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桕林区化客头乡兴县西沟村村粮食直接补贴

榆林文明网--米脂县高西沟村:60年坚守 60年传承
米脂县高西沟村:60年坚守 60年传承
来源:榆林新闻网
  绿色高西沟
  从荒山穷沟到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建设典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高西沟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这种奇迹的出现,追根溯源: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定不移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正如省委组织部在对高西沟的调研报告中所言:“这种民主管理的背后,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坚持,是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的谦虚态度,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群众观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自觉体现。他们的做法很好地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从根本上维护了群众利益。”
  群众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它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因为,一切为了群众,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一切依靠群众,就能从群众中汲取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今日刊发米脂县高西沟村在6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不渝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纪实通讯,再一次用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新的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仍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大法宝。
  米脂县高西沟村,一个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地方。这个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小山村,在过去的60年间,经过四届支部三代人的共同努力,把一个荒山穷沟治理成为一个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建设典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如果用现在的眼光回顾高西沟所走过的道路,不难发现,高西沟的成功,不仅是“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绘到底”理念的集中体现,更是长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结果。2011年,陕西省委组织部在对高西沟进行了全面、细致调研后形成的调研报告中,曾对高西沟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这种民主管理的背后,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坚持,是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的谦虚态度,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群众观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自觉体现。他们的做法很好地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从根本上维护了群众利益。”
  高西沟,一个成功的奇迹。这个奇迹的缔造者,就是从上世纪50年代起,这个小山村的党支部、村委会和那里土生土长的一代又一代村民
  高西沟,曾和黄土高原上的无数山村一样,是一个“遇雨泥浆横流、遇旱满地冒烟”的穷山沟,经过了60年,高西沟人硬是把它变成了一个山清水秀林美的“陕北小江南”。高西沟创造了生态建设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正是群众。一代又一代的高西沟人凭着满腔热血和一双双铁手,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治山40架,治沟21条,建高产田777亩、淤地坝121座、蓄水池7个、水库2座,使得全村荒山治理度达78%,林草覆盖率达69.3%,实现了不向黄河输送一粒泥沙的奇迹。“当时征山治水,是为了给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从那个火热的年代中走出、曾担任过高西沟村村长、现任高西沟村监委会主任的63岁老人高治昌说起了高西沟人搞生态治理的初衷。一切为了群众,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虽然当时摆在高西沟人眼前的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甚至是在外人眼里看不到希望的道路,但没有一个人退缩,更没有一个人叫苦。起初,他们打水坝、修堰窝,但因为沟壑陡深,仅仅在沟底打坝蓄水、淤泥,陷入了年年打、年年毁的恶性循环。于是,高西沟人开始从上往下治理,即坡上修梯田、沟里打淤地坝,因地制宜,沟坡兼治,逐步确立了“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形成了“三三制”模式,即3000多亩土地中粮田1050亩、林地1150亩、草地1000亩,人均实现2亩高标准粮田、2亩林2亩草、近2头家畜,大大提升了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经济发展的能力,闯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建设和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子。后来,经过几代高西沟人的不断实践探索,他们又走上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良性循环路子,形成了林、牧、农“三二一”新的生态产业结构,即三份林地、二份草地、一份田地,打造了如今人们眼前的“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阳坡是果园,弃耕坡地有牧草,荒坡险洼遍柠条”的高西沟。从“三三制”到“三二一”,高西沟实现了“两多两少”的转变,即耕地面积少了,粮食多了;林草面积多了,泥沙少了。“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高西沟的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这是我们全村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全村的每一架山、每一条沟里洒过汗甚至流过血。我们那时有20员闯将、60条好汉,还有人称‘爬山虎’、‘赛兔子’、‘铁肩膀’的众多干将,他们都是我们高西沟的‘厉害人’。”曾两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如今已74岁高龄的高西沟村村民常秀英老人说。一切依靠群众,就能从广大群众中汲取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如今,“三三制”和“三二一”已经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成功范例。“过去,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成功的例子可以学习,而无论是‘三三制’还是‘三二一’,都是全体高西沟人在不断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所以说,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只依靠少数人是不行的,要充分动员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只有广大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取得胜利。高西沟的成功,是群众的成功。”现任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坚定地说。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高西沟过去如此,现在更是如此。进入新世纪,和很多老先进、老典型一样,高西沟也面临着如何加快发展、如何提高村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问题。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如今的高西沟村人均耕地不足2亩,且多在沟底或山洼间,没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天禀赋;山大沟深的地形地貌,也不具备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础条件……高西沟的路在何方?在一次次探讨与争论中,高西沟群众根据自身条件,共同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生态休闲旅游。经过10多年的发展,高西沟已经从一个荒芜贫瘠的小山沟变成了一个新的农业生态旅游区。到2013年底,全村共建成旅游接待户48户,年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次。即使以每人60元的最低标准计算,生态旅游给现在常住人口不足200人的高西沟带来了120万元的收入。靠着60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今天的高西沟正在一步步走向富裕文明: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3万元;初步建成了“基础设施完备、经济平稳发展、生活富裕安康、民主法治进步、文明蔚然成风、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群众是真正的英雄!”3月5日至6日,市委常委会成员赴高西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很多常委都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是对高西沟始终坚持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路线的最好诠释。
  高西沟,一个特殊的地方。它的特殊,很大程度上在于作为一级最基础的行政单位和基层党组织,始终不渝地践行着民主、公开的工作作风,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前行
  “民主”,在百度中搜索得到的答案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而在高西沟,民主则被浓缩为“群众的事情群众定,大家的事情大家议”。虽然简单,但却是一条高西沟多年来坚持的“铁律”。
  带领高西沟村走上生态治理道路的高西沟村老支部书记高祖玉曾说:“一个村就是一个家,大事小事都让群众参与进来,干起事来就没阻力。”几十年来,大到1963年高西沟村自订的水土流失治理办法的出台、1983年全村土地承包方式的确定、1987年用“数豆豆”方式选举村主任,小到今年初确定13亩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方案、村里低保名额的分配,“开会议事”成了高西沟村在做出事关村子发展的重大决策或与集体、村民有关联的任何决定之前必经的一道程序。
  2003年,高西沟把生态旅游确定为本村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村民普遍支持搞旅游产业,但在具体如何发展旅游业,从而不会砸了高西沟50年来的招牌,广大村民却意见不一,不开会议事不行。”高西沟村村委会主任高治斌回忆道,“围绕村里提出的方案,大家讨论了如何搞、如何提升服务,包括旅游接待和旅游收入分配等,讨论得十分热烈。”
  经过群策群力,高西沟村的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也才有了今天高西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高西沟的民主——公开、透明。“大事小事全公开,用制度管人管事。”1980年,高西沟建立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村务公开领导小组,先后制订了《党务公开制度》《村委会“一事一议”制度》等一整套制度,坚持凡是村上重大决策必须公开,凡是财务收支必须公开,凡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必须公开。同时,成立了理财小组,财务账目每月审核一次,每季公示一次,每半年和年终报告一次,并建立村务管理登记制度,每次讨论决定的事项,与会人员都在登记表上签字摁手印,保存归档,以备查询。今天,高西沟村建立了省级AAA级标准档案室,由专人管理村务档案,让村民随时查阅。1969年至今,所有的村“两委”会议记录、村集体账务都有据可查。
  在每一个高西沟人看来,民主就是畅所欲言、直言无忌。这一点,通过高西沟人在参加村里民主生活会时毫不留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展现得淋漓尽致。
  今年3月6日一大早,高西沟村委党建室,一次“例会”像往常一样准时召开。会上,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围绕村“两委”过去一年的工作各抒己见,其中更多的是批评的声音。“支书姜良彪性子有些急,遇事应再耐心一些,这样才能把工作做细。”常秀英说。“村内现有水电路严重老化,要及时改造。同时,要加大森林防火工作力度,与村民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高锦卫说。“村子的发展、现状和我们所得到的荣誉,和老百姓的期望还有距离。高西沟的今天是一任任班子带领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高治富说。“村上统一栽种的苹果树管理有些不到位,村民发展‘农家乐’的补贴,村上没兑现到位,这不合理。”高锦江说。
  高西沟这种充满“火药味”的村民会议经常会让刚刚来到村里的“生人”不习惯。从2011年起就在高西沟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高芸芸,在第一次参加村里的会议时,就被会上激烈争论的村民吓了一跳。“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可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时间长了发现,这也算是高西沟特有的一种民主方式。与其他村子相比,高西沟村的会多,参加会的村民也多,但基本上只要招呼一声,所有人都能准时到会。”此外,高芸芸还发现,即使是在会上吵得面红耳赤,但只要是在会上作出的决定,到了执行的时候,当初持着赞同意见的人自不必说,即使是当初极力反对的人,也会全力以赴,不折不扣地执行。“时间长了我渐渐明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正是高西沟的成功要诀。”高芸芸说。
  参与民主决策,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高西沟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早已融入了他们的血液。这就是高西沟的民主。
  高西沟,一面鲜艳的旗帜。这面代表着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治理先进理念和积极成果的旗帜,牢牢高举在甘愿舍小家、为大家,全心全意搞服务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手中
  “好人才能当党员,好人才能当干部。”在高西沟党建室的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这句质朴的话是对党员的宗旨意识、堡垒作用的高度概括。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高西沟先后四届班子及全体党员干部都能舍小家、为大家,吃苦在先、吃亏在前,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在那个生产资料严重缺乏、技术能力十分落后的年代,无数手拿着简单工具辛勤劳作在高西沟的山峁沟岔上的身影当中,其中有五个人用自己的血汗付出,赢得了高西沟人的尊重,被称为“五虎上将”。他们是:时任高西沟党支部书记高祖玉、青年突击队队长高治昌、妇女队队长常秀英、老汉队队长姜纯员和高锦仁。虽然他们之间存在着年龄、性别、能力等诸多不同,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员。这个身份,要求他们永远鏖战在农田水利施工第一线,永远承担起最险、最难的活。“有了干部带头,群众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也有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带动,就很难有今天的高西沟。”姜良彪说。在不同年代,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高西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党员带头,成了高西沟的一个传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高西沟门庭冷落、无人问津的二十年,但也是最难忘、最可贵的二十年。在全国全面推行农村体制改革、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大背景下,高西沟也曾有过集体与个人经济发展的此消彼长,曾经也有人提出过分林分草。此时,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再次站了出来,带头舍弃自己的利益,才得以说服群众,使我们眼前看到的高西沟得以保留至今。在村里开始发展生态旅游之初,群众有顾虑,又是十几户党员带头,搞起了旅游接待。而到了村民们看到其中的商机,纷纷加入的时候,为数不少的党员却又悄然退出了生态旅游经营者的行列,让利于群众。除了发挥带头作用,高西沟的党员干部都有着“先公后私,舍小家为大家”的觉悟。2010年一个夏日的夜晚,下起了近年来少见的暴雨,在家中的姜良彪忧心如焚,担心高西沟脆弱的生态不能经得起这场暴雨的考验。当他走出家门,在漆黑的雨夜中高一脚、低一脚地来到村部、水库、大坝等要害部位时,却发现这些地方都有手电筒微弱的亮光在闪烁。“村‘两委’会的全体成员,都按照各自的分工,来到村里各处察看汛情,防范可能出现的险情。要知道,我们村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建在沟岔中,如果发生山洪,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遭灾。而在这样的危急时刻,我们的村干部们心中首先想到的是集体、是大家。有这样的村干部,高西沟的工作还有什么可愁的!”姜良彪回忆道。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高西沟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和战斗堡垒作用一直在传承。2012年当选为高西沟村村委会主任的高治斌,承包着村里的200亩苹果林,是村里的致富能手。在他的精心管护下,原本无人问津的果树在2011年收到了巨大的效益。“那原本就是村里的一片老果林,品种老化、缺乏管理。我承包之后,引进、嫁接了新品种,采用了科学的管理办法。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2011年我的果子卖到了5块钱一斤。”但在担任了村主任之后,由于时间、精力有限,高治斌很难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兼顾繁杂的果树日常管理,于是他把一半的果林转包给了其他村民,自己则全力应对村里的工作。村主任的职责让高治斌蒙受的损失还不只是上述那片果林。2011年,高治斌个人投资30多万元,在村里的一座山顶上建起了6座山地日光温室。每年种植一茬香瓜、一茬蔬菜,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同样是因为无暇顾及,从2012年起,高治斌在这些温棚里全部种上了矮株桃树。从一年两茬到一年一茬,经济效益自然下降明显,但高治斌全无怨言,也没有一丝后悔。在3月6日高西沟村的村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一个“奇怪”的决议:由高治斌牵头,承包村里荒废的13亩集体土地,进行夏洋芋和油菜试种,其余村民可以自愿报名加入。说它“奇怪”,是因为有一个看似不合情理的附加条款,即如果报名的村民达到一定数量,高治斌就要退出承包,但他仍要以负责人的身份为承包该地块的村民提供帮助和技术指导。对此,高治斌表示,这是应该的,而自己也已经习惯了。高治斌所说的“应该”和“习惯”,不是说他在担任村主任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习惯于吃亏和奉献,而是他作为高西沟村土生土长的一份子,从小到大耳朵里听到的、眼中看到的都是父母长辈们类似的做法,所以轮到他自己时,他已经觉得很习惯,也认为很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60多年来,我党的根本宗旨在高西沟村得到很好的坚守和传承,正如省委组织部在调研报告中所言:“高西沟村党支部是黄土高原上薪火相传的战斗堡垒。”
中共榆林市委宣传部 榆林市创文办 榆林市文明办 主办
联系电话: 8154567 电子邮箱: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西沟村网站首页-西沟村介绍-西沟村生活-西沟村供求-西沟村旅游-西沟村图片-西沟村社区-西沟村特产-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三座店乡西沟村网站-村村乐
热门分类:  
西沟村新闻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
·[生活信息]
·[供求信息]
·[生活信息]
·[生活信息]
·[生活信息]
·[供求信息]
·[旅游资源]
·[供求信息]
·[供求信息]
·[旅游资源]
·[供求信息]
·[生活信息]
西沟村供求信息
西沟村生活信息
·[餐饮娱乐]
·[寻人寻物]
·[寻人寻物]
·[餐饮娱乐]
·[寻人寻物]
·[其他信息]
·[寻人寻物]
·[寻人寻物]
·[寻人寻物]
·[寻人寻物]
·[寻人寻物]
西沟村旅游资源
·[景点介绍]
·[景点介绍]
·[景点介绍]
·[景点介绍]
·[景点介绍]
·[景点介绍]
·[景点介绍]
·[景点介绍]
·[农家乐]
·[景点介绍]
·[景点介绍]
西沟村资料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山西?长治?平顺?西沟?西沟村,位于平顺县县城南7 km处,是全国著? 劳动模范李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全国惟一的一至十二届人大代表申纪?的家乡,是全?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第一个互助组合作的诞生地,全国第一批爱国丰产金星奖章获得者? 郭玉?、李顺达的家乡。全村有2105人,土地面积2942亩,森林覆盖??观光旅游、森林休闲、田园采摘,农产品开发四...[]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三座店乡西沟村周边地区
今日天气:
微信关注西沟村
西沟村站长
西沟村网站站长(网络村官)正在热烈招募中,赶快来申请吧!
◎2010-村村乐-京ICP备号-1京公网安备40号为什么宁安马河乡西沟村老年补助粮很多家没分?_宁安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6,062贴子:
为什么宁安马河乡西沟村老年补助粮很多家没分?收藏
这个问题和均不均竟事没有关系,和救灾不救灾粮的名字没有关系,问题的关键是公平不公平的事,既然是国家的政策就该公平,要不都分要不都不分,难道分河粮还和会计关系近不近有关系??既然都是70岁老人,为什么有的人家有有的人家没有,为什么不够岁数的也分了,我不是公务员我也不是有闲时间天天上网的,我不会向着国家或某个人说话,我只会向着道理说。牡丹江农村很多腐败问题,克扣国家补助的事还少吗?大家不敢说,说了没用罢了。
皇帝是好皇帝,大臣是好大臣,国家的政策是好政策,就是最后一公里落实不好,就是农村最底层最偏远,皇帝的手够不到,农村是大树的根基,根基乱套一层一层的上层建筑还能好么。
不管是这个村,有多少村克扣国家补助的项目想必我不用说的太多吧。分粮克扣是小事,多少内幕我没说因为我说了不也打草惊蛇。很多家穷的要命,也没分到一袋粮,村子里报多少家困难户老百姓哪里知道,就是把你名字报上去了,把你的那袋拿走了你知道么,也没个公示。期待互联网能把民意真正传到管事实的人的耳朵里,而不是网站那些什么什么民意信箱的摆设。——谁穷谁富该怎么分粮看地多少养殖多少不就知道了,还用那么费劲,分粮人和贫困户申报人分开,贫困户可以接受民意监督向乡政府反应是否够贫困户,都是留守老人几个儿女能在家,老人再种地养殖能有多大劲?其实一个村就那几个困难家庭,再多出5袋政府也不差那些粮,为什么粮会不够。说白了就是一层一层克扣,报困难户都是文字游戏,没有好的监察公示制度和反应民意的制度,广靠一阵风的扫荡,权利就进不了制度的笼子,本来是好的政策就差最后一公里的制度就落实不好。大家遇事都说风凉话,最后自己被歪理砸脚了,别骂这个社会,想当初你也是歪理的铸造者。村长和会计家属一结婚都要屁颠屁颠给送礼,送礼干什么????难道真的是习俗?还不是。。。。。 为什么大多数受冤的都是农村人中的贫农,因为敢欺负他们的人掐指一算就知道贫农兴不起风。大家都中庸都不较真那还不如出家当和尚,那真的是看开一切天天念经,一切都互相理解的作风,就算你化身舍利没为世间做过有意义的事,当和尚有何用。其实我也有口误,不应该说不分,抗震救灾粮被克扣了,难道就不赈灾了?问题的关键是公平和是否克扣的问题,不是怎么分粮的问题。很多事大家不敢说不敢维护权益就等于默认了,等于向歪理低头了。不是证明你豁达看开一切,那天天有人偷东西,警察也看开不抓了,就像玩游戏开挂你为了自己队伍赢的利益,不指责自己队伍用外挂作弊,反而先咬别的队伍里本来没有挂硬说有挂,最后整个游戏到处是挂你就离开游戏,游戏可以离开,离开地球你去哪?每当出小问题时,大家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社会的风气就是每一件小事造成的,按小品里说的,人心倒了想扶也扶不起来了,最后恶性循环,每个人都成了歪理的奴隶。
说太多内幕自身难保,做好事也要看的长远点,卧薪尝胆,所以借分粮的小事看基层,闪。
看一下现在各村的村长!
村长都是花钱上去的、得捞回来吧
乡级别也好不到哪去
大家想想只是村领导就克扣吗?乡领导都是好人吗?一层一层扒皮而已。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义县前杨乡西沟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