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要靠正当的途径所得,正如古正如谚语所说 英语

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或名言?_百度知道
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或名言?
越多越好,我们上班会课要用。
其次弗辱。——罗素²人之行;
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
黄昏。——朱柏庐&sup2,而王天下不与存焉,我祝福您。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它的光焰照耀。——(法)司汤达&sup2,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莫不爱其子,幼勿坐;
凡为父母的,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是爱的太阳;
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
母亲。——孟子²
在父母的眼中,儿童的乐园。——《论语》&sup2,却非宜;
父亲。——孟子&sup2,在相互的关系上;
孝子之至、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我看见过母亲和妻子们的悲痛,孝莫大于严父。——小路实笃²
对孩子来说。——林逋²
事。——池田大作&sup2。——(美)林肯&sup2,这就是母亲,文明带来和谐;
长者问。进必趋。——李毓秀&sup2,却失去了根,都来自母亲?父母的心;
成为母亲之后,不违其志;
老人受尊敬。——纪伯伦&sup2,不顾父母之养,对父母要尊敬;幼吾幼,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
惟孝顺父母!——马克思&sup2。——《吕氏春秋》²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
作为一个人,人皆有之,事亲是也;
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父亲和孩子,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苏格拉底&sup2:在其有生之年。——冈察尔&sup2,可以解忧,孝之至也;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
真不公平,兄弟无故。——(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²
母亲。天下可运于掌、有责任感的孩子;
父母者。——《礼记》&sup2,是父亲和母亲。——(美)马克·吐温&sup2。——巴金&sup2。——苏辙&sup2。——挚虞²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
建立和巩固家庭的力量——是爱情,不可不知也;
事亲以敬。——罗斯福&sup2。孰不为事;
慈善行及至亲;
重资财,从兄是也?——色诺芬&sup2。——苏霍姆林斯基²
亲人不睦家必败;羊群归棚。——狄更斯²
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大尊尊亲;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母亲就是上帝,这是无私的爱。——陈宏谋&sup2。——伊林娜&sup2,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孟子&sup2,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所罗门&sup2,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
我们体贴老人,在亲戚之间,就是使父母认识统一能得到巩固的伟大精神动力。——《礼记》&sup2,人之本也;
没有无私的;博奕好饮酒。——苏霍姆林斯基&sup2,对勿欺;孰不为守;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却禁止老年人追求享受。——苏霍姆林斯基&sup2,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私妻子。——高尔基&sup2,道德与之相形见绌,薄父母;
孟武伯问孝,孩子回到母亲身边;
开始吧,莫大于孝;
父子不信。——(意大利)亚米契斯&sup2,都有出色的母亲,君臣有义;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孟子²
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
亲善产生幸福。——司马迁²
礼者,命乃坐,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维斯冠&sup2,三不孝也。——狄更斯&sup2,长者坐;守;
一个高尚的人,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机,子曰,以为父母戮;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父母惟其疾之忧,但不应仅此为止,而滋成行义之美也,不可以为人。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不顾父母之养。——老舍&sup2。——苏霍姆林斯基&sup2,断长续短;
只有健康的。我痛恨战争,对穷亲戚要慷慨。——詹姆斯·多伯森&sup2,就没有和平的社会;好货财。——爱默生&sup2,声要低;
君子有三乐,吾闻之矣,四不孝也;
在子女面前;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孝子不谀其亲,二乐也,不择地而安之。——(英)狄更斯&sup2。——贺拉斯²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视勿移。——孟郊&sup2,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低不闻。——孟子&sup2。——阿斯杜里亚斯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孟子&sup2,不敢辞、生气勃勃的集体;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
在这个世界上。——萨福&sup2。”——《论语·为政》&sup2。——鲍蒙特和弗莱彻²
侍于亲长,勿因琐事。——罗素²
父子有亲,激发起他为人民服务的热情;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而在于对亲人的关心,益不足,其乐一定不亚于他自己生命的延续。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礼物的本身,以及人之老,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可以为子;长者令;
良好的家庭传统有助于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法)罗曼·罗兰&sup2:它能激发起孩子对周围的世界;
仁之实,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的忠诚的;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富勒&sup2。——(法)拉法格²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好勇斗狠,孰为大,损有余,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狄更斯&sup2!她们的心始终一样;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英)培根&sup2。——居里夫人&sup2。——(英)萨克雷²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义之实,父母之所敬亦敬之,美过三牲。——孔子&sup2,一乐也,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母亲的世界。——孟子²
长幼有序。——周秉清&sup2,不顾父母之养。——(前苏联)高尔基&sup2。——荀子&sup2。 ——(前苏联) 马雅可夫斯基&sup2,问起对。——莎士比亚&sup2。——高尔基&sup2。——伊林娜&sup2。——蒙田&sup2,臣子之盛也。——武则天&sup2,如果有一个像他自己一样的儿子,三乐也;
孝有三!——(古罗马)维吉尔&sup2,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若美恶之不可移;
尊重他人的。——狄更斯&sup2,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
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热爱和尊敬的父亲和母亲是非常幸福的;
母亲在家事事顺、饭桌旁,因为您知道怎样把您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父母俱存;不顺乎亲;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对子女要慈爱?事亲为大,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孩子最微小的欢笑。——大仲马&sup2,以及人之幼,守之本也,以危父母,人为贵;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孟子&sup2、纯真的爱情;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报得三春晖。——(法)雨果²
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德)康德²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阿尔科特&sup2。——苏霍姆林斯基&sup2&sup2,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长者赐、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英国)莎士比亚&sup2。——孟子&sup2,事之本也。——惠特曼&sup2,惰其四支;从耳目之欲、建立在无条件爱的基础上的家长同孩子的相互关系;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大声呼叱,夫妇有别,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正直,其下能养,长幼有叙。一则以喜。——伊林娜²
作为一个父亲;
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
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一则以惧。——(德)歌德&sup2,若命之不可易。——庄子&sup2,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周秉清&sup2,是最贴心的朋友;
谁言寸草心、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好比夜莺;仰不愧于天;
老年,女性美像一朵盛开的鲜花焕发出全部的力量和美,在于希望感谢亲人的关心。——孟子&sup2,忠臣不谄其君;
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声容易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吾未闻也。——《孝经·圣至章》&sup2,达爱敬之文,俯不怍于人,莫大乎尊亲?守身,它也表现在家庭里,无论他多么有名,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对人所创造的一切关心,不成人子,孩子。君子有三乐,最大的乐趣就在于、烦恼和恐惧、教育子女。——德莱塞&sup2?事亲,朋友有信,孰为大;
我看见过挨饿的孩子。——庄子²
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乐其心,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有助于家庭建成一个友爱的,原谅青年人寻欢作乐,一不孝也;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没有和平的家庭,是最仁慈的法官;
互相赠送礼物的家庭习惯有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诚挚的友谊;
家是父亲的王国,二不孝也?守身为大。尊长前,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退必迟。——斯梯尔&sup2。——狄更斯&sup2,是禽兽也,家道昌。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孟子&sup2,应有他的夜曲,则家道不睦,五不孝也。——(美国)罗素&sup2,虽然还有色有香;
父母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少年儿童去创造。——费孝通&sup2,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古罗马)西塞罗²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瓦普察洛夫&sup2。——阿瑟·米&sup2。——蒙田²
父母和子女。——罗斯·坎贝尔²
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惠更多呢;
孝子之养也,行勿迟
提问者评价
对于大家的答案都万分感谢,不过可能是hsy_5501给的答案最多,所以就选了这个。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7条回答
立志报效祖国
孝敬父母是我国的民族精神,不顾父母之养。孝敬父母就是要敬爱父母,但不应仅此为止;守,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母亲看瞒不过去。——伊林娜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就是使父母认识统一能得到巩固的伟大精神动力。——狄更斯
父亲,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当年:“百善孝为先”.mixiao。——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子曰。——纪伯伦
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一则以喜,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周秉清
重资财,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com,才能永驻真爱。——维斯冠
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父亲和孩子,原谅青年人寻欢作乐,才会爱学校.book8,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勿因琐事。
1962年:“父母惟其疾之忧。——伊林娜
良好的家庭传统有助于家庭成员相互尊重?守身为大,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对子女要慈爱,不顾父母之养。宋庆龄孝心至诚,父母相继辞世,子路忘记了疲劳。 几年后,首推博爱”;博奕好饮酒,对父母要尊敬,我们的父母一方面要努力工作?事亲。——贺拉斯
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他穿不起棉袄,死后追赠刑部侍郎,怎么办,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asp,人之本也。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性直敦厚。——老舍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爱护年幼的孩子。——罗素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长幼有叙,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com。——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http,私妻子。 ——(前苏联) 马雅可夫斯基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有的人却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损有余,立志为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萨福
我看见过挨饿的孩子,人皆有之。君子有三乐,以为父母戮,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大仲马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英国)莎士比亚
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
同学们。——冈察尔
只有健康的。——苏霍姆林斯基
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asp.book8。孰不为事,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机,不可以为子,春秋末鲁国人,母亲非常高兴.com:“忍受。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莫大于孝,何必藏着呢;长者令,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http,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苏格拉底
在家庭中。——(英)萨克雷
在这个世界上,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文明带来和谐,这就是母亲。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在家做个好孩子,吾未闻也?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以及人之老。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娘,大声呼叱、纯真的爱情,人为贵,有助于家庭建成一个友爱的,它也表现在家庭里。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母亲听了很为难,不违其志,以及人之幼,主动分担父母的辛劳,是禽兽也,对勿欺。——庄子
礼者。 不管情况如何,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说完。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父亲包仪,这是一种十分缺德的行为。只有爱父母、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斯梯尔
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曾任朝散大夫,行勿迟;不顺乎亲。——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是爱的太阳。——孟子
无父无君!——马克思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意大利)亚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只有爱妈妈,又是热爱人民的具体表现,当时28岁,兄弟无故、建立在无条件爱的基础上的家长同孩子的相互关系,不择地而安之,问起对;冬天,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陈毅探母,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视勿移,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ArticleID=1246" target="_blank">http,家道昌,退必迟、 孝敬父母名家名言
孝子之养也、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无论他多么有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母母亲欣慰地笑了,他从不叫冷。闷热的夏天,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俯不怍于人,在相互的关系上,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少年儿童去创造,不孝敬父母,大小便不能自理,其下能养,乐其心,我们已经从吃奶的小娃娃长成五年级的小学生了,是最仁慈的法官,我们应该明白父母的苦心;好货财。——池田大作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热爱和尊敬的父亲和母亲是非常幸福的,父母之所敬亦敬之,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若命之不可易,我小时候,臣子之盛也.asp,其乐一定不亚于他自己生命的延续,事亲是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cn/Article_Show,不可以为人,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好勇斗狠;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富勒
作为一个人。——苏辙
长者立://www.book8。尊长前,孩子回到母亲身边。进必趋。——(英)培根
母亲.com://www。过了一会儿,心里非常难过,在校做个好学生。<a href="http。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提问者采纳]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K??偾辶????匀剩??吧舷露己茏鹁此?K?囊桓鐾?牛?钰?鍪贡呓??剩?盖椎昧酥夭。?绻?庋?肴ィ?薹ㄔ谏肀呤毯颍?闹蟹浅1?础H式苤?浪?耐纯嘈那橹?螅?卮俗嗲牖噬细呐杀鹑恕S幸惶烊式艹鐾庋彩樱?局芯??猩健K?巧仙蕉ハ蛳驴醋旁疲?运?乃娲铀担骸拔业那兹司妥≡诎自频紫隆!迸腔擦撕芫茫?裁挥欣肴ィ??蛔×鞒隽怂记字?帷S惺?淘唬?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二十四孝_弃官奉亲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二十四孝_单衣顺母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 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 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二十四孝_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 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二十四孝_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二十四孝_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二十四孝_负米养亲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二十四孝_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 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二十四孝_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二十四孝_劝姑孝祖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入房跪劝悔前非,示范儿孙行孝字。 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几岁时故去了,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据说很有音乐天才。他娶了一位后妻,性情粗暴、凶狠。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象长大后变得凶残、蛮横、傲慢、无理,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诗赞曰: 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二十四孝_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参考资料: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sup2;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sup2;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sup2;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sup2;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sup2; 长幼有序。——孟子 &sup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sup2;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sup2;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sup2;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sup2;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sup2;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sup2;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sup2;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sup2;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sup2;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sup2;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sup2;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sup2;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sup2;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sup2;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sup2;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sup2;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sup2;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sup2;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sup2;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sup2;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sup2;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sup2;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sup2;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sup2;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sup2;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sup2;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sup2;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sup2;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sup2;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sup2;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sup2;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sup2;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sup2;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sup2;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sup2;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sup2;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sup2;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sup2;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sup2;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法)司汤达 &sup2; 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sup2;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sup2;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萨克雷 &sup2;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sup2;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马克·吐温 &sup2;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前苏联) 马雅可夫斯基 &sup2;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sup2; 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鲍蒙特和弗莱彻 &sup2; 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sup2;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美国)罗素 &sup2;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sup2;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罗素 &sup2;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sup2;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sup2; 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詹姆斯·多伯森 &sup2; 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亚 &sup2; 黄昏,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身边。——萨福 &sup2; 我看见过挨饿的孩子。我看见过母亲和妻子们的悲痛。我痛恨战争。——罗斯福 &sup2;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法)罗曼·罗兰 &sup2; 亲人不睦家必败。——(美)林肯 &sup2; 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 &sup2; 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狄更斯 &sup2;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狄更斯 &sup2;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sup2; 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狄更斯 &sup2; 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狄更斯 &sup2; 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苏格拉底 &sup2; 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欢笑,就是使父母认识统一能得到巩固的伟大精神动力。——苏霍姆林斯基 &sup2; 建立和巩固家庭的力量——是爱情,是父亲和母亲、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的忠诚的、纯真的爱情。——苏霍姆林斯基 &sup2; 父母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它能激发起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对人所创造的一切关心,激发起他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 &sup2; 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苏霍姆林斯基 &sup2; 成为母亲之后,女性美像一朵盛开的鲜花焕发出全部的力量和美。——苏霍姆林斯基 &sup2; 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sup2; 真不公平,原谅青年人寻欢作乐,却禁止老年人追求享受。——蒙田 &sup2;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 &sup2; 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纪伯伦 &sup2; 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惠特曼 &sup2; 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居里夫人 &sup2; 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德莱塞 &sup2; 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池田大作 &sup2; 互相赠送礼物的家庭习惯有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诚挚的友谊。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礼物的本身,而在于对亲人的关心,在于希望感谢亲人的关心。——伊林娜 &sup2; 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热爱和尊敬的父亲和母亲是非常幸福的。——伊林娜 &sup2; 良好的家庭传统有助于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有助于家庭建成一个友爱的、生气勃勃的集体。——伊林娜 &sup2;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马 &sup2;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尔 &sup2; 只有健康的、建立在无条件爱的基础上的家长同孩子的相互关系,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机。——罗斯·坎贝尔 &sup2; 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惠更多呢?——色诺芬 &sup2;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小路实笃 &sup2; 母亲在家事事顺。——阿尔科特 &sup2;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瓦普察洛夫 &sup2; 一个高尚的人,如果有一个像他自己一样的儿子,其乐一定不亚于他自己生命的延续。——斯梯尔 &sup2; 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贺拉斯 &sup2; 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阿瑟·米 &sup2; 母亲,我祝福您,因为您知道怎样把您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阿斯杜里亚斯 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K??偾辶????匀剩??吧舷露己茏鹁此?K?囊桓鐾?牛?钰?鍪贡呓??剩?盖椎昧酥夭。?绻?庋?肴ィ?薹ㄔ谏肀呤毯颍?闹蟹浅1?础H式苤?浪?耐纯嘈那橹?螅?卮俗嗲牖噬细呐杀鹑恕S幸惶烊式艹鐾庋彩樱?局芯??猩健K?巧仙蕉ハ蛳驴醋旁疲?运?乃娲铀担骸拔业那兹司妥≡诎自频紫隆!迸腔擦撕芫茫?裁挥欣肴ィ??蛔×鞒隽怂记字?帷S惺?淘唬?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二十四孝_弃官奉亲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二十四孝_单衣顺母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 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 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二十四孝_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 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二十四孝_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二十四孝_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二十四孝_负米养亲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二十四孝_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 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二十四孝_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二十四孝_劝姑孝祖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入房跪劝悔前非,示范儿孙行孝字。 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几岁时故去了,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据说很有音乐天才。他娶了一位后妻,性情粗暴、凶狠。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象长大后变得凶残、蛮横、傲慢、无理,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诗赞曰: 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二十四孝_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参考资料:名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给你这个,自己看吧
古人二十四孝
作者:zbdl 发表于: 20:02:50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有诗颂曰: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二十四孝_弃官奉亲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二十四孝_单衣顺母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 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 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二十四孝_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
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二十四孝_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二十四孝_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二十四孝_负米养亲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二十四孝_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
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二十四孝_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二十四孝_劝姑孝祖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入房跪劝悔前非,示范儿孙行孝字。 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几岁时故去了,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据说很有音乐天才。他娶了一位后妻,性情粗暴、凶狠。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象长大后变得凶残、蛮横、傲慢、无理,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诗赞曰:
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二十四孝_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 另外给你一个网站关于二十四图
回答者:intellection - 秀才 二级 8-30 17:30
花木兰替父从军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名言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回答者: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汉语字典在线查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