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牛奶可乐经济学事件的经济学原理

女装子橘,手机在线视频会议,视频播放速度控制软件中文新闻平台||
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
滚动新闻 加载中,请稍候...
热门文章BAIJIA HOT 01 02 03 04 05 01 02 03 04 05HOT WORDS
01 02 03 04 05 06mediaLOCAL NEWS
01 02 03 04 05
Entertainment
国际热搜词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Sports
互联网图片
House&Auto
返回上一层正在加载,请稍候......
吾观地藏威神力就是今天学历该... Lady&Health
图解日本妖怪大全下载北京办准生证便最早相处...
Technology&Discovery
方子传完整版百度云的我就和学历低,仍是除夜除夜松了证走的因为出国时需要发现旧年就有。抚顺清原等地的马上最早嚷嚷,快件弄丢了尺度的... Education&Game
社会新闻排行榜
社会视频Photos
2请留下联系方式,您将有机会获得精美礼品!(可选)
相关功能女装子橘独家出品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女装子橘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和频道,系自动分类排列,女装子橘不刊登或转载任何完整的新闻内容谁能给我个经济学原理事件的案例分析_百度知道
谁能给我个经济学原理事件的案例分析
要四百字左右的
为老百姓看病求医撑起一把“保护伞”。一些医院将创收指标分解到科室。 实行市场经济,通过天价医药费事件、法律责任、群众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对患者开大处方。今年6月1号、行业,卫生行政和价格主管部门对医院的违规收费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各级政府不容回避的职责。 这些违规行为为什么频频发生,如药品回扣.7万元,亟须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74岁的翁文辉生前是哈尔滨市一所中学的离休教师,它只不过是各地普遍存在的医院乱收费的一个极端事例,实则必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重复检查,不论医疗体制怎么改革,合计耗资达550万元,科室再分解到医生,但是,大大加重了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 重典才能治乱,严重侵害了患者的利益,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过度治疗等违规行为在这家医院可谓登峰造极。同时,住院费用总计139,绝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放任不管,更多,必须切实加大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轻监管,早已滋生了一系列弊病,举一反三。在一些地方,人们看到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造的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医学奇迹”、医生收受红包等等,建立政府,严肃追究直接负责人的行政,使一些医院有恃无恐,作为抢救急用,政府主管部门绝不能搞温情主义,对医疗机构重扶持,让医院名声扫地,有关部门能汲取教训、滥用药物,一经查实,政府应该根据法律程序、更好地监管市场。这一事件集中反映了当前医疗卫生体制的弊端、胆大妄为。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不能变。一年前;推行价格和收费公开?主管部门监管不力,被诊断患上了恶性淋巴瘤,整顿医疗价格秩序,自己花钱买了400多万元的药品交给医院,盲目追求高收入。 我们希望,心慈手软就是对违法行为的纵容,切实保障老百姓的健康权益。对日益放肆的医院乱收费行为。 近年来,保证社会公平。 哈尔滨天价药费事件暴露医疗监管惊人漏洞 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强制服务。病人家属又在医生建议下,监督医院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收费透明度,凸显了当前一些政府部门对医疗机构疏于监管的问题;加强监督检查。一些医生为了私利,发展卫生事业固然需要引入市场机制,一些医院在改革进程中。这种监管是全方位的。 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置职业道德于不顾,规范诊疗行为,包括改进价格管理制度,让老百姓看得起病。 天价医药费事件看似偶然,加快建立健全医疗监管体制。而监管不力。 在患者翁文辉家属披露的天价收费单里,应该公开曝光,利用现行以药养医体制、重复收费,把商品市场中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奉为圭臬,逐渐背离了公益性质,其“三级甲等”之类的招牌也应该给它摘掉,变相收费。 老人住院67天,他被送进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心外科重症监护室;恰恰相反。高昂的医药费并未能挽回病人的生命。对那些情节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对群众举报或自身发现的问题查处不力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材料1.从亏损到盈利
某企业是一个专业从事手表生产与销售的企业。该企业下设一个手表专营公司负责手表的销售,专营公司的副经理叫刘帆。该企业主要生产销售机械表。 1987年左右,市场发生了变化,电子表畅销,机械表销售下降。该企业的产品积压严重,仅专营公司就积压了100多万只机械表。
当时刘帆给厂里打报告,请示处理积压产品,当时市价为120元一只的机械表,刘帆准备以25元一只处理掉,然后利用收回资金生产销售电子表。厂里没有批准刘帆的报告。刘帆又给主管局打报告,主管局也没有批示。在这种情况下,刘帆自作主张,以25元/只的价格处理积压产品。经过二、三个月的努力,积压产品全部售出,收回资金2500万元。刘帆用这些资金引进香港表盘、机芯,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多花色的产品去争取市场,到198...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经济学原理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年资本家倒掉牛奶,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年是资本家倒掉牛奶,还是奶农倒掉牛奶?对比如今菜农开拖拉机碾菜的情况,有何异同点?
按投票排序
针对@黄佳的回答,@庄重在评论里指出:首先"经济学理论和经济伦理在1929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前后,有着非常、非常、非常大的差异",这个很莫名,经济学原理会变吗,你对必需品是怎么理解的? 再者,你认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胡佛放任自由经济,这是不对的. 胡佛号称是自由主义者,事实上他对经济干预非常大,加税,修大坝,调控股市,甚至有如在大萧条期间不准降低工资这样的奇葩政策. 正是他的种种干预加剧了经济衰退. We develope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federal, state,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s to increase public works. We persuaded employers to "divide" time among their employees so that as many as possible would have some incomes. We organized the industries to undertake renovation, repair, and, where possible, expand construction.
--- Hoover庄重o01:07@庄重的质疑是对的
这个回答解决了一个问题
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 另外在组织答案的逻辑,改进空间非常大。 不过这个话题,几十本书都写不完,他事实上并没有很好地解答这个问题,不过这里并非专业论坛,较真起来没意思,不补充罢了个人觉得,问答型的社区
能给我们思路
方便进一步研究
毋须过分强求,更何况一个答案的好坏,在不同经济学的派别中是见仁见智的
很难达成统一不明白这一点,贸贸然批评别人的
是一种非常不可取的态度黄靖昀o01:14o删除所有讨论本身,只是一种观点,没有唯一正确的准绳所在,须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当年,已经是想象中的当年,跟实际情形相差甚远,而经济学本身,就建构在假设之上。如果假设不全符合实际情况呢,so what
经济学一样进行下去,这就是经济学本身的缺陷。事实上,假设就一直与现实有出入。我简单说一下吧1)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时候,美国牛奶养殖业已经高度的规模化,牛奶是集中圈养的,与我国蒙牛等“先建市场,后建基地,主要靠收购”的散养模式不同。整个生产链条,只有奶业公司和奶业工人,没有奶农一说。2)摒弃意识形态的话语,不难理解奶业公司的做法。经济形势恶化,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的人在街上排队领救济金,前景看上去很糟糕,预期更不妙,市场消费信心严重萎缩。吃饭是最重要的,主打健康和营养的牛奶并非必需品,在日常购买清单里就被一笔勾销了。这个市场迅速变小后,奶业公司很受伤。那么多奶牛每天都产奶,销量却很有限,于是储存就成了一个大问题。首先是鲜度问题,过了保质期的牛奶必须处理。再就是储存本身也是需要人力和资金的投入的。反复权衡之下,唯有定期倒掉。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3)当年意识形态是要诱导我们得出资本家就是倒掉也不给送给贫穷百姓吃。其实并非如此,在现实中,就是做慈善的过程中也是需要额外费用的。诉诸情感上的激愤毫无意义。4)今天,我们已经处于市场进程中。市场是由一系列根据不完全对称信息所作出的决策形成的,在这样的规则下,菜农也是一个独立市场主体,也同样会受到市场失灵或者决策失败的殃及。在保险机制未建立起来的当下,菜农收益太低,很脆弱,无法抵御任何大风险。5)当局解决办法是治标不治本的:组织各级单位采购了事。真正的出路,是将菜农收编为蔬菜公司,实现公司加农户,或者建立菜农同业工会,这个工会不听命于市长的行政命令,而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动态。这个实践在国外很成熟了,我们今天吃的新西兰新奇士橙子,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三星公司在很多国家推行的一村一品项目,新型农业组织都是其中最重要的推手。
我们家种白菜,实际情况是这个样子的,一车白菜卖50,不够人工费,不够开着车去卖白菜的油钱,只有让它烂在地里了。我不说牛奶了,这个不是很了解,没有深研究过,我就说白菜吧。信息不对称。我们今年种白菜的时候不知道明年白菜什么价钱,而且大部分的人是看到今年种白菜挣钱,然后就跟着种。今年种白菜不挣钱,然后我就不种了。第二年的情况,谁知道呢,管他呢。在小学课本上说过这件事,叫做刻舟求剑。这个也叫跟风。这个在佛教上说叫做贪嗔痴。人得智慧是有限的,这个问题永远不可能解决。(这个是金融存在的意义?这个涉及到经济学的前提,人是非理性的?)
归根结底,牛奶倒进大海是政府干预的结果。首先,牛奶成品主要分鲜奶和黄油、奶酪等奶制品。其中鲜奶属于必需品,也就是说它所能承受的价格弹性比较大,于是,为提高利润,奶农就限制鲜奶供应,把大量牛奶投往黄油、奶酪的生产上。其次,在自由市场的情况下,奶农自然也会控制黄油等奶制品的供应,以保持利润水平,这样,牛奶的生产规模就会得到控制。但是,奶农们联合起来成功说服国会,向政府索要奶制品补贴。由此就出现了政府高价统购黄油、奶酪的情况,这使得奶农可以毫无顾忌地扩充生产规模,从而出现所谓的过剩。很简单的道理,收购价格过高,就会出现供应量过剩。政府补贴奶牛,奶农就会玩命地养牛。这种情况下,养牛不是为了供应牛奶,而是为了赚取补贴,倒掉也就不稀奇了。而这一切原本在市场的调控下可以自然解决。所以,牛奶倒进大海不是市场失灵,而是政府失灵、市场缺位。记得薛兆丰有篇老文专门写的这个,忘了哪一篇了,在《经济学的争议》里。
可参考今年东南沿海地区电荒,但就不把西藏的电输送过来,一个道理。
问过奶农,“搬回去太沉了”。
这个问题,只要答案没有指出倒牛奶的是奶农而不是资本家,基本上就不用看了。以下并非原文。原文链接:共三篇:《Milk WarⅠ:谁把牛奶倒进水沟》《Milk War Ⅱ:倒不完的牛奶》《Wilk War Ⅲ:免费牛奶不免费》真相总是让人难过,因为教科书上那些倒牛奶的人既不是资本家,也不是资本家的雇工,而是生产牛奶的奶农。并且故事的原貌并不仅仅只是“倒”牛奶而已,在历史上,它被称为Milk strike。在“倒牛奶”的过程中,暴力也不可避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称之为Milk War也不为过。This violence had “brought New York State closer to marshal law than at any time since the Revolutionary War.”——The NY Times.1933Thus the milk strikes were partly civil war among the farmers as well as a fight against the commercial dairy interests,and this internal battle gave them their peculiar character.——《The Wisconsin Milk Strikes》 Herbert Jacobs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对美国经济造成了重创,农业自然也不能幸免。从1929年到1932年,农产品价格下降了近50%,而农民们日常消费品的价格却只下降了32%左右。不过,其实在大萧条之前,美国农产品就已经经历了很久的降价期。随着一战的结束,美国从债务国变成债权国,欧洲经济开始复苏,美国农产品出口日益减少,再加上农民的大量生产,农民们遭受沉重的打击似乎只是早晚的事。在这场危机中,并不是所有的奶农都濒临破产。牛奶,像大多数商品一样是分等级的。那些高质量的奶(Grade A),被称作“fluid milk”,经处理后可以直接饮用。另外的一些低质量的奶(Grade B),则被用来生产奶酪和黄油。而这些奶制品主要是送往像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对于市民来说,fluid milk比奶酪黄油更接近生活必需品,并且牛奶要求新鲜,奶酪和黄油则适于储存,这就使得低质奶市场的供不应求局面更加严重。当时纽约最大的三家奶制品公司( Borden’s Condensed Milk, Sheffield Farms, and U.S. Dairy Company)为了互相竞争,争夺奶源和市场,纷纷与奶农合作社联合。比如Borden’s 与Dairymen’s League Cooperative Association (DLCA)达成了协议,Borden’只从DLCA购买牛奶,DLCA也不会卖奶给Borden’的竞争对手,更不会与Borden’直接竞争。这样的联合也使得合作社内奶农有了稳定了牛奶市场。当然,并不是所有奶农都加入了合作社。剩下的很少的一部分独立的奶农也正是在危机中最无助的一方,他们生产的也往往是用于制造奶酪和黄油的低等奶,很多奶农由于无法偿还债务而失去土地。这些被孤立的奶农就成了Milk strike的主力军。1933年,那些没有加入大型合作社的小部分奶农们组成了一个叫做“Boston Milk Party”的团体,后来在Arnold Gilberts、Milo Reno、Walter M.Singler等人的带领下,由Wisconsin Cooperative Milk Pool 和Wisconsin Farmers' Holiday Associstion在Wisconsin发动了一系列的Milk strike,以阻止牛奶被运往大城市,从而提高奶价。在Milk strike的间隙,奶农们等待着政府采取行动,但最终又因为他们对最终的结果不满意而重启Milk strike。Milk strike在开始的时候还比较文明。罢工的奶农们只是在运奶车要经过的道路上摆上路障,一般运奶车司机看到路障都会返回或者寻找其他没有被占领的高速路。那些想要通过路障的运奶车会被奶农或者奶农们撒的钉子逼停,然后奶农们爬上车把一桶桶的牛奶都倒在路边。但随着形势越来越不利于那些参加Milk strike的奶农,他们又开始采取其他方式。比如往牛奶里倒石油,拆毁运送牛奶的铁路,往邻近的奶酪产扔炸弹,一些失去土地赎回权的奶农甚至吊死了当地的法官。为了对付这些闹事的奶农,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后期,警卫兵们甚至用上了催泪弹和刺刀来驱赶奶农,在冲突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人员伤亡。有趣的是,来与这些罢工奶农对抗的不仅仅有政府,还有武装起来的反对Wisconsin Cooperative Milk Pool 和Wisconsin Farmers'
Holiday Associstion的其他奶农,所以说这并不仅仅是一场奶农与奶业公司、零售商之间的战争,也是奶农与奶农的内战。The pool members had nothing to lose," except their courage of desperation.——《Changes in dairy farming in Wisconsin》
跟最近农民把菜扔沟里一个道理,卖不出去
牛奶不能长期保存,放冷仓的话,成本会更高,卖不出去,臭气熏天,只能倒掉。 农产品往往会出现产量的周期性波动,具体请百度“蛛网模型”。倒掉牛奶,和芹菜白菜烂在地里卖不出去其实是没有区别的。 至于供给与需求,并不是因为生产过剩,消灭掉剩余的牛奶,价格就能降下来。汽车卖不出去,有砸掉汽车的吗? 还有,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倒掉牛奶,除了卖不出去以外,与当时的农业政策调整也有关系。政府发放的农业补贴,一头牛发多少钱,是农场主收入的重要部分。所以,牛奶的价格很低时,出售牛奶的利润就微不足道,政府补贴才是大头。具体请参看薛兆丰的一本经济学随笔集。忘了书名了。
如果说当年经济萧条下,为什么不降价或许分发给穷人。就像挖煤的买不起煤然后被冻死是一个道理。市面上存在的牛奶过多会导致所有牛奶的不值钱, 打个比方,你手上有两个价值连成的宝物,这两者是完全一样的, 而他们的价值如果市值都是50w。那总共也只是100w。 但倘若你销毁其中一件,它就是世界上的孤品,那这个剩下来的宝物的价格则会远远超过两个的价值,也许有上千万. 资本家考虑的当然是保值. 谁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东西变的不值钱.举个现实的例子. 我记得有年某蔬果欠收的时候, 标价是十几块一斤.很多农民都觉得种这个有钱赚,然后那个乡村都种起拉该蔬果.但是第二年产量太高, 供给大大高于需求以后, 该蔬果价格竟然跌到几块甚至几角还卖不出去.大家需要的都是哄抢的效果.1万个人每人愿意花一块向资本家们购买10000杯牛奶. 需求和供求均衡当市场有20000杯的时候.
如果有一个资本家, 只要是一个把价格降到 5毛. 他仍然能获利.那没有人会再去买1块的. 而产生价格战.而不管谁是胜者,他都会付出一笔很大的成本支出,不管是运输,保鲜冷藏. 还是人工挤奶.装罐.
绝对的利润直线下降.那为什么不倒掉那10000杯,不仅利润不会下降,需求尚未满足而形成了卖方市场. 资本家总是想要达到一种哄抢的效果, 越稀少的东西越珍贵越有价值.
这个问题很简单啊,为啥挤牛奶啊,肯定是卖啊,可是人们却买不起,资金无法回流啊,就算是将牛奶价格定的很低很低,卖3美元,但是要是运到市场上加上运费,冷冻技术成本是5美元,连毛线都挣不到,连老婆孩子都赔进去还不如直接倒掉,至于和现在的有啥区别,感觉最大的区别就是经济环境趋势还是稳定的,有时背后还有国家撑腰收购,省得伤了菜农的心,到时候菜篮子又要空了
牛奶宁可倒掉也不能做慈善的!做慈善是有成本的啊!拿中国税收政策来说~你把你家的产品送人就是视同销售要交增值税!!!送个月饼都是要缴税的!便宜卖???也不行~税务成本加运输成本等算出来还是亏!!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倒掉~~~换作社会主义也一样!
歪个楼月亮谷里约克逊在比尔被关狱中的时候,悲伤踌躇散步到了海边,看到飘来的被砍破的水果,他们说是大商人为了控制水果的高物价。不否认会有些人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做出这样的事情。
同样是一个问题,为什么感觉口风不对?罗斯福新政(大萧条/经济危机)时期生产牛奶的工厂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给人民,为什么不让群众免费领取牛奶?
首先指出一定,倒牛奶的是奶农不是资本家,这点很重要。其次,大萧条时期不仅牛奶是奶农倒掉的,而且倒的不是自己的牛奶。详见的最高票的两个答案。再次,从单纯的经济角度上讲,倒掉也是唯一的可行方案。想送人,周围也都是奶农,大家的奶都卖不出去,需要的人离着不近,开车过来还不够油钱不是么。送给穷人?可以啊,反正也是倒掉,来取啊,这不能还要我送过去吧,何况牛奶本身就易变质。按之前在知乎上看到的某个答案,这不能免费还要求包邮啊,何况还不仅仅是包邮(忘了是哪位的答案里看到的,如果谁知道请提醒我一下)。
很多同学从收入成本的角度解释,思路可以,但是成本要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举例:如果10个人负责卖牛奶,扣除所有开支后赚了1000元。这是赚吗?不是,因为10个人干点别的远远不止赚1000元。我更倾向于这样的介绍:为了稳定价格,维持未来的收入。想想,如果最后便宜卖掉,很多消费者就会先等着。
很久以前在人人网上看过的故事,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近日和一朋友闲聊,他突然问我为何当年美国的奶牛场主把牛奶倒入海中,廉价卖给工人不好吗?至少还可以收回一部分成本,就是白送也比倒掉好嘛,至少落个好名声!为何倒掉呢?朋友称这个问题困扰他多年,今天希望我能够帮他揭开这个多年的困惑。
“我用一个虚构的故事来解释这种现象吧”,于是我和朋友开始了一场闲侃。
一、汤姆把牛奶倒入了大海中
汤姆是生活在米国乌有城城郊的一位奶牛场主,不知何故,方圆数百里就这一家奶牛场,汤姆的奶牛场有2000头奶牛,每月产奶2000吨,这些牛奶供应乌有城的市民和周边农村的农民。牛奶售价是每吨500美元,每吨牛奶的生产成本是300美元。因此汤姆一个月可以赚40万美元。
在大学读MBA的儿子杰瑞正在对当地牛奶市场进行调查,这是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意在巩固并实际应用课堂上学到的供求理论。
经过一个月的调查,杰瑞向父亲指出了他的一个惊人发现:“这些年你平均每个月损失130万美元!”。这话让老汤姆很不高兴:“危言耸听。”
“我反复核实过了,情况的确如此。让我给你解释一下吧。”
“说来听听。”
“咱们每月生产的牛奶卖给乌有城市民1000吨,乡下的农民1000吨。乌有城市民平均收入是乡下农民的两倍多,对这些市民来说,牛奶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并且花在牛奶上的钱占其整个生活支出的比重很小。”
“这我知道。”
“我的市场调查表明:即使奶价翻两番,即每吨2000美元,乌有城市民对牛奶的需求也基本不会下降。”
汤姆了解乌有城居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凭多年的经验和生活直觉他觉得儿子的这个调查结果很可能是真的。不过他立刻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
“可乡下的农民很穷,根据我的经验,每吨500美元,也就是每公斤25美分,是他们能够承受的上限,超过这个价格他们就不会买牛奶了。而我们每月的牛奶产量是2000吨,城里只能销掉1000吨,为了全部卖掉这些牛奶,我们只能卖500美元一吨。好在这样每月也能赚40万美元。”
“要是能够卖给城里人2000美元一吨,乡下人500美元一吨就好了。”
“这不可能,乡下人会把我们的牛奶转手卖到城里,2000美元的价格不可能维持。”
“我知道,那为什么你不只卖给城里人呢?2000美元一吨!乡下人我们就不供应了。你想一想,每吨卖500美元,卖2000吨,一个月才赚40万美元;而每吨卖2000美元,虽然只能卖1000吨,可是一个月要赚170万美元。”
“可这个月我们已经生产了2000吨,要是买2000美元一吨,多余的1000吨难道倒掉不成?”
“是啊,倒掉很可惜!可是倒掉它们,我们还可以赚140万美元,不倒掉它们,我们就只能赚40万美元;毕竟赚钱才是我们的目的。而且你也只能倒掉,否则没人相信你真的会卖2000美元一吨。”
老汤姆知道杰瑞的分析是对的!犹豫再三,他终于痛下决心:倒掉1000吨牛奶!
可能这一决定对他的冲击太大了,他的脑子有点转不过弯来,竟说出了后来自己也觉得颇为可笑的一段话:
“那以后怎么办?难道要每个月生产2000吨,倒掉1000吨吗?”
杰瑞哈哈大笑:“怎么会这样!倒掉牛奶只能是这一次,以后我们就不需要生产这么多了,所以倒掉这个月多余的1000吨后,我们接下来宰杀掉1000头奶牛,辞掉部分工人,把多余的牧场和养牛场租出去,这样每月的生产成本可以降到30万,销售收入200万,每月纯利润就是170万美元了。”
第二天,汤姆的奶牛场做了一件让人目瞪口呆的事:把1000吨香喷喷的牛奶倒入了海中,然后宰杀了1000头奶牛,并且将牛奶的价格翻了两番。自然,汤姆挨了不少骂。可是除了骂,人们也无可奈何。对于穷人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喝牛奶了。而城里人仍然购买汤姆的牛奶,尽管对这样的大幅涨价也很不满,可也没办法,方圆几百里只有汤姆一个奶牛场。
二、为何把牛奶倒入大海
虚构了上面的故事,我为朋友解释道:
“导致将牛奶倒入大海这种极端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垄断。关于垄断,经济学的基本结论是:垄断的结果通常是产量从而消费量明显低于社会最优水平,而垄断价格却明显高于社会最优水平。
倒掉牛奶这种行为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宁可闲置生产能力也不愿增产降价,其目的是为了维持垄断高价带来的高利润。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不少,中国的电信市场就是这样一种状况:我们知道,中国的电信话费是美国的数倍甚至十多倍,两国用的是相同的通讯技术,中国电信行业的运营成本不应高过美国,从道理上讲,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中国电信行业的运营成本应该低于美国。其高昂的话费完全是垄断所致。为了维持垄断利润,我们的电信公司宁愿大量闲置通讯能力,也不愿意降价。可以说中国的电信公司天天在把牛奶倒入大海里。”
“中国的电信市场还是垄断格局吗?”朋友有些疑惑,“不是有多家电信公司吗?他们之间没有竞争吗?”
“中国的电信市场尽管不是由一家企业垄断,其真实状态却仍然是一种垄断格局。固话市场上,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分别把持着南北市场,两者市场基本没有重叠,何来竞争?而且其话费利用行政手段予以强行固定,是一种事实上的价格卡特尔(价格联盟)。”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市场可是重叠的,两者应该有竞争的啊!嗯,我知道了,他们的话费也是由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固定的,他们事实上也是一种价格卡特尔。”
“简言之,垄断通常导致供给过少,价格过高。它剥夺了穷人的消费权利,同时又迫使富人支付了更多的货币。垄断会导致明显的效率损失。一次性的倒掉牛奶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而长期闲置通讯能力当然是一种更大的资源浪费!”
“让富人多掏点钱倒没什么,剥夺穷人的消费权利就太不道德了!”朋友插嘴道。
“可惜,垄断并不能起到均贫富的效果。恰恰相反,它扩大了收入差距!剥夺穷人的消费权利是不道德的,这是垄断的一个明显弊端;但另一方面迫使富人多掏钱并不能起到劫富济贫(缩小收入差距)的效果,恰恰相反,它导致的是一种一群小富人补贴一个大富人的结果。这不但不能缩小还进一步扩大了收入差距。像上面那个例子,是乌有城市民这些小富人补贴汤姆家族这个大富人。”
“国有垄断的情况和这不同吧,它们是国有企业,利润应该归国家所有,国家可以用这些利润造福于民嘛!”
“逻辑上如此,但事实并非如此。而且即使是为民谋利,也不能采取垄断这种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严重损害效率,也损害公平!国有垄断公司利润自然不能归其管理者及员工所有,但是这些管理者和员工可以通过增加个人收入,提高职工福利、扩大在职消费,增加在职闲暇等办法来将部分垄断利润转移为管理层和员工的个人福利,为了将这种做法合法化,许多时候他们不惜损害效率,这些做法明显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本来,尽可能扩大内部人福利是国有企业的一个普遍特征,但是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这样做的空间有限,毕竟过高的运营成本会使其丧失竞争力,使其陷入亏损甚至破产!而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没有这个约束,他们没有竞争者,他们增加的成本完全可以转移到价格中,或者通过降低利润来实现,前者损害消费者利益,后者损害国家利益。”
“是啊!在咱们国家,在国有垄断公司工作可是端着一个金饭碗!他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在当下的中国,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富人。我曾听说,一个并不富裕省份的移动通讯公司的普通干部年终奖也数万元呢!”
“对于国有垄断公司的普通员工来说,说他们是富人有点夸张了,说他们是中产阶级也许更符合事实。但有一点,应该是一个客观的结论:他们的劳动付出并不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但他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却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国有垄断行业已经成为一个特权阶层。因此,可以说,当垄断企业的所有权掌握在私人手中时,垄断的结果是穷人丧失了消费权利,同时一群小富人补贴了一个(一小群)大富人。而当垄断企业是国有企业时,垄断的结果依然是穷人丧失了消费权利,与此同时,一群小富人补贴了一个特权阶层。总之,垄断不仅损失效率,还损害了公平。”
三、差别定价:一种矫正垄断效率损失的市场化手段
“垄断必然带来上述效率损失吗?”朋友问到。
“通常如此,不过不同情形下效率损失的程度有所不同。如果能够实施价格歧视,垄断的效率损失会小一些。”
“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大致说来,指的是一家企业在出售一样的产品(服务)时,对不同的顾客索取不同的价格的现象,也可称为差别定价。这种定价方法现实中相当普遍,比如同样的飞机座位、同样的宾馆房间,个人订购和团队订购的价格就不一样。
实施差别定价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企业必须能够自己制定价格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市场价格,这意味着差别定价只能在竞争不完全的市场中实施。其次,企业必须清楚消费者分成不同的群体,并且不同群体货币支付能力不同,即企业必须能够分清向谁索取高价,向谁只能索取低价。最后,企业必须能够阻止可以支付高价的顾客却支付低价购买商品。满足这三个条件,企业就能实施价格歧视,并从价格歧视中谋取到更大的利润。
如果汤姆能够进行差别定价,向市民索取一吨2000美元的价格,而仍然向农民索取500美元一吨的价格,他的垄断利润最大可以达到190万美元,而且没有损害农民的消费权利。此时,垄断带来的效率损失就小一些。”
“可汤姆无法阻止农民把牛奶倒卖到城中,也就是他不满足第三个条件,所以他就只能倒掉牛奶了。”
“未必做不到。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也许是完全可能的。我们暂且把奶牛场放在一边,我给你讲一个情况与之很相似的案例吧。
某国际知名公司发明了一款激光打印机,打印速度很快,譬如说每分钟打印60页,其生产成本是1000美元。市场调研表明这种打印机的客户分为两类: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这些机构用户,这些用户很需要这种速度的打印机,它们甚至愿意支付一万美元的价格。第二类客户是个人用户,他们的最高支付意愿是1500美元。因此,对于这家公司来说,如果能够向机构用户索取一万美元,而向个人用户索取1500美元,将可以获取最大利润。问题是如何阻止机构用户用1500美元的价格购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这家公司将不得不放弃个人用户,把价格定在一万美元的高价位上。最终,该公司想出了一种办法,它把这种打印机分为两种款型,A型就是上述这种打印速度每分钟60页的打印机,而B型是在A型中加入一个芯片把打印速度降至每分钟5页!A型价格是一万美元,B型价格1500美元,这样就有效地阻止了机构用户支付低价。这种差别定价模式在电子产品中非常普遍,许多软件就分为专业版和普通版”。
“我明白了!汤姆可以把牛奶做成两种不同质量的产品,譬如说把最新鲜的、有害细菌含量少的牛奶以2000美元一吨的价格卖给很在意牛奶质量的城里人,而不新鲜的、细菌含量较多的以500美元的价格卖给农民。这听来有点缺德,这不是坑穷人吗?”
“有一些。和理想状态相比,这是一个次优的结果,不过对于某些市场,如上述打印机市场、软件市场,很可能这是我们能够达到的最好结果。人们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实际上火车硬座和软卧的服务质量差别很大,主要目的未必是降低硬座运营成本,更可能是阻止软卧客户购买硬座。很早就有人对此评论道:‘这伤害了穷人,但并不是因为想伤害穷人,而只是为了吓走富人’。”
“看来垄断必然是坏事。”
“不能一概而论,不是所有的垄断都必然是坏事,专利形成的垄断有助于创新。我们前面所讲的打印机、软件的例子,其实都是专利(知识产权保护)造成的垄断市场,在那种市场中,上述差别定价方法形成的结果大致已是社会能够达到的最优结果了。在这种定价策略下,垄断带来的效率扭曲已经很小了。”
“可是仍然有,比如说上述B型激光打印机中加入的芯片纯粹是一种资源浪费!同一功能的软件设计两种版本也纯粹是一种资源浪费。”
“从理想状态来看,的确如此。只是在人类社会现有的约束条件下这应该是能够达到的最优结果了。如果你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一种能够增进社会福祉的好制度,你就能够认识到我这里所说的结论。”
四、可否用行政手段有效地矫正垄断弊端?
“有没有办法消除垄断的弊端?”
“西方各国很早就认识到了垄断的弊端。但是,在各国反垄断的实践中,人们却发现矫正垄断弊端困难重重。
对于上述奶牛场这种垄断,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只要消除政府管制,允许自由进入,竞争最终会把牛奶价格降到一个合理水平,可以想象,汤姆奶牛场的暴利会诱使很多人在乌有城周围开办奶牛场,2000美元的垄断价格不可能维持太久,除非政府对开办奶牛场设定了严格的进入壁垒,比如牌照制度。
这种思路适用于大多数垄断产业:放宽政府管制,降低进入壁垒,利用进入者或者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减少垄断弊端。对于那些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产业各国曾经尝试过各种办法矫正垄断弊端。大致说来,实践过以下几种办法:
第一种是对垄断产业实施国有化。西欧各国多实施这种做法。这样做的基本想法是国有企业可以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这样既可以保持自然垄断的技术效率,又可能避免私人垄断追求利润最大化带来的垄断弊端。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办法效果很差,国有垄断产业普遍效率很低,产品(服务)价格不一定低,质量和服务态度却很差,而且往往还出现巨额亏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西方各国兴起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浪潮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出现的。
第二种做法是垄断企业依然是私人所有,但实施政府管制。其中比较严格的一种管制方式是政府定价,即由政府管制部门来制订垄断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就像咱们国家电信服务价格由信息产业部来制订一样,基本的定价方法是在成本之上加一个合理的利润。”
“这种方法挺好,牛奶的生产成本是300美元,加一个合理的利润100美元,每吨价格400美元,很合理的。”
“事情并不如此简单。人们忽略了信息问题。我不用奶牛场的例子,因为这种产业放开竞争就可以了,不需要政府管制。我用上面的打印机案例,因为那是一种专利产品形成的市场垄断,难以通过引入竞争解决问题。
如果那款打印机只有A型和一个一万美元的高价,个人用户买不起,这显然意味着很大的效率损失。即使是A、B两款,B型看起来也纯粹多余。政府定价的思路就是只允许这家公司生产A型,并且以1200美元左右的价格出售,这样所有的用户都买得起,而且企业也赚取了一个合理的利润,当然是一种有效率的结果。这种管制思路的各个部分都很完善,唯一忽略了一点:政府管制部门和公众如何准确了解企业的内部信息,比如这款打印机的生产成本是多少?1000美元的生产成本是我们随口举的例子,真实的生产成本只有企业知道,政府很难拿到这个信息,如果企业告诉政府A型打印机的生产成本是8000美元,而政府又无法核实,就只能接受这一数据,然后制定一个一万美元的价格,这和垄断价格有什么区别?
更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也许管制部门可以获得企业的真实成本信息,企业也有办法对付:一种是故意做大成本;另一种是收买管制部门,让管制部门站在企业而不是社会利益上。比如说,管制部门准确地了解到了打印机的生产成本是1000美元,可是他却向公众宣布生产成本是8000美元,从而一万美元的价格是一个合理价格。这种现象现代经济学称之为‘俘获’和‘合谋’,合谋是一种中性的说法,俗语就是‘勾结’。也就是说,这种管制方式并不能有效提高效率,也不能有效维护公平,却导致了大量腐败。西方各国在多年的管制实践中发现这种现象相当普遍,也曾出台各种措施予以防范,但效果并不理想,最终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放松管制(所谓自由化),通过减少行政壁垒,引入竞争来减少垄断弊端。
其实,上述问题在我们国家同样存在:公众了解铁路部门和电信部门的真实运营成本吗?它们现有的运营成本是能够达到的最低成本吗?铁道部和信息产业是站在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制定价格吗?
简言之,政府定价这种管制方式对信息和管制部门自我约束水平的要求太高,现实难以满足。”
“还有其他办法吗?”
“美国还曾经实施过这样一种管制措施:对某些产品禁止实施价格歧视,其管制动机是一种公平性考虑,就像你上面所说的,为了防止富人支付低价,人为地降低卖给穷人的产品质量看起来很不公平,它伤害了穷人。
因此政府希望通过禁止价格歧视的办法消除这种对穷人的损害,管制意图很好。而且和政府定价那种方法相比,这种管制方法对信息和政府管制水平的要求要低很多,看起来容易实施。”
“对啊,他并不要求管制部门了解企业的成本信息,只要观察其产品价格就行了,价格是个公开信息,容易观察,公众也容易监督。”
“遗憾的是,管制动机很好,但是效果往往事与愿违,他不仅没有增进穷人的福利,促进公平,反而进一步伤害了穷人,剥夺了穷人的消费权利,导致了更大的不公平。”
“怎么可能?”
“政府和公众希望在这样一种管制措施下,汤姆把牛奶的价格统一定在500美元的水平上;那家公司只生产A型打印机,并且以1500美元的统一价格卖给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
问题是企业不会这样做,如果不允许汤姆实施差别定价,它就会把价格定在2000美元上,只向市民提供牛奶,对农民不再供应。在统一定价下,这样做利润最大。他是不会把价格定在500美元上的。否则也就不会发生把牛奶倒入大海这种事情了。同样原因,那家公司会把价格定在一万美元的高价位上,只供应高端客户。别说高速打印机,就是B型这种低速打印机低端客户也买不到了。逻辑很简单,在差别定价策略下,企业既要西瓜(高端客户支付高价),也要芝麻(低端客户支付低价),如果不允许差别定价,企业就会只要西瓜,不要芝麻。你想让他只要芝麻,怎么可能?”
“怎么能这样?政府应该直接要求牛奶价格定在500美元,打印机价格定在1500美元。”
“你又回到政府定价的路子上来了,忘记了我们上面的分析?”
“真没办法。对了,用《反垄断法》消除垄断可以吗?”
“美国的《反垄断法》实施效果还可以,不过该法对政府行政能力以及司法机关的执法水平要求很高,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出台这个法律很可能事与愿违。我曾经有篇文章《反垄断法,我们消费不起》专门谈这个问题。”
“那我们没办法了?”
“倒不必如此悲观。是的,我们达不到理想状态,但我们仍然可以有很大的改善余地。简单讲,减少政府管制,放开价格,放开进入,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竞争的力量。像我们的垄断产业,如电信产业,放开进入,放开价格,竞争的压力会迫使他们降低价格、改进服务。这些年来,我们已经体会到竞争的好处。只是还远远不够,政府管得还太多。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几家电信企业已经在悄悄地打价格战了,如果没有价格管制,这种价格战很快会把电信价格压低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在家电行业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结果,在民航服务中我们也已看到这种结果,下面该是电信行业了。
需要破除的一种思维定势是:不要认为市场存在什么缺陷就可以由政府来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不自然意味着政府就可以解决,许多时候,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政府来处理会更糟糕。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垄断存在很多弊端,于是诉诸于政府管制,但是实践表明,问题多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各国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相继开始了私有化、自由化改革,社会主义国家也相继开始了市场化改革”。
不知不觉,已是中午,“今天给你介绍了垄断理论、差别定价理论和管制理论,帮你解开了一个多年的困惑,你该请客”,我和朋友开玩笑。
“没问题,今天饭局我买单。”
哈哈!谁说知识不能当饭吃?
请联系现在山东菜都烂地里的事情想下 为什么市场上的菜价没降过 为什么白菜不免费运费我们 而是烂地里 因为商家不会卖运费都赚不回来的菜供远大于求的时候 价格下跌太厉害 食物又不能一直储存 只能这样处理了
现在的青菜滞销是计划收购的恶果,加之从运输路桥费到超市进场费再到货物流转税的整体物流成本过高。大萧条时期与此类似,通货膨胀造成的资本错配使得供求失衡。
牛奶剩余过多,如果不倒掉让大家都吃便宜的,会破坏市场原有的规律(倒掉虽然一时痛,但是稳定了原有的价格),对长远有好处,所以那些人宁可倒掉,也要保护自己的利益。现在社会也有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路费太贵了,倒想便宜卖,运费高于价格了。(比如之前新闻说上海农民扛掉白菜也不卖的事情)。
现在不可能了 1929年以前政府不咋干预经济 现在是所谓的“大政府”时代 。现在的问题不是已经不可能出现的“萧条”(包括倒牛奶),而是“滞涨”(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原理 tx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