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什么行业前景好IT行业的情况如何

如何看待IT行业的就业前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如何看待IT行业的就业前景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IT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怎么写?
IT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怎么写?
09-05-08 & 发布
调查问卷:一、企业背景信息1.企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企业业务领域(从如下领域选择,并在相应的□内打“√”):    IT行业 □    金融 □    证券 □    保险业 □    建筑行业 □   商业 □ 农业 □    旅游业 □    其他________ 3.企业业务性质(从如下领域选择,并在相应的□内打“√”):    制造业 □    服务业 □    流通业 □    贸易 □   物流业 □    其他_________ 4.企业性质(从如下领域选择,并在相应的□内打“√”):
   三资 □    国企 □    民企 □    个体 □5.企业规模(从如下领域选择,并打√):   A.20人以下□  B.20~50人□  C.50~100人□  D.100~200人□  E.200人以上□二、请对下列各调查项目选项作选择。 (可以选择多个选项,在所选项目后的“□”里打“√”)1、您对IT行业在该地区的现状满意程度如何? A. 非常满意□  B. 满意□  C. 一般□  D. 不满意□2、您认为该地区IT行业的管理是否规范? A. 规范□  B. 有待提高□  C. 不规范□3、您的单位主要从事IT行业的那方面业务? A. 软件开发□  B. 硬件开发□  C. 网络与通讯□  D. 制造业□  E. 销售□  F. 维修□  G.其他(请说明)________________4、您认为IT行业在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 A. 平稳发展□  B. 快速发展□  C. 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D. 其它(请说明)________________5、您的单位主要面向哪方面用户? A. 政府及企业部门□  B. 普通用户□  C. 其它□6、您单位有哪些具体工作岗位需要本专业的本科以上(含本科)层次的人员? A. 行政人员□  B. 产品研发□  C. 产品制造□  D. 销售人员□  E. 售后服务□  F. 其它(请说明)________________7、当前应届本科学生在工作中反映的主要不足是什么? A.相关知识不够□  B.研究分析能力不足□  C.相关经验欠缺□  D.动手能力较差□  E.其它______8、您认为现在学生在毕业前是否应该到相应的培训机构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 A. 是□  B. 否□9、在参加培训的学生当中,您对哪方面的培训更感兴趣? A. JAVA程序员□  B. C语言程序员□  C. 网络工程师□  D. 平面设计师□  E. 其它(请说明)________________10、选择应聘者时优先考虑的两项因素(请选择两个选项)(    )A. 持续学习能力□  B.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C. 沟通能力□  D. 参加过项目或者实习□  E. 团队合作意识□  F. 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成绩□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调查问卷: 一、企业背景信息 1.企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企业业务领域(从如下领域选择,并在相应的□内打“√”): IT行业 □ 金融 □ 证券 □ 保险业 □ 建筑行业 □ 商业 □ 农业 □ 旅游业 □ 其他________ 3.企业业务性质(从如下领域选择,并在相应的□内打“√”): 制造业 □ 服务业 □ 流通业 □ 贸易 □ 物流业 □ 其他_________ 4.企业性质(从如下领域选择,并在相应的□内打“√”): 三资 □ 国企 □ 民企 □ 个体 □ 5.企业规模(从如下领域选择,并打√): A.20人以下□ B.20~50人□ C.50~100人□ D.100~200人□ E.200人以上□ 二、请对下列各调查项目选项作选择。 (可以选择多个选项,在所选项目后的“□”里打“√”) 1、您对IT行业在该地区的现状满意程度如何? A. 非常满意□ B. 满意□ C. 一般□ D. 不满意□ 2、您认为该地区IT行业的管理是否规范? A. 规范□ B. 有待提高□ C. 不规范□ 3、您的单位主要从事IT行业的那方面业务? A. 软件开发□ B. 硬件开发□ C. 网络与通讯□ D. 制造业□ E. 销售□ F. 维修□ G.其他(请说明)________________ 4、您认为IT行业在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 A. 平稳发展□ B. 快速发展□ C. 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D. 其它(请说明)________________ 5、您的单位主要面向哪方面用户? A. 政府及企业部门□ B. 普通用户□ C. 其它□ 6、您单位有哪些具体工作岗位需要本专业的本科以上(含本科)层次的人员? A. 行政人员□ B. 产品研发□ C. 产品制造□ D. 销售人员□ E. 售后服务□ F. 其它(请说明)________________ 7、当前应届本科学生在工作中反映的主要不足是什么? A.相关知识不够□ B.研究分析能力不足□ C.相关经验欠缺□ D.动手能力较差□ E.其它______ 8、您认为现在学生在毕业前是否应该到相应的培训机构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 A. 是□ B. 否□ 9、在参加培训的学生当中,您对哪方面的培训更感兴趣? A. JAVA程序员□ B. C语言程序员□ C. 网络工程师□ D. 平面设计师□ E. 其它(请说明)________________ 10、选择应聘者时优先考虑的两项因素(请选择两个选项)( ) A. 持续学习能力□ B.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C. 沟通能力□ D. 参加过项目或者实习□ E. 团队合作意识□ F. 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成绩□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调查问卷: 一、企业背景信息 1.企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企业业务领域(从如下领域选择,并在相应的□内打“√”): IT行业 □ 金融 □ 证券 □ 保险业 □ 建筑行业 □ 商业 □ 农业 □ 旅游业 □ 其他________ 3.企业业务性质(从如下领域选择,并在相应的□内打“√”): 制造业 □ 服务业 □ 流通业 □ 贸易 □ 物流业 □ 其他_________ 4.企业性质(从如下领域选择,并在相应的□内打“√”): 三资 □ 国企 □ 民企 □ 个体 □ 5.企业规模(从如下领域选择,并打√): A.20人以下□ B.20~50人□ C.50~100人□ D.100~200人□ E.200人以上□ 二、请对下列各调查项目选项作选择。 (可以选择多个选项,在所选项目后的“□”里打“√”) 1、您对IT行业在该地区的现状满意程度如何? A. 非常满意□ B. 满意□ C. 一般□ D. 不满意□ 2、您认为该地区IT行业的管理是否规范? A. 规范□ B. 有待提高□ C. 不规范□ 3、您的单位主要从事IT行业的那方面业务? A. 软件开发□ B. 硬件开发□ C. 网络与通讯□ D. 制造业□ E. 销售□ F. 维修□ G.其他(请说明)________________ 4、您认为IT行业在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 A. 平稳发展□ B. 快速发展□ C. 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D. 其它(请说明)________________ 5、您的单位主要面向哪方面用户? A. 政府及企业部门□ B. 普通用户□ C. 其它□ 6、您单位有哪些具体工作岗位需要本专业的本科以上(含本科)层次的人员? A. 行政人员□ B. 产品研发□ C. 产品制造□ D. 销售人员□ E. 售后服务□ F. 其它(请说明)________________ 7、当前应届本科学生在工作中反映的主要不足是什么? A.相关知识不够□ B.研究分析能力不足□ C.相关经验欠缺□ D.动手能力较差□ E.其它______ 8、您认为现在学生在毕业前是否应该到相应的培训机构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 A. 是□ B. 否□ 9、在参加培训的学生当中,您对哪方面的培训更感兴趣? A. JAVA程序员□ B. C语言程序员□ C. 网络工程师□ D. 平面设计师□ E. 其它(请说明)________________ 10、选择应聘者时优先考虑的两项因素(请选择两个选项)( ) A. 持续学习能力□ B.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C. 沟通能力□ D. 参加过项目或者实习□ E. 团队合作意识□ F. 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成绩□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生产关系的滞后性是生产关系发展的一般特点。生产关系的超前性是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并不反映生产关系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曾经一度人为地使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形成了一整套的僵化体制,严重地阻碍和限制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正是因为今天的改革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又因为这次改革不是在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下所进行的改革(因为它是解决由于生产关系超前所带来的矛盾,而生产关系的滞后才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所以,我国的改革又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要求。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不在于它的公有化程度如何,而在于它是否同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优越和先进并不是同一概念,先进不等于优越,优越也不等于先进。优越是相对于生产力状况来说的,先进是从人类历史长河的角度来说的。  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纯粹的公有制”生产关系到底好不好?笔者认为,对任何社会问题,都不能笼统地说它好或不好,对它的评判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一定时期,人为地把那种高级的、纯粹的公有制生产关系许配给了不很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这就像强迫林黛玉嫁给焦大一样。这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婚姻是不幸的婚姻,这是人为地使得高级生产关系与低级生产力结合,是错误的结合,所以最后走向了破裂。所以说,不是纯粹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不好,只是因为它来得太早。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无论当时我们采取什么样的经济体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都需要进行改革。因为,如果生产关系不超前,那么它一定要逐渐走向滞后,形成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方面同已经向前发展了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那么,仍然是需要进行改革的。如果无论何时何地,生产关系始终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每向前发展一步,生产关系也紧紧跟随生产力前进一步,就好像“夫唱妇随”,“夫妻双双把家还”一样,完全适合,那么,就不需要任何改革了。然而,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存在的,这只是我们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因为生产关系永远也不可能与生产力的发展完全同步。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取得完美成功以后,紧接着就会逐渐出现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造成的生产关系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所造成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将不断地得到解决而又不断地重新出现,而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进行  社会主义改革的过程。所以,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将存在于整个社会主义漫长的历史时期。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将是改革发展的阶段性和改革的长期持续性的统一。 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方法论价值,体现为客观性与主体性、科学性与人文性、决定性与选择性、共时性与历史性、实证归纳与理性概括的统一。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应当吸取马克思这一理论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论/当代意义 哲学的经济学分析和经济学的哲学概括,是马克思理论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体现出丰富的方法论思想。认真清理和总结这些思想,无论对于我们建构当代中国经济哲学还是分析现实经济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一、客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既非单纯经济学也非纯粹哲学,而是在融合两者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质科学。这种“新质”,就在于它打破了当时的一些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考察经济问题的方法:或者从主观概念、理性原则出发剪裁、套用客观经济现实,否认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或者停留和止步于客观经济现象的表层,否认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实践的能动创造性。前者是唯心主义的经济哲学方法,后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经济哲学方法。 马克思对唯心主义经济哲学思想的批判,在他最初的经济哲学研究成果《哲学的贫困》中就有着充分的体现。他批评蒲鲁东从普遍理性出发建构经济学的哲学体系,把经济范畴视作“不依赖实际关系而自生”[1]的思想,不过是一种先验的唯心主义的经济哲学。而他关于经济学要能够真正揭示现实经济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跳出哲学的圈子研究经济现象的思想,则蕴含着从经济现实、物质生产出发的唯物主义经济哲学思想。同时,对庸俗经济学思想的反思,使马克思意识到,经济哲学要走出“在表面的联系内兜圈子”,对“最粗浅的现象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释”的误区,[2]就必须突破以往的理论,在面对现实的同时发挥主体能动性,冲破思想障碍,敢于进行理论创新。 集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之大成的《资本论》,既与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现实,从现象分析中揭开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关系、运行机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谜底”有关,又与马克思在充分吸取以往和当时的经济学、哲学思维成果基础上,善于走出哲学和经济学各自的理论藩篱,在综合两者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不无联系。正因如此,马克思才最终实现了其哲学与经济学成果——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论的有机 统一。 纵观马克思一生的经济哲学研究,他不是躲进书斋给自己设定纯抽象思辨的命题,在主观玄想中构造体系,而是立足经济现实,捕捉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不囿于“现存”和既有的方法、结论,而是让“思想的闪电”在划破理论的迷雾中,揭示现实经济生活的真谛。 今天,虽然时代的巨变使经济哲学研究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马克思那个时代有了极大差异,但马克思当年从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角度研究经济哲学的思路和方法,仍能为我们从事当代经济哲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启迪。在此,不妨借用马克思的一句名言:经济哲学要想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必须“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3]同时,要充分发挥主体特有的能动性,破除陈旧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与时俱进。 二、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科学性与人文性,分别从物与人的角度,体现了人类对世界的两种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前者强调客观性和事实评价,后者强调主体性和人文关怀。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的对象,无疑是“现实的人”[4]。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既是“社会关系的总和”,[5]又是能动的、有价值、理想追求的主体。因此,经济哲学要研究“物”,也要研究“人”,应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这种辩证统一,体现得尤为彻底。 马克思既反对从所谓“纯粹的客观性”或单纯的技术理性、经济模式出发考察经济现实的做法,认为这种撇开主体的人和缺乏对人的价值需要、利益要求、地位体现、发展愿望的人文关怀的理论,把人降低或等同于“物”和单纯“经济人”;同时,又反对从抽象的人、人性、人道主义出发考察经济现实的做法,认为这种抛弃客观的物和缺乏对客体分析的“人文关怀”,只能使人成为虚假的主体和片面的“道德人”。与资产阶级经济学或哲学不同,马克思经济哲学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时,把它们视为以人的生产实践为基础和中介的合规律的过程,强调无产阶级解放之路的寻求,首先必须深入到客观的经济底层,同时,又关注现实的人尤其是无产阶级的地位、处境、命运和出路,认为自己的理论就是为“倍受压迫”的那个阶级提供解放的精神武器。[6]因此,在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中,对“人”的探讨既以对客观事实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又以对人的价值追求和发展要求为目的;对“物”的探讨既以人的价值取向为参照,又注重从物的基础、本源角度探究人文关怀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今天,借鉴马克思科学性与人文性辩证统一的方法建构当代中国经济哲学,有助于我们关注和研究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增长、转型、变化、发展的现状、历史和未来趋势,立足科学的实证经济学,从人化了的客观世界中认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基质及其本质规律,为理解和满足人的价值需求、人生的现实性、时代的变易性、社会生活的真伪性,以及准确定位与之相应的人格模式,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关注和研究人在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体现自身价值、发展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善于运用科学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人的价值要求的客观范围和内在层次,为使人在冷漠、自在的自然物质世界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体现生存的意义,感到人生的温暖、美好和崇高提供激情泉源。具体言之,经济哲学要研究宏观的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社会进步三者间的关系,研究微观的诸如经济发展、转型引发的利益与价值、公平与效率等矛盾,以及道德与经济、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经济乃至社会心理与经济等等之间的关系问题。 三、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决定性与选择性则侧重于从实践角度表述主客关系。决定性即承认人类社会历史及其经济运动是有自身规律可循的自然历史过程;选择性即承认社会历史及其经济运动又是历史主体的人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前者肯定客观世界和其规律的必然性及其对人的制约性,后者肯定主体的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认为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一身兼任“剧中人物”和“剧作者”双重身份。[7]因此,人类社会历史和经济运动的规律,是通过现实的人的有选择的能动性活动而得以实现的。人的实践是联接两者的中介,正是在实践基础上,两者达到了辩证的统一。经济哲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通过对经济现实的理性考察,为发挥人的自主能动性提供理论根据,因此它应当从决定与选择的统一角度,研究作为客体的世界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这种统一在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中,同样得到了体现。 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陷入纯实证经济论和蒲鲁东陷入纯思辨的经济论,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离开历史的主客体关系来考察经济问题,没有看到客观经济规律既是人的能动实践的结果,因而人在它面前并非束手无策;但经济事实作为既定产物又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制约性,因而人在它面前不能随心所欲。由于不能正确认识经济活动中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关系,导致他们或者陷于机械决定论,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为“永恒之手”,完全制约着人的活动;或者陷于唯心能动论,视个体理性、“社会天才”的自由意志为解决经济矛盾的灵丹妙药。与他们不同,马克思一方面认为社会的、历史的物质活动是人类生产实践、经济生活的根本内容,生产力是在人类从事生产的经济活动的历史过程中积累、创造的物质力量,而不是自身无前提的先验假设;同时又认为人类生产实践是主体的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生产力是人的实践能力的物化,生产关系是人为适应生产力而创造的结果。这样,马克思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作为历史的主体与客体的基础和中介,科学地预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和经济活动,是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统一。 今天,借鉴马克思的上述方法考察当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和制订新世纪现代化战略决策,有助于我们走出“超越论”和“循序论”的两极,既立足于“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研究诸如中国与世界体系的联系与交往中,经济的调整、重组、改革、开放等关系;又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创造性,在历史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交错点上“抓住机遇”,切实把我们的事情做好。借鉴马克思的上述方法研究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有助于我们走出“人类中心论”或“生态决定论”的两极,进而深入研究诸如经济增长与自然成本和生产效率、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社会发展中的物质生产、人口生产与精神生产,自然发展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与自然可再生性发展等等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四、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 共时性与历时性,是分别从静态与动态、横向与纵向的维度考察社会结构及其形态的视角。前者侧重于以特定社会经济运动的系统以及系统中要素间相互关系为基础,把握社会结构;后者侧重于以社会经济运动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发展的规律为基础,把握社会形态。运动通过静止表现出来,相对静止中有永恒的运动。因此,共时性与历时性两者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上述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哲学中,具体体现为他的“有中介的社会生产体系”[8]观:社会就其静态存在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就其动态展开看,是生产力发展改变生产关系及其一切社会关系。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介,既为生产力所决定又决定生产关系,既具生产力功能又具生产关系价值,是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特定结构及其整个历史运动,既是一个以生产方式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系统,又是一个由生产方式运动推动的过程。因此,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统一的基础,在于社会的生产方式。 今天,借鉴马克思的上述观点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既从历史的、现实的国情出发,又把它置于“世界历史”、“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中;既从我国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又联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从而既看到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因其中介性,可以共存于两种社会制度之间并互通互补,生产的技术层面构成生产方式的基础,经济体系以它为坐标系,经济形态的依次演进从根本上决定所有制形态的一般发展,因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不可超越,中国必须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市场经济;又看到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的中介性必然与一定的经济关系、社会制度结合,生产关系的社会层面决定社会的基本制度,不同的所有制形态可以反映相同的经济形态。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是可以超越的,中国实行的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应该而且必然是社会主义的。 五、实证归纳与理性概括的统一 实证归纳与理性概括的统一,是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中又一基本的方法论思想。它体现为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不仅从经济现实出发,在研究经济现实中进行哲理的分析推论,并从中引出世界观、方法论的结论,而不是止步于实证归纳;而且在对经济现象进行哲理的分析与揭示中,融入经济的实证使之有根有据,而不致流于哲理的空洞思辨和抽象演绎。 还在马克思创立经济哲学之初,他就批判地审视了当时的经济理论,既反对蒲鲁东用先验原则、抽象哲学理念投射经济现实,认为这只能导致“可笑的哲学”;[9]又批评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停留于纯粹经济事实的肤浅表述和实证归纳,认为其不从经济关系的社会历史性考察、深究经济现象的本质,导致了他们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固定永恒的规律的唯心史观结论。而马克思《资本论》中贯串始终的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的方法,则是他融合经济学实证性与哲学思辨性的结晶。虽然这部研究资本主义的巨著侧重于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但这种分析却既因哲学唯物史观的运用而使经济学的实证分析,超越了纯粹的表象描述而具有强烈的理性思辨,又因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实证而使哲学的逻辑推演,超越了纯思辨的抽象论证而具有透彻的经验说服力,从而使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任何单纯的经济学著作或单纯的哲学著作。纵观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思想,其哲学与经济学在相互交融基础上达到了辩证统一。如同劳动、分工、生产力、生产关系既是经济学又是哲学的基本范畴一样,马克思的经济哲学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既是社会的、历史的、哲学的经济学,又是经济的社会学、历史学和哲学。 今天,借鉴马克思的哲学理性思考和经济学实证分析统一的方法研究和建构当代中国经济哲学,必须做到:一方面,在探讨诸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等具体问题时,必须运用世界历史理论、社会形态论加以理性抽象而不能止于经济范式、技术模式、操作手段等经济学的表层。另一方面,在深化诸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论、形态论、本质论、动力论等基本理论时,必须结合和依据世界、中国的社会经济变化现状和趋势,以及新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等问题加以经验证明,而不囿于抽象的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在融合两者特征的基础上,创建出既不因满足于繁荣表象而对自身功能产生幻化、又不因囿于空洞思辨而对自身功能产生怀疑的,既适合又能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的经济哲学理论。 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方法论价值,体现为客观性与主体性、科学性与人文性、决定性与选择性、共时性与历史性、实证归纳与理性概括的统一。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应当吸取马克思这一理论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论/当代意义 哲学的经济学分析和经济学的哲学概括,是马克思理论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体现出丰富的方法论思想。认真清理和总结这些思想,无论对于我们建构当代中国经济哲学还是分析现实经济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一、客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既非单纯经济学也非纯粹哲学,而是在融合两者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质科学。这种“新质”,就在于它打破了当时的一些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考察经济问题的方法:或者从主观概念、理性原则出发剪裁、套用客观经济现实,否认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或者停留和止步于客观经济现象的表层,否认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实践的能动创造性。前者是唯心主义的经济哲学方法,后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经济哲学方法。 马克思对唯心主义经济哲学思想的批判,在他最初的经济哲学研究成果《哲学的贫困》中就有着充分的体现。他批评蒲鲁东从普遍理性出发建构经济学的哲学体系,把经济范畴视作“不依赖实际关系而自生”[1]的思想,不过是一种先验的唯心主义的经济哲学。而他关于经济学要能够真正揭示现实经济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跳出哲学的圈子研究经济现象的思想,则蕴含着从经济现实、物质生产出发的唯物主义经济哲学思想。同时,对庸俗经济学思想的反思,使马克思意识到,经济哲学要走出“在表面的联系内兜圈子”,对“最粗浅的现象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释”的误区,[2]就必须突破以往的理论,在面对现实的同时发挥主体能动性,冲破思想障碍,敢于进行理论创新。 集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之大成的《资本论》,既与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现实,从现象分析中揭开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关系、运行机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谜底”有关,又与马克思在充分吸取以往和当时的经济学、哲学思维成果基础上,善于走出哲学和经济学各自的理论藩篱,在综合两者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不无联系。正因如此,马克思才最终实现了其哲学与经济学成果——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论的有机 统一。 纵观马克思一生的经济哲学研究,他不是躲进书斋给自己设定纯抽象思辨的命题,在主观玄想中构造体系,而是立足经济现实,捕捉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不囿于“现存”和既有的方法、结论,而是让“思想的闪电”在划破理论的迷雾中,揭示现实经济生活的真谛。 今天,虽然时代的巨变使经济哲学研究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马克思那个时代有了极大差异,但马克思当年从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角度研究经济哲学的思路和方法,仍能为我们从事当代经济哲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启迪。在此,不妨借用马克思的一句名言:经济哲学要想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必须“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3]同时,要充分发挥主体特有的能动性,破除陈旧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与时俱进。 二、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科学性与人文性,分别从物与人的角度,体现了人类对世界的两种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前者强调客观性和事实评价,后者强调主体性和人文关怀。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的对象,无疑是“现实的人”[4]。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既是“社会关系的总和”,[5]又是能动的、有价值、理想追求的主体。因此,经济哲学要研究“物”,也要研究“人”,应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这种辩证统一,体现得尤为彻底。 马克思既反对从所谓“纯粹的客观性”或单纯的技术理性、经济模式出发考察经济现实的做法,认为这种撇开主体的人和缺乏对人的价值需要、利益要求、地位体现、发展愿望的人文关怀的理论,把人降低或等同于“物”和单纯“经济人”;同时,又反对从抽象的人、人性、人道主义出发考察经济现实的做法,认为这种抛弃客观的物和缺乏对客体分析的“人文关怀”,只能使人成为虚假的主体和片面的“道德人”。与资产阶级经济学或哲学不同,马克思经济哲学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时,把它们视为以人的生产实践为基础和中介的合规律的过程,强调无产阶级解放之路的寻求,首先必须深入到客观的经济底层,同时,又关注现实的人尤其是无产阶级的地位、处境、命运和出路,认为自己的理论就是为“倍受压迫”的那个阶级提供解放的精神武器。[6]因此,在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中,对“人”的探讨既以对客观事实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又以对人的价值追求和发展要求为目的;对“物”的探讨既以人的价值取向为参照,又注重从物的基础、本源角度探究人文关怀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今天,借鉴马克思科学性与人文性辩证统一的方法建构当代中国经济哲学,有助于我们关注和研究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增长、转型、变化、发展的现状、历史和未来趋势,立足科学的实证经济学,从人化了的客观世界中认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基质及其本质规律,为理解和满足人的价值需求、人生的现实性、时代的变易性、社会生活的真伪性,以及准确定位与之相应的人格模式,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关注和研究人在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体现自身价值、发展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善于运用科学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人的价值要求的客观范围和内在层次,为使人在冷漠、自在的自然物质世界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体现生存的意义,感到人生的温暖、美好和崇高提供激情泉源。具体言之,经济哲学要研究宏观的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社会进步三者间的关系,研究微观的诸如经济发展、转型引发的利益与价值、公平与效率等矛盾,以及道德与经济、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经济乃至社会心理与经济等等之间的关系问题。 三、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决定性与选择性则侧重于从实践角度表述主客关系。决定性即承认人类社会历史及其经济运动是有自身规律可循的自然历史过程;选择性即承认社会历史及其经济运动又是历史主体的人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前者肯定客观世界和其规律的必然性及其对人的制约性,后者肯定主体的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认为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一身兼任“剧中人物”和“剧作者”双重身份。[7]因此,人类社会历史和经济运动的规律,是通过现实的人的有选择的能动性活动而得以实现的。人的实践是联接两者的中介,正是在实践基础上,两者达到了辩证的统一。经济哲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通过对经济现实的理性考察,为发挥人的自主能动性提供理论根据,因此它应当从决定与选择的统一角度,研究作为客体的世界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这种统一在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中,同样得到了体现。 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陷入纯实证经济论和蒲鲁东陷入纯思辨的经济论,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离开历史的主客体关系来考察经济问题,没有看到客观经济规律既是人的能动实践的结果,因而人在它面前并非束手无策;但经济事实作为既定产物又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制约性,因而人在它面前不能随心所欲。由于不能正确认识经济活动中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关系,导致他们或者陷于机械决定论,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为“永恒之手”,完全制约着人的活动;或者陷于唯心能动论,视个体理性、“社会天才”的自由意志为解决经济矛盾的灵丹妙药。与他们不同,马克思一方面认为社会的、历史的物质活动是人类生产实践、经济生活的根本内容,生产力是在人类从事生产的经济活动的历史过程中积累、创造的物质力量,而不是自身无前提的先验假设;同时又认为人类生产实践是主体的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生产力是人的实践能力的物化,生产关系是人为适应生产力而创造的结果。这样,马克思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作为历史的主体与客体的基础和中介,科学地预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和经济活动,是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统一。 今天,借鉴马克思的上述方法考察当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和制订新世纪现代化战略决策,有助于我们走出“超越论”和“循序论”的两极,既立足于“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研究诸如中国与世界体系的联系与交往中,经济的调整、重组、改革、开放等关系;又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创造性,在历史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交错点上“抓住机遇”,切实把我们的事情做好。借鉴马克思的上述方法研究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有助于我们走出“人类中心论”或“生态决定论”的两极,进而深入研究诸如经济增长与自然成本和生产效率、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社会发展中的物质生产、人口生产与精神生产,自然发展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与自然可再生性发展等等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四、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 共时性与历时性,是分别从静态与动态、横向与纵向的维度考察社会结构及其形态的视角。前者侧重于以特定社会经济运动的系统以及系统中要素间相互关系为基础,把握社会结构;后者侧重于以社会经济运动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发展的规律为基础,把握社会形态。运动通过静止表现出来,相对静止中有永恒的运动。因此,共时性与历时性两者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上述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哲学中,具体体现为他的“有中介的社会生产体系”[8]观:社会就其静态存在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就其动态展开看,是生产力发展改变生产关系及其一切社会关系。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介,既为生产力所决定又决定生产关系,既具生产力功能又具生产关系价值,是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特定结构及其整个历史运动,既是一个以生产方式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系统,又是一个由生产方式运动推动的过程。因此,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统一的基础,在于社会的生产方式。 今天,借鉴马克思的上述观点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既从历史的、现实的国情出发,又把它置于“世界历史”、“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中;既从我国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又联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从而既看到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因其中介性,可以共存于两种社会制度之间并互通互补,生产的技术层面构成生产方式的基础,经济体系以它为坐标系,经济形态的依次演进从根本上决定所有制形态的一般发展,因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不可超越,中国必须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市场经济;又看到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的中介性必然与一定的经济关系、社会制度结合,生产关系的社会层面决定社会的基本制度,不同的所有制形态可以反映相同的经济形态。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是可以超越的,中国实行的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应该而且必然是社会主义的。 五、实证归纳与理性概括的统一 实证归纳与理性概括的统一,是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中又一基本的方法论思想。它体现为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不仅从经济现实出发,在研究经济现实中进行哲理的分析推论,并从中引出世界观、方法论的结论,而不是止步于实证归纳;而且在对经济现象进行哲理的分析与揭示中,融入经济的实证使之有根有据,而不致流于哲理的空洞思辨和抽象演绎。 还在马克思创立经济哲学之初,他就批判地审视了当时的经济理论,既反对蒲鲁东用先验原则、抽象哲学理念投射经济现实,认为这只能导致“可笑的哲学”;[9]又批评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停留于纯粹经济事实的肤浅表述和实证归纳,认为其不从经济关系的社会历史性考察、深究经济现象的本质,导致了他们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固定永恒的规律的唯心史观结论。而马克思《资本论》中贯串始终的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的方法,则是他融合经济学实证性与哲学思辨性的结晶。虽然这部研究资本主义的巨著侧重于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但这种分析却既因哲学唯物史观的运用而使经济学的实证分析,超越了纯粹的表象描述而具有强烈的理性思辨,又因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实证而使哲学的逻辑推演,超越了纯思辨的抽象论证而具有透彻的经验说服力,从而使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任何单纯的经济学著作或单纯的哲学著作。纵观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思想,其哲学与经济学在相互交融基础上达到了辩证统一。如同劳动、分工、生产力、生产关系既是经济学又是哲学的基本范畴一样,马克思的经济哲学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既是社会的、历史的、哲学的经济学,又是经济的社会学、历史学和哲学。 今天,借鉴马克思的哲学理性思考和经济学实证分析统一的方法研究和建构当代中国经济哲学,必须做到:一方面,在探讨诸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等具体问题时,必须运用世界历史理论、社会形态论加以理性抽象而不能止于经济范式、技术模式、操作手段等经济学的表层。另一方面,在深化诸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论、形态论、本质论、动力论等基本理论时,必须结合和依据世界、中国的社会经济变化现状和趋势,以及新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等问题加以经验证明,而不囿于抽象的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在融合两者特征的基础上,创建出既不因满足于繁荣表象而对自身功能产生幻化、又不因囿于空洞思辨而对自身功能产生怀疑的,既适合又能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的经济哲学理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国家有关部门对未来10年人才需求预测结果表明,今后我国将需要以下几类人才。1、会计类 多种类型的经济实体不断涌现,社会对会计类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尤其是熟知专业业务和国际事务的会计师将成为热门人才。2、法律类 目前我国各类律师奇缺,尤其房地产律师更会受欢迎。3、电脑类 从事电脑软件、硬件设计、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将走红,尤其是需要电脑程序设计师、网管理专家。4、环保类 工业卫生学者、生物学者将成为急需人才。5、咨询服务类 咨询服务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因此,需要融经济、金融、统计、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为一体的通才。6、保险类 具有保险专业并通晓其他专业知识的索赔估价员将成为热门人才。7、老人医学类 从事老人医学专业人才将走俏。家庭医师、保健医师、家庭护士将成为热门人才。8、个人服务类 熟知护理学的家庭服务员需求量大增。9、推销类 我国商业、金融业的繁荣需要一批熟悉业务、思想敏捷、善于公关的推销员,特别是需要从事证券及金融业等方面的业务代表,以及通讯设备的业务员。10、公共关系类 企业家们越来越重视自身企业的形象设计问题。为此,公关行业必将成为极有前途的一个行业,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公关人才。11、社会工作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心理治疗医生、家庭或社会现象研究专家将成为热门人才。12、中医类 特别是防病健身的传统人才。旅游业旅游代理公司将大幅度增加。航空公司、出租公司、客轮公司、旅馆等需求一批知晓旅游及管理的人才。13、人事类 人才市场经理、人才素质测评专家、企业中的人事经理将成为热门人才。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社会实践报告的基本格式 一、   社会实践报告的基本结构 生产关系的滞后性是生产关系发展的一般特点。生产关系的超前性是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并不反映生产关系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曾经一度人为地使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形成了一整套的僵化体制,严重地阻碍和限制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正是因为今天的改革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又因为这次改革不是在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下所进行的改革(因为它是解决由于生产关系超前所带来的矛盾,而生产关系的滞后才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所以,我国的改革又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要求。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不在于它的公有化程度如何,而在于它是否同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优越和先进并不是同一概念,先进不等于优越,优越也不等于先进。优越是相对于生产力状况来说的,先进是从人类历史长河的角度来说的。  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纯粹的公有制”生产关系到底好不好?笔者认为,对任何社会问题,都不能笼统地说它好或不好,对它的评判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一定时期,人为地把那种高级的、纯粹的公有制生产关系许配给了不很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这就像强迫林黛玉嫁给焦大一样。这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婚姻是不幸的婚姻,这是人为地使得高级生产关系与低级生产力结合,是错误的结合,所以最后走向了破裂。所以说,不是纯粹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不好,只是因为它来得太早。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无论当时我们采取什么样的经济体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都需要进行改革。因为,如果生产关系不超前,那么它一定要逐渐走向滞后,形成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方面同已经向前发展了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那么,仍然是需要进行改革的。如果无论何时何地,生产关系始终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每向前发展一步,生产关系也紧紧跟随生产力前进一步,就好像“夫唱妇随”,“夫妻双双把家还”一样,完全适合,那么,就不需要任何改革了。然而,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存在的,这只是我们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因为生产关系永远也不可能与生产力的发展完全同步。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取得完美成功以后,紧接着就会逐渐出现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造成的生产关系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所造成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将不断地得到解决而又不断地重新出现,而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进行  社会主义改革的过程。所以,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将存在于整个社会主义漫长的历史时期。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将是改革发展的阶段性和改革的长期持续性的统一。 面对越南的金融危机,中国应该以此为镜,关注我们自己的问题,未雨绸缪,堵塞可能的漏洞。 中国目前的情况和越南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比如都面临着比较大的通胀压力,都有大量热钱流入,都维持低利率和实际的负利率,两国的股市都经历了暴涨和暴跌。更大的相似是两国政府都致力于维持经济的高增长。 两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也极为相似,都是国内的总需求过大,以及进口成本的上升。两国都为控制通货膨胀做了努力,但是成效也都不大。一个重要原因是,控制通货膨胀就要牺牲经济增长速度,而经济增长被视为地方政府的已有成果,轻易动不得。所以,治理通胀的紧缩政策,常常变形。 中国的名义通货膨胀只有1位数,但一些基础产品的价格被人为压抑,一旦放开将会对通货膨胀上升有显著影响,最典型的是石油价格。 热钱流入中国是国际共识,问题是,这些热钱的规模有多大,都通过什么方式流入中国,投到了哪些领域,证券市场和房地产领域有没有热钱在活动,到目前还没有见到权威部门的准确说法,让人们对我们的监管水平不能不持怀疑态度。 外汇储备不足,是越南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于是有人说,巨额的外汇储备可以保证中国不受热钱冲击,外贸顺差真是好事。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外汇储备多,对一个国家并非什么福音。它说到底,不过是用我们自己生产的物质产品换来的花花绿绿的纸片,在货币经济形态里,外汇储备的价值很可能因为外部冲击而贬值。如果外汇储备不用来增进人民的实质福利,比如购买粮食和石油,就没有价值。外部热钱是否有能力冲击人民币,从根本上看不在于我们有多少外汇储备,而在于我们经济的自我回旋余地有多大,在于中国经济体系本身运行是否健康。 中国的股票市场,在一年内指数就跌去超过50%,股票市场的泡沫算是基本挤干净了,在过去,股票市场如此幅度的下跌是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之一,普通股民为此付出了代价。下一个是不是房地产的泡沫破裂呢?从紧的货币政策,已经实行了不算短的时间了,但是负利率依旧,房地产信贷仍然在增长。可是所有的泡沫都会破灭,问题是,在房地产市场中究竟有无热钱,有多大规模,一旦房地产价格下跌,金融系统能否承受得了损失? 在所有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因素中,政府对于经济增长的过分热衷,是最值得反思的。经济增长对维持就业,缓解新增就业人口压力都是重要的,但是把经济增长本身当作目的,一级一级分解落实增长指标,地方和企业都为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而扩张投资,以及对于流入外资和热钱有意无意的放任,政府跟企业过分亲密的关系,以及扮演企业“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始终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制度性根源。在所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都可以看到政府过分地嵌入经济生活,制造了麻烦却又无力解决。对此,不可不仔细思量。 理论学习不断深入。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自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完善理论学习机制,积极探索和实践理论学习的新方法、新途径,理论武装取得了新成效。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带头实践,推动了全市理论学习的深入开展。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开拓创新,勇于探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宣传工作不断改进。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和谐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了“感动哈尔滨”人物(事件)评选、“邻里牵手逛新城”、“打造书香哈尔滨”、《哈尔滨赋》征文等活动,创办了“议论风生哈尔滨”网上论坛,使思想宣传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更加富有实效。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呈现出繁荣兴旺的喜人气象。  党内民主不断完善。进一步健全了市委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重大问题和重要人事任免集体讨论决定。严格落实市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制度,全委会、常委会委员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在换届选举和日常干部工作中注意扩大民主,严格履行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程序,后备干部民主提名推荐参加人员进一步扩大。继续深化党务、政务公开,人民建议征集活动日益广泛深入。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创建发展型领导班子活动,一批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各级领导班子谋发展、抓发展的整体功能得到提升。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完善民主推荐提名制、票决制、公示制、试用期制、任期制等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在全市党政机关开展了“对标定位、争先创优”活动,涌现出一批工作业绩突出、晋档升级的地区和单位。   1.     引言(序言):主要介绍实践调研的地点、调研对象、调研时间等内容,可以总结性的就调研涉及的问题进行简单介绍。 2.     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要展开介绍调研对象的单位性质、生产经营状况、或者调研对象的其它基本状况。 3.     调研的目的与意义:一般可以先就共性问题或普遍性问题进行展开,谈一下当前关于该话题的主要探讨问题以及问题处理对社会生产或社会经济的现实意义。 4.     调研的方法和范围:主要介绍此次调研所采用的方法,并对调研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做适当分析,对调研涉及的面调研采集数据的分布范围要进行介绍。 5.     调研结果及分析:对调研中获得的数据、情况进行分类阐述,并就调研获得现象,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分析梳理。 6.     调研体会和建议:一般就调研涉及结果做优与劣的评判,肯定成果的同时分析现状问题的成因,探讨议题的发展趋势,并就议题存在问题提出个人的对策与建议。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十月革命的影响 为什么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中国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社会内部正在发生的变化。当中国人民正在苦闷中摸索、在黑暗里苦斗的时候,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恰好给他们指明了一条新的出路,给他们正在苦思焦虑地探索着的种种问题提供了新的合理的解答。 这以前,甚至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思想界中已经有人谈论社会主义。有一些讲社会主义的人讲的只是无政府主义的空谈,他们自己也不认为这些空谈和现实生活有多少关联。有一些人则认为社会主义学说只是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才有现实意义,他们以为中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某些“社会主义”措施,以“预防”将来再发生社会主义革命。那时,也有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学派介绍到中国来。从1899年英国传教士在《万国公报》中第一次提到马克思和马克思的学说以来,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如梁启超和革命派如朱执信等都曾对马克思及其学说作过某些介绍。但在十月革命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没有得到正确的阐释,也没有为人们重视。那时,中国社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条件还不成熟,这种学说没有在中国产生多大影响。 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这次革命由于发生在情况和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或近似(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对中国人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它表明,“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之进行”;资本主义的路走不通,可以走社会主义的路。 十月革命发出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号召,使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感到“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倾向于社会主义,同时也推动了他们去认真了解指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十月革命中俄国工农大众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所进行的革命发动和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更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总之,十月革命使中国产生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就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日,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暨华北分会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在京联合举办了“纪念十月革命80周年”学术讨论会。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央编译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外交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3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 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齐世荣先生首先讲话。他说:“1997年,中国***召开了举世瞩目的第15次全国代表大会,距今80年前震惊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把这两个伟大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观察,是很能发人深省的。”他谈了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并着重结合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伟大意义。指出中苏两国都曾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个短暂的阶段,多次犯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左”的错误。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是没有认清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性。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总结了中外的历史经验,创立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提出了作为这一理论基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遵循这一理论,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起来。这一理论虽然是根据中国国情得出的,但对今后其他国家、特别是东方那些原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都会有参考价值。他强调,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一种已经僵化、但又长期不改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绝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俄国无产阶级所开辟的航路,今天正由中国***人继续行驶下去。现在虽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难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下一次高潮不会以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大地的胜利为契机而兴起吗? 接着,与会者围绕十月革命与列宁主义的发展,十月革命历史意义的再认识,十月革命与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及21世纪的社会主义,苏俄的对外政策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谈到十月革命与列宁主义的发展时,发言者认为,直到二月革命之前,列宁虽然讲到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但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俄国一国取得胜利,也不能认为列宁排除了世界革命的可能性。然而列宁要指导俄国工农大众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还需要有新的理论突破,这种突破表现在:第一,列宁从世界革命高度规划了俄国革命,使俄国革命变成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和第一级阶梯,用在俄国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去推动世界工人运动的发展。第二,列宁突出了政权问题,把政权问题提到决定一切的高度来认识,认为尽管俄国不具备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文化水平,但可以靠苏维埃政权创造这种文明的前提,走向社会主义。列宁的这两点论述,是在帝国主义战争条件下结合俄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只有从列宁的这两点论述出发,才能更好地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和特点。有的学者还结合十月革命的前提谈了列宁的贡献。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突破,在于他坚持认为,在落后国家,在国家被战争和经济破坏推向灾难边缘的时刻,应当用革命的方式改变通常的历史发展顺序,不必等社会主义物质前提完全成熟,首先推翻旧政权,在新政权基础上发展生产力,这正是列宁的伟大之处。他善于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抓住机遇,为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范例。同时,正是由于十月革命发生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它的性质和内容必然带有完成某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完成任务的特点。 对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发言者指出,应该坚持列宁当年提出的十月革命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论断。这是以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为根据的。本世纪上半期的历史证明了这一论断,同样,本世纪下半期历史出现的新情况也不能推翻列宁的论断。因为从本质上讲,时代性质没有变,帝国主义的垄断特征、基本矛盾没有变。尽管社会主义的发展在这一时期遇到挫折,但一部分国家仍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十月革命道路在中国继续的结果。因此应该坚持十月革命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提法。但也要避免以前在此问题上的某些误区:一是对新纪元的长期性、曲折性、复杂性强调不够;二是不能仅仅认为是十月革命一件事情开辟了新纪元,像亚洲的觉醒、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相对论的提出和无线电的发展,都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时代的内容是多样性的,又是统一的。对什么是十月革命道路问题,发言者认为,这条道路总结起来,基本上就是两点,一是要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二是要善于把各国多样性的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相结合。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因而也都是继承了十月革命的道路。以往在对十月革命道路的总结概括上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如把暴力革命看成是普遍规律,历史证明没有和平过渡成功的先例,也没有单纯靠暴力斗争取胜的先例。成功的革命都是各种手段相结合的。再如把一些本不属于十月革命的经验,作为十月革命道路的内容总结进去,像计划经济体制等。对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发言者认为,有三点历史事实不容抹煞。第一是十月革命向黑暗势力开火,其斗争精神给全世界被压迫民族、人民极大鼓舞。第二是促使西方工人运动和被压迫民族之间的联系,起了桥梁作用。第三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前苏联在这方面的宣传有时过分夸大了十月革命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并以此作为大国沙文主义的历史依据。十月革命在当时主要影响的是周边各国,对其他地方的影响更多的是折射。 有些学者运用社会学和统计学方法,通过列举和比较十月革命前后俄国、苏联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指标,说明了从十月革命以来苏联各方面发展取得了令人不容否定的成绩。它仅用十几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十月革命所建立的消灭人剥削人现象,体现社会公正的制度给一战后陷入危机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第一个缺口。它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它的一些经济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全新面貌。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建立,既是十月革命的伟大成果,又使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得到升华。 与会者还从20世纪现代化的角度,探讨了十月革命的意义,认为在上一个世纪之交,俄国的现代化进程遇到了很大障碍,许多问题如土地问题等没能解决,造成俄国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十月革命就是通过建立民主这种方式,弥补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是用革命手段去发展文明,即现代化。十月革命的根本意义,在于它发展了文明,推动了现代化,发展了生产力。如果说19世纪的现代化只有资本主义一种发展模式的话,那么20世纪则创造出了新的模式,首先是社会主义国家模式,然后是发展中国家模式。十月革命开创了新的现代化模式,创造出一种新的发展文明的方式,这是伟大的历史功绩。 展望21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发言者提出,十月革命仍然会是一面旗帜,它体现的武装斗争和社会主义方向的基本原则不会变,但会有新的内容,如夺取政权的方式除武装斗争外还可以走议会道路。不过在夺取政权后,仍然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运动在21世纪有复兴的可能。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高举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旗帜。21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需要十月革命的道路,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十月革命的基本经验。 对苏联的对外政策,发言者指出,对于十月革命之后苏俄的对外政策的革命性要充分估计足,但对其历史局限性也要清醒地看透。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充分而又恰如其份地肯定苏俄的对外政策中的革命的、进步的方面;也要摒弃以往脱离实际的过高的主观渲染,认清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社会主义带给国际关系的新因素是:社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大大减少和避免了在资本(或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对外扩张而导致的战争。这是与此前所有国家的本质的不同,它必然在其对外活动中有所反映。与此同时,这种新因素又是相对的、有限的。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规定社会主义对外政策。因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既不能否定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对抗,也不能杜绝单方面不可能制止的战争,何况公有制也不能排除社会主义国家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对外经济利益。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廖学盛研究员、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心铭教授作了即席发言。齐世荣教授作了总结,他说,在历史研究中,既要坚持解放思想,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两者必须联系在一起。在十月革命史的研究上,要根据历史的发展,以新的视野,从新的角度看待它,不要受传统观点的束缚,但一定要实事求是,两者绝不能脱离。否则,就会违背历史科学的特点。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在做什么行业最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