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国有企业创新案例对科技创新的激励案例?

“国企创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5】--知识产权--人民网
“国企创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5】
&&&&来源:&&&&&
  我们有一支让欧美艳羡的创新梯队
  ?航天战略高科技能有效带动国家整个科技水平的发展与提升;
  ?创新意味着使命感、责任感;
  ?欧美航天队伍都已出现老龄化
  主讲嘉宾:原民辉 国防科技工业局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
  从创新来说,国家把航天作为带动国家整个科技发展的产业,将其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包括两个层面的考虑,一是国家安全的需要;另一个是国家科技的需要。美国最近提出了5个优先发展的创新领域,其中之一也是航天。
  我们国家对航天的高度重视,实际上也是对高尖端技术的重视。这些年,国家制定了16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有三个半是航天项目。所以国家让航天发挥我国高技术的带动作用,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美国去年发表的《国家航天安全战略》中提到:首先,航天事业的创新对社会、人民的生活、科技的进步带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第二,航天作为美国领先于世界的领域,他能够激发美国民族创新精神。
  1986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当时我们的许多科学家看了之后感觉到非常震撼。觉得美国太先进了,按照中国当时80年代的水平,差距很大,将落后美国很多年。所以专家们非常着急,包括我们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副院长,共有四位院士给邓小平写信,希望加快发展中国航天,要追踪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虽然星球大战计划由于过于庞大而未能实现,但其本身有效带动了美国整个科技的发展。包括美国现在的GPS、互联网,最早源于美国国网系统,由太空技术转移而来,形成了我们现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由科技,特别是航天这种战略高科技带动国家整个技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对航天人来讲,也是赋予了我们这样一种责任。对于航天科技集团而言,因为军工体制,其科技创新主要由航天科工集团来承担,我们责无旁贷。中央已经下任务,航天作为代表要在在国家创新领域里起到表率作用,要有原创性的成果。
  再一个,国际的封锁,特别在核心关键技术上,我们很难去获得国外的技术支持,完全是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靠创新。当然我们也充分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方法。
  最近几年,美国也有所转型。尤其是奥巴马上台后,调整了美国的航天战略,终止航天飞机和暂停飞船研制。但是美国要保持航天工业的竞争力,也要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今年5月美国私营的空间探索技术公司(简称:SpaceX)开发了“龙飞船”,这是人类向国际空间站发射的首艘商业飞船。参与“龙飞船”项目的科学家都是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退下来的,SpaceX公司1800名员工也是这样一个核心队伍。从这个队伍来说它技术上并没有什么创新,但是美国从国家体制上做了重大的调整。包括通过NASA给SpaceX注入项目来扶持这个公司。他是靠项目扶持,不是靠国家给的经费来支持。所以从模式上是一种创新,同时也激励民企更多参与到国家这种重大的项目。原来这种项目都是由NASA来主导,如今NASA能够集中力量搞其他项目,如好奇号火星探测。这也是一种综合创新。
  创新也意味着使命感、责任感。所以我们吸引了国内大量优秀的青年,投入到航天领域。再次,我们各种航天任务现在非常重。除了国家重大的专项以外,还有航天重大专项,这么多的重大专项,给创新人才集中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沃土。
  社会主义的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调动全国各个部门的优势,集合各方创新力量。主体项目肯定是航天,但是这项任务最终的完成,可能是企业。在任务从布置到完成、到验收过程中,都需要大家共同的创新。其次,航天本身这些年的传统,好多都是技术。我看到我的N多前辈,他们是如何去攻关的。这种继承也我们获得了一个坚实的创新基础。不是说你想创新就能够创新,航天工程更多强调的是系统性,要保障最多的成果。所以也不能靠单个创新来实现。可能在美国没有这样的概念,但我们有。我们集聚力量来技术创新,在有了技术以后,再向产品转化,向工程转化。
  当然在这个过程,目前国内人才的配备和培养都很不错,使得航天队伍呈现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大家都说航天队伍是“60后是核心,70后是骨干,80后挑大梁”,美国人现在很羡慕我们,他们已经开始出现队伍的老龄化,后续发展面临着很大的问题。欧洲就更老龄化了,所以他们都很羡慕中国。 (本刊记者刘艳涛根据论坛发言录音记录整理而成,有编辑,未经本人审定)&
  新一轮技术革命将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危机
  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
  王志学
  非常高兴参加这个论坛,这是“环球创新论坛”的第一期,这期讨论的主题是“国有企业创新力”,这个题目起得很有震撼力。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刚刚开完,温总理的报告当中特别强调了“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这一点,尤其是对国有企业。
  大家都知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国有企业是我们国民经济的主体,如何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也期待着各位嘉宾、在座的各位能有一个破解这个题目的方法。
  从昨天到今天,科技部正在开会,其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我们今天创新论坛的这个题目――如何把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力调动起来。国有企业不缺创新的能力,但是缺乏创新的动力。因此,在7月上旬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专门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国家行列”。温总理特别提出,要把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所以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国有企业在企业创新能力当中应该起到领军的作用。
  从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处于金融危机下,美债危机、欧债危机等重创了西方国家经济,同时也制约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增长。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大家也感觉到中国经济因此受到了影响。回顾历次国际重大的经济金融危机,每一次都是依靠科技创新、产业革命来摆脱危机。这一次我想也不例外。以新能源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正在兴起。我相信它将会引领世界经济摆脱金融危机,迎来一个全新发展的时期。
  中国现在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既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我们能否利用世界经济放缓的这几年,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抓科技创新,使创新驱动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主要动力,使我国在培育战略性信息产业,在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当中对我们经济产生明确的作用,大家对此拭目以待。
  我国科技创新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如何促进经济与科技的紧密结合。大家注意我说的是“经济与科技的紧密结合”,通常说的是“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什么把“经济”放在前面?我认为经济是需方,需方应该主动与供方结合。需方有需求的时候,供方才能够相应地提供。所以把它变成“经济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更恰当一点。
  再有就是如何优化科技体制,使之更有利于科技创新,如何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等等,这些都是科技界、经济界在共同寻求解决之道的问题。最近这几年,国际信息技术研究所一直将创新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连续举办了活动,这次以创新为主线,用举办系列论坛的方式,能够集政、产、学、研、用于一堂,把需方也放在一起等,融汇各界的智慧,以求破解我们创新中的重大难题和问题,我认为非常有意义,我也期待论坛能够实现追求思想的激荡和深度的交锋这一目的。
  我们不求达到共识,但是要达到互相的交流。论坛不形成统一的意见,但是大家都有所得,这才是一个好的论坛。我衷心地祝愿论坛以今天第一期创办为始,能够经常开办这样的讨论,为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贡献力量。 (本刊记者林鹰根据论坛发言整理)
  信仰与制度:国企创新推动力
  ――从包子、空姐与熊彼特说开去
  ?创新体系的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第一要务是人的培养;
  ?国企今天也要拿出俄国十二月党人的精神,主动放弃部分垄断地位换取创新的动力;
  ?国有企业创新是一种制度的演进,应该是有秩序的,不能搞“休克疗法”这种无序的毁灭
  主讲嘉宾:唐方方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接到论坛参会邀请时我正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创业与创新中心讲学。我对论坛的主题非常感兴趣,所以赶过来跟大家一块分享一下感受,尽量讲一些事实。
  熊彼特:创新、发展与增长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什么叫创新(innovation)。很多人认为创新就是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最早提出创新的是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他早在100年前就创建了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了一个今天大家基本上耳熟能详的词,叫创造性毁灭。他说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将发明转换为经济价值的实现,因此仅有技术进步是不行的,在发明之后,更重要的是要转换为实际生产力,能够尽可能大地实现经济价值,这就是创新。
  在他看来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重组,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这个“新组合”就是创新。创新也是企业家精神的实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后来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产生了巨大影响。
  创新是我们全部经济发展的核心。我认为区分增长和发展两个概念非常重要,什么是增长,只要投入资本或者人力就有增长。1700年到1820年,中国GDP世界第一,在世界比例从22.3%增长到32.9%,人口从世界22.9%增长到36.6%,天朝上国美梦中。但我们人均GDP其实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当时中国是个超级大国,我不认可,因为我们只是人多,我们当时产出的东西,自己就把它吃掉了,相比英国当时几千万人口的一个小国家,它却是一个工业化的国家,有大量的生产剩余,而且可以把这个剩余转换成强大的科技、军事能力。中国当时是大而不强,富而不强,又幅员如此辽阔,几乎是个天然优良的“靶子”。因此,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发展的核心就是创新,必须要有创新。
  从包子与空姐看国企为何缺乏创新力
  我们来看一个很典型的国有企业,天津的某著名品牌包子。我7月底、北京大雨的第二天去了天津,慕名去吃该品牌包子。进去时一抬眼就是一群中年妇女服务员杵在那里,消费者进去买包子,更像是在求她(们)。包子多少钱呢?110元6个,而且不环保,用的是一次性餐具。这6个包子一个口味一种,最要命的是吃完出去之后大概5分钟就拉肚子。
  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于是就琢磨这个事情,得出了一个结论:它卖的不是包子,是旅游产品,在全中国大家都去吃一次就够了,一个百年老店的包子铺,只要吃祖上给它留下的牌子就能过得很好,已经没有任何动力去创新了。不要说创新,管理都不会好,因为即使吃了拉肚子,冲着那块牌子,还是会有人去吃。
  推而广之,这个问题可能是我们很多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国企往往占据某种途径、渠道,或者某些垄断性的位置,或者是别人没办法获取资源的位置,对这样的组织机构而言,需要怎么去促进它进行改革,我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这种国有企业或者近似于垄断地位的企业,解决办法就是要拿走他一部分资源,要逼着他创新。
  相比之下中国台湾有一家包子铺鼎泰丰,把连锁店开到了全世界,而且它最大的分店就在天津。鼎泰丰能够做到被世界上最严格的餐饮企业评审机构“米其林指南”评为二星级餐馆,靠的就是核心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故事,我们看航空业,对比看我国与新加坡的国有航空公司。中国的空姐很漂亮,走秀跟走T台一样。新加坡的空姐长相一般,但是她在跟乘客上菜、说话的时候,会把身子弯下来,与乘客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这样会让乘客感觉舒服很多。在面对乘客的时候,不需要像模特走T台一样高傲。任何事情都是人来执行,人是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做决定的,所以创新体系的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第一要务是人的培训。
  这些案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国有企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如果有人说两个包子铺的差距源于产权区别,那么两家国有航空公司没有产权的区别,新加坡航空公司是新加坡的国有航空公司,全世界资产值最大的航空公司,也是最赚钱的航空公司。当年新加坡只有300万人口,它居然能够制造一家世界级的航空企业,我们13亿人口,差距在哪里?差距主要就在技术与服务的创新上。
  但是对于国有企业我们要说一句公道话,他们承担了很多战略性的任务,承担了很多私营企业没有承担的责任,他们稳定住了国家的大局。
  国企创新之路:精神与制度
  我国国企创新乏力的原因是什么?是路径依赖。由于他所能获得的资源、所形成的原有地位已经把他框住了,所以他的思维改变跟不上时代。通过上面两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可窥一斑。国企事实上处于部分的市场垄断地位,我们有没有可能建造一个更好的创新体系来对它加以平衡?既要维持住、保住他稳定大局的战略性市场地位,另外一方面要对他在创新方面有所刺激。我认为在这方面的激励力量必须要来自国有企业本身,他必须要自己改,别人改不了他,但自己改自己就会格外痛苦。俄国的十二月党人都是贵族,他们要改的是他们自己,他们主动要求放弃贵族的地位,争取让俄国走向现代化。这批人后来很惨,被沙皇流放到西伯利亚。他们的妻子们也很让人敬重,主动上书要求去西伯利亚陪伴自己的丈夫,反复争取被流放的权利。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国有企业今天也要拿出俄国十二月党人的精神,主动放弃部分垄断地位才能够换取创新的动力。没有竞争就不会有创新。
  创新永远都是革命性的,风险很大,特别是对于国企来说,有政治使命上的风险,也有技术革新的风险。怎么去设计一个制度,让这个风险的承担能够达到平衡状态就尤为关键。在这方面,美国的金融创新是一个反面典型。我们中国金融企业的问题是创新不足,而美国的金融界是创新过剩,华尔街攫取了大部分利润,却将风险推给公众,推给社会,推给国家财政,这就很可怕。这样一种制度是很坏的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创新是一种制度的演进,应该是有秩序的,不能搞“休克疗法”这种无序的毁灭。把现有的东西毁灭了,又不能创造性地带来新东西,这就非常危险。
  我认为在这个方面我们还做得很不够,我们国企看来甚至没有创新的考核指标。设计一个创新机制就必须要有考核,国企进行创新就会产生风险,因为创新对干部队伍实际是不利的。但是在绩效考核时如果能够给创新公平合理的权重,鼓励它承担一部分的风险,对考核指标有帮助,就有了创新动力。我们目前在国企创新指标、指数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标准,没有一个体系做评估、考核,后续的东西自然无从谈起。所以国企创新任重而道远。 (本刊记者薛晓明根据论坛发言整理)
  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力度应进一步加大
  ?我国自主创新战略拨动了美国的神经,证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我们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组织的大规模集成技术创新功不可没;
  ?政府支持企业的模式方式要不断创新;
  ?政府的创新政策要更加体现开放创新的需要,具有更强的网络化效用;
  ?企业创新力体现在三方面:动力、能力与魄力
  对话嘉宾:郭哲 科技部高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国有企业是中国独特的一个经济主体,也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具有独特作用,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的重要力量 。
  政府应该在支持创新,特别在支持企业创新发挥更大作用。对于这一点,不光是在科技,在整个经济领域上的争议都比较多,持自由资本主义观点的人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在竞争前的技术政府可以支持,其他创新环节不要支持。这种对创新的理解是比较片面、比较简单的。
  我们看一下,即使是美国这样高度宣扬自由市场的国家,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这几十年里,对创新特别是企业创新支持的深度和力度在前所未有扩大。这主要体现在美国政府出台了一些代表国家意见的政策,特别是法律,在投入的重点和倾向上都非常明显。国内有些学者及舆论对此视而不见,或者没有注意到,一直觉得美国企业是自己在做,而政府的作用完全被低估了。
  我国政府在支持企业方面,从国家意志层面上,提出了自主创新战略,到2020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引起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强烈关注。在中美战略对话中,自主创新包括我们的创新政策一直是对话的焦点,这是史无前例的。这说明我们拨动了美国的神经,说明我们的路子选对了。
  我们为什么能够拨动美国神经?这与我们这些年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创新主体所起到的作用引起国际上高度关注是分不开的。
  去年,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在演讲中大篇幅来论述中国在7个领域的创新应该引起美国的高度重视,其中就包括我们的高速铁路、智能电网、新能源特别是绿色技术、光伏及新能源汽车等。他们认为中国政府对这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空前地大,引起了他们的警觉。我们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组织的大规模集成性技术创新功不可没。如果没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仅仅依赖我们强大的国内市场优势,是不可能完成的。实现发展方式转变 ,核心和关键 还是要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我们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支持企业 持续提高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政府支持企业的模式方式要不断创新。要把对创新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入 ,该政府承担的投入必须要做。特别是在企业 创新支持方面,政府的政策空间还很大。我们必须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具有良好商业化前景技术的支持,需要动员优势科研力量,包括大学、科学院等部门的研究力量。也要注重发挥大型企业集团在这方面的作用。比如具备足够力量的企业集团如中国移动等,不仅仅本着民族负责的精神来自主创新,而是要为企业创新发展自主创新,因为没一个通信市场像中国这样有潜力,对创新有这么大的拉动作用。还包括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借鉴国际成熟模式,让政府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吸引大批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创新。
  再则,政府的创新政策需要有更加开放、更加网络化的效用。我们以前对创新的认识更多是体现在线性方式上。比如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走出实验室,然后被企业所采纳,然后变成产品,这是完成一个创新的线性过程。后来大家觉得不对,包括熊彼特对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化,发现创新是一个理论反馈的循环过程。到后来再加上制度文化等考虑,形成创新系统。
  企业在创新系统中是一个主体,企业的创新力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个是动力,这是它最原始的基础。第二个就是能力,有了动力以后就要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包括整合企业集团里的资源,还要整合国内的资源,甚至国际资源。第三个就是魄力。熊彼特在讲企业家精神,这是企业创新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
  在我们国有企业发展中,怎样把这几个能力贯穿起来,系统设计我们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必须再次进行深刻变革,包括对领导班子的考核评价。就像我们原来对待经济指标,特别注重GDP,而忽略了内生发展指标,现在需要纠偏,这可能对企业的自主创新特别是国企产生关键的影响。
  政府的创新政策,要不断丰富形成一个网络化的政策,全方位支持企业创新。包括促进企业与公共科研机构的紧密联系,公共科技投入对企业创新需求的有效和及时响应,推动产业联盟和创新平台的健康发展等。其实是不分民企,不分国企,只要在本土的企业,甚至包括跨国企业,都应该是政府所关注、支持的对象。因为核心目的就是使我们国家、这片土地的经济增长速度要上去,发展水平要提高。企业如果能够承担这样的使命,就应该得到政策的扶持。 (本刊记者林鹰根据论坛发言整理)
(责任编辑:张媛(实习)、潘佳佳)
24小时排行|
一脱成名的美女双料间谍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案例_百度知道
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案例
提问者采纳
我是国有企业的员工,不过没有什么激励案例,因为我下岗了。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员工激励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国企自主创新面临机制与氛围两大难题
国际金融报
&&&&作者:
记者 赵晶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指出,要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积极实施科技北京战略,健全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发挥首都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
  这些要求为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指明了方向。
  在第八届国企改革发展论坛中,与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在演讲交流中指出,国有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研究开发经费不足,研究开发机构不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缺少政策、创新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的支持成为制约国企创新发展的“绊脚石”。
  问题一:缺乏动力谁愿创新?
  专家观点 国企创新动力不足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张志学认为,今天的中国从宏观的环境来看,尤其像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地方,都在出台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过去制约创新的宏观机制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在这种背景下,创新的焦点就落到了企业层面上。国有企业由于受传统机制影响,过去不是以创新战略为驱动的,因此在制度安排上、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我觉得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压力到底够不够。”张志学说,企业要想到,在目前的运营情况下,在今后的五年、十年到底会遇到什么问题?如果国内市场是一片红海,企业未来如何到国际上去?对于这些问题,企业要有考虑,我们全民也应该有共识和压力感。
  市政协副主席熊大新在开幕式的讲话中也直言不讳:国企的创新动力不足是国企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他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看,由于国企领导干部有一定的任期,难免会安于平平稳稳,在任期间企业业绩比之前增长10%到20%,薪水不减还增加,何苦还要创新?谁愿意承担创新的风险?企业领导者都没有创新的动力,员工就更不愿意创新。熊大新坦言,在对自主创新的重视和投入上,国企需要向民企学习。
  国企创新动力来源于哪儿?有专家指出,一方面,应来源于企业对创新的渴求,这种渴求必须是自发的、强烈的,作为企业必须从生存的角度来看待创新,不创新没法生存,更遑论发展,企业越早认识到这个问题,越早在创新中投入资金和人力等各种资源,就越能尽早向成功之路迈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应当从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任的角度审视自主创新,解决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国有企业中真正的企业家应当直面创新难题,肩负创新使命。
  他山之石 韩国为拯救国家而创新
  “从1998年韩国经济开始衰退,韩国从政府到民间为了拯救国家,极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与会专家认为,从韩国的历史和韩国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要创新首先要解决创新动力的问题。
  2004年韩国的信息化程度在世界的综合排名是第七位,居民使用互联网宽带的比例是第一位。2004年韩国在IT研发上的投资占GDP的2.5%,三星电子、现代汽车、LG家电、SK通讯等企业靠重视研发实现了快速发展。
  以韩国三星电子为例,公司成立的时候靠贸易起家,到成立50周年时宣布“二次创业”,全面向高科技转型。1993年宣布推行“新经营运动”,缔造世人今天所看到的高品质、高标准的三星产品形象。当时的变革决心是非常大的,三星电子董事长李健熙有一句名言:“除了老婆和孩子,一切都要改变”。
  1997年,三星将业务划分为种子、苗木、果树和枯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突出重点。2001年提出“强小国”的概念,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超一流的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对标世界上最好的企业,向索尼学习技术和设计,向惠普学习生产管理,向西屋电气学习库存管理,向3M学习新产品开发。企业还特别重视人才战略,高薪吸引人才,给各类人才提供平台,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对人才进行培养。
  国企案例 京城机电“与巨人同行”
  “京城机电公司和国际先进企业以及一些大的民营企业,比如三一重工来比,面临的挑战很大,”京城机电控股公司总经理仇明在本次论坛上说,国有企业面临的压力,一个是经济放缓的压力,另一个是新兴企业强势增长的压力。京城机电公司唯有走创新之路,唯有走自主研发之路,才可能在北京做强二产的战略布局当中有一席之地。
  回顾京城机电走过的60年,得益于在压力中不断进行创新。仇明举例说,北京锅炉厂是北京市比较出名的企业,1985年的经营状况非常不好,他们与美国巴威公司进行了合作,巴威公司在锅炉制造方面具有140年历史,通过25年的发展,现在企业可以自豪地说,世界上目前运行的四台600兆瓦的W火焰的超临界机组全部是由京城机电生产的。另外在起重机方面,京城机电公司与日本多田野进行了合作,不久前刚刚研制出了160吨的全路面起重机。
  仇明介绍说,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京城机电公司还通过强有力的收购兼并走出海外,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五年前,公司收购了德国科宝,这是世界上重型机床的第一企业,北京第一机床厂通过和科宝的合作,研制出10.5米跨度的、世界上最大的超重型数控龙门车铣复合机,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最近,京城机电公司加大了走出境外、收购兼并国外先进企业的步伐。通过收购意大利、日本等国的著名企业,把叶片领域、挖掘机领域的先进技术全部拿到国内,实现国内对高端技术的控制。
  谈到企业的未来,仇明讲得更多的,仍然是压力。他认为,“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环境,对装备制造业带来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从今年七八月份开始,整个装备业在往下走,面对激烈的竞争,尤其北京的国有企业,比外地的国有企业压力更大一些。“因此我们考虑,未来企业要通过自主研发,向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品发展。”仇明说。
  问题二:缺少氛围谁敢创新?
  专家观点
  国企创新氛围难寻
  现实中,许多企业明确了创新战略,出台了各种支持创新的制度,却缘何无法实现预期目的?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这与企业的创新文化氛围有着直接关系。
  张志学举例说,如果那些非常有创意、非常有想法的大学毕业生或者高端的研究人才进入到一个企业来以后,发现是在一个非常传统的企业里,慢慢地“武功”可能就被废掉了,最后也就没有创新能力了。或许更有甚者会担心,创新成功,别人还可能会说坏话,引起别人嫉妒,或者得到一点奖励,别人还来找茬,在这样的氛围中,创新是有风险的。
  张志学介绍了自己的一个研究,是针对“当下属看到上级在决策当中犯了错误,会不会提出来?”结果是,在企业里、在政府里大都不会说,因为下属预见到,如果讲出来和领导之间的关系会受到破坏――这就是组织的“假和谐”。另外,在一个组织里,凡是领导和下属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心理距离越远,越可能造成大家之间的顾虑重重,最终明明看到有问题仍然不说。员工连真话都不讲,怎么可能会有创新呢?
  “要想做到创新,不仅要进行对管理要素的有效地组合和管理,也包括投入重要的资源,还包括在组织层面上出台必要的激励措施。”张志学说,“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做好了创新,反过来又会推动组织里的人生机勃勃地提出一些有创意的想法,通过有效地管理活动又转换成创新,这就是创新的一个基本过程。”
  “在一个组织里面,无论多么强调创新,但如果没有支持和鼓励创新的氛围,是不可能做到真正创新的。”张志学说,谷歌的高管曾表示,对给公司带来几百万美金损失的“失败”创意,他们通常也会表示肯定,这名高管强调,如果每一个人都谨小慎微,就不会有真正的创新。
  他山之石
  “千里奔华为”
  在本次论坛上,有专家以华为公司的创新为例,诠释了营造创新氛围对推进企业创新的重要性。华为的自主创新,堪称中国企业的一个典范。
  1987年华为以2.1万元起家,2010年实现销售额1851.76亿元,在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中高居榜首,2010年和2011年世界500强排名第397和351位,明年还会继续向上攀升。但华为没有一次在国家的媒体上宣布自己进入世界500强。以公司申请专利的数量来算,华为有将近5万件的专利数量,目前这几年一直稳居世界前几位。年分别是全世界第一位和第五位。在美国2010年评出媒体最具创新力的全世界企业当中,华为名列第五位。
  华为强调关注客户和以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1997年,他们开始起草“华为基本法”,用基本法凝聚共识,宣扬高远的目标,要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他们明确提出“知识就是知本”的“知书主义”,使得上世纪90年代后期,无数的、有才华的、有理想的大学生放弃了在北京、上海的世界500强企业,直奔华为,这就是“千里奔华为”的潮流。华为通过股权和高待遇,使得员工觉得干得好可以有更高的待遇,干得好可以有期权和股权,越干得好的人股权越多,交给华为的钱买股票的人越多,这样紧紧将员工和华为捆绑起来,实现了目标的共享性。凡是计算机和通信方面的优秀人才到华为以后,公司大胆任用,有的人不到半年成为总工程师,两年以后成为高级副总裁等等,给他们机会去创造,培养各种各样的专家。
  正是华为的这种文化,吸引了无数的创新人才,孕育了许多了不起的创新成果。
  国企案例
  首钢搬迁的创新与冒险
  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继民说,一个企业的创新,首先是要有强大的动力和目标追求,而且能变成员工的愿景。此前,首钢京唐公司,所有的装备和工艺在中国是从来没有的,在全球也是少见的,这么一种全新的装备和工艺技术冒了极大的风险。
  朱继民说,5500立方米的高炉设计,国外的设计团队对中国说“NO”,他们不希望中国有这种装备。建造炼优质钢的平台,国内也没有成功的经验,首钢面对创新,步履蹒跚。当时做这些创新时,朱继民对设计人员说:“我的命运就交给你们了,我们要成功一块儿享受,要死一块儿死。”
  首钢的这些大型项目真正建设之后,社会的关注度非常高,经常成为舆论的中心。“一个企业不但要有好的创新氛围,全社会也应该形成一个强烈的创新氛围。”朱继民说。
  朱继民介绍,在首钢搬迁中,一直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搬迁调整的中心环节。到2010年,搬迁的新钢厂包括京唐公司、顺义冷轧公司、迁钢公司、首秦公司建设基本完成。为解决新钢厂的先进技术来源,建立“一级研发、多地分布”的研发模式,首钢与国内外众多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包括深化与德国蒂森公司的技术交流,与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构建长期实体式的联合研发模式,推进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十一五”期间首钢取得科技成果277项,比“十五”期间增长88.4%,申请国家专利754项,增长3.7倍,获国家专利授权366项,增长2.4倍。首钢技术中心在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中名列第四位,首钢位列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100第五位。
  应对之策:国有企业如何创新?
  专家观点
  重在机制与氛围
  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有天然的优势,但是又有严重不足,如何提高自主创新呢?张志学认为,关键是要重视创新战略、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领导。
  张志学说,国有企业如何提高自主创新,首先是强化创新驱动的战略,不要光看现在的销售收入怎么样,未来五年当中国经济走向低谷的时候,国有企业能不能做到用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开拓新市场。“企业应当有具体的实现创新的目标,做到明年、后年是哪些业务由创新驱动,全公司上下建立创新战略的共识,让人们知道搞创新是一个光荣的事。”
  张志学认为,在创新机制上做好保障,组织架构要调整,要变成像国防系统里的一个一个的团队,而不是传统的职能部门,要打破部门的边界,实现信息共享,加强知识的流通,才有真正的创新。引进人才,提供平台,将资源配置到创新型业务上,激励政策向创新型员工或团队倾斜,建立创新体系是必须要严密的,要经过很多实践才能建立起来。
  张志学认为,创新文化的建设非常重要,要营造组织学习的氛围,建立支持创新的氛围,企业一定要容忍失败和错误,鼓励大家就事论事,要进行建设性的争论,包容不同的观点,要主张一种不唯上、只求是的科学精神。
  张志学认为,要做好战略、机制、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管理,必须有正确的领导。领导要授权下属的团队和个人做事,要高瞻远瞩,看到未来几年后中国经济可能会放缓,要提前做好准备,领导者要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责任,有宽广视野,要居安思危。对于创新型的领导,建议国资委延长任期,等他退休的时候应当给予激励。
  张志学总结自己的观点后认为,国有企业要想进行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必须在机制和氛围上做文章。机制方面,首先建立创新的战略共识,在此基础上创立制度,创立研发管理体系,创立研发流程等等。但这些机制或者制度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在企业里提倡一种敢于创新、容忍失败、勃勃进取的文化,所有这些是与领导分不开的。
  他山之石
  航天科工的创新出路
  谈到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就不得不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这家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军工企业,被誉为“中国导弹的摇篮”。在与创新如影相伴的发展征程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创新战略、机制建设和文化营造上有着深刻体会。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承文在论坛上演讲时说,中国航天事业创新的动力在于,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从外因看,主要是西方等发达国家对我国高科技领域实行长期、严密的技术封锁。从内因看,就是要让中国自立于世界之林,不受外国欺辱。
  承文介绍,1999年,航天科工成立之初亏损严重,结构不合理,资产质量不高,在发展实践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与机制建设,率先在十大军工集团公司中扭亏为盈,并且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航天科工和很多著名的学校和研发机构开展合作,联合成立了各种研发机构30多个。在合作当中,在军用技术方面采取了委托开发、技术转让、定点配套和人才引进等方式,在民用产业方面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方式,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建实验室与技术中心,技术入股等方式。通过这样一种合作方式,也催生出一批具有自身特点的新平台,比如同航天九院和武汉理工大学,成立重型工程装备研究中心,从2004年首台平板车研发以后,我们国内最大的平板车,签订到2008年订单额累计突破4.5亿元,确立了平板车制造领域国内领先地位。
  国企案例
  金隅集团创新窑炉工业
  金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蒋卫平说,创新首先是认识问题,就是你敢不敢创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要好,就要进行全面的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组织结构创新,资本运作创新,制度创新,诸多方面的创新,才能够形成集合性的发展。他说,回顾金隅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实现了不断的发展,取得了比较好的业绩,“金隅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建材工业领域,建材工业都是传统产业。比如水泥生产,属于窑炉工业,在国外有200多年的历史,”蒋卫平说,“传统工业其实也能创新。”
  蒋卫平结合事例讲述了金隅集团在水泥生产这个传统领域的创新。他说,金隅集团地处北京的水泥企业有7家,9条生产线,原来都是为北京的城市建设生产高标号的水泥,但现在通过创新和环保产业相结合,解决城市的固体废弃物处置问题。国家47类危险废弃物的处置,他们能够处理30类。
  蒋卫平说,创新的理论不高深、不复杂、不莫测,但是关键要解决认识问题,就是想不想发展。关于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蒋卫平谈到对创新人才要做到三点:格外关注、多加留意、不能亏待。他说,对于人才就要把他放在最艰苦的位置上锻炼,失败了宽容,成功了就给他奖励,包括政治待遇、精神待遇和物质待遇。让人才在广阔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国企的创新,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网站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新的案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