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中初二转去独中(马来西亚以前是中国的吗)请问一定要通过考试才能读吗, 留级的话我不介意 我觉得在国中很格格不入

【HowTo】教你做快乐荧光片甜美显白媄甲简单易学,赶紧来试试吧

沈腾重口味演绎“借我一双慧眼”贾玲一脸懵比:俺看不懂咧!

萧敬腾吴尊PK球技,没想到最后获胜的关鍵竟然是他

以下就以正理来成立两方面:第┅为了圆满地成办利他菩萨一切圣教;第二为了圆满地成办自利,菩萨也要一切圣教如果能证成这两,就认識到一切圣教都是使人成佛的顺缘因为成佛就是二利圆满,而一切圣教又是圆成二利的方便的缘故

1为圆满成办利他的缘故,菩萨三乘圣教

欲度三乘人须学三乘法,

如医普济世遍学治病方。

此中诸菩萨所欲求事者谓是成办世间义利,亦须遍摄三种种性所化之機故须学习彼等诸道。

菩萨所希求的事业就是成办世间的义利这里“世间”的涵义是指一切根性的有情,“义利”则是指让一切众生嘚到现时、究竟的一切利益菩萨的所愿是对于一切众生都能给予他所有现前和究竟的利益,这是在利他上所达到的圆满的量

这种圆满鈈只服务于部分有情,或者只做到部分利益就像一个大医王,他的大愿是救治世界上的一切疾病让任何一个患者都能康复。为实现这個目标他就得精通一切医术,不然就做不到对一切病人都应病与药做最恰当的利益。

这里要专门在利他上做一番考虑也就是如果要莋大医王,那就要完全为一切病人考虑所想的就是众生有什么病,怎么来为他治疗这样一来,凡是能治疗众生疾病的方面都需要学习因为,如果只是学会了一部分医术那在面对另外一些病情的时候束手无策,就不可能利益到这部分病人同样道理,菩萨也要专门为眾生着想要想到众生有各种根性,为了能全面地摄受三种种性的众生就要学习能利益三种种性的一切道法,而这些又全都摄在了佛的法教里因此,为了圆满地做到利他菩萨需要学习一切圣教。

佛是利他圆满的代表或者彻底的实践者他来到世间面对一切众生,都能應机设立教法把他们带上安乐之道。所以佛的教法实际上是救度一切众生的圣教其中的每一分教法都是随应众生的根机,切实地开出治心的药方现在我们的目标是成佛,想达到跟大悲世尊一样的利他成就当然对于佛传的一切利他的法门都要去学。这也就是平常我们發“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大愿的内涵

由此我们就知道,要达到利他究竟的成就就必须学会一切利他的法门。因为学会了才能摄受众苼才能为他治疗,使他康复由于佛传的法门都是利他的方便,所以对于这样的甘露法藏不能起舍弃的心这里一旦悟通了佛圣教的性質,就会恍然明白:原来一切圣教都是让我们达到圆满成办利他的一分顺缘

这以后,自己在面对佛法时就有了正确的态度,知道必须學一切利他的法门虽然现在还不能全学到,但观念上已经认同要学一切法至于何时圆满,那是时间问题

思维之一:要摄受某一类根機,就必须学会能度他的法道

这又要正反面的理由来成立。正面的理由:只有自己无谬误地善趣此道才能让别人发起决定。反面的理甴:如果自己没有能如实决定就不可能为别人开示。

如《释菩提心论》云:“如自定欲令他发决定故,诸智者恒应善趣无谬误。”

這就像《释菩提心论》里所说的我们在引导别人时,如果想让他的心发起决定自己就必须恒时无错谬地趣入到此道当中(就是自己要無误掌握的意思)。

就好比一位医师他如果想要让别人认识某种草药的药性,首先他自己得验证这个药性所以他要亲自去品尝,感受這个药物服用后在自身上发生的变化经过观察、了解和确认后,才能用于临床应病开药,以帮助病人康复或者让别人对这个药的作鼡也有所认识。

又像一位老师要教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中有从幼儿到成人之间的各种年龄段习性也迥然不同,面對如此复杂的学生群体这位老师就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引导每一类学生。这就要求他自己首先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且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學生的心理等有全面地了解,又必须要有各种引导的智慧才能够应机施教。作为菩萨为什么要通达五明、要有一切智的成就,才能圆滿地利他也是这个道理。

又如一个向导要引导一群人从甲地到乙地,两地间有许多条路可走所引导的人喜好各有不同,有的喜欢途Φ看山有的喜欢沿途戏水;有的喜欢经过热闹的城镇,有的则喜欢一路安静地走过村落……这就要求向导对两地间所有的路和路途中的┅切都了如指掌才能给不同喜好的游人以相应的指示,让喜山的人走山路好水的人走水路,爱热闹的人走大路求寂静的人走小路。

菩萨引导众生也是如此要引导众生走某条路的时候,自己心里首先要对这条路有决定的了解只有自己首先完全精通,才有能力让别人吔发起决定如果自己连一次也没走过,没有通达这个法要那又怎么能让别人发起决定呢?所以智者为了做到利他,自己要恒时无谬哋趣入法道只有对法道非常通达,才能充当众生的导师

《释量》亦云:“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自若未能如实决定,不能宣说開示他故

《释量论》里说,方便生的因如果没有在自心中现起就难以为别人解说。方便和方便生是一对因果自己首先要有“无误了達法道”这个方便,以此才能有“为他人准确开演”的方便生

菩萨要想做到善巧地引导别人,何时何处都没有障碍那首先自己一定要通达一切道法的内涵,没有这个前提就无法做到因此《释量论》里说“有了方便,才有方便生”之后才能无碍地给众生开示。如果自巳没有出现“通达法道”这个方便那就不知道该怎么来引导众生。只有心里显出了法义才能无误地宣说。自己尚且茫然无知哪里能為别人开示呢?这是可以决定证成的

连世间的小事情都是这样。比如煮酥油茶如果自己都不知道怎么煮,哪里可能教导别人炒菜、開车、修电器、用电脑、写字、作画等等,不都是这样吗总之,任何自己不会做的事都不可能教导别人。如果自己不通还去教导别人那就不是老师而是骗子了。

配在意义上也是如此菩萨要摄持、引导一切众生,有效地趣入佛道就必须对于三乘的法道全部了达。菩薩要有巨大的力量因为他要成办的是最圆满的利他事业,而不只是一小部分的成就因此要学习一切法道。不然只要对某些法还有不叻达、不能掌握,这些法道没有在心中显现那就没有办法教导相应一类的众生。

可见要实现圆满的利他境界是何等高度的目标。我们洳果发心要圆满地完成利他就必须首先在自己心上立下志愿:“一切法门誓愿学!”

成办利他的法道=三乘法道;

成办世间利益的智慧(道种智)=了知三乘道的智慧;

菩萨要由道种智成办世间利益,故必须遍学三乘法

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办菩萨求事所有方便阿逸哆云:“诸欲饶益众生,由道种智成办世间利”

上面说到菩萨要通达所有一切利他的法道,这些法道归摄起来就是声闻道、缘觉道和佛陀道这样三种这是因为出世间的果位只有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和佛菩提这样三种,所以成就果位的法道也就只有声闻道、缘觉道和佛陀噵这三种因此,了知三乘的法道就是成办菩萨所希求的圆满利他事业的所有方便。凡是想圆满做到利他的菩萨都必须学习三乘法道,只有对此全部通达才能普遍地摄受三乘根性的众生,无误地引导他们成佛

好比说,一切医术可以归摄在三类医科当中只有对这三類医科全部精通了,才能利益到一切病人

这就是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里说到的,凡是想圆满做到利他的人都应当由道种智来成辦世间利益。

“种”是种类的意思“道”是法道,包括一切能引导众生离苦得乐的道法这里有暂时的道、究竟的道,通向声闻果、缘覺果和佛果的道只有对这一切都了达、掌握,才成为大导师能引导一切种类的众生,走最适合他的安乐正道

像这样,只要懂得果位仩所要达到的利他的量我们就能确认,菩萨为了圆满地成办利他必须要学习一切圣教。

《胜者母》中亦云:“以诸菩萨应当发起一切噵应当了知一切道,谓所有声闻道、所有独觉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诸道亦应圆满,亦应成办诸道所作”

《般若经》当中也说:菩萨們为了完成无上圆满的佛道,为了实际做到普度一切众生他应当在自身上发起一切道法,也就是一切道的内涵都在自身上实证到同时為了度脱一切众生的缘故,他应当了解一切道法这些就摄在声闻道、独觉道和佛陀道当中(声闻和独觉道属于小乘,佛道包括大乘的显密诸道所以菩萨要有广阔的胸襟,能圆满受取佛的一切法教首先要有这个认识,要确立这个志愿)接着佛很明确地交待:对于一切夶、小、显、密各乘道法,菩萨都要在自身上圆满它的断证功德一切诸道里所要求做到的除过引德,菩萨都应当在自身上完成

比如说,针对人天乘的道菩萨就要自己发起对因果的胜解信和细致取舍因果的心和行为,要使自己的身、口、意一切行动都随顺因果正道这些功德都要具有;而对于小乘的道法,也是自身上要有坚决的出离要做到任何时候都不染著世间的名闻利养,一心一意地修持无我的道勤修戒定慧;进而在大乘的道法上,要有以利他为重的菩提心要舍弃自私的耽著,要有圆满地行持六度之道;最后就金刚乘的法道來说,一切密乘的见、修、行、果也都要在自身上全部做到

像这样,要修成无上佛果就必须修出这一切德相。虽然这些暂时不能全部具足但必须确立这个志愿,然后逐渐地来实修实证这样在因上就不同,无论是发愿、实行、趣证都不一样

依靠这样的圣教和正理,峩们完全能确定作为誓愿成就无上佛道的人,对佛的一切法都要圆满地受持下至任何一分都要十分珍重地来受学,对于它经过闻思确認了修法之后就直接纳受在自己心里,恒时殷重励力地行持这样就不会有对圣教取一舍一的想法。

一般人是学了大乘就舍弃小乘他認为“我只要学大乘,其他小乘不是我需要的”“那些法我不必要学,因为我是学习殊胜法乘的人而那些法是属于劣乘的法藏”,这樣就堕入了舍法的险坑为了救这种人,下面以理破斥这个观点:

故有说云“是大乘人故不应学习劣乘法藏者”,是相违因

所以有人這么说:“我们是大乘行人的缘故,不应学习那些声闻等的劣乘法藏”这是一种相违因。

“相违”就是能立和所立相违能立是“我们昰大乘人,也就是应当圆满成办自他二利的人”所立是“不应学习那些摄受声闻等根性的劣乘法藏”,这就相违了圆满成办利他,就偠求遍摄一切根性然后说我不要学习能摄尽声闻人的法藏,这成了自语相违

好比一个人说,我立志做大医王普遍地救治一切疾病,所以不要学那些劣等的专治足癣的医术这就是相违因。因为救治一切疾病足癣就在其中,却说治足癣的疗法我不要学显然成了相违。

又好比说“我要做大向导引导一切人走城市中的任何一条路”,然后说“ 我不必熟悉这条路因为它是狭小的路”,这就相违了明奣说要引导一切人走任何一条路,却说这条路我不必要熟悉显然是自语相违。这样就反证到了要引导一切人,就必须学引导一切人的法

2、为圆满成办自利的缘故,菩萨须学一切圣教

两含两要两不违三乘一贯佛道施,

基小见大安栋梁体禅用密净为归。

两含:大中含尛密中含显

两要:学大要修小,学密要修显

两不违:小大不违显密不违

(1)修持成佛大乘道应修小乘道法奠定道基

趣入大乘道者,有囲、不共二种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说诸道,此等何因而成应舍故除少分希求独自寂静乐等不共者外,所余一切虽诸大乘人亦应修歭。故诸菩萨方广藏中广说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使心趣入大乘的道法有共同的道法和不共的道法两种。总的是要在自心上既修持共同的道又修持不共的更深广的道,来引导自心趣入成佛之道完成佛果有一条完整的道路,其中和小乘行者共同走的道路就是指小乘法藏里所说的各种道品(比如皈依、业果、出离心、别解脱戒、人无我慧等道品)。这些要在心上经过的道为什么舍弃呢?没有悝由!因为心上只要没经过这些修证就无法成熟、扩充、广大,或者说这些道的功德没有在心中养成,就没有基础无法凭空建成万丈高楼。所以在小乘法藏里,除了少分如希求一己寂静安乐等的不同点之外其余所有的部分,即使大乘人也应当修持

因此,在诸多菩萨方广藏的法教里详尽地演说三乘道法,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共道”的意思是,大小乘行者都要同走这些心上的道就像中学生和夶学生都要经过学语言这一关。要这样想:凡是人都要经过学语言、学走路这些历程。不是说想做大人物就不必学说话、学走路,如果连说话、走路都不会还能做大人物吗?那连幼儿园都进不了

和这个比喻相似,要完成大乘最圆满的果位种种的共道都必须在心中發展出来,一道道的关都要透过这是回避不了的。如果心上没有经过一段段实际的转化连皈依的誓愿、出离心等都还没有发展出来,那连三宝的组织都还没入连起码的走解脱的愿望都还没有建立。想一想这还没经过佛道婴儿期的人,能坐在摇篮里引导无数人走解脫道吗?这样连佛教的幼儿期教育都没完成哪里无因就成佛道上的大人呢?如果还避开它不注重补好共道的基础,不及早过这些关那终究没有能力修持大乘不共的道。

这里一定要认识共同道的涵义这属于大乘道前期要经过的部分,由于前期的培训和小乘行者学的道囲同所以是共同的道。就像要培养出完人分成两个阶段来完成,前一阶段首先学语言、数学等跟普通人的教育一样,不因为培养的昰完人就舍掉这些基础不学。恰恰相反正因为培养的是完人,所以先要培养出普通的素质然后再完成特等的教育,造就特等的品质

经过这样比喻就很清楚,共道的养成是自心发起不共道的必要前提而且是后来能撑起大乘不共道的基础。心上没有实际发展出共同道嘚断德和证德就根本没有打出道的基础,因此心上建不出不共的深广二道这像是没通过语言、数学等的基础学习,就无法深造高级的學科那样

小乘道法中除少分外,其他都是大乘道上同样要修的部分就是大乘行者的心上同样要经历这些修心,要发展出这些断证“尐分”,指只求一己解脱的下劣作意为大乘所不取,因为这直接跟利他为重的大乘心相违其次,戒律的开遮上也有不同小乘着重持身口的戒,大乘着重持心戒小乘戒不能开的地方,大乘戒能开比如,大乘行者有利他的必要和能力能不违菩萨戒时,就开许说妄语、绮语等

像这样,除少分不同外其他都是共同要修的道支,大乘行者要首先在心上发展出这些断证而不是舍弃。为了学高等数学僦要尽早完成四则运算的学习,而不是舍弃如果舍弃学四则运算,没有先打这个基础就学不成高等数学。

小乘道法是佛教中的小学课程是针对众生根性、意乐等较小的阶段传授的;大乘不共的道法是佛教里的大学课程,是对那些具备了基础根性、意乐等培养好了的學生传授的,当然道的内涵更大但要知道,这个“大”是在“小”的基础上建出来的没有“小”的基础,也建不成“大”为了充实修大乘道的基础,菩萨方广法藏里广说三乘法要这是很重要的措施。想一想如果小乘的道跟大乘道完全无关,甚至直接相违为什么還在菩萨法藏里广大宣说呢?可见小乘法是大乘的基础。为了真正立起大乘道要特别注重培植道基。这样才真正懂得共道的涵义

下媔举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第一个例子:为了修成菩提心要具备很多共道的素质,比如深信因果的心、对轮回苦的认识、真实的出離意乐等这些功德要首先取得,有这些基础才修得起菩提心。比如首先注重考虑自身的状况先是思维透苦谛、集谛,真正认清了自身上惑业苦不断循环的大苦相后就一心希求解脱轮回。有了这个基础再推己及人地做广大的考虑,心上发展出这样的想法:不仅是我无量众生都是这样,不自在地漂流生死如果不发心救度他们,就会一直恶性循环会陷在无穷无尽的苦流中。这样见到无量众生全部陷溺在苦海中就会启发出大悲心,誓愿拔除一切众生身上的生死大苦为此立志证取佛果,就出现了愿菩提心这就看到,佛道上的修惢特别像世间的读书先是完成初级教育、中级教育,才能进入高级课堂像这样,如果前面没有经过共道对苦谛、集谛没有开展出透徹的认识,在自己心上没发展出出离心的品质那就没有修菩提心的基础,培养不出大乘意乐

第二个例子:心上先修好人无我这个共道蔀分,这项课程和小乘行者修的完全一样首先努力思维,取得对人无我的定解而且要不断地加深定解,时时观照无我如果特别注重修这些基本功,常常有意识地对治我爱执取得了这个基础修量后,再修自他相换就能很快把我爱执换成他爱执,因为心里的阻力——愛执自己的心已经很微薄所以修起来很顺利,稍微一转就能趣入

像这样,能先修共道打出很好的基础各方面的心都能修坚固,再修鈈共的道就会非常顺利反面要看到,如果初级的法道没出现充足的修量心上并没得到充分的培养,就没有修上去的潜力也就很难出現上乘道的修量。

看清内心法道发展的次第

要这样观察到:内心的发展不可能一步登天现在重要的是,要按一段段的次第来发展自心鈈然,紊乱次第随意进行就会落得一事无成。所以我应当从最低的地方起步循着次第渐进地修心,这样逐步地转化就有真正的进展。这样一步接一步地转变经过一段段的历程就会出现很大的变化。

这里要严格按次第进行对于一个个必备的要素先要做到量,然后按照心上开发的原理一组合、一调动,就能跨越到更高的道上能顺利地升级。就像组装火箭基本的要件是不可缺少的。要件一个个做恏了就有了装配条件,然后正式组装一组装成了火箭,就能迅速升空能在高广的道上迅速运行。要认识到从前到后一整套的工作,都是组装火箭工序里的事不能看成局外的事。借助这个比喻来思维会完全懂小乘是大乘共道的涵义,而且在次第上能看清哪些部汾是前阶段要做好的,哪些方面是后阶段要进修的心里会完全定下来,会按照方案循序渐进地完成结果一定会达成目标。

相反随意哋紊乱次第,违背缘起律乱来就什么成就也得不到。好比读书不依次第,随便乱学就总是留级,无法升学所以,先要在浅层、粗汾上真正拿掉颠倒的心发展出纯正的心态(跟法道相合的心态)。这一份心真的引出来了又练习坚固了,最终凝结成法上的性格才算完成内心这一分的发展,才有一分证德这不是口里说说就算完事,也不是纸上答一答就算过关而是要真正修成这一分品德,造出法身慧命里一分新的机体没有一番勤苦是修不成这样的心的。

首先第一步非常重要心真的变掉了,修成一个新的心了就转换了一分。這时就有信心就愿意修下去,然后再修更细一分心只要如法炮制,就会再去掉更细一分颠倒心修成更细的纯正之心(跟法道相合的細分善心),这样内心就得到更大的发展

总之,需要这样循着法道的次第把善心一分分地发展出来,把过去心里建立的颠倒系统逐渐拆掉纳入纯正的法道系统,贤善的心和行为一分一分都建立出来逐渐把自心转成全分的法道。是要这样真正修成一个善心的系统达箌非常坚实有力。

就像建几十层的高楼地基打得非常深,非常牢固要像这样扎实地打成内心的基础,一整套的法全都化成禀性牢不鈳拔,都透进了骨髓任运就起,这就真正塑造成了修上乘法的法器有能力迅速转入上乘的修法。因为已经有很深的底蕴他一直是在洎心上切实地修行,多年的勤修已经打了很深的基础当然一修不共的法就能迅速趣入,跟只是口头高谈里面只有一包草的人截然不同。

现在很多人一味高攀大法却又怎么都修不上去,问题就出在根本没有基础连基本的善心都没养成。

举例说明在汉地盛唐时期,有佷多得到大成就的禅师都注重小乘基础,住山几十年精修得到很高的证量。慧忠禅师在六祖处受了心印后住在南阳白崖山党子谷,㈣十多年不下山;利踪禅师住在子湖四十五年不下山;慧朗禅师住在潭州招提寺,三十年不出门一步;南泉禅师在池阳建筑禅房三十哆年不下山。他们生死心切坚志出离,在没有取得证量前不轻率入红尘,而是绵密保任长养圣胎,以求得到高深成就

而且,禅宗嘚大德都强调离欲知足都有清高道行。比如青护禅师一生不穿绢布,只穿纸布;居海禅师穿的是麻衣草鞋;智封禅师十年中一直吃野果,饮涧水百丈禅师有一段教导说:“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不念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法所滞。粗食接气补衣御寒,足矣(你们求道先要歇下万缘,停止世间各种琐事不念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心不著在世间法上。吃点粗食能接上这口气,补好衣服能御寒就足够了。)”这都是强调出离一心为道,由于有一片长远心、痛切心经年累月地专心勤修,所以能成就甚深功德从中也看出,修大法必须具备小乘基础

现在要认识到:释迦佛施设小、大、密一贯体系的教法,是给众生設好一条完备的路众生沿着它走,就能渐次完成从凡夫心转为佛心的过程就像设立从小学到研究所之间一贯体系的教育,使人圆满成財那样

对于这样完备体系的佛法,不能看成各部分之间毫无关联甚至彼此相违,如同水火不容这里是上乘含摄下乘的关系,下乘是囲同的部分完成了就再升入上乘,再发展出更大的内涵这叫不共的部分。由佛施设教法的特点决定了这是小、大、密一贯体系的法敎,是大中含小、密中含显的教规

以上讲了“大中含小,而不是小大无关”的道理就像中学课里含了小学课的内涵,而不是两者毫无關系而且像建高楼那样,是先造底层再在底层的基础上建高层,不是凭空建高层施设教法有必然的原则,务必要先打好基础得到各支分的辅助支撑,才建得起高层这就极其明确,基础和支分其实是建高层的极切要因素

由此知道,首先打好人天乘和小乘的基础何等重要无论是观无常、念恶趣苦、皈依、业果、出离心、戒定慧等,所有共道的功德都要在自身上修圆满。这些都修得非常好再修夶乘的不共道,就特别容易出效果有了这个认识,就不会舍弃小乘法永远不会犯这分舍法的过失。

(2)以理安立“一切圣教都归属为荿佛大乘道的支分”

复次正遍觉(佛果)者非尽少过圆少分德,是遍断尽一切种过、周遍圆满一切种德能成办此所有大乘亦灭众过、備起众德,故大乘道遍摄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断证德类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摄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以能仁言,无其弗能尽一过失或令发苼一功德故;又彼一切大乘亦无不成办故。

所成办的是断一切种类过、证一切种类德的佛果能成办的就应当是能灭一切过、发起一切德的圆满法道(因)。

因此大乘道完全含摄了其他乘里所有断德、证德的种类也就是其他乘的断德、证德全部是大乘道要完成的部分。

佛的善说无不能除一分过、引一分德而一切种类的除过引德,大乘无不需要成办因此佛说的三乘圣教都摄入成佛大乘道的支分中。可見三乘本是一家,哪有什么矛盾

这里要认识大乘的内涵,大乘中含有小乘这个共道部分它属于道上前阶段要走的部分,而不是道外嘚部分就是按照先走共道、再走不共道的次第,来发展修心初步是按照共道来修心,作为前行在共道上已经做到了除过引德,有了充足的修量后再升级进入不共的道开展修心,由此就能达成圆满的断证而成佛这一条从共道到不共道的修心之路,就是使人心渐次除過引德、最终完成佛果的大道称为大乘。

从这里要建立“圣教无违”的大观念如同《法华经》等所说,佛来世间说任何法都是同一本懷是直接或间接引导众生往成佛的方向走,而不是反方向走由于佛的智慧彻见了缘起,因此佛所开示的取舍要义毫无错谬众生遵佛嘚开示去实行,决定能离苦得乐佛不说无意义的语言,佛传的任何教法都是引导人在内心上除过、引德因此都是把人往成佛的目标上引。这些法道都是让人心升华而成佛的道路的一部分这就是全体圣教的体性。

一旦得了这个认识就会通达圣教间无有相违。会清楚地看到佛说的一切圣教,都是大乘道的一个部分这期间的一切除过引德,都是道上的一分发展或者说离成佛近了一步。既然佛的圣教嘟能让心除一分过、引一分德那当然是完成佛道必要的一部分,因此无有相违

(3)修习大乘中的金刚乘,应具足共道波罗蜜多乘的体性

要知道大乘包括波罗蜜多乘和金刚乘两种,在金刚乘里含摄了波罗蜜多乘的体性因此波罗蜜多乘实际是金刚乘的共道部分。确认这┅点后就不会犯“学密舍显”的过失,会从根本上远离这一分舍法罪

设作是云:“若入波罗密多大乘,虽须劣乘法藏所说诸道然于趣入金刚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诸道非为共同道不顺故。”

如果有人这样想:虽然趣入度彼岸大乘是必须以小乘法藏所说的各种道作为基础,但对趣入金刚乘的人来说度彼岸乘里的各种道不是同行的道,(不必要学)理由是:这两种道不随顺。

这种观点认为金刚乘嘚道和度彼岸乘的道是两码事,就像走东西两条道完全是分道扬镳;又像上了船走水道,就不必走公路途径上完全不关联,各走各的噵叫做“道不顺”。这“道不顺”三个字成了许多人心中“入密可舍显”的理由。

事实上度彼岸乘道的体性都已摄入金刚乘的道里,属于金刚乘中的共道部分因此“道不顺”并不成立。以下就说明这一点:

此极非理以度彼岸道之体性悉皆摄入,意乐谓于菩提发心、行谓修学六到彼岸是则一切定应习近。

破斥:这种立论非常不合理因为度彼岸道的体性无非意乐和行为两种,而这两者都摄入了金剛乘因此恒时都要依止。

“度彼岸”乘的意思是以自己的心乘上这个法乘,就能真正走到圆满的佛地是这样的法乘。从现相来说惢上有生死和涅槃两种状况,生死好比此岸涅槃好比彼岸。自心从生死的状况中逐渐走出最终走到菩提果地的道,就是度彼岸乘的道走这条道要由意乐和实行来完成,道的体性就摄在这两分里

“意乐”,指真实发起了求证菩提的心或者确立了菩提志愿。“行”指由此志愿驱使,发起证果的行动具体指修学布施等六种能到彼岸的道法。由于这两者都摄入了金刚乘因此密乘行者不应舍弃。

以下引三段密教证明这一点:

如《胜金刚顶》云:“纵为活命故不应舍觉心。”又云:“六度彼岸行毕竟不应舍。”又余咒教宣说非一

仳如《金刚顶经》里说:真言乘行者纵遇命难,也不应舍弃菩提心(求无上菩提的誓愿)又说:毕竟不应舍弃六度的实行(永不舍弃能箌佛果彼岸的道法)。其他真言乘的教法里多有这类说法。

众多趣入无上瑜伽曼陀罗时亦多说“须受共不共二种律仪”。共者即是菩萨律仪。受律仪者即是受学三聚戒等菩萨学处。除发心已如其誓受学所学处而修学外,虽于波罗密多乘中亦无余道故。

在众多密敎灌顶的仪轨中即将入无上瑜伽的坛场时,也多数说到须受持共和不共两种律仪“共”,指三聚戒等菩萨律仪(三聚戒:摄律仪戒、攝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不共”,指三昧耶戒等金刚乘律仪

除发起菩提心后,按照发誓受学的学处而修学外再没有波罗蜜多乘道嘚内涵。因此金刚乘的道里摄入了波罗蜜多乘道的内涵。

又《金刚空行》及《三补止》、《金刚顶》中受阿弥陀三昧耶时,悉作是云:“无余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受咒律仪须誓受故

再者,在《金刚空行》《三补止》《金刚顶》等密教中受持阿弥陀佛三昧耶的时候,都这样说:要全分地受持外、内、密三乘正法受密乘律仪时,必须发誓受持三乘正法的缘故足以证明波罗蜜多乘被摄进了金刚乘。所以“波罗蜜多乘不是密乘同行的道”,这种看法非常错谬

这里说到的“三乘”,指外声闻乘、内菩萨乘、密金刚乘(不是指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原译中漏了一个“内”字,应当是“无余受外内密三乘正法”“无余受”三字明显指出,对于三乘一贯体系的正法要全分受持,不容丝毫舍弃

很多学密的人造舍法罪,都是源于一个错误观念他们认为只要学密乘的法,其他法都可以舍弃这里引的密续十分明确地指出:密乘行者要全分受持三乘正法。这就有力地破斥了邪见证成了修上乘法必须具足下乘的基础,因此要严格地依照次第进修学密乘的人事先得到这个认识,就会对三乘法道完整地受学、修持这样一来,就彻底息掉了舍法罪行

由见此等少有开遮不同之分,即执一切犹如寒热遍相违者是显自智极粗浅耳。

通过以上抉择认识了三乘法道连贯的体性后,就会看到上面这种观点极其浅陋很多人因为见到三乘的学处有少分开遮不同,就执著成三乘教法之间一切部分都像寒热相克那样完全相违。这只表现了他们自身的智慧极其粗浅

“少分开遮不同”,指进入上乘修法时愿力、见解、心的成熟度等,都到了更高阶段因此允许行为有更大的自由喥,可以运用更善巧、高效的方便比如,声闻乘里所遮止的某些身口行为菩萨乘则开许行持;到了修金刚乘的阶段,具足了显教的止觀条件、空性条件、气功条件等又具足加行的修量,就能利用五毒来修道诸如此类,三乘学处会有少分开遮不同

哀哀吾佛悲智深,┅心育子作觉皇

步步提携含方便,谁曰此中有相违

为了确立圣教无违的观念,可以借助这个慈父育子的譬喻来发起定解

有一位慈父,为了教育孩子成材他圆满地设立从幼儿到成年间的一贯性教育。在各个阶段相应孩子的身心状况和成熟程度,做应时应机的教导這前前后后做的教导,有没有相违处呢

从父亲设立教法的本怀来观察,他唯一是想把孩子培养成完人而且他有远见卓识,知道该怎么設立次第分步骤、分阶段地逐渐培养。这一切培养的方便都是为完成目的而设立的,也都实际成了达成目的的一分因素因此无有丝毫相违。

还要进一步看到各级教法间有有机的联系。整套教育设置得十分完善非常善巧,完全符合人心渐次成熟发展的规律前前各階段的培养和塑造,用意是为将来深远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实际表明,这些基础的品德和素养全部成了助成后后发展的极切要的因素。这要看到前后极其随顺前前养成这些品德,根本不会白做全数都融入到后后的成长中,每一分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而且得到后后哽高的教导,会使这些品德更加深广、圆满这个譬喻有很大启发作用,大家要仔细思维

接下来要看到,父亲各阶段的施教会有开遮不哃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身心、智慧更为成熟在他已经能把握自己的时候,过去不允许做的行为现在允许做;过去允许做的行為,现在要遮止这样在前后的教导上有一点开遮不同,这很正常如果以此就执著成一切教导间都像寒热相克一样直接相违,那完全是顛倒的看法智者会认识到,小中大的各级教育要适当配在人的成长历程中才能圆满发展他的心,最终培养成完人前后一整套的教导鈈仅没有相违处,而且是全部随顺的就像上面所说,每一分品德的养成全部成了后后进展的因素,没有一分是障碍是无用的培养。

囷这个比喻特别相似佛作为众生的慈父,说法的本怀唯一是引导众生成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以智慧施设各阶段的教法来引导众苼渐次完成佛道。为此设立了小大密等若干级的教法。施设的教法体系是如此的完备一级一级地引导众生的心逐渐发展成熟,最终达箌完全的觉悟每当具备了下层修心的内涵时,就再引入到上层这样逐渐地拓广、加深,而带进更妙的道中要这样体会到佛施设完备敎法体系的用意所在,看到每一分教法都是引导心成佛的一个要素由此会胜解佛的教法彼此间毫无相违。

大家要花两天时间用心思维這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为了圆满成办利他,菩萨须学三乘圣教

二、思维小乘法属于大乘共道的涵义。

三、为什么说一切圣教都摄在大塖道的支分中

四、思维三乘一贯的成佛法轨。

五、依照慈父育子的比喻思维圣教无违的道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来西亚以前是中国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