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村何时才能盼来&quot什么意思;致富路

河北阜平:贫困山村来了扶贫组
  “奶奶,垃圾往哪里扔啊?”5岁的女儿,拿着一把吃剩的果皮问。
  “扔到门口的小筐里,待会儿奶奶再倒到垃圾池里。”
  “垃圾池,什么时候有垃圾池啦?”我怀疑听错了,又重问了一句。母亲边干活边说:“今年村里来了扶贫组,帮助修了固定的垃圾池,不准随便倒垃圾了。另外,你70多岁的老姑父还当了保洁员,每天负责清扫街道。隔壁你海文叔家,接待来旅游的人,都来了好几拨了。”垃圾池、保洁员、乡村旅游,这一系列新名词从一个身居偏僻山沟的农村老人嘴里蹦出,令我大吃一惊。
  端午小长假,记者携妻女回到老家河北省阜平县不老台村。小村位于太行山脚下,百十来户人家,500多口人,人均耕地不到半亩,年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多少年来,贫困与这个村庄如影随形。于是,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寻找梦想的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
  参加工作后,记者几乎每年都回老家,十几年来村庄几无变化。在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这里犹如被遗忘的角落,村民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一样的生活。然而,这次假期之行,我却感受到了村庄前所未有的变化。
  小山村搞起了休闲游
  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老区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从战略高度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要求,做出部署。阜平,这个顶了多年“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地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从中央到省市,从政策到资金,从引项目到引智力……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运动”在阜平展开。2013年年初,来自河北省、保定市各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扶贫工作组来到阜平开始驻村扶贫。
  “扶贫工作组刚来时最大的不适应,就是群众的淡漠和不信任,这个你从乡亲们的眼神中就能看出来。”驻不老台村扶贫组组长贾洪革,这位保定市教育局监察室主任向记者坦承,最初几天,村民们见到我们定时开饭、不干活,把我们称为“饭桶”。基层的百姓最讲实际,他们需要工作组拿出的是“实绩”,而不是口号。
  老百姓不热心,并没有使扶贫组灰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的扶贫决心。他们租住村民的空房,自己生火做饭;他们“厚着脸皮”坐上了村民的炕头,与村民拉家常,聊致富之路;他们翻山越岭对村子的自然资源进行调研。
  扶贫组发现,整个村庄空气清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特别是夜晚的满天繁星与静谧,令他们几个住惯了城市的人感觉到别样的自然之美。再加上村西北山上那一个高70米、宽50米雄伟壮观的石湖瀑布,还有自然风光迷人的原始森林风景区和村北边的百亩有机果园,在这里即便是夏天,最高气温也才24摄氏度,晚上还得盖被子……开发休闲旅游!结合村庄的实际情况,扶贫组有了一致的意见。
  搞旅游对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搞旅游要建景点,谁投资?”“到不老台村的路不好走,吃的水都不够,谁来游玩?”有的村民甚至与扶贫组红了脸。
  驻村干部将群众的意见一一梳理,制定并落实发展旅游的实施计划,渐渐打消了村民的疑虑:重新硬化了1400米的进村路,破天荒建起了小型停车场,解决了道路和停车的问题;在山上又找到了新水源,建了3个蓄水池,引山泉入户解决了吃水问题;打造了长寿仙庙、百米瀑布、千年栗子树和烈士陵园等景点并向县有关部门申请立项。
  村民看到了希望。扶贫组趁热打铁制定了《农家小院标准》,无偿给建设经营农家小院的村民配齐被褥和洗漱用品。第一批13家农家小院很快建了起来,工作组还建立了网站、印刷了宣传册、举行了度假村揭牌仪式。不老台村搞旅游的消息传开了,保定、石家庄、山西的游客来了,亲朋好友“助威团”来了,农家小院有了客人,村民从旅游开发中开始挣钱了。
  扭起的秧歌 创业的梦
村里的标语透着对明天的美好憧憬
  扶贫组的到来,也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记者走进几家农家小院,只见院落干净整洁,被褥叠放整齐,早中晚不同的菜单张贴在村民做饭的地方。“住一宿10元,加上一天的饭菜钱,人均消费大概四五十元。”一位搞农家院旅游的村民笑着说,“比种地强多了。”
  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扶贫组还组织村民成立了秧歌队。夜幕降临,鼓声响起,十几位五六十岁的大妈在小广场上扭起了秧歌。劳累了一天的农民,在夜晚找到了自己休闲娱乐的方式。看着眼前翩翩起舞的乡亲们,记者想起了昔日她们对跳舞的鄙夷。今昔对照,令人忍俊不禁。文明之风虽然来得晚了点,但毕竟吹进了小山村。
  更加令人兴奋的是,年轻人开始回归,在家乡寻找他们的梦想。听说我回来了,我弟弟与几个同村年轻人也从县城附近赶回来与我见面。这几个曾经东奔西跑到处打工的年轻人,现在利用县里的扶贫政策开始了创业。他们正紧锣密鼓地修建养鸡大棚,发展养殖业。交谈中,投入、产出、利润、市场等词汇不断从他们口中蹦出,年轻的脸庞上写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
  村里的几名干部主动找我聊天,谈论着村里未来的发展大计,他们还送给我一个精美的宣传页,上面印刷着村里的旅游路线图,临走前还不忘叮嘱:“大记者帮忙多给宣传宣传啊。”
  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
  找对了适合的路子,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他们就会跟着干。贾洪革告诉记者,经过6个多月的忙碌,村民现在终于把他们当自家人了,“他们会主动跟你打招呼,会让你脱鞋上炕了,但是要让老百姓真心实意相信你,除了帮助农民找到致富路,还得要帮助百姓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46岁的村民孙喜文原是个瓦匠,2004年在外地打工时突然晕倒,醒来后腿上便没有了知觉,从此就瘫痪了。孙喜文的媳妇在一个小区当清洁工,每个月只有900元的收入,为照顾瘫痪的丈夫和上学的女儿,她在工作之余靠捡拾垃圾补贴家用。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今年孙喜文独自回到老家,下了长途车后他也没有通知任何人来接他,而是独自往家爬去,村里人看见他后赶紧将他背回了家。
  从此,80多岁的父母开始照料这个瘫痪在床的儿子,本已拮据的老两口生活更加困难了。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扶贫组通过联系媒体、筹集资金、联系医院,最终帮助孙喜文成功实施了手术。通过恢复锻炼,一年后孙喜文就可以劳动了。看见孙喜文躺着上的救护车,走着下的救护车,拙于言辞的乡亲们,私下里对扶贫组的干部们赞不绝口。
  通往小山村路上,“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标语赫然在目。在工作组的引导下,穷怕了的村民们的致富梦正一点点实现;停滞了多年的乡村正发生悄悄的变化;村庄的人气正一点点地积聚。这一切虽然刚刚开始,但让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记者 孙爱东)
[责任编辑:肖阳]
来源:新闻热搜榜云南贫困山村开发旅游项目 妇女走向创业路 - 评校网视频 - 评校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
云南贫困山村开发旅游项目 妇女走向创业路
来源:央视国际
责任编辑:评校网
  简介:云南贫困山村开发旅游项目 妇女走向创业路
  评校网,详情请访问:
&&相关新闻
网友关注排行访民生 知民情 解民事:贫困山村更要达小康——阳高县委书记解先文下乡记
发布时间:日 10:12 | 来源:山西日报
  阳高县刘指挥庄村这两年变化不小。全村1500亩旱地全部成了水浇地,新建的55栋日光温室让世代靠天吃饭的农民尝到了现代农业的甜头,一座占地200多亩正在规划建设的养殖场,更是让这里的农民信心倍增。村党支部书记石选说,山村巨变的前前后后,都缘于解书记的17次到访。   2011年,刘指挥庄村成了阳高县委书记解先文的下乡住村联系点。从此,这个贫困县区的一把手就与这个贫困村庄结下了不解之缘。刚到刘指挥庄村下乡时,解先文就对石选说:实现脱贫致富,对你我这样的基层“贫困书记”来说,目标和责任都是一样的。如果能探索出一条好的脱贫发展路子来,不但刘指挥庄村大有希望,整个阳高县也会大有希望。我们干部下乡,要当好参谋长、做好服务员,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掌握带领大家发家致富和处理各种困难矛盾的本领。   刘指挥庄村里,一个“穷”字,让村干部都躲着群众走。“救济款物下来,给哪一家都不为过。穷人当中选穷人,干部不好当呀!”石选说,解书记下乡来村却总喜欢先和这些人在一起说话。有些人说话难听,有些人说话好听。我们生怕他受不了,可他却对我们村干部说,难听的话不一定假,好听的话不一定真,当干部就要听真话。   “水浇地太少,养猪成本高、价格不稳定,种大棚既没资金又没技术,打工没门路没技术……”一堆真话,一堆问题。刘指挥庄村的脱贫致富路,脚下全是磕磕绊绊。村两委干部学政策、跑项目、做群众工作,一点也不轻松。“解书记放着‘大权’不用,却和我们一起整日开会学习研究。”   解先文心中有数:一个村子的长远发展,关键还是要有一班好的带头人;一个村子能遇到的问题也可能是全县存在的问题;干部下乡住村要发现点上的问题,更要解决面上的问题。贫困山村要脱贫,更要达小康。   “改善条件兴水利,现代农业抓起步,流转土地搞养殖”。当刘指挥庄村这些发展规划逐步变为现实后,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9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7%和19%。如今,阳高县类似的贫困村庄也开始动弹起来。县里出政策,乡镇搞服务,部门抓环节。该县群众都说:“县委书记下了一个村,村村都要建成小康村。”
责任编辑:刘佳华
党务问答排行股票/基金&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对话贫困山村农民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增收致富(现场?直面时代问题 助力中国前行)
  贫困山区增收致富,要靠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多学习农业技术,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中跳出来,学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进行生产经营。  时间:2月19日  场合:在清徐县马峪乡圪垛儿村调研  “如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没得说,但山区条件太差,尤其是交通和水利最愁人,是增收的拦路虎。”58岁的村民快人快语,满怀期待。“俺老两口种了2亩多葡萄,还有些杂七杂八的收入,一年也就7000来块,不知毛病出在哪儿。”64岁的村民武秋德话里透着无奈。  2月19日上午,在山西清徐县马峪乡圪垛儿村村委会简朴的会议室里,山西省委书记和村民座谈。听完发言,袁纯清语重心长地说,山区条件差,增收致富困难大,但条件可以改变,困难能够克服。  当天一大早,一辆中巴车在山弯曲的山路上颠簸前行,袁纯清轻车简从来到圪垛儿村。在该村干果经济林基地的山坡上,他向合作社果农武有忠询问收成情况。武有忠说,合作社6户农民共种了60亩骏枣、30亩核桃、8亩葡萄,总收入8万多元。骏枣每亩有540棵,去年卖了1万多元。坐在村民武下生家的炕头,71岁的女主人王反香给他算起了收入账:她一家3口人,种了4亩葡萄、30多棵骏枣,年人均收入5000多元,日子还算殷实……袁纯清说,一定要多掌握科学种植的技术,有技术,同样的果树,收入就会大不一样。  支部书记兼村主任高旭斌介绍,村里200多口人,种了300亩核桃、400亩葡萄、100亩骏枣,按人均不算少,但去年全村人均收入才4900多元。“虽然大家增收致富愿望强烈,但观念落后,接受新东西慢”。  “增收致富,大家要有破解难题的信心。”袁纯清说,怎么破解?要靠科学发展,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多学习农业技术,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中跳出来,学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进行生产经营。具体来说,要通过修建提水池解决好水利,并根据山区的实际,多引进种植核桃等耐旱干果树。干果每亩能收入4000多元,性价比不低,特别是生产管理成本也低,好存储,抗风险能力强。同时,要抓好旧村复垦、荒山水土保持和绿化工作,营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  临别时,乡亲们恋恋不舍:“您的话俺们记下了,心里有谱了,亮堂多了!过两三年,一定拿出好收成,到时请您再来看看!”
01/25 00:38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json quo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