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经营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手册组织结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县级义务教育类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问题研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辽宁省县级义务教育类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问题研究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 浏览文章
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来源: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本站信息员 日期:日 访问次数:
来源:《延安工作》2011年第6期 作者:延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高峰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它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它与国家机关、企业、社团等实体组织并存。据统计全国有130多万个事业单位,从业人员近3000万。截止2010年底我市共有各类事业单位3633个,实有在职人员81145人。
&&& 一、事业单位现状及存在问题
&&& 建国以来,我国的各类事业单位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创造财富、促进就业、社会安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存在的许多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一)政事不分,事企不分
&&& 由于长期实行计划体制,国家在设立事业单位时或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中,将一些本应由政府部门承担的行政管理工作交由事业单位承担,许多事业单位形同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或附属机构,造成政事不分。一些本该由社会中介组织或企业承担的工作,政府却强加给事业单位承担,一些招待所、宾馆原本属于企业,却硬要定为事业性质,造成事企不分,机制不活。
&& (二)布局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社会效益低下
&&& 有的事业单位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设立时只着眼于抓好当前的某项工作,任务完成后也不及时撤销,各地区、各部门在机构设置上搞上下对口,左右看齐,从中央到地方都由政府部门设置并统管了各类事业单位,造成事业单位机构臃肿、重叠、条块分割,互相封闭的状态,各自为&政&,各行其&事&, 整体布局不合理,发展与需要相脱节,资源严重浪费,社会效益低下。
&& (三)人员数量膨胀过快,财政供给负担加重
&& &目前全国共有130多万个事业单位,人员规模近3000万人。其各项事业经费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30%以上。据有关专家测算,全国实际由财政供养的公务员和准公务员达5000多万,官民比例达到历史上最高1:26。延安是1:2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78年我国的行政成本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4.71%,到2003年上升为19.03%,行政成本增长了87倍,大大高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21倍)和GDP的增长(31倍)。日本为2.38%、美国为9.9%、法国为6.5%、英国为4.19%、韩国为5.06%。据资料统计,近几年仍以平均23%的速度继续增长。2010年底,我市财政总支出192.7亿元,其中:个人部分支出76.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40%。
&& (四)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生机与活力
&&& 由于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物,在人员管理上套用行政机关的办法,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举办单位大包大揽,事业单位长期依赖政府财政供养,没有面向社会自我发展的机制,缺乏生机与活力。在用人上,从领导到业务、后勤人员都由主管理部门任命和调动,单位既没有人权,又没财权。在收入分配上,多数单位实行&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贡献大小无区别,事业单位成了养&闲人&、&懒人&的地方。
&& (五)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滞后
&&&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编制就是法律&。但是,长期以来机构编制管理法律制度建设一直滞后,编制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宏观调控不力,机构编制难管理。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编制工作,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对事业机构编制的管理,《条例》规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拟定,报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但至今未见出台。现行管理体制是分级管理,地方各级政府都有事业机构编制的核定和审批权。全国事业单位编制没有总量控制,各地搞上下对口,左右看齐,造成机构编制严重膨胀。
&&& 当前,我国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事业单位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改革予以解决。
&&& 二、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坚持开拓创新、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着眼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意与行业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相衔接,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总体目标。按照中央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 三、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 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和整个社会和谐的大局。因此,我们既要坚持改革不动摇,又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一)根据事业单位职能和特点,实施分类改革,合理调整事业单位的布局
&&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事业单位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主要是指直接承担政府职能,为政府服务,根据国家法律和法规授权、受政府委托承担具体行政行为或提供行政支持,从事监管、资质认证、执法监督等活动的准行政组织的事业单位;第二类是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主要是指根据社会共同需要,承担公共事业发展职能,面向社会提供普遍服务和公益物品,涉及公众基本利益和政府职能,承办国家交办、提倡和鼓励发展的具有较强&公益性&事业任务,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的单位;第三类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主要是指面向特定社会群体专业性服务,承担中介沟通职能,为市场和企业服务,具有一定经营性和较强&私益性&的社会事业单位,从事服务、咨询、协调等活动。
&&& 对于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授权,未经批准,任何部门不得擅自将行政职能转移给事业单位承担。按照中央要求今后不再设立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对现有的要认真梳理职能,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相关行政机构,工作任务不足的要予以撤销或合并;对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可以调整为相关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
对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由于具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具备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参与市场竞争。因此,这类事业单位发展的方向是部分中介性机构可成为社会中介组织,逐步削减财政补贴,其他具有自我发展和经营能力的可实现企业化转制,与原行政主管部门脱钩,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工商登记,按照现有企业的制度要求,深化改革,实行政资分开、政企分开。
&&& 对于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政府应担负起管理和运作的主要责任。要强化公益属性,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建立和完善现代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建立财政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要合理规划布局,打破条块分割,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资源共享。
&& (二)理顺政事、事企关系,实现政事、事企分开
&& &1、合理划分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属事业单位职责。
&&& 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将主管部门所从事的应该由事业单位承担的技术性、服务性工作,要坚决予以下放;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的要求,重新界定行政许可事项和行政处罚事宜。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和执法职能依法移交行政部门或执法机构。将事业单位承办的经营实体,从事业单位中分离出去,明确投资主体和产权关系,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实现事企分开。通过净化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让事业单位专心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重回到&公共服务&这个基本属性上来。
&& &2、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对所属事业单位管理方式。
&&& 行政主管部门对所属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主要是政策引导、行业规划、标准规范、依法监督、管理好领导班子和党组织、监管国有资产和目标责任考核评估等,事业单位在符合国家政策及有关法律规定,保证完成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享有内部管理的自主权。事业单位改革重点要下放两方面权利:一是下放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编制数及人员结构比例之内可以自主确定一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聘任使用和内设机构负责人的任免。二是改革事业单位经费拨付形式。凡是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其经费直接由财政部门拨付,不再经过行政主管部门,使事业单位真正成为面向社会服务的独立法人。
&&& 3、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规范执法行为,实行行政综合执法。
&&& 对于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执法职能要根据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精神,进行清理整顿。组建相对独立、集中统一的行政执法机构,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改变过去多头执法、执法拢民、重权轻责,重审批轻管理的执法理念。实现政策制定与监督处罚相对分开,监督处罚与技术检验、检疫、监测相对分开。
&&& 4、规范事业单位名称,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
&&& 事业单位的名称要体现事业单位的特点,与党政机关、企业和社团名称相区别,一般称院、校、所、队、站、中心等。对于不规范的名称要予以纠正。对于挂行政机关牌子的要坚决予以撤销。要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规模、地位、作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指标,积极探索事业单位等级规模管理办法,逐步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
&& (三)严格执行机构编制标准,合理确定人员编制
&&&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行业编制标准,核定人员编制,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机构编制管理,合理控制事业编制总量,研究制定单位设置方案。明确事业单位的名称、机构规格、隶属关系、职责任务、人员编制及结构比例、内设机构、领导职数、经费预算形式等内容,规范事业单位的运作行为,控制人员盲目增长。要按照事业单位不同类型和经费自给能力,界定财政供给范围和确定财政供给形式,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动态调控机制,严格控制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数量,鼓励事业单位提高经费自给能力,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逐步向差额、自收自支、企业化的方向发展。
&& (四)配套推进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
&&& 事业单位改革涉及各个层面,要深化改革,必须与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改革相结合。以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为出发点,改革的目的不是简单地精简机构的人员,减轻财政负担,更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 1、人事制度改革
&& (1)改革事业单位领导任用方式,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要改变事业单位领导单一的委任制,在选拔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按照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分类管理,可实行委任、聘用或考任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各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行业要求,与所属单位法定代表人签定目标责任书,落实任务,夯实责任。并要实行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防止在推行聘用制中出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增强领导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
&& (2)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实行全员聘约化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基本内容。事业单位要破除干部终身制,引入竞争机制,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分类人事管理,依据编制管理办法分类设岗,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单位与职工的人事关系,明确单位、职工的义务和权利。改变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关系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
&& (3)建立符合事业单位性质和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这是事业单位新型用人制度的主要内容。事业单位要根据编制总量,制定科学合理、有利于事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岗位管理制度。依据编制管理办法分类设岗,把单位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岗位上,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权利和任职条件,以及相应的选聘、奖惩制度。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岗聘用,双向选择。
&& (4)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监督制度。在全面实施聘用的同时,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宏观管理和监督制度,依法保护事业单位和职工双方合法权益。人事聘用主体是各个事业单位,聘用中要坚持由单位领导、群众代表、专家和有关部门共同组成聘用领导机构的办法。进一步推进人事仲裁工作,认真做好事业单位和职工之间矛盾的调解和仲裁、制定出符合事业单位实际和比较规范的人员聘用实施办法。加强对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工作的监督管理,防止在人员聘任中出现违法乱纪、任人唯亲的不良现象,使聘任真正体现&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保障事业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 (5)建立事业单位分配激励机制。事业单位分配制度的改革,要根据单位性质和特点,按照&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不同类型的单位可实行不同的工资分配办法,将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扩大单位的分配自主权。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关键和特殊岗位倾斜,向生产、经营一线倾斜,充分体现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自主分配机制。
&&& 2、财务制度改革
&& &改革事业单位经费预算方式,按照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预算形式。逐步将按编制人员拨付工资的办法改变为按事业项目预算经费,即采取政府&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办法。对非盈利型事业单位,财政按承担任务及项目的预算经费。湖北省对乡镇事业单位工作经费采取政府&买服务&的方式付费,将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经费通过竞标方式确定经费数额,工作质量达到要求验收后再付清费用;对具有经营创收条件的事业单位,鼓励其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经营收入&(包括项目费)纳入单位预算,不足部分财政给予适当补贴。
&& (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 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重大系统的改革,因此,我们在进行事业单位改革时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第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要实现事业单位运行的法制化和民主化,确保社会事业改革的顺利实施及改革成果的稳定,法律与法规建设极为重要。从我国现实的情况看,有关法律法规建设仍相对滞后。应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尽快建立并逐步完善机构编制法、财政预算法、劳动合同法、仲裁法等各种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第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我国事业单位从业人中数目之多,利益牵扯之大,能否审慎协调诸多利益群体和相关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改革的成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工伤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要统筹兼顾、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相关政策,注意制度的连续与衔接性,解决体制性障碍,体现过度性,做好必要的保障,确保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平稳健康地发展。  摘要:基层事业单位根据要求制定了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于基层事业单位力量的薄弱,造成内部控制失效。本文从基层事业单位内"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析基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基层事业单位根据要求制定了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于基层事业单位力量的薄弱,造成内部控制失效。本文从基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中国论文网 /3/view-6066504.htm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内部控制是一种以预防为主,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提高管理效果及效率的现代管理制度。内部控制也是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事业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建立的保障系统,它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控制监督等要素组成,并体现为与行政、管理、财务和会计系统融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政策、程序和措施等,是事业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   建立和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是保障单位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本单位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至关重要。   一、基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观念不强   大多数基层事业单位负责人对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内部控制观念,内控意识淡薄,重业务和事业的发展,看淡内部管理,甚至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认为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与自己毫无关系。虽然也制定了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忽略了其执行情况及执行效果,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大多数事业单位也根据上级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了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只是限于照搬照抄,没有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符合本单位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操作性不强,不能满足本单位管理的需要。   (三)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有待提高,内控的业务流程执行不畅   基层事业单位根据上级的要求和有关会议精神,制定了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制责任书、财务内控制度汇编、资金资产管理业务流程图、资金资产管理领域廉政风险防控制报告等。由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有限、人员紧张、但管理任务重等原因,经常出现一人多岗现象,不相容职务难以分开,导致职责不明,难以保证内部牵制的实现。导致内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   (四)缺少内部监督机构   大多数基层事业单位缺少必要的约束机制,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即使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也是在纪检监察的领导下,缺乏独立性。由于新形式下事业单位现代管理理念的建立,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已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无法保障内部控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基层事业单位建立一个独立的内部监督机构势在必行。   (五)缺乏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考核及奖惩机制   由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在处理问题上一贯遵循习惯作法,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诸多缺陷,特别是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对基层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顺利执行需要有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考核及奖惩机制做保障,因此对于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考核及奖惩机制无从谈起。   二、完善基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识   按照《会计法》和《内部控制基础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要加强对单位负责人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在理解和掌握内部控制制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提高对单位内部控制度的建设。同时也要加强对全体职工的培训,使全体职工明确自己的职责,明白哪些是自己应该做的,哪些是自己不应该做的,从而提高全体人员的内控意识,从而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开辟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二)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制度体系来支持和保证。基层事业单位应成立一个内部控制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学习内部控制五要素,根据财政部财会[2012]21号文件《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文件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单位管理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运行环境的学习研究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环境主要是完善管理层结构设置及权责分配问题,并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2、要加强对事业单位关键控制点的风险评估   基层事业单位应该有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对事业单位管理活动中关键控制点进行风险评估,同时要制定防范风险的应急预案,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   3、及时完善业务层面的控制点   对于业务层面的控制主要有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及绩效考评控制等。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基层事业单位在设计内部控制系统时,首先要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明确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授权审批控制。基层事业单位在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应规定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另外要严格控制特别授权的程序,特别是对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会计控制系统控制。基层事业单位在设置会计控制系统控制时要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建立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使之相互监督和制约。要特别注意会计和出纳不能由一人担任,支票和印鉴不能由一人保存,所有印鉴也不能由一人保管等。   财产保护控制。基层事业单位在进行财产保护控制时,应做到:妥善保管财产记录和实物。对重要的文件要有备份;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对货币资金、有价证券、贵重物品、存货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由专人保管。
  预算控制。基层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控制环节时要把握:编制预算要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预算执行要严格按预算批复,没有预算坚决不支付;预算执行过程要有监督;对预算差异要及时分析、并及时调整;对预算执行的结果要进行考核,对于业绩好的要进行奖励。   此外,还应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重大风险的标准,制订应急预案。   4、加强基层事业单位的信息与沟通   事业单位应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相关的信息, 通过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制度,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单位内部各管理层、各部门等有关人员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重要信息要及时传给管理层。   (三)加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使内控的业务流程执行畅通   基层管理单位要使内部控制顺利进行,首先要加强学习,充分了解和认识内部控制对单位正常运行的重要性;其次开展关于对内部控制业务流程的知识竞赛,使全体职工熟练掌屋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再次要坚决执行内部控制的业务流程,不能因单位人员少而疏忽大意,对单位关键控制点的责任要明确到具体人,并与年终考核相挂钩。   (四)建立内部监督机构   基层事业单位要成立一个内部控制管理领导小组,认真学习内部控制的内容,定期不定期地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评测,对内部控制评测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修订,保障内部控制的执行。同时内部控制管理领导小组也要对内外部的审计决定及审计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绩效考评体系   事业单位应充分运用内外部审计监督、内部控制领导小组、财务的监督力量,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并通过建立合适的考核方案和科学的考核体系、客观、公正地进行综全评价。将考核结果与部门人员的奖惩紧密联系起来,为干部业绩考评和任免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从而保证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合规性,激励与促进全体职工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我国基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还存在不足,基层事业单位必须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有效实施,同时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评测,与时俱进,对存在的缺陷要及时修正,以促进基层事业单位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亚平.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J].财务研究,2010年第18期:72-74   [2]杨晓华.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2010年第9期(中):115-116   [3]穆冬枚,陈伟.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与思考[J].会计师,2009年第5期:82-82   [4]赵品春.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交通财会,2012年第1期:71-76   [5]周圆,宗新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6年第1期下半月:33-34   [6]闫丽莉.探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0年第3期:90-9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