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很多桑葚干,哪里可以卖出去啊

老田展示“全身是宝”的桑椹树:桑椹干、桑椹饮料、桑椹酒,
还有他手中据说每斤上万元的桑黄。
老田所在的后屯村,座座小楼即将建成。
小小椹果,不仅让老田家走向了致富路,还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涌入老田所在的小村庄,让这个闭塞的村落呈现出别样的风景——
□记者 潘晓泉 孙良玉 摄影报道
  老田名叫田永木,今年59岁,家住夏津县苏留庄镇后屯村,祖祖辈辈都是跟土地打交道的农民。
  记者见到老田的时候,他正在家里收拾刚摘下来的棉花。“俺家主要收入就是靠种地,一是种棉花,二就是种椹树。”老田打趣地说,“俺家靠种椹树致富,可能跟俺这个名字有关系吧。”
◎“幸亏当年没砍桑椹树,不然可后悔了”
 当年决定种椹树,是老田无奈的选择。“俺们这里是沙土地,不适合种粮食。最早的时候家里种过麦子,亩产最多到五十斤,辛辛苦苦干一年,到头来都不够养家糊口的。”土地沙化严重,粮食作物种下去收成很低,看到村里有人种起了桑椹树、棉花等经济作物,老田也决定试一试。“1982年,俺家就种起了8亩棉花、5亩椹树。椹树适合在沙土地里种,长出来的桑椹甜。”
 然而,种起了经济作物,老田的日子却并没有很快好转起来。
  “种桑椹树得八年才有收成,当时的5亩椹树,每亩20棵,每亩一年收入100多块钱。”老田告诉记者,“虽然种桑椹比种粮食收成好,但是桑椹保鲜期短,长熟以后,放一夜就会烂掉。”为了能多卖点钱,老田经常是天刚亮就去打桑椹,然后把桑椹包好带回家,吃过早饭后,老田两口子骑着自行车四处赶集去卖,“一般都是去武城、临清,最远还到过河北。早上吃完饭出门,骑自行车好几十里地去赶集,卖完回来就天黑了,随便吃点就睡觉,第二天还得早起摘桑椹。”
  让老田无奈又心疼的是,即使如此劳累,桑椹还是经常会烂在地里,就算能卖出去,也卖不了好价钱,“一般一斤一毛多钱,便宜的时候七八分钱。人们都知道桑椹是好东西,但就是因为交通不发达,宣传不够,卖不到远处。”老田回忆,每到两个孩子开学时,也是两口子最难过的时候,“得到处找亲戚朋友借学费,心里难受。”
  当时,因为嫌桑椹卖不出好价钱,很多人家把椹树砍掉了,改种棉花,老田也一度有这种想法,“幸亏俺家没砍,那时候砍了的人,很多都后悔了!”
◎“这几年靠着养椹树家里就没缺过钱”
能让老田底气十足地说出“谁砍树谁后悔”的话,缘于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的落成。2000年左右,夏津大力发展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充分挖掘果林木资源丰富的优势,将生态养殖和生态旅游相结合,打造以生态观光、绿色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项目。
老田所在的后屯村,就是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所在地。地处森林公园,得益于森林公园,后屯村的村民们成了森林公园的第一受益者。景区的观光路修到了村头,梨花节、椹果文化采摘节、香梨采摘节等节庆活动也办到了村民的果树林里。几乎是一夜之间,成千上万名游客涌入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
森林公园带给老田一家的变化,首先是“椹”价倍增。“以前几分钱的桑椹,现在卖到了几块钱一斤,好的品种价格可以卖到十几块钱一斤。家里种的5亩桑椹,一年差不多能收入两万块钱。”老田说,“而且种桑椹树很省心,一年就喷一次药,平时不用管,只等着熟了以后去摘就行了。”
桑椹价格从一斤几分钱到现在的一斤几块钱,与销路不愁是离不开的。现在的老田,再也不用骑着自行车到处赶集去卖桑椹,“有的散户过来收,拿到附近县(市)去卖。还有陕西、江苏的客商把收购车开到村门口,他们收购了桑椹去做药材、桑椹酒。”说着,老田进里屋拿出几瓶桑椹酒让记者品尝,一口喝下去,味道酸甜,酒味浓郁,“桑椹树这东西全身都是宝啊,桑椹可以吃,还可以酿酒,晒干了以后可以入药;桑椹叶可以做中药材,安徽有商人专门来收桑椹叶;还有桑叶枕头,卖到了好几百块钱一个!”老田掰着手指头对记者说。
桑椹销路不愁,价格上去了,老田觉得日子也是越来越好过。“这几年靠养椹树,家里就感觉没缺过钱。”老田笑呵呵地说,“桑椹都是5月见收成,俺们卖了以后去买化肥、农药,正好给棉花地使上,能循环起来。种桑椹树因为不用费心,这两万块钱就跟白捡的似的,俺们全家有了空余时间,出去打工还能挣点钱,一年全家能收入四万多块钱。”
  不过,老田对于收入还多少有些遗憾。“桑椹熟的时候,全家都跟着忙,要是能再抽出人去赶集卖的话,一年还能多收入一万多块钱。”老田说,桑椹收成大概四五天左右,到时候不仅全家上阵,有时候还要雇人去摘桑椹,“一般雇俩人,一人每天35块钱。”
◎“要问俺家在哪里,俺家就在森林公园”
老田所在的后屯村有600多户人家,其中500多户种着桑椹树,可谓名副其实的“椹果之乡”。每到一年一度的椹果文化采摘节,家家户户热闹得和过年一样。
采摘节时,桑椹不用村民自己去摘,游客交费之后会自己采摘,保证不会烂在树上,当地旅游局还给村民一部分补贴;有的村民将桑椹包装好拿到公园卖,游客们也是竞相购买;村里的超市顾客也多起来,有经济头脑的村民,还在公园里摆起小摊,做起了小生意;有的村民盖起了农家乐饭店,方便了游客也增收不少。
每年这个时候,老田还有一项额外的“接待”任务。“俺有个姐姐在淄博,一到采摘节,亲戚朋友二三十口子人开着车过来旅游,为的就是去园子里吃桑椹。他们中午就在地里铺张大布围着吃饭,可热闹了!”老田自豪地说,现在村里人对森林公园都有了很深的感情,出门介绍开口就说“俺家就在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的落成,不仅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还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前经常黄沙满地,现在葱葱绿绿的,有广场有公园,多好。”老田说,如今后屯村的村民们不再为生计发愁,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村民的生活因森林公园而改变,村民的意识也随之改变。“现在大家都有一种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别说砍树了,随地扔垃圾的都很少。”老田说,“人们都知道了树木的重要性,种植桑椹尝到了好处,都自觉地保护这些树木。”据老田介绍,村民们对森林公园的感情也体现在“牺牲”精神上,“公园和道路建设时,很多户人家祖坟需要搬迁,村民们都表示理解和支持,为公园建设让路。”
|记者手记|
  两天的采访,记者接触到了许许多多和老田一样,因种植桑椹树而改变生活的农民。他们对桑椹树,对森林公园的感情之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和村民来到桑椹树林里,村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感激森林公园,村民们朴实的话语,流露出他们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情感。
  从有的村民当年挥泪砍树,到今天村民把桑椹树当宝,一户户农民种植致富的故事,反映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村民在种植椹树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回报,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如今村子里很多农民已经建起了二层小楼。而森林公园的建成让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一夜之间成为了旅游之地,让村民们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正如苏留庄镇副书记苏景田所言,森林公园不仅仅是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最重要的是客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到了这个几乎不可能来到的地方,让封闭的农村不再依靠和局限于传统耕作,让信息闭塞的农民开始走向更大的舞台。
一户普通农民的巨大变化,折射出的是发展生态经济的重大意义;一个小村庄的命运转折,不失为发展生态经济的样本和典范。
猜您喜欢的
注意:遵守《互联网资讯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广告性质的评论会被删除,相关违规ID会被永久封杀。杭州晴到少云 38~28℃
传播学评论
天天房交会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老两口种了桑葚卖不出去 微博达人“网络叫卖”
五一小长假 微博上传递的爱心跟天气一样火热
浙江在线05月02日讯
最近几天,在新浪微博上,一条叫卖桑葚的微博被不少丽水本地的网友们转发。微博里说的是,丽水市区灯塔村,住着两位种桑葚的老人,最近,老两口家里种的桑葚大批成熟,但是却卖不出去。网友还透露,老两口都得过癌症,身体状况不太好,希望大家能一起帮帮忙。短短几天时间,就有100多人转发了这条微博,微博网友@吃喝玩乐在丽水还组织自己的微博好友,在五一节这一天,一起去摘桑葚,品尝新鲜自采的果实。
  七旬老人守着桑葚没钱进账
  最早发布这则消息的是微博网友@艾特丽水,记者根据微博上的消息,找到了这两位种桑葚老人的果园,果园在中山街和人民路交叉口往北200米左右的位置,在路的左手边有一个庭院果园。果园主人徐娇翠大娘告诉记者,自己今年72岁了,老伴74岁,因为桑葚产出快,所以3年前,他们老两口选择了这种水果,种了3亩地,去年就开始结果了。
  进入4月份以后,桑葚大批成熟,眼看着比去年多了不少,&我之前是卖给那些水果贩子的,但是拿了两三天的货,他们就开始压价格了,可是他们自己卖出去的价格并没变,我一气之下,就不卖给他们了。&徐大娘原本打算摘了桑葚,15元一斤,自己卖。但是,随着天气变暖,雨水也充足,桑葚成熟得很快,一天100多斤,靠自己根本卖不完。&这个东西,卖不掉,第二天就没法吃的,我想想是没办法了。&
  更让大娘担心的是,原本身体就不是很好的老伴,又因为在摘桑葚的时候,弄伤了脚,没法帮忙。原来,徐大娘的老伴前两年得了癌症,摘除了一个眼球,而去年又被查出来得了胆管癌,再一次动了手术,身体大不如前,&他身体很硬朗的,从来不玩麻将,只喜欢在地里捣鼓。&老头子遭过两次大罪,徐大娘自己也在去年得了脑膜瘤,动了手术,身体刚刚恢复。原本指着桑葚卖点钱,现在却守着大片的果园干着急。
  老人的遭遇让人感动
  微博开启爱心传递
  徐大娘说的这些情况,被网友们在微博上传开了。网友们十分同情两位老人家的遭遇,短短两天时间,@艾特丽水这则帮助老两口的微博就被转发了100多次,很多网友都在微博上表示,要去买徐大娘的桑葚,帮助这两位老人。五一期间,网友们自发前往徐大娘的果园,采摘购买桑葚,微博网友@希希兔-小胖墩在购买了大娘的桑葚后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献爱心回来,心中满是自豪感,希望卖桑葚阿婆的丈夫快点好起来。同时,这些献爱心的微博也被微博好友转发。
  爱心不断传递,4月28日,微博网友@吃喝玩乐在丽水开始组织自己的微博好友,准备去实地,亲手帮着徐大娘摘桑葚,自采自销。经过大家的沟通,5月1日早上,有十五六个微博网友一起,来到徐大娘的桑葚园,采摘购买桑葚。不少网友还在微博上晒出了摘桑葚的照片,网友@冰点969说,七点,起得比上班还早,辛苦收获,并@了自己的一批好友分享成果。记者私信联系上了@吃喝玩乐在丽水,他告诉记者,一开始,也是被@得知了这个消息。后来转发和@了好友之后,就萌生了组织大家一起去的念头,&就当做五一出去玩了,而且果园也很近。&@吃喝玩乐在丽水在微博上说,据不完全统计,小长假这几天,有50多位微博网友自发或者组团,到徐大娘的果园买桑葚。&还有很多是没有参与我们活动,但是一个微博好友知道了,带了好几个朋友另外选时间过去的。&
  5月1日下午,记者打电话联系上了徐大娘,她乐呵呵地说,&我以为又是要来买桑葚的人呢,我今天一天卖了1000多元钱,谢谢大家帮助我。&目前,大娘的桑葚园里,还有不少果子,这些&爱心桑葚&俨然成了抢手货,大家要是想去尝尝,可以先联系下徐大娘,她的电话是2881364。
赵斌(实习)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后发表评论。
&民生帮帮帮吐鲁番地产时令水果“露脸” 桑葚25-30元/公斤
 【导语&中国农产品交易网】吐鲁番的葡萄、杏子、桑葚,哈密的油桃、蟠桃等地产时令水果,近两日在新疆乌鲁木齐街头&露脸&了。这些时令水果看着诱人,价格也不菲,其中哈密瓜零售价为20元/公斤,油桃19元/公斤,毛杏25元/公斤,桑葚25-30元/公斤。
  吐鲁番的葡萄、杏子、桑葚,哈密的油桃、蟠桃等地产时令水果,近两日在新疆乌鲁木齐街头&露脸&了。
  5月8日,记者从乌鲁木齐九鼎农产品市场、青年路农贸市场、五星路各水果摊点了解到,新鲜上市的地产时令水果,主要来自气温较高的吐鲁番、哈密两地,有葡萄、杏子、哈密瓜、桑葚、油桃和蟠桃。
  这些时令水果看着诱人,价格也不菲,其中哈密瓜零售价为20元/公斤,油桃19元/公斤,毛杏25元/公斤,桑葚25-30元/公斤。
  &上市的地产水果价格太高,问的人多,真正买的人却很少。油桃两天卖了不到一公斤,哈密瓜干脆一个都没卖出去。&在青年路做水果生意的李老板说,葡萄、蟠桃批发价更高,他都没敢进货。
  在九鼎农产品市场,水果批发商李浩栋摊上的新鲜葡萄,看着很诱人,不时有人驻足询问,但一听三四十元一公斤的批发价,都摇头离开。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曾经的贫困生 桑葚中掘财富 
  2003年7月,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永庄镇三灶村的张迎从江苏盐城农业技术学院植保专业毕业,因为欠学费,连学位证都没拿到。可谁也没想到,四年过后,这名小伙子靠栽卖桑葚,积累了数百万元的财富。如今,张迎仍珍藏着当年的农行学费贷款合同及贫困证明,他说,“这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因返校还钱而
  没有毕业证,张迎找工作很不顺利。他做过餐厅服务员、送水工、网管等多种职业,虽然很辛苦,但对于自小在农大的张迎来说,却是小菜一碟。2004年8月,张迎终于存下了一笔钱,将所欠学校的学费全部还清。令张迎没想到的是,返校还钱的举动,竟助他走上了创业之路。
  2002年,张迎的指导老师培育出一种大果无核桑葚品种,被国内专家称为“第三代水果精品”。这一品种的大小是普通桑葚的三倍,味纯甜无酸味,亩产量很高,达到2000公斤/亩。学校和张迎的指导老师都认为这一品种会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农民反应却很冷淡。有的觉得桑葚保鲜期太短,一旦卖不出去,就会烂在树上,不值得冒风险;还有的觉得科技人员在拿老开心,只听说过种桑养蚕,还没听说过桑葚能当水果卖!
   闲谈之余,指导老师提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迎当时就敏锐地察觉到这会是一个市场机遇。两人商定,由指导老师免费提供苗种和技术指导,张迎负责租用田地和市场销售。
  2004年10月,张迎回到老家农村,将家里的六亩多地全部平整深翻,开挖植沟和排水沟,施足了基肥,栽上了由学校拿回来的桑葚果苗。
  初尝的滋味
  因为是第一次种植桑树,张迎很是担心。好在张迎本身就是植保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又能吃苦,再加上老师的悉心指导,第二年七月上旬,六亩多桑园喜获丰收。一簇簇又红又大的桑葚挂满枝头,令人啧啧称奇。张迎知道,掌握技术,抓好桑树管理,只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最关键的还是要把桑葚卖出去。
  桑葚属浆果类果实,因皮薄、含水量大,特别容易变质,一般采摘后只能存放24个小时,不能及时卖出便会腐烂。
  早在桑葚上市前两个月,张迎就在互联网上发布了销售信息,很快,一些经销商开始与他联系,这让张迎倍感高兴。然而,就在桑葚成熟后,张迎却突然发现事情不妙。原来,经销商们利用桑葚不好保存的弱点,乘桑葚大量成熟的关键时刻,拼命压价,以扩大利润空间。
  面对不守信用的经销商,张迎心急如焚,为了减少损失,他四处奔波。经朋友介绍,张迎找到了当地最大的时代超市,没想到,超市当即便派人来实地考察了桑园基地。
  原来,超市当时正准备办一个水果节,为丰富超市售货品种,也为了占据市场先机,很快就同意了张迎的要求。此后,每天清晨,张迎便带着家人采摘桑葚,就地把桑葚包装成100克一盒的规格,然后以2.5元的价格送到超市。仅仅一周,张迎的桑葚便销售一空,获纯利近6万元。看到桑葚如此受欢迎,特别是了解到张迎本身又是植保系专业的毕业生,超市便与其协商,希望由张迎牵头建立一个规模化的桑葚基地,所产桑葚均由超市包销。
  挫折悄然而至
  初涉市场的成功给了张迎很大信心。回到老家,他很快发动周边乡亲种植桑葚。到了第三年,张迎的桑葚便扩展到了200亩的规模,产出了近百万斤桑葚。
  桑葚熟了必须在24小时内卖掉,上市时间却只有短短的30天。而此时,超市市场早已经饱和,经销商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很难大批量经销。
  情急之下,张迎想到了桑葚的深加工。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张迎将桑葚加工成果冻。这种深加工一次性投资很少,尤其是种植规模不大时,很多工序可以通过人工完成。但他没想到的是,从未出现过的桑葚果冻市场反应并不理想。原来果冻产品众多,虽然桑葚果冻具有独特性,但由于张迎的企业实力较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只是一个作坊式企业,难以进行有效的市场宣传,产品知名度一直难以打响。
摘自:  
更多关于“曾经的贫困生 桑葚中掘财富”的相关文章
杂志约稿信息
& 南阳市网友
& 莆田市网友
& 金华市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河北省网友
& 大连市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哈尔滨市网友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杂志赏析网 20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云老家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