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坤 管理是艺术,是技巧,符合人的需要,逻辑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的管理人员深入生产现场,从中茇现

会议·课题·书讯_两栖海豚_法律博客_
&海豚栖息地&
130)this.height=130">
个人描述:
“你们可能认为追求终极的理论与实践完全搭不上边……碰上更重要的问题时,你却可能最终发现,不是研究基础知识徒劳无益,而是除了研究基础知识,几乎不可能获得任何有益的东西。”——卡多佐
个人公告:
此处转载的文章仅作为相关学术研究的资料,并无任何商业目的。(联系邮箱:.cn )
&&会议·课题·书讯
发表时间: 17:02&&
转贴自:综合来源  原作者:会议组委会
2012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立项公告 &&&&
&&& 经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决定,2012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立项67项。现予公布:&
&&&&一、重大课题(2项)&
&&&&[GJ2012A01]检察职业伦理建设研究:国家检察官学院 胡卫列&
&&&&[GJ2012A02]人民检察院实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专家建议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陈卫东&
&&&&二、重点课题(18项)&
&&&&[GJ2012B01]山东抗日根据地人民检察制度史:山东省人民检察院 吕 涛&
&&&&[GJ2012B02]陕甘宁边区人民检察制度史:陕西省人民检察院 巩富文&
&&&&[GJ2012B03]关东解放区人民检察制度史: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检察院 赵建伟&
&&&&[GJ2012B04]人民监督员制度实证研究:中国政法大学 卞建林&
&&&&[GJ2012B05]刑诉法修改与检察制度的发展完善:四川大学法学院 龙宗智《人民检察》杂志社 罗 欣&
&&&&[GJ2012B06]中外检察文化比较研究:扬州大学法学院 张 清&
&&&&[GJ2012B07]中外检察文化比较研究:江苏省人民检察院 徐 安&
&&&&[GJ2012B08]技术侦查的法律规制:天津市人民检察院 王 东&
&&&&[GJ2012B09]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西南政法大学 高维俭&
&&&&[GJ2012B10]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叶 青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检察院 叶国平&
&&&&[GJ2012B11]民事诉讼法修订与检察权的完善: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张步洪&
&&&&[GJ2012B12]案件管理与强化内部监督:最高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办公室 王 晋&
&&&&[GJ2012B13]案件管理与强化内部监督:河南省人民检察院 李自民&
&&&&[GJ2012B14]民事检察理论体系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厅 郑新俭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汤维建&
&&&&[GJ2012B15]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制度研究:广东省人民检察院 王学成&
&&&&[GJ2012B16]检察办案组织研究:上海市人民检察院 陈 旭&
&&&&[GJ2012B17]中国检察制度的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研究:湖南省人民检察院 吴建雄&
&&&&[GJ2012B18]检察业务集约化管理:江苏省人民检察院 尹 吉&
&&&&三、一般课题(27项)&
&&&&[GJ2012C01]诉讼监督模式研究——以检察机关侦查监督为视角:河北保定学院 何秉群&
&&&&[GJ2012C02]侦查环节的权利保障机制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 李忠诚&
&&&&[GJ2012C03]侦查环节的权利保障机制研究:河北省张家口市人民检察院 苏喜民&
&&&&[GJ2012C04]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工作衔接机制研究: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郭华 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 邹绯箭&
&&&&[GJ2012C05]贿赂犯罪心理与侦查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王 铼&
&&&&[GJ2012C06]贿赂犯罪心理与侦查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 马海滨&
&&&&[GJ2012C07]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宋英辉&
&&&&[GJ2012C08]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研究: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 刘 晴&
&&&&[GJ2012C09]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厅 万 春&
&&&&[GJ2012C10]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厅 尚爱国&
&&&&[GJ2012C11]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实证研究: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检察院 戴 萍&
&&&&[GJ2012C12]量刑证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吕泽华&
&&&&[GJ2012C13]量刑证明研究:吉林大学法学院 闵春雷&
&&&&[GJ2012C14]死刑第二审案件的办理与监督: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刘仁文&
&&&&[GJ2012C15]职务犯罪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研究: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奚 玮《人民检察》杂志社 张建升&
&&&&[GJ2012C16]刑事诉讼中的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研究: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吴光升&
&&&&[GJ2012C17]检察机关案件管理工作机制研究:上海市人民检察院 郑鲁宁&
&&&&[GJ2012C18]刑事诉讼中的强制医疗程序构建与完善:中国政法大学 汪海燕&
&&&&[GJ2012C19]刑事诉讼中的强制医疗程序构建与完善: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叶肖华&
&&&&[GJ2012C20]减刑假释案件开庭审理的法律监督:最高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厅 袁其国&
&&&&[GJ2012C21]减刑假释案件开庭审理的法律监督: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检察院 程 权西南政法大学 孙长永&
&&&&[GJ2012C22]自媒体时代的刑法适用与民意:江西省人民检察院 薛江武&
&&&&[GJ2012C23]西北地区涉农惠民职务犯罪实证研究:甘肃政法学院 张建军&
&&&&[GJ2012C24]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互涉案件侦查管辖的协调机制研究: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孙红卫&
&&&&[GJ2012C25]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检察院 张中剑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胡学相&
&&&&[GJ2012C26]贪污犯罪心理与侦查对策研究: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人民检察院王耀世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吕瑞萍&
&&&&[GJ2012C27]我国垄断犯罪与检察权完善研究: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荣国权&
&&&&四、自筹经费课题(20项)&
&&&&[GJ2012D01]基于诉权的再审与基于检察监督权的再审:海南省人民检察院 刘本荣&
&&&&[GJ2012D02]故意伤害罪量刑证明实证研究:青岛大学法学院 董桂武&
&&&&[GJ2012D03]诉讼监督模式研究——以刑事审判监督合理模式构建为视角: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 刘晓山 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检察院尹东华&
&&&&[GJ2012D04]人民监督员选任委员会设置的理论思考: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法律系 裴娜&
&&&&[GJ2012D05]刑事侦查中通讯监察法制化研究: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韩红兴&
&&&&[GJ2012D06]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人民检察史研究:河南省信阳市人民检察院 刘建国&
&&&&[GJ2012D07]新刑事诉讼法背景下刑事诉讼监督模式选择与配套设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 程 捷&
&&&&[GJ2012D08]宽严相济语境下未成年刑事检察的现实困境与改进路径:江西省吉安市人民检察院 郭平平&
&&&&[GJ2012D09]两岸四地刑事司法协助机制研究: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焦艳鹏&
&&&&[GJ2012D10]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 阮齐林&
&&&&[GJ2012D11]检察机关与侦查、审判机关配合制约机制研究: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五分院杨洪梅&
&&&&[GJ2012D12]检察权性质与构造的法解释学分析: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 邓楚开&
&&&&[GJ2012D13]犯罪主观要件证明方法研究——以间接证据运用为核心: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阮堂辉&
&&&&[GJ2012D14]刑事和解的理论实践与法律监督研究:河南省人民检察院 刘路阳&
&&&&[GJ2012D15]庭审阶段再生证据运用实证研究:西南政法大学 蔡艺生&
&&&&[GJ2012D16]刑事诉讼中强制医疗程序构建与完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张品泽&
&&&&[GJ2012D17]分类管理视野下检察办案组织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 阎 丽&
&&&&[GJ2012D18]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研究: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检察院 张春明&
&&&&[GJ2012D19]羁押必要性审查试点工作实证考察:山东省临沂市人民检察院 张振忠&
&&&&[GJ2012D20]附条件不起诉实证研究:宁波大学法学院 封红梅
&&&&&&&&&&&&&&&&&&&&&&&&&&&&&&&&&&&&&&&&&&&&&&&&&&&&&&&&
&&&&&&&&&&&&&&&&&&&&&&&&&&&&&&&&&&&&&&&&&&&&&&&&&最高人民检察院
&&&&&&&&&&&&&&&&&&&&&&&&&&&&&&&&&&&&&&&&&&&&&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 (《检察日报》,3)
&&& 附、2012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参考选题:&
&&&&(一)重大课题(3个)&
&&&&1.检察职业伦理建设研究&
&&&&2.人民检察院实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专家建议稿&
&&&&3.人民监督员制度实证研究
&&&&(二)重点课题(11个)&
&&&&1.山东抗日根据地人民检察制度史&
&&&&2.陕甘宁边区人民检察制度史&
&&&&3.关东解放区人民检察制度史&
&&&&4.中外检察文化比较研究&
&&&&5.技术侦查的法律规制&
&&&&6.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
&&&&7.检察办案组织研究&
&&&&8.案件管理与强化内部监督&
&&&&9.民行检察理论体系研究
&&&&10.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11.民事诉讼法修订与检察权的完善&
&&&&(三)一般课题(12个)
&&&&1.诉讼监督模式研究&
&&&&2.侦查环节的权利保障机制研究
&&&&3.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工作衔接机制研究&
&&&&4.贿赂犯罪心理与侦查研究
&&&&5.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研究&
&&&&6.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实证研究&
&&&&7.量刑证明研究&
&&&&8.死刑第二审案件的办理与监督
&&&&9.刑事诉讼中的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研究&
&&&&10.检察机关案件管理工作机制研究&
&&&&11.刑事诉讼中的强制医疗程序构建与完善&
&&&&12.减刑假释案件开庭审理的法律监督&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领导小组&
&&&&&&&&&&&&&&&&&&&&&&&&&&&&&二○一二年四月一日
&&& (《检察日报》,3)
-----------------------------------------------------------------------------
2011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立项公告 &&&&
&&& 经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决定,2011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立项52项。现予公布:&
&&&&一、重大课题(4项)&
&&&&〔GJ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政法大学王人博&
&&&&〔GJ法律监督立法研究: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李重庵、中国政法大学崔永东&
&&&&〔GJ法律监督的法治化研究:吉林大学法学院李洁&
&&&&〔GJ宪法文本与检察制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韩大元&
&&&&二、重点课题(13项)&
&&&&〔GJ美国宪法与检察制度研究: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王伟&
&&&&〔GJ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云南省人民检察院王田海&
&&&&〔GJ行政执法监督立法问题研究:广州大学邓成明、陈佑武&
&&&&〔GJ检察权的内部配置问题研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邢宝玉&
&&&&〔GJ认罪案件程序立法研究: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检察院胡东林&
&&&&〔GJ职务犯罪案件与牵连案件的侦查管辖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张远煌&
&&&&〔GJ职务犯罪案件与牵连案件的侦查管辖问题研究:贵州省人民检察院肖振猛&
&&&&〔GJ检察案例指导制度构建: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刘宝霞&
&&&&〔GJ民事检察监督模式研究:中南大学法学院颜运秋&
&&&&〔GJ检察机关考核考评制度研究:江西省人民检察院黄永茂、江苏大学李洪波&
&&&&〔GJ检察机关考核考评制度研究:甘肃省人民检察院乔汉荣&
&&&&〔GJ检察机关刑事考核考评制度研究: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五分院陆军、西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侯亚辉&
&&&&〔GJ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研究: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石先钰&
&&&&三、一般课题(20项)&
&&&&〔GJ中外执法办案风险评估机制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赵赤&
&&&&〔GJ司法人员犯罪问题研究:高检院渎职侵权检察厅关福金&
&&&&〔GJ派出检察机构设置问题研究:国家检察官学院周洪波、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检察院杜国强&
&&&&〔GJ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以实质证据与辅助证据的区分为视角:清华大学法学院周洪波&
&&&&〔GJ证据合法性的证明问题研究:复旦大学法学院马贵翔&
&&&&〔GJ检察机关撤回起诉制度研究: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项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熊秋红&
&&&&〔GJ检察机关撤回起诉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张小玲、山东省邹平县人民检察院邹长恩&
&&&&〔GJ死刑复核法律监督的职能定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刘仁文&
&&&&〔GJ量刑监督的途径与制度构建:河南省荥阳市人民检察院丁铁梅&
&&&&〔GJ量刑监督的途径与制度构建:西南政法大学王利荣&
&&&&〔GJ涉检信访终结机制研究: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检察院黄晓非、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蔡道通&
&&&&〔GJ涉检舆情应对机制研究: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胡铭&
&&&&〔GJ涉检舆情应对机制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马丽莉&
&&&&〔GJ检委会决策机制研究:浙江省嘉兴市人民检察院彭陟刚&
&&&&〔GJ检委会决策机制研究:国家检察官学院郭立新&
&&&&〔GJ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工作机制研究:福建省人民检察院李明蓉&
&&&&〔GJ检察举报制度的立法完善:最高人民检察院控告检察厅王晓新&
&&&&〔GJ检察视角下的刑事扣押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张栋&
&&&&〔GJ从职务犯罪查处看如何规范社会管理工作创新机制:天津市人民检察院殷玉谈&
&&&&〔GJ检察机关内部机构设置改革研究: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甄贞四、自筹课题(15项)&
&&&&〔GJ类案监督:量刑监督的拓展研究: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检察院胡火箭&
&&&&〔GJ刑事扣押制度改革研究:湖南大学袁坦中&
&&&&〔GJ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研究:暨南大学张晓薇&
&&&&〔GJ司法工作人员犯罪伦理审视与司法伦理塑造:湖南师范大学吴真文&
&&&&〔GJ证据合法性的证明问题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彭海青&
&&&&〔GJ民事检察监督模式研究: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检察院王学东&
&&&&〔GJ检察工作的社会参与研究:温州大学吴之欧&
&&&&〔GJ量刑监督的途径与制度构建:山西大学张天虹&
&&&&〔GJ被监禁者人权保障检察监督研究:杭州师范大学耿光明&
&&&&〔GJ传统法律文化对我国检察制度改革的影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冉富强&
&&&&〔GJ职务犯罪案件与牵连案件的侦查管辖问题研究:浙江工业大学 张曙、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阿儒汗&
&&&&〔GJ派出检察机构设置问题研究: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岳杨&
&&&&〔GJ检察机关考核考评制度研究: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人民检察院王煜&
&&&&〔GJ检察机关执法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辽宁省盘锦市人民检察院刘铁鹰&
&&&&〔GJ检察机关撤回起诉制度研究:宁波大学张兆松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二O一一年七月六日
&&& (《检察日报》,3)
&&& 附:2011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参考选题如下:& &&&&
&&& (一)重大课题:1.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战略研究;2.法律监督立法研究&&&&&
&&& (二)重点课题:1.各国宪法与检察制度;2.社会管理创新与检察工作;3.行政执法监督立法问题研究;4.检察权的内部配置问题研究;5.认罪案件程序立法研究;6.职务犯罪案件与牵连案件的侦查管辖;7.检察一体化下的公诉工作机制;8.检察案例指导制度构建;9.民事检察监督模式研究;10.检察机关考核考评制度研究 &&&&
&&& (三)一般课题:1.执法办案风险评估机制研究;2.司法人员犯罪问题研究;3.派出检察机构设置问题研究;4.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5.证据合法性的证明问题研究;6.检察机关撤回起诉制度研究;7.死刑复核法律监督的职能定位;8.量刑监督的途径与制度构建;9.涉检信访终结机制研究;10.涉检舆情应对机制研究;11.检委会决策机制研究;12.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工作机制研究
&&&&&(《检察日报》,3)
-----------------------------------------------------------------------------
&& 关于申报2010年度高检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的公告 &&&&
&&& 《2010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选题》已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领导小组批准。现将课题申报的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面向全国。&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检察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人员均可申报课题,并鼓励联合组成课题组申报。课题申请人须填写并提交《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申请书》(课题申请书表格可以从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站( )上下载。&
&&&&今年受理课题的截止时间为5月20日。
&&&&二、申报课题要着眼于推进检察理论创新和检察改革,基础理论研究要力求具有原创性或开拓性,应用理论研究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自筹经费申报课题。&
&&&&三、2010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参考选题如下:&
&&&&(一)重大课题
&&&&1.检察政策研究
&&&&2.检察规律研究
&&&&(二)重点课题&
&&&&1.检察职业道德研究&
&&&&2.检察权运行机制研究
&&&&3.检察权配置问题研究&
&&&&4.职务犯罪侦查管辖问题研究
&&&&5.渎职罪的证据标准&
&&&&6.行政执法的监督问题研究
&&&&7.诉讼监督的范围与方式&
&&&&8.检察执法与案例指导问题研究
&&&&9.行政公诉问题研究
&&&&10.检察管理研究
&&&&(三)一般课题&
&&&&1.社会矛盾化解与检察职能定位
&&&&2.检察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
&&&&3.检察执法办案风险评估机制研究&
&&&&4.强制性侦查措施的审查机制研究&
&&&&5.技术侦查与证据采信&
&&&&6.深化审查逮捕机制改革研究&
&&&&7.检察环节的证据与证明标准问题研究&
&&&&8.监管场所的人权保障与检察监督&
&&&&9.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机制&
&&&&10.检察建议的法律规制&
&&&&四、申报材料寄送&
&&&&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申报材料寄至:
&&& 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西路5号&
&&& 检察理论研究所科研管理部&
&&& 张鹏收&
&&&&邮政编码:100040;&
&&&&电话:(010)。
&&&&&&&&&&&&&&&&&&&&&&&&&&&&&&&&&&&&&&&&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
&&&&&&&&&&&&&&&&&&&&&&&&&&&&&&&&&&&&&&&&&&&&&&&&日
&&& (《检察日报》,3)
2010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立项公告 &&&&
&&& 经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决定,2010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立项47个。现予公布:&
&&&&一、重大课题(1项)&
&&&&[GJ2010A01]检察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莫纪宏&
&&&&二、重点课题(24项)&
&&&&[GJ2010B01]中国检察文化发展暨管理模式研究: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张国臣&
&&&&[GJ2010B02]检察职业道德研究:杭州市人民检察院 吴春莲&
&&&&[GJ2010B03]检察权运行机制研究:广州市人民检察院 廖荣辉&
&&&&[GJ2010B04]检察权运行机制研究:四川大学法学院 万毅&
&&&&[GJ2010B05]检察权配置问题研究:河南社会科学杂志社 韩成军&
&&&&[GJ2010B06]检察权配置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 姜小川&
&&&&[GJ2010B07]中俄军事检察权配置与运行机制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赵路&
&&&&[GJ2010B08]职务犯罪侦查管辖问题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 陈连福&
&&&&[GJ2010B09]渎职罪的证据标准: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 李忠诚&
&&&&[GJ2010B10]行政执法的监督问题研究:中南大学法学院 邓联繁&
&&&&[GJ2010B11]诉讼监督的范围与方式研究:湖北省人民检察院 郑青&
&&&&[GJ2010B12]诉讼监督的范围与方式研究:国家检察官学院 杨迎泽&
&&&&[GJ2010B13]检察执法与案例指导问题研究: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 卢希&
&&&&[GJ2010B14]检察执法与案件指导问题研究:南京大学法学院 孙国祥、南京市白下区人民检察院 薛薇&
&&&&[GJ2010B15]行政公诉问题研究: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 周晓燕&
&&&&[GJ2010B16]检察业务管理研究:江苏省人民检察院 尹吉&
&&&&[GJ2010B17]社会矛盾化解与检察职能定位:广西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曾学愚&
&&&&[GJ2010B18]社会矛盾化解与检察职能定位: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 罗昌平&
&&&&[GJ2010B19]检察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杨淑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胡象明&
&&&&[GJ2010B20]中国铁路运输检察制度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铁路运输检察厅 阎敏才&
&&&&[GJ2010B21]公诉与非法证据排除:复旦大学法学院 谢佑平、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 陈卫国&
&&&&[GJ2010B22]列宁检察权思想的中国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郑州大学法学院 王建国&
&&&&[GJ2010B23]诉讼检察监督研究:湖南大学法学院 陈果、湖南省人民检察院 卢乐云&
&&&&[GJ2010B24]贪污贿赂犯罪定罪数额的科学性研究:中国政法大学于志刚&
&&&&三、一般课题(12项)&
&&&&[GJ2010C01]强制性侦查措施的审查机制研究:四川省人民检察院郭彦&
&&&&[GJ2010C02]技术侦查与证据采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陈学权&
&&&&[GJ2010C03]深化审查逮捕机制改革研究:西南政法大学 李昌林&
&&&&[GJ2010C04]看守所羁押人员的人权保障与检察监督:河北省承德市人民检察院 庞祥海、北京大学法学院 陈瑞华&
&&&&[GJ2010C05]监管场所的人权保障与检察监督:国家检察官学院 丁英华&
&&&&[GJ2010C06]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机制:最高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厅林礼兴&
&&&&[GJ2010C07]检察建议的法律规制研究:安徽省人民检察院 刘铁流&
&&&&[GJ2010C08]法律监督逻辑要务:安徽省人民检察院 柴学友&
&&&&[GJ2010C09]检察规律研究:华东政法大学 王戬&
&&&&[GJ2010C10]伪证罪法律规定的体系化问题研究:辽宁省葫芦岛市人民检察院 戴东风&
&&&&[GJ2010C11]电子证据检验鉴定的研究: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韩索华&
&&&&[GJ2010C12]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检察监督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郭殊&
&&&&四、自筹经费课题(10项)&
&&&&[GJ2010D01]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机制:沈阳工业大学 孙文红、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人民检察院 王旭&
&&&&[GJ2010D02]检察权威研究: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孙洪坤、安徽省淮北市人民检察院 杨开江&
&&&&[GJ2010D03]轻微犯罪案件刑事和解制度构建:浙江工商大学 叶肖华&
&&&&[GJ2010D04]社会矛盾化解与检察职能定位:河北省张家口市人民检察院 程元臣&
&&&&[GJ2010D05]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 李春雷&
&&&&[GJ2010D06]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机制研究:江苏大学法学院周国强&
&&&&[GJ2010D07]职务犯罪侦查管辖问题研究:重庆市人民检察院 梁田&
&&&&[GJ2010D08]执法办案信访风险评估机制研究:广东省惠州市人民检察院 黄建明&
&&&&[GJ2010D09]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机制:重庆市綦江县人民检察院陈伟&
&&&&[GJ2010D10]检察机关科学管理机制研究:湖南省人民检察院 徐哲劲
&&&&&&&&&&&&&&&&&&&&&&&&&&&&&&&&&&&&&&&&&&&&&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二○一○年七月十二日
&&& (《检察日报》,3)
-----------------------------------------------------------------------------
2009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立项公告
&&& 经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决定,2009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立项36个。现予公布:  
&&& 一、重大课题(1项)
  [GJ2009A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完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陈云生
  二、重点课题(13项)
  [GJ2009B01]法律监督与控辩平等: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黄河
  [GJ2009B02]检察权的制约机制研究:湖南大学法学院段启俊
  [GJ2009B03]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研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邢宝玉
  [GJ2009B04]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研究: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徐昕
  [GJ2009B05]强制性侦查措施监督机制研究: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巩富文
  [GJ2009B06]强制性侦查措施监督机制研究: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检察院刘志伟、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李建明
  [GJ2009B07]民事执行监督的程序设计:湘潭大学法学院廖永安、湖南省人民检察院白贵泉
  [GJ2009B08]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机制研究:上海市人民检察院陈旭
  [GJ2009B09]检察业务考评体系研究: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崔伟
  [GJ2009B10]检察机关派出机构体制研究:湖北省人民检察院许发民
  [GJ2009B11]西部地区检察官短缺问题研究:西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张培中
  [GJ2009B12]法律监督立法研究: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张雪樵
  [GJ2009B13]专门检察制度研究:郑州大学法学院刘向文
  三、一般课题(12项)
  [GJ2009C01]法律监督与刑事公诉的关系研究:江苏警官学院江涌
  [GJ2009C02]职务犯罪特殊侦查措施研究:云南省人民检察院王田海
  [GJ2009C03]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范围和程序: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何家弘
  [GJ2009C04]刑事诉讼程序回转问题研究: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张旭
  [GJ2009C05]刑罚执行监督体制的完善:重庆市人民检察院李元鹤
  [GJ2009C06]基层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制度改革研究: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检察院胡捷
  [GJ2009C07]检察建议立法化研究:山东大学法学院柳忠卫
  [GJ2009C08]检察建议立法化研究:广东省人民检察院郑红
  [GJ2009C09]检察机关司法解释的效力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王永杰
  [GJ2009C10]检察职权的内部配置与检察机关内部机构设置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邓思清
  [GJ2009C11]美国检察制度研究:广西自治区南宁市人民检察院张鸿巍
  [GJ2009C12]量刑建议规范论纲:烟台大学法学院黄伟明
  四、自筹经费课题(10项)
  [GJ2009D01]侦防一体预防工作机制研究: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顾军
  [GJ2009D02]刑事撤案机制研究: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五分院杨洪梅
  [GJ2009D03]职务犯罪特殊侦查措施研究:湘潭大学法学院刘梅湘
  [GJ2009D04]刑事裁判规范的实践性问题研究:南开大学法学院张心向
  [GJ2009D05]民事执行监督的程序设计: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陈雪萍
  [GJ2009D06]基层检察院检委会的现状与改革研究: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黄烨
  [GJ2009D7]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范围和程序: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王威
  [GJ2009D8]职务犯罪特殊侦查措施研究: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奚玮
  [GJ2009D9]公诉运行机制实证研究: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检察院王昕
  [GJ2009D10]被害人权益保护与恢复司法研究:江西省景德镇市人民检察院程美华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二○○九年八月三日
&&&&附 2009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参考选题:&
&&&&(一)重大课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完善
&&&&2.刑事诉讼法律监督(专家建议稿)
&&&&3.民事诉讼监督比较研究
&&&&&(二)重点课题&
&&&&1.法律监督与控辩平等&
&&&&2.检察权的制约机制研究
&&&&3.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研究&
&&&&4.强制性侦查措施监督机制研究&
&&&&5.民事执行监督的程序设计&
&&&&6.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机制研究&
&&&&7.检察业务考评体系研究&
&&&&8.检察机关派出机构体制研究&
&&&&(三)一般课题&
&&&&1.法律监督与刑事公诉的关系研究
&&& 2.职务犯罪特殊侦查措施研究&
&&&&3.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范围和程序&
&&&&4.刑事诉讼程序回转问题研究&
&&&&5.刑罚执行监督体制的完善&
&&&&6.申诉案件办理机制研究&
&&&&7.检察委员会制度改革研究&
&&&&8.检务督察制度研究&
&&&&9.检察建议立法化研究
&&&&10.检察机关司法解释的效力&
&&&&11.检察职权的内部配置与检察机关内部机构设置研究&
&&& (《检察日报》,3)
-----------------------------------------------------------------------------
最高人民检察院
〔<FONT face=仿宋_GB〕高检研发1号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
关于印发《二○○九年检察应用理论研究重点题目》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军事检察院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研究室:
&&&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检察工作的重要指示,发挥检察应用理论研究在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围绕今年检察工作的主要任务,拟定了《二○○九年检察应用理论研究重点题目》,现印发给你们,请根据本地实际,抓紧组织开展调研和应用理论研究工作。
&&& 深入实际调查、开展应用理论研究,是做好检察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手段。各地要高度重视应用理论研究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对检察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调研,通过加强专题调研,切实发挥检察应用理论研究为检察工作和领导决策服务的积极作用,推动检察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各省级人民检察院研究室要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检察应用理论研究工作的职责,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围绕检察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出有数据、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检察应用理论研究成果。最高人民检察院将于年底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应用理论研究成果奖励办法》(高检办发〔2006〕28号)对全国的检察应用理论研究成果进行评比,对评选出的优秀成果除依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外,还将通过适当形式报送有关领导和部门参阅,并进行宣传推广。
&&&&&&&&&&&&&&&&&&&&&&&&&&&&&&&&&&&&&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
&&&&&&&&&&&&&&&&&&&&&&&&&&&&&&&&&&&&&&&&&&&&&&&&&&&&&&&&&&&&&&&&&&&&&&&& 二○○九年二月十一日
二○○九年检察应用理论研究重点课题
一、关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方面的题目
1.检察工作如何服务大局,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司法保障。
2.如何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检察工作机制与办案方式。
3.在检察工作中进一步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适用法律问题,包括“宽”与“严”适用的对象、条件、程序等。
二、关于刑事实体方面的题目
4.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等危害社会稳定犯罪的预防、惩治及法律适用问题。
5.侵害农民利益、危害农业生产、影响农村稳定犯罪的预防、惩治及法律适用问题。
6.制售有毒有害食品、重大责任事故等犯罪的预防、惩治与法律适用问题。
7.金融、证券、房地产领域中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特点、规律及法律适用问题。
8.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司法实践及法律适用问题。
9.信用卡刑事案件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10.洗钱犯罪案件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11.重大环境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12.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征地拆迁、移民补偿、医疗卫生、招生考试等涉及民生领域中的职务犯罪的预防、惩治与法律适用问题。
13.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项目资金使用中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犯罪的预防、惩治与法律适用问题。
14.国企改制过程中及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中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15.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16.当前行政执法人员、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和规律。
三、关于刑事程序、机制和诉讼监督方面的题目
17.影响司法公正的突出问题以及如何创新和完善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机制,加大对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背后职务犯罪的查办力度。
18.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执纪有效衔接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19.适用强制措施和强制性侦查措施的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20.刑罚变更执行同步监督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21.刑事审判监督制度、死刑复核监督制度的完善。
22.检察机关办理自侦案件接受监督制约制度的完善。
四、关于民事行政检察、国家赔偿法、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方面的题目
23.民事诉讼法修改后检察机关开展民事抗诉工作的实践及相关工作机制的完善。
24.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途径和方式。
25.检察机关提起、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具体程序设计。
26.刑事赔偿的归责原则、赔偿范围和国家免责规定的完善。
27.检察机关对赔偿委员会作出的赔偿决定进行法律监督的必要性和具体程序设计。
28.刑事被害人救助对象的范围、救助方式、计算标准、救助机构的设置和救助的具体程序设计。
-----------------------------------------------------------------------------
中国逻辑学会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
关于召开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的通知
&&& 中国逻辑学会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定于日至8月1日召开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本届会议由华东政法大学承办。鉴于您在本专业领域的学术成就,特邀您出席本届会议。
&&& 现将会议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 v研讨主题: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
& &&l法律解释、法律推理与法律适用
&&& l刑事侦查、证据分析与事实认定
&&& l法律论证与司法判决
&&& l非形式逻辑、批判性思维与法律逻辑
&&& l法律逻辑、法律方法与法学教育
&&& v报到时间:日上午8时始
&&& v报到地点:华东政法大学老校区留学生楼(上海市万航渡路1575号)
&&& l本届会议不设接站服务,与会人员请自行前往报到地点。
&&& l上海火车站:乘坐3号或4号轨道线,到中山公园下。
&&& l上海火车南站:乘坐3号轨道线,到中山公园下。
&&& l虹桥机场:乘坐941线,到中山公园下。
&&& l浦东机场:乘坐机场6线,到中山公园下。
&&& (注:到达中山公园后,由前门进中山公园,从公园后门出,即万航渡路·华东政法大学老校区大门。步行约需15-20分钟,建议转乘出租车)
&&& v会务费用:
&&&&l会务费650元,资料费50元。差旅、食宿费用回所在单位报销(住宿标准:90元/人)。
&&& v注意事项:
&&& l本届会议将邀请张保生等专家莅会并做专题学术报告。
&&& l请将会议论文(word文档)以附件形式于6月20日之前发送至学会秘书处邮箱。提交的论文将于会前编印成纸质论文集供会议交流,会议结束半年后提交中国知网之“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不同意中国知网收录者,提交论文时务请声明;未特别声明者,视为同意)。
&&& l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及常务理事,应积极参与学会学术活动,特殊情况缺席的,应向常务理事会请假。
&&& l5月20日之前,参会者务必向秘书处反馈参会回执并索取纸质通知。未提交或者未按时提交参会回执的,会务组不承诺会议期间的食宿安排。
&&& l本届会议不提供返程订票服务;8月1日午餐之后,会务组不再提供食宿安排,请自行解决。
&&& l因床位紧张,随行家属很可能安排校外住宿,缴费及待遇依本专业委员会惯例及相关决议。
&&& v会务联系
&&& v学会秘书处:
&&& l信函:重庆市渝北区宝圣路·云湖花园1-2-6-3号 金承光(邮编401120)
&&& l电话:(上课时段,恕不接听)
&&& l电邮:
&&& l网站:&;&
&&& v本届会务组:
&&& l信函:上海市松江大学城龙源路555号·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孔庆荣(邮编201620)
&&& l电邮:&
&&& l电话:(上课时段,恕不接听)
&&&&&&&&&&&&&&&&&&&&&&&&&&&&&&&&&&&&& 中国逻辑学会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
&&&&&&&&&&&&&&&&&&&&&&&&&&&&&&&&&&&&&&&&&&&&&&&日
-----------------------------------------------------------------------------
中国行为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2009年度课题指南
&&& 一、重点课题
  1、西方行为法学研究
  2、行为法学的建构
  二、一般课题
  3、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的关系
  4、犯罪源头治理与刑后对策研究
  5、和谐社会与诉讼价值观的更新
  6、侦查行为现状与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7、行为的法律调控
  8、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与审判行为科学化
  9、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与强化法律监督
  10、职务犯罪侦查手段和程序的完善
  11、论检察行为的规范
  12、和谐语境下的民事案件执行探究
  13、中国法律语言大辞典编撰方法研究
  14、政府行为与市场规制
  15、行政合同的规范与控制
  16、行政法律行为研究
  17、律师执业行为的规范与控制
  18、侦查行为科学基础理论研究
  19、金融危机条件下企业国际化的法律问题研究
  20、法律行为的心理动机
&&& (《法制日报》,2)
-----------------------------------------------------------------------------
全国法院第二十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题参考范围
&&& 一、司法职权配置问题研究
&&& 二、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研究
&&& 三、法院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 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事审判
&&& 五、刑事法律解释方法研究
&&& 六、刑事司法环境问题研究
&&& 七、公有、非公有经济刑法平等保护研究
&&& 八、30年来我国刑事法治与刑事政策的回顾与研究
&&& 九、犯罪控制模式与刑事审判
&&& 十、附带民事问题研究
&&& 十一、单位犯罪处理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 十二、自首认定中若干疑难问题
&&& 十三、立功认定中若干实务问题研讨
&&& 十四、刑事自由裁量(权)研究
&&& 十五、新型经济犯罪问题研究
&&& 十六、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研究
&&& 十七、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研究
&&& 十八、死刑适用标准研究
&&& 十九、量刑制度改革研究
&&& 二十、财产刑执行问题及对策研究
&&& 二十一、关于贿赂犯罪中利益要件的思考
&&& 二十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现实境遇与对策
&&& 二十三、诉讼欺诈侵财行为的定性
&&& 二十四、虚假诉讼的刑事法律应对
------------------------------------------------------------
中国逻辑学会2009年度国内学术会议计划表
&&&&&&&&&&&&&&&&&&&&&&&&&&&&&&&&&&&&&&&&&&&&&&&&&&&&&&&&&&&&&&&&&&&&&&&&&&&&&&&&&&&&&&&&&&&&&&&&&&&&&&&&&&&&&&&&&&&&&&&&&&&&&&&&&&&&&&&&
会议主要内容
全国归纳逻辑研讨会
归纳逻辑和认知科学
归纳逻辑专业委员会
第八次全国科学逻辑讨论会和
第十四次全国辩证逻辑讨论会
科学逻辑和辩证逻辑理论和应用研究新路径
科学逻辑和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
中国逻辑史学术年会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方法论
中逻史专业委员会
上海 社科院
全国语言逻辑和符号学研讨会
语言逻辑和符号学研究30年历程
语言逻辑和符号学专业委员会
浙江教育学院
第5届因明学研讨会
纪念虞愚先生诞辰100周年
因明逻辑专业委员会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研讨会
法律逻辑研究和教学
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
7月20日前后
上海 华东政法大学
经济逻辑学术研讨会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逻辑结题成果研讨
经济逻辑专业委员会
天津 天津商业大学
中国逻辑学会30周年纪念大会
&逻辑在中国30年发展的回顾及其未来的展望
中国逻辑学会
全国逻辑学界
第八届逻辑与认知国际研讨会
逻辑、认知、计算机与文化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 此外,在香港科技大学6月和西南大学10月分别召开国际会议,还有国际符号学会在西班牙9月召开的国际会议……
&&& (&) 16:36:26 (K656/K657——15:00—6:15)
&&&&&&&&&&&&&&&&&&&&&&&&&&&&&&&&&&&&&&&&&&&&&&&&&&&&&&&&&&&&&&&&&&&&&&&&&&&&&&
----------------------------------------------------------------------
2008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参考选题
&&& (一)重大课题 1、检察学 2、法律监督的基本原理
&&& (二)重点课题
&&&&&&& 1、检察学的基本范畴
&&&&&&& 2、法律监督运行机制研究
&&&&&&& 3、司法规律与检察权的科学配置
&&&&&&& 4、检察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 5、检察工作一体化机制研究
&&&&&&& 6、检察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问题
&&&&&&& 7、认罪案件办理机制研究
&&&&&&& 8、监狱监督比较研究
&&&&&&& 9、特困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研究
&&& (三)一般课题
&&&&&&& 1、职务犯罪侦查管辖问题比较研究
&& &&&& 2、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机制研究
&&&&&&& 3、刑事诉讼监督机制研究
&&&&&&& 4、死刑二审案件公诉工作机制的完善
&&&&&&& 5、刑事再审抗诉机制研究
&&&&&&& 6、电子证据收集和运用问题研究
&&&&&&& 7、检察业务考评机制改革研究
&                       
--------------------------------------------------------------------------
纪念检察机关恢复重建30周年理论研讨会
&&& 研讨会以“检察制度和检察理论的创新发展”为主题。
&&& 参考选题如下:
&&& 1 中国检察制度的内涵、特色及其优越性
&&& 2 检察制度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 3 检察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构建
&&& 4 检察理论研究工作三十年回顾
&&& (《检察日报》,2)
——————————————————————————————————————&
《法律方法》(CSSCI集刊)稿约
&&& 本刊是由山东省“法律方法论研究基地”主办,陈金钊、谢晖主编,定期连续出版的法律方法专业性集刊。自2002年创办以来,已推出六卷,推动了国内法律方法论研究的深入开展,如今本刊已成为CSSCI来源集刊。作为法律方法论研究的一方重要阵地,本刊以后准备每年出版两卷,每卷35万字左右,出版时间大体为每年3月份和10月份。我们诚挚地欢迎国内外法学界与实务界人士惠赐稿件。
&&& 一、栏目设置&
&&& 1、下期主题研讨:法律方法的概念
&&& 近年来国内法律方法论研究逐渐发展起来,不过,对法律方法的概念,学界始终没有形成相对明确的认识,甚至在“法律方法”相关用语上,学界还有一定争议。因此,本刊下期“主题研讨”准备对“法律方法的概念”予以探讨。
&&& 2、理论研究:
&&& (1)法律解释研究
&&& (2)法律论证研究
&&& (3)法律推理研究
&&& (4)利益(价值)衡量研究
&&& (5)法律逻辑研究
&&& (6)其他法律方法专题研究
&&& 3、域外之窗:
&&& 着眼于国外法律方法论研究的理论前沿动态,体裁包括译作、评介、述评、相关学术会议介绍等。下期将侧重对国际法哲学大会(IVR)相关信息动态的介绍。
&&& 4、判解研究:
&&& 发掘国内外较为经典的、有影响的,能够比较典型体现出某种或几种法律方法具体应用的判例,在个案中寻找法理,总结裁判经验,谋求理论与司法实务有机结合。
&&& 5、青年论坛:
&&& 刊登青年才俊(广大博士生、硕士生、青年教师等)的研究成果,为其学术发展提供一个平台。
&&& 6、东方法言:
&&& 主要刊登学者和本刊主题相关的治学方法、学术反思、漫谈、研究体会等,尤其是关于法律方法研究中的争鸣争论。体裁可以灵活一些。
&&& 二、来稿要求
&&& 1、来稿应是未发表的作品,如投稿已被其他刊物采用,请及时通知编辑部。
&&& 2、来稿如是译作,需要提供原版外文(书面或电子版均可),已获得版权的证明。
&&& 3、来稿字数一般应在两万字以内,优秀作品没有字数限制,体裁不限。投稿请采用打印稿,并将电子版发到本刊编辑部邮箱。对来稿以学术价值与格式规范的要求为审核标准。
&&& 4、审稿时间为2个月,2个月内没有收到采稿通知,请自行处理。来稿请详细注明联系方式(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来稿一经采用即通知作者,出版后寄样刊。
&&& 5、沿用《法律方法》以往的注释体例,采用脚注连续记码制,注释符用〔〕。除译文外,一般需要加上中文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性别、籍贯、工作(学习)单位、职称、学历和研究方向等。
&&& 三、联系方式:
&&& 地址:威海市文化西路180号
&&&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律方法论研究基地
&&& 《法律方法》编辑部& 收
&&& 邮编:264209
&&& 联系电话:0631-5688925
&&& 电子邮箱:&&
--------------------------------------------------------------------------
最高人民法院2008年重点调研课题
&&& 1.关于优化审判职权配置的调研 (钱锋 重庆高院,高勇 河北高院,董治良海南高院)&&  
&&& 2.关于开展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估工作的调研(池强 北京高院,康为民 湖南高院 北京大学常务副书记吴志攀教授)&  
&&& 3.关于当前人民法院审判和执行工作运用信息网络技术等科技手段的调研(王少南 山东东营中院,周晖国 江苏南京中院,张文显 吉林高院,李威 辽宁大连中院)&&  
&&& 4.关于建立人民法院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的调研(安东 陕西高院,何大新 江西抚州
中院)&&  
&&& 5.关于保障死刑案件一审、二审、复核衔接机制的调研(胡云腾 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王幼璋 浙江高院,郑少三 湖北高院,许前飞 云南高院) &&  
&&& 6.关于完善减刑、假释制度的调研(高贵君 最高人民法院,王勇 最高人民法院, 周玉华 山东高院,北师大刑科院王志祥教授,韩豫宛 河南焦作中院) &&  
&&& 7.关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法律适用问题的调研(张忠厚 江西高院,徐清宇 江苏盐城中院) &&  
&&& 8.关于关联企业破产实体合并法律适用问题的调研(应勇 上海高院,丁仁恕 辽宁沈阳中院) &&  
&&& 9.关于司法鉴定结论作为民事诉讼证据使用的调研(王继清 山东威海中院) &&  
&&& 10.关于审理工伤行政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调研(张屹 江苏高院,蒋剑巍 浙江宁波中院,汪沪平 安徽高院) &&  
&&& 11.关于执行主体变更和追加的调研(李毅峰 广东高院)
&&& (《人民法院报》,2)主持人(,3)
-----------------------------------------------------------------------------
《中国检察官》约稿
&&& 《中国检察官》(原《检察实践》)系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国家检察官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法学月刊,得到了广大法律工作者,特别是检察官的支持和厚爱,本刊已成为宣传检察理论研究成果,交流检察业务工作经验的阵地和社会了解检察工作的窗口。《中国检察官》200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期刊,还被万方数据《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
&&& 为了更加贴近检察实践,能够切实服务检察工作,《中国检察官》从2007年起调整部分栏目,突出实务,并以案例为切入点,于案例中透视法理、检察知识和技能;突出可读性,摈弃晦涩难懂的文章。《中国检察官》栏目设置如下,希望广大读者惠赐大作。
&&& 【名案回放】刊登已经发生的重大职务犯罪案件,注重社会意义,着重可读性。字数不限,最好图文并茂。
&&& 【重案侦查】通过具体的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展示职务犯罪侦查谋略、技巧。字数在4000-8000字。
&&& 【公诉方略】通过具体案件,揭示审查起诉、出庭支持公诉、抗诉等技能。字数在4000-8000字。
&&& 【走进监狱】刊登职务犯罪罪犯心理和监所检察方面的文章。
&&& 【检察长视界】刊登检察长撰写的有关检察工作宏观指导方面的文章。字数在4000-6000字。
&&& 【检察前沿】刊登检察理论前沿和检察实务前沿的文章。理论文章要有创新,向理论前沿发展;实务文章要解决检察实务中的具体问题,向检察工作前沿发展。文章最好以案例为切入点。字数在4000-6000字。
&&& 【疑案精解】刊登检察工作中的疑难案例分析。要求是疑案(且具有典型性),能揭示法理,不能就案论案。字数在1500-3000字。
&&& 【检察人物】刊登宣传优秀检察官典型事迹的文章,要求感人、突出(是工作典范)、可读性强。
&&& 【检察文苑】刊登与法律有关的随笔、诗歌、小说、散文或幽默笑话;体裁不限,但要有新意,能吸引人。两方面取向:能给人启迪或能给人愉悦。
&&& 【地方检察动态】刊登各地检察工作中新举措、新动态。字数在200字以下。
&&& 另外,本刊封面将登载反映检察官工作、生活的图片,要求积极向上、生气活泼,本刊封底也登载具有美感、赏心悦目的照片,欢迎广大热爱摄影的检察官积极投稿。
&&& 邮箱:&
&&& 电话:010-
&&& 地址: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白沙路9号 中国检察官杂志社
------------------------------------------------------------
&&& 检察日报第一版《前言》栏目是检察日报2008年1月新推出的栏目。开设这一栏目,初衷是为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发表新观点、新看法的前沿阵地。
《前言》稿件应体现以下几个属性:思想性、理论色彩、学术观点、宏观视野、建设性意见;行文切口小,但应以宏观视角进行观照;文风大气沉稳,以说理为主,体现大家风范、大报风范。
&&& 《前言》稿件字数在1600字左右,稿酬为每篇500元。
&&& 《前言》联系邮箱:&&电话010- 联系人:张国卫
————————————————————————————————————
遵循司法规律 推进检察改革
&&& 司法规律的一般理论
&&& 检察工作的基本规律
&&& 检察权配置中的主要问题
&&& 深化检察改革的着力点
&&& (11-17/4下—3,15)
-----------------------------------------------------------------------------
《法律逻辑研究》集刊征稿启事
&&&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主办的《法律逻辑研究》第1卷已于2005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为了能更充分地、连续地反映我国法律逻辑的研究成果,形成中国的法律逻辑研究传统,从2009年起,《法律逻辑研究》将改为集刊,每年出版1卷,由梁庆寅教授和熊明辉教授担任主编。
&&& 本集刊秉承兼容并包的学术原则,欢迎海内外学人惠赐论文,就法律逻辑领域展开深入研究。本集刊注重理论前沿性和法律与逻辑的交叉性研究。
&&& 本集刊主要栏目:法律逻辑总论、法律推理、法律论证、法(学)律方法、法律思维等。
&&& 本集刊主要征集下列类型的稿件:论文,接受上述各领域的原创性论文,字数在1万字以内,个别可突破字数限制;译文,但译者必须获得版权许可;书评,有分析、有讨论的书评。
&&& 本集刊录用的稿件必须是初次发表。审稿采用匿名审稿制度。请投稿者通过电子邮箱发来稿件的电子版,并邮寄纸质稿件,来稿请于信封背面注明《法律逻辑研究》投稿。采用电子邮件投稿后请及时联系告知。来稿一经采用随即通知作者,一般三个月内通报审稿情况。出版后寄书两本。稿件格式请参阅《法律逻辑研究》投稿格式指引。
&&& 《法律逻辑研究》(第2卷)提交论文截止日期:日
&&& 来稿请寄: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江龙收,邮编:510275
&&&&&&&&&&&&&& &
&&& 执行编辑:江龙
&&& 通讯地址:广州市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 邮编:510275
&&& E-mail:&
&&& 电话:
&&& 传真:020-
《法律逻辑研究》投稿格式指引
&&& 1.论文题目不超过20个字,文章摘要200~300字,关键词3~8个。需另外附有作者简介(内容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籍贯或出生地、学位、职称、单位、邮政编码、所在省市等) 。题目、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单位等同时译成英文。
&&& 2、本集刊特别要求提供不少于300字的英文摘要。
&&& 3.来稿请同时寄来纸质文本与电子文本,注明详细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本集刊只接受Word格式稿件。
&&& 4、正文部分采用单栏排版,格式一般为
&&& 一、一级标题 &&& (一)二级标题 &&& (1)三级标题 &&& 二、 ……&&& 三、 ……&&& 四、结语
&&& 其中,定理和证明的书写格式一般为:
&&& 定理1(******) *定理内容.* ("定义","算法"等的排版格式与此相同)证明: *证明过程.*
&&&& “定理”和“定义”等字样用黑体标出。定理证明结束用黑色方块标示。
&&& 5、本集刊注释采用脚注方式,每页连续编号,以阿拉伯数字加圆圈
&&& 标识。举例如下:
&&& 著作引文注释
&&& 作者:书名,(译者),卷次(版次),出版社,出版年份,版次,页码。
&&& ①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75页。
&&& ②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85页。
&&& ③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版,第204页。
&&& ④邱兴隆主编:《比较刑法》(第二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版,第174页。
&&& ⑤(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 ⑥H.L.A.Hart,The Concept of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1,pp.6-7.
&&& ⑦Steven Lukes and Andrew Scull(eds.),Durkheim and Law,Martin Robert- son & Company Ltd.1983,p12.
&&& 文章引文注释
&&& 作者:文章名,(文章译者),所载书刊名,卷次,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
&&& ①何勤华:《试析买卖婚姻》,载何勤华著:《法律文化史谭》,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2页。
&&& ②李贵连:《话说“权利”》,载《北大法律评论》(第一卷)第一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 ③[德] 于尔根·哈贝马斯著,许章润译:《法的合法性》,载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三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5页。
&&& ④陈卫东、陆而启:《羁押启动权与配置权的比较分析》,载《法学》2004年第11期,第73页。
&&& ⑤张志铭:《也谈宪法的司法化》,载公法网()。
&&& ⑥黄松有:《宪法司法化及其意义——从最高人民法院今天的一个〈批复〉谈起》,载《人民法院报》,日。
&&& ⑦Julius Stone,“Roscoe Pound and Sociological Jurisprudence”, in 78 Harvard Law Review (1965) , p.1578.
&&& ⑧David Garland ,“Durkheim`s Theory of Punishment : a Critique”, in David Garland and Peter Young (eds.), The Power to Punish : Contemporary Penality and Social Analysis, England:Gower Publishing Company,1989,pp.37-61.
-----------------------------------------------------------------------------
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重点调研课题主持人
&&& 1.关于新时期人民司法的创新与发展调研(江苏高院公丕祥院长、解放军军事法院苏勇院长、陕西高院安东院长) &&  
&&& 2.关于金融危机引发的相关纠纷案件审理情况的调研(广东高院霍敏副院长、浙江宁波中院蒋剑巍院长)& &&  
&&& 3.关于农村改革发展中农村土地流转纠纷法律适用问题的调研(河北高院高勇院长、浙江高院齐奇院长、重庆高院钱锋院长与重庆垫江法院陈洪院长、广西高院罗殿龙院长、江西高院张忠厚院长、湖南高院康为民院长与湖南长沙中院罗衡宁院长、安徽高院周溯院长) &&  
&&& 4.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实施以来物权登记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调研(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赵大光庭长、中国政法大学费安玲教授) &&  
&&& 5.关于非监禁刑适用问题的调研(最高人民法院刑四庭杨万明庭长、山东高院周玉华院长、福建高院马新岚院长、安徽芜湖中院杨良胜院长、吉林松原中院吕洪民院长)&&&
&&& 6.关于量刑程序的调研(中国政法大学樊崇义教授、上海一中院潘福仁院长、江西南昌中院赖永芳院长、湖北高院郑少三院长、四川高院刘玉顺院长与四川大学左卫民教授) &&  
&&& 7.关于再审中新证据的认定及运用问题的调研(最高人民法院江必新副院长、江苏徐州中院李后龙院长与南京师范大学李浩教授) &&  
&&& 8.关于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职责和职权问题的调研(云南高院许前飞院长、广东梅州中院钟勇生院长) &&  
&&& 9.关于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调研(上海高院张海棠副院长、北京市一中院王明达院长) &&  
&&& 10.关于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相关问题的调研(福建福州中院李有才院长、云南昭通中院陈昌院长、河南郑州中院王新生院长、宁夏高院马文庆副院长) &&  
&&& 11.关于进一步规范法官和律师关系问题的调研(海南高院董治良院长) &&  
&&& 12.关于反规避、逃避执行的对策调研(上海长宁区法院邹碧华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肖建国教授、山东东营中院王少南院长)
&&& (《人民法院报》,1)
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重点调研课题及主持人
&&1、关于构建有理有据胜诉机制、树立社会主义审判权威的调研 &&
&&课题主持人:上海高院应勇院长/北京二中院朱江院长
&&2、关于建设学习型法院的调研
&&课题主持人:广东河源中院杨宗仁院长/山东东营中院吴锦标院长
&&3、关于审判权与审判管理权科学运行机制的调研
&&课题主持人:重庆高院孙海龙审委会专职委员,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四川成都中院牛敏院长和四川大学顾培东教授
&&北京海淀区法院鲁为院长
&&4、关于法院内设部门业绩考核标准换算问题的调研
&&课题主持人:上海金山区法院张斌院长
&&5、关于完善案件司法统计指标的调研
&&课题主持人:江苏高院谢国伟审委会专职委员
&&6、关于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相衔接的调研
&&课题主持人:浙江高院齐奇院长/河北高院高勇院长
&&江西高院张忠厚院长/山东高院周玉华院长和山东潍坊中院张爱云院长
&&7、关于完善刑事证据规则的调研
&&课题主持人:
&&最高法院法研所罗东川所长和中国政法大学张保生副校长
&&江西赣州中院郭玉元院长
&&8、关于刑事和解制度的调研
&&课题主持人:湖北高院郑少三院长/广东东莞第一法院陈斯院长
&&9、关于民商事审判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尺度及其规制的调研
&&课题主持人:海南高院董治良院长/上海二中院王信芳院长
&&广东深圳中院邓基联院长/湖北汉江中院郭卫华院长
&&10、关于违法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认定问题的调研
&&课题主持人:北京大学法学院王成副院长
&&重庆一中院黄明耀院长和西南政法大学孙鹏教授
&&11、关于新类型担保方式的调研
&&课题主持人:浙江杭州中院翁钢粮院长/江苏苏州中院叶兆伟院长
&&12、关于网络著作权司法保护的调研
&&课题主持人:最高法院民三庭孔祥俊庭长/北京一中院王明达院长
&&上海一中院潘福仁院长
&&13、关于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中法律适用问题的调研
&&课题主持人:中国政法大学黄进校长/广东广州中院吴树坚院长
&&14、关于行政不作为诉讼的调研
&&课题主持人:陕西高院安东院长/山东泰安中院朱晓峰院长
&&江苏南京玄武区法院姚正陆院长和南京工业大学杨解君教授
&&15、关于国家赔偿违法确认问题的调研
&&课题主持人:最高法院赔偿办孙际泉主任和山东高院刘爱卿副院长
&&浙江宁波中院蒋剑巍院长
&&16、关于执行权优化配置问题的调研
&&课题主持人:重庆高院钱锋院长/宁夏高院马三刚院长
&&浙江高院童兆洪副院长/上海长宁区法院邹碧华院长
&&17、关于建立申诉终结机制的调研
&&课题主持人:四川高院刘玉顺院长/湖南高院康为民院长
&&18、关于规范与完善再审审查程序的调研
&&课题主持人:广东高院郑鄂院长和中国政法大学宋朝武教授
&&云南高院许前飞院长
&&19、关于完善案件质量评查机制的调研
&&课题主持人:甘肃高院梁明远院长/江苏高院周继业副院长
&&20、关于藏区凶杀案件民事赔偿的法律意义的调研(自拟题目)
&&课题主持人:青海高院董开军院长/西藏高院罗布顿珠院长
&&& (《人民法院报》,2)
-----------------------------------------------------------------------------
落实好三项重点工作 为法院科学决策服务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2010年重点调研课题
&&& 本报北京1月28日讯 (记者 王银胜 通讯员 刘树德)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着力抓好“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继续发挥重点调研课题这一制度平台“服务大局、服务决策、服务审判”的重要作用,在认真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了2010年度的重点调研课题(详见二版)共计19个,并于今天公布。
&&& 据了解,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重点调研课题招标管理规定(试行)》的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部门于去年10月份就启动2010年重点调研课题选题工作。选题工作坚持“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本着有利于发挥调查研究为审判第一要务服务,为各级人民法院科学决策服务,为全国法院的科学发展服务的“三为”作用,围绕最高人民法院党组2010年的工作部署和当前法院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来进行。课题的确定遵循了以下具体原则:兼顾宏观题目与微观题目、刑事题目与民行题目、审判工作相关题目与法院其他工作相关题目;往年已经纳入重点调研课题或者已经处于改革落实阶段的不再纳入。选题过程中,有关部门先后征求了最高人民法院相关部门以及各高级人民法院及兵团法院的意见。反馈意见经讨论修改提出选题后,又征求了最高法院院领导的意见。结合各位院领导的意见,经过充分讨论,最后提出19个题目作为2010年重点调研课题选题。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相比于往年每年10个左右的课题来说,今年确定的题目有所增加,接近20个。(下转2版)
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度重点调研课题
&&& 1、关于构建有理有据胜诉机制、树立社会主义审判权威的调研;
&&& 2、关于建设学习型法院的调研;
&&& 3、关于审判权与审判管理权科学运行机制的调研;
&&& 4、关于法院内设部门业绩考核标准换算问题的调研;
&&& 5、关于完善案件司法统计指标的调研;
&&& 6、关于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相衔接的调研;
&&& 7、关于完善刑事证据规则的调研;
&&& 8、关于刑事和解制度的调研;
&&& 9、关于民商事审判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尺度及其规制的调研;
&&& 10、关于违法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认定问题的调研;
&&& 11、关于新类型担保方式的调研;
&&& 12、关于网络著作权司法保护的调研;
&&& 13、关于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中法律适用问题的调研;
&&& 14、关于行政不作为诉讼的调研;
&&& 15、关于国家赔偿违法确认问题的调研;
&&& 16、关于执行权优化配置问题的调研;
&&& 17、关于建立申诉终结机制的调研;
&&& 18、关于规范与完善再审审查程序的调研;
&&& 19、关于完善案件质量评查机制的调研。
&&& (《人民法院报》,1-2)
-----------------------------------------------------------------------------
& 焦宝乾. 法律论证思维与方法研究[博士后课题]吉林大学 , 2007 .
&&& 浙江省104个检察院构成中,省市级检察院有12个,基层检察院占92个。
&&& 截至日,“共105个单位7419人”(《检察日报》)章太炎:儒道墨法名(商鞅、韩非、李斯等)(邓析、惠施、公孙龙等)
&&& (检察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检察学的学科性质、地位以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检察学的基本框架,检察学的研究方法)
&&& 新书讯(&)
&&& -10-16)& (浙检等级令(2008)6号//陈云龙)
&&& 读报(&)
&&文章评论
本文章评论已被作者关闭
声明:本站所载博客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所有 1997- 北京中天诺士达(法律之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逻辑思维训练1200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