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与深化推动金融改革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作为下季度货币政策走向的风向标,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季度例会于4月12日召开。

  这也是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履新后首次参加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中国政府网11日消息,易会满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12日公布的3月金融数据显著好于预期,但今日沪综指高开逾40点却最终翻绿。在央行今日挂出的例会通稿里,蕴藏了哪些变化和重点呢?

  与去年四季度例会相比,此次例会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有所调整,货币总闸门的说法再次出现在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例会中,会议强调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在2018年四季度例会时并未提及货币供给总闸门的相关说法,此前在2018年三季度例会时曾提出要“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

  重提“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

  本次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同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

  去年四季度例会的提法: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3月金融数据全面超预期,市场上有观点认为是在“大水漫灌”。综合专家观点来看,3月金融数据超预期的主要原因是前期政策见效的结果,结合此前央行辟谣4月1日降准的消息来看,央行货币政策稳健的基调并未改变。

  恒大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前期宽信用政策逐步见效,民营经济座谈会讲话、两会期间减税计划公布、科创板注册制改革、新一轮开放进程加快等提振企业信心,股市房市回暖,信贷传导渠道逐步疏通,信贷供求均开始恢复,利率传导渠道逐步通畅,货币市场利率下降,广义流动性较为充裕。

  与此同时,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也必然会形成信用的释放。华泰证券(22.040, 0.42,1.94%)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表示,金融供给侧改革通过扩大供给方式解决实体融资需求,金融供给侧改革必然导致信用的释放。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也强调,不搞“大水漫灌”的含义并非是放水与不放的问题,而是要不要走老路的问题。不能简单拿货币供应量增长、社会融资规模,尤其是一些月度指标过度解读。

  稳妥推进利率等关键领域改革

  本次会议指出,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稳妥推进利率等关键领域改革,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去年四季度例会的提法: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货币政策一段时间内的重点。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利率逐步“两轨合一轨”,从利率层面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显得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在形式上已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进程,但实际利率运行中仍未实现完全市场化。有专家认为,我国在储蓄习惯和监管要求导致的刚性、贷款定价不完全科学合理等方面,仍应进行一些“疏通”。

  国信证券(13.230, 0.33, 2.56%)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剑认为,实现利率并轨,不是央行简单宣布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更需要从堵点着手,尤其是在银行内部打造更科学合理的信贷定价机制和考核机制。

  交通银行(6.500, 0.21, 3.34%)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迄今为止,央行还在发布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与市场化原则不符。金融机构在自主经营中的定价行为,由货币当局的行政方式来替代,显然应该成为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利率并轨的实质应该是逐渐取消官方确定的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的存应在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下和货币政策的引导下,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这应该是利率市场化最后一公里要完成的任务。

  就如何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朱苏荣在接受中国证券报(ID:xhszzb)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强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的引导功能,完善利率走廊机制,增强利率调控能力,重点疏通政策利率向市场利率和信贷利率的传导,提升金融机构贷款定价能力,适度增强市场竞争,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二是继续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和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三是积极推动存单市场有序发展,发挥好大额存单承接理财资金、结构性存款的作用。同时,规范存款创新和资管产品,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进一步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

  本次会议指出,进一步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

  去年四季度例会的提法: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增强金融业发展活力和韧性。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开放提速。随着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的多项措施不断落地,对外开放成绩斐然。当前,我国金融业开放仍有很大潜力和提升空间。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此前表示,针对当前金融开放水平仍有待提高的局面,要做以下五点考虑:

  一是坚持金融服务业开放、金融市场开放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二是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三是完善金融业开放的制度规则,实现制度性、系统性开放。

  四是改善营商环境。

  五是完善金融监管。

  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李晓鹏强调,金融高水平开放对优化金融格局将会发挥重要作用。金融开放会意味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更开放后,会有更多金融机构,特别是更多新的金融机构涌现在中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会增加更多融资渠道。金融开放后会进一步完善和丰富银行体系,增强资本市场韧性,使融资渠道更加畅通,降低融资成本。

  与此同时,开放也意味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易纲认为,一是充分发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统筹把握各领域出台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形成政策合力。二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三是加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金融业综合统计。四是健全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机制。

  注重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风险

  本次会议指出,要继续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边际变化,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逆周期调节,进一步加强货币、财政与其他政策之间的协调,适时预调微调,注重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风险。

  去年四季度例会的提法:要继续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边际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力度,提高货币政策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外汇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2019年第二次集中学习会上明确指出,进一步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要注重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风险,强化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金融稳定工作会议也强调,2019年,金融稳定面临着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控制重点领域信用风险。

【导读】 在21日举行的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金融管理部门负责人聚焦金融改革发展稳定,释放出重要信号。来看看他们都说了什么!

在21日举行的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金融管理部门负责人聚焦金融改革发展稳定,释放出重要信号。来看看他们都说了什么!

11月21日在北京金融大街附近拍摄的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标识。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支持较为有力”

中国货币政策的动向和效果一直备受市场关注。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面临一些挑战和下行压力,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两大“抓手”之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

“我国宏观政策力度把握是比较合适的。既有力支持了宏观经济大局的稳定,又在全球高通货膨胀背景下保持了物价形势的基本稳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如此总结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8.7万亿元,同比多增1.15万亿元。

稳健货币政策不仅有总量上的支持,也有结构上的特色。

“我们聚焦供给侧结构性的堵点、难点,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作用,持续加强对‘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领域的金融服务,推动普惠金融‘量增、面扩、价降’。”易纲说。

数据是有力的证明:截至今年9月末,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到23万亿元;授信户数近5400万户,是2017年末的4倍;今年9月份新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7%,较2017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

房地产金融政策是市场关注的热点。

易纲对已出台政策进行了总结:降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出台20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研究设立鼓励商业银行支持“保交楼”结构性政策工具等。

“房地产业关联很多上下游行业,其良性循环对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易纲说。

“开发名实相符、运作安全的商业养老金融产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如何满足广大民众多元化的养老投资需求,是金融业面临的新课题。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发言中明确: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最要紧的是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名实相符、运作安全的商业养老金融产品。

“通过优化大类资产配置,设立收益平滑基金和风险准备基金,为不同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的群体,提供相匹配的养老金融产品。”郭树清说。

近年来,一些金融机构尝试推出冠以“养老”字样的金融产品,但绝大多数并不具备真正养老功能。为此,监管部门“堵偏门”的同时开好“正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理财、特定养老储蓄等产品陆续推出。

“经过近些年的清理整治,目前真正具有养老属性的保险产品快速增加,为人民群众积累了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养老责任准备金。”郭树清说。

最近,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引发关注。对此郭树清给出判断:这是市场自身调整表现,总体风险完全可控。

他同时提醒,目前个人投资者可选择的金融产品越来越丰富多样,同时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需要把握好收益和风险的平衡,以理性投资收获合理回报,增加更多安全稳定的财产性收入。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

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的发言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这一金融领域重要课题展开。

总结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成果,易会满谈到一个重要经验是“走出了一条既遵循资本市场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在他看来,这条发展之路主要体现在:推进注册制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特有的风险防控制度机制、“零容忍”立体执法以及健全投资者保护体系等。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哪些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怎么解决?

——上市公司结构与估值问题。易会满表示,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一方面要“练好内功”,加强专业化战略性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公众公司意识,主动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让市场更好认识企业内在价值。

——资本市场的投资文化问题。易会满指出有些保荐中介机构过于关注“可批性”,对“可投性”重视不够,提出要完善相应的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让资本市场更加健康、充满活力。

——投资者结构问题。易会满表示,个人投资者数量超过2亿,是我国资本市场最大的市情。要在继续发展壮大机构投资力量的同时,更加重视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中国外汇市场韧性不断增强”

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加剧,中国市场表现如何?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的发言主要围绕“美元周期与中国外汇市场”展开。

“中国外汇市场展现新特征,韧性不断增强。”潘功胜如此判断。

在他分析看来,外汇市场韧性增强受多方面因素推动: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基础性国际收支顺差发挥主导作用;外债结构总体优化;人民币在企业跨境使用中的占比持续提高;汇率避险工具推广普及等。

今年以来,全球主要国家债券普遍收益率上升、价格下跌,人民币资产的表现如何?

“人民币债券避险属性日益凸显,人民币债券成为少数价格稳定的金融资产。”潘功胜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以我为主”,利率和汇率走势相对独立,令人民币债券在全球资产配置中呈现较好分散化效果。

市场高度关注未来中国外汇市场的运行态势。

“向前看,中国外汇市场将保持稳健运行。”潘功胜说,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不会改变。未来内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将有助于维护中国外汇市场稳健运行。

“我们将继续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全力构建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外汇管理体制,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维护外汇市场稳健运行和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潘功胜说。

11月21日拍摄的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参会者。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街论坛年会释放的信号显示,金融管理部门将在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发力,全力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记者李延霞、张骁)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将2019年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聚焦在了金融开放上。

易纲表示,去年4月中国推出对11项金融对外开放的具体举措,其中,目前绝大部分措施已经落地,极少数尚未落地的措施的法律修改程序已经到了最后阶段,相关的申请受理工作已经开始。

易纲透露,去年以来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取得明显进展:瑞士银行对瑞银证券的股比比例已经提高到了51%,实现了绝对控股。安联中国保险获得筹建,成为我国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美国标普公司获得进入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美国的运通公司在我国境内发起设立合资公司,筹备银行卡清算机构的申请已经审查通过。

易纲同时表示,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势在必行,是中国的自我选择,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业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

今年重点任务是使市场准确定价,提供足够的对冲工具

易纲表示,金融业本质上是竞争性服务业。在有效的配置资源方面,中国的储蓄率高,如何把巨大的金融储蓄转化为金融资产是重要的内容,全世界的金融机构都要配置一部分中国的金融资产。

易纲说,金融市场一个重要的职能是管理风险,主要是通过价格发现和提供各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金融市场要提供各种各样的风险对冲工具,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使得市场主体买得进卖得出,能够实现有效的套期保值、对冲风险。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投入到人民币资产后会发现,我们现在在衍生产品、对冲工具和其他金融产品上还有一个发展过程。

易纲强调,今年的重点任务就是如何能够使市场准确定价,提供足够的对冲工具,使得各种各样的投资者能够有效地对冲风险,有效地管理风险。

易纲并称,要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金融服务效率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配置和风险管理,金融服务效率提高的衡量可以用节约时间衡量。

“20年前交水费需要花半天时间,10年前可能需要一个小时,现在通过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只需要5分钟,这说明金融服务的效率有效提高了。”易纲举例说。

易纲表示,要做好上述三点,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金融开放,引入更多金融机构,加大供给,满足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

下一步如何进行金融开放,易纲给出了五点考虑:

1.坚持金融业开放,金融市场开放要与人民币汇率改革协调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在持股比例、股东资质、牌照、数量等方面对中外资同样待遇和同样的监管标准。金融市场的开放要进一步联通境内外资本市场,完善沪港通和深港通,继续进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强汇率弹性,发挥人民币在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2.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非禁即入”,中外资金融机构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业务和领域。

3.完善金融市场开放制度规则,实现制度性、系统性开放,加快相关制度与国际接轨,不断完善会计、税收配套制度,统一规则。

5.完善金融监管,中外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务都要持牌经营。

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如何防范风险?

易纲认为,金融业的开放本身并不是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源,但是开放过程可能提高金融风险防范的复杂性,因此需要不断地完善与开放相适应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他提出,第一是要充分发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统筹把握各领域出台的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形成政策合力。

第二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的框架,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逆周期作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进一步完善对系统性、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丰富政策工具箱,加强对金融市场实时的监测,阻断跨市场、跨区域、跨境的风险传染。

第三是加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金融业的综合统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结算机制,实时动态监管线上线下、国际国内的资金流向和流量。

第四是健全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机构和处置的机制,探索以存款保险为平台,建立市场化、法治化金融机构退出机制。

现在的货币政策框架已经可以应对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在问答环节,易纲在回应对外开放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时表示,中国有中国人民银行法,央行依法制订和执行货币政策,如果看人民银行法颁布25年以来,货币政策在中国的政策框架下二十多年来执行的是比较稳健的,过去25年的物价是比较稳定的;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升值了大约30%,对美元升值了20%多从波动性上人民币是一个比较强势的货币;从资本流入流出和国际收支上看,2007年国际收支顺差占GDP的10%,去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顺差占GDP的比重降到了0.3%,国际收支大体平衡。

易纲称,从中国的利率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来看,现在的货币政策框架已经可以应对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使得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市场更方便的投资、更有效的投资,全世界的机构投资者希望根据指数配置人民币资产,所以中国的金融市场要适应这个需求,把市场的方便、法律框架、监管、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弄得更透明,使得市场更开放,机构的开放和服务的开放同理,这个问题永远是挑战,但目前的框架可以把风险控制好,使得中国的货币政策更适应中国是全球经济的一部分,更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中国在贸易等方面已经融入全球,中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开放同样要做到。

金融创新是好事,但金融业务必须强调保护老百姓的利益

易纲在问答环节还回应了金融科技带来的金融监管问题。

易纲表示,金融创新是好事,特别是金融创新的一些技术的创新使成本降低,普惠金融推广让老百姓受益。

他同时强调,金融业务是牌照业务,特别是公募,涉及融老百姓的钱来管理时,就涉及防范风险的问题,所以牌照业务要强调保护公众利益,必须强调保护老百姓、尤其是中小存款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易纲表示,金融创新使得各国监管当局的协调非常重要,因为很多金融创新的业务、资金流和资产管理都是跨境的,是这使得监管当局在金融创新业务的协调非常重要,监管当局之间也有过很多讨论,比如出问题时如何进行资金的清算并且公平的保护各国债权人利益。

继续扩大金融业开放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

很高兴来到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国金融业开放的进程和展望。

2018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金融领域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不断加强对经济和社会的支持力度,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一是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强化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作用,保证流动性合理充裕。二是精准支持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通过“三箭齐发”,即在贷款投放、支持民营企业债券发行、研究创设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工具方面加大政策力度,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金融环境明显改善。三是有效防患化解金融风险,稳定宏观杠杆率,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四是兼顾经济内外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国际收支更趋平衡。五是进一步推动金融改革开放,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完善利率、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扩大金融业开放。 其中,扩大金融业开放是金融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

一、中国金融业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

金融服务业开放方面,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宣布,在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方面要加大开放力度,政策落实“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人民银行随后在博鳌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了一个金融开放时间表,对11项具体措施给出了具体时间。目前,绝大部分措施已经落地。极少数尚未落地开放措施的修法程序也已到最后阶段,相关申请的受理工作也已经开始。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取得明显进展:瑞士银行对瑞银证券的持股比例提升至51%,实现绝对控股;安联(中国)保险获准筹建,成为我国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美国标普公司获准进入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美国运通公司在我国境内发起设立合资公司,筹备银行卡清算机构的申请已经审查通过。

金融市场开放方面,中国按照国际标准,持续推动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对外开放,扩大跨境投资融的渠道,完善相关制度安排。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受到国际市场的普遍肯定和认可。2018年6月,我国A股正式纳入MSCI指数。2018年9月,富时罗素宣布将A股纳入其指数体系。2018年,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增加近6000亿元,目前总量达到约1.8万亿元。彭博公司确认将于2019年4月起将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债券指数。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在有效推进,中国坚持市场化原则,不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中央银行已经基本上退出了对外汇市场的日常干预,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市场主体越来越适应浮动的人民币汇率。

二、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金融业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的自主选择,这既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金融业本质上是竞争性服务业。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具有三大职能。一是有效配置资源。我国储蓄率高,一边是储蓄者、一边是用钱人,如何把巨大的储蓄转换为金融资产,配置在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种产品上,这是金融业配置资源的重要内容。现在,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央行、基金管理公司、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也需要在中国配置资产。金融市场的任务就是,如何有序开放,使国外和国内投资者都能更方便、更有效地配置资产。这是金融市场第一个重要的功能。

二是管理风险。金融市场一个重要的职能是管理风险,主要通过价格发现和提供各种工具来进行风险管理。金融市场每天交易需要不断进行价格发现、进行准确的定价。如果我们用国债收益率曲线作为无风险利率,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金融交易可以把各种风险溢价进行定价,准确地传导信息。同时金融市场要提供各种金融对冲工具,有足够的流动性,使得市场主体买的进、卖得出,能够进行有效套期保值,对冲风险。当前,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以后,他们会发现我们的对冲工具、衍生品和其他金融产品还须进一步发展。我们今年的重点任务是创造条件,提供足够对冲工具,使各类投资者能够有效对冲和管理风险。

三是提供金融服务,服务于居民和企业。金融服务大部分都和配置资产和管理风险有关,前面已经讲了。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专业的金融服务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节约时间。可以用节约的时间来衡量金融服务效率的提高。我给大家举个例子,20年以前,我交水费、电费、房费要去好几个地方,可能要花半天的时间;10年以前,交这些费用要去一趟银行,在银行缴费,大概要花一个小时;今天再交这些费用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手机移动支付,只花5分钟。这些时间的节约说明金融服务的效率大大提高。这些时间的节约如同在餐馆吃饭比自己做饭节约时间,出去买衣服比自己做衣服节约时间在道理和性质上是一样的。所以,金融本质上是竞争性的服务业。

金融要做好以上三个职能,就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对外对内开放。一方面,金融业开放通过引入金融机构、业务、产品,增加金融有效供给。这有利于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另一方面,金融业开放会促进制度规则的建立健全,完善金融制度供给。我国金融业开放过程中,主动学习借鉴成熟经济体的制度建设经验,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金融市场建设、金融监管等方面进步得更快。

三、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的五点考虑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开放不断加快,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仍有很大的提升潜力。针对当前金融开放水平仍有待提高的局面,要做以下五点考虑。

第一,坚持金融服务业开放、金融市场开放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相互配合,协调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要在持股比例、设立形式、股东资质、业务范围、牌照数量等方面对中外资机构适用同等监管要求和标准,以更加透明、更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同等对待内外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开放要进一步联通境内外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完善“沪港通”、“深港通”。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更好地发挥汇率在宏观经济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中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第二,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落实“非禁即入”,中资机构和外资机构皆可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和业务。

第三,完善金融业开放的制度规则,实现制度性、系统性开放。加快相关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不断完善会计、税收等配套制度。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则,同类金融业务规则尽可能“合并同类项”。

第四,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提高审批过程的透明度和审批效率。加强政策制定的沟通协调,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做到规则简约透明。

第五,完善金融监管。中外资机构开展金融业务都必须持牌经营、接受监管。扩大市场准入的同时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使监管能力与开放程度相匹配。

四、完善与金融业开放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

金融业开放本身并不是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源,但开放过程可能提高金融风险防范的复杂性,因此需要不断完善与开放相适应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2018年以来,中国在金融风险防控方面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一是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新一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加强了对金融领域相关事项的统筹研究协调,金融委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由人民银行设立金融委办公室秘书局负责其日常事务;人民银行职能进一步强化,被赋予必要的统筹协调手段;监管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二是稳定宏观杠杆率。随着“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2018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总水平为249.4%,比2017年末下降了1.5个百分点。未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比重提升,一部分债权融资会转变为股权融资,有利于宏观杠杆率的稳定。三是规范影子银行。我们出台了资管新规及配套实施细则,整治金融市场乱象,影子银行无序发展得到控制。四是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强化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完善了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有效应对了跨境资本流动的冲击。此外,平稳有序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整顿金融秩序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未来,要适应不断提升的金融业开放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统筹把握各领域出台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形成政策合力。

二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进一步完善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丰富政策工具箱,加强金融市场的实时监测,阻断跨市场、跨区域、跨境风险传染。

三是加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金融业综合统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结算机制,实时动态监管线上线下、国际国内的资金流向流量。

四是健全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机制。探索以存款保险为平台,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

2019年我们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无论是完善金融服务,还是防范金融风险,都要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的指示精神,稳步推进金融业全面开放,助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支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问题1:美国目前在政治上对金融业开放存在争议,中国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

易纲行长:中国对金融业对外开放仍存在不同的声音,有支持开放的声音,也有人有所担忧。从我们的角度看,过去中国开放的经验表明,凡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域,竞争力都变得更强,提供的服务也更优质,而未开放的领域效率相对要低一些。所以我认为金融业开放对中国是有利的,对中国人民尤其有利,这将允许内资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竞争,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所以我们在权衡利弊后认为扩大开放利大于弊。同时,我们在法律法规和监管上做好相应的准备,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这些都是符合中国自身利益的。

问题2:感谢易纲行长介绍了中国政府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开放的进展,令人振奋。有海外媒体议论,中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足,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一方面有利于控制万一出现的风险,但另一方面可能导致货币政策不够灵活。请您分享自己的看法。

1995年中国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央银行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执行得比较稳健。从国内物价看,物价水平保持稳定。从汇率看,人民币是强势货币,20多年来人民币汇率对一篮子货币升值了大约30%,对美元升值了20%多。从资本流入流出和国际收支平衡看,2007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大约在10%左右,2018年降至0.3%,国际收支大体平衡。

现行货币政策框架下,我们有利率政策、存款准备金率等丰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能力防控风险。我认为已经可以适应金融业对外扩大开放的需求。全世界不少投资者都希望配置一些人民币资产,适应这一需求需要我们提高投资的便利度,提高法律框架、监管政策、会计制度、税收制度上的透明度。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开放也遵循同样的原理。目前的货币政策框架可以控制好风险,更适应中国是全球经济的一部分,更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中国在贸易、投资、服务、旅游等领域已经融入全球,中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业开放同样也要做到。

问题3:金融创新,比如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新型金融业务的全球性扩张,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您如何看待在这些领域与其它国家的监管协调?

易纲行长:第一,金融创新是好事,金融创新的一些技术使得成本降低,普惠金融得以推广,老百姓从中受益。第二,金融业务是牌照业务,特别是涉及到从社会公众融资时,应注意风险防范问题,牌照业务必须要强调保护公众利益,保护中小存款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这一点尤为重要。第三,金融创新使得各国监管当局的协调非常重要,因为存在很多金融创新,其资金流、业务和资产管理都是跨境的,这使得各国监管当局的协调变得更重要。我们在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有很多这方面的讨论,讨论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如何跨境进行有效的清算,并且公平地保护各国债权人的利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推动金融改革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