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更加完善开放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保体系,实施民生优先发展战略

社会保障概论课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社会保障概论课件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4.63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2013年社会保障基础知识试题汇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2013年社会保障基础知识试题汇集
21年​社​会​保​障​基​础​知​识​试​题​汇​集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20080份文档统筹城乡&走向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财经--人民网
统筹城乡&走向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
&&&&来源:&&&&&
  编者的话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项目齐全、覆盖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计划。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特别是提高制度公平性,其中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重点、难点和步骤、路径是什么?在本期“大家论道”中,几位专家进行了探讨。&
  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进入新阶段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
  2011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取得进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迅速扩大,同步开展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试点,到年底已有3.6亿多人参保,1亿多城乡老年居民领取政府的基础养老金。各种情况表明,再经过今年的努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全面覆盖,以养老、医疗、低保为重点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将基本建成。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进入新阶段,应在更高层面、以更大力度加快推进城乡统筹。
  城镇化率超过50%,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不断发展,劳动力和居民在城乡之间流动规模扩大、速度加快,凸显出原来涉农社会保障制度供给不足的矛盾。中央正确预判这一重大变化趋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2004年开展新农合试点并迅速在全国推开;2005年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2006年以农民工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2007年实行农村低保制度,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2009年进行新农保试点,去年扩大到全国60%的地区;2011年开展城居保试点,并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合并实施城乡居民两项养老保险制度。
  这些重大制度和政策的建立和出台,为社会保障长远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奠定了基础。但在特定发展阶段,这些制度和政策大都只能是城乡分别设计和实施,统筹和融合度相对较低。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十二五”期末可能接近55%。城镇化率超过50%,加之城乡人口流动成为常态,表明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进入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的新阶段。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主要着力点
  涉及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主要有城乡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医疗救助、城乡低保。当前,应在政策、制度、体制等方面加快推进城乡统筹。
  推进政策衔接。一是农村低保与新农保的衔接。原则是叠加实施,努力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二是新农保、城居保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部分中青年农民参保率低,有制度实施初期的“观望”因素,但更主要的是“选择的困惑”。中青年农民在城市打工或准备到城市打工,是参加职工养老保险还是参加新农保,应允许他们自己作出选择,政府的责任是开拓“互通”的渠道。因此,今年应研究实行新农保、城居保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间的衔接转续政策,主攻点是缴费年限的认定和换算。三是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这一衔接实际上已部分实现――对低收入困难家庭,政府用医疗救助资金补助其参保缴费获得基本医保权益。现在需要研究更深度的有机融合,即把医疗救助与花费巨大的重大疾病救治结合起来,进一步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
  推进制度融合。一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融合。这在法律上已无障碍,中央财政对两项制度给予同额补助实际上也预留了接口。目前有一半省市合并实施了两项制度,随着今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应全面推进合并实施。二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融合。中央多次强调城乡统筹的方针,4个省市、40多个城市和100多个县的探索也创造了成功经验。目前全国有2.6亿农民进城务工,加上其家属子女,人数更多。及早实现居民基本医保城乡统筹,使城乡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有利于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
  推进体制整合。行政管理体制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和社会格局的变化,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一是整合城乡医保管理体制。近年来,有关部门为城乡基本医保制度的建立做了大量工作,但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变革管理体制和整合经办服务资源。这既有利于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更加便利的服务,又有利于强化“第三方监管”机制。二是理顺有关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中央勾画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框架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其中的“补充”应主要调动社会和市场的资源;而作为“基础”和“重点”的制度,如果能够统一行政管理,可能更有利于顶层设计和顺畅实施。
  更加重视城乡社保经办服务资源的整合。城乡统筹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改善服务上。因此,城乡社会保障政策、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应把提升经办服务特别是基层经办服务资源整合水平摆在重要位置,以使人民群众得到城乡统筹的好处。首先,强化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制约了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升。解决之道,一是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适当补充社保经办人力资源,特别应注重发挥“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优质资源的作用;二是整合现有的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把按险种分设的经办机构逐步改变为按流程管理设置;三是加强职业培训,提高经办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其次,创新管理服务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今年计划增发1.5亿张全国统一、功能兼容的社会保障卡,总量达到3.4亿张,“十二五”期末达到8亿张,覆盖60%以上的国民。第三,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比如,通过邮局、银行对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通过金融机构运营补充性保险等。&
  从形式普惠走向实质公平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近几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普惠性特征日益体现。从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构建到全民医疗保险、全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形成与快速覆盖,再到保障性住房及其他福利供给的大幅增长,我国社会保障不同程度地惠及绝大多数城乡居民。这不仅是社保体系建设的巨大成就,而且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人权保障事业推进的重要标志。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社保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在坚持并巩固普惠性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公平性,最终实现社会保障从形式普惠走向实质公平。而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无疑是缩小国民福利权益差距,促使社会保障体系沿着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取向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刻原因。首先,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发生深刻变化。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各项事业全面推进。与此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无不要求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状态。社会保障作为面向全民的公共品,无疑应扮演先行者的角色,并为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创造条件。其次,社保体系建设中的诸多现实问题亟待通过城乡统筹发展来解决。比如,社保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城乡分割及其带来的公共资源浪费、行政效率低下、制度风险增加等,都迫切要求通过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来化解。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需要正视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障碍。一是传统的城乡分割惯性依然巨大。二是城乡二元体制及其导致的条条分割、政策分割与传统管理方式亟须改变,比较僵化的经办机制还在排斥社会机制与市场机制。三是资源配置失衡的格局还在延续,城乡发展差距非短期内能够缩小。改变长期存在的资源配置厚城薄乡的问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四是对现行社保制度的有效整合难度较大。例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是同一性质的制度安排,但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在实践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要整合制度就需要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并涉及对现有资源配置格局的调整。可见,实现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面临诸多现实障碍,应充分估计其难度并积极、稳妥、渐进地推进。
  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社保制度的公平性,同时提高社保体系运行效率,增进制度的财务稳定性。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必须抓住三个关键问题。
  突破体制障碍。从城乡二元格局走向城乡统筹发展,必然要以改革现行体制为条件,通过调整行政机构设置、强化城乡统筹职责以及消除部门利益追求等改革措施突破体制障碍。只有根据社保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改革创新社保管理体制,将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其基本职责,同时消除部门管理与制度实施之间的利益链条,才能为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创造条件。
  创新社保事务的经办与服务机制。应创新社保事务的经办与服务机制,消除传统经办或服务机制对城乡统筹的阻碍。比如,通过将基层社保服务适度集中到统一的社保服务平台,可以化解条条分割下的资源分割、运行效率低下和官僚主义弊端;通过统一、共享的社保信息化建设,可以在提供更为便捷服务的同时促使服务质量提升;通过建立政府购买社保经办服务等机制,可以更好地利用社会与市场资源,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通过培育和扶持各种基层社会组织,可以增加社保服务的供给并放大社保制度的保障功能。
  分类有序推进城乡社保制度一体化。只有实现制度一体化,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真正实现城乡居民同制同权的目标。因此,制度整合是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同的社保制度有不同的路径依赖,因而应在适当分类的基础上积极、有序地推进制度一体化。比如,包括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救助、老年福利等在内的由政府负责的社保项目,宜尽快实现城乡统筹下的制度一体化,越是中央、省级财政负责的保障项目,越应尽快整合制度、整合资源。凡是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的社保项目,均应不失时机地推进制度一体化。如全民统一的医疗保险是我国医保制度的发展目标,其中处于分割状态下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当先行整合,尽快实现制度一体化、经办统一化。
  当前,有必要形成新的共识,这就是将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作为新时期深化社保改革、健全社保体系的基本目标,在优化社保制度安排的条件下,促使整个社保体系从形式普惠稳步地走向实质公平,最终让全体人民通过这一制度安排合理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加快基本医保城乡统筹的步伐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王东进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其主要标志就是实现了制度从无到有、覆盖范围从小到大、待遇水平从低到高,“3+1”(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加城乡医疗救助)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目前,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总人数达到约13亿人,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无论覆盖范围还是受益人数,中国基本医保都堪称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最快、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过去,我国医保基本上呈外延扩张式发展,其主要特征是“扩面、提待、投入”。现在已经到了转向内涵式发展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服务提升,实现由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向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障转变。应认识到,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公正和谐医保,比建“框架”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既需要科学周密的顶层设计,更需要“三医联动”,实行一系列配套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当务之急是加快基本医疗保险的城乡统筹步伐,既增强制度的公平性,又提高管理和基金使用效率。
  推进基本医保城乡统筹具有紧迫性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事业的发展,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制度分设、管理分割、资源分散的“三分”格局弊端日益显露,不但增加了医疗保险的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而且不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对体现制度公平、促进社会和谐造成了负面影响。突出表现为“三个重复”和“三个不利于”。
  “三个重复”。一是居民重复参保。当前,各地普遍存在城乡居民重复参保的现象。特别是农民工、乡镇企业职工、在城镇就读的农村学生、被征地农民等人群的重复参保问题非常突出。据调查,重复参保率一般在10%―15%,有些地方甚至超过30%。二是财政重复补贴。全国重复参保的人数如果按10%―15%估算,一年的财政无效补贴就是240亿至360亿元。三是重复建设经办机构和信息系统。现有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略加扩容和调整,即可容纳新农合对网络信息系统建设的需求,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再建设一套新农合信息系统,就是巨大的浪费。
  “三个不利于”。一是不利于体现制度的公平性。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分设,强化了城乡户籍分割,不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同一地区的城乡居民统筹层次、就医选择、保障范围、待遇水平等因户籍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不能很好地体现社会保险制度的公平性。二是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流动。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贯通,信息不共享,管理不统一,造成从业人员医疗保险关系难以接续,待遇无法衔接。三是不利于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和经办,难以统筹谋划制度的长远发展,难以统一掌控制度运行,难以科学评估保障的真实绩效,无疑会增加体制成本,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推进基本医保城乡统筹具有可行性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时机与条件均已成熟。概括地讲,就是具备了“四个基础”。
  具备法律基础。社会保险法已将新农合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畴,并明确规定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统筹管理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是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的必然要求。
  具备制度基础。“新农合”已经由初始阶段的农民合作医疗制度转变为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同的社会保险制度,即在制度框架、筹资方式、保障水平、运行机制、管理服务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为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奠定了制度基础。
  具备思想基础。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中央有要求,地方有需求,广大群众呼声尤为强烈,希望通过一体化管理获得更便捷、优质的服务。
  具备工作基础。目前,天津、重庆、宁夏、青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个省级行政区、41个地级市和162个县(区、市)开展了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划归社保部门统一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但避免了“三个重复”,而且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效率。调查显示,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一个中等城市一年可节省管理费50万至100万元。更重要的是,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增强了制度的公平性,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适应了人员流动实际,有利于发挥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制约作用,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代表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方向,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应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在国家层面出台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和一体化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统筹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管理主体、实施步骤和时限要求。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可以采取“三步走”的方式:第一步,整合管理资源,实现一体化管理;第二步,实现行政管理的统一;第三步,实现制度融合――可以在基本制度框架统一的前提下,采取“一制多档”的形式,打破城乡户籍限制,允许居民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自主选择参保的档次,享受相应的保障待遇,实现制度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公平性与可选择性的有机结合。
  加强农村社保基层平台建设
  西南财经大学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林&&义
  近年来,我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城乡社会保障服务范围的扩大、服务对象的增加、服务内容的丰富,尤其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今年将实现制度全覆盖,农村社会保障基层管理平台建设和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
  农村社会保障基层管理平台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服务水平难以适应农村社会保障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乡镇社会保障经办平台建设滞后,人员编制不足,工作效率较低,人员稳定性差;农村社会保障的种类繁多并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尤其是乡镇一级农村社会保障的经办机构呈现“碎片化”局面,而且乡镇一级分设就业、社保、新农合、低保等专门管理机构容易导致基层机构臃肿,管理成本较高,协调难度较大;农村社会保障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需要。在一些进行新农保试点的边远地区,基础数据仍然实行手工操作,而且各类社保信息缺乏统一信息平台,既加大运行成本,也加大管理难度。因此,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基层管理平台建设既有必要性,又有紧迫性。
  夯实基础,构建农村基层综合性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平台。这是更好地服务于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的现实需要。应在服务场所、人员编制、经费支持及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努力完善农村基层社会保障管理平台的制度建设,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确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顺利推进。应构建农村基层综合性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平台,注重新农保、新农合、农村低保及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项目的制度整合,统筹使用公共服务资源,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个到位”,机构名称、基础台账、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服务标准“五个统一”,规范建设农村基层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为参保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应进一步创新基层社会保障管理的体制机制,力求在现有管理体制的框架下,统一组织协调城乡就业、社保、医保、低保等各部门的工作任务,不断总结经验,更好服务基层群众。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实现社会保障信息共享。农村社会保障信息化平台建设需要兼顾制度对接和技术结合,实现农村社会管理与新农保、新农合及农村低保等各类社保基础信息共享,着力提高各项社保制度运行效率。应将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同社保经办管理体制改革综合考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构建动态性、开放性、兼容性强的统一社会保障信息化平台,并实现与城市社会保障信息化平台的全面对接。
  加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理顺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社会保险政出多门的管理格局在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提高、社会保险即将实现城乡制度全覆盖的现实背景下,将面临严峻挑战。因而,需要从战略高度理顺社会保险管理体制,逐步推进社会保险的垂直化管理改革。这是提升城乡社会保障管理绩效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城乡社会保险管理一体化建设目标、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服务水平的标本兼治之策。
  加快建立农村基层社会保障管理人才培训体系,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系统培训和有效使用,是农村社会保障基层管理平台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创新农村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社工服务人才的培训机制,尽快提升农村基层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能力,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合理发挥政府、市场机构、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中的不同功能,协力打造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新农合、新农保经办服务的方式,取得了一些好经验。应总结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及发挥商业机构作用的好经验好做法,满足农村群众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求。
(责任编辑:聂丛笑、李海霞)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
发短信上手机人民网牡丹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七个翻番&,建设&五个城市&的战略机遇期、攻坚期、提速期,做好这一时期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于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幸福牡丹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是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观念大转换、资金大投入、民生大改善、改革大突破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就业和社会保障目标全面和超额完成,为&十二五&时期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城乡就业规模迅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扩大和稳定就业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全面落实积极就业政策,不断加大创业促就业工作力度。在全省率先建立5000万元创业发展基金,启动省级创业型城市试点工作,建立了以小额贷款、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税费减免为主要内容的创业就业政策体系。五年来,全市累计投放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9.9亿元,年均递增15.7%,投放小额担保贷款2亿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1万人次,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8.7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39.68万人次。强力实施&援企稳岗&行动,发放困难企业岗位补贴9300余万元,办理缓缴社保费1289万元,稳定就业岗位8.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保持了城乡就业回升向好的良好态势。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保险覆盖人群迅速扩大,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6.6万人,职工参保率达到99%,个体劳动者参保率达到90%;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2.87万人,参保率97%;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5.07万人、17.75万人、26.02万人和16.84万人,参保率分别为96%、93%、97%和96%。新农保试点顺利启动,宁安、绥芬河、穆棱市的49万农村居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障范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推进,将42.3万城镇居民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的全覆盖。社保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将1.8万名&五七工&、&家属工&和6527名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彻底解决了6.9万名关闭破产、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经过6次调整,人均待遇水平从2005年的每月459元提高到1041元,增长了127%;市区失业保险金标准从214元/月提高到320元/月,增长了49.5%。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由15.4万元提高到25万元,增长了62.3%,切实保障和改善了广大群众的基本生活。
&(三) 职业技能培训规模推进。紧紧围绕新兴产业和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事业。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 占地2.7万平方米的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初步形成了以技师学院为带动,以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五年来共培训企业职工5.38万人、高技能人才9000余人、农村劳动力22199人,再就业培训159879人、创业培训30037人,职业技能鉴定3万人,为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
(四)劳动关系运行保持稳定。积极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全市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6%。市区最低工资标准经过三次调整,由305元/月提高到700元/月。多方筹措12.8亿元资金,妥善解决了872户企业14.7万名职工工资历史拖欠问题。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政策,支撑了桦林、牡纺、水泥、制药、毛毯、三道乳业等大中型国企改制的规模推进。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和信访仲裁力度,&十一五&期间,共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261件,为劳动者追发工资、抵押金925万元、补缴社会保险费2700多万元,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5万余件,信访结案率100%。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1500余件,仲裁结案率97%,切实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沿边开放先导区建设,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是实现跨越争先的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十二五&时期,国家、省和市委市政府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全市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势头,为拉动就业持续增长、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提供了基本条件;在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就业空间不断扩展;国家继续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我市持续推进沿边开发先导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为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等有利条件。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形势、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增多并趋于复杂化多样化,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城乡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就业面临城乡双重压力,就业的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的任务仍然很重,在整体就业供求趋紧的情况下,城镇困难群体实现就业的难度进一步增大。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还相当繁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还不够平衡,城镇无业老年居民等特殊群体还没有纳入养老保障范围;城乡之间、不同体制之间社会保障制度还不能贯通衔接;企业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差别较大。新农保政策不完善,参保缴费激励机制不健全,青年农民参保积极性低。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较低,社会保险基金支撑能力较弱,保障水平不高。三是劳动关系调整难度加大。个体私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国有企业历史遗留的劳动关系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工资制度不合理、分配秩序不规范的矛盾日益尖锐,劳动争议预防和协调面临相当大的压力。解决好这些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完善措施,扎扎实实做好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
三、&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紧紧把握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两个关键,以更大的改革创新勇气和胆略,努力构建&政府推动、创业带动、培训促动、市场拉动&的充分就业机制,努力构建&全覆盖、保基本、可转续、均等化&的社保共享机制,努力构建&预防在先、监察缜密、仲裁有效、调解有力&的依法维权机制,努力构建&公开化、信息化、规范化、便捷化&的公共服务机制,全面建成贯通城乡、包容性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建设&和谐幸福型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⒈更加注重保障公平。让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基本享有平等就业机会,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全面解决制度缺失问题,扩大覆盖范围,缩小工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待遇差距。
⒉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城乡和区域各类劳动者需求,促进就业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职工收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同步,协调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事业发展。
⒊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⒋更加注重基础能力建设。夯实基础,充实基层,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便利、高效、多样化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
⒌更加注重共享发展成果。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
(三)目标任务
到2015年,实现城乡就业较为充分,人人享有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劳动关和谐稳定,公共服务达到新的水平。
&&城乡就业较为充分。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就业局势保持稳定,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十二五&期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7.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加快建立起制度框架城乡统筹,待遇标准城乡衔接,机构设置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各项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基金支撑能力和待遇水平。到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
&&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秩序逐步规范,职工收入随企业效益增长而增长,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扩大劳动报酬占收入分配的比重,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到2015年,市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每月1125元以上,年均递增10%。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劳动关系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更加健全。劳动合同制度普遍实行,集体合同制度继续推进,各类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以上。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更加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以信息网络、人力资源市场、基层平台、服务窗口、培训鉴定基地等工程为核心,加快建立一体化、全方位、网络化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将服务网络延伸到街道、社区、乡镇和农村,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整体水平。加快实施&金保工程&,全面推行社会保障卡,建设全市统一规范、联动响应的&12333&劳动保障咨询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信息化和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统筹城乡就业服务,强力实施创业带动工程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体系,调整就业结构,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在扩大就业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就业质量。
1、抢抓历史机遇,扩大就业规模。紧紧围绕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实施新一轮就业升级;紧紧围绕我市打造沿边开放先导区、哈牡绥东产业带,以园区建设、新上项目和大型企业为骨干,开辟新的就业增长点;紧紧围绕发展旅游、会展、现代服务及文化等新兴产业,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紧紧围绕贯彻落实鼓励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优惠政策,在投融资、税收、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2、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拉动就业增长。全面开展创建省和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活动,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搭建创业政策平台,制定出台《牡丹江市促进全民创业若干规定》,通过放宽创业领域、登记条件、经营场所、出资额限制、实行试营业制度等措施,降低创业门槛,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群、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给予有针对性的创业扶持。搭建创业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创业发展基金,创新小额信贷服务模式,提高发放效率,为创业人员提供宽松的金融环境。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工业、商贸、饮食、科技、种植、养殖六大创业孵化基地群,滚动孵化初创企业。建立市、县(市)就业创业服务指导中心,设立创业服务网站、热线,充实完善创业项目库和创业指导专家团队,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
3、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就业保障。围绕健全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抓好基层服务平台和网络两个载体建设。按照网格化、网络化的要求,完善农村劳动保障平台。努力构建覆盖全市、服务每人、公开透明、便捷高效、优质规范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制定特殊就业扶持政策,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继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二) 统筹城乡制度架构,积极推进社保共享工程
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制度完善、管理科学、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政策体系扩大覆盖范围。全面启动国家级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试点工作,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将失地农民、城镇无业老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强力推进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扩大新农保覆盖范围;积极推进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促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形成;加快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学生儿童、在校大学生、城镇无业人员和弱势群体的参保工作。大力实施&平安计划&二期工程,抓好&老工伤&试点,促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进一步完善城镇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失业保险与保障生活、控制失业、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支持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保障基本生活的重要功能,提高企业参保积极性。
2、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抓住经济发展有利时机,建立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正常的增长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和职工工资、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和提高待遇水平,使参保人员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继续加大政策资金争取力度,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及其他困难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积极解决参保企业&老工伤&人员待遇纳入工伤保险管理问题。
3、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制度和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确保基金安全。建立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情况分析和风险预警制度,逐步建立基金使用效果和效率评价体系,提高基金使用效果和效率。改进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全面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管理服务,加强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基本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和医疗服务体系。
(三)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开发,全面实施技能培训工程
1、加强现代职业培训载体建设。以技师学院为依托,加快建立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做好与沿边开放先导区、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对俄贸易加工园区等重点项目全程对接,培养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全面提升我市技能培训质量和层次,努力打造新、优、特专业品牌,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2、推进职业培训快速发展。紧密结合我市六大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群、园区建设和项目建设的用工需求,充分运用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重点抓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以及初高中应届毕业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为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发展质量做好人才储备。
3、强化高技能人才生成机制。不断完善高技能人才政策体系,健全高技能人才培训、使用、薪酬、奖励机制,扩大技能人才工作的社会影响,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建立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组织实施国家技能资格导航计划,推动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体系建设。
(四)统筹城乡劳动维权,努力实施劳动和谐工程
1、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进一步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作用,大力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与工业园区活动。进一步扩大集体合同制度的覆盖范围,逐步完善企业履行劳动合同的监督保障机制。
2、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企业工资分配监管,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健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工资支付制度和保障金制度、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人工成本信息等宏观指导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制度。
3、全面加强劳动争议调处工作。积极探索建立更加注重预防和调解、更加注重集体劳动争议处理的仲裁机制,提高劳动争议调处质量。进一步发挥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作用,注意发挥区域性、行业性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劳动争议调解功能。十二五期间,企业改制遗留的涉劳信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4、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监管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劳动保障诚信工程,全面推行&网格化&监察管理,提高执法维权效能。
(五)统筹城乡基层网络,深入开展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健全街道、社区和乡镇、村服务机构,落实基层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能力建设,建设城乡一体的业务经办信息系统,将社会保障卡发放到广大参保对象。建立&12333&社会保障咨询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信息化网络应用水平,扩大应用范围,实现信息无障碍传递,逐步实现对各项业务工作、服务人群、信息系统功能和管理服务机构网络应用的全覆盖。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队伍建设,建立学习型组织,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培训、监督、考评一体化的干部队伍管理模式,建设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干部队伍。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计划经济体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