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通过借方是收入还是支出过程和支出过程对借方是收入还是支出分配的调节依旧遵循劳动与所有权标准不同的

当前位置: >>
关于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小组成员: 组长 龚冠雄秘书 张琪其它成员 苏明杨
一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的路径及原 因分析 --------------------------------------------- 5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贫困人口大量减少,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进一步 扩大的趋势 --------------------------------------------------------------------------------------------------- 5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 5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虽大量减少,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 6 1.3 中国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 7 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 ---------------------------- 9 2.1 农民从农产品生产中获得的收入低,城乡贸易条件恶化 --------------------------- 9 2.2 广大农村人均土地面积狭小,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10 2.3 中国农村在教育、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与城市相比仍然十分落后 --------------12 2.4 农村劳动力市场僵化,劳动力流动受阻-----------------------------------------------13 2.5 广大边远地区由于地域的原因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比重较大 --------------15 3、简短结论 ------------------------------------------------------------------------------------------------16二.关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问题 --------171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测度方法 -------------------------------------------------------17 2 结果分析 --------------------------------------------------------------------------------------------------20 2.1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变化过程 ---------------------------------------------20 2.2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变化的空间分解 ---------------------------------------21 2.3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变化的收入来源分解---------------------------------23 3 结论 --------------------------------------------------------------------------------------------------------26 4、数据说明及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变化情况 -------------------------------------------------------27 5、改进农村居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28三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321、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现状及影响 -------------------------------------------------32 1.1 具体看,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3 1.2 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现象,应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34 2、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原因的双重分析 ----------------------------------------------36 2.1 从合理的因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6 2.2 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不合理因素来看,主要包括下述几方面原因:--------37 3、化解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矛盾的对策选择 -------------------------------------------------39四.我国行业收入分配现状、成因与改进对 策分析 --------------------------------------------411、改革开放前的收入分配差距 -----------------------------------------------------------------------42 2、我国行业收入分配现状 -----------------------------------------------------------------------------43 2.1 各行业平均工资水平都有很大幅度提高,但增幅差距较大 ------------------------43 2.2 各行业工资水平相差悬殊,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出现缩小趋势 ------------------44 2.3 工资增长向机关单位、国有经济单位倾斜 ----------------------------------------------46 3、我国行业收入分配差异性评价 --------------------------------------------------------------------46 3.1 收入分配制度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功不可没 ------------------------------------47 3.2 收入分配差距是我国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47 3.3 收入分配改革已启动,但步履维艰 -------------------------------------------------------48 4、我国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成因分析 -----------------------------------------------------------------48 4.1 收入差距的产生与行业差异有着直接的关系 -------------------------------------------48 4.2 行业垄断导致收入差距扩大-----------------------------------------------------------------49 4.3 政府政策影响行业收入 -----------------------------------------------------------------------49 4.4 新兴行业的兴起拉大了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50 5、改善我国行业收入分配结构的对策建议 -------------------------------------------------------50 5.1 调控垄断性行业过高收入 --------------------------------------------------------------------50 5.2 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规范各行业收入分配机制----------------------------------------51 5.3 规范薪金管理体制,缩小隐性收入带来的差距----------------------------------------51 5.4 改善就业环境,实现就业机会均等 -------------------------------------------------------52六.国外的收入分配制度与政策调节 -----521 各个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介绍 ----------------------------------------------------------------------53 1.1 美国 ------------------------------------------------------------------------------------------------53 1.2 英国 ------------------------------------------------------------------------------------------------54 1.3 德国 ------------------------------------------------------------------------------------------------54 1.4.韩国 ------------------------------------------------------------------------------------------------55 2 启示与借鉴 -----------------------------------------------------------------------------------------------56 一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的路径及原因分析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贫困人口大量减少,但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004 年世界银行报告统计显示,在
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年平均实际增长率为 9.4%;在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的前 5 年, 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 10%.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经济飞速发展,1992 年中国 GDP 增长率高达 14.2%&,八五&期间( 年)平均增长率为 12%&,九 五&期间的平均增长率为 8.3%.2004 年的增长率为 10.1%,2005 年的增长率为 9.9%.与此同时,同期世界各种类型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都明显地低于中国的经济 增长速度。富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逐渐放 缓,一直低于 5%的水平,全球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在不断上升但最高也 仅为 5%左右,非全球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则更慢①(见图 1).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虽大量减少,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贫困人口在大量减少。根据世界 银行提供的官方规定贫困线标准, 中国贫困人口数量从 1981 年 2 亿下降到 1999 年的 3400 万。或者根据世界银行确定的每人每天收入 1 美元的标准,同期中国 贫困人口数量从 4.9 亿下降到 9800 万, 2002 年又下降到 8800 万。 到 贫困人口 比例从 1981 年的 49%,下降到 1999 年的 7.8%,2002 年又下降到 6.9%. 需要说明的是, 仅仅依靠经济增长并不能维持贫困人口不断减少的趋势。在
年间,中国经济继续以将近 8%的速度增长,但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 却在下降 (见表 1) .其主要原因是农产品的购买力下降和农民收入的持续低速增 长。 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已连续 6 年没有 1 年超过 6%, 最高的年份增长 5.92%,最低的只增长 2.1%,年均增长 4%.根据 2004 年《中 国统计年鉴》数据推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 1998 年为 3.34%,1999 年为 2.23%,2000 年为 1.94%,2001 年为 5.01%,2002 年为 4.61%,2003 年为 5.92%.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幅度的一半(同期城镇居民 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幅度 1998 年为 5.13%, 1999 年为 7.91%, 2000 年为 7.28%, 2001 年为 9.23%,2002 年为 12.3%,2003 年为 9.99%).农民纯收入相对于城 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低速增长, 直接导致了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 大。1.3 中国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如表 2 所示, 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1989 年的 1373.9 元增长到 2004 年的 9421.6 元, 农村人均纯收入从 1989 年的 601.5 元增长到 2004 年的 2936.4 元。 值得注意的是,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见表 2). 尽管
年间中国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都有大幅 度提高,但城市的增长速度更快,其绝对差从 1989 年的 772.4 元上升到 2004 年的 6485.2 元,同期相对差从 2.28 倍扩大到 3.21 倍;再从恩格尔系数来看, 同期农村和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都在下降, 但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 的速度更快,从 1989 年的 54.5%下降到 2004 年的 37.7%,即下降了大约 17 个百分点, 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仅下降了不到 8 个百分点。 上述情况 说明,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有明显的改善作 用,但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无论是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均越来越大, 且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速度要快于农村。 2005 年 12 月 3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 意见》中明确指出:&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 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 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科学发 展观的指导下,发展中国农村经济,缩小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实现中 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2.1 农民从农产品生产中获得的收入低,城乡贸易条件恶化 农民从纯农业中获得的收入低,农民增收难,这一点在主要粮食生产区表现 得更加明显。过去几年中,由于不少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导致农民来自 农业的收入减少,使以务农为主的纯农户的收入增长尤其困难。1997 年,农民 人均来自农业的纯收入为 943.01 元,但
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 已连续 6 年低于这一水平。1998 年为 927.25 元,1999 年为 882.09 元,2000 年为 833.93 元, 2001 年为 863.62 元, 2002 年为 866.67 元, 2003 年为 885.71 元,仅在最近两年才突破 1000 元。在有些年份,粮食主产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 甚至是负增长。 显然,这样的局面不仅限制了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和国内市场的扩 大,而且也不利于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和增长。袁隆平指出,&4.85 亿吨,这是 我们的警戒线,2003 年我们只有 4.35 亿吨,降到警戒线以下几千万吨。&这也 直接反映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收入低,生产积极性下降的现状。 在农民从农业获得的纯收入不断下降的同时, 城乡贸易条件近年来也在进一 步恶化,从而对农民增收形成了双重影响。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粮食产量快速 增长,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产品价格大幅提高,城乡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农民 实际收入的年增长率达到 15%.但是到了 80 年代后期,经济增长和贫困人口减 少的速度开始下降,
年间, 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低于部分工业 品的涨幅, 城乡贸易条件出现恶化, 基尼系数从 80 年代初的 0.2 左右上升到 1993 年的 0.42,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年间,中国放开部分农产品 交易市场,允许国外质优价廉的大宗农产品如小麦、大豆、棉花等进入中国。由 于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较低, 对国内农产品市场形成较大冲击,导致国内粮食供 过于求,价格下跌,城乡贸易条件迅速恶化(见图 2).2.2 广大农村人均土地面积狭小,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农户家庭逐渐成为中国 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但由于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低,农户家庭 的土地经营规模很小,户均只有 0.5 公顷,再加上肆意占用耕地和耕地荒芜的现 象时有发生, 从而更加深了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 袁隆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2003 年中国的粮食播种面积已经不足 15 亿亩,是建国以来最低的粮食播种面 积。而且从 1997 年到 2002 年,中国的耕地净减少了 6164 万亩,平均每年减 少 1200 多万亩。 由于耕地面积狭小,中国很大部分农村生产仍然依靠直接手工劳动力来进 行, 农业机械无论是大型的还是小型的, 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动力上进行比较, 近年来都呈现出增长缓慢(见表 3),因而未能形成专业化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 方式, 尤其在江南的丘陵地带和西北高原地区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直接导致了中 国目前农业生产率低下的状况(见图 3).此外,农村滞留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也成 为制约中国农业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提高中国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最好的途径,而目前中国 农业距离现代化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 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用先进农业机械和 农业技术去改造传统的落后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过程,大致包括农业机 械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就目前中国农村的生产状况 来看, 广大农村很少有地方能做到这几点。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下的现状 直接导致了中国目前农业劳动报酬率低、 农民收入低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 扩大。2.3 中国农村在教育、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与城市相比仍然十分落后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的根本 出路在科技、教育,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落实科教兴农方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的关键。&全国 80 多万所中小学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两亿多名中小学生绝大多 数在农村。但是在中国的广大贫困农村,教育水平仍然非常落后。 目前中国每年约有 1000 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 校而回到家乡。农村人口在人力资本存量上与城市存在着巨大差距。2000 年, 中国每 10 万人口中城市与农村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数量比是:大学,城市是农 村的 18 倍;中学,是 4 倍;初中,城乡基本接近;只有小学,农村大于城市。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2000 年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7.33 年, 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文化程度,而同期城市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10.2 年, 相当于高中一年级文化程度, 城乡之间的教育状况相差很大。 在经济落后省区中, 到 2000 年只有 70%的学生完成了 9 年制义务教育, 而东部省份的比例是 100%.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 90%左右集中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水平(见表 4). 农村教育的严重滞后不仅表现在农村教育的条件与质量严重滞后于城市教 育,而且表现在农村教育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言而喻,农 民收入增长缓慢、 经济困难是造成农村学生无法继续升学的重要原因, 但反过来, 农村的教育状况低下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经济的长期落后, 使农村在教育和收入 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 目前还存在电网差电价昂贵、没有自来水、乡村道路差、公用设施落后等诸多问 题,中共中央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在 2001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文件中首次提 出&六小工程&,即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 围栏;在 2004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又重点提到了加强农村&六小工程&的建设。 中央对于&六小工程&的投资也在逐年增加, 2001 年中央用于农村&六小工程&的投 资为 101 亿元,2002 年增加到 136 亿元,2003 年进一步增加到近 280 亿元。2.4农村劳动力市场僵化,劳动力流动受阻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处于绝对过剩的状况。据估算,1998 年底,中国大约 有 5 亿农村劳动力,其中农业本身能容纳 1.9 亿,转移到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 个体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有 1.7 亿,还有剩余劳动力大约 1.4 亿。随着农业投 入的增加和科技含量的提高, 人力资本的逐步攀升,以及土地可耕面积的不断减 少, 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将会不断下降,原来集中在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将 大量释放出来。根据资料显示,未来几年中国农村将每年新增大约 1700 万的剩 余劳动力。而且长期以来,中国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力滞留于农村,农村劳动力从 事第一产业的比率近年来都在 70%左右(见表 5).这种状况已成为制约农村经 济发展的&瓶颈&之一,也成为阻碍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 要因素。因此,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现状,就必须有效地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但是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转移面临着诸 多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增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待转移劳动力数量众多,同时城镇劳动力 也存在过剩现象,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第一产业就业机会减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中国农产品市场已逐步放开, 从国外进口的大量优质低价的农产品会使中国粮食 和棉花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下持续走低, 从而直接影响农民 收入的增加,进而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3) 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1995 年以来,随着资本有机构 成的提高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 乡镇企业接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趋于减 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平均每年仅增加 90 多万人,只占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 9.2%. (3) 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而且呈现下降的趋势。近年来由于许多 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新增劳动力在文化和技术素质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仅此就使城市大约 3000 万劳动力闲置, 而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和技能相对较低, 很难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给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另外, 长期以来中国实施的户籍制度所导致的对外来人口的歧视严重地阻碍 了人口流动,尤其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受到明显的制约。2.5 广大边远地区由于地域的原因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比重较大 中国的贫困人口(以每天消费 1 美元的标准估算)大约 99%生活在农村。 但农村贫困人口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全国各地,而是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省份(见 表 6) 和经济增长滞后的地区, 另外, 还有较大比例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 这些地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地处偏远,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极度匮乏,并且 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薄弱。 有关统计分析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省之间的 经济增长差距有 60%甚至更多可以用一些地理因素(生产性资源、生产中心和 市场的距离,以及组织生产的成本等)来解释。在中国,除了东北地区,落后地 区和其他地区相比都具有当地市场规模小、距离地区市场远的特点。中国要缩小 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村收入水平,这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3、简短结论当然,中国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并不仅仅是由于以上原因造成的,它 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体制的原因。 改变中国农村的落后状况,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长 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目前来看,可从以下方 面采取措施: (1)切实落实 2006 年中共中央 1 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 的方针&,用工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用城市繁荣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以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状况,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2).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 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从 2006 年起,中国将全面废除农业税。这 一政策的实施,将极大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持国民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3)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2006 年中国将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 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7 年这一政策将在全国普遍实行。这项政策不仅减轻了 农民的教育负担, 而且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将产生长期而有效的作用。 (4)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农民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 农村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节水灌溉工程、能源工 程、道路工程、信息化工程的建设,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 方面的困难,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二.关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问题1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测度方法本文采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法来测度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程度。 假设全 国有 m 个区域,i 区域包含 hi 个省。因此,全国有∑mi= 1 hi 个省。yij表示 i 区域 j 省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Nij 表示 i 区域中 j 省的农村人口,Ni 表示 i 区域的农村总人口,Yi 表示 i 区域的农村居民收入,Yi = Yi /Ni 表示 i区域的农 村居民人均收入; N = ∑i = 1∑j =i 1Nij表示全国农村总人口,Y = ∑i = 1 ∑j =i 1 Nijyij表示 全国农村居 民收入,Y = Y /N 表示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则,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 平衡程度可用式 ( 1)所示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平方来测度:式 ( 1) 中, = ( Y1, …, Y Y2, Ym) , Yi = ( yi1, …yihi) 。 且 yi2,( 二)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影响因素分解方法 这里, 我们把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进行空间和收入来源的二重 分解,分析影响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空间因素和收入来源因素。第一步,对其进行空 间分解, 分为区域内农村居民收入不平衡和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不平衡。 第二步, 对其进行收入来源的分解, 分别考察各项收入来源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 衡的影响。 根据式 ( 1) ,把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分解为区域内不平衡和区域间 不平衡,得式 ( 2) :其中 表示 i 区域内部的农村居民收入不平衡,Y = ( Y1, Y2,…,Ym) 表示 m 个区域内不平衡之和。表示 m 个区域间不平衡。需要注意的是,CVW 不是区域内不平衡度的加权平 均因而权重是不能加和的。 若各省 ( 自治区、直辖市)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 K 项收入组成,如下:其中,那么 i 区域的区域内不平衡可进一步分解如下表示 i 区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 k 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加权协方差。表示 i 区域 k 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占 i 区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的份额,其中,Yik = ( yi1k,yi2k,…,yihik) 。 同样,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不平衡可做如下分解: 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加权协方差。表示 k 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表示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 k 占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份额,其中将式 ( 3) 和 式 ( 4 ) 代 入 式 ( 1 ) , 得 :等式两边同除以可得:(5)表示 i 区域 k 项农村居民收入 对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贡献率, zksk 表示区域间 k 项农村居民收入 对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贡献率。( 三) 数据来源及处理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研究 1993 - 2009 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平衡及 影响因素,分别以中国四大区域 (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 和 31 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为研究的空间层次,并以四大区域作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人口加权 变异系数二重分解中的空间单位, 分别研究四大区域内部各自农村居民收入不平 衡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贡献和四大区域之间农村居民收入不平衡 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贡献。本文的数据来源于 1994 - 2010 年 《中国统计年鉴》。2 结果分析 2.1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变化过程如图 1 所示,1993 - 2009 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呈现出先下降后 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然而,整体来看,1993 年以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 衡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在 1993 - 1998 年期间是下降的,农村居民收入 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从最初的 0. 1358 下降到 1998 年的 0. 0987,年均下降 了 4. 6% 。在 1998 - 2006 年期间是上升的,农村居民收入的人口加权变异 系数从 0. 0987 上升到 0. 1134,年均上升了 1. 7% ,并且这一时期的农村居 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程度的波动幅度较小①。在 2006 - 2008 年期间则又开始 下降,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从 2006 年的 0. 1134 下降到 2008 年的 0. 0868, 年均下降了 7. 8% 。由此可见,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平衡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 势。图11993 - 2009 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变化过程 2.2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变化的空间分解 我们以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分别研究这四大 区域内农村居民 收入不平衡和四大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不平衡。如表 1 所示,四大区域内农村 居民收入不平衡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贡献为 28. 51 - 47. 20% ,四大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不平衡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贡献 是 52. 80 - 71. 49% 。由此可以看出,四大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不平衡对中 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贡献大, 这说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主要 是由四大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不平衡造成的,其次才是区域内不平衡。如图 2 所示,1993 - 2009 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内不平衡呈下降趋势。 以 1998 年为分界点,在 1993 - 1998 年,农村居民收入的人口加权变异系 数从 1993 年的 0. 0641 下降到 1998 年的 0. 0291,年均下降幅度 9. 1% 。 在 1998 - 2009 年,农村居民收入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从 1998 年的 0. 0291 上升到 2009 年的 0. 0359,年均上升幅度 1. 9% 。可见,中国农村居 民收入区域内不平衡在 1993 - 1998 年下降幅度较大, 1998 - 2009 年 在 上升幅度较小。图21993 - 2009 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内不平衡变化过程图 3 显示, 1993 - 2009 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间不平衡呈不断波动状态, 但总体保持平稳。 其中, 1993 - 1995 年, 农村居民收入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年均上升幅度为 6. 5% ; 1995 - 1998 年, 农村居民收入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年均下降幅度为 4. 7% ; 1998 - 2006 年, 农村居民收入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年均上升幅度为 1. 0% ; 2006 年,农村居民收入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急剧下降,从 0. 0759 下 降到 2009 年的 0. 0606,年均下降幅度为 5. 0% 。这说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 区域间不平衡程度总体较高,并且处于不断变化中。图31993 - 2009 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间不平衡变化过程 2.3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变化的收入来源分解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于四个方面,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 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我们根据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变化过程,选择 1993 年、1998 年、2006 年、2008 年和 2009 年这几个有重要观察意义的年 份, 分析这四种收入来源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影响, 结果见表 2 至 表 6。 由表 2 至表 6 所报告的结果,我们获得如下认识: 其一, 在四大收入来源中, 工资性收入差异是导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 的最主要影响因 素,而且,其影响在不断增大。从 1993 年到 2009 年,工资性收入对中国农 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贡献由 45. 33% 上升到 67. 58% ,增加了 22. 25% 。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居第二位,但是,其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 平衡的贡献除在 1993 年略高于工资性收入之外,其余年份均比工资性收入的 贡献低,在 2009 年其比工资性收入贡献低 47. 88% 。而且,其对中国农村居 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影响是持续下降的,从 1993 年的 46. 59% 下降到 2009 年 19. 70% ,下降了 26. 89% 。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中国农村居民收 入区域不平衡的影响程度远小于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1993 - 2009 年,财产性收入的影响趋于增大,2009 年达到 7. 06% ,转移性收入的影响变 化不大。 其二, 四大收入来源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内不平衡和区域间不平衡的影响基 本与对上述中国 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影响保持一致,所不同的是,对区域间不平衡的贡献 明显大于对区域内不平衡的贡献,而且,除转移性收入外,其余三个收入来源对 二者影响的差异均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具体而言,从 1993 年到 2009 年,工 资性收入的贡献差异增大了 10. 77% ,家庭经营性收入的贡献差异增大了 8. 53% ,财产性收入的贡献差异增大幅度小,只有 1. 22% 。 其三, 从收入来源对区域间不平衡和区域内不平衡的总体影响看,均是对区域间 不平衡的影响大 于对区域内不平衡的影响。在 1993 年、1998 年、2006 年、2008 年和 2009 年这几个时点, 这种影响的差距分别是 5. 68% 、 00% 、 94% 、 92% 40. 33. 26. 和 26. 92% 。可见,除 1993 年外,差距比较大。 其四, 就区域内不平衡的内部收入来源影响差异而言,东部地区内部收入不平衡 的影响最大。在 四大区域中,其收入不平衡对区域内不平衡的影响在 1993 年、1998 年、2006 年、2008 年和 2009 年分别占 91. 37% 、84. 90% 、86. 50% 、84. 07% 和 85. 75% 。此外,西部地区内部收入不平衡对于区域内不平衡的影响要大于中 部地区和东部地区。3 结论总结上述分析结果,本文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1. 1993 - 2009 年,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区域内 不平衡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其中,在 1993 - 1998 年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但 1998 - 2006 年间表现为缓慢增大。比较而 言, 区域间不平衡程度明显大于区域内不平衡, 总体上呈现相对稳定的小幅波动, 这也是导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空间原因。 2. 工资性收入差异是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 程度在不断增大。 其次是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 不过其影响程度是持续下降的。 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影响远小于前二者, 其中,财产性收入的影响趋于增大,转移性收入的影响变化不大。 3. 从形式上看,四大收入来源对区域内不平衡和区域间不平衡的影响基本与其 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影响相似。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收入来源的总 体影响, 还是四大收入来源的单独影响,均是对区域间不平衡的影响明显大于对 区域内不平衡的影响。除转移性收入外,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 收入对区域间不平衡与区域内不平衡影响的差距在不断增大。 4. 四大区域的内部收入不平衡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影响差异显 著。东部地区内部收入不平衡的影响居于首位,占据绝对优势。在其余三大区域 中,西部地区内不平衡的影响大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我 们注意到,虽然自 1993 年以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程度总体上是 下降的,但从 1998 年至今下降的幅度很小,且在 1998 - 2006 年这段时间 是趋于上升的。 因此,国家需要继续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 政策体系内,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解决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问题。一 方面,要把解决四大区域间的农村居民收入不平衡问题放在首位,同时,重视解 决四大区域内部各省市区之间的农村居民收入不平衡。另一方面,要抓住产业转 移的机遇, 加快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民工合理流动和切实保 障其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合法权益, 大幅度提高各区域尤其是欠发达区域的农 村居民工资性收入。4、数据说明及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变化情况表 1 列出了以 1990 年价格计算的
年中国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 纯收入和分项收入的均值以及构成比重变化情况。很明显, 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部分, 占人均纯收入构成的比重下降了近 10 个百 分点。但工资性收入 占 人均 纯 收 入的 比 重增 加 迅 速, 绝 对 值 从 1995 年的 379 83 元增加到 2008 年的 1 976 51 元,所占 农 村 居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份 额 从 1995 年 的 26 50% 增加到 2008 年的 41 36% , 平 均每年增加 4% 。 同时, 转移性收入所占比例相对也有明显的提高, 从 1995 年 的 2 99% 先 下 降 到 1997 年 的 1 30% , 然后又增加到 2008 年的 7 72% 。而资产性收入所占比重则呈现平稳的趋势, 除 1998 年比例略高, 达到 了 6 09% , 其余年份的波动均比较平稳, 没有出现持续上升或下降的趋势。从 表 1 还可以看出, 工资性收入份额的不断增长与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 入中所占份额的降低呈现对称变化, 这表明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村居民纯收 入构成中最重要的收入来源。5、改进农村居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目前农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达到了 0.3751,分配差距仍处于合理区间,但已开 始逼近警戒线。因此,要高度重视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及时化解收入 分配中存在的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一)牢固树立发展观念。 用发展的办法化解收入分配中的矛盾当前农村居民收入分配面临的主要矛盾是 农村居民增收难、 增速缓慢,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额持续下降。
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 4.6%,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 8.7%,国内生产总值年 均增 11.0%。 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不足 GDP 的一半,比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 速度低 4.1 个百分点。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缓慢增长,在全部居民收入中所占 的比重持续降低。农村居民收入占全部居民收入的比重,1980 年为 62.8%,1990 年为 56%,2000 年为 39.5%,2003 年进一步下降到 31.9%。因此,化解农村居民 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矛盾首先是要用发展的办法,加速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 高农村居民收入在全部居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收入水平全面提高的基础上解 决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 (二)积极扩大农村居民就业。 解决农村居民增收难问题农村土地资源太少、农业劳动力太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不充分是农村居民增收难、增速慢的主要根源。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积极有效 措施,改善农村居民进城务工环境,积极有序地引导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农村外出 务工劳动力持续增加,为近年农村居民收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外 出务工已成为农村居民扩大就业的重要实现形式。 但近期农村居民外出务工人数 出现了增势减缓势头,不及时扭转这一局面将对农村居民增收造成不利影响。增 势减缓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农村劳动力总量增加速度减缓影响,也有农业生产效益 提高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返乡务农等因素的影响。但从目前看,主要影响因素还 是工资水平低、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村居民非就业技能差外出就业困难等, 农村居民外出务工直接面对的突出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要采取综合措施,加 快解决当前农村居民外出务工面临的突出问题,保持农村居民外出务工收入的平 稳较快增长。 (三)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提高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的增收能力。 农户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家庭经营差异是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 距形成的主要来源,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中起着缩小差距的作用。 因此,要普遍提高农户家庭经营增收的能力,促进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缩小家庭经 营收入之间的差距。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增收的政策措 施,农户家庭经营农业生产的收入增速回升,但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速仍然缓慢, 原因是农村居民家庭在二三产业生产经营上的投入减少,收入增速大幅度下滑。 “十五”期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年均增长 2.2%,增速比“九五”时期 下降了 12.5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在二三产业生产经营上的投入减少,是因为 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只有促进县域经济繁荣,才能有效解决农 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带动农村居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发展,全 面提高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的增收能力。繁荣县域经济,首先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规划中要统筹考虑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 施的指导;其次要完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适当调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和 国债投资的结构和投向,向县域倾斜,改变县域基础设施少的状况;再次要在总结 试点经验基础上,逐步推广省直管县体制,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强县级公共 财力建设,扩大县级政府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维护农业生产经营者利益以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为主的住户占农村住户 2/3,这些 住户收入水平低,与以非农业收入为主的住户收入水平差距大。因此,解决好以农 业生产经营收入为主的住户增收问题,迅速提高收入水平,是扭转农村居民收入分 配差距持续扩大趋势的有力手段。农业是需要保护与支持的弱质产业,世界各国 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都要对农业给予支持与保护,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竞争力 不强,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更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与保护。要 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大政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 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对农业 的服务。对已经实行的直接补贴,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买大中型农机具补 贴、培训补贴、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等,要继续加大补贴力度,进一步完善措施,建立 起完备的国家对农业、 农村和农村居民进行补贴的机制。着力提高农业生产者抵 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维护农业生产经营者利益,促进以农业收入为主农 户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五)重视财产性收入的分配调节。 预防扩大差距新因素的产生尽管目前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还不多,占收入的比 重还很低,但增长速度较快。2005 年,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人均为 88 元,增长 15.5%,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 2.7%。 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而农村住户 之间的差异很大,这对近年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财 产集中程度的增加和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加快,财产性收入差距将成为影响收入 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应密切关注和研究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发展变化,根据 财产性收入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研究制定合理的分配调节制度,加强对财产性收入 的分配调节。 (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差异全面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 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全面推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同时鼓励东部地 区继续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逐 步缩小地区间差异。目前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基础仍然很弱,国民收入分配要适当 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财政转移支付、投资项目、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 地区的支持,对中西部地区发展加以扶持。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 部地区,要继续推进扶贫工作,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多渠道增加扶贫资金投入,提高 资金使用效率,搞好农村扶贫开发,继续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贫困 地区加快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有效增加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收入。要加大投入,积极 推进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尽快改变贫困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的落后状况。三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中作用的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居民的收 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之势, 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展的必然因素,也有分配体制改革不完善和管理上的漏洞等方面的原因。因此, 必须有针对性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重点解决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 矛盾。 1、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现状及影响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扩大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国际上通 常采用基尼系数作为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定量指标,按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 0.3 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 0.3-0.4 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 0.4 是处于比较 严重的警戒状态, 达到 0.6 则属社会动乱随时发生的危险状态。 据世界银行测算, 在改革开放前的 1978 年,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是 0.15,这反映当 时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中平均主义盛行。到 1994 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 行,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提高为 0.37,这表明,改革开放 10 多年,我 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合理拉开。但是近几年,随着下岗和失业等城市相对 贫困人口的增多, 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差距开始出现过度拉大的现象。世界银 行统计认为,到 1998 年中国城镇的基尼系数就已经超过 0.4 的警戒线(当年为 0.415) 。另据测算,我国全国的居民个人收入基尼系数首次超过 0.4 临界点是 1994 年(当年为 0.434) ,此后逐年上升。近几年的情况是,1999 年为 0.456, 2000 年为 0.457,2001 年为 0.458,每年上升 0.1 个百分点。城镇基尼系数偏 高反映了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 1.1 具体看,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同阶层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反差日益突出。据国家统 计局 1999 年的调查显示,人数不到总人口 1%的高收入阶层(私营企业主、个 体工商户、 部分企业承包经营者、有特殊专业技术或特殊专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少 数靠黑色收入致富的人等) ,人均年收入一般在 20 万元以上,年总收入上百万 元、千万元甚至亿元的也大有人在。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城市中存在着大 量以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者为主的贫困人群。 第二,不同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地区收入差距日益突出。据统 计, 年,上海和北京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平均每年要比 上一年多增加 1.57 个百分点, 而山西和河南只比上年增加 0.25 个百分点。 1997 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山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 1.69 倍,到 2000 年,这 一比值增加为 2.48 倍。 第三, 不同行业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行业收入差距日益突出。 1990 年,收入最高与最低的行业人均收入比为 1.29∶1,到 1995 年达到 2.23∶1,到 1999 年进一步达到 2.55∶1。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不同行业收入高低的位次也 在发生明显变化。 第四, 不同所有制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的所有制差距日益 突出。 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既成事实的 情况下,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是我们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前提。 1.2 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现象,应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1.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正面影响。 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 实行按生产要素及其贡献支付报酬的分配原则。我国 改革开放前,实行平均主义、 “大锅饭”的分配制度,社会成员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和不干一个样,严重影响我国社会资源配置的产出效率。改革开放后,我国按 市场经济原则,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 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多劳多得” “多投入多得” 合理拉开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差 , , 距,极大调动了城镇居民的生产和劳动积极性,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推 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2.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 收入差距扩大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不等于说收入差距可以 无限扩大。 如果收入差距的扩大超过了社会的承受能力,超过了生产力发展允许 的界限,或者收入差距是由某些不合理因素引起的,那么,就会对经济和社会发 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目前,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就已经对经济社会 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一是导致需求不足,影响经济稳定增长。西方经济学理论和经验证明,收入 差距过大导致需求不足。 近几年我国居民新增储蓄额一直居高不下和消费需求不 断下降也说明了这一点。目前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突破 10 万亿元人民币(2003 年 3 月底) ,接近当年生产的 GDP 总额。但据分析,这些储蓄在我国呈“倒二八” 比例分布,即:20%的高收入储户拥有 80%的储蓄余额;80%的低收入储户仅 拥有 20%的储蓄余额。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 现实, 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我国近几年消费需求不足, 经济不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 这是因为,高收入阶层消费倾向低,低收入阶层消费倾向高,由于社会收入过分 集中在高收入阶层, 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就会下降,这就引起全社会的消费需求 不足,形成“生产过剩” 并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利润率下降,下岗失业增加,导 , 致通货紧缩,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二是加剧经济秩序的混乱。 在我国高收入阶层中,有少数人的收入不是通过 诚实劳动和正当手段获得的, 而是通过非法手段和不正当手段获得的。有人把我 国的非法收入概括为“红、黄、蓝、白、黑”五色收入,其中,红色收入是利用职 权的腐败所得;黄色收入为淫秽收入;蓝色收入指走私收入;白色收入指贩毒收 入;黑色收入指黑社会团伙的收入。除非法收入外,还有人通过偷税漏税、制假 贩假、甚至压低工人工资等不正当手段,获取高额收入。这些人虽然为数极少, 但其暴富的现实在社会中引起了相当强的负面示范效应。任其发展,势必把我国 正常的经济秩序引向无序和混乱。 三是产生信任危机,威胁政治与社会稳定。如果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贫 富反差过分突出, 广大职工看不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就会 产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危机。 而且,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群体性贫困或某些群 众利益损失过度,还将引发群体性矛盾和冲突,严重威胁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2、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原因的双重分析从 20 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城镇居民个人收入差距的现实出发,可 以看出, 导致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既有合理因素,也有不合理 因素。 2.1 从合理的因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市场经济按效率分配的原则是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合理拉大的 基本原因。 目前, 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 结合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允许资本、技术、土地、 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允许一 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因此,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和不同 个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状况、 自然条件和竞争环境的差别, 以及个人天赋的差异, 收入差距的存在和扩大就成为难以避免的现实。 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 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必然要求。 第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客观上决定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按 照库兹涅茨倒“U”字型曲线原理,一个社会在经济起飞阶段,基尼系数会随着人 均 GDP 的提高而上升, 只有进入中等发展水平后, 基尼系数才会随着人均 GDP 的提高而下降。 这是因为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初期,为了加速经济发展必须贯 彻效率优先的原则,这就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拉大,基尼系数上升;而当这个国家 达到中等发达水平后, 由于经济基础相对比较雄厚,可以拿出较多的财力进行国 民收入再分配,这样就可以相对缩小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降低基尼系数。我国 目前正处于高速增长的经济起飞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各个基层收入差距的相 对拉大,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三,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的经济增长效率不同,为不同地区和不同部 门城镇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不同的经济基础。我国东部沿海的上海、北京 等地区整体经济发展、 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较快,这是该地区职工整体收入高于 其它地区的重要原因。而该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又成为金融保险、邮电通讯等 第三产业部门收入水平上升较快的重要因素,进而拉开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应当看到,在一定程度上,它和产业结构调整联系在一起。 第四,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提高是职工收入差距扩大的另一个原因。一 般来说, 脑力劳动者所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大于体力劳动者,其收益理应得到补 偿。 目前, 我国城镇职工队伍中脑力劳动者集中的行业的平均工资虽然还低于体 力劳动者集中的行业的平均工资,但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已得到明显的改善。 第五, 各种相关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也是造成职工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 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收入分配领域逐渐破除平均主义、 “大锅饭” 实行合理 , 拉开收入差距的政策, 在国家机关逐步实行公务员工资制度,在企业实行工资与 效益相挂钩,从而为收入差距的合理拉开奠定了制度基础。 2.2 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不合理因素来看,主要包括下述几方面原因: 第一,由行业或部门垄断所形成的收入差距。众所周知,我国正处于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尚未形成平等的竞争环境, 一些带有垄断性的行业, 依靠在国民经济中的垄断地位, 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 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这就造成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据有关调查,目前我国国 有金融保险证券业,电力、电讯业,煤气和自来水业及烟草业等,都不同程度存 在由垄断地位所带来的较高收入。 第二,由对生产要素占有初始不平等所造成的收入差距。对生产要素占 有的初始不平等,使企业间经济效益差距拉大。就公有经济内部来讲,全民所有 制与集体所有制由于资本的来源不同,则导致了两者间的收入差距。因为全民所 有制企业的投资来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 即使投资体制改革 以后,全民所有制企业信贷来源仍比集体企业容易得多。相反,集体企业则比全 民所有制企业的资金筹集困难得多。这种生产要素占有的不平等,导致企业之间 苦乐不均,劳动者之间机会不均,从而造成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异。 第三,由管理上的漏洞和腐败现象等所导致的收入差距。一方面在产权 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漏洞较多,监督方法落后,使大量国有资产在市 场的资源配置过程中,被少数掌管权力的无形之手攫取,造就了大量的“穷庙富 方丈” 另一方面,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屡禁不止,偷逃税款、走私贩毒屡见不鲜, 。 官商勾结、警匪勾结泛滥猖獗,不仅产生了一批贪官污吏,同时也产生了一批通 过不法手段谋取暴利的暴发户。 第四,由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动力不能充分流动所形成的收入差距。 劳动力市场不完善表现在多方面:1.国有企事业单位在用人方面,虽然有了一定 程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但往往是“能进不能出” 单位所有制的影响仍然根深蒂 , 固;2.劳动力流动受到政策、体制因素的制约,如户籍制度;3.社会保障制度不 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完善,限制了劳动 力自由流动, 使工资机制丧失了差距诱导功能, 从而难以在全社会形成均衡工资。 由于劳动者不能自主择业,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一经形成就难以改变。这种现象在 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中尤为明显。 第五, 由工会职能弱化、 劳资双方市场竞争地位失衡所造成的收入差距。 工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 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是劳动力市场上代表工人与资方 谈判的市场竞争主体。 但是由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对国 有经济进行改制和放权的同时, 工会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工会还不能完全代表职 工参与收入分配政策、 工资水平和各项福利待遇等的制定。面对普遍拥有用工权 和工资水平决定权的企业, 工人只能是企业收入分配的被动接受者。这就导致劳 动力供求双方的市场竞争地位失衡,使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绝对的强势地 位,职工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因此,在我国劳动力供给总体上大于需求的市场 条件下, 企业利用其市场竞争中的强势地位,压低工人工资水平和应有的福利水 平, 提高剩余占有率,也是导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合理拉大的重要原 因。3、化解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矛盾的对策选择以上分析表明,导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既有 合理因素,又有不合理因素。但不论其原因是否合理,收入差距的过分拉大都会 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不良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既要保持城镇居民收入合理拉开差 距,又要避免收入差距过大,特别是要避免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拉大。这就要求我 们针对造成收入差距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对策, 重点突破收入差距问题的主要矛 盾。 1.立足于发展化解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收入分配中的差距是经济发展中 的差距, 发展中的差距要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解决。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问题, 就是在我国加快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由此也就决定了我们同样要 立足于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来积极寻求化解这一问题的实际对策。因此,必须始终 抓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 生产力越发展, 消除收入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对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认识水平显著提高,国家可集中调配的 财力也明显增加, 这无疑为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思想 基础。 2.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理清和整顿收入分配秩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 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 除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之外,还在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 政策和方式缺乏统一和规范。由于分配的源头上就较为混乱,所以,二次分配的 调节作用也解决不了源头上的不公。据有关部门测算,在我国工薪阶层的薪金收 入中,属于制度内的收入不足全部收入的一半,在相当多的部门中,制度外收入 占到了主体地位。再加上垄断、偷逃税款、权钱交易、走私、贩毒等社会腐败现 象的滋生,使收入分配失衡愈发凸现。因此,国家必须从宏观分配政策上加大和 扩展制度内收入,缩小以至取消制度外收入,并要限制垄断,遏制权力投机,消 除腐败毒瘤,加大扫黄打黑力度,从而达到保护合理收入,调整不合理收入,打 击非法收入的目的。 3.强化再分配功能,合理调节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市场经济条件下,再 分配是国家调节收入差距的基本手段。由于收入差距是市场调节的必然结果,因 此,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无一例外,都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再分配机制,来 调节由初次分配所造成的过大的收入差距。 为有效化解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过 大的矛盾,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再分配功能。在这方面,一 是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个人所得税制度,以强化对高收入阶层的调节,并减轻中 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二是要加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养老保险、基本 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和普遍推行。 4.建立体现职工参与收入分配权利的工资协商谈判机制。如前所述,我 国城镇职工在企业中的弱势地位是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所以,建立完善的 劳动收入分配机制, 改变职工在收入分配中的弱势地位,是缓解收入分配差距矛 盾的重要措施。工资协商谈判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雇主或其组织为 一方,以雇员为另一方,双方在政府的指导协调下,就企业工资和福利待遇等收 入分配进行协商的制度。 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西方发达市场经济 国家普遍采用的工资制度。 我国目前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关系已 由计划经济下国家和劳动者的关系,转变为市场经济中企业和劳动者的关系。这 种新型劳动关系是建立在经济利益基础上的双方当事人关系。 在这种新的劳动关 系下,如果分配仅由经营者做主,既不符合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又为企业 利用其强势的地位盘剥工人收入提供了条件。因此,建立体现劳资双方利益的工 资谈判制度, 是我国劳动关系变化后的必然要求,是从源头上化解城镇居民收入 差距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选择四.我国行业收入分配现状、成因与改进对策分析20 世纪 90 年代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高速发展,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 分配差距也逐渐扩大,出现了利益联盟和弱势群体两大阵营。初次分配中,若以 工资收入为计量,2000 年我国细分行业之间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最低人均工资 水平的 2.63 倍,到 2010 年,这一比例已增至 11 倍。而国际上公认行业间收入 差距的合理水平在 3 倍左右,超过 3 倍则需要加以调控,我国行业之间的差距 远超过警戒线, 调控已刻不容缓。收入分配不公平将导致社会资源不能合理有效 配置,不仅不利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从而制约 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性问题是我国经 济发展至今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1、改革开放前的收入分配差距在改革开放前, 各个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很小, 收入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行业内部, 比如当时人们的普遍工资大约在 35 元左右(以当时物价水平为基准) ,当时中 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工厂工作的工资在 18 元左右,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工资在 30 元左右,比较均衡。而行业内部收入分配差距仅有两三倍,如具有高级职称的医 生每月工资大约 95 元,高级工程师的月工资在 105 元左右。由于物价低廉且生 活物质资料普遍稀缺, 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实际购买力水平差距也比较小,主 要在于购买食品的种类数量上, 以及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上。而不论是高收入者还 是低收入者,要买一些价格相对较高的“奢侈品” 不仅在购买数量受到限制,而 , 且也受价格制约, 所以同行业间的不同收入者在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上相差并不 大。就当时的情况来看,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行业间以及 行业内部收入分配差距较小的十几年,因此导致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也比较小,这 与当时的高积累、低消费有很大关系,与企业几乎全部公有化,提倡公平,人人 都有固定工作而无须担忧失业的体制有很大关系, 也与当时社会各类资源普遍稀 缺有直接关系。此外,政府力图追求平衡,人为地缩小了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2、我国行业收入分配现状2.1 各行业平均工资水平都有很大幅度提高,但增幅差距较大 图表 1 全国行业收入差距变动趋势近十年以来我国各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普遍得到大幅提高。从 2000 年到 2010 年全国平均工资增长 13.15%。 与此同时, 我国各行业工资水平增幅却不尽相同, 其中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增幅最小为 9.18%,增长较快的多集中在新 兴行业、服务行业和传统的垄断行业,它们的增幅一般都在 14%-17%,是农 业的近 2 倍。 分析我国 2010 年各行业的收入现状可得:高收入行业主要集中在垄 断经营性行业(如电力、供气供水、交通邮储、采矿业等)、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 新兴产业(如信息软件、科学和技术服务、保险证券、社会福利事业等)以及公共 管理部门和社会组织。这表明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领域的劳动者、资本密集型 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正在迅速提高。 而收入较低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靠财政补助的基础性行业和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 (如农林牧副渔业、地质、水利业等)以及一些充分竞争性行业(如社会服务业、餐 饮业和建筑业)。这些行业由于补贴减少或因竞争效益下降,导致从业人员收入 水平普遍较低。 由于我国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化程度仍存在一定的局限,国家的 政策导向等外在因素影响了行业的实际收入。在工资等显性收入外,如金融、电 力及公共部门等部分行业存在大量的隐性收入, 这进一步拉大了行业之间的实际 收入差距,引发了大家对灰色收入的关注。但由于隐性收入难以统计,无法做到 清楚判断,本文篇幅所限,在此不作进一步讨论。 2.2 各行业工资水平相差悬殊,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出现缩小趋势 1978 年到 2010 年,电力、科技、信息和金融等收入最高行业的工资,与居民 服务、 农业等收入最低行业的工资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整体不断在扩大,但在 近几年出现缩小的趋势。 从表 1 可见, 我国工资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收入绝对 差距不断扩大,2010 年稍有回落。1978 年我国工资收入最高的电力行业和收入 最低的居民服务业绝对差距为 458 元;2010 年工资收入最低的行业变为农业, 但 这一差距扩大为 53429 元。经过 30 多年,我国平均工资最高和最低行业的绝对 差距增长了近 117 倍。 表 2 收入最低行业平均工资和最高行业平均工资对比图表 32006 年全国行业平均工资额比较表 2、3 同时表明,我国收入最高行业的工资与收入最低行业的工资相对差距整 体呈现出扩大的趋势。2003 年之前,行业工资收入相对差距增长比较平缓,由 1978 年的 2.17 增长到 2.99;2003 年是相对差距增长最大一年,从 2.99 增长为 4.63,这与我国从 2003 年把信息软件业作为独立行业统计有关。2006 年国家 取消农业税, 并加大农业补助力度,作为收入最低行业的农业平均工资增长幅度 开始超过收入最高的信息软件业平均工资增长幅度。因此,从 2006 年开始行业 相对差距出现缩小的趋势。 2.3 工资增长向机关单位、国有经济单位倾斜 作为国民经济细胞的企业工资水平最低,其增幅与全国平均工资持平。事业单位 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都居中。 而机关部门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 平,为最高,收入分配向机关单位倾斜明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所有制经济 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其工资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从 1985 年到 2010 年,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平均工资分别增长了近 28 倍、21 倍和 23 倍。 其中,国有经济单位工资长势始终强劲,从 2003 年开始成为工资最高的部门, 其增幅水平一直遥遥领先。而集体经济相对全国工资水平其增幅整体呈下降趋 势,与其他两种所有制经济工资差距不断拉大。3、我国行业收入分配差异性评价对当前我国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如何评价, 关系到人们对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经济、 社会发展成果 24 的客观认识,也可能影响今后收入分配政策的基调和走向。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各行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 收入分配方面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行业收入的绝对差距的不断拉大已经影响了经 济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各地出现的用工荒就是直接的反映。笔者认为:当前我 国行业收入差距已全面拉开,并呈现两极分化之势;行业收入差距是在我国大的 收入分配政策下形成的,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直接相 关,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 3.1 收入分配制度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功不可没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生产力发展非常缓慢, “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思想严重制约着 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一种集体贫穷的局面。 “穷则变,变则通” 十一 , 届三中全会后,市场经济模式在逐步探索过程中得到最终确立,形成了“效率优 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导向,并制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 配制度。收入分配多元格局的形成,极大地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客观上促进了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2010 年我国人均 GDP 达到 4361 美元。在 30 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由一个赤贫 国家发展成为一个中低收入国家。究竟什么因素推动了有着十几亿人口、发展基 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 30 年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 收入分配制度作为一项调整和决定生产分配关系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功不可 没.3.2 收入分配差距是我国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后, 我国经济社会不断转型,利益格局在社会主体之间进行了重新调整 和变革。 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一个渐进过程, 新旧体制交织在一起, 出现公平性问题,社会财富不断向一部分人和一些行业集中。世界范围内,无论 是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还是转型国家均出现过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现象,而转 型国家收入分配在短时间内迅速拉大更引起人们关注。库兹涅茨曾指出:“收入分 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 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 ”工业化阶 段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2003 年、2008 年 和 2010 年我国人均 GDP 先后突破 1000 美元、3000 美元、4000 美元大关,正 属于库兹涅茨所说的收入水平介于极低和极高之间,即工业化阶段。可以说我国 目前基尼系数在 0.4-0.5 之间,收入差距较大,但符合工业化阶段的一般特征。3.3 收入分配改革已启动,但步履维艰工资作为市场价值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公平,工资收入 的拉大表明我国的市场经济需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目 前,收入分配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收入分配调整改革已被确认为“十 二五”时期一项重要任务。 其实早在 2004 年, 有关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调研 工作便已启动,但 6 年过去了却迟迟未能出台。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言,我国 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每向前一步都要触动许多人的既得利益。收入分配制度 , 改革是对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必然会遭到既得利益者、高收入群体及垄断 企业和一部分企业主阻挠,其步履注定是艰难的。4、我国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成因分析针对我国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我国学者提出许多不同的观点。 综合各家观点和我们的研究, 本文认为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因素除了行业自身的 差异性之外,其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体制、制度、机 制、政策等多方面的变化导致了行业收入的非均衡发展。4.1 收入差距的产生与行业差异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不同的行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导致有限的社 会资源在各个行业之间调配的非均衡。在不完全竞争的社会里,劳动力市场并非 是统一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行业所能得到的劳动力资源是不同 的, 而劳动力自这些不同行业所能获取的收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使在资源条 件相同的条件下,由于行业自身的不同和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某些行业获取 25 的利润也比其他行业要高,利润中分配给劳动者的部分当然会高。在此前提 下,即使劳动贡献相同,由于从事的行业不同,劳动所体现的市场价值会不同, 表现形式也会不同,行业收入差距便自然产生。4.2 行业垄断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垄断行业由于缺乏竞争, 几乎不存在约束机制。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 程中, 国家对垄断型企业的依赖使得其改革进程一直推进比较缓慢。垄断行业凭 借国家的特殊政策或行业自身享有的市场地位攫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使得本是全 民创造并属于国有的财产成为其获取高收入的源泉, 从而使得因个人素质差异带 来的收入差距所产生的积极意义,被行业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冲击得荡然无存。 事实上,2010 年我国高收入行业就主要集中在电力、供气供水、交通邮储、采 矿业等垄断经营性行业。4.3 政府政策影响行业收入国家的产业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历史的经验无不证明这一点。在不 同时期国家会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 采取不同的宏 观经济政策, 扶持或者抑制某些行业的发展。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 资源在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向, 同时也间接影响着不同行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的变 动。国家的支柱产业、基础性行业必然要得到优先发展,否则会造成制约整个经 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现象,而行业的优先发展,客观上就造成了行业收入差距的 存在。如国家对重点优先发展的能源、通讯、电力、交通、金融、保险、证券、 航空、航天等行业实行的税收、信贷、增资等方面的优惠倾斜政策,使这些行业 在获取较高收益的同时其从业人员收入水平也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4.4 新兴行业的兴起拉大了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新兴产业和以知识、资本、技术为主要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其职工收入近几年 在迅速增长。例如信息软件业和金融业,1998 年至 2010 年其行业收入水平在 全国一直“名列前茅” 这些产业一般创造性强、成长快、风险高,但同时也是高 。 收益,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高素质。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在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 时间和精力等成本, 而且在进入这些行业后还要承受着工作强度大、节奏快的压 力。 新兴行业有着显著的正外部性, 对于整个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笔者认为,这些行业职工的高收入是合理的,其收入与所付出的劳动和做 出的贡献是相对应的。5、改善我国行业收入分配结构的对策建议我国行业收入差距已然超出了合理的界限,有悖社会公平。如何改善行业收入分 配结构关乎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 合理调节行业收入分配是实现社会公平 的必要举措。5.1 调控垄断性行业过高收入行业性质和特性决定了各行业从业人员收入有所不同, 根本原因是其所能创造的 社会财富有所差异。然而,当前这种差异因为各种原因被夸大,甚至不同行业的 从业人员在人格上都出现了不平等。 行业间的关联性决定了各个行业的不可或缺 性, 因此合理制定相关行业的工资标准及补贴措施,是缩小行业间不合理差距的 根本举措。 垄断行业的收入有相当部分源于其对整个市场的控制而获得的超额利 润,一方面其垄断地位是其行业特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源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因 此, 政府更有责任通过制定调节措施,使得其依靠结构性壁垒的保护而获得的高 收入有所控制,进而促进社会公平。 5.2 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规范各行业收入分配机制 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发展职业教育,规范市场运作机制,支持欠发达行业及 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扶持发展较为滞后行业,平衡不同行业发展的差异。从 政治上着手,改变对于经济的过度倚重,更多地考虑社会公平正义,对于政绩考 核全面化,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行。通过这些方式,从国家层面上规范行业收入分 配机制,保证行业间的同等市场地位,以缩小不同行业从业人员收入差距。 5.3 规范薪金管理体制,缩小隐性收入带来的差距 当前我国各行业的薪金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大差异,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行业的 收入差距。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以绩效为基础,设有各种奖金,以年终奖为主要 代表, 这种收入进一步加大了行业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和从业人员心理上的不平 等,并造成了行业歧视。行业间年终奖的差距,源于行业本身存在的差异性,也 决定于从业人员自身的素养, 但当前的这种分配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必须加以 规范, 从制度上约束各行业对于资源的合理分配。国家应该制定各行业年终绩效 考评的相关制度,并设定最低和最高奖励标准;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于企业 利润的分配施以硬性规定,在预算等环节中增加员工奖励的专项资金;鼓励从业 人员参与公司薪金管理,为从业人员谋求正当的利益提供相关法律保障。 5.4 改善就业环境,实现就业机会均等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与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由于国内和国际的一些原因, 当前的就业环境并不理想, 就业机会并不均等,因此各行业收入差异有更大的不 合理性。面对生存与生活的现实压力,改善就业环境,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教育, 以培养合格的员工;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的分化,保证就业机会有差异性的平等, 促进从业人员的合理流动,避免资源的过度集中。六.国外的收入分配制度与政策调节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取得 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 然而国民的收入差距却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区域 间、城乡间、行业间也存在着较大的收入不平等。事实上,收入差距是一个世界 性问题,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收入差距问题,通过 采取税收制度、 社会保障与义务教育等政策措施进行调节,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 果。 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 对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 意义。 1 各个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介绍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私人经济在美国经济中占支配地位,各 经济主体主要根据市场的变动而决策, 市场机制是经济的主导调节机制。 相应地, 美国也选择的是市场导向型的收入分配制度。 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固然能刺激效 率,但会拉开收入差距,因此,需要政府调节收入分配,以实现全社会的收入均 等化。 1.1 美国 调节社会分配的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是建立了较为合理和完善的税收制度,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征管,以 确保社会分配公平。 美国的税收制度采用了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并采取少收入 少交税、 多收入多交税的原则, 这种税收制度可通过征税将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 穷人。 美国的社会福利资金主要来自联邦社会安全保险税和州伤残保险税,由个 人及其雇主按月收取, 每个人在有能力工作时缴纳税款,等到退休或者遭遇伤残 风险时,则可根据自己原来纳税额的多少来享受相应额度的社会安全福利救济。 (2)是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扶持社会弱势群体,向他们提供基本的收入、医疗、 住房等福利。 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三部分组成, 具体包括提供失业救助、社会安全福利金、退休金、医疗服务、残疾保险、住房 补贴、低收入家庭子女津贴和学生营养补助等。这些制度覆盖面涉及生老病死、 伤残退休、教育就业等,被誉为是“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特别是为退休的老年 人和残疾人提供有力的生活保障。此外,美国还采取了福利计划制度、社会保险 制度和失业补偿制度三项再分配制度。 (3)是教会和各类慈善团体也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起到了对政府救济补充 的作用。由于政府通过税收减免等政策来鼓励富人捐献,因此,美国的社会慈善 事业比较发达, 慈善捐赠也很普遍,对救济低收入人群和稳定社会起到了一定作 用。 1.2 英国 英国调节收入分配政策有三个特点: 一是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受到的影响有正有 负,但整体上降低了居民的最终收入;二是高、低收入居民在调节中受到的影响 远大于中等收入居民; 三是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缩小。英国调节收入分配的 制度主要有税收调节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和以提供就业服务为核心的就业促进体 系。其中,税收调节制度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资本利得税、国民保险 税等;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以提供就业服务为核心的 就业促进体系主要包括启动“新成长劳动力激发创业文化”项目、失业保险与促进 就业的联动政策等就业能力培训政策。 1.3 德国 德国的收入分配调节体系较为完善,基尼系数长年保持在 0.3 左右。其调节手段 主要有税收、保障救济和募捐。这三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为缓解德国社会不同阶 层之间的矛盾, 保持德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税收调节方 面,税收收入是德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一直占财政收入的 75%以上。其中 对国民收入起到直接调节作用的税种主要有:所得税、房地产交易税、房产土地 税、遗产税与赠与税、消费税、团结统一附加税等。在保障救济调节方面,经过 多年的发展, 其高效率得到了外国的公认,现在德国社会福利费用在国内生产总 值中所占比重已经超过 30%。德国创造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福利网络,其主要内 容包括医疗保险、事故保险、养老金保险、失业保险、护理保险、家庭保险费用、 供养战争受害者和健康受损情况下的社会福利补偿和社会救济金。 在募捐调节方 面, 富人如果建立自己的慈善基金或是捐助善款,不仅可以依法将捐赠款抵扣部 分所得税,达到依法避税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改善自己的形 象,从捐赠行为中获得合理的回报,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善举回报社会,并在一 定程度上减轻政府的负担。 1.4.韩国 韩国近几十年来经济发展很快, 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成功典 型。 为了确保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韩国政府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其经济发展路径呈现出两大重要特征,一是政府主导经济发展,二是 高度强调经济增长兼顾分配公平。基尼系数在韩国一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收入 分配状况相当理想。 韩国在经济腾飞之初,也面临着整个社会二元结构明显的特 征, 繁华的大都市和贫困潦倒的农村形成鲜明对照,韩国政府采取的成功措施主 要体现在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政策方面。在个人所得税方面,个人所得税是韩 国国税中的重要税目,主要对综合性收入、年金和退休金收入和资本所得课征。 在税制制定中, 充分考虑了资产所有人持有资产的期限的不同,显示了法律制定 者抑制不动产频繁买卖的政策导向。从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效果来看,个人所得税 在政府税收收入中的比重日益扩大,高收入阶层纳税额占总额的比重较高,起到 了明显的收入调节作用。在社会保障方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 保险,包括公共年金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产业灾害补偿保险以及就业保险等; 二是社会补救,包括生活补助、医疗补助、灾害救济、伤残军人补助等;三是社 会福利服务, 包括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残疾人福利等。 2 启示与借鉴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战后美国政策虽然实行了提高最低工资水平、股权分散 化和改善税制的公平性等诸多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措施, 但是始终难以抑 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总趋势。资本主义文明制度的根本缺陷是分配缺乏公正 性, 根源在于私有制在社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预示着 以牺牲公平为代价的资本主义高效率是不能持久的。 社会主义在理论上解决了这 一问题。 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经济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 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社会最大的不和谐 还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公有制是保证生产分配平等的基石,按劳分配的主体地 位奠定了我国初次分配的基本格局。 二是强化政府的再分配调节。 纵观国外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无论是经济滞涨还 是扩张时期,都与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政府承担了对贫穷、歧视问题及最终可 能出现的社会动荡的责任,个人所得税的严密而高效的征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有失公平、 逆向调节的主要原因不在税制设计方面。主要因 为富人未依法纳税, 而工薪阶层整体而言基本上是依法纳税的,这才导致个人所 得税的“劫贫济富” 因此,现阶段我国税制改革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对高收入者的 。 监控和纳税意识的培养上。 我们要充分利用法律这一重要手段,使目前普遍实行 的分散式的社会福利法制化, 在维持现在社会福利的同时,逐步加大社会保障的 比重,将分散的社会福利同全面的社会保障逐渐统一起来。 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英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调节措施, 这些法案、 措施为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社 会保障和社会救济以及其它一些社会福利项目构成, 其中社会保险是最主要的部 分;而日本社会保障体系中包括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公众卫生、养老金等多种 形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尤其是在我国面临人口结构日益老化和企业结 构性改革使下岗失业人员日益增多的压力下,应按照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效率与 公平相兼顾、 改革和过渡相衔接的原则,逐步建立起符合新经济体制要求的多层 次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加强市场竞争,减少行业垄断。应该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建立市场竞争机 制。反垄断的重点是反行政垄断,能否真正打破行政垄断,关键在于政府职能能 否转变, 政企职责能否彻底分开。废除影响市场竞争和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规章 制度,加速反垄断立法,完善多元化产权格局和市场竞争格局。反垄断的核心是 建立市场竞争机制,规范国有垄断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增加就业,使财政有更多 的资金用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五是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扩大就业。国外的经验表明,积极促进就业是缩小收入 分配差距的有效途径。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 途径。 我们必须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实 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要努力通过发展经济来扩大就业,把产业政策与 就业政策结合起来,将政府促进就业的重点转到鼓励创业、引导就业上来,形成 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良性机制。
劳动经济学收入分配问题论文——提供以文本文档的格式的各类文档免费下载和在线浏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收入支出明细表模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