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航天技术。是自己研发的,还是购买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

您当前位置: >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加大力度开展集成智能传感器的研发
随着自动化和工业控制的发展,传统的传感器越来越不满足生产的需要,集成化和智能化是目前传感器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国外一些知名的传感器企业和高等院校都在大力开展有关集成智能传感器的研制,中国航天空气动力研究院也紧跟发展步伐。现在,集成智能传感器技术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研究院采用国际上一流传感器芯体、变送器专用集成电路和配件,开展集成智能传感器建设,造出的传感器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的特点,成本也逐渐下降。采用高性能微控制器,兼有数字和模拟输出两种方式,针对客户的特定需求,能够在原产品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大大的缩短了开发周期,为客户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集成智能化传感器在Windows8系统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仅报道出的自动适应亮度功能就让用户体验彰显出人性化特点。该功能通过动态控制屏幕亮度的基础上,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光线条件,自动调节屏幕亮度,适应环境亮度,保证用户阅读舒适性的同时,还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其实,现在很多智能传感器已经运用于实验室的设备中,例如在植物栽培的土壤观察中运用的土壤智能温度传感器以及土壤智能湿度传感器,数码产品的CCD传感器等等。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只需动动手指,通过手机或电脑就可以实现对家居的智能控制;农户也可以通过传感器对农产品生长状态实施监控,从而有效地开展灌溉和喷洒农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此外,还有智能交通、智慧城市都需要很多的集成智能传感器的支持。(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扫描航天商务网微信二维码,关注航天资讯:
相关附件下载
评论内容500字以内
科研生产联合体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
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
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
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航天科技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北京神舟航天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航天长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中国四维测绘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长江动力集团有限公司
航天新商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
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
中国宇航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航天通信中心
中国航天报社
中国宇航学会
航天人才开发交流中心
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航天时代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航天万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航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亚太卫星控股有限公司
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航天局
中国探月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
欧空局(ESA)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
日本宇航开发局(JAXA)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通用公司(GE)
阿尔卡特公司
欧洲航空防务及航天公司(EADS)
中国航天 航天科技 中国航天商务网
 |  | 
中国航天 航天科技 中国航天商务网
Powered by中国为什么不制造航天飞机,相关技术实力如何?
& 航天飞机(英語:Space Shuttle),是一種為穿越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高度100公里的卡門線)而設計的火箭動力飛機。航天飞机結合了飛機與航天器的性質,像有翅膀的太空船。[...] 雖然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陸續進行過航天飞机的開發,但實際上只有美國和蘇聯成功發射过。[...] 航天飞机升入太空時跟其他一次性使用的航天器一樣,是用火箭動力垂直升入。但之所以設計成具有機翼的造型,是因為此機翼除了可在回到地球進入大氣圈的過程中提供空氣刹车的作用降低墜落速度外,也可在降跑道時提供升力,作用與滑翔機類似。因為機翼的關係,航天飞机的酬載比例較低。設計者希望以重複使用性來彌補這個缺點。Source:
按投票排序
这是因为以目前人类的技术水平,建造多次使用的航天飞机还太勉强。中国曾经考虑过设计制造自己的航天飞机——“长城一号”。后来放弃了。美国研制航天飞机的目的就是要降低发射的开支。重复使用,理论上确实是比一次性的东西要经济。其实不然。美国航天飞机降落以后,居然要全部拆开,然后逐次进行检查和维护。美国人一开始想象的航天飞机维护是这样的:结果它是这样的:系统的复杂度,发射的强震动、巨大的加速度,以及降落的高热量,使得很多东西都可能出问题。即便是目前的技术也不能保证很高的可靠性。因此每次任务都必须经过非常细致的检查。这种检查成本全部加到一起,使得航天飞机的实际成本大大高于预期。这也使得航天飞机对比普通一次性飞船,在经济性上反而比较低。而且安全性能还是不如成熟的一次性宇航飞船。因此,NASA在研发下一代宇航载具的时候,也放弃了航天飞机。新的猎户座飞船的方案是仅仅重复使用指挥模块(中间的圆锥型部分)。动力等部分都是一次性的。这样就提高了整体的可靠性。该系统计划在2014年进行首飞。经评论中一位朋友(重名者有点多,无法@)的指出,美国私人公司在NASA资助下也在研究下一代航天飞机Dream Chaser:不过一看就知,这架飞机比原来的航天飞机小了很多。它的设计长度只有9米,而原来航天飞机的长度是37.2米。该飞船主要是针对空间站的人员和货物运输。它不像原先的航天飞机那样可以承载其他航天器(如卫星)的发射、维护和回收工作。所以整体来说自然也精简了许多。不过2013年第一次无动力降落实验中,左起落架未能展开。希望不会影响Dream Chaser 计划于2016年底进行的首飞。不过一看就知,这架飞机比原来的航天飞机小了很多。它的设计长度只有9米,而原来航天飞机的长度是37.2米。该飞船主要是针对空间站的人员和货物运输。它不像原先的航天飞机那样可以承载其他航天器(如卫星)的发射、维护和回收工作。所以整体来说自然也精简了许多。不过2013年第一次无动力降落实验中,左起落架未能展开。希望不会影响Dream Chaser 计划于2016年底进行的首飞。即便是宇航技术最先进的美国在航天飞机上也是磕磕绊绊,可想而知中国会做什么样的选择了。只能说现在人类的技术水平还不太行。
研发航天飞机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制造可多次使用的航空器,从而降低发射成本,同时还附带送航天员上天对卫星进行维护的功能。结果从经济角度看,航天飞机设计寿命100次,结果使用次数最高的才30次,挑战者更是才用了十几次就爆炸,综合成本远高于一次性使用的航天器。从功能角度看,航天飞机能执行的任务,除了对卫星维修暂无法替代外,其余所有功能都可以被一次性飞船和空间站替代,而且由于可以进行特性化设计,其效果更好与航天飞机。而在轨卫星修理从目前看,也是花哨架子,一方面只能维护低轨卫星,这类卫星本身设计寿命大都不超过五年,维护一次的费用倒过来看不比发射新卫星好多少,另一方面最成功的卫星维护例子,哈勃望远镜维护后使用了约20年,但本身发生故障的原因是初始制造误差而不是意外。从安全角度来看,航天飞机故障率远高于一次性航空器,这是由于在重复使用必然导致的结构疲劳损伤和表面防热层维护更换导致的,这个问题在数十年内都难以得到良好解决,航天飞机每次返回后都需要接近一年的维护才能上天,而且经常由于维护问题延长,效率极低。综合来看,即便以人类目前的技术而言,多次使用型航天器也只能是个噱头,同时一次性航天器可以跟上技术发展快速更新,就算是美国,短期内发展的航天器也不再考虑航天飞机这样的多次使用型了
航天飞机本身过于接近当时技术极限,导致安全性和经济性极差,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中国不可能造得出来。航天飞机代表的是美国80年代的火箭发动机制造水平,中国达到同样的水平肯定要在2030年之后。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现在火箭发动机领域和三哥是一个水平的。当然这只是个历史因素造成的巧合,并不代表两国真实水平,过两年YF77研制成功我们秒杀三哥渣都不剩,但是这个事实应该可以让天天叫嚷超日赶美的朋友冷静下来,不要因为发射了几个美苏60年代水平的载人飞船就目中无人了。(之前看错了,前几天印度发射的应该不是CE20,还是CE7.5)LZ可能以为神州飞船和航天飞机是差不多水平的东西,其实完全不一样。航天飞机的核心组件是可重复使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还是分级燃烧循环的,这种外星产品我们写科幻小说都不知道怎么写,别说制造了。中国目前全力研制的YF77技术水平和指标甚至还不如日本20年前的LE7系列,跟美国差距至少在50年以上。说我国火箭比日本优越,一般都是拿鬼子的可靠性说事,然而LE5与YF73基本是同时期,技术路线相近(燃气发生器循环氢氧机,上面级,YF73推力小一
半),日本9次飞行全部成功,YF73却导致了1984年和1991年两次失败(顺便一提,96年长三乙那次著名的事故和YF75没有关系)。我相信问全世界除中国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得出中国火箭可靠性比日本高这样的结论。中国航天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也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大,实际占不到1成,国际的商业发射基本是被欧美俄垄断的。科研和工业是两回事,工业只要有制度和资本就可以产出,科研则需要更多。中国现在航天技术的发展速度并不比美日欧快,别说追赶,差距不拉大已经是竭尽全力了。实际上,我国也没有超俄赶美的需求,YF77几十吨的推力足够满足我国的需求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技术水平就应该踏步了,否则总是拿苏联60年代的火箭拼凑,我们终有一天会被淘汰出局。欧空局也是认识到这个问题,才开始重走日本的老路,推动分级燃烧循环氢氧机。科学毕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引用超大上的一段话: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了,在我们手上只有YF20系列发动机的时候,为了满足运力要求,我们通过简单加法搞出来长二捆和长三乙,运力一下子达到了当时主流载荷的水平。可是随之而来的是:当LEO载荷要求进一步达到20吨级别,GTO要求10吨级别的时候,我们怎么办?继续捆绑更多的YF20吗?90年代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自豪的宣称我们的火箭至少在运力上超过了日本,但是当H2B出世的时候——H2B仅仅芯级用了两台LE7A——我们连这一块裤衩都没了!
列一些火箭发动机的推力参数氢氧发动机的地面推力中国YF77是700KN(改成WIKI上的数了)
日本LE7是1079KN(90年代,之前800多是LE7A的海平面推力)
航天飞机的SSME是1670KN(80年代,海平面)目前最先进的氢氧发动机是美国的RS86,2886KN,我们的4倍还多。我们现在在用的是YF 75,推力78KN 。三哥的CE7.5同级 。这两个是高空用的。而SSME的高空推力是2090KN。我国目前正在研制的最大最先进的YF100(苏联RD120的发展型,相当于苏联70年代末水平)是煤油发动机,1223KN美国在60年代研制的煤油发动机F1是6770KN,虽然技术很落后,但毕竟数字吓人啊。有一种常见的辩护思路是:我们没有研制大推力火箭是因为没需求。对,这个逻辑没问题,但是怎么嘲笑三哥小水枪的时候,嘲笑日本的载人航天计划的时候,就不用这样的逻辑了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人要厚道啊朋友。下面有同学说我忽略比冲这个参数,我是忽略了没错,同类型同级别的发动机,中国货的比冲难道名列前茅了?还是YF77和鬼子的LE7,都说真空参数中国YF77是700KN,比冲426日本LE7是1079KN,比冲446(LE7问题比较多,现在的型号是LE7A,1074KN,比冲429,但这也是日本人十几年前的水平了,而YF77现在还没飞呢)有朋友很欢乐地拿70推力的跟人家600推力的发动机比比冲,下面级和上面级比比冲,煤油机跟氢氧机比比冲(还好,没拿单组元来比),这不是拿坦克和赛车比燃料效率么?YF75的数值是78KN,437S,而62年世界上第一个氢氧发动机RL10,66KN,425S,63年的A3型号比冲就有444S了,它是膨胀循环的,比冲肯定比燃气发生器的大。所以单谈比冲没任何意义,一定要结合其他参数来看。总之,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当年运十下马也是一样的道理,您高考一模200多分,艺术线都上不去,就嚷嚷说要报清华,这不是胡闹么?中国航天的落后,确实是工业底子不行,并不是不重视。而现在最不重视航天的,还要数美国人了,砍掉的东西不计其数。实际上洛克达因当年想要装上航天飞机的并非现在的SSME,而是科幻小说中常见的气塞式发动机,优点是海平面与真空参数差不多,适合航天飞机单级入轨的需求,不过当时飞航中心的老大还是德国纳粹,做事严谨,否掉了。这个项目后来发展为XRS-2200,原定用于下一代航天飞机,911后被砍了。
这里说的都差不多了,我来晚了简单补充。1在航天飞机这个起飞质量和近地轨道运送能力上,成本不划算,特别是单次飞行成本;2垂直起飞自主水平返回发射场(指定位置),没什么额外的效益;3美国人现在搞的无人空天飞机X37,尺寸和重量上比航天飞机小很多,也是垂直发射水平无人返回指定机场,这个是趋势,单次成本可以降下来。
这文章怎么有这么强的既视感?这话题CD每个季度要喷一次吧感觉是把松鼠几年前的唱衰文加大药丸用量,但实际根本没有干货,也不知是摆渡还是谷歌了几个推力数字就开始卖弄提火箭发动机发动机只比推力,不提比冲,总冲和节流性能,拿YF77的海平面推力和LE7的真空推力比,用上面级发动机和RS25比总真空推力,作者还能更奇葩点么里面引用CD的那段话简直逗比,20吨的LEO需求在哪?只有空间站,十几二十年前我们哪来的空间站?10吨的GTO又有何需求支撑?火箭运力是配合载荷质量规划的,不是鸡鸡SIZE大赛,10吨的GTO,必须要一箭双星大型通信卫星,阿里安5的实践证明这么搞不灵活,很不容易配对实际上90年代我们搞长二捆和长三乙,完全是针对商业发射外星和进口通信卫星的需求,具体来说,袋鼠国吃了个螃蟹,给我们当了回小白鼠,这才有了长2捆当时我们自己根本没有这么大的通信卫星,长三基本型打东方红2. 长三甲打东方红3,这都是规划好的,后来美国收紧ITAR,我们被排挤出商业发射市场,在东4面世之前连CZ-3B都没有太多用武之地,从98年鑫诺1号之后7年里一次发射也没有,直到法国人搞出了ITAR-free的卫星,才从05年开始恢复发射就在同一时间段,日本搞出了运力超过长3乙的H-IIA, 问题你跟他比什么,又不是比阳具尺寸?搞更大的火箭执行什么任务?CZ-3B略微小了一点点,所以有了进一步压榨潜力的CZ-3B/E,已经能够满足现有的所有任务需求。长5 和长7 在2020年以前都不会有很多发射,要到下一代卫星成熟后才有用武之地,在此之前就是偶尔打打空间站和嫦娥三期 固体火箭发动机要把推力做大,并不特别困难,加大药柱直径,加大粘合剂用量,控制室压和燃烧速度,做出个傻大粗黑的东西来没有太大难度俄国制造过的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推力才280吨, 一样比不上印度,印度敢说自己的固发技术在任何一个方面领先俄国?借A3个胆他们也不敢这么吹印度到烈火三才掌握大型固体发动机的喷管摆动技术, 壳体材料只有钢壳一种, 也没有像样的高能推进剂, 就这水平还是洗洗睡算了还有,RD-56M和CE-7.5的高比沖是靠高效率但是相对复杂的分级燃烧循环实现的,但是现在各航天大国的氢氧上面级发动机已经开始全面转向膨胀循环。如果说燃气发生器循环氢氧上面级已经逐渐过时的话,像CE-7.5这种分级燃烧循环氢氧上面级就从来没有过它的时代。到目前为止,氢氧上面级采用分级燃烧循环的仅印度一家,别无分店。拿三哥说事?我呵呵你个锤子最后
知乎小清新能别装神棍卖药丸好么
我曾在上海某非标设备厂工作过. 其客户是各个航天研究所我想谈谈制造装备上的差距.航天发动机所用的发动机叶轮的加工就很有难度.
加工这种金属曲面需要用到5轴机床.和软件先说软件. 五轴机床的软件重要程度堪比硬件.要设计出合理的刀具路径.否则像我以前公司加工的一个钛合金叶轮.用时120H! 一个巴掌那么大的叶轮 - -最好的加工软件是西门子的840D,价格好像是38万.审批及其严格.军工企业很难买到. 国产软件能上台面的是广州数控.但是在我们用起来的时候 还是经常出错卡死.我们只好买西班牙的那个好像叫 法格系统.再说硬件.
德玛吉与米克朗的机床网上有视频.
全程自动换刀.不需要重新装夹.不用切削液.就可以加工出一个复杂曲面的零件. 再看我们原来公司制造的5轴机床.每天都要用仪器校对.可是稳定度还是不尽如人意.
公司靠着做非标设备生存.每年2个E的营业额.可见实力也是不错.上海交大的数控技术博导 王宇晗教授经常前来指导.据说王博导每天睡5个小时.来研究复杂曲面加工技术...大家还可以百度一下东芝事件.我们现在的五轴机床连那个时代的日本都赶不上呢.实在是让我汗颜以前有 研究所的朋友跟我谈: 看到那个宝马了吗? 那个是美国的技术.. 我们的技术是车后备箱里的一瓶水.
负责的说,火箭和航天飞机的难度比较就像当年的黑白手机和现在的iphone的技术差距,研制那玩意儿真的是zuosi。
补充一下,关于航天飞机的研制,其实从起点,美国就完全不和中国在一个档次,从二战开始,导弹方面天才的德国人真的在气动方面完全甩开全世界几条大街,具体有多好,(德国那时都开始实验潜射导弹了),至于V2就不提了,美国和苏联的东西都是直接从德国身上直接拿来,所以比起一穷二白的中国不知好不少倍,加上自己技术积累在那个年代能拥有这样的科技产品,真的是厚积薄发,对于一个发动机都不利索的国家!能把飞船上天也不赖了
题主,这种问题没有邀请航天专业的科研人员的回答还真是不能看,现在暂时第一的列推力数据的那个回答,我看了一眼,什么东西,就是到网上找点数据自说自话,一点帮助也没有,而且数据还来回修改了,可见找数据的能力都不行,说的东西和铁血那些地方的那种水平的差不多,喂搞清楚这里是知乎,不是这个专业的求别掺合了,还真不如自己去看航天期刊有用,排名第三的回答不错
谢邀。成本太高了,不如发射空间飞行器实在。米国现在也不做航天飞机了,也有说法是商业资本的进入,出现了类似SpaceX这样的公司,近地轨道的载人任务、向空间站运送物资的工作可以通过他们来执行,省下造价昂贵的航天飞机的费用。然后NASA自己造的空间飞行器以后将是主要面向深空区域的,也是现在航天飞机到不了的地方。
其实当年载人航天立项就有这样的讨论,运载火箭和航天飞机票数势均力敌,最后是钱老的一句话拍了板,航天飞机技术门槛高,系统复杂,初期投入大,而火箭上马快,有底子,风险较低。话说回来,要是当年选择了搞航天飞机,以国内现在的材料水平,可能现在还没上天呢。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与实际操作航天飞机、并是唯一成功以航天飞机进行过载人任务的国家,也是机队阵容最庞大的国家。美国的航天飞机大多是以历史上著名的观测船命名,其建造过的航天飞机包括如下:已经毁坏的航天飞机挑战者号(STS Challenger STA-099/OV-099)- 发射过程中爆炸哥伦比亚号(STS Columbia OV-102)- 返回地球进入大气层时解体已经退役的航天飞机发现号(STS Discovery OV-103)奋进号(STS Endeavour OV-105)阿特兰蒂斯号(STS Atlantis OV-104)前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 暴风雪(俄语:Бура?н,Buran)航天飞机计划是苏联时代为了与美国进行太空军备竞赛所发展的计划,在苏联解体后不久此计划也宣告正式终结,残存的设备归属苏联时代的航天中心所在地哈萨克共和国拥有。暴风雪计划中共有五架航天飞机实际上已开始建造,但是只有第一架的暴风雪号(Buran 1.01)真正被完成并且顺利发射升空与回收,而包括二号机小鸟号(Пти?чка,Ptichka,也就是Buran 1.02)在内的其他几架苏联航天飞机全都是以未完成的姿态停止建造。以上是维基百科给出的人类历史上所有建造过的航天飞机,所有都是来自美苏两国。首先从这些航天飞机建造的年代来看,所有的航天飞机建造年代都是从,这个年代是很说明问题的。他们全部都是在冷战时期建造,于是都带有军备竞赛时代的色彩,巨型,夸张,不考虑成本地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因而航天飞机的建造本身不仅仅是航天事业的需要,必然还是美苏对垒的政治需要,而中国在那个时代当然也有这方面的需要,但那个时候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前期,整个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这样的需要已经悄然降低了一些。他们全部都是在8、90年代建造的,而要知道美国在60年代就拥有了登月的技术,这个时候离美国开始研究航天技术已经超过60年了,而且是在美苏军备竞赛全力研发的情况下,从这里可以看出建造航天飞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是美国也是到了20世纪后期才拥有了相关的技术。而中国那个时候的航天事业还刚刚开始起步,选择航天飞机作为开始既不符合技术实际,也不符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实际,毕竟这玩意就和核弹一样,战略的意义不在于你有多先进,你只要做出一定的成果别人就会有所忌惮,而当时来说做航天飞机实在太慢了。...航天参数神马的不懂不好意思乱说....
当年钱学森把中国一帮没有技术却傻逼呵呵要搞航天飞机的人的路给堵死了。扎扎实实做好符合当时时代能力所能达到的事情就好了,别乱想。
有人说那位孟德尔是写科幻小说的在意淫,看来真是没冤枉他,连“这种外星产品我们写科幻小说都不知道怎么写”这种离谱的话都说出来来。美国ssme算什么外星产品?rd0120推力200吨,真空比冲455秒;美国的ssme真空比冲453秒,推力差不多,美国ssme比冲还落后rd0120。如果你那个ssme成了所谓外星产品,那苏联的rd0120岂非是超外星茶产品了?说句实话,美国在火箭发动机领域基本全面落后于苏联,高压补燃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被苏联完爆不说,就是氢氧机都比不过苏联美国航天发动机之所以采用氢氧机和固体发动机搭配的方式,本身是技术落后下不得已的选择结果,固体发动机成本高昂,安全性低,燃料有毒,对环境严重污染(盐酸雨),性能低下(比冲极低,同样大小的载荷,使用固体助推必须要更大的推力,更昂贵的燃料成本),可控性差。如果美国能攻克技术难关,能有苏联那样的大推力高压补燃液氧煤油机的神器,也不会走上这样的技术弯路美国当年那个土星五号使用的F1煤油机,采用的技术方式是极其落后,性价比极低完全是不计成本,不惜代价,无法进行技术延续的,纯粹烧钱的面子工程另外还有人说什么苏联单个部件比不上美国的?就航天领域,说美国全方位落后苏联倒是事实(差距二十年以上),苏联在能源号上使用的高性能铝锂合金就是美国人憋红了脸生产不出来的,更别说rd170高压补燃液氧煤油机,rd0120大推力氢氧机,还有航天用的高性能杂环芳纶等合成纤维,这些领域的技术哪怕苏联解体,俄罗斯原地踏步二十年,美国人都赶不上来,不是美国没钱,而是有了钱,甚至已经获得苏联的技术样品,美国人都攻克不了技术难关至于说SSME可重复使用,苏联RD-0120同样是可重复使用的,而且由于使用的材料性能和工艺水平高于SSME,可重复使用的性能只会比SSME更高,而实际美国的航天飞机由于安全事故频发,每次任务过后都要几乎把每个零件拆开来检修,成本比一次性使用的航天器更高昂,其重复使用云云,本质也成了笑话关于RD0120的可重复使用行,你去看本航天专业书籍就会明确告诉你,RD0120从设计的时候就是具有可重复使用性能,其具有高可靠性,试车时就最经受最严苛的检验,可重复使用性没有任何问题。事实苏联曾经设计过后续版本的能源号火箭在芯级火箭发动机和助推火箭发动机上加装回收装置,只是因为苏联解体才作罢,但就发动机本身而言,其可重复使用性在制造完成和试车试验的时候就已经是确定的了SSME的真空比冲达不到460s,是453s,低于苏联的rd0120.美国的ssme的性能实际落后于苏联的rd0120,至于什么美国领先十多年更是意淫。rd0120是苏联七十年代研发,八十年代初投入实用,美国的ssme也差不多是同时间的产物。苏联的高压补燃液氧煤油机的技术领先美国二十年倒是真的另外RL10这种推力只有11.2吨,采用膨胀循环这种落后技术的发动机怎么居然了成了神器,某人是在搞笑吗?苏联的RD0120氢氧发动机采用分级燃烧循环,这种技术比美国那种落后的膨胀循环要先进的多而且RD0120采用苏联独创的通道璧铜管冷却喷嘴技术,可大大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增加发动机重复使用次数
我在航空推进器企业工作,可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方面技术方面的内容。从我们国家的建制大家就可以看出个大概,航天部门和航空部门不是一个单位。航天飞机是一种能够在太空和大气层中都进行飞行的一种飞行器。但在太空中飞行和在大气层中飞行原理完全不一样。在太空飞行没有空气,飞行器要自带氧化剂,飞行器不需要进气装置,氧化剂和燃料保存在高压容器中,飞行是将携带的氧化剂和燃料燃烧增压后向后喷出,利用反推力飞行的,目前最有效率的飞行装置是火箭。在大气层中飞行,空气中的氧气就是氧化剂,所以不用自带氧化剂,飞行器要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必然要有进气口。像汽车发动机一样,空气增压后才能提高热机的做工效率,汽车靠活塞压缩空气增压,但活塞这种东西对飞行器来说太重了,飞行器对空气增压要区分高速飞行和低速飞行两种情况。高速飞行时可以利用自身的飞行速度对从进气口进入的空气增压,类似你骑着摩托车迎面的风给你带来的压力,也就是所谓的冲压发动机。速度越高对空气增压效果越好,所以一般工作都在2倍音速以上,常见的有高空无人机、大多数导弹都是用的冲压发动机。但冲压发动机在低速情况下没法工作,速度太低对空气增压效果不好。不足2倍音速的低速的大气层飞行器就是我们最常见到的飞机,对空气增压要靠一个叫压气机的装置,你坐飞机时见到发动机前面有很多叶片的就是第一级的压气机了,而压气机的动力来源是位于燃烧室后面的涡轮,被压气机加压后的空气和燃料在燃烧室内燃烧后,要经过燃烧室后面的涡轮再从尾喷口喷出。空气从涡轮中经过时会推动涡轮旋转,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风车,而涡轮是和压气机连着的,涡轮旋转就会带动压气机旋转,给压气机提供动力。这就是所谓的涡轮发动机。从上面的简单介绍大家可以看出,从外太空、高空、到低空,所需要的发动机的结构越来越多,而不同结构的发动机在另一个领域工作的都不好。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把这些发动机都带上,要么让一个发动机适应多种工作坏境。火箭背着飞机的样式就是我们见到的最多的航天飞行样式了。这就是携带多种发动机的形式。让一个发动机适应多种工作环境,那么发动机的内部结构必须可以根据工作环境进行调整,这就是所谓的变结构发动机。目前美国新研的空天飞机就是这个思路了。这还只是推进器部分,飞机在不同高度、速度下飞行,动力学也完全不同,解决这个问题要么用一个用中庸的外形,靠牺牲效率来适应所有环境,要么变形。电影变形金刚看过吧。
航天飞机巨大高昂的成本不仅是中国 连美国都承担不起。技术还没到能反复使用的水平呢,基本就成为一次性的了。
因为北极熊没有制造过。。。
"你不能评价一个没有的东西……"
1成本高2利用效能低3飞行员太苦逼4简单来说就是装逼必备,实用性实在一般
扎扎实实做好符合当时时代能力所能达到的事情就好了,别乱想。
真心造不出来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