,这是一个生活更加丰富的问题。以前我们会担心吃饭会是问题,那以后当吃饭不再是问题的时候,你还会担心什么呢?所以一定要把找工作的心态调整好。”
后记:我深深感谢陈晓教授的朴实却又精彩纷呈的回答,作为经管学院研团总支的专题系列的一部分,我结合调查问卷问了他一些问题,但也问了他好几个我个人很想知道的问题。这是我第一次跟陈教授打交道,采访虽然也只持续了半小时,但是陈教授的深邃和随和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他的诙谐而又精当的言谈让我受益匪浅,铭记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的师恩。拙笔不能尽情尽意地表达先生的深邃,望君诸多揣摩,毕竟这里不仅仅是关于就业的回答,还有更多其它可让我们受益的东西。
在此再次感谢先生的精彩回答,并希望先生永远这样的乐观、这样的激情和诙谐,这样的享受生活,生活和工作都顺心如意。
当记者如约来到陈晓教授办公室时,早晨的阳光洒满了那间简洁而又温馨的办公室。而陈晓教授的脸上则盈满了亲切而又随和的微笑。陈晓教授的回答诚如他本人一样,随和朴实却到处透着智慧的光辉。——————看完,相信你会有收获——————————
投行,并不只有大摩高盛中金中信这些高大上的所在,本土投行不错的好吗?另外,中金这样的不思进取的高富帅已经没落了好吗?另外,投行也没那么高大上。其实,还有三年,好好规划进投行虽不容易,但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情——最最重要要弄清楚的是,投行并不只有外资行,外资行也未必好!1、重庆大学硕士学历不算好,可能会略减分,但构成障碍的可能性不大;另外,学校口碑远比专业排名重要。2、中金就别去看了,现在而言,进中金成功率确实太低,而且未必适合——中金的业务主要是大项目,尤其是大国企的IPO,但是,经过年,现在市场上的大项目不多了,中、小、新型项目才是主流,中金面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太慢,早被相爱相杀的好基友中信给甩开了;另外,进中金要么是Top2的名校(或者扩大到清北复交人),要么是Vip,没背景的年轻人进去未必是好事。3、但是除了中金中信,另外还有国信、招商、平安、广发、华泰这些做得很不错的内资投行。这些内资投行看着不那么光鲜,但是如果学习能力强,悟性好,进内资行可能比进外资行划算得多——根本不用每天凌晨两三点睡;成长得快的哥们很快能独立负责项目现场,而中金中信或其他外资行的人得更长期在底层当螺丝钉;做得好的哥们算上项目奖金不比外资行差——我的一哥们在招商跳中信时拿offer的级别比我同期入行在中信投行的同学高了好几级——因为他有能力独立负责项目。招商的哥们的学校和重庆大学相比,貌似差了不少(姑且引用一下以往所唾弃的武书连排名,重庆大学是27,该哥们的学校排名80以后)——而我同学是Top2经管的。内资投行对学历要求没那么苛刻(当然,我这样的本想过简历关得耗人品,相比之下中金中信并不关心是本还是硕),招商的哥们有2个同学也有他带进行的,走的是四大转投行的路子——四大作为第一份工作的履历其实是挺不错的。4、外资投行其实性价比偏低——牌子越大,性价比越高,但总体而言也是很惨烈的——类似每周工作80小时+的日子我试过,简直就是灾难,何况入门的时候每周工作100小时以上?(我有几个同学在大摩和高盛)而如果牌子不够大,又在香港那个物价高、人生地不熟、无法积累人脉资源的地方待着,性价比就更低了——在金融行业,永远做螺丝钉是没意义的,如上文中的招商哥们已经开始自己揽项目了。5、进内资行可以谋划,还有三年宝贵时间呐——真是让人羡慕。通过规划进投行不算特别难,要做两方面工作——非必须,但是帮助非常大。1)刷CPA,如果有余力再刷司考——二者相比,CPA比司考有用程度高不少,因为懂财务的人弄懂法律问题相对来说更简单,而懂法律的人想弄懂财务很多会抓瞎。2)找投行内部的人做朋友,他们会给你带来很有价值的资讯和机会。这很功利,但是是有效的。当然,以上两点要做好,需要好的学习能力和情商,如果这两方面都不行,那么别考虑去投行混,可能会浪费时间。另外,要做好投行除了财务、法律这样的工具,还需要真懂金融和商业,这两方面需要积累常识。以上是基于当前的环境得出的粗略的结论和建议。有几个不确定的因素要考虑:1、国内目前IPO的行情并不算好——金融行业周期性很强,逆周期入行会辛苦很多,事倍功半,踩准周期很重要。2、中国的IPO注册制正在推动,整个市场环境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整个中国资本市场除了周期外,就是在一直变,我们的预见能力毕竟有限。不过在金融、商业、财务、法律方面下功夫无论何时都对你在金融业发展有帮助。另外,更重要的是,你还得问自己,真的了解进投行意味着什么吗?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各如何?这是另外的问题,知乎不少答案可以参考。以上。祝好。
首先,顶尖投行的前台真的非常难进,没有深厚关系不是北大清华本科哈佛耶鲁斯坦福硕士的,一般只能围观或者陪练。其次,对资质、智商、情商、体质只是中等偏上的人来说,投行工作性价比其实并不高,不如混个买方交易员基金经理。最后,不要混淆了“艳羡”和“热爱”。尤其是qualify的牛人们。最后拿我喜欢的一句话结束: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而什么是上等愿?多年来各种感悟,现在的理解是:live for sth greater than yourself
识得唔识得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进入投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