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的养老金的缴纳公缴部分财政拨付吗

错误:您所请求的网址(URL)无法获取
您所请求的网址(URL)无法获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启动,向公平社保迈出坚实一步
财政不再保,公务员咋养老(民生三问)
&&&来源:人民网&&&编辑:王鼎&&&字号:&|&
制图:张芳曼
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破除养老保险“双轨制”迈出关键一步。《决定》的出台背景是什么?会带来哪些变化?1月14日,记者采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
一问 双轨制早就有,为啥现在改革
机关与企业同类人员之间的待遇差距拉大,产生不平衡
记者:企业职工上世纪末就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而机关事业单位一直实行原来的退休制度,是为双轨制。国务院作出了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改革开始破冰。为什么现在改革?
负责人:国务院决定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改革条件逐渐成熟、社会共识逐渐凝聚的结果。可以从三方面观察分析这一改革的背景。
第一,“双轨制”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成因。上世纪80年代以前,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退休制度虽然也是分别按照不同政策法规执行的,但都是单位自己负担退休费用,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也大体一致,都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也就是说,那时虽然也是“双轨”,但矛盾不突出。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转向以城市为中心、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由原来的统收统支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被赋予用人和工资分配的充分自主权。在这一背景下,再延续企业自管职工退休的制度,难以适应市场平等竞争的需要,也无法为广大职工提供稳定、可靠的养老保障,由“企业保险”转向“社会保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地方性改革探索。90年代以后,逐步在全国范围建立了统筹互济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均衡了企业之间的退休费用负担,最终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后来,这一制度又扩大到各类所有制企业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到去年底,已覆盖城镇3.38亿职工和退休人员。而机关事业单位,由于不像企业那样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前沿,改革的重点是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制度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而养老保障改革的进程相对滞缓,总体仍维持单位退休制度。这是形成“双轨制”的历史原因。
第二,“双轨制”引发的矛盾愈益凸显。机关事业单位现行退休制度实行近60年,对保障退休人员生活、稳定干部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逐步暴露出一些矛盾。
从制度内部看,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费用由财政或单位承担,单位之间负担畸轻畸重,一些地区和单位,特别是一些基层事业单位退休费不堪重负,甚至无法保证及时足额支付。二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费是按“最终工资”的一定比例分档计算的,难以充分体现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也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由于制度模式不同,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保险关系相互转移接续困难,制约了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二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退休费(养老金)待遇确定和调整难以统筹协调,同类人员之间的待遇差距拉大,产生不平衡。
第三,在实践探索中逐步积累改革经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地区和行业对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探索,先后有28个省市开展了局部试点。2008年,国务院决定在5个省市先行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这些改革取得了一些局部经验,为全面实施改革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问 单位保障变社会保障,有何不同
养老金计发不再按级别,而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记者: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与原来制度相比有哪些重大变革?
负责人:第一,改革的范围。确定为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这样规定,与现行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和经费保障制度是相适应的。纳入改革范围的单位和人员,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从而根本改变了制度模式,从单位保障变为社会保障。
第二,缴费的基数和比例。规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都要缴纳养老保险费。单位按工资总额的20%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费,本人缴费工资高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倍的部分不纳入缴费基数,低于平均工资60%的以60%为基数缴费,即“300%封顶、60%托底”。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统一计息。这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是基本一致的,有利于实现制度之间的衔接。这是养老保障筹资机制的重大变革,从较为单一的由财政供款为主的渠道变为单位和个人缴费、财政承担养老保险基金的兜底责任的多渠道筹资,形成单位、个人、政府共担的新机制。
第三,基本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改革后,基本养老金待遇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养老金,以社会平均工资和本人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每缴费1年计发1个百分点,即缴费年限越长,待遇水平越高。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累计历年个人缴费的本息,除以规定的计发月数。从国务院《决定》附件“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表”可以看出:同样年龄退休的,计发月数相同,所以缴费越多,待遇水平越高;而同样个人账户积累的,退休越晚,计发月数越少,即除数越小,因而待遇水平越高。这是对退休养老待遇确定机制的重大改革,由原来按“最终工资”的一定比例分档计发退休费,改为主要按照本人历年缴费多少、缴费期长短来计算养老金标准,工作人员的职务、工资变动可以精细计算到每年、甚至每个月,能够充分体现个人全部职业生涯所作贡献。这样规定,也是与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相一致的,更加公平,也更富有激励性,有利于引导单位为每个职工、每个在职职工为自己将来养老保障依法履行缴费义务。
三问 改革后,“中人”待遇如何调整
改革前的工作年限确定为“视同缴费年限”,退休时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记者:改革前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如何衔接?
负责人:改革前后待遇衔接的总原则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老人”是指改革前已退休的人员,他们原待遇维持不变,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新人”是指改革后新参加工作的人员,他们将来退休时,基本养老金为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之和。
“中人”是指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是目前数量最大的群体。对他们“逐步过渡”的政策,主要是两条。一是他们在改革前没有实行个人缴费的工作年限确定为“视同缴费年限”,将来退休时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同时,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等因素发给过渡性养老金。二是设定一定期限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实行养老待遇的新老计发办法对比,“保低限高”,这样,基本可以保证原有的待遇水平不降低。随着“中人”逐渐退休、“新人”越来越多,过渡性的政策安排逐步弱化,新制度逐渐居于主体地位,体现了平稳过渡的改革方针。
记者:改革后,基本养老金待遇如何调整?
负责人: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调整不再与同职级在职职工增长工资直接挂钩,而是与企业退休人员以及城乡老年居民基本养老待遇调整统筹考虑。这也是一个重大变革,有利于避免相互攀比,逐步建立起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障待遇调整机制。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别管理使用。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确保安全。
改革后还将建立职业年金。职业年金在机关事业单位实施,资金来源由两部分构成:单位按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两部分资金构成的职业年金基金都实行个人账户管理。工作人员退休时,依据其职业年金积累情况和相关约定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这有利于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优化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待遇结构。
《 人民日报 》( 日 08 版)
&分享到: &
<TABLEstyle="WORD-SPACING:0FONT:14px/25pxSimSTEXT-TRANSFORM:COLOR:rgb(51,51,51);TEXT-INDENT:0WHITE-SPACE:LETTER-SPACING:BACKGROUND-COLOR:rgb(255,255,255);
<TABLEstyle="WORD-SPACING:0FONT:14px/25pxSimSTEXT-TRANSFORM:COLOR:rgb(51,51,51);TEXT-INDENT:0WHITE-SPACE:LETTER-SPACING:BACKGROUND-COLOR:rgb(255,255,255);
&&相关阅读
新疆日报社主办,新闻热线:、5593146,E-mail: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新ICP备号 乌鲁木齐市网络安全备案: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AVSP3110470号licence养老金并轨致地方财政压力大增 专家:不会全部承担-并轨 机关事业单位 资金池 养老金制度 地方财政-东方财经-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养老金并轨致地方财政压力大增 专家:不会全部承担
原标题: 养老金并轨致地方财政压力大增 专家:不会全部承担   & &专家称不会由地方承担全部改革成本  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原则,各级财政需同时缴纳养老保险金、职业年金,同时不降低当前工资水平。从已有的改革实践看,这一设定将导致地方政府短期内面临巨大财政压力,同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差额事业单位的筹资难度大,只能等“并轨”来“接盘”。  挑 战 新增支出导致地方财政压力巨大  1月14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简称《决定》)。未来,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将与企业员工一样,缴纳社会保险。根据相关规定,各级地方政府财政一边负担“老人”的退休金,一边给“中人”和“新人”缴费。另外,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决定》还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  在学术界看来,改革对地方财政将产生极大的考验。在26日举行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68期“经济每月谈”上,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表示,改革以后地方财政的负担问题肯定是存在的:“现在只是出了一个改革决定,实施细则还没有出台。出台了以后再实行征缴。目前来讲,肯定当期征缴的都需要用于当期支付,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更多是靠财政,所以这一块当期肯定不会有积累的,很快就会支付掉。”  金维刚表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主要是靠财政支撑,改革首先涉及公务员,这一群体完全由财政供养,“不管是单位缴费也好,还是个人缴费也好,都要纳入财政,个人通过工资制度的配套改革,相应把缴费的因素纳入到工资结构里面,提高工资适当由财政承担。由于各个地方的差异性比较大,特别是很多地方属于吃饭财政,所以有些地方财政压力肯定很大。”  事实上,改革前,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不涉及现收的问题,但涉及现付,也就是财政需单列出一笔钱给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发放退休金;改革之后,养老金制度就变成了一个现收现付制加积累制的混合制度,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8%部分以及12%的职业年金成为财政支出的新增部分。  而机关事业单位一旦实施养老保险制度,可能发生的状况可以借鉴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建立的状况。与1997年建立现行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时一样,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一定会出现转轨成本。“看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运行近20年的结果――3万亿元的个人账户空账,就可想象此次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必定会是空账运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盈华表示:“空账运行并不可怕,但是从长远角度看,会留下很多问题。”  而根据《决定》的筹资机制部分,内容虽然并未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资金来源进行详细阐述,但财政买单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各级政府应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为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平稳推进。  局 势 自收自支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筹资困难  由于改革细则尚未出台,对于各级政府来说,如何真正实现财政兜底依然还存在着诸多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对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省份,中央如何补助?对于许多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而言,新增的职业年金缴费支出将形成较大的支出压力,是财政部门增加拨款,还是由事业单位自行创收消化?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对于老龄化程度较高、机关事业单位人数较多、财政收入又相对较少的省份,资金支出压力会明显增大。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部分地区已经陆续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但从实践来看,改革仍处在“雾里看花”的状态。在黑龙江省某市,试点区县普遍遭遇基金亏空,一些地方个人账户资金早被花光,统筹账户资金长期不到位,养老保险资金池需要本级财政“注水”才能保障退休人员养老金足额发放。一位基层社保机构负责人表示:“统筹账户保险缴费的压力实际落在区财政上,改革政策出台前的退休人员开支不从基金支出,在职人员的养老保险却交到基金,退休的钱还得区里掏。”  此外,由于一些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差额事业单位人员多,效益差,一些单位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在职职工开支尚难,更何况缴纳养老保险,这部分困难单位员工的养老只能等并轨改革来“接盘”。上述负责人表示,一些自收自支的单位非常困难,甚至存在单位停缴的情况。个别单位200多人欠费十多年,欠款达到千万以上,“现在只能是退休一个进来一个解决一个。全进来的话,匹配资金谁能拿得起啊?”  这一问题也引起学术界的担忧。有专家表示,经过测算,养老金并轨的改革成本可能相当于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如果由地方财力负担所有改革成本,很可能造成“有钱执行,没钱就难以执行”的局面。  社科院经济系博士研究生陆明涛发表的《中国养老金双轨制并轨改革的成本测算》显示,假定2010年及以前退休的人员仍然采用原有的退休金制度,2010年后的退休人员完全执行企业退休标准,则政府机关公务员补缴养老金约需3.9万亿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补缴约需5.2万亿元,共计约9.1万亿元。而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约8.31万亿元。  有地方官员认为,如此高昂的改革成本,中央财力尚有压力,地方财力更无力负担,“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可以。可像一些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很不富裕,补缴养老金账户肯定承担不了”。  减 压 专家:不会由地方承担全部改革成本  对于改革可能带来的财政压力,决策层曾多次公开表态称并无太大问题。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此前表示:“实际上,现在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模式是现收现付,部分积累,主要是代际赡养的模式,工作的一代缴费来供养已经退休的一代。所以实际上不完全是看上去那样同时筹措两笔巨额资金,而是可以做财务上的转化。就现实财政能力而言,我们完全可以安排好现在的在职职工缴费和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目前,财务安排上不存在问题。”  针对这一状况,《决定》指出,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暂不具备条件的,可先实行省级基金调剂制度,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征收、管理和支付的责任。  专家认为,财政的拮据可能使得养老保险并轨改革久拖不决,地方政府可能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应对养老保险并轨后带来的短期财政压力,必须多管齐下,努力开源节流。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说,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思路很明确,“全国范围同步”意味着不会由地方财力负担全部改革成本。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也表示,本次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是“顶层设计”全国一盘棋,“中央转移支付会解决改革成本问题”。  金维刚也表示,解决这些问题,会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另外,在职业年金方面,如果是财政供养的单位,单位缴费的8%是属于记账式的,并不是直接缴费的,只是在将来退休的时候才兑现,“这也是考虑到地方财政的压力,所以当期缴费的时候,尽可能减少这方面当期的预算和支出。”(李唐宁)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养老金并轨致地方财政压力大增 专家:不会全部承担
日 08:0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原标题: 养老金并轨致地方财政压力大增 专家:不会全部承担   & &专家称不会由地方承担全部改革成本  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原则,各级财政需同时缴纳养老保险金、职业年金,同时不降低当前工资水平。从已有的改革实践看,这一设定将导致地方政府短期内面临巨大财政压力,同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差额事业单位的筹资难度大,只能等“并轨”来“接盘”。  挑 战 新增支出导致地方财政压力巨大  1月14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简称《决定》)。未来,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将与企业员工一样,缴纳社会保险。根据相关规定,各级地方政府财政一边负担“老人”的退休金,一边给“中人”和“新人”缴费。另外,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决定》还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  在学术界看来,改革对地方财政将产生极大的考验。在26日举行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68期“经济每月谈”上,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表示,改革以后地方财政的负担问题肯定是存在的:“现在只是出了一个改革决定,实施细则还没有出台。出台了以后再实行征缴。目前来讲,肯定当期征缴的都需要用于当期支付,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更多是靠财政,所以这一块当期肯定不会有积累的,很快就会支付掉。”  金维刚表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主要是靠财政支撑,改革首先涉及公务员,这一群体完全由财政供养,“不管是单位缴费也好,还是个人缴费也好,都要纳入财政,个人通过工资制度的配套改革,相应把缴费的因素纳入到工资结构里面,提高工资适当由财政承担。由于各个地方的差异性比较大,特别是很多地方属于吃饭财政,所以有些地方财政压力肯定很大。”  事实上,改革前,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不涉及现收的问题,但涉及现付,也就是财政需单列出一笔钱给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发放退休金;改革之后,养老金制度就变成了一个现收现付制加积累制的混合制度,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8%部分以及12%的职业年金成为财政支出的新增部分。  而机关事业单位一旦实施养老保险制度,可能发生的状况可以借鉴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建立的状况。与1997年建立现行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时一样,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一定会出现转轨成本。“看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运行近20年的结果――3万亿元的个人账户空账,就可想象此次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必定会是空账运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盈华表示:“空账运行并不可怕,但是从长远角度看,会留下很多问题。”  而根据《决定》的筹资机制部分,内容虽然并未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资金来源进行详细阐述,但财政买单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各级政府应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为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平稳推进。  局 势 自收自支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筹资困难  由于改革细则尚未出台,对于各级政府来说,如何真正实现财政兜底依然还存在着诸多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对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省份,中央如何补助?对于许多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而言,新增的职业年金缴费支出将形成较大的支出压力,是财政部门增加拨款,还是由事业单位自行创收消化?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对于老龄化程度较高、机关事业单位人数较多、财政收入又相对较少的省份,资金支出压力会明显增大。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部分地区已经陆续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但从实践来看,改革仍处在“雾里看花”的状态。在黑龙江省某市,试点区县普遍遭遇基金亏空,一些地方个人账户资金早被花光,统筹账户资金长期不到位,养老保险资金池需要本级财政“注水”才能保障退休人员养老金足额发放。一位基层社保机构负责人表示:“统筹账户保险缴费的压力实际落在区财政上,改革政策出台前的退休人员开支不从基金支出,在职人员的养老保险却交到基金,退休的钱还得区里掏。”  此外,由于一些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差额事业单位人员多,效益差,一些单位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在职职工开支尚难,更何况缴纳养老保险,这部分困难单位员工的养老只能等并轨改革来“接盘”。上述负责人表示,一些自收自支的单位非常困难,甚至存在单位停缴的情况。个别单位200多人欠费十多年,欠款达到千万以上,“现在只能是退休一个进来一个解决一个。全进来的话,匹配资金谁能拿得起啊?”  这一问题也引起学术界的担忧。有专家表示,经过测算,养老金并轨的改革成本可能相当于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如果由地方财力负担所有改革成本,很可能造成“有钱执行,没钱就难以执行”的局面。  社科院经济系博士研究生陆明涛发表的《中国养老金双轨制并轨改革的成本测算》显示,假定2010年及以前退休的人员仍然采用原有的退休金制度,2010年后的退休人员完全执行企业退休标准,则政府机关公务员补缴养老金约需3.9万亿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补缴约需5.2万亿元,共计约9.1万亿元。而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约8.31万亿元。  有地方官员认为,如此高昂的改革成本,中央财力尚有压力,地方财力更无力负担,“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可以。可像一些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很不富裕,补缴养老金账户肯定承担不了”。  减 压 专家:不会由地方承担全部改革成本  对于改革可能带来的财政压力,决策层曾多次公开表态称并无太大问题。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此前表示:“实际上,现在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模式是现收现付,部分积累,主要是代际赡养的模式,工作的一代缴费来供养已经退休的一代。所以实际上不完全是看上去那样同时筹措两笔巨额资金,而是可以做财务上的转化。就现实财政能力而言,我们完全可以安排好现在的在职职工缴费和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目前,财务安排上不存在问题。”  针对这一状况,《决定》指出,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暂不具备条件的,可先实行省级基金调剂制度,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征收、管理和支付的责任。  专家认为,财政的拮据可能使得养老保险并轨改革久拖不决,地方政府可能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应对养老保险并轨后带来的短期财政压力,必须多管齐下,努力开源节流。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说,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思路很明确,“全国范围同步”意味着不会由地方财力负担全部改革成本。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也表示,本次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是“顶层设计”全国一盘棋,“中央转移支付会解决改革成本问题”。  金维刚也表示,解决这些问题,会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另外,在职业年金方面,如果是财政供养的单位,单位缴费的8%是属于记账式的,并不是直接缴费的,只是在将来退休的时候才兑现,“这也是考虑到地方财政的压力,所以当期缴费的时候,尽可能减少这方面当期的预算和支出。”(李唐宁)错误:您所请求的网址(URL)无法获取
您所请求的网址(URL)无法获取媒體:中國有3700多萬人不用自己支付養老金
&&&&來源:&&&&
&&&&&&字號
原標題:媒體:中國有3700多萬人不用自己支付養老金
  一個統一
  即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建立與企業相同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行單位和個人繳費,改革退休費計發辦法,從制度和機制上化解“雙軌制”矛盾
  五個同步
  即機關與事業單位同步改革,職業年金與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同步建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與完善工資制度同步推進,待遇調整機制與計發辦法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國范圍同步實施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23日審議了國務院關於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報告指出,我國將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建立與城鎮職工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
  報告稱,按照中央部署,有關部門經過廣泛調查研究和反復論証,已經擬訂了改革方案,並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通過。
  要點1 養老金並軌改革在全國范圍同步實施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個統一、五個同步。
  “一個統一”:
  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建立與企業相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行單位和個人繳費,改革退休費計發辦法,從制度和機制上化解雙軌制矛盾。
  “五個同步”:
  機關與事業單位同步改革,職業年金與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同步建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與完善工資制度同步推進,待遇調整機制與計發辦法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國范圍同步實施。
  要點2 全民參保全國還有1億多人沒參加養老保險
  報告稱,目前全國還有1億多人沒有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主要是部分非公經濟組織員工、城鎮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以及部分農村居民等。
  報告指出,國務院有關部門已經制定並開始實施以養老、醫療保險為重點的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力爭使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覆蓋人數在2017年達到9億人,到2020年達到10億人左右,將覆蓋率由目前的80%提高到95%。同時,鞏固全民醫保成果,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傷、失業、生育保險基本覆蓋職業群體。
  要點3 延遲退休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
  報告指出,要建立健全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社會保險激勵機制,建立兼顧各類群體的社會保障待遇正常調整機制。綜合考慮人力資源供需、教育水平、人均預期壽命、基金收支等因素,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改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撫養比。
  要點4 社保基金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機制不健全
  代表國務院向會議作報告的國務院副總理馬凱說,社會保障籌資渠道仍偏窄。目前各項社會保險繳費比例已經較高,財政投入大幅度增加,但面對老齡化高峰的迫近,養老撫養比持續增高,醫療費用上漲,給社保基金長期收支平衡帶來了很大壓力,亟須進一步拓寬籌資渠道。他說,目前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機制尚不健全。結余基金絕大多數存銀行、買國債,投資渠道單一,收益率比較低。補充性社會保障推進緩慢。
  報告指出,將制定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辦法,在確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擴大投資渠道,實現保值增值,增強基金支付能力。
  3700多萬人不用自己支付養老金
  據統計,中國在職公務員數量約為700萬,126萬個各類事業單位在職人員3000多萬。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無需自己支付,直接由財政統一支付,而社會企業單位則由單位和個人按照一定標准繳納。這導致同等學歷、同等職稱、同等技能、同等貢獻的人因為單位性質不同,退休待遇差距較大,引發公平性質疑。
  49%被調查者不滿養老金雙軌制
  從2014年5月起,全國人大財經委調查組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社會救助制度為重點,進行了專題調研。據調研組在中國人大網的問卷調查,49%的被調查者對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退休金與企業職工養老金差距大表示不滿。
  甘肅兩類職工退休收入相差近1200元
  調研組發現,上世紀90年代企業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來,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退休金和企業職工養老金的差距逐步拉大。甘肅省有關部門向調研組反映,2014年全省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退休費水平為月人均3227元,企業職工的基本養老金水平為月人均2065元。
  機關事業單位退休金年支出到2035年約達2.7萬億元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發布的《老齡社會的養老金結構與制度整合》的課題報告指出,如果現行退休金政策不變,機關事業單位退休金年支出總成本到2035年約達2.7萬億元。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咋交?
  針對養老金並軌相關問題,本報記者昨日採訪了對外經貿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蘇培科。
  記者:中央已經通過改革方案,未來有哪些方面需要關注?
  蘇培科:主要關注點應該是並軌后公務員的繳納標准與企業是否一致,其次是養老金的缺口問題如何解決,還有延遲退休方案、財政補充養老金的比例,以及養老金未來如何管理、如何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
  記者:如何分配單位與個人的繳費比例,是否也與企業相同?
  蘇培科:既然要並軌,就應該與企業相同,如果不一致的話還是雙軌制,否則與並軌的初衷就相悖了。
  記者:現有員工不需要補交部分險費?
  蘇培科:應該新老劃斷、從現在開始繳納,如果讓補交的話,估計很多公務員受不了。
  記者:機關及事業單位會不會增加相應的補助,變相代繳?
  蘇培科:既然要並軌,就不要再搞變相補助和變相代繳,否則雙軌制的不公平依然存在。
  可能會使某些地方社保基金形成缺口
  實際上,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公務員和全額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他們的養老金納入財政預算,由財政全額撥付﹔另一類則為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時被納入公益類的事業單位,如高校醫院、科研院所等,作為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財政隻負擔其職工的一部分養老金,其他的由單位自籌。后一類則是改革的難點所在。
  中國勞動學會薪酬專業委員會主任蘇海南認為,全額撥款或者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主要看財政能不能兜底,這些人已經欠繳費很多年了,退休后要動用現收現付養老保險基金的部分錢,可能會使某些地方的社保基金形成缺口。
  養老保險並軌重在協調利益
  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據媒體報道,從《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公布之日算起,有關養老金並軌,推進時間已經將近7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明確提出“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然而,這項改革涉及到機關事業單位的切身利益,如果沒有頂層設計和頂層推進,落實中勢必面臨強大阻力。從過去幾年一些省市的改革試點情況看,養老保險制度並軌進展緩慢。究其原因,不在於技術設計問題,而在於利益平衡問題。
  一方面,機關事業單位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統賬結合的制度,改變單位和個人不繳費的歷史。這項改革的技術設計並不困難,制度參數等也可以通過精算來予以確定。即便是機關事業單位的轉型成本,也可以通過名義賬戶等方式予以解決。
  另一方面,機關事業單位改革的關鍵在於避免改革前后養老金待遇差距過大。這並不是說保持機關事業單位當前過高的替代率,而是要形成合理的養老金結構,除了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外,還包括職業年金和過渡性養老金。換言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后,盡管待遇變化不大,但結構應更為合理,各方的權利義務更為對等。如果這一點沒有得到保障,恐怕改革難以推進。改革的關鍵是要打破固化利益格局,在保障合法利益的基礎上加快制度並軌。
  全球養老保險制度主要模式
  “在職的養退休的”
  以英國、德國為代表的現收現付制,即以同一時期在職人員的繳費,來支付退休者的養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
  “自己養自己”
  以新加坡、智利為代表的基金完全積累制,即勞動者在職期間,通過自己和雇主的繳費建立並逐年積累個人養老賬戶基金,退休后由基金支付養老金,被稱為“自己養自己”。
  前兩種結合
  以瑞典為代表的部分積累制,將前兩種方式相結合,養老金一部分來自現收現付式的籌資方式,一部分來自完全積累式的籌資方式。
(責編:值班編輯、孫源)
善意回帖,理性發言!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恭喜你,發表成功!
請牢記你的用戶名:,密碼:,立即進入修改密碼。
s后自動返回
5s后自動返回
恭喜你,發表成功!
5s后自動返回
最新評論熱門評論
熱點新聞|精彩博客
24小時排行&|&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养老金缴纳比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