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el iii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哪些要求

如果按照资产规模将银行简单分为大、中、小银行可能不贴切于我国当前商业银行发展..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巴塞尔协议III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摘 要:日,巴塞尔协议Ⅲ正式出台。在此次巴塞尔协议的修订中,引入两个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 />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现状研究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日,巴塞尔协议Ⅲ正式出台。在此次巴塞尔协议的修订中,引入两个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历史性地将对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提到了同资本充足率相同的高度。根据巴塞尔协议Ⅲ,在对比各国流动性监管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目前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的发展进程,现状以及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建议。 中国论文网 /2/view-5876714.htm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Ⅲ;流动性;压力测试;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X(0-04   在此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浪潮中,尽管有些银行具备较为充足和高质量的资金,但仍然因为缺乏流动性而陷入了困境,人们开始普遍意识到仅仅依靠限定资本充足率并不足以遏制金融危机的发生。在此背景下,巴塞尔协议Ⅲ应运而生。此次巴塞尔协议的修订不仅仅改革了最低资本金要求,并且在流动性监管中提出了流动性覆盖率以及净稳定资金比率两项新的指标。这意味着巴塞尔委员会首次将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提到了同资本充足率相同高度。   一、巴塞尔协议Ⅲ中有关流动性监管的新指标   在以往的流动性监管中已经存在一些较为明确的指标,比如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流动比率、超额备付金率、流动性缺口等等,但这些指标都在静态的基础上衡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或多或少的有一些缺陷。而流动性覆盖率及净稳定资金比例与传统的流动性监管指标相比,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能更好地反映商业银行未来的流动性状况。   下表将以存贷比(LD)为代表,比较传统监管指标与LCR、NSFR的异同。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流动性覆盖率以及净稳定资金比率与存贷比相比的一大优势是在压力场景下考虑未来短期或长期内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它们衡量的是当银行面临某种假设的压力场景时,它们是否以及能在何种程度上抵御流动性缺失带来的冲击,因此这两项指标对于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具有更强的前瞻性、现实意义以及指导作用。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主要根据两项新指标在国内外银行的落实情况来探讨压力情形下流动性风险测试的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各国银行流动性监管改革   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流动性风险计量文件框架一经出台便引起了银行界和金融市场的广泛关注,现各国已经陆续进入了流动性监管改革的意见征求阶段。除了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和秘鲁等国家地区已经基本明确流动性监管的改革要求和实施时间外,大多数国家都还处在对巴Ⅲ监管指标的研究阶段,尚未发布最终的监管决定。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日宣布了一项有关金融机构流动性监管的规定,这是美联储首次为大型金融机构设定最低流动性监管标准。此项规定主要为了迎合巴Ⅲ中对流动性覆盖率的要求,既要求银行在拥有足够的优质流动性资产以应对短期内的流动性冲击缺口。据美联储官员介绍,本次规定将资产按照流动性高低分为三个级别:被视为具有最高流动性的资产包括银行存放在美联储的超额准备金以及政府债券。次优资产包括投资级的公司债和房地美、房利美等机构发行的抵押支持债券,第三等级主要指优质股票等资产,第二等级和第三等级流动性资产所占总体优质流动性资产的比例不得超过40%,该种对优质资产的分类要比巴塞尔协议Ⅲ更加严格。   加拿大作为巴塞尔银行委员会成员国,在推动协议实施方面一直是领跑者,但加版的巴III除了提出比巴塞尔委员会更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外,并没有对流动性监管中的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做出详细规定,只是提出了将分别于2015年和2018年实施LCR和NSFR指标。在流动性压力测试方面,加拿大宏观金融风险评估框架(MFRAF)下的银行通过评估压力环境下加拿大主要银行间的溢出效应来鉴别系统性风险。该框架的一大优势是将偿付性、市场以及资金流动风险当作一个联系的整体来考虑。除了MFRAF,加拿大银行还计划采用一种自上而下定量流动性压力测试的方法,即由当局基于跨企业的一般假设以及监管和公开数据进行的压力测试来评估银行在压力环境下承受风险的能力。该种环境的特点是银行在一个资产销售的恶化的市场流动环境中运行。这种方法将会解释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因为动态的流动性压力测试场景,资产分类特点以及资金来源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脆弱性,因此资产缩减率以及资金流出率都将随时间变化以便和其保持一致。   奥地利共和国的中央银行通过添加行为反应到自下而上的压力测试方法中,完成了包括第二轮反应的流动性压力测试,其中自下而上的压力测试是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这种方法基于金融机构自己的认定或是基于中央银行,监管者为了横向审查而设定的一般场景而进行的。在该方法中,监管部门向一些银行提供流动性压力的场景,然后银行需要指出他们将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在何种程度上减轻压力场景的影响。然后由监管者或中央银行来进行行为反应分析并鉴别潜在的第二轮效应。这种结合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方法的压力测试的好处,就是该测试利用了现金流方法衡量了对市场流动性冲击的抗衡能力。并且他们还捕捉了潜在的第二轮效应。然而,这种方法也有许多缺点。比如说数据强度太高,除非已经有一个完全成熟的期限错配模板,否则在进行压力测设前,必须进行一项非常昂贵的目标数据搜集工作,并且这样获得的信息质量可能是次优的。最后,第二轮效应不得不依赖从实践,专家判断以及相关文献中产生的数据评估出来。   瑞典银行高度依赖市场融资,总资本额的58%来自市场。瑞典金融监管局近期表示有可能采取措施,以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避免出现融资困境。一段时间以来,瑞典银行已经计算了类似巴塞尔委员会的LCR和NSFR流动性参数。这些参数被发表在金融稳定报告中。瑞典银行既不指定一个定制的量化宏观经济场景,也不在流动性压力测试中使用经验数据校准流出率。瑞典银行正在研究调整压力测试,使之在压力场景中包括增长的贷款损失,并且很快将开始包括提高的资金成本。   此外,香港金管局副总裁阮国恒也表示,由於美国退市令流动性改变,致导流动性紧张。今年将以流动性作为首要的监管条件。
  三、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发展历程   2013年6月,中国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钱荒”,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6月20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一路飙升到了30%,而月初这一数字仅仅为4.5%。事实上,中国目前的市场上并不缺钱,中国银行中大部分具有充足且高质量的资产,能够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然而此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钱荒还是险些把中国的商业银行逼入绝境,这充分暴露了中国在流动性监管问题上还有很大的缺失。   为了应对银行流动性监管缺失带来的隐患,积极响应巴塞尔协议Ⅲ对流动性监管的重视,银监会于日就《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办法(试行)》对外公开征求意见。事实上近些年为了提高金融机构的透明度,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发生,中国有关机构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规范(如表2所示):   四、中国商业银行有关流动性监管的最新进展   现阶段中国对流动性监管的政策制定仍然处于意见征集期,正式的法规政策还尚未发布。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的现状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在很多标准上不能盲目采用巴III的统一规定。从上页表2可以看出,与2011年10月初次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相比,2013年新修订的试行稿取消了对净稳定资金比例的要求,这可能是因为净稳定资金比例目前看来在现实意义不大,并且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但随着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并不排除今后会执行该项指标的可能性。另外,银监会此次发布的《流动性办法》并没有如外界期望的那样取消存贷比监管要求,这是因为从实践经验来看,存贷比指标虽然存在一系列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动态地反映银行的流动性情况,也没有考虑压力情形下银行行为变化引起的流动性缺失,但是在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数量,维持银行体系稳定等方面还是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目前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在此次试行方法的修订中,还明确允许商业银行在压力状况下流动性覆盖率降至100%以下,这说明中国的流动性监管制度充分考虑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相对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发展现状,给予了金融创新更大的空间,鼓励活跃市场。但同时,《流动性办法》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对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从压力测试的角度来说,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标准化的流动性压力测试结果以季度为基础进行报告。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银行考虑如下压力场景:超预期的存款撤回,流动性资产冲击,批发资金市场的干涸,增加的资金成本以及对手方提出的的更高的保证金要求。在实践中,银行通常会根据他们自己对风险的判断,在测试中加上一些特定的压力,比如说法定储备金率的增长。银行通常会考虑温和的、中等的以及严重的三种压力水平。大多数银行利用最短生存期的每一时期水平的现金流缺口来衡量流动性压力测试的结果。银监会会与银行定期讨论压力场景的范围,严重程度以及压力测试的结果。总的来说,中国的大银行在数据收集,建模和管理运用方面要好于小型或中等规模的银行。然而,银行压力测试的有效性和强度通常被数据的限制所约束。   五、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测试面临的问题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测试主要是基于资产负债表法、现金流量法和财务指标法。与西方一些国家成熟的流动性压力测试体系相比,中国的压力测试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浮于形式,并未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监控构成实质性的影响。总的来说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测试中还有以下的问题。   第一,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中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压力测试模型。由于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相比,还必须要考虑表外业务,因此操作起来更加复杂,需要系统的、严谨的测试评估模型,但是目前中国的压力测试主要套用其他发达国家的现成模型,并未开发符合中国金融市场自身业务风险特征的压力测试方法。并且各银行之间使用不同的数据口径进行测量,使监管当局无法基于横向的比较衡量整个系统的流动性风险。   第二,中国现有数据资料不足以支撑中国的流动性压力测试。流动性压力测试无论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还是“自下而上”的方法,都需要基于历史数据来评估商业银行面对风险时的实际承受能力,但是由于中国商业银行并未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因而也就缺少金融市场动荡时商业银行行为反应的具体数据,因此压力测试的有效性和强度常常被限制。   第三,流动性和偿付能力风险但在压力测试中经常分开处理。银行在他们的压力场景中关注单独的风险因素,隐含意是假设风险因素是独立的,这显然过于乐观。流动性和偿付能力风险往往是相互关联的,这是因为当快速变现资产的时候会伴随着一定成本,这将会削弱偿付缓冲。这种单独处理资本和流动性的方式可能会低估银行的风险。   第四,在流动性压力测试中很少模拟网络和反馈效应。像如前所述奥地利共和国央行进行的那样,在常见的一致的流动性压力测试中可能会包含银行的反应。显然,个别银行危机行为可能促进金融系统的压力,在压力时期往往会发生银行的集中破产倒闭,一家银行在面对流动性压力时所作出的反应很可能通过银行间市场的反馈效应或声誉效应等途径迅速的扩展到其他有业务往来的银行。Van den End利用蒙特卡洛方法,将该框架应用到荷兰银行上,结果表明由于集体行为使得第二轮效应比第一轮效应要有更大的影响(既流动性风险高度非线性),他建议银行应该持有大量的流动性缓冲。   第五,在银行的应急资金计划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经常性地依赖于中央银行的支持。中央银行在最后贷款人的功能中所提供的流动性支持被认定是非常偏离货币政策实施基本框架的。2013年6月发生的大规模“钱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央行一反常态,没有像往常的流动性危机中那样被商业银行“绑架”,迅速地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因此确保银行可以凭自己的力量管理其流动性风险是非常必要的。   第六,压力测试方法的实用性和认可度不高。由于中国银行的监管制度尚不够完善,造成了很多管理者为了美化银行业状况,刻意将某部分危机风险排除在流动性压力测试之外,降低压力情景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披露不够,公众甚至是银行自身员工都不能了解银行面临的真实的风险状况。再者,由于中国的流动性风险测试还有一部分并不符合中国商业银行的实际状况,成熟度还不高,因此大大降低了实用性。   六、有关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的建议   第一,开发适合中国商业银行业务、风险的完整的流动性压力测试体系。可以通过模拟银行在压力下的行为来捕捉反馈和第二轮效应,结合流动性风险与包括偿付性危机在内的其他风险种类,避免将流动性风险作为个别银行的个别危机考虑。加强数据的收集工作,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体系,使压力测试的开发有据可依。   第二,对于个别银行的流动性压力测试来说,压力场景下不应该将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功能当作流动性的主要来源。监管应当鼓励银行在到期时利用标准公开市场操作以及普通借贷工具以合理的成本履行其义务,在没有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的情况下也保持可以吸收特异性以及系统性冲击的流动性缓冲。   第三,完善流动性监管制度。加大信息的披露力度,完善管理体系,保证银行系统按照设定的压力测试流程严格进行,只有将流动性压力的结果投诸实践,才能使它真正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廖岷.存贷比、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比较分析[EB/OL].http://www./plus/view.php?aid=331,.   [2] 夏圆圆.全球流动性监管与国内银行的应对[J].银行家,2013,(12):86-87.   [3] Basel Committeeon Banking Supervision.Liquidity stress testing:a survey of theory,empirics and current industry andsupervisory   practices.Working Paper No.24.October 2013.   [4] 李东卫.中国银行业“钱荒”的成因及对策[J].青海金融,2013,(9):4-7.   [5] 杨牧.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管研究[J].中国商贸,2013,(19):186-187.   [6] 涂志兵.压力测试在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实证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P33-37.   [责任编辑 陈凤雪]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解读Basel III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
上传日期: 23:48:1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解读Basel III.PDF
官方公共微信  【摘要】巴塞尔协议Ⅲ是08年金融危机的直接产物,其主要改进之一要求银行关注流动性风险,以进一步加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探讨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巴塞尔协议Ⅲ是08年金融危机的直接产物,其主要改进之一要求银行关注流动性风险,以进一步加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本文探讨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框架,为我国流动性风险管理还未成熟的中小银行提供指导和借鉴。 中国论文网 /3/view-4527514.htm  【关键词】商业银行 流动性风险 巴塞尔协议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监管机构意识到即使资本充足率达标,如果银行过于依赖高杠杆的融资工具,也会存在由于流动性短缺而造成的严重危机。雷曼兄弟破产之前,其一级资本充足率就高达11%,但是由于其资本结构中高杠杆的融资工具占比较高,最终导致其无法抵御危机的冲击。   一、巴塞尔协议制度要求   巴塞尔委员会于2010年发布了新的流动性监管标准,虽然流动性风险不纳入风险资本的计算范围之内,但其重要性已经逐步上升到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同的地位。因此在危机当中银行最重要的不是利润和成本,而是现金。   巴塞尔协议Ⅲ的重要变革之一是推行了风险管理新的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这两项标准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补充的。设立流动性覆盖率的目标是为了提高银行应对短期流动性风险的快速修复能力,保证银行在重要压力情境下,有足够的高质量流动性资产来满足短期正常运营。净稳定资金比率是为了推动银行有动力去寻找更多的稳定资金来源,保证在更长的时间区间内的生存和运营。巴塞尔委员会计划循序渐进引入流动性监管指标。其中流动性覆盖率计划于2015年1月开始引入,其最低监管要求为60%。随后每年的指标最低要求逐渐上升,并于2019年1月达到100%的最低监管标准。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   流动性风险是指为了保证银行的资金具备合适的数量、构成和期限特征,以便为资产提供足够的流动性。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主要有两项:首要目标是不管正常经济周期还是市场压力环境下,都能保证银行的核心业务满足客户需求并履行合同义务;其次,维持银行的信用评级,使得银行在成本最小化的同时优化融资结构和来源,保证顺畅的融资渠道。   银行一般会建立一套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以确保业务间的连续性、方法的稳定性和风险的透明度。国际性大银行会设立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管理资产负债表的首要组织。资产管理负债委员会制定风险投资组合的策略并监控其业绩。任何资产组合配置的重大变动,都需要经过资产管理负债委员会的审批通过。   资产管理委员会需要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包括确定银行流动性风险承受能力,制定融资及流动性方案,以及应急资金计划。银行融资及流动性计划的内容必须涵盖以下几方面,包括职责分工,流动性概述,压力测试,流动性限额以及流动性指标等。其次,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应急资金计划,用于在紧急情况下对流动性风险做出快速反应。   除了资产管理委员会外,银行会设立内部资金部门,全面管理并调配银行资金;银行风险部门会监督并汇报流动性风险状况,协助资金部门将流动性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和关键工具包括:缺口分析,压力测试,流动性指标以及市场触发限额。   (一)缺口分析   缺口分析指分析银行在特定时间区间下的现金流入和流出之缺口,也叫合同期限错配工具。一般银行会建立市场行情报告,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   市场行情报告是指在正常运营环境的假设下,每日计算不同期限下累计的流动性缺口。负的流动性缺口代表到期负债超过到期资产,银行会有净现金流出,因此可能需要从市场上融资以弥补短期的资金不足;正流动性缺口指到期资产超过负债,表明银行有多余的资金可放到市场上。市场行情报告是监测金融机构当前流动性状况的重要工具之一。它量化了在正常业务环境中未来各个时间段内的潜在融资缺口。针对市场行情报告的计算,银行会设立限额,即每个期限内可允许的最大资金缺口。银行会对流动性头寸进行每日监控,一旦实际缺口超过限额,银行资金部应当立即采取措施纠正超限情况。   (二)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可用于量化某一事件对资产负债表以及流动性头寸的可能影响,并明确在流动性事件中切实可行的选择方案。压力测试的假设情境包括关键融资来源重要变动,市场重要触发指标的变化(如信用评级下降),政治和经济事件等。   压力测试对于银行监控非常重要。它不仅要预测银行可能发生的流动性事件,还要假设极端市场紊乱情境。根据压力测试的结果,银行会相应修改融资方案和应急资金计划方案,阐述如何应对压力情境,明确在危机情况下银行可能面对的流动性困境,以及如何处理紧急事件的执行措施。   (三)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用于量化和监控在正常业务条件下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结构。最基本的指标包括三类。一类是衡量银行对负债依赖程度的比例,例如存/贷比率,净市场来源资金/总第三方负债比:第二类是衡量银行流动性集中风险的比率,例如前5大大额资金来源/第三方负债比:最后一类是有关流动性资产质量的指标,包括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率。   计算流动性指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监督用于改善结构流动性计划的实施效果,通过对比指标的变动,衡量改善方案的好坏;二是通过设立流动性比率“限额”,防止流动性状况恶化,避免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   (四)市场触发机制   市场触发是指可能导致市场上流动性变化的内部或外部市场或经济因素。银行会按期监控市场触发条件,一旦市场触发被突破触发限额,银行应记录并采取行动。常见的市场触发条件包括:股票指数,国债收益率、货币汇率、进出口增速以及重大灾难性事件(例如禽流感)等。   四、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及反思   2013年6月份银行间市场出现的“钱荒”事件,再一次印证了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疏漏。虽然国内储蓄率一直处于相对高位,但并不意味着银行不存在流动性风险;相反,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过于依赖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持有的风险资产反而较多,安全资产的配置较小,一旦央行有收紧流动性的倾向,甚至只是在公开市场不作为,银行面临的资金缺口就很难弥补。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建立科学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合理的融资计划和资金使用方案,充分运用多种管理工具和手段,使银行的流动性缺口保证在可承受可掌控的范围之内,在风险适度的基础上以最优化方式使用银行资金。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袁平等.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文献综述[J].金融会计,2008(01):27-33.   [2]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Group of Governors and Heads of Supervision announces higher global minimum capital standards,2010.   作者简介:张媛媛(1989-),女,汉族,湖北十堰人,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硕士,研究方向:银行风险管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流动性比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