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哪些血透信息系统有哪些公司

透析三大国有企业 石化信息化摒弃拿来主义
转载自:支点网&&&&
编辑:问天&&
  8月7日~8日,2006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信息化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标志着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工作全面启动。来自各界代表共200余名出席了会议,就“十五”期间行业信息化成就、工作规划以及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从整体来看,很多石化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在规划过程和资金投入上都存在着“重硬轻软”、“重技术轻信息”、“重概念轻应用”的问题。
  石油和化工(以下简称石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很大成绩。数据库系统由最初的数据文件系统微机版的桌面数据库系统,发展到目前以大、中型服务器为主要硬件平台的大型关系数据库系统; 而网络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也已经较为完善,并在大中型石化骨干企业、不同水平的生产过程中实现了自动控制,小型石化骨干企业的主要产品的主要流程已经采用流程控制系统和低成本自动化成套技术。
  “不过,石化行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企业的发展很不平衡,不同规模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伟才这样认为。
  从整体来看,很多石化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在规划过程中、资金投入上都存在着重硬轻软、重技术轻信息、重概念轻应用的问题。企业在信息化工作的观念上落后于当前形势的发展,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上与企业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协调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再有,石化行业信息化尚未形成完善的数据库群,信息共享水平较低,即使在自动化水平较高的企业中,“自动化孤岛”、“信息孤岛”问题也很突出,信息不能在企业内被有效传输和利用。就网络和数据库两大支撑技术而言,网络技术应用实际上还只处于“联通”的程度,离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信息化差距很大。而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的应用才刚刚开始。
  中石油聚焦主营业务
  据了解,在200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完成了《中国石油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其中两个子项目——地球科学与钻井系统(简称A1)、上游生产信息系统(简称A2)已经启动。地球科学与钻井系统面向油气勘探开发综合研究业务,以数据资产管理中心为核心,辅助勘探开发项目规划与决策; 上游生产信息系统面向勘探开发生产动态管理业务,辅助勘探开发生产经营管理决策。A1、A2与ERP系统将是未来几年内中国石油要统一推广的三大系统。
  吉林石油集团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姚斌介绍说: “与炼油和化工企业不同,油田是没有围墙的工厂。油田涉及的业务比较分散,横跨地域较广,信息化的工作相对比较复杂。”
  就拿钻井来说,钻井施工是个复杂的过程,施工现场一般又远离生产指挥机关。过去指挥机关要想实时了解现场情况并做出决策,除了通过电台、电话外,必须亲赴现场,否则在钻探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实时数据,有关部门只能在第二天甚至完井后从电子报表或书面报表中得到,直接影响了管理工作效率。(譬如,为了及时获得实时数据,一口重点井现场,往往车水马龙,不仅给现场作业带来极大麻烦,而且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为此,大港油田集团公司在2004年应用了远程传输技术,通过远程实时监控、传输井场数据,指挥机关可以及时掌握钻井动态,实现了几代石油人的梦想。
  “近20年来中石油的信息化工作主要集中在石油勘探和开发的主营业务上面,我们的ERP项目正在筹划中,但是放在了后头,不像中石化放得那么靠前,这也是中石油和中石化在信息化战略上的差异。”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数据中心科长谭向农说。
  对于石化行业“生物链”的上游——勘探与开发者而言,数据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信息化管理应当以数据为核心。新疆油田的信息化建设最早可以追述到20世纪70年代,经过2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在石油的勘探和开发上有比较齐全的数据中心。
  尽管如此,谭向农依然认为,目前国内大型石油企业从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在软件开发上要落后国际先进水平5年左右的时间,在数据规划、数据资源管理上至少要落后国际先进水平近10年的时间。   中石化以ERP为主线
  2000年10月,中国石化在香港、纽约、伦敦成功上市,中国石化要不断地深化改革,建立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与机制,改革需要信息化推动,改革形成的新体制的运行需要信息化来支撑。为此,中国石化提出了以ERP为主线的信息化建设基本思路。2001年,制定了《中国石化ERP系统总体规划》; 2002年开始在4家企业进行ERP试点; 2003年在炼化、销售企业推广,同时在油田企业试点; 2004年全面推广; 到今年3月,已经有49家企业ERP系统上线运行,总部应用开始启动。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化化纤和化纤原料生产基地,是中国石化首批试点企业。仪征化纤股份公司信息中心主任陆佳介绍说: 近几年,仪化公司以ERP为主线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信息技术应用已经由业务应用层逐步向业务核心层进行渗透,为建立以ERP为核心的集生产控制、业务管理和决策支持于一体的三层构架的信息技术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初步形成了具有仪化特色的企业信息化系统。
  众所周知,ERP项目的实施具有规模庞大、功能复杂、风险高等特点,因此,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靠“拿来主义”就能够成功的。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在ERP项目的实施中就历经挫折: 据相关业内人士介绍,由于领导的信息化意识比较强,公司从1998年便开始做ERP项目,但是第一次尝试就失败了。当时通过招标比较,该公司选择了北京的一家IT公司(现在这家公司早已倒闭了)。当时,在实施ERP项目之前,公司有些业务流程是员工自己出报表,然后领导签字,这中间并没有第三者审核环节。而建设ERP项目过程中,中标的IT公司并没有对其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调研,故没有发现这一特点。系统上线之后,要求必须有审核环节,这就导致员工自己出报表自己审核,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不得不重新修改系统。诸如此类的系统改动还有很多,最后的结果就是系统不能再改,宣告失败。
  中海油突出IT治理
  “要在信息化建设中加强以IT治理为重点,促进集团价值最大化。”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信息管理部系统与应用管理经理陈溯这样认为,并且指出上述观点就是中海油的信息化工作指导思想。中海油从2003年12月开始组织基于流程的ITIL(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项目建设,在IT治理上迈出了第一步,并通过2年半的实施,建立起了一整套管理体系。
  ITIL侧重于服务质量和用户增值,描述了大量IT服务的基本流程,把在IT管理方面最好的方法和实践经验总结起来,形成规范,为企业的IT部门提供一套从计划、研发、实施到运维的标准方法。
  因此,中海油实现了基于ITIL系统的信息系统三级运维体系,完成了从技术管理到流程管理、再至服务管理的管理方式的转变,跨越了从技术导向到用户需求和服务为导向的观念转变。
  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源于中海油在ITIL项目上起步比较早,当时很多厂商也讲不清楚ITIL到底应该怎么做,只能靠公司自己摸索。“比如公司的资产方案很清晰,但是当资产和事件、问题关联起来之后,再做一些主动性的管理难度就比较大,这其中既有人的因素、也有流程的因素、还有如何正确使用一些电子工具的问题。”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信息技术中心通信网络管理经理郭强这样认为,同时,ITIL项目在实施和应用中的难点也表现在: ITIL本身比较概念化,如何把ITIL的理念具体地体现在日常业务和工作中是关键所在。此外,ITIL还有一些很理想的管理工具,比如问题管理,这些在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
  今年中海油开始了基于ISO20000的认证,预计在年底完成,这将为SOX(Sarbanes-OxleyAct,简称SOX法案)审计打下扎实基础。   展望“十一五”规划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未来五年的信息化工作如何展开?这个问题切实地摆在了每个石化人面前。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信息管理部副总经理王同良指出: “集团重组改制以来,在信息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今后 信息化建设将由以信息基础设施和基本应用建设为主,向以完善基础设施和建设管理应用系统为主转变。”
  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系统管理部副主任齐学忠认为: “‘十一五’期间要以ERP建设为主线,深化ERP应用,完成ERP系统在全部企业的推广实施,建立中国石化统一的经营管理平台。”
  无论是怎样的信息化工作思路,要想成功推广试点、深化应用,就要总结当前试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解决在试点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打通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是一个困扰IT从业人员多年的问题,这点在石化行业也不例外。
  举例而言,海洋化工制造业信息系统的应用层内部与应用层之间存在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岛。在过程自动化层面的应用与石化企业相比较有一定的差距,先进控制和优化控制几乎是空白; 管理执行层(MES层)只有零零散散的应用,没有起到上下数据传输的纽带作用,也没有发挥核心应用应有的效益; 以ERP为中心的经营计划层的应用由于缺乏底层和核心层数据的支持而收效甚微。
  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主管陈家美分析海化集团信息孤岛现象时指出,“首先是主导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之间的断层,生产过程的关键数据不能及时准确地流向管理层,控制和管理是各自的信息孤岛。导致在管理层面反映的数据,出现客观数据少、人为数据多的现象,使管理层的生产数据失真; 第二是在管理与供销之间,财务管理、销售管理和供应管理彼此之间也是信息孤岛,容易造成较大数额的呆账、坏账; 第三是在产品和客户之间,由于缺乏现代化手段支撑,无法实现大产品大服务的目标,甚至导致客户流失。”
  仪征化纤股份公司信息中心主任陆佳在谈到信息孤岛问题时认为,“实时数据库可以衔接业务管理层与生产控制层,是企业信息化三层构架中衔接业务管理层和生产控制层的关键项目,是ERP系统的主要数据来源和基础,建设实时数据库是解决信息孤岛现象的关键。”
  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课题,提出了海洋化工集成制造“管、控、营”一体化思路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利用国产工具软件对产品三个层面实施信息资源规划,实现系统数据共享功能集成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遵从统一一致的指导思想,制定三个层面应用系统共同接受的数据标准。解决实时数据库、关系数据库和文本数据库的数据通信和集成技术,建立过程控制层、管理执行层、经营计划层应用的数据结合点。
  抓好一把手工程
  大家知道,一个重大项目的成功与否,一把手脱不了干系,信息化建设工程就是如此。
  首先,ERP建设就是一个一把手工程。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ERP系统的实施是一个关系到企业发展全局和深层变革的重大管理工程,建设过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没有一把手的责任到位,ERP系统的实施将会阻力重重。
  譬如,仪征化纤公司就是成立了一把手挂帅的,各二级单位、部门一把手参加的ERP项目领导小组,在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规划设计、现场实施和上线运行的各个阶段,充分体现一把手对重大问题的“即时决策”和对关键环节的“即时推动”。
  但是,部分石化企业代表表达了另一种声音: ERP是一把手工程不假,但是我们公司的“一把手”不懂IT,主意天天变,计划天天改。所以说,“一把手”应该在项目初期统一协作、统一规划时发挥作用,而在后期实施时就不必参与过多。   第二,ERP建设应当以业务部门为主导。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炼油化工规划研究所室主任刘一心认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其主要工作思路应该是为信息系统建设要为公司业务服务,不能靠领导和IT部门一厢情愿,应该由业务部门主导,要非常了解自己的业务基础,哪些业务适合信息系统实现,哪些则不是。
  “实际建设中,不是说按照ERP或者ITIL的原则不走样的照搬建设就好,从本质上来看它们只是一个方向和指引,业务才是核心。”郭强说。
  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信息中心主任何耀武回忆说: “当时我们就坚持让业务部门领导统管ERP项目,业务部门提需求,IT部门来实现。”
  第三,信息化建设要统一认识、统一规划。
  陈家美认为,“从分析形成信息孤岛的原因来看,首先是原来受认识水平和应用范围所限,从没有考虑较大范围的系统功能集成; 其次考虑使用信息化手段时往往站在本部门、本单位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实施信息化应用系统,容易造成层面之间的信息孤岛; 三是现在的企业信息化合作商或系统开发商,还没有同时涵盖三个层面的应用系统和开发能力,大多针对某一个层面的应用居多; 四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认识不够,仅就眼前的应用而准备数据,长效的基础性的数据开发没有得到重视。”
  尽管统一认识至关重要,但实现有难度。刘一心认为,“要做到统一认识难度很大,比如领导和员工上下观念的统一、各部门之间利益的统一、业务部门与IT部门认识的统一、上下游企业规划的统一等等。”
  第四,注重人才培养,实现长期运维和长效改进。
  郭强分析到,“ERP工程庞大,结构复杂,随着建设的逐渐深入,我们越发感觉到人才是一个短板,尤其是在关键岗位、关键环节上缺乏挑大梁的IT人才。虽然我们通过培训,大家理论上理解了,但是很多时候实施难,发现的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难题。”
  刘一心也有同样的看法: 信息化不是“建”出来的,而是“用”出来的,可是“谁”来用呢?工程建设时我们依靠国外咨询公司和国外工程师协助,项目结束后国外专家走人了,留给我们一个最大的问题——信息系统的长期运维和可持续改造,这些关系到我们的投入能否收到应有的效益,遗憾的是,我们恰恰缺乏这样的人才。
  第五,国产软件备受期待。
  一个非常遗憾的事实是,在ERP项目中,国外软件占据了大部分的份额。
  中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信息研究所所长金坤认为,“由于小企业投入少,利润低,往往得不到大型软件公司的重视。拿个软件来就让我们用,很显然,系统实用性不强,应用效果特别不好。因此,非常希望国内的软件厂商能够多关注小企业,尤其是国营的中小企业。”
  面对国外软件大行其道,而信息化程度迟迟得不到明显提高的问题,行业人士分析说,目前,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时往往急功近利、推进过快,对国外的软件采取拿来主义,结果出现投入很大、效益不高、系统应用水平低的现象,软件开发集成度差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要把国外软件拿过来集成再造、引进吸收再创新; 另一方面,面对广阔的市场,国内IT企业应当迅速成长起来,发挥本土企业优势,为石油石化企业打造适用性更强、成本更低的信息系统。
图1 ERP应用情况
图2 OA应用现状
图3 曾发生过的安全事故
  评论:确保企业信息安全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赵战生就明确地指出: 信息化建到哪里,安全保障就应该跟到哪里。然而在石化行业,信息安全建设的总体情况却不容乐观。对于数据恢复业务而言,有研究显示: 只有5%的石化单位拥有或在建灾难备份系统,63%的单位处在规划中,此外还有32%的单位尚未考虑灾难备份系统的建设。
  2000年,中海油进行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随后上线了应用系统。当时IT部门主要负责账号管理、权限管理、系统打补丁等日常管理工作,但后来系统逐渐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比如病毒、甚至系统崩溃。郭强介绍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2003年中海油在总部做试点,上线了安全管理项目,包括安全管理规范、安全管理框架、软硬件安全管理等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并增加了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到2005年左右开始安全管理系统的推广工作,搭建起整个集团的安全防护体系。“中海油的经验就是安全管理要总体规划,要形成各体系集中上线。”
  以前吉林油田各采油厂之间的网络架构采用微波技术,现在吉林油田的38个局域网主干通道采用光缆连接,油田拥有自己的通信公司,各局域网之间通过信息中心互联。油田中心网的安全方面,在互联网出口设置防火墙,内部网络采用物理网闸,统一采用业内权威的杀毒软件。但是吉林石油集团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姚斌依然觉得: 我们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对油田内网威胁最大的还是病毒和黑客的攻击。
  “而与国外企业交流发现,国外专家句句不离企业的机密数据。”说到信息安全,刘一心感触颇深: 如果机密数据仅仅放在企业内部资料上,那么安全性还相对较高。但是随着信息系统的建设,内部企业间的生产信息互相交换共享,机密数据上网之后的安全性越发让人担心。另一方面,总部下达的五年工作规划都是刚性指标,一旦泄露,对方将对我们未来五年的情况了如指掌。
  其实企业的安全问题是多方面的,对于内网管理、内网监控是时下一个热点话题。目前比较突出的是政治安全。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信息中心主任何耀武介绍说,如果有个别员工用企业内部网访问非法网站,触犯了法律,这时我们就需要配合公安部门进行调查。这时的问题就跨越了信息安全问题,但它是源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不完善造成的。而且,由于企业正处在变革期,企业自身内容安全方面也属于安全管理范畴内的问题。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内部信息安全问题应该跟信息化建设一起考虑,做到统一规划,成体系建设。网站颜色:
公司财务舞弊现象的透析
公司财务舞弊现象的透析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乃至世界范围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日益活跃,给投资者及相关财务信息使用者带来了严重损失,也给资本市场带来很大冲击。应从多视角****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总结其舞弊手段,制止并减少财务舞弊行为。 [关键词]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机制;资产重组职业道德
一、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常用手段
财务舞弊是指财务造假主体在会计信息加工处理和报告过程中,为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采用欺骗性手段故意谎报重要性质和实质性财务事实的违法、违纪行为。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经历了从公开到隐蔽,从单一到多样,从集中在期末的舞弊到连续、均匀、系统的舞弊,从真账假作到假账真作的过程。
1. 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舞弊。由于同一交易或事项往往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加之中国的具体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到企业核算的方方面面,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就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更来操纵利润,粉饰经营业绩。(1)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借款所发生的利息费用、汇兑损益及相关的金融机构手续费,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与长期资产购置无关的借款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待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然而,不少上市公司就通过滥用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来调节利润。(2)选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对长期投资的核算作了详细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满足一定条件时,如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权益法;反之则采用成本法。但很多公司在这两种方法上做起了文章,当被投资公司盈利时,不该用权益法的投资也用权益法核算,当被投资公司亏损时,该用权益法核算的又改成成本法核算。(3)选用不当的折旧方法。延长折旧年限,由加速折旧法改为法,甚至不提折旧等虚增利润在实际操作中屡见不鲜。(4)选用不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上市公司为了利润最大化或平滑利润,通常在产品或资产的风险或报酬未完全转移之前就确认销售业务和其他资产的转让收入。(5)选用不当的合并政策。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相对应的是纳入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所以上市公司还常常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节利润。
2. 利用剥离与模拟等“会计创新”舞弊。剥离与模拟是与企业改制上市相伴而生的。在行政审批制下,由于实行“规模控制,限报家数”政策,股票发行额度成为十分稀缺的资源。企业通过激烈竞争拿到的股票发行额度往往与其资产规模不相匹配,只好将一部分经营业务和经营性资产剥离,或者进行局部改制,将原本不具有独立面向市场能力的生产线、车间或若干业务拼凑成一个上市公司,并通过模拟手段编制这些非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报表。剥离与模拟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功不可没,如果不允许剥离与模拟,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是不具备上市资格的,是无法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摆脱困境的。另一方面,剥离与模拟犹如“整容术”,通过将劣质资产、负债及相关的成本和潜亏剥离,便可轻而易举的将亏损企业模拟成盈利企业,剥离与模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 利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舞弊。从理论上说,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与财务舞弊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资产重组与关联交易确实以公允的价格定价,且在报表及附注中按会计准则的要求做了恰当的披露,则不会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但事实上,中国上市公司的很多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都采用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取决于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可以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这样资产重组与关联方交易就成为一种十分重要和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如广电股份、陕长岭、波导股份等。
4. 地方政府“援助”舞弊。目前,利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上市指标争取难度大、壳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地方政府往往不忍目睹上市指标作废,让已上市公司失去宝贵的筹资资格。于是有的地方政府纷纷向上市公司伸出“援助之手”,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的形式帮助上市公司实现一定的盈利目标,这些补贴往往数额巨大且缺乏正当理由。这种地方政府“援助”为不少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开了方便之门。
5. 虚构经济业务舞弊。(1)虚构销售。虚构销售业务是性质最为严重也最难以审查的舞弊方法之一。如以银广夏为**表的上市公司为了虚构销售业务往往从原始的销售合同开始就全套造假;黎明股份的虚构行为更是百密无疏,即通过与关联企业或非关联企业对开增值税****的形式,虚构购销业务,在回避增值税的情况下虚增收入和利润。(2)虚构资产评估。虚假的资产评估包括未经正规程序立项的资产评估、虚无资产评估和不恰当的评估。琼民源就对未具有完全产权的资产进行评估,确认巨额的资本公积。
二、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反思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不仅给投资者、债权人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公司形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1.治理机制的缺陷削蚀了防弊纠错的免疫能力。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是确保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内部制度安排,通常包括董事会运作效率和内部控制结构。然而,许多上市公司用于确保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公司治理机制存在致命缺陷。在中国上市公司目前的股权结构中,国家股、法人股占绝对比重(国家所有者长期缺位),中小投资者是证券市场上的弱势群体,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与管理层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另外,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内部董事占绝大多数,董事会结构不合理导致权力失衡。“内部控制人”,使得公司治理中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全丧失效力,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也损害了大股东自身的利益。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有助于防弊纠错,保护资产的安全,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目前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诸多内容非常原则,现实可操作性相对较差,规范的缺失与失效都会影响规范的有效性。再者,中国企业之间大量收购兼并,经营规模急剧膨胀,业务日趋复杂。许多高管人员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的思想,导致被收购兼并公司在管理体制、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人事政策等方面未能有效地与收购方实现整合与优化,弱化了组织控制和内部控制,为高管人员逾越内部控制和从事财务舞弊埋下了隐患。
2. 独立性和职业道德的缺失是导致重大审计失败的根源。如果说内部审计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第一道闸门,那么,独立审计就是防范重大会计差错和舞弊的最后一道防线。注册会计师要想避免审计失败与法律诉讼,最基本的是要苦练内功,注重知识更新与积累,加强个人职业道德与专业胜任能力。在执业过程中,一定要全面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客户管理层的品行、公司内部治理机构设置、财务人员所遭受的异常压力,当所审单位处于财务困难时期尤其是要被ST或PT时要予以特别关注,要有合理怀疑的思想、不迷信客户,时刻关注所审单位的变化和外界对其的反映,尤其要注重收集关键客户的信息,在发表审计意见时要慎之又慎,切勿为一时一己之利断送个人、事务所、甚至行业的前程!同时,对签字注册会计师及其家属实行财产申报制度,避免注册会计师通过不正当交易换取上市公司或庄家的不正当利益等审计寻租行为的发生;加强行业后续教育培训工作,将职业道德、诚信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使每一个投身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从业人员牢记中国国务院前总理朱*基提出的十六字准则:“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逐步摒弃“一夜暴富”的心理,逐步树立正确的从业价值观。
3. 不能只重视制度安排,而忽视全方位的诚信教育。证券市场是充满机会和诱惑的博弈场所,需要通过制度安排对参与者和监管者进行制约和威慑。而制度的先天性缺陷是无法遇见到现实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而不可能预先在有限的规则条文中一次性罗列所有需要遵循的条款。如果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和监管者不讲正直诚信,制度安排将显得苍白无力。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事件表明,诚信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注册会计师需要诚信教育,律师、证券分析师、投资银行、信用评估机构以及中小投资者等证券市场的参与者,政府官员、监管机构和新闻媒体等证券市场的监督者,也需要进行诚信教育。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在于真实地反映特定主体与其经济环境发生的经济关系。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财务会计所处环境的制约。如果不通过诚信教育净化会计环境,即使财务会计系统再完整,其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也必定被歪曲。当前,世界范围内不同程度的财务舞弊,都是诚信缺失的具体体现,都是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只有进行全方位、全社会的诚信教育,才能根除财务舞弊这一顽症。
4. 财务报表重述制度是财务舞弊行为的“照妖镜”,值得借鉴和推广。美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风暴使财务报表重述制度开始倍受关注。美国的财务报表重述制度规定,如果上市公司因舞弊、严重违反公认会计准则或发生重大会计差错,导致其过去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误导,一经发现,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有义务予以纠正,重新编制和公布纠正后的财务报表,并详细披露各种舞弊手法或重大差错对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的影响,以便让投资者和社会公众了解上市公司的舞弊伎俩、会计差错及其影响,评估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管理当局的正直诚信。从一定意义上讲,财务报表重述制度值得中国借鉴和推广。对于上市公司的弄虚作假,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应当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只有赋予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充分的知情权,要求上市公司充分披露其详细的财务信息,才可以使投资者掌握更多的证据,提高对造假者指控的胜诉机率,同时让社会公众认清造假者的真面目,加大造假者的社会成本。
5. 法务会计是治理财务舞弊的新利器。法务会计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它是因大量财务舞弊案件的出现而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职业。其中,“会计领域中的法务会计”已成为最热门的职业之一。它是将会计知识和法律领域的一些相关技巧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成为查找舞弊证据、在法庭上提供法律证据的一门新兴技术。国外的实践表明,法务会计是治理财务舞弊的新利器,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克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息系统包括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