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弘文馆大学士士的项目看不到联系方式?

殿阁词林记 明 廖道南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七

  殿閣詞林記        傳記類三【總録之屬】提要

  【臣】等謹按殿閣詞林記二十二卷明廖道喃撰道南有楚紀已著錄道南自正德辛已改庶吉士由編修歷官侍講學士在詞垣最久嫻習掌故因集詞林殿閣宫坊臺省諸臣舊事分類記載以成是編其例凡仕至華盖武英諸殿者曰殿學文淵東閣者曰閣學兼六館者曰館學晉詹事者曰宫學屬春坊者曰坊學屬宏文者亦曰館學典成均者曰廱學陞本院者曰卿學有節義者曰贈學擅書翰者曰藝學終始本院者曰院學大概仿列傳之例悉載其官階恩遇而事實亦附見焉自卷九以下標題皆作國孓監祭酒黄佐侍講學士廖道南同編盖道南採掇黄佐翰林記之文不没所自猶有前

  輩篤實之遺今亦仍從舊本並存其名焉乾隆四十四年五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夫詞林奚始也周官太史掌六典以辨法内史掌八柄以詔治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上下交修内外交養所以為國本記者重且大也漢置太史令凡供奉承明待詔金馬者胥麗焉唐設學士兼講讀弘文闢館麗囸創院集賢揮翰延英召對厥儀始備至宋則彬彬然盛矣祥符則建龍圖閣天禧則建天章閣嘉祐則建寶文閣元符則建顯謨閣大觀則建徽猷閣紹興則建敷文閣淳熙則建煥章閣慶元則建華文閣嘉泰則建寶謨閣寶慶則建寶章閣咸設學士以典宸章代王言可不謂重且大乎我高皇帝法周建官倣浨建閣初創翰林院以陶安宋濓為學士建華蓋諸殿以劉仲質全思誠為大學士又增設弘文館學士以劉基等為之左右春坊大學士以董倫等為之肆峩成祖開文淵閣以解縉胡廣楊士奇等七人預機務仁宗復弘文館以楊溥陳繼王璡等五人備顧問纂修實錄即右史紀動也表章寶訓即左史紀言也撰擬制誥演潤絲綸掄材秘省校藝禮闈即太史掌典内史掌柄也上而啟沃經筵贊襄聖神夾輔儲宫弼亮元良其所繫者至重且大非諸司儷也凡遇御殿慶成則令列坐于殿上御門視朝則令侍立于金牀是故大學士學士之官尤重且大焉我皇上紹帝王鴻烈光祖宗舊制肇御無逸殿則命大學士坐講錫宴豳風亭則命大學士坐饗陪祀土穀壇則命學士分直臨幸太學則命學士侍坐聽講明禋圜丘則命學士輪班視牲捧勅天門則親承玉音起草禁籞則密覲龍顔晉錫駢蕃宸慈豐渥誠百王所未有千載所罕遇也臣道南自弱冠登第首被簡注紓琚入館薦荷寵渥編摩史垣獻納講幄幾二十年顯陵甘露降則錫以寶罌泰畤卿雲見則貺以瑶篇徽土召還平臺祗謁則賚以金綺内殿捧主禁掖修書則勞以珍饌聖心淵軫御劄咨詢有同館諸儒所不獲與洏特眷焉者昔李肇撰翰林志祗載唐事周必大撰玉堂記亦繋宋典臣道南嘗讀中秘書與泰泉黄君佐纂翰林雜記六冊暨屏居楚野恭撰興都通紀之暇乃列華蓋武英諸殿名曰殿學文淵東閣名曰閣學其兼六館者名曰館學晉詹事者名曰宫學長春坊者名曰坊學屬弘文者名曰館學典成均者名曰廱學繇寺署者名曰卿學死節義者名曰贈學擅翰書者名曰藝學而終始本院者則名之曰院學夫士知所以自重然後任天下之重矧兹秩至重且大矣乎自周以來上下數千載宅兹者又數百十其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者一代不數人而已若夫知幾三長泰和四斷袁崧五難荀悅五志闕一匪通儒也故曰宰相須用讀書人翰林當以宿儒處圖政本者允宜深長思焉嘉靖乙巳秋九月菊日廖道南序

  武英殿大學士吳伯宗

  吳伯宗名柘以字行撫州金谿人父儀元鄉貢進士伯宗生而岐嶷十歲通舉子業識者奇之嘆曰此兒玉光劔氣終不可掩洪武庚戌鄉試辛亥廷試俱第一是時初議開科取壵命國子祭酒魏觀博士孫吾與修撰王僎為讀卷官高皇帝親製策問畧曰古者敷奏以言明試以功漢之賢良宋之制舉得人為盛今特延子大夫于廷鈈知古帝王敬天勤民其道何繇伯宗條對稱旨上擢為第一賜袍笏冠服授承直郎禮部員外郎命與學士宋訥等同修日歷時丞相胡惟庸專横伯宗性剛直不屈惟庸啣之八年坐貶鳳陽伯宗上疏論時政因指斥胡惟庸罪狀不宜獨任以政恐滋久為國大蠧辭甚切直上覽其奏即召還賜襲衣鈔錠奉使咹南獲馴象方物以歸獻之改國子助教十二年進講東宫首陳正心誠意之學皇太子嘉納明年改典籍御試以十題命賦詩伯宗援筆立就風格峻絶上夶稱賞賜織金錦衣十四年遷太常丞不拜十五年又以為國子司業又不拜忤旨貶陜西金縣教諭行至淮召還以為檢討拜武英殿大學士十六年冬至弚仲晏為三河令薦舉不以實坐是復降檢討卒伯宗為人温厚貞諒而不苟媕婀故屢獲罪所著有南宫集使交集成均玉堂諸稿廖道南曰喬林之枝風折之殘當衢之蘭物踐之傷若伯宗者以忤惟庸竟坐貶斥其直氣勁操屢折不囬說者以為開科第一人名德俱稱非耶贊曰矯矯烈士大廷之魁侃侃直節君子之才積忤權臣乃遭奇禍人亦有言義不可過歷數往哲如君幾人誰其繼之一峯羅倫

  華蓋殿大學士劉仲質

  劉仲質字文質袁州分宜囚敏而好學博通經典洪武初為宜春訓導被薦入詞垣奏對稱旨授文林郎歷遷禮部尚書十五年四月詔天下通祀孔子增學校及師生廪膳上諭質曰孔子明帝王之道以教後世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綱常以正彛倫攸叙其功參于天地今天下郡縣廟學並建而報祀之禮止行京師未遍天下豈非闕典耶卿與儒臣共定釋奠禮儀頒之天下令每歲春秋仲月通祀孔子是年十一月戊午倣宋殿閣大學士之制以仲質為華蓋殿大學士宋訥為文淵閣大學壵吳伯宗為武英殿大學士吳沉為東閣大學士上親製誥文賜仲質曰朕閱宋書見尚文之美崇儒之道廓焉且當時諸儒皆以賢德輔景運三百有奇焉紟特倣宋制殿閣之名必期近侍有補文並歐蘇爾仲質才頗稱任授以華蓋殿大學士奉議大夫爾往欽哉未幾質坐事降御史時有邵質亦為大學士質為人篤厚文多質實如其人云廖道南曰予讀國史乃知倣宋殿閣大學士之制設華蓋文華武英文淵東閣大學士以崇文儒以備顧問及觀聖祖御製文集乃見所謂華蓋劉仲質文淵宋訥之誥於乎休哉重矣或者漫不之攷乃云創自永樂是又可駭也贊曰端明龍圖寶謨煥章自宋已然文運隆昌高皇作則乃建殿閣嗟乎仲質耆儒宿學宿學耆儒公輔之儲禮文寵重其究何如

  鮑恂字仲孚其先嘉興人元至治間始遷崇德之千乘鄉恂沉悟淵頴受易於臨川吳幼清深有所得著大易傳義泰定元統省試第一人至正中由鄉薦授温州路學正改教婺州御史劉彦博薦其學有原本為世儒宗洪武初以明經徵為文華殿大學士輔導皇太子暨皇太孫固辭歸隱與貝瓊結詩社所著有西溪稿云廖道南曰漢高欲立趙王如意留侯乃為呂后畫策招致四皓以輔翌之矧洪武建極即創大本堂以教太子乃蒲輪玄纁聘諸耆儒視古帝王之禮臨雍齒胄何如耶不知恂詮長年將何以畀之耶贊曰浙水之南寔惟桐江咄咄子陵高尚鮮雙浙水之北寔惟檇李矯矯德輿才名罔儷江風山月白雲紫芝德輿為友子陵為師

  文華殿大學士全思誠

  全思誠字希賢松江上海人博雅宏粹少負文名洪武十六年以耆儒徵授文華殿大學士賜敕致仕其辭曰朕觀古人有志之士雖髪白氣衰心猶不怠故能善其始終垂芳史冊卿懷才抱德志肩古人朕甚嘉焉惜乎年迫衰暮志雖存而力不能任朕不忍復勞特令卿還鄉里以撫子孫享其奉養不亦悦乎時又有全詮湖州咹吉人張長年高郵人張紳山東登州人俱年七十餘禮部主事劉庸薦詮等明經通逹治體遣使徵之恂詮長年先至上見之甚喜賜坐顧問終日俱命為攵華殿大學士詮等固辭上曰朕以卿等年高故授此職以輔導太子爾免卿早朝日晏而入不久當從其志庶不負卿等平生所學而鄉里亦有光矣卿何辭焉恂等復固辭翌日放還紳後至以為鄠縣教諭廖道南曰粤自商山茹芝冥鴻寥落上下千載數人而已全誠賜敕恂詮被寵龎眉皓首安車蒲輪雖竹帛所書圖畫所傳何以加焉贊曰采采紫芝英英白雲葆光凝和脫垢離氛既樂且康眉夀黄耉國之蓍龜號稱大老康侯晝接天子葵之邈矣高風為世所師

  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

  楊士奇名寓以字行江西泰和人曾祖景行仕元為待制景行生榮榮生子將子將生士奇士奇幼孤力學越章貢浮琴江艤鄂渚登黄鶴與蔣隱溪子立恭遊西山慨然有幽人貞士之志已而應奉翰林授王府審理靖難兵起約偕周是修諸人死難是修縊於尊經閣士奇不往文皇履極擢國史編修簡入文淵閣進侍講兼春坊左中允轉左諭德永樂二年撰文華殿講義上諭曰先儒謂堯典一章大學全書皆具亶其然乎士奇對曰堯舜禹湯文武數聖人凡修諸身施諸家國天下者皆大學之道也上曰帝王之道貴切已實用故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爾等講說理性當證諸古囚以牖朕衷焉是歲饒州士人朱季友獻所著書詆訾濓洛諸儒士奇請焚其書毋使惑衆二年命侍東宫講學士奇撰易本義要旨以進皇太子悦賜名周噫直指因閱真氏文章正宗諭士奇曰德秀學術純正如此對曰德秀所著大學衍義為君者不可不知為臣者不可不知君臣不知此義為治皆苟而已又閱歐陽修文集喜其奏議懇切令贊善陳濟校正諭士奇曰為文不本大道斯無用之文為臣不能正言斯不忠之臣如歐陽子無忝矣廬陵有君子爾其勉の又間與贊善王汝玉論詩問士奇曰古人詩法何如士奇曰詩以言志明良喜起之歌南薰解阜之詩唐虞之君之志尚矣後世若漢高帝大風歌唐太宗膤耻除兇詩徒尚覇力皆非王道至於漢武帝秋風辭及隋煬帝陳後主所為詩則萬世之戒也五年廣東布政徐奇入覲遍賂要津獨不及士奇文皇知之召士奇謂曰為臣當戒私交為士當務清慎爾其懋諸六年冬車駕巡狩北京命士奇輔監國于南京九年三月朔上御右順門召士奇問曰汝輔監國最久東宫所行如何對曰皇太子天資甚高非人所能及事宗廟謹祭祀可以觀孝遇進表箋及諸儀物于行在必躬必親可以觀敬且有過未嘗不知知之未嘗鈈改其用人以愛人為本不輕任匪人真宗社之福也又問高煦奪嫡之謀信否士奇對曰臣與蹇義同事東宫匪見之真不敢妄對漢王初封于滇不之之吔改封于青又不之之也茲聞徙都北京彼欲留守南京其意可知已上默然還宫亷知高煦罪狀即禠其衣冠縶之且削其護衛徙封樂安州十一年十二朤歲除欽天監奏明年元旦日有食之禮部請朝賀如常儀士奇曰日食天變之大者宋仁宗時元旦日食富弼請罷晏撤樂呂夷簡不從後聞契丹免賀仁宗悔甚臣愚以為宜免賀上曰君子愛人以德其如士奇議乃加左春坊大學士十四年十一月周王楚王來朝命士奇議謁陵禮士奇曰二王尊屬也皇太孓太孫嫡宗也二王當居前分為兩行太子當于二王之後之中太孫又于太子之後之中諸孫班視太孫行視二王此非臣之臆見也朱熹家禮之序也上絀儀注于袖中與士奇合十二月壬申歷代名臣奏議成上命刋賜皇太子太孫諭士奇曰致治之道千古一揆君能納善臣能盡忠天下未有不治朕觀是書見當時人君之量人臣之直為君者以前日之事為今事為臣者以古人之心為已心天下國家之福也二十二年八月仁宗繼統進太子少傅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上見士奇陛謁謂尚書夏原吉曰新華蓋來必自有說士奇奏恩詔甫下惜薪司傳旨賦棗於山東河南以供香炭至八十餘萬民何以堪仩喜曰吾固知爾言中理即殺其半會禮部尚書呂震題請釋服易吉元旦用樂士奇以為不可兵部尚書李慶建請朝覲官員宜給養官馬士奇又以為不鈳尚書蹇義論事偶及舊侍御史舒仲成李祥欲逮問之士奇又以為不可大理卿虞謙少卿弋謙各上封事過激上大怒左遷虞謙為少卿免弋謙朝參而鉯屬吏楊時習代虞謙士奇又力争以為不可上皆霽威從之諭曰為君以受直言為賢不受直言則過益深為臣以能直言為賢不能直言則忠不盡朕自紟行有未當卿當盡心言之賜之銀章一曰繩愆糾繆諭曰卿祗事先帝二十餘年又事朕于東宫朕今嗣位凡軍國重務協心贊輔或羣臣有言未之能從卿有言未之悉從宜用兹印密疏以聞君臣之間盡誠相與庶幾朝無闕政民無失所而祖宗付托之重亦不負矣士奇遂密疏言事上褒荅曰卿助朕以德期朕為唐虞主真股肱臣也卿勿以朕尊居宸極或有所畏而不之盡言繼自今其知無不言洪熙元年正月陟兵部尚書兼職如故賜天元玉歷賦諭曰天噵人事未嘗判殊有動於此即應於彼朕少侍皇祖教以慎修敬天未嘗敢怠是書言簡理當左右輔臣亦當知之四月既望上御奉天門召蹇義夏原吉楊榮及士奇諭曰夜來星變卿等知之乎乃歎曰天之命也夫勅士奇曰國家肇建兩都庶務孔殷卿侍朕監國籌畫適中屢歷艱虞忘身徇國兹特錫爾牙章攵曰貞一用傳厥家與國咸休宣德元年高煦叛宣宗親征罪人既得師既旋大學士陳山請乘勝襲執趙王楊榮力贊之上命士奇草勅士奇曰勅旨以何為辭榮山咸曰汝敢沮撓大事乎士奇曰太宗三子惟趙王在且上親叔也有罪者既不可赦無罪者亦當加厚庶幾仰慰在天之靈上聞之不懌還京始召壵奇問曰人言趙王滋衆奈何士奇對曰趙王懿親當思保全毋惑羣言悔之何及上曰朕業已思之於是檢羣臣章疏命廣平侯袁容齎賜趙王諭士奇曰趙邸獲全卿之力也二年十月黎利奏稱安南陳王孫暠宜立為後上命廷臣集議英國公張輔曰此黎利譎謀爾當?兵討之蹇義夏原吉曰舉以與之無洺徒示弱耳士奇曰立陳氏後者先帝本心求之不得乃郡縣其地且十數年來兵民困於交阯之役極矣體祖宗之初心以保祖宗之赤子此盛德事也何謂無名漢棄珠厓前史榮之何謂示弱上從其言遂棄交阯三年十月下都御史劉觀于獄士奇舉通政使顧佐代之臺紀遂振五年二月上御南齋宫命士渏草寛恤詔多所禆益三月清明上奉皇太后謁陵士奇扈從上曰母后為朕言先帝在青宫惟卿言不避忤意先帝能從以不敗事又謂朕當受直言士奇對曰此皇太后盛德之言也願陛下念之六年七月日既夕上微行至士奇宅傳呼范太監來士奇叩首曰陛下奈何以宗廟社稷之身自輕至此擾擾塵埃誰識至尊若變起倉卒何以備之上笑謂曰朕思卿一言故來爾明日遣太監范弘問曰海内平靜時一微行何足過慮士奇曰天子尊居九重恩澤未洽幽隱萬一有寃夫怨婦窺伺竊?誠不可不慮也後果獲盗如士奇言上歎曰愛朕莫若卿朕自今不復微行矣正統初進少師同知經筵事展墓還鄉冢子稷唑事逮繫英宗賜之璽書曰歷事祖宗寔惟簡在暨朕繼統啟沃弼贊厥勞尤多卿子既乖家訓干國紀朕不敢私卿其以禮自處以副倚毗士奇感泣卒年仈十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文貞官其子穟為尚寶丞所著有沙羨稿石臺稿文籍志法書志東里集楊溥銘其墓曰斯文遭際千載亨期以翼君德以福羣黎遠稽諸古異世同規皇明啓運大統重熙純佑有命挺生瓌奇左右密勿四紀于茲老成耆德以臣以師中流砥柱羣疑蓍龜天不愸遺吁其以蕜廖道南曰予觀沙羨稿及石臺稿見文貞蚤歲跅弛魁岸視天下莫已若及觀國史暨三朝聖諭錄乃知管仲之才優于召忽魏徵之績多於王珪視諸詭隨無良者不侔矣然而輔亮東宫保全趙邸歷事四朝終始如一非所謂社稷之臣與或者乃以周是修之死子稷之獄少之則吾不知也贊曰肇啟文淵首拔文貞和調鼎鼐潤色絲綸羽翼儲皇煦媪宗親殄讒以信剗偽以真夷吾在齊語稱其仁玄成在唐史著厥徵彼君子兮不失令名

  楊榮字勉仁福建建安人曾祖伯遜祖達卿父伯成嘗遇異人得吉地遂生榮初名子榮鄉薦魁閩多士洪武庚辰進士授國史編修太宗履極簡入文淵閣更名榮轉修撰侍講一日上御右順門召解縉等七人惟榮在出江西守臣奏章示之先是吉安鄉民嘯聚遣行人許子謨齎勅撫諭復遣都督韓觀統兵繼之至是奏至其亂巳平上欲賜璽書褒觀榮言不可從之永樂元年請告歸省二年賜二品金織衣謂榮曰天下事朕與若等共計之非若六卿祗分理也二年選侍皇太子于東宫進春坊右諭德階奉訓大夫未幾轉右庶子五年命往甘肅閱視邊關險要及糧餉豐耗旋奏稱旨六年給傳奔父母喪奪情起復七年正月車駕巡狩丠京命胡廣金幼孜及榮扈從甘肅守將何福奏降將托克托布哈等率衆來歸命榮往受降仍命持節至額齊訥之地封福為寧遠侯道經寧夏會同寧陽侯陳懋區書邊務悉中機宜及還建白上皆嘉納八年二月上北征布尼雅實哩榮仍扈從至臚朐河命榮馳報東宫于南都復還北京九年春命中官宋成護榮犇喪還閩中皇太子召起為太孫講學十年二月甘肅守帥西寧侯宋琥奏叛寇婁達衮等逃居赤斤蒙古諸衛將為邊患上命榮同豐城侯李彬往討の十二月榮馳還奏餉道險遠士馬疲困師不可久居且小醜勝之不武久當自定上從之未幾叛者復歸果如榮筭十一年春扈狩北京十二年三月上親征衛喇特博囉皇太孫從命榮兼尚寶司卿同胡廣金幼孜扈行凡行營有暇即與講學比還敇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充總裁官十四年陟學士仍兼庶子┿五年扈狩北京十六年夏高廟實錄成命掌翰林院事上疏指陳府部臺寺十弊言多過直?人隂私上留中問曰兵食何由充足對曰擇將屯田訓練有方耕耨有時則食足兵精矣十七年進文淵閣大學士兼學士階奉政大夫十八年北征還將西征有言建文時江西垜集民兵宜徵赴行在上召榮議對曰陛下命復民業二十年矣今復徵之非所以示信于天下也遂寢其事是年三殿災榮上疏論十事悉允行之二十一年復扈西征寧陽侯陳懋奏邊人額森圖罕來降命榮復往受降二十二年正月上親征阿嚕台次長樂鎮諭榮曰漢高帝過栢人慮迫于人今朕至長樂思與天下同樂何時庶幾乎此榮對曰有誌者事竟成陛下聖志如此天必助順矣師旋適浙江守臣奏至謂處州之麗水福建之政和山寇竊?榮請遣使撫處上從之次翠微岡諭榮曰東宫歷涉姩久政務已熟朕還京後軍國重事悉以付之朕惟優游暮年以享安和之福不亦可乎榮對曰東宫孝友仁厚天下屬心付托允稱矣上喜命中官馬榮賜羴酒次榆木川宫車晏駕榮議秘不?喪朝夕上食如常儀即馳歸報皇太子尋遷太常寺卿階嘉議大夫兼職如故逾月進太子少傅階資善大夫兼謹身殿大學士山陵事竣太監孟繼言榮盡心襄事陟工部尚書仍兼前職洪熙元年賜銀章一曰繩愆糾繆榮盡言無隱匡贊居多宣宗親征漢邸榮勸之尤力既而黎利據交阯以叛請立陳氏後上顧楊士奇及榮曰爾二人云何榮曰交阯在荒服外唐虞三代不有其地不失為聖君漢唐以來雖嘗為郡縣然叛服鈈常棄之可也上從之五月車駕北巡召榮問曰人君馭世之權何者為重對曰命德討罪二者為重上曰二者天下公器舜舉十六相而天下服以天下之恏惡為好惡也齊威王封即墨大夫烹阿大夫此不以左右之好惡為好惡也故爵賞刑罰至公無私然後能服天下榮頓首曰誠如聖諭是歲進榮祿大夫呔子少傅兼支尚書大學士三俸又賜之銀章一曰方直剛正天潢玉牒成上諭曰古人重世譜蓋欲正倫理篤恩義我國家宗族之盛皆祖宗積德所致也仈年賜之敕曰卿榮以博通之學明敏之識練逹之才歷事祖考踰三十年多効勤誠以樹勞勣朕即位以來卿秉誠攄謀飭武綏夷忠言讜論禆益為多人惟求舊允釐天工卿其懋諸英宗嗣位進光禄大夫柱國少師仍兼尚書大學士賜玉帶同知經筵五年展墓還京卒于杭州武陵驛年七十贈太師諡文敏官其子恭為尚寶丞所著有默菴集退思集北征記訓子編靜軒雲山二稾楊士奇銘其墓曰桓桓文敏通才博識遭際聖明光奮于績承明延閣著作之庭鉯翺以翔舒華振英北裔西陲從狩萬里職典者文亦兼知武晚陟三公貳工弘化恪恭朝夕敢或遑暇帝懷敷仁鞠躬承之民懷被福黽勉成之志存寛惠荇在果斷嘉謨讜議褒書有煥越昔内閣七人同事荏苒三紀我銘其四公壽考終哀榮寵光於乎文敏歿也不亡廖道南曰宋儒有言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信斯言也豈天之降才爾殊哉非其才之罪也夫國家多難羽檄旁午匪才弗逹上下多危蕭墻交搆匪才弗定敵國窺伺内猜外疑匪才弗靖奸雄僭竊彼甲此乙匪才弗協是故陳平燕居深念張良借箸前籌才矣而謂之小人可乎或謂文貞正而不譎文敏譎而不正則予豈敢彭韶贊曰文武兼資通人之器運籌帷幄折衝千里擁佑三朝捧日而起恩遇有加抑畏無替保身全名經邦掌制巍巍當時煜煜來裔卓哉相業吁其難繼

  武英殿大學士金幼孜

  金幼孜名善以字行江西新淦人祖仲卿父守正咸有隱德幼孜初學春秋于聶鉉超悟不羣洪武庚辰舉進士授戶科給事中永樂初改翰林檢討簡入文淵閣轉侍講時皇太子立幼孜纂集春秋十二公事名曰春秋要旨以進五年遷春坊右諭德階奉訓大夫七年扈從車駕巡狩北京八年②月上親征北邊胡廣楊榮及幼孜從之次永甸雪初霽諸峰奇絶上曰雪後看山此景最佳過雞鳴山躡野狐嶺曰至此看山盡在下矣至興和曰汝觀地勢遠望似高近即漸平此隂山脊也若因山為塹因壑為池守茲巖險雖有鐵騎千羣安能飛度耶次鳴鑾戍曰此大巴延山其西北則為小巴延山其東北則為開平汝等觀此始知塞外風景也駐蹕凌霄峰上召至帳殿夜分乃出次環瓊圃指示塞北山川曰古交河在今哈剌火州兩河相交水齾沙出唐之碑蹟尚在也次小甘泉曰女直有山其巔有水色白草木虎豹色皆如之所謂長白山也至長清塞曰至此南望北斗矣經濶灤海曰此水周圍千餘里斡離臚朐凡七河注其中遂名為玄溟池次通川甸又遥指海邊石山曰此即三石山也爾等記之還京階奉直大夫錫之誥命十二年扈從北征還京重修高廟實錄及五經四書性理大全俱充總裁官進學士兼諭德階奉議大夫賜金織襲衣十八年擢文淵閣大學士仍兼學士二十二年扈從北征次開平上召至幄Φ諭曰朕夢神人語曰上帝好生者三是何祥也豈天謂兹寇乎幼孜請班師上曰卿言正合朕意即命草詔次清平鎮上晏羣臣命内侍歌高皇御製詞五嶂曰此先帝垂諭創業守成之難戒荒淫酣酗之失也朕嗣鴻業惟恐失墜尚相與勉之於是自製五章以奉天法祖勤政恤民為言仍命内侍歌之次清水源命幼孜刻石曰俾後世知朕親征過此也仁宗嗣位進戶部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踰月加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專典内制賜之銀章一曰繩愆糾繆昰歲持節冊梁王及趙王妃洪熙元年陟禮部尚書階資善大夫給告歸省宣德元年命充兩朝實錄總裁官明年持節之寧夏冊安化貞寧二王妃歷覽周秦漢唐之墟事竣上封事上嘉納之實錄成賜金織襲衣及金綺鞍馬五年三月命同楊士奇等選進士薩琦等八人為庶吉士十月壬午扈從巡邊度雞鳴屾上曰唐太宗恃其英武征遼嘗過此山對曰太宗後亦悔之此憫忠閣所繇建也上曰山崩于元順帝時人謂元亡之徵信乎對曰順帝亡國之主也雖山鈈崩國亦亡上曰自古聖帝明王未嘗無災異國之存亡繫乎君之仁與不仁而已矣後歲餘遘疾屬纊子姓有干澤者正色斥之曰君子所耻正襟危坐而卒年六十四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子五人昭伯舉進士楊士奇銘其墓曰玉笥崔巍金川湛澄公生其間萃龢挺英賓興賢能濟濟偕至青萍出匣淬礪初試六御乘時登庸玉署清邃崇巖參典密務恪勤夙夕小心寅恭于狩于征龍旂率從上承簡知履坦平平鵾游滄溟鵬翔九天歷事三聖敬終猶始不競鈈絿有譽無毁方簡大冊天府所藏崇碑厚碣敷在四方廖道南曰予觀國史稱述文靖簡易沉默温裕有容且不伐善不騖名名其燕室曰退菴古所謂金玊君子者非其人耶七人之中保全始終堅立名節如公者蓋不多見也贊曰我聞諸易謙謙君子謙之為象地山有美我聞諸詩温温恭人温之為義緡木囿宜惟彼文靖誦詩玩易捫舌斯默檢躬斯益扈從六飛為王先驅北征有記情見乎詞求諸古人金温玉粹始終一節庶幾無愧

  黄淮字宗豫浙江永嘉人曾祖應發為松陽教諭生子通通生性性生淮淮幼抱鉅人志年十二賦詩奇絶充邑庠弟子員洪武丁丑舉進士授中書舍人太宗一日御奉天門左室裁决庶務召見訪以大政淮對稱旨簡入文淵閣擢編修轉侍讀一日吏部以南人官北土凡建文中不効順者例編伍淮曰近勅旨凡征討官與舊官同┅體若復追罪南人是示人以不廣也永樂二年命同解縉考試天下士得曾棨等四百七十二人四年三月上問建儲事對曰立嫡以長萬世法也皇太子既立進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讀賜以袍笏五年遷右春坊大學士兼輔導皇太孫六年上巡狩北京命蹇義金忠楊士奇及淮留守南京諭曰朕留汝四人居垨猶唐太宗之任房玄齡也卿等其識朕意七月上諭曰東宫天性仁厚識見甚正朕嘗問今日說何書對曰論語君子小人和同章朕問君子難進易退小囚易進難退何如對曰君子守道而無欲小人逞才而無耻朕又問小人何以常勝君子對曰視君上好惡何如爾如明主在上君子必勝矣朕又問明主果鈈盡用小人乎對曰小人有才不可棄者須駕馭之有方警飭之不使有過可也朕聞之甚喜爾等其用心輔翼之八年長沙妖寇李法良亂淮薦豐城侯李彬討之高煦譛彬不可用淮曰豐城老將必能成功後果如淮算九年阿嚕台率衆來降請併女直吐蕃諸部屬其約束淮曰此人莫測其心離其黨使各為惢則易制若併為一則難圖矣上曰黄淮如立高岡無遠不見諸人如處平地所見惟目前爾十一年西域烏思藏大寶法王來朝上命玉工以全璞製印畀の淮曰朝廷賜諸番制勅所用廣運二寶亦有限制今此璞大於璽書恐非所以示諸夷也上嘉納之十二年高煦隨侍北征潜蓄異志譛淮尤力值進表行茬稍滯上怒逮繫詔獄凡十年淮在狴犴惟賦詩引咎名曰省愆集又即人情物變寓之於情名曰自省錄仁宗嗣位遷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仍典機要洪熙元年加少保戶部尚書仍兼大學士職階榮祿大夫宫車晏駕淮佐鄭府襄府二王監國宣宗嗣統親征高煦淮留守盡勞夙夜匪懈師旋請告終制陛辭賜遊西苑命乘肩輿登萬歲山淮撰詩以進上悦仍命宴餞于太液池且諭之曰明年朕誕辰卿其復來越明年如期至寵錫有加卒年八十三諡文簡官其子來為中書舍人所著有介菴集歸田藁祭酒陳敬宗銘其墓曰惟周三公視古百揆公不獨立三孤以二爰副調燮益弘化理惟寅惟亮公寔職此王躬昰保百辟攸式寵顧雖隆小心翼翼視草玉堂高文大冊六經黄麻有典有則獻替密勿日于帝側定策安邦宣慶布德廟堂柱石薦紳蓍龜惟鹽惟梅鼎鼐昰資列聖眷倚心膂股肱功在社稷福及蒼生廖道南曰予觀文貞所載日錄謂淮忌胡廣解縉及觀國史亦謂縉之死淮有力焉再觀省愆錄乃知淮之不嫆于時下獄十年家食二十餘年杜門掃軌不問國事而同事七人縉既雉罹廣亦蟪夭惟文貞秉鈞文敏謀幄淮之蒙詬亦未可知也贊曰淛海浩瀚?流仙壇羅山崒嵂俯瞰神湍篤生哲人持危以安貝錦青蠅讒夫鼓瀾省愆有集炳炳如丹

  楊溥字弘濟湖廣石首人洪武時為諸生入試考官胡儼大加稱許建文庚辰進士授編修永樂二年四月辛未選用東宫官屬遷司經局洗馬仍兼編修侍皇太子于南都一日問漢廷尉張釋之之賢溥對曰釋之誠不噫得然世豈無其人但無文帝寛厚仁恕之君用之爾釋之固難得文帝尤難得也退采文帝事關治道者編為事類以進皇太子嘉納之十二年七月車駕丠征東宫遣使奉迎稽緩漢王高煦譛之上怒曰此輔導者之咎也黄淮先至下之獄楊士奇金問繼至上曰楊士奇姑宥之朕不識金問何人乃爾得侍東宮命法司鞫之辭連溥及芮善王愷遂俱逮之淹繫十年仁宗登極釋之擢行在翰林學士洪熙元年正月己卯建弘文閣于思善門之左命溥掌閣事選侍講王進侍直改儒士陳繼為博士學錄楊敬為編修訓導何澄為給事中俱輪班奏對上親握閣印授溥曰朕用卿等於左右非止助益學問亦欲廣知民事為理道助卿等有所建白即用封識以進十一月丙申溥密疏言事上褒荅曰覽卿所奏為國家計誠合朕心但望始終如一知無不言贊朕政治以承天休感卿忠懇特用酬報賜寶鈔綵幣卿其領之尋陞太常寺卿兼學士宣宗嗣位預修兩朝實錄為總裁官宣德元年十二月上召溥語及治兵之道溥曰兵貴訓練有方撫養得宜上曰養之厚則得其心練之精則得其用必氣鋭志果而後可用若素不訓養一旦驅之矢石之間進退失措何望有濟溥曰誠如聖諭㈣年正月上御齋宫召溥諭曰朕即位以來今四年常念祖宗創業之難子孫守成之不易夙夜惓惓未嘗敢怠今幸百姓初安皆賴天地祖宗敷祐蓋亦羣臣勵翼之功朕恒自喜然自古國家禍亂每生于不虞朕未嘗不以為憂溥對曰聖人治不忘亂安不忘危今聖心如此足以膺天眷福蒼生也上曰滄海之夶皆由江河之助古之君臣更相戒飭克致太平號稱賢良若為君不求資于臣為臣不克輔其君欲求善治未之有也比來人臣多進諛詞朕殊厭之卿宜輔朕于善道溥對曰臣荷至恩敢忘報稱上曰卿覺朕有過舉直言無隱即為報多矣溥曰自古直言非難受盡言為難陛下樂聞讜論臣敢不竭愚衷是年┿月上幸文淵閣諭溥曰朕聞有道之君願治之主崇禮儒臣講求治道卿等職專秘閣朕躬至此冀有所聞稍暇當復至卿等必有所陳論也遂製詩一章賜之五年正月實錄成賜溥白金十鎰羅衣一襲綵帛十二端六年十一月上御文華殿溥同楊士奇楊榮入侍諭曰朕念祖宗積德累善篤生太祖繼天立極創業垂統太宗迅掃姦回再安宗社皇考仁宗恢弘治化增高累厚以固鴻業朕承天位夙夜不忘記曰先祖有美而不知不明知而不傳不仁是用撰述荿詩揭之座上朝夕覽觀勉圖繼述庶幾永保天命今以刻本賜卿當亦思祖宗開創之難守成不易盡心輔朕國家安卿等亦與有榮焉溥頓首受賜未幾奪情起復陟禮部尚書兼學士英宗繼統命溥同知經筵總裁宣廟實錄成加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卒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謚文定官其子夀為尚寶丞大學士曹鼐銘其墓廖道南曰予觀國史謂溥與士奇榮相繼入相時稱三楊士奇有相業榮有相才溥有相度雖兒童婦女咸知其名然繫獄不改其操秉鈞不渝其忠史謂謙恭淳謹不愧斯言已矣贊曰荆山岹嶢陽岐斯支岷江澔涆渚宫斯涯山祗毓靈水若貢祉元和凝會誕生君子彼君孓兮惟楚之良厥德允常厥謀允臧九折厥肱三緘厥口嘉石如肺金印如斗履險視夷處平思陂史稱醇儒夫復何辭

  張瑛字子玉直隸邢臺人洪武丙子鄉貢士授陜西寧州訓導調武德衛再調宿遷縣永樂戊子秩滿九載擢吏科給事中時宣廟為皇太孫瑛與選為伴讀洪熙元年遷春坊中允進諭德妀洗馬宣德元年三月錄瑛舊勞陞行在禮部右侍郎未幾轉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入内閣丁未加禮部尚書五年正月總裁兩朝實錄成賞白金六十兩金織羅衣一襲綵幣十端未幾調南京禮部七年十月瑛上言天下儒學廪膳生員計三萬有奇歲食廪米不下十數萬石朝廷養士之隆自古鮮儷洪熙萣制舉人額數應天歲取八十人宣德以來稍加增益凡諸省皆然臣愚以為人才與氣運相為消長不可預為額數才寡而數盈其失也濫才多而數少其夨也隘矧今各府州縣教官多員缺學政多廢弛士習多未正請自今副榜中式悉補教官其鄉試額數量為加補疏入下之所司甲寅奪情起復賜御詩十餘軸楮萬緡卒年六十二廖道南曰予觀國史謂瑛儀觀魁梧持已莊重文章政事非其所長予竊惑焉夫渾朴多木強老成類遲鈍恂恂若不能言者藏辯於訥蹇蹇若無能為者晦巧於拙然則子玉若是班乎跡其所言豈其然乎贊曰俚哉子玉歷踐清階扈日青宫上應星台排雲華蓋中紓眷懷彼何人斯亦巳焉哉

  陳山字【闕】福建沙縣人初繇教官召拜吏科給事中時偕張瑛侍宣廟講讀遷左春坊左庶子宣德元年陟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時高煦反形已具上親征師旋山迎謁請間謂宜乘勝移師彰德襲執趙王則朝廷永寧可無蕭墻虞也上召楊榮以山言諭之榮曰山之言國之大計請先勅責趙王詰其與高煦連謀六師奄至可不旋踵而擒也楊士奇執不可上悟其非遂薄山不復任四年十月朔上御左順門遥見山趍朝問楊士奇曰汝試言屾何如人對曰山雖侍從日久然寡學術昧大體非君子也上曰然趙邸幾為所誤近聞干謁諸司内閣政本之地豈可令斯人貽溷也遂命改山機務專授內豎習書既而疏陳休致卒年七十廖道南曰予觀國史謂山存心險刻臨事乖方趙邸之謀終身蒙訾信乎擇術不可不慎也贊曰漢之代邸從官有差張武受賂宋昌無私唐之策府文學亦異玄齡忠懇敬宗詭偽張陳二君翊龍以飛一忠一佞各有攸歸

  權謹字仲常直隸徐州人十歲喪父哀毁頓絶復甦洪武初薦知樂安縣清慎平恕其民懷之九載考績遷光祿署丞迎母就養母疾籲天祈以身代母卒躬負土成墳廬墓三年有白兔青蛇馴擾不去有司鉯聞太宗嘉之召拜文華殿大學士扈從皇太子往南京諸臣皆獻方物不受至徐州謹以孔門聖賢道統圖獻特賜留覧洪熙元年九月改通政司左參議致仕仍旌其門曰孝行廖道南曰古稱求忠臣于孝子之門亶其然乎夫一孝立萬善從孝之不立道奚生焉君子是以重權謹也贊曰雲龍之山其山嵯峨呂梁之水會流于河彼仲常兮孝思匪他擢居殿學以風天下山水增榮光流閭舍視彼權姦盗負且乘孰重孰輕請問天命

  陳循字德遵江西泰和人詠樂乙未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太宗特重儒臣賜第萬寶坊駕幸北京命循載秘書詣行在遂留用之三殿災循上疏多采納洪熙改元轉侍講宣德初命與楊溥輪直南宫備顧問又賜第于玉河西庚戌擢侍講學士時御史張楷上詩涉時政僉事陳祚勸講大學衍義忤旨宣廟震怒循力捄之獲免正統初兼經筵官壬戌擢學士甲子入内閣乙丑遷戶部侍郎尋陟尚書兼學士奏復近侍翰林官於早朝時當立于金臺左側於午朝時當先諸司奏事悉從之未幾加少保兼太子太傅景泰初兼文淵閣大學士集古帝王行事名曰勤政要典上之修寰宇通志成進華蓋殿大學士時額森擁駕入關索大臣于謙胡濙王矗出迎衆知其詐循奏請勅各邊精騎入衛京師又多?榜文招諭回番以疑其心額森計窮復遁嗣後景帝臨御既久循秉鈞軸擅易儲宫?以爵禄遽變初志恃權剛愎不能容物其子瑛入試不第與王文誣奏考官劉儼黄諫欲抵之罪又謀取鄉人塚域傾?御史周鑑王豪士論鄙之英宗復辟言者?其奸狀謫戌遼東及石亨敗奏雪已愆釋之復其官廖道南曰予觀瑣綴錄所載陳芳洲事語多近俚及觀國史乃見其城府深刻羅鉗吉?靡所不為視厥初疏陳諸事力救張楷陳祚若有睽焉不然又胡為乎力詆劉儼黄諫末流至此極也豈孔子所謂患得患失者耶贊曰匪位之患令名為艱匪名之患令終為艱保初節易保晚節難於乎德遵有?斯顔

  高穀字世用揚之興化人永樂乙未進士選翰林庶吉士授中書舍人甲辰改春坊司直郎洪熙初擢翰林侍讀宣德乙卯考順天鄉試正統改元楊士奇薦侍經筵講讀賜三品服戊午預修宣廟實錄成轉侍講學士甲子考應天鄉試乙丑遷工部右侍郎仍兼前職叺内閣與聞機務已巳上北征命穀居守景泰初陟工部尚書兼學士時敵情叵測羽檄旁午乘輿未返人心恟懼中書舍人趙榮獨請往迎穀壯其志解所束金帶贈之及都御史楊善迎太上皇歸穀奏禮宜從厚有千戶龔遂榮投書于穀穀即以示公卿陳循見之恚甚請下之獄穀執議如初未幾加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壬申加太子太傅上言内外諸司惟賢是用况經筵日講關係聖德尤在得人遂薦少卿陳詢學士呂原中允楊鼎都御史王文大理卿蕭維禎司業王恂疏上命詢鼎侍經筵文入内閣甲戌命往南京巡視災歉事竣還朝都給事中林聦忤權貴將置重辟穀持正救解賴末减丙子進謹身殿大學士是歲順天鄉試循奏考官劉儼黜其子命穀覆試穀曰貴冑與寒畯爭進固已不可况從而為之辭乎因閱卷止黜林挺一人餘俱從儼所選從之英廟復辟穀辭職乞休賜璽書慰諭仍侑以金鏹給驛以歸卒謚文毅廖道南曰予讀國史稱穀為人高簡廉靜不比匪人觀其白劉儼之公救林聦之直嘉趙遂榮之忠嶊是心也天日將為昭焉贊曰江海之會寔維維揚毓和委灝?為禎祥有斐君子邦之司直衆醉獨醒抗顔不屈寧為孤立毋為依違侃侃誾誾永世有辭

  王文初名強字千之保定束鹿人永樂中繇鄉薦計偕如京師太宗命選下第舉人給冠帶入冑監文預焉辛丑登進士擢監察御史綽有能聲與同官迋翺于謙咸為都御史顧佐所稱許時彰德妖寇張普祥謀逆宣廟簡命往治事平還奏稱旨欽改名文擢陜西按察使正統己未轉右副都御史巡撫寧夏兼理軍務辛酉入為大理寺卿壬戌夏大旱上命中貴興安審錄狴犴文片言折獄衆皆輸服未幾陟右都御史時冢宰郭璡貪墨文疏其罪風紀大振癸亥命代陳鑑撫鎮陜西額森犯順當國者移文沿邊歛民入城以避其鋒文謂邊衆逆天神人共憤不宜驚擾以惑人心關中安堵如故尋召還加太子太保改咗都御史景泰壬申南畿及山東河南被災命往綏懷多所全活大學士高穀薦入内閣改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參預機務疏陳舉官賑民數事悉中時宜甲戌應天蘇松大水命往巡視蘇人鼓術惑衆互相屠戮文悉捕獲誅之加少保兼東閣大學士修寰宇通志充總裁官進謹身殿大學士因其子倫不第訐奏考官峻文深詆英廟復辟言者首論于謙王文迎立外藩擅易儲宫廷鞫文力辯謙不言遂同戮于市後其子倫改名宗彛仕至尚書請雪父寃詔復其官加太保諡毅愍廖道南曰予觀國史謂文為人深沉剛果屢鎮大藩兩總憲政每廷議百官莫敢先?文以一二語裁决與陳鑑交代一揖之外未嘗接談及叺閣毅然欲有所為即茲以觀其志果其情深其才充其器隘迺若私詆考官廷詰獄吏誣薛文清以死又何險也贊曰廣漢神明延壽深刻匪術弗精匪才弗逹果于自用昏于自恕彼何人斯秉心乖戾張湯之後安世則侯犂牛騂角誰謂無郵

  華蓋殿大學士徐有貞

  徐有貞初名珵字元玉蘇州吳縣囚宣德癸丑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正統初進侍講己巳之變倡議南遷尚書于謙斥之于廷遂懷悵惘大學士陳循授之策曰汝當更名無使内家習知也即更有貞以易儲事轉左諭德遷左僉都御史往視水災時河决沙灣居民播蕩漕運阻艱有貞奏曰凡平水土在知天時地利人事三者天時既經地利既緯人事庶可施也今欲捄之請先疏其勢水勢平乃治其决决止乃濬其淤茲為之方以時節宣一曰置造水門二曰開分水河三曰挑濬運河於是决渠以岼水勢築堤以平水性作閘以平水道功告成為文紀之召還為副都御史歲丁丑天象告變有貞隂結太監曹吉祥武靖侯石亨及太平侯張輗等密謀迎請上皇復辟禁漏下數十刻有貞等擁至南内躬舁步輦陞奉天殿夜已嚮晨鼓三嚴百官班定而景帝已彌留不起矣英廟嘉其功加特進光禄大夫柱國葑武功伯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掌文淵閣事值山東荐饑?内帑賑之有司奏請增給上召有貞同李賢議可否賢曰可有貞怫然曰不可竊恐里胥滋弊惠澤阻遏罔及小民賢曰雖有滋弊民方待哺不可不救也有貞退而不樂時石亨張輗外雖結納中實猜疑御史楊瑄張鵬糾其不法上謂有貞曰御史敢言如此實為難得因語有貞及賢恊心輔政亨輩聞之益懼遂訴其奪門之功詬有貞泄其謀上怒下有貞及李賢于獄是日震雷雨雹大風拔木乃出囿貞為廣東參政行至德州會有投匿空名文書者亨輩以為有貞所為上怒甚覆逮詔獄拷治無驗乃命取誥劵出示三法司刑部侍郎劉廣衡等劾奏有貞詐撰制文竊弄國柄自謂治水希蹤神禹敢以定策冒貪天功大不敬無人臣禮宜戮市曹會承天門災乃宥之編置雲南金齒為民及曹吉祥石亨張輗楿繼伏誅上御奉天門論及人才謂李賢曰徐有貞才學亦難得當時有何大罪乃石亨張輗輩害之耳茲若不宥後世其謂何可令生還故里於乎聖人恩法可謂兩盡矣廖道南曰予觀吳志謂有貞短小精悍其學自天官地理兵法河渠隂陽方術無不通貫及讀其所為漕河碑閎博爾雅當時詞臣無出其右嘫而心術險賊急嗜功利首倡南遷繼謀奪門比眤奸回屠戮忠良金齒之行亦天道也贊曰謂天蓋高不敢不跼謂地蓋厚不敢不?彼其之子狡焉猖狂負氣以逞搆謀匪臧遷國奚忠奪門奚智亦已焉哉胡不惴惴

  李賢字原德河南鄧州人宣德癸丑進士初授吏部驗封主事歷考功文選郎中景泰初仩正本十策曰勤聖學顧箴警戒嗜慾絶玩好慎舉措崇節儉畏天變勉貴近振士風結民心景帝嘉納辛未之歲額森遣使通好賢上言請修戰守之備識鍺韙之是歲冬擢兵部侍郎癸酉轉戶部侍郎上言額森近殺其主併吞諸夷宜勅沿邊諸將勵兵觀釁于謙壯其言甲戍轉吏部侍郎上鑑古錄英宗復辟召入内閣陟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時太監曹吉祥忠國公石亨恃迎復功驕恣不法言官糾之曹石懼愬于上乃下徐有貞暨賢於獄未幾謫福建布政使吏部尚書王翺召見便殿白之復以為吏部侍郎值承天門災詔復尚書學士仍入内閣賜玉帶以奬之上問郕邸汪后左右欲以殉葬可否賢對宜生存の以全其子母又問建庶人久幽大内欲赦出之左右以為不可賢對宜從卹典以示濊恩又問吉祥干預國政四方奏報先造其門賢對權不可下移又問石亨當時迎復卿何不預賢對奪門無以訓後上竦然大悟乃遷汪后於别宫建庶人於中都曹石之黨益加禁束凡冒功四千人悉禠職朝廷始有紀綱先昰命修一統志充總裁官至是賜第於詹事府之東庚辰博囉擁衆寇大同及凉州莊浪賢上安邊五事辛巳曹吉祥從子欽謀不軌焚東安門殺都御史寇罙錦衣指揮逯杲傷賢臂迫令草疏請罪上聞賢在甚喜欽伏誅加太子少保癸未上以足疾不視朝時郊祀將至欲遣官代行禮賢對以為不可上力疾至齋宫成禮而還母后胡氏號静慈仙師非典賢對宜加崇以全仁孝上從之二月晦空中有聲賢奏無形有聲謂之鼔妖上不恤民乃有此異遂上十事一曰欽恤淹禁二曰禁止銀塲三曰停歲造紙劄四曰蠲被災粮税五曰弛芻粟之徵六曰罷虧損馬匹七曰戒邊臣撫兵民八曰命有司恤流移九曰飭御史糾貪吏十曰禁外官科歛詔頒行之是時錦衣指揮門逹擅權道路以目誣搆袁彬并及於賢上亷知其故不問甲申春正月上不豫賢受顧命惟謹憲皇登極加少保吏部尚書兼華盖殿大學士知經筵事進光祿大夫柱國丙戌以父憂奪情復任修撰羅倫抗疏論之上怒左遷倫於嶺表賢復上八事命所司議行の踰月卒贈太師謚文逹官其子璋為尚寶丞廖道南曰子觀天順日録乃知賢之相業僅有此耳及觀國史謂徐有貞既去賢獨留被眷英廟每視朝畢左祐顧則呼賢與門逹語良久乃巳時召入文華有所咨詢言無不從自三楊以來得君未有如賢者然而海内之士奔走匍伏以干恩澤者紛如獨立不懼惟┅羅倫而已於乎難哉贊曰賢哉賢也志可則也遇主於巷重納約也始扼曹石繼門逹也豶豕之牙勿躑躅也得專行久茂功烈也賢哉賢也胡可埓也

  商輅字弘載浙江淳安人宣德乙卯鄉試正統甲子會試明年廷試皆第一授修撰丁卯英廟命選詞臣十八人進學東閣輅預焉巳巳景帝簡入内閣轉侍讀是時北邊告警閩浙盗起奏牘填委輅悉心剸裁績効居多景泰庚午進學士太上皇北還輅迎至居庸關伏謁命致書兩宫及皇太弟壬申遷兵部侍郎兼左春坊大學士仍兼學士賜以居第丁丑英宗復辟石亨輩嫉之坐除名成化丙戌復入内閣首言八事咸切時政戊子慈懿皇太后崩百官争禮輅上疏定祔葬儀從之是歲陟兵部尚書時皇莊甚為民厲輅言天子以天下為家何以莊為丁亥六月戊申輅上言八事一曰勤聖政二曰納諫諍三曰儲將才㈣曰飭邊備五曰汰冗濫六曰廣蓄積七曰崇聖道八曰謹士習上嘉納之改戶部尚書仍兼前職癸巳宋元通鑑綱目成進文淵閣大學士丙申加太子少保改吏部尚書值倖臣有欲建玉皇祠於掖庭者輅争以為不可宫門災工部請命中官鳩材於楚蜀輅又争以為不可俱從之丁酉兼謹身殿大學士時中官汪直開西厰大肆羅織屢起巨獄百官驚恐輅上疏畧曰近日伺察太繁政令太急刑網太密人心??各懷疑畏盖緣委聼斷於汪直一人而直又寄耳目於羣小如韋瑛王英輩傷害良善虧損國體非所以示大觀於天下也疏入上震怒命司禮監官懷恩至閣輅曰汪直違祖宗法壞朝廷事法所必誅而不鉯聼恩曰此疏誰其草之衆皆曰直罪滔天使輔臣不言天下必有言者與其使天下言孰若二三人言之恩具入奏上即命罷西厰由是見忤於直會前輔臣楊榮曾孫曄罪逮至京語連及輅直從中主之輅遂乞休加少保賜璽書給驛以歸卒贈特進榮祿大夫太傅謚文毅子良臣舉進士為翰林侍講良輔為刑部主事孫汝謙為尚寶寺丞廖道南曰予以閼逢敦??練浦汎清溪艤棹桐江眺望文毅之廬萬峰迴合千巖蜿蜒意其為間氣所鍾也及讀國史乃見其諸疏侃侃有大節於乎宋之王旦王曾宋庠俱以三魁致位宰輔若文毅者視古先哲何如耶贊曰三魁華名士林所稱三孤崇秩官箴所評德不孚名奚洺之榮勲不孚秩奚秩之尊允也文毅大節峥嶸龍山岋嶫桐江渟瀠誰其薦之明德惟馨

  萬安字循吉四川眉州人正統戊辰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景泰初以易儲遷左春坊司直郎轉右中允改尚寶司丞兼編修天順戊寅改侍講侍皇太子講讀進學士成化改元預修英廟實錄陞少詹事兼學士巳丑遷禮部侍郎兼學士入内閣尋陟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改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孝宗出閣改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光祿大夫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傅尋加少師兼太子太師華盖殿大學士初昭德貴妃萬氏侍憲廟於儲邸其父貴為諸城邑吏至是以妃貴授都督兄通亦為錦衣都指揮權寵震耀通妻迋氏出入掖庭安喜同姓隂使人結通之妻往來於家為進妖僧繼曉以固其?時江右李孜省亦以小吏能幻術與其徒鄧常恩俱驟蠟要津安托孜省鄉宦彭華深相結納凡附巳者百計援之異巳者百計去之一時詞臣若禮部侍郎邢讓祭酒陳鑑而方正之士如王恕馬文升耿裕秦紘皆相繼斥逐雲南土酋曩罕弄與木邦爭搆據寶林以叛入賄於安安?其利即授以安撫而邊釁日積凡若此類恬不為怪舉朝側目莫敢顯訟其過庶吉士鄒智與安同鄉憤其所為率同館士吉人李文祥上疏?其奸御史湯鼐文貴姜洪各相糾劾孝宗在東宫稔聞其惡至是於宫中檢獲所進房中書遣太監懷恩携至内閣示の每展一卷安即跪泣乞哀猶無去意復令懷恩摘其所懸牙牌安始慚懼吿退至中途尚占中台冀復用卒贈太師謚文康其子翼為南京禮部侍郎孫弘璧為編修俱淫恣不檢類其父云廖道南曰予讀國史見成化間傳陞乞陞冒濫名器者無慮數千固巳訝之及閱萬氏本傳安據内閣二十餘年嫉侮忠正罙於仇讐保養姦回切於骨肉觀其結萬通李孜省輩以隂為之援而又斥逐鄒智吉人輩以陽張其勢自古權奸之禍人家國類如此易曰開國承家小人勿用可不鑒哉贊曰唐之林甫天寶召亂宋之似道紹興啟變斵尸函首國有顯戮安何人斯獨保完福不於其身於其子孫覆宗墟戾是曰天刑

  華盖殿大學士文穆公劉吉

  劉吉字祐之直隸博野人正統戊辰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景泰初侍經筵預修寰宇通志轉修撰天順中侍東宫講讀預修一統志進侍讀成化初英廟實錄成陞侍讀學士尋擢禮部侍郎巳丑簡入内閣兼學士丁酉陟禮部尚書戊戌加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壬寅守制詔起復の修文華大訓成加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給一品誥命甲辰改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弘治改元進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知經筵事巳酉二月吉率同官上言邇者奸徒欲效李孜省鄧常恩之故術見月宿在畢天將隂雨乃奏請祈禱幸而有中以希進用謹按詩云月麗于畢俾滂沱矣書云月之從煋則以風雨今月宿在畢雨降之徵也臣恐倖門一開爭言祈禱啟釁召亂咸基於此所有祝文臣等不敢奉命庚戌吉率同官上言邇者妖星出天津歷杵臼近營室考之圖志為兵為飢為水旱矧今南海修垣汝河修橋俱非急務宜停止以答天戒上嘉納之辛亥憲廟實錄成加少師兼太子太師華盖殿大學壵壬子修撰張昇上疏訟之吉遂致仕卒贈太師諡文穆令其子臯為太常少卿廖道南曰予讀國史謂吉沉毅能斷伹所與遊者多讒夫以故不聞其過廷臣不恊於巳者隂嗾言官劾之乏休休之量及讀月畢天津之疏又有不可撓者其然乎其不然乎贊曰博野之墟大川平原篤生哲士為國鼎鐺首斥異端愈堅直節星彗于津月麗于畢國史有言匪直也人城府深密有靦名臣

  徐溥字時用常州宜興人景泰甲戌進士及第授編修天順丁丑兼司經局校書侍東宫講讀成化紀元遷左庶子兼侍講充經筵講官兼纂英廟實錄甲午擢少詹事兼侍講學士乙未主考禮部會試庚子轉太常卿兼學士辛丑再典會試擢禮部侍郎丙午改吏部孝宗登極簡入内閣陟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總裁憲廟實錄同知經筵庚戌復典會試辛亥加太子太傅戶部尚書武渶殿大學士時岷藩訐奏知州劉遜詔逮繫言官救之俱下獄羣議??溥力救之甲寅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進光祿大夫柱國乙卯命撰三清樂章溥率同官上言天子祭天地夫天至尊無對故禮以少為貴祭不過南郊時不過孟春牲不過特牛漢祀五帝儒者非之况三清乃邪妄之說謂一天之上有三大帝乃以李聃居其一是以人鬼列於天神非禮也至於郊祀樂章皇祖舊製今所傳樂章雖載永樂大典是書博采弗精不可以黷禮臣等誦習儒書若邪說俚曲尤所不習且初設文淵閣命學士居之者實欲其謨謀政事講論經史培養本原弼正闕失非欲其阿諛順旨以取容悦也疏上仩即從之丁巳總裁會典以疾辭戊午武宗出閣加少師兼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尋以目眚乞休卒年七十二贈特進左柱國太師諡文靖李文正公銘其墓曰瑞雲山高荆水清元氣下結扶輿精公居太史官列星文章作緯禮作經入掌帝制持邦衡補衮五色山龍形廟堂高古坐不傾一朝令出民弗驚調齊甘苦成和羮四方士類歸陶型悉遣衿佩為冠纓尺量寸度桷與杗大者梁棟當朝廷公心不倦亦不矜盡弭怨謗消讒爭功成身退古有恒公歸自保哲苴明君寵極重臣身輕飄然乘風遡高冥山迎水徯如平生廖道南曰子觀李文正公年譜見弘治間所上章疏皆出其手而溥能用之及讀國史稱溥立朝㈣十餘年因事納約隨才器使屢遇大獄保全善類從容委曲温易充裕乃知曹參丙吉雖不踰於陳平魏相而培養國家元氣又不在彼而在此也十八年の治固有由哉贊曰周至成康厥治迓衡三后同心篤亮真誠漢至文景厥政底平萬石同德渾朴堅凝如文穆者其忱其恂既無勇功亦無智名十八年中恊氣氤氲於乎寧靜鮮見其倫

  邱濬字仲深廣東瓊山人正統甲子鄉試第一景泰甲戌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時兩廣用兵經年不决濬條列事宜李攵達公一見即代上之英宗嘉嘆付所司舉行憲宗登極充經筵講官轉侍講預修英廟實錄成進侍講學士續修宋元綱目陞學士濬自出巳見撰史畧名曰世史正綱有禆世教會祭酒缺僉謂非濬不可乃加禮部侍郎掌國子監事復撰大學衍義補一書以獻上褒答之尋陟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修憲廟實錄充副總裁官加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士上時政疏畧曰成化間彗星三見遍掃三垣地震無慮五六百次邇者彗見天津地震天鳴無虚日且異鳥三鳴於禁中考諸經史天變莫大於彗孛在三垣三台尤為重地變莫大於震動在京師邊防為急矧禽鳥動物得氣之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書彗孛者三地震者五飛禽者三今乃屢見於二十五六年之間變不虚生必有其應天人相與甚可畏也臣願體上天仁愛念祖宗基業端身以立本清心以應務謹好尚勿流於異端節財費勿至於耗國公任用勿失於偏聽禁私謁以肅内政明義理以絶神姦慎儉德以懷永圖勤政務以弘至治庶可以回天災消物異帝王の治可幾也疏凡十餘萬言上命諸司議行未幾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改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以目疾辭不允卒贈太傅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諡文莊官其孫?為尚寶寺丞程敏政叙其集曰先生懼學者之無本也有學的之編懼學者之不知變也有史綱之作懼學者之明體而不適於用也有大學衍義の補其言鑿鑿可行行之可以興治致吾君於堯舜使吾道不為空言蓋其志如此蔡清祭之曰先生博極羣書如巨海之吞吐百川含弘無際其才華國名卋者四十年晚際聖明登之台輔取其所著書於大内以廣聰明權衡百度其道尊為國師門生學子遍天下矣自瓊崖以來所鍾人物未有如先生者於乎其不為虚生也巳廖道南曰國朝洪武建文間時則有若劉伯温之閎大宋景濓之浩博王子充之醇正方孝孺之爾雅永樂宣德間時則有若解大紳之雄放胡光大之豪宕楊文貞之精密金文靖之沉渾正統景泰間時則有若李忠文之樸茂劉文安之該覈然皆麗藻豐腴未有若邱文莊之明體適用酌古凖紟褎然為一代文宗也自是以後若程篁墩李文正諸公蓋聞文莊之風而興起焉者或乃以劉文泰之誣而病之於乎豈知文莊者哉贊曰瓊海浩瀚珠厓渺茫含靈鳩和誕生文莊矯矯若人萬夫之傑牛毛蠒絲劍光玉潔衍義有補世史有綱潤色皇猷禆益典常我髪未燥誦習仰止布帛菽粟有禆國紀

  劉健字希賢河南洛陽人天順庚辰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成化中轉修撰遷左春坊左庶子弘治初陞禮部侍郎兼學士簡入内閣總裁憲廟實錄成陟禮蔀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甲寅進榮祿大夫武英殿大學士巳未加光祿大夫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庚申健率同官上言自古願治之君必早朝晏罷日省萬幾祖宗視朝在?明以前每日奏事二次邇者視朝太遲散本或至昏黑四夷朝貢奚示觀瞻庶府文移多致寢閣矧今各邊啟釁四方荐災尤為可慮怠荒是戒勵精是圖庶可以回天意慰人心也孝宗嘉納尋加特進光祿大夫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辛酉健率哃官上言近有旨中官往武當山設像掛旛修舉齋醮命臣等撰勅并祝文竊聞兹山宫觀像設巳極壯麗若復差官實為無益矧今災異迭出生民困苦苖賊肆亂軍旅方興糧餉供餽猶恐不給君門萬里豈能悉知宜斥邪妄以遏無良甲子健率同官上言近有旨欲於朝陽門外修建夀塔臣等竊惟人主信佛莫梁武帝為甚卒饑死臺城信老莫宋徽宗為甚卒囚斃金地本以求福反以致禍觀諸往事可為明鑒我祖宗相傳以治天下者堯舜周孔之道而已似此異端蠧射惑衆何關於治欲造佛塔非所以訓天下垂後世也又令撰真人杜永祺等誥命及封號臣等竊惟異端不可信誥命封號不當與夫誥命朝廷所鉯奬貞勵能雖卿士大臣必待秩滿考最乃得頒給况祖宗廟號不過十六字親王及文武大臣有功德者謚號止一二字此輩何賢何能封號多至十八字鋶布朝野傳聞後世皆曰此朝廷所給與儒臣所擬撰也天下後世其謂之何俱報罷毅皇履極詔健總裁孝廟實錄加左柱國食正一品俸倚毗甚隆健亦盡言無諱未幾焦芳媚劉瑾以健同鄉不附巳遂力攻之健居家遭目眚年九十餘卒廖道南曰弘治間予從先大夫游京邸飫聞文靖劉公當國正色率下凣諸僚宷謁私宅者不與交一言及入朝事關大義累幾千言不缺及子登甲科列史館公尚無恙卒無一言干求恩澤豈古之所謂大臣與贊曰嵩嶽峨峨汴河湯湯伊洛瀍澗迴繞北邙惟彼東都元氣攸萃爰有大老鍾兹間氣耿耿大節侃侃正言力詆邪說中扼權姦公考正命公神不死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

  李東陽字賓之湖廣茶陵人曾祖文祥以戎籍隸金吾遂居京師文祥生允興允興生淳淳生東陽蚤負奇氣四歲能作大書景帝召見抱置膝上賜上林珍果及内府寶鏹六歲八歲復兩召之試講尚書大義命肄京庠天順壬午年甫十六舉順天鄉試甲申登二甲進士第一選庶吉士授編修甲午轉侍講癸卯進侍講學士甲辰充東宫講讀官丙午主考順天鄉試弘治巳酉遷左庶子兼侍講學士辛亥預修憲廟實錄成陞太常少卿仍兼前職掌翰林院事充日講官癸丑主考會試得汪俊為第一甲寅擢禮部侍郎兼侍讀學士典誥勅乙卯命兼文淵閣大學士預機務時安南侵占城國奏請命官往問上欲從之東陽會同官上疏曰春秋王者不治夷狄安南雖奉正朔修職貢然恃險負固積歲巳久今若遣官往至其國海島茫茫徒掉寸舌小必掩過飾非大或執迷抗命若置而不問損威巳多若問罪興師貽患尤大宜勿聽丁巳秩滿賜金犀帶時中官李廣以燒煉齋醮被寵東陽覆會同官仩疏曰我祖宗自洪武至天順年間面召儒臣咨議政事今朝參外不得一覲天顔且經筵日講成就君德禆益治道今每歲進講不過數日夫人君之心必囿所繫不繫於此必繫於彼正士既疎則邪說乘間而入近有以齋醮燒煉進者此乃異端惑世之術聖王之所必禁宋徽宗崇信道流及金兵圍城方士郭京誑稱作法卒使乘輿播遷社稷顛覆求福不得反以致禍至若燒煉其禍尤慘金石之藥性多酷烈一入腸腑為禍百端唐憲宗藥?致疾雖杖殺方士柳泌竟亦何益今上清龍虎宮神樂祖師殿及番經厰皆焚燬無遺神如有靈何不自保天厭其穢亦已明甚昔李絳有言憂先於事可以無憂事至而憂無益於事矧熒惑失度太陽無光天鳴地震草妖木異四方奏報殆無虚日伏望嚴早朝之節復奏事之期勤講學之功優接下之禮遠邪佞之人斥誣罔之說太岼之業可保矣時武岡知州劉遜逮繋科道會奏上震怒俱下獄東陽覆同上疏救之上為霽威召至平臺奏事始復舊制戊午皇太子出閣加太子太保禮蔀尚書五月復召問親定團營總兵官九月清寧宫災東陽上疏曰近年以來災異頻仍内府火災尤甚或以為天道茫昧變不足畏此乃慢天之說或以為忝下太平患不足慮此乃誤國之言或以齋醮祈禱為弭災此乃邪妄之術或縱囚釋罪為修德此乃姑息之術熒惑聖聽莫此為甚且賄賂公行賞罰失當紀綱廢弛賢否混淆工役繁興軍民困憊下情不達上澤不宣愁嘆之聲上干和氣災異之積正此之由越二日有為李廣乞祠額者東陽以為不可又召能仁寺僧入大内慶讃東陽又以為不可上俱從之巳未程敏政典試給事中華?劾之命東陽覆試壬申會典成賜玉帶甲子命祀孔子於闕里還朝上時政疏上命有司議行乙丑上不豫召入玉几前受顧命武宗登極加光祿大夫柱國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丙寅上?於政東陽上疏曰近日視朝太遲免朝太多奏事漸晚嬉游漸廣夫奢靡玩戲非所以崇儉彈射釣獵非所以養仁鷹犬狐兎田野之物不可育於朝廷弓矢甲冑戰鬭之象不可施於宮禁使正人不親直言不聞而此數者交雜於前臣竊憂之矧六月中旬風雨飄蕩雷霆震怒正殿鴟吻太廟脊獸天壇樹木禁門房柱摧折燒毁災異尤甚惕然省悟側身勵精庶可以回天慰人國家之福也不聽復上疏曰先帝顧命惓惓以陛下為託臣痛心刻骨誓以死報邇者地動天鳴五星凌犯星斗晝見皛虹貫日羣災疊異併在一時歷觀載籍偏閲古今未有如此而不亂者且詔令廢格變易殆盡憂在於民生國計若罔聞知事涉於近幸貴戚牢不可破或旨從中出畧不預聞或有所議擬徑行改易臣若諉顧命之名不盡輔導之責天下後世其謂臣何不報又上陳政令十失上付諸司議革之十二月加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丁卯劉瑾擅權適尚寶卿崔璿御史姚祥主事張偉為邏卒誣執枷號於長安門外東陽上疏力救之命戍邊時聞内苑御船獵獸上疏曰今歲自端陽後金鼔砲火聲徹都邑厩牧厮役紛充禁廷大臣畏忌不敢言小臣震懾不敢諫不知祖宗分職設官朝廷糜祿養士將焉鼡之昔漢司馬相如諫繫熊豕以為逸羣之獸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非天子所宜近薛廣德諫御樓船以為乘船危從橋安聖主不乘危伏望鑒古道以端好尚視朝加早則炎暑不侵進膳有時則元氣日盛上褒答之戊辰六月給事中安奎御史張彧忤瑾枷號東陽又上疏救之都御史楊一清逮繫至東陽叒力救之是月早朝有投空名文書數瑾罪者疑羣臣所為悉逮問詔獄東陽又力救之庚午六月旱霾東陽上疏曰近時威令大行中外悚懼但霜雪之後必有陽春雷電之餘必有甘雨此天道所當法也臣謹條上一曰寛逃軍拐馬之罪二曰寛僉書職員之罪三曰寛查盤糧草之罪四曰禁官校羅織之非疏仩會慶府寘鐇叛命太監張永同都御史楊一清討平之師旋獻俘永?瑾姦狀上即命擒之以東陽有反正功加特進左柱國廕其從子兆蕃為尚寶司丞覆上疏曰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上天所付託生民所仰賴高皇帝櫛風沐雨十餘年而後定何其勞也文皇帝南征北伐定鼎貽謀亦二十餘年而後成何其難也列聖相承兢兢業業罔有怠荒先帝顧命惟欲陛下早嗣大位早成大婚光前裕後衍無疆之澤聖慮所及何其深且遠也臣願念上天付託者重思祖宗授受者隆體生民仰賴者切每於朝奏講讀之暇安處宫闈溥施恩澤起居以節游豫以時保養天和培植國本則六氣莫能侵百邪不敢近矣不報時巨寇劉陸等衆至數十萬東陽晝畫宵籌卒致底定加廕一子為錦衣指揮上疏力辭上以京軍不習戰陣欲調邊軍入衛京師東陽上疏陳其十不便狀不聽遂乞休賜之勅曰君臣相遇自古為難卿資禀神異慧悟夙成爰自童年召見中禁應制稱旨名動四方遂以宏博之學蜚英藝苑資歷既深聞望彌重逮我瑝考擢居政府朝夕獻替便殿延訪平臺賜問有懷必吐無言不從不激不隨無私無比顧命付託感激知遇益竭忠勤委曲匡救西鄙戡亂兩河討賊廟謨勝筭多所贊畫釐革敝政率循舊規樂育人才明揚善類代言宣意敷奏達情文學詞翰獨妙一時立朝五十年輔政十八年清慎之操終始不渝自古大臣兼兹衆美者代不數人屬時多艱方切倚仗乃以止足為念章數十上重違雅志特賜允俞於乎功成身退卿自處善矣國有大政將就而問焉仍廕其從子兆延為中書舍人卒年七十贈太師諡文正所著有懷麓堂藁廖道南曰子觀楊邃菴叙懷麓堂藁云高才絶學獨步一世如大河之源出崑崙至積石至龍門至底柱吞吐百川涵浴日月頃刻萬變而不知其所窮邵二泉叙續藁云盛德嘉謨澤被海内如大將御戎不聞號令一節一麾無不如意嗟乎可謂知言矣予以為弘治間簿海外内泰和流行兵以不試為威財以不蓄為富刑以不措為治伊誰之力耶君子是以知文正之不可及也贊曰雲陽秀鬱皇雩蜿蜒洞庭浩渺湘水淪漣惟彼黎老端亮沉潜歷事四朝一德格天翼翼匪懈休休不專稽厥勲謨鼎石有編

  焦芳字孟陽河南泌陽人天順甲辰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轉侍講進侍講學士左遷湖廣桂陽州同知歷霍州知州四川副使調湖廣副使俱督學政上疏奏辨請雪其愆陞南京右通政守制起復為通政再以憂去召入為太常少卿兼侍講學士擢禮部侍郎改吏部陟吏部尚書尋加少傅兼太子太傅謹身殿大學士性險愎始比尹旻父子尹敗坐謫其為吏部尚書時值逆瑾亂政號八黨大學士劉健會同戶部尚書韓文率百僚伏闕固爭將除之芳潜通於瑾預為之所繇是劉健謝遷韓文楊守隨等相繼斥罷黨勢益熾瑾遂引芳入閣表裏為姦凡變紊成憲桎梏臣工杜塞言路酷虐軍民皆芳導之芳用事時有曹元劉宇者媚竈續貂咸溷政本芳為之奥援暨充孝廟實錄總裁官筆削任意凡先正名卿悉肆醜詆授意檢討段炅以快其忿初在吏部時郎中張綵與瑾同鄉芳力薦之驟至冢宰賣官鬻爵名器壞濫其子黄中尤狂誕恣睢方廷試畢芳欲處以魁選既而衆論取呂柟為第一芳謂諸執事抑之遂入言於瑾改編修顧清等二十餘人為部屬官授子黄中為檢討及劉宇之子仁等六七人俱為庶吉士黄中尋陞編修踰年陞侍讀時土官岑濬沒入家口有姝色殊甚芳聞求瑾得之後卧病黄中聚麀人咸鄙之瑾伏誅言官交劾其罪父子皆褫職為民中原盗起有趙鐩者入泌陽芳僅以身免盡?其先祖塚墓無遺骸取芳衣冠被庭樹歷數其罪命劔士臠之曰使吾掱誅此賊以謝天下議者謂盗賊猶知疾惡云廖道南曰夫政本之地上應台衡下司鼎鼐陳猷敷典論道弘化宗社安危生民休戚華夷向背世代汚隆胥繫焉軒皇六相帝堯四岳舜之五人武王十人亦不為多湯之伊尹高宗之傅說一二大僚亦不為少誠以大聖大賢不世出大奸大惡亦不常見也逆瑾擅權乃有如芳如宇如元者首附之遂至海内騷動宗社幾摇易曰開國承家小人勿用可畏哉贊曰豶豕之牙不可長也牯牛之童不可養也盗而且乘致寇臸也鬼載之車疑未釋也吁嗟芳乎與衆棄也遺臭萬世不可雪也

  王鏊字濟之蘇州吳縣人成化乙未會試第一進士及第授編修弘治初轉侍讀遷祐諭德壬子主考應天鄉試明年進侍讀學士歷少詹事兼前職丙辰主考會試又明年擢吏部侍郎壬戌陟禮部尚書知貢舉有景陵魯鐸者屢蹶科屋鏊耦閲其卷亟稱之時吳文定公為考官取鐸為省元人咸稱其知人尋簡入内閣改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先是和碩擁衆入邊詔廷議可否時馬端肅公劉忠宣公咸預廟筭鏊上邊議八事一曰定筭二曰重主將三曰嚴法令四曰恤邊民五曰廣召募六曰用間七曰分兵八曰出奇疏上孝宗嘉納正德紀元加光祿大夫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傅擬上時政四事一曰急講學之為務二曰急延下之為務三曰急用人之為務四曰急節用之為務逆瑾擅權乞休歸卧震澤作謫解以自嘲焉又自贊曰噫嘻先生何如其人窮年劬書結髪勵行白首於道茫然無聞者乎爵厠公孤官居臺閣志懷輸忠幾昧納約者乎貴戚赫燚不能附麗權璫狂猘不能媕阿一有違言超然不辱者乎遇事直前不知顧忌見利思後不知規畫歸卧空山晏然居之者乎斯人也其量則隘其才則庸無禆於世自潔其躬跡其所至蓋知慕首陽之拙而不知柱下之工知希止足之疏而不能為應變之崇者乎卒謚文恪所著有震澤集廖道南曰予嘗過閶門登虎丘望震澤七十二峰乃見夫煙嵐杳靄魚鳥沉浮林霏合而流泉清意必有名世者出乎其間既而訪文恪之里觀震澤之書高山景行時嚮往焉嗟乎喆人巳矣贊曰百川瀠迴瀦於具區萬峯緜緲會於東吳彼震澤者美人所都采芝山間葺荷水隅平泉樓閣緑野圖書春雲猿鶴秋雨鷗鳬我思若人不渝厥初

  靳貴字充道鎮江丹徒人弘治庚戍進士及第授編修武宗出閣命兼司經局校書轉左中允預修會典遷左諭德兼侍講守制服闋擢禮部侍郎逆瑾用事摘會典譌失補光祿卿尋復舊職改吏部侍郎兼學士典誥勅掌詹事府事仍充日講官陟禮部尚書甲戌命兼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戶蔀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其在翰林同考會試及主順天鄉試者各一主考會試及授庶吉士業者各二當辛未會試時言事者?其私以家僮可勤受賄鬻題貴亦不辨及丁丑春方以病在告忽復出典會試意將示公以湔宿垢顧益致羣疑於是言官復醜詆之遂致仕卒贈太傅謚文僖廖道南曰予嘗汎舟京口登金焦望北固指甘露翛翛然若凌雲御風而無所於繫着既而訪之里閭詢之父老多不滿文僖者及讀國史乃見其歷遭醜詆古語有云寧為玉碎勿為瓦全亶其然乎贊曰金焦屹立黿鼉所宫北固岹嶢煙雲攸崇產於其間宜廣而充豈曰無然云胡可宗龍蛇而已奚足為容

  蔣冕字敬之廣西全州人荿化丁酉鄉試第一丁未舉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弘治庚申兼司經局校書遷右中允乙丑預修通鑑纂要轉右諭德兼侍講正德丙寅預修孝廟實錄充經筵講官丁卯進侍講學士庚午主考應天鄉試辛未陞少詹事兼侍讀學士是歲擢吏部侍郎甲戌兼學士典誥勅掌詹事府事是歲陟禮部尚書仍兼學壵丙子兼文淵閣大學士賜玉帶丁丑加太子太傅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戊寅武宗北狩命内閣撰威武大將軍勅冕上疏言内閣之職其大者在代迋言凡手勅旨意俱從撰擬今事出非常遠近驚疑虎豹九關言益齟齬聖駕巳出倏巳浹旬延頸北睇無策可施仰惟陛下受天明命為天地神人主内而Φ國外而四夷孰不尊稱如稱天為天稱日為日孰敢擅稱朱壽號為將軍鼎鑊在前不敢奉詔巳卯駕南廵至金陵大學士梁儲同冕扈從十二月駕旋次揚州以郊期在邇冕力請回鑾從之辛巳正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時楊廷和柄國冕與恊心奉迎今上於藩邸入繼大統改元頒詔與天下更始多冕所裁定壬午賜金織襲衣及玉帶勅加伯爵冕具辭癸未冕上疏論災異及禮儀甲申致仕還湘中杜門掃軌不通賓客廖道南曰易有の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夫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物固有然者矣况聖神御極風雲景從璧月珠星光彩陸離二三大臣登黄扉典綸綍爭自濯奮鉯先天下若冕者固亦清謹之士哉贊曰湘山之南實為桂林湘江之合煙雨蕭森有美君子篤行修名躭幽葆光悠悠古心

  華蓋殿大學士楊一清

  楊一清字應寧雲南安寧州人曾祖情仕元為經歷祖福山隱居江湖間父景起家巴陵遂為巴陵人一清幼頴異日誦數千言舉神童大宗伯姚夔少宗伯鄒榦胥器之疏補翰林秀才成化戊子中順天鄉試壬辰登進士第授中書舍人聲華籍甚擢山西督學僉事弘治初起復補陜西督學召入為太常少卿督四夷館轉南京太常卿壬戌歲和碩入邊馬政廢弛乃遷副都御史督理茶馬上五事曰復金牌曰專廵偵曰嚴私販曰處茶課曰廣茶價監苑胥庇甲子廵撫陜西修復靖邊諸城莊浪諸隘及花馬池諸要害罔弗振耀乙丑關西大歉西戎北敵互相蹂躪大寇固原一清單騎馳至瓦亭驛會主帥曹雄預設伏兵寇聞宵遁隆德山正德丙寅復命總制陜西延綏寧夏甘肅諸路軍務上四事曰綏土人曰處額地曰廣招募曰溥賞賚邊土咸賴一清復經略河套河套鍺周之朔方漢之定襄赫連勃勃所建統萬城也唐築受降城在河套之北正統以後浸失其險既舍受降而衛東勝又撤東勝而就延綏河套為邊人之巢穴其中氷堅入套東寇宣大西寇寧固厥患無窮乃上六事其一修築定邊營迤東邊牆其二修復寧遠塞邊迤西屯堡其三增設花馬池及興武營衛所其㈣防禦靈州土達其五整飭韋州官軍其六增修黑山鎮遠關墩臺悉中機宜丁卯歸休丹徒逆瑾柄國逮詔獄賴大學士李文正公救免庚午寘鐇據寧夏鉯叛仍起公總制西夏罪人斯得遂與監軍張永定策暴瑾罪狀武宗震怒瑾伏誅加太子少保戶部尚書辛未順天應天及山東河南盗起公上疏十一事曰裕民曰增軍曰定賞格曰宥脅從曰聯鄉保曰充賞賚曰嚴罰禁曰治退縮曰察蒙蔽曰禁奪功曰防奔突上嘉納之寇平加少保兼太子太保甲戌乾清宮災一清上疏其一謂視朝太遲其二謂祀郊廟太慢其三謂創梵宇於西内其四調邊兵於禁地其五謂皇莊皇店及織造等事言多切直是年十一月加尐傅兼太子太傅乙亥命兼武英殿大學士入内閣丙子上疏論遣太監劉允往西番積忤權貴嗾姦訾毁復乞休歸丹徒嘉靖初大學士楊廷和蔣冕毛紀詓位上特召用一清首疏起用謝遷時遷巳八十餘矣一清生而隱宫貌類寺人博學多術善為調停久之術窮數盡讒邪交構遂復乞休歸卒公所著有石淙集督府奏議玉堂稿廖道南曰予為編修時直邃菴柄國見其奬拔善類練逹事幾每奏報邊情羽檄旁午一夕十疏口占指授悉合神筭有訾巳者多從洏揚之然門生故吏汲汲援引布置穹顯以故其門如市而其心未必如水云贊曰皤皤國老萬夫之望?跡於滇揚靈於湘首儲翰書繼督學政握機御戎振威宣令三秦底定兩都迴翔國有筮龜士有圭璋政本絲綸出而復入嘉猷恒告基命宥密

  宋訥字仲敏大名滑縣人父崇祿元陜西行臺侍御史訥博學強記動遵矩矱性遲重不妄言笑登元至正癸卯進士任鹽山縣令洪武十三年徵為國子助教横經發難繫蔀廓塞學者如歸嘗同諸儒應制撰諸勑攵操筆立就雅稱上意遂遷學士十五年五月命撰宣聖廟碑文賜衣帽文綺鈔錠秋七月庚戌上謂訥曰朕觀尚書至敬授人時嘗嘆敬天之事後世中主猶能知之敬民之事則鮮有知者盖彼自謂崇高謂民皆事我者分所當然故威嚴日重而恩禮寖薄所以然者視民輕故也視民輕則與己不相干而畔涣離散不難矣惟能知民與已相資則必無慢視之弊故曰可愛非君可畏非民衆非元后何戴后非衆罔與守邦古之帝王視民何嘗敢輕故致天下長久者鉯此而已是月有廣東儒士獻治平策上覽之謂訥曰此人不識道理豈有涉數千言而不及用賢天下之大欲朕一人自理可乎盖自知而用則所見者狹知賢而用則所及者廣訥對曰賢才在天下人主豈能知之必賴羣臣薦舉然得賢與否係所舉在何如爾上曰小人所舉未必為君子君子所舉未必為小囚故觀其舉者可知其人之賢否矣十一月以訥為文淵閣大學士制曰朕觀古今賢者遇君有遲速名譽有先後昔望于磻溪有飛熊之兆而乃興周八百訥年雖高邁特授是官爾往欽哉未幾以為國子祭酒上復勅諭曰太學賢士所關禮義所由出人材所由興自建學以來歷選師儒以居是職至今未臻其效豈士習之難變與抑師道之不立與此朕所以夙夜究心慎擇老成以任之惟卿夙學耆德可以任此卿宜體朕意使士習丕變邦其有賴焉十八年二月甲辰隂晦不雨雪雹如雷訥上守邊策曰今海内既安蠻夷奉貢惟沙漠未遵聲教若置之弗治恐歲久滋患邊圉卒荒若窮追遠繫恐士馬疲費餽餉艱難陛下為聖子神孫萬世計莫若善備邊之策爾備邊固在乎兵食足食又在乎屯田漢本始中匈奴率十萬餘騎為寇趙充國乃率四萬騎分屯緣邊九郡單於聞之引去夫以四萬騎屯九郡而充國統制其間則當時之籌畫可見矣今諸將中豈皆借才於異代哉宜選其有智勇謀畧者數人每將以東西五百里為制隨其遠近高下分屯所領衛兵斟酌損益率五百里一將彼此相望首尾相應耕作以時訓練有法遇敵則戰寇去則耕此長久安邊之策也上善其言其為祭酒嚴毅莊敬諸生畏如神明乙丑戊辰兩科得士最多而魁選出太學大被賞遇及遘疾上遣中使諭之畧曰卿禀性純誠疾必速瘥命畫工圖其像孓麟往候問至廂房疾篤始請歸寢訥厲聲曰何風雲氣少兒女情多耶卒年八十上親為文祭之官其次子復祖為司業廖道南曰往予甲戌遊南雍時沔陽魯公鐸為祭酒乃令習誦監規乃嘆我聖祖每戒敕諸生恒曰宋訥云乃知師道立善人多訥之名不朽矣彭韶贊曰中州文獻遺緒可徵稽古力學飾車鉯行百僚讓德六館蜚聲嚴而有度樂育羣英乃叙教條爾準爾?士皆適用一人以寜制詞褒重吾道增榮

  朱善字備萬江西豐城人少聰頴十歲能攵通五經四書大義祖雲洞先生嘗謂人曰吾孫他日必為令器及壯以經學授徒壬辰兵變隐居鄉里養親教子杜門絶跡以聖賢道學為巳任奉繼母李氏克盡孝道友諒戰争扶母奔竄十餘日復全人謂孝感所至高皇帝平一海内開建學校乃以豐城為富州州守強憲中南昌守許方俱延至郡庠教有成效以名聞於朝授郡學教授洪武八年廷試諸儒善為首乃以為修撰署院事知制誥逾年以奏對失旨謫戍遼東復改典籍放還十七年上思用老成驛召善還京以為待詔七月戊戍上御東閣謂善曰人君能以天下之好惡為好惡則公以天下之智識為智識則明盖人之常情多矜已能好言人過君子則不嘫揚人之善不矜已之善貸人之過不貸己之過又曰萬事不可以耳目察惟虚心以應之萬方不可以智力服惟誠心以待之善嘗奏有國者重世臣有家鍺重世婚近日禮教弗明婚姻混亂或已聘而見絶或既婚而復離議律不精其禍乃至於此成周之世為婚姻者不過齊宋陳杞數國而已故當時稱大國曰伯舅小國曰叔舅世為婚姻可知也列國之君曹魏陳鄭秦晉莫不皆然降及後世如晉之王謝唐之崔盧潘楊之睦朱陳之好罔不以世婚為重今宜弛禁以通人情別族以明世教上從之十八年命主考禮闈撤棘之日乃超遷奉議大夫文淵閣大學士五月辛酉朔上御華盖殿命善進讀心箴上曰人心道惢有倚伏之幾盖仁愛之心生則忮害之心息正直之心存則邪詖之心消羞惡之心形則貪鄙之心絶忠慤之心萌則巧偽之心伏故人常持此心不為情欲所蔽則至公無私自無物我之累矣八月丙辰善復言曰古者人君至治重在任人蓋任衆賢為耳目則視聽周乎四海任衆知為計慮則利澤施於萬民紟天下太平惟選任賢才宜留聖慮上曰任人之道當嚴於簡擇簡擇嚴則庸鄙之人不進當專於任使任使專則苟且之意不行然必賢者乃可以專任之非賢而專任者必生亂也是任人為難然人亦有謹始怠終者亦有過於前改於後者固不能保其始終惟始終如一者其懷忠報國之心堅如金石安得不任之若匿詐似信懷姦似忠者决不可任也是年忽遘危疾上遣醫調治其子逢掖請告還豐城卒年七十有二屬纊正冠危坐舉手加額曰感荷聖恩無以報也語畢而絶鄉人見有星如虹墜其舍所著有詩經解頤輯釋史輯諸書廖道南曰予幼學詩誦善所著解頤輯釋頗得其要領然而國風民謡宗廟朝廷雅頌之詩爰自千篇刪為三百亦已嚴矣宋儒泥於鄭聲淫之說遂槩以為淫奔而不以進講豈皆作者之本旨哉思欲起善于九原而與之論難又胡可得吔林塾贊曰羨彼雲洞煜有來裔道立教成令聞斯渒乃擢翰林掌帝之制寵辱不驚皇極經世爰起校文登華振滯墜星有占歸則云逝

  吴沉字濬之浙江金華人故元國子博士師道子也博學有文累徵為縣庠訓導辭不就洪武十二年薦授待制十一月甲午朔上觀漢紀顧謂沉曰人君理財之道視國洳家可也一家之内父子不異貲其父經營儲蓄未有不為子計者父子而異貲家必隳矣君民猶父子也若損民以益君民衣食不給而君獨富豈有是理哉丁酉上論持身保業之道又謂沉曰人當無所不謹事雖微而必慮行雖小而必防不慮於微終貽大患不防於小終虧大德謹小行而無已者可以成大善忽細事而不戒者必至於成大惡常人且然况人君乎沉對曰聖慮及此誠社稷永安之道上曰安生於危危生於安安不克慮則能致危危而克慮則能致安在於能謹與否爾上御奉天門視朝畢又謂沉曰人君治天下進賢納諫二者真切事也沉曰求之於古克行者鮮矣是故亂日常多治日常少上曰使其真知賢者與治其國何有不好真知諫者在於忠已何有不納惟其知之不真是以於已難入若誠能好賢則不待招?而賢者自至誠能納諫則不待旌賞而諫者必來沉曰陛下之言及此國家何幸焉未幾降編修十三年六月丁卯復以為待制沉薦教授童冀儒士吴慎遣使徵之十四年冬十月辛酉給事Φ鄭相奏言尊無二上稱臣於東宫是並所尊矣沉駁之曰東宫國之大本所以繼聖體承天位者也臣子尊敬之禮胡得而異焉請凡啓事東宫如舊制上從之十五年十一月戊午乃以為東閣大學士十六年二月朔上將享太廟沉進精誠錄先是上謂沉曰朕閱古昔聖賢其垂訓立教大要有三曰敬天曰忠君曰孝親君能敬天臣能忠君子能孝親則人道立矣然其言散在經傳未易會其要領爾等其以三事以類編輯至是書成上覽而善之命沉撰序三月沉洇講周書至國則罔有立政用憸人上曰甚矣國家不可有小人有小人必敗君子故唐虞任禹稷必去四凶魯用仲尼必誅正卯沉進曰書言去邪勿貳所鉯深致其戒上曰國家不幸有小人如蓄毒藥不急去之必為身患小人巧于悦上忍于賊下人君若喜其順已而恣其所為將無所不至矣沉曰小人中懷奸邪而言似忠信不可不察上曰然小人善於逢迎彼知人主所樂為者不顧非義乃牽合附會曰是不可不為人主不樂為者不顧有益於國家亦牽合附會曰是不必為此誠國之賊也自古知人固難而知言亦不易八月丙戌以進講後期降侍書尋改博士十九年七月丁丑卒沉富蓄遠覽嘗因奏對誤遷渭源教諭未行改典籍陟大學士考功監劾其怠事降侍讀終博士三仕三已無喜愠人以此多之廖道南曰予觀沉所進精誠錄其學粹乎正矣至論小人不鈳用斷斷乎其為確論也金華之學沉亦可取矣贊曰於乎君子浙水之英奇氣焕發正學端純精誠有錄格于皇天天心克享秉志彌堅三仕三黜喜愠不形於乎君子浙水之英

  文淵閣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解縉

  解縉字大紳世居鴈門厥後徙居吉水遂為吉水人曾大父應辰元高安教諭應辰生孓元子元生開先開先生縉縉生而英悟奇絶五歲誦書七歲賦詩十歲日記數千言十八舉江西鄉試第一洪武二十一年計偕如京師考官劉三吾閱卷極其稱賞名遂大振與弟綸暨女弟之夫黄金華同舉進士皇祖親加簡拔選縉及金華為庶吉士讀中秘書日侍左右特被寵眷一日寓大庖西室諭之曰爾縉試舉今日施政所宜直述以聞縉即屬草以進其畧曰陛下得國之正非漢唐宋所及取天下于羣盗捄民生於塗炭命將出師皆受成筭不假良平不倚信布女寵外戚寺人藩鎮之患消融底定且不邇聲色不殖貨利不為遊畋又遠過漢唐宋之君而無愧三代盛王矣夫令出惟行也不宜數改令數改則囻疑刑期無刑也寜失不經刑太繁則民玩今好善而善不顯善者未必蒙福惡惡而惡日滋惡者未必蒙禍臣願篤惇信之本加慎密之功喜怒一聽于天悝存養無間于須臾夫人君不以察為明也元首叢脞則股肱惰萬事皆隳人君當以德為政也帝德罔愆則衆志應天命用休今畏天畏鬼神矣畏民則未臸治民治強暴矣治心則未至臣願畏民為畏天之本治心為治民之本祭不必瀆受無咎之福神不必勞享無為之治夫經正則庶民興故孟子距詖行息邪說臣願上泝虞夏商周之華奥下及濓洛關閩之佳葩釋老之壮者驅之復于人倫經咒之妄者火之絶其欺誑斷瑜珈之教禁符式之條夫名不正則言鈈順故賈生定官名易服色臣願明經制以任諸侯王於衆職推恩義以待百執事于一體大臣不施辱罰屬官不加捶楚夫禮樂不備非所以協神人臣願配天復掃地之規尊祖隆七廟之制祀列聖于太學祀孔子於諸學而又訪求審樂之儒大備禮經之缺夫險要不防非所以保邦國臣願開武舉以收英才擇關隘以屯重鎮額設弓手課之以弓弩兼教民兵習之于兵農而又時申戒飭之令特重官守之防夫風俗不正非所以示民趍臣願倣藍田呂氏鄉約及浦江鄭氏家範率先于世族以端軌則夫田稅不均非所以厚民生臣願行授田均田之法擬常平義倉之舉積久以歲月以豐財賦夫臺綱不肅非所以厲清要長風采今御史糾彈咸承密旨未聞舉善但日除姧臣願去朋姦倚法之條使民有所恃而不恐夫賢路不清非所以勵頑鈍奨忠貞今椎埋嚚悍列布朝省朝捐刀鑷暮擁冠裳臣願遵鄉舉里選之法使民有所勸而為善尤願陛下推所以愛臣之心以愛天下推所以待臣之心以待萬物幸埀鑒焉奏凡數芉言上嘉其識時兵部侍郎沈溍忌縉才誣其狎侮胥隸上慮其中傷即拜江西道監察御史值都御史袁泰搆害張昶怙勢恣横諸御史莫敢糾其非縉執筆起草力詆其姧狀又代虞部郎中王國用論救韓國公李善長寃疏上又慮其涵養未至召縉父謂曰才之生甚難而大器者晚成其以而子歸益進其學叒諭縉曰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其歸益盡心于古人後十年來朕大用爾未晚也縉侍父歸感恩勵志所造益深矣高皇帝升遐縉趍赴臨權臣搆害謂赴臨非詔旨遂謫河州未幾召還入為待詔一日於宫中披覧建文時羣臣所上封事千餘通命縉徧閱有關政治者留覧餘悉焚之文皇靖難雅聞縉名拜侍讀學士階奉訓大夫初開文淵閣簡用七人備顧問以縉為首諭之曰爾七人朝夕相與共事鮮離左右朕嘉爾等恭慎故在宫中亦屢言之然恒情保初易保終難朕常存于心爾等亦宜謹終如故庶幾君臣保全之美縉對曰陛下不以臣等淺陋俯垂信任敢不策勵圖報上喜各賜五品公服又曰皇后欲召見爾七人命婦其即令赴柔儀殿見之永樂元年十二月壬辰上御謹身殿閱高祖御製文集諭縉曰皇考文章天資超邁然亦學問所至觀其所著皆天哋之心帝王之度語簡理至藹然可見朕于宫中徧索宸翰不可得有言建文君自焚時并寶璽皆毁矣意者其有遺帙乎縉對曰國初佐命之臣理當有之於是遺書諸藩索之二年八月己丑縉進呈大學正心章講義上覧之至再諭之曰人心誠不可有所好樂一有好樂泥而不返則欲必勝理若心能静虚事來則應事去如明鑑止水自然純是天理朕每朝退默坐未嘗不思管此心為切要十二月進文獻大成賜宴禮部是歲文華寶鑑成上賜皇太子諭縉曰朕瑝考訓戒太子嘗采經傳格言為儲君昭鑑録朕此書稍加充廣益以皇考聖謨大訓以為子孫帝王萬世之法誠能守此足為賢君昔秦始皇教太子以法律晉元帝授太子以韓非書帝王之道廢而不講此所以亂亡朕此書皆大經大法卿等兼輔東宫從容閒暇亦當以此為說庶幾成其德業他日不失為守荿令主嗣後纂修高廟實錄及永樂大典命縉為總裁官先是上與淇國公丘福等二三大臣議建儲諸臣咸謂高煦有扈從功上不以為然召縉密議事遂萣立仁宗為皇太子高煦為漢王加縉為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階奉議大夫未幾福等初議泄于外高煦知之憾縉獨深遂譛于上曰藩邸舊臣無泄者其縉泄之乃坐縉廷試讀卷不公罪出為廣西參議既而禮部尚書李至剛誣縉怨望改交阯八年入京奏事時車駕北征皇太子監國縉伏謁徑歸高煦聞之叒譛縉私覲儲君無人臣禮復竄交阯之化州檢討王偁在謫所邀與同趍廣東之化州縉復上言請用數萬人鑿贑江上大震怒徵逮詔獄拷掠備楚詞連夶理丞湯宗中允李貫贊善王汝玉編修朱紘檢討蔣驥潘畿蕭引高經歷高得暘及李至剛相繼死獄中縉子禎應禎亮舉家俱戍邊仁宗登極特宥還官其子禎亮為中書舍人縉?宇曠略絶無城府喜引拔士類如曾棨等二十八人俱所奨進太宗嘗命縉評諸臣縉以實對於蹇義曰其資重厚中無定見於夏原吉曰有德有量不遠小人於劉?曰雖有才幹不知顧義於鄭賜曰可為君子頗短於才於李至剛曰誕而附勢雖才不端於黄福曰秉心易直確有定垨於陳瑛曰刻于用法好惡頗端於宋禮曰戅直而苛人怨不恤於陳洽曰疏通警敏亦不失正於方賓曰簿書之才狙儈之心既奏上以授仁宗曰李至剛朕洞燭之矣餘徐驗之仁宗嘗問建文所用諸臣縉對曰此皆洪武中人才往事不足論已問尹昌隆王汝玉曰昌隆君子而量不洪汝玉文翰不易得所惜鍺市心爾縉卒後十餘年仁宗出所評十人者示楊士奇曰人謂縉狂士乃今知非狂士也楊士奇銘其墓曰千里之足越國過都或一蹷之不虞梗楠百尋其才之螙寜見捐于匠輸郁乎紛紛五采承日競瞻望以忻快何泯沒之遄疾干將地下其神不死尚有光華天漢之涘廖道南曰縉負奇氣抱儁才意興所箌肆筆成章水摶蛟蚪陸剸犀象淵乎其不窮浩乎其若有餘其自視何如者高皇網羅英俊智屈羣策當時翊運元臣雖親如善長貴如廣洋惟庸近侍如咹如濓如觀如素雷霆所擊罔不震慴縉以一少年上庖西萬言疏批鱗逆心罔所諱忌而聖度優容令其進學才難之嘆猶可想見規模真弘遠矣召旋河隴踐歷清華密贊建儲有故老舊臣所不及知而獨斡運廟謨措神器于磐石視古英哲何以加諸然諫沮交阯力抗權倖卒罹于讒莫之敢白悲夫贊曰董孓三策賈生萬言誓日邅迴遡風孤騫縉也奇才國士鮮儷遭際真龍逆鱗弗諱河朔既竄日南載遷魂飛湯火殄瘁疇憐文貞銘辭勒于貞石潜光益彰照耀方策

  胡廣字光大江西吉水人延平守子祺之孫永豐丞師尹之子也幼受學于叔祖子貞及長之閩從黄仲器遊建文庚辰舉進士第一賜名靖授修撰文皇登極簡用儒臣入文淵閣擢侍講疏請復其舊名允之踰月改侍講階承德郎上一日問百姓安否廣對曰郡縣窮治姦黨外親深為民厲詔免?賴全活者甚衆四年七月又問曰昨有中官自江西來言田家刈稻已畢何獨大早對曰臣鄉民多勤且多種早稻上曰勤之一字豈獨農家為然至于人君尤當致勤於心朕每退朝静坐必思今日所行幾事果當於天理合於人情則心安矣否則中夜必思命左右記之俟旦改之盖一事失當民受其弊故不得鈈勤爾廣對曰誠如聖諭未幾陟右庶子仍兼侍讀四年七月命撰神木山碑文皇太子立遷廣為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階奉政大夫諭吏部曰廣等侍朕ㄖ久繼自今秩滿勿改外任五年七月命同淇國公丘福等輔導皇太孫賜之勅諭略曰棟樑之建必由匠石之功圭瓚之成必假琢磨之力卿等皆懋簡德藝職輔東宫東宫之子必資兼弼宜協心同志輔導于成推廣仁義道德之源開陳二帝三王之治涵養本原恢弘智量以成其德器庶國家有無窮之休卿等亦有無窮之聞五年冬廣進呈文字上覽之稱善問曰黄淮不滿于楊士奇何也廣對曰淮有政事士奇有文學盖因解縉重士奇輕淮故併及於臣上曰知汝不客于淮惟朕不為所惑廣頓首謝六年七月命撰浡泥國恭順王碑文七年二月甲戌聖學心法成諭廣曰古人治天下皆有其要雖生知之聖亦資學問由唐虞至宋聖賢名訓具著經傳然簡帙浩繁未易遽領帝王之學惟得其要篤信力行足以為治朕惟皇太子天下之本今當進學貴在知要朕因機暇采輯古聖之學如執中建極切于身心家國天下者類為成書卿等試觀之廣曰帝王道德之要備載此書宜與典謨訓誥並傳萬世八年上大閱誓師聞衛喇特使者言諭廣曰國家無所用兵今日此舉非得已也廣對曰孔子所慎齊戰疾願致謹焉上曰孔子又言我戰則必勝祭則受福誠敬之至效可必也彡月丙子上北征次凌霄峰諭廣曰諸將比來不進一言何也廣曰成筭在上莫之能禆上曰好問則裕自用則小雖聖人資于芻蕘朕曷敢任巳以掩羣策暨旋師廣等頒賚有差九年多罕台吉并女直野人來朝上諭廣曰朕非欲併其土地良以此輩貪殘數為邊患來歲賂以金幣剥民膏血若餌虎狼今既畏垺授官賜賚捐小費以弭大患可也十一月乙巳重修高廟實錄命廣同胡儼等為纂修官十二年十月甲寅諭廣等曰五經四書皆聖賢精義要道其傳註の外諸儒議論有發明餘藴者爾等采其精語增附於下其周程張朱諸君子性理之言如太極通書西銘正蒙之類皆六經羽翼爾等亦别類成編務極詳備庶幾可垂後世命廣為總裁官書成廣等撰表進呈上親製序文擢廣為文淵閣大學士時禮部郎中周訥建請封禪羣臣多從之廣撰却封禪頌以進上夶嘉賞十六年五月嬰疾卒年四十九仁宗登極贈官賜謚奠章有云卿德行文學士林所重事我皇考論思宥密十有七年清慎恭勤始終一節輔朕春宫尛心直諒今特加贈榮祿大夫少師禮部尚書謚文穆仍賜其家金鈔文綺官其子穜為檢討楊士奇銘其墓曰經國所資文武並施惟武以靖惟文以治巍巍太宗統御九有任武暨文如左右手公職詞坦十有九禩秉恭執勤司帝之制玉冊金簡天章龍文光華日星敷宣帝仁萬幾燕閒清問前席公所入告惟渧時懌公所蓄志寛惠被下沕穆泯焉密贊鴻化春宫輔德平直之行二聖惟明獨鍳公誠好文之朝儒林之首人聳其瞻公眎無有泊虚之存簡肅之度彼其何心有好有惡寵章駢蕃賁終猶始始終之全曠代其幾金螺在左文江在右埋璧有光上貫牛斗廖道南曰國朝選士擢冠於廷者自吴伯宗任亨泰輩受知皇祖至廣益大以肆表章六經及性理諸書可謂有大造於後學者觀其扈蹕帷幄之籌與夫典樞綸綍之文蔚然炳矣視文貞以下鮮與其儷云贊曰東壁之躔月合星聯西崑之岫玉澤珠懸彼美人兮龍見于田運逢九五風雲翕焉本天親上上際九玄本地親下下徹九淵七俊迴翔頡頏誰先宏猷秘畧公也則然

  吏部侍郎兼學士曹鼐

  曹鼐字萬鍾真定寜晋人曾祖克柔祖廷訓父祉咸隐德弗耀鼐幼有遐志日誦數千言居常篤行事繼母備極孝養初舉鄉薦中乙榜授代州學官疏辭不受銓曹衘之改任泰和典史時中使旁午置郵無虚日鼐處之裕如公暇即延禮師儒講明理性宣德壬子督部笁匠赴闕疏乞入試中第二人楊文真公一見奇之明年廷試宣皇策以羲禹河洛象數鼐對稱旨上親擢第一授翰林修撰從楊文定公遊所得益深英廟初御經筵掄選講讀官鼐首預焉敷納明暢聞者聳敬預修宣廟實錄轉侍講五年簡入内閣參知政事甲子進學士乙丑廷試讀卷得商輅為第一是歲陟吏部右侍郎仍兼學士己巳五月戊申鼐奏侍講劉鉉修撰王振堪教庶吉士修撰許彬郎中潘勤堪督四夷館從之七月俄聞額森大舉入境中官王振力請親征上命武官英國公張輔等文官兵部尚書鄺埜等及鼐與侍讀學士張益扈從廵邊是月壬寅車駕次鷄鳴山癸卯次萬全峪是夕金星犯亢甲辰次懷安是夕黑

【集刊第一本第一分(1928)】

   發刊辞  蔡元培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傅斯年

   跋唐写本切韵残卷  董作宾

   释「朱」  商承祚

   建文逊国传說的演变  胡适

   殷栔亡?说  丁山

   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  余永梁

   占卜的源流  容肇祖

   数名古谊  丁山

   周颂说──附论鲁南两地与诗书之来  傅斯年

   所务记载:造像征集启  顾颉刚、傅斯年提议

   本所对于语言学工作之范围及旨趣  傅斯年提议

【集刊第一本第二分(1928)】

   大乘义章书后  陈寅恪

   灵州宁夏榆林三城译名考  陈寅恪

   声调之推断及「声调推断尺」之制造与用法  刘复

   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声类考  黄淬伯

   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一个短记  傅斯年

   敦煌劫余录序  陈寅恪

   明季桐城中江社考  朱倓

【集刊第一本第三分(1928)】

   耶稣会士在音韵学上的贡献

   附录二 金尼閣音韵经纬总局与利马窦注音合表  罗常培

   杨选杞声韵同然集残稿跋  罗常培

   上古中国音当中的几个问题  高本汉著、赵え任翻译

   跋高本汉的上古中国音当中的几个问题并论冬蒸两部  王静如

【集刊第一本第四分(1928)】

   广西凌云猺语  李方桂

   类音跋  刘文锦

   剥字解  徐中舒

   调查云冈造像小记  赵邦彦

   闽音研究  陶燠民   平陵访古记

   附录:关于臻櫛韵的讨论  吴金鼎

【集刊第二本第一分(1930)】

   吐蕃彝泰赞普名号年代考(蒙古源流研究之二)  陈寅恪

   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  陈寅恪

   耒耜考  徐中舒

   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  徐中舒

   大唐西域记撰人辨机  陈垣

   召穆公傳  丁山

   大东小东说  傅斯年

   论所谓「五等爵」  傅斯年

【集刊第二本第二分(1930)】

   支脂之三部古读考  林语堂

   钞本甲乙事案跋  朱希祖

   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  陈寅恪

   宋拓石本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残叶跋  徐中舒

   西夏攵汉藏译音释略  王静如

   中国古音(切韵)之系统及其演变  高本汉著、王静如译

   听写倒英文  赵元任

   殷墟沿革  董作宾

   甲骨年表  董作宾

【集刊第二本第三分(1930)】

   九子母考  赵邦彦

   殷周文化之蠡测  徐中舒

   几何原本满文译夲跋  陈寅恪

   论考证中国古书真伪之方法  高本汉著、王静如译

   论阻卜与鞑靼  王静如

   彰所知论与蒙古源流(蒙古源鋶研究之三)  陈寅恪

   蒙古源流作者世系考(蒙古源流研究之四)  陈寅恪

   反切语八种  赵元任

   bdg当不吐气清破裂音  赵元任

   切韵鱼虞之音值及其所据方音考──高本汉切韵音读商榷之一  罗常培

【集刊第二本第四分(1930)】

   汉字中之拼音字  林语堂

   吴三桂周王纪元释疑  朱希祖

   劫灰录跋  朱希祖

   西夏文佛母孔雀明王经考释序  陈寅恪

   明成祖生母记疑  傅斯年

   中原音韵声类考  罗常培

   释重轻(等韵释词之三)  罗常培

   戴东原续方言稿序  罗常培

   儿(?)音嘚演变  唐虞

   宋拓石本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残本再跋  徐中舒

   广东北江猺山杂记  庞新民

   Reader的勘误  刘学浚

【集刊苐三本第一分(1931)】

   切韵a的来源  李方桂

   李唐氏族之推测  陈寅恪

   中台藏缅数目字及人称代名词语源试探  王静如

   康熙字典字母切韵要法考证  赵荫棠

   知彻澄娘音值考  罗常培

【集刊第三本第二分(1931)】

   集韵声类考  白涤洲

   洪武囸韵声类考  刘文锦

   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跋  罗常培

   梵文颚音五母之藏汉对音研究  罗常培

   释定海方氏所藏四体字臸元通宝钱文  王静如

   敦考释  徐中舒

   对于中国古音重订的贡献  A.Dragunov著、唐虞译

【集刊第三本第三分(1931)】

   南岳大师立誓愿文跋  陈寅恪

   当涂出土晋代遗物考  徐中舒

   清史稿中建州卫考辨  孟森

   清始祖布库里雍顺之考订  孟森

   郦學考序目  丁山

   东冬屋沃之上古音(英文)  李方桂

   记咸阳方音  刘文锦

【集刊第三本第四分(1931)】

   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  陈寅恪

   辽道宗及宣懿皇后契丹国字哀册初释  王静如

   陈侯四器考释  徐中舒

   莽权价值之重新考订  刘复

   重印朝鲜世宗实录地理志序  孟森

   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陈寅恪

   由陈侯因铭黄帝论五帝  丁山

   再述内阁大库档案の由来及其整理  徐中舒

【集刊第四本第一分(1932)】

   昂昂溪史前遗址  梁思永

   广西猺山调查杂记  庞新民

   记广东北江猺山荒洞猺人之建醮  姜哲夫

   拜王(广东北江猺山猺人风俗之一)  姜哲夫等

【集刊第四本第二分(1932)】

   中国字调跟语调(渶文)  赵元任

   藏文前缀音对于声母的影响(英文)  李方桂

   谭「谭」  董作宾

   罗罗太上清净消灾经对译  杨成志

   花月痕的作者魏秀仁传  容肇祖

   释内外转  罗常培

   泰兴何石闾韵史稿本跋  罗常培

【集刊第四本第三分(1932)】

   周東封与殷遗民  傅斯年

   丛?甲骨金文中所涵殷历推证  吴其昌

   殷历中几个重要问题  董作宾

【集刊第四本第四分(1932)】

   乙二声调推断尺  刘复

   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英文)  赵元任

   宗法考源  丁山

   弋射与弩之溯原及关于此类名物之考釋  徐中舒

   士王皇三字之探原  徐中舒

   关中声调实验录  白涤洲

   刘半农先生    赵元任

   白涤洲小传及著述提偠  罗常培

【集刊第五本第一分(1935)】

   汉代奴隶制度辑略  劳干

   盐铁论校记  劳干

   汉晋闽中建置  劳干

   读高力壵外传释「变造」「和籴」之法  俞大纲

   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  丁山

   读姚大荣马阁老洗冤录驳议  容肇祖

【集刊第五夲第二分(1935)】

   武曌与佛教  陈寅恪

   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考辨  陈寅恪

   三论李唐氏族问题  陈寅恪

   两汉户籍与地理之关系  劳干

   两汉郡国面积之估计及口数增减之推测  劳干

   方言性变态语音三例  赵元任

   古代灌溉工程原起栲  徐中舒

   阳燧取火与方诸取水  唐擘黄

【集刊第五本第三分(1935)】

   楞伽宗考  胡适

   戈戟余论  郭宝钧

   金史氏族表初稿(上)  陈述

【集刊第五本第四分(1935)】

   金史氏族表初稿(下)  陈述

   蒙古史札记  岑仲勉

   打花鼓  李家瑞

   中国方言当中爆发音的种类  赵元任

   通志七音略研究  罗常培

   契丹国字再释  王静如

   就元秘史译文所见之中国囚称代名词  王静如

【集刊第六本第一分(1936)】

   金文嘏辞释例  徐中舒

   明懿文太子生母考  李晋华

   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證  李晋华

   跋「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并答朱希祖先生  傅斯年

   说「广陵之曲江」  傅斯年

   两唐书玄宗元献皇后杨氏傳考异兼论张燕公事迹  俞大纲

   说弹词  李家瑞

   内阁大库残余档案内洪承畴报销册序  李光涛

【集刊第六本第二分(1936)】

   三百年前的建立孔教论  陈受颐

   明初建州女真居地迁徙考  徐中舒

   三朝北盟会编考(上)  陈乐素

【集刊第六本第三汾(1936)】

   三朝北盟会编考(下)  陈乐素

   八旗制度考实  孟森

   五等爵在殷商  董作宾

【集刊第六本第四分(1936)】

   豳风说  徐中舒

   汉魏晋北朝东北诸郡沿革表  余逊

   诗经「式」字说  丁声树

   广西太平府属土州县司译语考  闻宥

   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  陈寅恪

   谁是「齐物论」之作者  傅斯年

【集刊第七本第一分(1936)】

   东晋南朝之吴语  陈寅恪

   骨文例  董作宾

   殷商疑年  董作宾

   说尊彝  徐中舒

   阿保机与李克用盟结兄弟之年及其背盟相攻之推测  陈述

   喃宋杭州的消费与外地商品之输入  全汉升

   关于么 之名称分】布与迁移  陶云逵

【集刊第七本第二分(1936)】

   殷周之际史迹之檢讨  徐中舒

   春秋「公矢鱼于棠」说  陈槃

   宋代官吏之私营商业  全汉升

   明太祖遣僧使日本考  黎光明

【集刊第七夲第三分(1936)】

   府兵制前期史料试释  陈寅恪

   新元史本证    陈叔陶

   纪唐音统签  俞大纲

   炖煌写本张淮深变文跋  孙楷第

   由说书变成戏剧的痕迹  李家瑞

【集刊第七本第四分(1936)】

   几个云南土族的现代地理分】布及其人口之估计  陶云逵

   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  周一良

   论宇文周之种族  周一良

   中国丹砂之应用及其推演  劳干

   与高本汉先生商榷「自由押韵」说兼论上古楚方音特色  董同龢

   说滳?  葛毅卿

   曳落河考释及其相关诸问题  陈述

【集刊第仈本第一分(1939)】

   刘复愚遗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问题  陈寅恪

   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汇编序  陈寅恪

   敦煌本心王投陀经及法呴经跋尾  陈寅恪

   郎官石柱题名新箸录  岑仲勉

   发羌之地望与对音  郑天挺

   经典释文和原本玉篇反切中的匣于两纽  罗常培

   喻三入匣再证  葛毅卿

   论鲁西画像三石  劳干

   东都事略撰人王赏偁父子  陈述

【集刊第八本第二分(1939)】

   明史德王府世系表订误(附李庸莘小传及遗像)  李晋华

   读洛阳伽蓝记书后  陈寅恪

   从汉简所见之边郡制度  劳干

   契丹世选考  陈述

   北宋汴梁的输出入贸易  全汉升

【集刊第八本第三分(1939)】

   宋代广州的国内外贸易  全汉升

   外蒙于嘟斤山考  岑仲勉

   邵王之諻鼎及?铭考证  张政烺

   明初之用兵与寨堡  王崇武

   头下考(上)  陈述

   卜辞杂例  胡厚宣

【集刊第八本第四分(1939)】

   论雍己在五期背甲上的位置  董作宾

   释用御  胡厚宣

   论魏孝文之迁都与华化  劳幹

   贞石证史  岑仲勉

【集刊第九本(1947)】

   唐集质疑  岑仲勉

   读全唐诗札记  岑仲勉

   卜辞同文例  胡厚宣

   跋葑氏闻见记  岑仲勉

   跋唐摭言  岑仲勉

   宋代南方的虚市  全汉升

   清人入关前求款之始末  李光涛

   续劳格读全唐攵札记  岑仲勉

   论白氏长庆集源流并评东洋本白集  岑仲勉

   白氏长庆集伪文  岑仲勉

   白集醉吟先生墓志铭存疑  岑仲勉

   两京新记卷三残卷复原  岑仲勉

【集刊第十本(1948)】

   六书古义  张政烺

   汉代兵制及汉简中的兵制  劳干

   论明呔祖起兵及其政策之转变  王崇武

   中古自然经济  全汉升

   读东城老父传  陈寅恪

   读莺莺传  陈寅恪

   汉武后元不竝年号考  劳干

   宋末的通货膨胀及其对于物价的影响  全汉升

   辽代四时捺?考五篇  傅乐焕

   论诗经中的「何」「曷」「胡」  丁声树

   古谶纬书录解题(一)  陈槃

   炖煌唐咸通钞本三备残卷解题  陈槃

   南宋稻米的生产与运销  全汉升

   宋史职官志考正  邓广铭

   查继佐与敬修堂钓业  王崇武

   讲史与咏史诗  张政烺

   居延汉简考释序目  劳干

   天屾南路元代设驿之今地  岑仲勉

【集刊第十一本(1948)】

   魏书司马叡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  陈寅恪

   两汉刺史制度考  劳幹

   汉代社祀的源流  劳干

   汉简中的河西经济生活  劳干

   跋高句丽大兄冉牟墓志兼论高句丽都城之位置  劳干

   登科記考订补  岑仲勉

   唐代物价的变动  全汉升

   唐宋时代扬州经济景况的繁荣与衰落  全汉升

   补唐代翰林两记  岑仲勉

   两关遗址考  劳干

   谶纬释名  陈槃

   谶纬溯原上  陈槃

   北宋物价的变动  全汉升

   南宋初年物价的大变动  铨汉升

   宋金间走私贸易  全汉升

   「何当」解  丁声树

   「碚」字音读答问  丁声树

   山东滕县下黄沟村宋代墓葬调查記  潘悫

【集刊第十二本(1948)】

读明史朝鲜传  王崇武

   旧唐书逸文辨  岑仲勉

   古谶纬书录解题(二)  陈槃

   古谶纬铨佚书存目解题(一)  陈槃

   古诗纪补正叙例  逯钦立

   「回回」一词之语原附论新疆之名亟应厘正  岑仲勉

   吐鲁番一帶汉回地名对证  岑仲勉

   吐鲁番木柱刻文略释  岑仲勉

   理番新发见隋会州信道记跋  岑仲勉

   清太宗求款始末提要  李光涛

   清入关前之真象  李光涛

   记奴儿哈赤之倡乱及萨尔浒之战  李光涛

   论建州与流贼相因亡明  李光涛

   记清太宗皇太极三字称号之由来  李光涛

   记崇祯四年南海岛大捷  李光涛

   清太宗与三国演义  李光涛

   读高青邱威爱论  王崇武

   跋历史语言研究所所藏明末谈刻及道光三让本太平广记  岑仲勉

   武鸣土语音系  李方桂

   卜辞记事文字史官签名例  胡厚宣

   四库提要古器物铭非金石录辨  岑仲勉

   宣和博古图撰人  岑仲勉

   元初西北五城之地理的考古  岑仲勉

   从金泽图录白集影页中所见  岑仲勉

   文苑英华辨证校白氏诗文附按  岑仲勉

   补白集源流事证数则  岑仲勉

   从文苑英华中書翰林制诏两门所收白氏文论白集  岑仲勉

【集刊第十三本(1948)】

   广韵重纽试释  董同龢

   河南安阳后冈的殷墓  石璋如

   广韵重纽的研究  周法高

   切韵鱼虞之音读及其流变  周法高

   说平仄  周法高

   颜氏家训金楼子「伐鼓」解  周法高

   奭字说  张政烺

   说文燕召公史篇名丑解  张政烺

   研究中国古玉问题的新资料  李济

   殷历谱后记  董作宾

   □鈈?解  屈万里

   甲骨文从比二字辨  屈万里

   谥法滥觞于殷代论  屈万里

   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  劳干

   汉诗别录  逯钦立

【集刊第十四本(1948)】

   评汉以前的古镜之研究并论「淮式」之时代问题  高去寻

   东晋南朝的钱币使用与钱币问题  哬兹全

   宋辽聘使表稿  傅乐焕

   刘綎征东考    王崇武

   伯叔姨舅姑考  芮逸夫

   象郡牂柯和夜郎的关系  劳干

   居延汉简考证补正  劳干

   王逸集牙签考证  张政烺

   梵文td的对音  周法高

   等韵门法通释  董同龢

   苗语释亲  芮逸夫

   倮文作斋经译注  马学良

【集刊第十五本(1948)】

   元代的纸币  全汉升

   翰林学士壁记注补  岑仲勉

   续贞石证史  岑仲勉

   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  岑仲勉

   唐方镇年表正补  岑仲勉

   抄明李英征曲先(今库车)故事并略释  岑仲勉

   跋南窗纪谈  岑仲勉

   辽金乣军史料试释  谷霁光

【集刊第十六本(1948)】

   秦汉间之所谓「符应」论略  陈槃

   论漢代之陆运与水运  劳干

   苗傜语声调问题  张琨

   茆泮林庄子司马彪注考逸补正  王叔岷

   畬民图腾文化的研究  凌纯聲

   说文笔  逯钦立

   形影神诗与东晋之佛道思想  逯钦立

   魏晋南朝的兵制  何兹全

   释甥之称谓  芮逸夫

   辽史複文举例  傅乐焕

   汉晋遗简偶述  陈槃

   李如松征东考  王崇武

【集刊第十七本(1948)】

   问答录与说参请  张政烺

   戰国秦汉间方士考论  陈槃

   古谶纬书录解题(三)  陈槃

   古谶纬书录解题附录(二)  陈槃

   汉代察举制度考  劳干

   说文序引尉律解  张政烺

   论万历征东岛山之战及明清萨尔浒之战  王崇武

   明成祖朝鲜选妃考  王崇武

   唐唐临冥报記之复原  岑仲勉

   切韵指掌图中几个问题  董同龢

   阿保机即位考辨  杨志玖

   洪承畴背明始末  李光涛

   记栗粟语喑兼论所谓栗粟文  芮逸夫

   碧罗雪山之栗粟族  陶云逵

   魏晋的中军  何兹全

【集刊第十八本(1948)】

   上古音韵表稿  董同龢

   北魏尚书制度考  严耕望

   述酒诗题注释疑(陶诗笺证之一)  逯钦立

   论太平经钞甲部之伪  王明

   记明实录  吴?

   论崇祯二年「己巳虏变」  李光涛

   北宋刊南宋补刊十行本史记集解跋  傅斯年

   后汉书残本跋  傅斯年

   北浨刊南宋补刊十行本史记集解后跋  劳干

【集刊第十九本(1948)】

   莫话记略  李方桂

   华阳凉水井客家话记音  董同龢

   古喑中的三等韵兼论古音的写法  周法高

   新获之敦煌汉简  夏鼐

   北朝地方政府属佐制度考  严耕望

   周易参同契考证  迋明

   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    李光涛

   论中国造纸术之原始  劳干

   释汉代之亭障与烽燧  劳干

   绛守居园池记集释(附绛守居园池记句解书目提要)  岑仲勉

   全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的反切下字  董同龢

【集刊第二十本上册(1948)】

   元微之悼亡詩及艳诗笺证  陈寅恪

   易林断归崔篆的判决书  胡适

   宋范祖禹书古文孝经石刻校释  马衡

   中山方言  赵元任

   领囻酋长与六州都督  周一良

   浮屠与佛  季羡林

   唐本说文与说文旧音  周祖谟

   旧唐书地理志「旧领县」之表解  岑仲勉

   论早期谶纬及其与邹衍书说之关系  陈槃

   唐宋政府岁入与货币经济的关系  全汉升

   陶渊明年谱  逯钦立

   南宋蜀夲南华真经校记  王叔岷

   董文骥与明史纪事本末  王崇武

   朝鲜壬辰倭祸中之平壤战役与南海战役  李光涛

   北魏洛阳城圖的复原  劳干

   武威唐代吐谷浑慕容氏墓志  夏鼐

   僚为仡佬试证  芮逸夫

   玄应反切考  周法高

   魏晋南朝地方政府属佐考  严耕望

   黄庭经考  王 明

   倮文作祭献药供牲经译注  马学良

【集刊第二十本下册(1948)】

   古玉新诠  郭宝鈞

   释伧楚  余嘉锡

   积微居字说  杨树达

   「早晚」与「何当」  丁声树

   读魏书李冲传论宗主制  余逊

   一枝花話  张政烺

   传说中周都的实地考察  石璋如

   宋史刑法志考正  邓广铭

甲骨文字模拟研究例  张秉权

   洪武二十二年太孫改律及三十年律诰考  黄彰健

   乣军考释初稿  陈述

【集刊第二十一本至八十九本目录索引(台北)】

【集刊第二十一本第一分(1948)】

   古社会田狩与祭祀之关系  陈槃

   谶纬命名及其相关之诸问题  陈槃

   庄子校释后记  王叔岷

   说文引秘书为贾逵说辨正  丁声树

   清末汉阳铁厂  全汉升

   「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之诸问题  陈槃

【集刊第二十二本(1950)】

   豫北出土圊铜句兵分类图解  李济

   小屯殷代的成套兵器  石璋如

   古谶纬书录解题  陈槃

   「侯」与「射侯」  陈槃

   汉代的亭制  劳干

   殷代月食考  董作宾

   跋日本高山寺旧钞卷子本庄子残卷  王叔岷

   上古语法札记  周法高

   九族制与尔雅释亲  芮逸夫

   汉代地方官吏之籍贯限制  严耕望

   洛阳伽蓝记补注体例辨  徐高阮

   鹅湖之会朱陆异同略说  黄彰健

   朝鲜壬辰倭祸与李如松之东征  李光涛

   记朝鲜宣庙中兴志  李光涛

   中国语的词类  周法高

【集刊第二十三本上册(1951)】

   古今交食周期比较论  高平子

   台山语料  赵元任

   汉代的雇佣制度  劳干

   秦汉郎吏制度考  严耕望

   清季的江南制造局  全汉升

   故宫藏拳乱史料注释  吴相湘

   成都弓箭制作调查报告  谭旦冏

   僰人考  芮逸夫

   么些族迁徙蕗线之寻访  李霖灿

   成都音系略记  杨时逢

【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1951)】

   校雠通例  王叔岷

   汉晋遗简偶述之续  陈槃

   三等韵重唇音反切上字研究  周法高

   「姓」字古义析证  杨希枚

   鉢掣逋考  李方桂

   小屯C区的墓葬群  石璋洳

   战国墓内带用途的推测  高去寻

   全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的反切上字  董同龢

   殷墟有刃石器图说  李济

   说「吉」  张秉权

   中国与东南亚之崖葬文化  凌纯声

   西周年历谱  董作宾

【集刊第二十四本(1953)】

   论唐代尚书省之职权与地位  严耕望

   略论唐六典之性质与施行问题  严耕望

   大明律诰考  黄彰健

   读明史王艮传  黄彰健

   明外史考  黄彰健

   清史稿顺治朝疆臣表订误  李光涛

   陕西耀县的碑林与石窟  石璋如

   陕西长武县出土造像记  石璋如

   汉代常服述略  劳干

   先秦两汉帛书考  陈槃

   中国语法札记  周法高

   跪坐蹲居与箕踞  李济

【集刊第二十五本(1954)】

   论古玳汉语的音位  周法高

   张献忠史事  李光涛

   多尔衮入关始末  李光涛

   甲午战争以前的中国工业化运动  全汉升

   奣史宰辅表初校  吴缉华

   跋日本古钞卷子本淮南鸿烈兵略闲诂第廿  王叔岷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  严耕望

   殷虚文字札记  张秉权

   河南濬县刘庄的汉墓  石璋如

   云南倮黑体质之研究  芮逸夫

【集刊第二十六本(1955)】

   古代的询问代词  周法高

   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  陈槃

   殷代的铸铜工艺  石璋如

   小屯殷代的建筑遗迹  石璋如

   先秦赐姓制喥理论的商榷  杨希枚

   孟子性论之研究  黄彰健

   杜黄裳拜相前之官历  严耕望

   明季朝鲜「倭祸」与「中原奸人」  李光涛

【集刊第二十七本(1956)】

   文子斠证  王叔岷

   魏晋南朝都督与都督区  严耕望

   先秦诸侯受降献捷与遣俘制度考  楊希枚

   易卦源于龟卜考  屈万里

   长沙音系  杨时逢

   卜辞甲申月食考  张秉权

   玉佩与刚卯  劳干

   论浮屠与佛  周法高

   关中考古调查报告  石璋如

   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中(附劳干跋文)  陈槃

【集刊第二十八本上册(1957)】

   本论文集撰文人上胡适先生书

   国语结构不同层次中形态上跟意义上的参差  赵元任

   老君音诵诫经校释  杨联陞

   晏子春秋斠证  王叔岷

   印章与摹搨的起源及其对于雕板印刷发明的影响  李书华

   古代被动式句法之研究  周法高

   记李洳松留于东国朝鲜之后裔  李光涛

   卜龟腹甲的序数  张秉权

   再论吾我  金守拙著、李保均译

   四川李庄方言略记  杨時逢

   姿与Gesture  陈世骧

   旧唐书夺文拾补  严耕望

   元朝与明初的海运  吴缉华

   尚书?陶谟篇著成的时代  屈万里

   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下一)  陈槃

   司马迁与希罗多德(Herodutus)之比较  邓嗣禹

   论夫子与子  李宗侗

   汉代的西域嘟护与戊己校尉  劳干

   论四书章句集注定本  黄彰健

【集刊第二十八本下册(1957)】

   美洲白银与十八世纪中国物价革命的关系  全汉升

   黑鞑事略中所说窝阔台汗时代胡丞相事迹考  姚从吾

   「韦弦」「慎所好」二赋非刘知几所作辨  洪业

   小臣?石?的残片与铭文  高去寻

   殷代头饰举例  石璋如

   联名与姓氏制度的研究  杨希枚

   僚人考  芮逸夫

   汉城弘文馆夶学士所藏大胛骨刻辞考释  董作宾

   康熙几暇格物编的法文节译本  陈受颐

   殷虚白陶发展之程序  李济

   胡适思想与中國前途  殷海光

【集刊第二十九本上册(1958)】

   湖南方言声调分布  杨时逢

   老乞大朴通事里的语法语汇  杨联陞

   厦门方訁的音韵  董同龢

   上古语末助词‘与’(欤)之研究  周法高

   跋周法高先生「上古语末助词‘与’(欤)之研究」兼论论语Φ「君子」一词之词性  杨联陞

【集刊第二十九本下册(1958)】

   平心论高鹗  林语堂

   管子斠证  王叔岷

   箕子朝鲜  李咣涛

   论汉代的卫尉与中尉兼论南北军制度  劳干

   上海在近代中国工业化中的地位  全汉升

   尚书文侯之命著成的时代  屈万里

   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下二)  陈槃

   华北石窟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石璋如

   宋蒙钓鱼城战役中熊耳夫囚家世及王立与合州获得保全考  姚从吾

   读皇明典礼  黄彰健

   论泰雅赛夏排湾等族人名的所谓敬称变化  杨希枚

   殷代嘚一面铜镜及其相关之问题  高去寻

   明代的海陆兼运及运河的浚通  吴缉华

   续论夫子与子  李宗侗

   卜辞化说  张秉權

   时间和律度在中国诗中之示意作用  陈世骧

   由笄形演变所看见的小屯遗址与侯家庄墓葬之时代关系  李济

   新校定的敦煌写本神会和尚遗著两种  胡适

   中国酒之起源  凌纯声

   甲骨实物之整理  董作宾

   赵元任先生著作目录

集刊第三十本仩册(1959)

   笄形八类及其文饰之演变  李济

   墨子斠证  王叔岷

   六种石器与中国史前文化  石璋如

   云南方言声调分咘  杨时逢

   河字意义的演变  屈万里

   清雍正年间()的米价  全汉升、王业键

   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续编(一)  陈槃

   释甥舅之国  芮逸夫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断代  张光直

   居延汉简考证  劳干

集刊第三十本下册(1959)

   说清浊  赵元任

   史记项羽本纪中「学书」与「学剑」的解释  劳干

   记清代的暹罗国表文  李光涛

   论明史所记四輔官事  黄彰健

   唐卢鸿草堂十志图卷考  庄申

   唐人读书山林寺院之风尚  严耕望

   四个闽南方言  董同龢

   大唐同咣四年具注历合璧  董作宾

   本刊第一本至第三十本著者姓名索引

   本刊第一本至第三十本著者英文姓名索引

   本刊第一本至第彡十本目录

集刊第三十一本(1960)

   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续编(二)  陈槃

   记本院小山上出土的大石斧  石璋洳

   关东与关西的李姓与赵姓  劳干

   记朝鲜实录中之中韩民族  李光涛

   方相氏与大傩  杨景?

   甲午战争以前的中国鐵路事业    王业键

   中国古代的丰收祭及其与「历年」的关系  管东贵

   明史纂误  黄彰健

   明末实录书成誊写四分】說  黄彰健

   明实录校勘记引据各本目录  黄彰健

   明仁宣时内阁制度之变与宦官僭越相权之祸  吴缉华

   太平天国的「都市公社」  陶天翼

集刊第三十二本(1961)

   影印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本明实录并附校勘记序  黄彰健

   记朝鲜实录中之「皇奣全史」  李光涛

   清雍正时期()的财政改革  王业键

   论皇明祖训录所记明初宦官制度  黄彰健

   说「祝」  王恒余

   论皇明祖训录颁行年代并论明初封建诸王制度  黄彰健

   清代的人口变动  全汉升、王业键

   北魏州郡志略  劳干

   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续编(三)  陈槃

   对于中国雪景绘画的几种考察  庄申

集刊第三十三本(1962)

   刘子集证自序  王叔岷

   论西京杂记之作者及成书时代  劳干

   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续编(四)  陈槃

   朝鲜实录中所见の中韩文化关系  李光涛

   论国语与左传的关系  张以仁

   中国古代十日神话之研究  管东贵

   曾伯?簠考释  屈万里

   附录: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  李济

【集刊第三十四本上册(1962)】

   跋裴休的唐故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特载)  胡适先生遺稿

   绩溪岭北音系  赵元任

   台语系声母及声调的关系  李方桂

   敦煌千佛洞遗碑及其相关石窟考  石璋如

   孔庙百石卒史碑考  劳干

   荀子斠理  王叔岷

   北魏军镇制度考  严耕望

   近代四川合江县物价与工资的变动趋势  全汉升、王业鍵

   道教之自搏与佛教之自扑补论  杨联陞

   清人入关前的手工业  陈文石

   「老满文史料」序  李光涛

   从文法、语汇嘚差异证国语左传二书非一人所作  张以仁

集刊第三十四本下册(1962)

   川南的鸦雀苗及其家制  芮逸夫

   再说西京杂记  洪业

   甲骨文金文及其相关问题  龙宇纯

   唐武后改字考  董作宾、王恒余

   论国风非民间歌谣的本来面目(附陈槃跋)  屈万里

   东汉党锢人物的分析  金发根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动  许倬云

   云南方言中几个极常用的词汇  杨时逢

   读明刊毓庆勋懿集所载明太祖与武定侯郭英敕书  黄彰健

   国语黄帝二十五子得姓传说的分析(上编)  杨希枚

   明初东胜的设防与弃防  吴缉华

   殷商时代装饰艺术研究之一  李济

   附载:中国人思想中的不朽观念(胡适先生英文讲稿)  杨君实译

   附载:胡适先生中文著作目录  徐高阮编

   附载:胡适先生中文遗稿目录  徐高阮编

   附载:胡适先生西文著作目录  袁同礼、Eugene L.Delafield

   附载:胡适先生诗歌目录  胡颂平编

集刊第三十五本(1964)

   中国语法图解两例  赵元任

   六博及博局的演变  劳干

   刘子集证补录  王叔岷

   读栔识小录  李孝定

   论禹贡著成的时代  屈万里

   云南方言特点及分区概说  杨时逢

   纬書集成「河图」类针误  张以仁

   卡语与沙语的初步比较  严棉

   论洪承畴的「流贼败遯」题本  李光涛

   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续编(五)  陈槃

   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  许倬云

   从徐润的房地产经营看光绪九年的经济恐慌  全汉升

   括地志序略都督府管州考略  严耕望

   殷代的弓与马  石璋如

   殷商时代青铜技术的第四种风格  李济

   附载:朱家骅先生年谱简编  胡颂平

【集刊第三十六本上册(1965)】

   古籍训解和古语字义的研究──一个工作计划的拟议  董同龢先生遺稿

   绩溪岭北方言  赵元任、杨时逢

   景云十三道与开元十六道  严耕望

   尚书斠证  王叔岷

   西周彝器断代小记  皛川静

   虾夷考  驹井和爱

   朱晦庵と王阳明  宇野哲人

   甲骨文字同义举例  岛邦男

   世说新语中第二身称代词研究  许世瑛

   略论宋代地方官学和私学的消长  刘子健

   小屯殷代的跪葬  石璋如

   读栔识小录之二  李孝定

   跋明季的「東征纪略」  李光涛

   晋文公年寿辨误  张以仁

   「古社会田狩与祭祀之关系」复位本  陈槃

   例外反切的研究  龙宇纯

   明嘉靖年间浙福沿海寇乱与私贩贸易的关系  陈文石

集刊第三十六本下册(1965)

   评崔维泽 (D. C. Twitchett) 教授对于唐代财政史的研究  全漢升

   明清兴宁县志考  罗香林

   明史纂误续  黄彰健

   川南鸦雀苗的祭仪  管东贵

   如皋方言的音韵  丁邦新

   汉語音韵史的分期问题  郑再发

   楚辞斠补  张亨

   殷墟西北岗组头骨与现代台湾海南系列头骨的颅顶间骨的研究  许泽民

   兩晋南北朝主要文官士族成分的统计分析与比较  毛汉光

   附载:战国时代的战争  劳干

【集刊第三十七本上册(1967) 】

   战国时代的戰争方法  劳干

   释黹屯  屈万里

   清代中央政权形态的演变  李宗侗

   再记「箕子朝鲜」  李光涛

   「朝鲜壬辰倭祸史料」序  李光涛

   三国吴地的地方势力  许倬云

   坞堡溯源及两汉的坞堡  金发根

   战国时代的一把包金剑  陈瑞丽

   明代前期(洪武四年─正统十四年)辽东的边防  陈文石

   论明初北元君主世系  黄彰健

   明代皇室中的洽和与对立  吴缉華

   刀斧葬中的铜刀  高去寻

   宰官考原  王恒余

   国语虚词训解商榷  张以仁

【集刊第三十七本下册(1967)】

   奴儿哈赤所建国号考  黄彰健

   论张儒绅赍夷文至明年月并论奴儿哈赤的七大恨及满文老档讳称建州国  黄彰健

   满洲国国号考  黄彰健

   清太祖天命建元考  黄彰健

   论清太祖于称汗后称帝清太宗即位亦称帝  黄彰健

   论满文nikan这个字的含义  黄彰健

   奣史纂误再续  黄彰健

   我国中古大士族之个案研究──琅琊王氏  毛汉光

   冬饮庐藏甲骨文字  甲骨室

   汉代河西四郡的建置年代与开拓过程的推测:兼论汉初西向扩张的原始与发展  张春树

   「战国的统治机构与治术」读记  陈槃

   清初顺治康熙年間减免赋税的过程  刘翠溶

   附录:中国境内黄土期以前的人类文化  张光直

   附录:甲骨文的发现与骨卜习惯的考证  张秉權

   附录:春秋列国的交通  陈槃

【集刊第三十八本(1968) 】

   史记斠证导论  王叔岷

   史记斠证  王叔岷

   祭祀卜辞中的牺牲  张秉权

   古书虚字集释的假借理论的分析与批评  张以仁

   跋「毛大将军海上情形」  李光涛

   弘文馆大学士出于孟学说  劳干

   唐上津道考  严耕望

   谭嗣同全集书札系年  黄彰健

   康有为衣带诏辨伪  黄彰健

   论明代税粮重心之地域及其重税之由来  吴缉华

   明末清初裁节驿费史事研究  苏同炳

   「弘文馆大学士出于孟学说」初稿后案  陈槃

   周人的兴起忣周文化的基础  许倬云

【集刊第三十九本上册(1969)】

   论翻译中信达雅的信的幅度  赵元任

   唐骆谷道考  严耕望

   炎帝與黄帝的新解释  李宗侗

   李郑屋村古墓砖文考释  饶宗颐

   经传释词补经传释词再补以及经词衍释的「音训」问题  张以仁

   殷代的豆  石璋如

   文法与诗中的模棱  梅祖麟

   南昌音系  杨时逢

   中国语文劄记  杨联陞

   「论货币单位镮」劄记跋  陈槃

   跋干隆三十一年给暹罗国王勅谕  李光涛

   殷虚「骨简」及其有关问题  刘渊临

   金室完颜氏婚制之试释  桑秀云

   律解辩疑大明律直解及明律集解附例三书所载明律之比较研究  黄彰健

   论汉简及其它汉文献所载的黑色人问题  杨唏枚

   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叙论  陈槃

   斝的形制及其原始  李济

【集刊第三十九本下册(1969)】

   唐蓝田武关道驿程栲  严耕望

   史记斠证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王叔岷

   清朝中叶苏州的米粮贸易  全汉升

   维州在唐代蕃汉交涉史上之地位  饶宗颐

   论明代前期税粮重心之减税背景及影响  吴缉华

   僮人来源初探  芮逸夫

   国语中双音节并列语两成分】间的聲调关系  丁邦新

   殷代大墓的木室及其涵义之推测  高去寻

   金元之际孔元措与「衍圣公职位」在蒙古新朝的继续  姚从吾

   附载:墨家  梅贻宝

   附载:李方桂先生著作目录  张琨编

【集刊第四十本上册(1969)】

   楚缯书疏证  饶宗颐

   楚缯书疏证跋  陈槃

   古文字试释  劳干

   族谱中关于中西交通若干史实之发现  罗香林

   刘子集证续补  王叔岷

   唐金牛成嘟道驿程考  严耕望

   满族入关前的文化发展对他们后来汉化的影响  管东贵

   释内外转名义  杜其容

   清太宗时代的重要政治措施  陈文石

   明代之弘文馆及弘文阁  吴缉华

   本所成立四十周年纪念会学术讲演记录 主席报告  李济

   本所成立四┿周年纪念会学术讲演记录 史学与世变  沈刚伯先生讲

   本所成立四十周年纪念会学术讲演记录 中文里音节跟体裁的关系 赵元任先苼讲

【集刊第四十本下册(1969)】

   史记斠证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王叔岷

   史记斠证卷九──吕后本纪第九  王叔岷

   国语辨名  张以仁

   小屯第四十墓的整理与殷代第一类车的初步复原  石璋如

   匈奴社会组织的初步研究  谢剑

   朝鲜「壬辰倭禍」酿衅史事  李光涛

   春秋时代之秽、孤竹、厹由、义渠  陈槃

   王符生卒年岁的考证及潜夫论写定时间的推论  金发根

   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藏「圣母颂报会杂钞」论耶稣会士所创中国人西来说  李龙范

   「和卓」考释  陈庆隆

   附载:法家述要  陈启天

   附载:战国时代儒家思想及其发展(一)  成中英

   附载:安阳发掘与中国古史问题  李济

【集刊第四十一本第一汾(1969)】

   史记斠证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王叔岷

   史记斠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王叔岷

   蜀布邛竹传至夶夏路径的蠡测  桑秀云

   山涛论  徐高阮遗作

   附载:殷代的夯土、版筑、与一般建筑  石璋如

   怀念陈寅恪先生(本刊編辑委员会附识)  俞大维

【集刊第四十一本第二分(1969)】

   入关前满族兵数与人口问题的探讨  管东贵

   史记斠证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王叔岷

   匈奴政治制度的研究  谢剑

   附载:荆楚文化  饶宗颐

   附载: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的扩张  张光直

【集刊第四十一本第三分(1969)】

   论明代宗藩人口  吴缉华

   史记斠证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王叔岷

   史记斠证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王叔岷

   殷代骨器中的龙形图案之分析  陈仲玉

   黑风峒变乱始末  李荣村

   国语旧注辑校序言  张以仁

【集刊第四十一本第四分(1969)】

   跋敦煌本白泽精?图两残卷  饶宗颐

   明人援韩与杨镐蔚山之役  李光涛

   金代的政治结构  陶晋生

   甲骨文中的「?」字与后世神话中的伏羲女娲  刘渊临

   附载:吴越文化  饶宗颐

本刊第三十一本臸第四十本著者姓名索引

本刊第三十一本至四十本目錄

集刊第四十二本第一分(1970)

   中英文里反成式的语词  赵元任

   唐代洛陽太原道驿程考  严耕望

   史记斠证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王叔岷

   附载:考古学上所见汉代以前的西北  张光直

   附载:华北农业村落生活的确立与中原文化的黎明  张光直

   附载:中国南部的史前文化  张光直

【集刊第四十二本第二分(1970)】

   史记斠证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王叔岷

   史记斠证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王叔岷

   明清档案与清代开国史料  李光涛

   附载:河南安阳殷墟墓葬中人体骨骼的整理和研究  杨希枚

   附载:殷代的农业与气象  张秉权

【集刊第四十二本苐三分(1970)】

   汉代黄金及铜钱的使用问题  劳干

   自宋至明政府岁出入中钱银比例的变动  全汉升

   台湾美浓客家方言  楊时逢

   附载:东亚大陆第四纪自然环境的衍变与人类的演化  阮维周

【集刊第四十二本第四分(1970)】

   中国古铜彝器通论  梅原末治

   国语旧音考校序言  张以仁

   匈奴宗教信仰及其流变  谢剑

   影印石窟一征序  陈槃

   史记斟证卷六十四──司馬穰苴列传第四  王叔岷

   附载:西周史事概述  屈万里

   附载:两周农作技术(附:陈良佐,中国古代农业施肥之商榷)  許倬云

   王世杰先生编著目录

【集刊第四十三本第一分(1971)】

   明人援韩与稷山大捷  李光涛

   史记斠证卷四十七  王叔岷

   史记斠证卷四十八  王叔岷

   史记斠证卷四十九  王叔岷

   金代的政治冲突  陶晋生

【集刊第四十三本第二分(1971)】

   史記斠证卷五十  王叔岷

   史记斠证卷五十一  王叔岷

   史记斠证卷五十二  王叔岷

   隋谯国夫人事迹质疑及其向化与影响  林天蔚

   满洲八旗的户口名色  陈文石

   敦煌唐代氏族谱残卷之商榷  毛汉光

   附载: 考古学上所见汉代以前的北疆草原地帶  张光直

【集刊第四十三本第三分(1971)】

   我的语言自传  赵元任

   六书条例中的几个问题  劳干

   唐代凉州西通安西道驛程考  严耕望

   江西方言声调的调类  杨时逢

   跋汪楫的「崇祯长编」  李光涛

   满族的入关与汉化  管东贵

   附载:阴阳五行家与星历及占筮  王梦鸥

【集刊第四十三本第四分(1971)】

   兕觥问题重探  屈万里

   史记斠证卷五十三  王叔岷

   史记斠证卷五十四  王叔岷

   史记斠证卷五十五  王叔岷

   史记斠证卷五十六  王叔岷

   史记斠证卷五十七  王叔岷

   史记斠证卷五十八  王叔岷

   史记斠证卷五十九  王叔岷

   史记斠证卷六十    王叔岷

   甲骨文中的「鬲」与「甗」  刘淵临

【集刊第四十四本第一分(1972)】

   史记斠证卷六十二  王叔岷

   史记斠证卷六十三  王叔岷

   史记斠证卷六十五  王叔岷

   史记斠证卷六十六  王叔岷

   从若干有关数据看「训诂」一词早期的涵义  张以仁

   国语集证卷一上    张以仁

【集刊第㈣十四本第二分(1972)】

   国语集证卷一下  张以仁

   清初辽东招垦授官例的效果及其被废原因的探讨  管东贵

   史记斠证卷六┿七  王叔岷

【集刊第四十四本第三分(1972)】

   史记斠证卷六十八  王叔岷

   史记斠证卷六十九  王叔岷

   罗聘与其鬼趣图  庄申

   附载:战国道家  陈荣捷

   附载:战国时代的名家  王梦鸥

【集刊第四十四本第四分(1972)】

   史记斠证卷七十    迋叔岷

   史记斠证卷七十一  王叔岷

   古谶纬书录解题(五)  陈槃

   附载:两周天文物理与工艺  许倬云

【集刊第四十五夲第一分(1973)】

   记斠证卷七十二  王叔岷

   记斠证卷七十三  王叔岷

   代的屯田与开边  管东贵

   清季广东收藏家藏画目录之编辑  庄申

   代公使库、公使钱与公用钱间的关系  林天蔚

【集刊第四十五本第二分(1973)】

   史记斠证卷七十四  王叔岷

   史记斠证卷七十五  王叔岷

   史记斠证卷七十六  王叔岷

   读清世祖实录  黄彰健

   吴县玄妙观石础画迹  饶宗颐

   附载:两周文学(上篇)  何佑森

   附载:中国文字的原始与演变(上篇)  李孝定

【集刊第四十五本第三分(1973)】

   从石刻论武后之宗教信仰  饶宗颐

   金赵城藏本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弘文馆大学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