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和长三角哪个好与长三角相比较哪个角经济强些

珠三角与长三角哪个地区经济更好
珠三角与长三角哪个地区经济更好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当然是长江三角洲了阿!
各有各的好
当然珠山角咯
两个地方经济发展都很好,珠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好的,而长江三角在世界很有地位
(一)竞争力比较 &&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就其本质而言,是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结果.以此标准来比较三地区的竞争力,结果表现为: &&1.长三角都市经济圈:区位竞争力最高.长三角以上海为核心,其城市化水平整体较高,城市体系完备.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建制镇和县级市(小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近几年,这一地区开始由重点发展小城镇转向重点发展大中城市,空间布局上再次由分散走向集中,各类开发区成为原有城市外延扩张的主要标志. &&长三角已处在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阶段,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今后五年,城市化进程将明显加快.未来10年内,长三角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亚太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通过高新技术对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一个世界性的新型制造业基地有望在此崛起. &&2.珠三角都市经济圈:制度竞争力最高.广东省1994年曾确立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无疑,这里是中国市场化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经济圈. &&珠三角城市化的发展,首先得益于接近香港.香港是其主要的投资来源,约占75%.十—届三中全会后,广东步入改革开放之“先河”,设特区市,撤县设市,均走在全国前列,一批新城市随之拔地而起.东莞就是典型例子.香港与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的制度,从深层次上推进了珠三角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和产业大转移,新世纪初,珠江三角洲已成为世界IT产业的生产基地. &&3.京津唐都市经济圈:聚集竞争力最高.京津唐与长三角、珠三角不同,后者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先行对外开放所导致的外资进入及自主型城市化,而京津唐则得益于现有体制下全国资源向都城的集中,中关村、奥运村的出现均以首都特有的政治文化为背景.这一地区传统的重化矿冶工业与水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突出.即使南水北调工程完成后,原有的传统工业项目也应向京津线的南北两翼扩散,同时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和轻轨铁路,将郊区和卫星城与京津唐保(保定)连成现代交通网络.
(二)动力机制比较 &&1.长三角:民资主导型.这里较早诞生以集体和私营经济为主体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近些年来经过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在中国地区经济中继续保持旺盛的活力.2002年在工业增加值中,非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所占的比重,浙江为87.6%,江苏为81.5%;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经济投资所占比重,浙江为67%,江苏为63%,上海为65%. &&2.珠三角:外资推动型.“珠三角模式”区别于其他发展模式的最大特征,在于它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吸引外资的绝对领先地位.2002年广东省实际利用外资165.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珠三角116.19亿美元),而同年沪浙苏分别为50.3亿、47亿和108亿美元,京津分SU为51亿和38.06亿美元.珠三角的外资主要来自香港、东南亚以及海外的华资. &&3.京津唐:国资主导型.这一地区传统计划体制的惯性影响较大,尽管近些年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但国有经济比重仍相对较高.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的比重,天津高达86.7%,北京也在40%以上.但也要看到,该地区民资和外资的增势趋强.
三)增长源泉比较 &&1.长三角:投资拉动型.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由于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政策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特别是跨国资本正大举向长三角地区转移.作为长三角经济中心的上海市日益发展成为大公司、大银行的总部和研发中心的所在地,并朝着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迈进. &&2.珠三角:出口拉动型.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凭借其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以“三来一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起步,并大量吸引境外投资,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或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3.京津唐:内需拉动型.依托其广阔的腹地和区内市场以及便捷的交通枢纽条件,已发展成为我国规模较大、较为发达和成熟的现代物流中心和消费市场区之一.虽然外向化程度不如珠三角和长三角,但随着近年来外商投资逐步“北上”,尤其是日韩及欧美等跨国公司纷纷在京设立研发机构,该地区对外开放呈现加快势头. &&(四)科技比较 &&1.长三角.以微电子、光纤通信、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居全国领先地位.近年来,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幅始终保持在30%以上,形成了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带.2001年上海工业总产值中,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已达到23%,信息产品制造业比重则达到13.2%,成为其第一支柱.上海、无锡和杭州已被确定为国家级IC设计产业化基地. &&2.珠三角.信息产业同样占了重要比重.在这个全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带里,集中了6个国家级、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国家软件园,12个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以及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IC设计产业化基地.目前,珠三角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超过三成,是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最大的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之一.另外,新型陶瓷电子元器件基片产量占全国的一半,合成纤维、塑料占全国的三成,生物工程药物上市批准数和产值占全国五成,智能化、节能环保型家电占全国产量的六成,电子医疗器械产量占全国68%.目前,广东省以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为主体的新的产业优势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产品年产值达3000亿元,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为全球最大的硬件生产基地. &&3.京津唐.雄厚的科技力量使得高科技产业主要体现和集中在研发上.尤其北京拥有6l所高校,全国1/3科研的机构,技术人员密度全国之最.到2000年底,跨国公司在京投资设立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已达18家,占在华设立的大规模跨国研发机构的50%.
长江三角洲,因为长三角是我国的经济腹地,水陆交通便利,对外开放较早,又有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国外联系也比较密切。所以长江三角洲经济比较好。
珠三角明显比长三角好啊,珠三角属于长三角中一部分,而珠三角是最早改革开放的面,而 长三角是面的拓展,是去年还是前年才提出的 .
当然是珠三角了
这还用问啊,最早的对外开放政策在这里实行!
珠三角 现在广东大力开发东西北大项目落户广东多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国民经济领域专家中国的珠三角经济和长三角经济有什么区别?_百度知道
中国的珠三角经济和长三角经济有什么区别?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比较研究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指标的比较1.长江三角洲GDP规模高于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于珠江三角洲;两地GDP约占全国的28%。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两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1995年两地GDP总量达到13076.5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9216.0亿元,珠江三角洲为3860.5亿元。长江三角洲GDP总量为珠江三角洲GDP总量的2.4倍。从人均GDP来看,1995年长江三角洲人均GDP为11665元,珠江三角洲为18058元。珠江三角洲人均GDP比长江三角洲高54.8%。2002年两地GDP总量达到29402.1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19983.3亿元,珠江三角洲为9418.8亿元。由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规模发展快于长江三角洲,从而长江三角洲GDP总量是珠江三角洲2.1倍,比1995年的差距缩小。2002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仍高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人均GDP达到34295元,比长江三角洲(24607元)高39.4%。2.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均保持较快增长,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2000年—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的GDP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除扬州和肇庆市区外),均高于全国7.8%的平均水平,显示出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快速。3.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次产业基本同构,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2002年长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分布为6:52:42,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分布为5:50:45。从1978年到2002年,这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第二产业基本持平。珠江三角洲第一产业下降幅度最大,从22.4%下降到4.9%,下降了17.5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第三产业上升幅度最大,从18.4%上升41.9%,上升了23.5个百分点。2002年这两个区域的第二产业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相同,而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约低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高出8个百分点。可见,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调整和改善,基本上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4.珠江三角洲进出口贸易一直高于长江三角洲,两地进出口贸易占全国52.3%。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243.8亿美元。长江三角洲地区进出口总额达117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出口额为942.0亿美元,进口额为832.1亿美元;珠江三角洲进出口总额达2069.7亿美元,是长江三角洲的1.8倍,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出口额为1126.1亿美元,进口额为943.6亿美元。与全国水平相比,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2.3%,其中长江三角洲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8.9%,珠江三角洲占33.3%。珠江三角洲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比长江三角洲高14.4个百分点。5.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远远高于珠江三角洲,两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24.9%。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0818.9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79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2.5%;珠江三角洲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9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1978年增长了141.6倍;珠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1978年增长了326.9倍。2002年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珠江三角洲的2.7倍。与全国水平相比,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4.9%,其中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的18.2%,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6.7%。6.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于长江三角洲,两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是全国平均的1倍以上。2002年长江三角洲城市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大关,达到10499元。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达到14239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820.6元,珠江三角洲地区为11686.1元,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1.5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二、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主珐姬粹肯诔厩达询惮墨要特点和原因在过去的20多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源。从比较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它们经济发展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其相同点有:一是两个三角洲都走在了中国改革前列,各自确立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市场化道路。改革开放之初,两地充分发挥自己轻纺产品和机电产品优势,迅速占领并扩大了国内外市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的民营企业和乡镇工业顺应改革大潮,很快实现了全面启动,千百年的商业文化厚积薄发,创造了“温州模式”等经济奇迹。珠江三角洲依靠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理位置,发挥其信息优势和侨乡众多的人文优势,以较低的土地价格和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大量外资的直接进入,尤其是吸引了港澳台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使“三资”企业在珠江三角洲城乡迅速发展起来。80年代,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制作、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为主要贸易形式的外向经济企业遍及城乡。二是不断提高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发展外向型经济。引进国外资金力度大。1985年—1999年,长江三角洲的外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07%,高出全国均值10.49个百分点,年珠江三角洲的外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3.5%,高出全国均值12个百分点以上。国际贸易快速增长。2002年,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进出口贸易额为2069.7亿美元和1174.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3.3%和18.9%。在引进外资、扩大外贸的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更重要的是引进了现代市场经济理念、科学管理方式,提升了人力素质,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是难以估量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不同之处在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属于“外向型”,即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企业就把产品市场与国际接上了轨,广东外贸一直独领全国风骚,占全国外贸出口的1/3,月,进出口贸易更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25.6%,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而长江三角洲90年代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内资为主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产品以国内市场为主,以此来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力量还显不足。而上海因受计划经济体制限制,经济转型较为艰难,短期内,其经济增长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较为有限,这一时期,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略显滞缓。两个三角洲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改革开放政策对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至关重要。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是最早在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地区,进入90年代,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指引下,珠江三角洲又掀起了第二次创业大潮。长江三角洲也是我国对外开放比较早的地区之一。1984年国家先后将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宁波、南通3个城市确定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获得经济特区的部分优惠政策。90年代,为振兴上海经济中心地位,中共十四大做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飞跃”的又一重大决策,使上海重新崛起,也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2.人力资源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广东省总人口为8642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3104万人,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流动人口为2152万人,占全省流动人口的82%,是全国吸引外来劳动力最多的地区之一,低劳动成本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大量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集聚的同时,也加速了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人才)向该地区的集聚,这就大大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与珠江三角洲相比,长江三角洲在高素质人力资源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社会经济基础较好,不但人口密集,而且人口素质相对较高,高科技人才资源丰富。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1000余所科研机构,150余所高等院校和30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教学科研基础雄厚,科技人才密度高,高级人才比重大。此外,还拥有大批熟练的高素质技术工人。这些都对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十分有利。90年代以来,在开发开放浦东的有力推动下,长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发展呈现出起点高、规模大、增长快的特点,这与其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有着直接关系。3.城市协调合作是决定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江、浙、沪两省一市的16个城市,是全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纵向行政管理取代了横向市场性联系,自上而下的行政垂直领导,不仅导致上海中心城市功能退化,成为单纯制造业中心,还使江浙两省及下属各地市间缺少了横向整合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在体制创新和政策导向的双重作用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和体系有了迅速发展。上海也逐渐恢复了其大都市应有的产业和技术的辐射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周边地区乡镇企业的起步和技术升级。但由于长江三角洲是跨省市区域,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加上长期的条块管理,使地区间的协调变得困难,目前地区间的经济合作还停留在80年代横向经济联合和自发的层面上,并没有进入跨地区产业整合阶段。随着浦东开发,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其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将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并促使以产业联动为交往机制的区域联合模式的形成。长江三角洲未来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区域化合作水平的提高和合作方式的创新。4.粤港的经济互动加速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得益于香港经济的发展,香港的“三来一补”启动了深圳工业化的进程,香港的资金和信息造就了深圳外向型经济的雏型。在深圳实际利用外资中,港资占了近70%,进出口贸易中,对港澳进出口贸易占了80%,“三来一补”的企业中,属于港资兴办的占了90%,深圳的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无不渗透着“香港因素”的作用。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国几个经济区域之间的相互竞争、三角洲内部各个城市的相互竞争也在加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如何加强相互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取长补短,建立良性的竞争模式、避免地方保护行为和重复建设应当引起广泛关注。两个三角洲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各地级市行政地位和经济实力相当的城市之间的畸形竞争。各个城市从追求自身发展目标出发,极易滋长地方的本位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从而使城市之间的经济关系逐渐离散,导致各个城市均以行政区域为界,相互封闭,各自发展建立“小而全”的经济体系。而按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往往是优先重点建设中心城市,进而带动周围地区发展。目前,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地位更加明显,而珠江三角洲也应该尽快确立广州、深圳的龙头地位,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整合区域内的各类基础设施、行政措施、资源,从而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三角洲整体的竞争能力。目前,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土地面积不足全国的2%,人口不足全国总人口的1/10,却创造了全国近30%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对全国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主导作用,它们是中国其它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教室”,其经济发展模式、市场经济观念、经营思想和管理经验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其它地区具有示范和借鉴作用。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长三角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长三角VS珠三角,谁更强    1 政治方面。--两者打成平手    珠三角的发展早在70年代末就开始了。邓爷爷的一个圈圈出了中国现在的一个经济奇迹—深圳。而整个珠三角在香港的带领下,真的是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前端。珠三角同时也背负着和香港澳门融合的重任,政治意义非常的大。有学者预测,将来港深都市圈将会取代伦敦都市圈成为全球第三大都市圈。    长三角的复苏开始于90年代初的浦东大开发。于是忽上海一夜崛起,渐渐在恢复当年远东第一城的风采。江浙两省富裕千年,江南历来是中国经济中心。不到20年的时间内,长三角崛起的速度让人惊叹。在政治地位上,与珠三角旗鼓相当。    2 经济方面。--珠三角领先    珠三角的经济如果说是全中国最发达,我想也没有太多人会反驳。如果把香港也算入珠三角,那珠三角暂时在国内无敌了。珠三角的各个城市已经发展到紧密相连。现代化程度和城市化程度都比长三角略高。 不算入香港的话,经济总量逊于长三角,但人均收入上就要遥遥领先了,在居民富裕度上,珠三稍高于长三。    长三角的经济,在总量上是超过珠三角的。在增速上也是超过珠三角的。但是江浙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在经济的融合度上不如珠三角。所以政治壁垒正在日益阻碍长三角的发展    3 历史方面。--长三角领先    珠三角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没有江南地区来的辉煌。当然广州在历史上是个非常重要的城市。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成为一个发达的商业中心和通商口岸了    长三角在历史上就处于所谓的江南地区。这里自有宋以来,就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四大古都(西安 洛阳 南京 北京)位于南方的只有南京。而扬州,苏州,杭州又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经济中心,商业重地。再加上常州,镇江,嘉兴,湖州等历史重镇。长三角的历史是辉煌的,文化沉淀是深厚的。    4 高教方面 –长三角领先    珠三角的高等教育,并不发达。仅广州的大学比较著名。    长三角的上海,南京的高等教育在全国分别排第二和第三。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都是仅次于北清两所高校的著名大学    5 排外性上 –长三角比珠三角排外许多    珠三角比较有包容性,深圳为代表。任何地方的人在深圳都不会被当做外地人。所以全国各地的很多打工人士都涌向珠三角。而珠三角的高校并不多。所以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也很强。很多毕业生都愿意去珠三角发展。总之珠三角的门槛没有长三角高,也没有长三角排外。    长三角的门槛比珠三角高。首先高教发达, 一般本地大学的毕业生比较有优势。所以外来人才根本就输在起跑点上了。而长三角地区的人也比珠三角地区的人更加排外。尤其以上海,杭州,苏州为盛。    6 治安方面 – 长三角胜    珠三角乱是全国都知道的。由于门槛低,民工多,所以治安方面一直是非常大的问题    长三角的治安可以说是全国最好的(除北京)。上海,南京和杭州甚至在最安全的城市排行中排在第二,第三和第五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sf^ ??
  范博士说长3角生活质量高,生活品质好,珠3角虽然民间多富翁,但是治安不好,风气也不行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京津冀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较分析--理论--人民网
京津冀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较分析
】【】【】【】【】
  经历10个五年计划,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经济圈迅速发展。目前,这三大经济圈已占全国6.3%的国土面积和24.2%的人口,生产了占全国48.3%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近五年(2000――2004)这种集聚趋势表现尤其明显,三大经济圈生产总值占全国份额不断提高。三大经济圈的发展也不平衡,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而言,京津冀经济圈的表现尚不尽如人意。本文分别从总体水平、体制机制、结构效应、空间组织、前景展望等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能对“十一五”时期京津冀经济圈加快发展有所裨益。  发展基础与总体水平  改革开放初期,以北京、天津及周边河北城市构成的京津冀地区,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东北辽中南地区,是当时中国经济特别是工业的重心区。经过改革开放后从“六五”到“十五”五个五年计划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区域竞争中发生了剧烈的变动。以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等城市构成的珠三角经济圈快速崛起,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已形成了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广东一省的GDP在全国的份额目前已上升至11.72%;上世纪90年代初,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以“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相伴随,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更上一层楼,被称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长三角都市圈已令人刮目相看。相比之下,京津冀经济圈虽有变化但变化不大,尤其是相对经济水平,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存在不小的差距。我们采用较具可比性的人均和地均经济水平指标来衡量。据2004年统计测算,目前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各经济圈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长三角人均和地均GDP分别是珠三角的1.27倍和1.81倍,是京津冀的1.43倍和2.19倍。无论按人口平均,还是按土地面积平均,长三角经济圈都是经济产出效率或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珠三角次之,京津冀经济圈居后。  市场化与国际化程度  京津冀经济圈相对经济水平较低,突出表现在市场化程度和国际化程度比之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还有一段距离。  以所有制结构来衡量,京津冀经济圈既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老工业基地,传统计划体制的惯性影响较大,尽管近些年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但国有经济比重仍然偏高。据2004年统计,北京市和河北省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仍分别达51.8%和45.6%;天津市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2%。长三角经济圈较早诞生以集体和私营经济为主体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近些年经过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在中国地区经济中继续保持旺盛的活力。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江苏和浙江分别仅为10.6%和16.7%;非公有制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浙江为63%&,上海由上年的36.5%上升到38.9%&。广东的国有工业比重也只有23.5%&。  从就业结构看,京津冀经济圈在国有单位的从业人员比重仍有13.8%,其中北京和天津分别高达22.3%和21.8%,而珠三角和长三角分别仅为8.7%和8.1%,上海略高也只有18.4%,最低的浙江为5.8%。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来自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比重,京津冀经济圈也最高,达2.74%,长三角和珠三角分别为1.51%和1.37%;自筹资金的比重,京津冀为50.2%,长三角和珠三角均为52%。差别最大的是来自外资的比重,广东省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2.4%;长三角次之,占6.4%;而京津冀最低,只有3.4%。珠三角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吸引外资的领先地位,但从2003年起江苏超过广东,成为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省。  从衡量国际化程度的另一指标进出口贸易看,虽然京津冀经济圈近年增长很快,但是总量远不如长三角和珠三角。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额分别为36%和31%,外贸依存度分别达到182.6%和100.1%;而京津冀只有13%和77%。  京津冀经济圈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一个显著不同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弱市场”、“强政府”,政治经济色彩浓厚。  产业结构及其对全国经济的适应性  实践表明,那些与全国经济发展特征和周期相吻合,或能够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及时适应全国经济变化的地区,往往能保持经济发展的优势地位。在此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做得比京津冀经济圈相对要好些。  长三角经济圈产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发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不仅传统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以微电子、光纤通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比较突出。最近几年,适应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形势变化,长三角经济圈适时将“先进制造业”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目标:上海提出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浙江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则要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这些战略有效地促进了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结构升级。  珠三角经济圈产业主要由加工贸易导引,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为解决本地产业层次不高、结构偏&“轻”、外向度偏大、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根植性不强等问题,珠三角经济圈大力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并提出“适度重型化”的工业化战略。这种调整收到明显成效,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石油化工、钢铁、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等重化工产业正在形成新的产业支柱,重工业比重已升至57.3%。  京津冀经济圈是中国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近年来,随着全国以重化工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增长,本地区与此相吻合的产业获得较快发展,企业盈利水平也相应提高。但由于本区域国有经济比重较大,企业负担重,机制不活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发展,好的机遇并未带来整体上好的成果。尤其是,在制造业发展战略上一直举棋不定,加上经济圈内部产业定位不清,缺乏合理分工和协作,严重拖拽了整体产业提升的进程。  三大经济圈不同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思路导致不同的工业化结果。据测算,2004年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全国平均为61.8%,珠三角和长三角分别达65.6%和61.6%,而京津冀最低,仅为57.36%,其中北京低至48.1%。同年,珠三角和长三角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率分别为9.33和8.82个百分点,而京津冀第二产业的拉动率只有7.99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为6.37个百分点。如果京津冀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提高至全国平均水平,或第二产业的拉动率提高1个百分点,则该经济圈的经济规模可以增大上千亿。  空间组织与区域一体化  从经济学考察,大都市经济圈是最有效率的空间组织形态。通常,在这种经济圈内有一个经济首位度大的中心城市,它与周边城市区域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或分工合作的关系,并且同时具有“极化”和“辐射扩散”两种效应。在中国,最接近这种经济学意义的都市圈的当属长三角,珠三角次之,而京津冀相对差些。
(责任编辑:字秀春)
相关新闻:?
09:02:06.588841?
08:34:55.267694?
19:49:14.954675?
19:48:23.081029?
02:58:56.033993?
19:50:46.277089?
19:50:02.051588?
08:27:45.821413?
19:05:58.32829?
09:19:57.841226
精彩推荐:
频道每日排行
频道每日推荐
1&2&3&4&5&6&7&8&9&10&
互联网搜索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珠三角和长三角比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