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5年农产品市场出口品种保密吗

――文章详细
您的位置:首页 > 规划 > 文章内容
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发展规划(年)
19:35:00   来源:
  前言      为加快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扩大规模,提升水平,进一步增强我省出口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开放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省商务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结合全省示范区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中,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是指以县(市、区)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按照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推行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监控评估预警体系、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多元化国际市场体系等六大体系,具备“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出口无障碍”示范效果的农产品出口地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是指所辖出口农产品重点县(市、区)均被评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地级市。      一、发展现状和重要意义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针对国际农产品技术壁垒增多、出口屡屡遇阻的严峻形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以建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抓手,以提升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推进农产品对外贸易转方式调结构,积极统筹两个市场,促进内外贸协调发展。  示范区发展模式基本形成。自2008年起省政府连续三年召开示范区建设现场会,先后总结推广了安丘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模式、乳山“全区域、全覆盖”示范区发展做法以及威海市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经验,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意见》,确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示范区建设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对本地示范区建设负总责,商务、检验检疫、财政、农业(畜牧)等有关部门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协调推进,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的示范区发展模式。  示范区覆盖面逐步扩大。安丘市、乳山市等24个县(市、区)强化领导、完善体系、健全机制、狠抓落实,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被评为“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威海市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称号。示范区内一大批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快速崛起,标准化基地稳步扩大,全省出口农产品标准种植基地发展到789万亩,标准化养殖场1849个,海域面积134万亩,产品覆盖蔬菜、肉食、水海产品、水果、花生等我省优势出口农产品。  示范区农产品质量逐年提升。各地以建立健全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质量安全可追溯、监控评估预警、企业质量安全诚信、多元化国际市场等六大体系为重点,突出源头管理,强化全过程监管,初步实现了“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出口无障碍”的示范效果。全省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合格率连续三年超过99.5%。  示范区影响力不断增强。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在潍坊召开全国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现场会,在全国范围推广山东做法。2010年,来自 26个国家的驻华使节考察出口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对示范区给予较高评价。我省先后在日本、香港、法国、英国举办了示范区宣传推介活动,开辟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对话渠道,增强了国外消费者对山东出口农产品的信心,树立了山东农产品良好国际形象和较高美誉度。  区超对接试点初见成效。组织示范区内企业与大型连锁超市对接,引导超市在示范区建直采专供基地,超市设立示范区农产品专柜以及开设专营店,不断创新对接方式,丰富对接品种,畅通对接渠道。全省参与区超对接的出口企业80多家,连锁超市13家,设立示范区农产品专区(专柜)157个,对接品种100多个。居民“菜篮子”质量明显提高,优质安全农产品逐步由出口保障转向全民共享。  (二)重要意义  三年来的实践证明,示范区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顺应了国内外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姜大明对示范区建设工作作出指示,为示范区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增强了动力。在新的形势下,加快示范区建设,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对本国农业的保护,不断提高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另一方面,国外消费者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影响国际竞争的主要因素。示范区建设,有利于推动企业按照国际质量安全标准组织生产加工,确保农产品符合国际质量安全标准,增强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实施“蓝”、“黄”两个国家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区,提升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黄河三角洲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绿色生态种养殖基地,创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经济区。示范区建设,体现了两大战略的要求,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实现优质安全农产品由出口保障转向全民共享的有效途径。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当前,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广大人民群众对安全、放心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十分迫切。在更大范围推进示范区建设,坚持国际标准,统筹两个市场,有利于推动优质安全农产品由出口保障转向全民共享,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就业增加的重要举措。推行示范区建设,完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体制和生产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国际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就业增加的目标。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推行国际标准,统筹两个市场,打造山东品牌,促进富民强省”的示范区建设要求,以健全完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为重点,以提升水平扩大规模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撑,夯实发展基础,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我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努力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由出口保障转向全民共享。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各级政府对示范区建设工作负总责,科学规划,统一部署,强化考核,确保实效;明确相关部门责任,整合资源,协作联动,齐抓共管,有效推进。  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发挥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在示范区建设中的带动作用,扩大基地规模,培育优势产品,发展自主品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面向国内外市场,提高质量效益,扩大市场份额。  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推动国际标准引进推广、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质量安全可追溯等方面创新发展;坚持典型引导,实施分类指导,突出地域特色,逐步实现全区域覆盖。  陆海统筹,再造优势。强化示范区载体作用,把陆地和海洋作为一个整体,科学规划示范区发展布局,实现联动发展;高效利用海洋资源,打造海洋优势产业集群,拉长海洋养殖及加工产业链条。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60%以上县(市、区)建成示范区,全省一半以上市建成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  --到2015年,制订、推广100项出口农产品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打造100个特色农产品地域品牌;省、市、县(市、区)建立完善100个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平台;扶持发展一批出口规模过千万美元的龙头企业。  --到2015年,在全省连锁超市推广设立示范区产品专区(专柜)500处以上。  --区域性、系统性和行业性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形成示范区农产品在国外、省外和省内市场互补发展格局,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居民菜篮子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工作重点  (一)健全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  吸收、推广国际标准。收集、整理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建立标准数据库,在示范区广泛推广使用。参照进口国标准,开展国内外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比对界定,明确农业化学投入品、食(饲)用添加剂的准入标准和使用规范,制订、推广出口农产品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  开展标准宣传培训。培养一批标准宣贯师资力量,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平面媒体、远程教育等现代信息手段,大力宣传培训现代农业种养殖标准、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先进的种养殖技术,推广普及良好农业规范知识,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在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和经营流通环节按照标准操作的能力和水平。开展《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要求》内容讲解培训,扩大应用范围。  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的组织领导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结合新农村建设、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优化布局,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基地规模化。依据良好农业操作规范指导基地高标准、高水平管理,实现基地标准化。依托龙头企业、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实施基地农资供应、技术指导、生产管理、质量检测和收购销售“五统一”,实现示范区出口基地全备案。  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积极引导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按照相关质量安全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广泛开展良好农业规范、质量管理体系、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质量安全体系认证,实现农产品加工企业全过程的安全有效控制。鼓励相关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开展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等已被国际市场认可的标准认证。鼓励地方政府按照《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要求》,开展相关认证,提高示范区管理水平。  (二)健全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  严格市场准入。推进建立农兽渔药经营许可制度,逐步实行专营专供。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当地检验检疫部门根据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制定《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农业化学投入品销售专营管理办法》等制度,对进入辖区内的农业化学投入品及其生产、经营企业实行备案管理。  规范营销网络。积极培育扶持农资经销龙头企业,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建立直供配送体系,形成“统一进货、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仓储、统一配送”的经营模式,实现对示范区基地全部直供。  强化监管指导。指导企业和组织建立经营台账和投入使用记录,形成农业化学投入品“供、销、用”全程链式管理机制。开展经常性的专项整治,明确重点,严格执法,净化市场。加强培训,提高农资专营店经销人员业务水平;强化技术指导,规范种养殖基地、加工企业以及农户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  (三)健全完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实现质量可追溯。以出口企业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主体,在产地环境、种植、养殖、农业化学投入品采购使用、病虫害防治与疫病控制、收获、储藏、运输、加工、包装、出口各环节建立可追溯体系。以农业化学投入品经销企业为主体,在农业化学投入品的采购、储运、销售等环节建立可追溯体系。  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充分发挥现有检验检测资源作用,整合区域内检测设备、技术人员,扩大检测范围,提高检验检测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进一步加大投入,建设公共检验检测机构;扶持龙头企业建设检验检测中心,提高自检自控和为周边中小企业服务能力。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取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提高检验检测的权威性。  建立完善可追溯信息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环节、各关键点进行信息收集记录并实现逆向查询,逐步建立起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可追溯体系。构建省、市、县(市、区)三级可追溯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国际市场信息研究,做好信息交流与发布。  (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评估预警体系  大力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相关部门依法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结合示范区的具体情况,科学制定农产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积极组织实施。及时汇总统计监测数据,做好分析应用。  科学组织风险评估。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估制度,由地方政府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参与,组成风险评估小组,收集、汇总、分析国外预警通报以及国内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定期开展评估工作,对监测工作作出动态调整,提高监管的科学性、时效性、针对性。  及时预警有效应对。对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发布预警通报,提出整改工作方案并采取相应纠偏措施。各级政府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通报评议制度,对重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有效防范进口国对我省出口农产品启动停止进口程序或封关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提升风险研究能力。开展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基础研究,跟踪世界贸易组织和主要贸易国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监管措施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我省农产品出口企业突破国外贸易壁垒的措施。  (五)建立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  加快诚信制度建设。完善诚信征集、评价、披露制度,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全面发挥诚信体系对质量安全工作的引导、督促功能。企业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源头控制,自觉建立产品追溯和不安全产品召回制度。加强诚信培训,进一步提高企业诚信意识、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营造全社会诚信环境。  推行诚信奖惩。实行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引导企业依法诚信经营。制定奖惩措施,对诚信企业予以表彰,对失信企业依法处理。  加快行业组织建设。选择水产品、蔬菜、禽肉、水果等重点出口产品建立健全行业商会、协会和中介组织,实行企业自主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规范农产品出口秩序。  (六)建立多元化市场体系  鼓励示范区内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品牌,争取高端精深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示范区,利用其国际营销渠道,带动我省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到海外投资设立农产品加工项目或营销机构。  多方式开拓国际市场。组织指导企业参加德国科隆国际食品博览会、广交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借助山东国际电子商务平台,拓宽对外交流渠道。继续巩固日本、韩国、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不断拓展俄罗斯、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抢抓中国-东盟等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机遇,深度开展贸易合作。  实施品牌战略。鼓励龙头出口企业在国外进行商标注册,推动企业积极争创著名商标,进一步提高我省农产品出口企业自有品牌的比例。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推动示范区申请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打造一批山东地域品牌。  扩大区超对接规模。推动示范区内企业与省内外大中型城市连锁超市对接,建立稳定的营销渠道。推动示范区内企业与乐购、永旺等国际连锁销售企业,与百盛、麦当劳等国际连锁食品加工零售企业对接,抢占高端市场。  推进流通市场建设。根据示范区农产品特色,推进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重点建设威海水产品国际贸易交易市场、寿光蔬菜交易市场、金乡大蒜国际交易市场等,增强市场辐射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各级政府对当地示范区建设负总责。市、县(市、区)两级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示范区建设领导机构;县(市、区)政府设立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制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实施。明确部门责任,建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  (二)动态管理,严格考核  省商务会同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按照《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考核管理办法》,对示范区实行定期考核和动态管理。各市、县(市、区)政府将示范区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对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市,由省政府授予 “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称号。  (三)加大扶持,优化环境  积极争取国家促进农产品出口各项扶持政策。各级财政加大对示范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打造地域品牌、国外注册认证、市场开拓、质量安全标准培训、应对贸易摩擦等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检验检疫、海关、税务等相关部门为出口企业提供贸易便利化服务;商务部门加大综合协调力度,及时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四)扩大宣传,广泛培训  在报纸、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开辟示范区建设专栏,开展主题宣传报道,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加大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国内外宣传推介力度,树立山东农产品良好国际形象和较高美誉度。进一步加强对出口农产品相关人员的培训,有步骤、有重点、分层次地开展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政策法规宣讲,定期组织有关专家逐级进行有关管理措施、技术规范的全面培训,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来源网址:版权所有: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页面更新时间 :您的当前位置:&&
2015年秘鲁农产品出口将达21亿美元
下一篇:&&[ 14:01:06]
上一篇:&&[ 14:01:08]
免责声明:
除注明“来源:威龙行业资讯”以外的资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热门新闻资讯
热门图片资讯最新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 >
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转变农产品增长方式,增加农民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产品企业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结合我省农产品出口发展实际,特编制《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全省农产品出口发展回顾&
出口总额(亿美元)
占全省出口%
“十一五”期间,全省以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为抓手,从基地源头和国际市场开拓两方面入手,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使农产品出口驶入了快速道,出口金额屡创新高。
仅2010年,全省农产品出口(以海关WTO口径统计)6.82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为5.5%(全国为3.13%),占当年全省农业生产总值的2.31%。
主要出口农产品为:蔬菜(10679万美元)、中药材(7384万美元)、茶叶(5727万美元)、羽毛(3975万美元)、蜂蜜(3559万美元)、芝麻(2962万美元)、水产品(1714万美元)等。其中:中药材(全国第一)、芝麻(全国第一)、羽毛(全国第三)、蜂蜜(全国第三)和茶叶(全国第五)出口位次居全国前列。
从出口市场情况看,全省农产品已出口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欧盟和美国三大主要市场的份额分别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83%、71%、53%。其中出口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为:日本(9765万美元)、欧盟(9122万美元)、美国(7941万美元)、韩国(8805万美元)和东盟(7702万美元)等。
从出口企业情况看,全省农产品出口企业已由“十五”末的240家发展到目前的423家,其中出口超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由“十五”末的58家发展到现在的128家,出口超千万美元的由4家上升为13家。
“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产品出口位次不断前移,由“十五”末的第22位前移至目前的第18位,在中部地区居湖北、河南之后,湖南、江西之前。
&&&&&&&& 2010年与周边省份农产品出口对比情况&&
单位:亿美元&&&&&&&
(一)“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特点。
1.农产品出口呈现高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产品累计出口金额28.42亿美元,年均增长达16.19%,远高于“十五”全省出口发展速度(2.4%),是全省历史上农产品出口发展的最高水平。
2.农产品出口市场呈多元化趋势。“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产品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不断增强,在巩固原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市场多元化格局正逐渐形成。“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产品已远销世界157个国家和地区,日本、欧洲和美国以外的市场份额由“十五”末的43% 上升到2009年的57.79%。
3.农产品出口经营格局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产品出口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到2010年底,全省自营出口农产品企业已达423家,较“十五”末增长了20.80%。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分别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1.52%、65.22%和13.26%,民营企业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60% 上升到2010年的65.22%,民营企业已成为全省农产品出口的主力军。
4.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作用明显。“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建设了五批60家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涉及蔬菜、羽绒、茶叶、柳编等18个品种,种植面积达120万亩,出口规模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2%。出口示范基地的建设,有力地调动了全省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出口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全省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企业已成为全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增长点,对推动全省农产品出口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5.各地农产品出口发展不平衡。2010年,全省各市和省级外贸公司出口分别达到52432万美元和15807万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6.84%和23.16%。各市农产品出口近年来比重不断上升,由“十五”末的64.8%上升到2010年的76.84%。但各市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合肥、亳州和六安等8市农产品出口均在2000万美元以上,蚌埠、淮北、池州、宣城市农产品出口不到800万美元,铜陵、淮南市农产品出口不到50万美元。
(二)“十一五”全省农产品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发展外向型农业意识不强。目前,全省部分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对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发展外向型农业意识不强,在全省上下还没有形成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氛围。
2.传统的内向型农业生产结构与发展农产品出口和国际市场需求相脱节。全省农业从科研到生产、布局、结构调整和规划等都是紧紧围绕着国内市场的需求而展开的,主要以服务国内市场、发展粮棉油为主目标,与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脱节。没有做到象山东那样以出口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将资源优势、地方特色与国际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
3.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缺乏稳定的出口货源基地。全省农业基本属于粗放型农业,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就单一某个品种而言,没有形成大面积、集约化的栽培,缺乏上规模高标准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难以为出口企业提供优质稳定的货源。
4.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难以达到出口要求。目前,全省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经济组织发展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标准化难以有效组织实施,农产品标准化水平低,卫生监控检测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管理不到位,存在着农药、化肥、兽药等随意过量使用,对源头污染缺乏有效监控,造成农产品农残、抗生素、激素类生长剂等有时出现超标现象。
5.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业链短,加工技术水平差,农产品加工产值仅相当于河南的45.73%、山东的16.01%。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直接影响着全省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6.农产品出口企业数量少、规模小。2010年全省农产品企业出口在1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多达291家,占全省农产品出口企业总数的70%,出口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在全省465家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全省尚没有一家象山东龙大这样以出口为主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仅有60多家龙头企业有出口实绩。  7.农产品出口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目前全省各有关部门对农产品出口还缺乏配套和强有力的支持政策措施,尤其是在出口基地建设、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扶持出口型龙头企业和外向型农业中介经济组织的发展等方面虽有投入,但与产业发展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且各市在政策支持上尚存有许多空缺。
8.资金短缺制约着全省农产品的出口。全省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大多数为小型民营企业,经营规模小,信用等级低,资产有限,银行贷款门槛较高,手续复杂,全省尚无面向农产品出口企业的专项贷款,出口企业获得资金的贷款渠道少,农产品出口企业资金普遍短缺。
9.缺少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安徽名牌农产品总数虽已达到245个,但缺乏象河南的“双汇”肉制品、“三全凌”汤圆、“思念”水饺、山东“鲁花”花生油等全国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全省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不多,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更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全省农产品的出口。
 10.农产品出口存在严重的技术壁垒。发达国家通过颁布新的技术法规、扩大管制范围、增加检测项目、提高标准水平等手段,提高农产品进入“门槛”。目前,全省从水产品、禽肉、蜂蜜等动物源性农产品,到茶叶、花生、蔬菜等植物产品,几乎所有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均面临着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
二、“十二五” 全省农产品出口面临的基本形势
国际农产品市场是全球贸易自由化进展相对滞后的一个市场,各国政府给予的保护程度普遍高于其它市场,使得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缓慢,贸易自由化还有待时日。随着全球对农产品的环保、卫生、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利用检验检疫措施,卫生注册、质量认证、环保技术标准和法规等,不断提高“进入门槛”,对全省农产品出口构成了严重障碍。但是,全省农产品出口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首先,我国经济强劲增长,为全省农产品出口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其次,东部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我省区位、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将成为承接农产品加工业转移的首选地区之一,农产品加工品出口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第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省农业的优势就在于丰富的、低成本的劳动力,以劳动为主要投入要素的传统优势农产品或具有高附加值的加工农产品将成为全省国际农产品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之一。
&&&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茶叶、蔬菜、中药等产品出口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省农业生产大多处于分散经营状态,规范化生产和标准化加工程度不高,缺乏科学的田间、生产管理,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不健全,安全监测体系不完善,造成农药残留滥用,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   三、“十二五”全省农产品出口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产品出口基地(农产品出口示范区)为抓手,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动力,积极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贯彻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发挥农产品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和地区资源优势,促进农产品出口增长方式转变,扩大农产品出口,促进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
(二)基本原则。
1.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原则。全省农产品出口还处于初级阶段,远远落后于全省的整体外贸发展水平,企业规模和实力较弱,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不高,农产品出口的质量和效益较低,对农民就业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扩大和发展农产品出口,必须根据我省农业资源禀赋的特征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避开土地、水资源短缺的劣势,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制定发展目标、战略措施,并组织实施。
2.着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原则。今后国际农产品竞争的实质是技术的竞争,技术创新是未来农产品竞争的方向。“十二五”期间要着力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通过引进和研发新产品,加快技术创新和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加工程度,增加农产品出口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3.市场多元化原则。建立支持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的政策机制,鼓励农产品企业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实现多元化布局,规避农产品出口市场高度集中地市场风险与政策风险。
4.非均衡发展原则。各地应因地制宜,选择具有资源优势的农产品和农产品产业集聚、条件较好的地区,通过建立出口基地,在基地建设、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国际认证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以加快全省农产品出口。
(三)发展目标。
1.总量目标:
到2015年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14亿美元,年均增长17%,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有所上升,在全国农产品出口位次继续前移。
&&&&&&&&&&&&&&&&&&&&&&&&&&& &&&&单位:亿美元
2.主要农产品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省将重点发展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羽毛等十一大主导农产品出口。到2015年培育年出口过亿美元的农产品3-4个,过5000万美元的3-4个,十一大主导农产品出口额占到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0%以上,具体商品分年度出口目标见附件1。
3.农产品出口企业和基地(区域)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各地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围绕全省茶叶、中药材、水果、蔬菜等优势农产品,到2015年累计建成120个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 农产品出口企业达700家以上,培育1-2个出口过亿美元的出口龙头企业,6-8个年出口达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点出口企业。
蔬菜重点在阜南、临泉、亳州谯城区、涡阳、利辛、蒙城、砀山、萧县、濉溪、怀远、长丰、肥东、肥西、和县、无为、繁昌、南陵、怀宁、宣城、宁国、全椒等区域发展。
茶叶重点在休宁、歙县、祁门、黄山区、黟县、朗溪、宣州、广德、泾县、东至、石台、金寨、霍山、舒城、岳西、太湖、潜山等区域发展。
羽绒重点在六安市裕安区、金安区、霍山、舒城、肥西、庐江、无为、巢湖、滁州、宣城、宁国、广德、郎溪等区域发展。
中药材重点在毫州市谯城区、太和、涡阳、界首、金寨、霍山、岳西、潜山、祁门、歙县、黄山、休宁等区域发展。
重点扶持发展的农产品及基地(区域)和企业见附件2。
4.区域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省各市农产品出口额达到12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85%,具体各市出口目标见附件3。
四、“十二五”全省农产品出口的工作重点和措施
1.提升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水平。结合全省农业资源优势,有选择地将茶叶、蔬菜、中药材、水果等作为出口基地发展的重点品种加以扶持,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出口基地专项基金,持续不断地支持全省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建设。在出口基地建设上,强化基地农产品源头控制,积极推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实行标准化生产;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鼓励生产基地对农产品生产进行记录,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强基地与龙头企业的有机联合,在“十一五”期间建立的出口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推动出口基地由点向面扩展,逐步向农业优势产区、农业产业集聚区和农业示范区转移,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紧连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出口集聚区和出口基地,逐步实现全省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
2.积极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积极利用中国土畜进出口商会、医保进出口商会、商务部驻外机构等平台,加大将我省茶叶、中药材、羽绒等优势农产品向国际市场的推介和开拓力度。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广泛向外发布我省农产品供求信息,搜集、整理国际国内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外的技术壁垒信息,帮助农产品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农产品企业外贸人才的培训,满足农产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利用我省外贸促进资金,鼓励我省更多的农产品企业参加国际农展会,并对参展企业的展位、人员给予一定的补助。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及行业协会开展国际广告促销、产品推介等国际市场营销活动。在保持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重点开拓东盟、中东、非洲、北美和西欧市场,逐步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渗透,逐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阶梯型发展的农产品多元化出口市场格局。
3.创新和扩大农产品出口政策支持体系。借鉴国外及外省支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支持全省农产品出口的政策体系。“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和完善全省农产品出口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单项农产品出口专项资金(如茶叶出口专项资金、羽绒专项资金、中药材专项资金以及蜂蜜专项资金等),重点支持出口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企业,鼓励其开展出口基地建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等,打造全省优势农产品出口产业集群,提升我省农产品整体国际竞争力。
从银行信贷资金上对农产品出口企业予以支持,帮助建立农产品出口企业与商业银行间的良好合作机制,进一步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加大授信额度。充分发挥中小进出口企业专项担保资金融资功能,对于具有稳定出口渠道、信誉好、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各有关金融机构每年应确保安排一定规模的出口专项贷款,切实解决农产品出口企业资金短缺等困难。
利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 、“省级外贸促进资金”以及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等,对全省农产品出口企业出国参展、国际认证、国外商标注册和品牌建设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给予一定的支持。继续完善农产品出口信用保费补贴办法,扩大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范围,增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全省农产品出口。
改进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和通关服务,对“农产品出口质量安
全示范区”和“出口示范基地”的农产品企业予以减少检验检疫批次、降低检测收费标准、实行优先报检、通关,简化手续,进一步改善农产品出口流通环境,加强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建设。
4.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要充分认识到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确立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参与国际农产品竞争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尤其是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实现禽肉出口由生向熟转变、冷冻制品向保鲜品转变,引导企业发展调理食品、健康食品和方便食品,化解国外技术壁垒。
5.壮大农产品出口队伍。充分利用我省各级孵化中心,加强对全省农产品企业的培训和指导,进一步加快全省各类农产品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扩散,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各类农产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开展对外贸易,不断壮大全省农产品企业出口队伍。
一是加强对全省各级政府农业管理部门及各类农业企业负责人的外经贸知识培训,增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意识,鼓励其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二是逐步引进和培养一批精通世贸组织规则和相关法规,熟悉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人才队伍,不断促进农业外经贸队伍人才结构的优化,提高农业外经贸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强化对出口基地农民的培训,增强其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帮助做好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吸收和利用,提高出口农产品科技含量。
6.创立培育我省农产品出口商标品牌。加大对洽洽、黄山毛峰、祁门红茶等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利用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资金帮助企业申请国内外商标的注册,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扩大我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主办单位:中共蚌埠市委、蚌埠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蚌埠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邮编:233040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市政府院内 Email:postmaster@xxzx.&&网站运维电话:&&传真:
皖ICP备号-2&&&&&&&&nbsp您是本网站第位访问者&&&nbs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农产品收购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