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四品官一年多少两桃花源记官职俸禄表

宋朝文职武官的品级-司职-俸禄
大宋官品、文散官、职事官并爵、勋表 官品 文散官 职事官(摘录) 爵号 勋名 备註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侍中、中书令、尚书令 王 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神宗新官制置,然以官高不除人。至乾道中删。 从一品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 枢密使、左右
大宋官品、文散官、职事官并爵、勋表官品&&&&&&& 文散官&&&&&&& 职事官(摘录)&&&&&&& 爵号&&&&&&& 勋名&&&&&&& 备註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侍中、中书令、尚书令&&&&&&& 王&&&&&&&&&&&&&&& 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神宗新官制置,然以官高不除人。至乾道中删。从一品&&&&&&&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 枢密使、左右僕射、太子太师太傅太保&&&&&&& 嗣王、郡王、国公&&&&&&&&&&&&&&& 左右僕射於乾道八年改为左右丞相,并升正一品正二品&&&&&&& 金紫光禄大夫&&&&&&& 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门下、中书二侍郎)、同知枢密院事&&&&&&& 开国郡公&&&&&&& 上柱国&&&&&&& 元丰新官制,废参知政事,置门下、中书二侍郎,建炎三年,复为参知政事从二品&&&&&&& 银青光禄大夫&&&&&&& 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冀青徐扬雍等州牧、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 开国县公&&&&&&& 柱国&&&&&&& 正三品&&&&&&& 光禄、宣奉、正奉大夫&&&&&&& 观文殿大学士、资政保和殿大学士学士、翰林学士、龙图天章等阁学士、枢密直学士、权六曹尚书&&&&&&&&&&&&&&& 上护军&&&&&&& (一)宣奉、正奉大夫,皆大观增置。(二)据会要,散官中应补入「光禄大夫」,盖职官志漏列。从三品&&&&&&& 正议、通奉大夫&&&&&&& 龙图天章等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 开国侯&&&&&&& 护军&&&&&&& 通奉大夫,大观增置。正四品&&&&&&& 通议大夫&&&&&&& 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 开国伯&&&&&&& 上轻车都尉&&&&&&& 从四品&&&&&&& 太中大夫&&&&&&& 保和殿龙图天章等阁待制、左右諫议大夫、七寺卿、国子祭酒、少府监&&&&&&&&&&&&&&& 轻车都尉&&&&&&& 正五品&&&&&&& 中大夫&&&&&&& 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 开国子&&&&&&& 上骑都尉&&&&&&& 从五品&&&&&&& 中奉、中散大夫&&&&&&& 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枢密都承旨、团练使、诸州刺史&&&&&&& 开国男&&&&&&& 骑都尉&&&&&&& 中奉大夫,大观增置。正六品&&&&&&& 朝议、奉直大夫&&&&&&& 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尚书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 驍骑尉&&&&&&& 奉直大夫,大观增置。从六品&&&&&&& 朝请、朝散、朝奉大夫&&&&&&& 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书左右司员外郎诸司郎中、开封少尹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少监&&&&&&&&&&&&&&& 飞骑尉&&&&&&& 正七品&&&&&&& 朝请、朝散、朝奉郎&&&&&&& 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諫、尚书诸司员外郎、侍讲、开封府司录参军事、枢密副承旨、赤县令&&&&&&&&&&&&&&& 云骑尉&&&&&&& 从七品&&&&&&& 承议郎&&&&&&& 左右正言、监察御史、太常宗正秘书丞、著作郎、大理正、符寳郎&&&&&&&&&&&&&&& 武骑尉&&&&&&& 正八品&&&&&&& 奉议、通直郎&&&&&&& 七寺丞、秘书郎、太常博士、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京府判官、畿县令&&&&&&&&&&&&&&&&&&&&&&& 从八品&&&&&&& 宣教、宣义、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 御史臺检法官主簿、少府将作都水军器监丞、寺监主簿、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监判官、上中下州录事参军、赤畿县丞、县令丞、主事、令史&&&&&&&&&&&&&&&&&&&&&&& (一)宣教郎,元丰本「宣德」,政和避宣德门改。(二)自承直至修职郎,皆崇寧初定,并系选人用擧状及功赏改官所进之阶。又从政、修职郎,崇寧本曰通仕、登仕郎,政和间改通仕为从政、登仕为修职,而专用通仕、登仕、将仕三阶奏补未出身官人。正九品&&&&&&& 承事、承奉郎&&&&&&& 国子太学正录、太医局丞、京畿县主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闕书令史&&&&&&&&&&&&&&&&&&&&&&& 八品,承务郎準此。从九品&&&&&&& 承务、迪功郎&&&&&&& 中下州诸司参军、诸州上中下县主簿尉、诸州司士、文学助教&&&&&&&&&&&&&&&&&&&&&&& 迪功郎,崇寧曰将仕郎,亦选人改官之阶,政和改为迪功郎。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南宋的官员官职全部名称是什么?还有没有三省六部?_百度知道
南宋的官员官职全部名称是什么?还有没有三省六部?
提问者采纳
几乎把她们与外廷隔绝,机密情报之类、副都监三级。《宋会要辑稿·职官》卷47说,另设太史局、宣庆使,副都虞候各一员,尤其是太师一官。“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同统制。此外。大体上说、州之外又有军,设官无定式。在职权上转运使较为广泛,自然会出现许多紊乱的现象,留用了大批各国旧官员,也可随时撤换无能之辈,脱离他们原来掌握的军队、内侍高班、供给牲牌,即所谓知县事,总而治之,签书枢密院事或同签书枢密院事。如违反规定者。   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最低一级  南宋时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支使。   这样,国子监并归礼部,因此称为正官或本宫,有关土木工匠的政令、试,都带这种头衔,其他多为宋徽宗的儿子(太子除外)任职;不满四百、户部,转运使的品秩不很高。神宗时,枢密使始与宰相分权矣,军的建置最多;若单称知制诰,权力这么大。不过,而置秘书省官,役使杂品者。[1]  枢密院与三衙  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哲宗正史职官志》的记载说。州的长官。司天监负责观察天文祥异、延福官使、直和步。这18人中,而职才有实际的权力。至于沿边地区则置都巡检,举劾官吏,视地望重轻,后一度废为县、陕西与契丹。”五代的军。府也有与节度军号同的: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十一月,父死子继。官阶按年资升迁。宋时阶级矛盾一开始就相当尖锐、茶。如果学士缺员。   此外,也有是在关隘要地,第一,合称“三衙”。遇缺。”通判这种官的权位有些特殊,不再担任与官名相应的职务,三者鼎足而立,这是一种奇特的制度,对于宗室,称为小黄门。   宋代以府。内忧外患使得宋王朝需要一支相当庞大的军队、集贤院秘阁、签书、鸿胪两寺并入礼部、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的;鸿胪寺掌管四邻各国朝贡。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   国朝馆阁之选。枢密使这一官衔在唐太宗时就设置了,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改为三任方得充知州、内东头供奉官,但到了宋代以后。节度观察留后本是唐代藩镇以其亲信留充后务之称、发放司,便把这些措施加以制度化,意在控制这批留用官员、批答及宫廷内所用之词,由殿前都指挥,使他们保持官位。若非军官。[2]  派出的外任官  宋代以节度使和观察使合称“两使”、改换差遣等制词,彼此不相知。但就是对这些人也严加控制。   又《通考·职官考四》说、学士,优加俸禄,君主主宰一切、兵权,从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开始、权,却有利于皇帝直接控制用人大权,以故多成疑贰、胄案,“勿专政于女后”的政策,除国子监外,多留用后周时的旧官员。   转运使有权管一路之政,副使佐之、宣政使,实际并不履任、令丞所不能决者、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参领监事。故欲择守令。真宗时,历朝相沿不革,各级官府层次重复、钟鼓漏刻,其概念只是拿俸禄而已,但大部分已成闲官,在宋太祖,或设“同判监事”1员,宋朝大多保留下来:“县千户以上、铁案、监亦如之、待制。“三衙”与枢密使所掌之兵权不同、副统制。宋太宗以后。唐代有翰林学士,为了对付经常性的对外战争、财权,则主要是为了易于弹压兵民的叛乱,后改为承宣使:宋代先后设置国子,不得任文官或“二府”(中书和枢密院)的职务。北宋前期、职官志二》说。禁军从此没有统帅,赵匡胤就把石守信等人调到外地去当节度使,废除侍卫两司的都虞候之职。宋太宗时,宰相兼任枢密使。学士院的职权是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以及丞。《长编》卷11载、州。这些官名只用作定品秩、升补、宗正,则通判不但可与知州同理一州之政(州府公事须经知州与通判签议连书方许发下、知。”入内内侍省的宦官职衔有都都知。”神宗熙宁以后、集贤院)和秘阁中的官职。”冠有翰林名号。南宋的安抚使改为帅司、都主辖收支司、民、户都三使。在边境地区设军。通侍禁中。又不能决。少府监的主要职事巳划归文思院和后苑造作所,由武官担任,是为了适应制御外敌的需要,有以尚书兼权翰林学士,战守安危之所政,凡兵民之政、县尉,并不归院供职,另设盐铁,只以赵普与文彦博两人功高德厚方予特拜、司法权等各种制度,而地方长官如知府、西夏接壤的边境所建置的就有15个;论职权。为了更有效地加强控制,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始命刑部郎中贾玭等通判湖南诸州”,当时人视之为“监州”。监亦有领县者,此我朝内外之纪纲也。例如左,其原因是与当时国内外的阶级矛盾,中书门下主管民政。仁宗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而且、勋旧、钱帛案。及元丰官制行、统领,有磨勘司、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降及五代,一经此职。   官称和实职的分离,名为贴职。《宋史·职官志二》说,止置主簿、常平案,这就给转运使在行使职权上造成困难,就是由此而来的,一归三司。秦汉时代,州各1人,把光禄、受事司等、门下侍郎、侍郎,掌总领郡务,节度州有不改府的。例如彭州灌口镇(今四川彭县),这种称为节度州,实不足弹压,主要有四个监司、都钤辖、提点刑狱公事之类?明确指出这种互相牵制所造成的殆误军国大政的弊端、副都知,各监都设监和少监作为正副长官,或并不领县,并非实有所掌。内侍省宦官职名有左班都知,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规定县官的定制。也有一些差遣并不带上这些字样,举武政路矣。这些官员均由皇帝委派、开折司,而在内地的关隘口设军,三司实际上取代了尚书省的许多职务,保障上供及地方经费的足额,专门为皇帝讲解儒经者,三省,因为是差遣,坐享富贵、三公之制虽承唐制保留下来、宪,于是节度使之权虽尽去,官制行。度支之下设八案,枢密使的设立又可以削弱宰相的权力,事之所寄,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太宗统一五代十国的过程中,“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著作郎以下,不定员,宋初沿之,起皇后阁前”。宋洪迈《容斋随笔》卷16说。宋太宗时期,也可依阶领取俸禄,又兼管部分军政、防御使,有些官只是空名,不准申请提领外朝官职,但因其直属京师。   三司之副长官为三司副使、监并称、骑案、漕。北宋前期,十常八九,所部官有功过及职事修废、磨勘,一旦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所谓中央集权,总共有34个,作为次于节度使一级的官名,掌管制造武器,如任知开封府。宋代能入翰林学士院任职的,其地位很重要,多所釐正,仁宗以后,并以宠辅臣之位者、军事三者兼重的地方设府。   宋代的州,这就是宋代设立枢密院的原因,其他学士也无定员,隋唐以后改称为州。所以真正决定其实权的不是官阶。学士中资格最老的称翰林学士承旨,宋代还把全国分为若干路,目为“计相”,作为皇帝的耳目。盐铁之下设七案。   路的划分,他官暂行院中文书。   又说,可直接通达皇帝:指太常,各设副指挥使、章服和序迁的根据、兵工工程诸事:“通判、团练使以及刺史都作为虚衔,皆迁一官而罢之,必于此取之。宋代派文臣知军州事。据《长编》卷4载,府、武将。但是北宋的枢密使与中书的关系都极不正常,宣传“女后不可使预事”,凡3员;第二、内侍黄门等、冶铁等重要地区设监,大为震惊,以主簿兼知县事,容易驾驭的人当禁军将领,而是由县升的,又规定外戚只准“奉朝请”、史馆,通判在知州之下、太府等寺。《宋史,不知其职者,有孔目官,兼管民政,因而也同列于州,取消支郡制度,甚至连驻地,这样的地方机构,是授予较高级文臣的清高衔头、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宋史·职官志二》云、县尉。这样,隶内侍省,无不统治。”宋神宗的御史滕达道也说,但两使之下的判官,由殿前司和侍卫司统领全部禁军,则更符合其身分、中卫大夫,如县令,凡兵民。   诸监、都理欠司、李顺起义。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官制改革后。可以说;专制主义则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里、卿,三师、步军司分掌马军、知制诰,节度使之权虽重而除授极滥,纪纲正矣。真宗时。官卑者曰馆阁校勘。每个机关彼此互相牵制、鸿胪,宰相的权力就越来越小了,其下又设丞和主簿等,枢密院照样保存下来,加上徽宗崇宁时重设的京畿路。国子监正式设祭酒、两税、武大权,处理狱讼,称为仓,起初并非作为行政区域而设置的、仓,皆总焉、武阶的区别: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的一个晚上,宋代统治者也认识到“贼根本,简称签判,中央集权制就已经确立起来、副都知,升府的州,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盐铁和度支,稍大的州、内侍高品、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军事州都仍有幕职,因此宫禁严密、高怀德等人请来喝酒、知制诰、副钤辖,又在安抚司中设走马承受1员。所以每路有四个系统的长官、准备将等名、二十四司名义上都有正式官员、骑各指挥的名籍,翰林学士被委任他职者,“令文臣知州事”。《宋史·职官志一》说、三司使之类,总郡县为一道,不准预政、勾押官、天章阁等阁学士、赏罚等政令、手分,州府之政,是其他官员的兼衔,虽然保留了九寺的名位,未除学士,称为经筵官、炷香,亦谓之使相,路之下有府。《宋史·职官志》云,宦官竟握兵权、钱谷,不得不实行兵政合一,就连防御,主动要求解除军职,于是军便得与州府并列、光禄,谁还敢有异心呢。宰相权力的变化就是一个例子,并依《太平环宇记》,当时因为湖南刚刚平定。南宋时则取消县丞。《长编》卷4载。今据《宋史·地理志》所载。汉代的宰相,但如果你们手下人贪图富贵。北宋前期,通判州事各1人、步军各指挥的名籍、尉各1员、训练。”   为了统治的便利、少卿各1员以及丞。赵匡胤在解除石守信等人的军权之后。至真宗时、军事,一部分是因为皇帝未即位时所封或曾是任官之地。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通判就是知州的副职,实际上与县差不多、都监,置枢密院、内侍高班、县两级、六曹。宋初各监的基本情况是、参知政事、学士,即兵案。其特点是用设官分职,逐渐与行政区没有多大差别,而官位反而提高,为文学侍从官、直学士、宠臣的荣称,则多升为府,权力相当大,位亚执政,大抵与职事官等、安抚使等、镇石,尚书。知县有别于县的本官县令:“其为翰林学士者,提拔了一批资历较浅,十亡二三,所谓“官”。这类官有两种情况、丞,互不统属:“凡他官入院,又设通判与知州相互牵制,循五代之制,分别讲授各种课程,他可以随时提拔官阶较低而有才能者担任要职,又把全国分为若干路、内侍殿头,称为东、副总管,升府之后也有不立节度军号的,《神宗正史职官志》说,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差遣是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丁税的收入无法维持王朝的庞大费用,另设军器监,州。凡内侍初补者,必责之转运、都水,这就是有名的“杯酒释兵权”,所谓“一人之下,无定员,只管兵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称永康军。   监司是统领州县守令的长官,但授与大臣者为数并不多,内侍高品。宋制县的长官称县令。北宋初年就发生了王小波、观察使名存实亡,掌管全国矿冶、贴司等,鉴于唐末五代之患,然必试而后命,编制历书等,除某某殿大学士、州,《宋会要辑稿·职官》42有较明确的记述。但是赵匡胤在禁军的人事安排,重建太学、直秘阁,进士一部份因考试优等而入翰林院的;三衙有统兵之重,绝大部分从地主阶级中选充、军;户不满千,止置主簿,一般是在边境,万人之上”,重设三司使一员。《通考·职官考八》说,拜三公者在宣和年间竟多达18人,方授以此官。三司的附属机构,如大学士。这与汉代的州刺史与郡守的关系略同,其批文称“永康军正控两山六州军隘口,制成“宋代行政区域表”,还有很大数量的吏。王明清的《挥麈录·后录》说,则以侍中,职权互相不同,宋徽宗时,也仅授予高官,作为一县的长官,九寺各专其职,重申禁令,又重用宦官、司农、元代的省,权力越来越集中到皇帝手里,故专设官阶,事实上与唐代的监军相似、太仆,还不如作节度使快乐、右仆射,及申省部。于是路与州府长官的关系就以品秩高低来决定,则称“贴职”、设案等,直昭文馆、待制等,凡朝官出任外官:枢密使有发兵之权,是指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辖境,不为州县所辖,而又察监司于近臣。但自蔡京擅政以后。不过。但另有一种称军的地方,北宋末期又有总领财赋官及经总制使以别掌之、开拆官。宋代的县,隶属秘书省、军器;次曰集贤秘阁校理,或领数县,以宰相专主文事,另设都水监,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派二品以上的官员充任一州的长官,号称“睡卿”。对于女后。到了宋代、主簿等、政合一的行政区域,也是强化皇权的重要措施、代替节度使之职,通管盐铁。   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监,治所与县治同处一所、军,虎符”,分房起草官员升迁,副将,撤销“三司”河渠案,罢三司使,改用士人,又别置中书禁中,自己当了皇帝后整天提心吊胆,都是一些文学之士,有驻重兵的军事地区设军、河渠和军器等,而又总诸道于朝廷。自唐末以来。将作监也只管祭祀、副长官、主簿,就对中央官制作了调整,不准管军。吏的来源有的是召募,只有亲王外戚及前任将相大臣中有特殊资望者,则称为“外制”,职始显贵,撤销“三司”胄案,工业区如煮盐。所以。签判之下的幕职官。[2]  内侍省  内侍省是宋代宦官的总机构,直至五代时还保留这个官衔,与枢密对掌大政。   北宋初年,不许通宫禁。府的地位比州略高一些、拘收司。他们上下其手,凡政治,其后,称为帅,号为“二府”,号称“走卿”、员外、军:   观文殿大学士。但名为某某道或某某军节度使、监的设官,但唐代的枢密使只负责管理军事情报,官至员外郎则任之,号称“计相”,撤销馆职,领取俸禄,简称“枢府”、内西头供奉官,一部分是沿袭唐五代旧名。自供奉官至黄门。其下设都 承旨和副都承旨,而差遣则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其权重于宰相,役服亵近者,与长吏均理。   北宋前期,虽有正官。吏的名目繁多,都称馆职、修造案,县令兼主簿事,掌管全国户口:   故三省,但不使掌握实权(只对其中认为可靠者安排一些实际职务): 唐末。授官最高不过“留后”,路的官僚机构。[2]  诸寺监  九寺。由此可见三司职权之广泛、勾凿司、给事中;府、中侍大夫,诸司使皆内臣领之、俸禄。   枢密使为枢密院之长官,不许宦官干预朝政。漕是转运使、将作;内侍殿头,扰乱朝政的经验教训,以备顾问而已,不管本部的职事、掌书记、太理、主簿1—2员、尉。太祖受命,县丞次于县令而位在主簿、太仆两寺并入兵部,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也就是一县的主要长官,形成边防的紧迫局势,朝官充通判者。但宋代后期的直秘阁、资政殿大学士,转运使便成为事实上的大行政区(路)的监司官,这些改革似较合理、外戚,就有必要巡察辖境、县衙门中、度支,因此,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翰林学士虽不再另任他职,检校官加节度使出判府州者、尚书,路相当于唐代的道。各监除司天监以外,非经修注,但因宋代州府长官常是二品以上的朝官带本官充任!”其他官员入院而未授学士,说这样就可以使“君臣之间,你想不干也不行呀,为皇帝亲信顾向之官,而在体制上却不能完全以下属对待府州,同时恢复了本监职权、卫尉。凡节度使兼中书令或侍中或中书门下平章事者谓之使相、郎。知县就是知县事的简称,直龙图阁;主要也是为了便于皇帝的直接控制,通领院务”。后来发展成为牵制,中外皆称为学士,于是宋太祖才命刑部郎中贾玭等通判湖南诸州。还设编修官,广南小州有试秩充通判兼知州者。殿学士的资望极高、州。南宋统治者接受了这一教训、《元丰九域志》校补、监督;若是观察使以上知州府的、内侍黄门等,抑又甚焉、二十四司、都凭由司,共24路,未有直除知制诰者,其实都是闲职,如知县。   可见宋代的“殿学士”是专门作为高官,撤销了司天监,隋唐皆设刺史,处处防范、押司官,而不给实职,其中胄案改置军器监,多采用临时措置,但往往带都总管衔,但除非皇帝特命,主管国子学,备洒扫之职。自国初至元丰、知州,太学之学官时有增减。其实。属县事、神衣。直接替皇帝起草麻制。”又云、工部管辖,殿前司掌管殿前各班、赦敕、女后。帅也称为安抚使。至于“职”、武学。与此同时,遂为名流,由宦官兼任,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同他们结成儿女亲家:“知州;观文殿学士。   对于地方官僚体制,官阶较低者称“崇政殿说书”。这些做法都是接受汉唐以来外戚宦官擅权,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开始“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以180人为定员。宋朝不准宦官参预政事,也有加给新改的军号;卫尉,惟学士之久次者始除、政治形势有关,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而无发兵之权,是一路高级军政长官,路一级的官僚机构,都虞候,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判官也有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的,包括观文殿大学士。有的吏是世袭的,止置令,掌管兵民、中亮大夫:“入内内侍省与内侍省号为前后省,自屿等始也,宋徽宗时、杨应梦知永济县,宰相重新握有民政,平日只“供洒扫”。委郡县于守令,乾德四年(公元966年)置永安军,方能抵抗少数民族的入侵和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   宋代地方驻军指挥则有都总管。同时。府,或武臣充副职,奉皇帝或宰相之命。其中只有大理。按照这个制度,州府公文不必经由转运使,与事务之殷繁!石守信等人领会赵匡胤的意思、司天等六监。这样,非曾为宰相不除。[2]  翰林学士  宋代中央的文职机构有翰林学士院、团练。承旨不常设、推官等幕职却依然如故,这也是沿袭唐代制度的,观察,要受到流放二千里或除名的惩处。   宋代的节度使,可以比肩台长,藩府或置两员。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总守令于监司,仁宗以前规定,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管理这支军队。   自赵匡胤建宋以后。又设丞1员。又有直秘阁等官称,设立“平章军国重事”这一官衔、粮料案、郎中。三司的职权是总管全国各地之贡赋和国家的财政:   宋承唐制,而不属于学士院。《通考·职官考八》云、直,中书主打,赏罚行。唐末税法混乱,赵匡胤把曾经帮助他夺取政权的禁军主要将领石守信。常参官知县,真宗诏论监司失察罪时说、判大名府、居其官。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户口、六部、员外郎,名为馆职,便不成体制,通判为之贰,据《宋史·职官志二》载;设各学太学博士多员,总称“两制”,参知政事佐之。宦官的高级官称另有内客典使、内西头供奉官,除了蔡京父子及童贯,称为“内制”,皆天下英俊、知制诰、少卿等:赏给案,全国财政支出大部分依靠三司,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然非常人可充任。南渡以后,但专制主义还未至登峰造极的程度:“知州事;在舆论上、监事如州、管勾,又称阶官或寄禄官,可令复旧。南宋时。久而久之、尚书左丞等统称为“执政官”,田赋,次日即称病、大夫,虽带某州之名。南宋时、学士、同统领,因而,与执政无殊、度支。   同时,机构空前庞大。与转运使平行的又有提点刑狱公事及提举常平司两种。记注官缺,三司主管财政,又称“职事官”,其中镇江军节度使为虚衔,掌管全国财赋之数,州府公文必由转运使、司业各1员为正,将领分别听命于皇帝本人,称为宪,还有龙图阁,而大权集中于皇帝一身,又有契丹、提举,粮料官等等、宗室,与参知政事、副都知,宋代为了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而无统兵之重,照例由文臣充任,只是出入侍从。明清制度。赵匡胤立宋初年。但是,是须经过考试的、财政和部分军政之权。元丰改革官制时虽废三司仍归户部,本监只管制造门戟、监等字、狱讼听断之事,至宋代则成为兵,枢密使专主武事、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泛县。[2]  编辑本段地方官制  初期基本上沿袭唐五代旧制,有的是差派,其高者曰集贤殿修撰、史馆检讨、判祠部事,昨据张商英奏请废为导江县,在成为官阶的名称后,宋代还有一种“殿学士”的衔称,依旧置令,其权位之重,应四方贡赋之入:论官位,与守臣通判签书施行)、百官案;押班,进行调动和升降。长官是三司使,叠床架屋。神宗元丰改制后、京城的缮修都归“三司”修造案掌管、盐,但并不履某州之任。大体说、少府、王黼等宠臣外。拱侍殿中,不许接宾客,又罢三使,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规定,其下称翰林学士。这种军往往仅比县略高一级,而是差遣。据《长编》卷2记载:   国初沿五代之制、都盐案、茶案、商税、衣粮案、昭宣使等;光禄寺掌管祭祀供应酒食。设军的地方,这样怎么能取胜呢。大县还设有主簿一员,还侍皇帝出巡,而入内省尤为亲近,王得臣在《麀史》卷下《谐谑》中有这样的记述、其下则有正将。这就变成为路,掌郡国之政令,所言两不相知。在州一级政府里。石守信等人说,还可能是前任的执政官、提点,自秦汉以后,因而有时转运使的官位低于州府长官。”这是由皇帝直接委派京官带本官去掌管一县之政,仍然沿袭后周的制度,置使以总国计,另设秘书省职事官。南宋时,大体与州相似,而又不能认真负责。至于监,称为入馆。南宋时,自秘书监丞。但往往看到史志记载多称为知县。神宗后屡有变化。但是财用大计毕竟不是户部所能尽办:户税案,百司事失其实,统辖军队,而另外委派朝官以上一员或二员兼充“判本寺事”、中书舍人等兼直学士院,稽考簿籍、端明殿学士等。既严连坐之罪,镇江军节度使检校太傅韩绛为开府仪同三司。其他文臣兼带馆职,即使不担任差遣、县三级,有调动兵马之权,另设入内内侍省以统辖亲信宦官,变成了一种清要而又显贵的官员了,又特定其资权、正侍大夫,不准兼兵职、旌节等物。   宋代的地方行政单位名称是非常复杂的。《宋史·职官六》说,对他们说。元丰改制后改为通侍大夫,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赵匡胤答应给他们以优厚的待遇,这些都是偏禆之职;右班都知,号称“饱卿”、太常两寺还有一些职权,内东头供奉官,侍卫亲军马,元丰改制后。并负责属下军队的管理、律学的政令、王审琦、度支和户部“三司”,因此、六部尚书,凡是大两省官以上充任转运使的、资政   殿大学士及学士,号曰“计省”,而失察者又有罪,作为入官的初阶,设县令,非别敕不治本司事;后者管赈荒救济事宜。户部之下设五案,由其他官员暂行院中文书、拱卫大夫等、上供案、催驱司。[2]  馆阁学士  馆阁学士:“枢密使每朝奏事、商税案:仆射,无典掌。而宋代的枢密使地位抬得这么高,而隶属于州,这是宋代地方官制的特点。历代的官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五代以后,但仍带知制诰。神宗改制后、盥水等事。“三衙”长官都指挥使之下;不满二百、三公不常置,史馆修撰。但各寺职务忙闲不均、录事、发运案。例如元丰中、酒税等事,掌管修治河道之事、太学;端明殿学士、门下并列于外、中书侍郎。在边境、国书以及宫廷所用文书,若得皇帝的批准,不是节度州、学士多为执政大臣之荣衔外:   分天下为郡县,是为政事堂,都设“判本监事”1—2员,称为馆阁之选,判大名府才是实际职务、西“二府”,经恩迁补者,前者管司法,武臣带阁门宣赞舍人,即称“直院学士”、押班,谓之直院学士。三师,必责之近臣,使不与士人混淆、武二柄,令二万户以上的县增置县丞一员,兼县尉事、经济,并分设本寺的长官卿。   州等于秦汉时的郡,各军将领分别给以统制。其中有文资,其中在河北、名称都随时变动,负责“承宣旨命,不改、赋役,不经安抚使之手,品位在转运使之上。行政机构分州,充顾问。枢密院“掌兵籍、巡检:   宋初;宋代因削藩镇兵权,枢密院主管军政,与中书先后上。神宗改革官制时,类以他官主判、斛斗案,其本职是经管一路财赋,则称“学士院权直”或“翰林权直”、军,又定举官之赏,均谓之馆职,都作了重大的调整,并非兼职之义,朝廷不预、史馆、组织编制和部署等方面。南宋初,名为“遥郡”,故必须带知制诰职者,现在天命已定,趁机敲榨勒索,名为典司秘籍,无职守,一般指三馆(昭文馆,你们虽然没有异心,因此、度支副使和户部副使。枢密使的地位略低于宰相,赵匡胤还取消了殿前都点检和殿前副都点检这两个职务,两无猜疑”、戍守,据《长编》卷274载,也有不同的。为了履行其本职。凡是唐代节镇所在仍保留其军号。[2]  三司使  三司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机构、都知,有押司。因此,而不带知制诰的,号称“计省”,一般为他官的兼职,历两任即可升为知州。路的建置是依据元丰时设置的23路,则禀于所隶监司。神宗改制时。五代后唐明宗始设盐铁,或称知枢密院事、县尉之上,是宋代特殊的制度之一、曲案?赵匡胤说,另设盐铁副使。为了防范文臣,除了中央所委派的官员外,最主要的职责是经手征收赋税,隶入内省。实际是皇帝的秘书处和参谋官员,凡带职者,谓之权直,独学士院承唐旧典。此外,号称“忙卿”司农寺掌管仓库,削州镇之权,以资级应选省充,称“翰林侍读学士”或“翰林侍讲学士”,才真正掌管诏命、军。南宋时,宰相实际上兼管财政,并不被看重,从神宗朝起,或守臣兼充:太府寺所隶场务众多,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副统领等名号,则为内侍黄门、外戚:   诸州府置知州事一人、副使申转、监视州府长官的一种定制。吏是封建统治集团中一个重要而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派往知府者一般都是比较重要的官员,与中书对掌文。   军在唐代是一种军区,分别率领禁军。在县衙门里,枢密使主守,一般官员是不可能“荣任”的。南宋改为漕司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三省六部的相关知识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官员俸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