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策协调发展的论文

转载:加强生态建设扩大内需 农村城镇化中的环境问题
新华网主页 - 高层动态 /newscenter/&李克强:把加强生态建设作为扩大内需重要措施& 日 22:10:19  来源:新华网& &&&& 新华网北京11月12日电(记者顾瑞珍)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8年年会12日在北京
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他指出,中国将继续把环境保护放在突
出的战略位置,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促进民生改善和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
较快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李克强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是一个重大挑战,但积极应对、主动转型、有力行动,也可以转化为推动经济
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机遇。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措
施,也是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要把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同优化结构、产业升级结合起
来,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工作力度。 &&& 李克强介绍说,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实行积
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
境建设和地震灾后重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具有应对风险的能
力和强劲活力,有条件把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下去。 &&& 李克强说,中国把保护环境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环境保护从认识
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转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重的趋势有所减缓,部分地区和城
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去年以来,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开始实现双下降,污染减排实现历史性突
破。中国为加强环境保护作出了巨大努力。 &&& 李克强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阶段,发展经济的潜力
巨大,保护环境的任务十分繁重。面向未来,我们将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
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坚持建设生态文明,加快形成有利于节能环保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
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使人民在
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 李克强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城镇治污设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
工程、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鼓励技术创新和推广,支持发展节能环保
产业和循环经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环保行动,使环境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特别是推进相关改革,抓紧理顺
重要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关系,建立健全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促进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 李克强强调,解决好我国的环境发展问题,不仅是13亿人民的福祉所在,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贡献。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多边双边合作,特别是加强环保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丰富合作内
容,提升合作水平,实现共同发展。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不能动
摇,行动不能松懈。我们将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同世界各国一道,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全球
环境作出不懈努力。 &&& 李克强积极评价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作出的贡献,希望各位委员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关注研究
中国环境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积极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中国环境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是一个由中外环境领域高层人士和专家组成的、向中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
的咨询机构。委员会中外委员、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驻华使节代表、国内外专家学者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 (责任编辑: 刘硕 ) =====================================================================================骑驴采青& 地址:.cn/yanningsong
狙击15度的:空间博客&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探讨 ( 12:36:56)
&作者:陈柳钦&& 出处:中国农村研究网&
&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尽管农村城镇化的表象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居
住、工作和生活在城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相对份额不断上升,但就其实质而言,农村城镇化则是社
会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联系与组合的不断优化,是农村产业系统的不断优化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本文将
主要从环境保护角度来探讨我国农村城镇化所可能引发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  一、 农村城镇化会产生生态环境问题
&  从系统论来看,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域上集聚的结果,会割裂生态系统内部的一些既存的联系。比如
,人口在城镇的集中会使原来回归于农田的排泄物和有机垃圾进入其他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与输出
关系会因此而发生改变;乡镇企业在城镇的集中则会使工业活动的废物排放在地域点上也集中起来,从而形成
明显的负的&外部性&;等等这都是生态环境问题。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来解释,农业生态问题可以理解为&流&
的问题,即农业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人口流高度密集,如果系统外界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
多流入系统,而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向外界输出过少,使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滞留或释放到生态环境中,
就会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如果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流向系统外,而系统外的物质流
、能量流向系统内输出过少,系统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和能量补偿,将产生严重的资源和能源耗竭问题。农村城
镇化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更多的是缘于前者,即&流&的过分集中。一般来讲,城镇化过程中所可能产
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缘于两个方面:1、人口的聚集所引起的有机物生态循环系统的改变。生态系统的循环存
在着一个内在的平衡机制,如果没有外部因素的作用,这个内在机制是能够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人口在散
居的情况下,人们从生态系统获得农产品,经食用和消化后,排泄物又注入生态系统,这些有机物会成为生态
系统的投入,进入下一个循环过程。由于城镇化使农村人口聚集于城镇,而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及其他废弃物又
不能有效地进入农田生态系统,这样就割断了有机排泄物及废弃物与原来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联系,从而生成两
个环境问题因素:一是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和废弃物的集中,造成了城镇环境的有机物污染,如目前各种类型的
城市共同存在着的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问题,就是这一环境问题因素的具体表现;二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投
入物减少,为了保持生态系统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就必须用各种替代物如化肥等替代有机投入,而农田大量注
入化学肥料的结果,也会形成生态问题,再说,生产化学肥料的工厂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  2、农村工业生产活动的集中所引起的&外部性&。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
力。农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形成,农村小城镇既是农村居民相对集中的场所,又是农村工业
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基地。受乡村社区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绝大多数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视了环境规划和
治理,致使局部地区污染严重。由于工业生产活动在城镇的集中,如果治理不周,工业企业所排放出来的废水
、废气和废渣等会在一个位点上集中。加上城镇面积的限制,城镇内各种门类的农村工业集中排污极易造成各
种污染物之间的交汇作用,结果或扩大原有污染物的污染能力,或派生出某些新的污染物。当这些污染物排放
超过自然系统本身的净化能力后,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农田污染、噪声污
染等。总之,环境问题是农村城镇化的副产品。
&  二、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
&  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环境问题突出,不少小城镇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垃圾围城现象普遍,生态恶
化趋势加重。突出表现是:
&  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
村镇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污染等。特别是以化
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目前,我国是化肥施用量较大的国家之一,全国耕地化肥施用
量折纯约每公顷375公斤(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约每公顷200公斤)。氮素化肥过量施用,会流失进入水体,
研究证明,婴儿中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内由于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都与
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关系。磷肥含有多种有害杂质,过量地施用磷肥,使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不
断富集,进入&食物链&。据美国有关资料统计,磷肥中约含有2%的氟化物,可以通过食物链在动植物体内富积
,含氟量超过10ppm,人和动物易患氟斑牙或骨骼氟中毒。磷肥中镉的含量通常都比较高,肥料中的镉进入土壤
后,很容易被植物吸收,而镉对人体健康又极为有害。
&  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是乡镇企业。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农
村工业企业(乡镇工业)企业的粗放式经营和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
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周边环
境严重污染。主要集中在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建材等少数产业和土法炼磺、炼焦等落后技术上。乡镇工
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农村工业
中从事汞制品、砷制品、铝制品、联苯胺等,以及噪声和振动污染的行业,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管
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直接危害
职工健康。据统计,全国每天排放的污水量超过一亿吨,其中80%以上未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使河流
、湖泊、水库遭受污染。滇池、太湖、巢湖等大部分湖泊富营养化严重,靠近城镇等人口密集区的很多湖泊己
退化成为流域中的污水库。太湖流域全湖处于中富营养状态;101个水质监测点中,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
为65.4%。滇池流域富营养化依然严重,13个水质监测点均属劣Ⅴ类,氮、磷污染十分突出。巢湖流域仍属富营
养状态,湖体11个水质监测点中,7个属Ⅴ类和劣Ⅴ水质。许多水库也开始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城郊水库的富营
养化问题最为严重,给城市供水带来严重危害。工业污染是我国的水质不断下降,在对532条河流的监测中,有
436条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对全国55483公里长的河流调查,不符合地表水标准的河段占47%。江苏省对
全省河、湖、水库222个断面水质进行监测的结果表明,一类水已经不复存在,二类水占5%,三类水占13.1%,
四类及以下的水占81.9%,水污染十分严重(见《江苏经济报》日)。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
,人们描述水质污染的情形是:&20世纪70年代淘米洗菜,20世纪80年代鱼虾绝代,20世纪90年代病虫灾害。&
&  农村工业企业占用和毁坏了大量农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人-地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农
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今我国可以开垦的荒地所剩无几,而现有耕地却被大量侵占,其中农村工业的占地
面积是惊人的,1979年以来,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一亿多亩。比如农村砖瓦业就是消耗耕地的大户,
据浙江省环保局测算,每生产65亿块砖,要消耗1365万吨土,相当于45500亩土地被挖掉一市尺。除直接占用耕
地外,农村工业还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农田。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
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为农业工业污染和
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
&  农村工业的生态环境污染在局部地区已经开始动摇农业生产的发展基础。如云、贵、川三省土法炼硫在局
部地区已经造成毁灭性社会公害。有的炼硫区方圆几平方公里内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国家标准5-50倍,局
部地区形成酸雨,降雨PH值在3-4之间。三省炼硫区堆积的硫渣近2000万吨。整个炼硫区山光岭秃,大片耕地变
成&死地&,上万农民丧失了维持生存和生育后代的基本农业生产环境,个别地方停产20年也不能恢复正常农业
生产。尽管实施了一系列国家级整治工业污染的行动,但由于企业生存的经济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限
制,除了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的大城市近郊,其它的乡镇企业在布局上仍然呈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
这类企业中的大多数设备相对落后,产品技术层次不高,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因而环境污染严重,有些地方这
种污染还通过污水灌溉、固体废物不当堆放等形式将有害物质转移到农作物上,使大范围的人群受害。农村工
业污染已使全国16.7万km2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占全国耕地总量的17.5%。此外,由于城市环境污染的严厉制
裁,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了郊区小城镇,从而使其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大城市中心区。
&  总之,我国农村城镇化面临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中环保工作的重
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  三、协调农村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对策选择
&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由之路,而通
过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解决农民的出路是其中的重要过程。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普
及,如果不重视环境问题,势必出现农村环境污染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的局面,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生产
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吻合的。因此,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和
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尽管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不能做到零污染,但使对环境的损
伤降低到最低限度,即降低到自然环境系统本身能够承受并良性运转的限度,是推进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处理生
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准则。
&  1、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大系统。传统的农村城镇化经济系统模型把整个经济社会
看作一个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
&  这个系统未能将资源环境因素包含在内,很容易对生态环境形成忽视甚至损伤,如果生产者为了产出最大
化可能不顾资源的更新和环境的吸收能力而增加生产,形成粗放型经营模式。协调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生态环境
保护的核心是要把农村城镇化发展建立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城镇化的
社会经济大系统。
&  这样,引入自然资源环境因素后,经济系统就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环
境系统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使农村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  2、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要兼顾农业持续发展的三个目标。(1)产量目标。从经济发展趋势看,我国人口在
未来几十年内是不断增加的趋势,2010年总人口将达14亿,2030年将达到16亿,人口的增加会直接推动农产品
的直接或间接需求量的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非农产业对耕地的占用面积还会持续下去,据统计,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每年还将净减少耕地300多万苗,到2010年,人均耕地占有量将不足1亩。这意味着,我国
今后要以更少的耕地养活更多的人口,农业生产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所以,产量目标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
个重要目标。(2)收入目标。产量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就是农民的积极性状况,而农民收
入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积极性。另外,农民的收入状况还是农村市场容量的主要部分,只有不断增加收入,
才能使农村市场(消费品市场和资本品市场)充满活力,为工业和劳务产品提供不断扩大的市场。因此,我国
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不能忽视农民的收入问题。(3)环境目标。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是农业农村经济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农村城镇化能否实现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如果自然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建立在农业健康发展基础是的农村城镇化也就不可能实
现持续发展。
&  3、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所谓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农业
和农村自然资源,从实物、价值和质量等方面,在真实统计和合理估价的基础上,统计、核实和测算其总量和
结构变化并反映其平衡状态的工作。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是实现农业和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
性工作,它有助于确定或确认自然资源的最佳或最适度的利用水平,有利于适量地、及时地判断其在数量、质
量和价值量等方面的变化,有助于防止和纠正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现象。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
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这样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不能不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
基本原因。因此,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系统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非常必要
。我们建议:尽快组建专门负责全国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的机构;规范核算项目,从统计入手,调整和增
设农业自然资源统计项目,并将农业以及农村自然资源统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完善报告制度,逐步实现定
期化、规范化、公开化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报告制度,并由中央向地方推广;等等。
&  4、政府要强化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管理。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个:行政手
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是我国过去在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中使用较多的手段,但是,行政命令在
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规范不够、约束力不强、缺乏经常化和制度化的检查与监督等问题,因此必须不断优化,
比如,制订明确的行政法规条文,提高行政措施的规范性;严格行政法规条文的执行,提高行政措施的严肃性
;保持行政法规的相对稳定性;建立严肃的检查监督制度;等等。经济手段包括收费、补贴和排污权交易等几
个方面。收费制度和补贴制度我国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比如,排污收费制体现
出越来越多的不足:排污收费以浓度标准收费,不能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量;费率的设置过低,污染企业愿意
交费排污而没有治理污染的积极性;费率对通货膨胀的反应迟滞,导致实际费率更低;单污染因子的收费体系
对排污企业很不公平,挫伤了企业治污的积极性;等等。排污权交易,即释放污染量低于政府规定的排污标准
的经济活动主体,可以把它的实际排放与允许排放间的差额卖给另一个经济活动主体,买者因而可以排放高于
自家排放限制的污染物,这种交易可以在市场上广泛进行。排污权交易制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只要规定了整个
经济活动中允许的排污量,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企业将根据各自的控制成本曲线,确定生产与污染的协调方
式,社会总控制成本的调整将趋于最低。二是与排污收费制相比,排污交易权不需要事先确定收费率,也不需
要对费用率作出调整。排污权的价格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调整,排除了因通货膨胀影响而降低调控机制有效性的
可能,能够提供良好的持续激励作用。三是污染控制部门可以通过增发或收购排污权来控制排污权价格,可大
幅度减少行政费用支出。目前,经济手段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中的使用还不充分,今后,随着我国市场
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和运行,政府应加大经济手段的使用力度,充分发挥经济手段在农村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法律手段,是通过立法和司法活动,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以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使其与既
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致。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治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已颁布实施了一批有关
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但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城镇化后城镇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尚处
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从总体上看,尚未建立起适应小城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
而且,由于绝大多数小城镇环境保护机构不健全,监督执法工作不到位,难以将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落到
实处。因此,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还必须强化,真正确立法律手段在管理农村环境中的严肃性和权威
&  5、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许多国家先后提出了有机农业、生物农业、自然
农业、持续农业等概念,并把它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付诸实施。由于这些模式都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以生态、自然资源保护与农业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所以统称为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运用生
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
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
型综合农业体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我国生态农
业基本理论认为,生态农业既不同于完全依靠内部封闭或内部物质循环的有机农业,也不同于主要依靠外部大
量投入商品能量和物质的工业化农业,不是单纯的自然循环,而是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体。目前我国生态
农业首先要积极发展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立体种植生态模式,立体种植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环境下模拟自然生态
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种植。它巧妙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
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与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
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其次要大力发展白
色农业, &白色农业&是以细胞工程和酶工程为基础,以基因工程综合利用组建的工程农业。白色农业是利用至
今尚未为人类充分开发利用的地球上三大生物资源之一的微生物资源宝库,应用科技进行开发,创建微生物工
业型的新型农业。因此,发展微生物工程科学,创建节土、节水、不污染环境、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工业型&白色
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  6、加强生态型城镇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加快。按照什么样的模式建设城
镇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目前的模式有传统城市、花园城市和生态城市,我们应该以生态城市为目标建设我
们的城镇。生态城市强调了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学功能,使人们居住的城市有回归自然的质量。生态城市不一
味强调绿地面积,但强调生物组分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调控功能,要将城市的绿地系统抬升到生态环境质量
调控系统的高度来设计和建设。生态城市的建设要从大尺度和小尺度两方面同时进行。大尺度就是把城市做为
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建设,使城市中的&自然&处于调控环境质量的地位。小尺度就要在交通、住宅、河流、水体
等各个方面进行生态学设计,保证快节奏工作环境下的无公害的享受。具体来说,我们要突出抓好生态示范区
建设项目,抓好生态建设项目,积极实施城镇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城镇工业废弃物处置项目等项目,抓好城
镇工业污染源治理,结合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大力推行污染物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对于规模不经济的污染企
业要限制其发展;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要予以关停,逐步在乡镇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
生产,要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加大对国家强制关停或淘汰的&15小&及国家产业政策明令淘汰的乡镇
企业的监督检查,防止死灰复燃。&  &  (陈柳钦: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
郭毅& 地址:.cn/guoyi0218
郭毅的:空间博客《建立绿色化学 减少环境污染》&&转载 ( 20:29:31) 标签:绿色化学 环境保护 生物技术 杂谈&&&
建立绿色化学 减少环境污染
作者:颜苹菲
 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由于人口急剧的增加,资源的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矿
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环保问题就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在为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在生产活
动中不断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质,化学工业也为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已
开始从治标,即从末端治理污染转向治本,即开发清洁工业技术,消减污染源头,生产环境友好产品。&绿色
技术&已成为21世纪化工技术与化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科技前沿。  绿色化学又称绿色技术、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及其它技术和方
法去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
使用和产生。  化学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化的科学。传统的化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
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化学则是更
高层次的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
零排放&,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
&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化学可以变废为宝,可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绿色化学已在全世界兴起,它对
我国这样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1 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1.1 原料选择  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物料,它们在不断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生活废物,使
人类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为了既不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又不破坏环境,我们必须研制并采用对环境无毒无
害又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  以塑料为例,据统计,到1989年美国在包装上使用的塑料就超过55.43亿kg(20世纪90年代数量进一步上升
),打开包装后即被抛弃,这些塑料废物破坏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掩埋它们将永久留在土地里中;焚
烧它们会放出剧毒。  我国也大量使用塑料包装,而且在农村还广泛地使用塑料大棚和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研制可以自然分解或生物降解的新型塑料,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成功的方法,
例如: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前者已经投入生产。光生物双降解塑料研究是我国&八五&科技攻关的一
个重大项目,已取得一些进展。1.2 溶剂的选择  大量的与化学制造相关的污染问题不仅来源于原料和产品,而且源自在其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物质。最常见
的是在反应介质,分离和配方中所用的溶剂。在传统的有机反应中,有机溶剂是最常用的反应介质,这主要是
因为它们能较好地溶解有机化合物。但有机溶剂的毒性和难以回收又使之成为对环境有害的因素。因此,在无
溶剂存在下进行的有机反应,用水作反应介质,以及超临界流体作反应介质或萃取溶剂将成为发展洁净合成的
重要途径。1.2.1 固相反应  固相化学反应实际上是在无溶剂化作用的新颖化学环境下进行的反应,有时可比溶液反应更为有效并达到
更好的选择性。它是避免使用挥发性溶剂的一个研究动向。1.2.2 以水为溶剂的反应  由于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差,而且许多试剂在水中会分解,因此一般避免用水作反应介质。
但水作为反应溶剂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因为水是地球上自然丰度最高的&溶剂&,价廉、无毒、不危害环境。
此外水溶剂特有的疏水效用对一些重要有机转化是十分有益的,有时可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更何况生命体
内的化学反应大多是在水中进行的。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水相有机合成在有机金属类反应,水相Lewis酸催化的反应现都已取得较大进展。因此在某些有机化学反应中
,开发利用以水作溶剂是大有可为的。1.2.3 超临界流体作为有机溶剂   超临界流体是指超临界温度及超临界压力下的流体,是一种介于气态与液态之间的流体。在无毒无害溶剂
的研究中,最活跃的研究项目是开发超临界流体(SCF),特别是超临界CO2作溶剂。超临界CO2是指温度和压力
在其临界点(31.10℃,7 477.79KPa)以上的CO2流体。它通常具有流体的密度,因而有常规常态溶剂的溶解度
;在相同条件下,它又具有气体的粘度,因而又具有很高的传质速度。而且,由于具有很大的可压缩性,流体
的密度,溶剂溶解度和粘度等性能可由压力和温度的变化来调节。其最大优点是无毒、不可燃、价廉等。1.3 催化剂的选择   许多传统的有机反应用到酸、碱液体催化剂。如烃类的烷基化反应一般使用氢氟酸、硫酸、三氯化铝等液
体酸做催化剂,这些液体酸催化剂的共同缺点是:对设备腐蚀严重,对人身危害和产生废渣污染环境。为了保
护环境,多年来人们从分子筛、杂多酸、超强酸等新催化材料入手,大力开发固体酸做为烷基催化剂。其中采
用新型分子筛催化剂的乙苯液相烃化技术较为成熟,这种催化剂选择性高,乙苯收率超过99.6%,而且催化剂寿
命长。2  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为了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合成效率成了当今合成方法学研究中关注的焦点。合成效率包括两方面,一是
选择性(化学、区域、非对映体和对映体选择性),另一个就是原子经济性,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
原子转化为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的转变为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弃物,
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为此,化学化工工作者在设计合成路线时,要减少&中转&、增加&直快&、&特快
&,更加经济合理地利用原料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减少中间产物的形成,少用或不用保护基或离去基,避免
副产物或废弃物的产生。实现原子经济反应的有效手段很多,在些不作赘述。3  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化工是21世纪最具
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它将成为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重要产业体系。采用生物技术已在能源、采油、采矿、
肥料、农药、蛋白质、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学品的制造等方面得到广泛
应用。从发展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它最大的特点和魅力就在节约能源和易于实现无污染生产而且可以实现用
一般化工技术难以实现的化工过程,其产品常常又具有特殊性能。因此,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倍受青睐。  绿色化学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
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中转向治本。绿色化学的发展不仅将对环境保护产生重大
影响,而且将为我国的企业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
先污染后治理与循环经济 中国的月亮更圆?苏杨人民网&&环保日07:17&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早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各种国家级公文里就多有&不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这样
的表述。20年后看一看,不敢说日新月异的中国的月亮比外国的圆,却敢说中国的这条弯路比外国的弯&&我
国的环境状况有目共睹,德国的汽车、日本的老婆、中国的污染城市,都是国际名牌。  事实上,先污染后治理,已被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年实践证明为所有国家颠扑不破的发展公理。不仅如此,
这个公理还可以推出一个定律:付出环境代价后不一定能达到发展的目的,但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仍然要走,
就像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的400米正规比赛都要跑弯道一样。  虽说公理毋须证明,但公理毕竟不是赤裸裸一目了然的真理,还是需要解释一二。何况许许多多的人算的
本来是这样一本账:先污染后治理得不偿失。例如滇池周边的企业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而要初
步恢复滇池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至少就得花几百亿元;淮河流域小造纸厂的产值20年累计不过500亿元,而治
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便只是干流全部达到最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Ⅴ类)也需要3000亿元的投入,而要恢复到
20世纪70年代的状态(Ⅲ类),则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走这条弯路的损失多么大
!有的人甚至还感慨如果以污染为代价发展经济无异于卖血换馒头。这种听起来&句句是真理&的观点却让我
很困惑: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可是人都是理性人,都是利令智&升&。  走弯路的亏损有多大,走捷径的收益就有多大,为什么不仅我国、全世界的聪明人都放着捷径不走呢?是
因为这条公理的两条&本能&的存在理由封锁了所谓捷径。  一是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先不说复杂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至少可简分为基本生存需要(饱暖)、生活
需要、发展需要,从低到高,只能有先有后、逐步解决。基本生存需要是必须首先解决的,哪怕好像不择手段
、不论代价。可以告诉未来的历史是:尽管饿急了自食其肉的事鲜闻,但&析骸以爨、易子而食&屡屡被写入
正史,甚至直到已进入现代文明的1960年,在重灾区河南也不是新鲜事。饿急时的一个馒头绝对比未来的一箱
人头马值钱,因为此时活下去的基本需要压倒一切,为了换取吃饱所需的那点微不足道的粮食,人愿意付出的
代价可能无限大,因为彼时彼境那点粮食的价值的的确确就是无限大。这种情况下卖血换馒头你能说是愚蠢吗
,那是一种必然,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存智慧,因为这样的人懂得吃饱了不饿是真理中的&宪法&。事实上,
经济学也早给这种现象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收益的时间价值是不同的,未来的收益现在来衡量必须&贬值&,
因此在&初级阶段&动用一切资源、不惜一切代价解决一点基本需要是难免的。我们现在可以抨击20世纪80年
代的某些国家领导人如何用&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的开矿政策破坏了资源,污染了环境,还在地
方领导中遗留下来一种发展习惯,以致现在还有这么多事故此起彼伏的小煤窑,但也应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又有哪一类环保抵得过温饱。事后诸葛亮往往不明白饱汉不知饿汉饥的基本道理。  更重要的是第二个原因&&解决需要时的条件是不同的。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既有农民的土地可圈,更有
殖民地可圈,即便如此,本国的环境还是被弄得有水皆污;美国崛起时,更是不仅拥有全世界最得天独厚的资
源、最难得的两次大发战争财的机会以及最多的蜂拥而至的各国精英,即便如此,也被黑风暴刮过10年,也将
浩瀚的五大湖弄得至今仍然&鱼&生凋敝。我国在发展中有什么呢?内外交困,人多地少,人均受教育年限不
到10年,更谈不上有靠山可吃,有殖民地可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就是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
污染小、产值高的现代产业暂时是没我们什么份儿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后果也早有历史为鉴:要想大跃
进,结果就是三年灾害;要想大炼钢铁,结果只能砸锅卖铁。前几年我们也曾举国上下口口声声要产业结构高
级化、要搞知识经济,发达地区如珠海等尝试过后得出的教训最终还是使全国人民务实了&&我们刚刚进入重
化工业时代,仍然要以发展经济总量大、污染总量也大的重工业和化工业为主。就连深圳这样的现代化标兵在
总结20年的发展经验时,也慨叹&及时注意了制造加工业对于扩大经济总量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在2004年
最新提出的发展战略也是&现阶段产业结构应适度偏重&。因此即便到了已经开始设计&全面小康&的今天,
想从根本上规避先污染后治理反而可能是死路一条。现在的条件,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有桥,谁愿意
一身泥一身水地慢慢折腾?  捷径没有了,发展重化工业,似乎我们只能老老实实走别人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且慢,现在连
这样的老路也走不通了&&我国的国内资源已经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方式的增长,我国的环境更难以支撑高
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就是说我们现在想吃馒头也卖不起血了。我国的发展,要想不饮
鸩止渴,必须走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新路。目前来看,这条新路叫做循环经济。  走这条新路当然也是要有条件的。天佑中华,我国已是一个初步小康的国家,初步工业化的国家,已经有
底气衡量经济增长的代价,已经具备了构建完整工业体系的技术水平。这个时候,虽然还不能大张旗鼓地搞&
治理污染至上&,但可以想方设法将污染排放物作为原料进行加工,生产出下游产品,让物资循环利用,物尽
其用,这种&生产就是治理&、&点屎成金&既削减了污染排放,又降低了污染治理的成本,朝&以最小的资
源环境成本实现经济增长,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进行污染治理&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尽管这种循环利用受技术
经济水平和社会管理水平的限制,不能覆盖所有的生产和消费领域,但可以大大推动污染治理的积极性和深化
污染治理的程度,实现主动地不要监管地&边污染边治理&,从而缩短先污染的过程,降低先污染的危害。如
果这条路走得通,虽说先污染后治理仍然是公理,但这个污染已经被打了折扣,再想以污染拦住中国经济前进
的快车就难了。  当然,循环经济不可能天生,必须靠各方面政策强有力的推动。中央直到2003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才
提科学发展观,才倡导用绿色GDP来衡量发展,就是为了&接生&循环经济这样既不违背公理又创造性地发展了
公理的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粗看仍然是费时费力的弯路,但许多小地方的确截弯取直了。如果中国的这条
路真的走出来了,很可能相形之下外国的弯路就真的弯了。而且,这一次的&跃进&准备是充分的,因为大家都
小康了,饱暖思机遇,才会真正头脑清醒地衡量发展代价,饱暖思人欲,才会为子孙后代想一想,饱暖思待遇
,才会兼顾各方面的需要。  话又说回来,尽管循环经济生逢其时且颇有水到渠成之势,但中国的事常常是&有理不一定走遍天下,无
理未见得寸步难行&。我们不妨拭目以待,看看未来中国的循环经济之路是在螺旋式上升呢,还是在先污染后
治理的老路上装模作样绕弯子。 (责任编辑:庄红韬)=====================================================================================&人民网&&新农村&&要闻& 日10:54
广西投资2390亿元打造&生态区& &   新华社南宁7月23日电(记者 梁思奇)广西计划投资2390.8亿元,建设8大生态工程,在20
年内打造&生态广西&品牌,其中&十一五&期间计划投入734.4亿元。来自国内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
22日论证通过了这一规划纲要。  《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以国家制定的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为依据,按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
进步3个系统,提出了25项衡量指标,分别确定为2010年、2020年、2025年三个阶段的奋斗指
标。这些指标既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空气、水环境质量等内容,也有森林覆盖率、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率等
。  《纲要》将广西分成8个不同的生态区,根据各生态区的区位特征、自然生态特点、资源环境承载力、开
发现状和发展潜力等,在各区域内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4类功能区,确定不同的产
业发展方向、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  按照《纲要》要求,生态建设今后成为衡量广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纲要》提出生态建设
实行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任务指标分解到市(县)、部门和企业,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
级领导干部实绩评估的重要内容,各类评优创先活动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  广西面积23.6万平方公里,属于多山地丘陵地区。广西目前建立了72个自然保护区、34个风景名
胜区、26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地质公园。但广西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水
平不高,资源依赖型产业如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工业和工艺相对落后的传统工业,对环境生态形成较大压力。&=================================================================================&人民网&&新农村&&国际 日04:39 以色列纪行:成功的关键 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开发 &本报记者& 王& 南   繁花劲草,碧树绿茵,一幢幢房屋散落其间,一条条道路曲径通幽――这是记者在以色列南部内盖夫沙漠
深处一个名叫马沙贝&萨德的基布兹看到的景象。倘若不是亲眼所见,实在无法想象其原址竟是一片沙漠乱石
。   所谓基布兹,是犹太民族和以色列特有的一种农业实体和农村社区,其历史始于上世纪中叶。基布兹的重
要特色在于,所有成员无私有财产,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它在以色列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
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如今,以色列各地仍有200多个基布兹,其中不少与马沙贝&萨德基布兹一样,也是在自然条件十分恶
劣的地方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基布兹负责人安娜女士介绍,马沙贝&萨德基布兹始建于1949年,起初只有
50来人,而今已发展到500多人,经营范围也从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发展成兼有农业、畜牧业和相关加工
业,以及旅游休闲业等多种产业。基布兹饲养的奶牛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奖;用于接待游客的客房、餐厅和娱乐
等设施应有尽有,而且达到了星级标准。基布兹生活区内环境优美、清静安宁,居民们住宅宽敞,并辅以商店
、诊所和学校等配套场所。  马沙贝&萨德基布兹的例子,仅仅是以色列农业、农村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早在立国伊始,以色列领导人
就清醒地意识到,由于国土面积小,且大部地处沙漠、荒漠地区,加之水资源相对缺乏和分布失衡,农业发展
存在着&先天不足&,因而必须走科技发展农业的道路。  对于农业方面的研究开发,以色列政府始终在财政上予以积极支持,每年为此投入的经费要占国内生产总
值的3%,属世界上投入比例较多的国家之一。以国内几乎所有的重点大学都有农业方面的研发项目。以色列
农业部不仅设有负责农业研究的机构,还承担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经营服务方面的工作。  为解决水资源相对缺乏和分布失衡问题,以色列农业科技人员开发出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其中最为著名
的是滴灌技术,这项技术不仅在以色列国内广泛运用,而且还推广到其他国家。将经过处理的污水灌溉农田,
开发出某些可用咸水、海水灌溉的农作物,如棉花、西红柿和甜瓜等,堪称世界农业的典范。在过去的50年
里,以色列的节水技术和高效用水管理使农业产量提高了12倍。每头奶牛的年均产奶量已从上世纪70年代
的0.6万升提高到目前的1万升。  开发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农用温室,以克服土壤、气候和水源等自然条件限制,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以
色列现有数千公顷农用温室,它们不仅坚固耐用,而且还有多种功能:气温控制――白天使室内降温,晚间使
室内升温;光谱控制――对射入室内的紫外线、红外线等进行调控,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光线对不同农作物的
有益作用;害虫控制――使用添加了各种色调的温室材料,来减少室内害虫的活动和病害的发生范围;电脑控
制――实现室内供水、施肥和室温的自动化控制。  依托高度专业和发达的科研体系,以色列科技人员不断改良、开发农作物品种。例如,通过推迟花生的开
花期使花生仁增大了4倍;成功开发出棕色和绿色等彩色棉花,还有樱桃西红柿、便于冰箱储藏的西瓜等。  尽管以色列一半国土面积处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带,其余地方又多为陡坡和森林,以色列依靠先进的农业科
技,不仅能满足国内对农产品的大部分需求,而且每年出口价值13亿美元的农产品,以及价值12亿美元的
农业设备和农业科技。所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开发并将其运用于相关领域,是以色列农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 《人民日报》 ( 第07版)&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积极的财政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