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查银行卡的开户行消户需要什么证件,开户时用的是曾用名,现在改名了,该怎么办

名字太生僻办事屡“卡壳”户籍民警:取名三思改名趁早|女儿|唐宏_凤凰资讯
名字太生僻办事屡“卡壳”户籍民警:取名三思改名趁早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起名的过程中,不少市民都听说“好像有规定一个人最多只能改一次名字”,乌鲁木齐市公安局天山区分局户政大厅民警于丽霞说,以前有此类规定,但现在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范》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姓名变更次数不受限制,应在户口登记簿上记载姓名更改人最新的曾用名,在常住人口登记表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详细记载姓名更改人的详细更改情况。
原标题:名字太生僻办事屡“卡壳”户籍民警:取名三思改名趁早亚心网讯(记者刘新草)当初给女儿取名字时,唐宏原本希望女儿能像名字中的“?(yǎn)”字所包含的意思那样坚强、独立,但她没想到这个生僻字给女儿任?带来了很多麻烦。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人原本怀着美好的祝愿给孩子取了生僻字的名字,却引来了不少麻烦。21岁的任?目前就读于新疆大学,10月13日,任?告诉记者:“我无法办理银行卡、无法顺利购买飞机票、火车票,就连参加学校考试也要经过申报才能报名。”10月14日,乌鲁木齐市公安局天山区分局户政大厅民警于丽霞告诉记者,“其实这样的情况一直都存在,为子女取生僻字的父母会通过查族谱、字典等方法为子女取名。”于丽霞说,前几年,公安系统的字库还不够完善时,无法识别名字中生僻字的情况较多,但随着字库越来越完善,很多有生僻字名字的人也能办理身份信息了。但由于目前各个系统间的资源并不共享,在别的系统中,如银行、教育等系统无法辨识后,还是会有其它问题。于丽霞说,随着机打数据的普遍运用,名字太过生僻,致使很多系统无法辨识后,前来改名字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新疆大学社会心理学副教授蔡浩分析,家长给子女取名太过生僻,很有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名字太难认,将直接影响到与他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蔡浩建议,各位家长在取名时能够从简为优。21岁还没办上银行卡任?的母亲唐宏说,在怀孕期间,她翻看了一本辞海字典,看到“?”字是古代一位皇帝给自己取名字时造的字,含有坚强、独立的意思,于是,她给女儿取名“任?”,希望女儿日后也能坚强、独立。唐宏说,因为“?”字属于生僻字,自女儿出生后,麻烦就接踵而来,刚开始是无法为女儿顺利落户,长大后甚至无法顺利参加高考,这一度让唐宏有些后悔为女儿取了这个名字。2010年任?考上新疆大学后,想办一张银行卡,“我几乎走遍了乌鲁木齐所有银行,工作人员都说系统中暂未收录?字,无法为我办理银行卡。”任?说,她21岁了还没有自己的银行卡,随着名字牵扯的问题越来越多,她在考虑要不要改名。改名字次数没限制在起名的过程中,不少市民都听说“好像有规定一个人最多只能改一次名字”,乌鲁木齐市公安局天山区分局户政大厅民警于丽霞说,以前有此类规定,但现在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范》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姓名变更次数不受限制,应在户口登记簿上记载姓名更改人最新的曾用名,在常住人口登记表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详细记载姓名更改人的详细更改情况。于丽霞说,目前来看,更改姓名的大多为未成年人,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跟随人的档案和资料也越来越多,成年人若更改了姓名,那么这个人的大学毕业证、社保、银行卡、驾照等证件都需要本人拿着公安部门开具的证明到各单位自行变更,因此建议变更姓名要越早越好。民间流传说,“两个字和4个字的名字不能取,与伟人、古代皇帝同名的名字不能取”,对此,于丽霞说,公安部门并没有这些规定,公安部门是根据新生儿在医院出生证上的名字为新生儿落户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3/17 09:31
03/17 09:31
03/17 09:31
03/17 09:31
03/17 09:30
03/17 09:13
03/17 09:13
03/17 09:14
03/17 09:13
03/17 09:14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3/17 11:44
03/17 08:19
03/17 08:19
03/17 08:19
03/17 08:19
03/17 09:13
03/17 09:13
03/17 09:13
03/17 09:13
03/17 09:13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7792
播放数:1238637
播放数:2761182
播放数:1885405
48小时点击排行回顾陕西14县“改名”经过&你知道家乡的“曾用名”吗
记者&谢燕南&&&&&来源:&&&&&日10:25&&&&字号:|
对于身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的名字绝对是牢记在心不会遗忘的寄托,是偶然听见会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的名词,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时寻根的依据。然而,家乡的名字却往往不是固定不变的。
日前,一份名为《中国最易读错地名》的文章在网上流传,在这篇文章中不仅记录了不少易读错的地名为网友们长了知识,也让很多陕西网友有些纳闷,因为文中例如“F阳”、“县”等地名在现在的陕西省中并不存在。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这些地名早在50年前就已经被替换为了千阳和户县。不只是这两个地名,在咱陕西,曾有14个县名在50年前做过统一的变动。
对于大多年轻人来说,这几乎是闻所未闻的事,为了了解改名的原因,为家乡的历史补上一笔,记者特别采访到陕西地方志的管理人员,一起来回顾这段历史。
改名原因&为易读易写
在得知这个情况时,记者首先前往了省图书馆希望能找到当年的记录。
在地方文献收藏中心收藏的《陕西省志大事记》中,对于改名的事件做了以下记录:“9月10日,省人委发出《关于更改T等13个县和商雒专署名称的通知》。”
为了了解当年改名的具体经过,算得上是经历过更名事件的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市县志处处长张世民向记者讲述了改名的这段历史,“要说改名的事件,就要先说1964年郭沫若曾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专论,叫《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文章列举了日本等使用汉字的国家在文字改革方面的成绩,指出我国要迎头赶上,当中就提到了,‘好些生僻字眼的地名,请把它们改换成同音的常用字。’”文章发表后,被当时在杭州疗养的胡乔木看到,对于郭沫若的看法很赞同,就致信给了原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提出陕西就有不少难认难读的生僻地名字,建议带头改一改。随后这封信被刘澜涛转给了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张看后批示交省民政厅办理。
张世民回忆,基本上是6月就陆续开始了改名的计划。“我查阅了资料,同年的6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杨明轩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字的简化及其他》,支持其家乡将县改名为户县。到同年8月29日,国务院就以‘为了方便群众,减轻群众和儿童在学习、使用地名文字上不必要的负担’为由,同意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更改地名的意见。”
最终,同年的9月9日,为了适应简化字的需要,方便群众,以同音字代替的原则,国务院日国内字第403号文件批准后,T县改为周至县,d县改为眉县,醴泉县改为礼(繁化易混为“Y”)泉县,A阳县改为合阳县,县改为户县,雒南县改为洛南县,县改为彬县,~县改为富县,葭县改为佳县,沔县改为勉县,找叵馗奈叵兀粝馗奈粝兀F阳县改为千阳县。
(责任编辑:水冰晖)
分享文章到:回顾陕西14县“改名”经过&你知道家乡的“曾用名”吗【2】
记者&谢燕南&&&&&来源:&&&&&日10:25&&&&字号:|
读者调查&名字本身就是历史
事实上,当年陕西14个县改名并不是特例,张世民告诉记者,在陕西的县改名之前,全国有不少地方都改过名字,“像是1956年黑龙江省将铁骊县改名为铁力县,瑷珲县改名为爱辉县;1957年有江西省将寻邬县改名为寻乌县,雩都县改名为于都县;1958年有贵州省将@水县改名为水县;1959年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于阗县改名为玉田县,当时各省更名大多以汉字简化和拼音化为主。”
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改名的时候会有不习惯吗?富县地方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他们的印象中,当年改名时老百姓都很欣然地接受了。“当年是个比较特殊的时期,改名是为了方便老百姓,让大家使用的时候不存在太多的不便,所以接受度都比较好。”
而除了名字被更改外,张世民告诉记者,当时还有文化部发出的一个通知,即以陕西省带头更改的14个地名为准,加上历年各省更改的23个生僻字地名,要求“今后出版的图书杂志中使用国务院批准改换的地名,除翻印古籍和有其他特殊原因的以外,在一般新出版的书籍中,原来的生僻字地名应停止使用。”从1964年改名后至今,五十年一晃眼就过去。老名字几乎没有再被使用过,那么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家乡曾经改过名字?为此,记者特别采访到当地年轻居民,发现大多数年轻人都知道家乡改名的历史,但他们同时也表示,改名其实非常可惜,因为这些名字本身就是一段历史。
今年27岁的赵彤是周至县人,当记者问及是否知道家乡改过名字时,赵彤表示老名字在周至用得挺多,自己和朋友都知道,“我知道周至曾经叫T,好像这两个代表的意思是山水,我当时知道这个名字时觉得特别好,因为它蕴含着周至的地形特点,有山有水,一听就知道是自己家乡的特色。改成现在的周至不能说不好,但挺可惜的,缺少了历史感。”
名家看法&名字更改不是简单的对错
不只是赵彤,不少学者对于改名的事也感到可惜。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张新生就表示,“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最早为某地取名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向今天的游客提供旅游指南中的某个景点文字符号,而出于先民们生存的需要。比如礼泉县,原名醴泉。醴,汉语词语,意为甜酒、甜美的泉水。取名为醴泉县,皆因县北有泉水甘美如醴,北周置醴泉宫,隋朝设县,醴字虽然生僻,但却专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元素的加入,取名的根据日益丰富。“而这种依照当地地貌特征所取的名字在改成‘礼泉’之后,所包含的地理生态信息已荡然无存,所囊括的历史文化知识自然无从说起了。”
不过,这样的一场名字更改并不能单纯地以对错来论。学者陈仓就表示,“早在上世纪初,汉字简化就已经开始。到1964年《简化字总表》尘埃落定,汉字大规模简化工作告一段落,这是一个历史趋势。而地名用字也是汉字简化的一部分,地名使用简化字,其本质和现实效用就是文字符号的简化,容易识别、便于书写。”
在他看来,陕西一次被简化14个地名,只能说明我们历史悠久,“古地名多,繁体字多而已。从甲骨文到现代印刷体,汉字的音形义变化巨大,文字符号的源流和结构意义,全是人赋予的,有所变动,也属文字演变史上的正常现象。过去就过去了,没有什么可惜的,更不必感到遗憾或纠结。无论到什么时候,不能怀疑或否定上世纪60年代的文字改革与汉字简化的进步意义。”
地方考察&重新使用古地名不在少数
不管对于改名抱持着怎样的态度,在记者采访中,很多读者和学者都表达了一样的希冀,那就是在社会条件不断变好,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的今天,更改的地名以及它背后尘封的历史能够重新被挖掘。
富县地方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源于现在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现在文化产业的建设,也加深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重视,我们这儿有一些地方都重新启用了‘~’字。大家都觉得这样挺好,毕竟原先使用的‘~’代表着我们家乡的历史文化,我们都希望在特定场合和特定出版物上使用这个字,让本地的居民以及外来的游客知道我们这个地方蕴藏的历史和文化,并且记住它。”
(责任编辑:水冰晖)
分享文章到:小伙改名申请遭拒绝&民警称会给以后生活带来不便
&&&&来源:&&&&
&&&&&&字号
原标题:小伙改名申请遭拒绝 民警称会给以后生活带来不便   和同事的名字一样,觉得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不便,家住民航社区的小伙王凯想要更改姓名,没想到派出所民警建议他不要轻易改名。“改个名字又不是啥大事儿,为啥派出所不给改呢?”王凯有些想不通。   23岁的王凯去年大专毕业后,就在高新区一家物业公司客服部工作。“我到单位后,发现在后勤部有一位同事也叫王凯,单位的人为了区分,都把我叫小王凯,把那位同事叫大王凯。”王凯说,名字是父母给取的,但是从小到大经常遇到和他重名的人,给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不便,所以他一直不喜欢,有改名的想法。   前两天,王凯到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提出想要更改名字时,民警让他写出书面申请,还要有正当的理由才行。“我写出的理由被拒绝了,而且还劝我说成年人最好不要轻易改名,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民警的说法让王凯有些郁闷,他说自己上网查询,发现并没有明确规定说不可以更改姓名,而且自己身边有朋友改名字的先例,不知道民警为啥不同意自己改名。   民航社区民警郝世玲说,市民想要改名,手续齐全后可以进行更改,按照相关规定,未满18周岁的公民可以由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已满18周岁的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带着身份证和户口本,就可以到派出所更改姓名。“但是王凯已经23岁,如果变更了姓名,之前所有的学历证、保险等都会受到影响,而且办理变更手续都很麻烦。”她说,其实想要更改名字的市民并不少,但是想要改名字必须得有正当理由,如果没有充分理由,是不能予以更改的。   “如果只是因为名字不好听,或者觉得生活事业不顺要求改名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再说,改名字后,所有办理的身份证、户口本、驾照、银行卡等都需要一一去更改,虽然户口本上有‘曾用名’一栏,但办理业务时,仍需要派出所出具户籍证明。可以说改名字后的麻烦会伴随一生。”郝世玲建议说,成年人更改姓名一定要慎重,以免给自己造成麻烦。   改名需要正当理由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对18周岁以上的公民,原则上不予更改,确有正当理由需要更改姓名的,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如属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的,要有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准予变更的证明。还需要户口所在地居(村)委会开具的证明。   “正当理由”通常指:1.冠夫姓的妇女去掉夫姓,或称氏改为姓名的;2.僧人、道士、尼姑等还俗,法名改俗名的;3.姓名含有社会公众不易识别的冷僻文字、不雅文字等;4.父母离婚需要更改姓氏的;5.变更收养关系的;6.其他需要变更姓名的情形。   改名后面临这些麻烦   公民变更姓名是受法律保护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改变的,改名字带来的弊端和麻烦太多了,所以公安审批很严格,而且现在户口信息微机联网,改名字需要县区级公安机关以上部门批准。   如果你没有很充分的理由,是很难改的,即便改了,重新办了身份证,别的证件也需要变更。因为改名后会涉及自己的银行卡、社保、医保以及产权证等等一系列问题,若处理不好,也会产生许多麻烦。记者 李卓洋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回顾陕西14县“改名”经过 你知道家乡的“曾用名”吗 - 旅游频道 -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回顾陕西14县“改名”经过 你知道家乡的“曾用名”吗
时间: 09:16:32
移动用户发送SXSX到,订阅陕西手机报。早报+晚报,每月3元钱。
1964年陕西一次改动了十四处地名,简化后的地名想读错都难。(西部网制图)
对于身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的名字绝对是牢记在心不会遗忘的寄托,是偶然听见会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的名词,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时寻根的依据。然而,家乡的名字却往往不是固定不变的。
日前,一份名为《中国最易读错地名》的文章在网上流传,在这篇文章中不仅记录了不少易读错的地名为网友们长了知识,也让很多陕西网友有些纳闷,因为文中例如“汧阳”、“鄠县”等地名在现在的陕西省中并不存在。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这些地名早在50年前就已经被替换为了千阳和户县。不只是这两个地名,在咱陕西,曾有14个县名在50年前做过统一的变动。
对于大多年轻人来说,这几乎是闻所未闻的事,为了了解改名的原因,为家乡的历史补上一笔,记者特别采访到陕西地方志的管理人员,一起来回顾这段历史。
改名原因为易读易写
在得知这个情况时,记者首先前往了省图书馆希望能找到当年的记录。
在地方文献收藏中心收藏的《陕西省志大事记》中,对于改名的事件做了以下记录:“9月10日,省人委发出《关于更改盩厔等13个县和商雒专署名称的通知》。”
为了了解当年改名的具体经过,算得上是经历过更名事件的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市县志处处长张世民向记者讲述了改名的这段历史,“要说改名的事件,就要先说1964年郭沫若曾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专论,叫《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文章列举了日本等使用汉字的国家在文字改革方面的成绩,指出我国要迎头赶上,当中就提到了,‘好些生僻字眼的地名,请把它们改换成同音的常用字。’”文章发表后,被当时在杭州疗养的胡乔木看到,对于郭沫若的看法很赞同,就致信给了原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提出陕西就有不少难认难读的生僻地名字,建议带头改一改。随后这封信被刘澜涛转给了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张看后批示交省民政厅办理。
张世民回忆,基本上是6月就陆续开始了改名的计划。“我查阅了资料,同年的6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杨明轩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鄠字的简化及其他》,支持其家乡将鄠县改名为户县。到同年8月29日,国务院就以‘为了方便群众,减轻群众和儿童在学习、使用地名文字上不必要的负担’为由,同意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更改地名的意见。”
最终,同年的9月9日,为了适应简化字的需要,方便群众,以同音字代替的原则,国务院日国内字第403号文件批准后,盩厔县改为周至县,郿县改为眉县,醴泉县改为礼(繁化易混为“禮”)泉县,郃阳县改为合阳县,鄠县改为户县,雒南县改为洛南县,邠县改为彬县,鄜县改为富县,葭县改为佳县,沔县改为勉县,栒邑县改为旬邑县,洵阳县改为旬阳县,汧阳县改为千阳县。
【】【】【】
来源:三秦都市报&&编辑:
&|&&|&&|&&|&&|&&|&&|&&|&
Copyright&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29-257538 商务:029-
本网站法律顾问: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卡开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