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5年50年500年期思考财富500年前是什么朝代

作文500字参观记 切记{要有文化的 地方 不要写成流水账 有顺序]5年级水平}相当好的加财富悬赏,成语多用_百度作业帮
作文500字参观记 切记{要有文化的 地方 不要写成流水账 有顺序]5年级水平}相当好的加财富悬赏,成语多用
作文500字参观记 切记{要有文化的 地方 不要写成流水账 有顺序]5年级水平}相当好的加财富悬赏,成语多用
星期六上午,妈妈带我去参观科普馆,我们乘地铁来到了科普馆,来这儿的人可真多呀,人山人海,科普馆里的东西肯定很吸引人啦!”我开心地想.买了门票,我们先来到了“航天专区”,通过介绍,我知道了许多书上没有的知识,比如: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个登上太空得生物是一名叫“莱卡”的航天犬;1971年苏联在太空中建立了第一个空间站,相继美国也建立了空间站;中国是古代火箭的故乡;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载人航天成功得国家……过了“航天专区”,我们到了“科学原理区”.这一片区的作品都是根据科学原理研制成的.其中最吸引我得是那毫不起眼的“魔球”.“魔球”与平常的皮球一般大小,只是颜色是透明的,魔球中间有一个蓝色的球,这个球的周边有七八根紫色的小绳在飘荡.我忍不住用手在魔球上面按了按,起初没有什么感觉.过了一会儿,我感到手有些疼,拿开一看,红通通的,带点麻麻的感觉.后看了介绍,我才知道这“魔球”是根据静电原理制作的.我们由又去了“标本展览”处参观了,这儿到处都是五光十色的贝壳标本和五颜六色的蝴蝶标本,还有可爱的鸟类标本.这些鸟类标本栩栩如生,有的在展示自己的靓丽羽毛,有的在笼子里“高声歌唱”.有的在翩翩起舞……我不由得赞叹起来!这次参观科普馆,我的收获还真不少啊,我从这儿得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我想:到了夏天的时候,我要做上几个美丽的标本莱丰富我的业余生活.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90后女孩50万起家 5年买下500万铺头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秦一娥
  广州的白马服装城向来不缺创富神话,然而听到一个姑娘凭借着银行50万元的信用贷款,和哥哥一起闯“白马”,还是觉得不可思议。当这个不可思议的故事的主人公有了90后的标签,就更加耐人寻味了!近日,1991年出生的东北女孩朱晓娇面对羊城晚报记者,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
  用信用贷款淘到第一桶金
  2009年,刚上大一的朱晓娇决定追随哥哥刘广新一起南下广州闯荡,“之所以选择服装生意是因为哥哥接触得早,我就是个跟班的。”他们在白马立下脚,成立了一家服装公司,专门从事男装加工和生产。
  朱晓娇说,那时候坐飞机在她眼里是件奢侈的事儿,“通常都是火车一个来回得三四天”,就开始了创业初期两地奔波的生活。
  在她大一即将结束的时候,哥哥告诉她公司迎来了一个大订单,大概150万元。刚听到消息的朱晓娇很是兴奋,甚至立刻约上同学庆祝了起来。不过紧接着,两兄妹意识到有个大问题——钱从哪里来?
  根据合同约定,对方将提前预付30%的定金,45万元左右,但是想要让这批货从工厂里顺利生产出来,大概需要110万元,这就意味着还有60多万元的资金缺口。于是,朱晓娇和哥哥踏上了借钱的漫漫长路。
  “说实话,那时候哥哥刚毕业,我还在学校里,那么多钱根本就不知道上哪弄。”朱晓娇说起来有几分愧疚,因为创业已经“榨干”了父母的积蓄,几个回合下来离既定的目标相差甚远。俗话说,能够借个千儿八百的是朋友,借个十万、几十万的就得找银行了。但彼时的朱晓娇知道,自己是三无人员:在广州无房无车无档口,能贷到钱么?
  正是这个时候,朱晓娇了解到银行有种贷款叫信用贷款,不用抵押,可以提供一对一互保。凭着自己POS机上的流水,朱晓娇在民生银行站前路支行领到了人生中第一笔贷款50万元。正是靠着这50万元填补了资金缺口,来到广州后的第一笔大单,让朱晓娇和哥哥淘到了第一桶金。
[责任编辑:秦一娥] 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多平台阅读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发布了2013年业绩,每股账面价值增长了18.2%,表现非常稳健。但同期,标普500指数经历了1997年以来最好的一年,总回报率高达32.4%。伯克希尔公司5年期每股账面价值的涨幅有史以来第一次不敌标普500指数。
沃伦o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13年向股市净增投资47亿美元。
多年来,巴菲特每年都会将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与标普500指数的总回报率进行对比。50年前,巴菲特还在经营一家对冲基金时就开始了这种做法,但2013年的对比数据可不太好看。
巴菲特日前公布了伯克希尔的2013年的业绩,并在年度致股东信中表示,每股账面价值(这是巴菲特用于此项对比的基准指标)增长了18.2%,达到了134,973美元。表现非常稳健。但同期,标普500指数经历了1997年以来最好的一年,总回报率高达32.4%。
虽然巴菲特在致股东信中没有特别提到,但2013年这样的表现使得伯克希尔的5年期每股账面价值(2008年底至2013年底)涨幅落后于标普500指数——这是伯克希尔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这5年中,标普指数大涨128%。伯克希尔每股账面价值的涨幅只有91%。
巴菲特过去一直非常看重5年期数据,他相信账面价值是衡量伯克希尔内在价值增长情况的一个大致指标(方向正确,但不能充分反映)。巴菲特问到,如果伯克希尔的内在价值增长不能跑赢标普指数,为什么公司股东不干脆退出,转而购买像标普指数这样的被动投资工具?(请注意,一位CEO向股东问出这样细致的问题,是颇为少见的事情。)
显然,5年的时间跨度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巴菲特在最新的致股东信中事实上还增加了一年用于计算。他指出,在整个股市周期中(2007年底至2013年底)——伯克希尔的表现都优于标准普尔指数。这是因为伯克希尔(去年在《财富》美国500强公司中排名第五)更大程度上是一家运营企业,不是股市投资工具,而标普指数当然全部是股票。因此,2008年对于标普指数是灾难性的一年,回报率为负37%。伯克希尔的每股账面价值也下跌了,但跌幅仅仅只有9.6%。在这整个6年期间,伯克希尔的每股账面价值增长了73%,而标准普尔指数总回报率增长了44%。
巴菲特用账面价值作为衡量标准的原因是因为其中包含了全部资本收益,包括未实现收益,而更常用的收益指标并不包含未实现收益。即便如此,很多媒体在报道伯克希尔2013年业绩时肯定会报告这家公司3月1日发布的收益数据,而这些数据相当漂亮。至于这家公司的A股,每股收益增长32%,达到了11,850美元。计算的基础是以2月28日173,700美元的收盘价。
伯克希尔的税前利润从2012年的222亿美元增长到了2013年的288亿美元,反映了39亿美元的已实现投资收益(来自股票和固定收益证券)以及整个公司总体良好的运营业绩。良好的业绩表现在保险、主要子公司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和MidAmerican Energy及其他工业子公司、零售与住房领域。过去几年,股东们盯得很紧的衍生品投资在2013年贡献了26亿美元的税前利润,上一年约为20亿美元。
Buffett's Berkshire invested $4.7 billion of net new money in stocks during 2013.
In a practice he began when running a hedge fund 50 years ago, Warren Buffett has always positioned his company, Berkshire Hathaway (BRKA), as being in annual competition with the S&P 500 index's total return—and right now that's not working too well for him.
Announcing Berkshire's 2013 results this morning, Buffett said in his annual letter to shareholders that book value per-share—Buffett's standard yardstick in this competition—rose by 18.2% to $134,973. That's a very solid performance. But the S&P 500 index, having its best year since 1997, had a huge total return of 32.4%.
Furthermore, though Buffett doesn't specifically talk about this in his annual letter to shareholders, these results capped a five-year period, year-end 2008 to year-end 2013, in which the S&P 500 beat Berkshire's gain in book value per-share—the first such period in Berkshire's history. For the five years, the S&P index jumped 128%. Berkshire's book value per-share rose by only 91%.
Buffett has in the past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five-year record because he believes that book value is a rough indicator—directionally correct, but greatly understated—of how Berkshire's intrinsic value is rising. If Berkshire's intrinsic value doesn't beat the S&P over the years, Buffett asks, why shouldn't the company's shareholders simply defect and buy a passive investment like the S&P index? (Please note how rarely you have heard a CEO ask his shareholders for this kind of close analysis.)
Obviously there's nothing magic about a precise five years, and in his new letter Buffett in fact appends a year to the calculation. He points out that over the entire stock market cycle—between year-ends 2007 and 2013—Berkshire outperformed the S&P. That would be because Berkshire, No. 5 in last year's Fortune 500, is these days more of an operating company than a stock market investment vehicle while the S&P is, of course, pure stocks. The year 2008 was therefore a disaster for the S&P: its return was minus 37%. Berkshire's book value per share fell as well, but by only 9.6%. For the entire six-year period, Berkshire's book value per share rose 73% to the S&P's total return gain of 44%.
Buffett uses book value as a yardstick because it includes all capital gains—including those unrealized, which the more popular indicator of earnings does not. Even so, many press accounts of Berkshire's 2013 record will surely report the earnings figures that the company released today, and these will be excellent. For the company's A shares, earnings per share were up 32% to $11,850. That's against yesterday's stock-price close of $173,700.
Berkshire's increase in pretax profits from $22.2 billion in 2012 to $28.8 billion in 2013 reflected $3.9 billion in realized investment gains (emanating from both equities and fixed-income securities) and generally favorable operating results throughout this hugely complex company. They sh at major subsidiaries 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 and MidAmerican Energy, and ot and in retail and housing. Derivatives, under intense shareholder surveillance for the last few years, contributed $2.6 billion to pre-tax profits in 2013—up from about $2 billion the year before.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500强国家分布 500强行业分布价值投资没有止损的策略( 07:54:22)——东财东东财——东方财富网博客
东财东东财
网址:/dongcaicai
东财财的:
博客级别--级
积分:--分访问:--次排名:--名
内容读取中……
内容读取中……
价值投资没有止损的策略( 07:54:22)
投资要精选没有“天花板”的行业
------三谈从行业角度严格选股
审视20年来股票市场行业发展数据,再加以思考,除了命犯“三高”(高投入、高负债、高能耗)的行业成长性不高外,还有一些行业一直表现不佳。它们属于那种注定有“天花板”的行业。
我把这些有“天花板”的行业分作五类:
一、售价天花板。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就是价格受限制。很多行业就是没有自主提价能力。水电燃气公交车和公园等公用事业是一大块。价格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除了香港地铁以外,你在公用事业行业中找不到一只长期大牛股。而香港地铁之所以傲视群雄,那是香港政府特许它开发地铁上盖物业。除此之外,报纸也没有涨价能力,它只能在广告上向企业提价。自行车和低档手表等也是提价弱势群体,价格涨幅远低于30年通货膨胀的升幅。以上还不是最惨的,汽车、家电、电脑、手机、电话费等,它们的售价一直在下降!
二、容量天花板。这一点也比较好理解,就是规模受限制。公路隧道桥梁,名山名水名塔,你就是通行者如云,旅游者如雨,毕竟容量就是那么大,要在这些行业产生几十年涨几十倍的大牛股概率较低。黄金地段的百货公司和餐馆也是如此,除非你走上连锁的道路。
三、产量天花板。有些企业的产能就是物资储量,非常固定,除非你对外收购。巴菲特一直不喜欢矿业股,他说:“我很难想象一座矿山采掘三五十年后变成一口空洞的样子”。油煤会挖光,金银会采光,只有人的创造性最为宝贵和恒久。当然,这是超长期投资者才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在有限的投资生涯中遇到的具有产能瓶颈的行业,受制于稀缺原料者居多。例子应该不少。
四、需求天花板。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来就没有很大的需求,有点象一则中国老笑话所说的屠龙技,学会了屠龙却找不到龙可杀。很多高端处方药没有OTC药赚钱,原因就在于此。所谓“卖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很多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长远而言也不适合长期投资。另一种情况是需求中断,这是最为致命的天花板,可称之为夕阳天花板。只要想一想保龄球馆自己不保龄、黑白、彩色胶卷突然被遗弃、传呼机不再“BB”鸣叫,养路费收费行业的四万名员工突然随着费改税一下子失业、全行业消失,都会让长期投资者不寒而栗!经济上的自然选择让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涌现,又让它们中的一大部分最终消亡。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思想时时提醒我们注意需求的变迁和产业的变迁。也让我们时时对高科技行业心存敬畏。
五、成长天花板。又可戏称为恐龙天花板。指的是企业自身发展过大造成的效应。有些企业在行业中发展成了巨无霸,把企业变成了行业。例如某一企业在世界集装箱领域占据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份额之后、某一企业在世界港口装卸机械占有百分之九十以上份额之后,成长性就大大削弱。缺乏后劲,缺乏市场空间。美国企业策略委员会对世界50强进行了分析,发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50强企业进入50强以后,增长速度就由原来的高增长降为百分之三到四。它们必须靠并购来保持高增长。
相比短期炒做而言,长期投资者的风险主要在于时间的成本。一个失误带来的损失在十年后才发现无法弥补。这就必须在投资选择上慎之又慎。我曾持有某个公用股数年之久,回报之低让我一直汗颜。【《证券市场周刊》记者 王存迎】5年上涨5倍投资的海洋中常常游弋着一些运营规模较小、多数投资者闻所未闻的资金。这些资金的目的不是要建立一个投资帝国,而是只满足于管理最多10亿美元资金规模,因为小额的资金有着大资金不具备的灵活性和增长潜力。这些投资者有着绝对令人难以置信的投资纪录,而且有着充满智慧的投资哲学。哈里斯·库珀曼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投资者。哈里斯认为,投资其实是在承担风险尽可能小的前提下获得最佳的收益。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找出最大的上涨收益存在于何方。多项研究表明,在过去100多年,规模较小的公司股票价格增长高于大型公司的股票价格增长,而且超越幅度经常很大。让我们仔细想一想,沃尔玛是一家运作良好的公司,其股价在未来5年可能会增加一倍,也许可能增加两倍。但它能涨5倍吗?不太可能吧。10倍?算了吧。然而,在未来5年有成千上万家小公司的股票将增长5倍,其中数百家将上涨10倍。哈里斯认为,问题是要找到他们,认清他们在做什么,并计算出它们为什么要涨。这就是哈里斯在过去10年的工作。在他的投资中,已经有数十家公司上涨5倍,其中有些甚至上升了10倍和20倍。人们总是觉得,小公司是投机性的、不稳定的、有危险性的,他们中有些有着欺诈行为。这些都是事实。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事件表明,大的、备受尊敬的公司也有很多不光彩的事情。许多备受尊敬的公司已经不再存在,而其他很多的股票价格也被腰斩。让我们面对现实吧,投资总是有风险的。哈里斯认为,如果你愿意买入一家大公司的股票并承担可能一无所有的风险,不如持有一家小型公司,至少它有可能在未来5年上涨5倍,有多少大公司股票价格可以涨5倍呢?当然,在投资小规模公司的时候,因为他们更不稳定,投机性更强,所以需要将资产配置多元化。如果你不想分散投资和冲淡收益,那么持有较少的公司股票意味着你要更加了解这些公司。最后,哈里斯指出小盘股的投资是让大家找到那些可以在5年里涨5倍的股票,并且不会因为错误选股而带来严重损失。人们常常想知道,为什么市场存在“5年5倍”的股票。这是因为,这些企业规模太小从而使得证券公司等金融投资机构没有费用收益,所以关于他们的研究也少,也不受关注。他们滑过了华尔街城堡的裂缝。找到这些公司需要时间和努力,但是其回报是你投资于任何成熟公司所不能比的。成熟的企业无法快速成长,他们已经变得官僚主义,不能快速创新。在成熟的公司,管理团队的收益只是那里的工资而不是股价增值。这是因为大多数成熟的公司已经被公平定价,即便是管理团队也认识到,股价没有太大上升空间。相比之下,哈里斯认为规模较小的公司往往被错误定价。管理团队常常拥有公司的主要股权。规模较小的公司都是创新领导者,可以在很小利润基础上迅速增加收入和利润,这些因素组合可带来壮观的股价上升局面。让我们来谈谈风险投资是纯粹的管理风险的过程。公司会破产,翻阅资料查看1950年大公司的名单,它们中很少能存活到现在。再往前推20年,1930年代的公司基本上已经灭绝。在投资中,你的目标是确保你所投资的东西在今后几十年里依然存在。大量的投资灰飞烟灭。除非投资于可以在5年里上涨5倍的公司,否则,你会面临破产的风险,但却没有相应的风险回报。我们从最近的金融危机中认识到的一个教训就是著名公司的风险并不比小公司少。 在众多投资中,投资者会犯错误。我们需要获利股票的收益抵消错误决定带来的损失。正确的决策带来20%收益,但在失败的投资中损失50%,这是不划算的。我们需要在自己正确的时候获得500%或更多的收益,这样在错误投资中损失掉一半也不会影响我们的投资收益。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把重点放在不会变成炮灰的公司。哈里斯只投资于他所明白的东西。他不投资于科学技术或生物技术股票。他也不喜欢投资那些被政治左右的东西,因为你永远无法预测政治家最有可能会怎样做。他会尽量避免投资于具有法律风险的公司,因为任何事情在审判中都有可能发生。他也不投资于今天正在不断损失,但幻想未来会赚钱的公司。他很少频繁换仓,他从来没有对看起来似乎很便宜的,但濒临倒闭的企业进行投资。他买那些具有容易理解的业务模式,管理人员具有相当大所有权份额的企业。他买那些企业内部员工没有高额薪酬,同时公司继续在公开市场购买自己企业股份的公司。他还买资本高回报的企业。他买的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但都很便宜,因为它们是不知名的。他只投资于那些很确定的事。投资的好处在于,如果你不能找到合适的介入点,你可以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做。投资最重要的是不赔钱。投资小公司最有意思的是,你可以经常发现很多公司的股价只是稍微比其账面价值高,并且市盈率倍数非常低。这些公司都是有着非常小的风险,但是却有着很大的上涨潜力。坚持持有这些公司,你将做得很好。如果你不明白公司是如何赚钱的,就别碰它。如果它虚构非常大的承诺,回避它。如果内部人士抛售股票,回避它。如果管理层的工资很高,回避它。最重要的是,确保你投资的公司有着5年增长5倍的潜力。否则,你承担的风险没能为你带来足够的回报。生命太短暂,别承担无谓的风险。便宜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每个人都告诉你,他们希望购买便宜的股票。这是什么意思?有这么多的指标在那里:价格销售率、PE、PB或现金流量。哪个是最主要的呢?哈里斯认为,人们往往陷入几个关键指标的狭隘视野里,从而使得他们失去了大局观。大多数小公司最终也不会成为下一个通用电气。他们要么成炮灰,要么到达一个更高的平台陷入停滞,要么被大公司收购兼并。在思考小公司的时候,你真的需要问自己,这家公司在数年后价值几许,大公司会为这项业务支付多少资金进行收购?请记住,收购会节约成本并创造协同效应。出于这个原因,收购方很可能愿意支付比市场定价更多的资金。这导致了一个更大的问题,今年盈利的好坏还重要吗?大概不会那么重要了。大多数人都知道公司今年的盈利大致将是什么样子。他们甚至有一个关于明年收益的合理猜测。没有人知道三五年后会发生什么事。这就是你应该集中注意力的地方。寻找那些将来盈利是今年数倍的公司,寻求增长性。数据库会给出那些以去年收益为基准而看起来很便宜的股票。通常,他们很便宜是因为人们认为其收入不可持续。一个公司股价在5倍的市盈率交易,这并不代表它很便宜。如果没有成长性,投资这样的公司使得你承担了一个没有太大上涨回报的风险。即使你是对的,你的股票价格会翻番吗?更别说获得3倍收益。请记住,股票都是有风险的,不要随便承担这种风险,除非你能获得足够的回报。这可能与普通常识大众直觉有些相反。实际上很便宜的公司,你用传统的指标进行判定,反而会显得不便宜。哈里斯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一家新近流行的连锁餐馆。每个餐馆需要耗费200万元来建设,并且需要一年才建成。一旦建成,它将产生400万元的收入和70万元的利润。它只需不到3年的时间就可以收回成本。35%的资本回报是一个良好的业务收益,这是一个惊人的连锁餐馆的回报。最后,该公司的公司费用开支为300万元。这是基本固定的总部工作人员费用支出,但它会随着公司的发展慢慢增长。目前公司有10个连锁餐馆。你通过与管理人员的交流知道其每个餐馆的经济效益。以下是一些假设性的税前业务估计。除餐馆数量外所有数字单位都是百万。如果其拥有10间连锁餐馆时的市场价值是50万,便宜吗?乍一看,股价看起来相当于12.5倍的税前盈利。但是,如果公司能发展到50家餐馆,它不及税前利润的2倍。股价会增长至少5倍。我们要认真分析,这家餐馆的经营是否可以支持50家餐馆?其管理上执行计划的能力如何?多长时间才可以实现50家餐馆连锁规模?达到此项目需要多少额外的资金? 有趣的地方在于,它需要投入成本才能赚钱。餐馆不会凭空出现。比方说,兴建每间餐馆的成本是200万元。这是一个静态的数字。然而,这不包括其他费用。它需要雇用和培训员工,需要做广告,需要聘请中层管理人员来管理新餐馆,还需要做其他在业务增长中涉及的几十项工作。在迎接首个客户之前,必须承担所有这些费用。比方说,每家餐馆的一次性成本费用为30万元。如果你要在一年内增加10至15家餐馆,这将花费另外150万。而获利的400万,只赚取250万美元。如果股价在20倍的税前盈利价位,它是否便宜?如果能达到50家餐馆,它就是便宜,而且你会因为此项投资赚很多钱。如果它可以在今后10年扩张至300家餐馆,你就会发财了。今天,它有着20倍的税前盈利,因为它正在增长。但是,如果你相信它的商业模式,它未来5年的预期市盈率只有2或3倍。快速成长型企业很少表现出很大的收入。只有在其增长速度放缓的时候,收入才会出现。这在投资小型公司时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哈里斯相信应该以至少5年的眼光来看待一项投资。真正的问题是,其管理团队是否可以完成公司成长性。如果他们可以,你可以持有公司10年以上。可以忽略今年的盈利,因为最重要的是公司未来的收益,要看它是否是一个伟大的企业,是否仍然深受民众的欢迎,经济效益能否保持不变或不断提高,管理层会不会出现问题。卖出点在哪?哈里斯认为卖出是投资中最困难的部分了。如果你选择的标的错了,你应该卖出,这很简单。真正艰难的是,你要在事情即将崩溃前离开,还是要等待一个更好的价格。这需要通过仔细研究个股作出判断。大部分情况下,你只是因为持有时间太长了感到疲倦而卖出。哈里斯曾经有很多这样的经历。你有一个好的投资思想,但表现却与想像不符。与此同时,你希望公司的管理、业务、资产以及事物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过这些背后的逻辑趋势却发生了变化。你会卖吗?哈里斯常会卖掉。他喜欢给一项投资几年的时间。如果什么都没发生,如果你的投资思路3年内都没有实现,继续寻找其他的投资。最难的决定是当你选股正确的时候如何决定卖出,这些情况下,股价已经上涨了3到5倍,已经获利丰厚。你该怎么做?获利回吐没有任何错误。在这10年,哈里斯也是这样做了,然而他几乎在每次卖出这样的股票后都会后悔。他笑谈,如果有人买了他卖出的股票,现在会非常富有,哈里斯说自己总是一直过早的卖出好公司。当投资于小公司时,需要抛弃常规的评估指标。迅速成长的公司相对于其当期收益总是显得昂贵。这时你要有这样的看法,如果其增长率为50%,25倍的市盈率是不贵的。这种增长速度能否持续?如果可以,并且其市盈率未来不变,你将每年获得50%的收益。这是一个健康的回报率。而且优秀的管理团队可以聪明的管理公司,使得资本升值。他们可以发行更多的股票来偿还债务或支付营运资金,他们可以进行收购。所以,什么时候该卖出?当管理团队卖出时,哈里斯选择卖出。企业内部人士总是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也许生意不再那么好做了,也许只是一个新的竞争对手出现了。也许他们觉得已经赚够了钱,他们要获取现金,因此他们希望出售整个公司。这样的销售决定对投资者来讲很简单。当企业业务明显改变的时候,哈里斯选择卖出。这一般是因为企业管理结构上的改变或者新的竞争对手的出现。当哈里斯认为企业估值已经变得很愚蠢的时候选择卖出。这是主观的。如果企业能够成长很长一段时间,今年的25倍市盈率不昂贵。而5年的预期市盈率为50倍则毫无意义了。哈里斯从来没有只是因为宏观经济不乐观而卖出。他认为如果他投资的公司是好的,他们会穿越经济周期。如果图表看起来很坏,哈里斯也不会卖出,因为他是一个长期投资者。如果公司被分析师降级,哈里斯也不卖出。他真的尽量不卖,他尝试永远拥有良好的企业。了解一家企业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花很多时间去了解和欣赏公司的管理层。如果你卖出,你应该有一个很明显的卖出理由,如果没有,就要有耐心,并且享受利润。 哈里斯·库珀曼(Harris Kupperman)拥有自己的投资基金Praetorian资本,擅长预见长期宏观经济的转变,通过将其与深刻的公司研究相结合寻找未来的投资主题。哈里斯完全自学成才,他的中心投资方法是寻找“未来将成为大公司的小公司”。自从做投资起,他创造了难以置信的投资纪录。他的基金在运行的前五年,会使投资者的1美元变成26美元。 那些行业值得长期投资作者:沈毅亭周年洋
一、《投资丛林》读书札记
近期浏览了几本投资书,对于心头一直悬着的疑问有了一些解答,我想通过抄书来回答自己的问题,到底哪些行业值得长期投资?正如《巴菲特的护城河》一书作者多尔西所说的,“有些业务确实有很大的优势,它们生来就领先一步。即使是管理再糟糕的制药公司和银行,在长期资本回报率方面也会让极其优秀的化工或汽车配件公司自叹弗如。”也就是说,有一些行业是天生命好的行业。对于寻求获得长期复利的价值投资者来说,在这样的行业里寻找优秀公司的概率更大。那些投资大家投资了哪些行业让他们获得了长期投资的成功呢?这很值得我们认真探究一番。
斯蒂芬·A·加里斯洛夫斯基是一位在加拿大声名显赫的投资富豪和慈善家,他在79岁时写了自己一生的惟一一本书《投资丛林》,总结自己50年的投资经验。
他说:“我的准则是只投资于高质量,其增长大体上是非周期性的股票,这种股票有可预期的高收益率,并且有希望提供较高的股息增长率。”
“从历史上看,原材料、农矿产品的价格没能跟上通货膨胀率,而其他部门,例如医疗部门或金融部门,则超越了通货膨胀。”
“在全世界我可以选择的几万只股票中,我真正需要看的最多只有50只。我不需要买加拿大贝尔或者通用汽车,因为我不认为这些公司能在今后持续多年一直产生每年14%到16%的收益。同样的事情也适用于造纸业公司的股票,因为这个产业严重受周期支配,并且农林矿产品的收益很少能提供14%到16%的长期成长空间。我也不需要买小公司的新进股票,他们可能会由于某个竞争者进入而被剿灭,从而一夜间毁掉利润空间,甚至更糟。
我也不认为该购买那些不支付有吸引力股息的公司的股票,我希望最好是随着公司财富的上升而增加股息红利。公司就像多数有生命的生物体一样,是有寿命限度的。一个公司就是为了获取利润,而这个利润应计给持股人。但是,也可能存在着这样的公司,作为整体的整个持股人群体在这个公司从生到死的过程中都没获得任何东西。一些投资者可能交易了这些股票从而收获了利润,但最终,随着这个公司衰败下去,其他人将受损失,而如果这个公司或其继承者完蛋,最初的投资将被完全抹掉。” 他具体地列举了一些行业。
“对花生酱、谷类食品、软饮料,或者剃须刀片的消费基本上是非周期性的。不仅如此,随着冷战结束,这些产品已经扩张到全球。业内领先公司具有单位产品成本较低的好处,从而能积聚更大的利润,进而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推动它们的扩张。它们的市场网络非常强大,能被用于推广新开发的产品或者是通过收购而获得的产品。身为引领者,更大的利润空间容许它们在追求成长的同时获得股利,而第二名或第三名的公司很可能要从两者中选择一个。
因而像吉列、可口可乐、菲利普·莫里斯、联合利华、家乐氏、康尼格拉等等这样的公司,就是值得考虑的公司类型。你应当查验它们在一个时期,例如,10年期的收益和股利增长率。如果它们每5-7年增长一倍,那么这些公司就是你投资计划的候选者。更进一步,如果股价在10年里上涨了4倍而同时市盈率没有提高,那么这样的股票,就是你本应该在10年前就去购买的股票!”
“供你探寻的另一个非常肥沃的领域是医疗,包括业内领先的医疗产品供应商的股票。像雅培、强生、诺华(一家瑞士公司)、豪夫迈-罗氏(也是瑞士公司)、卡地纳健康集团(Cardinal Health)、辉瑞、安进(Amgen)等。这些都是重点关注对象,有着坚实的特许权和出色的研究设施。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绝妙的领域,其内的公司股票在我的投资组合中总是占有很大一部分。   零售和分销物流行业也会产生一些好股票,但这是一个比较微妙的领域。例如,业内领先的药品连锁店有着很棒的经过时间检验的业绩。但零售概念股经常只有有限的生命周期,并且很难延长。顶尖的食品连锁店被证明更可能比百货公司或专卖店存续得长久。不过,如果你能及早抓住一个好概念股,就像沃尔玛或者家得宝(Home Depot),它能在许多年里向你提供15%的成长率。
在银行或保险领域很难找到15%的稳定成长,但这样的增长确实存在,尤其是近来。竞争法律的变革模糊了证券包销、经纪业、保险业和银行业之间的界限,为发展创造出新机遇;其结果是世界范围的业务扩张。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股票提供每年12%到13%左右的稳定收益。当然,你应当看到利率,因为高利率倾向于抑制这些股票的价格。寻找那些常年提供高所有者权益收益率的金融股票,它们还要有一条增长的收入线,要显示出不论是在顶端(毛收入)还是在底端(净收入)都有稳定的增长。我要再次说,主要是要寻找业内领导者;如果管理良好,那么规模就能提供较低的单位成本和竞争优势,也就是这个道理,导致了现在强劲的兼并趋势。” 以上所抄录的就是加里斯洛夫斯基投资的行业,这些行业包括生活消费品、医药、银行保险和零售业主要是连锁零售业。
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这么几个行业这么可能满足自己的投资胃口呢。似乎他洞察了我们的内心,在书的下文他继续写道:
“你要避免的,是不满足上面所讨论的产业范围。在高技术产业中,有许许多多公司可以在很多年里做得非常好,但之后就垮掉,正如苹果、王安电脑(Wang Labs)、优利系统(Unisys)和数字公司(Digital),它们就是例子。”
“你成功的关键点是选择在行业内领先公司的股票,然后坚持持有它们多年。若是有家公司的收入在某一年或两年中没达到目标,也没必要为之惊慌,这是相当正常的现象。作为公司,除非它们“管理自己的收入”(这是试图操纵它们的委婉说法),否则就不可避免地会经历比较好的时期或者比较差的时期。多数公司,甚至包括最优秀的公司,也必须不断对自己投资。有许多公司,此前三到四年问世的产品可能占到总销售额的40%到50%。而在制药业,药品专利到期后就会面临来自所谓非专利药的竞争。所以如果新旧产品在交替换代上没有特别吸引人的新东西,公司的增长就会出现减速或暂停;如果该公司的研发和整体管理水平仍旧保持在业界一流水平,那么你在这方面就不必感到不安。我曾经在辉瑞处于这样的减速时期购买了它的股票,结果是我的这笔投资在其后的四年中翻了两番。   这种投资途径看似平淡枯燥,因为很少变动,但这种做法是有效的,尤其是在你借鉴了专家的分析研究之后。谨守规则并留在投资的高速公路上,不要四处观望。你不是在寻找情感上的满足,不是在赌博,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投资,而是为了在长期内获得安全可靠的回报。” 加里斯洛夫斯基是我新近发现的一个伟大投资者,也许不是那么知名,但是以他50年在投资丛林里摸爬滚打的经验,我相信他对行业的选择具有投资实践的价值。让我们记住他的选择:生活消费品、医药、银行保险和连锁零售业。于太阳城
二、《戴维斯王朝》读书札记
加里斯洛夫斯基在投资丛林里闯荡50年的经验,总结出值得长期投资的几个行业,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投资收益,这种实实在在的成功案例确实对我们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我们投资哪些行业很有借鉴意义。加里斯洛夫斯基的50年是一个人的经历,而另一个50年的经验则来源于一个延续三代的家族,那就是很多人熟悉的戴维斯王朝经过三代人成就的投资神话。
戴维斯王朝靠什么成就伟业呢?保险和银行其中主要是保险。
我继续抄书,这本书是《戴维斯王朝》,我以前粗略读过一回,迟钝的脑袋没有得到什么启示,这次重读,则感受良多,它展现了一个伟大投资者需要的眼光和坚持,以及什么样的行业会蕴藏着投资的金矿。
在选择什么样的公司上面,有一句话我觉得需要铭记于心:
“所售产品或服务永不过时。”
非常简短的一句话,其实蕴含深意。在人类社会中,哪些东西会永不过时呢?那就是只要人类存在,人类就需要的东西,最基本的是生老病死性健寿娱,次一层次的就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人类进行的生产物质或获得资金的活动或服务。具体一点讲就是饮食、医药,当然随着人类的进步,现代人有一些古人所没有的必需品,比如金融、家庭和个人用品之类,也成了生活的基本需要。正因为这些东西是与人类存在相始终的,那么,其中的优秀公司必定能持续稳定地提供收益,在复利的魔术变换中积累成一个巨大的盈利数字。
在50年的试验、犯错和改进中,戴维斯家族最终选择了保险和银行业作为自己主要的投资行业,尤其是保险行业给了戴维斯第一代1700多倍的收益。戴维斯以15万美元原始资金,通过50年的积累,在12只股票上积累了2.61亿美元的财富。这12家公司中,有11家是保险公司,剩余的一家房利美,也跟保险相似。
在人们大肆买进债券的年代,“戴维斯并不关心债券市场的动荡,他为保险股票忙得不亦乐乎,尤其是那些小的、势头强劲的品种。1954年,他结束了7年的自营职业,进入了富人行列。市场的每一个领域都有钱可赚,让人垂诞,但戴维斯偏偏瞄准了最香甜却无人注意的那部分。毫不夸张地说,人寿保险公司收益的增长速度就如同日后的电脑行业、数字处理行业、医药业,以及知名零售商麦当劳和沃尔玛那样。”
戴维斯认为,“保险公司同生产商相比,拥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保险商的产品总是推陈出新,将客户的钱投资以获取利润,无需昂贵的工厂和实验室,也不制造污染,还能抵御经济衰退。经济低潮来临时,消费者推迟大宗购买(房屋、汽车、家用电器等等),但他们不能推迟交纳住房、汽车以及人寿保险费用。”
相对于保险业,戴维斯对铝、橡胶、汽车或混疑土公司丝毫不感兴趣。因为“诸如此类的生产商都需要造价很高的厂房,修理和不断革新会让他们的现金所剩无几。他们会在经济萧条期赔钱,因此股票收益也不牢靠。他们总要引进新工序或新发明,这会使他们面临破产危机。纵观生产制造业的历史,没有几个公司能够长寿,只有那些不断革新改造的公司才能不被淘汰。”
保险业就不一样了,它具有永不过时的特点。“一些保险公司已经度过了他们200岁生日,而销售的产品基本上没变,还是开国者活着时候的那些。他们把客户的钱用于投资,从中渔利;而生产商永远得不到这样的机会。”
但是保险业本身却并不是一个包赚不赔的行业,由于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保险业是一个低利润行业,同时,由于保险产品本身没有差异性,竞争激烈,购买者对品牌的价值不像其他行业那么重视,因为他们购买保险的时候主要是从当地代理商那里购买,他们推荐什么就买什么,对任何一个保险商同样的怀疑和憎恶。这也就是多尔西在《巴菲特的护城河》一书中,认为保险业没有护城河的缘故吧。但是,仔细思考巴菲特投资保险业的经验,我发现,也许保险业的护城河不在保险业自身而是在保险业之外,即谁更有投资优势,谁能让浮存金获得稳定而持续的收益?这是题外话,以后再谈。
那么戴维斯为何能从这样一个低利润、竞争激烈的行业获得巨额收益呢?书中总结了几条原因:
1、保险商掩盖了真正的盈利能力,…….. 利润不高很可能是,至少部分是,保险精算的假象。
2、戴维斯以低价格为入手点,在他最初的投资组合中,有很多都是小本经营的保险商;当这些小公司被大公司并购,戴维斯就可以坐享其成。
3、他抓住了二战过后房屋、汽车和人寿保险的高峰期。
4、他并没有选择那些始终未能发挥潜力的公司,比如安泰公司,股东的忠诚在那里往往得不到回报。他寻找那些富有冒险精神而又低成本运营的复利机器,例如日本的保险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AIG,它们都能几十年如一日地使股东获得满足感和信任感。
5、一家经营得当的科技公司常会被聪明的对手或尖端发明所击倒;但一家同样经营得当的保险公司却能够在竞争中以计取胜,且永远不用担心产品过时。
戴维斯王朝的第二代斯尔必则选择了银行业作为自己的主战场。他认为,银行和保险业都倾向于一种场外运转方式,冠冕堂皇的总部不过是一座巨型坟墓。银行业永不过时,因为金钱永不过时。
“银行不制造任何产品,因此不需要昂贵的工厂、精密的机械、仓库、研究室或高薪博士。银行不会造成污染,所以不用花钱购买控制污染的设备。它不出售小器具或成衣,因而毋须聘用销售人员。它不用装运货物,因此没有运输费用。银行惟一的产品就是货币,从储户手中借款再贷给借款人。货币表现为多种形式(硬币、纸币和证券),但永远不会过时,银行之间相互竞争,但银行业本身永远时兴。”
“因为银行不会过时,所以也不能引领潮流,那么投资者就不会情愿花大力气购买银行股票。这样一来,你可以总是以较低价格买到银行股票,不用花许多钱,就能为银行的发展投资。”戴维斯家族集中投资于“金钱永不过时”的主题,不管是保险和投资,其实内核都是用钱生钱,只要谨慎配置资金,不让自己利欲熏心,长期下来一定是硕果累累。从股东权益报酬率的组成来看,保险和银行都有很高的杠杆率,这个杠杆率表示的是用别人的钱来赚钱。
不管是保险业还是银行业,其特点是永不过时,但要获得丰厚的收益,一定是在它们被大众投资者忽视的时候,戴维斯投资保险股的时候,很少人关注这个行业,他能以很低的价格买入,等到1965年时,大家都意识到了保险的魅力,这时候,保险的业绩增长了四番,而投资者要多花上3倍的价格才能买到这些股票,利润增长和市盈率上涨造就了戴维时双杀的暴利。
这让我想到杰里米西格尔在《投资者的未来》中提到的投资者收益的基本原理:股票的长期收益并不依赖于实际的利润增长情况,而是取决于实际的利润增长与投资者预期的利润增长之间存在的差异。
投资者过高的预期炒高了股价,在高股价时无法获得超额的收益。对于理性投资者来说,要获得稳定持续的高收益,找到永不过时的行业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在这个行业处于市场预期低估或被大众忽略时买入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根据以上的经验,看看今天A股上的银行股和保险股吧,尤其银行股,难道不值得我们花点时间研究和思考吗?
三、《投资者的未来》读书札记一个行业是否值得长期投资,看某一个人或一个家族在其长期投资生涯中选出的行业表现,自然是具有参考价值,但是这样的案例会不会只是特殊的案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呢。如果要证明某些行业确实值得长期投资,我们需要历史更长数据更广泛的行业研究成果。好在投资领域是一个很成熟的世界,很多优秀人才涌进来,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优秀的研究成果。对于股市长期数据进行研究,取得了硕果并得到大家公认的要算沃顿商学院的JEREMY J.SIEGEL(杰里米J.西格尔)教授了,他写的《股票长期投资》轰动一时,而我这里要阅读的是他在那本书基础上写就的《投资者的未来》,这本书有一部分专门研究了在长期历史中,哪些行业取得了远远超出平均收益的业绩。
西格尔的研究立基于标准普尔500指数46年的数据(1957年3月1日到2003年12月31日),追踪标准普尔500家原始公司,在长达几乎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的表现。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整体收益与表现最好公司的收益之间差距极大。
西格尔在书中写道:  “如果你在1957年2月28日向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投入1000美元,那么经过股利的重复投资,到2003年12月31日这1000美元可以累积到近12.5万美元;但是如果这1000美元是被投入到表现最好的那一家指数原始公司中去,那么在相同条件下你几乎可以拥有460万美元。”
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的年复合收益率为10.85%。
而表现最好的公司的年复合收益率是19.75%。
而这家如此幸运的公司是谁呢?那就是在2003年更名为Altria Group的菲利普.莫里斯(Philip Morris)公司。最初,这是一家烟草企业,后来在政府禁烟条例的压力下,用烟草中赚取的利润买入了大量知名消费品公司如通用食品、卡夫食品和纳比斯克控股公司(Nabisco Holding)。目前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有超过40%的收入和30%的利润来自于食品销售。
在500家公司里挑出一家公司坚持持有差不多50年,这好像不是一个普通人具有的能力,这样的幸运似乎很难垂青1957年时的任何一个人。一个公司刚上市就判断它50年的漫漫长路,似乎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不过,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可能稍有不同,它1925年就上市了,“当人们刚刚开始统计和收集股票收益率时,它就已经成为了股票市场上最好的投资选择。”也就是说,1957年标准普尔500诞生时,选择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是有迹可寻的。如果从1925年就开始投资,到2003年底,年复合收益率是17%,但是从1957年开始投资的人的年复合收益率是19.75%,收益更高。这意味着后面的投资者在了解了其业绩历史后,如果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挑选这样公司是可能的,尤其在这个公司已经存在了32年的情况下(1957-1925)。
关键是我们对人性认识的深度,人类对上瘾产品的需求,从品种到精神刺激的强度上一直在扩张之中,这个历程已经有500年之久。那么满足人类持续需求的烟草公司,怎么可能不大发横财呢?当然,在半个世纪里投资菲利普.莫里斯获得最大收益,还有别的原因,即作者说的政府限制导致的“较低的市场预期、较高增长率和股利率,这三者为高收益率的形成创造了完美的条件。”要从500家公司中挑出菲利普.莫里斯公司难度很大,这可能会让大家感到沮丧。好在标准普尔500指数中表现最佳的幸存者有20家之多。
在这20家公司中,有两个产业牢牢占据着统治地位:高知名度的消费品牌公司和著名的大型制药企业。“这些公司都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消费者的信赖。它们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经历了经济环境和政治气候的巨大变化并最终生存下来。此外,这些公司都积极地开拓了国际市场。”这20家公司排列如下:
菲利普.莫里斯公司
雅培制药公司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
小脚趾圈实业公司
可口可乐公司
百事可乐公司
高露洁棕榄公司
克罗格公司
先灵葆雅公司
好时食品公司
荷兰皇家石油公司
其中11家是消费品公司。
菲利普.莫里斯和富俊公司是烟草企业。
小脚趾圈公司100多年以来一直生产棒棒糖,其价格在107年来没有变动。有小孩子的人会有亲身体验,小孩子只要看到棒棒糖,就会抛开其他任何东西向它奔去,人类只要生存,要养育小孩,棒棒糖生意是不会消失的,关键是你有没有强大的品牌或者随处可见的渠道铺设能力。好时食品也是糖果生产商,它跟箭牌公司一样生产的产品和100年如出一辙。亨氏则是番茄酱的代名词,大部分家庭的餐桌少不了它。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就是碳酸饮料,但是其持续的盈利威力,我们大家都有相同的感受。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食品来公司中,没有饮食中的正餐,而多是零食、佐料,以其强大的品牌成为了盈利机器。
高露洁棕榄和宝洁都是生产家用卫生品的公司,这两个公司在中国消费者中的知名度及个人卫生用品消费量,我们都有切身体会。
西格尔认为这些公司的持续成功,“源于在美国乃至全世界树立强有力的品牌形象。备受尊敬与信赖的品牌使得公司可以将产品价格提高到竞争价格之上,为投资者带来更多利润。”
其中有6家制药企业:雅培、百时美施贵宝、辉瑞、默克、先灵葆雅、惠氏。
为何医药公司有如此辉煌的业绩呢?多尔西在《股市真规则》中说,“医疗保健行业是很少的几个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经济领域。”“很多领域被少数几个大的不需要价格竞争的厂商垄断”“即时经济低迷的时候,人们也会生病,需要医生和医院。”需求稳定,利润率高,这自然成就了医疗行业。
以上可以看出,满足人类饮食和治病的需求的公司是永不过时的,但前提是“拥有著名品牌”,在这里品牌很关键,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从品牌角度看中国现有的上市公司会有点失望,至少在消费品领域是如此,在制药方面,由于有老祖宗的遗产,可能稍有出息。
于天津太阳城 什么是真正伟大的企业?
------论伟大企业的三大标准
寻找和投资伟大的企业,是以研究基本面为特色的价值投资者的神圣使命。然而什么是真正伟大的企业,一直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其基本原因,是因为人们大都从不同的立场展开视野,因而各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是以利国利民的角度来看企业,还是以回报股东的立场看企业;是以道德的角度去评说,还是以法律的标准去裁定;是以拥有优良资产的数量去检验,还是以开拓创新的成果去衡量;……尺度不同,自然结果就不同。
用道德“钢尺”评判的人理直气壮地为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和超大型公司辩护,认为它们是当之无愧的伟大企业,然而投资者却通不过,他们认为,有些工程和项目完成后造福一方,但投资回报遥遥无期,与股东利益不符:利国利民不利股东。用回报“金尺”衡量的人钱迷般地为一些利润极高但污染环境或者有害社会的企业摇旗呐喊,认为它们是投资者心中理想的伟大企业,然而不仅国家和老百姓通不过,就是他们自己离开了投资市场,也难免为这种损国损民只利股东的企业感到心虚;用均衡“皮尺”检验的人全面一些,认为只要企业利国利民又利股东,就可堪称伟大的企业,然而上市公司中的精英们通不过,认为相当一部分好企业的资产为国家无偿划拨,或幸运地生长在风水宝地上,成为傻瓜都能赚钱的宠儿,不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谈不上能干和创造,只能称之为幸运的企业而绝非伟大的企业。
我们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尽量兼顾各派的合理观点,为真正伟大的企业制定一个科学完整的标准。
我认为,单项冠军诚然可敬,但还不能算是真正伟大的企业,真正伟大的企业必须同时符合三大标准:大利世界、大利股东、开拓创新。
所谓大利世界,就是要极大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人民的生活。象爱迪生创办的电话电报公司照亮了夜间的世界和拉进了人间的距离、象通用电气那样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象沃尔玛、家乐福公司那样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象比尔盖茨的微软操作系统那样让每个人充分享受到计算机的便利、象辉瑞、罗氏、葛兰素史克、同仁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那样普济万民深入寻常百姓家……。我讲大利世界,而不讲利国利民,原因是“利国”一词也不严谨。当年西方列强的一些上市公司,在国外野蛮地用武力掠夺,或者向落后国家疯狂地输出鸦片,它们是利了自己的国,但你能说它是伟大的公司?  所谓大利股东,必然是丰厚的回报。象可口可乐在全世界赚取了上千亿美元的利润,股价在年约45年中上涨1051倍;雅培制药公司在相同的45年中让投资者获取了1280倍的回报,成为了同时期美国最为赚钱的企业之一;宝洁公司年销售额十亿美元的产品就有许多个,股价在45年中上涨513倍;小小的巧克力糖果生产商好时在45年中股价上涨506倍;中国万科20年来累计净利润达到250亿元,股价自年10月上涨1400倍,等等。投资它们,产生了数量众多的百万富翁。
所谓开拓创新,就是主要不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不依靠国家的特殊政策,而主要靠自己的眼光、能力、思维,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突出了人的创造力和革新精神。他们必须是新产品新服务的发明者,或者是新的商业模式的创造者,或者是卓越企业文化的创立者。同时它们又是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和激烈的竞争中把公司做大做强者。象爱迪生创立的公司那样发明了那么多人类渴望的产品,象麦当劳那样给人们带来高效、卫生、普及的餐饮服务,象戴尔公司创造的无店直销的天才模式,等等。由于卓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做到极致的表现,我们应特别颂扬优秀企业中那些凝聚着巨大力量和崇高精神的创新成果。象可口可乐蕴涵的企业文化最后成为了美国精神的象征,象松下电器公司的以“产业报国精神”为首的企业七大“顺应同化精神”,以及诺基亚公司首创的“科技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最终成为了21世纪各国企业的最强音……
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说,只有三者都具备的公司,才能无愧于“伟大企业”的称号。就象中国古人认为“立德、立功、立言”方是卓越全才的人物,是一样的道理。
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福特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虽然大利世界并有诸多创新,但在二战之后长达六十多年中给股东带来的回报平均还不到百分之五,低于或等于同期通货膨胀的水平,最近又申请破产,在投资者眼中绝不能算作伟大的企业。在年盈利能力名利全美公司第一的菲力普.莫里斯公司虽然利润增长4600倍,但吸烟有害健康、吸烟有害人类,怎能称之为伟大的企业?何况,它面对诸多肺癌患者天文数字的巨额赔偿,最终也将把公司利润消耗殆尽。而象法国高端葡萄酒公司、沙特阿美这样垄断的国家石油公司、某些独一无二的风景胜地,包括中国的投资者特别喜爱的贵州茅台这类天之骄子,单从投资者的立场和回报的立场看,它们无疑是伟大的企业,但以三大标准来衡量,它们更多地还应是幸运的公司:离开了所在地就没有了自己的出产品。
回顾近四百年波澜壮阔的世界股市历史,放眼更加绚丽多彩的世界股市未来,我们对那些荣获单项冠军的企业充满敬意,但我们更景仰那些在市场上大智大勇,依靠优秀企业家自身天才的思想、激情、管理和创造性的劳动,在极大地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让世界变得一天天美好的同时,又让投资者日益富有的上市公司。
安得伟大企业千万个,大庇天下投资者俱欢颜!
日于上海巴菲特从100美元起家,2007年成为拥有620亿美元财富的世界首富,中国人称其为股神,可以说是投资者心目中的智慧化身。在2007年度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也有一个投资版的三分天下隆中对。 巴菲特把所有公司分为三类:上等,卓越的公司;中等,良好的公司;下等,糟糕的公司。巴菲特的衡量标准是:持续追加投入的资本(固定资产)与持续增加的利润(税前营业利润)对比计算的投入产出比。 巴菲特把以上三类公司比喻为三类“存款账户”。 第一类,卓越的公司。公司能够为股东持续提供非常高的投资收益率,却不需要投入多少资本,就像一个会以非常高的利率支付利息的账户,而且时间越久利率还会不断上升。 巴菲特的投资案例是喜诗糖果。1972年巴菲特以2500万美元收购以来,35年只追加投入3200万美元,就支持公司累积创造税前营业利润13.5亿美元,投入产出比4200%。 卓越的公司能够在几乎没有大量资本投入的情况下照样利润增长,最著名的案例是微软和Google。 中国股市白酒行业投入产出比明显偏高。2002年到2009年,山西汾酒、泸州老窖、青岛啤酒投入产出比分别是2681%、1850%、1715%,尤其是水井坊固定资产减少4.7亿元,却新增营业利润17.7亿元,投入产出比-374%。 第二类,良好的公司。公司能够为股东持续提供相当吸引人的投资收益率,却需要不断大量追加投入更多的资本,就像一个会以相当吸引人的利率支付利息的账户,但你必须不断增加存款才能得到这样的利率。 巴菲特的典型案例是他1996年收购的提供飞行训练服务的飞行安全公司(Flight Safety)。资本支出大部分用于不断购买新的飞行模拟训练器。1996年到2007年固定资产净值增长5.09亿美元,累计新增税前营业利润1.59亿美元,投入产出比31%,尽管远远不如喜诗,但还令人满意。 巴菲特认为:“绝大多数企业一样和飞行安全公司面临同样的处境,只有投的更多,才能赚的更多。例如,我们大规模投资的政府管制公用事业公司就属于这类企业。未来10年我们可以从这些企业赚到更多的利润,但条件是我们必须大量投资才行。” 中国股市电力行业投入产出比与巴菲特的飞行安全公司相近。2002年到2009年,华能国际、国电电力、长江电力投入产出比分别是54%、26%、24%,尽管远远不如白酒公司,但也相当不错。 第三类,糟糕的公司。只能够为股东持续提供低于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率,业务增长很快,需要投入大量资本来支持业务增长,但利润微薄甚至根本没有利润,就像一个连平均利率水平也达不到的低利率支付利率的账户,还要求你不断增加存款。 巴菲特认为,航空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从第一次飞行以来,航空业对资本的需求无休无止,永远没个够。投资者被航空业的增长所吸引,蜂拥着把大量资本投入航空业,结果却是投入一个增长越快越需要更多投入的无底洞,其实航空业越增长他们越应该排斥。1989年巴菲特也曾买入美国航空公司(US Air)的优先股,差点赔个精光。幸亏行业复苏,1998年赚钱卖出。此后10年间,这家公司两度破产重整。 尽管过去几年机型越来越新,服务越来越好,但中国股市航空公司投入产出比也很差。2002年到2009年,中国国航、海南航空、南方航空、东方航空投入产出比分别是28%、-16%、-22%、-53%。 我把这三类公司比喻成奶牛: 第一类公司,吃的是草,吐出来的是奶。 第二类公司,吃的是奶,吐出来的是奶。 第三类公司,吃的是奶,吐出来的是草。 巴菲特说:投资者的命运最终取决于公司的经济命运。 2005年初到2009年底,以上10家公司股价涨幅分别是:山西汾酒924%、泸州老窖2298%、青岛啤酒394%、水井坊363%;华能国际68%、国电电力208%、长江电力111%;中国国航251%、海南航空130%、南方航空70%、东方航空85%。分类: 财经
有人以为价值投资需要止损的策略,我却以为价值投资只有买进的策略,而没有止损的策略。
以巴菲特买进华盛顿邮报为例。1972年,美国“漂亮50”股票以天文般的80倍市盈率在市场上疯狂交易,理由是这些股票成长性极好,将永远成长下去,因此在任何价位买入都是安全的。但是到了1973年,牛市开始呻吟,“漂亮50”纷纷破灭。华盛顿邮报股票也不例外,股价也跌去50%以上。沃伦·巴菲特认为大赚特赚的时机已到,2月,他在27美元的价位买入18600股。不料到了5月,股价继续下跌,跌到23美元,又买入4万股。到了9月,股价已跌到21美元以下,他在20.75美元的价位再次买入181000股,成为华盛顿邮报公司公众股的最大股东。但是其股价还是跌势未尽,到1974年末,巴菲特的投资总额由原先的1062万美元缩水为800万美元,此后一直到1976年的两年时间里,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价格从未高于巴菲特买入的平均价格。
如果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待巴菲特的股票交易,巴菲特则无论如何也算不上高明,因为按照K线技术理论,买入一笔后,如果下跌5%或7%,最多不能超过10%,必须止损。而巴菲特的股票交易完全违反“常理”,不但不止损,反而从27美元一直买到20.75美元,跨度达30%,而且越买越多,最后的结果是被套了2年,市值缩水了30%以上。是什么原因使得巴菲特采取这种与众不同的买进策略?
1、巴菲特对媒体类公司,尤其是华盛顿邮报公司心仪已久,非常熟悉它的商业运作,有着无比的兴趣。这个兴趣不仅体现在对公司的现金流量上,还体现在他的社会交往上,他与许多高级记者过往甚密。他说过,如果他没有选择商业的话,他可能会成为一名记者。而事实上,他的确具备一名记者在编辑和制作方面的天赋。
2、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杂志、三家电视台及一家广播电台。其中《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杂志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其品牌效应显著。当时《华盛顿邮报》拥有华盛顿发行量的66%,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完全可以通过提价来提高收益,而不用担心失去忠诚的客户。
3、1973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权益资本收益率是15.7%,与当时大多数的报纸平均收益相当,但是巴菲特发现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平均利润率为15%,因此他深信该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将会大幅提高。果然,到1988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大幅提升,高达36.3%。1974年公司每1美元的销售收入的营业利润为10美分,到1985年则增长为19美分。
4、经过市场的连续暴跌,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已被严重低估,其投资价值已经显现。巴菲特经过估算,大约8000万的账面价值具有4亿的内在价值,而这4亿的内在价值则是巴菲特出价的4倍。也就是说,巴菲特认为自己是以低于华盛顿邮报股票内在价值的1/4的价格买进的,具有很高的安全边际。
基于以上的深入思考,巴菲特自然不理会所谓的“止损”,只要价格越下跌,他就越可能买到越多的股票。而且,他也不在乎所谓的“套牢”,因为他认为赚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一个公司的内在价值能让人以满意的速度增长,那么股价上涨就是早晚的事。
巴菲特在1985年回顾投资成功华盛顿邮报时说:“1973年中期,我们以不到企业每股商业价值四分之一的价格,买入了我们现在所持有的华盛顿邮报全部股份。其实计算股价/价值比并不需要非同寻常的洞察力。大多数证券分析师、媒体经纪人、媒体行政人员可能都和我们一样估计到华盛顿邮报的内在商业价值为4-5亿美元,而且每个人每天都能在报纸上看到它的股票市值只有1亿美元。我们的优势更大程度上在于我们的态度:我们从本杰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投资成功的关键是在一家好公司的市场价格相对于其内在商业价值大打折扣时买入其股票。”巴菲特买入华盛顿邮报,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投资。因为这是他持有时间最长的股票,至今已有36年,其投资收益率也高达120倍以上。
华盛顿邮报案例说明,价值投资者只要认为当好股票价格出现巨大折价时,就应当买进,如果在买进后,折价继续扩大,对于他们而言,那是福音,而不是灾难,应该越跌越买,还有什么比好东西越来越便宜而让人更开心的事呢?因此,价值投资并不需要止损的方法。股民们(甚至包括一些基金经理们)容易犯这样六个错误: 第一,过分看重一次性的利好或者利空。近来,某股票大涨百分之三十,原因是该公司突然发现它手持的另外一家公司的股票突然大大升值。仅这一项资产的价值就已经高于该公司的总市值。也就是说,其他业务都是免费送给投资者的。“这股票真正便宜”。于是,大家蜂拥而入。可是,大家没想到,这个公司的主营业务还是马马虎虎,没有多大前途。况且,大家忘记了问如下三个问题:该公司会不会(和能不能)把手持的股票全部马上卖掉?即使卖掉了,会不会全部分红?如果不分红,那些钱会不会被其它平淡的业务浪费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比如, 某公司赢得了一项大合同,股价便大涨,而大家忘记了问这个合同的的真正好处以及长期可持续性。一次性的税务优惠,成本下降(比如裁员),或者产品价格大涨,也经常被股民当成永续性的好处。一个成功的并购(可能纯粹是靠运气)也会被投资者夸大。看市赢率时,也过多地看眼前的比率, 而忘记了过去的比率,和未来可能的比率。 “市政府高度重视某公司” 经常被股民当成是利好。可是, 大家容易忘记一句大实话, 真正有生命力的企业或者行业并不怕打压, 而只有坏公司和坏行业才需要扶持。而且, 扶持是不具有持续性和放大功能的, 比如, 今年政府补贴一亿元, 明年两亿元, 后年3亿元??
…… 第二,我们过于看重名人的效应。因为某某名人买了某个股票,我们就跟着他买。但是,这位名人也许并没有做过研究,也许这项投资是个错误(连巴菲特也时有错误)。有些时候,这项投资也许是明智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三个月后这个股票跌了百分之三十,我们就把它卖了。而那位名人坚持持有了两年,赚了一倍。在有些IPO的认购中,有些名人碍于面子(或者一时头脑发热)认购了新股,零售投资者便争先恐后。       第三,我们容易忘记企业的业务控制能力。在香港上市的不少公司的董事长或者总裁经常在香港居住或者与投资者见面。这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他们跟国内的业务会不会脱节?跟拉丁美洲,俄罗斯或者蒙古的业务会不会脱节?如果一个企业的业务遍布全国几个城市甚至几十个城市,那么公司高层究竟住在香港,还是北京或者西安都是一样。问题出在有的公司的高官太关注股价,而慢慢忘记了业务,业务开始下滑。长期授权(假手于人)的结果就是下属自建独立王国。去年,某公司的香港总部决定由另外一家公司合并。协议刚公告,下面几个附属公司的高层就开始造反,连公章也不肯交出来,也不配合对方公司的尽职调查,甚至连财务报告也拒绝做。还有,有些公司本来就是后门上市, 公司有了两张皮。虽然他们内部有沟通,但毕竟时间长了,两边各说各话。 第四,我们喜欢忙碌的公司。有一种公司很忙碌: 不断发行新股票, 债券或者可转换债券, 而同时又分派不错的现金红利。这实际上是耍弄投资者的一种雕虫小计,但很多人被迷惑。还有一种公司不断兼并收购, 过了一年两年, 又陆陆续续把它们卖掉。买的时候有故事,卖掉的时候也有理由。这样的公司的股价会高于安安静静的公司的股票。投资者还有一个偏好: 喜欢爱动的公司, 而忽略安静的公司; 喜欢IPO公司,而忽略老公司。这很象香港居民喜欢买新楼, 而不爱旧楼一样。 第五,我们期望过高,反而导致回报率过低。理论上,股票市场的中长期回报率与宏观经济的增长率应该差不多。在当今这个年代和这个世界,那就是百分之四到八。其实,美国股市,日本股市和不少其它股市在过去十年的回报率是负数。大多数基金在过去十年和15年的回报也是非常低的。当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聪明,能够比大多数人做的高明,但结果不见得总是如意。如果你告诉一个零售投资者,他的中长期投资回报率只能是百分之四到八,他会很不愉快,或者嘲笑你:没可能那么低! 我们的期望太高,反而导致结果很差。我们买了股票以后,往往还没来得及让公司的基本面得以改善,或者让资本市场认识到公司的优点,就急不可耐地卖掉了。比如,股票半年后还没涨,甚至跌了,我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眼光。另外,我们太容易爱上另外的股票,于是不断地搬迁。有研究发现,多数股票和整个市场在中,长期内的大涨,或者大跌都集中在某个很短的时间内(也许几天之内)。也就是说,你如果没有耐性,买来卖去,也就很可能正好错过那大涨的某几天。反过来,你会说,你也可能正好躲过了股票大跌的那几天。但是,你怎么知道你的运气就那么好呢?我想起一个有趣的例子:在新加坡等出租车不容易。我在某个位置等了十分钟,开始不耐烦。于是走到另一个路口去碰运气。可是,我刚刚走开,在我后面排队的人就等到了车。我在新的位置又等了十分钟,还是嫌出租车来得太慢:也许这个位置还是不好。如此反复,半小时以后,我还是没有等到车,而那些本来在我后面排队的人们都已经回家了。投资就象等出租汽车一样, 就象守株待兔一样。 第六,过分轻信公司和专家。多数投资者都犯过(也许经常犯)这个错误。我们轻信公司的概念,故事以及媒体的报道,所以投资太轻率。公司高管可能撒谎。或者,他们虽然没有撒谎但是他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可能低估了面对的困难。很多投资者亏钱是因为他们轻信股评家,分析员和媒体。而这些人发表意见之前未必做过认真的研究。本文是我最近出版的小书,《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的一个小结。
注意: 本文绝对是作者个人观点, 不代表其雇主瑞银投资银行。
许多人通常都把股票涨跌表现理解为投资报酬,实际上这并不正确。因为股票价格代表的是投资者对价值的看法,并不是股票的实际价值。因为如果是实际价值,投资者就不会看到当盈利提高时,股价却反跌,而当盈利下降时,股价却反涨的现象。股价波动是随机的、无意义的,偶尔也能反映公司的实际价值,但是一般而言则不是如此。因此股票价格充其量只是投资者交换价值判断的论坛而已。
股票获利的衡量标准应该是净收益,这也是沃伦·巴菲特的观点。巴菲特对投资的看法是,等比例的拥有该公司。假如一家公司每股赚5美元,而巴菲特持有100股该公司的股票,他就赚了500美元(5美元乘以100股)。净收益是具体且固定的,是实际可见的,它不会像股价一样上下波动,它的基础是公司为股东所赚的实际金钱,可以增加公司净值。如果公司年盈利100万元,公司的净值即增加100万元。盈利将体现在资产负债表的“保留盈余”中,它可以增加股东权益与企业价值。当投资者买进股票时,就享有公司未来的盈余分配权,只要投资者一直持有公司股票,就可以享有一年或5年或10年的成就。假如将这100万元当做股利来发放,股东都有资格领取。假如投资者拥有1%的持股,就意味着可以享有1万元。这就是投资者在实际盈利上所能获得的唯一保证。
如何以净收益计算股票获利?以伟星股份为例。假如有一投资者在2004年9月以8.5元的价格买进1000股,初始成本为8500元,一直持有到2009年,那么这位投资者6年中的投资回报率是多少呢?让我们简单计算一下:
(单位:元)
每股收益乘以股数
(注:2007年、2008年连续两次实施转赠股本)
由上表可以看出,假如这位投资者以8.5元的价格买进1000股,6年来总获利为5336元或每股3.53元,投资报酬率为62.77%,也就是每年10.46%。以净收益计算投资报酬率的意义在于,真正把投资当成经营企业。也只有真正把投资当成经营企业,就能够停止思考股市本身的问题,而开始思考当自己拥有这些上市公司时所需要面临的问题;就能够从原先认定买了股票后就期待未来6个月会有25%获利的看法,改变成参与企业部分投资的心理,期待未来5到10年,每年维持12%或15%或更好的复利报酬率。一张股票所代表的意义就是拥有该企业的部分经营,这就是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资理论的精髓所在。它完全符合商业的意义,所谓的合乎商业意义就是,投资能够提供最高的年复利报酬率与担负最低的风险。
正如巴菲特所说的,假如投资者采取聪明的企业经营想法投资股票,将发现全世界最愚蠢的事,就是拥有一支股票后,期待下个礼拜股价会上涨。因此,把股票涨跌表现理解为投资报酬十分容易让人陷入从短期的角度来观察企业,并且只重视眼前的绩效。巴菲特的绩效之所以优于华尔街其他投资经理的根本原因就是,像企业家一般而不是像其他的投资专家,偏重于短期获利。对他而言,希望保有好企业,长期持有好企业,比华尔街上的短期套利更有价值。很显然,这是一种最靠近企业的形式进行投资的方式,也是财经作家罗伯特·海格卓姆最为称赞的“最聪明”的投资方式。
也谈“止损”
股市充斥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理论,“止损”便是代表之一。
在投资四大基本派别(基本面或价值投资派、技术或图表派、有效市场理论或投资组合派、从众理论或行为心理学派)中,“止损”显然是属于技术或图表派的。因为他们专一根据价格走势的图形和趋势来选择股票,并不考虑股票后面是企业,或者不太关注价格后面公司的基本面情况。那么,他们的投资策略就很奇特,只要走势良好,或者符合某种图形,哪怕价格再高,公司情况再差,他们也敢买进,然后再买一个保险。这个保险让你在下跌时使用。
这种奇特的投资策略一直非常风行,象时髦的衣着一样让许多人推崇。不信你翻翻报纸点点网页,多少大陆和香港的股评家在指点你:“五块钱买进,四块五止损”!或者“6000点买进,5800止损”!
“止损”论者有个最强大的理由,那就是避免“赢就赢粒糖、输就输间厂”;有个最好的故事,那就是当一个人被毒蛇咬到手指的时候,必须拿出壮士断指甚至断腕的大无畏精神,否则,损失一扩大,将危及整个手臂,甚至危及整个生命。
然而在以“安全空间”和“护城河”理论武装的基本面或价值投资派看来,这种投资策略经不起思考:
首先是违反常识:为什么要在贵的时候买进,而在便宜的时候卖出呢?难道一样东西贵的时候风险更小,便宜的时候风险更大?难道他们在生活中也这样吗?
其次是“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既然你觉得股票不便宜,要设“止损”,那为什么不等到便宜的时候再买进呢?
经不起思考,那还算不了什么,关键还有经不起检验。
首先是实在难以操作。你必须天天紧张兮兮地盯着价格变化,以便随时拿出快刀、拿出意志来应对波动。再加上“止损”论者往往还有配套的策略“止赢”,那就更复杂了。我在深圳有众多的股友,其中不乏技术派并信奉“止损”的人士,但我从未见过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将这种策略坚持到底。我本人早期也迷恋技术分析,然而运用起这种策略不久,就忍不住大呼:“这不是我要的生活!”
其次是最重要的:在市场反复波动、上下震荡中你的资金会遍体鳞伤。如果市场或个股一直上行和一直下跌,“止损”的策略倒还安然无恙,但一旦遇上市场忽上忽下,或遇上庄家洗盘,那可就遭了殃。反复砍手指,手指并不经砍,最终会体无完肤,同样损失巨大。美国沃顿商学院西格尔教授曾对那种根据移动平均线趋势上行下穿以决定止损和买进的策略进行了考证,结果发现在有一年中指数沿中轴线上下震荡达16次之多,严格按照这种策略的人将自己给自己上“凌迟”的酷刑,导致大部亏光。
我想,这也是一种常识:任何一种好的投资策略都不应包含有在某一时刻会全军覆灭的宿命。
让我们继续思考,是不是价值投资者就完全没有“止损”行为呢?我想也未必。“止损”不是两大派别的分界线。当一个价值投资者发现一家以前心仪的公司基本面已经变坏,或者发现自己不小心买得过高,他们也会在价格低于买进价格时把股票卖出,也有壮士断腕的行为。但他们的行为与技术或图表派人士有本质区别:一,他们以基本面出发,并不盲目跟随价格波动;二,他们只是在失误时偶而使用这种方法,并不频繁。
我只是坚信:当优秀的企业变得廉价时,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不仅会买得更多,而且会睡得更安稳!
注:读但斌先生博客中一只花蛤关于“止损”的文章,一时手痒,写下此文。
日于上海价值投资没有止损的策略 转载
有人以为价值投资需要止损的策略,我却以为价值投资只有买进的策略,而没有止损的策略。
以巴菲特买进华盛顿邮报为例。1972年,美国“漂亮50”股票以天文般的80倍市盈率在市场上疯狂交易,理由是这些股票成长性极好,将永远成长下去,因此在任何价位买入都是安全的。但是到了1973年,牛市开始呻吟,“漂亮50”纷纷破灭。华盛顿邮报股票也不例外,股价也跌去50%以上。沃伦·巴菲特认为大赚特赚的时机已到,2月,他在27美元的价位买入18600股。不料到了5月,股价继续下跌,跌到23美元,又买入4万股。到了9月,股价已跌到21美元以下,他在20.75美元的价位再次买入181000股,成为华盛顿邮报公司公众股的最大股东。但是其股价还是跌势未尽,到1974年末,巴菲特的投资总额由原先的1062万美元缩水为800万美元,此后一直到1976年的两年时间里,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价格从未高于巴菲特买入的平均价格。
如果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待巴菲特的股票交易,巴菲特则无论如何也算不上高明,因为按照K线技术理论,买入一笔后,如果下跌5%或7%,最多不能超过10%,必须止损。而巴菲特的股票交易完全违反“常理”,不但不止损,反而从27美元一直买到20.75美元,跨度达30%,而且越买越多,最后的结果是被套了2年,市值缩水了30%以上。是什么原因使得巴菲特采取这种与众不同的买进策略?
1、巴菲特对媒体类公司,尤其是华盛顿邮报公司心仪已久,非常熟悉它的商业运作,有着无比的兴趣。这个兴趣不仅体现在对公司的现金流量上,还体现在他的社会交往上,他与许多高级记者过往甚密。他说过,如果他没有选择商业的话,他可能会成为一名记者。而事实上,他的确具备一名记者在编辑和制作方面的天赋。
2、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杂志、三家电视台及一家广播电台。其中《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杂志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其品牌效应显著。当时《华盛顿邮报》拥有华盛顿发行量的66%,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完全可以通过提价来提高收益,而不用担心失去忠诚的客户。
3、1973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权益资本收益率是15.7%,与当时大多数的报纸平均收益相当,但是巴菲特发现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平均利润率为15%,因此他深信该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将会大幅提高。果然,到1988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大幅提升,高达36.3%。1974年公司每1美元的销售收入的营业利润为10美分,到1985年则增长为19美分。
4、经过市场的连续暴跌,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已被严重低估,其投资价值已经显现。巴菲特经过估算,大约8000万的账面价值具有4亿的内在价值,而这4亿的内在价值则是巴菲特出价的4倍。也就是说,巴菲特认为自己是以低于华盛顿邮报股票内在价值的1/4的价格买进的,具有很高的安全边际。
基于以上的深入思考,巴菲特自然不理会所谓的“止损”,只要价格越下跌,他就越可能买到越多的股票。而且,他也不在乎所谓的“套牢”,因为他认为赚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一个公司的内在价值能让人以满意的速度增长,那么股价上涨就是早晚的事。
巴菲特在1985年回顾投资成功华盛顿邮报时说:“1973年中期,我们以不到企业每股商业价值四分之一的价格,买入了我们现在所持有的华盛顿邮报全部股份。其实计算股价/价值比并不需要非同寻常的洞察力。大多数证券分析师、媒体经纪人、媒体行政人员可能都和我们一样估计到华盛顿邮报的内在商业价值为4-5亿美元,而且每个人每天都能在报纸上看到它的股票市值只有1亿美元。我们的优势更大程度上在于我们的态度:我们从本杰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投资成功的关键是在一家好公司的市场价格相对于其内在商业价值大打折扣时买入其股票。”巴菲特买入华盛顿邮报,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投资。因为这是他持有时间最长的股票,至今已有36年,其投资收益率也高达120倍以上。
华盛顿邮报案例说明,价值投资者只要认为当好股票价格出现巨大折价时,就应当买进,如果在买进后,折价继续扩大,对于他们而言,那是福音,而不是灾难,应该越跌越买,还有什么比好东西越来越便宜而让人更开心的事呢?因此,价值投资并不需要止损的方法。
前一篇:后一篇:
您的发言信息按有关规定都会存档,您须为所发表言论的后果负责,请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为了更好地给网友提供一个合法、有序的交流平台,禁止在东方财富网博客、股吧中招收会员。举报电话:021-
载入中……
发言用户同意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对其发言内容负责。任何用户在此发表的内容,均表明该用户主动将该发言信息的著作财产权无偿独家转让给东方财富网所有,并授权东方财富网自行维护权利。
&&&&&&&&&&&&&&&&&&&&&&&&&&&&
建议及投诉热线:021-&&&&
&沪ICP证:沪B2-&&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年财富500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