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鲜鱼村上市三百斤,与去年()持

镇安板栗上市还得等半个月&目前多是云南河北板栗
&&&&&来源:&&&&&日08:37&&&&字号:
前几天,记者为您提供了赏桂花的好地儿,但是天公不作美,一直在下雨。这样的天气您若无心赏花的话,不如趁鲜品尝下热腾腾的糖炒栗子吧。最近几天,眼尖的吃货们估计已经发现了一些炒货店开始有板栗的身影了,糖炒栗子的香味也弥漫在街头巷尾。都说“七月杨桃八月楂,九月栗子笑哈哈”,眼下板栗已经如约与我们见了面,在美食与美景兼具的九月,不要辜负了这样的好时节,让我们就着美景赶紧去品尝品尝热腾腾的栗子吧!
目前多是云南、河北板栗本地的再等半个月
最近,不少吃货流着口水发微博、发朋友圈称,糖炒栗子上市了。那么今年的板栗情况如何,跟随记者一起,去批发市场探个究竟吧!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二环西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市场左瞅瞅,右看看,都没有找到。街上板栗卖的正欢,批发市场的板栗怎么不见踪影呢?正在记者准备离开的时候,在市场中间一个不显眼的地方,看到摆放着板栗。
批发板栗的老板是一位看上去四十多岁的女士,闲聊中,这位女老板告诉记者,她在这个市场已经卖了20年板栗了。“每年一到8月中旬,就要开车去云南进板栗。云南板栗是最早上市的,能卖一个多月。到了9月底,陕西镇安的本地板栗就上市了,一直能卖到第二年二三月份。中间时间还卖山东和河北迁西的板栗。”目前大家吃到的糖炒栗子产自云南,8月中旬上市的,本地镇安的栗子,还要等半个月。
河北板栗产量减少估计是受干旱影响
记者在与批发板栗的老板交谈中得知,从每年的销量上来看,山东和河北的板栗是卖的最好的,最受市民喜爱,但是发价要高一些。这位女老板还告诉记者,今年云南的板栗发价是6.5元/斤,本地的去年在5~6元/斤。
至于河北板栗批发价高的原因,这位女老板说,河北板栗这几年产量有所减少,估计是受干旱天气影响。“一般河北的板栗主要出口日本,如果今年依旧出口日本了,估计今年将很难进到了”。
在自强西路一家板栗店,店里卖的是河北迁西板栗,老板说,要问哪种板栗最好吃,他觉得还是河北迁西的板栗好,所以他们店自打开业一直都卖迁西板栗。“今年卖的价格总体与去年差不多,但是等进的这一批板栗卖完,之后我们还会涨价,批发价现在有上升的趋势,估计与产量有关系。”
北方板栗适合糖炒南方栗子适合做菜
记者在街头采访了一些市民,爱吃板栗,但对各个品种的板栗大多都不是很了解。记者从几家卖板栗的老板那里了解到,板栗主要分为南方板栗与北方板栗。北方板栗大多都用来做糖炒栗子,而南方板栗没有北方板栗口感甜糯,所以可以用来做菜,最常见的是板栗炖鸡。
采访中很多店老板都说河北一带的板栗口感最好,西安市面上大多都是河北迁西板栗,比起其他地方的板栗,那的板栗更香甜。那么怎么样挑选河北迁西板栗呢?
北二环西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卖了20年板栗的女老板告诉记者,首先要看外形,一般正宗的迁西板栗,个头都比较小,外形很均匀。正宗迁西板栗的果仁色泽黄里透白,甘甜可口,口感硬滑,水分少,又糯又香,肉质细腻。而其它地方的板栗吃起来水分比较多,口感又面又软,没有甜味,果肉的颜色比较深,有的还干硬无味。
去年一天卖二三百斤,今年一天只卖一百多斤
如果市民留意的话,应该会看到糖炒栗子的店有很多,不论是老店,还是新开的店面。昨日,记者从北关步行至北大街,一路上就看到有4家卖糖炒栗子的,但大多店面都稍显冷清。
记者在北大街十字向南路西面的一家糖炒栗子店门口停留的十五分钟内,只看到有两位顾客购买板栗。“板栗最近卖的怎么样啊?”记者问,老板连连摇手,“今年不行,大大不如去年,受天气影响,最近板栗上市后,就一直下雨,一下雨街上连人都没有,还有谁来买板栗。去年一天能卖200~300斤,今年一天最多才卖一百多斤。”在不远的另外几家板栗店,记者得到了同样的答案,因为持续雨天,店里板栗的销量都有所影响。
水煮和冷水浸泡栗子可延长存放时间
如果买了生板栗回来做菜,但是储存不当的话,板栗就很容易变质发霉,怎样保存生板栗就成了一个问题。
蔡女士的老家在南方,家里种了许多板栗树,每到这个季节,亲戚就会给她带了一些生板栗,但是每年没等她把这些栗子吃完,栗子一个个的很快都已变了质,看着发霉的栗子蔡女士觉得很可惜,怎样才能让板栗储存久一些呢?
记者专门询问了糖坊街上一家板栗店的老板,老板告诉记者,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水煮,用水煮就是让板栗失去水分,这样就可以延长储存时间。水煮栗子时要注意加水的量一定要没过栗子,用大火煮,煮五分钟就可以了。煮好后将栗子晾凉吹干,栗子上不要留任何水分。晾干后的栗子一定要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最好放在竹篮里挂起来,要是用塑料袋装,在塑料袋上多扎几个孔也是可以的。这样栗子至少可以保存一个多月。另一个方法是用冷水浸泡栗子,将剥好的栗子仁在冷水里泡上2~3天,冷水的量要没过栗子,这个方法主要是给栗子降低温度,最后将泡好的栗子与上个方法一样存放起来就好了。
(责任编辑:杨帆[实习])
分享文章到:
张雨绮最佳造型盘点
南笙姑娘大尺度
EMBA院校退学潮
妓女爱两国球迷
极具诱惑的性暗示
西安土豪最爱餐厅
吴建豪晒和老婆合影
亚运国奥完败朝鲜
成都旅游最新攻略
陕西省委宣传部
陕西省委网信办
陕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
新闻热线:029-
商务合作:029-
本网站由陕西传媒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陕西日报网络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浏阳市沙市镇《镇志》第八版当前位置: >
> 浏阳市沙市镇《镇志》第八版 > 正文
&&二、电信新中国成立后,电信与邮政合署办公。1997年10月电信与邮政分家,成立沙市电信分局,李湘传任电信分局局长,负责秀山、赤马、沙市3个乡镇的通信管理。1998年移动电话又从电信分局分离出去。2001年2月社港电信分局与沙市电信分局合并,设立沙市电信分局,扬宏许任分局局长,管辖社港、龙伏、山田、赤马、淳口、沙市6个乡镇的有线通信业务。2002年9月,设立浏阳市北区电信分局,下设6个站,沙市设立沙市电信工作代办站,负责管理赤马、山田、沙市3个乡镇的有线通信业务。第四节农田水利建设一、机构设置1972年前沙市、秀山没有设立专职水利工作人员。1973年,公社配备了1名水利员。沙市公社由陈孝友担任,秀山公社先后由李应来、张其中担任。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境内水利建设工程的测绘,指导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实施。1977年公社成立水管站,沙市公社由陈孝友任站长,秀山公社由张其中任站长,其在职人数未变,职能未变。1995年6月沙市镇与秀山乡合并,水管站随之合并。合并后张其中任站长,在职人数2人,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境内农田水利工程测绘、指导水利工程实施、组织防洪、抗旱、保安工作事务。1999年编制增为3人,2000年增至5人,2001年在职人数增为6人。2002年4月至2002年11月张启佳任站长,2002年11月以后张志腾任站长。水管站全体工作人员,自成立至2002年,为全镇水利建设、防洪、抗旱、保安等做了大量工作,曾多次被浏阳市授予先进单位,2002年获长沙市“抗旱救灾先进集体”称号。二、水利建设解放前,境内农田水利灌溉条件甚差,且有“三天不雨地遭干,三天下雨遭水淹,山穷缺水土质差,一季收成难上岸”之说。民国29年(1940年)县政府施政报告中云:“本县原有塘坝,在东南西三乡,可供四十天之灌溉,其余北乡者,仅供一月内荫注”。1948年,全镇共有山平塘800余口、河坝12座、筒车6部、引水渠18条,大部份农田主要靠手车、牛车和筒车提水灌溉,只能抗拒一般性自然灾害,只要二三十天不雨,就是一片赤地,一季也难保收。解放后,政府动员积极兴修农田水利,水利建设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年,共新修山塘400余口,兴修河坝18处。年,认真贯彻毛泽东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指示,坚持自力更生、难苦奋斗、自筹资金、土法上马,掀起了沙市史无前例的水利建设高潮。全镇每年冬季组织12000以上劳力上阵,动工兴建中型水库1座,即红旗水库(后改名为横山头水库),小二型水库11处,即:仁寿、金凤、中南、火箭、珠子冲、苏木冲、刘家冲、杜龙、大和、西林、神珠塘水库等,修建山平塘80余口,有效灌面积达到2.1万亩。年,域内继续大搞水利建设,1964年修建成小林村清水塘水库(小二型)。1972年建成金盆水库(小一型),并组织数千人参加修建马尾皂水库。1975年建成下房村金风水库(小二型)。17年共新建主干渠15条,总长达81550米,支渠240条,总长达1.1万米,新修100米以上长度渡槽7处,主要分布在黄花、杨林、东门、莲花、中南、毛田等村。新建中型河坝3座,1968年秧田村组织200多人上阵,投资5万多元,通过一年的努力,在捞刀河建成一座高1.73米,长105米的拦河坝。并安装水轮机3台,集发电、碾米、碎粉、灌溉于一体。1969年毛田村与淳口镇苗田村组织200多劳力上阵,投资6万多元,在捞刀河建成一座高1.5米,宽110米的拦河石坝,安装水轮机2台,发电机组2台,水轮泵一台。1976年中南村在湘潭地委工作队的支持下,组织100余人的专业班子,耗工10余万个,投资18万余元,在捞刀河建成一座高1.2米,宽107米的拦河石坝,安装60型的水轮机5台,6千瓦电机组5台。年先后修建渠180条,新修河堤5处、渡槽16处、标准塘坝18处。年,以四标工程为重点,共修标准塘203口、标准坝28座、标准库9处、标准渠237条。水泥衬砌198940平方米,投工214800个,投资495.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2万元,自筹资金463.1万元。1997年,修标准塘14口,河坝15座,标准渠28条长18000米,水泥衬砌25000多平方米,修隧洞2处,长150米,维修水轮泵4处,恢复水损工程85处;河堤3500米,小型水库2处,合计完成工程总处数198处,完成土方2400立方米,石方8000立方米,浆砌3500平方米,砼1500方,投工35000个,投资51万元,其中:上级拔款9万元。日、7月30日,两次特大洪水,水利设施破坏严重,镇政府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恢复水损工程1194处,其中维修水库保安工程6处、山塘49口、标准塘55口、标准渠15条,长550米。水泥衬砌13000平方米,标准河坎29处,恢复电排14处、渡槽8处,长425米,河堤735处,长5920米,渠道183条,长11500米,三加塘(加深加大加固)68口,其它工程39处。完成土方工程46.5万立方米,沙石650立方米,石块浆砌90000平方米,砼300方,年投资258万元,其中上级拔款31.5万元。1999年完成各项水利工程80余处,完成土石方25000立方米,砼60方,投入水利建设工日32000个。2000年,以除危险水库、抓标准化工程为重点。共计完成水利工程1637处,其中:除险保安工程4处,修标准塘185口,三加塘500口,新修山塘8口,标准渠185000米,渠道清淤195000米,维修河坝8座,河堤加固58处,长4800米。其水利工程49处,完成土石方800000立方米,浆砌50000余平方米,干浆30000立方米,砼20000方,投工195万个。2001年完成水利建设工程648处,其中除险保安4处,新修标准渠126条,渠道清淤60条,长14000米,维修河坝3座,河堤加固48处,3800米,新修山塘4口,修标准塘24口,新建电排一座,新修深埋管1处,长145米,完成土方148万立方米,浆砌、干砌54万平方米,砼2.1万方,投工日149万个。2002年完成水库保安工程2处,修标准渠117条,长35000米,新修和加固山塘85口。2002年底止,全镇共有山平塘2288口,比1949年增加1400余口,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4座,河坝92座(其中中型河坝3座)。比1949年增加80座,蓄水总容量达到8614万立方米,是1949年的6倍。渠道355条,比1949年增加337条,总长达241750米,其中:标准主渠15条,长达71750米(1949年没有标准渠道),其他渠道340条,长达17000米。电排18处,防洪闸28处。共计投入水利经费3820万元,有效灌溉面积2400公顷,其中:水库灌溉1333.3公顷,河堤山塘灌溉1090公顷。三、水库简介(一)红旗水库红旗水库(后改为横山头水库)属中型水库,位于沙市镇与赤马镇交界处,主坝位于沙市镇中洲村,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春完成大坝工程。1969年进行了大坝加固及溢洪道改造,集雨面积54平方公里,坝高22米,总库容196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4.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41万亩,干渠3条,59.29公里,支渠54条,长272.5公里。旱涝保收面积1.68万亩,防洪面积0.5万亩,水库淹没面积1923亩(田土),移民1551人,总用工156.64万个,总造价262.3万元,安装发电机组2台,容量150千瓦,年发电量19.10万千瓦/时。养鱼面积2100亩,年产鲜鱼1万公斤。(二)金盆水库金盆水库属小一型水库,位于沙市镇金盆村,1972年修建,集雨面积5.1平方公里。坝高32.5米,总库容37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量35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666.7公顷,有效灌溉面积533公顷,主渠2条20.7公里,受益村金盆、白水、秀山、梅里、清河、毛江、下房、保塘、莲花等9个村。(三)小二型水库全镇共有小二型水库14座,年修建,分布在12个村。沙市镇小二型水库基本情况表附表3-13水库名称所在村库型坝高(米)正常库容(万立方米)修建时间仁寿水库仁寿小二型7941958金凤水库罗伏小二型9831958中南水库中南小二型10121958火箭水库杨林小二型8.7361958珠子冲水库秀山小二型10.516.51959苏木冲水库桂花小二型22301959刘家冲水库石嘴小二型11.910.11958杜龙水库毛江小二型14131958大和水库白水小二型12121958清水塘水库小林小二型11.215.81964西林水库小林小二型13161960神珠塘水库小林小二型12251958金凤水库下房小二型13121975保塘水库保塘小二型14.523.61969四、农田开发水马岭开发:1974年8月沙市公社党委研究决定,将水马岭油茶山林进行规模改造,种植桑树,建立公社蚕桑场。9月作出了具体规划,并将开发任务分配到各大队,12月初全公社3000多劳力上阵,最多一天出动了7400多人,掀起了开发水马岭高潮,1975年元月完成了180余亩平整土地的开发任务。3月份完成了植桑任务,总投工15万余个。是年,公社在水马岭兴建了2000余平方米的养蚕场。1978年开始养蚕,但因土质不适宜桑树生长,经济效益不佳,于80年蚕桑场停办。日,沙市公社六届二次全体会议作出了公社农场(即蚕桑场)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并经沙市区公所、公社党委、企业办、公社农场等负责人与河背、仁寿、积谷、罗伏四个大队党支部书记签订了协议,除原公社老茶园地域及公社所建房屋外,原则上将新开桑园承包河背、仁寿、积谷、罗伏四个大队。新河滩开发:1999年,新河村支委研究决定,将新河滩开发成良田,当年报呈上级,得到了积极支持,湖南省国土局决定把新河滩开发作为开发项目予以立项。2000年10月,由新河村组织机械化施工,至11月20日,完成了第一期施工工程,2001年10月至12月底,完成了第二期工程的施工任务,两期开发成园田化良田36公顷。工程总投资75万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60万元,自筹资金15万元,投工2000余个。开发任务完成后,通过了上级有关部门验收,先后被国家农业部、湖南省农业厅定为绿色食品开发试范基地。第五节集镇建设域内集镇主要有沙市、秀山两处。解放前,沙市的集镇甚小,沙市街仅有三亭两庙。解放后,沙市街成为了区公所、公社(乡)镇机关所在地。五十年代后期,沙市集镇建设有了新的发展。至1989年,逐步建成域内的政治、商贸、金融、交通中心。1980年,秀山公社机关从罗家塅迁至引秀山上,随着公社的迁址,秀山集镇日渐形成。1994年已初步成为秀山乡(公社)的政治、商贸、金融中心。1995年6月沙市镇与秀山乡合并,集镇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当年10月,沙市镇第一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沙市集镇和秀山集镇年发展规划。1990年,成立沙市集镇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刘金湘任组长,1994年沙市城建所成立,李朝阳任所长,2002年李国庆任所长。一、沙市集镇沙市集镇位于浏阳市北区之中心,距浏阳市城35公里,距长沙市60公里。永龙公路自南向北穿境而过,西连金沙路、沙秀路,东通浏北公路,是平江县、社港、龙伏、赤马镇通往浏阳、长沙的交通中心。解放前,沙市集镇仅有三亭两庙。三亭即:小商业、饮食、住宿各一亭;两庙即:关圣庙和城皇庙。集镇人口不足100人,只有一条狭窄小街。解放后,区公所(公社)乡、镇机关相继设立于沙市街。尔后,邮电、税务、公安、工商等单位在此建立了办事机关,且逐步形成商贸中心。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集镇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1990年成立了沙市集镇规划领导小组,制定了沙市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细节(暂行),实行五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要求质量、分户施工;统一时间。永龙路逐步建成新街,规范建房100余户。1994年沙市城建所成立,同年,沙市镇党委、政府作出了沙市集镇建设近中期规划,即到2015年,实现四纵四横的集镇街道格局。于1995年,由浏阳市规划局规划设计,沙市镇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从此,沙市集镇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96年,采取以地生财、以财建镇的办法,拍卖土地25宗,收入275万元,加快了沙市集镇建设。根据沙市集镇的实际,1999年集镇规划又进行了修编,规划区扩大为3.2平方公里,形成以书院路为主的三横规划道,以建文路为主的四纵发展网格。2001年引进湘潭城乡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1200万元开发建文路和步行街。次年长713米,宽32米建文路开通。至2002年,共投资2000多万元修建了永龙路、书院路、合意路和建文路,硬化街道37840平方米,绿化面积22400平方米,建成了3500平方米的皮革服装市场一个、1500平方米蔬菜市场一个。政府办公大楼、九中教学大楼、电信大楼等相继建成。共引进农民进城475户,引进人口1605人,集镇总人口达到425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64人、农业人口1493人。总建筑面积171000平方米,建房总投资6200万元,商铺421个。沙市集镇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书院路、建文路为骨架的街道网络,建成了以皮革、蔬菜市场为中心的商贸区;以九中、文光中学、沙市中心完小为主的教学区;以沙市医院为中心的医疗区;以教师新村为主的生活区;以春风娱乐城为主的娱乐区;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新型集镇。二、秀山集镇秀山集镇是1980年后新兴集镇。1980年秀山公社机关从罗家塅迁址引秀山,至1994年逐步形成为秀山境内的政治、商贸、企业、金融中心。1995年10月,浏阳市委、政府率计委、规划、城建、国土等部门到秀山现场办公,经过论证,帮助制定了年秀山集镇规划图,规划面积为1平方公里,规划了以观音街、教育街、中心街为轴线的集镇街道网格。年,先后修建了长600米,宽16米的中心街;长350米,宽18米的教育街;长700米,宽30米的观音街。形成了具有秀山特色的三角形集镇。年,投资120多万元,完成了观音街、教育街2.8万平方米的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建设。1996年,实行以地生财,以财建镇等办法,当年6月份,出让土地32宗,收取出让费20多万元。年接收桂花、石嘴、下房、林业、雷神庙等5个村受灾群众60户,220多人到观音街集镇建房。2002年底止,共引进农民进镇建房205户,引进人口1024人,集镇总人口224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1人,农业人口1919人,总建筑面积54000平方米,建设总投资1944万元,其中:街道建设投资200余万元,商铺231个,在集镇办厂达13家。第五章农业第一节种植业沙市是综合性农业大镇,是浏阳市重要产粮区和烤烟生产、蔬菜生产区。种植业在全镇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全镇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行业。解放前,由于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少,相当一部分田土难以实现旱涝保收,水稻亩产不足200公斤。解放后,党和政府把发展农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改变生产关系、兴修水利、改造低产田、提高复种指数、改良品种和各项农业技术推广等一系列措施,使农业生产不断发展。1950年土改后,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乡政府号召并组织农民兴修小型水利,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1954年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获得了较好的收成。是年20区全区粮食种植面积4166.7公顷,总产量13988.7吨,每公顷3357.3公斤。1955年后,境内由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力选用和推广优良品种,改单季稻为双季稻,使复种面积大幅度提高,应用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实行科学种田,积制土杂肥,且开始施用化学肥料“硫酸铵”和化学农药“六六六”粉剂农药,1957年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年种植业遭受严重挫折。成立人民公社后,经济体制过快追求“一大二公”,急于求成,提出“高指标”,导致在生产上违背客观规律,由于瞎指挥的错误,在生产措施上推行过分密植,水稻栽2&4寸,甚至是1&1寸。浮夸风胜行,1958年11月,虚报先锋大队和星中队队长和试验队长种植的1.1亩晚稻产干谷44955.6公斤,折合亩产40868.6公斤的奇闻。由于一系列“左”的思想指导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生产连年减产,且出现荒田现象,至使部分人口外流,农民生活困难。1961年粮食总产量只有4738.4吨,每公顷1867.5公斤,人平产粮161.5公斤。1962年权力下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的自主权扩大,种植业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推行合理密植、改高杆为矮杆、选用优良品种、注重氮、磷、钾肥料搭配,每个生产队都配备了植保员。年兴修水利,使农田水利大为改善,使双季稻面积大大增加,1970年粮食总产量14890.7吨,每公顷5868公斤,人平生产粮食386公斤,粮食总产量和人平生产粮食分别是1961年的3.14倍和2.39倍。油菜、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分别为158.1公顷和91.1公顷,总产量分别为81750公斤和25200公斤。1970年以后在“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农业生产不断取得新成就。在水稻种植上,1971年全面实现矮杆化、良种化;1974年开始推广杂交水稻。在湖南省农学院的指导下,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取得了新成果,水稻产量大大提高,1975年,种粮面积2499公顷,总产量18946吨,每公顷7581.4公斤;种植棉花67.1公顷,产皮棉40800公斤;烤烟31.7公顷,产烟25150公斤;蚕桑面积245公顷,产蚕27500公斤;油菜206.4公顷,产油菜籽140450公斤;三熟面积(稻稻油)不断增加。1977年,境内普及杂交水稻,出现首次晚稻超早稻,当年种植早稻2305.6公顷,总产8639.3吨,每公顷3747.1公斤,晚稻2346.5公顷,总产9723.9吨,每公顷4144公斤。1981年种植水稻2465.6公顷,总产22737吨。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在责任田内自主经营,生产积极性更加提高,农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由自给性生产向商品性生产扩展。1987年发展外向型商品蔬菜生产;1989年建成长沙市蔬菜生产二线基地,以冬瓜为主的年收入达600余万元。1995年,粮食总产量25425吨,人平生产粮食520公斤,总产量比1981年增加2688吨,农民粮食大大有余,出现了卖粮难。农业总产值15235万元,比1981年增加1432万元。1996年,实行土地延产承包30年,农民在生产上获得更大的自主权,与此同时,镇政府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度,鼓励和引导农民种植经济作物。1998年,组织农民大力发展优质主料烟生产,一年一个台阶,当年种植1001.9亩,年分别为公顷。2002年种植水稻2133.3公顷,其中一季稻666.7公顷,粮食总产量30390吨;烤烟928公顷,总产量1582吨;油茶266.7公顷;果用瓜200公顷;花卉苗木33.3公顷;柑橘1000公顷,农业总产值19306万元。一、水稻沙市境内以种植水稻为主,解放前种植单季稻为主,双季稻很少。单季稻又以麻粘、糯稻等高杆品种为主,产量低、易倒伏。解放后,不断引进水稻优良品种,改高杆为矮杆、改稀值为合理密值、改单季为双季、改常规稻为杂交稻。50年代至60年代曾种植过的当家品种有:过冬号、南特号、陆财号、湘矮早2号、青小金、二九青、矮脚早、温选青、红410、湘矮早4号、湘矮早9号、桂朝矮、渐长9号、余赤、广秋、农垦58等。随着农田基本建设步伐的加快,水利灌溉条件不断改善,双季稻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70年代后,境内的水田基本实现了双季稻种植,三熟制(稻稻油、稻稻麦)面积日益增多。1977年,杂交水稻种植的普及,实现了晚稻超早稻目标。先后种植的杂交品种有:南优、威优46、威优64、汕优、D优、两优培九等多个品种组合。杂交水稻品种为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随着农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水稻种植面积下降,经济作物面积不断增加。“烟稻”、“菜稻”结构形成。二、红薯红薯是我地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一般在旱土种植夏红薯,高岸缺水田在早稻收割后种植秋红薯。域内红薯种植以金盆、桂花、石嘴、下房等山区村较多,山区村以夏红薯为主,其余各村则以秋红薯为主。五十年代一般种植400~533公顷之间。60年代以后种植面积逐渐减少,1975年、1981年种植面积分别为210.9公顷和112.2公顷,红薯在集体作为粮食分配时,夏红薯、秋红薯分别是250公斤、300公斤抵50公斤稻谷。50年代前,我地种植都是红皮薯,60年代开始引进推广广东白皮薯、华北46(又名紫心薯)等品种,一般每公顷3公斤,出晒率达37%左右。三、油菜50~60年代,境内油菜种植面积在66~100公顷之间,进入70年代后油菜种植面积较大幅度上升,公顷,1981年上升到418公顷,1988年种植面积仍保持412.4公顷,总产量456.61吨,每公顷1107.2公斤。进入90年代后,种植面积逐渐减少。50年代至60年代油菜品种单一,一般都是本地传统的早熟品种,70年代后,引进推广川油2号、胜利油菜等优良品种,每公顷一般为750~1050公斤,高的每公顷可达1500公斤,比本地常规品种每公顷高300~450公斤。四、烤烟境内原来种植土烟,1974年引进烤烟品种及栽培烘烤技术,取得初步成功。1976年种植31.73公顷,总产量22400公斤,每公顷706公斤。主要分布在秧田、陆洲、杨林、东门、莲花等村。1987年烤烟种植面积上升到493.2公顷,总产量达705吨,每公顷1429.4公斤,种植区域遍及域内各村。但因烟叶品种质量存在一定问题,难于外销,种植面积一度大幅下降,至1993年,全镇烤烟面积下降到3.4公顷。1998年,镇政府成立烤烟生产办公室。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是年,选用优良品种G80种植面积66.8公顷,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后,不断引进栽培、烘烤等新技术,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种植面积大幅上升。1999年种植238.5公顷,2000年创建万亩基地镇,种植面积800公顷,2001年获浏阳市特色精品烟叶开发二等奖。2002年种植面积938公顷,总产量1582吨,每公顷1866.6公斤,总收入1450.4万元。亩年产值15462.7元,均价每公斤4.59元,成为长沙烟厂的“鹤源”品牌烟叶,并获浏阳市“鹤源”烟叶开发三等奖。五、冬瓜1987年为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与长沙市蔬菜局取得联系发展蔬菜生产。当年试种冬瓜1.4公顷,获得成功,1989年发展到83.7公顷,平均每公顷90000公斤,总产量750余万斤。是年,长江流域10省13市冬瓜高产协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沙市镇召开,通过测产,小面积每公顷238950公斤。1998年种植面积上升到400公顷。境内种植品种“广东青皮”肉体厚、产量高、味道美,其产品远销北京、广东、香港等地。六、蚕桑境内种桑养蚕始于1974年,当年在毛田、团农、木山等大队植桑6.7公顷,1975年又在水马岭成片植桑13.4公顷。至此,域内植桑面积24.5公顷,产蚕茧2750公斤。1981年,因水马岭成片开发土质不宜桑树生长和蚕茧价格不高,蚕茧下降至1394公斤,1985年后,植桑养蚕全部停止。此外,境内还宜种植玉米、高粱、小麦、蚕豆、碗豆、西瓜等作物。第二节林业沙市镇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7389.2公顷,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8.9%。撤区并乡建镇前,原秀山乡林地面积为4618.7公顷,原沙市镇为2770.5公顷。主要优势树种以马尾松、杉木、楠竹。以枫香、木荷、苦竹、栗木、檵木、杜鹃为次主的乔灌木等共400多种。引进树种有水杉、温地松、火炬松、罗汉松、雪松、泡桐、柳杉、池杉、杨树、喜木、桤木、乐昌含笑、银杏等40余个品种。引进油茶和山茶花等经济林品种近50个。1995年和2001年两次普查被浏阳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100年以上)的樟、枫树共27株。经济林面积达1426.7公顷。野生动物有:野山羊、野猪、穿山甲、水獭、豺、果子狸、虎纹蛙、猴面鹰、猫头鹰、野鸡、山斑鸠、蛇、灰雀等100余种。1976年以前,公社没有设立专门的林业管理机构,一般都由大队自行管理。1976年3月浏阳县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配备公社林业管理员的通知》,沙市、秀山两公社均配备了林业员,曾任秀山公社林业员有:张长兴、龙汉芝、李正兴。担任沙市公社林业员有:邓先河、罗凤宜、李继发。1980年8月公社林业员下放,1982年4月恢复公社林业员,李继发、李正兴分别担任沙市、秀山林业员。沙市、秀山正式设立林业管理站,李继发、李正兴分别担任沙市、秀山林管站长。村村完善了1个护林员的配编,山区村设制2人。1992年乡镇林业管理站更名为林业站,日浏阳县编委发出《关于核定乡镇林业站编制的通知》,首次明确乡镇林业站、县林业主管部门为“指导和组织农村集体个人发展林业生产建设管理各项林业工作的基层事业单位。”秀山乡定编3人,沙市乡3人,李正兴、李继发分别担任秀山、沙市林业站长。1995年6月撤区并乡镇,沙市镇、秀山乡并为沙市镇,原乡镇林业站随之合并,更名为沙市镇林业工作站。两乡镇原有6个编并为一体,李正兴、李继发先后担任站长。1997年8月包括林场实体设立林业党支部,李继发任书记、喻科武任站长。2000年元月撤销林业党支部并入沙市镇机关第三支部。2002年4月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市编委协定的9个编制精减20%,核定新编为7人,原沙市镇林业工作站更名为沙市镇林业管理服务站。沙市林业资源历史上遭受过三次大的创伤。第一次是1958年在高指标瞎指挥“左”倾错误影响下,组织大量劳力伐木、烧炭和公共食堂,伐木当薪,大部分风景林和古木大树被砍;第二次是1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第三次是80年代初,实行山林定权发证之前,部分群众对农户生产责任制不放心,曾一度乱砍滥伐,使森林遭受破坏。通过封山育林、飞播造林、林场建设、油茶改造、用材林基地建设、楠竹低改、退耕还林等项目建设和加强管护等措施,使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一、营林生产(一)灭荒造林根据1984年资源调查,秀山、沙市两乡荒山面积分别为104.1公顷和56.7公顷,共计160.8公顷。1988年浏阳县政府作出“关于三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浏阳的决定”,乡人民政府提出“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基本方针,按照湖南省政府颁布消灭宜林荒山和绿化标准,境内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沙市乡与浏阳白沙林场签订联营造林协议,将团农、罗伏、沙市、黄花、四新、杨林、东门、江口、木山、新河等村残次林和部分荒山与白沙林场签订联营造林666.7公顷,营造树种以国外松为主。秀山则发动乡机关干部、村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体进行大规模造林,主要树种为杉树和国外松。两乡林业站无偿向农户发放国外松、杉树、喜树、椿树、泡桐等树苗43万株,以帮助农民消灭宜林荒山和搞好绿化。1991年冬,秀山、沙市两乡均按标准消灭了宜林荒山;1996年经上级实地验收,全面绿化达标。年,8年中全镇共投入义务植树工日7.9万个,植树213万株。(二)基地造林与林场建设1、杉木林基地。年以政府和林业站为经营主体,组建林场开发杉木林基地346.7公顷,村级杉木基地造林120公顷。境内林场共有三处:1972年秀山公社在清河、小林、下房、秀山采取大队、生产队土地入股,集中连片,联营开发建立了第一个林业生产实体——清和林场,总面积132公顷。1973年组建社办金盆林场,年对金盆林场进行改造。保留优势树种,植杉30万株,计146.7公顷。因地制宜兼植竹、桐、国外松、油茶、櫴李、板栗等。用7年时间完成了266.7公顷林场改造任务。1996年沙市林业站,在中洲村征收山林46.7公顷建立横山头林场。2、油茶基地。在1976年前有油茶林近万亩,主要分布在原秀山公社和沙市公社的东塘片、高华片。1976年秀山公社在保塘、梅里、秀山、毛江、白水等大队联营造油茶林164.3公顷,形成新的油茶基地。以政府和林业站实行集体经营。随着80年代初农村生产责任的推行,这些山林已发包给村组农户。林地权属属各联营村、组、农户,林木权属属乡(镇)人民政府集体所有,由镇林业站主管经营。1996冬在中山村进行油茶开发,当年在中山村浴泉岭开发油茶实验林20公顷,1997年春造林,正式形成基地。97年冬开始,采用油茶无性系优良种苗,以重型机械施工,梯田式整地、挖大穴,使用造林生根剂等综合技术进行大规模油茶基地建设。至2002年在中山浴泉岭、罗伏乔麦坡、黄花西冲、寻江、陆洲、小林、保塘等18个村开发优质无性系良种油茶基地468.7公顷。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分户经营。其山林权属不变,收益归农户不变,承包期不变。同时林业土地流转已开始起步,出现了邓细红(河背)、罗中苏(中南)等3.3公顷、6.7公顷以上油茶经营大户。3、楠竹低改。根据1984年全县森林资源普查,全镇楠竹林面积仅为31公顷。主要分布在下房、金盆、林业等山区。年金盆林场实行楠竹低改试点,进行修山抚育和新造。面积和公顷平均数分别由公顷每公顷根增至1990年32公顷每公顷根。1997年下房、金盆两村低改31.9公顷,1998年桂花、石嘴两村低改20公顷,2002年下房村低改13.3公顷,全镇楠竹面积由1984年的31公顷增至2002年的140余公顷,除满足本镇自给外,每年出口楠竹30000余根。4、庭院经济和林果基地。20世纪90年代初,全镇农户重点进行庭院经济开发,品种以柑橘为主,板栗、櫴李、本地桃李均占一定比例。至2002年总计建园17.7公顷。1996年冬~1998年冬在陆洲村开发椪柑基地66.7公顷,2001年先后挂果,且品质良好,2002年椪柑产品销往浏城、长沙等地。5、花卉种苗。沙市的种苗生产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就已育有马尾松、杉木、国外松、柑橘苗等。随着油茶低改的需要,1997年从攸县调进半同胞优质茶果培养10万株优质半同胞油茶。年先后采用油茶芽苗砧接培育油茶无性嫁接苗、油茶高杆换冠嫁接优质茶花、扦插无性繁殖优质红花楗木等新技术,培育多种苗木花卉,并在横山头林场建立85亩油茶两系杂交种子园。这些优良品种,除满足本镇需求外,还远销江西、福建等省。据统计,载至2002年底,全镇花木种植面积达580多亩,品种有香樟、紫微、桂花、罗汉松、春娟等。6、退耕还林。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实行退耕还林。2002年石嘴、桂花、下房、雷神庙(金盆)、白水、仁寿、何背、团农等八个村首批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抛荒三年以上且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实行退耕还林共1432亩,退耕还林农户达1126户,栽植的树木品种有:杉木、马尾松、木荷、桤木、椿木、油茶、楠竹、杨木等。首批退耕还林在5~8年内可陆续获得国家的钱粮补贴,资金达130万元,这些资金全部发放给退耕农户。二、资源及林政管理(一)林业资源根据历史森林资源调查资料记载,境内1958年森林覆盖率为55%,94年56%,2002年估测为59.5%。森林活立木蓄积量1984年为59153立方米,其中:杉木5082立方米、松木47841立方米、樟杂防护林蓄积6230立方米、楠竹31公顷。1994年,全镇森林蓄积总量为13.417万立方米,比1984年增长1.27倍,其中:杉木蓄积1.89万立方米,比1984年增长2.7倍;松木蓄积10.527万立方米,比1984年增长1.2倍;楠竹林面积142.7公顷,比1984年增长3.6倍。2002年全镇森林蓄积总量于预测为16.53万立方米。根据浏阳县第一次二类森林资源调查,1958年初全县森林蓄积量为906万立方米。此后,森林资源曾受过三次较大破坏,第一次是1958年在高指标、瞎指挥等“左”倾错误影响下,组织大量劳力伐木、烧炭和公共食堂伐木当薪,大部分风景林和古木大树被砍;第二次是1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第三次是在80年代初实行山林定权发证之前,群众对生产责任制政策不放心,曾一度乱砍滥伐,使森林遭到破坏。1984年全县森林蓄积量下降到559万立方米,比1958年减少347万立方米,下降了61%。通过采取人工和飞播造林,全面封山育林等方法,1995年全市森林蓄积量上升到892万立方米。(二)山林权属沙市镇林地权属经过了四次重大变革。第一次变革()年土地改革时没收地主山林,征收富农、林业经营者山林,就近分配给农民,由县人民政府颁发林权土地证,凭证管业,归农户经营维持到1956年。第二次变革是1957年进入高级农业社、社员山林折股入社、由高级农业社集体经营;1958年后四固定时山林权属归生产队,维持到1980年。第三次变革是1981年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林业实行“三定”政策,即“稳定山林权属、划定自留山、确保林业生产责任制。”实行了以家庭承包为主体的责任制。原秀山乡在1983年发放了山林权属证。原沙市乡山林责任制全面落实,但山林权属证未发放(秧田、罗伏仍属村级集体所有)。1984年,县政府发布延长山林承包期30~50年的布告以来,山林权属稳定。第四次变革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随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延包30年工作而展开。政府提倡林地流动,鼓励集约经营。原来林地权属通过依法流转,采用租赁、入股、转让等多种形式已流转林地400余公顷。(三)林政管理年为计划采伐管理阶段。年,木竹为私营,自产自销,市场由木商操纵。1951年6月县政府发布《关于保护树木森林的布告》:“无论公私山林进行采伐,10~30株由当地人民政府批准,500株以上,报地区(专署)、省林业局批准”。1952年为过渡阶段。从1953年起,木竹纳入国家计划物资,实行派购,每年由县计委将竹木采伐计划下达到生产单位,实行批准采伐。1984年采伐指标仍由县计委下达。年为部分限额采伐管理阶段。1984年国家正式颁布《森林法》,从日执行。《森林法》及《森林法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对森林实行限额采伐”。国家根据用材林的消耗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森林采伐量。同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取消南方集体林区木材统购,全面实行议购议销。其限额采伐由县林业局主管,不再由县计委管理。浏阳县执行限额采伐,将指标印制成证。农户凭《木材指标分配手册》到镇林管站领取采伐销售证。自用材下达到镇林管站,由镇林管站统筹安排,发给自用材采伐证。年市(县)林业局分商品材、自用材重新印制木材采伐证,明确了采伐树种、材种、数量、采伐方式、山场地点及采伐时限,采伐管理恢复了正常秩序。但仍存在管一块漏一块的问题,管住了商品材,忽视了自用材;管住了山下流通,忽视了山上林木依法采伐;管住了出镇商品材,忽视了镇内流通材、企业加工用材、烧木炭等,大量资源消耗仍摆在限额采伐之外。年是限额采伐全额管理阶段。1990年国务院颁发了“八五”期间森林采伐限额实施意见,加强限额全限管理对各类消耗(包括商品材、自用材、培植材、商品药材、商品木炭、能源材、其它用材)总量控制,全额管理。使用省林业厅统一印制的林木采伐证,采伐证由市(县)局林业资源站统一管理,委托沙市资源林政站核发,自用材休伐证委托乡(镇)林业站核发。对全镇竹木加工企业和竹木经营大户实行《竹木经营加工许可证》制度。从年,全镇依法办理《竹木经营(加工)许可证》28户。对无证经营加工进行清理整顿,村级护林员配备齐全。镇林业执法人员通过考核取得《林业行政执法证》凭证上岗。全镇1990年以来每年查处滥伐、盗伐、无证运输、无证经营加工等违章案件100余起。维护了公民、法人合法权益,打击和制止了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活动,保护了森林资源,确保了林区秩序的基本稳定。附:沙市资源林政管站沙市资源林政管理站前身为北盛林业站,成立于1957年10月,当时全县设立7个林业站,沙市区林业工作归口北盛林业站管理。1961年12月全县按行政区划分设立沙市区林业站,站址设沙市街,管辖沙市、秀山、赤马、淳口、路口、山田6个公社,山林面积33333公顷。主要职能是:森林病虫防治,森林防火,林木种子采集、育苗,办理木材砍伐证。1984年4月,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资源纳入法制化管理。林业站的主要职能是:森林资源管理(包括林木,林地,野生动、植物)、促进林业发展、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森林采伐规划和管理。林业行政执法,国家规费征缴等相关管理和服务。1995年6月,撤区并乡,撤销沙市林业站。1996年元月设立沙市资源林政管理站,管辖赤马、沙市、淳口镇和山田乡。其职能未变,站址未动。历 任 领 导附表3-14姓名性别职务任职时间在职人数备改赖运尤男站长2罗传民男站长3邓先和男站长.54刘守俊男站长98.128王科学男站长027三、森林保护(一)封山育林从1962年起,沙市、秀山都是采取以封为主,定期开禁,统一时间和季节采伐薪炭材和集体自用材。其中:沙市连片封山2667公顷。20世纪70年代封山育林主要禁止用材林和薪炭林所有木、林的采伐。进入80年代后期,逐步转向封育胸径5公分以上限额采伐内林木,杜绝和控制用材林的采代。护林员依照村规民约进行管理,镇林业站则依照《森林法实施细则》和《湖南省林业管理条例》进行依法管理。1985年县政府发布了《关于封山育林封山护林》的布告,提出依法封山、依法护林,县政府决定按每200公顷山林配备一名护林员。秀山、沙市两乡都是每村设一个护林员,林地面积大的村设两个护林员,全镇含镇办林场共设立了51名专职或兼职护林员。全封4660余公顷,半封2666.7公顷。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薪炭林的采伐逐步放宽,林木的采伐主要进行限额管理与封山育林管理相结合。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本世纪初封山主要转变为以村为主,长期封育、适时采伐;大面积封育、统一管护,有效地维护了林区的治安秩序,保护了森林资源,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大幅提高。(二)森林防火沙市镇(含秀山)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相应的防火领导小组和护林防火委员会。1985年正式成立森林防火指挥部,各村则成立村防火领导小组,镇林业站负责全镇森林防火的日常管理和档案工作。平时督促护林员巡山护林、查处野外用火,及时处理火警火害案件。火警、火灾发生情况。全镇平均每年发生火警2.91次,火灾(烧毁15以上)0.53次,没有出现过重大森林火灾和故意纵火烧山事件。(三)边界护林联防长沙、浏阳、平江三县边界联防区属湘、鄂、赣边界护林联防第七分区第一分会,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原沙市区参加了该组织。1995年撤区并镇前由所参加的乡镇所属区公所轮流值班,每年召开一次总结会,年中按组织章程开展经常性工作。1989年在平江县拥江区公所召开了第二十四次会议,各成员单位代表共商护林联防大计,根据历史渊源,审议确定将“湘、鄂、赣边界护林联防第七区第一分会”更名为“长沙、浏阳、平江三县八区联防区”。随着县改市、撤区并镇等体制改革又变更为“长、浏、平边界护林联防区”,由成员乡镇轮流值班。2002年该组织成员乡镇有15个乡镇成员单位,其中:长沙县8个、平江县4个、浏阳县3个(即社港、赤马、沙市)。2001年,长、浏、平边界护林联防第36次会议在沙市镇召开。边界护林联防组建以来,贯彻“内防为主、积极联防、团结互助、保护森林”的护林联防方针。沙市与长沙县春华、高桥、路口镇边界先后联手协查各类林业案件21起,协同扑救山火4起,解决边界林业治安问题9起,调解边界山林纠纷4起,协助抓获、阻留违章人员2人。护林联防不仅增进了边界友谊、加强了边界团结,而且为维护边界林业秩序、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森林病虫防治据1981年湘潭地区林业局森林病虫普查,浏阳县危害森林的病虫害有7目、56科、313种,其中造成灾害的主要有:松毛虫、竹蝗、油茶叶蜂等。对23个主要树种调查,共有病害48种,其中突出的是松叶枯病、杉炭疽病、檫叶斑病、油茶炭疽病、楠竹叶斑病等。沙市则以松毛虫危害最为严重。1956年,河背、仁寿、团农等地发生大面积松毛虫害,大部分松叶被吃光,部分松树枯死,由于防治不力,次年危害范围扩大到沙市、北盛、镇头等地。从20世纪70年代起各级开始重视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1972年湖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在沙市上市口和龙伏两地开展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行封山育林、推广生物防治。县、公社一道配合,建立繁蜂站和白僵菌厂各一个,繁殖松毛虫天敌赤眼蜂,培养白僵菌投放到成片松林内,并将灰喜鹊同时放入松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尔后,境内从未发生过大面积松毛虫危害。1986年,县林业局和省林科所调查:已有木本植物145种、草本植物129种;鸟类148、昆虫天敌104种,对松毛虫的发生起到了抑制作用。从1989年,对全镇木、竹种苗调运全面实行植物检疫监督。附:北区林业派出所北区林业派出所成立于1987年12月,所址设沙市集镇,所辖区域为长、浏、平三县(市)交界地带,负责维护北大区内10个乡镇的林区社会治安和67333.4公顷森林资源的安全以及社港、沙市、北盛三个资源站,2个国营林场的内保工作。自1988年1月~2002年12月共查处各类案件1349起,其中追究刑事责任12人,治安拘留81人,劳动教养7人,没收木材1894.67立方米,为国家、集体、个人挽回损失94万元。历任领导附表3-15姓名性别职务任职时间备改刘桂林男站长91.4李海建男站长88.5陈永辉男站长96.1柳世民男站长96.1罗泽怀男站长97.1罗有声男站长99.12第三节畜牧水产业解放后,政府另召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1957年全镇牲猪饲养量达到10050头,户平1头。出栏肥猪3650头为1949年的3倍。其它畜禽饲养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水面养殖达到160公顷。鲜鱼总产量120吨,每公顷750公斤。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大队、生产队和公共食堂大力兴办集体猪场,把原来由农户私养的牲猪全部集中到猪场饲养,导致牲猪急剧下降。1961年牲猪饲养量1845头,出栏肥猪1068头,分别比1957年减少544.8%,和324.7%,耕牛存栏985头,家禽、蛋品、蜂蜜也相继减少。1964年鲜鱼总产量180吨。1963年,实行牲猪“以私养为主、公有私养并举”的方针,牲猪饲养量逐步回升。1966年,饲养量比1957年增加1倍多,比1961年增加12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畜牧水产业快速发展。1984年,取消牲猪派购任务,放开收购价格,调动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牲猪饲养量上升到30862头,其它禽畜业也得到迅速发展。1985年,全镇有养猪专业户45户、养羊专业户5户,养鸡专业户45户,养兔专业户13户,养蜂专业户32户。1987年全镇出栏肥猪2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85户,其中:梅里村11个养猪大户组成联合体。当年全镇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51.7万元,是1949年的17.3倍,鲜鱼总产量205吨,比1949年增加10倍。从1989年起,境内畜牧水产业发展更快。1992年,全镇牲猪饲养量达到79786头、耕牛存栏4165头、黑山羊1146头,年总产值达到609.1万元。1995年,牲猪饲养量106510头、耕牛4788头、黑山羊3093头,总产值802.5万元。1995年后,养猪户由分散型逐步转向规模型和集约型。2002年,全镇牲猪饲养量37028头,比1957年增长3.67倍;耕牛存栏6328头,比1963年增长4.68倍;黑山羊6001头,比1963年增长70倍;鲜鱼总产量314吨,比1957年增长2.6倍;家禽饲养量350650只,其中出栏108090只,全年畜牧业总收入625万元。1992年后,特种养殖业已在镇内出现。2002年底止,已有养蛇专业户1户,《浏阳蛇城》年饲养量达1.8万多条,养奶牛2户,共11头,养鹿5户,共46头,且生长良好,经济效益可观。沙市镇畜牧业情况表(沙市与秀山含一表)附表3-16年度牲猪存栏牲猪出栏耕牛存栏黑山羊存栏疫情发生次数196317301790135177196418501958137393196520002168140510619662106235614501301967378124121472140196847394899155618319696053412615782231970737883281605276猪瘟、副伤寒197176808525162629219727962866516353141973877210428162433519749588107151643362197510142103461656406197610583119781670418197711008126181663440197811410133891717493197911565141121741525198011939146691845551198112115152621969567198212497154482091595198312580167182198610198413020178422283633198513910198802521658198614356209902646704198714618226082765796198814921240422915865198916258247863065909续表年度牲猪存栏牲猪出栏耕牛存栏黑山羊存栏疫情发生次数199017706267963285948199123368406503875110831992323904719641651146199334324508184565140919943661862565509520151995361037004847883093199634867654466044549819973346645446585342401998236883167659654585199918545284605864324020001250024600570018602001164062036863083420中洲村、桂花桥村发五号病一次2002164602056863286001一、机构设置解放前,全镇只有3个民间兽医,利用老式的医疗方法,治疗耕牛,其它牲畜得病,难以得到有效防治。1954年,境内着手组织民间兽医和培训新的牧医人员,乡成立兽医诊所。1956年区成立兽医联合诊所,负责畜禽防治及去势工作,县成立了畜牧兽医协会,区设立分会。是年,县开办了牧医培训班,境内有24人参加了培训。1958年,沙市、秀山、赤马合并为一个公社,公社设立畜牧水产部,下设家畜防治站,不久,兽医组织瘫痪。1963年,机构重新恢复,区恢复“兽医协会”,公社成立“家畜保育站”,同时安置了区、社两级负责人的商品粮;职工到队参加分配,带粮工作,职工工资按照特长领取,按劳分配。1969年,沙市、秀山、赤马又合并为一个公社,取消区畜牧分会,公社成立“畜牧兽医站”,除负责牲畜防治,去势工作外,并协助政府抓畜牧业生产的发展。1970年又恢复原来体制,区设立行政站,公社设立畜牧兽医站。职工由原来的带粮改为供应社筹粮。1976年实行定编管理,全部转为国家粮,行政属公社领导,业务等属县畜牧局管理。1995年撤区并镇,沙市、秀山畜牧兽医站随之合并为一个站,更名为沙市镇畜牧水产服务站。服务站四权(人、财、事、物)由镇政府统一管理,正式成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协助抓好畜禽水产生产发展,负责禽畜防治,抓好品种改良,推介科学技术,培植规模养殖,执行防疫、检疫、药品、饲料、种畜等五个法规的执法工作。畜牧水产服务站的固定资产从无到有,由小到大。1963年建站至1970年,固定资产:沙市站1200元,秀山站700元。1975年,沙市站15600元,1976年秀山站8000元。1995年合并后至2002年底止,共有固定资产27.3万元。自1963年成立至2002年,畜牧水产服务站工作人员为沙市镇的畜牧水产业工作作出了较大贡献。曾50多次荣获县以上先进单位称号。二、牲猪品改,规模养殖解放初期,全镇的牲猪都是传统的本土猪,生长缓慢,一般都要8个月到1年的时间才能出栏,且产值不高。1958年开始进行畜禽品改,首先开始牲猪人工授精试验,由于当时技术没有完全过关,尚未达到大面积推广。20世纪70年代初,以本省良种为主,用湘潭的砂子岭猪、宁乡的大腰花猪、长沙县的大围子猪进行杂交。1975年人工授精,获得了成功。80年代初期,公猪以湘白、中型约克、大约克、长白等良种为主。20世纪90年代牲猪饲养由脂肪型向瘦肉型转化,养殖规模由原来的分散型转化为集约型。科技含量大大提高,已形成母猪良杂化、公猪良种化,自繁自养一体化。秀山居委会罗世乐养良种母猪62头,杜络克公猪1头,每年出栏肥猪1000头以上。还有秀山居委会的陈春发、罗国荣,白水村的李江北等年出栏肥猪均在1000头以上。此外,全镇年出栏肥猪200头以上有54户,总收入达572.64万元。规模型、集约型养猪出现更大势头,沙市居委会李友良,已兴建成年出栏1万头的大型猪场。三、疫情防治1969年由于防疫不够彻底,1970年发生过一次猪瘟与副伤寒疫情,当时,组织畜牧兽医人员进行逐队逐户逐栏全面注射疫苗,疫情迅速扑灭。尔后,进一步加强了每年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和月月补针的办法,三大传染病基本控制。从1995年开始,政府号召并组织畜牧兽医人员对猪瘟、丹毒、肺疫三大传染病进行防疫接种,一直从未停顿过。由于受大流通的影响,2001年曾发生(口蹄疫)五号病,当即采取了紧急措施,通过严格处理及防疫,疫情迅速得到了控制,以后未曾再发生。沙市(公社)镇畜牧水产服务站负责人情况表附表3-17姓名职务任职时间在职人数姓名职务任职时间在职人数邓维一家畜保育站长19637张长庆畜牧兽医站长198311刘升和家畜保育站长19647张长庆畜牧兽医站长198413刘升和家畜保育站长19656张长庆畜牧兽医站长12邓维一家畜保育站长7李林秋畜牧兽医站长12邓维一家畜保育站长19688张长庆畜牧兽医站长12龙启金畜牧兽医站长19697张长庆畜牧水产站长12张长庆畜牧兽医站长5张长庆畜牧水产站长17张长庆畜牧兽医站长6王禄瑶畜牧水产站长16张长庆畜牧兽医站长7江正初畜牧水产站长200211张长庆畜牧兽医站长12秀山(公社)乡畜牧水产服务站负责情况表附表3-18姓名职务任职时间在职人数龙光辉家畜保育站长5陈霞福家畜保育站长19665龙光辉家畜保育站长4刘升和畜牧兽医站长19694刘升和畜牧兽医站长5刘升和畜牧兽医站长19723刘升和畜牧兽医站长19733刘升和畜牧兽医站长3刘升和畜牧兽医站长4刘升和畜牧兽医站长5袁甫荣畜牧兽医站长19806袁甫荣畜牧兽医站长7袁甫荣畜牧兽医站长8陈泽林畜牧兽医站长19906陈泽林畜牧兽医站长5第四节农业机械1958首次在沙市大队邓家桥安装第一台蒸气机、抽水机。年,农业机械有了新的发展,1964年境内首次购进柴油机80余台。为了培训农业机械的技术人才,1962年在黄花喻家祠堂举办了第一期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34人,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内燃机。1965年12月在文光举办第二期内燃机手培训班,培训28人,1968年10月,举办了第三期内燃机培训班,60年代机手培训总人数140人。年先后举办了六期农机技术培训班,共培训各类农机技术人员521人。其中,1971年11月在马尾皂培训内燃机手48人,1972年在文光培训内燃机手39人,1974年11月在马尾皂培训农机技术人员97人,1975年11月在浏阳九中培训手扶拖拉机驾驶员106人,1976年又在九中培训手拖驾驶员133人。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为农业机械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力量。至1981年底止,沙市公社农业机械总动力4675马力,拥有载重汽车3辆,拖拉机133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7台,小型拖拉机126台。)拥有电动机23台,农用水泵122台,水轮泵12台,内燃机341台,饲料粉碎机27台,动力脱粒机127台,碾米机115台,打稻机743台,喷雾、喷粉器1100余部。当前文章地址:
Copyright &
山东潍坊华全动力机械公司(柴油发电机组专业制造商 潍坊柴油机配件一级代理商)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石人鲜鱼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