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交易收税是按年终统算还是单笔交易单算,就是说如果我是陈奕迅赚过钱,但是最终平了,需要交税吗?

A股和美股对技术指标的敏感度  最近因为要测试一股票游戏程序,对A股和美股在同一技术指标下的表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的来说,我感觉技术指标的应用对A股可能更有意义一些。当然我只对四十只在08年以来较有影响的A股和40只同期经典美股来做个比较。大体上大家都经历了08到09年初的市场大跌。也有09年三月后的一波大涨。技术指标只检验了MACD,RSI,DMI/ADX,Parabolic SAR,Bollinger bands和KDJ等教经典的指标。结果几番随机选股和和时间的测试下来,A股的收益率在美股的十倍之上!  为什么会这样呢?仔细看了看这些股票数据的形态后,我发觉大多数A股的趋势波段要比美股的长,特别是不少股票在半年的波段上涨了数倍至十倍以上。这大大的提高了应用技术指标的有效性。我们知道大多数技术指标由于求平均值的需求,对震荡的“牛皮市”呈无效性,但是对大幅度大波段的涨跌是很有预测效率的。
楼主发言:1次 发图:12张
  炒了些许年的股,找个安静点的地儿捣鼓捣鼓
  关于最近A股和美股,心里想说的话多了起来……  废话不多说,关于上次的A股和美股对技术指标的敏感度?so为什么要研究技术指标在应用上A股和美股时的不同反应呢?其实这关系到技术指标本身究竟有木有用滴。  那过去大家可能有个错误的认知:即A股市场是个政策市,它不是被政府操纵了,就是被庄家们操纵了,那些纯数字的技术指标用到A股市不合适的。进一步说,有学者们经过“研究”证明技术指标的反向应用到A股是有效的(详情见wikipedia 上的bollinger bands 条款)这真是要让人笑掉大牙了。要找到随机数据指标的反倒容易了,但因此来证明其无效性却未免轻率了点。  有着悠久历史的美国股市是非常完整成熟的,尤其是对A股市场来说更甚。但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股票的波动更为频繁,大波段的涨跌更容易被
的力量抗衡而抵消,反观受操纵的A股市场里,趋势行情比比皆是,这时的技术指标就显得很灵了。。。比如说哈尔斯(002615)的rsi在4月5号上升退出30(超卖区)这时按RSI的原则进货后,到4月12号(5个交易日)就可以收获35%的回报了。  其实,技术指标常有不灵的时候,但不是因为A股或美股的原因,而在于股票本身是否处于无方向的震荡行情中。那又怎样来判断股票是在震荡行情还是趋势行情中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看volatility(波动率)和ADX.你看,我们还是回到了技术指标上。。。。
  又到周一啦……
  不少的朋友在寻找股市秘籍的时候在想:"我只要51%的正确率,那就可以赢钱啦”。你如果用大智慧或同花顺软件去检验一些常用的技术指标,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数可以提供超过51%的准确率。但是股市里赚钱的人还是少数呢?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吧。  在某一著名的华尔街投机机构,有一天财务总监对手下的二十来名基金经理的业绩不满意,他认为即便是随机的去交易,也应该有近一半的股票会超出指标,因此他用手中有多少股票跑赢大市的比例来衡量每个基金的业绩。过了一阵后,他发觉奇怪的事发生了,那些真实业绩最好的基金却不是他定下的股票跑赢大市比例的基金。他把基金经理们叫来,问为什么会这样。经理们的回答反应了我们做投资的精要,大家一定要记住:the frequency of correctness does not matter,it is the magnitude of correctness that matters.(正确的频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正确的幅度)。  我们炒股票的人,一定要在几支好股票上赚够(几倍至几十倍),那才够我们赔那些频繁的错误操作,而这些错误操作的损止幅度一定要小,这就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止损的道理了。  just remember:是赚钱的幅度,而不是频率,让你变得富有!
  又到星期一了。星期一买股票好不好呢?我对中国的数据没有做过统计,只能靠美国的股票数据来说话,用S&P500从2006年的数据分析出来的结果,星期五上涨的次数最多,达58%。这大概是因为大部分的401(K)退休金在星期五进入股市的原因。而在华尔街也有个“monday effect(星期一效应)的说法,即大部分星期一股市会跟随上个星期五的走势。所以,我认为从买低卖高的原则来看,星期一可能会是卖股票的好日子。当然呢,如果你碰上了像日那样的黑色星期一,那你反倒是该进货了。
  新新的一天
  话说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的Robert cialdini写过一本很有影响力的书,书名就叫《影响力,从众心理学》。在书里他提到了六个大众的心里行为,虽然他并没有针对股市投资写特别的章节,但是对于深深被大众心里影响的股票市场,,他的学说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这里我把他的六个从众心里原则简述一下:  1 对等性(reciprocity),主要是讲人们倾向于对等的处理关系,例如不愿平白的接受好处呀之类的。  2 一致性(consistency),主要是说人们一旦下了决心做谋事,那他们多半会坚持一阵子,不管当初促使他们下决心的原因还存在否?  3 社会认可(social validation)我们倾向于做社会大众都做的决定。  4 喜好(liking),我们更容易被那些我们喜欢的人说服   5 权威性(authority),我们更愿意服从有权威的人  6 稀有性(scarcity),我们都倾向于认为稀有的东西会更珍贵,如内幕消息之类的。  我认为,作为炒股人,我们要警惕第二条对我们可能造成的伤害,注意止损。当然咯,在选股方面,也要考虑,3 4 5 6条对我们的影响。不要只相信众人追捧的,亲人朋友介绍的,或是专家推荐的股票or一些小道消息,而忘了自己做好功课。如果我们一味的从众,那可想而知,投资的结果一定是很悲剧的。
  呵呵呵 ,楼主写的不错
  前面提到过股票交易的收益与星期一的关系,好像我记得美国和日本的研究表明星期三是买股票不错的日子,今天周三了,大家看好机会吧!  其实每天在什么时候交易也是被人们研究的很多的课题,在欧洲 美国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交易会呈一 U字型,香港的研究则发现是双U字型(因为香港股市中午休息的原因)。大陆的研究我没有找过,想来应该与香港差不多吧。所以想买股票的人,没必要在开盘时去抢,也不必在收盘前急匆匆的下决定。  我记得在美国做day trader的时候,有一个原则就是绝不留任何仓位过夜,那时候常要在收市前几分钟下决心清盘,知道这个U字型规律可能对心理准备有好处。
  股票的波浪理论有很多,例如道氏理论,艾略特氏理论等等。他们实际较难应用,因为很少有人知道A;B;C……各段从何日开始标起。  我认为最有效的波浪理论就是简单的看股价波动的形态,股价很少在原地打来回,多半是一波波的上升或一波波的下降。在这些波浪中什么时间买股票最好呢?首先看一波一波上升(higher high),这时买是追高,风险较大。那一波一波下降呢?(lower low),也不能买,,不知跌倒什么时候。那么高点在降低呢(lower high)也不能买,股市已颓。最后一种是渐变的低点(high low)这是进货的好时机。从过去一年的上证指数(2011年4月到现在)来看,大盘到今年三月一直都在一个下降波浪之中,(lower low),但是三月底我们看到了渐变低点的波浪(higher low)。因此我认为四月初这一段是过去一年中进货的最好时机。  抱歉,我没有附上一图,有图的朋友请自行参考一下。
  诸君注意:图奉上:  
五一放假啦
    这两天有事耽搁了
  什么是渐变低点?  
  @大象观潮
09:08:30  什么是渐变低点?  -----------------------------  呵,不好意思。应该是渐变高点。
  额……应该是渐高低点。是指逐渐升高的低点。
  很好!
  回顾过去1000年来的世界人均GDP的发展,我们发现从公元1000年到1800年的八百年间,人均GDP只从500美元增到600美元,而这后面的两百年,世界人均GDP一跃跨过了12000美元。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的革命和创新是推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上世纪初Dow Jones的成分股里大部分公司都不再了,(GE通用电器算个例外,因为它多少是搞技术的),近年来,取而代之的都是科技公司(微软,英格尔,惠普等等)可见新技术型公司的影响。及早找到有新技术的创新型公司,对我们的投资回报有着巨大的影响,例如八十年代投资微软,九十年代投资戴尔,甚至于在二十一世纪初投资苹果,都可以收获几百到几千倍的回报。  过去一百年,我们经历过铁路股的兴衰,到后来的汽车股,电器股,电子股,计算机股,互联网股都有自己的兴衰。下一个新技术的兴起,又会是什么呢?云技术?纳米技术?找一找吧,金山就埋在我们身边呢!
  王亚伟终于离职了,这个中国最佳基金经理以这样的方式离场,不免令人唏嘘不已。他让我更多的想到legg Mason的Bill Miller,而不是Beskshire的巴菲特。因为巴菲多特的基金有很大一部分是他自己的钱,这与职业基金经理主要玩别人的钱是不一样的。  从1991年到2005到,Bill Miller的基金连续15年跑赢大市(等于当年的S&P500收益率)。这使他在美国投资界中牛气到不行,奇怪的是,他虽然是学经济学毕业,但是后来在美军服役后,去了霍普金斯大学学哲学。因为妻子在legg Mason做经纪人的关系,他才去了legg Mason。他擅长于用哲学的眼光来看投资,算是一个很会发现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人。《商业周刊》称他为“价值投资英雄”。连续15年跑赢大市这在有效市场里是很难做到的。有人算过那个机率恐怕要小于两百三十万分之一。可惜的是他管理的基金在08年的金融危机中遭重创,至今也没有恢复元气来(07年到现在的收益率是-40%)。可见英雄也有陌路时。  王亚伟的离职对他来说未尝不是好事,至少英雄的光环还能带走,因为在玩别人的钱的时候,上帝是公平的,他能让你创造一个两百三十万分之一的奇迹,也能让你损失过半。
  貌似今天工作晚了点
呵呵 ,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持写文章啊
于身于心有益啊
  话说Facebook要上市了,如果它的发行股价定在28-35美元之间,那它的估值就可实现770亿到960亿美元。  对我们来说,问题是它值不值我们马上去追捧。这么大型的IPO恐怕只有2004年google那次可比了。即时当时google最后定价是85美元,它的价值当时也没有超过250亿美元。google后来证明了它是值得投资的,它维持了IPO之前的高速增长,如果我们比较Facebook和google在IPO前五年的复合增长率就会发现他们竟是一样的高:89%。所以我以为facebook的IPO兴许值得我们去追一追,至少短期内的风险是有限的。至于将来,那就不好说了,毕竟这两家互联网的巨无霸要吃同一锅的饭(广告钱)。yahoo就是在google兴起后一步步走下坡路的。是非成败转头空,这出戏我们还是慢慢看吧。
  前面提到过在股价高低点行进的四种波形中(lower low,lower high,higher high,higher low)只有最后一种是购买的良机。即在逐渐升高的低点购买股票,因为这时股票价格在一个强势中刚被拉回了一些,并且完成了一次转折。其实我们并不希望看到前面那个拉回,被拉回过多。有些人爱用斐波纳契比例来衡量拉回幅度,我个人认为不必计算的那么精确,其实另外有个办法来判断整理(retracement)还是转向(reverse)就是用bollinger bands。当股价在上升过程,但是bollinger bands 的中线和下线仍一直上升,这是一次整理(retracement),可买入,注意这时,bollinger bands的上线很大可能是下降的。当然啦,这次拉回形成的低点(low)最好要高于上一次的低点(low),以形成一个higher low的波形。  对卖空者来说,上面说的bollinger bands原则可以反过来用,当股价在下降过程中有上升,但bollinger bands的上 中线仍一直在下降,那么这多半是一个反上升整理(pull up retracement),这时可以加仓卖空。也就是说,上述四个波形中,只有lower high 是卖空者的最佳良机。    这个图就是讲后一种情况,(lower high)这里的一个较高整理是加仓卖空的好时机。  截图来自《玩股成金》游戏软件   
  美国克林顿时代的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在去当部长之前曾为高盛工作了26年,就是一名有智慧,有经验的财经老手了。他有次在大学演讲时提到了决策过程的四个原则,虽说应用到很多方面,但对财经尤为贴切。故陈述如下:  第一:唯一有肯定性的就是不肯定性。(the only certainty is that there is no certainty).炒股票的人肯定深有体会,我就不多解释了。  第二:决策就是对各种可能结果的概率考量。(decisions are a matter of weighing probabilities).对炒股的人来说,这个概率不是简单的上升下降的概率,而是要综合了回报率的概率。比如对一个小于四分之一的概率事件,若是有十倍的回报,那也是值得考虑投资的。对于这一点,巴菲特最有心得,他说要权衡的就是:损失的概率乘以可能损失的幅度与赢利的概率乘以可能赢利的幅度。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了,虽然不完整,但大致就是如此了。(take the probability of loss times the amount of possible loss from the probability of gain times
the amount of possible gain.that is what we are trying to do.it's imperfect.but that's what it's all about)真是大道易简,大智若愚啊。这一点我在后面还想详细讨论。  第三:对不肯定的后果我们还是得决策(despite uncertainty,we must act)。鲁宾的意思是,我们应该运用我们最理性的思维来分析手上(可能不完全)的信息,做出我们认为是当时最好的决策。  当然啦,好的决策不一定有好的结果,那怎么办?  第四:评价决策不要只凭结果,还要看过程。(judge decisions not only on Results but also on how they are made)。  好的决策过程不一定每次都带来好结果,但它带来好结果的概率会要大一些。只有这么客观的评价,才能学习和提高。
  上面提到巴菲特论决策过程,它的数学公式和简单,且看下面一个例子:  事件
概率 输赢幅度概率 期望值  股价上升 80% +2%
+1.6  股价下降 20% -12%
-2.4%  总值
-0.8%  在这个表中,我们看到尽管股价有80%的几率上升,我们还是应该看空,因为可能下降的幅度要远大于可能上涨的幅度。  这与我们前面提到过的“频率不重要,幅度才是最重要的”不谋而合。真的很难想象巴菲特要每天读十几份报刊,几十份公司年报或季报,他的决策就是这么简单么?well,he said,"that's what it's all about".我们信他一回吧!
  昨天提到了决策过程,其实对炒股人来说决策就是两大类:  第一:选股(stock pick),炒什么股票能赚钱,这可是投资人苦苦追求门  第二:买卖时间(timing),选好股了,什么时候买进卖出呢?  对第一点,我觉得当然是选好股票啦。我的一位美国医生朋友,他的股票投资很成功,他甚至于从来不考虑那些均价在50天平均线之下股票。但是在中国这样可能行不通,因为我还不认为中国的股票是一个成熟的市场。2004年我刚回中国,老是惊讶于那些烂到不行的公司居然还有不菲的价格。我的朋友告诉我说那是壳资源的关系。我后来看到有统计说,大部分的股票基金赢利是炒ST公司或在资产重组概念下赚来的。这使得小投资人在这个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也许我们郭总监的让烂公司出局,好公司发达的股市新政可以给这个市场带来一些好的变化吧。  对第二点,其实我真的认为买入股票与卖出股票是两类不同的决策。不过这掺杂了一些心理学的因素,纯技术的角度来说,它们是同类的。这个题目太长,我们还是先放一边,回头谈第一点。  我们提到过要年年跑赢大市(beat the market)有多难,那么我们明天先看看S&P500是怎么选股的,也许这对我们自己选股有帮助呢!
  在美国最被大家认为有代表性的市场指标是S&P500.dow jomes只有30支股,代表大型公司,Nasdag太杂,主要代表科技股,那么S&P500是怎样来挑选自己的成分股呢。基金经理们每年以战胜它而自豪。  其实只有五条:  1 流动性(liquidity):成分股一定没有充分的流动性让投资者有空间来参与,月平均交易量要大于流通股的0.3倍。  2 基本面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没有那么复杂,只要求四个季度连续运营赢利。财会安排的亏损(为无形资产计提什么的)都可以不算。  3 总市值(market capitalization):虽然没有具体数值的限制,但是有个“指导原则”就是:进入S&P500须是领先行业中的领先公司。  4 版块的代表性(sector representation):S&P500会平衡各版块的权重,尽量增加权重较小版块的股票,而剔除权重较大版块中的股票。  5 不具代表性(lack of representation):S&P把这一条定义为:假设回到初建指标时,这只股票因上述原因不会被选中,则它不具代表性。  就这些了,虽然简单,但对个人炒股意义不大,主要是不具操作性,个人炒股者无精力顾及500只股票。在中国更不适应,因为大家都忙于打听和布局那些个重组概念股呢。虽然不具操作性,但是2.3.4足够简单的,不妨借用。来审视自己股票池里货。剔除那些本来就不值得关注的股票。
  @谈股说市
15:26:54  在美国最被大家认为有代表性的市场指标是S&P500.dow jomes只有30支股,代表大型公司,Nasdaq太杂,主要代表科技股,那么S&P500是怎样来挑选自己的成分股呢。基金经理们每年以战胜它而自豪。  其实只有五条:  1 流动性(liquidity):成分股一定要有充分的流动性让投资者有空间来参与,月平均交易量要大于流通股的0.3倍。  2 基本面分析(fundamenta...........  -----------------------------
  刚不小心打错了,以上是更正的 ……
  对事物的憎恶和喜好可以量化衡量吗?一般应该是不行的。  2002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daniel Kahneman和他的以色列老乡Amos Tversky一起搞了个“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他们发现人们对损失钱财的憎恶要大于对赢利喜好的2.5倍。真不知道这个2.5倍是怎么得来的,不过他得了诺贝尔奖,我们就信他一回吧。paul Samuelson(萨缪尔逊)早在60年代就发现过这个现象。有天吃中饭时他与同事说我们打赌掷个硬币,你输给我100元,我输赔你200元,那位同事一想到可能要输100元就没有上钩。 Kahneman也许试过,250元的赔率是有人干的。  这个理论意味着,人们赢钱的次数越多就越高兴,炒股者会因此设止损吗?正好相反,人们为了自己的高兴把刚赢了一点的股票就卖掉,又去找下一次高兴。至于亏损的股票呢?真可恶,提它干什么。丢开几个月也不愿意再理它一眼。然后发觉一半都没有了。止损吧,朋友,尽管它让你2.5倍的不高兴。
    80%的中国炒股家庭不赚钱,小学文化的人比大学及研究生毕业的人炒股赚钱更多。这是西南财经大学和人民银行几天前发布的调查结果。  吃惊吗?不吃惊。原因呢?说不清。  二十多年前,美国人做过试验,让一猩猩与一基金经理和一名大学教授比选股,结果猩猩用飞镖掷中的三只股里面有一只大发了,总结果是猩猩获胜。2005年俄国有人做试验,让一只叫Lusha的猩猩选股,它抱起了八个瓶子,一年后,股票一共涨了三倍,打赢了全俄国98%的投资经理。我们可以得出“猩猩比人会炒股”的结论吗?太荒谬了吧!  首先猩猩的试验可看成是一次性的(或者两次性吧),它选的股票与试验人预选的股票有很大关系,再说猩猩是不知道后果的,因此它选什么股应全属随机性的。而新闻一般只报道“人咬狗”这样的小概率事件,那些家里养了聪明猩猩而做了无数次失败试验的事实,恐怕没人知道吧。  这次西南大学调查的对象可是人呀,八千多个家庭的样本总数也不算小,因此可得出“书读多了没用”的结论吗?我很质疑这个调查问卷的设计,我甚至于怀疑那些小学文化的炒股者都算不清自己赚不赚钱。他们可能记得自己有几次赚钱了,就回答说赚钱了。  我又回到了我的老命题:赚钱多少其实与对错的次数无关,最终你得抓到一支“猩猩股”让你赚上几倍到几十倍的钱。
  Daniel Bernoulli 在1738年的俄国皇家科学院里问那些学者们:“如果有这样一个赌博游戏来掷硬币,第一次出正面你得一块钱,出反面则继续,之后胜率每一轮翻一倍,即第二次出正面你得两块钱,否则继续,第三次出正面你得四元,否则继续,一直到出正面为止。你们愿意出多少钱来玩这个游戏啊?”结果他发现绝大多数人居然不愿意出20块钱来玩这个游戏。要知道这个游戏的期望值(赢利的概率平均值)是无穷大啊!Bernoulli发明的这个圣彼得堡悖论推翻了以前大家认为理智决策的基础就是以事件的期望值为标准来判断。  Bernoulli认为愿意多出钱来玩他这个游戏的人一定是较富有的人,因此第一次把个人资产引进了决策函数的变量之中,创立了预期效用假说(expected utility hypothesis)。这个学说认为人们的所谓“理性决策”不仅是预期结果以及概率的函数,还是决策人对风险的喜好度及其个人资产的函数。这个假说一直到1947年von Neumann-Morgenstern
确立了理性决策“四大公理”之后,才被证明是成立的。  我为什么在前面的贴子里提到Kahneman和Tversky的前景理论呢?因为他们发现了风险喜好度的不对称,并且证明了资产一样的人并不会感觉一样,因此决策会不同。试想同是有一百万的人,一个刚刚损失50万和一个刚刚赚了50万而成为百万富翁的人感觉怎么会一样呢?在前景理论中,那些刚刚赚钱的人会倾向于回避风险,而那些刚损失了钱财的人则倾向于冒险去把损失的钱财“捞”回来。这正好说明了炒股者里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把赢利了一点点的股票卖掉而去加仓那些亏损的股票,以期“降低成本”.(用一句英语俗语来讲就是“throw goodmoney after bad money”用手上的好钱去砸池中的坏钱。”)这个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的投资者好股票hold时间太短,而坏股票hold时间太长。  Kahneman和Tversky推翻的是一个有250年历史的预期效用说法。他的诺贝尔奖应该不是随便封的。至于Tversky为什么没有得奖,我不太清楚,大概是过世太早(1996),没有等到吧。
  电脑可以帮我们赚钱吗?或者更精确的一点问:电脑可以帮你弄出一套秘笈来稳赚不赔吗?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故事吧。  MIT(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Ed. Shorp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接触到了计算机,他用学校新置的一台大型IBM704来编了个模拟Blackjack(21点)赌博游戏程序,他发现21点的赢钱机会在小牌连续出了很多之后会增加。他因此断定要是有人可以记录前面出牌的情况,那就有一种算法把玩家的赢钱胜率提高到高于庄家的水平。他把自己的记牌法用到了实际中,每个周末都去Reno或者Las Vegas试试,到后来赢多输少,被赌场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他在1962年发表的《Beat the Dealer》(战胜赌场)成了畅销书。(结果是千千万万的人相信了他的方法,都去赌场试身手,而赌场的21点游戏收入大增。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记住牌的。而对那些能记牌的人,赌场用常洗牌,黑名单等方法来控制)。  Ed. Shorp后来把他的方法用到了股票市场,成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到1998年,他宣称他的基金取得了持续28年的20%年均投资回报率。他可以说是第一个用电脑找秘笈并付诸实践的人。所以我认为现在智能手机上有些可以连续不停的模拟股市的游戏,真的不妨多玩玩,说不定你也可以像Prof. Shorp一样,整出个什么赢钱公式来呢!
    股票市场是个零和游戏吗?或者这么说:我们在股票上赚了钱,就一定有人输了这么多钱吗?  至少美国证监会的总经济师,南加大的财经教授Lawrence Harris 是这么认为的,他甚至于残酷的指出:输钱人的存在对市场的有效运转是必要的。更有人指出股票市场是个有漏洞的零和游戏,即那些交易费用被第三方赚去了。好像Blackjack(21点)不仅仅是玩家与庄家的零和游戏,发牌员作为第三方不时还赚取一些漏出来的小费。  当然也有人反对这个观点,主要理由是:  1 零和游戏的总值应当是固定的。这一点虽然对每一局是对的,但是局与局之间,下注的数量常常是变化的,甚至于在局中也有例如21点中的拆牌或加倍的变化。我认为反对不足以成立。  2 股市可以创造财富。这一点可能只是对少数人是事实,并不足以推翻股市是零和游戏这个假说。  3 市场的总市值在不断的扩大。有点道理,既然前面卖股票的人是赚后来炒股者的钱,那么市场容量增大是否会给后发的炒股者更多的机会来赚更后发的人的钱呢?但是我认为这也没有提供确切的反证。  总之,对一般人来说,逻辑就很难了,数学更难,概率是难上加难。为什么这么多股民对这个概率游戏这么痴迷呢?  我只希望他们在选股的时候就知道,在他们要卖这只股票的时候,最好会有许多后来人来接单。哪种股票有这种特质啊?  我猜想有下列这些:  1 有特殊有用的技术但暂时尚未被市场接受的公司(像三年前的ARMH);  2 有市场垄断地位而被低估了的公司(像08-09年的腾讯);  3 这是我最不愿意提及的,那些可能被重组的ST或*ST公司。据说王亚伟很擅长这一类。他没有赚走你的钱吧?!
  我记得第一次读Welles Wilder那本格子纸练习本封面的老书《New Concepts in Technical Trading system》( 技术型交易系统的新思路),感觉是很震撼的。他用缜密的逻辑,出色的数学和精确简练的语言在一本薄薄的书里提出了那么多新的技术分析方法,像 RSI, DMI, ADX, Parabolic SAR, Momentam 等等,很多都是我们今天分析股票走势的重要工具。要知道1978年的时间,计算机的运用并不普及,这本书里的大部分图竟是手工在格子纸上绘制的。我们今天在提到Dow, Elliot, Gann 等等伟大的技术分析开拓者时,已经不太读他们的原著了,但是Welles Wilder的这本书是绝对值得一读的。第一,它不太长,很简洁,第二,数学推理很直观易懂,第三,技术解读很经典,不罗嗦。读这本书,让人感到思想的光辉不会被简陋的包装和时光岁月掩盖。  但是到1983年有个叫Jim Sloman的人找到Welles Wilder说他找一个更好的交易系统叫Delta。 Wilder 将信将疑的花了一笔钱买了它。过几年 Sloman 声称有个更好的系统了,要价一百万美元。到1986年底 Wilder 终于付清了一百万给Sloman,买下了这个叫Adam Theory(亚当理论)的系统。Wilder在1987年出版了《The Adam Theory of Market or What Matters is Profit》(关于市场的亚当理论或者说赚钱为王)。亚当理论基本不用数学,提倡顺势而为。一开始就教导我们要学会投降(Surrender), 放弃一切自己的想法和成见。因为即使我们不这样,市场也会用它的硬道理来教训我们的。真是难以想象啊,写过一本那么天才著作的人会如此来否定了自己的一切。亚当理论真有那么好吗?
  昨天我问亚当理论有什么好,值得技术分析大师 Welles Wilder 抛弃自己的一切成果来吹捧?它的确是个奇怪的系统,主要是它不兼容,要学好它,你得抛弃你以前学的所有知识,什么超买、超卖,什么支撑,阻力,什么MACD,RSI之类的,全扔掉,不看了。那看什么呀?只看当前的股价和走势,利用一种对称的原理,来顺势操作。越高越追,越低越杀,转折而止。绝不因“摊平"而加仓。  我想起刚去Las Vegas玩21点时,认为我若是输了就加倍赌注,最后总能赢回来吧。结果输得很惨。后来看了一本书,说这种策略是最不好的,你输了还翻倍,为的是赢回第一次输的一块钱,风险太大不值得。譬如你连输了十手了,已经输了1023元,还要押上1024元来博一元的利润,真的不划算。聪明的做法应该是赢钱翻倍,及时止赢。我后来这么改了,竟有连续十来次赚钱回家的记录。这说明为了摊平成本而加仓的做法确实不是个好方法。  Never throw good money after bad money(决不要用好钱去砸坏钱)。
  为什么亚当理论不要我们在低位加仓摊平成本呢?因为它根本就不想让我们到那里去。Jim Sloman说我们人类有种逐渐放松的天性,开始会谨慎而有纪律的去止损,后来就慢慢为自己没有这样做找借口。其实我们很可能做过一千次正确的交易,但是一次不止损就可能毁了我们。所以初入股市的人要学的就是止损,一次例外也不能容忍。对初学炒股的人,如果买错了股票,他们大都会认为只要没卖掉,那就还没有真正亏钱,我们要告诉他们的是:醒醒吧,钱已经亏掉了。如果我们没有及时认错的态度,那是极难在股市上取得成功的。很多伟大的交易大师都认为:成功的秘诀在于你如何处理亏钱的股票,而不是赚钱的股票。只有把亏钱减到最小,才能真正开始赚钱。不要担心赚多少,先担心亏多少。如果你控制了亏损,赚钱就是自然而然的了。(If you take care of the losses, the gains will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市场上有许多模拟炒股的软件,我为什么推荐玩股成金这个游戏呢?它把止损止赢的训练放在第一关,这一关不过,不让你玩下面的关卡。因为后面那些技术指标的关卡虽然好,不学会止损,最后还是会栽大跟头的。
  亚当理论的最核心的一句话就是:Cut your losses short and let your profit run (尽早逃离亏钱的股票,骑着赚钱的股票奔跑)。上一帖我们提到了止损的重要,也就是这句话的前半句,那么赢钱股票怎么处理呢?什么时候套利呢?决不要预设目标,什么到顶了,阻力啊,够本啦,通通不是理由。要记住我们既然要单单止损,就一定会有很多小小的损失,我们如果不在一两只有大上升趋势的股票上赚足,那就不够我们亏的。所以唯一的止赢点是由市场来决定。而我们只要一点点的把止损价随着股价上扬而上移,直到市场回调把我们踢出来。  所以呢,在Jim Sloman看来:  最大的错误莫过于不止损。如果不止损,我们无法生存。  第二大的错误就是不顺势操作,即使是追高杀低也要顺势而为。  第三大的错误就是不乘胜追击,过早的离场。这样赚不到大钱。  对于止损,我再加一句,绝不要有侥幸心理,牢记墨菲定律(Murphy's Law): W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有可能出错的事情,就会出错)。被止损踢出来后,股票又涨回去了怎么办?不要后悔,这是这个生意的常见事。
  我经常将炒股与赌博中一些游戏(如21点,百家乐等)作比较。因为它们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  第一、 他们都属于概率游戏(Probabilitic Game), 即游戏的结果是由概率来决定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概率的分布都是所谓的“长尾”的。就是说他们与我们在统计学里研究得比较透彻的有正态分布的随机过程不一样。极端现象出现的概率远大于正态发布的情形。  第二、 他们似乎都是零和游戏(Zero-Sum Game)。我们在前面探讨过股市交易就是零和游戏这个命题,似乎反对的理由都不太充分。  第三、 来参加这些游戏的人似乎都是爱冒险的人。  第四、 规则都很简单,所以参与的门槛不高。  它们的不同呢?  第一、 下注的主体,21点和百家乐是对纸牌下注,炒股是对上市公司下注。这引出了我们的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区别:  第二、信息量:我们赖以做决策的信息量在纸牌未翻开之前是很少的,而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却是很透明的。这样看来炒股者的优势似乎大许多,他们应该比去赌博要赚钱些吧!  额? 怎么现实中炒股者大都亏钱呢?看来信息量大这个优势骗了我们:赌徒们常常在输完口袋里的钱就走人了,止损了。而股民们却不断地为自己下的坏注找借口。什么这家公司下季度会好起来的,什么谁要收购它了,什么股价会触底反弹的,一直到被深深的套牢。  我的建议是:把股市看做赌场吧,恐怕输钱的人会少一些。  对不起,刚发觉上次提到 MIT 的那个写《战胜赌场》的教授,我把名字打错了,是Ed. Thorp 而不是 Shorp。
  耶鲁大学的数学教授Benoit Mandelbrot 以他的分形几何图 Fractal 而著称世界。几乎每个研究过混沌理论的人都熟悉他用简单的非线性差分方程画出的那个有自相似结构的分形“苹果图”。但是很少人了解他还是个数量经济学家,对股价的行为做过系统的分析。正是他在六十年代初挑战了Bachelier-Osborne 的股价变动呈正态分布假说,指出了股价变动其实是“长尾”分布,即剧烈变动远比正态分布预测的要频繁(意味着股市风险远比人们想象的要高)。这本应该是个非线性数学的结论,却被尤金.法犸(Eugene Fama)用来对市场的股价行为与信息公布做线性的推导。尤金.法犸在1970年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EMH)对经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个假说基本上否定技术分析甚至于基本面分析的必要性,认为它们不能增加盈利期望值,因为历史的数据与信息已被历史的股价完全消化,而明天的股价只能等待明天信息的发布才能确定。这种理论曾被很多人怀疑,因为它的出发点是假设参与股市的玩家都是“理性的”。他们理性地获取信息,分析公司的赢利状况,并“理性地”在风险和收益之中做出决策。直觉告诉我们:股市大众是非理性的,带正反馈机制的,非线性分析信息股价因果关系的一群人。巴菲特就说过,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我就是一个拿着破碗在街边要饭的老头子!诡异的是,还是在Benoit Mamdelbrot 的非线性混沌理论的精神指导下,Edgar Peters 提出了分形市场假说(Fractal Market Hypothesis)。这个假说拓展了有效市场的含义,能更广泛而准确的描述市场行为。这一假说也被行为金融学的一些理论所印证。这里包括我们提到过的Kahneman和Tversky.  Mandelbrot 教授去世一年多了,发个他的 Fractal 来纪念他吧。  
  有效市场假说把有效市场分为三类:弱有效市场,半有效市场和强有效市场。该假说认为在弱有效市场,单纯的技术分析失去作用。换句话说:研究历史数据、图形、波段、形态、各种技术指标、阻力和支撑,资金的流向等等。这些东西不会带给任何人超额的利润。但是基本面分析还有用。  到了半有效市场,不光技术分析失灵了,连基本面分析也是无用功,只有那些有内幕消息的人还可以获取超额利润。  最后是强有效市场,那就什么都一样,连有内幕消息的也不能获取超额利润。就像地上没有钱捡一样,若是有,早被人捡走了。  有各种检验市场是哪种程度有效的方法,美国和英国的股市都被这些方法测出来到达半有效标准。美国应该还没到强有效的程度,不然就不会有类似于2011年查出的帆船基金丑闻了。那中国股市呢?众说不一。有学者在2009年测出A股市场已是弱有效了(参见山东财经学院林春艳、孙淑杰的论文),也有学者(赵尚梅、唐杰)指出中国股市尚未到弱有效。  在中国人努力把股市建立得更有效的时候,一批美国学者出来质疑这个学说,说它其实就是2007年以来西方金融危机的罪恶根源。联储局的前任主席Paul Volcker说这个危机的发生明显就是因为我们对理性期望和市场有效有过分的信心。  我前面提到过A股对技术指标比美股要敏感,收益率可以高出很多,大概也是因为A股市场尚不能称之为有效的缘故吧!不信的人可以自己同时打打玩股成金的A股版和美股版,用打到一千万所需的游戏盘数来检验。
  投资大师索罗斯一直就不相信有效市场学说(EMH)。在他看来,市场的参与者不是那些主流经济学家们所假设的"理性人",他们更多的是一群由极端贪婪和恐惧心理支配的愚蠢的投资者。所以,金融证劵市场的运作方式注定了其无法进入有效模式,而只能是无效的,非理性的。  特别要指出的是按照有效市场学说,如果市场未达到有效标准,那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等财务分析方法会是有效的,可以用来获取超额利润。而索罗斯认为,虽然市场永远是无效的,但是什么技术分析或者基本面分析却都是毫无意义的,他只需要利用市场的愚蠢和疯狂就能够获取超额的利润。在他看来,投资者都是带有偏见的,这些偏见有时会产生合力把市场推向极端(所谓“羊群效应”),而他只要等待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选择弱者追杀。1992年他抱着这个信念去狙杀英镑,1998年狙击泰铢,给他带来了几十亿美元的利润。当然他也在1998年攻击港元时失手过。他的投资方法可能对小股民无指导意义,因为那是一种近乎天生的,本能的手段。但是他对市场的看法是值得我们持续重视的。
  华盛顿互惠银行(WaMu)  我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曾以9美元的低价买了1000股WaMu,(那时的代码是WM),大约是02年在四十多元抛掉就多年没有理过它。到了2008年初,次贷危机显现,WaMu的股价开始下滑了。股票班里大家都谈论这只股。一位朋友问我可进货了吗?我问他你有多少钱存在WaMu?他说有一百来万,我说快取出来吧。隔了一个月,他转出了这笔钱到BofA,说人家银行里的人笑话他。我告诉他,别看银行大,它们就怕挤兑。他说WaMu不是很赚钱吗?我问:它赚什么钱?-- 房屋抵押贷款。-- 那次贷有多少呢?-- 不知道。-- 多达30%,你看着吧,这些人不会还钱的。2008年4月WaMu宣布TPG投资70亿给它,加上股票班的人鼓噪,我也动心了,在三元时进了400股。后果是悲惨的:WaMu在日被FDIC接管,然后把三千多亿美元资产处理给了JP Morgan Chase。这个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的美国第六大银行,就这么倒了。股票呢?变零啦!(yes: Null,Zero,Nutta)! 我对那位朋友说:你是幸运的,got your money out. 而我们见证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银行倒闭,还为它出了墓碑钱。至今,我看到Portfolio里还挂着的那个空空的符号WAMUQ,不免就有“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的感叹。  教训有三条:一、对以前赚过钱的股票不要迷恋;二、炒股不要听人嚷嚷;三、抄底如同接刀子,弄不好那是会扎手的。
  Buy and Hold (购入并持有)  做生意的人会相信一句恒言:Buy low and sell high (低买高卖)。做股票呢?Buy and hold (购入并持有)曾经是很多成功人士的秘诀。巴菲特就是这种策略的顶级大师。但是时代在变化,交易的佣金越来越便宜,使得人们持股的时间越来越短了。根据纽约证交所数字:1970年投资者持股平均为63个月,1980年为33个月、1990年26个月、2000年14个月、2010年6个月。另外Buy and hold 越来越难赚钱了。看看Dow Jones 就知道:从日的616.24点到日的11497.12点, Dow Jones 涨了18.65倍,相当于每年12.42%的复合增长率。 从日到现在呢:日Dow Jones 收盘价是12101.46. 十二年半一共涨了604.34点,约5%! 所以Buy and hold 这一套恐怕是不行了。在美国不行,在中国就更不行。为什么?因为Buy and hold 的基础是价值投资原则,首先要做的功课就是基础面分析,找到公司的内在价值。在中国恐怕大部分的上市公司报表都是掺假的,怎么去做基础面分析呢?高频电脑程式交易据说这几年在美国赚走了一百多亿。如果股市果真是零和游戏的话,那么机器战胜人的时代是不是早就默默的开始了呢?
  Mad Money (疯钱)  我为什么提到WaMu 呢?因为它让我想到Jim Cramer. 从2005年起,Jim Cramer 在CNBC 开始主持一款叫“Mad Money”的秀。头几年,那可是疯狂,这个在下午收市后的一小时长的节目,最高的时候CNBC 要单日重播三遍。我不否认,我是他的忠实粉丝。他算是把财经节目做得娱乐化的第一人吧,看到他跳上跳下,摔椅拍桌,勒袖子扯领带,荐股时尖叫的"Buy, buy, buy",骂股时咆哮的"Sell, sell, sell", 那真是叫人看得过瘾啊!06年,他在节目里推荐的股票不需要等明天开盘,盘后交易就可以涨过10%. 人称“Cramer 效应”。我记得最有印象的就是他一手把Google 从100多元推到700多元。但是,跟过他一些其它的股票(例如:Rackable Systems, Dick's Sporting Goods, and Foster Wheeler etc.) 却不赚钱。  最可笑的是日,有位观众打电话进节目问贝尔斯登(Bear Stearns)有没有流动性问题,要不要把钱拿出来?他的回答是“No, No, No, 贝尔斯登不会有问题,最多就是被收购而已。”我们知道,贝尔斯登在几天后股价大掉92%,被FED 以每股两元的价格处置给了JP Morgen (对,又是它)。牛人哪,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比起来,我对我朋友快快从WaMu 提款出来的忠告,还真的救了他一把。
  长沙巴菲特  长沙有一家四口炒股,均收获不菲。问其心得,竟扯上了毛泽东思想。具体呢,就是说毛主席他老人家用兵总是根据不断变化的敌情而变化。殊不知,此乃天下用兵者之必备,孙子就说过:“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然后他又说:“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我想他没说出来的意思是:即使变化了,也不一定有常胜。对炒股人来说,势头的转变,稍纵即逝,一不留心,满盘皆输。所以我们这位长沙的巴菲特还是说了:其实是六分心态, 三分技术,一分运气。心态这东西,练出来了,还是稳定一些,不变的好。
  经济增长开始下滑,出口不振,投资乏力,内需消费无信心,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同时熄火,多年的高速增长期要结束了吗?这个问题并不是我们股民所能解答的。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经济增长与股市的关系,即:股市涨落与经济周期有必然的联系吗?对美国来说应该是有。早期的技术分析理论如道氏波浪理论就指出股票周期早于经济周期。早多少呢?大约是半年到一年。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个差距缩小了:从股票高峰到经济高峰平均是3.5个月,而股市谷底到经济谷底的时差为平均5.25个月。八十年代之后这个趋势更明显。1990年、2002年和2009年的股市谷底与GDP谷底相差大约3个来月。这是因为国家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能力增强。譬如2009年的QE2(货币宽松二期)直接刺激了股市的大力反弹。年的低息使得S&P有29%的收益;而年的7000亿救市以及QE2使得S&P有27%的收益。所以,我认为股市红火的必要条件就是市场上有资金,而这个泛滥的资金常常是政府为了解救经济危机而放出的天量资金。中国的经济到了政府非要出手拯救的时刻了吗?好像还差一点点。如果到了,那我们就准备放手博下一次的牛市吧。
  昨天提到政府的救助资金,据说全球各国的央行都已经做好了这个准备。为什么呢?希腊债务危机。还有两天,希腊就要举行大选。我们发挥一下想象:若是左翼激进派的安东尼斯.齐普拉斯上台,那希腊很有可能会(主动或被动地)退出欧元区,被牵涉的债务大约是四、五千亿美元,(比2008年雷曼兄弟的6130亿稍小一点)。法国、德国和欧洲其它国家的一些银行恐怕会因为应对不了挤兑而破产。欧元将进一步贬值,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将重新陷入深刻的经济危机之中。对美国来说,美元资产或许会因为大量避险资金流入而升值,复苏的过程或可延续。对中国来说,欧洲市场不振和人民币相对升值的双重打击会使得对欧洲的出口大幅下降,出口制造业会经受08年来的又一次打击。所以说,现在世界经济到了一个很危险的关口。难怪各国财政部门和央行的主管们要紧张兮兮的度过这个周末。对股民们,这或许是个好机会来了。因为不确定性过去了,不管希腊如何决定,美国和亚太区的市场上将迎来大批的流动性游资。我们拭目以待吧。
  希腊选举结果出来,理智的、保守的力量战胜了激进的力量。这使得全球各国的首脑们都大松一口气。而事先准备的流动性宽松政策却不会马上收回去。例如英国政府的一千亿英镑的救助基金早在上周就注入了市场。 在美国,高盛首席经济学家Jan Hatzius在上周的采访中认为在本周的FOMC会议上,QE3 就会到来。他说:“我们预计下周的FOMC会议上,美联储将宣布货币宽松政策。我们的基本预计是此政策为新一轮资产购买项目,包括进一步扩大资产负债表,同时,延长扭转操作(OT)或者延长极低水平利率的时限也是有可能的,目前的利率政策是将低利率保持至2014年晚期,下周的会议有可能继续延长这一期限。本周经济数据疲弱:我们将美国2012年第二季度GDP增长预期由2%下调至1.6%;虽然包括能源和食品在内的CPI与去年同比上涨2.3%,我们还是看到了明年核心通胀水平将有所下滑的迹象。”美国PPI和CPI数据的下滑为QE3创造了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QE3会给美国股市带来一个小阳春。
  在中国,上市公司不作假账似乎是过不了门面的。审计公司大多帮忙做,好像也没有太多的风险。像Authur Andersen这样的前五大会计公司会被Enron 假账拖垮的事情,在中国从来没有听说过。本来基本面分析的财经人士比技术面的财经人士要吃香,因为基本面分析更需要理智的头脑,尖锐的分析能力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水平。但是,基本面分析的基础是公司报表,报表若是做了假,我们还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吗?  前面提到过的Mad Money 主持人Jim Cramer 的买股十戒中就有:做假账的公司不要碰这样一条。他说这是他的真实惨痛教训换来的,曾经有一段时间Cendant 这家公司很风行Wall Street,它一度收购了不少美国知名品牌(像Avis,Budget,Ramada,Howard Johnson,Days Inn,以及后来的Century 21 Real State, Coldwell Banker, Orbitz 等等)。1998年这家公司被人们发现做假账,三年内一共夸大了五亿美元的收入,股价大掉,市值瞬间缩水140亿,是当时最大的一起上市公司作弊案,(比三、四年后的Enron,Worldcom 规模小多了)。Jim Cramer 当时的对冲基金损失了多少呢,他自己在节目里说是Gazillions。据他在2005年起诉Cendant 副总裁Kirk Shelton 审判庭上作证的说法,准确数字应该是一千七百万美元。一千七百万美金买来的教训,我们真该听听。
  我们说过,科技进步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寻找新技术公司可以在股市上获得高额回报。人类在18,19世纪取得的科技进步大多是对空间探索的结果。开普勒对行星运行规律的探索和伽利略对引力的研究导致了牛顿力学的诞生,而牛顿力学又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火车、汽车、飞机的发明没有经典物理学的进步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二十世纪以来的科技进步似乎主要是人类对微型世界的观察和研究的结果。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的发明或发现都是人类对分子和原子级别的微型世界的发掘。这个倾向可能还会继续,新一代的技术亮点很有可能是在纳米技术中产生。所以,我认为寻找下一个IBM或微软的靶向应该投注在这个领域。
  昨天联储局的会议上没有推出QE3,只是说会增加OT (扭曲操作,一种买入长期国债,卖出短期国债的做法)。并且表明愿意做更多的事情来帮助脆弱的美国经济。这种畏畏缩缩的举动让许多期望QE3的投资人失望,盘中道琼斯下跌近百点。但是尾盘又涨了回来,最后小跌0.1%,纳斯达克还以正数收盘。这说明人们对美股的信心还是有的。再说了,没有QE3,有OT其实也不错了。自从去年九月FED 推出OT以来,到今年四月底,股市一直在涨,一共涨了25%有多。当然了,五月掉回去10%,那只能怪希腊。希腊事一过,S&P500 又上50天均线了。
  社会科学理论的结论一般要比自然科学理论要难被人们接受。比如我们在中学里学了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大多就不会去尝试做永动机了,因为我们知道理论上证明了不可能的事,我们去做,肯定是白费功夫。又比如学了化学,知道了水分子的稳定性,大概也不会白花功夫去琢磨水变油的事了。我为什么要给股票投资者介绍一些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主要理论呢?因为很多炒股票的人并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即算知道了,大多也不相信。而相信的那些人,又希望理论也会有例外。  就说最主流的西方金融学有效市场假说(EMH)理论吧:它说在有效市场里,价格已经包含了一切信息。所以不管你是用历史数据(技术分析),还是公布的财务信息(基本面分析)都不可能获取比别人更多的优势来赚钱。再说得明白一点吧,就是:别试了,获取暴利的机会是零(Don't even try, it is tough out there). 那么Kahneman 和 Tversky 的行为金融学的一些新理论否定了一些主流金融学的观点,把大众心理和行为的一些现象融合进来,实际上是指出了一般人的心理弱点,(如无能力做到止损等),把(炒股这个)事情变得更难了。  我把这些理论介绍给大家,就是想让那些准备(或已经)义无反顾地投身股市的人要明白前程的艰难。但是这些理论都是建立在概率和统计基础上的,因此就有反例(如巴菲特这等神人的存在)。与自然科学的定律不一样,有反例的理论不等于不成立。只是几率太小,不足以用来推翻此理论。例如有台湾的对日交易者(Day Traders)的研究统计,说大部分的投身者都输得惨兮兮的,但是总有那么大约1%的人可以存活下来并且打败市场。  你是那百分之一的人吗?
  怎样才能成为那百分之一的市场幸存者呢?我以为,你或者得有足够的资本让你试,试到后来经验、套路、纪律都有了,你才有一点点成功的几率;要不呢,就是有这样的高人带,或许能少赔一些钱;或者呢,你可以不断的在仿真交易中积累经验,而这种仿真交易最好是压缩时间的,让你在几分钟内经历几年股市风波的那种软件或程序。就像一些玄幻修真小说里描写的主人翁进入了小千世界,看尽了世态炎凉,学尽了奇招怪术,出来后发觉现实世界才过一两天。仿真交易被很多专家认为没有用,因为不是真金白银,交易者的心态会不同,胆子也大许多。我认为这其实是个态度问题,真的想学几招硬功夫,把仿真交易当课程来走,那还是很有帮助的。
  是像玩股成金那样的吗?
  @谈股说市
11:35:41  社会科学理论的结论一般要比自然科学理论要难被人们接受。比如我们在中学里学了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大多就不会去尝试做永动机了,因为我们知道理论上证明了不可能的事,我们去做,肯定是白费功夫。又比如学了化学,知道了水分子的稳定性,大概也不会白花功夫去琢磨水变油的事了。我为什么要给股票投资者介绍一些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主要理论呢?因为很多炒股票的人并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即算知道了,大多也不相信。.....  -----------------------------  楼主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研究股市,深入浅出的剖析出了真相。受益匪浅。谢谢你
  @勇敢的心迷惘5
12:19:38  @谈股说市
11:35:41  社会科学理论的结论一般要比自然科学理论要难被人们接受。比如我们在中学里学了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大多就不会去尝试做永动机了,因为我们知道理论上证明了不可能的事,我们去做,肯定是白费功夫。又比如学了化学,知道了水分子的稳定性,大概也不会白花功夫去琢磨水变油的事了。我为什么要给股票投资者介绍一些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主要理论呢?因为很多.....  -----------------------------
  @勇敢的心迷惘5
12:19:38  @谈股说市
11:35:41  社会科学理论的结论一般要比自然科学理论要难被人们接受。比如我们在中学里学了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大多就不会去尝试做永动机了,因为我们知道理论上证明了不可能的事,我们去做,肯定是白费功夫。又比如学了化学,知道了水分子的稳定性,大概也不会白花功夫去琢磨水变油的事了。我为什么要给股票投资者介绍一些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主要理论呢?因为很多.....  -----------------------------  
  @qingfendezhu
10:24:12  是像玩股成金那样的吗?  -----------------------------  嗯,玩股成金有时间压缩,技术指标课程也编得不错。
  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把生产力定义为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而这里正好遗漏了科学技术和企业家精神这两个对近代社会发展最强有力的生产力要素。有维护者会说:wait a minute, 劳动工具不是包含了科技因素吗?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科学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吧:首先是知识。物理学、机械学、电学、电子学、生物学等等,这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积累;然后是经验和know-how(这个词真的很难翻译得准确),这些也是精神的产物。如果你知道怎么样制造劳动工具,那它是什么样的机器就变得不重要了。再看劳动对象,土地和资源当然还是很值钱,只不过它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小了。不信的话,我们看看S&P500的成分股在这50年来的变化:除能源外的资源股从26%下降到4%,而包括电脑业的信息工业股从4%上涨到15%,增加得最多的居然是金融股(Financials,包括银行),从1%增长到22%有多。金融?Are you kidding me? 我们也许不愿意承认,但是金融学在西方经济学的范畴里其实就是一门技术,它的产品设计,测试,工作原理和我们熟悉的工程学(Engineering)其实是一样的。近年来,美国人赚的最多的钱恐怕就是用金融手段赚来的。至于企业家精神是不是生产力,这个问题在今天太明显不过了,看看苹果公司这个例子吧。苹果公司在九十年代末几乎就要倒闭了,把Jobs请回来后,十来年功夫,它成了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  我这些话的意思其实就是我选股的原则:投科技,投人。
  @谈股说市
15:30:04  @勇敢的心迷惘5
12:19:38  @谈股说市
11:35:41  社会科学理论的结论一般要比自然科学理论要难被人们接受。比如我们在中学里学了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大多就不会去尝试做永动机了,因为我们知道理论上证明了不可能的事,我们去做,肯定是白费功夫。又比如学了化学,知道了水分子的稳定性,大概也不会白花功夫去琢磨水变油的事了。我为什么...........  -----------------------------  呵呵,来了
  @谈股说市
16:18:26  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把生产力定义为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而这里正好遗漏了科学技术和企业家精神这两个对近代社会发展最强有力的生产力要素。有维护者会说:wait a minute, 劳动工具不是包含了科技因素吗?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科学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吧:首先是知识。物理学、机械学、电学、电子学、生物学等等,这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积累;然后是经验和know-how(这个词真的很难翻译.....  -----------------------------  好帖没人看,遗憾
  “中国黄金第一案”工行与其客户宋荣贵“纸黄金”案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个案件让人们明白胳膊扭不过大腿的道理。像我昨天的帖子里指出的那样,金融就是一门技术,金融产品的设计是要让投资者可以赚钱,而代理机构可以赚到手续费。这种产品的推出最好要通过各种情况的模拟测试,做到万无一失。可惜工行的产品做得不到位,有空子钻。投资者大多是精明的人,有任何赚钱的机会都不会放过。结果就造成了宋荣贵大赚两千多万,而工行却不想认账的局面。市场经济里,产品做坏了,谁负责?当然是产家。但是这个官司打不赢,道理就不用说了。
  卖空者和卖空机制  卖空者(沽空者)与一般人赚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他们不太相信“买低卖高”这一基本法则,而是推崇“卖高,再买低”这个次序。他们一般都是精明而勇敢的人,善于运用逻辑来判断。他们认为既然找到好公司的几率这么小,那找到烂公司就会容易得多。他们就像秃鹫寻找腐尸一样追逐一切坏消息,反而对任何公司的无名暴涨极端厌恨。一旦入了仓位,卖空者的心理压力要比买多者大得多,他们常常焦虑的等待对公司不利的消息,有的甚至于常去一些留言榜上散发这样的消息。股价没有掉反而涨的时候,他们就感到空间的挤压(Short Squeeze)。所以他们会倾向于很快的止盈,很少去长期守卫卖空的仓位。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盈利的空间是有限的,而亏损却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在一些被大量卖空的股票上,有时候一点点利好的消息会引起卖空家争先恐后的赎回,造成股价的大幅回升。从本质上来说,卖空者一般比买多者要懂行得多,精明得多,知识丰富得多,只是由于心理压力更大的因素使得他们也难以赚到比别人更多的钱。卖空机制的存在对股市的有效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对冲了很多暴涨暴跌的现象,也对冲了很多庄家的作用。它还有个好处,就是让很多作假的公司无法在股市生存。这一点,看看那些在美国市场上的中概股就好了:许多中国公司(例如绿诺、多元等等)把在中国作假的陋习带到美国,他们像腐尸一样引来了秃鹫般的卖空者,把这些公司打得落花流水。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股市至今仍不许卖空的操作,或许是监控者的控制欲,或许是想保护一些“弱者”(ST的空壳公司),或许是卖空行为(在监控者眼里)的“邪恶性”,总之就是不允许卖空。但是,这真的能保护投资者利益吗?
  日交易者、波段交易者、投机者和投资者  日交易者(Day Trader)是指那种在股市每日的波动中寻求利益而且当日多次交易的人。有些人说我每天都交易,算是Day Trader吧。其实不然,Day Trader有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不留仓位过夜。他们既然追求的是每日开盘后的小波浪(有时也不小),又何必去冒隔日由报赢利或其它突发事件而暴涨暴跌的风险呢。开盘了,你可以感到他们心跳的加快。股价临近他们的目标时,他们像狩猎者等候猎物一样,紧张的盯住屏幕。下单建仓了,手心沁出汗来。止损?止盈?随时要做出决定。等你哪一天发觉血压长期高企,厌倦了,想收手了,你就要警惕你是否开始老了。  波段交易者(Swing Trader)追逐几天到几月的行情波动。他们不讳言自己是投机者(Speculator),像花花公子换女朋友一样,他们没有什么舍不得的股票,赚钱了就扔掉,再追逐下一场“风月”。他们可能都是技术分析的好手,常常被什么MACD、RSI、KDJ的指标左右自己的买卖。  投资者(Investor)关注的是股票的长期走势。他们强调投机和投资的不同,把投资看得更神圣一些。他们多半是基础面分析的好手,乐道于寻找公司的内在价值。他们信奉“买入并持有”(Buy and Hold)这个教条。Warren Buffet是他们的典范,可惜这个典范太少了。  我更喜欢哪一种呢?我做过Day Trader,老实说,没有赚大钱。现在在中国也无法做。我提到过“买入并持有”这个老法则可能在新的世纪失效了,但是投资者的分析方法却没有失效。所以我希望结合最后那族人的方法来做波段交易者。
  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我遇到过很多过度自信的人。我以前倾向于认为成功的人士都有一点过度自信,或者反过来,过度自信会导致成功。我现在觉得这一点对其它的领域(体育、学术、官场等等)可能是对的,但是绝不会适应于炒股的人。Daniel Kahneman在他的行为金融学里研究过这个问题,他认为我们大多数炒股者(甚至于包括那些职业经理们)对选股和交易都过度自信,这可能是我们一开始输得一塌糊涂的原因。自信是一种感觉,它是对事物的发展连贯性和一致性信赖的一种简单情绪,尽管事物发展的证据和信息还不充分和可靠。而过度自信则是对自己的盲目性盲目,过分的相信自己手上的情报、故事、材料。过度自信甚至于导致完全漠视事实,不愿意承认失败。对亏钱的股票视而不见,而去夸耀自己在哪支股票上赚了钱,对妻子,父母隐藏自己输钱的事实,这也是过渡自信的另一种表现。我们要问一下:当你要买某一支股票时,谁会卖这支股票? 如果我们手上的情报或信息都一样,为什么买家和卖家都觉得现在的股价与它的价值不符呢?统计数据表明:就选股这件事来说,我们大家(包括专业的基金经理)并不比猩猩掷飞镖要准确。好的技巧和专业知识(Skills and Expertise)只有在长期的经验和错误的反馈中形成。譬如你可能是从电话的第一声就揣测出你老婆的情绪的专家,或者是过你家门那条大马路的专家(如果你还没有被压死的话)。股市的跌宕起伏,需要你看很多的盘面,做很多的功课,学习很多的指标,积累很多的经验,才能摸出一点点路数来。所以我不赞成炒股者一开始就跟风入市,他们应该多用模拟炒股来提高自己的技能
  增长率的S曲线  在华尔街今年涨幅最大的一天(日星期五),黑莓(RIMM)大掉了19.06%,只有7块多钱了。真可悲!我记得在2009年底的股票班年终总结会上我给大家讲S曲线(见下图),我说技术革新是我们新时代股价的主要动力,而大部分技术型公司的增长率会呈这个S型的发展。那些抓到了底部转弯(A部分)的人就会发大财。譬如投资八十年代的微软,九十年代的戴尔等等。    当时有人提问说:“那你说现在什么公司正在A部转弯呢?”我说:“我真的不知道,我要是知道了,大概也不会在这里讲。但是我知道有些公司恐怕已经到了B或者C部分了。譬如Research in Motion(RIMM)。”那时RIMM的股价还有六、七十美元,还是很多炒股人的心爱股。我记得大家的反应很吃惊,问我为什么这么说。我说只要看看高端手机市场的激烈竞争就知道了,苹果的iPhone 3GS出来了,黑莓的技术会过时的(become obsolete)。 两年多后的今天,我为我的正确预言悲哀。第一,黑莓曾是一家伟大的公司,深受人爱戴;第二,我自己因此没有敢一直守住我的卖空仓位(short this stock all the way)。没赚到很多钱。卖空者的盈利空间是很有限的,你想RIMM从70元掉到7元才90%,去掉融卷成本就更少了。若是抓到了7元到70元的涨幅,那可是十倍啊。我记得我在2000年买了我的第一台数码相机后就预言了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的灭亡,可惜也没有赚到钱。为什么呢?现在想想发觉我当时太敬畏这些“伟大的”公司了(EK曾经是道琼斯的成分股)。很多好公司在走向衰败时是那么的无奈。  Yahoo是下一个吗?这可是我曾经那么喜爱的公司啊!
  我们的字典里把Finance翻译成金融,财政什么的。而金融和财政这些东西貌似都很高深,特别是一些从海外学了金融学的权威回来,大家就崇拜得不得了。其实Finance这个词在英文的原文含义中并没有那么高深,就是个怎么合理用钱的意思。大到国家(Public Finance)怎么收税,怎么发放福利;中到企业(Corporate Finance)怎么安排现金流,怎么增股发债;小到个人家庭(Personal Finance)怎么买房买车,甚至于油盐酱醋的开支,都是Finance。那么这中间的技巧和经验,都应该是可以学习,或者可以直接抄袭的,不应该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而金融产品就是一种技术的产物,不要把它们看得很高深。譬如火险这种保险,它是在数学原理下设计出来,并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验证以及公正评估机构的建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产品。它把起火的风险平摊给投保的大众,起到了在灾难来临时稳定社会的作用。它的设计和完善过程中要规避所谓的“道德隐患”(Moral Hazard),要防止那些钻空子的人自烧房屋来套保。不要小看“道德隐患”这个词,我们人类都是“金融动物”(Financial Animal),在人们的思维深处有一套金融的算计,在很多情况下,它甚至于直接指导人们的行为。在人们诧异为什么这么多的药家鑫们层出不穷时,我们要想到药家鑫们实际是首先在作“财务抉择”(Financial Decision)。所以我们在设计涉及财务的惩处机制时,一定要避免道德隐患。道德隐患也是为什么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会造成集体懒惰和集体贫困的主要原因。  啰里八嗦的,绕了好大的弯子,我想说的结论就是:像卖空机制和期权交易(Option Trading)这类(Financial)东西大可以尽快引进中国来,不必那么害怕的。它们其实是对冲风险的好工具。
  在一般的翻译中Character(特质)被翻译成性格,而Personality(个性)有时也被翻译成性格。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Character(特质)是指个人特有的心智和伦理性质,而伦理是一组价值观,它指引个人的行为和抉择。Personality(个性)是指行为和情绪上的倾向,性情,它不太涉及信仰和价值。或者简单一点的说吧:特质是后天的,它的形成取决于教养;个性是先天的,它来自于基因。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正直是一种特质,而热情是一种个性。  那什么样的特性和个性是炒股人成功的条件呢?Victor Sperandeo(很有名的交易大师)列举了很多。特质方面的有:  判断力(Judgment),正直(Integrity),勇气(Courage),忠诚(Loyalty),自省(Self-criticism),自诚(Self-truthfulness),投入(Commitment),决胜心(Devotion to winning),荣誉(Honour),诚实(Honesty)等等;  个性方面的有:  纪律(Discipline),热情(Passion),集中注意力(Concentration),竞争(Competition),耐心(Patient),专注(Intensity),获胜的强烈欲望(Supreme desire to win),灵感敏锐(Inspiration),客观(Detachment),完美主义--A型性格(Perfectionism--Type A personality)等等。  他还在态度(Attitude)方面列举了:  自尊(Self-esteem),乐观(Optimism),自信(Trust),弹性(Flexibility),毅力Perseverance),欣赏(Admiration),智识(Intelligence),清晰(Clarity),智慧(Wisdom),想象力(Imagination),创造力(Creativity)  反正呢,把人该有的好的特性几乎都列上了。  我想强调一下自诚(Self-truthfulness)这个特质,我觉得这一点缺失会导致我们对自己失败交易记录的认识,从而不能理智的处理亏钱的股票(Losing stocks)。打球的运动员输了,可以怪裁判;律师输了,可以怨法官;医生失手,可以赖助手。他们失败了,还是会领钱的(still get paid)。你炒股输钱了,就得认栽,止损,重来。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