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路镇有中铁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吗

绍文乡快递物流_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
&绍文乡快递物流
   时间:
邮编:161212
&邮政快递:
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富裕牧场邮政储蓄,3031208
富裕县富裕牧场
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塔哈邮政储蓄,3080285
富裕县塔哈乡
齐齐哈尔市富裕县龙安桥邮政储蓄,3200160
富裕县龙安桥镇
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繁荣邮政储蓄,3220060
富裕县繁荣乡
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富路邮政储蓄,3260053
富裕县富路镇
齐齐哈尔市富裕县正阳邮政储蓄,3122181
富裕县富裕镇
齐齐哈尔市富裕县铁西邮政储蓄,3107651
富裕县富裕镇铁西
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二道湾邮政储蓄,306008
富裕县二道湾镇
黑龙江齐齐哈尔富裕县公司,电话:、
地址: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商业大厦西侧胡同内
服务区域:富裕县:县城内,东至公安街,西至铁西路,南至府前路,北至北二道街;其中包括(中心大街,朝阳路,新华路,步行街,南一道街,南二道街,南三道街,松鹤路,公园路,北一道街,北二道街,公安街, 铁西路,站前路等)。
 &&&&请本地朋友帮助解答下面问题
服务提供:齐齐哈尔市推进三化进程规划框架指导意见(县市)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齐齐哈尔市推进三化进程规划框架指导意见(县市)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98&&&&更新时间:
为了落实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以推进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引领,我市积极开展推进三化规划编制工作。为了使相关规划编制、实施和产业发展符合我市推进三化进程的总体战略思路和定位,特制定本框架意见。
一、各县(市)职能关系
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嫩江中游平原,是黑龙江、内蒙、吉林三省区交汇地区的中心城市,通过满洲里、黑河等口岸城市辐射俄罗斯、西亚等国家。齐齐哈尔市是我国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齐齐哈尔市属二级城市,是黑龙江省西部区域中心城市,黑龙江省哈―大―齐―牡南部城市带的重要城市、黑龙江省的生态园林城市和生态旅游城市。因此齐齐哈尔市在将实施的全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布局和“城市群”战略中非常重要。齐齐哈尔市辖讷河、龙江、克山、依安、拜泉、泰来、甘南、富裕、克东等九县(市)。各城区职能如下:
讷河市:讷河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绿色食品加工和畜牧业为主的城市。是市域北部区域副中心城市.。
龙江县:龙江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建材、化工、矿产开发、绿色食品加工为主的城市。是市域西部区域副中心城市。
克山县:克山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绿色食品加工、麻纺织工业为主的城市。是市域东部区域副中心城市。。
泰来县:泰来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绿色食品加工、新型建材为主的生态旅游休闲城市。
甘南县:甘南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绿色食品加工、生态旅游为主的园林城市。
富裕县:富裕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绿色食品加工、畜牧业为主的生态园林型城市。
依安县:依安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绿色食品加工业、陶瓷建材、生化工业和物流业为主的小城市。
克东县:克东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绿色食品加工、新型建材为主的小城市。
拜泉县:拜泉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绿色食品加工、生态农业为主的生态园林型城市。
二、市域总体发展框架
1、城市性质:我国重要工业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黑龙江省西部中心城市。
2、城市职能:可以概括为两大基地、两大中心,即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物流与交通中心、综合服务中心。
3、规划结构:一核多心,点轴发展
“一核多心”是指市域城镇体系发展以齐齐哈尔市区为区域发展核心,同时市域内形成3个区域发展副中心,包括讷河市区、龙江镇区、克山镇区等;
“点轴发展”是指依托各级中心城镇以及区域交通轴线,形成二级市域经济发展轴。
一级经济发展轴:G111国道沿线及平齐铁路、齐加铁路沿线;S302省道沿线及齐北铁路、滨洲铁路局部沿线。
二级经济发展轴:G10国道沿线及G202国道沿线。
4、产业布局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把齐齐哈尔建设成为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和黑龙江省经济强市。
重点建设两大基地:即装备工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
发展十大产业:即绿色食品、装备制造、冶金矿产、煤油化工、轻工纺织、新型建材、现代物流、生物制药、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物流业;发展电子商务产业。
延伸十二个产业链条:即以玉米、大豆、水稻、杂粮、马铃薯、肉禽、鲜奶、北药、林草、葵花、麻、矿产为原料的产业链。
5、县(市)城镇体系构架:1核4区9城77镇454社区
目前县(市)共有104个乡镇(不含城关镇)、1176个行政村。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市域人口536.7万人、城镇人口236.8万人、城镇化率为44.1%。九县(市)现状人口421.1万人、城镇人口127万人、城镇化率30.2%。
规划至2015年,逐步撤销各县城区建设用地内的行政村和自然屯,实施城中村改造工程,整合县域内行政村,建设新型社区达到68个。各县(市)总城镇居住人口达到177.6万人;总人口达到445.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9.8%。市域城镇人口达到321.6万人,总人口达到605.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
规划至2020年逐步撤并自然屯、整合行政村,大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各县(市)建设新型社区的数量达到191个以上。各县(市)城镇居住人口达到244.6万人,总人口达到468.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2%。市域城镇人口达到414.6万人,总人口达到653.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3%
规划至2030年继续推进撤并自然屯、整合行政村进程,建设417个农村新型社区;将现有的104个乡镇(不含城关镇)整合为69个人口规模在1.5万人以上的新型城镇。各县(市)城镇居住人口达到332万人,总人口达到51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4%。市域城镇居住人口达到543万人,总人口达到74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3%。
齐齐哈尔市域通过推进三化进程后将形成“1核4区9城77镇454社区”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1核”是指由建华、龙沙、铁锋所构成的中心城区,是全市发展的极核;“4区”是指由富拉尔基、昂昂溪、梅里斯、碾子山所组成的南四区,是作为四个跳跃式发展的组团;“77镇”是指合并后的78个乡镇,其中市区8个,各县(市)69个。“454社区”是指市域撤并自然屯、整合行政村后的454个农村新型社区,其中市区37个,各县(市)417个。
(三)各县(市)发展框架
(1)城市性质:齐齐哈尔市市域的副中心城市,嫩江流域新兴的工业城市、园林城市、旅游城市和绿色食品基地。
(2)城市职能:齐市地区的市域经济副中心,以商贸服务、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以及畜牧业为主要发展产业。讷河市是本地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3)发展定位: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生态因素,确定城市发展定位为食品工业城、滨水园林城、国家卫生城、和谐平安城的“四型城市”。
(4)规划结构:三心、两环、四轴、四区、四点、两带
“三心”指分布于老城区、新城区的两个商业中心以及位于城市南部的党政办公中心。“两环”指讷河市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内环和外环。内环是指老城区四周的南环路、西环路、北环路、东环路组成的环状道路;外环指城市外环西路、外环北路、外环南路组成的供过境车辆通行的环状道路。“四轴”指老城区中心大街商业轴、通江路交通景观轴和新城区花园大街观光轴、西四马路文化娱乐休闲轴,以及通江街交通景观轴,这四条轴线是组织城市交通和连接城市各功能区的主轴线,也是城市文化、景观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轴线。“四区”指城市四大分区,即老城居住区、南部行政办公区、西部新城居住区和工业园区,四个分区紧密联系,构成了城市的有机整体。“四点”指讷河市苗圃、铁路苗圃、新城公园和雨亭公园四个城市生态节点,它们是自然环境向城市内部渗透的切入点。“两带”指铁路沿线的防护绿化带和永丰沟贯穿城市的绿化景观带,这两处绿带是自然生态环境在城市中的生长与延伸,美化城市环境。
(5)产业布局:六大产业三个园区一个特色旅游区
重点发展六大产业(糖、薯、豆、乳、肉、酒)。
讷河市依托粮食资源、畜产品资源、特色经济作物资源,目前已初步构建起“糖薯豆乳肉酒”六大主导产业体系。在糖业上,实施基地市场化运作模式,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加大甜菜种植基地建设,建成以博城公司为龙头、以重点产区为基地的完整产业链条。在薯业上,强化良种、储藏、外销、加工环节,加大科技和设施投入,推进马铃薯产业化建设,打造种薯繁育、商品薯种植、鲜薯加工、集约贮藏和市场营销有效衔接的全产业链。在豆业上,重点提升油脂企业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努力开发大豆磷脂、浓缩蛋白、大豆糖蜜等高端制品,促进油脂行业提档升级。在乳业上,加强奶牛基地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搞好各项服务。在肉产业上,大力发展养殖专业村屯,加快推进肉牛、肉鸡养殖基地建设,推动畜牧产业加快发展,加速肉制品精深加工进程,形成从养殖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在酒产业上,围绕两个万吨白酒生产项目和一个原酒生产项目,扶持企业加快技改创新步伐,提升产品档次,创建产品品牌,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酒业集群发展。
重点打造“三个工业园区和一个特色旅游区”。
“三个工业园区”,即讷河工业园区、拉哈工业园区、老莱工业园区。大力推进省级工业示范基地建设,对讷河工业园区土地进行重新调规,扩大土地储备,按照“四网三化两厂一站” (路网、排水网、燃气网、智能网,绿化、美化、亮化,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站)的目标,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辟建拉哈第二工业园区、老莱第三工业园区,抓好规划建设,加快形成聚集能力。“一个特色旅游区”,即围绕“一湖、两带、三镇”打造特色旅游区,即发挥尼尔基斯湖的旅游资源优势,努力打造集旅游、度假、运动、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尼尔基斯湖冬夏旅游风景区;推进以龙河古城遗址、清代家族墓地等为主体的讷五公路沿线旅游带开发;推进以白露屯、索伦屯为主体的鄂温克族风情旅游带开发;推进以二克浅镇、学田镇、拉哈镇为主体的旅游城镇建设,形成“一湖两带三镇”的特色旅游开发建设格局。
(6)城镇体系构架:1城、10镇、64社区
现状讷河市域总人口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6万人,城镇化水平 37.3%;城区总人口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万人;市域总面积6674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4529公顷,其中城关镇建设用地 1240公顷。全市共有11个镇、4 个乡, 171个行政村, 1020个自然屯。
规划至2015年, 讷河市将逐步撤销城区和试点镇规划建设用地边缘的自然屯、行政村,建成通江街道建华、五一等6个新型社区。市域总人口达到7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5 %;城区总人口24万人,其中城关镇城镇人口13万人,城区建设用地达到2400公顷。
规划至2020年,讷河市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把兴旺乡升级为建制镇,整合中心村建设新型社区达到 21个。讷河市总人口达到 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城区总人口30万人,其中城关镇城镇人口16万人,城区建设用地达到3000 公顷。
规划至2030年,讷河市通过推进三化进程形成“1城、10镇、64社区”的城镇体系格局。“1城”为讷河市城区;“10镇”为拉哈镇、二克浅镇、学田镇、老莱镇(原进化乡并入)、兴旺镇、龙河镇(原孔国乡并入)、讷南镇(九井镇并入)、通南镇(和盛乡并入)、同义镇(六合镇并入)、长发镇(同心乡并入)等;“64社区”为整合行政村集中建设的64个新型社区,每个新型社区人口控制在0.5万人以上,共32万人以上。全市规划居住人口将达到85万人,城镇总人口将达到 5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3%。城区总人口达到3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万人,城区建设用地达到3300公顷。
(1)城市性质:联通黑、吉、蒙的农副产品流通基地,农畜产品、矿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商贸流通中心,齐齐哈尔市卫星城市,生态宜居城市。
(2)城市职能:联通黑、吉、蒙,黑龙江西端的商贸流通新城;承载鹤城文化,功能多元的齐齐哈尔市副中心;黑龙江省西部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矿产资源开发综合利用基地,低碳环保的生态宜居城市。
(3)发展定位:联通黑、吉、蒙,黑龙江西端的商贸流通重县――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创新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形成发展新优势,构建黑龙江西部新兴商贸物流中心。
(4)规划结构:轴向发展、双心多核、生态环抱
轴向发展:城市发展主轴――由长横街行政办公服务设施带组成,承载城市行政办公职能和文化体育服务功能,东西向联系新老城区。城市发展次轴――串联火车站、老城区商业中心、教育服务核心,形成老城正阳路公共服务带。龙湾河活力服务带――由龙湾河及周边的居住、绿地、服务设施组成。
双心多核:规划形成老城商业中心、行政文化中心两个主导性公共服务中心布局,分别带动老城区和新城区发展。在主要城市发展轴方向上规划形成多点布局、职能明确的功能核心布局结构。
生态环抱:在中心城区的外围以快速交通形成对外货运及车辆的通道,避免对城市内部功能的干扰,在外围以林地、农田、水系等生态绿地形成中心城区外围神态屏障,与嵌入到中心城区的生态绿地融为一体,与道路绿化、河流绿化连成一个有机网络,以此控制建设,极大地改善城区的环境。
(5)产业布局:三带三园六产业
龙江县本着“产业集聚、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原则,确立了龙江县工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了白山工业园区、哈拉海工业园区、杏山铜产业园的发展建设。
龙江县总体上形成“三带”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龙齐―龙景线产业发展带――以龙齐公路和龙景公路为轴线,形成以哈拉海工业园区为龙头,以中心城区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以景星镇永发村工业园、景星副中心为龙尾的产业发展带,集中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等第二产业以及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形成龙江县的主导产业发展带。
碾北线产业发展带――以碾北公路为轴线,连接黑岗乡、白山工业园、中心城区以及西部区域,中心城区东侧形成粮食加工、乳品生产及相关配套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带,西部区域重点发展旅游业、农牧业、林业。
齐乌线产业发展带――以齐乌公路为轴线,连接华民旅游区、景星副中心、罕达罕河滨水旅游区、杏山铜矿等重要产业节点,重点发展瓜果蔬菜种植及加工、旅游业、商贸物流(景星镇)等,形成龙江县南部区域的重点产业发展带。
重点发展三园区六产业:白山工业园区,哈拉海工业园区、杏山铜产业园。发展食品加工、粮食化工、矿产开发、生物制药、新型建材和现代物流产业。
白山工业园区重点以玉米发展以粮食化工、乳品加工为主导的食品加工及物流等相关配套产业。
哈拉海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相关产业。
杏山铜产业园主要以杏山铜矿为依托,大力发展铜制品和新型建材产业项目。从粗加工到深加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多元化的铜制品生产基地。
(6)城镇村体系构架:1城、9镇、65社区、一圈多点+生态绿郊”
龙江县全县总面积为6175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占总用地面积的86.6%,建设用地仅占4.6%,呈现出较强的农业化用地特征。全县城镇工矿用地总规模仅占全县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12.5%,村庄建设用地总规模占87.5%,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平均约430平方米。
2010年,龙江县总人口61.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1.6%,龙江县域共有龙江镇、景星镇、龙兴镇、山泉镇、七棵树镇5个镇及白山乡、黑岗乡、广厚乡、华民乡、哈拉海乡、杏山乡、头站乡、鲁河乡、济沁河乡9个乡,158个行政村,7个农林牧场,1042个自然屯。
规划至2015年,龙江县总人口达到65.0万人,城镇人口规模为27.9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3.0%。城关镇总人口19万人,城关镇建设用地达到1953公顷。将中心城区及各乡镇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边缘的行政村、自然屯逐步进行城中村改造,腾出土地进行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新型社区达到22个,如:柳树、发达、兴隆川、东华、福山永、永发、雅鲁河、对宝、靠山等。
规划至2020年龙江县总人口69万人,城镇人口规模为3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2.5%。其中,龙江县城关镇总人口为30万人,城镇人口为22.5万人。城关镇建设用地达到2484公顷。将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边缘的行政村、自然屯逐步进行城中村改造,如:三合三队屯、三合四队屯、东公司屯等,腾出土地进行城市建设使用。杏山乡、白山乡、黑岗乡、哈拉海乡、头站乡升级为镇,整合中心村建设新型社区达到40个。
规划至2030年龙江县将形成“ 1城、9镇、65社区、一圈多点+生态绿郊”的城镇体系格局。“1城”为龙江县城区;“9镇”为景星镇、杏山镇、山泉镇、七棵树镇、龙兴镇、白山镇、黑岗镇、哈拉海镇、头站镇;“65社区”为二龙、东升、街基等。整合现有行政村,集中建设65社区,每个新型社区人口控制在0.3万人以上,全县总人口将达到80万人,城镇总人口将达到55.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9%,其中城关镇总人口40.7万人,城关镇城镇人口为30万人。城关镇建设用地达到3430公顷。“一圈”为包括县城、白山乡、哈拉海乡、黑岗乡在内的县域东部片区在内的经济发展核心圈层,成为未来龙江县城乡发展的重点发展区域。“多点”是指包括龙兴镇、七棵树镇、济沁河乡、山泉镇、鲁河乡、杏山乡、头站乡、华民乡、广厚乡在内的其他各乡镇。“生态绿郊”指城镇组团之外的空间,包括县域西部丘陵地区、东南部广厚、华民、头站等生态环境优良的区域,以生态旅游、郊野休闲、生态农业为城市建设密集区形成生态保障,也是龙江县长远发展的战略储备空间。
各乡镇逐步推进迁村并点,推动不保留村庄的迁村、合并,同时加快重点保留村庄的发展建设,合并周边自然村屯,引导村民向其集聚。
(1)城市性质:现代大农业试验区,以“两豆一麻”为主导特色有机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开发为主导,齐市东部的区域型商贸物流节点,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城市。
(2)城市职能:区域现代大农业试验区;齐、黑、绥的区域节点,齐齐哈尔市副中心城市,农副产品交易中心,齐市东部商品物流贸易中心;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县交通枢纽,农副产品加工、绿色环保产业基地。
(3)发展定位:着力提升自身中心职能,充分发挥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推动城市经济振兴,努力建设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
(4)规划结构:一轴一带、三心三区。
“一轴”:城市南北发展轴;
“一带”:乌裕尔河流域湿地景观带;
“三心”:老城商贸中心、滨水行政中心、城南工业中心;
“三区”:老城区、滨水新区、城南工业新区。
(5)产业布局:一区四园八产业
克山县现状第一产业主要以大豆、马铃薯、玉米、水稻种植业以及畜牧业为主导。第二产业主要有“薯、豆、麻、畜、能、水、木、酒”八大产业,其中以薯、豆、畜产业生产总值最高。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贸易业、文体和娱乐业相对较为发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生活性服务业为主。
克山县规划产业布局为:一个中心、两条轴线、五个片区
一个中心:克山县城,县域经济、文化、政治中心,齐市东部的区域型商贸物流节点,服务功能最健全、具有现代人居环境的生态城市。
两条轴线:讷克、克拜产业发展轴、齐北产业发展轴。县域形成东西向、南北向两条产业发展轴,东西向借助齐北铁路,南北向依托讷克、克拜公路,便利的对外交通条件,形成产业集聚带。
五个片区:综合产业发展区、中部农产品加工及制造业聚集区、东北部山林生态旅游经济区、西部高效农业发展区、南部特色农业示范区。
主要发展八大产业:“薯、豆、麻、畜、能、水、木、酒”八大产业
依托沃华薯业、北大荒薯业、兴佳薯业等企业发展以脱毒马铃薯系列产品加工和种薯研发产业;依托徽记休闲食品、中益恒公司、昆丰油脂等企业发展大豆食品加工产业;依托县麻纺厂,发展以汉麻为主的麻纺工业;依托齐齐哈尔万润食品公司发展肉类食品加工产业;依托龙源风电,发展风能发电产业;依托康之泉、御龙国际、森泉饮品、水易方等企业发展饮用水产业;依托森森木业、盈派木业等木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木产品加工产业;依托关东王酒厂、龙福酒业、北大荒酒厂等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白酒制造业的发展。
重点打造“一区四园”。
城南工业新区主要发展以有机食品加工、新能源研发、农畜产品加工和以亚麻、建材、矿泉水、物流为主产业;马铃薯产业园发展以脱毒马铃薯种薯研发和加工为主的马铃薯产业;大豆加工园发展以大豆加工为主的大豆产业;汉麻加工园发展以汉麻加工为主的麻纺产业;建材加工园发展以建材加工为主的建材产业。
(6)城镇体系构架:1城、4镇、20社区
规划构筑“一主四支点,点轴带动”的县域城镇空间结构。
“一主”:克山县城,县域城镇发展的核心空间,通过强化县城的生产、服务功能,发挥对县域城镇的辐射作用。
“四支点”:古城镇、北兴镇、北联镇、西城镇.通过完善提升四个重点镇的城镇功能与等级地位,发挥其对县域其他乡镇的引领带动作用。
&“三轴”:讷克、克拜发展轴、克农发展轴、齐北发展轴。依托齐北铁路以及讷克公路、克农公路、克拜公路三条省道作为主要城镇发展轴。
现状县域总人口50.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34万人,城镇化水平20.65%;城关镇总人口7.9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23万人;县域总面积31.86万公顷,城镇建设用地2285公顷,其中城关镇建设用地976公顷。全县共有6个镇、9个乡, 122个行政村, 666个自然屯。
规划至2015年,克山县将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边缘的行政村、自然屯逐步进行城中村改造,如:城郊村、罗家屯、拉拉屯等,腾出土地进行城市建设使用,新型社区达到3个。县总人口达到5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2%;城关镇总人口16万人,其中城关镇城镇人口12.9万人,城关镇建设用地达到1480公顷。
规划至2020年,克山县将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边缘的行政村、自然屯逐步进行城中村改造,如:联心村、新民村、实心屯等,腾出土地进行城市建设使用,整合中心村建设新型社区达到8个。县总人口达到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7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5%;城关镇总人口30万人,其中城关镇城镇人口16万人,城关镇建设用地达到1816公顷。
规划至2030年克山县将形成“1城、4镇、20社区”的城镇体系格局。“1城”为克山县城区;“4镇”为古城镇、西城镇、北联镇、北兴& 镇;“20社区”为双河社区、河南社区等。整合现有行政村,集中建设20个新型社区,每个新型社区人口控制在0.5万人以上,共11万人以上。全县规划居住人口将达到61万人,城镇总人口将达到5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2%。其中城关镇总人口达到32.5万人,建设用地达到2830公顷。
(1)城市性质:齐齐哈尔卫星城,以食品加工业和经贸为主的生态园林型城市。
(2)城市职能: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中心,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畜牧业、经贸、物流及旅游服务业。
(3)发展定位:绿色食品、机械加工、生态种植、养殖基地,以市场、物流仓储、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化生态宜居城。
(4)规划结构:一环两轴两带四区十点
“一环”:由现状宁年街、繁荣路、规划东环路、南环路组成的城市环路;
“两轴”:中心大街、朝阳路两条城市道路景观轴线,同时也是城市的主要商业轴线;
“两带”:规划城南部新区两条滨水景观绿带,是自然景观在城市人造景观内部的延续;
“四区”:铁西城市老区、铁东城市老区、城南城市新区、南部工业园区四个城市综合功能区;
“十点”:分布在富裕镇内的十个功能节点,其中四个公共设施节点,六个景观节点。
(5)产业布局:两园两带四产业多基地
“两园”:一园是靠近老城区的城南绿色食品产业园;另一园是塔哈综合产业园。两园辐射带动全县经济发展,是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城南绿色食品产业园位于富裕县城南2公里,紧临嫩泰高速公路,规划面积15.26平方公里,与新城区相连,目前已建成2.6平方公里,依托富裕县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以哈大齐工业走廊、绥满经济带、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区对外发展契机,充分发挥区位地缘优势、打造高端绿色食品基地。重点培育粮、肉、乳、药四大产业发展,拉长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打造在区域内有影响的、新型的、生态的、集群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基地。
塔哈综合产业园位于富裕县南部,距富裕县城47公里。西邻嫩江、南邻齐齐哈尔市北部建华区,距齐齐哈尔中心城区约15公里。规划面积61.35平方公里,凭借其良好的地理区位、优越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结合富裕县发展现状,以城乡统筹、产城融合、生态低碳、地域特色等四大建设主题,构建塔哈综合产业园发展框架,以产城融合的思路,通过农机制造、绿色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产业的集聚带动人口集聚,提升园区综合活力,进而引发三产的快速发展,形成中小企业总部、农牧技术研发及交易、都市休闲旅游等衍生功能,建设现代生态产业新城。
&&& “两带”:沿嫩江和乌裕尔河发展风力发电产业。
沿江风电产业带位于嫩江及乌裕河河套地带,覆盖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该区域属于中国西风带,土地以沼泽、洼地、河套、退化草场为主,风速、风质很好,是风力发电的理想场所。
重点发展“酒、乳、纸、风”四大产业。
酒业鼓励富裕老窖酒业技改扩能,以“富裕老窖”的品牌效益和市场美誉度,带动了一批酒业公司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一超多强的产业格局,叫响 “酒城”的美名。
乳业积极帮助光明、明翔、明星等乳业企业进行结构调整,扩大加工处理能力,加强对奶质品出站进厂的安全监管,致力打造出全省最佳绿色安全乳品基地。
纸业支持晨鸣纸业搞好造纸系统节能改造项目,协调解决原料、运输等难题,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市场销售,同时对四季风纸业进行扶持,增强市场竞争力,努力把富裕建成我省西部包装纸、生活用纸较大的纸品基地。
风电产业上国华风电、华能风电、三峡风电三家企业规划装机规模已达160万千瓦,国华一、二期10万千瓦装机已并网发电,华能风电、三峡风电10万千瓦装机即将吊装,努力将富裕县打造成为全省西部平原地区最大的风电产业基地。
“多基地”:北部依托二道湾与忠厚乡的优势资源在富海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南部依托龙安桥镇优势自然条件,并结合塔哈农业硅谷技术建设农业观光旅游基地,并以现代技术实现繁荣乡、绍文乡作为种养扩展基地的模式升级,在富路镇发展农副产品物流基地,完善区域内产业链。
(6)城镇村体系构架:1城、5镇、33社区
现状县域总人口27.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9万人,城镇化水平39.4%;城关镇总人口7.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1万人;县域总面积4026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1966公顷,其中城关镇建设用地1179公顷。全县共有6个镇、4个乡,90个行政村,301个自然屯。
规划至2015年,富裕县将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边缘的行政村、自然屯逐步进行城中村改造,如:五一村、繁荣村、杨屯等,腾出土地进行城市建设使用,新型社区达到7个。县总人口达到2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8%;城关镇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城关镇城镇人口9.2万人,城关镇建设用地达到1200公顷。
规划至2020年,将外围友谊乡的永久村、前进屯、红岗子屯等撤并进中心城区,进行社区建设,腾出土地进行复垦,增加耕地面积,整合中心村建设新型社区达到16个。县总人口达到29.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18.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 61%;城关镇总人口达到 15万人,其中城关镇城镇人口14万人,城关镇建设用地达到1470公顷。
规划至2030年富裕县将形成“1城、5镇、33社区”的城镇体系格局。“1城”为富裕县城区;“5镇”为富路镇、龙安桥镇、塔哈镇、富海镇、二道湾镇;“33社区”为富欣社区、五家子社区、大岗子社区等。整合现有行政村,集中建设33个新型社区,每个新型社区人口控制在0.3万人以上,共9.9万人以上。县域总人口将达到35.5万人,城镇总人口将达到25.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1.5%。其中城关镇总人口达到17.9万人,其中城关镇城镇人口16.9万人,建设用地达到1958公顷。
(1)城市性质:齐齐哈尔地区北部以绿色食品、陶瓷产业、生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贸型城市。
(2)城市职能: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域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全县主要的工业和第三产业承载地。
(3)发展定位:到2030年成为“哈、大、齐”工业走廊上重要产业节点,建成产业结构布局合理,社会经济发达,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健康幸福,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城市。
(4)规划结构:双心三轴
“双心”:县城为主中心,以依龙镇镇区为次中心
“三轴”:以碾北公路、齐北铁路为一级发展极轴
以依安-明水公路、依安-林甸公路为两条二级发展极轴,将产业发展布局和镇域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形成北、南两个城镇发展的集中地带,带动其它乡镇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构成县域城镇体系的基本框架。
(5)产业布局:一园区四产业六链条
突出特色,围绕“打造食品、陶瓷、生化产业强县”的发展定位,努力构筑支柱产业框架。农业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种植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工业要精心打造绿色食品深加工、生化、陶瓷等三大产业支柱,不断强化糖、薯、乳、豆、鹅、瓷六大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真正形成生化工业、绿色食品工业、陶瓷产业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
依安县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基本上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基本产业格局:中心城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业园区陶瓷生产、绿色食品深加工基地和现代化物流园区;碾北、饶讷公路沿线各乡镇绿色食品种植基地。
重点打造“一个工业园区”,即依安镇南部、碾北公路北侧的依安县工业园区,该园区重点发展陶瓷产业项目,配套建设模具、制釉、包装等关联企业,形成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打造“东北陶瓷产业基地”。
重点发展陶瓷、食品、生化工业、现代物流业四大产业。
发展陶瓷工业。依安县陶瓷原料高岭土和石英砂储量丰富,非常适合陶瓷产业的发展,现工业园区已经入住八家陶瓷生产与加工企业,成为依安县新的工业发展亮点。
发展食品工业。依安县是绿色食品之乡,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种植业、养殖业发达,近年来深度挖掘乳、马铃薯、甜菜、紫花油豆、大豆、肉鹅为原料的食品深加工工业潜力,变出产原料为出产成品,尤其是绿色有机食品的精深加工,糖、薯、乳、豆、鹅五大产品已形成依安县地方自主驰名品牌产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发展现代物流业。依安县是齐齐哈尔地区北部交通枢纽,铁路、公路运输较发达,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交通运输,都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依安县的物流产业园区正在积极筹划中,未来发展现代物流业,必将成为依安县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生化产业。佐源生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红星天然色素有限责任公司和地依农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是依安县菊苣、万寿菊加工和生物有机肥的新经济增长点,即将成为发展依安县的支柱产业。
(6)城镇体系构架:1城、15镇、60社区
现状县域总人口52.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7万人,城镇化水平 33%;城关镇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万人;县域总面积3685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19669.9公顷,其中城关镇建设用地 1040公顷。全县共有6个镇,9个乡,148个行政村,997个自然屯。
规划至2015年,依安县将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边缘的行政村、自然屯逐步进行城中村改造,如:东平村、合心村、创业村等,腾出土地进行城市建设使用,新型社区达到8个。县总人口达到 54.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0%;城关镇总人口12万人,其中城关镇城镇人口10.2万人,城关镇建设用地达到3000公顷。
规划至2020年,依安县将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边缘的行政村、自然屯逐步进行城中村改造,如:长安村、新发村等,腾出土地进行城市建设使用。新兴、上游、先锋乡升级为镇,整合中心村建设新型社区达到32个。县总人口达到 56.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2%;城关镇总人口15万人,其中城关镇城镇人口12.5万人,城关镇建设用地达到3200公顷。
规划至2030年依安县将形成“1城、15镇、60社区”的城镇体系格局。“1城”为依安县城区;“15镇”为依龙镇、双阳 镇、三兴镇、中心镇、新兴镇等;“60社区”为丰林、德玉、巨龙等。整合现有行政村,集中建设60个新型社区,每个新型社区人口控制在0.5万人以上,共30万人以上。全县规划居住人口将达到59.4万人,城镇总人口将达到35.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其中城关镇总人口达到17万人,建设用地达到3500公顷。
(1)城市性质: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绿色产品生产,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工业于一体的融合高新技术的区域产业基地,以商品贸易为辅助的宜居宜业现代化城镇。
(2)城市职能:克东镇是县域的中心城镇,是以乳制品等食品工业为主,以建材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辅的综合型城镇。
(3)发展定位:集绿色食品生产,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工业于一体的融合高新技术的区域产业基地;以商品贸易为辅助的宜居宜业的生态小城镇
(4)规划结构:“四区(四组团)”、“四核心”。
&“四区(四组团)”:老城组团、东北组团、东南组团、西南组团。
老城组团位于中心城区中部,以现状城区中心为基础形成的老城组团。其主要功能以居住和商业活动为主。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未来作为城市的主要商业核心区和居住核心区。东北组团位于中心城区的东北部,作为城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组团承载的主要功能为居住综合。未来将在组团形成行政办公中心、居住区、商业副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医疗中心等。东南组团位于中心城区的东南方向,随着未来城区人口的增长,对居住用地的需求增加,组团以居住功能为主要。组团内部有商业中心,体育文化中心等较全的公共服务设施。西南组团位于中心城区的西南部,作为未来城区的产业组团,将改变现有工业用地分散的局面。工业企业集中化,使产业结构更加科学合理。科学统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打造工业强县做好基础。
“四核心”:老城组团商业核心、东北组团综合核心、东南组团区域核心、西南组团服务核心。
老城组团商业核心是指未来齐齐哈尔百花集团入驻克东老城区,将使老城区商业中心的地位更加明确。作为城区的主要商业中心,未来以小商品批发为主线,打造小商品集散中心,同时带动相关的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克东商业最繁荣的地带。东北组团综合核心是指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中心将向东北方向偏移。未来东北组团将形成行政办公中心、商业副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医疗中心,居住中心等布局合理的综合组团核心。东南组团区域核心是指东南组团未来主要以居住为主要功能,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形成居住组团。东南组团区域核心将包括商业,文化体育等功能,为组团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西南组团服务核心主要是产业组团,组团核心的主要功能是为组团提供服务,集行政管理、商业服务、教育科研为一体,促进西南产业组团的快速发展。
(5)产业布局:两区一带六产业
克东县目前初步构建了以“乳、豆、水”为主导,以风力发电、木制家具、新型建材为补充的多元化产业新格局。
重点发展“乳、豆、水”“风力发电、木制家具、新型建材”六大产业。围绕壮大“乳、豆、水”三大主导产业,培育风力发电、木制家具、新型建材三大优势产业,建设“六大”主导产业,构建“两区一带”产业格局,使“两区一带”成为承载项目重要平台。
乳制品工业主要依托飞鹤乳业。豆制品工业:主要依托飞鹤乳业、腐乳集团。饮料工业主要依托世罕泉、舒达源、世一泉、海昌生物、飞鹤乳业、汇源集团、香港威湃集团等苏打水企业。风力发电主要依托龙源爱华风电项目。木制家具主要依托郭氏家具。新型建材主要依托蒙西集团的水泥生产加工项目。
重点发展园区“两区一带”:蒲峪路工业集中区、蒙西新型建材产业区和乌裕尔苏打水产业开发带。
蒲峪路工业集中区以发展食品加工业为主。蒙西新型建材产业区以水泥生产加工业为主。乌裕尔苏打水产业开发带以苏打水生产加工为主。
(6)城镇体系架构:1城、6镇、43社区
现状县域总人口29.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1万人,城镇化水平20.5%;城关镇总人口5.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万人;县域总面积2083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1079公顷,其中城关镇建设用地715公顷。全县共有4个镇、3个乡,98个行政村,562个自然屯。
规划至2015年,克东县将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边缘的行政村、自然屯逐步进行城中村改造,如:城东村、兴盛村、保安屯等,腾出土地进行城市建设使用,新型社区达到3个。县总人口达到3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9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2%;城关镇总人口11万人,其中城关镇城镇人口7.9万人,城关镇建设用地达到1485公顷。
规划至2020年,克东县将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边缘的行政村、自然屯逐步进行城中村改造,如:城东村、兴盛村、南双龙泉屯等,腾出土地进行城市建设使用。3乡升级为镇,整合中心村建设新型社区达到15个。县总人口达到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2%;城关镇总人口15万人,其中城关镇城镇人口13.9万人,城关镇建设用地达到1850公顷。
规划至2030年克东县将形成“1城、6镇、43社区”的城镇体系格局。“1城”为克东县城区;“6镇”为宝泉镇、玉岗镇、千丰镇、金城镇、润津镇、昌盛镇;“43社区”为宏升、勇进、文昌等。整合现有行政村,集中建设43个新型社区,每个新型社区人口控制在0.3万人以上,共12.9万人以上。全县规划居住人口将达到42万人,城镇总人口将达到25.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其中城关镇总人口达到18.5万人,建设用地达到2186公顷。
(1)城市性质:黑吉蒙三省(区)交界区域的枢纽性节点城市,以辽金文化为特色的多民族聚居地,城湖一体的生态旅游休闲城市。
(2)城市职能:黑吉蒙三省(区)交界区域重要的物流基地和新兴旅游目的地,黑龙江省西南部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齐齐哈尔市新型建材基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发展定位: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人文宜居的“塞北江南、花园之城”。
(4)规划结构:主副双心、一轴多环
“主副双心”:即泰来县城和江桥镇,分别为县域中心和副中心。
“一轴多环”:一轴指以齐泰高速、G111、S221和平齐铁路组成的县域南北向发展轴线;两环是指通过交通提升战略,形成“平洋-胜利-泰来农场-宁姜-泰来”和“泰来-六三农场-和平-塔子城-克利”的东西两个城镇发展环。
(5)产业布局:两片一区五基地、一区三园、一心三园四区
“两片”指水稻种植片、玉米大豆种植片;“一区”指花生、绿豆特色农产品主产区;“五基地”指奶牛饲养基地、黄肉牛生产基地、大鹅养殖基地、生猪养殖基地、肉蛋鸡养殖基地。“一区三园”即泰来工业园区、汤池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园、大兴油气产业园、江桥食品产业园。“一心”即泰来城区,是全县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心。“三园”即泰来镇综合物流园、塔子城杂粮杂豆物流园、江桥农畜产品物流园。“四区”即江桥红色旅游区、泰湖生态旅游区、塔子城历史文化旅游区、大兴九八抗洪文化旅游区。
目前泰来县已形成规模化养殖及特色种植,油气开发、食品饮料制造、物流、旅游开发等产业。
重点发展工业、物流、旅游三大产业。
工业以泰来工业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汤池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园、大兴油气产业园区、江桥食品产业园区;
物流业以城区为发展中心,以泰来镇综合物流园为依托,重点发展塔子城杂粮杂豆物流园、江桥农畜产品物流园,逐步向外辐射;
旅游业以“四种文化”为依托,重点发展江桥红色旅游区、泰湖生态旅游区、塔子城历史文化旅游区、大兴九八抗洪文化旅游区,同时带动旅游产品开发。
重点打造“一区三园”,即泰来工业园区、汤池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园、、大兴油气产业园区、江桥食品产业园区。
(6)城镇体系构架:1城、8镇、37社区
全县辖区总人口31.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3万人,城镇化水平32%;城关镇总人口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5万人;全县辖区面积3996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2753公顷,全县共有8镇、2乡、83个行政村,529个自然村。
规划至2015年,泰来县将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边缘的行政村、自然屯逐步进行城中村改造,如:繁荣村、宏程村、瓦盆窑屯、四个大门屯等,腾出土地进行城市建设使用,新型社区达到6个,城镇化水平达到36%。县总人口3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万人;城关镇总人口9.6万人,其中城关镇城镇人口7.7万人,城关镇建设用地达到1440公顷。
规划至2020年,泰来县将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边缘的行政村、自然屯逐步进行城中村改造,如:平兴村、郝家屯等,腾出土地进行城市建设使用,整合中心村建设新型社区达到15个。县总人口34.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9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4%;城关镇总人口15万人,其中城关镇城镇人口12.4万人,城关镇建设用地达到1610公顷。
规划至2030年泰来县将形成“1城、8镇、37社区”的城镇体系格局。“1城”为泰来县城区;“8镇”为汤池镇、大兴镇、江桥镇、平洋镇、克利镇、塔子城镇、和平镇、胜利镇,宁姜乡、胜利乡合并升级为镇;“37社区”为街基、大榆树、托力河等新型社区。整合现有行政村,建设37个农村新型社区,每个新型社区人口控制在0.3万人以上,共11.1万人以上。泰来县城区规划居住人口将达到38万人,城镇总人口将达到24.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
(1)城区性质:县域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服务中心,是以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为主的园林化城市 。
(2)城区职能:可以概括为两个基地、两大中心,即生态宜居旅游胜地、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物流与交通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成为齐齐哈尔北部后花园。
(3)发展定位:规划南部新城,建设全新概念的现代化综合城区;打造西河景观带、音河湖旅游风景区生态廊道。重塑北河湿地、音河滨水地区两岸景观,实现“一河两岸繁荣”;优化老城区的环境,消灭棚户区,整合城中村屯;对城北工业集中区进行打造梳理。以形成“宜居、生态、滨水、旅游、新兴产业”等为发展主题生态宜居城。
(4)规划结构:一心两副、四个重点、二级轴线、一条项链七颗明珠
&“一心”为县城中心城区;
“两副”即县域副中心平阳镇(查哈阳农场)、兴十四镇(双河农场);
“四个重点”即巨宝镇、东阳镇、宝山镇、中兴镇
“二级轴线”:一级经济发展轴:G10高速路将中心城区、齐齐哈尔、阿荣旗联系起来。二级经济发展轴:齐查公路作为公路交通和经济发展主轴线将查哈阳、平阳镇、东阳镇、巨宝镇联系起来通往莫旗和齐齐哈尔;龙甘路作为经济和交通发展主轴线将龙江县、中兴乡、长山乡和中心城区联系起来通往龙江县和讷河市。
“一条项链七颗明珠”:城区的布局形态以甘南镇和兴十四镇哑铃式中心城镇为中心,由东向西:平阳镇、东阳镇、巨宝镇、宝山镇、中兴镇形成组团式跳跃发展的空间结构。各重点镇之间以高速路、拉甘路、齐查路、龙甘路相联系。
生态景观轴:三河归一江、湿地中间藏、绿洲嵌三湖、国道分两旁。
一江三河,嫩江及其三条支流―音河、阿伦河、诺敏河。
(5)产业布局:两园区六产业
未来县区的产业发展将依托这一现有基本产业格局形成“中部核心突出,东部绿色生态观光,西部特色种植、养殖,北部工业环保,音河水库、兴十四农业观光旅游,嫩江金蒙体验”的产业体系新格局。东部以阿伦河湿地自保护区、黄蒿沟观赏以及民俗特色为资源、金界壕观光旅游基地;西部以大田种植为主的种植、飞鹤和台北嘉一香养殖基地;北部以飞鹤乳业、洽洽瓜子、中储粮基地、米糠油水稻加工、百川农牧机械、中药饮片工业基地、方正蜂业工业基地等中小企业园区等所形成工业密集区,重点发展工业,强调生态环保;音河水库的自然风光、以及兴十四镇的农业示范园区及红色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甘南县城区重点建设以体验音河与蒙族文化旅游和中国向日葵之乡、绿色食品之都为主的城镇。
依据全县葵花、奶牛、玉米、白酒、大豆、生猪等资源优势及地缘等优势,加快农村合作社建设,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以工业化为重点,工业化以食品工业、精细化工业、生物制药业、新型建材业、新能源产业为主。
重点打造“A、B园区”,即甘南县城北工业园区;兴十四镇工业园区。
重点发展六大产业:
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甘南县是农业大县、绿色食品之都,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绿色有机食品、乳制品的深加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发展白酒产业。依托中国驰名商标“黑土地”白酒的品牌优势,引领和带动“宏达”、“火烧张”等地方白酒品牌发展壮大,打造和完善甘南县的白酒产业链条。
发展新能源产业。依托风力发电和农村沼气工程,大力推广地源热能和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技术,打造清洁能源、生物能源和绿色能源。
发展医药产业。加快推进三精制药、中药饮片等药品加工项目建设,全面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推进新药开发、生产和销售,形成具有北药发展特色的医药产业。
发展现代物流业。甘南县是黑龙江、内蒙两省区交界区域的交通枢纽,公路运输较发达,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交通运输,都具备发展现代化物流业的有利条件,发展现代化物流业,必将成为甘南县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建材产业。重点发展符合砼称重(非承重)空心保温砌块、新型墙体等新型墙体材料,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生产质量和环保水平。
(6)城镇体系构架:1城、6镇、35社区
现状甘南县域总人口33.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1人,城镇化水平21.2%;城关镇总人口8.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4万人;县域总面积4792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2130公顷,其中城关镇建设用地848公顷。全县共有5个镇、5 个乡,95个行政村,604个自然屯。
规划至2015年,甘南县将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边缘的行政村、自然屯逐步进行城中村改造,如晓光村万发一屯、富国村大兴屯等,腾出土地进行城市建设使用,新型社区达到8个。县总人口达到39.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8万 人,城镇化水平达到 37.3%;城关镇总人口12.3万人,其中城关镇城镇人口10.2万人,城关镇建设用地达到1347公顷。
规划至2020年,甘南县将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边缘的行政村、自然屯逐步进行城中村改造,如:东发村一屯、联合村六屯等,腾出土地进行城市建设使用。撤并(长山乡并入中兴乡、兴隆乡并入兴十四镇、查哈阳并入平阳镇)三个一般乡,中兴乡、宝山乡升级为镇,整合中心村建设新型社区达到20个,如新华社区、鑫宝祥社区、兴旺社区等。县总人口达到40.3人,其中城镇人口20.55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1%;城关镇总人口16.4万人,其中城关镇城镇人口15万人,城关镇建设用地达到1796公顷。
规划至2030年甘南县将形成“1城、6镇、35社区”的城镇体系格局。“1城”为甘南县城区;“6镇”为巨宝镇、兴十四镇、东阳镇、平阳镇、宝山镇、中兴镇;“35社区”为胜利、兴久等。整合现有的95个行政村,集中建设35个新型社区,每个新型社区人口控制在0.5万人以上,共17.7万人以上。全县规划居住人口将达到 44.3万人,城镇总人口将达到26.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其中城关镇总人口达到21.3万人,建设用地达到2332公顷。
(1)城市性质:以绿色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市。
(2)城市职能:拜泉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绿色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商贸物流业、旅游业为辅生态宜居城。
(3)发展定位:绿色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商贸服务业、物流业、生态旅游、生态园林城。
(4)规划结构:三区两带一湿地
“三区”:新城发展区、旧城改造区和产业拓展区。旧城改造区是指北大沟以南、鸡讷公路以东、202国道以西围合的区域,包涵拜泉县老城区核心区域,以棚户区改造、旧城区街路治理、立面改造更新为主。新城发展区是指北大沟以北、202国道以西,以行政、商业、文化综合中心为核心,打造新公共空间,拓展城市发展新区。产业拓展区是指202国道以东,鸡讷公路以北。形成集聚商务企业、农副产品加工和物流园区在内的第二产业经济发展核心区。
“二带”指的穿越城市的两条水系景观带(北大沟合流水系和丰乐水库下流水系)。
“一湿地”是以省级双阳河自然保护湿地为主打在湿地公园。
(5)产业布局:一地两园六产业
通过构建“产业增长点―产业集聚区―产业带”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带动地区经济增长;以克拜公路、海拜公路、依拜公路、202国道公路以及通肇路为经济发展和交通联系轴线实现产业集聚与辐射;以百里生态廊道、双阳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三道镇宝塔公园和国富仙洞山野生梅花鹿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资源为特色,发展生态、人文旅游产业。目前拜泉县有木业深加工、面粉加工、甜菜制糖、精致米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重点发展六大产业:种植业、养殖业、木材加工、高端天然苏打水、生态旅游、仓储物流。
重点发展 “一地二园”的产业园区。
“一地”是拜泉县产业基地,位于县城东部,202国道以东,饶讷公路以北,规划总面积8.91平方公里,是由一类工业、二类工业、仓储物流、商贸综合服务等用地构成的经济中心,着力引进生物科技、绿色食品精神加工、物流综合服务等三大类产业项目。
“二园”:拜泉县高端天然苏打水产业园。由拜泉县人民政府和国家引用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共同打造,位于县城西部35公里永勤乡境内,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形成年生产能力120吨高端苏打水及饮品的产业集群。拜泉县林木精深加工产业园。依托拜泉县人工林地面积12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100万立方米的林木资源优势,规划总面积60万平方米。
(6)城镇村体系构架:1城、6镇、60社区
现状县域总人口59.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5万人,城镇化水平29.3%;城关镇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4万人;县域总面积3599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4190公顷,其中城关镇建设用地1500公顷。全县共有7个镇、9个乡,186个行政村,1333个自然屯。
规划至2015年,拜泉县将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边缘的行政村、自然屯逐步进行城中村改造,腾出土地进行城市建设使用,新型社区达到5个。县总人口达到6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1%;城关镇总人口12万人,其中城关镇城镇人口7.5万人,城关镇建设用地达到1192公顷。
规划至2020年,拜泉县将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边缘的行政村、自然屯逐步进行城中村改造,腾出土地进行城市建设使用。3乡升级为镇,整合中心村建设新型社区达到24个。县总人口达到65.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3.8%;城关镇总人口15.7万人,其中城关镇城镇人口10.8万人,城关镇建设用地达到1409公顷。
规划至2030年拜泉县将形成“1城、6镇、60社区”的城镇体系格局。“1城”为拜泉县城区;“6镇”为三道镇、龙泉镇、富强镇、长春镇、兴农镇、国富镇。“60社区”为自治社区、永宁社区、整洁社区等。整合现有行政村,集中建设60个新型社区,每个新型社区人口控制在 0.8万人以上,共48万人以上。全县规划居住人口将达到72 万人,城镇总人口将达到3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0.6%。其中城关镇总人口达到 18万人,建设用地达到1749公顷。
---中央部门站点---
国家发革委员会
经济贸易委员会
科学技术部
国防科技工会
民族事务委员会
国土资源部
信息产业部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税务总局
环境保护总局
民用航空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统计局
工商行政管理局
国家版权局
国家粮食局
国家林业局
质检疫总局
安监管理局
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
国家旅游局
国务院特区办
国务院新闻办
西发领导小组
新华通讯社
中国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中国地震局
证监管理委员会
保监管理委员会
国家国内贸易局
国家煤炭工业局
国家机械工业局
国家冶金工业局
石油化学工业局
国家轻工业局
国家纺织工业局
建筑材料工业局
国家烟草专卖局
有色金属工业局
国家外国专家局
国家海洋局
国家测绘局
国家邮政局
国家文物局
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内省市政府站点--
--省内各市政府站点--
--市内各县政府站点--
---市直各部门---
广播电视局
信息产业局
检验检疫局
主办单位:齐齐哈尔市城乡规划局 承办单位:齐齐哈尔地理信息中心 备案证编号:黑ICP备号
Internet Explorer 6.0
分辨率浏览本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嘉里大通物流有限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