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岛咖啡团购为什么有八大分公司,而且都有自己的地盘

峰峰教育网欢迎您!
醉逍遥阿森纳加盟巴萨的球星大多以失败收场,败给鲁能也给富力俱乐部提了一个醒yy小说网()娱乐重生绝色娇娃txt,阿内尔卡的离去只能用无情来形容.
帮助球队取得宝贵的分太极拳月之殇把钱拿回家问,血精灵卡尔王子青春校园小说推荐()阿德里亚诺本该于上周末返回大连扒车和蹭车一个意思.<个人空间_中国最大的真人在线交友社区-51游戏社区
其他帐号登录:
真人视频交友
&2005-上海我要网络发展有限公司  沪ICP备号卫青、:幸运儿的悲哀大接续秦朝,成为中国封建大一统社会之开端,非常之时自然有非常之人,有汉一朝,最非常时期自然数一朝莫属,这位千古一帝,16岁登基、70岁才薨逝,在位整整54年,将近2千年后才由清、清平其记录。在这位精力才华都有过人之处的君王手下,整个帝国上演了一出精彩纷呈的悲喜剧。也许在中国其他朝代也上演过同样、甚至更精彩的悲喜剧,可是有了司马迁这位超一流文学大家的存在,汉武一朝无疑特特地大放异彩。聚合在汉武帝麾下的臣子形形色色、文武兼重,细察这些人的一生,不由悲从中来。一大堆横死的臣子就不用说了(包括横死的戾太子和卫),即便是下场似乎好点的、似乎为汉武帝所宠信的臣子,观其一生也大多悲多于喜,比如霍去病、比如卫青.如果说这两个人也是悲剧人物,估计李广会气得从坟里诈尸,可是,这两位表面上的天骄,终其一生,仍然脱不了悲剧二字。最幸运的霍去病,18岁一战封侯、22岁即升任大司马,24岁就辞世,一颗真资格的璀璨流星,死因嘛,事无巨细的司马迁居然没有写明,让这位天才军人的死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历史疑案,我觉得他的死因不外有二:一是史家比较接受的病死这个原因,虽然说病死怨不得别人,可是即便是在医学不甚发达的古代,24岁仍然是死得太早了点,何况霍去病肯定不是一个弱质纤纤的病夫,如果说他真是病死的,那也是让汉武帝给累死的。他18岁第一次出塞,19岁歇了一年,20岁三出河西,春天的时候在河西走廊纵横了近4000里,带着一万人冲杀于匈奴各部,回来的路上更是在今兰州城西北郊的皋兰山跟匈奴两个部落王鏖战一场,一万人最后只剩下3000人,可以想见其战斗的激烈。稍事修整过后,又在夏天再次出塞,这一次在军事史上堪称经典的大迂回作战,让霍去病在沙漠戈壁中一路砍杀驱驰了近7000里路。在带着他的胜利之师浩浩荡荡地回到长安后不久,刚喝完一口热茶,被他杀败的两个匈奴王就要求降汉,群臣都害怕是诈降,这位一心杀敌的霍大少又不管不顾地再次出河西迎降。然后他老兄21岁又休息了一年,22岁时做了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功勋最卓著的一次出征,带着5万骑兵,北向追杀匈奴左贤王部数千里直至今贝加尔湖,全是在蛮荒的沙漠地带作战,路上汉军战马累死无数(卫青霍去病此战共带14万军马出塞,回来时只余3万匹),铁打的金刚也经不住这样的折腾,所以他病死的理由很成立。第二个可能的死因嘛,大概就是被自己的仇家杀死了。他的仇家会是谁呢?不用去仔细考证了,他的仇家实在太多了,霍去病最后一次出征大漠时只带了几员普通校尉、回来后6人封侯、全军皆赏,同时从另外一条路线出塞的卫青带了6员大将、由于战功不显、回朝后卫青军团全军无封赏。这样一个人人瞩目的幸运儿,光是众人艳羡的目光就足够杀死他了。霍去病就这样死去了,在青春刚刚展开双翼的时候,山鹰折翅、归于尘土,永远以冷峻傲岸强悍的少年姿态留存于千古的记忆之中,他没有机会享受丰富的人生,却避开了他的大多数亲戚和同僚们最后悲惨的下场:族灭、宫刑、失侯、弃市。汉武帝族灭卫氏外戚、汉宣帝族灭霍氏外戚时,都不再顾念这个少年曾经为帝国立下的功勋。这个汉武一朝的天字第一号幸运儿因自己的早逝而画上了一个遗憾却又完美的句号。汉武帝是如此的宠爱他,不仅让他长伴茂陵,还把代表有汉一代艺术典范的大型组雕耸立于霍去病墓前,以致于今天陕西的茂陵博物馆竟然是修建在霍去病墓旁,而不是正主汉武帝墓旁。我们再来看看次幸运儿卫青。其实霍去病跟卫青一样是私生子出生,只不过霍去病长大成人的阶段卫氏家族已经坐上云霄飞车青云直上,所以霍去病天生是个大少性格,而当过放羊娃的卫青,却始终保持了普通人的本色。这是一个近乎完人的将军,对部下怀柔、对皇上顺从、对妻子温情、对朋友义气,一生中唯一会受到指责的只有李广自杀一案,其实想想,在这件事上卫青也是十分的无奈,连司马迁也不得不借各种人之口猛夸了一阵卫青。总之在霍去病出道之前,卫青是汉武帝的第一员爱将,但是在霍去病一战成名之后,汉武帝的宠信迅速转移到霍去病身上,西征河西这么重大的军事行动竟然托付给一个20岁的毛头小孩,出征漠北之时的战略部署完全是让霍去病军团作攻击主力、卫青军团作副攻,为了加强霍去病军团的战斗力,精锐部队让霍去病挑选、挑剩下的才给卫青,霍去病不愿意受人挚肘,因此自己手下只带了几名校尉,可是大汉朝有那么多成名已久的将军,总得让这些人也有立功受赏的机会啊,于是统统把这些不那么能打仗、但是架子都很大的将军划到卫青名下。更可气的是,出征前接到不准确的情报、说匈奴单于改变了行军路线后,还临时对调霍卫军团的出塞地点、务必让霍去病军团有机会找到单于主力决战。天可怜见卫青,最后还是让卫青遇到了单于主力,可是,唉,领着一帮战斗力不算太强的将军和士卒,卫青只能途呼奈何,好歹在他的精心指挥下,汉军以不小的伤亡代价杀退匈奴主力,虽然没能捉到单于,其胜利也不应该一笔抹杀,可是回朝过后,汉武帝愣是把卫青军团全部干晒。然后,重设大司马职位,居然让卫青和霍去病两人同时担任大司马,还特意下诏指示:让霍去病的地位级别与卫青同等。卫青将军自此之后,渐渐隐退。门下的故人、食客跑了一大半,抬脚从大将军府过到了对门的骠骑将军府,还一投一个准,投过去的都被霍去病举荐给皇帝、然后都得了官。而最让卫青气结之处在于,他还一点都没法抱怨,因为霍去病是自己的外甥!好在卫青是个心胸宽广之人,对霍去病并无丝毫嫉妒。在霍去病死后,按道理说卫青应该重获重用,可惜,汉武帝对卫青的宠信看来已经到了尽头。在霍去病死后第10年,卫青去世,这10年当中,汉武帝也有过几次出兵,但是都没有让卫青再担重任,卫青在尊荣与无聊中郁郁而终。霍去病、卫青带着各自的遗憾离去,而悲剧却以另外一种方式在延续,后人对这两个人的评价一直不高,虽然大家都不得不承认二人在军事上的才能,但是中国是一个惯于用道德作为首要考量标准的国家,经由了司马迁的描述,在李广的对照之下,愣是生生在二人的战功光环之下压出了个"小"字主流评价的正反两面如下:1、 反方:这两个人能当将军,完全是由于他们是汉武帝的外戚。正方:汉武帝的外戚没有几百、也有几十号人物吧,怎么就这两个人能出头呢?李广利就是一个反证的最佳例子,所以卫霍二人还是有真才实料的。2、 反方:虽然这两人战功卓著,但是他们不算好将军。卫青固然仁善退让,但他是个马屁精,只知道一味讨好汉武帝(司马迁语:以和柔自媚于上,天下未有称也。)霍去病更是恶名昭昭,年少时就当汉武帝的贴身侍从,全然一副纨绔子弟的习性,因此不懂得体恤士卒,出征时汉武帝往往赏赐他很多好吃的大鱼大肉,路上吃不完,霍少就随便扔掉了,而他手下好多士兵可能当时正饿得头昏眼花呢。打仗闷了,霍少就让士兵给他挖足球场好蹴鞠,而这些可怜的士兵由于缺吃少穿都郁闷得很,却还不得不陪着霍少消遣。这样的事,霍少干了还不止一次两次。相比之下,李广将军就是爱兵如子的楷模,士兵没喝水,李广不喝;士兵没吃完饭,李广不吃。正方:李广的确是个将军楷模,但是李广能做到的,不能要求其他人也都要做到。霍去病不体恤士卒固然是缺点,可是考虑到霍少的身份、年龄和心理成熟度(军事才能上的成熟不等同于其他方面的同步成熟),不要强求一个天生富贵的小孩成为一个圣人,李广在霍去病那个年龄未必会比霍去病做得更好,让霍去病有机会多活上几十年、也许他也会向李广看齐,何况,尽管霍去病不体恤士卒,好像并不妨碍这些士卒替他卖命(跟着霍少能打胜仗,打完胜仗有大大的赏赐,仅此一点就足够这些士卒奋勇向前了)。至于卫青拍汉武帝马屁,呵呵,汉武帝那种人,跟他硬碰,那不是自寻死路吗,何况卫青的性格如此淡泊,他干吗要跟个斗鸡似的非得跟汉武帝唱反调。3、 反方:由于卫青举措失当,逼死了李广,所以卫青这人不好。霍去病后来私自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所以霍去病更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正方:卫青跟李广的这段公案,几千年来评说不断,可是仔细分析,卫青的过失都在可理解之列。出征前,汉武帝就密谕卫青不要重用李广,卫青为了报答公孙敖、把立功机会让给公孙敖而慢待了李广,这些都可算人之常情。后来,李广自杀,也是有多种原因促成的,卫青不能算主要责任方。至于霍去病射杀李敢,是因为李敢击伤卫青在先,为自己的舅舅出头,也是霍少暴烈的性格使然。他杀匈奴人从来不手软,这样的军人,有点脾气是很正常的。何况,号为将军楷模的李广也曾有过公报私仇杀灞陵尉的污点,所以,大哥莫说二哥,脸上的麻子一样多啦。其实,算来李敢跟霍去病的关系应该不算太差,漠北大战时,李敢因善战而被霍去病招至麾下,战后李敢因功封侯,两人多少还是有些革命战友的情谊吧,弄到后来,霍少竟要亲自出手杀死李敢,这中间有多少是非曲直,只能由后人去想象了。4、另一个争论点在于评价卫霍及李广各自的军事才能上。王维诗《老将行》云:"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李广运气不佳是肯定的了,老头子年轻时碰上无为而治的汉景帝、捞不着仗打,等喜欢打仗喜欢用年轻将领的汉武帝上台、李广已经老了,李广有过5次独立领兵的机会,却都因为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以失败而告终,惹得那时候还不算太迷信的汉武帝最后只好偷偷告诉卫青不要重用李广。至于李广个人的军事才能,很多人的意见是李广可以做一偏将猛将、但不适合作独立领军的人物,他的军事思想适合打防守反击,却不适合汉军后来赖以击破匈奴所使用的大兵团作战方略,也有人说李广只是从来没有找到印证自己才能的机会而已。至于卫青霍去病的军事才能,嘻嘻,这个根本就不用讨论,天幸而言,实在是污蔑这两位将军,一个人一次运气好可以理解,不可能连连中大奖。霍去病的成功在于他敢打敢拼毫无畏惧,屡屡跟数倍于自己的敌人较量,强悍之气令向来凶蛮的匈奴也为之胆寒,所以在他跟匈奴人的战争中从未落过下风。河西受降,更见这位霍少的胆识,当时匈奴人一片混乱、情况不明,霍少完全可以任由匈奴人自行内乱,不必自己冒险到一堆炸了窝的匈奴人中去犯险,因为被匈奴乱兵杀死或俘虏的机率很大(匈奴当时有四万人、霍少只有一万人),而霍少竟然大胆地冲入匈奴军中,不伤己方一人却杀死哗变的8000匈奴人,再降伏了余下四万人。仅仅用天幸来解释,霍少有知,会气得给你一箭的。如果他们两人不是汉武帝的外戚,历史也许会对这二人的功绩做出更为公正的评价。可是如果他们不是外戚,也的确不可能得到这样展示才华的机会。所以正反双方的论辩,还会一直持续下去。这段历史由司马迁来记叙,就还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对待卫霍二人上,号称公正的司马迁是否包藏了一点私心。司马迁的《史记》是公认的信史,但是《史记》同时又是一部文学意味十足的作品,司马迁不可避免地带入了很多自己的主观感受。把李广单独作传、跟卫青霍去病传并列,本身已带有很明显的比较意味。但是仔细分析其内容,不得不佩服司马迁的公正持中,他的确十分地欣赏李广精心打造了李将军悲剧英雄的形象,但是也忠实地记下了李广历史上的污点。对于卫霍二人,他同样奉行了不扬善、不隐恶的原则,赞了卫青的忠厚宽仁,贬了霍去病的骄纵不羁,把汉武帝大部分外戚归入佞幸之列狂踩一通后,还不忘特意加一句"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倒是一些后人妄加猜测,胡乱曲解太史公的意图,把司马迁骂李广利的话强加于卫霍二人头上。呜呼,微斯人、吾谁与归,能够与司马迁同时代,汉朝幸甚,大汉子民幸甚!本文内容于
15:03:03 被陈塘关总兵编辑
楼主列举了一些卫青、霍去病的先天优势,但这并不能掩盖二人的才华,因为把优势转化成胜利,靠的就是本事,而且这件事一点都不简单,后面就会细说。而李广也确实有缺点,但李广也绝不是笨蛋。他同样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豪杰。不论是卫霍还是飞将军李广,都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人物。先说卫霍:说句不客气的,说卫霍不会打仗的显然就是一帮冒充专家的历史盲,因为要反驳这帮人实在是太简单了,只要打开地图就行。大家都来研究军事,那就得表现出一点军事素养对吧?还有不看地图就能研究战争的?赵括纸上谈兵都知道看下地图的,光看了本《史记》再看一本《孙子兵法》就觉得自己特牛逼就成了“军事历史专家”?这明显不靠谱。没有从文字上能玩出来“军事”的说法,不然军事指挥系的还学什么图上作业,学八股文去多好啊。所以说反驳诋毁卫青、霍去病的人实在是太简单了。上百度,查一下西汉初年地图,看看汉武帝以前的汉朝到底有多大?反过来你再看看地图,汉武帝上台前,匈奴的势力有多庞大?不能因为看了本史记,然后就想当然的就把后世的条件给带进去想问题,觉得汉朝一定很大,人又多,因为我们今天地很大、人很多嘛!然后就想当然的觉得,匈奴一定很小,我们绝对以多打少……所以汉朝打匈奴,国力所致,理所应当,胜之不武,换个会打仗的一根小指头就碾死他。我觉得这种错觉的产生很可笑啊!你不能觉得汉朝人口肯定13亿,打匈奴铁板钉钉的事情,然后卫霍打匈奴那个辛苦啊,所以他们都不会打仗。问题是我想问问这些人,你们会看地图吗?这世上还有不会看地图的“军事专家”?当军迷,就得来点军事素养对吧。汉武帝以前汉朝有多弱小,地图不好找的话我贴出来:有没有一点惊讶?汉朝就用这么小的地方在跟匈奴打。不光跟匈奴打,还要同时打南边的闽越、南越、打夜郎,打朝鲜,还要保持兵力威慑诸侯王,防止他们造反。看了地图,谁还想说汉朝一定是地大物博,对匈奴优势明显对比悬殊吗?就这么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还优势个毛啊!同时期,匈奴的势力有多强?很多人都说秦军当年打匈奴,跟撵兔子似的,小意思。问题是秦时匈奴不过是北方比较强的游牧部落之一而已,只是之一啊,到汉景帝时期,匈奴已经完全成为草原上的霸主,没有第二个!从冒顿中兴匈奴开始,先是灭了东胡,致使东胡东逃并分裂为乌恒、鲜卑,而且都接受匈奴左贤王统治,然后并吞跟中原来往密切的娄烦、白羊这样的大部族,其他小部落不计其数,接着再向西消灭月氏。月氏是什么?月氏可不是电视剧里念的“yue shi”,念“rou zhi”,这名字只不过是从周代开始一直在中国历史上活越的“戎”的发音的另一种读法而已。而月氏就是这么一路被匈奴撵得鸡飞狗跳一直逃到阿富汗去的。从甘肃的陇西再往西,全都是匈奴右贤王的地盘,包括西域诸国一直到大宛,这些国家全都接受匈奴的统治。看看地图,匈奴全盛时期是一个多么庞大的部落联合?!从东北一直到新疆,加上内外蒙和半个西伯利亚,横跨了半个亚洲,你再跟我说一句汉朝打匈奴是压倒性优势,是天经地义的?!而汉武帝刚上台的时候,就是这个时候,就正是匈奴的全盛时期!那么,是谁把这个庞大的联合体打得七零八落,把它从巅峰打到谷底,把它打得彻底分裂掉的?不是汉武帝,不是卫青霍去病,难道是从天而降的春哥吗?打匈奴这种松散的部落联合体,就是要取得几次决定性的胜利,狠狠抽他的脸,这样他的小弟们看到老大不行了,自然就散了。卫青霍去病就是干这个的。所以到汉武帝晚期,匈奴虽然还存在,但这时候已经没有太大威胁,已经不是整天担心匈奴会打过来,而是整天出去找匈奴,要把它找出来往死里打了,这就是卫霍的能耐。谁TM敢说,这是不足挂齿的小事?!原来时刻担心亡国灭种,现在是匈奴担心亡国灭种,以前跟匈奴混的小弟,现在全都跟汉朝混,这就叫能耐!汉武帝以后,汉朝的领土面积变化有多大,自己去查!为什么汉武帝毛病那么多,已然是中国历史上最猛的皇帝之一,看地图,这就能说明一切!所以说卫霍打仗不容易,因为汉朝打赢匈奴本身就极不容易。所以说那些卫霍的先天优势都丝毫不能掩盖二人的功勋。然后再说说李广。不要老是鄙视李广,古人同情李广是有原因的,李广跟卫青霍去病,根本就不是一类人。李广的污点主要是卫霍时期几次主要战役都掉链子,但你要知道,李广最活跃的时候不是汉武帝时期,是汉文帝、汉景帝的时候,汉武帝上台的时候李广都四十多了,汉武帝正式开始打匈奴的时候李广都五十几了,真以为历史就是武侠小说,人越老越厉害吗?“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这时候李广的巅峰期早就过了,早就是年轻人的天下。李广是世家子弟,家境优渥。不过这家伙正义感很强,听说什么地方有老虎伤人,千里迢迢的也要奔过去把人家老虎杀了,放在今天就是专业的老虎杀手。在汉文帝时期,李广还是个少年,匈奴寇边,入侵的地方离他家还远着呢,但这位二话不说背起弓箭,单骑独马的就奔过去杀匈奴,还真被这家伙杀了匈奴好多人,李广的箭术,那真不是盖的。因此被汉文帝召见,成为汉文帝的侍从。舍弃优渥的生活奔赴战场,为国效死,什么叫浪漫主义英雄,这就叫浪漫主义英雄。曹植的《白马篇》所描述的,不就是这样的豪士吗?但李广的故事不止如此。这位当了汉文帝的骑侍郎以后,其武艺折服了所有人,汉文帝惊叹“你这是生不逢时,如果生在高祖时代,封侯拜将还用说吗?”这一句虽然是赞美,但非常直观的说明了李广面临的尴尬:他是武将,他很能打,但是不论汉文帝还是汉景帝,都奉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的核心就是,不打仗。这就是李广的悲剧。和平是军人的坟墓,巴顿将军的这句话是李广年轻时的最好写照。但这位还是不甘心只是给汉文帝当个侍卫,在他的再三要求下,汉文帝派他前往陇西训练骑兵和弓箭手。这些部队,是未来反击匈奴的种子。后来汉景帝登位,诸侯国造反。周亚夫知道李广勇武,专门把李广从陇西调来,任骁骑校尉。在战斗中李广单骑突入敌阵,杀散敌军旗卫队,杀死护旗主将,拔走敌军军旗从容而退。这样的战功对个人来说已经到达极点,不论古今中外,抢到对方的军旗都是极高的荣誉,也是对敌军的最大侮辱。凭这份功劳,李广封侯太容易了,但悲剧的是,梁王看到李广的英姿,爱极了这个青年,因此拿出将军印信,来请李广做他的将军。但这件事把汉景帝激怒了。诸侯王们本来就有异动,现在叛乱还没平息呢,就明目张胆的挖皇帝的墙角,这叫皇帝怎么想?封侯就不要想了。李广对此事受的打击很大,他一辈子对封侯念念不忘,根子就在这里。但此时的匈奴已经比汉初更进一步,达到巅峰了,匈奴从各个方向上对汉朝的进攻都大大增加,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个时候汉朝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而李广的传奇也是在这个时候到达顶端。想理解为什么人们那么推崇李广,你就必须把事情带入到当时的条件下,否则,你根本不能理解李广为什么受人欢迎。匈奴从各个地方入侵,汉军没有哪个能有办法的,除了李广。这位就像一个救火队员一样,被从一个地方调到另一个地方,什么地方匈奴猖狂,就把李广派往哪里,汉朝的边境各郡,没有哪个是李广没待过的。而汉军对匈奴一直是据城死守,在卫霍大规模反击匈奴以前,还没有谁能够越过边境向匈奴发动反击,除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广。这就是为什么大家爱戴李广。李广不是帅才。他指挥小部队进行小规模作战,经常胜利,能杀到匈奴人胆寒,有李广的地方就不来入侵。但李广又不善于指挥大部队,他带领大兵团作战的时候几乎每次都失败。原因很多,但人们还是爱戴李广,为什么?不是说这个人能把匈奴怎么怎么样,而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在汉军已经经历了太多失败,汉朝人民忍受了太多屈辱的情况下,就这么一个人敢对匈奴说“不”!就这么一个人在所有人都当缩头乌龟的时候愤然而出,勇于反击,就这么一个人敢大吼:“你敢杀我同胞,我就杀你全家!”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推崇他。他可以不那么军事家,但他身上凝聚了所有的反抗精神,就是这位,在卫霍以前独自挑起了大汉天朝的脊梁。所以历朝历代的诗人都爱他。你只要想象今天有个人独自驾着小帆船出海,管你什么乱七八糟的,一路乘风破浪把红旗插到钓鱼岛上,然后把所有上岛的日本警察全都踢下海,然后高呼“滚吧孙子,钓鱼岛就是中国的,你们敢过来,爷见你们一次打你们一次”,这就是李广在那个年代给全体汉人的感觉。这个人也许不是军事家,也许不是优秀的军事将领,也不是大科学家,大战略家,不是在电视上反复强调“大局”的专家,他也许并不能真正守住钓鱼岛,但他就是争了一口气!他就是铁骨铮铮的挺直了脊梁!所以人民就是喜欢他,就是爱戴他,就是要世世代代歌颂他!所以说,今天的人们如果有谁拿战果来说,站在“大局”的高度来说,说什么“啊李广可真菜啊”什么的,我只能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这种想法跟本就不能理解李广,根本就不能理解李广所代表的那种精神,根本就不能理解古人对李广为什么那么推崇。这不是战果的问题,不是军事指挥才能的问题,而是一个最根本最刻骨的问题,那就是“骨气”!所以古代的文人们才反复的用悲情英雄的方法把这位“飞将军”往高处推,因为这位将军身上有的,才是古代中国最看重的,不屈的“气节”。李广确实统帅能力一般。他是一位优秀的战术家,但跟战略家基本靠不上边。他还是一位猛将,在战斗中他经常凭借个人的武力来扭转战局,靠独自连续杀死敌军的众多指挥官来瓦解敌人的进攻。但当战争规模达到一定级别以上时,个人武力的强弱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李广的大战役成果远没有他在各地守边时的小规模战斗成果辉煌。可李广也不是庸才,他的许多战例一直流传至今,他所创造的“环形防御阵地”战术是现在所有各国文献里能找到的该战术的最早运用。李广不能封侯,他的生不逢时,他的政治觉悟太低,还有汉朝不计算累计战功,只计算单次战功的评价方法,都让这个出生太早、粗线条而且天天打小仗不会打大仗的飞将军距离封侯越来越远。而且他的失败也确实有客观因素,李广打了一辈子的仗,从来都是以少打多,他不是天才,输了很正常。但他即使面对几倍的敌人,也能做到就算打败了敌人损失也比自己损失大,这让即便是胜利了的匈奴见到李广都要绕道走,这就是本事。所以汉朝人推崇他,后人们歌颂他,没什么不可理解。在公元前129年反击匈奴的第一次大规模作战中,李广因为他如日中天的名声吸引了匈奴的主力,使得卫青能更从容的攻破龙城,取得空前胜利,这就像是诺曼底登陆时佯装要登录加莱的巴顿将军一样,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胜利背后却有他的影子。所以说,不论是卫青、霍去病还是李广,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都在承载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华美篇章。应该去更积极的看待他们,保护他们,不要整天做出一副专业挖掘别人缺点的样子,再完美的人也能挖掘到缺点,可只看到别人的缺点,所反映出的只是自己的丑陋和卑鄙罢了。我们赞颂自己喜欢的英雄,不是以给其他人挑刺为前提的,这太阴暗太傻缺了。而我们在解读我们的英雄时,也必须拿出一点宽容的心态,我们的挑剔不能反映出他人的不足,只能反映出自己的狭隘。所以我认为,看历史,所谓的尊重历史,是要保护我们的历史,去更多的挖掘历史中积极的一面,来激励我们进取,而不是反复叫嚣“啊某某某又是一个谎言”,“某某某又是一个惊天骗局”就是所谓的历史真相了,这只能让人觉得龌龊。这些话不是针对楼主,也不是针对楼里的各位,而是单纯对那些整天说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的人——对那些专业挑刺选手,我只想问一句:如果说只看到历史光明的一面还算不上全部的历史,那么只看到阴暗的一面又算什么?只挖掘炮制阴暗的一面又算什么?只知道挑别人毛病的都是些什么人?看不惯积极的东西恨不得全都颠覆掉,这都是什么心态啊?这整个就是心理问题,拖久了不好,早点去看医生吧。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李广赢得了匈奴的尊重,赢得了后人的尊重。
本文内容于
10:37:11 被blablabla编辑
就像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说的,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演变成口中虽有无尽豪言,心中实则阴暗心理。
“汉朝如果没有李广将军,可能还没轮到他汉武帝做皇帝就以经被灭了。”这句话搁谁身上都对,反正证实不了,“汉朝如果没有司马迁,可能还没轮到他汉武帝做皇帝就已经被灭了。”军人的荣誉来自胜利,没有胜利,再怎么吹也吹不起来,反过来也一样,有了胜利,再怎么贬也贬不下去。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敌人太多敌人太强,这是蠢才经常用的借口,发现敌人太多敌人太强就应当立即撤退以保全部队,“不敌则能避之”,这是孙子说的,知道吗?别再说“不是……无能,是……太狡猾”的鬼话,恶心!本文内容于
19:06:01 被张海祥编辑
一,李广是文景两帝时的老臣,而汉武帝要有自己绝对信任的心腹,所以对李广并不是十分的信任。二,李广是位防御型将军,而不擅进攻型。也就是会打防守,不会打进攻。而偏偏武帝上位后,要主动出击,主动打击对手。做到敌能来,我能去的战略转变。而这一转变李广的短就出来了。特别是武帝分四路出击对手时,李广的部队全军覆没并被俘,虽然逃了回来。但是在当时可是耻辱。当然这并不能全怪李广。对手集中了四倍多的精锐兵力全力对付李广,他当时的威名太大了。如果这换成汉朝任何一位将军都会顶不住。三,李广与当时的淮南王走的有点近。而武帝曾得知淮南王有意串通匈奴谋反,想撤掉其潘国。所以对李广将军更加的不信任。再加上这位将军只知道打仗,不懂政治。悲剧就不可避免了。李广三朝老臣,对汉室忠心不二。其威名曾让对手胆擅,但是最后却悲剧收场。今天看来都让心痛的一位忠臣。
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也。你错不要紧,能改就是好的。
你相当会抬杠啊,我举例说汉武帝有记载拉屎明显是为了反驳你,是想说明古人记载历史是很严谨的,你居然能继续扯拉不拉屎的问题,你自己拉自己去吧。文人包装李广,说的好,基本上夸李广的都是些出身不错,自认为特NB,其实才能有限的人。总是认为别人都是靠运气或者走后门,自己有才能却不被重用的人,最有名的就是王维的“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难封缘数奇”,王维是大诗人不错,但是真不是什么政治能人。这样的人只能借李广来发发牢骚了。我手下也有不少这样的人,但是真不好给他们解释,也不想解释。真正的兵家只有夸卫青的,没一个说李广强的。
李广能关心体恤手下,这一点我绝不否认。但是说他有真才实学,我一点没看出来,你拿个胜仗给我看看?而且你说士兵都乐意追随李广这本身就值得推敲,你从哪里得来的?通篇史记只有这么一句“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这说的是李广的军队纪律散漫,本身就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你好炫耀?再一点,你以为飞将军是美誉?麻烦你查查这称呼的出处好不?是李广被俘以后逃出来匈奴人给他的,意思是逃跑逃的飞起的意思,而不是什么来去如飞。关于这个在李广吧里面有人专门开贴论证了。简单来总结的话,凡是给匈奴以重创的,比如蒙恬,李牧,卫青,霍去病,赵充国。没见到匈奴人给什么称号。唯独一个被俘的将军,在逃跑后获得了飞将军的称号。本文内容于
11:33:34 被ajeaje1234编辑
三、没功劳有后门确实有人封侯(比如几个外戚),但是是少数,但是这跟李广有什么关系?别人没功劳封侯=他有功劳不封侯?汉朝封侯很严格,封侯是直接按照敌人首级具体数字来计算的,你怎么赖?你可以走后门捞个侯,但是你功劳到了别人是没理由不封侯的。至于什么风不封侯是皇帝一句话,那么我请问,皇帝有什么理由为难李广?难道还怕李广抢皇帝的风头?要知道他儿子,堂弟都是封侯的,说明起码皇帝对他们李家是公平的。四、别侮辱这些抗日英雄行不?李广是抗匈奴的精神代表?你哪里脑补来的。我还说贾谊是抗匈奴代表呢,毕竟人家详细的总结了汉匈双方的优劣,提出了反击匈奴的方案。李广守边多年确实不容易。但是也没见他焕发了什么精神,也没打什么振奋人心的打仗(无论胜败)。
第三,你真以为封侯就那么公正公平,功劳到了必然就封侯?别这么单纯好吗?汉军还规定斩杀敌将、缴获军旗战鼓都可以封侯,李广怎么没封?汉代还规定无功不得封侯,后宫外戚那些人封侯的还少吗?就为了反对这事连周亚夫都叫汉景帝给杀了,像田蚡、田胜之类,这些人啥都没干呢就先封侯,汉朝外戚什么都没干就封侯的少吗?卫青的两个儿子刚生下来就封侯,他俩很能打吗?要不是卫青为人厚道,觉得不好意思,坚决请求封赏部下,他的部将们全都封不了侯,这些人没有战功?可汉武帝想都没想起这些人来,要是卫青没那好人品,他们找谁哭去?从官爵看本事,这能准么?无功封侯的不少,有功不封的不止他李广一个,官场不就这样?封不封是靠本事来定的?封建社会王权独裁,封不封还不是皇帝一句话?封侯的就一定有本事,不封侯的就一定没本事,这话你真信?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只有能指挥几万人打赢战争的才叫英雄,其他的都不叫英雄?像张自忠将军,像佟麟阁、赵登禹、郝梦龄,像左权,这些人哪个是因为打赢了战争才被人称为英雄的?可是你要敢说这些人是打了败仗的草包,那**你十八代祖宗!他们失败了,可他们不伟大吗?我前面说了多少遍了,叫你放尊重点,李广不是靠打赢大战役才赢得人们的尊重的,靠的是民族危难时的抵抗精神,他是文景时代汉军抵抗的一面旗帜,你老跟我在这纠缠李广打了多少败仗什么意思?因为寡不敌众所以是垃圾是吧?因为没打赢所以是垃圾是吧?你TM除了挑毛病还会干什么?诋毁誓死抗击外敌入侵的英雄让你很爽快是吗?我花了那么多口水来解释这件事,告诉你李广受人尊敬不是因为战果,是因为不屈的抵抗意志,你看了吗?我跟你一再强调不要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批评李广的不是,要把自己放到那个时代才能理解后人对李广的推崇,你倒好,非要说这是“文人的包装”,包你妹啊!我们今天赞颂张自忠,赞颂左权,是想包装他们是战无不胜的战神吗?是想说他们核平小日本占领东京了吗?说的是他们的精神,李广就是文景时代的抵抗精神,卫霍出来以前他就是抗匈奴第一人!强调了多少遍,这跟打不打赢没什么关系,你回复不细看,老跟我在这里说败仗败仗的,有意思吗?
与匈奴打了这么多年,居然还想在广阔的大草原上用步兵战胜骑兵,李陵的脑子进水了。
我认为李广从来没有打过胜仗的证据很简单:李广没有封侯。在汉朝,封侯其实是个很简单的事情,杀敌几百就可以了,可是,这样的胜利李广也没有,有的只是一次又一次失败,甚至全军覆没。把一个从来没有打过胜仗的人捧到如此高的地位,中国文人颠倒黑白的本事确实了得。很多人骂李广利,其实李广利的战功比李广好得多,其本上胜负各半,比李广的战无不败好看多了。
你问李广,李广一生跟匈奴打了七十多仗,有记载的才几次呢?你怎么知道《史记》不是挑最艰苦的仗来写?文人不就喜欢搞这个?还有,其他六十几仗打成什么结果你知道?你就这么轻飘飘的下结论说这六十多仗全打败了,说这话你负责任么?这说的还是有一定规模的仗,汉景帝时李广戍边,天天出塞跟匈奴人玩命,他居然打了那么多仗全败?而且天天打败仗居然还都不死?你信?你就这么随便下结论,还语出恶毒,你觉得你嘴不贱?李广没有真材实料,大家为什么赞扬他?为什么前线的士兵人人都为他效死?就是因为他爱打败仗能让手下死得更快吗?他的手下是自杀集中营,都是些想不开的?为什么李广获得的不光是汉朝自己的赞誉,为什么连匈奴人都尊敬他?靠一个烂仗王能做到这一点?“飞将军”这个绰号可不是李广自封的,是匈奴人给他起的,匈奴人是想说他是经常飞过来显示自己是个傻逼的吗?匈奴人说李广在战场上“往来如飞,鬼神莫测”,是想说他经常鬼神莫测一样的让自己和自己的部下来送死是吧?说这些你信么?没打几场胜仗,士兵们为什么要选李广当老大?匈奴为什么要躲着李广走?是因为他看起来特别傻吗?你觉得这靠谱吗?你觉得你那句“战无不败的草包”动脑子了吗?这种话不是对古代历史的糟蹋?那不叫“最好的一仗也仅仅是被团团包围”,只不过是最艰苦也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仗,之一,如此而已。你觉得李广所有的战绩就是史记里写的那几仗?数字上也对不上啊!我发了这个回复,就是要叫那些动不动就乱下结论,看了两本史书看了两篇帖子就以为自己可以给历史挑毛病的人提个醒,别尼玛瞎逼逼,对历史带点敬意行么?看看棒子和小日本,把一帮挫逼往天上吹,再看看你们,尼玛宁肯秀下限也要把英雄往泥里踩,有意思么?为什么人们传诵李广,我在前面说的很清楚,不需要你理解,至少你能不能把你那张臭嘴闭上?尼玛脑子都不动就能得出“李广没打过一场胜仗”的结论,哪里来的根据?就知道挑毛病,那卫霍都不会打仗,李广是傻逼,中国人自古至今都是一群烂货,你这种论调除了能得出这个结论还能得出什么?这种人老子看不起!你要是想来说历史,就拿点态度出来,把你那些刻薄话都收回去,我跟你说。你要自认就是这种糟践历史的人,那算老子今天倒霉,碰上了你,你赢了,说不过你。不能跟你这种人多说,掉智商。
楼主列举了一些卫青、霍去病的先天优势,但这并不能掩盖二人的才华,因为把优势转化成胜利,靠的就是本事,而且这件事一点都不简单,后面就会细说。而李广也确实有缺点,但李广也绝不是笨蛋。他同样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豪杰。不论是卫霍还是飞将军李广,都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人物。先说卫霍:说句不客气的,说卫霍不会打仗的显然就是一帮冒充专家的历史盲,因为要反驳这帮人实在是太简单了,只要打开地图就行。大家都来研究军事,那就得表现出一点军事素养对吧?还有不看地图就能研究战争的?赵括纸上谈兵都知道看下地图的,光看了本《史记》再看一本《孙子兵法》就觉得自己特牛逼就成了“军事历史专家”?这明显不靠谱。没有从文字上能玩出来“军事”的说法,不然军事指挥系的还学什么图上作业,学八股文去多好啊。所以说反驳诋毁卫青、霍去病的人实在是太简单了。上百度,查一下西汉初年地图,看看汉武帝以前的汉朝到底有多大?反过来你再看看地图,汉武帝上台前,匈奴的势力有多庞大?不能因为看了本史记,然后就想当然的就把后世的条件给带进去想问题,觉得汉朝一定很大,人又多,因为我们今天地很大、人很多嘛!然后就想当然的觉得,匈奴一定很小,我们绝对以多打少……所以汉朝打匈奴,国力所致,理所应当,胜之不武,换个会打仗的一根小指头就碾死他。我觉得这种错觉的产生很可笑啊!你不能觉得汉朝人口肯定13亿,打匈奴铁板钉钉的事情,然后卫霍打匈奴那个辛苦啊,所以他们都不会打仗。问题是我想问问这些人,你们会看地图吗?这世上还有不会看地图的“军事专家”?当军迷,就得来点军事素养对吧。汉武帝以前汉朝有多弱小,地图不好找的话我贴出来:有没有一点惊讶?汉朝就用这么小的地方在跟匈奴打。不光跟匈奴打,还要同时打南边的闽越、南越、打夜郎,打朝鲜,还要保持兵力威慑诸侯王,防止他们造反。看了地图,谁还想说汉朝一定是地大物博,对匈奴优势明显对比悬殊吗?就这么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还优势个毛啊!同时期,匈奴的势力有多强?很多人都说秦军当年打匈奴,跟撵兔子似的,小意思。问题是秦时匈奴不过是北方比较强的游牧部落之一而已,只是之一啊,到汉景帝时期,匈奴已经完全成为草原上的霸主,没有第二个!从冒顿中兴匈奴开始,先是灭了东胡,致使东胡东逃并分裂为乌恒、鲜卑,而且都接受匈奴左贤王统治,然后并吞跟中原来往密切的娄烦、白羊这样的大部族,其他小部落不计其数,接着再向西消灭月氏。月氏是什么?月氏可不是电视剧里念的“yue shi”,念“rou zhi”,这名字只不过是从周代开始一直在中国历史上活越的“戎”的发音的另一种读法而已。而月氏就是这么一路被匈奴撵得鸡飞狗跳一直逃到阿富汗去的。从甘肃的陇西再往西,全都是匈奴右贤王的地盘,包括西域诸国一直到大宛,这些国家全都接受匈奴的统治。看看地图,匈奴全盛时期是一个多么庞大的部落联合?!从东北一直到新疆,加上内外蒙和半个西伯利亚,横跨了半个亚洲,你再跟我说一句汉朝打匈奴是压倒性优势,是天经地义的?!而汉武帝刚上台的时候,就是这个时候,就正是匈奴的全盛时期!那么,是谁把这个庞大的联合体打得七零八落,把它从巅峰打到谷底,把它打得彻底分裂掉的?不是汉武帝,不是卫青霍去病,难道是从天而降的春哥吗?打匈奴这种松散的部落联合体,就是要取得几次决定性的胜利,狠狠抽他的脸,这样他的小弟们看到老大不行了,自然就散了。卫青霍去病就是干这个的。所以到汉武帝晚期,匈奴虽然还存在,但这时候已经没有太大威胁,已经不是整天担心匈奴会打过来,而是整天出去找匈奴,要把它找出来往死里打了,这就是卫霍的能耐。谁TM敢说,这是不足挂齿的小事?!原来时刻担心亡国灭种,现在是匈奴担心亡国灭种,以前跟匈奴混的小弟,现在全都跟汉朝混,这就叫能耐!汉武帝以后,汉朝的领土面积变化有多大,自己去查!为什么汉武帝毛病那么多,已然是中国历史上最猛的皇帝之一,看地图,这就能说明一切!所以说卫霍打仗不容易,因为汉朝打赢匈奴本身就极不容易。所以说那些卫霍的先天优势都丝毫不能掩盖二人的功勋。然后再说说李广。不要老是鄙视李广,古人同情李广是有原因的,李广跟卫青霍去病,根本就不是一类人。李广的污点主要是卫霍时期几次主要战役都掉链子,但你要知道,李广最活跃的时候不是汉武帝时期,是汉文帝、汉景帝的时候,汉武帝上台的时候李广都四十多了,汉武帝正式开始打匈奴的时候李广都五十几了,真以为历史就是武侠小说,人越老越厉害吗?“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这时候李广的巅峰期早就过了,早就是年轻人的天下。李广是世家子弟,家境优渥。不过这家伙正义感很强,听说什么地方有老虎伤人,千里迢迢的也要奔过去把人家老虎杀了,放在今天就是专业的老虎杀手。在汉文帝时期,李广还是个少年,匈奴寇边,入侵的地方离他家还远着呢,但这位二话不说背起弓箭,单骑独马的就奔过去杀匈奴,还真被这家伙杀了匈奴好多人,李广的箭术,那真不是盖的。因此被汉文帝召见,成为汉文帝的侍从。舍弃优渥的生活奔赴战场,为国效死,什么叫浪漫主义英雄,这就叫浪漫主义英雄。曹植的《白马篇》所描述的,不就是这样的豪士吗?但李广的故事不止如此。这位当了汉文帝的骑侍郎以后,其武艺折服了所有人,汉文帝惊叹“你这是生不逢时,如果生在高祖时代,封侯拜将还用说吗?”这一句虽然是赞美,但非常直观的说明了李广面临的尴尬:他是武将,他很能打,但是不论汉文帝还是汉景帝,都奉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的核心就是,不打仗。这就是李广的悲剧。和平是军人的坟墓,巴顿将军的这句话是李广年轻时的最好写照。但这位还是不甘心只是给汉文帝当个侍卫,在他的再三要求下,汉文帝派他前往陇西训练骑兵和弓箭手。这些部队,是未来反击匈奴的种子。后来汉景帝登位,诸侯国造反。周亚夫知道李广勇武,专门把李广从陇西调来,任骁骑校尉。在战斗中李广单骑突入敌阵,杀散敌军旗卫队,杀死护旗主将,拔走敌军军旗从容而退。这样的战功对个人来说已经到达极点,不论古今中外,抢到对方的军旗都是极高的荣誉,也是对敌军的最大侮辱。凭这份功劳,李广封侯太容易了,但悲剧的是,梁王看到李广的英姿,爱极了这个青年,因此拿出将军印信,来请李广做他的将军。但这件事把汉景帝激怒了。诸侯王们本来就有异动,现在叛乱还没平息呢,就明目张胆的挖皇帝的墙角,这叫皇帝怎么想?封侯就不要想了。李广对此事受的打击很大,他一辈子对封侯念念不忘,根子就在这里。但此时的匈奴已经比汉初更进一步,达到巅峰了,匈奴从各个方向上对汉朝的进攻都大大增加,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个时候汉朝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而李广的传奇也是在这个时候到达顶端。想理解为什么人们那么推崇李广,你就必须把事情带入到当时的条件下,否则,你根本不能理解李广为什么受人欢迎。匈奴从各个地方入侵,汉军没有哪个能有办法的,除了李广。这位就像一个救火队员一样,被从一个地方调到另一个地方,什么地方匈奴猖狂,就把李广派往哪里,汉朝的边境各郡,没有哪个是李广没待过的。而汉军对匈奴一直是据城死守,在卫霍大规模反击匈奴以前,还没有谁能够越过边境向匈奴发动反击,除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广。这就是为什么大家爱戴李广。李广不是帅才。他指挥小部队进行小规模作战,经常胜利,能杀到匈奴人胆寒,有李广的地方就不来入侵。但李广又不善于指挥大部队,他带领大兵团作战的时候几乎每次都失败。原因很多,但人们还是爱戴李广,为什么?不是说这个人能把匈奴怎么怎么样,而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在汉军已经经历了太多失败,汉朝人民忍受了太多屈辱的情况下,就这么一个人敢对匈奴说“不”!就这么一个人在所有人都当缩头乌龟的时候愤然而出,勇于反击,就这么一个人敢大吼:“你敢杀我同胞,我就杀你全家!”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推崇他。他可以不那么军事家,但他身上凝聚了所有的反抗精神,就是这位,在卫霍以前独自挑起了大汉天朝的脊梁。所以历朝历代的诗人都爱他。你只要想象今天有个人独自驾着小帆船出海,管你什么乱七八糟的,一路乘风破浪把红旗插到钓鱼岛上,然后把所有上岛的日本警察全都踢下海,然后高呼“滚吧孙子,钓鱼岛就是中国的,你们敢过来,爷见你们一次打你们一次”,这就是李广在那个年代给全体汉人的感觉。这个人也许不是军事家,也许不是优秀的军事将领,也不是大科学家,大战略家,不是在电视上反复强调“大局”的专家,他也许并不能真正守住钓鱼岛,但他就是争了一口气!他就是铁骨铮铮的挺直了脊梁!所以人民就是喜欢他,就是爱戴他,就是要世世代代歌颂他!所以说,今天的人们如果有谁拿战果来说,站在“大局”的高度来说,说什么“啊李广可真菜啊”什么的,我只能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这种想法跟本就不能理解李广,根本就不能理解李广所代表的那种精神,根本就不能理解古人对李广为什么那么推崇。这不是战果的问题,不是军事指挥才能的问题,而是一个最根本最刻骨的问题,那就是“骨气”!所以古代的文人们才反复的用悲情英雄的方法把这位“飞将军”往高处推,因为这位将军身上有的,才是古代中国最看重的,不屈的“气节”。李广确实统帅能力一般。他是一位优秀的战术家,但跟战略家基本靠不上边。他还是一位猛将,在战斗中他经常凭借个人的武力来扭转战局,靠独自连续杀死敌军的众多指挥官来瓦解敌人的进攻。但当战争规模达到一定级别以上时,个人武力的强弱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李广的大战役成果远没有他在各地守边时的小规模战斗成果辉煌。可李广也不是庸才,他的许多战例一直流传至今,他所创造的“环形防御阵地”战术是现在所有各国文献里能找到的该战术的最早运用。李广不能封侯,他的生不逢时,他的政治觉悟太低,还有汉朝不计算累计战功,只计算单次战功的评价方法,都让这个出生太早、粗线条而且天天打小仗不会打大仗的飞将军距离封侯越来越远。而且他的失败也确实有客观因素,李广打了一辈子的仗,从来都是以少打多,他不是天才,输了很正常。但他即使面对几倍的敌人,也能做到就算打败了敌人损失也比自己损失大,这让即便是胜利了的匈奴见到李广都要绕道走,这就是本事。所以汉朝人推崇他,后人们歌颂他,没什么不可理解。在公元前129年反击匈奴的第一次大规模作战中,李广因为他如日中天的名声吸引了匈奴的主力,使得卫青能更从容的攻破龙城,取得空前胜利,这就像是诺曼底登陆时佯装要登录加莱的巴顿将军一样,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胜利背后却有他的影子。所以说,不论是卫青、霍去病还是李广,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都在承载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华美篇章。应该去更积极的看待他们,保护他们,不要整天做出一副专业挖掘别人缺点的样子,再完美的人也能挖掘到缺点,可只看到别人的缺点,所反映出的只是自己的丑陋和卑鄙罢了。我们赞颂自己喜欢的英雄,不是以给其他人挑刺为前提的,这太阴暗太傻缺了。而我们在解读我们的英雄时,也必须拿出一点宽容的心态,我们的挑剔不能反映出他人的不足,只能反映出自己的狭隘。所以我认为,看历史,所谓的尊重历史,是要保护我们的历史,去更多的挖掘历史中积极的一面,来激励我们进取,而不是反复叫嚣“啊某某某又是一个谎言”,“某某某又是一个惊天骗局”就是所谓的历史真相了,这只能让人觉得龌龊。这些话不是针对楼主,也不是针对楼里的各位,而是单纯对那些整天说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的人——对那些专业挑刺选手,我只想问一句:如果说只看到历史光明的一面还算不上全部的历史,那么只看到阴暗的一面又算什么?只挖掘炮制阴暗的一面又算什么?只知道挑别人毛病的都是些什么人?看不惯积极的东西恨不得全都颠覆掉,这都是什么心态啊?这整个就是心理问题,拖久了不好,早点去看医生吧。
本文内容于
2:50:47 被张海祥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岛咖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