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经济学经济学很重要对于经济

2012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综合考前重要资料(二)
发布时间: 10:49
本周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二、简答题
1、试画出出口贫困增长的图形并做出分析
答:如图:
& 1)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生产点从A 移至A&,
& 2)社会无差异曲线与价格线的切点,从C 移动至C&点
由于世界价格线T 在生产扩大后发生变化,较原价格线了更为平缓,结果是出口增加,但出口相对价格下降,同量出口可换回的进口下降,总体福利水平降低。
发生条件:出口国是发展中国家且为单一经济;产品为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且出口占据世界销售的很大份额,该国的任何出口增长都会导致世界市场几个的波动;该种产品弹性小,不会因为价格变化而促进销量的增加;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该种产品的出口,以致国际价格的下降需要靠更大的出口量去弥补损失。
政策含义: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结构单一,许多国家根据东亚的发展模式在走出口导向的道路,产生了出口增多价格越拉越低的情况,说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从长远看应该调整。
对其评价:该现象只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可能情况,不是普遍现象,大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而非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2、试推导不考虑通货膨胀条件的远期汇率及升贴水公式。
答:(1)远期汇率公式推导:公式只考虑利息率和汇率的关系。
&&&&& 设h 代表本国,& f代表外国,&&&R 为利息率,&&E 为汇率,& o与t 为时间,Y 为货币量:
&&&&& 有Y 量本币,存入银行则本利和为:Y(1+Rh)
&&&&& 如果将Y 量本币换成外币存入银行,则本利和应为:Y &Eo(1+Rf)
&&&&&&&&如果远期汇率为Et,&&则到期时应有:Y &Eo(1+Rt)/Et
&&&&&&&&即一年后将外币本利和再用当时的汇率换成本币的数量
&&&&& 按照一价定律,本币一年的本利和=外币一年本利和用远期汇率折算的本币数量
&&&&&&&&&&&&&&&&&&&&&&&& Y(1+Rh)=Y &Eo(1+Rf)/Et
&&&&&&&&&&&&&&&&&&&&&&&&& Et=Eo(1+Rf)/(1 十Rh)&&& Et 即为所求的远期汇率。
&&&&& (2)升贴水公式推导:设Y 为存入银行的一笔钱
&&&&&&&&& Rn=国内利率E0=即期汇率,& Rf=外币利率Ef=远期汇率
&&&&&&&&& 根据一价定律:Y&E0(1+Rf)/Ef=Y&(1+Rn)
&&&&&&&&&&&&&&&&& 推出Ef=E0&(l+Rf)/(1+Rn)
&&&&&&&&&&&&&&&&& 推出Ef/E0=(1+Rf)/l+Rn)
&&&&&&&&&&&& 两边同时减1,得(Ef-E0)/E0=(Rf-Rn)/(1+Rn)
&&&&&&&&& 若Rn 数值很小忽略不计,则远期升水(贴水)公式为Ef-E0=E0(Rf-Rn)
3、用图形说明两国贸易价格的可能区域及利益分配(在2&2模型条件下)
答:两国在进行两中产品的国际贸易时,只有在两国都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才有可能开展国际贸易,答题的关键在于两国都要求贸易条件下优于国内的良种商品交换。
(1)假设A、B 两个国家生产X、Y 两种产品,进行国际贸易前两国生产情况如下表,数字表示用单位劳动可以生产的X 产品和Y 产品的数量。
(2)从表中可以看出,A 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生产X 产品,而B 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生产Y 产品,A 国在贸易中用X 产品换取Y 产品,B 国在贸易中用Y 产品换取X 产品。在A 国,国内交换比率为10X:15Y,B国国内交换比率为20Y:10X。若A 国在国际市场上能够用10X换取多于15单位的Y,A 国便会进入国际市场;反之,B 国若能以少于20 单位的Y 换取10单位的X,B 国愿进入国际市场。国内的交换比率便是A、B 两国进入国际市场的上、下限。这也就是两国开展国际贸易的贸易区间。
在由比较利益决定的两国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内,实际而且是唯一的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对于交易对手的相对需求强度决定的,即双方正好能够吸收掉对方的出口。如对手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于对手商品的需求强度,则交换比率越接近于外国国内的交换比率;反之,则越接近于本国国内交换比率。
4、试分析J 曲线效应及其对应措施
答:(1)J 曲线效应的含义:当一国货币贬值后,最初会使贸易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而不是改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后贸易收支恶化才会得到控制并好转,最终使贸易收支状况得到改善。这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与J相似,所以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被称为J 曲线效应。
(2)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存在时滞,其原因是出口增长需要投资增加生产,因此有时滞;进口本身有惯性,在认识决策甚至找到进口货物的替代品和生产出替代品都需要时间,因此贬值作用很难即刻体现。
(3)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状况产生影响的时滞可划分成三阶段:货币合同阶段、
传导阶段、数量调整阶段。
①在货币合同阶段,进出口商品价格和数量不会因贬值而发生改变,以外币表示的贸易差额就取决与进出口合同所使用的计价货币。如果进口合同以外币计价,出口合同以本币计价,那么本币贬值会恶化贸易收支。
②在传导阶段,由于存在种种原因,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开始发生变化,但数量没有大变化,国际收支继续恶化。
③在数量调整阶段,价格和数量同时变化,且数量变化远大于价格变化,国际收支开始改善,最终形成顺差。
(4)J曲线效应产生原因,在于在短期内进出口需求弹性小于1,本币贬值恶化贸易收支,而在中长期
大于1,本币贬值能改善国际收支。随着现代经济不断发展,这一过程越来越短,一般认为3-6 月。这就要求贬值国要有一定的外汇储备预防J 曲线效应的影响。
5、试推导吸收法的公式并说明其政策含义
答:1)公式推导:吸收法采用凯恩斯的宏观分析,将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考察,偏重与商品市场均衡,政策上倾向于需求管理。基本公式如下:
&&&&&&&&& Y=C+I+G+(X-M)
&&&&&&&&& X-M=Y-(C+I+G)
&&&&&&& 令BOP=X-M,即设转移支付为0,并不考虑资本流动,
&&&&&&& 则有:BOP=Y-(C+I+G)。令A= C+I+G
&&&&&&& 则有:BOP=Y-A
&&&&&&& 当Y&A 时会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反之则得到改善。
2)政策含义:调整国际收支从吸收法看有2种方法:调整国民收入或者调整吸收。前者需要资源的重新配置,以提高总体生产力,这要求有闲置的资源。后者是使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得到调整,逆差时压缩,顺差时扩张。该方法与宏观经济结合较好,但涉及资源的实际利用水平,进口生产设备提高生产力与国际收支继续恶化的矛盾,同时也存在时滞的问题,以及在理论上和政策上忽视货币在调整国际收支中的作用。
6、试推导两缺口模型并分析它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答:(一)缺口的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S=I 即储蓄能够顺利地转化为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 但当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持理想的增长速度时,出现了缺口,引进外部资源弥补这些缺口便成为必要。
(二)两缺口模型。该模型主要考虑的是储蓄与外汇缺口。
&&&&&&&&&&&& 总供给Y=C+S+T+M&&&&& 总需求Y=C+I+G+X
&&&&&&&&&&&& 若T=G,则有:S+M=I+X&&&&&& 或I-S=M-X
&&&&&&&&&&& 上式左边I-S 是投资与储蓄差额,为储蓄缺口;
&&&&&&&&&&&& 右边M-X 是进口与出口的差额,是外汇缺口。
由于有投资、储备、进口和出口四个独立的变量,进行调节的目的是使上述公式达到平衡。
(三)政策含义。该模型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部资源的必要性,它可以提高一国出口能力、使得高收入高储蓄的良性循环出现,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国内的经济结构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引进外部资源的要求,同时应该发挥政府在调控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除了储蓄缺口、外汇缺口之外,也存在着财政缺口、技术缺口等情况。
7、对正常物品而言,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请运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1)正常物品,是指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消费数量也增加的商品。(2)商品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就正常物品而言,这两种效应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即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在保持总效用不变前提下,通过改变商品组合,增加该物品的消费量(替代效应);同时,由于价格下降使得实际收入增加,消费者也会增加其消费量(收入效应)。总效应就是这两种效应的加总。即随着价格下降,消费量增加。在图形上,即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8、试说明短期总产量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在短期内,产量曲线与成本曲线存在着对偶关系。如果说短期产量曲线是由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决定的,那么短期成本曲线则是由短期产量曲线所决定的。下面以只有一种要素可以变动的影响为例。
短期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与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MC=rL/MPL和AVC=rL/APL。即厂商的边际成本与可变投入的边际产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平均变动成本与平均产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这就意味着,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成立的条件下,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先增后减,从而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一定是先减后增的,即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曲线呈现U 形。
不仅如此,由于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相交于平均产量的最大值点,因而平均成本一定与边际成本相交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总成本曲线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增。由于边际成本是先减后增的:且反映了总成本增加的速度,因而总成本曲线在边际成本递减阶段,增长速度越来越慢;相反,总成本曲线在边际成本递增阶段,增长速度加快。
9、证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必然会在生产扩展曲线上选择投入组合。
回答三个问题:⑴利润最大化与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一致性;⑵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⑶生产扩展线方程的概念,与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一致性。厂商的利润&=TR-TC=PQ-TC,将其对生产要素求一阶导数令其为零以寻求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设
该厂商仅使用劳动L和资本K 两种生产要素,即Q=f (L,K)=Q0,TC=rLL+rKK
则分别对L,K 求偏导数得:P -rL=0,P -rK=0,按边际产量的定义替换并将两式相除得:MPL/MPK=rL/rK。P143 此即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入组合。又由生产扩展线的定义为一系列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的连线,等产量线上任意一点切线的斜率为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MPL/MPK,而等成本线为C=rLL+rKK=C0,其斜率为rL/rK,因此可得生产扩展线的方程为MPL/MPK=rL/rK,与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入组合相同。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必然会在生产扩展曲线上选择投入组合。
10、劳动供给曲线之所以出现向后弯曲的形状,源于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强度。
假定消费者消费的商品及闲暇都是正常物品;但与其他商品不同,当涉及到闲暇这一特殊商品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方向相反。由于工资率反映了闲暇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消费者消费闲暇的相对价格提高,因而替代效应的结果是消费者减少闲暇时间的消费,而用其他商品的消费予以替代,以便实现相同的效用满足。结果,闲暇时间减少,劳动时间增加。同时,工资率提高也产生收入效应,即工资率上升意味着劳动时间不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这样,随着工资率提高,消费者会增加所有商品,包括闲暇的消费,即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时间减少。
由此可见,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闲暇,从而对劳动时间的影响是反方向的,因而二者的强度决定了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下降;
反之,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上升。这就意味着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如果原来的工资即闲暇价格较低,则此时的劳动供给量较小,工资上涨的收入效应不能抵消替代效应;但如果工资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此时劳动供给量也相对较大,则工资上涨引起的整个劳动收入增量就很大,从而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这就是说,当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富足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人们会更加珍视闲暇。因此,当工资达到一定高度而又继续提高时,人们的劳动供给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因此,当工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向后弯曲。
11、市场为什么或出现失灵?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完全竞争市场所假定的条件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缺乏效率的表现。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垄断、外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等。
1)政府往往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价格管制或者价格及产量同时管制是政府通常采取的手段。为了提高垄断厂商的生产效率,政府试图使得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从而使得产量达到帕累托最优水平。
2)纠正外在性的传统方法主要有征税或补贴以及外部影响内部化的主张。征税或补贴方案是政府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矫正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另一种方法是合并企业,以便使得外在性问题内在化。
3)为了解决公共物品导致的市场失灵,经济学家们建议利用非市场的决策方式得到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真实偏好。
4)对于信息不完全问题,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往往是保护信息劣势一方。例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二手车市场上强制保修等。
12、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加入政府变动将如何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答:加入政府部门之后,经济的总支出和总收入的构成都会发生变动。从总支出角度看,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
首先,假定政府购买是政府控制量,在决定国民收入时可以认为是一个常数,即G=G0。
其次,政府的税收影响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对私人消费产生影响。政府的税收可以是比例税,也可以是定量税。前者根据税基的大小征收,后者则与税基大小无关。为了简单,假定政府只对收入征收定量税。假定政府征收的定量税为T0,于是消费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Yd=Y- T0。因此,消费函数为C=&+&Yd=&+&(Y- T0)。
从而,由计划支出与计划收入的均衡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可以由下列条件得到:C+I+G=&+&(Y-T0)+I0+G0=Y&即:Y=(&-&T0+I0+G0)/(1-&)从均衡结果不难看出,投资和政府购买增加将导致均衡收入增加,而税收增加将导致均衡收入减少。
13、凯恩斯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的?他所引申出的政策结论是什么?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民收入主要取决于社会的总需求,而社会的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正是消费和投资的不足导致在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对于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凯恩斯运用三个基本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流动性偏好来加以解释。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出现消费不足。
(2)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使得预期收益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价格的贴现率,它反映了厂商增加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意味着厂商增加投资时预期利润率递减。凯恩斯认为,投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对比关系。对应于既定的利息率,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这一利息率时才会有投资。但是,在凯恩斯看来,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中是递减的,除非利息率可以足够低,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中投资需求不足。引起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起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而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意味着成本增加,从而会使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下降;2)投资的不断增加。会使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增加,而产品数量增加会使其市场价格下降,从而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也会下降。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使资本家往往对未来缺乏信心,从而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
(3)流动偏好。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心理偏好,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对货币的偏好,是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或者说灵活性最大的资产,货币可随时作交易之用,可随时用于应付不测,可随时用作投机,因而人们有持有货币的偏好。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价格已经达到最大,从而持有货币,以至于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结果,无论货币供给有多大,货币市场的利息率都不会再下降。
14、主流经济学派的总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总需求曲线可以通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条件推导出来。假定投资函数I=I(r),储蓄函数S=S(Y),货币需求为L=L1 (Y)+L2(r),货币供给m=M/P。在名义货币量M 既定的条件下,总需求函数可以从IS=LM下列模型中得到:
I(r)=S(Y)&&&&&&&&①
L1(Y)+L2(r)=M/P&&&&&②
从中消去利息率,即得到总需求函数。在图形中,对应于不同的价格总水平,既定的名义货币量表示的实际货币量相应地不同,从而LM曲线发生变动。对应于不同的LM 曲线,产品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将决定不同的总需求量。并且,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货币量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减少,从而经济中的总需求量减少。即,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15、简述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
最适课税理论是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体系进行分析的理论。
&(1)直接税与间接税应当是相互补充的而非相互替代,因为这两大税系各自都有优缺点。
&(2)税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目标。如果政府的政策目标以分配公平为主,就应选择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模式,如果政府的政策目标以经济效率为主,就应选择以商品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
&(3)逆弹性命题。指在最适商品课税体系中,当各种商品的需求相互独立时,对各种商品课征的各自的税率必须与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呈反比例。这种逆弹性命题也称为拉姆斯法则。
&(4)最适商品课税要求开征扭曲性税收。
&(5)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不能过高。
&(6)最适所得税率应当呈倒&U&型。即中等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可适当提高,而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应适用相对较低的税率。
16、简述造成财政不平衡的原因
&(1)财政不平衡具有必然性。财政收支正好相等是偶然的,财政不平衡具有必然性。造成财政不平衡的原因很多,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制度原则;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2)外部冲击。外部冲击是指对一国国民收入有很大影响,但本国不能左右的外部事件。它是来自国际的影响因素,是不可控变量。比如,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外债成本的变动、国外援助规模的变动等,都会影响本国财政的收支状况。
&(3)无弹性税制。税收的收入弹性小于1 的税制称为无弹性税制。在无弹性税制情况下,随着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税收收入占GDP 的比率无疑会下降,而财政支出一般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还要增加。所以,相对减少的税收收入与绝对增加的财政支出不相匹配,最终导致财政不平衡,或继续增加财政赤字规模。
&(4)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影响财政平衡与否的重要因素。这不仅是因为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甚至是主导地位,而且来自国有企业的财政收入在财政收入总额中占很高的比重。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的平衡状况。
&(5)意外事件。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比如某地发生强烈地震或闹水荒旱灾),增支减收之事是合情合理的,当年财政甚至以后年度的财政平衡与否都要受到影响。
17、借助图形解释税收的超额负担
马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是哈伯格首先利用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作为超额负担的基本理论说明,后称之为马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以图形表示即:
在图中,D 是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S 是供给曲线。征税前的均衡点是E,产量为OG,价格为OB。假定政府对这种商品课征FD 的从量税,供给曲线S将向左上方移动至S+T,税后市场均衡点为F,产量减少至OH,价格上升至OA。这种税的税收收入是CD (销售量)乘以DF (税率),即ACDF 的面积。消费者因课税而损失的消费者剩余是ABEF 的面积,生产者因课税而损失的生产者剩余是BCDE 的面积。
这两种损失合计为ACDEF 的面积,其与税收收入(ACDF 的面积)的差额即FDE 就是课税的超额负担&&哈伯格三角。
18、简述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方式
(1)政府直接投资,无偿提供方式。这种方式是指政府直接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并由政府弥补全部生产成本,向公众免费提供,资金来源主要是税收。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投资方式。这类基础设施由市区道路、上下水道、过街天桥。
(2)政府直接投资,非商业性经营方式。这种方式是指政府直接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由特定的政府部门进行非营利性经营,资金来源主要是收费。这是一种常见的基础设施投资方式。这类基础设施有机场、码头、邮政等。
(3)财政投融资方式。财政投融资方式是指以国家的信用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偿地投资于具有公共性的领域。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财政投资,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投资,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政府投资方式。
(4)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BOT)。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由其组建一个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该项目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协议期满,项目产权转让给政府。
19、简述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
与民间投资相比,财政投资追求的是社会收益最大化而非私人收益最大化,而且财政投资的资金来源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税收无偿取得的。一般而言,决策标准有三个: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资本&产出比率最低的投资项目,或者说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生最大产出的投资项目。主张理由是,即使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储蓄率是既定的,但资本&产出比率是可变的,在生产过程中,只要提高资本周转率或产出&资本比率,就可以使产出最大化,实现预期增长率。
2、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是指政府投资支出应当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主张理由是,资本&劳动力比率越高,说明资本技术构成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因此,这种标准强调政府应投资于资本密集型项目。
3、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这种标准要求政府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政投资规模(外延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技术的项目(内涵增加就业机会)。主张这种标准的理由是,政府在决定财政投资的支出时,要尽可能地估价这种投资支出可能产生的总就业机会。在上述三种标准中,前两种标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强调资本这种稀缺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和贡献,所以要求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要尽可能地选择节省资本(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或增加资本(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的项目。后一个标准强调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是财政投资项目的目标。
20、试述经济论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分析。
汇率制度选择的&经济论&认为,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主要是由经济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有:①经济开放程度;②经济规模;③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分布;④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及其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⑤相对的通货膨胀率。
这些因素与汇率制度选择的关系是:如果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高,经济规模小,或者进出口集中在某几种商品或某一些国家,则该国倾向于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或盯住汇率制度。相反,如果一国经济开放程度低,进出口商品多样化或地域分布分散化,同国际金融市场联系密切,资本流入流出较为可观和频繁,或国内通货膨胀率与其他主要国家不一致,则倾向于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或弹性汇率制度。
21、简述国际借贷说的主要思想。
该理论出现和盛行于金本位制时期。该理论认为在金本位制下,一国汇率变动是由外汇供求引起的,而外汇供求又源于国际借贷。
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前者是指借贷关系已形成,但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是指已经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只有流动借贷的变化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当一国的流动债权,即外汇应收,多于流动负债,即外汇应付时,外汇的供给大于需求,因而外汇汇率下跌;反之,则外汇汇率上升。
22、简述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应具备的条件。
&(1)必须是货币当局可以控制的;
&(2)与最后目标之间必须存在稳定的关系;
&(3)可测性;
&(4)受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干扰程度低;
&(5)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23、试述金融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功能。
(1)帮助实现资金在盈余部门和短缺部门之间的调剂。在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价格信号引导下,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2)实现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通过金融资产的交易,对于某个局部来说,风险由于分散、转移到别处而在此处消失;至于对总体来说,并非消除了风险。
(3)确定价格。金融资产均有票面金额。在金融资产中可直接作为货币的金融资产,一般来说,其内在价值就是票面标注的金额。但相当多的金融资产,如股票,其票面标注的金额并不能代表其内在的价值,每一股份上的内在价值是多少,只有通过金融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才能&发现&。
24、简述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业务。
(1)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本和吸收的外来资金两部分。自有资本包括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公积金、未分配的利润。外来资金主要是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向其他银行和货币市场拆借、发行中长期金融证券等。后者是资金主要来源。
(2)资产业务:是指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这是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主要通过贷款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加以运用。
25、利率对一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制约条件有哪些?
利率对一国经济会产生的影响:
(1)利率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和储蓄是此削彼长的关系,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率会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利率上升,会使消费减少储蓄增加。因此,利率变动可以起到调节社会一定时期聚集资金量的作用。
(2)利率对投资的影响。利率变动与投资需求变动成反方向,从而利率变动可以调节一定时期投资量的大小。
(3)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当利率过低而刺激投资,一旦投资大于储蓄会引起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经济失衡现象,导致物价上升。反之,提高利率会引起储蓄上升投资下降,进而调节供求,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4)利率与金融机构。利率的变动会促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来增加收益或控制成本,这就能影响信贷量和信贷流向进而调控宏观经济。
&(5)利率与对外经济活动。
制约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1)一国经济中微观主体的独立程度,及其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2)一国金融市场发达程度是利率能否在各市场间迅速传导信息并引导资金流动的前提。
&(3)利率结构和利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中央银行是否以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等。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阅读推荐:
········
文章最新更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北经济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