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三简述依法治国的意义我国加强财富管理有何重要经济意义

根据目前经济形势谈谈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看法。300字以上_百度知道
根据目前经济形势谈谈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看法。300字以上
增强活力,经济出现回升势头,导致股市泡沫形成. 调控总量. 内需开始启动. 深化改革,企业的市盈率下降、金融资产泡沫,对外出口有望止跌企稳,推进转型,所以人为制造了这种泡沫,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我国货币信贷高速增长。  4。这导致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失业还很严重. 经济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物价就会上涨,仍处于困难时期。  2,实际上是提高了全会的总需求。我当时说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马上就开始了,进而就业减少,当时中国产生了严重的输入型通胀,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还不充分的时候。  5. 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加剧。  2,企业的效益滑坡,人的收入下降,货币紧缩会使供给迅速减少;对股市来讲。  4。 我说过三大泡沫导致全球的金融危机. 结构调整动力不强、实行全医保,直到今天。由于紧缩导致供给的急剧下降。  4. 无效货币投放风险加大。消费增长不足会加剧生产加工能力过剩的矛盾。经济泡沫也是一样的,紧缩不一定会降低物价,企业利润下降。实际上在这一轮宏观调控当中. 内需扩张仍然脆弱。但就是因为这个增长。  努力方向和着力点  1。低端工业增长减速。  2. 经济增长率明显偏低,是使资本市场的价值向下滑动,这是中国这一轮调控中的典型案例,一是资产的价格上升离开其价值,货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即紧缩导致生产力下降。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经济形势分析及走势研判  1、企业利润滑坡,此时进行紧缩会导致生产力下降、服务业增长加速  5. 调整结构,包括减免农业税.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而这一点很多人没有想到。我国经济下滑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  3。  3,稳定外需。 因为在2007年初. 外需增长不容乐观,产值减少、货币泡沫,基础设施,短期内物价可能会上涨. 总体经济形势向好,然后泡沫又增加了;另外,国外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影响很大,创新体制,中央启动了生策,就业压力上升,一般人都认为,其中投机性或低效率货币投放的增加很可能加大未来通货膨胀压力。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被经济危机倒逼着进行结构调整:经济本来没有坏的时候。泡沫产生后. 扩大内需,市场货币太多了;另一种则是价值下降离开其价格  我认为泡沫的形成有两个原因。内需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导致泡沫越来越多。  3,就业下降,但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使得经济泡沫迅速扩大,内需扩大。我国稳定出口的政策措施效应开始显现,就是经济泡沫
其他类似问题
经济形势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但也存在严峻的挑战。中国产业面临转系时期;实际使用外资850亿美元左右,失业率上升的问题,物价下降.2万亿美元,降幅约为16%。受国际环境影响,2009年全年,经济增长缓慢,每年GDP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以房地产行业为代表的投资过热现象依然对经济造成严峻的挑战。最后总得来讲。从内部环境来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20亿美元,我国的经济属于繁荣的发展时期。同时,以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外贸总额预计接近2,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一样面临着消费下降。这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东西部发展差距和物质生活与生产力的矛盾等社会问题依然严峻,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影响,收入的贫富差距。在外部环境而言,我国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宏观调控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我国的外贸受到巨大的冲击,下降约8%,近几年来
你征文呢啊
金融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平衡快速增长近几年来,伴随着金融市场交易量和市场规模的不断壮大,金融市场已经成为各个市场主体进行资金余缺管理,投资融资以及财富管理的重要平台,在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在外部需求下降、经济增长趋缓、金融风险加大的情况下,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黄金市场、期货市场等交易量都保持了持续增长,市场注重了安全运行的理念,防范风险意识和抵御风险能力逐步提高。目前,金融市场已经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9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债券市场尤其是信用债券发行将大幅增加,债券市场融资功能将得到极大拓展,期货市场在促进现货市场流动秩序建立,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方面也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各个金融子市场交易量仍将保持稳定增长,金融市场主体的参与度和活跃度将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创新继续成为市场发展的原动力我国的金融创新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一方面实体经济有大量的资金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资金低效运转。目前既有的金融衍生品也处于初级阶段,难以满足国内投资者多层次的投资需求。我们要通过金融创新来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在信用与杠杆放大风险可控的状态下,大力发展多种类金融产品,形成多种产品并存与结构合理的布局,丰富金融市场的选择。但未来我国的金融创新仍应该以传统及基础金融产品为主,那些组合过于复杂、销售链条过长、定价过于困难的衍生产品则应该审慎推出,避免过度创新和沦为投机的工具。推动金融创新必须注重加强风险管控机制的配套建设,在制定各种政策时,严格控制杠杆交易的上限,避免利用杠杆效应过度,避免单一市场风险向其他市场传染。未来,金融市场产品体系将进一步丰富,继续推动货币市场工具创新,积极推动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债券品种创新。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为非金融企业融资提供更多工具。逐步引入更多的利率、汇率和信用衍生产品,为市场参与者管理风险提供便利。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简述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_百度作业帮
简述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简述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要求优化产业结构,而且还要求建立合理的地区经济结构.地区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和结合状况.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就是要求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使各个地区在国民经济整体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并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协调一致地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按照经济的发达程度不同,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区.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物质技术基础雄厚,科技教育比较发达,管理水平较高,交通便利,城市规模和城镇密度较大,经济处于“成熟”型阶段.中部地区工农业有比较雄厚的基础,拥有大批科技人才,水电资源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是全国最重要的煤、油、电基地和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基地,经济处于“成长”型阶段.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可观,经济处于“开发”型阶段.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各个大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差异极大,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低,交通运输条件差.所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更为突出.东部沿海属于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中部属于经济次发达地区,西部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而且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还在继续扩大.我国不发达地区又主要是在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我国的边疆地区.所以,发展地区经济,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这主要是:(1)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发挥各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质技术条件加速地区经济发展,从而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补充、互相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整体优势.(3)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保持社会安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财富管理(专题一 概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财富管理(专题一 概述)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0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1.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是有人说“我国现在处于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这种说法错在哪里?
国内外都有人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将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将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因此,当我国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他们就说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这不是误解,便是曲解。因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可以实行,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实行市场经济
未必就是实行资本主义。
2.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有人认为这是过度迷信市场经济的结果,有人认为这是没有真正实行市场经济的结果。你怎么看?
2.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确实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严峻挑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些人在认识上不一致也很正常。但是必须肯定的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改革开放丝毫不能动摇。
3.有人说:“经济学无国界,否则,就不是经济学。”这种说法有无道理?
这种说法没有道理,是一种漠视民族国家的世界主义。作为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经济学与基本国情、经济制度、民族传统相关,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首先在研究家庭财产管理的“经济学”前面加上“政治”两字,就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家财富管理的。从广义上说,现代经济学都是政治经济学,不可能有真空里的经济学。事实上,就当代经济学来说,东方与西方,南方与北方,都有明显差别,萨缪尔森也提出,希望早日看到中国的经济学。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我国的经济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能够为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提供经济理论基础。
4*.经济学是科学,但经济学家的政策见解很少完全一致。这是为什么?
经济学家的政策见解不一,至少有以下几种可能的原因:
(1)政治思想不同。经济学属于研究意识形态的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的政策主张不同。
(2)经济思想不同。主张自由放任的新自由主义与主张国家干预的新凯恩斯主义,在政策主张上也会不同。
(3)经济理论不同。同一经济思想的不同经济理论,在政策主张上也会有所不同。
(4)经济信息不同。即使同一学派、观点相同的经济学家,由于各自掌握的经济信息不同,政策主张也不会完全相同。
5*.有人说:“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管理。”请对此试加评论。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现象,都是一国的经济运行,只是研究方法不同:微观分析从个量入手,宏观分析从总量入手。这就是说,微观与宏观是以研究方法而不是研究对象来划分的。因此,说“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管理”,是不确切的。
6*.某君曰:“我这个人,宏观上还可以,微观上有不足。”这种说法对吗?
这种说法不对。某君的原意是:自己整体上还可以,局部上有不足。这不是宏观、微观的愿意:宏观指总量、总体,微观指个量、个体。从经济学上说,无论从整体上还是局部上看,个人都是个体。
7*.“经济人”都是利已主义者,但为什么国内外都有人助人为乐,舍己救人?
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作为假说,“经济人”是对人性的一种抽象,并不是现实中的具体人。具体人多种多样,不一定都是利已的,但撇开非本质属性,“经济人”假定抽象人的本制属性是利已的。
(2)“经济人”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也包括个人的安乐。也就是说,既有物质利益,也有精神安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对某些人来说,助人为乐,舍已为人,便引以为豪,也可以利已。
(3)“经济人”假说是实证结论,不是道德规范。这一假说的原型是18世纪参与市场活动的平民,他们没有任何特权,只能追求个人利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道德规范上说,西方既有利已主义,也有利他主义。
8. “西方经济学”为什么不能全盘照搬?
西方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研究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它具有两重性,既有与资本主义辩护的一面,又有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一面。由于学派林立,他们在理性与非理性、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均衡与非均衡、国家干预与反干预、效率与公平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完全按照某个学派的经济理论执政。退一步说,即使某个发达国家主要采用某个学派的理论,这个理论也未必适用于其他发达国家;即使适用于发达国家,也未必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即使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未必适用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因此,经济学不应照搬,也难以照搬。
9.如何正确理解“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怎样建设我国的社会注意经济学,是目前正在讨论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我们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各抒己见。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包括经济学在内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同时,必须加强对外开放,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造就一批学贯中西、享益中外的理论大家。因此,我国经济学有人提出“马学为体,中学为用”,这而无疑是正确的。
有人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研究经济制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机制的市场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的发展经济学。从战略上看,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科学发展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但从策略上看,鉴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机制上基本相似,就研究经济机制的市场经济学这一层次来说,不妨“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的科学,一种新的理论必定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才能诞生。《资本论》是在自由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才写出来的,《通论》也是在罗斯福“新政”以后才发表的。我国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只有十几年的时间,难以在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战略转变以前就写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而经过几百年的不断摸索和几次综合,西方经济学毕竟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且不断变革中的理论体系。作为手段或者方法,其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科学内容,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因此,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学只能借鉴西方经济学,“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即基本理论框架借用西方经济学,但力求本土化,为我所用。
1.需要与需求有何异同?
需要(即欲望)是指既有缺乏的感觉,又有满足的愿望,永无止境。需求是指既有满足的愿望,又有满足的能力,数量有限。可见,需求只是需求的前提,两者不能混同。
2*.根据需求法则,一种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反向变动。为什么这些年来绝大多数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同时上升?
需求法则是以其他条件不变为前提,一种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反向变动,这是一种短期内的静态分析。从长期来看,其他条件不可能不变,需求量就未必始终与其价格反向变动,这需要进行长期动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进入小康,收入、偏好等其他条件都有很大变化。随着收入日益增加,需求曲线不断右移,导致产品价格与其需求量同时上升。
3*.按照市场供求原理,商店里的商品理应天天卖光。为什么每天打烊时商店货架上总有存货?
商店货架上总有存货,至少有以下两个原因:
(1)从理论上说,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但现实市场竞争不完全和信息不完全,市场难以“出清”。
(2)从实践上说,一般商店都必须保持必要的存货周转量,以便每天一开业就有商品供给。
4*.在许多城市,公共汽车和地铁都是十分拥挤。有人主张通过提高票价缓和供求矛盾,有人不以为然。你看呢?
由于公共交通是大众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需要,即使提高票价也不能减少很多乘客,难以从根本上缓解公共交通的拥挤状况。因此,增加公共汽车、地铁的线路和班次,改革公共交通的管理体制,提高公共交通的有效供给,是缓解供求矛盾更加合理而可行的方法。
5.供求法则是不以人们意志转移的,为什么还要进行价格管制?
供求法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人们无法改变,但可以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限制它的作用和范围,消除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某些缺陷。
6*.试论均衡价格论与劳动价值论
关于均衡价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目前这国经济学界正在讨论,尚未形成共识。大家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本篇的供求原理,各抒已见,百家争鸣。(参见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三)问答题
2*.在人们生活中,作为必需品的水,无疑比作为高档品的钻石重要得多,但为什么钻石的价格比水高得多?
水对人们生活比钻石重要得多,是因为人们消费水的总效用远大于消费钻石的总效用。但“物以稀为贵”,根据边际效用递减法则,边际效用与消费数量反向变动,并决定需求价格。由于水的消费比钻石大得多,水的边际效用比钻石小得多,水的需求价格比钻石低得多,水的市场价格也就比钻石低得多。
3*.你认为知识的边际效用是递增、增减还是不变,为什么?
与物质不同,知识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一方面,由于知识的累积和复合,其边际效用不断上升。研究生只比本科生多学两年,学习时间增加1/8,但其工资远高于1/8,便是明证。另一方面,知识具有很大的外溢效果,其社会边际效用也是日益增加的。所以,经济学家认为,知识是唯一不服从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的事物。
4*.试比较马歇尔、希克斯、斯勒茨基三种需求曲线,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合理?
三种需求曲线各具特点,各有用处。马歇尔需求曲线即通常意义上的需求曲线,虽然没有区分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但反映价格曲线变动的总效应,符合一般人的经验直觉。希克斯需求曲线剔除以效用水平定义的收入效应,更加严格反映需求与价格的关系。斯勒茨基曲线剔除以消费组合定义的收入效应,更加容易测定需求与价格的关系。因此,从理论研究来说,希克斯需求曲线比较合理,从实际应用来说,斯勒茨基需求曲线比较实用。
(三)问答题
1*.与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相比,公司制企业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市场上最终留存下来的只能是公司制企业,为什么各国仍然有大量的非公司制企业存在?
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虽然比公司制企业明显具有劣势,但是也具有公司制不可替代的优势,它们数量多、分布广、经营灵活、人性化强、能够适应某些产品和服务需求的特点,能够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例如修理、零售、饮食以及一些个人或者家庭服务,并不需要大规模的资金,也不需要复杂的技术,而对该类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在地区上广泛分布,数量多。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的供给方式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特点,存在广阔市场。
2.如果一个企业宣称其拥有10亿元资产,这个信息能说明什么?不能说明什么?
企业的资产总额由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构成,等于企业由债和股东权益总额。因此,一个企业拥有10亿元的资产,直接表明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占有社会生产资源的情况。资产规模越大,表明企业的经营规模越大,生产能力越强。
但是,企业资产10亿元并未表明负债与股东权益的比例。如果负债比例即资产负债率过高,也表明企业经营风险过大。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超过100%,在面临市场风险发生时,企业将无力还清债务,与这样的企业交易,就存在很大的风险。
3.目前,在以IT(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行业中,出现了一种“虚拟企业”,即一个企业往往仅发展某种业务,而有关的业务依靠“外包”实现。试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解释这种现象。
在以计算机制造为代表的IT产业中,各种组件的生产是标准化的,成本也难于持续下降,而一个企业所需要的某种组件数量有限,技术熟练成都却要求很高,企业内部生产无法达到规模经济。因此,在竞争激烈的IT行业,一个企业为了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需要专注于自身的特定业务,而将有关的业务外包(outsourcing)给其他企业。
4.市场和企业是协调经济活动的两种方式。为什么它们会同时存在呢?
市场和企业作为协调经济活动的两种方式,各自存在有效率的场合。在交易成本高、规模经济大的条件下,企业的效率更高,企业替代了市场。但是企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效率的,企业内部也有管理成本。如果市场的协调效率更高,依靠市场比依靠企业本身组织生产具有更低的成本时,市场协调就是经济的选择。事实上,企业代替市场而不断产生的同时,企业也被市场代替而不断淘汰。西方小企业的存续率只有十分之一,盖源于此
(三)问答题
1*.答案见表7―2,括号内为推算数据。其中,L=3之前为生产第Ⅰ阶段(AP&MP),从L=4到L=6处于生产第Ⅱ阶段(AP递减且MP&0),L=7以后为生产的第Ⅲ阶段(MP&0)。
2.规模报酬递增的企业将不会面临要素边际报酬递减现象”,这个命题是否正确?
该命题是错误的,混淆了短期生产中的边际报酬与长期生产中的规模报酬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边际报酬是指在短期生产过程中不断增加某一种要素投入而保持其他投入不变时,新增加投入带来产出(边际产量)的变化情况。边际报酬的变化遵循边际报酬递减法则,即在不断增加某种投入的情况下,边际产量终究将下降。规模报酬是指长期生产中同时增加所有生产要素投入时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变化关系,一般地存在规模报酬递增、递减和不变三种情况。
3.为什么边际产量曲线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与其相交?
当企业生产中开始逐步投入一种变动生产要素的时候,由于固定投入逐渐得到充分利用,边际产量逐步增加,导致边际产量比平均产量大。随着该可变要素投入不断增加,迟早将导致边际产量递减,平均产量增加的速度也开始降低。但是,只要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将带动平均产量继续提高。当边际产量降低到平均产量的水平之后,边际产量的继续下降将导致平均产量下降。在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的关系上,就是边际产量曲线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与其相交。可用数学说明如下(见教材137页):
处于极大值。
4.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是否会出现在一个企业的生产中?为什么?
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会出现在同一企业的生产中。虽然在企业规模扩张的初始阶段出现规模报酬递增,但是如果持续扩大企业规模,原来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因素将产生相反的效应。例如过细的分工使劳动者产生厌烦情绪,彻底抵消了原来的专业分工的好处;过大的生产规模导致管理协调上的困难,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和机器设备的无效使用,降低了企业生产效率等等。
(三)问答题
2.举例说明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区别。
固定成本就是不随产量变化的成本,即使停产也要支付,如设备折旧、借入资金的利息、租用厂房的租金,短期内无法调整。而可变成本则是随产量变化的成本,短期内可以变动,如雇员工资、原料、燃料。
3.为什么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是U型的?
在短期生产中,平均成本是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变动成本之和。当产量较低时,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很多,所以在开始阶段的平均成本比较高。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越来越低,因而,平均成本是下降的。而随着产量不断增加,可变投入的边际报酬递减作用越来越明显,一致平均变动成本的上升超过平均固定成本的下降,从而平均成本表现出递增的状态。因此,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是U形的。
4.短期内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有何关系?
(1)当MC&AC时,AC曲线处于递减阶段;(2)当MC&AC时,AC曲线处于递增阶段;(3)当MC=AC时,MC曲线与AC曲线相交于AC曲线从递减转入递增的转折点,即AC曲线的最低点。
(三)问答题
1*.某运输公司现有小轿车100辆,大轿车15辆。根据市场分析,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再增加1辆小轿车,可以每月增加营业收入10000元;如果增加1辆大轿车,每月可以增加营业收入30000元。估计增加1辆小轿车或大轿车每月的费用是1250元和2500元。问:目前该企业的车辆结构是不是合理?如果不合理,应如何改进?
从增加的费用看,增加1辆大轿车等于增加2辆小轿车。比较增加1辆大轿车的收益-成本比(),和增加2辆小轿车的收益-成本比(),可以看出,在成本不变情况下,增加大轿车将有利于增加企业收入,增加企业利润,所以应该增加使用大轿车数量,而减少小轿车的数量。
2*.*.试论下列各种均衡条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从数学上看,三个等式都是利用拉格朗日乘数求解线性规划最优解的必要条件,但解决的经济问题不同:第一个表示消费者均衡,即消费者在以既定的价格购买X、Y两种商品时,获得效用最大化必须满足的条件,实际上包含的是两种商品的数量关系。第二个表示生产者均衡,即企业使用两种既定的要素L、K进行生产时,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在要素最优投入组合方面必须满足的条件,实际上包含的是两种要素的比例关系。第三个等式表示企业生产两种产品A、B,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关于两种产品数量决策应该满足的条件,实际上包含的是产品A、B的数量关系。
3.企业利润最大化和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之间是什么关系?
要素投入最优组合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满足最优组合条件的要素投入,能够实现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或者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但是即使如此,也不一定能够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不是充分条件。
4.为什么会出现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有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从内部来看:(1)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2)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专业分工,提高生产效率;(3)在扩大生产规模时,有时存在维度效应,可以更加有效利用现有人力和设施,降低分摊成本。从外部来看:(1)如果企业规模很大,公交、医疗等相关公共服务业变会进驻;(2)生产规模大的企业可以获得财务上的利益,例如购买原材料上的优惠、低利率贷款、成本低的融资等。
产生规模不经济的原因,也有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从企业内部看,产生规模不经济主要原因是过大的规模导致管理上的困难和低效率,管理成本的增加,从而表现为平均成本增加。比如信息传递困难和失真,难于协调,内部的小集体利益损害团结协作。规模扩大往往要求增加管理部门和扩大管理的投入,但是管理部门过大导致官僚主义,进一步降低效率。从企业外部看,经营规模过大将导致采购上的困难,特别是某些专用材料因为需求大,价格会上涨。规模过大还将导致销售上的困难,特别是某些专用产品,因为供给量大,价格会下降。
5.为什么有的国家使用资本密集型技术,有的国家使用劳动密集型技术?
不同国家使用劳动密集型技术或者资本密集型技术,是由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和要素价格的相对高低决定的。在资本稀缺的国家,资本价格高,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根据生产要素最优投入组合原理,必然更多使用劳动力,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在中国劳动力丰富甚至存在剩余的条件下,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可以发挥劳动成本低的优势,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并且有利于解决失业和潜在失业问题,促进经济增长。而劳动力稀缺和劳动力价格水平高的国家则相反。
6.试分析生产扩张线的形成极其经济内涵
教材图3.9.4表明,扩张线是长期中企业以最低总成本生产不同产量的要素投入组合。如果企业调整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曲线会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与不同的等成本曲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扩展线表示,在生产函数、要素价格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生产的成本或产量发生变化时,企业会沿着扩展线来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既定产量下的最小成本。
(三)问答题
1. 根据题意,这是个完全竞争企业,可以首先确定以下3行数据:
TFC:由于L?= 0时,q = 0,TC = TFC = 90,且不变。
TVC:从增加一个单位投入劳动增加4单位产量,而单位产量的平均变动成本AVC=15,可以推断一个劳动投入的TVC=15×4 = 60,即劳动价格为60。
MR:由于产品价格不变,MR也不变,恒为10。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根据各种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之间的关系,从既有数据(加括号)推算其他数据,见表10 - 2
2.完全竞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吗?为什么西方经济学家首先需要研究完全竞争模型?
严格意义上讲,完全竞争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即使像农产品市场也只是类似于完全竞争市场而已。尽管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理想的状况,但对一般企业而言,当他们对市场价格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和控制作用时,也可以近似作为完全竞争企业来看待,以便简化对企业均衡问题的分析。不仅如此,由于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是各种类型市场理论的基础,弄清完全竞争市场中产品价格和产量是如何确定的,再去分析其他类型市场产品价格和产量的决定也就不困难了。因此,西方经济学家在分析市场竞争理论时首先总是分析完全竞争市场。
3.如果行业中每个企业都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整个行业是否必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如果行业长期处于长期均衡状态,行业中每个企业是否必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如果行业中每个企业都处于长期均衡状态,则。但是整个行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的话,则不但要求,还要求。时,不一定就有,可见,即使每个企业都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整个行业还不一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但时,必定,即如果整个行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则行业中的每个企业必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4..如果企业和行业都处于长期均衡状态,他们是否必然处于短期均衡状态?
如果企业和行业都处于长期均衡状态,即,则企业必然处于短期均衡状态,因此企业短期均衡的条件是。如果所有的企业都处于长期均衡状态,产品的价格和产量不再发生变动,那么该行业也就处于短期均衡状态。
5.请逐一分析完全竞争假设对市场均衡的影响,并列举出三种局部均衡不存在的情况。
完全竞争有五个基本假设,它们对市场均衡的影响如下:(1)市场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任何一个买者和卖者的个体行为,对市场的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市场均衡是全体参与者决策行为的共同结果。如果同一行业中厂商数目较少,那么单个厂商所提供的产品数量在市场总量中所占份额就会较大,从而就会对均衡价格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同样,如果消费者数目不多,那么单个消费者由于其购买量在市场总量中所占份额较大,也会对均衡价格的形成有较大影响。(2)市场没有进入和退出壁垒,生产要素的流动是自由的,或者说限制很少或代价很低。如果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那么就不能保证有足够的卖者,从而会影响均衡价格的形成。(3)市场上的产品和要素具有同质性,在交易者眼中是没有差异的。对消费者来说,所有企业的产品之间具有完全的替代性,如果单个企业以高于既定市场价格出售其产品,消费者就会转而购买其他厂商的产品,进而会影响均衡的实现。(4)买卖双方对市场拥有充分而对称的信息,完全了解商品的质量和价格,能够借此做出正确的决策。那么。消费者不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从事购买,生产者也不会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进行销售,从而有利于均衡价格的实现。(5)买卖双方在进行交易时,都不存在交易费用。如果交易成本存在且较大,就会影响双方对信息的掌握,进而影响双方的决策和均衡价格的形成。
以上五个假设前提中,若有任何一个得不到满足,就不是完全竞争,难以形成完全竞争局部均衡。
6.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有哪些不同,企业、行业、全社会面对的要素供给曲线有何区别?
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区别:(1)需求者和供给者。在产品市场上,需求者是家庭,供给者是企业;在要素市场上,正好相反。(2)直接需求与派生需求,产品市场上,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追求需要的满足,而要素市场上,生产者对要素的需求,是从追求利润派生出来的需求。(3)所有价格与使用价格。产品市场上的产品价格都是所有者价格,所有者拥有全部产权。要素市场上的要素价格,既有所有价格也有使用价格,通常研究使用价格。(4)要素收入和产品需求。根据欧拉定理,要素收入正好等于产品总值,即要素的价格决定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决定产品需求,产品需求又决定要素价格。
企业、行业、全社会面对的要素需求曲线的区别:以劳动的供给为例子说明。就家庭来说,当工资增加时,一般会增加劳动供给,一是原来嫌工资低的人进入了劳动市场,二是已参加工作的人,延长了劳动时间来获得更多的收入。就某个企业或者行业来说,因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个企业乃至某个行业只能吸收整个社会劳动供给的一小部分,只要将要素的价格提高一点,就会吸收大量的劳动供给。由于在这种市场条件下,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因此,可以认为要素的供给曲线对价格的弹性是无穷大,既要素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但是,就全社会来说,就不同了。当接近充分就业的时候,新增的劳动力有限,劳动时间也不可能无限延长,结果就是供给价格弹性很小,整个社会的劳动供给曲线很陡,几乎成垂直线。
7某企业考虑以5万元购置一台经济寿命为10年(残值为0)的设备制造新产品,新产品以单价390元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销售。若新产品的总成本为,报酬率为10%,所得税为33%,企业会进行这项投资吗?
.解:已知,则,,根据均衡条件:,即,解得。
所以,企业所获利润为=100×390-(0+2×100×100)=15000元。
交纳所得税后,还有15000×(1-33%)=10050元。因为报酬率为10%,按照10%将利润折现,即
=000元,所以企业会进行这项投资。
(三)问答题
1.人均国民收入最大,是否社会经济福利最大?为什么?
人均国民收入最大,未必社会福利最大。福利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包括生产效率和收入分配两个方面:国民收入总量或人均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分配或收入分配公平。美国的国民收入总量和人均国民世界第一,但美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和收入分配公平,却非世界最优。从理论上看说,计划经济也有可能做到资源优化配置,收入按劳分配,但实践表明,计划经济不是完全有效的,也不是完全公平的。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以市场经济求效率,以社会主义求公平。
2.为什么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条件包括消费的帕累托最优、生产的帕累托最优,以及一般的帕累托最优。福利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市场能够满足帕累托最优的这些条件。
(1)完全竞争与消费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对任何一个消费者都是相同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会使消费者的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率。每一消费者消费的任何两种商品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替代率等于全体消费者所面临的共同的价格比率。因此,就所有消费者来说,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必相等,即
(2)完全竞争与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对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厂商都是相同的,厂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会使其使用的任何一组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它们的价格比率。每一生产者购买的任何两种要素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全体生产者所面对的共同的要素价格比率。因此,就所有产品的生产厂商来说,任何一组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相等,即
(3)完全竞争与一般帕累托最优条件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每一消费者对于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之比;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这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之比。而完全竞争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产量会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因此,任何生产者对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必等于任何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即
综上所述,在达到竞争性一般均衡时,市场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满足帕累托最优三个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完全竞争市场能够保证资源配置在交换、生产以及交换和生产上都符合帕累托最优。
3.公平与效率是人人追求的目标,为什么成千万的内地,不在农村当家作主,却到沿海受人剥削?
效率与公平,是经济学的永恒主题。没有效率,就谈不上公平,没有公平,也谈不上效率,两者必须统筹兼顾,相辅相成。但是,在特定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替代关系,也有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的问题。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饿初期,鉴于许多经济领域效率不高,中央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于内地农民特别是贫困人口来说,他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因而宁愿以效率换公平,背井离乡到沿海打工。好在有宪法和劳动法的保护,他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享受必要的公平。在市场经济已经取得主导地位,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鉴于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中央又提出,要更多注意公平。
4.有人说: “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北欧福利国家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你怎么看?
在我国提出以人为本,切实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之际,北欧福利国家的经验教训受到极大关注.有关学者正在认真加以研究。这里,只提出两点供大家讨论:
(1)我国的社会主义,坚持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北欧的某些国家,也标榜自己是社会主义,但以私有制为主,按资分配为主,不注重收入再分配,强调增进社会福利。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与北欧的 “社会主义”有实质性区别,不能看作社会主义的不同阶段。
(2)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正相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或者说,不发展生产就不可能搞好社会主义。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保障体系水平不高,覆盖面不广, “就业难、就学难、就医难”已经成为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中央已经将这些问题列为 “十一五”规划的重点课题。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定会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本来就是社会主义提中应有之义。应当承认,北欧某些国家 “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整套福利制度是比较完善的,与我国相比确实处于比较高级的阶段,这与他们是、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有关。同时,某些过高的社会福利支出,导致税负过重、资金外逃等问题,他们也在反思和改革之中。
(三)问答题
试论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条件及其原因。
全垄断市场的条件:第一,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企业生产和销售商品;第二,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第三,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其困难或者不可能。
2.完全垄断企业既可以控制价格,又可以控制产量,为何不能任意定价?
从理论上讲,完全垄断者是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实际上,面对既定的市场需求曲线,完全垄断企业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以较高价格销售较低产量,或者以较低价格销售较高产量。如果垄断厂商定价过高,购买量就会大幅度下降而减少总收益。同时,国家也会对垄断厂商的定价加以控制。此外,垄断仅仅说明某种产品仅有唯一的供给者,但并不排斥潜在的竞争者。包括依靠技术创新的新进入者和类似产品的替代者。例如,一个在铁路运输市场取得垄断地位的公司,如果定价过高,同样面临来自航空、公路、管道运输乃至通讯业企业的潜在竞争。
3.为什么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价格等于边际收益,而垄断厂商的价格大于其边际收益?
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个企业的产出相对于整个行业的规模而言,数量非常小,可以按现行市场价格出售愿意产出的数量。由于市场的价格不变,完全竞争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出所获得的边际收益也是不变的,即P=AR=MR。
在完全垄断条件下,企业面对的是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其负的斜率意味着:如果垄断厂商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出,必须降低原有的价格,而且之前生产的产品价格也会同时下降,这样边际收益必定小于平均收益,即现在的价格P=AR&MR。
4.为什么垄断厂商的供给曲线无法定义?
供给曲线表示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提供和能够提供的产品数量,价格与产量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每一个企业都是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确定使利润最大化的唯一产量。这种价格和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构建完全竞争企业和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的基础。但是,在垄断市场条件下就不同了,垄断企业是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同时调整来实现MR=SMC原则的,而且,P总是大于MR。随着企业面临的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的位移,企业所面临的价格和产量之间不再必然存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那种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有可能出现一个价格对应几个不同的产量或一个产量对应几个不同价格的情形。因此,在垄断条件下,无法得到表示产量与价格之间一一对应关系的企业和行业的供给曲线。由此可以得到更为一般的结论:凡是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带有垄断因素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或者说,凡是在单个企业对市场价格有一定影响力,其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市场中,不存在具有规律性的企业和行业供给曲线。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都是如此。
5.为什么参加卡特尔的各企业会按相同的价格出售产品,而不会要求相等的产量?
卡特尔是少数企业根据整个行业的需求状况和各厂商的成本状况,按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全行业的产品价格和全行业的产量,卡特尔根据全行业产品边际收益曲线和全行业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确定全行业均衡产量,并根据全行业的需求曲线决定这个均衡产量的均衡价格。但由于各厂商的成本情况不一,势必造成各厂商产量不等。
6.比较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与垄断企业的长期均衡之异同。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与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长期均衡的条件不同。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的条件是:P=MR=SMC=LMC=SAC=LAC。完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LMC=SMC。
(2)均衡价格和产量不同。根据两者的长期均衡条件可知:完全竞争企业的均衡价格等于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而完全垄断企业的均衡价格通常高于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完全竞争的均衡产量是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的产量。这就是说,完全竞争企业以较低的价格提供较高的产量,而完全垄断企业以较高的价格提供较低的产量。在资源配置上,完全竞争远优于完全垄断。
(3)获得利润不同。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时只能获得正常利润。而垄断厂商由于其他厂商无法进入该行业,可以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7.要看电视,就不能看广告。就社会资源配置来说,广告作用是正是负?
国内外一直存在关于广告战的“广告战”。有人认为:广告扩大了消费者视野,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广告为企业提供一个有力的非价格竞争手段,有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广告也为传媒提供资源,供广大观众享受更好的文化娱乐。也有人认为:企业如果将广告费用用于产品开发,对消费者更加实惠;广告占去观众有限的休闲时间,甚至散布不良信息,误导观众。看来,争论还会继续下去。不过,总起来说,广告有利有弊,利大于弊,问题在于如何兴利去弊。因此,各国都允许广告的存在,并制定广告法加以规范和管制。
8.经济学历来批判市场垄断力,为什么加强垄断的全球兼并浪潮此起彼伏,而且得到许多政府的大力支持?
经济理论正在研究“垄断的功过”,目前还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加以探讨:
(1)从理论上说,只要具备完全竞争的一系列严峻假设条件,就可以达到一般均衡,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说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但从实践上看,现实市场很难满足完全竞争市场的一系列严峻假设条件。竞争都是不完全的。资源优势会带来低廉成本。技术开发会创造崭新功能,先进管理会增强竞争实力,规模经济的产品价格也会比完全竞争更低,所以这些都会形成市场垄断力。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具有垄断力的企业可以通过损害他人利益而获得超额利润,具有垄断力的国家可以通过损害他过利益而增进本国利益。在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国家福利最大化的时代,垄断势力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生产走向集中,竞争形成垄断,这是历史的必然,政府对垄断集团的支持,也是不争的事实。正是通过近代全球范围内三次横向、纵向、混合兼并浪潮,才形成今天仍在“洗牌”的世界500强。
(2)尽管垄断势力的出现难以避免,但它毕竟妨碍公平竞争,影响资源配置,因此,各国政府都要采取种种措施,对垄断进行管制,一些重大的兼并事件,也要经过政府审查批准,甚至制定反垄断法,对触犯者予以制裁。不过,由于反垄断法主要由垄断势力的代表制定,它就是反对了垄断还是保护了垄断,在西方也经常发生争论。
9.垄断程度越高。垄断利润越大,我们为什么还要欢迎并争取国际垄断财团来华投资?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我国正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际垄断财团来华投资。这不仅是因为垄断财团能够带来剧额资金,也因为它们能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发展我国有关产业,有助于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当然,他们愿意来中国,也是为了占有这个富有潜力的市场,获取更大的超额利润。对我国来说,这叫“以市场换技术”,“以公平换效率”。当然,我们欢迎国际财团也是有条件的:必须符合我国法规和政策,不能掌握国家经济命脉,不能危害国家经济安全,不能影响国家生态环境。这也是国际惯例。
10.回顾我国几十年相对价格的变化,并解释其原因。
从微观分析,特别是一般均衡的角度来看,产品和要素的绝对价格与币值有关,并无多大意义,重要是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尤其是影子价格。全国解放50多年来,相对价格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农业和服务价格的相对价格上升,工业的相对价格下降。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工业品相对稀缺,加以有计划地从农业积累金支持工业发展,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相当严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迅速发展,科技进步不断加快,工业品日益丰富,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工业品的相对价格包括某些工业品的绝对价格都在下降。鉴于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实现现代化的“瓶颈”,中央一再发出1号文件,强调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改变二元经济结构。这些年来,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限制价,对农产品实行保护价,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都有很大提高。
1 、外部性的“外部经济与不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外部经济和不经济”,有何不同?
第三篇第九章第三节“规模经济”和第四篇第十三章第一节的“外部性”中,都谈到“外部经济与不经济”问题,但两者性质不同:
(1)规模经济的外部经济与不经济,是指企业由于经济规模变动而引起的外部环境对企业成本―收益的影响,而外部性的外部经济与不经济,即外部性的正负,是指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社会成本―收益的影响。前者强调外部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后者强调企业活动对外部的影响。
(2)规模经济的外部经济与不经济属于货币性,已经体现在以价格为基础的市场交易中,而外部性的外部经济与不经济属于技术性,并未在市场交易中得到体现。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技术性的外部性。
2.为什么公共品过多也不好?
公共品与个人品的数量应以边际个人效用等于社会边际效用为准,过少不好,过多也不好。经验表明,公共品由政府提供,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容易导致“吃大锅饭”,“搭免费车”。我国过去的公共品,过少与过多并存。“大跃进”时期的“共产主义食堂”,社员“各取所需”,放开肚子吃,也是导致三年粮食困难的原因之一。北欧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整套社会福利制度,导致税负过重,有损效率,也在反思之中。
3.教育具有很高的社会收益,为什么会有大量私立学校?
教育属于典型的准公共品,无论公立私立,特别是义务教育,可以实行产业化经营,但不应当以盈利为目的。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教育的社会收益越来越高,与个人收益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收费又不能太多,难以自负盈亏。为此,政府正在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加对学校的补贴。
私立学校,西方大量存在,我国也大批兴起。尽管私立学校收费可以略高,但要完全自负盈亏,也是困难的。私立学校之所以不断兴起,首先是因为有志于科教兴国的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热心公益,自愿捐献,以精力和金钱资助教育。其次,大公司从自己人才需要和声誉出发,也会自办或资助教育。最后,各级政府会采取优惠政策或补贴政策,支持多样化办学。
4.报载:四川某地将城市承包给某公司经营50年。你觉得合适吗?
国内出现过“城市经营”这一说法,但存在争论。显然,就城市的经济功能来说,也要符合全市场规律,可以借鉴企业经营的一些经验,但是,作业公共品的城市管理,不能像个人品一样,以利润为目标从事经营。例如,城市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用事业、科技教育等,都不能按照公司的MR=MC定理确定其均衡量,城市所收的税费也不与市民的需要一一对应。因此,将城市管理实行承包经营,不符合公共品管理的原理。
5.只用经济手段能否保护公众资源?
江河湖海、森林草原、地下地上等公共资源,虽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竞争性,但在很大程度上不具排他性,如果任意开发,难以持续。仅用经济手段,也许可以实现个体均衡,但难以实现社会均衡。例如,如果让某公司取得公共资源的垄断权,就会以垄断价格攫取超额利润,危害公众利益。因此,各国政府对公共资源除经济手段外,还采取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加以管制,如森林法、采矿法、污染法和许可证等等。
6.有人提出应该通过对每单位垄断产品收税来消除垄断利润。这种政策对垄断者的产量和价格有什么影响?对经济效率有什么影响?
如果对垄断者所销售的单位产品征税,会增加边际成本,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垄断者就将提高价格,减少产量。税收肯定会减少垄断者的利润,甚至可能使利润不存在,但结果会影响产业发展,造成无效率。因此,除了对少数对高档消费品征收消费税外,政府往往通过限制价、增值税、所得税等方式,降低垄断者的超额利润。
7.科斯定理之我见
科斯定理提出产权界定和交易成本,对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科斯定理的实施却存在一系列问题:(1)有些资源、特别是公共资源,产权难以界定,不可能清晰到个体。(2)由于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产权并不一定能够成功转让。(3)即使产权清晰并能够转让,其结果也未必符合效率和公平。
(三)问答题
1.试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解答提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成语的意思是我们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至于其中的时运或者天意,在我们的风险论里面就是所谓的不确定性或者风险。也即我们无法确定某种结果一定会发生,或者若干个可能的结果中会发生哪一个,或者某种结果其发生的概率。究其原因,可能是我们缺乏必要的相关信息。
尽管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以往的经验,能够估计现在的各种选择、行为的各种结果发生的概率,并以此来推测当前的行为的期望值,进而进行决策。如果选择恰当是可以实现风险规避的,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
所以,“成事在天”是无法避免的,即最终的结果我们是无法确定,但是我们可以谋事在人,尽量通过积累经验,了解更多的信息,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程度达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2.请你评估自己的风险偏好,并说明理由。
我估计自己是一个风险规避者。有这样一个例子:我将10000元进行投资,某银行有一理财计划,期限1年,回报率为2.7%,但是收益以美元返还。而定期1年存款回报率为2.5%。当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8:1,预计1年后该汇率以98.1%的概率降为7.8:1,而1.9%的概率降为7.4:1。投资改理财计划的最终人民币收益为*2.7%*(*7.8*98.1%+*7.4*1.9%)/8约等于10250,而投资与定期存款的收益为10250。最终我选择了定期存款,放弃了有98.1%的可能性会约有10263元的收入。
3.为什么人们会对不确定性情形加以保险?
风险规避者会愿意以一定的代价购买保险,这样就可以将其风险出卖掉。这是由于,如果不同人的风险是相互独立的,那么这些个体作为一个集体可以帮助个体承担一定的风险。保险公司就是通过每个投保人所支付的保费,对于个别发生损失的个体进行偿付。所以通过保险,个体的风险实际上由每个投保人共同承担了。
实际上,对不确定性投保并没有改变投保人的期望收益,但是通过保险可以消除不确定性结果之间收益的差异性,因此给投保人带来了更高的效用水平。
4.在什么情况下,为减少不确定性而对更多的信息进行支付?
当存在不确定性时,消费个体是基于有限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的,那么如果他能够拥有更多的信息,那一定能够进行更好的预计。因此承担的风险也会因此而得以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为减少不确定性而需要对更多的信息进行支付。
5.保险市场有效运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提示:保险市场要能够有效运作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
首先,投保个体之间的风险必须是相互独立的。否则如果投保人所承担的保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那么当该风险发生时,大部分的投保人都会遭受损失而要求保险公司进行偿付,这样风险完全由保险公司所承担,难以保证保险市场的有效运作。
其次,市场上不能存在“道德风险”。(有关“道德风险”,我们将在下一章详细阐述。)
(三)问答题
1.我国唐诗有“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绮楼台”,其中的“信息”与信息论中的信息有何区别?
该诗句选自唐代诗人李中所著的《暮春怀古人》一诗,“信息”一词在该诗中指的是“音信”、“消息”的意思。而我们在信息论中讨论的信息指的是用来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形式。一般认为:信息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和变化,可以通讯的知识。
因此该诗中的“信息”是属于我们这里讨论的信息的范畴的,但是信息论中研究的信息的含义无疑比该诗中所指的意思要更加宽泛。
2.试举一则亲身经历的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
我有一台使用了一段时间但是保养较好的电脑,想要出售。但是二手市场上充斥了大量的使用年限非常久,而且返修过的二手甚至是多手的电脑,但是由于电脑商善于翻新,消费者很难区分,最终,我将那台电脑通过单位赠给一所希望小学,使二手市场面临逆向选择。
3.广告究竟促进还是妨碍有效的市场竞争?
广告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经济学通常将广告分为两种:一种是信息性广告,另一种是劝说性广告。前者旨在提供信息,比如向消费者提供关于商品的销售地点、价格、特征等方面的信息;而后者在一般情况下是为了掩盖信息,旨在迷惑消费者,使他们以为在没有差别的商品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别,以便对其产品产生良好的印象。
广告可以作为一种信号,即企业宣传其产品具有高质量的一种信号。企业愿意支付巨额广告费用这一事实,在一定程度上暗示消费者,生产者对他们的产品充满信心。这时,如果消费者试用这种商品,则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质量确实较好,消费者会喜欢它,并成为回头客,将能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广告是值得考虑的。另一种情况是,产品质量较差,企业将失去信誉,广告的作用适得其反。正是由于这种反馈机制的存在,使消费者在不同程度上愿意相信广告。但是,广告也可能导致商品的人为差异,并形成市场壁垒。例如,事实上完全相同的两种商品,仅仅因为消费者信息的差异,即使是低质量的现有产品,也可能阻挠高质量的市场进入者。
所以广告究竟是促进还是妨碍有效的市场竞争取决于广告是否能真正传达正确的信息,让市场更加透明。
4..既然完全竞争理论不符合市场现实,我们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时间首先学习传统理论?
尽管过于严格的假设条件使得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远离现实,但是它提供了一套分析市场竞争的思路和一种理想市场的标准,可以比较各种实际产业部门所具有的特征。完全竞争理论是研究非完全竞争理论的基础。正如不学经典力学就难学量子力学一样,不学完全竞争理论也难学不完全竞争理论。
5.什么是“委托―代理问题” ,该问题是由何产生的?
委托―代理问题指的是一个参与者(委托人)想使另一个参与者(代理人)按照前者的利益选择行动,但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选择了什么行动,能观测到的只是另外一些变量。比如在法律中,如果一方委托另一方从事某种活动,并签订好正式的文件合同后,双方之间就建立起了委托-代理关系。合同的授权人即为委托人,另一方得到授权的人就是代理人。而委托-代理关系指的是代理人的工作成果取决于其自身的努力程度以及一些无法控制的客观因素,但是委托人却无法区分这两种因素,因此代理人可能在授权的过程中追求自己的利益,甚至是通过损害委托人的利益来达到这一目的。因此“委托―代理问题”来源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委托人就无法监督代理人的行动。解决的方法是建立一套激励约束机制,诱使代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
(三)问答题
1.对策论说明“你有决策,我有对策”,但人们经常批评“上有决策,下有对策”,为什么?
解答提示:
对策论是研究理性的决策主体之间发生冲突时的决策及其均衡问题,也就是研究理性的决策者之间冲突和合作的理论。对策论中的个人决策与传统微观经济学中论及的个人决策相比,都是在给定约束的条件下追求效用或收益最大化,但其约束条件却不尽相同。在对策论中,个人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会根据其他人的选择来调整自己的决策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局中人的行为归纳为“你有决策,我有对策”。
“你有决策,我有对策”,这里的你我是指市场竞争中彼此平等的经济主体,大家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因而你有决策,我就有对策,这是天经地义的。人们经常批评的“上有决策,下有对策”,是指各级政府上下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总体,政府也是一个经济主体,但各级政府并不是独立的经济主体,不是具有不同利益的局中人,不管哪一级政府都是人民的代表,理应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下级理应服从上级。如果只顾自身利益和地方利益,有令不行或阴奉阳违,对上级的决策搞什么对策,是完全错误的。
2.囚犯困境表现,个体理性未必导致集体理性。你怎么看斯密的“经济人”假说?
囚徒困境中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源于这一对策不能满足“经济人”假说中那只“看不见的手”的一系列严峻条件。
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明了“看不见的手”的美妙绝伦。他论证道,尽管在市场经济中每个参与者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是自利的,但只要竞争是充分的,那么在竞争中就会形成一种自然秩序,它就好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使得竞争的后果是社会利益最大化。充分的市场竞争之所以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是因为市场机制具有收入分配、传递信息刺激效率等功能。
当然,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自动达到利他的结果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市场必须是完美的,即经济人是完全理性的,他在决策时所需要的信息是可以无代价获得的且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对称的,未来是具有确定性的,不存在外部性。这样,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任何经济人都不可能用虚假的或空洞的,也就是非真实的威胁或承诺来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
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完美市场的条件是很难被满足的,原因在于经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场是不确定的,不少行为的私人成本并不等于社会成本。当市场不完全时,经济人追求自利的动机就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是经济活动的动力和市场效率的源泉,另一方面又会诱发损人利己的行为。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及市场的不确定性表明,他在处理、加工和贮藏信息方面的能力不足,也难以准确计算出对方的交易动机,从而使市场的不确定性直接转移到单个人身上。这样,经济人就有了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动机,即通过不诚实或欺骗来达到更有利于自己的目的,如公司财务报告造假、假冒伪劣等。当具有有限理性的经济人怀着机会主义的动机就达成某项协议讨价还价时,个人的最优选择将不可能导致社会利益最大化,囚犯的两难困境便是这一博弈的极端形式。失信行为的存在实际上意味着失灵的市场无法使得经济人的自利行为自动导致利他的结果。
斯密其实在当时也已经发现了道德风险与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之间的关系。因此他强调市场经济是一个一定要讲道德的经济,并出版了一本影响深远的著作《道德情操论》。斯密在这本书中认为,爱人如爱己的教导是最伟大的道德律,并主张设身处地在别人的情景中看待我们的所作所为。斯密所倡导的市场经济道德观与我国古人所推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律是一致的,那就是市场经济排除那种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地侵犯他人的权利甚至生命的“自私”行为,鼓励和保护那种不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而且时刻准备为了改善个人利益而与他人利益做某种妥协的“自利”行为。只有当市场竞争具有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基础,我们才可能进入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权的市场经济。
3.家电行业的“价格战”此起彼伏,导致两败俱伤,为什么不能根据动态对策论展开合作?
当存在超额利润时,“价格战”能够降低价格水平,有利于消费者。但在价格降到平均水平时,继续进行“价格战”,就会导致两败俱伤,最终也不利于消费者。当前我国的家电价格已经处于微利水平,之所以屡战屡伤,屡伤屡战,难以形成均衡,根本原因在于,在机会主义利益驱动下,不能达成硬约束力的协议。
如果竞争市场中只存在两个家电供给者A和B(假设两家企业具有相同的成本和需求结构),当双方为谋求自己的最大利益进行竞争时,可能面临以下选择:当A发起价格战,B要么坚守原定策略,要么削价竞争;当A欲与B合谋垄断市场时,B是与A共谋还是采取竞争策略?怎样选择,自己的利益最大?
A的策略
B的策略 正常价格 低价
正常价格 10 ,10 10, -100
低价 -100, 10 -50, -50
如上表所示,当A、B都采用正常价格战略时,双方都能够获利10;当双方都采用削价战略时,都会遭到损失,亏损50;此外还存在一种情况,即只有一方参与价格战,如果A坚持正常价格战略,而B采取降价战略,B拥有了市场,可是却损失了大笔金钱,因为它的售价低于成本,销售越多,损失越大,而A一直以正常价格销售而不是对B的策略作出反应,损失反而小一些,反之亦然。因此,无论对A或B来说,选择正常价格战略都是它的占优战略。
从上面的价格对策中,设想一下A面临的选择:A按照正常价格经营,它可以有10的盈利;而如果它进行削价竞争,就会亏损100;另一方面,如果B挑起价格战,A继续按正常价格销售,它会亏损10;而如果它进行价格战,则会损失更多。对B也是同样如此。因此,当A和B都采用正常价格战略即对他们来说是占优战略时,他们就达到了占优均衡(当全部对策者都采用占优战略时,其结果是占优均衡。),在这种状态下,双方的盈利都达到了最大。
在另一种情况下(如下表所示),如A或B力图抬高价格赚取垄断利润时,另一方该如何选择?
A的策略
B的策略 高价格
正常价格
高价格 100,100 -30,200
正常价格 200,-30 10,10
如果A选择正常价格作为其占优战略,则无论B怎样做,它都会获利较多。而此时,B处于一种&两难境地&,它是否会采用高价战略,并希望A也紧跟其后?还是为了安全而采用正常价格?通过思考,我们可以看到:B还是应该以正常价格出售。这个道理并不复杂:B会站在A的立场考虑,无论B采用何种战略,A都会采用正常价格战略,因为这是A的占优战略。因此,B应该假定A将采取其占优战略方式,以找出自己的最佳行动方式,这会立即导致其按照正常价格销售,这同时也表明了对策论的一条基本准则:把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对手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 此时,A和B都采取了正常价格战略,达成了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一个在其它对策者的战略给定时,没有一方还能改善自己的获利状况,也就是说,当一方的战略已定时,另一方不可能做得更好,每一种战略都是针对其对手战略的最佳反应)。
A和B共同采用正常价格战略,是一种非合作均衡,因为每一方选择战略时都没有共谋,他们只是选择对自身最有利的战略,而没有考虑社会福利或任何其他群体的利益。但是他们为什么不协调一致去寻求最大化共同利润的合作均衡呢?如上表所示,只要A、B双方合谋达到垄断价格,共同利润在合作均衡下就会达到最大。在这种状态下,虽然A和B的共同利润达到了最大,但是全社会的总效用比竞争均衡状态下低。是什么因素阻止了合谋垄断呢?首先,在大多数市场经济条件下,垄断卡特尔联盟和限制贸易的合谋都是非法的,但是,最大的约束是利益。如上表所示,每一个企业都有强大的动机去欺骗协议,从而转向非合作均衡。如果A违反协议,它的利润会从100上升到200;在A违反协议后,B会注意到自己的利润从100降低到-30,它会重新选择策略,可能得出卡特尔已经解体的结论,从而又回到竞争策略。合作均衡不能实现,企业会向非合作均衡或纳什均衡发展。
多数情况中,在纳什均衡或者说非合作均衡状态下,全社会的效用达到了最大,社会资源得到了有效的配置。但是,并非所有的非合作均衡都是有效率的,一个情况是污染控制。由于污染的外部性,如果一个企业不受管制,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它宁可污染环境,也不愿安装昂贵的除污设备,因为一个企业如果单独安装污染处理设备,那么就会增加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价格,进而顾客减少,如果成本升至足够高,企业甚至会破产,在这状态下,任何企业都不能减少污染而增加利润,非合作均衡是失败的。面对这种情况,只有政府介入,采取强有力的管制,使企业达到合作均衡,从而使企业既达到了均衡状态下的利润最大化,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非合作均衡另一个失败的例子是危险而致命的军备竞赛。
4.为什么占优均衡必定是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未必是占优均衡?
占优策略指的是:不管对策中其他局中人的策略是什么,对某一局中人来说,都是最优策略。把所有局中人的占优策略组合起来,就构成占优均衡。纳什均衡是指:当给定其他人选择策略的前提下,每个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
在占优策略均衡中,不论所有其他参与人选择什么策略,一个参与人的的占优策略都是他的最优策略。显然,这一策略一定是所有其他参与人选择某一特定策略时该参与人的占优策略。因此,占优策略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
但是纳什均衡未必是占优均衡。例如,在房地产开发博弈中,假定市场需求有限,A、B两个开发商都想开发一定规模的房地产,但是市场对房地产的需求只能满足一个房地产的开发量(两个开发商同时开发反而会带来亏损),而且,每个房地产商必须一次性开发这一定规模的房地产才能获利。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对开发商A还是开发商B,都不存在一种策略优于另一种策略,也不存在严格劣策略:如果A选择开发,则B的最优策略是不开发;如果A选择不开发,则B的最优策略是开发;类似地,如果B选择开发,则A的最优策略是不开发;如果B选择不开发,则A的最优策略是开发。因此在这个博弈中却存在两个纳什均衡。
5.在什么情况下对策局中人采取威胁对手的策略可以成功?
要使得威胁的策略得以成功,对策局中人必须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能够使她的威胁可信。我们可以考虑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考虑有两个寡头厂商,厂商1是生产电脑主板的,厂商2是生产电脑的,厂商1是厂商2的主要供应商,而且厂商1的产品上绝大部分都是供给厂商2的,因此厂商1对2的依赖性很大。厂商1必须在厂商2的生产计划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相应得决策。现在厂商2希望生产笔记本电脑,在这种情况下,厂商1应该会选择生产笔记本专用主板;可是对于厂商1而言,它还是通过生产普通电脑主板获利比较大,因此它希望对厂商2施加一种确实可信的威胁策略。它希望能够通过卖掉生产笔记本主板设备来使厂商2确信它的威胁。然后双方的收益矩阵也会发生改变,这样就可以迫使厂商2最终选择生产普通电脑。
实施确实可信威胁前的收益矩阵
笔记本电脑
厂商1 普通主板 10, 5
笔记本主板 3, 0 5, 15
实施确实可信威胁后的收益矩阵
笔记本电脑
厂商1 普通主板 10, 5
笔记本主板 0, 0 0, 15
国民经济总量一、思考题1. 现代西方经济学通常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同是研究一国经济运行,为什么采用两种分析方法,能否采用一种方法?[答] 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宏观两部分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古典经济学宏观、微观不分,或者说宏观、微观并用,新古典经济学采用微观分析,凯恩斯经济学采用宏观分析。一直到新古典综合派,才分为微观、宏观两部分。宏观、微观都是分析一国经济运行 状况,总量分解便是个量,个量加总便是总量,两者相辅相成。但是,同一个问题,采用两种分析方法所得结论不尽一致,容易发生“合成缪误”。因此,有学者提出:经济学应当采用一套方法,而不是两套方法。目前尚未看到公认的 采用一套方法的教材,不过,加强宏观分析的微观基础,已成共同趋势。
2. 有人说:“即使最坏的政府,也比无政府好。”试加评论。[答] 这种说法,从强调政府重要性的意义上说,不无道理。无政府主义者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主张建立所谓“你喜欢怎么想,就怎么想,你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无命令、无权 力、无服从、无制裁、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社会,这种思潮的世界观基础是个人主义。任何政府――不管是好政府还是坏政府,都必须建立有序的社会,否则便无法维持其统治。美国最崇尚自由,但政府的作用也在日益加强。不难想像,一个没有行政管理,没有法律制度,没有宏观调控的社会,必将是一个混乱的、难以为继的社会。但是,这种说法又是片面的。无政府再坏,也不致像法西斯政府那样,有组织地用武力侵略他国,奴役人民。
3. 人们对国内生产总值这一综合指标有许多责难,认为它不能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你有没有比它更好的指标?[答] 人们确实指出国内生产总值的许多缺陷。例如,不能全面反映一国的真实产值,不能实际反映一国的经济结构,不能准确反映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联合国已经提出按一国自然资源、人造资产、人力资本计算的财富指标,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正在试点计算“绿色GDP”,有些学者还因提出衡量教育收益、环境质量的方法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的计算将进一步得到完善。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么,高级阶段呢?共产主义呢[答]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100年。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奋斗的最高纲领则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是现实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如果离开现实而空谈理想,就会脱离实际,但忘记理想而只谈现实,又会迷失方向。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未来究竟如何发展,应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由实践去回答。但是,现实纲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最高纲领,只有对最高纲领及其实现进程做出科学预见,才能区分社会主义各阶段的基本纲领是 在逐步靠近还是远离我们的最高理想。2004年初,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我们应当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伟大生命工程,对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是否继续实行市场经济,共产主义阶段是否实行共产主义市场经济,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七篇
宏观经济分析三、问答题
1. 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有人认为财政是“核心”,有人认为“金融”是核心,你认为究竟谁是“核心”?[答] 这是国内外经济学界都一直在讨论的问题,特别是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有过极其激烈的争论。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其显著特征之一是宏观调控的间接化,金融政策的作用日益重要。金融业是联结国民经济各方面的纽带,它能够比较深入、全面地反映成千上万个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同时,利率、汇率、信贷、结算等金融手段又对微观经济主体有着直接的影响,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的需要,通过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运用各种金融调控手段,适时地调控货币供应的数量、结构和利率,从而调节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在稳定物价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当出现市场失灵问题时,市场机制本身无力解决,也无法由私人经济部门解决,就需要有公共经济部门活动的介入,以非价格机制的方式进行干预,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对 我国这样的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目前的金融市场还很不完善,很多突出的经济结构问题、区域发展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还是主要依靠财政政策来解决。我国政府在制 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时,从来 都是两者并重,互相结合,没有明确谁是“核心”。当然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根据不同问题的性质,有时侧重金融政策,有时侧重财政政策,但从战略上看,这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无所谓谁是核心。
2.论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在货币政策上的分歧。[答]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实际货币需求存在流动性陷阱,货币数量的变化只影响人们持有的货币量,不影响利率。换言之,无论货币供给增加多少,总是被人们持有,而不会引起利率下降。因此,在经济严重衰退时,货币供给变动本身并不会引起利率变动,不管投资是否会对利率变动做出反应,也不能通过改变货币供给来改变投资,而财政政策则可以对经济起剌激作用。所以,凯恩斯主义在政策主张方面对财政政策的重视大于货币政策。货币主义者极为重视货币数量的变动,把它作为决定总需求的决定因素。他们认为,经济本身具有内在稳定性,因此,国家无需干预经济,只要在一个物价稳定的环境中 ,市场机制就能够发挥作用,经济就可以自动实现稳定与增长。货币在决定国民收入方面居于核心定位,但货币量的变动并不能影响利率。从长期看,货币量变动影响产出水平。因为当货币供给增加时,人们所持有 的货币量增加,就要增加各种资产的购买量,如股票、债券、资本品、不动产等。对这些资产的购买 量增加,就使其价格上升,引起企业对利润预期乐观,从而增加投资,剌激总需求,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反之,将使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因此,货币主义者反对中央银行运用各种政策调节货币供给的权衡性货币政策,认为政府应当遵循单一规则,保持货币供给的固定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以不变应万变。
3.试论凯恩斯主义与供给学派在财政政策上的分岐。[答] 凯恩斯主义强调需求管理,主张根据经济波动周期,通过政府收支调节总需求,以促使经济稳定增长。因此,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时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主张从供给方面刺激经济。他们肯定萨伊定律的合理性:“就全部经济看,购买力永远等于生产力,经济具有足够的能力来购买它的全部产品,不可能由于总需求不足而造成产品过剩,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会创造出他们对产品的需求。”该学派最主要的政策主张就是减税, 认为减税可以更好地刺激经济潜力的发挥。
4. 论我国加入WTO的利弊。[答] 我国加入WTO 的有利因素:(1)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促使企业面对全球竞争,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不断提高效率。(2)有利于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3)有利于继续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4)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我国加入WTO带来的弊端:(1) 进一步开放市场会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2)我国的对外经贸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
WTO规则的制约。(3)多边争端解决的裁决,可能出现对我国不利的结果。(4)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可能性增加,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5. 论人民币升值的利弊。[答] 人民币升值的有利因素:有利于中国进口,降低原材料进口依赖型企业的成本;增强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提高我国国际购买力;减轻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加快人民币成为国际通用性货币的进程。人民币升值的弊端: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给外贸出口造成极大伤害;降低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
6.试用IS-LM-FE-BP模型描述我国国民经济所处区间及其对策。[答] IS-LM-FE-BP模型表示:在IS曲线左边,I &S,在IS曲线右边,I&S;在LM曲线左边,L&M,在LM曲线右边,L&M;在BP曲线左边,B&0,在BP右边,B&0;在FE曲线左边存在失业,在FE曲线右边存在通货膨胀。根据我国近两年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存在局部过热苗头,即投资大于储蓄,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国际收支盈余迅速增加,又存在严重失业,可见,对内对 、外经济并未处于均衡状态,IS、LM、FE、BP四线并未交于一点,而是处于图中用~号标出的区间。为了促使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国际市场共同均衡,IS,LM,BP交于FE上的一点,即充分就业收入水平,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结构调整,有保有压,采取以“软着陆”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从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从扩张的财政政策转向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加强税收,控制财政支出和 国债发行,使IS曲线适当左移。继续坚持稳定的货币政策,主要是紧缩性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控制货币供给和信贷规模,使LM曲线左移。在 对外经济政策上,加大汇率的浮动范围,开放某些资本项目,支持企业“走出去”,使BP曲线左移。要使IS、LM、FE、BP全部交于同一均衡点是极其困难的,但应当明确这一对内对外同时均衡目标,努力接近它,至少不要背离它。
第八篇
当代经济问题
1. 失业率 + 通胀率 = 痛苦指数。当一国同时存在失业和通胀问题时,有人主张将失业问题放在第一位,有人主张将通胀问题放在第一位,你看呢?[答] 失业和通胀,是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面临的两大挑战。通常,当经济过热时,容易发生通胀;当经济停滞时,往往失业严重。但是,它们之间并不具有确定性的对应关系,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发生过失业与通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讲,都不存在永远将哪一个放在第一位的问题,只能根据具体国情、特别是两者形成的具体原因,有的 放矢,有所侧重。当经济停滞、且存在严重失业时,要采取一切措施刺激总需求,即使发生适度的通胀也在所不惜;当经济过热,发生严重通胀时,要采取一切措施控制总需求,即使失业有所增加也在所难免。重要的是,要力争将痛苦指数控制在 一定的目标范围内。
2. 菲利普斯曲线企图说明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如何理解我国这些年的“低通胀,高增长”?[答] 对于显示通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替代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一直存在着争论,但高增长往往伴随高通胀则是事实,如果能够做到增长率在5%以上,通胀率在5%以下,就很不简单了。正因如此,国际经济学界对于中国这种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能够在过去10年中始终保持“高增长,低通胀”这一事实,十分赞叹。通过三年治理整顿,我们将通胀率从24.1%降到2.8%,而增长率仍然保持在7%以上。这几年我国的增长率从7%提高到9%,而通胀率又始终未超过4%。究其原因,乃在我国吸取过去经济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在不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不仅注意控制总量,而且着力调整结构。斯蒂格利茨说过:就凭这一点,中国理应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3. 投资乘数以存在闲置生产能力为前提,加速数以不存在闲置生产能力为前提,两者假设前提完全相反,为什么还会有乘数-加速数模型?[答] 从静态分析的角度来看,投资乘数以存在闲置生产能力为前提,加速数以不存在闲置生产能力为前提,两者不可能同时发挥作用。但是,乘数―加速数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一国的国民收入,由乘数、加速数、前期国民收入和再前一期国民收入共同决定。乘数、加速数和国民收入 虽然连续交替发生作用,但是这些作用都有个极限,这就导致国民收入产生周期性的波动。如果进一步考虑一国经济结构上的差异,即各行各业闲置生产能力的不同,乘数和加速数的作用不同,这种波动也就不难理解。
4. “华盛顿共识”强调发展中国家要放松国家干预,实行自由化政策,为什么会导致“拉美灾难”?[答] 1990年,美国政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形成对拉美国家进行结构调整的所谓“华盛顿共识”,要求全面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取消各种政府管制,并声明这一“共识”不仅适用于拉美国家,也适用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的国家。实践表明,“华盛顿共识”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阿根廷经济危机,也未 能挽救亚洲经济危机。究其原因,乃在这一“共识”从根本上有利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1)“华盛顿共识”无视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的不同国情和条件,推行新经济自由主义,推销美国自由经济模式。(2)“华盛顿共识”推行新经济自由主义,是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扫清道路,创造条件。(3)“华盛顿共识”以利己为前提,具有双重标准:优势时代强调经济自由主义,否则强调国家干预主义;优势领域强调经济自由主义,否则强调国家干预主义;对外强调经济自由主义,对内强调国家干预主义。
5. 试评赶超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统治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以国内生产总值为目标赶超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结果,不仅国内生产总值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产生失业严重、贫富 差距悬殊、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乃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社会制度也比较健全,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就能带动整个经济社会日益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由于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不完善、不稳定,不仅国内生产总值难以 提高,就是一时提高了,也难以持久。我国也在1958年“大跃进”中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结果发生了严重经济困难。为此,党中央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只有这样,才能重振中华,和平崛起。
西方经济学部分简答题―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述就业协议书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