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凰酒店家具厂和凤之伶是一个厂家生产的吗

在线人数2203人
头&&衔:初来乍到
侗族概况 来源:《侗族通览》;主编:冼光位;总纂:邓敏文、杨进铨;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文章出处:侗族风情网
富饶的土地 秀丽的山川
  侗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剑河、三穗、镇远、岑巩、玉屏、石阡、江口、万山、铜仁、松桃、荔波、独山、都匀等县,湖南的新晃、芷江、会同、靖州、通道、城步、绥宁、洞口、黔阳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安、融水、罗城、东兰等县;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恩施、宣恩、咸丰、利川、来凤等县。其住地位于东经108度至110度,北纬25度至31度之间。西至贵州都匀,东至湖南洞口,北至湖北恩施,南至广西罗城。
(一)侗族人口及其分布
  1、侗族人口的分布特点
  据1990年全国第4次人口普查统计,侗族共有251万余人,其分布特点是:
  (1)相对聚居。仅贵州省就有侗族140余万,湖南省有74.9万余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有28.69万人,湖北省有5万余人。黔、湘、桂的侗族地区山水相连,清代迁往鄂西的侗族,也多居住在恩施、宣恩、咸丰、利川交界之地。其内聚力强。
  (2)依山傍水。各地侗族总是傍水而居,故有“水上民族”和“水稻民族”之称。侗族村寨风光秀丽:寨前是田园阡陌,寨后是翠绿山林,村寨左右还有竹林或古老的樟树或枫树,溪流绕寨而行或穿寨而过,寨中布满鱼塘。
  (3)与兄弟民族杂居。侗乡境内,杂居有汉、苗、壮、瑶、仫佬、水、布依、土家等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族人民彼此交往,相互学习,团结友爱,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侗族地区现行的行政区划分专区或自治州、县或自治县、乡或民族乡三级建制。其中有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还有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会口、晓关、猫山、张官、八台、桐子营和恩施市黄泥塘等侗族乡。
  2、侗乡的重要城镇
  侗族地区的城镇,是侗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与侗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关系密切的重要城镇有:
  凯里市 凯里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黔东南共有侗族106·4万人,占贵州全省侗族的76%。凯里市位于自治州西部,雷公山北麓,西距省城195公里,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清水江畔。它四面环山。全市总面积1295平方公里,人口30余万,其中有苗、侗、汉、水等兄弟民族。辖4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22个乡,是一个以轻纺、电子、建材和木材加工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解放前,凯里是一个人烟稀少,街道狭小,房屋破旧,市面萧条的农村小镇,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自治州成立后,凯里的城市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在,城区面积已达31平方公里,城市建筑面积已达169万平方米,形成了以大阁、水塔山为界的南北两个片区。市内街道宽阔,市容整齐,办公楼、学校、商店、医院等井然有序地掩映在林荫道旁。北京路、韶山路、遵义路等主要街道路面宽40米。两条干道交*处是大十字,也是商业和民族娱乐活动的中心。每逢节庆之日,苗族和侗族人民汇聚于此,吹奏芦笙,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市郊周围,已先后建起水泥、玻璃、砖瓦、木材、造纸、棉纺、电子元件等150多家工厂,1983年工业总产值已达5279万元。交通、邮电、商业、金融、教育、卫生、文艺、体育等各行各业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位于大十字的民族贸易商店,是一家富有民族特色的商业贸易中心。在这里,不仅可以买到苗族和侗族姑娘所喜爱的金丝银线、栏杆花边等,还有苗族、侗族姑娘所特需的服装、首饰、“银角”、“银花”、“银梳”、耳环、项链、手镯等等。
  怀化市 怀化市是湖南省怀化地区专员公署所在地。怀化地区是湖南侗族居住地,湖南全省75万侗族中,怀化地区占了72万。怀化地区位于湖南省的西南部,西靠贵州,南临广西,东部和西北部与省内邵阳、娄底、益阳、常德、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区接壤。巍峨挺拔的雪峰山雄踞于东南,神奇秀丽的武陵山绵亘于西北。***带季风湿润气候,使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山青水秀,物产丰富。全区辖10县2市,居民有汉、侗、苗、瑶、回、土家等民族。区内矿藏品种多,名胜古迹多,交通四通八达,是全国和全省山区开发改革开放试验区之一。怀化市原名榆树湾,历史悠久,高坎垅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四千年以上。但过去只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山区小镇,七十年代初,其区域不足半平方公里,人口仅4000余人,工业产值100多万元,只有一条不到1公里长的石板小街。1972年湘黔铁路通车,1978年枝柳铁路建成,这里便成为我国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1974年,地区党政等机关从黔阳县安江镇迁入,中央、省、地属的一些厂矿和单位也陆续迁进怀化市内。兄弟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地区的厂商也先后来这里考察并开设窗口,使得这里的面貌日新月异。在荆棘丛生的山坡上,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栋栋高楼凌空而立。崎岖不平的泥泞小路,已为宽阔平坦、纵横交织的城市道路所代替。汽车、火车、轮船取代了过去肩挑手提的小买小卖;1986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在这里举办的“湖南西部地区商品交易会”,有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万多名代表参加,总成交额达7·5亿元。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目前,怀化市区建设面积已达18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达15万多人。工业门类逐步齐全,已有电子、电力、纺织、食品、机械、服装、建材、化工、采掘等34个行业,全民***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金原值3·4亿元。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各种商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工农业总产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已提前三年翻了一番。过去的穷乡僻壤、孤街小镇如今变成了繁华的闹市,一座五光十色的不夜城给侗乡增添了新的美景。
  柳州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是侗族地区通往国内海外的东南大门,也是侗族祖先在历史上的安身立命之地。侗族古歌中说:从前我们做大款,“头在古州(今贵州榕江),尾在柳州(即今柳州市)”。如今,柳州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现代工业城市,侗族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物资,有相当大的数量是来自柳州。柳州市区面积561平方公里,人口70多万,其中有汉、壮、侗、苗、瑶、仫佬等27个兄弟民族的居民,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和商业基地之一,全市有工商企业上千家,工业产品数千种,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南方发展最快的新兴城市之一。1992年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成为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第一个工业产值超百亿元的城市。柳州又名龙城,是一座具有2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文化古迹十分丰富,其中有5万多年前的“柳江人”文化遗址;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白莲洞”;有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和诗文;还有山青水秀并富有民族风情的龙潭公园等,是国家甲级旅游城市之一。
  剑河柳川镇 柳川镇是贵州省剑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清水江中游。居民有苗、侗、汉、水、瑶等民族。位于清水江上的主跨径150米、全长241·1米的预应力悬臂拼装桁架剑河大桥,是我国同类型桥中跨径最大的一座。从县城有公路通往凯里、三穗、榕江、黎平等县,改变了剑河县过去交通闭塞的状况。
  镇远舞阳镇 舞阳镇是贵州省镇远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居民有汉、侗、苗、仡佬等民族,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北部,距州府所在地凯里151公里,处舞阳河中上游峡谷地带,四面环山,舞阳河由西至东穿城而过,北岸称“府城”,南岸称“卫城”。全镇总面积46·9平方公里,人口24000余人。舞阳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曾经是黔东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早在元代至元十二年(1275),于此设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二十年(1283)改为军民总管府,建府治于中河山。明洪武四年(1371),设镇远州,二十二年(1389)增设镇远卫,并筑卫城于舞阳河南岸的五老山下(今卫城由来于此)。永乐十一年(1413)设镇远府治。弘治十一年(1498)设镇远县治。嘉靖三十年(1551)始筑府城。清代一直为府、县治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贵州省镇远专员公署设立于此。1956年7月,在此宣告成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州府迁往凯里之后,但一直是镇远县府所在地至今。舞阳镇地处交通要塞,“接沅湘之下游,当滇黔之孔道”,清乾隆《镇远府治·序》称其为“黔东门户、滇楚要冲”。元至明初,中央王朝军队和汉族商人纷纷进入,使这里从一个大村寨逐步向军事城堡和商业城市转变。至明朝中期,这里已“城堡罗列,长江大河舟楫通利,辰沅以此为上游,云贵以此为门户,商贾辐辏,物货富饶,亦檄外一都会也”(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镇远府·形胜》)。至清代,因汉族商人及手工业者大量涌入,这里便成为“西南大都会”。据《镇远府治资料汇编》载:“镇远历乾隆、嘉庆百年中,民安物阜,商贾麇集,五方杂处,万户烟火,诚一富庶之郡”。1936年修筑湘黔公路之后,镇远是重要站口之一。二十世纪70年代初,湘黔铁路修通,横贯镇远县境,交通大有改善。舞阳镇地势险要,风光绚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和文人名士荟萃之所,因而留下许多文化古迹,如古寺庙、古殿宇、古民居、古巷道、古桥梁、古关隘、古驿道、古码头、古城墙等。镇中,有传统的吊脚楼和高封火墙四合院民居;有石板铺路的幽深小巷。城东,有被人誉为“入黔第一洞天”的青龙洞古建筑群。城区还有火神庙、邹公祠、光裕堂(苏元春旧居)、白极宫、谭公馆、总兵府、和公祠、周公馆(中共镇远地下党支部旧址)、“和平村”(日本战俘收容所旧址)以及冲霄插汉的笔岫山文笔塔,气势磅礴的府、卫城墙,居高临下的石屏山天后宫、四宫殿、紫皇阁等古建筑。正如从北京来此考察的文物专家们所说的那样,“整个镇远城也是一大文物”。舞阳城池,山川奇雄,溪河纵横,泉井密布。城之东面,中河山临江壁立,笔岫山、白云山“岩 箭峭”;南面,龙头山高入天际,吉祥山、五老山俯瞰江城;西面,石屏山切岩千仞,天枢山穿云破雾。城区有松溪、小田溪、惠泉溪、铁溪等从南北两面汇入舞阳河。惠泉、白云泉、味泉、青龙泉、万寿泉、青狮泉、云泉、猪槽泉、雷家井、陈家井、龙王井,云龙泉及六根五漏泉等分布各处。舞阳镇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音乐、舞蹈、民歌、戏剧、绘画、雕刻及手工艺品等无所不有,且历史久远,享有盛誉。清乾隆初年,小说家吴敬梓的名著《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中指明这里有“苗戏”。晚清时期,城区戏楼达12座之多,其盛况可想而知。少数民族的芦笙舞、踩鼓舞、板凳舞等,节奏活泼明快,动作质朴粗犷,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一年一度的端午龙舟赛,观者数万,其场面热烈非凡。镇远的民间绘画和雕刻艺术,主要用于房屋建筑和家具装饰,其图案丰富多彩,具有多民族的特色。民间工艺品有苗族挑花,侗族刺绣和汉族刺绣,彼此借鉴,针法细腻,图案精美,曾参加过全国展销。还有苗族、侗族妇女佩戴的银饰,其制作工艺、花纹图案和设计造型,在黔东南属上乘之作。这里生产的霉豆腐在国内享有盛名,陈年道菜风味独特,清代曾作过贡品,如今已畅销全国。镇远舞阳镇文物众多,风景秀丽,是舞阳河名胜风景区的中心。1985年开始对外开放。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镇远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在,每年来此观光的旅游者达10万人次以上。
  天柱城关镇 城关镇又名“凤城”,是贵州省天柱县人民政府所有地。居民有侗、苗、汉等民族,是清代著名侗族农民起义军首领姜应芳的故乡,文化教育比较发达。这里的各族人民历来重视教育,有兴办教育培养人才的优良传统。早在明代,就兴办了“凤山书院”。解放以来,教育事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现在全县建有374所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每年考上大专院校的学生达500人以上。
  锦屏三江镇 三江镇是贵州省锦屏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清水江下游。居民有侗、苗、汉等民族。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是全国有名的“杉木之乡”。这里人工栽培的“八年杉”、“十八年杉”驰名全国。名胜古迹有著名的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之———龙大道烈士故居;为纪念唐代诗人王昌龄而立的状元桥;启蒙侗寨婚礼改革“八议”碑;以及飞山庙、铜鼓老城等。
  黎平德凤镇 古称“五垴寨”,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面,距州府凯里271公里。明洪武十八年(1385)建五开卫,次年始筑土城。宣德九年(1434)黎平府迁治于此,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贵州古镇之一。德凤镇为贵州省黎平县人民政府驻地,住有15000多人,有侗、苗、汉等民族。明清时期,城周筑有围墙,料石垒砌,长约5公里,开东、西、、南、北门,今还存有东、西城门两座。城内有主街四条,其东、西为东门街,长1公里,是解放前黎平县城的主要街道。如今,这里仍保留着成片的风火墙和翘檐古式民居。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此镇二郎坡52号(原胡家店铺)召开,史称“黎平会议”。会址经过修葺,庄重整洁,其内陈列有红军长征文物和会议文献,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会址100米处的荷花塘,是当年红军长征时召开群众大会、喜分胜利果实的遗址,还有长征时毛泽东的故居。城西有纪念明末抗清将领何腾蛟墓遗址及“浩气常存”摩岩。城南有古人誉称为“黔南胜地”的南泉山。城区有数十眼泉井密布其间。德凤镇四山护翠,人才辈出。明万历辛酉进士梅友月,官奉通政副使,里人称梅天官。何腾蛟支撑明末一主三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清道光丁未进士胡长新,文笔韬略,投教桑梓。文才武将,各领风骚。德凤城区由五个小山垴组成,主要街道沿山垴谷地修建,山垴上多为民居,故昔日有“五垴寨”之称。解放后,古城建设日新月异,笔直宽敞的大街,两旁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商店、旅馆稠密,机关、学校整洁。1987年,贵州省志副总纂陈福桐在黎平考察时,曾用诗以颂:“一别黎平三五秋,林荫大道市场稠。当年拒虎孤城闭,换了人间万家讴”。如今公路东接湖南靖州,西连榕江、凯里,北通锦屏、剑河,南达从江、三江,交通日趋便利。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火柴厂、水泥厂、美术工艺厂等小型企业起步腾飞。工艺厂生产的各式拼花地板、烙花筷子,远销各大城市。曾为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提供的场地地板,受到用户和运动员的好评。德凤镇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族风情丰富多彩,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族风情旅游区的中心。近年来,到此旅游的中外游客每年已达数千人次。
  榕江古州镇 即今贵州省榕江县城,座落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凯里南面173公里处的都柳江畔,岗峦四绕,江水潆环,古榕苍翠,环境优美。镇区海拔245米,总面积3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近2万,居民有侗、苗、汉、水、壮、瑶等民族。古州,是一个具有250余年历史以上的古城镇。清雍正八年(1730),贵州巡抚张广泗以武力“平定苗疆”后设置古州厅,以今镇地为厅治。九年(1731)筑土城,建厅署于大东门内。因厅城地处“里古州”腹地,军事战略地位突出,乾隆元年(1736)清廷在此置分巡古州兵备道,并建镇署于小东门,设总兵领左、中、右三营,以“御外侮”。四年(1739)在大东门内建道府。十年(1745)筑石城,“周九百四十四丈,计五里二分;高一丈二尺,雉碟一千;炮台九,为门五楼”(即:大东门、小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城楼)。三十七年(1772),升格为分巡“贵东兵备道”。外建辕门、甬壁,内设议门、大堂、中堂、三堂、箭厅,中暖阁,并有亭池花榭。五十九年(1794)扩建厅署,重修辕门甬壁,内设议门、大堂、中堂、三堂、书屋、诸葛台、航亭、池沼等。厅署“四周环以墙垣”,面积“方可里许”。咸丰五年(1855)后,厅署、道府均毁于兵燹。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至光绪三年完工。石城随山势自北向南连绵起伏,宛如巨龙雄踞江边。***十九年(1930)四月三十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攻克古州城后,在原古州镇总兵署设军部,于次日在今第一小学校址内召开群众大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在古城留下了革命的足迹。以后,石城被逐渐拆除,今仅南门、北门附近残留十余丈断垣残壁。厅署址今正建八层民族综合贸易大楼。道署址上已建有县人民政府办公楼。贵州省人民政府于1982年2月公布红七军“五一”***旧址和军部旧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州镇地处都柳江、榕江(平永河)、车江(寨蒿河)三水交汇处,历为黔桂水上交通运输枢纽。自乾隆九年(1744)起,古州人民用红方石块筑城东河堤,“计长一百丈,高一丈六尺,海漫宽一丈。十九年复修接砌一百丈”。以后,河中商船往来如梭,港湾经常停泊200艘左右,最多时达500艘。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福建、江西等省商人先后在此建立会馆,古州商业兴盛一时。古州气候温和,山水秀丽,具有都柳江畔的独特风光。遍布城内外的古榕枝繁叶茂,形如华盖。城南有五榕山临江而立,山上榕树青翠欲滴,山花烂漫。山脚河面碧波荡漾,舟楫穿梭。《古州厅志》将此处列为古州八景之首,名“五榕翠色”。如今,古城面貌发生了昔不可比的变化。“古州”、“五榕”两条宽阔平坦的大街纵贯全城,取代了早时厅城的狭窄街巷。现代高楼拔地而起,商店商品琳琅满目,农贸市场更是活跃。城内兴建有中小学、中等师范学校、电影院、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医院等文教卫生设施。城东河岸,1987年修筑1650米长的防护堤。城南山上,1985年建有榕江烈士陵园和革命烈士纪念塔;城西山顶,1982年建有电视差转台;城北,榕江大桥横跨车江河上,长达543米。古州城外盛产西瓜、甘蔗、苎麻。榕江西瓜在全省享有盛誉。
  从江丙妹镇 丙妹镇是贵州省从江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清代置永从县下江厅。1914年改下江厅为下江县。居民有苗、侗、汉、壮、水、瑶等民族。从江民族民间文化古朴多姿。增冲、信地、则里、高增鼓楼和鼓楼群在侗族地区首屈一指。这里的侗族大歌系国内外“多声部合唱”之佼佼者,在国内外多次举行的多声部合唱会演中受到欢迎。
  玉屏平溪镇 平溪镇是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舞阳河南岸,面积15平方公里,海拔350米,人口1·5万。湘黔公路、铁路穿城而过。东有“天马腾霄”,南有“七星叠秀”,西有“玉虹饮涧”,北有“万卷书崖”,中有“瑞雪禅林”等名胜。绿水青山,风景秀丽,交通方便。自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在这里建卫筑城以来,500多年间,一直是玉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解放以来,经过城镇总体规划及实施,变化显著。现在,城内有解放路、中山路、中华路、县府路、下巷子路、菜市路及环西北路七条新街,还有馆驿、北门两条老街。城中建有街心花园。道旁绿树成荫,楼房林立,街道整洁,被誉为“卫生城”。平溪镇是玉屏箫笛产地。这里生产箫笛已有300多年历史,早已驰名中外。为继承和发展民族工艺,镇内建起了宽敞明亮的箫笛厂房,每年都精制出大批“玉屏箫笛”和手杖,远销国内外。酒厂、锁厂、元丝厂生产的产品已成为畅销省内外的紧俏商品。此外,还有电力、机械、建材、糕点、服装、工艺、饲料等17家企业。平溪地处黔东门户,在历史上是商旅必经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商业贸易曾几度兴衰,解放以后才日渐繁荣起来。镇内有中学3所,小学5所,在校学生3500多人。还有幼儿园、托儿所、医院、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电影院、灯光球场、田径场等新建设施。
  三江古宜镇 古宜镇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横跨浔江河畔。清代和***期间都曾在这里设立分署。***二十二年(1933),县治从丹洲迁至古宜,即成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解放前的古宜镇,只有现在的十五分之一,大部分是歪斜黑糊的木楼店铺,只有中长街、兴沙街、长西街等几条狭窄的街道。解放后,古宜镇新修了兴宜路、中山路、沿山路、稻香路、义山路、观鱼路、柚子路、蚂蝗冲等新街。如今,街道两旁高楼林立,雄伟壮观。镇内有农贸市场3个,物资丰富,市场繁荣。改革开放以来,镇内工业有了很大发展,程阳桥牌菊花糯米蜜酒已畅销国内海外。新中国成立前,水上木帆船是这里的唯一交通运输工具。食盐及日用百货从柳州、长安逆融江、浔江而上,装运到此,每次需要3-7天时间,且船翻人亡的事故时有发生。现在每天有班车直通桂林、柳州、融水、融安、龙胜和湖南通道、贵州黎平等地。每天有班车往返于县内15个乡镇。铁路可直达湖南怀化、湖北襄樊和本区的柳州市。乘坐汽船可通贵州从江和本县富禄、良口、老堡和麻石电站等地。解放前,古宜镇没有什么文化娱乐场所,只有几个破烂的戏台,唱些彩调和桂戏,现在各种文化娱乐场所应有尽有。还成立了侗族艺术团,侗族风情表演团等。教育、体育、卫生事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龙胜镇 龙胜镇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一座新兴的城镇。位于桑江与和平河汇流处,成品字形,石拱公路大桥和凌空飞架的铁索桥把三个区城联成一体。近处绿水绕流,远处万山苍翠。城东北是松杉葱郁的迎春山;城北是上尖下阔的观音山;城西是高出云表的香炉山。还有形如笔架的笔架峰,形似石门的石门山等。山城内一座座新式建筑拔地而起,临江矗立;一幢幢楼房,依山而居,鳞次栉比。桥东是县城中心,中共龙胜县委、自治县人民政府的办公大楼和宿舍,耸立在葱笼挺拔的大樟树间;龙胜中学和师范学校,高踞于山城之上。白竹山麓,有龙胜小学的教学大楼;翠绿丛中有龙胜人民医院。联阁重瓴、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湖南会馆如今已改成自治县民族文物展览馆。街道两旁,商业大楼、旅社、招待所、新华书店、图书馆、邮电局、银行等互比高低。农业局、交通局、汽车站隔河相望。镇内猕猴桃制品厂发展较快,1985年已创产值60万元。该厂生产的中华猕猴桃晶,1983年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工业百花奖,1984年选送第39届世界博览会展销。山城处处碧树成荫,十几株枝繁叶茂的古榕树在绿荫中犹鹤立鸡群。山城近处,片片菜园,层层梯田;山城远处,座座青山,朵朵白云。每到节日或场日,各族妇女穿上节日盛装,进城观光和赶集,更为这座山城披上一层艳丽的民族色彩。
  新晃镇 新晃镇是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位于舞水之滨,由新晃城、龙溪口、老晃城三个部分组成。居民有侗、汉、苗、回等民族。新晃城与龙溪口位于河流上游,南北隔河相望;老晃城在河下游,西北距新晃城三华里。公路、河流、桥梁又把这三个自然区域连成了整体。老晃城历史最为悠久,是唐代渭溪县的治所。五代晃州“蛮酋”田氏在这里筑城。清代系晃州厅治所,兴修了官衙、兵署及文庙、武庙等建筑。***时期,是湘黔公路运输的重要中途站。解放后,老晃城面貌一新。几条破烂的街道整修得宽广平坦,矮小木房已被高耸的厂房取代。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先后在这里建起了卷烟、酿酒、肉食加工、农业机械、水泵、汽车附件、木材加工等10多个县办企业和镇办企业,成为县内工业基地。如今,舞水两岸有铁路大桥和公路大桥连接,设有湘黔铁路新晃站,是全县乃至附近侗乡各族人民对外联系的重要通道。龙溪口兴起于明末清初。到道光年间已是晃州厅的重要集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地商人纷至沓来,在此临水架楼,修筑码头,使市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治年间,龙溪口成为湘西、黔东一带的重要市场,不仅湘黔两省的物资有很多是在这里集散,甚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溯水而来的商船也集中在这里。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沦陷区的人民不断进入,社会商品的需求量一时剧增,商业店铺增至560余家,手工业作坊增至200余家,成为湘西三大商阜(洪江、沅陵、龙溪口)之一。解放后,商业中心虽已转移到新晃城,然而龙溪口的手工业厂及街道工业仍继续蓬勃发展,先后办起了织布印染厂、纸盒厂、面粉厂、鞭炮厂、木器厂等企业。新晃城与龙溪口隔江相望。本世纪20年代以前,大部分地方还是坟山、菜地。县政府迁来这里以后,逐步建起了东南西北四条街,以后又修了中山路和太阳坪路,一些轻工业和交通运输商行也从外地迁到这里。到40年代,已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新晃城风光秀丽,蜿蜒的舞水穿城而过,周围有起伏的群峰环抱,东有尖坡,南有大坡垴,西有岭占坡,北有冷风坡,为山城设置一座座天然屏障。春天,当四面山上的草木还在沉睡,城中已是桃李争艳;冬天,当周围高坡已身着银装,城内仍然是叶绿枝红。新晃镇正发生着新的历史变化。
  芷江镇 芷江镇是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明山脚下,舞水之滨,是一座已有900多年历史的古城。宋朝为沅州治所,清代为沅州府城。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受降会谈在此举行,使这座古城闻名中外。新中国成立后,已先后建起68家工厂,4处贸易市场和各种商店及服务部门710余处。芷江镇是芷江各族人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及体育运动的中心。现有1所中等师范学校,2所职业中学,3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2所幼儿园。1所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1所卫生院、16处门诊部和药店。有电影放映场2处、录像放映场2处,电视差转台1处。有新华书店、文化馆、图书馆、剧场、娱乐场、旱冰场、足球场和灯光篮球场等。到1986年,建成楼房面积33万平方米,人民的居住条件逐步改善。昔日的小路已修成柏油大道。今日的芷江镇,街道宽敞,楼房林立,绿树成荫,到处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繁荣景象。沅州时期,芷江镇即已有八大景观:明山叠翠,秀水拖蓝,杨溪云树,木洞烟萝,景刹星辉,谯楼月朗,雁塔秋风,龙津春浪。其中还有内外八大景点,内八景是:铜壶滴漏,五爪抓天,铁打栏杆,雄溪亮虾,过桥不见桥,三步两拱桥,大庙对小庙,过庙不见庙;外八景是:西郊大佛,南寺铜像,石籀古文,泥沙仙迹,绣岩雨霁,七里桥松,八洲芳草,巽岭晴云。如今,内景新添异彩,外景又现新容。
  通道双江镇 双江镇是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绿波荡漾的双江河畔,因两条小河在这里汇合而得名。清乾隆六年(1741)临口巡检司移驻这里,改为双江巡检司。解放前,属绥宁县管辖,只是一个农村小集镇,仅有一条小街。1956年,开始修建双江新城。1958年,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治迁驻双江。从此,这里成为通道侗乡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时新建的风雨桥雄跨双江两岸,涟漪倒影,别具风光。走进山城,道路两旁的樟树郁郁葱葱,樟香扑鼻。所以人们赞美双江是“樟树城”、“公园城”。如今,双江城里,民族工业、民族贸易蓬勃发展,建有农业机械厂、水泥厂、造纸厂、印刷厂、木器厂等几十家企业。还有中学、小学、电影院、体育场等各种文化教育和娱乐场所。
侗族的形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有统一的民族称谓 民族称谓的出现是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有其人方呼其名,有其族方称其称。《唐书》载:唐元和六年(811)“黔州大水,坏城廓,观察使窦群发‘峒蛮’治城,督促太急,于是辰叙二州蛮张伯靖等反,群讨之不能定”。此处“峒蛮”,当包括侗族的祖先在内。在《宋史》中,开始出现侗族自称“仡伶”,如《宋史·西南溪洞诸蛮》载:“乾道七年(1171),靖州有仡伶杨姓,沅州生界有仡伶峒官吴自由”。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称:“在辰、沅、靖州等地,有仡伶、仡■”。《广西通志》载:“宋高宗绍兴时(1131-1162),安抚使吕愿中诱降诸蛮伶、■、僚、侗之属三十一种”。上述文献记载说明,侗族名称在唐时已出现在汉文史籍上,如峒蛮、峒民等,宋时除沿用唐时的称谓外,还出现了侗族的自称“仡伶”。侗族的名称在汉文史籍上的出现,是对侗族明显特征的记录。这一记录,要么是从自称开始,要么是从他称开始,但无论如何,名称的出现总是有其特殊根据的,否则就会不知所指了。侗族名称无论是在唐初或是在以后出现或被使用,都不会是一两年的事情,而是在此之前早已形成。因此,我们可以说,侗族名称的出现虽在唐初,但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至少应在名称出现在汉文史籍的时间之前。侗族名称的出现,还说明其他民族对侗族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
  (2)有相互连接的分布地域 《老学庵笔记》中说:辰、沅、靖等州,皆有仡伶。明人田汝成在《炎徼纪闻·蛮夷》中载:“峒人,一曰峒蛮,散处于■■、舞溪之界,在辰、沅者尤多”。这些史籍所记载的侗族的分布地域不可能十分准确而全面,但是不能否认,自唐宋以来,侗族的分布地域已自成一片,并已有比较明显的范围,从而使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宋朝就已被人们这般记述。如果没有明显的分布地域,要想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可能的。侗族自从形成自己的分布地域之后,其格局变化不大,只是局部地区略有伸缩罢了。
  (3)有自己的民族语言 宋人洪迈在其所著的《渠阳蛮俗》中载有当时侗语的一些词汇,如长官曰“都■”,未娶妻者曰“罗汉”等。明人田汝成《炎徼纪闻》说侗语与汉语不同,其“言语侏■”,这种不同于汉语的语言,大概也包括侗语在内的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否则就不存在什么“侏■”了。自称的出现,也可以作为本民族语言的一个佐证。语言是构成民族的要素之一,这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中早有论述,也是广大史学和民族学研究者所一致肯定的。
  (4)有共同的心理素质 侗族聚居的地区,位于我国西南东缘,约在东经108度至110度,北纬25度至31度之间,其地西属云贵高原东缘苗岭支脉,东有雪峰山,南有九万大山和越城岭,北是武陵山及其余脉。整个侗族地区属于我国第二梯级台地,一般海拔1000—2000米,境内山地纵横,沟壑密布,景象万千。这是侗族得以生存的依托。侗族地区处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分水地带,沅水、清水江、渠水、忠建河等属于长江水系;浔水、都柳江等属于珠江水系。湘西地区山地河谷中有小型盆地,是发展农业和经济林业的好地方。鄂西南河谷盆地,是良好的农业区。桂北山地林木茂密。黔东南是“杉木之乡”。侗族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少霜冻,雨量充沛。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是侗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一定的自然环境,一定的经济生活,一定的文化熏陶,必然形成一定的民族心理素质。汉文史籍曾对侗族的心理素质有过记载,比如“不喜杀,善音乐”等等。“不喜杀”就是宽容和柔,这在“合款”时表现得最为典型。款组织是侗族社会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其主要功能之一是调解款内纠纷。在这些活动中人们非常注重维护自己的民族尊严,遵守款约中“坏事不进官衙”的信条,主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即汉文史籍中所载的“洞人……争讼不入官府,以其长论决之,号曰乡公”。(《炎徼纪闻·蛮夷》)“喜音乐”是说侗族人民对诗歌的酷爱。“饭养身,歌养心”这句侗族谚语,是这种酷爱音乐和诗歌的真实写照,它表明在侗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不能缺少音乐。代表侗族民间音乐最高水平的多声部大歌,其主旋律多在低声部,一领众和,和声完美,速度徐缓,情感庄重,旋律优美,格调平和。这一特征延续至今,并得以发扬光大。所以侗族地区被誉称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
(5)有本民族的宗教信仰 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反映在对“萨”的崇拜上。“萨”又叫“萨岁”,即始祖母,她是侗族宗教中至高无上的尊神。她的主要作用是对内掌管生死祸福,消灾除难,对外驱妖逐邪,保境安民。人们还把“萨”与其社会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联系起来,并赋予神化。由于对“萨”的尊崇,衍生出了一系列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形成人们尊老爱幼、勤劳节俭、诚实善良等品质。在人际交往中热情好客,文明礼貌,急公好义,助人为乐,给人们留下了良好的民族形象。
  在历史的长河中,侗族发展成为一个单独的新的民族共同体,在共同地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语言,在社会交往和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她们相互依赖,团结互助,形成了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构成了侗族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鼓楼及其一系列有关的民俗事象,是侗族群体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突出标志。以鼓楼为核心,不仅与石板路、凉亭、风雨桥、禾架及鱼塘等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幅静态的具有浓郁特色的侗乡风情画卷,而且与讲款、祭萨、踩歌堂、唱大歌等民俗事象紧密联系,形成了一种既动又静的独特的文化模式。人们在鼓楼从事种种活动的同时,始终有一种深层的民族自我意识在支配着,凝聚侗族人民集体智慧并代表其建筑艺术最高成就的鼓楼群落,熔铸了他们最富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更加增强了对自己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激发出民族的自豪感,从而又极大地丰富和强化本民族的自我意识。
  (二)侗族地区的建置沿革
  长期以来,侗族就居住在今天的湘、黔、桂毗连地区,这里很早就受到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因此侗族地区的建置沿革与中央王朝的行政建置有密切关系。由于这一地区是一个有别于中原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在行政建置上又有自己的特点。
1、唐代以前的侗乡建置
  根据汉文史籍记载,侗族地区的建置沿革最早可以追溯到周及其以前的时代。周及其以前,当时中国在国之下分为“方国”。是时,今侗族地区属荆州南境。自此以后设郡,郡之下设州或县。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巫黔中郡。秦代分属黔中郡、象郡和桂林郡。两汉时期分属于■■、武陵、郁林三郡。三国时分别属于荆州武陵郡和交州郁林郡。这一建置到魏、晋、南北朝以至隋代基本上未曾改变,只是在今湘西南和黔东南设舞阳县隶武陵郡(后改沅陵郡龙标县);在桂西北的三江、龙胜一带设义熙县隶始安郡。
  2、唐代的侗乡建置
  唐朝初年,封建中央政府将历代沿用下来的郡或改为州,州下设郡;或是州郡并称。在州这一级行政建置中又分为同等的两类:一类是“经制”州,它由吏部直接委派官员来进行统治和管理;一类是“羁縻”州,它是由都督府指派当地大姓首领充任刺使,子孙世袭,令其“奉正朔”,“贡方物”,军政财权则由其自主。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当时唐王朝在今侗族地区设置的“经制”州郡有:思州宁夷郡、邵州邵阳郡、叙州潭阳郡、奖州龙溪郡(以上四州属江南道)、象州象郡、融州融水郡(以上二州隶岭南道)等。其建置时间及具体所辖的地区是:思州宁夷郡于武德四年(621)置,贞观四年(630)定名,领三县,其中所辖的思王、思邛两县包括今岑巩、玉屏、三穗和镇远东部、锦屏北部与天柱西部等地区。邵州邵阳郡于武德四年(621)分潭州邵阳县置梁州,贞观十年(636)始改此名,领邵阳、武冈二县,其中武冈县包括今绥宁和通道县东部地区。叙州潭阳郡于贞观八年(634)以辰州之龙标县置,领龙标、郎溪、潭阳三县,包括今芷江、黔阳、会同、靖州、锦屏、天柱、黎平的东部和东南部以及通道的西北部等地区。奖州龙溪郡于长安四年(704)以沅州之夜郎、渭溪二县置,原名舞州、业州,大历五年(770)更名为奖州龙溪郡,领峨山、渭溪、梓■(即今芷江)三县,即今镇远东北至新晃、芷江一带。象州象郡即原来的桂林郡,武德四年以始安郡之阳寿、桂林县置,今龙胜县包括在内。融州融水郡于武德四年分始安郡的义熙县置,领融水、武阳二县,包括今融水、罗城、三江和龙胜的一部分地区。
除“经制”州外,唐代还在江南道辖区内设置51个“羁縻蛮州”,其中的“羁縻晃州”和“羁縻充州”以及虽未属“羁縻州”而实为“羁縻州”的诚州、徽州、溪峒州等也辖有部分侗族地区。“羁縻晃州”辖有今新晃、玉屏、岑巩和三穗等县地。“羁縻充州”辖有今芷江、玉屏、岑巩和三穗县地。诚州、徽州、溪峒州的领域大致包括今靖州、会同、通道、绥宁、锦屏、黎平等地。
  3、宋代的侗乡建置
  北宋王朝在公元960年建立后,将地方建置改为路、州、县三级。据《宋史·西南溪洞诸蛮》记载,当时在侗族地区设置的州郡,属荆湖北路的有诚州、徽州,晃州、思州;属广南西路的有融州以及与之毗邻的八舟、潭溪、洪州泊里、福禄永从和容江巴黄5个“军民长官司”等。诚、徽州包括今靖洲、会同、绥宁、通道、黎平、锦屏以及天柱、镇远等部分地区。
  宋王朝为了加强对侗族地区的统治,又在州、县之下建砦置堡,或升砦为县。元丰三年(1080),以沅州贯保砦(今靖州北)置渠阳县,招抚上江、多星、铜鼓、羊镇、潭溪、上后、上诚、天村、大田诸团,设罗蒙砦,隶属诚州。同年改徽州为莳竹县,隶邵州。崇宁五年(1106)改莳竹为绥宁县,隶武冈军。元佑二年(1087),改诚州为渠阳军,因受当地民众反抗,王朝政府派兵镇压,事平,废渠阳军,仍置诚州。崇宁初,改诚州为靖州,并于北部置三江县(后改为会同县);改南部的罗蒙砦为通道县,均隶靖州。
  思州辖区包括今玉屏、三穗及岑巩、天柱西部、锦屏北部、镇远东部等侗族地区。 融州属地甚广,期间辖地多有变化,州内所属县、堡、砦等撤并频繁,但仍可见其辖地大致为侗族聚居的黎平、三江、从江、融水、榕江等县。
八舟、洪州泊里、福禄永从、容江巴黄5个“军民长官司”辖有今黎平、从江、锦屏等县的部分地区。
  4、元代的侗乡建置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定制,于京师置中书省,治大都(今北京),统辖冀、并、鲁诸地,称腹里。于全国置11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长官为平章政事,是我国省区的源起。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为路。一般边远地方的路因时地不同而异称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路的下面,腹地以府领州,以州领县;其他地方则有总管府、军民府、府、军为一级,各领州、县、长官司为一级。也有州领县及长官司的。州、县、长官司各领等处、寨;洞、坪、蛮、村、团、部,均为最低一级。此外,府与州又有不隶路而直隶省者。总之,领属分合不明确固定,混淆颇多。就正常情况说,应为省、路、府、州、县五级。
  元代所置路、州,在今湖南境者除非直隶州未计外,共有17个。其中与侗族有关的有沅州路、辰州路、靖州路等。沅州路治卢阳,今芷江县地。宋沅州潭阳郡,于至元十三年(1276)置沅州安抚司,十四年(1277)改沅州路总管府,领卢阳、黔阳、麻阳三县。卢阳即今芷江、新晃、怀化县地;黔阳即今黔阳、怀化县地。辰州路治沅陵,即今沅陵县。宋辰州卢溪郡,领有沅陵、辰溪、卢溪、溆浦。辰溪县即今辰溪、怀化县地。靖州路辖永平(今靖州)、会同、通道三县。绥宁隶武冈路。
元代广西侗族地区属柳州路融水、怀远等县。龙胜属义宁县地。
  元时贵州侗族地区属思州宣慰司领思州宣抚司、镇远府、黎平府。思州宣抚司领县一,长官司二十二,其中辖有今岑巩、石阡、万山等县、特区。镇远府辖镇远、三穗等县。黎平府辖有今黎平、锦屏、从江、剑河、榕江等县。具体经过是:元兵进入贵州,思州田景贤纳土归附,命为思州军民安抚司,后改为宣慰司。至元二十年(1283),“讨平九溪十八洞”,召集各“溪峒酋长赴阙,定其地之可以设官者与其人之可以入官者,大处为州,小处为县”,并立总管府。同时“以靖州西南之半立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五开洞属之”,听顺元路宣慰司节制。“三十年(1293)又以新附洞蛮吴勋鳌为潭溪洞军民官,佩金符”。至治二年(1322),废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置上黎平长官司,以其余地为属思州都云、定云,新添3个安抚司。并在今黎平、锦屏、剑河境内设置福禄永从、潭溪、洪州泊里、铜鼓、湖耳、亮寨、欧阳、新化、赤溪南洞、中林验洞、龙里、八舟、曹滴、古州八万洞及诚州富盈等15处长官司(其中名为“蛮夷军民长官司”11个;“军民长官司”、“长官司”4个)。终元之世,贵州侗族地区多为大小土司管辖。
  5、明代的侗乡建置
  明代,全国大行政区有13个,叫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称省,即有13个省。布政司下辖有府和直隶州。府又分军民府和府。府和直隶州辖有州和县。州县下在边疆省分有安抚司、长官司、巡检司、蛮夷司、司、乡等。
明时,在今湖南境内有府、州、司十(非直隶州未计算在内),辖有今侗族地区的有辰州府、沅州、靖州。辰州府治沅陵,即今沅陵县,元代为辰州路,明太祖甲辰年(1364)为府,领4县1州(州领2县),即沅陵、卢溪、辰溪(今辰溪、怀化县地)、溆浦。沅州治今芷江,元代为沅州路,明太祖甲辰年为府,洪武九年降为州,以州治卢阳县(今芷江、新晃、怀化县地)省入,领县二:黔阳,元故县,今黔阳、怀化县地;麻阳,元故县,今县地。靖州治今靖州,元代为靖州路,太祖乙巳年(1365)为靖州军民安抚司,洪武元年降为州,三年为府,旋复降为州,以州治永平县(今靖州地)省入,直隶布政使司,领县四:其中的天柱县在今贵州;属地在今湖南境的有会同、通道、绥宁三县。
  明代在今贵州境内有12个府级政区,还有属湖广、广西属地的府级政区。与侗族有关的有镇远府、黎平府、思州府、湖广布政司所领县、卫。
  镇远府治镇远县(今镇远),元置。洪武四年(1371)降为镇远州,属思南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六月改隶湖广行省。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分思南、思州两宣慰司地置镇远府,与州同治,隶贵州布政司。正统三年(1438)五月,省州入府。领县二、长官司三。其地辖有今镇远及其毗连县地。
  黎平府本思州宣慰司辖地,洪武十八年(1385)正月置五开卫,隶湖广都司。旋废。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一月复置。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以其地置黎平府于卫城,隶贵州布政司。宣德十年(1435)省新化府来入。弘治十年(1497),徙府治于卫南。万历十年(1582),改铸府篆为军民府,兼治卫事,而受辰沅黎靖道节制。万历二十九年(1601)十一月,府改隶湖广。万历三十年(1602)四月,还隶贵州,领县一:永从县,即今从江县;长官十三:潭溪蛮夷长官司、洪州泊里蛮夷长官司、西山阳洞蛮夷长官司、新化蛮夷长官司、欧阳蛮夷长官司、亮寨蛮夷长官司、八舟蛮夷长官司、赤溪南洞蛮夷长官司、中林验洞蛮夷长官司、龙里蛮夷长官司、曹滴洞蛮夷长官司、古州蛮夷官司。
思州府即今岑巩,领长官司四,辖有今玉屏侗族自治县地。
  湖广布政司、都指挥使司所领县为天柱县、镇远卫(今镇远西南)、清浪卫(今岑巩青溪)、平溪卫(今玉屏)、铜鼓卫(今锦屏)、五开卫(今黎平)等。
  广西侗族地区在洪武八年(1375)明军进入怀远县后,废县改设三江巡检司。旋又裁司设县。洪武十四年(1381)立县治于老堡,仍名怀远。融县、罗城同属柳州府。隆庆五年(1571)以桂林府义宁县属之桑江置巡检司(即今之龙胜县地)。
  6、清代的侗乡建置
  清代建置有府、州(直隶州)、厅(直隶厅)、县、卫等。
湖南侗族地区有辰州府、沅州府、靖州府等。辰州府领有沅陵、泸溪、辰溪(今怀化县地)、溆浦4县。沅州府领有芷江、黔阳、麻阳3县。靖州府领有绥宁、通道、会同3县。晃州厅即今新晃县地。
  广西侗族地区分属柳州府和桂林府。怀远、融县、罗城属柳州府。义宁县西北部桑江地区设“龙胜理苗分府(龙胜厅)”,直属桂林府,下设龙胜司和广南司,属“理苗通判”(知县级)。
  贵州侗族居住地有镇远府、黎平府、思州府等。
  镇远府治镇远县治(今镇远靠西),领黄平一州(今黄平);又领镇远、施秉、天柱(今天柱靠西)3县;又领台拱(今台江)、清江(今剑河)2厅。
  黎平府治开泰县治(今黎平靠北),领开泰县(今黎平)、锦屏乡县承(今锦屏)、洪州吏目、永从县(今黎平西南)、丙妹县承(今从江);又领古州厅同知(今榕江)、朗洞县承、下江厅通判(今榕江东)。
  思州府治思州城(今岑巩),领青溪(在今岑巩南)、玉屏2县。
  湖北侗族是清代乾隆初年从湖南新晃、芷江、通道及贵州玉屏、铜仁、天柱等地陆续迁到湖北西部地区的。鄂西地区,雍正六年(1728)改施州卫置恩施县,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后,设施南府,辖恩施、宣恩、咸丰、来凤、利川、建始6县。
   7、民国时期的侗乡建置及其沿革
  民国时期,政局多变,行政建置累有变迁。
湖南省于民国三年(1914)废除了府、厅、州,而保留道。民国五年又有变化。民国十一年(1922)撤道,仅存省与县两级。民国二十四年(1935)设立湘西行政督察区。二十七年(1938)将全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下辖县。侗族居住地主要属第九行政督察区和第十行政督察区。
  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沅陵,辖有8县:沅陵县、溆浦县、辰溪县、凤凰县、乾城县、永绥县、泸溪县、麻阳县。
第十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洪江,辖有8县:会同县、芷江县、绥宁县、黔阳县、晃县、靖县、通道县、怀化县。
  沅陵县 汉高祖五年(前202)置,治所在今治西南。南北朝陈徙今治,沅陵郡亦治此。唐、宋为辰州治。元为辰州路治。明、清为辰州府治。
  溆浦县 西汉时为义陵县,并为武陵郡治。东汉废县,为辰阳县地。唐置溆浦县。
  辰溪县 汉为辰阳县。晋废,先后为镡成、舞阳县地。南朝宋、齐时复置辰阳县。迄今没有变化。
  会同县 汉代为镡城县地。唐为朗溪县地。宋熙宁(1068—1077)中,置三江县,崇宁二年(1103)改会同县,治所在今治。历元、明、清直至民国,县名、治所均同。
  芷江县 西汉时为无阳县。东汉废县为辰阳县地。三国吴复置舞阳县。东晋义熙中省镡城县并入。梁至隋为龙标县地。唐先天二年(713)置潭阳县。五代时为懿州(后改洽州)治。宋改卢阳县,并为沅州治。元为沅州路治。明省卢阳县入沅州,为洽州,天启二年(1622)设偏沅巡府,亦治此。清乾隆元年(1736)置芷江县,并为沅州府治。
  绥宁县 汉代为零陵郡都梁、武陵郡镡城二县地。唐为武冈县地。五代楚置武阳砦,后改徽州。宋元丰四年(1081)以徽州为莳竹县,崇宁五年(1106)改绥宁县。
  黔阳县 汉为镡成县。东晋并入舞阳县。南北朝梁改曰龙标县。隋为辰州治。唐为巫州(后改沅州、叙州)治。宋绥宁七年(1074)置黔江城,元丰三年(1080)升为黔阳县。元、明、清、民国均无变更。
  晃 县 西汉时为无阳县地。南北朝梁至隋为龙标县地。唐贞观八年(634)置夜郎县,圣历元年(698)析置渭溪县。宋元为卢阳地。明置晃州驿。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置晃州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废厅,改为晃县。
  靖 县 唐代为朗溪县地。五代时置诚州。宋元丰五年(1082)置渠阳县。宋元佑年间废县为渠阳军、砦,旋复置诚州,崇宁二年(1103)改为靖州,并置永平县。元为靖州路治。明省永平县入靖州,为州治。清同。民国二年(1931)废州,改为靖县。
  通道县 两汉时为镡成县地。唐为朗溪县地。宋崇宁二年(1103)置罗蒙县,后更名为通道。
  怀化县 宋置怀化铺、驿。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改设巡司,兼管驿务。1942年从黔阳、辰溪、芷江三县各分出一部分地设置县制。
  贵州省在民国期间的建置变化较多,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贵州省政府一八二次会议通过,于本年六月撤销直辖区督导室,贵阳市及贵筑、惠水、龙里、贵定、修文、息烽、开阳、清镇、平坝、安顺、长顺11县直属于省政府,其余各县编为6个行政督察区,其中第一、第二和第六行政督察区有侗族分布。
  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镇远,辖镇远、黄平、施秉、岑巩、三穗、天柱、锦屏、炉山、余庆、台江、剑河11个县及雷山设治局。
  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独山,辖独山、都匀、平塘、罗甸、荔波、三都、黎平、从江、榕江、丹寨、平越、麻江12个县。
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辖铜仁、松桃、江口、玉屏、印江、德江、思南、石阡9个县。
  镇远县 元为镇远府、金容金达等处,属思州军民安抚司,镇远之名始于此。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镇远溪洞金容金达蛮夷长官司,属思南宣慰司;四年(1371)降镇远府为州,属思南宣慰司;二十二年(1389)置镇远卫,隶湖广都, 司;, 二十三年(1390)置清浪卫,隶湖广都司;永乐十一年(1413)置镇远府,以, , 镇远州及金容金达蛮夷长官司来属;正统三年(1438)省镇远州入镇远府;弘治十一年改镇远溪洞金容金达长官司为镇远县,附郭。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镇远卫改隶贵州,同年省镇远卫入镇远县;雍正五年清浪卫改隶贵州,同年改为青溪县,属思州府;乾隆三十五年青溪县改隶镇远府;三十六年还隶思州府。民国元年(1911)将镇远县并入镇远府;二年(1913)改镇远府为镇远县,镇远为黔东道治,青溪县属黔东道;十二年(1923)直属贵州省;二十四年(1935)第八行政督察区驻镇远;二十五年(1936)改第七行政督察区;二十六年(1937)改为第一行政督察区;三十年(1941)裁青溪县并入镇远、天柱二县。
  岑巩县 元初思州安抚司由龙泉坪迁清江,至元十七年(1280)回龙泉坪旧治,又置都坪,台蓬若洞注溪等处长官司,隶思州安抚司。明洪武六年改台蓬若洞溪等处蛮夷长官司为都坪峨异溪蛮夷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1413)置思州府,属贵州布政司;十二年(1414)以都坪峨异溪蛮夷长官司来属,又置都素长官司。清乾隆三十五年(1752)废思州府;三十六年(1771)复思州府。民国二年(1913)改思州府为思县,属黔东道;十二年(1923)直属于贵州省;十九年(1930)改思县为岑巩县;二十四年(1935)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属第七行政督察区;二十六年(1937)以后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三穗县 元为晓爱泸洞赤溪等处、卑带洞大小田等处;德明洞、秃罗等蛮夷长官司地,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五年(1372)置邛水、得民、晓益、陂带、团罗五长官司;二十五年(1392)并为邛水一十五洞蛮夷长官司,属思南, , , , , , 宣慰司;永乐十二年(1414)以邛水一十五洞蛮夷长官司隶镇远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添设镇远县丞, , 一员分驻邛水司地。民国二年(1913)以邛水县丞地置邛水县,属黔东道;十三年(1924)改灵山县;十六年(1927)易名三穗县。
  天柱县 元为湖广行省武冈路绥宁县及靖州路会同边地。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天柱千户所,属湖广靖州卫;万历二十五年(1597)置天柱县,析会同、绥宁二县地益之,属湖广布政司靖州;崇祯十年(1637)迁治龙塘,改龙塘县,不久回治天柱,仍复天柱县名。清雍正五年天柱县改隶贵州,属黎平府;十二年(1639)改隶镇远府。民国二年(1913)天柱属黔东道;十二年(1923)直属于贵州省;二十四年(1935)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锦屏县 元置亮寨、湖耳、新化、欧阳寨蛮夷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三年(1370)改置湖耳、亮寨、欧阳、新化四蛮夷长官司,属湖广靖州卫;五年(1372)置中林验洞蛮夷长官司;十八年(1385)废以上五司;二十年(1387)置铜鼓、新化、亮寨二千户所,属五开卫;三十年(1397)改铜鼓千户所为卫,隶湖广都司;永乐元年复置以上五司,属思州宣慰司;十一年(1413)以五司属新化府;宣德九年(1434)改隶黎平府。清雍正五年改隶贵州,并撤销铜鼓卫,改设锦屏县,属黎平府;道光十二年(1832)撤销锦屏县,改由开泰县锦屏乡县丞分驻。民国二年移开泰县治于锦屏,改为锦屏县,属黔东道;十二年(1923)直属于省;二十四年(1935)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属第七行政督察区;二十六年(1937)以后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剑河县 元为楠木洞,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永乐五年(1372)置亦溪南洞蛮夷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六年(1373)设亦溪两江巡检司;十二年(1379), 属新化府;宣德九年(1434)改隶黎平府。清康熙二十二年废亦溪南洞长, 官司;雍正七年置清江厅,以镇远府同知分驻;十年(1732)置清江镇;十二年(1734)移清江同知驻台拱,改由镇远府通判分驻,并以原天柱县柳霁县丞改属镇远府。民国二年(1913)改清江厅为剑河县,属黔东道;三年(1914)以柳霁县丞地置柳霁分县,属剑河县;十二年(1923)直属于省;二十四年(1935)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属第七行政督察区,同年撤销柳霁分县,并入剑河县;二十六年(1937)以后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黎平县 元置上里坪、曹滴洞、洪州泊里、新化、龙里、八舟、容江巴黄等长官司,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三年(1370)更置潭溪、曹滴洞、洪州泊里、八舟四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十八年(1385)置五开卫;二十年(1387)置中潮、黎平二千户所,属五开卫;永乐十一年(1413)置黎平府;十二年(1414)以原思州宣慰司所领潭溪、曹滴洞、洪州泊里、八舟、古州、西山阳洞、福禄永从七长官司来属;宣德九年(1434)并新化府入黎平府。清雍正五年(1727)以五开卫属贵州,改为开泰县,隶黎平府,附郭,并加潭溪司、八舟司、洪州泊里司吏目州同职衔。民国二年(1913)改黎平府为黎平县,改开泰县为锦屏县,属黔东道;三年(1914)以洪州吏目地置洪州分县,属黎平县;二十四年(1935)为第十行政督察区专员驻地;二十五年(1936)属第八行政督察区;同年撤销洪州分县,并入黎平县;二十六年(1937)以后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从江县 元为福禄永从、西山大洞等处,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三年(1370)置福禄永从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永乐五年(1407)置西山阳洞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六年(1408)增设二长官司吏目;十二年(1414)以福禄永从、西山阳洞二司隶黎平府;正统六年(1441)改福禄永从、西山阳洞蛮夷长官司为永从县,属黎平府。清康熙二十二年(1693)废西山阳洞长官司;雍正十年(1732)添设永从县承一员,分驻丙妹,又移黎平府潭溪司吏司驻下江;乾隆三十六年(1771)以贵阳府通判驻下江,改为黎平府下江通判,置下江厅。民国二年(1913)改下江厅为下江县,与永从县均属黔东道;三年(1914)以丙妹县承地置丙妹分县,属从江县;二十四年(1935)下江县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同年撤丙妹分县,并入永从县;二十六年(1937)以后,永从、下江两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三十年(1941)并永从、下江二县为从江县,从江之名始此。
  榕江县 元至元二十年(1360)置古州八万洞总管府,后改军民府,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三年(1370)置古州蛮夷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二十六年(1393)置古州卫,寻废;永乐六年(1408)设古州司流官吏目;十二年(1414)以古州蛮夷长官司属黎平府。清雍正五年(1727)设开泰县承分驻古州;七年(1729)设古州镇,置古州厅,以黎平府同知驻其地;乾隆元年(1736)置古州兵备道;二年(1738)移开泰县承分驻朗洞。民国二年(1913)改古州厅为榕江县,以县境有榕江得名,属黔东道;十二年直属于省;二十四年(1935)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二十六年(1937)以后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玉屏县 元为平溪等处蛮夷长官司。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平溪卫,属湖广都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还隶湖广。清雍正五年(1727)平溪卫改隶贵州;同年改平溪卫为玉屏县,属思州府。民国二年(1913)属黔东道;十二年(1923)直属于贵州省;二十四年(1935)属第九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属第六行政督察区;二十六年(1937)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三十年(1941)将省溪县部分并入;三十二年(1943)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广西行政区划,民国初年全省分为6个道,后废道直辖县。民国二十三年(1934)全省划为8个行政督察区。其中,民国元年(1912)改龙胜厅为龙胜县,通判改为县知事。民国三年(1914)怀远县改称三江县,二十一年(1932)移治古宜。融县属柳州行政督察区,罗城属庆远行政督察区。
  湖北省侗族杂居的西部地区,民国初废施州府,各县直隶于省。民国十七年(1928)改为施西行政区,二十一年(1932)为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本侵占武汉,恩施成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北省省会和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在地。侗族杂居的宣恩、恩施、咸丰等县没有大的变动。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行政区划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全国行政区划作了如下规定:“(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侗族主要分布在湘、黔、桂毗连地区及鄂西地区。
  湖南省的侗族主要分布在黔阳(今怀化)专区的芷江、会同、怀化、新晃、靖县、通道和邵阳专区的绥宁、城步等县。黔阳专区1983年改为怀化专区。
  芷江县 解放初会同专员公署曾治此(1953年迁安江)。1987年9月24日成立芷江侗族自治县。
  新晃县 原名晃县,1956年设新晃侗族自治县。
  通道县 1954年5月划入绥宁县、靖县、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贵州省黎平县各一部分地,成立通道侗族自治县。
  靖县 1949年10月5日解放,20日成立县人民政府。1987年9月27日建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会同县 1949年10月解放,隶于会同专区,今隶于怀化地区。
  绥宁县 1949年11月1日解放,1958年从黔阳(今怀化)专区划归邵阳专区管辖。
  城步县 1949年11月解放,12月成立人民政府,属邵阳专区。1956年11月30日成立城步苗族自治县。
  贵州省的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天柱、黎平、从江、榕江、锦屏、三穗、镇远、岑巩、剑河和铜仁地区的铜仁、玉屏、石阡等县、市、自治县。
  天柱县 1950年属镇远专区,1956年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撤销天柱县并入锦屏县,1961年恢复天柱县至今。
  黎平县 1950年属独山专区,1952年属都匀专区,1956年划归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从江县 1950年属独山专区,1952年属都匀专区,1956年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撤销从江县,并入榕江县,1961年恢复从江县。
  榕江县 1950年属独山专区,1952年属都匀专区,1956年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将从江县并入,1961年将从江县分出。
  锦屏县 1950年属镇远专区,1956年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将天柱县并入锦屏县,1961年将天柱县分出。
  三穗县 1950年属镇远专区,1956年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撤销三穗县,并入镇远县,1962年恢复三穗县。
  镇远县 1950年镇远专员公署驻镇远县,1956年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1958年自治州首府迁凯里,同年将岑巩、三穗两县并入镇远县,1961年分出岑巩县,1962年分出三穗县。
  岑巩县 1950年属镇远专区,1956年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撤销岑巩县并入镇远县,1962年恢复岑巩县。
  剑河县 1950年属镇远专区,1956年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将台江县并入,1962年将台江县分出。
  玉屏县 1950年属铜仁专区,1958年撤销玉屏县,并入铜仁县,1961年恢复玉屏县,1983年改设玉屏侗族自治县。
  万山特区 1966年划玉屏、铜仁的一部分建万山特区,1968年撤销万山特区,1970年恢复万山特区。
  铜仁县 1949年11月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属铜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87年改县为市。
  石阡县 明属石阡厅,民国年间为石阡县。1949年11月解放,建立县人民政府,属铜仁专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侗族主要分布在柳州专区的三江、融水、融安、罗城和桂林专区的龙胜县。
  三江县 1949年11月18日解放,12月18日成立县人民政府,属柳州专区,1952年12月建立县级自治区,1955年依新宪法改为三江侗族自治县。
  龙胜县 1949年12月21日解放,1951年8月19日成立龙胜各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依新宪法改为龙胜各族自治县。
  融水县 1949年11月21日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1952年11月26日成立大苗山苗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改为大苗山苗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融水苗族自治县。
  融安县 融安原为融县(历史沿革同融水),1952年11月划为融安县和大苗山苗族自治区,后者改为融水苗族自治县。
  罗城县 1949年11月解放,1950年1月1日成立县人民政府,1952年8月1日罗城、天河两县合并为罗城县,1983年8月30日成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新中国建立初期,鄂西即建立恩施行政公署,辖有侗族杂居的恩施、宣恩、利川、咸丰等8县。1983年12月1日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恩施、宣恩2市和咸丰、来凤、利川、巴东、建始、鹤峰6县。1985年成立宣恩市的会口、晓关、张官、八台、猫山、桐子营和恩施市的黄泥塘7个侗族乡(镇)。
不懂,太复杂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人们相信阉人能带来吉祥,重大喜事往往会邀请阉人们表演歌舞助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家金凤凰小小人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