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改革的改革方案对什么性质的银行改革触动最大

||||||||||
最新播报:
公积金管理改革十年未到位 或因触动地方及银行利益
  原标题:公积金管理改革十年未到位 或因触动地方及银行利益
  公积金管理改革缘何十年未到位
  面对公积金制度功能弱化,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改革呼声强烈;但《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修改、制度完善等工作实质进展缓慢
  记者在多个省市调研了解到,肇始于2002年的全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改革,运行十多年来,至今仍未到位。
  本刊记者在多地调研了解到,全国仍有200多个应撤未撤的分中心人、财、物相对独立,业务不规范,监管不到位,部分已启动改革单位定位模糊、职能不清,造成公积金管理机构运转混乱。
  针对公积金制度逐渐暴露出功能弱化等多方面问题,相关的改革又明显迟滞,业内人士呼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加快推进公积金制度改革,使其能为解决我国住房问题提供更多助推力。
  现行制度存“先天缺陷”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住房公积金是指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实行“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决策、住房公积金中心运作、银行专户存储、财政监督”的原则,由央行制定存贷款利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履行行政监督。然而,这一制度安排存在如下“天然缺陷”:
  首先,各地公积金管理中心定位是直属城市人民政府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独立的事业单位,难以有效履行公积金运营的职能。“这一定位难以构建与公积金运营相适应的法人治理结构,难以提供公积金运营的资本金约束,难以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上海财经大学不动产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杰说,多地公积金管理中心已成为政府附庸并严重行政化,存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由于没有资本金要求,公积金业务风险可能酿成亏损、破产,引发信用危机和社会危机。
  其次,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的决策和监督职能虚设。公积金管委会由政府及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职工代表及单位代表组成。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人员的选拔不够公开公平,使得管委会决策实质上成为政府部门决策,同时,对其激励约束不足,难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而且人员更换频繁,许多地方管委会决策形同虚设。
  再次,住房公积金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界定不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张东说,由于《条例》未做出清晰界定,公积金管理中心是否可以自主处置公积金财产,作为非金融机构从事借贷融资是否非法集资,缴存人是否可以自由存款取款。
  此外,住房公积金监督机制不健全。《条例》规定,住房公积金要接受住房公积金管委会、存储银行和财政部门的监督。业内人士表示,管委会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执行监督;而银行只关心公积金的存款规模和沉淀资金,不承担任何风险或托管人责任。同时,由于公积金运行的专业化、封闭化,使得财政部门缺少监督能力,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弱。
  最后,缴存人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张东认为,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公积金管理架构似乎是按照信托模式构建的,但缴存人却无法获得与公积金运营相关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增值收益权;缴存人的长期储蓄只能获得活期利息。
  公积金改革遭遇利益阻挠
  完善公积金制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调研中,记者感受到一种明显反差,一方面,各地高校、研究机构、管理人士等近年来不断进行关于公积金问题的调研和建议,改革呼声不可谓不强烈;但另一方面,《条例》修改、制度完善工作等却进展缓慢,创新工作更是乏善可陈,“只闻楼梯声,不见人下来”。
  以《条例》的修改为例。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说,现行的《条例》是2002年修订的。十多年来,房价早已翻了几番,“而近几年公积金实质性的改革可以说没有”。近年来,修订《条例》呼声高涨。比如,2011年底,相关部门负责人就明确提出,要在2012年6月前完成条例修订工作并上报;2012年年底,相关部门再次提出2013年要完成条例修订工作;进入2014年以来,这依然是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公积金制度功能弱化,相关条例又修订艰难,以至于有一些观点甚至认为,公积金制度可以废除了。
  陈杰说:“目前情形下,基于政府强制储蓄的住房公积金,还有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以及如果存在,到底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它的性质、功能定位是什么,该如何运行,如何保护缴存人的权益,如何规范管理和防范风险,如何与市场经济新形势、社会转型和国家战略调整相适应等问题,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多争议。”
  业内人士认为,公积金制度改革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利益调整。一旦改革,将要触动不少利益相关方。比如地方政府,资金管理权在地方政府,公积金增值收益也作为城市廉租房建设的补充资金上缴财政,一旦对增值收益分配进行调整,将触动地方利益。还有经办银行,公积金归集和贷款等业务都在银行,这是很大的一笔资金,要提高缴存利率,商业银行不会轻易答应,且还涉及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等。
  制度创新转型条件成熟
  “当前,中国公积金正处在创新转型的重要时期,改革是发展的唯一出路。公积金制度是否能保持生命力,就看是否跟得上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上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沈正超的观点,在业内人士中具有代表性。
  沈正超、刘洪玉、陈杰等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房价不断攀升,住房需求多样化,公积金制度既面临着功能弱化等挑战,也面临着发挥更加有力的住房保障作用等机遇。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巨大。通过住房保障帮助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成为市民,平稳地融入城市生活,这既对公积金制度适应住房多样化需求提出了新要求,也对进一步提升公积金覆盖面、完善投资运作模式、加强组织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进行制度创新的条件比前几年要更加成熟。
  比如,保障房建设是公积金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领域。公积金制度作为一项政策性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今后可强化互助互济的特点,在解决广大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居住困难问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再如,住房需求的多样化也为公积金创造“增量效益”提供了空间。例如,租住房屋在大城市居民住宅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公积金制度的一些作用是商业银行所无法取代的,必须要继续更好地发挥出来。”深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袁以立说。
  业内人士认为,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制性住房合作金融制度,实际上综合运用了国际上较先进的解决住房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当下应加快其创新转型,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住房公积金模式,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房价水平相适应的弹性缴存比例调整机制,健全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和多元化住房消费需求的机制,以更好帮助解决住房问题,并体现社会公平。□
[责任编辑:民营银行探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0
&&¥2.00
&&¥2.00
&&¥1.00
&&¥2.00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民营银行探析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格式:doc&&&
贡献者:Joncen
上传时间: 16:40
此文档归属以下专题
暂无相关专题
-------------
新增文件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银行业务创新与管理培训
分享到:&&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
文件大小:530KB
所需积分:& 30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钱荒一年银行的灵魂触动了吗|钱荒|银行|存贷_新浪财经_新浪网
钱荒一年银行的灵魂触动了吗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陈斌
  去年,最不该缺钱的银行缺了钱,应该是能触动灵魂的。任何银行在经济体中的运行模式,除了法规强制,最大的动力就是市场激励:对银行的激励以及银行内部的激励。钱荒直接挑明了一个要害:激励该改变了。
银行钱荒一周年
  时间过得真快,世界杯回来了,钱荒爆发也整整过去一年了。
  今年六月,市场基本上波澜不惊:股票指数一直保持镇定;资金市场除了因为打新开闸有个小激动外,总体也还算平静,至少跟去年同期比是这样。但钱荒真的已经成为过去?
  去年笔者的小文认为,钱荒的根子在于低效率、低产出、长周期、高负息、巨能借的“不完全市场化主体”吸纳了太多的资金,加上金融系统借助银行的资金集聚能力和信用扩张能力的放大,巨量资金在“信贷DD投资DD回报(收)”这个链条上壅塞了。【】
  尽管去年的市场剧烈波动跟监管部门的警觉、警示有关系,但根本还在于,金融市场本身的规律决定了调整的要求必须要摆到台面上来了。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金融体系乃至经济全局都“必须调理机体,而不是继续放钱赈荒,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市场的主旋律”。
  还是先看看几个数据吧。银监会披露2013年上半年理财产品余额9.08万亿,其中非标债权类产品达2.78万亿;2014年5月,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存量超过6万亿,累计发行量超13万亿;2014年一季度,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期末本外币贷款余额80.1万亿,当期社会融资规模5.6万亿,同比减少5600亿。2014年4月保险机构资金运用余额8.16万亿,比上年同期增加1.18万亿;其中“其他投资”类别净增7400亿元。(整理跨部门数据真不易!不是吐槽!)
  这组数据可比性不高,笔者列出来只想说明三点:壅塞发生在全部金融系统,没有世外桃源;调整不易,绝非一日之功;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选择已不同。后钱荒时代,银行的变化其实已经来临。
  去年,最不该缺钱的银行缺了钱,应该是能触动灵魂的。吸存放贷的增长模式是维持中国经济30年高速增长的主推力器,中国银行业本身也受益匪浅。有人把这种模式称为“吸血”模式,表面看有点道理,认真起来则站不住脚。任何银行在经济体中的运行模式,除了法规强制,最大的动力就是市场激励:对银行的激励以及银行内部的激励。钱荒直接挑明了一个要害:激励该改变了。
  看看最近这一年来银行的变化。大家是否发现,银行“存款大战”的新闻或段子不太能像往年那样轻而易举地引起共鸣。这个直觉没错,主流的银行现在对待存款更加“理性”,它们在存款成本、贷款定价能力、优质客户、风险与资本等因素的制约下,已经感觉到依靠放大贷款规模、放大期限错配就可以轻松获得增长的路子,走得不顺了。银行必须在信贷之外寻找到新的增长。
  “互联网金融”为银行提供了新的机会。在过去一年中,对传统金融触动最大的金融“创新”莫过于“宝”。在“各种宝”诞生之初,银行实际上既被动、又盲目地接受了“各种宝”,让“各种宝”依附银行系统在短期内获得了很大的市场影响力。银行似乎可以以此为契机,利用互联网革新银行经营。
  但冷静观察,“各种宝”只不过利用了互联网的可及性便利,在互联网空间复制了银行曾经在物理网点上取得过的成功。在投资能力上,当时的“各种宝”没有超过任何一个最单纯的“中国大妈”DD银行存款。更不用说,“渠道为王”的互联网商业价值观对合规、风险的漠视。“宝”不是对症好药。幸好银行回过神来,时间不算晚。
  央行统计一季度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存款双双少增1.3万亿,但从商业银行到监管部门,似乎都比较淡定。与此对应,其间市场走势整体平稳,尽管有央行操作的呵护之功,但银行行为和激励的图变恐怕更是原因。
  钱荒后时代,守好存贷业务的效益和质量这个生命线自不必说。调整结构,疏通壅塞,银行得有几个转变。
  由信用中介向交易中介扩张。在银行业准入禁止和破产禁止(事实上的)的环境下,吸存放贷是件很容易的事(尽管业内竞争很残酷),只要不被踢出局,每家都可以获得可观的增长,竞争主要体现在排名上。但信贷增长的边际来临时,银行就要转型。交易中介就是银行最具条件的转型方向,唯一的障碍就是银行做信用中介太久,交易中介事实上矮化为信用中介的附属功能。这一点银行或许都不愿承认。
  由账户管理人向财富受托人拓展。银行与各种第三支付比起来有什么“大杀器”?银行最大的致命武器就是DD账户。有人或许会说,第三方系统也有账户,可以进出,也可交易。首先这个账户是不完全功能账户,不能取现,其支付也非在任何情况下均被无条件接受;其次它的性质属于保证金而不是存款,不享有存款的法律地位和保护。
  普法完毕回到正题。银行升级为财富受托管理人的途径在于引导客户定义账户,经过定义的账户才有可能成为高附加值账户(切忌把财富账户搞成存款大户头)。现在部份银行已经开始做,并收到了成效,但如果利用新技术做得更有效率、更时尚是个问题。很难想象,一个网购账户会成为财富管理账户。
  由自益型信息管理人向共享型信息经营者转变。银行是最早建立用户信息的商业机构之一,但长期以来其信息系统高度封闭,不仅对外,对内在不同业务条线上也体现得相当的封闭,甚至任何共享需求的产生实现,都需要经过漫长的流程。
  但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已经表明,网路硬件是别人建的、操作系统数据库是别人帮搞的,这些都没有关系,只要客户信息是我自己的就行。银行的变革,打破信息资产的自益自闭是首要的,没有其他路子可以走。但这一点最难。
  钱荒之后,就想到这些。
  再进一步,如果能像美元一样,中国的银行也能随时召回海外的,钱荒或许就要真的成为历史遗迹了。当然,银行业也是就另一番景象了。
  (本文作者介绍:新浪财经专栏作家,曾长期从事银行、律所、信用评级等工作,曾任中国证券业协会资信评级专业委员会委员。)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
作者简介:
新浪财经专栏作家,曾长期从事银行、律所、信用评级等工作,曾任中国证券业协会资信评级专业委员会委员。
手机阅读请扫描
微信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方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