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理论的情况下,股民王大海的投资行为是否理性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改进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改进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旅游者低碳旅游意志研究以合肥市为例.pdf5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2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2003 年,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全球首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
一经提出便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2012 年9 月19 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
议中决定自2013 年起,将每年6 月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三天设立为 “全国低碳
日”。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已逐渐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随着社会的发展,素
有“无烟工业”之称的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现实
中的一些掠夺式开发旅游资源、粗放经营、非绿色的消费方式等,降低了旅游资
源的利用效率,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
解决旅游业发展、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矛盾,应当积极推进低碳
旅游的发展。
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对低碳经济的积极响应方式,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
力量。2008
年《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全球挑战》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低碳旅
游之后,低碳旅游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我国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仍处
于起步阶段,主要是从宏观方面的定性研究,探讨低碳旅游发展措施、思路等,
对于低碳旅游的定量研究较少,缺乏从旅游者的心理方面研究低碳旅游的意向问
计划行为理论是态度―行为领域应用最广泛的理论之一,有着丰富的实证研
究,深受行为研究者的欢迎。本文从旅游者角度出发,将计划行为理论应用到低
碳旅游研究当中,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计划行为理论和低碳旅游的研究综述,构建
了理论模型。参考其他相关研究的调查问卷,并结合低碳旅游的特点设计了本研
究的调宋示恚通过在合肥市区发放问卷,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并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杂文写作技巧(二)
第四节  杂文案例和研究性学习
一、案例分析
周作人《碰伤》简析
碰  伤
我从前曾有一种计画,想做一身钢甲,甲上都是尖刺,刺的长短依照猛兽最长的牙更加长二寸。穿了这甲,便可以到深山大泽里自在游行,不怕野兽的侵害。他们如来攻击,只消同毛栗或刺猬般的缩着不动,他们就无可奈何,我不必动手,使他们自己都负伤而去。
佛经里说蛇有几种毒,最厉害的是见毒,看见了它的人便被毒死。清初周安士先生注《阴骘文》,说孙叔敖打杀的两头蛇,大约即是一种见毒的蛇,因为孙叔敖说见了两头蛇所以要死了。(其实两头蛇或者同猫头鹰一样,只是凶兆的动物罢了。)但是他后来又说,现在湖南还有这种蛇,不过已经完全不毒了。
我小的时候,看《唐代丛书》里的《剑侠传》,觉得很是害怕。剑侠都是修炼得道的人,但脾气很是不好,动不动便以飞剑取人头于百步之外。还有剑仙,那更厉害了,他的剑飞在空中,只如一道白光,能追赶几十里路,必须见血方才罢休。我当时心里祈求不要遇见剑侠,生恐一不小心得罪他们。
近日报上说有教职员学生在新华门外碰伤,大家都称咄咄怪事,但从我这浪漫派的人看来,一点都不足为奇。现今的世界上,什么事都能有。我因此连带的想起上边所记的三件事,觉得碰伤实在是情理中所能有的事。对于不相信我的浪漫说的人,我别有事实上的例证举出来给他们看。
三四年前,浦口下关间渡客一只小轮,碰在停泊江心的中国军舰的头上,立刻沉没,据说旅客一个都不失少。(大约上船的时候曾经点名报数,有帐可查的。)过了一两年后,一只招商局的轮船,又在长江中碰在当时国务总理所坐的军舰的头上,随即沉没,死了若干没有价值的人。年月与两方面的船名,死者的人数,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上海开追悼会的时候,有一副挽联道,&未必同舟皆敌国,不图吾辈亦清流&。
因此可以知道,碰伤在中国实是常有的事。至于完全责任,当然由被碰的去负担。譬如我穿着有刺钢甲,或是见毒的蛇,或是剑仙,有人来触,或看,或得罪了我,那时他们负了伤,岂能说是我的不好呢?又譬如火可以照暗,可以煮饮食,但有时如不吹熄,又能烧屋伤人,小孩们不知道这些方便,伸手到人边去,烫了一下,这当然是小孩之过了。
听说,这次碰伤的缘故由于请愿。我不忍再责备被碰的诸君,但我总觉得这办法是错的。请愿的事,只有在现今的立宪国里,还暂时勉强应用,其余的地方都不通用的了。例如俄国,在一千九百零几年,曾因此而有军警在冬宫前开炮之举,碰的更厉害了,但他们也就从此不再请愿了&&我希望中国请愿也从此停止,各自去努力罢。
十年六月,在西山。(1921年6月作,选自《泽泻集》)
与其兄鲁迅&寸铁杀人一刀见血&的写法不同,周作人是以古雅舒缓、枯涩苍老为特色的。日北京八所国立学校教员因抗议北洋军阀政府积欠教育经费而举行讨&薪&游行,不料在新华门前被军警殴伤,政府发布命令,竟然宣布是教员自己&碰伤&。面对这一绝好的杂文题材,周作人照例采用了&旁敲侧击&、&正话反说&的写法。前三节以儿童心理、佛教公案、武侠传说立论,说明对于&自讨苦吃&的&愚笨&之徒,谁被&碰伤&该谁倒霉,此乃&国粹&所在,古已有之。下文切入正题,有立刻以沉船为例,道明具有典型意义的&现代碰伤&同样有例可稽,可谓&今亦有之&。而无论古今,杀人者皆无丝毫责任,是讨要工资的教师们一出门自己先就错了:明知有&碰伤&之虞,干吗没头苍蝇一样地往上撞?
文章机智诙诡,虚写&碰伤&活该而实写是非颠倒、世道荒唐、老百姓无法存活。而侃侃而谈的语气,&若无其事&的议论,反而加重了讥刺的力量。正如舒芜在其《周作人概观》里评论的:&反正真理在我手里,轻轻提起,缓缓道来,又有何妨。这就使文中有一种风度,文外有一种韵味,从而烘托、晕染、加深、延长了文章所说的道理的力量。&
周作人晚年在《知堂回想录》中谈及本文时说:&我这篇文章写的有点别扭,或者就是晦涩,因此有些读者就不大能懂,并且对于我劝阻向北洋政府请愿的意思表示反对,发生了些误会。但是那种别扭的写法,却是我所喜欢的。&
&造语的曲折&是杂文幽默感和讽刺力量的文字依托。时下的杂文写作&&尤其是初学者习作中,目不旁顾、直奔主题、&一竿子插到底&的写法是通病之一,所以体会一下周作人《碰伤》的余味,我们或许回距离杂文的&真精神&更近一些。
鲁迅《夜颂》简析(点击光盘或网站)
胡适《差不多先生传》简析(点击光盘或网站)
瞿秋白《曲的解放》简析(点击光盘或网站)
刘征《&帮&式上纲法》简析(点击光盘或网站)
魏明伦《雌雄论》简析(点击光盘或网站)
沙叶新《中国动物各阶级分析》简析(点击光盘或网站)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简析(点击光盘或网站)
张心阳《&小说家&勃列日涅夫》简析(点击光盘或网站)
焦国标《回望农民》简析(点击光盘或网站)
宋立民《清明祭》简析(点击光盘或网站)
二、杂文文体研究性课题
1、中国现当代杂文对于中国古代散文的继承和发展
2、明清&清言&对中国现当代杂文的影响
3、中国现当代杂文与外国现当代杂文的比较研究
4、中国现当代杂文的文体特征
5、杂文的结构艺术与行文艺术
6、杂文的&杂&从何而来?&&杂文的文化基础和历史积淀
7、杂文与小品文、随笔、时评的异同
8、中国现当代杂文的审美特质
9、&鲁迅风&与&启明风&&&周氏兄弟杂文特色之比较
10、&刻毒&、&反语&、&归谬&等杂文技巧的解析和研究
学习者可从上述十大选题范围里确定一个撰写论文的方向,在广泛阅读杂文原著的基础上进入研究。建议从副题或其中某一方面入手,搜集材料,分析比较,形成论点,写出自己的学年论文、课题论文或毕业论文。
论文初稿完成后可直接向&华文写作在线&投稿,以取得网站特聘专家和有关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比较优秀的论文优先在&华文写作在线&杂文研究&发表。某一专题或一段时间范围内的优秀论文,我们将及时结集正式出版。
有关杂文写作研究性学习的详情请点击&华文写作在线& 网站查看。
三、杂文文体阅读材料
1、《这篇大杂文怎样写&&记第二届全国杂文笔会》见《杂文选刊》2001年第10、11期
2、《中国当代杂文精品文库&总序》(刘成信)
3、《中国年度最佳杂文(2003年代序)&沉寂中的生机》(王芳)
4、《中国杂文精选(2003年代序)&&事评潮流中的杂文&》(刘洪波)
5、《我心中的杂文》(王大海)见《杂文选刊》1996年第2期
6、《新版鲁迅杂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7、《周作人文选》,广州出版社(1996)
8、《百年典藏&中华杂文百年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9、《中国当代杂文精品文库》,长春出版社(1997)
10、《杂文选刊创刊十五周年精华本》,长春出版社(2004)
11、《中国当代杂文经典》,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12、《中国杂文精选(年编)》,长江文艺出版社
13、《中国年度最佳杂文(年编)》,漓江出版社
14、《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中国最佳杂文(年编)》,辽宁人民出版社
15、《中国杂文年选》,花城出版社
16、蜂鸟文丛,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17、野蒺藜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18、中国当代著名杂文家漫画年假幽默小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
19、《中国杂文史》(邵传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20、《杂文艺术论》(刘福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
四、杂文创新写作教学实践
(一)浏览以下网站,自己命题写作杂文
人民网强国论坛(时评杂感):
.cn/bbs/lelite?to=17&did=16 
新华网言论栏目 
时代杂文网 
评读鲁迅网 
反腐败网哨 
选每日时评 
凯迪网络 
(二)读写
读老舍《考而不死是为神》(点击光盘或网站)后对现行的各种考试进行杂文式的解析。
读叶风《换一个灯泡需要几个人》(点击光盘或网站)以相同手法讽刺一生活现象。
读材料《众学童复古重拜孔夫子》(点击光盘或网站),并以此为题材展开讨论或撰写杂文。
(三)在&华文写作在线&网站支持下,拟出版系列丛书&&
《华文写作在线&杂文精粹》
《华文写作在线&我的杂文观》
《感动大学生的100篇杂文》
《感动中学生的100篇杂文》
杂文名篇分析
游光(鲁迅)
爱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独者,有闲者,不能战斗者,怕光明者。
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
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
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
虽然是夜,但也有明暗。有微明,有昏暗,有伸手不见掌,有漆黑一团糟。爱
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君子们从电灯下走入
暗室中,伸开了他的懒腰;爱侣们从月光下走进树阴里,突变了他的眼色。夜的降
临,抹杀了一切文人学士们当光天化日之下,写在耀眼的白纸上的超然,混然,恍
然,勃然,粲然的文章,只剩下乞怜,讨好,撒谎,骗人,吹牛,捣鬼的夜气,形
成一个灿烂的金色的光圈,像见于佛画上面似的,笼罩在学识不凡的头脑上。
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
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在马路边的电光灯下,阁阁的走得很起劲,但鼻尖也闪烁着
一点油汗,在证明她是初学的时髦,假如长在明晃晃的照耀中,将使她碰着&没落&
的命运。一大排关着的店铺的昏暗助她一臂之力,使她放缓开足的马力,吐一口气,
这时之觉得沁人心脾的夜里的拂拂的凉风。
爱夜的人和摩登女郎,于是同时领受了夜所给与的恩惠。
一夜已尽,人们又小心翼翼的起来,出来了;便是夫妇们,面目和五六点钟之
前也何其两样。从此就是热闹,喧嚣。而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
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
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
脸上的雪花膏。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我爱夜,在夜间作《夜颂》。
六月八日。
(一九三三年六月十日《申报&自由谈》)
本篇是鲁迅杂文&诗之美&的代表作品,是《申报&自由谈》编者呼吁&从兹多谈风月&之后,鲁迅变换笔调写出的第一篇,往往被有关研究者作为&散文诗&来解读。
该篇杂文的笔调几乎完全是&散文化&的,其锋芒掩盖在貌似平静的叙述之中。作者充分调动了散文的抒情笔法,发挥了小说家描写人物的特长,让&爱夜的人&与&君子们&、&爱侣们&、&文人学士们&、&高跟鞋的摩登女郎&相比较而存在,以突出&爱夜的人&对于夜的理解。
文章借&诚实的夜&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和形形色色人物的丑恶和虚伪&&而其著名比喻&黑暗的装饰&、&人肉酱缸上的金盖&、&鬼脸上的雪花膏&至今还在沿用。
虽则鲁迅对于这种&带着枷锁的跳舞&的写法并不满意,但以成功的&描写&编织杂文、于杂感中塑造&类型人物&的写作风格确乎可以给人审美的启发。 
何家干(瞿秋白)
&词的解放&已经有过专号,词里可以骂娘,还可以&打打麻将&。
曲为什么不能解放,也来混账混账?不过,&曲&一解放,自然要&直&,&
&后台戏搬到前台&&未免有失诗人温柔敦厚之旨,至于平仄不调,声律乖
谬,还在其次。《平津会》杂剧
(生上):连台好戏不寻常:攘外期间安内忙。只恨热汤〔4〕滚得快,未敲
锣鼓已收场。(唱):〔短柱天净纱〕热汤混账&&逃亡!
装腔抵抗&&何妨?
(旦上唱):模仿中央榜样:&&整装西望,
商量奔向咸阳。
(生):你你你&&低声!你看咱们那汤儿呀,他那里无心串演,我这里有口
难分,一出好戏,就此糟糕,好不麻烦人也!
(旦):那有什么:再来一出&查办&好了。咱们一夫一妇,一正一副,
也还够唱的。
(生):好罢!(唱):〔颠倒阳春曲〕人前指定可憎张,骂一
声,不抵抗!
(旦背人唱):百忙里算甚糊涂账?
只不过假装腔,
便骂骂又何妨?
(丑携包裹急上):阿呀呀,哙哙不得了了!
(旦抱丑介):我儿呀,你这么心慌!你应当在前面多挡这么几挡,让我们好
收拾收拾。(唱):〔颠倒阳春曲〕背人搂定可怜汤,骂一声,枉抵抗。
戏台上露甚慌张相?
只不过理行装,
便等等又何妨?
(丑哭介):你们倒要理行装!我的行装先就不全了,你瞧。(指包裹介。)
(旦):我儿快快走扶桑,(生):雷厉风行查办忙。
(丑):如此牺牲还值得,堂堂大汉有风光。(同下。)
三月九日。
(一九三三年三月十二日《申报&自由谈》)
〖简析〗本文是典型的&诗文并茂&的写法,作者以&互文&理念为原则,通过&异体讲述&&&&戏仿&的手法把自己的嬉笑怒骂嵌进文字,文笔活泼流畅,任务形象逼真,以写作实践反驳了&杂文无法塑造形象&的观点。全文以&杂剧&作为主要形式,设置人物、构思情节均颇见功力。从开篇的&定场诗&,到结尾的狼狈相,均栩栩如生,简洁凝练,通篇可唱可演,确乎不失戏曲特质。其半文半百的文字,通俗而有张力,文中&热汤&、&滚&诸词语意双关,又指当时的热河省主席汤玉麟及其行经,可谓妙笔。即便如词曲中变韵而翻新出奇的调式&短柱天净沙&,作者也运用自如,显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差不多先生传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
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
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
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
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
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 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
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 十
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
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
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
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
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
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
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
玻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
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
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申报》1924年6月28日)
〖简析〗本文的写作特点在于&总是有理&型的归谬。此种写法是以夸张为基调,漫话式的白描为手段,让被讽刺的对象&振振有词&,制造出&越抹越黑&的艺术效果。作者&杂取种种人&合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先生&,其可笑处又往往有几分愚蠢的可爱,给人以&似曾相识&的真实感。正因为如此,才让读者在其后的许多年代时时、处处窥见了自己身边的&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至死不悟、糊涂到底,却因&不肯计较&&有德行&而获得&圆通大师&的谥号,则更进一步揭示了&差不多情结&已经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渗透了国人的肌肤,也暗示了&改造国民性&任务之艰巨。荒谬成了&习惯&甚至&神圣&,正是&归谬&的深刻和运用纯熟之处。
&小说家&勃列日涅夫 
这里说的勃列日涅夫不是别的什么人,正是1964年&宫廷政变&罢黜赫鲁晓夫后上台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勃列日涅夫主政时间仅次于斯大林,长达18年,至终卸任,理所当然的是一位政治家,他曾提出著名的让苏联人民&充满希望和信心&的理论:苏联已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并很快被理论家们论证成真理。
其实中国人大都不了解,勃列日涅夫远不只是一位政治家,他还是一位小说家。
勃列日涅夫写小说是大器晚成。其晚年生活一直比较悠闲,总是喜欢反复与人说起自己年轻时代、战争岁月、以及在哈萨克斯坦和摩尔达维亚等地工作时的经历。尽管他平时常常表述不清,但每说起这些,他的语言却不乏机智诙谐,且能抓住历史事件的内容和场面,把故事说得具有传奇色彩。于是有人建议他&把这些都写下来&。勃列日涅夫顺应人民的&呼声&,很快,中、长篇小说《小地》、《垦荒地》、《复兴》相继问世。
第一书记的小说无疑是一流的,先是杂志刊登,后发各种单行本,并被列为党的教育系统的必读书。文艺评论家们铺天盖地地发表书评,大加赞誉。作家协会提名候选苏联文学最高奖&列宁奖&,颁发了奖金&&勃列日涅夫在人们心目中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说家。
一位领袖人物还有写小说的才情,是令人仰慕、称奇的。世界历史上确实有不少君王和领袖人物也有文学爱好,写过诗词、散文、小说、随感录之类。但除了表现&亡国之恨&的忧伤文字,能写出经典的还是不多,沙俄的彼得大帝就写过思想评论集,法国路易氏君王好像也写过什么书,但一篇也没有流传下来。中国帝王作诗的更多,也少有佳作。遗憾的是,当时中苏两国还闹着别扭,否则勃列日涅夫这些小说一定会如同其他领袖著作一样译成中文,让咱们十亿人民一饱眼福。
现在我们都知道勃列日涅夫善写小说了,这应该感谢前苏联著名学者阿尔巴托夫,是他在《耽误了的痊愈&&当代人的见证》一书中告诉我们的。那么,这到底又是些什么样的&文艺杰作&呢?阿尔巴托夫不留情面地作了四字评论:&声名狼藉&。因为勃列日涅夫&实际的教育程度很低,甚至没有多少学识&。他从不读书,也不动手写作,&大概所有人包括最笨和最不懂事的人在内,无例外地都深信,这几部文艺杰作中没有一页是勃列日涅夫亲手动笔写作的&,而不过是一些&有文学才华的笔杆子&住在秘密的地方根据女速记员记下他本人的口述编成的&童话&和故事。&在一段时间里那些向他出这些主意的人只不过是开玩笑罢了,不想最终却真的成了丑恶的现实。&
真是十分的遗憾和不幸,原来也是水货。
我想此时对这些小说作任何的评论都显得是多余的,评论那些笔杆子和评论家们同样也没有多少意义。文学这东西嘛,有时就不过是一种游戏,一种消遣。我想当时的勃列日涅夫在&已建成的发达的社会主义&里不免有一些闲情逸致,而玩文学比起当时一些高官们&为满足古怪要求而破费大笔款项来&(阿尔巴托夫语)总要好得多。况且这又很儒雅,很&高格调&。特别是在他本来只有中学文化,一向被人认为没有很好地接受教育的情况下,发表点小说对他来说就更显得重要了。他不能让人感到他只会在视察工作时挥挥手,只会背背前辈语录,只会念念别人早已起草好的报告,而必须让人觉得他具备多种才华,是一位既懂政治、军事,又懂经济、文化,富有卓越领导才能,同时又是琴棋书画、文艺创作各方面造诣皆深的人,不然怎么堪为领袖呢?
而在苏共史上,几乎每一位领袖人物都是巨人,斯大林被推崇为&随后各个时期的哲学泰斗&,&人类最伟大的天才&。赫鲁晓夫以发明&两全论&而被称作&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勃列日涅夫时代,他当然不能没有自己的理论,不能没有自己特别的表现。即便略输风骚,但也应独树一帜。而他治下的社会主义已进入了发达时代,仅有良好的物质生活是不够的,还需要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讲求文化上的高品味,就像中国人&大跃进&年代提出的&至少要在每个县涌现出30个鲁迅&。仅此,他也要起率先垂范作用不是?
好在一切都已在不经意中过去,一切都只能留给后人评说。阿尔巴托夫是如何评说的呢&&&全民演出了一出荒诞可耻的戏,不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并不信以为真。这大大地加深了人们对政权的不信任感,加强了不关心政治和玩世不恭的消极风气,腐蚀了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哦?&演戏&的后果竟有如此严重。
(《南风窗》1999年第9期)
本文采用了杂文创作中的&另辟蹊径&的对比写法。此写法既可以&以彼物比此物&,以凸现被评论对象的特征;亦可以来自人事本身的矛盾或可笑。在此,关键是选取材料的典型性。文章所讥刺的主人公&实际的教育程度很低,甚至没有多少学识&,却叫一些&有文学才华的笔杆子&捉刀代笔,一下子获得苏联文学最高奖&列宁奖&,这种&荒唐&与&郑重&的&的对比,余音绕梁,发人深省。更有意味的是:作者篇末又继续引申,把&写书&与&演戏&挂钩,提出了&垂范&、&时尚&与&诚信度&的关系问题&&揭示出&不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并不信以为真&的东西大行其道的时候,&不关心政治和玩世不恭的消极风气&必将成为贻误时代和后人的&流行病&。于是,一人一事被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文章中值得回味的内涵更加丰富。
回望农民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们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回望农民》。为什么叫回望?我出生在农村,现在居住在城市,再回头看农村和农民,所以叫回望。我离开老家已经近二十年了,并没有一离开家就回望--回望只是近几年的事。这就必然有一个促成我回望的契机,那么是什么景遇导致我的回望呢? 
大约是1997年,我到医院看望一位知名度和级别都很高的老人。他浑身插满了管子,横七竖八,分不清从哪来接到哪去,面部没有一点表情,眼睛也不怎么会转动&&生命完全是由人工延续。据医护人员讲,他们医院不乏这个护理级别的老人,这种规格的延续生命,每天花费近万元。这样的生存状态可以维持一两年甚至更长,国家每年须给每个享受(还是遭罪?)这个治疗级别的老人拨款二百多万元。 
那一刻,我的心砰然大动。国家的医疗资源是一定的,此厚必然彼薄。我们老家许多老人,一辈子到死都没有进过一次哪怕乡级医院(许多母亲十月怀胎没做过一次孕检,平时的大床就是分娩时的产床)。他们就像野草一样枯锈病没有锈死,黑斑病没有斑死,全在于他们命大,完全是阎王爷的恩典,纯粹地自生自灭,与现代医学的能耐毫无关联。一方面厚到愚孝的程度,一方面薄到寡恩的程度,实在是太非理性了。从此所谓人与人的差别在我心里变得触目惊心,从此我就开始了沉重的回望。 
回望的第一个结果就是我写了《什么叫&非正常死亡&》《为饿殍立传》《营造第三个话语中心》等一批文章。建国50年,有三拨人受伤害最大:57年的右派,文革期间的老干部和三年人祸期间饿死的3000多万农民。前两者政府都给了&说法&,有的还得到一些经济上的补偿,惟有被饿死的3000多万农民,至今没有&说法&。 
我查阅了七八种现当代大学历史教材,全是&非正常死亡&--连他们的死因都这样讳莫如深,云里雾里,遑论补偿。中学历史教科书则压根儿没提饿死人一事。这是本世纪最后一桩人间大不平。我撰文呼吁:要给3000多万冤魂一个&说法&,要给他们立传,要继这20年来的右派平反和老干部昭雪之后营造中国社会的第三个话语中心。 
翻历史旧帐为的是图新,接下来我写了《&养活&的含义是什么?》《种地算不算劳动》《农伤怎么就不算事故》《一国两制的老年》《老年农民多老才能卸套》《六一城市儿童节》等一系列文章。在&&养活&的含义&一文里:中国对外白皮书里老说中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我就问道:历史上饿死过3000多万,现实中尚有5000万吃不饱饭穿不上衣,如果这样的记录也可以叫&养活&,那么&养活&的底线是什么?如果不讲底线,全都饿死,全都吃不饱穿不暖,照样可以说是&养活了&。再说,究竟谁养活谁?是政府养活了老百姓,还是老百姓养活了政府? 
在《种地算不算劳动》里,我说:没有一人没有一处提到&劳动&时会排除种地这种劳动形式,可是在中国,起码有两处&劳动&不包括种地,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这两个&劳动&就不包括种地。不然的话,中国的劳动法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怎么就不保障种地这种劳动呢?工人在工厂被机器切掉手指头,叫工伤事故,干部像孔繁森出了事,叫因公负伤,都享有明确的保障之益,那么农民给庄稼喷药中毒死亡叫什么?没有谁把它当成应该享受一定保障的事故看待,天塌灾难也是独自一家承担。 
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他的劳动都由三部分构成:养活自己的,养老抚幼的,和养活社会的--农民完粮纳税就是养活社会呀!可是社会何尝回馈他们一分一毫?他们到老都像牲口一样不能卸套,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得完粮纳税,哪怕他们九十岁一百岁,照样按人头摊河工劳役。他们不仅不能像城市老人那样五六十退休,而且五六十以后还要继续像壮年一样完粮纳税分摊劳役,这是不折不扣的一国两制的老年。 
岂唯老年一国两制,您看挂中国字头的报纸(杂志),中国老年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儿童报,中国妇女报&&哪一家都名不副实,它们只不过是中国城市老年城市青年城市儿童城市妇女报而已。每年媒体上的六一儿童节报道,只不过是六一城市儿童节的报道罢了。 
一有节假日,媒体上各行各业都出来做秀,都出来得益卖乖,领导辛苦,教师辛苦,外交官辛苦,当兵光荣,记者光荣,警察光荣&&各行各业都拍电视剧自吹,各行各业都办电视综艺晚会夸功(操办者捞钱),只有农民最不辛苦,只有农民最不光荣!不然的话,怎么我就没有见过一部电视剧是感激农民的呢?怎就没见过一台电视晚会是农民做主角自夸自功的呢?上访告状哭诉无门的主体是农民,干了活拿不到工资谁想克扣谁克扣的主要是民工,中国失学的孩子主要是农家小儿女&&通过高考进入城市的农民之子,只顾在城市里奔个人出身,以便老了能多糟蹋一些稀缺的医疗卫生资源,无暇无心顾及农民。他们在各种政治考试中都回答得头头是道,人人平等,民主自由,可是却从来舍不得拿这些教科书上的文明理念去对照自己的父老乡亲。 
几年来,我这些回望所得陆续发表,引起广泛共鸣,《种地算不算劳动》还被日本的中文报纸转载。我还将一些回望所得寄赠给我认为有良心的一些知名人士和人代会的代表团。我没有得到过他们回信,我本不求谁鼓励;我也没有受农民委托,所以也不求谁的感戴,完全出于天良未泯,完全是出于一份道义责任。世纪初,梁漱溟先生为解救中国农民,想方设法跑到山东去尝试新村理想;世纪末,费孝通先生摩顶放踵&志在富民&,呼吁小城镇建设,皆源于一颗赤子之心。 
眼下,中国农民的许多法定权利仍然被践踏,另有更多的理应法定的权利尚未被法定。新世纪伊始,让我们踵武前贤,立足于自己的专业和本职,回望我们的农民爹娘,齐心协力清理收拾陈旧不公的一切。苏曼殊法师有句诗:&众生一日不成佛,我梦中宵有泪痕。&我感佩曼殊的大爱,可我不信归心向佛能普济众生,因为很明显,佛有2000多年了,可人类的苦难依旧!只是到了现代,在民主自由平等旗帜之下,才把人类的苦难降到最小。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 
此文系作者在2000年11月第十二届&国际科学和平周&中国活动中的一次发言。适逢两会,&三农问题&又成为举世谈论的焦点。而此焦点恰是作者自1997年以来一直系心系念、不吐不快的话题。于是,从较小的&切口&(公费医疗)步步深入、扩展、联系、对比、拉长,作者于司空见惯里窥见了重大的主题和惊人的&文眼&:另一种&一国两制&&&农民的劳动有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劳动&。进而提醒读者关注一个&事关重大&的&原则问题&。为世人提供一份笔者特有的视角和感悟。
因为&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关乎社会进程和文化前进的方向,所以尤其需要高屋建瓴的眼光,深邃犀利的思考。&从风月写出风云&,从&小事&论出&大理&,是杂文的&惯用伎俩&。从此文的思路和行文不难看出:有意地锻炼自己的&提升&能力、分析能力,于司空见惯中发现论题,在&距离感&的高度上&咬住&论点,是优秀杂文作者的基本功之一。
过去的事情我偏偏记得很牢。
音箱里&今儿个真高兴&唱得山响,音响店门旁蜷缩着一角半价书摊。我上前拿起一本《&文革&之谜》随手翻开,入目的黑体字是标题&张志新的喉管断了&,下面第一行分明写着:&公元日10时12分,年仅45岁的张志新&&&我当时心头一紧:整整20年了!
&风说,忘记她吧,/我已用尘土,/把罪恶埋葬!/雨说:忘记她吧,/我已用泪水,/把耻辱洗光!&是的,1993年出版的写&文革&的书,已经半价卖了,&历史陈迹&毕竟不如&拳头十枕头&畅销。然而,对于我和我的同龄人,书中的记载并不陌生--
&&他们让手上沾满革命者鲜血的老牌特务分子&管制&她,摧残她&&,挑动那些流氓犯、盗窃犯,无情地殴打、折磨她。&&4月4日,当属于英雄的最后一个黎明来到时&&没等张志新弄清是怎么回事,就被几个蹿上来的人按倒在水泥地上,头枕一块砖,强行切割了喉管。为了维持呼吸,就把一个三寸长小手指粗的不锈钢管插进气管里,再用线将连接钢管的金属片缝在刀口两边的肉上。张志新奋力反抗,剧痛已使她咬断舌尖,血水淌满了前胸。目睹这一惨状的一个监狱女管教员,当场吓得昏厥过去。&&
非但不陌生,我还清楚地记得张志新遇害的次日就是清明节,记得《诗刊》,1979年8月号封二上有伍必端的石版画张志新像,是据临刑前的照片制作的,张志新面容悲愤、轻蔑而沉静。下面是韩瀚的两行诗:&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同期《诗刊》上便有雷抒雁&六月七日夜不成寐,六月八日急就于曙光中&的长诗《小草在歌唱》。这首诗已进入几乎所有高校当代文学选本。读到:&我敢说:她不想死!/她有母亲:风烛残年/受不了这多悲伤!&老教授也老泪纵横,连连摇头,读不下去了。到&法律呵,/怎么变得这样苍白,苍白得象废纸一方。&讲台下则掌声雷动。
与此同时,诗人姚振函怒气冲天,说他想起了刘和珍君而大惑不解:&何以鲁迅先生的文章,能够写于&最黑暗的一天&之后的两个星期;而一个女共产党员的鲜血,竟整整封闭了四年!难道这就是半个世纪以来取得的一点长进吗?&
女诗人舒婷写出了她最不&朦胧&的诗《遗产--张志新烈士给女儿》,诗中以张志新的口气嘱咐着女儿:
是的,我还留下了悲伤,/但你不要哭泣。/夜半,你喊着&妈妈&/从梦中惊起/泪水在迷惘的小脸上/泻成清亮的小溪&&/孩子呵;抬头望望月亮吧!/她温柔而宁静地注视着你。/从今以后,生生死死,/她和你有一段永恒的距离。
写诗时,舒婷一定也哭了。
20年了。张志新的女儿林林也该是母亲了吧。恐怕没人比她更清楚清明节的滋味了。查厚厚的《历史上的今天》,4月4日有马丁&路德金遇难,布托被绞死,却不见&张志新&字样,我们甚至不知道她葬身何地,有没有墓碑或骨灰。
于是我又记起了老舍。老舍先生是没有骨灰的,他比张志新走得更早。日,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的年近七旬的老舍,在北京市文联和某派出所,再一次为&革命小将&--其中不少是女孩子--轮番毒打到深夜。次日,在太平湖公园雕塑般地坐了一整天之后,他把自己交给了湖水。八宝山公墓自然不会给一个&现行反革命&留下骨灰,去世之际身上只盖一领芦席的大作家,骨灰盒里存放的是他的眼镜和钢笔。据老舍之子舒乙回忆,当时火葬厂的人都说:&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一级的人,他这样被处理的是第一位&。
1986年暑假,我赴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参加一个研究生讲习班;随舒乙同志去了老舍故居&丹柿小院&,那是50年代老舍响应国家号召,自己买下的没有南房的&三合院&
。室内很低很潮。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老舍夫人、著名画家书法家胡挈青依然居住其中。可她确实颤巍地从屋里出来了,还说:&听舒乙说你们中间有从云南广西来的同志,路上好几天,你们真不容易!&大家的眼眶都湿润了。当时,我们还想去太平湖--老舍&舍身&的地方看一看,经询问才知道已经被推土机推平,盖成了地铁机务段,大家又只有叹气惋惜。前年秋天又去北北京开创作会,《中国现代诗》杂志要稿子。我想着老舍和傅雷,写了几句《中秋》:
     
那一夜月光出奇地好/我却总是咽不下月饼总是想哭总是怕梦见湖水血迹和绳索又总是梦见/二十七年了老舍呵傅雷&&那边月色可好?
的确,时间能让鲜红变成绯红以至于无色。如今给学生讲&伤痕文学&、&朦胧诗&,背景总得说上半天,讲到&忠字舞&、&语录歌&、打电话上车要先说&抓革命&,总机或售票员答&促生产&方可通话和上车,学生每每忍俊不禁,以为老师在表演幽默,我却常常被那些笑声所刺痛。一个满目悲剧的时代过后,却被后人视为喜剧,说明悲剧仍在继续。其实,导致刘少奇、陶铸、吴晗、张志新、老舍,傅雷以及不可胜数的千古奇冤的十年浩劫实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教训。其值得反省和忏悔的意义几乎不下于日本人侵略中国和二战时希特勒残杀犹太人。无奈我们是渐渐淡忘了一切,瞻前而不顾后,甚至清明不知何所祭。日本国却是百般抵赖,忽而参拜靖国神社,忽而修改教科书,直到去年,其环境厅长官樱内还说&与其说侵略战争,毋宁说所有亚洲国家托日本的福&,厚颜无已令人发指。无怪乎女作家张洁公然代表全国人民表达一个&卑微的愿望&于报端,让日本天皇到我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象征性地放一分钱硬币,以示某种歉意。
倒是当年的&轴心国&显示了正视现实的勇气。日--二战结束德国投降25周年之际,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勃兰特代表德意志民族和国家跪在华沙死难者碑前认罪、忏悔,大部分德国人举双手赞成。去年5月20日,德国联邦议会又通过法案,凡否认纳粹屠杀犹太人罪行者,一律判处3-5年徒刑。为此,去年清明时分,我也曾写下这样几句:
   
六百万犹太厉鬼/轮番呼啸/腥红的指尖/撕裂历史/撕裂尸坑十八吋厚的人油/跃入尘世/于每一个月白风清之夜/咿咿呀呀地呜咽//万籁俱寂/莱茵河沉重如往事/勃兰特总理/在冤魂围困中/你已跪了二十四年了么?/你将跪到/地球上最后那个五月八日么?//让我们也缓缓下跪吧,朋友/跪二十八年/为老舍傅雷/和每一个痉挛的五月十六/别耽心忏悔的热泪/打湿美丽的清明时节。
很惭愧,去年的此际我并没有记起张志新,愿她65岁的灵魂原谅我。
(《文论报》日)
本文的特点在于强烈的政治激情与行文的诗情的结合。巴金老人的那句&过去的事情我偏偏记得很牢&一句是总括,也是警醒。
正因为正义感是抒情主人公人格的显现,是杂文的脊梁,是故于&文气&中更为重要。文章自&清明&开始,以&清明&作结,由张志新和老舍、傅雷之死上升到&如何对待历史悲剧&、&一个满目悲剧的时代过后,却被人视为喜剧,说明悲剧仍在继续&的思考,使文字显示出明显的历史感和社会学的厚度。
激情即诗情,杂文中所穿插的触目惊心的史料以及韩瀚、舒婷、姚振函等人的诗歌与作者因时而发的一诗句表现出来的慨叹相得益彰,加强了文字的张力和感染力。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但是疲惫的种猪往往摆出一种肉猪(肉猪是阉过的)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势,死活不肯跳到母猪背上去。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但有些母猪却要把猪崽儿吃掉。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下谈到的一只猪有些与众不同。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从名分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它也是我的宠儿--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该劁掉。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对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我估计它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猪去了。我们这里也有母猪,都关在圈里,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脏又臭,它对它们不感兴趣;村寨里的母猪好看一些。它有很多精彩的事迹,但我喂猪的时间短,知道得有限,索性就不写了。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说,这猪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如前所述,这位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我想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假如学会了,我们就可以做倾心之谈。但这不能怪它。人和猪的音色差得太远了。 
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坦白地说,这不能全怪猪兄,它毕竟不是锅炉,叫起来和汽笛还有些区别,但老乡们却硬说听不出来。领导上因此开了一个会,把它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会议的精神我已经知道了,但我不为它担忧&&因为假如专政是指绳索和杀猪刀的话,那是一点门都没有的。以前的领导也不是没试过,一百人也这不住它。狗也没用:猪兄跑起来像颗鱼雷,能把狗撞出一丈开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手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总之,我在一边看着。猪兄的镇定使我佩服之极: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这样,拿手枪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头都会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朱铁志编选《中国当代杂文经典》288-291页,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笔下的&猪兄&&拟人化&,读到结尾,你会发现:那头猪原本就是一个&人&&&一类人,一类&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的叛逆者。王小波的杂文每每雕锼而出,以深刻的思想见长&&那&长出了獠牙&的&猪兄&对于人类的不信任和警惕,正是作者对于罪恶时代的控诉。
本文的深入思索是以机智诡谲的微笑实现的。这微笑作为理解,是一种与动物共处的亲切感&&也因此愈发见得大浩劫中人心之远;出为讽刺,更是对于一个时代的嘲弄与控诉。作者以稍显&夸张&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杂文写作中,深刻、多变、机智的笔调更有利于表达深厚的内涵。
中国动物各阶级分析
阶级无往不在,中国的动物也是分阶段的。你信不信?你不信,我信。 
动物之中,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是动物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动物社会各阶级作一个大概的分析。 
龙和凤是动物界最高的统治阶级,其地位甚至要高过人间的皇帝和皇后。中国的皇帝要着龙袍,皇后要戴凤冠,这都是帝王借龙凤的光,是对龙凤的迷信,是对龙凤的崇拜,这也和歌迷要把歌星的尊容印在T恤上、&文革&中大家要戴毛主席像章是一样的道理。至于皇帝的相貌叫龙颜、皇帝的风度叫龙章、皇帝的宝座叫龙椅、皇帝的子孙叫龙孙、皇帝未即位时叫龙潜、皇帝死了叫龙驭宾天等等,都是迷信的升级,都是崇拜的泛化。 
大象是宰相,这有中国象棋为证,黑子是&象&,红子是&相&,权力相等,级别一样,可见&象&便是&相&,是相国,是丞相。 
大家是文臣,老虎就是武将,所以只有说&虎将&的,没有人说&猫将&、&狗将&。这是陆军。在水军里,螃蟹是当将军的,虾是当兵的,所谓&虾兵蟹将&。 
以上都是统治阶级,是剥削阶级,它们始终站在帝国主义一边,是极端的反革命派。 
牛和马是贫下中农,是劳工阶级,它们是革命的主力军,是要革龙和凤的命,要造象和虎的反的。可惜牛和马至今也没有革命,千百年来一直在做牛做马,甚至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猴子呢?按照它们的经济地位及其革命的态度来分析,有点近似流氓无产者。它们在各地都有秘密组织,如在&花果山&等地,揭棒竖旗,占山为王。处置这一批猴爷,是动物社会的困难问题之一。它们很能勇敢争斗,今日欢呼孙大圣,金猴奋起千钧棒,都说明它们很有些造反精神,但也有破坏性,发此导得法,可以变成一种革命力量,一些人间的革命导师也并不讳言在自己身上有&猴气&,这样的坦言使人们对导师发动和领导的很多政治运动的破坏性就容易理解了。其实这也并不奇怪,恩格斯早就说过,人的身上至今还残留着兽性,所以世界有战争,有政治运动;我想人身上的兽性是政治仿生学的生物基础。 
蚂蚁是什么阶级?蚂蚁是&蚁民&,当然是草根阶级。虽属&群众&,但从来就不是真正的英雄。蚁民千万不要自作多情。所谓蚂蚁搬泰山,谁见过?那是神话,不足信。要真正地让&蚁民&当家作主,必须在动物社会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也不行,蚁民素质太差,大部分是文盲。 
蜜蜂的情况较为复杂,阶级分化严重。大多工蜂,终日辛劳,采花酿蜜;极少数雌蜂蜕化变质,当了女皇,脱离工农本色,作威作福,贪污腐化,专制独裁;另有部分雌蜂,因追求刺激,贪图享乐,最根本的还是受了西方蝴蝶的思想腐蚀,一并成了狂蜂浪蝶。但动物界不&扫黄&。 
对狗的争议最大,是友是敌,中外评价极不一致。但中国的狗绝对不是什么好东西,是地地道道的&狗东西&,它们或吠月,或吃屎,或拿耗子,形象极为不佳。总之,中国对狗的评价甚低,诸如,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几乎无一是处,连骂人都骂&你这狗日的&、&你这狗崽子&,可见狗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之坏。10年前,我在上海文化局讨论文人下海、以商养文。与会者有我一个同学,他在此之前已经以商养文,办了一个养狗场,成绩很大,令我敬佩。我在发言中毫无恶意地开了个玩笑。我说:&我们至今还在吃皇粮,是官养的,而你已经是狗养的了!&他听了很生气。如果他办的是养鸡场、养兔场,我说他是鸡养的、兔养的,他也许不会介意;说狗养的,他就生气,可见狗这个东西绝不是好东西。后来狗儿爷们或因丧家,或因落水,大都成了走狗,成了狗腿子,成了统治阶级的帮凶。不过也有时来运转,成了狗头军师的,成了幕僚,那是高级帮凶。 
西方的狗由于经济地位的不同,它们的阶级属性和中国的狗大不一样。西方的狗是宠物,它们已经进入西方的主流社会,彻底变修了。首先,西方的狗早已经不吃屎了,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狗性;它们吃罐头,有专门的狗食,营养极高。非但如此,美联社今年6月的一条电讯说:&纽约的狗享有和它们主人同等的福利,像鸡尾酒派对、豪华轿车、专职律师、私人医生、心理咨询、形象设计、美容美发以及修剪指甲&&不一而足。曼哈顿&RUN
SPOTING&的经理达西亚指出:&有时我觉得狗比它们的主人生活得还要好。&这家爱厌服务中心每天照料大约70只狗,依照狗的体形大小,收费15至19美元不等。史皮尔是&DOGGYSTYLE&狗专车的司机,每日戴着白手套驾着加长型的轿车接送狗儿,在曼哈顿来回一趟,并有20分钟的等候时间,索价40美元。& 
西方人将狗当作自己最好的好朋友。美国第一夫人是希拉里,美国的第一狗是BUDDY,这是一条小猎犬,BUDDY意译是伙伴的意思,音译可译为&把兄弟&和&把弟&,那克林顿自己就是&把兄&了。总统和狗称兄道弟,说明西方的狗不但享有充分的狗权,也享有人权。所以对中国动物的各阶级分析,不适合西方,国情不一样哟。 
(日《新民晚报》)
于幽默中讽刺是杂文的惯用手段,也是对作者的&智慧指数&要求较高的不大容易掌握的写作方法。
本文堪称借&物(动物)&抒情、借题发挥的佳作。文章洋洋洒洒却一气呵成,借形形色色的昆虫和动物,或讥刺历史、时事,或影射中外弊端,或故意地&刻毒&,或善意地提醒,名曰分析动物,实乃点评整个社会。以这种&寓庄于谐&的笔法写作,很容易收到以少胜多、意在言外、一波三折、迤逦不绝的效果。
而且,知识积累是杂文写作的重要环节,杂文作者之所以能够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一大原因就是因为脚下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根基,作者对于动物界和东西方文化的熟悉使其叙述与评点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充分显示出幽默作为&有情滑稽&的特色。
毛病吟   
魏明伦 
毛毛雨,微微风,病榻观书,一枕遐思。梦西苑病梅,叹东亚病夫,听刘天华老牌《病中吟》,淡淡忧愁,如烟,如雾,美在虚无缥缈间&& 
欣赏缥缈旋律,通感模糊语言。近年新名词轰炸,使人耳鸣目眩。例如弗晰逻辑,本是fuzzy
Logic的音译,一经汉化,即称模糊逻辑。推而广之,模糊数学,模糊集合,模糊概念,碓窝搅浆糊,一团混沌。这玩意儿岂是舶来专利品?我中华大国古已有之,足够编印《土产模糊语言大观》。其中最模糊、最玄妙、最典型、最普遍、最有中国特色、最最最者,当推&毛病&二字。 
语出徐咸《相马书》:&所谓毛病,为害最大也。&原意专指瘟丧马儿,后由老百姓二度创作,举凡五痨七伤,千疮百孔,红崩白浊,花柳麻风,一切不可名状之顽症,统称毛病。二字千钧,盖世无双,内涵悠悠,外延茫茫,说不清,道不明,摸不透,摆不脱,应用万物,普济众生,放之四海皆准。海可枯,石可烂,惟毛病万寿无疆。 
人吃五谷生百病,无论巨型圣人、巨型狂人、巨型罪人概莫能免。害病非耻辱,有病不瞒医,早治早愈,则不会堆积如毛。齐桓公青春壮志,匡天下,合诸侯,固一世之雄;暮年黄昏,闭塞言路,暗疾似牛毛丛生。草泽医人扁鹊四次忠告,老人家讳疾忌医,自信永远健康。待到围墙哀鸣&寡人有疾&,时日曷丧,妃子、世子、巨子抢椅子,动刀子,一群败家子,一副烂摊子,祸及孙子,责在老子,&寡人有罪&矣!历史悲剧老掉了牙,从略,换个新鲜节目吟哦&&不吟也罢,且为尊者讳。 
泱泱中华,扁鹊先生和彭大将军太少,我这种为尊者讳的角色太多,所以毛病总是治不彻底。试看当前下面官倒爷多为不倒翁:老子赋闲而不闲,妻子无权胜有权,条子无胫走千里,公子无本捞大钱。此风何处来?是洋人教唆?是今人首创?追本溯源,是否与老毛病有着千丝万缕内在联系?谓予不信,回忆十年浩劫&&谁家妻子枕边批条子?哪家老子幕后装瞎子?八亿人瞧这一家子,教出了多少两口子?&&夫妻店上行下效,裙带风源远流长,关系网盘根错节,剪不断,理还乱。当初侧重于权,今朝侧重于钱,乍看新弊端,实为后遗症。通货膨胀,根在史无前例经济长堤崩溃。人满之患,源在开国伊始批判识途老马。教育寒枪,非一日之寒,校舍茅屋早为秋风所破。脑体倒挂,难道是从今天挂起?穷老九几十年一贯遭受倒悬之灾&&大江东去,逝者如斯,留下数不清的苦果,让咱们这一届首脑,这一代人民共同咀嚼,毛病难治啊! 
难治不等于没治。十年改革,一句概括,功在医治毛病。尽管尚有弯弯绕绕、模模糊糊之处,但歧黄高手们青囊有效,慎用虎狼药,巧借海外方,电疗与气功结合,以保守疗法循序渐进,苦衷可谅,治绩可观。奈何吾国习惯敬神:惧瘟疫则供瘟神,疗疾病则盼神医,指望神手一挥,药到病除,遍地莺歌燕舞。殊不料神医也是凡人,妙手也有失手处。毛病如此深沉,一二疗程焉能根治?何况孕育难免呕吐,新生难免阵痛,一吐一痛,遂使期望过高之人大失所望。惶然,忿然,云山雾罩,因果关系颠倒,模糊概念产生,模糊逻辑一推,模糊集合于下--戴像章,哭祖庙,抬头望见北斗星,困难时想您方向明,三中全会不如&三面红旗&,改革不如&文革&,这十年不如那十年,治毛病不如害毛病&& 
老天爷,龙的传人毛病复发! 
我亦感染,两眼模糊,托远飞大雁,捎心儿回归--那是个什么年头?三面旗帜怎样染红?天下太&贫&,黎民长&瘦&,虽然少见涨价,而饿殍的数字从不公布。疯狂的节日像章伟哉,一像闪光万骨枯,圣人凡人皆悲剧。幸存者并非吹毛求疵,确实不堪回首,回首则毛骨悚然。 
青年不识毛病味,我辈应知毛病凶。平心而论,这日子比那日子好过,这一届比上一代开明。千般好处只举一条为证:如今是吟罢低盾有写处,好歹容许讲几句真话,不似毛病大发之时,文字狱,瓜蔓抄,像我这样一吟便会割断喉管。时代进步,标志在此。后退没有出路,还得向前继续治病,行吟而不卧床呻吟,风骚而不空发牢骚。何年根治?相信当代扁鹊有数,后世华陀增多,但愿吟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写出一部新陈代谢的助产优生喜脉案。 
1988年11月 
(《杂文选刊》1997年第11期)
于司空见惯中发现论题,紧紧&咬住&论点一&挖&而不可收,是优秀杂文作者的基本功之一。
本文的内容特点在于高屋建瓴,一针见血,仅仅用千余字的篇幅概括和解析了流传数千年的、&最模糊、最玄妙、最典型、最普遍、最有中国特色&的&毛病&:讳疾忌医。进而分析了这&毛病&源远流长、久治不癒的原因:&扁鹊先生和彭大将军太少,为尊者讳的角色太多&。
文章直面真实,秉笔直书,使得作者的正义感和使命感跃然纸上。
作为剧作家,作者在文字上把半文半百的短句与戏剧唱词的排比对仗杂糅,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古风式杂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回肠荡气,表现出较为深厚的文化功底。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沪港通交易成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