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生命中国科学院上市公司合作的上市公司

2013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研发中心榜单
(排名先后按拼音顺序)
3M 中国研发中心
入选理由:作为3M在美国本土之外最大的研发中心,3M中国研发中心拥有3M全球第一家11万伏高压实验室、3M亚洲最大的NVH(汽车行业减震降噪)实验室等世界一流实验室,创新产品和创新技术产出量保持着每年10%的增长率,近几年新产品活力指数(新产品销售在过去5年中占销售额的比例)接近40%。研发横跨通讯、电子、电力、纳米技术、粘接剂、清洁能源技术、新材料等诸多领域。
ABB 中国研究院
入选理由:本土协作与全球一体化的双重创新模式,推动着ABB中国研究院的快速发展,也使它在ABB全球研发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ABB中国研究院参与或主导研发的世界首个双臂7轴机器人、最快的线路差动保护、大规模风电送出研究、新型绝缘材料、多端混合直流输电技术等都是全球领先的技术。
GE 中国研发中心
入选理由:作为多元化工业研究机构的代表,GE中国研发中心的实验室超过60个,其中有超过2万平方米的国际一流实验室,拥有各种世界前沿的大型研究设备,是国内极少数具有基础科学研究能力的企业研发中心之一,在医疗设备、污水处理、锅炉能效、燃料电池、照明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入选理由:华大基因是中国生命科学产业的一个奇迹,而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该公司规模庞大的研发中心。该中心拥有高通量测序、农业基因组学、基因检测、动物转基因、微生物传感器、分子育种等重要实验室,下属研究机构分布在中国、亚太、欧美多个国家和地区。华大基因的跨国协作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均为本土研发的翘楚,已成为世界最大和最具竞争力的基因组学研究机构之一。
卡特彼勒中国研发中心
入选理由:卡特彼勒中国研发中心近年来保持了极快的成长速度,成为卡特彼勒在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综合性研发中心。该中心提出并构建了研发创新的生态系统,将研发中心、测试验证基地、物流、供应链、高校及科研院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整合到研发生态体系中,并通过多国协同创新,大大提高研发效率。该中心还将新产品导入、5S管理模式、知识产权管理等创新管理模式引入中国,致力于全面提升中国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
沈阳机床设计研究院
入选理由:一家企业的设计研究院,却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正是这些不逊于一流学术研究机构的创新平台,让沈阳机床成功开发出了世界首台智能化数控机床,帮助制造业实现自动化、高速化、无人化加工,以及数字化的工厂管理。沈阳机床设计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解决了机床产业&中国制造&最核心的问题,使国产数控机床的生产成本降低50%以上,大大增强了中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陶氏化学上海研发中心
入选理由:陶氏化学上海研发中心是美国以外规模最大的陶氏研发中心,拥有80多个配备先进设备与技术的实验室,涵盖核心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支持等不同领域。作为陶氏化学的增长引擎之一,上海研发中心对陶氏亚太区的业务增长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并且该中心也积极参与中国本土的行业标准制定&&仅涂料部门,就参与制定10多个行业标准。2013年,陶氏化学上海研发中心还获得多项国家或行业奖项。
微软亚洲研究院
入选理由: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在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基础研究机构,研究方向遍及计算机基础研究的20多个方向,组建了人机交互、机器学习、移动与感知、自然语言计算、视觉计算等20个重要研究组。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培养本土创新人才方面也有突出表现,培养了多位IEEE院士及大量互联网精英,活跃在中国的IT产业,执教于中国一流大学,对中国IT产业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西门子中国研究院
入选理由:西门子中国研究院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7个实验室,是西门子的中央研发机构之一和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部分。西门子中国研究院利用西门子的全球创新优势,发展了一套横纵融合的创新体系,不断根据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开发出颠覆性的创新技术与产品。西门子中国研究院还大量吸纳来自西门子外部的优秀技术,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入选理由:作为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上市公司,中兴通讯在全球各地共设立18个研发机构,在技术创新与研发上连年保持高投入,这使得中兴通讯在4G、云计算、物联网、智能设备等高新技术领域获得了大量专利,全面覆盖英、法、德、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及新兴发展中国家,国际专利申请数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在中国和全球通讯与IT领域,中兴通讯都是一支快速崛起的创新力量。
单项奖榜单
2013 年度前瞻研发奖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
致力于下一代计算机、移动通信、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前瞻性研发,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可在设备间快速传递数据的雷电技术,这一成果被列为英特尔十年来得到成功转化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此外,由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独立做出的重要成果Edison――一个仅SD卡大小的计算平台,被誉为下一代智能终端的重磅武器,获得了2014年CES最佳创新奖,成为英特尔未来计算的战略产品。
2013 年度新锐创新奖
创办仅4年的小米,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专注于智能手机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移动通信终端与移动互联网曾经是两个领域,小米却成功地把两大领域整合在一起。小米将曾经深锁于高楼深院的研发工作,开放给大众、开放给用户、开放给发烧友。于是,有了小米的蚂蚁雄兵――百万草根研发人员,诞生了小米奇迹。
2013 年度本土推动奖
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
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是与美国、印度研发中心平行的全球重要研发中心,研发的产品涵盖了企业中间件、企业应用、数据库、系统和云等甲骨文全部核心产品。该中心广泛参与云计算、大数据、Web服务等行业标准的制定,并利用自身的全球化创新资源优势,带动中国相关行业标准的国际化。此外,该中心视人才为最大的财富,通过多项措施,帮助中国本土人才提升创新能力。
2013 年度社会责任奖
欧莱雅(中国)
欧莱雅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建立了全方位的研发平台,涵盖前沿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产品开发领域三大方向,并与中华医学会等本土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推动与毛发、皮肤相关的基础研究。欧莱雅中国还参与发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活动,表彰优秀青年女科学家,号召更多女性投身科学,为女性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13 年度可持续发展促进奖
杜邦中国研发中心
通过与中国本土企业、研究机构的协作创新,杜邦中国研发中心成功开发了涉及多元领新产品、新技术与新应用。强大的转化能力成为杜邦保持持续创新的源动力。在农业、生物科技、材料等诸多领域,杜邦中国研发中心运用先进技术降低能耗与温室气体排放,积极促进粮食与能源等发展难题的解决。
2013 年度可持续发展促进奖
博世技术中心
17个技术中心构成了博世中国的研发图景。更高的能效,更低的排放量,是博世中国约3 200名研发人员共同追求的目标。他们研制出的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在大幅降低汽车油耗的同时还能让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30% ~ 45%。同时,博世技术中心还参与了燃油标准、排放标准、安全技术标准等汽车产业标准的制定,推动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博世在环保研发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
媒体主编推荐奖
在2013年底开通的6条高铁路线中,首先上线的40列高速动车组全部由中国南车提供。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力机车研发制造基地,中国南车成为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技术走向全球市场的闪亮名片。同时,中国南车还致力于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研发,在构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水平的产品技术体系上的努力令人印象深刻。
IBM 中国研究院
IBM是全球创新领域的&常青树&,其中国研究院不仅在认知计算、云计算、物联网等方面的研发创新成果不断,在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高效商业转化上也值得同行借鉴。此外,IBM 中国研究院还与中国地方政府、大学和商业伙伴多方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的技术创新。
媒体推荐人
《第一财经日报》 秦朔
《财经》 苏琦
《光明日报》 夏欣
科技部主任
《中国经营报》 王立鹏
常务副总编
《经济参考报》 赵晶
特刊部主编
《南方周末》 朱力远
《新京报》 陈令山
国际新闻部主编
《中国工业报》徐向阳
机电采访部主任
《财经国家周刊》卞卓丹
《商界评论》 周云成
《壹读iRead》 林楚方
出品人兼主编
《企业观察报》 杜文
管理版主编
《江南晚报》 赵晓军
新浪网 闻进
雷锋网 林军
光明网 战钊
科教部副总监
光明网 崔珍妮
经济部总监
21CN网 席希
科技频道主编
财经频道主编
丹尼?希利斯
著名计算机科学家,互联网先驱,资深创业者和企业家
创新趋向全球化
&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一家公司或研究机构来创新,而是需要一个&生态系统&。&
沈阳机床总工程师
中国的创新故事
&企业不能因为追求高新技术而忽视市场,毕竟满足现实需求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西门子中国研究院院长
关注中国的极端需求
&如果能和现有技术有效结合,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就一定可以自下而上地孕育出颠覆性的创新。&
甲骨文全球集团副总裁
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
全球研发是一个整体
&中国最优秀学生的基本功已经不逊色于任何国家的同龄人,中国实际上已经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很多步。&
卡特彼勒产品开发和全球技术总监、卡特彼勒技术研发(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构建创新的生态系统
&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人才吸引和培养计划,卡特彼勒中国研发中心打造了完善的人才梯队,以实现中国研发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3M中国及香港研发副总裁
3M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
没有失败的创新
&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失败的创新,3M很多著名的创新也都是源自失误。&
杜邦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
兼研发总监
解放科学家
&在研发中心,主题永远是让科学家发挥作用,给他们提供支持即管理层的价值。&
ABB (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ABB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
专注的力量
&对我们而言,能耗降低15%当然厉害,但无差错连续运行47万小时更厉害。&
全球创新排行榜> 安捷伦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成立
仪信通钻石会员
名 称: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工商信息已核实
信用积分:3501
安捷伦产品分类
安捷伦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成立
发布时间: 11:41 点击 1329
安捷伦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成立“安捷伦科技全球思想领袖奖获得者——江桂斌院士实验室”& & 2014
年9月26日,北京——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近日宣布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RCEES)联合成立“安捷伦科技全球思想领袖奖获得者——江桂斌院士实验室”。安捷伦科技新任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候任首席执行官Mike
McMullen先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江桂斌院士,安捷伦科技副总裁兼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丁再福博士(Dr. Teng Chai
Hock)等出席揭牌仪式,共同见证双方为推进环境与健康领域研究的里程碑时刻。安捷伦科技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候任首席执行官Mike
McMullen先生与江桂斌院士为联合实验室揭牌&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是中国本领域最具学术影响的环境科学研究机构,拥有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世界一流的仪器设备的研究平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江桂斌院士于2013年获得“安捷伦全球思想领袖奖”,是除美国和欧洲之外第一个获此奖项的亚洲学者。此次联合实验室的建立也是“安捷伦全球思想领袖”项目的重要部分,旨在支持江桂斌院士与其团队在环境领域中新型持久性有毒物质的研究,以及环境污染物先进筛查方法的持续开发工作。& & 在揭牌仪式上,江桂斌院士表示:“环境污染所引起健康问题是人类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安捷伦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共同致力于推动中国环境化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我非常感谢安捷伦公司为我们科研项目所提供的技术和支持,希望今后双方可以继续保持深入的合作关系,为改善环境,保护人类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 Mike
McMullen先生表示:“安捷伦是一流实验室和科研专家学者的首选合作伙伴。安捷伦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且已经取得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此次合作实验室的建立将充分整合生态环境中心的前沿科研实力以及安捷伦的创新科技和设备,为推动中国环境科学领域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积极贡献。”Mike McMullen先生一行参观“安捷伦科技全球思想领袖奖获得者——江桂斌院士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安捷伦公司的合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2000年,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安捷伦科技亚太环境分析实验室成立,这是安捷伦在亚太地区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领域的三大实验室之一。这之后,双方多次追加对实验室的投资,使实验室由最初的规模发展为目前国内最高规格的应用实验室之一。双方的合作还包括应用安捷伦GC/QQQ分析研究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新型污染物,如PBDEs、PCNs、短链氯化石蜡等,应用GC/QTOF筛查与检测未知环境污染物。& & 目前进驻联合实验室的安捷伦设备包括8800ICP-QQQ和7200&GC/Q-TOF。8800ICP-QQQ将主要用于环境和食品中包括纳米颗粒物在内的污染物分析,以及金属组学分析和毒物代谢机理研究。7200&GC/Q-TOF主要用于土壤和水中的新型环境污染物分析与鉴定,目前正在开发食品和环境样品中短链氯化石蜡的分析方法。未来双方拟应用ICP-QQQ技术就环境金属组学和纳米材料的环境分析与毒性研究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关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RCEES)&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始建于1975年,聚集了我国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等领域的优秀实验室、优势科研队伍和杰出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战略主题,充分发挥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三大学科的综合优势,实现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研究和解决地区性、全国性以及全球性的重大生态环境科学问题,不断突破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理论和关键技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贡献。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www./。 关于安捷伦科技& &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全球领先的测试测量公司,同时也是化学分析、生命科学、诊断、电子和通信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公司拥有 20,600
名员工,遍及全球 100 多个国家,为客户提供卓越服务。在 2013财年,安捷伦的净收入达到 68亿美元。了解关于安捷伦的详细信息,请访问.cn。 & & 安捷伦于日正式宣布拆分为两家上市公司,并通过免税剥离方式拆分出电子测量公司。新的电子测量公司名称为Keysight
Technologies(是德科技)。预计整个拆分将于2014年11月初完成。
您认为该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与阿里合作的上市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