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材筋头巴脑牛一锅锅请问一下哪位知道总店在哪儿

第三方登录:很抱歉,你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您可以选择返回查看其它相关信息
猜您感兴趣的信息:说什么话后面都要加上“对吧”,“你说是不是”
指弹非常的年轻,但是什么也挡不住她一路高歌征服几乎所有爱器乐、爱音乐的人。&br&最古老、最受欢迎的三门西洋乐器里:吉他作为一门和声乐器,声部的区分不如钢琴那么明显;作为弦乐器,没有小提琴那样用弓长久奏响绵长连续的旋律的能力。独奏时显得不如钢琴,合奏时也很难像小提琴那样组成弦乐四重奏。属于夹在中间。&br&传统的古典吉他,很明显的倾向是,以和弦的旋律为走向,基本分为低音的声部(用4.5.6弦演奏的)和高音的声部(用1.2.3弦演奏的),指弹也是用同一把吉他演奏出多个声部的一种表演形式,但是比古典更多了打板、击弦、AM,PM等诸多技巧,所以整体的表现力更强,而且曲风多变,技巧华丽,演奏时左右开弓,再不是左手找音,右手发声,现在一流的指弹,左右手都是发声器,只是各有侧重,精彩的指弹不仅好听,而且好看!绝对是视听级别的演出。哪怕不懂吉他,看见指弹的表演,也会惊叹,动作如此华丽,虽然看不懂但是好厉害的样子。类似小指点板的这之类小动作,除了增加了低音声部的厚度,更是秀给内行人看的技巧。&br&&br&题主总结了关于指弹的六条左手原则,弹琴十年,就总结出了这么24个字。先发出来,算作抛砖引玉,指弹的各路大神可以详细分析一下,算作给诸多指弹爱好者的指导和福利吧~&br&&br&1.手腕直立(弹琴的时候手腕要直立,指尖与面板垂直)&br&2.把位原则(读谱的时候根据谱子快速找到最低把位,一指负责最低把位,二指负责高一品的把位,三指负责高两品的把位,四指负责高三品的把位,四根手指各司其职)&br&3.手指顺位(四个手指中有两个或以上在同一品上时,一指在二指上方,二指在三指上方,余同)&br&4.变化最简(左手指法不断变化,但力求前后的变化最简,变的太复杂,基本弹的有问题)&br&5.一次成型(有的地方指法可以一次按完整的,尽量一次成型)&br&6.手指停留(手指在不断变化,乐章在不断推进,不到用到这根手指,这根手指尽量留在原处不动)&br&&br&这六条左手原则,你在任何的一本吉他教材上,或者网上,都找不到,因为这是题主的私房菜。一眼看上去,有的人可能有点不明所以,找一首简单的指弹谱,对照着这六条去做,你会惊奇的发现,这几条办法很好用。&br&刚开始比较难理解的是把位原则(请大神们详细的解答一下吧~),比较难做到的是变化最简。遵循这六条原则,练习到手指知道该怎么用怎么分配,变化的时候干净利索有章法,那么恭喜你,左手基本就很棒了~&br&&br&先分享这些,如果各位琴友和看官觉得这些对你有帮助,有用,那以后题主会再和大家分享右手原则哦~
指弹非常的年轻,但是什么也挡不住她一路高歌征服几乎所有爱器乐、爱音乐的人。最古老、最受欢迎的三门西洋乐器里:吉他作为一门和声乐器,声部的区分不如钢琴那么明显;作为弦乐器,没有小提琴那样用弓长久奏响绵长连续的旋律的能力。独奏时显得不如钢琴,…
说什么话后面都要加上“对吧”,“你说是不是”
说什么话后面都要加上“对吧”,“你说是不是”
交浅言深。&br&&br&&br&&br&&br&没想到会用这么多回复....&br&“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br&孔子所言极是。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要交浅言深的含义。&br&&br&以上
交浅言深。没想到会用这么多回复....“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孔子所言极是。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要交浅言深的含义。以上
&img src=&/e2fe57a02ea1e0f4600e2_b.jpg& class=&content_image&&&h1&开一锅传家老卤(开卤、养护及传家大法) by &a href=&/coo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凯特猫菲娅&i class=&icon-external&&&/i&&/a&&/h1&&p&大概很少有不爱卤味的人吧。一味好卤应该是各种食材与时光共同沉淀的味道,层层叠叠交融,鲜香不疾不徐,不死咸,不腻口。但市面上的老卤,能真正用心为你大锅大瓮、专业调香的少之又少,更多是打着旗号却靠盐、味精、来处不明的肉类和blablabla来刺激味蕾。&br&&/p&&p&怀着对卤味的哀愁,去年冬天试着开了一锅卤汁,参考了网上的做法,也咨询了家中长辈的经验,依照手头有的香料和喜好做了调整。快一年下来,卤汤胶着,吮指留香,渐渐从年轻的卤成长为一锅真正的醇厚老卤。&br&&/p&&p&方家制卤有太多讲究,这里只说个人经验中家常老卤必经之路与必绕之坑。老卤易开难守,但只要精心照料,保存得法,它一定会沉淀给你越来越惊喜的味道,成为你纠结传男传女还是隔代传的家传秘卤。&br&&/p&&p&用料:&/p&&p&牛腱 1~2条(800g-1000g)&/p&&p&八角 1个&/p&&p&沙姜 1片&/p&&p&桂皮 1段&/p&&p&草果 1个&/p&&p&香叶 2-3片&/p&&p&花椒 1小把&/p&&p&陈皮 1小片&/p&&p&姜 1小块,切片&/p&&p&葱 3-5根,挽成结&/p&&p&生抽 适量&/p&&p&料酒 适量&/p&&p&盐 适量&/p&&p&冰糖 1-2块(黑糖亦可,分量同)&/p&&p&罗汉果 1小块,3-5粒籽&/p&&p&丁香 2-3粒&/p&&p&小茴香 1小撮&/p&&p&干辣椒 依个人喜好&/p&&p&肉豆蔻 半个到一个&/p&&p&白蔻 1个&/p&&p&甘草叶 1小片&/p&&p&煲汤调料球或纱布袋 1只&br&&/p&&p&做法:&/p&&p&1、准备香料,除桂皮、香叶、姜、葱、罗汉果这种大块的,小粒(比如沙姜花椒茴香)及容易煮烂的(比如陈皮)都装入调料球;&/p&&img src=&/aad3ae21d2fbd85a82bd842_b.jpg& data-rawwidth=&503& data-rawheight=&6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3& data-original=&/aad3ae21d2fbd85a82bd842_r.jpg&&&p&2、第一次开卤,以牛腱为例。选取牛前腱及腱心(也称金钱腱)为宜,牛筋丰富,分布均匀,切面如盘龙纹状,卤好口感极佳;&/p&&img src=&/02b2b18bcff953fac6683_b.jpg& data-rawwidth=&2248& data-rawheight=&16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248& data-original=&/02b2b18bcff953fac6683_r.jpg&&&p&3、用准备卤肉的锅,烧开一锅清水(水量以估计后期放入牛肉可淹没或淹至八九成为宜)。放入所有调料(香料、适量料酒、生抽、盐、糖),大火煮开后转小火,加盖煮10-15分钟。关火,不开盖继续焖,待用,清卤汁即成。同时可准备步骤4中牛腱;&/p&&img src=&/2c3dad4ed9bf_b.jpg& data-rawwidth=&803& data-rawheight=&5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3& data-original=&/2c3dad4ed9bf_r.jpg&&&p&4、牛腱洗净,横切成2-3块(大块,以便卤好保全形状不散碎)。另盛一锅冷水,牛腱下锅,开火焯至不再冒出血沫。注意不断翻动,以确保焯干净。焯水时可适量加一撮花椒,料酒数滴(均为分量外)一同下锅,增香去腥;&/p&&img src=&/6a1fe107dee31e355693_b.jpg& data-rawwidth=&816& data-rawheight=&5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6& data-original=&/6a1fe107dee31e355693_r.jpg&&&p&5、牛腱焯水后捞出,冲洗干净,放入冷水浸泡片刻。(此步骤仅适用于牛腱,遇冷紧缩以提升口感,以免后期软烂。如使用其它肉类开卤可焯水后直接捞出,不必过冷水);&/p&&p&6、烧开3中的清卤汁,放入处理好的牛腱,大火烧开后保持中大火15分钟(此时不要走开,注意控制火力防止溢出),再转小火焖煮20-30分钟,如用筷子能穿透(会遇到一定阻力),关火;&/p&&img src=&/ea8fb9d67c918fb7d078b61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5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ea8fb9d67c918fb7d078b61_r.jpg&&&p&7、捞出牛腱,稍稍沥干放入碟子中。风干1-2小时(至肉表面颜色变深,稍干。期间可以人工翻动一两次方便底部吹干。如右图烤网+烤盘底部架空可省去翻动。)速成之法是放入烤箱,120度,10分钟左右,请各取所需。&/p&&img src=&/0a032ba23d27dbf08a0c90512bb68ecd_b.jpg& data-rawwidth=&624& data-rawheight=&4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4& data-original=&/0a032ba23d27dbf08a0c90512bb68ecd_r.jpg&&&br&=====我是更懒的人的分割线=====&br&如果无暇照料可跳过整个风干步骤,直接在步骤6的基础上,中大火转小火后焖煮40-50分钟,煮至筷子可轻松插入即可;&p&8、如果做了7中的风(烤)干步骤(风干后成色如右图),风(烤)干完成后重新烧开卤汁,放入牛肉,转小火慢煨30-40分钟;&/p&&img src=&/debb958f3fcf590ad000bf088e5fcc49_b.jpg& data-rawwidth=&786& data-rawheight=&5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6& data-original=&/debb958f3fcf590ad000bf088e5fcc49_r.jpg&&&p&9、关火,捞出融融烂烂的葱,让牛腱在卤汤中浸泡过夜(8-10小时)。冬天可室温,其余时间请放冷藏浸泡。心急的话不浸泡也可以吃,但浸泡后味道会更苍劲更入肌入理;&/p&&img src=&/c79e5c73bd04dd6fdfcf6_b.jpg& data-rawwidth=&614& data-rawheight=&4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4& data-original=&/c79e5c73bd04dd6fdfcf6_r.jpg&&&p&10、第二天,捞出,沥干,在卤香沉醉中切薄片,蘸汁,开吃。蘸汁可参考小贴士;&/p&&img src=&/67d7f0dd57ec774e0f1b98e73e531943_b.jpg& data-rawwidth=&765& data-rawheight=&5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5& data-original=&/67d7f0dd57ec774e0f1b98e73e531943_r.jpg&&&p&11、第一次开卤完成;&/p&&img src=&/200f7e17fd5de6d953bb41a34036ef6b_b.jpg& data-rawwidth=&798& data-rawheight=&5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8& data-original=&/200f7e17fd5de6d953bb41a34036ef6b_r.jpg&&&p&12、后续关键步骤一,老卤保存及传家大法:卤汤用毕,过滤,再煮开,稍稍冷却后用消毒好的玻璃瓶密封,放至室温后冷藏。预计超过一周内不会再用请直接放冷冻,下次使用前解冻即可。&/p&&br&在冷冻室中雪藏一个月不使用时,请拿出解冻,重新煮沸、冷却、装瓶、冷冻;&img src=&/d1b91e9a7d97d54ba95f35cfdaad6604_b.jpg& data-rawwidth=&802& data-rawheight=&6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2& data-original=&/d1b91e9a7d97d54ba95f35cfdaad6604_r.jpg&&&p&13、后续关键步骤二,重新使用老卤时加水加料方法:每次卤量不同,最后卤汁收存的分量也不同,不用介怀,下次使用时水量添足至基本淹没食材,适量增补盐和生抽、料酒,其余香料按最少量放(比如八角用2-5个角即可,桂皮敲碎半段即可,最多放到一个)。经年累月需要补香料的周期会越来越长。附一勺老卤成色供参考;&/p&&img src=&/42a4cb04aff0_b.jpg& data-rawwidth=&628& data-rawheight=&4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8& data-original=&/42a4cb04aff0_r.jpg&&&p&14、如此反复,老卤即成。只需在漫漫岁月中好好喂它吃肉, 并选好继承人。&/p&&p&小贴士:&/p&&p&1、关于老卤汁的收存和再使用以前有童鞋问过多次,请仔细阅读以上步骤12~步骤13,并不麻烦但需要用点真心。保存老卤的玻璃瓶我一般每次都会洗净,煮沸5分钟消毒,敞口晾干再用。家中有消毒机当然上佳。卤汤表面保留少许薄薄油脂层,利于后期封存保质,但若油脂过厚请仔细捞去大部分(可冷藏结冻后刮去油脂,再做步骤12中的过滤煮沸等步骤);&/p&&p&2、关于香料,推荐必选中是我个人认为不可缺的,一般香料铺都有售。实在买不到,八角、花椒、桂皮、香叶是必必必必须有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草果的香味是质的飞越,建议尝试。另外罗汉果如果手头有也建议放放,不止降火,自然回味的甘醇也是任何糖都无法取代的。&/p&&br&
各种香料量我都放得比较少,老卤还是以激发食物本身的香味为重,香料太多就成了卤料杂烩,失之本意。卤到十次后的卤水本身已经非常香浓,除非大量加水,否则香料都意思提点一下即可。此外很讲究的童鞋可以把香料用适量油略略爆香再用(我本人通常省略);&p&3、关于卤制肉类:无论牛肉、猪蹄、鸡翅等等,请一定洗净,冷水下锅焯水,稍稍焯久一些,不要一开就捞出,耐心等到不再冒出浮沫。捞出冲干净浮沫再进卤锅。这样才能保持卤汁醇香,没有奇怪的杂味;&/p&&p&4、关于咸淡:盐和生抽都只写了参考量,请按实际卤制的肉量水量和自家口味调整,个人觉得卤味太咸会破坏醇厚的口感,百无聊赖;&/p&&p&5、关于卤肉的火候,个人经验,以下时间均为焯水下卤锅后:牛腱不再赘述,鸡翅10-12分钟,猪蹄1小时。副产品卤蛋稍有不同,水煮到你喜欢的熟度,剥壳扔进关火后放温的卤水中跟卤肉一起浸泡入味即可。;&/p&&p&6、关于卤豆制品及素菜:比如香干、茶干、素鸡、藕blabla,凡豆制品都只买素白原味原料,舀一部分卤汁,单独开锅卤,卤汁用完即弃,不要与保存的老卤汁混合。因为豆制品会使卤汁发酸,影响味道及保存;&/p&&p&7、关于蘸汁:生抽一勺、姜葱蒜泥、香菜、一点点花椒粉&辣椒粉、醋、一点点葱末、香油or藤椒油or红油,我把它当做万能蘸汁,配什么都好吃;&/p&&p&8、关于保存:步骤里已写得很详细,在此再次强调一定要过滤汤渣,煮沸冷却密封保存;&/p&&p&9、关于健康问题:老卤反复煮滚,亚硝酸盐是难免的。解馋无妨,个人觉得还是比大多数外食都健康。但吃多了影响健康或是危及智商就不好了,请一定一定一定找好平衡点。&/p&&p&&a href=&/category/5205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查看更多卤味做法&i class=&icon-external&&&/i&&/a&&br&&/p&&p&——————————————&br&文中菜谱均来自下厨房,转载需注明来源&链接&br&&/p&&img src=&/3c6dd1f40dc2d5e4e2c342e_b.jpg& data-rawwidth=&342& data-rawheight=&14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2&&
开一锅传家老卤(开卤、养护及传家大法) by 大概很少有不爱卤味的人吧。一味好卤应该是各种食材与时光共同沉淀的味道,层层叠叠交融,鲜香不疾不徐,不死咸,不腻口。但市面上的老卤,能真正用心为你大锅大瓮、专业调香的少之又少,更多是打着…
&p&(本节属于:&a href=&/huyou/& class=&internal&&第一章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a&)&br&&/p&&p&韩寒的忠实读者和粉丝对质疑者将目标指向其早期作品《三重门》感到不可思议:一本九十年代的中学校园小说,硬说是五十多岁的韩寒父亲代笔,这就相当于说宋祖德的文章是宋祖英写的,周杰伦的歌是周星驰唱的,太可笑了。&/p&&p&可质疑者并不这么看。他们坚信韩寒写不出《三重门》。原因是书中旁征博引,丰富学识绝非中学生所有。笔者摘选一些典型分析:&/p&&p&1.作者有很好的古文功底,尤其是《荀子》《左传》《尚书》《史记》《西厢记》都是熟读后能记忆精彩段落的。&/p&&p&2.熟悉七八十年代的毛主席语录、流行语、建筑特点等。&/p&&p&3.对“文革”历史、中国革命史、苏联历史都很熟悉。&/p&&p&4.随意引用莎士比亚戏剧内容,熟悉外国戏剧。&/p&&p&5.书中有个精彩比喻——“语文课立马像闪电战时的波兰城市,守也守不住,一个礼拜只剩下四节。”暴露了作者的底细。在军事迷看来,作者不但了解“二战”,而且受过一定的反“苏修”宣传。&/p&&p&6.韩寒自称没读过《红楼梦》等名著,但《三重门》里却引用了这本书中的几段话。&/p&&p&7.作者在适当地语境里熟练地运用各种英语单词,显然不是初中水平,而是高中甚至专业水平。[6]&/p&&p&读者可能一眼就能看出这些论断的错误,但我们现在改用相对规范的逻辑分析,使用“模糊标准”的方法,先列出认知标准:&/p&&p&&b&标准&/b&:如果作品中展示了某领域的知识或经历,则作者必然熟悉该领域。&/p&&p&为考察该标准的正确性,可以替换质疑对象:质疑者认为,《三重门》中英语是高中和专业水平,所以不是正读高一、英语不佳的韩寒所写。以该标准考察韩仁均,他“文革”时上中小学,根本不学英语,更无证据表明他有专业水准。亦可替换材料:质疑者认为《三重门》引用的古文、语录、历史知识和文学作品等,并非九十年代中学内容。但书中大部分内容是文学社、流行歌曲、学生恋爱等,以此标准考察韩仁均,他中学不可能有此经历。&/p&&p&一旦改变材料或论证目标,质疑方就会开始使用&b&双重标准&/b&:由于未经历过七十年代,韩寒不能写出相关体验。但他父亲可以通过阅读、与儿子交流,写出九十年代的中学生活。那反之可以吗?当然不行。因为构陷目标(即韩仁均)已经定好了。为达到结论的一致性,标准的普适性就被无视了。&/p&&p&运用“模糊标准”分析后,你无需仔细研究标准内容,只要发现逻辑矛盾,即可判断出该标准是错误的。究竟为什么错?我们可选取典型案例仔细分析。比如质疑者们声称:韩寒自称没有读过《红楼梦》等名著,但《三重门》里却引用了这本书中的几段话。&/p&&p&&b&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三:陷阱逻辑&/b&&/p&&p&同样先写出上条质疑所依据的认知标准——因为作品中引用了某著作的精彩段落,所以作者必然读过这本著作。&/p&&p&对这样的标准,如果你一下子看不出问题所在,可以尝试使用该标准的&b&逆否命题&/b&分析。因为逆否命题和原命题逻辑上是等价的。&/p&&p&&b&标准的逆否命题&/b&:如果作者未读过某本著作,作品里就不能引用它的精彩段落。&/p&&p&考察逆否命题,很容易看出这个标准是荒谬的。不读原著,仅阅读对该作品的摘录、评论,或与读完原作的人交流,都能引用该作品中的段落。所以这个标准并不成立,属于&b&陷阱逻辑&/b&。&/p&&p&现代社会的信息来源碎片化,知识未必源于原始材料,而可能来自报刊、电影、聊天、互联网等。而且,书中的旁征博引,多是韩寒描写一个不懂装懂、喜欢卖弄的角色所用,质疑者并不知道这一点。&/p&&p&逻辑上理清了,再通过实例确证。下图是个8岁半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日记作文,毫无疑问她的引用并不代表阅读了相关军事著作。&/p&&img src=&/370fc3ce1c0e27d73fef_b.jpg& data-rawwidth=&604& data-rawheight=&3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4& data-original=&/370fc3ce1c0e27d73fef_r.jpg&&&p&小学三年级学生作文(截图)[7]&br&&/p&&p&【思维练习】:&/p&&p&1.上文那些论断,想必很多读者一看就觉得可笑,可为什么那些质疑者就不觉得可笑呢?&/p&&p&2.如果有人提出,虽然引用片段未必需要阅读原著,但韩寒引用得非常精彩贴切,所以可疑,你怎么看?&/p&&p&3.如果有人说,韩寒引用的《红楼梦》是个冷僻的特殊版本,显然是精通原著的人才会收藏,你又怎么看?&/p&&p&绝大多数质疑都有明显的逻辑问题。其中有个大类别,是指控当事人在细节上“供述不一致”,所以作假。例如针对新概念大赛,方舟子写道:“光是扔的什么纸就有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版本:李其纲说是道林纸,韩寒说是餐巾纸,胡玮莳说是袋泡茶的外壳,且不说杯子还有玻璃杯和漱口杯两个版本。这三种纸差别很大,不可能混淆。”[8]&/p&&p&通信专业教师“奥卡姆剃刀”揭示了这类“质疑”的逻辑脉络。他设想了这样一个场景:&/p&&blockquote&&p&几个警察在审讯室里向嫌疑人追问十年前的一个命案,很多细节这个倒霉蛋实在记不清了,其中有几个不能自圆其说,警察认定其杀人的证据己经足够充分了。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但哪里不对呢?&/p&&p&……因为你说不清楚十年前的某个晚上喝的是白酒还是啤酒,所以你杀了人。学过逻辑的童鞋都知道,一个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的,当原命题不好分辨时,不妨拿逆否命题来试试。此命题的逆否命题为:因为你没有杀人,所以就能说清楚十年前的那个晚上喝的是白酒还是啤酒。这个说法显然是很滑稽的,可信度极低,但为什么原命题却不显得如此滑稽呢?&/p&&p&那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假设,把未必相关的事件,楞是给建立起了因果关系。假如审的不是命案,审的盗窃案,完全一样的几个不能自圆其说的说法,就可以令警察认定“盗窃案证据充分”了。[9]&/p&&/blockquote&&p&记不清十年前旧事的几个细节,于是命案盗窃案强奸案都告破了。这种可笑错误产生的原因是&b&先入为主&/b&,人类思维很大程度上受情感左右,严谨的理性思维需要训练。当心中先有结论时,人们很容易将既定结论作为前提,再去寻找支持该结论的材料,创造各种标准将毫无逻辑关联的材料硬扯到结论上,同时忽略或否定相反的材料。在不断筛选信息、制造标准的过程中,人们还会逐渐强化自己的既定结论,这种现象叫做&b&证实偏见&/b&。&/p&&p&《吕氏春秋》上有“疑人偷斧”的寓言故事:斧头的失主将邻居家小孩确立为怀疑对象,于是在他眼里,小孩的姿势、神色、语气都极其可疑,怎么看都像是贼。但当他找到斧子后,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被打破了,原本被严重侵害的逻辑能力开始恢复,此时他才惊觉,这些理由与有没有偷斧子毫无逻辑关系。&/p&&p&那么,对过往事件的细节“供述不一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心理学科普作家陈禹安这样说明:&/p&&blockquote&&p&罗伯特·伯顿是美国加州大学锡安山医院的神经科主任。当年,他在上医学院二年级的时候,碰上了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暗杀这一重大事件……我们有理由推断,经历过这一事件的人都应该对当时自己的情形记忆深刻。&/p&&p&但是,当伯顿和他的同学聚会,并回忆起肯尼迪被暗杀时大家都在干什么时,答案却是五花八门的……一位泌尿科医生觉得他们当时在吃午餐,一位内科医生说他们当时在图书馆,一位病理学家却记得他们在一个酒吧里。泌尿科医生反驳说将:“不可能,肯尼迪被暗杀时,我们还没放学呢,绝不可能在酒吧。”(这个情形是不是比上述李其纲、韩寒等人的说法不一更加离谱?)……伯顿就给他们讲了心理学家乌尔里克·奈瑟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p&&p&在“挑战者”爆炸的当天,乌尔里克·奈瑟立即让班上的106名学生写下他们是如何听到爆炸消息的,以及当时他们在哪里、在干什么,听到爆炸消息后的内心感受等……两年后,这些学生再次接受访谈,回答同样的几个问题。结果显示:25%的学生所说的跟他们原来日记记录的截然不同;还有一大半的人错了一些细节,但还不太离谱。真正能够将所有细节都说得和两年前完全一致的不足10%!&/p&&p&然而,在这些学生看到自己当年所写记录之前,他们个个信誓旦旦地相信自己的记忆是绝不会错的。&/p&&p&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记忆是多么地不靠谱,而更不靠谱的是,人们对自己记忆正确性的强烈信念。&/p&&p&……方舟子认为,李其纲、韩寒、胡玮莳的三个人说法不一,要么事件本身根本就没发生过,要么事后有人在撒谎……其实更大的可能就是这三个当事人的记忆出现了偏差,而在他们述说回忆的时候,当然认为自己所说的是真实的事实。一个撒谎的人,最不愿意说出细节。这三位几乎都在努力描述细节,这足以(让我们)认为他们真的是在“掏心掏肺”的证实自己。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我判定韩寒他们没有说谎。[10]&/p&&/blockquote&&p&记忆偏差乃至虚构是常见现象。1992年,一架波音飞机在荷兰撞上大楼。十个月后,心理学家汉斯o克劳姆巴格对此进行公众调查,他发现有半数人生动地虚构了五花八门的撞击过程。1962年,美国篮球巨星张伯伦带领费城勇士队击败纽约尼克斯队,并拿到了前无古人,很可能也后无来者的个人单场100分的NBA记录。可多年后,当事人的回忆出现了错乱。第100分是怎么拿到的?张伯伦记得是七尺中投进的,而给他传球的队友乔·拉克里克却记得是手指拨球舔篮得分,该场比赛的播音员比尔·坎贝尔则坚信那是个大力扣篮。&/p&&p&由此可见,细节记忆偏差与是否作假并无逻辑关系。但若你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就可能得出错误结论,这叫做&b&知识盲点&/b&。&/p&&p&2012年4月,美国南加州大学,一男一女两位中国留学生凌晨一点开着宝马车,在从实验室回家的途中被劫车者枪杀。国内媒体报道时强调了“深夜”“男女同车”和“宝马”等细节。人们立刻反应过来:原来是官富二代出国泡妞啊!活该!随后严肃媒体作了更正:宝马是二手车,只值一万多美元,死者亦属普通家庭。但早被撩拨起来的群众并不接受,纷纷质疑:“不是富二代,能一次性拿出一万多美元买二手宝马?”“凌晨一点还做实验?骗谁?去夜店了吧?”“抢车的罪犯会往车上射那么多弹孔?那抢来还怎么卖?怕是情杀。”&/p&&p&有留学经历的读者能看出这类质疑是不靠谱的。美国买车可分期付款,因此普通留学生能负担起二手宝马;海外求学艰辛,凌晨加班是家常便饭;抢车歹徒非理性作案,开枪杀人时精神高度紧张,并不会思考怎样销赃。这些质疑起因于&b&经验盲点&/b&。&/p&&p&人们依赖自己掌握的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判断,而无力判断超出经验和知识范围的问题。如果不正视自身局限,仅仅为了自身好恶,频繁接纳各种不靠谱的材料与奇特的论证方式,思维就会越来越偏激愚蠢,最后理性崩溃,进入类似“魔怔”的状态,将目标的所有正常行为视为可疑。用逆否命题辅助思考,有助于避免思维紊乱。因为逆否命题先对结论进行了否定,先入为主的影响被弱化了。&/p&&img src=&/ff89abcc337ea_b.jpg& data-rawwidth=&747& data-rawheight=&3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7& data-original=&/ff89abcc337ea_r.jpg&&&p&先入为主状态下的思维模式,与正常思维模式的差异&br&&/p&&p&在方舟子坚称韩寒遗忘了《就这样漂来漂去》的内容,所以有假时,几位作家反驳并表示了担忧,方舟子讽刺道:&/p&&blockquote&作家是最熟悉自己的作品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具体解答对自己作品提出的疑问。有那么几位畅销作家也跟在韩寒后面高喊担心作家面对质疑都无法自证清白,甚至还因此不敢让下一代当作家,让人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心虚,是否代笔在现在的文坛不是个别现象。[11]&/blockquote&&br&&p&作家斯库里对这种说法无法忍受,要求写手们出来表态:&/p&&blockquote&之前我觉得自己是站河岸上看笑话的,但当方舟子说了图中那些话以后,俺觉得自己真的要表明一下立场。但凡有一丁点儿让人觉得俺支持方舟子,那无疑就是承认我找人代笔写东西呢。AC空气稀薄说我和马伯庸抱团取暖(腐女奏凯!)我觉得不仅是俺们俩,求所有码字儿的都来抱团取暖[12]&/blockquote&&p&各路写手纷纷响应,部分回复摘录如下:&/p&&blockquote&&p&马伯庸:我是来忏悔的……《笔冢》前四部的情节我忘得一干二净,管城七侯是谁也数不全了,好在我不算正经作家,只是个写手。&/p&&p&默默地潜:方肘子这话。那耽美(男同性恋爱情小说,网络小说的重要类别,绝大部分耽美小说是女作家所写)女作家不是全完了,她们哪儿来的H经验啊,应该都是父亲代笔的吧。&/p&&p&七十二编: 抱团。先承认我忘了我书中大部分数据剧情,求方舟子来打假。同时指出,右边这群人做贼心虚,一打就是一大片啊,比打韩寒一个爽多了。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做内应,承认他们的书都是我代写的。要不承认我的书是他们代写。&/p&&p&绵羊兽性大发:我这个自认记忆力超强的人也记不起来我最得意的拿过奖的作文是写什么的了……连名字都忘了。舟子我对不起你啊。&/p&&p&喵才不是傲娇炸毛受:要是问我大二时候做的设定,我一定 不会记得男女主角的名字了……ORZ&/p&&p&清风断空:在大脑没有植入电脑芯片之前,人类就不该有作家这个职业,否则必须是找人代笔的混子。&/p&&p&可可312:噗,我记得我看过一个网文,那作者把一个男配 写死了,然后又扯了很多章,那男配居然又诈尸出现了。然后读 者留言提醒,作者才反应过来乌龙了。&/p&&p&浅蓝传说:老子工作忙,断更半年了,年初四终于有空打算 出宫更两章,发现四十万字要从头看一次啊有木有!!&/p&&/blockquote&&p&可见,别说忘掉自己作品中某句话、某个段落,连忘掉角色、情节、设定、书名,甚至写没写过这本书都忘掉,边写书边忘,均毫不稀奇。那些质疑乃是彻头彻尾的胡扯,瞄准的是观众的经验盲点。&/p&&p&“小说描写与个人经历不同”“对笔名、书名来源有多种解释”“忘掉书中一段话”等等质疑,会让局外人感到可笑,为什么质疑者们就不这么想呢?因为气氛,即情绪化的、被污染的舆论空间。&/p&&p&你发现传销组织洗脑很有效,于是复印他们的教材,准备回家骗骗朋友,结果朋友听完却嬉皮笑脸——你忽悠什么呀,当我傻瓜啊?你觉得很奇怪:同样的教材、方法,为什么传销组织可以蒙人,我却无法取得相应的效果呢?&/p&&p&这是因为传销组织在进行集体培训,特别是封闭式信息灌输时,制造了某种环境。正常情况下,你不会接纳那些荒谬的材料和方法,但组织会让事先安排好的教师、学员相互佐证,此时判断力弱的人就会率先沦陷。这些沦陷的人很快会受到赞扬与奖励,有缺陷的论证被吹捧,弱智的分析家被视为“福尔摩斯”和“名侦探柯南”,脑残的帖子成了“力作”。诱发越来越多的人从众跟随,使用捏造、歪曲、剪裁过的材料,在自己的知识盲点与经验盲点上进行判断。符合目标的论断,会被圈里人不断奉承,不符合目标的论断则会受到嘲笑,得不到传播。不停地对观众进行这类奖惩训练,强化伪常识在圈内的地位,陷入其中的人就会逐渐上当。&/p&&p&营造“气氛”是传播手法,需要拥有话语权并深刻了解大众心理。圈外人观察被传销气氛影响的群体,会觉得他们的思维模式与结论异常惊悚,但圈内人往往浑然不觉。&/p&&br&&p&[6] 最后一条摘自 张放 新浪博客 《〈三重门〉作者的真实英语水平》。其余来自天涯社区。&/p&&p&[7] 秋吉利 新浪微博。&/p&&p&[8] 方舟子 和讯博客 《破解韩寒补考题目之“破”朔迷离》。&/p&&p&[9] 奥卡姆剃刀 新浪微博 。&/p&&p&[10] 陈禹安 和讯博客 《韩寒补考题目一点也不“破”朔迷离!》。&/p&&p&[11] 方舟子 新浪微博 。&/p&&p&[12] 斯库里 新浪微博 ,其后众人的回复均摘自此微博下。&br&&/p&&p&注:由于本书定稿于2013年10月,所以附注里的文章,目前可能已无法在网络上找到,对原始材料感兴趣的读者请参见本书阅读提示。&br&&/p&&p&&a href=&/huyou/& class=&internal&&《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目录、腰封与阅读提示&/a&&/p&
(本节属于:)韩寒的忠实读者和粉丝对质疑者将目标指向其早期作品《三重门》感到不可思议:一本九十年代的中学校园小说,硬说是五十多岁的韩寒父亲代笔,这就相当于说宋祖德的文章是宋祖英写的,周杰伦的歌是周星驰唱的,太可笑了…
&p&(本节属于:&a href=&/huyou/& class=&internal&&第一章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a&)&br&&/p&&p&将质疑者们的指控集中起来,会发现它们的论述模板是这样的:&/p&&p&材料:一段韩寒说话结巴的录音。结论:瞧瞧,他根本笨得连话都不会说。&/p&&p&材料:一篇韩寒写得不怎么样的文章,或一条用词有误的手机短信。结论:韩寒造句都不通顺,根本不会写字,是小学生、文盲水平。&/p&&p&材料:视频中韩寒把自己书中的一段话忘掉了。结论:他连自己的作品都不熟悉,一问三不知。&/p&&p&……&/p&&p&其特点是,摘取一句话或者一小段相关视频,然后试图从这些琐细材料中得出大论断。现在,笔者尝试把它们“合起来”:&/p&&p&既能用严谨文风写传记,也能用俏皮话写青春小说与时事评论,引发了几百万80后读者共鸣的奇才韩仁均,学贯中西、英文流利,就连流行歌曲、少年动漫、车辆检修都样样精通。他在乡下老宅里隐藏绝世天份,穷困潦倒二十年,苦等儿子成长到能“扮演作家”后,方才开始躲在幕后不停推出销量上百万的佳作。&/p&&p&而他的儿子韩寒,是个行文造句都不通顺、在镜头前连话都不会说的小学文化水平的初中生文盲,每日周旋于老师、同学、编辑、记者、读者之间,却从未被怀疑,就算有,也被可耻地收买了。由于利润分配合理,居然没人爆料。成功行骗13年后,这个骗局最后却被一个枯坐电脑前的宅男,慧眼发现了。还列出了几百条疑点呢!&/p&&p&质疑方其实能看出这个故事并不合理,否则他们会去证明韩寒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这样才能与编辑和作家朋友交流而不露破绽;有谈吐和急智,这样才能应付交际场面与记者。但他们并不在乎。&/p&&p&&b&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四:耸人听闻的指控&/b&&/p&&p&为什么质疑者倾向于提出耸人听闻的指控,哪怕付出逻辑上削弱自己论证的代价呢?&/p&&p&因为他们的目标不是“求真”,而是尽可能地“传播”负面话题。材料完整、属实,逻辑严谨,并不带来传播力。只有耸人听闻的论断,才能吸引眼球,令话题急速扩散,影响易骗人群。这类人群对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并不敏感,对构陷目标并不熟悉,往往缺乏思维能力。&/p&&p&此外,还要追加辅助手段:以数量弥补质量,抛出成千上万个指控,当信息数量超出旁观者的认知能力后,他们就难以专注于材料和逻辑本身;散播仇恨,营造派系斗争的氛围,可调动更多的人怀抱既定立场参与进来;污损对方的人格,则会令己方人员产生虚幻的道德优越感,用情绪代替思考。这些手段的目标都是削弱大众的思维能力。&/p&&p&其实,方舟子自己在科普时,经常强调对这类手段的态度:&/p&&blockquote&首先要培养一个怀疑的态度,对那些说大话的要怀疑,话说得越大的越要怀疑,不要碰到有人说大话,你就被吓住了。这里有一个原则就是:非常惊人的主张,需要非常惊人的证据,你说的那个主张越吓唬人,你必须拿出的证据就要越充分。你只要掌握了这一条,你就不容易被这些假话、这些大话给吓住。[13]&/blockquote&&p&但他“打假”时却不这么做。各类歪曲的信息,夸张的描述,脆弱的论断,甚至对敌手的人身攻击,随时取用。他在电视节目中彬彬有礼,但在博客、微博、新语丝网站等地面向粉丝发言时却完全不同。他称呼对手为:弱智、文盲、人渣、小丑、混混、骗子、假货等;对手的支持者则是:方黑、同伙、水军、托儿、猪队友、脑残粉等。他还会给对手起各种贬低和侮辱性的外号,就跟小孩儿吵架似的。&/p&&p&在旁观者看来,这些行为幼稚而不可理喻,但其支持者却乐此不疲,他们认为这是嫉恶如仇的表现,并努力模仿。在这样的辩论环境下,疯狂造谣传谣的被认为有正义感,毫无常识的被称作专家,骂人最阴损的被视为犀利,骚扰对手及其家人的行为被鼓励,稍有怀疑者则打成叛徒、卧底,清理出斗争队伍,最后集体自我宣称胜利。对手的言论则往往被恶意截取、歪曲,显得愚蠢可笑。当对方以证人、证据驳斥后,他们还会在里面找“疑点”,并沾沾自喜地宣告:“你提供的证人、证据,反过来证明了你确实作假。”——这个圈子里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智力高超,而无法意识到这种论断有多么疯狂和愚蠢。&/p&&p&要从琐碎细节和恶意气氛中脱身,就必须掌握&b&整体思维&/b&。南开大学教授、网民南开老沙阐述了其要点:&/p&&blockquote&&p&如荀子所言,“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所谓“小辩而察”,是指对各种细枝末节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判别……所谓“本分而理”,是指对事物本质的价值判断……所谓“见端而明”,是指对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的脉络分析,“见端”是要把各种细节符合逻辑的组合成一个完整框架……&/p&&p&以韩寒的新概念作文竞赛为例,如果韩寒的参赛以及获奖存在黑幕,那么这样的黑幕应有整体轮廓的浮现。谁是主谋,谁是帮凶,整个作假过程是什么,作假的利益动机是什么呢……如果有黑幕的话,大可让韩寒提前知晓复赛题目按时参赛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拿个一等奖。无论是《萌芽》还是李其纲都有这个能力,为什么还要搞个刻意丢失复赛通知书再努力补赛再上演生死时速般的参赛过程呢?此次作文竞赛过后,其他社会媒体介入,在诸多获奖学生中选择了韩寒进行宣传,韩寒由此登上神坛,如果这样的过程能够被韩寒的父亲策划并驾驭的话,为何他父亲要选择“新概念作文比赛”这样的民间竞赛而不是正规的官方比赛呢?为何韩寒后来还拒绝了被免试录取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呢?放弃所有轻而易举能获得的造假成果,偏偏要选择一条完全不靠谱的造假道路,这样的造假过程符合“常识”吗?更何况迄今为止比赛组织者和评委的证人证言全都不支持比赛造假的质疑,为何方舟子还抓着他自认为成立的“本质”不放呢?以细节的“小辩”来制造怀疑的氛围,但在整体逻辑上无法形成鲜明稳定的框架,比赛有黑幕的结论能够成立吗?&/p&&p&以韩寒文学作品中的代笔质疑为例……如果方舟子认为不符合“常识”的内容是中年猥琐男代笔所为,那么其余数量更大的符合中学生生活经历的文字是谁写的呢?张放的各种文本分析方法将“小辩而察”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得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按照张放的分析,写出韩寒小说的人应有深厚的文史功底,有卓绝的英语水平,既能写旧时代的大学生活更能写新时代的中学生活,这哪里是韩寒的父亲啊……&/p&&p&……对普通人而言,获得各种各样的碎片化知识是很容易的,但是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形成稳定的体系,才是最困难的。对判别事物而言,获得各种各样的细枝末节的特征是很容易的,但是把这些特征去伪存精地整合为完整一致的逻辑架构,才是最困难的。人的认知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现象走向本质,从必然走向自由。其核心问题就是经由“见端而明”的探索,将“小辩而察”的细节与“本分而理”的结论进行整合,形成稳定可靠的认知……在方舟子的质疑过程中,只有对“小辩而察”和“本分而理”的生拉硬配,压根就看不到“见端而明”的完整逻辑,这种为了结果不择手段的打假,实质就是在造假。[14]&/p&&/blockquote&&p&当今,人们从网络中接收大量琐碎的材料与论断。然而,普通人通常不具备深究每块信息碎片可靠性的能力与精力。不断地就同一目标,制造琐碎的负面信息并集中传播,这种手段叫&b&信息碾压&/b&。它被很多媒体采用,但在认知上十分危险,因为琐细材料不一定具备代表性和完整性,宣传者很容易隐瞒与其相左的信息,灌输预定的结论。佐治亚理工统计学博士、网民被打飞写了篇数学科普谈这个问题。&/p&&blockquote&&p&不少人提出,弱疑点能够串起来增强质疑力,形成力度等同于强疑点的“证据链”……假定从韩寒作品里找到ABCD四个疑点,如果真没人代笔,每个疑点出现的可能性仅为50%,四个疑点同时出现的概率为50%的四次方,即6.25%,这是个较小的数字,反过来似乎说明了韩寒没代笔的“不可能性”。&/p&&p&……很可惜。这种计算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错?破破的桥 的解释是,这些弱疑点不独立(也就是说,某个出现的话,其他的更有可能出现),因此概率上不能直接相乘。这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其实,弱疑点串不起来的关键原因很简单:未考虑总样本数。&/p&&p&……我们不妨把50%这个数值再调小一点,变成10%……如果韩寒没代笔,则4个疑点同时出现的概率将是10%的四次方,也就是万分之一,这无疑是很小的一个值……但是,别忘了,这四个疑点是翻遍了韩寒的大量作品和访谈才找到的。假定这四个疑点是韩寒作品中出现的四句话,而韩寒作品中与代笔问题有关联的话共有100句(这显然保守了),如果韩寒无代笔,则每一句达到此可疑程度的概率均为10%。……先用常识判断。既然每一句如此可疑的概率为10%,则100句中如此可疑的话总数应为100×10%=10句。能挑出四句或更多的可能性极大。&/p&&p&再看看数值计算,具体公式这里不演示了,可利用二项分布或其正态近似……答案约为98%。&/p&&p&换句话说,因为没考虑产生疑点的“样本总量”,将98%的可能性,误算成万分之一的可能性!&/p&&p&在统计学中,这叫survivial bias(幸存性偏见)。也就是说,专挑可疑的,但不看这些可疑事件是从多大样本量里挑出来的。而样本量足够大后,总能挑出来足够多,放在一起挺吓人的。但其实什么都说明不了。&/p&&p&……我认为这正是一切深文周纳的阴谋论得以奏效的本质原因。有点可疑但不那么可疑的事情单独挑出来放在一起,对旁观者造成很大震撼,这时候,就算别人指出还有很多事不可疑,但人类心理天然反应,对那些不可疑的事情不大关心,但就是惦记着可疑的那些。此时,懂一点数学,就能有效的防止被忽悠。[15]&/p&&/blockquote&&p&这种常见的错误行为在科学研究中叫做选择性取样。例如仅记下实验中与理论相符的数据,对大量与之不符的结果,则找出各种理由予以忽略。这样能得出任何你想要的结论,但与真相无关。&/p&&p&在日常生活中你绝不会这样运用“概率”——今天,邻居居然比我上班早,把车开走了,可九成情况下他都比我晚哪;在饭店碰见面熟的美女,可九成情况下她这个时间点不会来用餐;开车到最忙的那个路口,居然只等了一个红灯,平常可得等俩;路边电线杆上乌鸦好多,平常可是空空如也。四件事同时发生的几率约为10%的四次方,只有万分之一,每30年才出现一次,一定是做梦!&/p&&p&没人会犯这种错误,因为身边绝大部分事情都很正常。只有被先入为主思维严重干扰时,人们才可能选这些小概率事件作为材料推论。更常见的情况是,因为懒于主动寻找全面信息,你在自己不熟悉的话题和领域内,被人有意灌输了特定的片面材料,从而诱导出错误的观点,这就是&b&信息控制&/b&。&/p&&br&&p&[13] 《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新书首发暨读者见面会文字实录。&/p&&p&[14] 南开老沙 新浪博客《超越猥琐——也谈方韩两派网络论战的论辩表现》。&/p&&p&[15] 被打飞 新浪博客 《弱质疑和忽悠能“串”成强证据链吗?并浅析阴谋论得以奏效的数学基础》。&br&&/p&&p&注:由于本书定稿于2013年10月,所以附注里的文章,目前可能已无法在网络上找到,对原始材料感兴趣的读者请参见本书阅读提示。&br&&/p&&p&&a href=&/huyou/& class=&internal&&《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目录、腰封与阅读提示&/a&&/p&
(本节属于:)将质疑者们的指控集中起来,会发现它们的论述模板是这样的:材料:一段韩寒说话结巴的录音。结论:瞧瞧,他根本笨得连话都不会说。材料:一篇韩寒写得不怎么样的文章,或一条用词有误的手机短信。结论:韩寒造句都不…
&p&愚昧就是不知道在自己的经验范围之外,还有别的可能性。&/p&&p&——贾樟柯&/p&&p&在姜文导演的影片《让子弹飞》里,麻匪六子痛苦地剖开肚子,向鹅城霸主黄四郎的打手和被煽动起来的围观群众证明自己没有欺行霸市,付了一碗凉粉的钱,吃的也是一碗,不是两碗。他死后,围观群众终于相信他确实只吃了一碗,哦了一声,散了。可那只是电影,现实也许会是这样的——&/p&&p&黄四郎的打手:“吃两碗凉粉,大概要半个小时吧?根据消化常识,有些凉粉应该已经进入肠子了。大家看,六子剖开的明明是胃,他装着很痛苦的样子从胃里掏出一碗粉骗大家。为啥他不敢剖开肠子呢?”大家纷纷嘀咕:“没错!不敢剖?肠子里说不定还有一碗呢!”&/p&&p&韩寒最初信心十足,悬赏两千万,凭的是什么?可能他觉得,明明是自己写的,凭啥没信心?且证据证人俱全,十几年前的手稿还留着,目击或了解他写作情况的至少包括他的同学陆乐、沈宏伟、潘超安、金丹华、沈杰,老师戴金娜、邱剑云、彭令凤,作家赵长天、李其纲、叶兆言、方方、程郁缀,编辑林青等等(&i&部分证言见附录A&/i&)。这些天南海北的人,全被收买了?显然不合常理嘛。总会闹个分赃不匀什么的吧?总有个收买不到的吧?难道这些还不能“证实”吗?&/p&&p&其实,早在2006年,医学教授肖传国在面对方舟子“中美全职脚踏两只船、用垃圾奖冒充大奖”等“质疑”时,就曾放出类似豪言:“任何人,只要能证明新语丝(&i&方舟子控制的打假网站&/i&)上对我的任何一条指控,每条奖励五万元。”笔者揣测他的心态:论学术水平,我是相关领域国内权威;论治病,同事与病人有口皆碑;论医德,我从不收红包,还捐款给特别穷苦的病人。怕什么?结果,被“质疑”五年之后,他成了拿铁锤砸人的医疗骗子。&/p&&p&为什么单靠事实材料不能在公众面前证明问题?因为&b&材料&/b&只是死物,需要人去选择、分析与阐释,给出&b&逻辑&/b&明晰的论证。而在舆论场中,如何控制信息,调动媒体与群众协助传播,尤为重要,本书将其统称为&b&话语权&/b&手法。这类手法的效果,与社会中媒体、意见领袖的舆论水平密切相关。对当事人来说,辩论关键是逻辑完备,运用与破解各类话语权手法。对旁观者来说,了解传播的特点,多做逻辑训练,可以快速有效地对公共事件进行判断,避免被舆论裹挟。本书将围绕&b&逻辑、材料、话语权&/b&这三个词,来进行论述。&/p&&p&&a href=&/huyou/& class=&internal&&第一节 模糊标准 &/a&&/p&&p&&a href=&/huyou/& class=&internal&&第二节 陷阱逻辑&/a&&br&&/p&&p&&a href=&/huyou/& class=&internal&&第三节 整体思维 &/a&&br&&/p&&p&&a href=&/huyou/& class=&internal&&第四节 信息控制 &/a&&br&&/p&&p&&a href=&/huyou/& class=&internal&&第五节 诉诸专业壁垒&/a&&br&&/p&&p&&a href=&/huyou/& class=&internal&&第六节 诉诸生活差异 & 小结 &/a&&br&&/p&&p&&a href=&/huyou/& class=&internal&&《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目录、腰封与阅读提示 &/a&&/p&
愚昧就是不知道在自己的经验范围之外,还有别的可能性。——贾樟柯在姜文导演的影片《让子弹飞》里,麻匪六子痛苦地剖开肚子,向鹅城霸主黄四郎的打手和被煽动起来的围观群众证明自己没有欺行霸市,付了一碗凉粉的钱,吃的也是一碗,不是两碗。他死后,围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聚德总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