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经常嚼口香糖好不好在自己的几个银行帐户上转来转去好不好

我的招商银行配股后,帐户上怎么看不到
我的招商银行配股后,帐户上怎么看不到
10-03-12 &匿名提问 发布
假如你在股权登记日(3月4日)之前你有100股招行,那么你可以得到100*1.3=13股的配股权,过了股权登记日后,你的帐户里必须有13*8.85=115.05元资金,同时务必在3月5日至3月11日之间申购你这13股,否则按照股权登记日收盘价/1.3后,于3月5日起开盘价就按这个价开盘,如果你没有申购,并且没有准备好足额的申购资金,那你一下子就吃相当于白白几个跌停的亏。如果你没有足够资金在帐户里,你可以选择在股权登记日收盘前全部卖出就可以了。简单说,配股你要做的就是,一是股权登记日,你要有股票,二是准备好钱,三是别忘了按配股代码&700036&,配股简称&招行配股&申购。否则你一定要在股权登记日收盘前全部卖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评价
商品名称:
评价得分: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怎样通过只在自己家的电脑查自己在银行帐户上的存款。_百度知道
怎样通过只在自己家的电脑查自己在银行帐户上的存款。
有人给我银行帐户上汇款,我怎么在自己家的电脑上知道他给我汇了款呢?
提问者采纳
每个银行都有自已的网站,进公共用户可以查询。各银行网站中国工商银行网站: 农业银行: 交通银行: 建设银行: 中国银行:共公用户只能查询交易明细及余额,要转账就要开通个人网上银行了。如果开通个人网上银行是要收取手续费的,各银行都不同。祝你成功~!!!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用你的帐户在你的帐户的银行上开个网上银行,你登陆进去一查就知道帐户的状况了.
使用网上银行有风险.
银行帐户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解析影子银行
圆桌讨论&&日&&
对话时间:<font face="楷体_GB年1月10日晚上对话参与嘉宾:  纪志宏& CF40&青年论坛顾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  马& 宁& CF40&青年论坛顾问,高华证券公司  程& 炼& CF40&青年论坛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  李& 斌& CF40&青年论坛会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  李宏瑾& CF40&青年论坛会员,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  李卢霞& CF40&青年论坛会员,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刘丽娜& CF40&青年论坛会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局  马天平& CF40&青年论坛会员,中国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  苏小竞& CF40&青年论坛会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一部  王增武& CF40&青年论坛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  伍& 戈& CF40&青年论坛会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  徐& 然& CF40&青年论坛会员,摩根斯坦利  尤宏业& CF40&青年论坛会员,安信证券  曾& 刚& CF40&青年论坛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  唐& 杰& CF40&青年论坛会员,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研究部
  徐然:我们前段时间研究过多次影子银行的操作,发现其实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已经快于个人的发展,我们还有8万亿是非贷款,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越发不明朗的原因是,现在存在很多暗保的情况,新产品主要以暗保为主,再加上同业存款的发展,造成同业银行没有准备金,也没有资本监管。我觉得存在的风险是,如果银行主导,杠杆率可上升很快,而且中国目前的情况是,股份制银行作为投行,向城商行转嫁这些资产的现象比较严重。今年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的资产增速都很快,主要以同业业务发展为主。与其他银行不同的是,城商行的风险监控由地方政府主导,而且股权和风险回报也不同,所以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可能对风险的判断不够,在这种情况下,风险上升较快,并且向银行集中。今年的M2增速比去年高,但是外汇流入比去年还少,主要原因就是银行同业业务规模的上升。有种说法认为,去年实体经济投资多为外商投资或者自主投资的外部流入,而今年主要以银行为主,银行选择的信贷对象还是以地方政府、国企为主,因而两者的投资效率不太一样。
  我的政策建议是,既然是变相的资产证券化,也是银行间的资产证券化,只不过降低了风险,还不如直接开放资产证券化,资本金以及拨备可能还相对合理。而且在美国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虽然购买所用资金是自己的,但在研究过程中考虑的层面不太一样,研究更加深入,由此造成的长期风险也不太一样。
  苏小竞:关于影子银行,我从支持的角度来讲,中国的特点是银行业结合非常紧密,这与国际上的银行有所区别,这个特点确实给银行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正如周行长所言,对于中国来说,影子银行在国内的意义很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监管相对保守,银行谈到银行&走出去&问题的时候,提出应该允许多布局,允许银行犯错,大家相互竞争,优胜劣汰。但是从监管者的角度,往往认为同质同类银行去一个地方,导致自己人恶性竞争。总体看,我们的监管是很保守的,所以,中国的银行体系内出现所谓的影子银行,某种意义上是在当前严格的监管之下对社会金融服务需求的满足。
  从理财产品看,如何来理解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对于部分产品看,尤其是有资金池的理财产品,资金池一直在滚动,比如收益率4%,虽然号称不保本,但是实际上银行从声誉出发也不会轻易不兑付。银行赚了是自己的,赔了就担,其实这就相当于存款,银行将存款收进来再贷出去,资金池也是如此。我国存款利率比较低,很多人认为存款利率不能太低,否则对社会财富、经济发展等等各个方面会造成诸多负面效应。因此,理财业务其实是恢复了银行或者金融正常秩序的一种手段,还有很多类似的影子银行在很多方面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当然也带来了其他风险。所以,影子银行强调更加有效的监管,比如理财业务、资金池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影子银行的风险非常高,但是还是要在中国特点下有所支持,不能因为存在过高风险,就阻碍影子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和推出满足需求的产品。
  唐杰:第一,关于影子银行或银行理财产品是庞氏骗局的判断,我个人不太同意。庞氏骗局起源自19、20世纪的意大利裔投机商查尔斯&旁兹(Charles Ponzi)。旁兹在行骗时向投资者许诺的是3个月40%的回报率。这种异常的、不合理的、不可能实现的高回报率是庞氏骗局必不可少的特征。现在理财产品的回报率还比较合理,并不存在不可能实现的高回报率。
  第二,影子银行确实有一些独特的风险。其中一个风险点就是影子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可能更高。比如房地产行业和地方融资平台在银行得不到贷款,而能通过影子银行获得资金。这部分高危业务,有可能会导致影子银行较高的不良贷款率。另一个风险点是,有一些不太适合进入影子银行的资金,通过现在的理财产品和其它方式进入影子银行。比如信托产品的最低限购额一般是100万,达到这个限额之上才能购买信托产品。投资限额意味着限额之上的投资者有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但是,目前一些资金通过银行理财产品绕过投资限额间接进入到信托,实际上使这些资金拥有者在一种不太规范的情况下进入了高危领域。个人认为,银行的理财产品都应该是保本的,银行不适合销售非保本型的理财产品。对于很多中低收入者,他们的印象是银行都是保本的,即便被告知理财产品是非保本的,客户还是经常自行理解成保本的。所以当出现不保本情况的时候就可能发生纠纷。
  第三,对于报告提到的对策,即一方面需要完善监管,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监管,我都非常同意。
  马宁:任何一个国家的影子银行都是体系。如果没有定义什么是真正的银行,就不存在影子银行。每个国家都先界定什么是银行,剩下的机构都是影子银行。
  伍戈: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一个&现象化&的问题,我个人理解每当讨论一个&现象化&问题时,很有必要看一些文献和历史。在我们做某些货币和汇率方面研究的时候,有时我们会很悲伤,因为我们自认为在研究一个很前沿的问题,或者很重要的问题,但是一旦我们翻开西方文献一看,发现这个问题已经是被讨论百遍的问题了。如果放在历史长河来看,我们现在研究的可能是西方学者几十年前就已经研究过的。比如阿波罗登月是1969年,我们现在还没有登月,我们就比西方差了40多年。
  关于影子银行,首先,国外对影子银行学理上的研究,主要是基于金融稳定、金融风险的考虑,鲜少有人研究影子银行和信用创造之间的关系。曾刚反复强调几次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这个问题包含很多似是而非的概念,我姑且不把影子银行看成一个体系,且说单独列举的那些工具产品,其中真正有哪些是创造信用的?又有哪些对M2和M3能真正产生影响?我们曾经也做过一些研究,对理财产品、表外业务甚至包括理财产品发行阶段和运营阶段。最后发现,影子银行对M2没有那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即使存在影子银行,它的资产或者负债,是否真正的逃避了整个银行体系?影子银行如果挣了钱,是不是还要存到商业银行?影子银行是不是真正逃避了货币统计?这些问题都还有待于认真严肃地统计分析。
  第二,由于六七十年代西方发生过金融脱媒现象,这与我们现在面对的情况相似,脱媒可能对货币统计有很大的扰动,但是这个扰动似乎不是一天发生的。比如英格兰银行,迄今为止,货币供应量包括M2,仍然是英格兰的货币政策咨询报告中的双支柱之一,因此M2还是有非常强的功能。美国也是如此,虽然美联储不公布M2了,但是还在公布M3。可以说,从M0、M1、M2、M3,一直到整个货币中介目标完全摆脱货币总量目标,有一个很长的过程。
  我想最后强调的是,影子银行在中国具有非常强的周期性。我前段时间跟踪了影子银行产品的发行规模、数量,还有金融质量等等,它与中国的宏观周期完全呈镜像关系,所以,影子银行与宏观调控的松紧也有关系。同样,与监管也有很大的关系,监管一旦叫停或者是抑制影子银行,它就会销声匿迹,当然我不怀疑它会有新的产品产生。所以,这方面还需要化繁为简,作一些严肃的研究和判断。
  李宏瑾:我非常支持伍戈的发言,现在发生的很多事情在重复历史。不同的一点是,影子银行形成的原因,中美两国并不一样,中国正在重蹈美国70年代的覆辙,正如曾刚所说,目前情况是我国对数量过多的管制以及对价格的压抑而造成的。而美国是由于汇率、基准利率长期偏低,也就是BIS的Borio于2008年首次提出的货币政策传导的风险承担渠道效应所致。所以,两者的机制不一样。
  刘丽娜:我觉得影子银行这个概念,不管是就政策还是研究来讲,都没有任何意义。影子银行和监管套利都是中性词,我虽然就职于监管部门,但是我认为监管套利也是中性词,银行的任何一个业务都希望用最少的资本金、最少的拨备来操作,这无可厚非。我觉得用假设的方式特别好,假设2012年银监会制止了所有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可以想见2012年的宏观需求或者信贷需求会发生什么情况,可能会爆发大规模的民间挤兑,因为如此大的资金缺口,必然会有很大需求,民间对于高息揽储的需求也很强。以客观中立的立场来看,只不过影子银行承担了现有时期内的特殊功能。
  我也同意中美两国不一样这一观点,美国没有监管,而中国所有的影子银行都在绕开过多的管制,无论是利率、信贷数量上和质量上的监管,甚至是对某些行业的限制。正是因为监管过多,才造成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
  另外,纪司长讲的宏观背景特别重要,去年表外业务新增的基建项目的毛估增长率有30%以上,即通过信托和理财融资的,再加上表内正常贷款是10%。如果这些资金都投入新项目,去年的投资可能应该不只这个数,去年的投资总额很低说明,大量影子银行的资金其实是用来周转,填补以往年度10.5%的GDP的缝隙。如果是这样,那么影子银行其实是有很大问题。
  关于宏观效应,我觉得要吸取一个教训,就是美国的影子银行市场发展到40-50万亿美元,现在包括FSB,三方回购改革特别小组(Tri-Party Repo Infrastructure Reform Task Force)的人都不能画图将此说清楚,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因为它太大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叫停其中一个,整个流动性都会出问题,这表明影子银行的繁殖和内生的增长。如果不在前期做好规划而是任其发展的话,影子银行会产生大而不倒的问题。
  我同意曾刚总结的目前创新产品的结构,理财产品可以分类,既有实体经济需求的那类产品,也有的产品是银银合作,完全为了绕出制度约束、简单粗暴地转出甚至有作假嫌疑的。对于这种业务粗放式创新的产品,则没有必要让它继续存在。如果它是有实体经济需求的,买方和卖方都有强烈愿望,那么作为监管者,即便强行叫停,它也会以其他形式出现,而监管者这么做对于经济本身也非常不利。信托法出台之后,信托业其实很愿意推出多种信托产品,营建一个买者自负的环境,但是却一直没有营建起来,还有债券市场的违约制度也没有营建起来。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反思,大家为什么愿意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商业银行发行的高收益的信托产品,比如房地产信托是12%的收益率,5%分给投资者,另外的7-8%成为通道费,由信托和商业银行分走。这在国外就简单得多,只要发行一个高收益的债券即可,直接投资者就可以获得10%的收益,而无需将收益让度给信托和银行。中国现在没有营建成相应的信用文化和债券市场,但是房地产商有融资需求,主体受到的监管又过多。因此,我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影子银行市场的快速膨胀,它的存在和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的产物。
  总体而言,一是监管要做的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将理财产品分成需要加强监管和不需要监管的两类。二是需要吸取的教训,围追堵截从中长期来看肯定是行不通的。
  李斌:听大家讲的特别有启发,我讲三点。
  第一是我理解的影子银行的范围。最近对影子银行的关注特别多,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也很多。这两年大家之所以特别关注影子银行,实际上是因为中国的非传统贷款类融资在迅速上涨,这其中既有表内业务也有表外业务。正如刚才徐然说的,表内业务通过同业等方式,已经把存款派生出去&&企业、个人拿到资金,但并不未计入资产方贷款项目,而是处理到别的项目里。同时,表外业务也表现为多种形式。
  表内业务当然是影响M2;表外的不影响M2的量,但是影响M2的流通速度。。
  第二,从宏观的角度来讲,这两年影子银行(或非贷款融资)的快速发展,和前十年中国宏观结构变化有很大关系。由于外汇大量流入、经常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以及流动性偏多,出于对冲偏多流动性和协调本外币政策的考虑,准备金率不断上调,利率也受到一定制约。同时,由于以前是贷款和外汇占款双渠道派生存款,外汇占款非常多,所以导致存贷比整体较低,不能对银行体系起到有效约束的作用。但是,在危机以后,全球格局发生变化,经济处于再平衡的过程。一旦外汇流入形势发生变化,一些问题就可能显现,外汇占款减少将会使贷存比约束增强,,原因是以前外汇占款派生了很多存款,使得贷存比相对较低,现在外汇占款减少,作为宏观现象,银行体系整体贷存比可能出现上升趋势。利率问题也会显现出来。这种情况下,理财产品等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金融产品的替代,准备金率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创造行为。
  我赞同刚才纪局长和伍戈的&影子银行有周期性&的观点。在中国当前情况下,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之所以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是因为现在经济形势总在变,大家看不准。如果能一直保持住这个状态,影子银行就还会保持目前的状态,并继续发展,直到形势发生大的变化。如果中国又回到原来的增长模式,如大量外汇流入、人民币升值,使得双顺差加大,可能影子银行的规模就会变小,反之,则会加大。
  第三,从影子银行或者非贷款的融资渠道快速发展的角度来讲,中国现在可能正经历一个明显的去金融抑制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很多融资渠道重新进行价格发现的过程,或者利率、资金价格重新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对中国未来的宏观经济运行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中国的实际利率水平可能在经历一个相对上升的过程,而且很难降下来,这个内部变化对中国股市整体价值会有很大影响,对其他金融资产价值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有很大影响,另外,对金融宏观调控模式的数量型和价格型的传导的表现也会有深远的影响。如果去金融抑制过程持续较长时间,这将是另外一个层面值得研究的宏观问题。
  尤宏业:我同意肖钢的说法,后果可能比较严重,但是他关于庞氏骗局的说法并不很精确。另外,我也同意李斌说的,现在是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今后可能往好的方向走,也可能蕴藏了很多风险。从今天公布的一些贷款数据也可以看到,非金融部门中长期贷款的新增量已经连续两个月为负,这在过去从来没有发生过。下面我提几点看法:
  第一,我不同意&金融机构的期限失配是正常的,所以影子银行不存在期限失配问题&的看法。主要原因在于,如果影子银行本身存在期限失配是金融系统期限转换功能的体现,但是对实体经济的后果可能是严重的。这主要体现在影子银行的天然特性上,由于现在客户并没有购买长期限理财产品的习惯,这样使得影子银行也只能向贷款客户提供较为短期的资金。随着这一部门的扩张,企业大量拿到短期融资后是用于支持中长期项目。因此,在中国的企业部门,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存在大量的短贷长用的的现象,企业部门不具有天然的期限转换功能。而中长期项目的未来回报是不确定的,一旦资金链断裂,就存在很大的流动性风险。
  第二,按照影子银行现在的发展情况,实体经济(包括银行)之间正在产生越来越强的风险联系。银行之间日趋复杂的同业业务。实体经济部门之间有很多相互借贷和担保业务,一些国有企业发债的目的是,用低利率成本拿到钱后再转借出去。如果金融机构之间、实体部门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关系越来越广泛的话,很难精确衡量其中的风险。当整个金融系统通过同业和创新业务联系在一起,而实体经济则通过互相担保、互相腾挪资金及其他通道业务联系在一起时,一旦多米诺骨牌被推倒,风险将进一步增加。
  第三,我同意伍戈的看法,不良贷款的周期和经济周期相关。为什么我觉得这一波经济下滑的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呢?因为从中期来看,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特别好的方法,来评估金融系统问题的程度以及发生时间。但是,一些金融危机史能带来一些参考经验。比如,信贷井喷是评估中期风险的一个指标,年以及随后几年,贷款总量的井喷是产生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一个因素则是金融创新,在金融创新和利率自由化的过程中,由于人性的贪婪,总会使得经济出现泡沫。总之,由于过去几年经历了信贷井喷、金融自由化以及手段繁复的金融创新,再叠加资产市场上的泡沫,特别是土地、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这是经济周期的正常现象。
  程炼:尽管大家都在谈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但是实际上对于影子银行影响经济的微观机制仍然缺乏了解,列举的数据和观点之间的关系也很模糊,因此落到监管上就显得很空洞。
  我赞成伍戈提出的不要太强调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理由有两个,一个与他类似,但另一个则与他相反。
  第一,如果从伍戈所说的货币创造这个角度来看,现在大部分的影子银行并不具备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对M2没有太大影响,这也是影子银行长期没有被纳入到监管系统中的原因。由于影子银行不被认为具有货币创造功能,杠杆率相对比较低,因此比具有货币创造功能的银行更加安全。从这个意义来说,过分强调信用创造,可能会误导我们的视线。
  第二,强调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可能把我们的视线固定在M2的规模上,但就影子银行而言,更重要的是它对M2速度的影响。我们常常只看M2的量,其实就像李斌已经说到的,由于表外业务影响M2的速度,因此在影子银行与经济的关系中,M2的速度更加关键。做个极端的假设,经济中全部是人对人直接发放贷款,我们不会看到M2的量有任何变化,但是M2的流动速度却发生了剧烈变化,经济可能呈现为爆炸式增长。同时,M2规模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将完全脱钩。
  曾刚:我们不需要讨论基础概念存在的差异。信用和货币不是一码事,为什么信用创造和货币创造不一样?为什么创造了信用,一定会有货币的增长呢?因为现在的统计口径是以银行为主,如果银行没有创造信用,那么民间信用也不会有货币的增长。&&&
  程炼:对,在这个意义上,我同意曾刚的观点。另外,如果过多地把目光放在银行系统本身的话,可能会忽略风险。举个例子,大家一开始对支付宝很恐慌,认为支付宝创造了另外一个不受监管的信用体系,有可能导致金融风险。但是同时也有人安慰说没有关系,表面上所有的钱在支付宝转来转去,其实都是存在银行帐户上的,并不能脱离银行帐户。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尽管钱是在银行帐户里,但是支付结算的决策不再由银行完全控制,而是由支付宝账户控制,假如支付宝帐户本身发生问题,那么支付清算环节就会产生问题。这时尽管所有的钱都在银行帐户中,但系统性崩溃仍可能发生。
  因此在讨论影子银行问题的时候,一方面要跳出固有模式,不要老是从传统的货币创造角度来讨论影子银行和经济的关系;另一方面,影子银行确实不同于以银行体系为主导的传统金融体系,应该把它看成一个平行的体系,从更底层重新考虑它和金融体系运行效率及安全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做更多的微观机制研究。
  张斌:我有三个观点:
  第一,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转型期,我更愿意把影子银行理解为一种金融创新业务,因为它的规模实在太小了。过去,储蓄和投资间的转换相对容易,因为银行有较好的客户&&制造业和房地产商,生产率都较高,也拥有好的抵押品。但是,未来经济结构将转型,我们的发展重点是服务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些都是高风险的项目,对于银行来说都不是好客户,自然会带来更大的风险。然而经济结构转型期需要风险投资,既然是风险投资,就需要有人管理风险,过去的银行是做不到的。现在有影子银行这么一个新业务在发展,从容忍度来讲,应该鼓励支持更多的个人、部门参与,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因为这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必需品。
  第二,坏账不一定是坏事。从商业意义或者金融体系意义来看,坏账不好。但是,在转型期里,很多公共产品都要靠财政支持,比如图书馆和外溢效应很强的设施,而财政又让银行付钱。如果银行接到项目的外溢效应好,那就只是坏账,而不是坏事。但如果不做的话,将面临储蓄无法转成投资的局面,这将导致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双双下降。因此,只要储蓄能转成投资,并且投资具有社会效应,哪怕是坏账,也不是坏事。
  第三,关于监管的问题。监管的核心结点是信息披露,怎样才能把披露信息做的更好?信息披露需要放松管制,在一个公平的竞争市场环境里,放松管制,放松对存贷比的要求,及做一些其他相应的调整,可能更有利于存贷池的信息透明,更有利于提升监管效率。
  马天平:我就是在影子银行部门工作的。我说两个方面,一是谈谈对影子银行定义的体会,第二是从制度层面谈谈为什么它是庞氏骗局。
  第一,我研究了下,文章的定义是一个实务界人士提出来的,而实务界提出的理论可能比较模糊,所以大家讨论的余地也比较大。我感觉可以从两个方面:会计学和金融学来看这个问题。从会计学来讲,影子银行是三块相加,一是表外,即认为在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最大范围之外;二是表表外;三则是表外外。从金融学来讲,我觉得&影子银行&的&影子&是定语,中心词却是&银行&。银行最重要的是创造货币,这也是它的杠杆。如果在运行中,银行表内的杠杆率发生改变,由8%(即12.5倍)变为其他倍数,就叫做影子银行。
  第二,我谈谈肖钢说影子银行是庞氏骗局的原因。就像伍戈说&魔鬼隐藏在细节中&,我觉得任何一笔投资实际是有四种运作方式,一是开放式净值,一是开放式非净值,一是封闭式净值,最后是封闭式非净值。
  庞氏骗局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封闭式非净值。第一,资金在确定的时间之内处于封闭状态,不能有任何进出。第二,在这段时间内,不公开资金的价值变化,即每天的波动状况。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机制,所以形成庞氏骗局。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主要就是封闭式非净值和部分开放式非净值,正是因为影子银行具有这样的属性,所以大家觉得可能有存在庞氏骗局的可能。当然,银行为了自己的招牌和名誉,不会做成庞氏骗局。
  从制度层面来讲,可以对这四种制度进行研究。我最近也在查这方面的文献,但是我发现国外对非净值这个概念的认知还比较少,大家可以研究一下黑岩公司,它是全世界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涉及部分这方面的业务。
  王增武:我说两点。
  第一,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我认为,除了存贷款之外,其他具备信用创造和信用中介功能的机构、产品和市场都可定义为影子银行。这样,很多业务都可以按照这个定义来划分,比如,保本和非保本业务;表内和表外业务;结构性存款;银行通道的服务(包括银信合作、银券合作);典当行,甚至金融业联合会等,都可以按照是否具备信用创造或者信用中介功能来划分。
  第二,关于银行理财产品和M2的关系。银行理财产品有几个阶段:募集期、封闭期(运作期)和清算期。在募集期和清算期,理财产品的所有资金都是归到存款账上的。可以看到,M2每年都有一个&4710&行情,即每到4月、7月和10月,新增M2基本为负,这个时期,银行通过安排理财产品期限,有计划地流出资金。以2012年10月为例,银行通过安排清算期,使得年末的存款规模大约为845亿。&   李卢霞:大家的观点都很有建设性,我也讲两点我对影子银行的看法。
  第一,影子银行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内的金融衍生品有限。中国的融资渠道不畅,很多资金由于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选择进入影子银行体系,而很多贷款困难的实体经济也需要影子银行帮助融资。从这个角度来说,影子银行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二,影子银行如何透明化。监管层对影子银行的担忧源于不了解其规模和风险。目前,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是由银行主导,如果银行内的某个机构或部门能够定期公布各类影子银行产品的总体规模以及对每类产品的风险评估结果,会对监管机构监管风险和商业银行投资有很大的帮助。
  徐然:我想说两点:
  第一,高杠杆运作的金融机构需要更多监管。对于银行而言,高杠杆会带来高利润,但目前尚未控制好风险。在监管不完备的情况下,高杠杆率的回报会让银行倾向于承担高风险,这样会导致银行变为风险偏好型企业。
  第二,影子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刘丽娜刚才提到,中国的银行对表内业务的风险偏好很相似。在有杠杆的情况下,银行希望有很健全的风险纠错机制,这样使得风险纠错代价很大。举个例子,在美国,如果理财产品的价格够高,可以吸收一定风险,因此使用杠杆的金融机构的次贷并不存在风险;而中国的情形很不一样,银行都更认可政府和央企的信用,从而导致资源错配。同时带来一个问题,虽然影子银行资产规模扩展很快,但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曾刚:我认为银行同业间的交易非常值得关注。以往业界对银行间交易的关注太少,而这个市场又非常专业。我对这些业务接触的比较多,所以谈谈我对银行间交易市场的想法。
  国内银行和国外银行有很多不同。国内很多银行已经是全球性的银行,不需要再放松监管或者获得牌照,银行既是间接融资主体,又是直接融资市场最大的参与者,同时扮演综合性银行和投资银行两个角色;而国外银行则只是综合经营,并不参与银行间市场,金融市场是被高盛等投资银行主导的。在我看来,这些外资投行已然是银行间市场的主宰,它们的交易范围和复杂程度要高于中国的银行。
  目前看来,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和总量还没有对银行体系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冲击。因为银行同业市场上的交易量很大,交易速度非常快,资金转换频率很高,资金来源的稳定程度也比理财产品差很多,所以理财产品的风险相对于银行间市场反而较小。同时,影子银行的业务都属于银行,风险也就等同于银行的风险。由于现在有多种途径可以增加资本杠杆:例如,多次抵押票据导致银行的票据价格波动明显,增加杠杆也会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波动加剧。所以,我认为目前更值得关注银行间交易市场,这个领域发展很快,未来风险可能会更大。
  对于伍戈提出的问题,我认为信用是信用,货币是货币,这是两个概念。创造信用的业务都应该计入社会融资总量里,但是现在这部分并不计入总量。如果能够把创造信用的业务也计入进去,宏观计量就会更准确。国外的影子银行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融资总量统计很不准确。可以看到,美国的货币总量一直很稳定, M2对GDP比例很低。但是美元存在信用膨胀,并威胁到其金融稳定,这不是简单的信用风险。
  纪志宏:我谈几点想法:
  第一,大家对影子银行的定义都有自己的见解。影子银行的概念中,诸多特征的任意组合都是对影子银行的正确定义,只是关注点有所不同。
  第二,是否有中央银行的流动性支持也是影子银行的重要特点。这也是传统商业银行为什么永远不能消亡的原因。
  第三,信用风险能否以流动性压力来体现。各位对于影子银行的理解主要集中在银行表外理财这部分,而这部分的流动性压力目前并不明显。因为我们的商业银行实质上已经提供了流动性,而中央银行又在间接地提供流动性。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在危机之前也曾以短期流动性支持经济稳定,这涉及流动性压力以及背后的信用风险问题,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
  第四,大家都很关心影子银行的发展是否会侵蚀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
  第五,可以关注流动性的内生性问题。
&|&合作与交流&|&&|&在线申请&|&在线帮助
秘书处电话(010-)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北京四十人论坛顾问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常洗车好不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